化学通报范文

时间:2023-11-21 01:57:08

化学通报

化学通报篇1

查看更多《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十专题研究

(1)政府管理的新模式:政府人本管理 胡厚翠

(6)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暨跨越式发展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 梁景时

(10)和谐社会视域下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价值诉求 成玉华

语言理论研究

(13)泰语文字的设计原理和文字性质(下) 彭泽润 马芬

(21)三组概念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论略 王希杰

(26)《新华字典》第11版对第10版在释义方面的修订 安华林 林晓阳

(30)中型现代汉语词典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袁明军

经济学研究

(37)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探略 葛君梅 王千

(41)对财产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付春红

社会学研究

(44)社区学院: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期望载体与实践路径 王秋芳 王鹏

(47)器官捐献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芬

文学研究

(50)奔突的熔岩遭遇隐藏的火山——比较诗学中的海子与戈麦 葛胜君

(53)论弗罗斯特的戏剧诗《家庭墓地》 刘保安

(57)自然主义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相似的科学精神 单华艳 彭亮亮

历史学研究

(61)秦开东拓与修筑燕北长城时间新考 李树林 李妍

(66)《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原因管窥 王河江 吴振刚 张虹萍

(69)中世纪西欧《圣经》图书中的宗教宣传 高铁军

(72)王符生平及恩想研究述评 蒋泽枫

翻译学研究

(77)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最适度原则 狄强羽

(80)自然生态环境对译文异化程度的影响 王海生

(83)德语科技文章中近义词的翻译——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标准》为例 高方然 黄行洲

(88)『日本の思想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考察——作为描写翻译研究的案例 李峰 罗萃萃

(92)中日身体词汇惯用语的对比研究 刘宇

艺术研究

(95)论文艺复兴时期若斯坎·德·普雷音乐创作风格特征的美学价值 王冰 陈颖

(99)关于“应物象形”的本义问题新探 刁秀航

(102)试论包装设计三原则与设计应用的关系 孟祥禹 常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4)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 唐连凤 李龙一 马淑琴

(107)高师生学业自

效能感的失落及其唤醒 汤颖

(110)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结构的依据和途径 江洪明

(114)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赵江 齐霁

实践教学研究

(117)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取向探析 于桂霞 胥雅民

(120)区域经济视域下调整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理路探研 何香仪

(123)对新课程方案适用性的探参——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视角 姜立刚

(127)“广谱式”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研究价值探析 商应美 马成龙 方琳

教育教学研究

(130)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路径与方法 林榕

(133)英文原版电影介入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程亚品

(135)公考背景下的应用写作教学 王学胜

(138)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情绪认知调节策略研究 李飞

(142)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优化探析 尚瑞华

化学通报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报检实务;报检员资格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45-03

随着社会上报检员越来越紧缺,近年来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均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开设了《报检实务》课程。《报检实务》是专门研究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及其实务操作的一门课程。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使学生掌握报检的相关法律、实务操作以及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相关知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必须通过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组织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并取得《报检员资格》证书,方能有资格成为企业的报检员。而报检员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浙江省2011年报检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仅为2.5%,甚至低于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在授课时,各院校报检课程教师均以《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为主要参考书目,侧重于理论教学,沿袭过去的以顺序章节知识讲解为主、课下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在目前各院校倡导“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既顾及到学生报检实务能力的提高,又考虑到通过报检员资格考试成为各院校专业教师的难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项目化教学模式已有一学年(两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拟从考证的角度,探讨和阐述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以及提高学生报检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的作用。

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及与

报检员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联系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Approach)最初是由德国联邦职教所提出的,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由学生自己设定项目工作计划,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国内院校在教学中广泛倡导“以案例业务为背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各课程可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但本质相同。

根据全国报检员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该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对检验检疫报检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以保证从事报检工作的人员真正具备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本质上讲,报检员资格考试的通过要求与项目化教学模式倡导的要求并不矛盾。以上是分析两者理念和要求得到的结果,而对报检员资格考试题目的分析更加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综合实务选择题和综合实务判断题都是给出具体案例背景,以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要求考生完成题目,笔者将这种题型定义为项目化考题。该种类题目涵盖知识面广,综合多种出入境商品的报检知识点,并且选项多具有混淆性,考核结果不仅能够真实反映考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能考察考生运用知识解决报检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实践能力。

报检员资格考试试卷分析

笔者对2009~2011年报检员资格考试试卷题型和分值进行了比较。这三年试卷题目类型和分值(占比)都基本保持一致,具体数据见表1。

进一步对试卷中综合实务题目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一)综合实务题比重大

综合实务题(最后两部分题目)分值所占比例达到33%,占比大,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二)综合实务题考点多,难度大

近三年来,试卷中综合实务题目都采用项目化考题,主要以“模拟报检员工作背景,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综合考试教材中的大部分报检知识,采用不定项选择和判断两种方式考核。以2011年综合实务选择题第一题为例,题目为:北京K制造公司委托上海X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与美国M贸易公司签订贸易合同,从香港进口一台美国产数控车床(检验检疫类别为M/N),货物从天津口岸入境,X公司委托天津Y报检公司办理报检手续。

本题共包括不定项选择题目5道,以下为其中两题:

91.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X公司应在天津办理自理报检单位备案;

B.X公司应在上海办理自理报检单位备案;

C.Y公司应在天津办理报检企业注册登记,在上海办理异地备案;

D.M公司应向国家质检总局办理注册登记。

94.关于《入境货物报检单》的填制,正确的有:

A.收货人填写K公司; B收货人填写Y公司;

C.发货人填写X公司; D报检单位填写Y公司。

上述第一题,分别考查了自理报检单位备案和报检单位注册知识,而第二题又考查了入境货物报检单的缮制内容。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此类项目化考题重点考查考生在案例项目背景下,作为任务中的报检员完成工作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考查知识面广,考点多,难度较大。

(三)未通过考试的主要原因是综合实务题得分过低

另外,根据笔者近年来对报检员资格考试考生的调研,考生普遍反映上述综合实务选择和判断这两部分题目失分较多,是无法通过考试的主要原因。对参加近年来考试的20位考生进行调研后得知,6种题型中综合实务选择题得分占比最低(27%),综合实务判断题得分占比次之(45%)。各题型得分平均值见表2。

(四)其他题型有出现项目化考题背景的趋势

分析比较2010年和2011年的试卷,笔者发现在其他题型中也开始出现以具体商品(甚至包括企业)的报检业务案例作为题目背景的情况,而且已形成一种趋势,其实也是考题项目化的一种体现,证明此种模式的考核方式得到了报检员资格考试委员会的认可。对比2010年真题多选39题和2011年真题45题,就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例如:

39.报检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时需提供:

A.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

B.装运前检验证书;

C.废物原料进口许可证;

D.国外官方卫生检疫证书。

45.报检进口废纸(检验检疫类别为M.P/Q),应提交的材料有:

A.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

B.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

C.装运前检验证书;

D.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同样是考核固体废物原料入境报检所需提交的材料,2010年第39题基本上是教材中原文的简单复述,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力,缺乏生动性,不足以考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运用报检知识的能力,而2011年第45题引入了具体商品(废纸及其检验检疫类别),以案例为背景,以报检所需提交的材料为任务,形成项目化任务,学生被假定为案例中的报检员,考查的则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报检员资格考试试卷中已反复出现,并形成了趋势,这一点须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从以上分析和论述中不难看出项目化考题在报检员资格考试中的大量应用和所占的权重。从顺利通过考试角度而言,参与该考试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重视项目化考题的出题特点和覆盖的知识面。从任课教师角度而言,应尽快改革《报检实务》课程的旧有教学模式,整合教材内容和知识,结合考试要求,以具体报检项目任务为单元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任务,并重点加强对考点的理解和练习,以应对此类考题。

《报检实务》课程中项目化教学的结构内容和特点

笔者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和报关与国际货运两个专业的教学中尝试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已有一学年。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报检员资格考试通过率(10%)远高于未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2%)。以下为笔者所教《报检实务》课程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结构内容和特点。

根据《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的内容和本校《报检实务》课程授课计划和安排,笔者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设计为16个项目任务(每次课两节,共32课时),举例见表3。

除英语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外,此种教学任务设计基本涵盖了报检员资格考试大纲中的内容,这是任务设计的特点。而在具体教学中则采用了具体项目案例+考点知识“先练习,后知识导入”的方式。以项目三“办理进出境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的检疫审批”为例,在讲授第一节课时,首先介绍事先设计的报检项目案例(进口牛肉产品的检疫审批),引入任务。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背景,独立或组成小组设计完成项目任务的流程,在完成过程中,可与教师沟通和翻阅教材。再次,书面提交结果。在讲授第二节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任务完成情况,并重点讲解历年报检员资格考试关于该项目知识的考点,布置课下练习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流程见图1(以项目三为例)。

根据笔者一学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出项目化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效整合知识,考试针对性强,但任务设计有难度

仍以上述项目三为例,在设计案例时,教师综合考虑了报检员资格考试的主要考点,如动植物检疫审批办理时限,何处办理审批以及检疫许可证的有效期等知识。将其整合在任务中,这样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同时,就可以复习到上述知识。

由于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尤其是需要布置课下平行的练习任务,考虑到覆盖更多知识和考题思路的变换,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兼顾考证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旧有的《报检实务》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主张“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程度低,因而主动学习性差。而采用项目化教学后,在学习报检员资格考试所需考点知识的同时,也同样考查和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报检工作问题的能力,想考证的学生和不需考证的学生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因而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程度大大提高。尤其在教师指点以及点评环节,学生提问和发言踊跃,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报检员资格考试通过率有较大提高,但仍有提高的潜力

在采用项目化教学的班级,对课程学习有很高的兴趣以及参加报检员资格考试的学生数量与以往相比,均有了较大的增加,考试通过率也有了明显提高(从过去的6%提高到10%),而采用旧教学方式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2011年考试通过率只达到2%。

尽管如此,通过率依然未达到笔者的预期目标。笔者总结认为,由于课堂上留给学生翻阅教材、学习理解考点知识的时间较少,因而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课前提前预习有关内容,方能事半功倍。

(四)对英语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提高并无帮助

由于报检员资格考试试卷还包括英语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两者共占约15%~20%),而项目化教学模式对这两部分的学习和复习基本无实质性帮助,还需考生另外准备。

综上分析和教学实践总结,项目化教学对提高报检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确有较大的帮助。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诸如项目任务设计难度大、对英语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等考试内容复习无实质性帮助等问题,需任课教师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报检员资格考试委员会.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国家质检总局报检员资格考试委员会.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薛军,王桂英,蔺婧,张淑欣.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4]杜科星.高职报检实务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浅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

[5]李继宏.对高职进出口报关与报检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探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

化学通报篇3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办学实践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种巨大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象生动的方式带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在构建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文底蕴、健康完善的人格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导向和激励功能。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把高校校报的地位概括为“阵地、载体、纽带、窗口”,即“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高校品牌的重要窗口。”校报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担负着舆论引导、沟通交流、启迪熏陶等作用。

(一)舆论引导作用

校报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会对学生的道德、伦理、思维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正因为此,校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校报要对师生进行时事政策的引导,要及时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刊登相关学习文件,增强大学生的向心力和使命感。如在《文选》出版发行后,《齐医报》及时在校报上刊登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文选〉的体会》一文,对《文选》的主要内容、出版意义等进行了宣传引导。

其次,校报要对师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校报要积极弘扬主旋律,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齐医报》曾在校报上开辟了“学习双百人物”“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栏目,介绍最新的理论动态,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在校园内营造了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沟通交流作用

校报作为校园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可以在学校与老师、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把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行动引导到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上来,进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校报可以宣传报道学校倡导的政策、理念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全校师生了解学校的大政方针,进而指导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齐医报》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之后,在校报上进行了宣传报道,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及时有效地学习、领会规划内容和精神,更好地为学习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全校师生员工也可以通过校报这一沟通平台,把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向学校领导反映。《齐医报》的“雪韵”专栏,刊登了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体会,还有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等,为学校提供了一个了解师生动态和心声的良好平台。

再次,高校校报在办报过程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为师生表达意见提供通道,积极实现舆论引导和师生参与互动的良好局面。《齐医报》深入挖掘了校园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通过开辟专栏、深度报道等形式,对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绩的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学习先进、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优良校风、教风的形成。

(三)启迪熏陶作用

校报可以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也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通过校报,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与措施,师生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等一一展现出来。同时,通过校报,可以宣传科学真理、弘扬校园正气、传播先进文化、培育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率。《齐医报》在学校65周年校庆期间,开辟了“喜迎建校65周年‘我爱齐医’征文”专栏,通过广大师生对学校历史的回顾、当今的赞美、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师生们对学校的热爱、感激之情。同时,齐齐哈尔医学院还制作了校庆纪念画册,拍摄了校庆宣传片,编辑出版了校庆专刊等,从整体上宣传了齐医精神,弘扬了以“大医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理念,使师生们的爱校、荣校情结得到极大升华。

二、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与发展新思路

(一)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首先,校报受重视的程度不高,学校对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在办报人员、经费等方面配备不足,办报人员缺乏主动性,校报的内容过于单一、版式有些陈旧。

其次,校报的出版周期较长,内容相对固定和程式化,使得受众减少,校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再次,校报受到版面与出版时间的限制,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不足。

(二)校报建设校园文化的新思路

首先,提高办报人员的主动性,发挥校报的主流媒体优势。高校校报编辑要主动出击,发挥校报的独特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校园文化进行挖掘,实现舆论宣传的引导性和权威性。

其次,加强宣传策划,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校报编辑要围绕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重点和师生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从版面设计、图片选择等方面进行宣传策划,并选择征文、问答、读者来信、知识介绍等新颖的形式,有意识地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

再次,优化副刊,用高雅有文化品位的作品熏陶学生。校报编辑要精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兼具,能给读者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的优秀散文、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副刊充满青春与时代气息。最后,积极建立电子网络版校报,增强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校报的宣传力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校报这一特殊的宣传载体,通过倡导、宣传多样化与主旋律相结合,多层次、高品位,既有高校共性又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报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甘雨.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阂黎.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化学通报篇4

关键词 媒介形态演变 报告文学 兴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从报告文学如何生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报告文学的出现与纸质媒介进入大众传播的现代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具体地说,也就是随着纸质媒介在形态演变之中进入其顶峰发展阶段,不仅作为纸质媒介主要构成的报纸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日报与周报、大报与小报等多种系列,而且期刊进入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多种类型――从生活期刊到人文期刊,从科学期刊到商业期刊,从娱乐期刊到体育期刊,为报告文学的文体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从而使报告文学得以从新闻通讯之中脱颖而出,跨入了人文学科的文学门槛,并且从各个系列的报纸一直扩张到所有类型的期刊之中去,成为具有兼类性质的前卫性文体。

在这里,既不是要进行报告文学如何从前卫性文体演变为时尚性文体的现实思考,也不是要进行报告文学如何由兴旺转为衰退的历史追溯,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的兴与衰的思考,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视角进行考察,探讨其兴衰成败的缘由。

随着“”的终结,在思想大解放的拨乱反正中,大量报纸期刊复刊与创刊;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现实,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如一石惊天,激发了报告文学热在神州大地上的井喷,在跨越了新闻与文学的传播门类边界的同时,更是跨入了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传播领域,不仅以报纸、期刊、作品集的方式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阅读,而且更通过广播乃至电视对社会大众进行及时播送。就这样,报告文学在一时洛阳纸贵之中,成为纸质媒介进行社会传播的文体宠儿,进入了报告文学极度繁荣的兴盛期。

不可否认的是,报告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够巩固文体宠儿的传播地位,事实上也是与电子媒介在有意或无意之中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然而,问题在于,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对报告文学的传播跟风,不过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它们尚处于电子媒介在形态演变之中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电子媒介的形态演变在中国开始进入卫星传输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电视频道的增多与电视栏目的增加,电视专题片突破了从新闻到文学的兼类文体限制,直接挑战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宠儿的社会传播地位,使报告文学从兴旺转向衰退,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现象。这是不是意味着报告文学由于失去纸质媒介的传播优势而不得不进入了文体更替的衰退时期呢?

从表面上看,随着纸质媒介向着电子媒介进行形态演变,电视在中国强势崛起,在挤压着报纸期刊的传播范同的同时,竭力扩张其传播空间,并且以其传播优势取得越来越、大的社会传播影响,因而呈现出取报纸期刊而代之的传播趋势,并且这一趋势似乎表现出某种革命性――“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之中,对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怀疑了。这是一场全球规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展。这场革命的种子早在工业时代开始时的200多年以前就被播种上了,但是,直到20世纪的最末两个十年,它们才开始生根并且扩散到全世界。一我在这里所说的革命就是数字式革命。数字式语言(即计算机的数字语言)是这场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变革的主要催化剂,正是它们带来了这次重大转变,我称之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这就是说,网络的出现证明了电子媒介在形态演变中的现实高度,而电视并非是这一数字化革命的中间力量,尽管电视的传播功能超过了同属电子媒介的广播,而仍然难以与网络的传播功能相提并论,直至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说,电视的出现导致了报告文学的由盛而衰,那么,网络的出现能否促使报告文学重振旗鼓呢?这不仅需要从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文本构成特征来看,同时也需要从媒介形态变化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传播接受特征来看。

首先,从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文本构成特征的变化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实性、时间性、形象性。

第一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真实性特征。无论是在报纸期刊上传播的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还是电视上传播的电视专题片,都具备基于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三者之间共同的基本特征。尽管报告文学较之新闻通讯,在文本构成中出现了一定的文学因素,但是,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化的过程之中,坚守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根本,在拒绝虚构的同时也避免了虚构所带来的所谓艺术的真实性这一后果。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化之中成为非虚构的文本,从而得以与其他文体的文学文本相区分。电视专题片在文体突破之中的文本构成与报告文学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使其能够与其他电视文体的文本区别开来。这就表明,印使是报告文学能够上网传播,甚至能够在网上书写,基于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文本构成的真实性特征也同样是最基本的。

第二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时间性特征。在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之间,时同性这一文本构成特征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新闻通讯的时间性特征只能表现为当下时间的现实性,而报告文学的时间性既可以表现为当下时间的现实性,也可以表现为过去时间的历史性,较之报告文学,新闻通讯在坚持现实性这一时间维度的同时,大都缺失了历史性这一时间维度,这就使得新闻通讯的文体书写具有单向性;而报告文学的现实性与历史性维度,使其文体书写具有双向性,从而出现了文体书写之问的巨大差异。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报告文学这一兼类文体为何会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电视专题片而言,无疑与报告文学同样具有着文体书写的双向性。不过,对于网上书写的报告文学来说,由于是在传播之中进行书写,其时间维度有可能会指向未来,呈现出文体书写的三向性。

第三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形象性特征。无论是与报告文学相比较,还是与电视专题片相比较,新闻通讯的形象性特征是最不显眼的,通常体现在其标题及行文的明白晓畅上,这也是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成为文体宠儿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文学的形象性特征正是以新闻文学化的方式来凸显的,虽然不能进行虚构,却能够以文学的技巧与文学的语言来强化文体书写的形象性,优化其传播效果。电视专题片的形象性特征,由于运用了以画面为主,辅以声音与语言的三种符号,能够以多种的电视手段与多样的符号整合来实现其形象性特征的最大化体现,取得被动接受的最佳传播效果。不过,一旦网络得以成为报告文学的传播主阵地,通过链接成为超级文本,语言、声音、画面并驾齐驱,其主动接受的传播效果将远远超过电视专题片的被动接受。

其次,从媒介形态变化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传播接受特征来看,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性、消费性、市场性。

第一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生产性特征。无论是新闻通讯,还是报告文学,都是以个人书写的方式完成的,其生产性

特征表现为个体化生产。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新闻通讯较之报告文学,由于篇幅受限而个人书写的时间短,文本机器复制的数量大再加上广告的收入,故而其个人生产成本是大大低于报告文学的。所以,只有当报告文学热形成之后,报告文学的个体化生产成本才会有所下降,而报告文学的生产才有机会走上繁荣之路。相对于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个体化生产,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性特征表现为群体化生产,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尽管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人员有主次之分。因此,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成本远远超过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只有借助电视这一媒介的传播优势,才能够降低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成本,所以,电视专题片的群体化生产成本是最高的。网络报告文学的生产性特征,仍然是个人书写的个体化生产。不过,上网报告文学是利用网络进行第二次传播以扩大传播效果,其生产成本仅仅发生在第一次传播,之中;如果出现网上报告文学的个人书写,虽然是第一次传播,其生产成本则将由相关网站依据其点击率来予以体现。

第二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消费性特征。较之新闻通讯的接受者,报告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因为报告文学的消费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性的商品消费。这样的消费门槛,也就促使新闻通讯的接受者在人数上大大超过报告文学的接受者,在降低消费的个人成本的同时也就降低了生产的个人成本。所以,报告文学接受者这一消费群体的多与少,实际上直接决定着报告文学的盛与衰。正是因为电视专题片以其被动接受的传播优势促使报告文学的消费群体不断缩小,即便是报告文学通过“人物报告文学”转向“问题报告文学”这样的学术化转型,也难以挽回其盛极而衰的颓势。这就在于,电视专题片在发挥其被动接受的传播优势的同时,通过插播广告而双管齐下,从而大大降低了消费成本而赢得了人数众多接受者的亲睐。不过,无论是从消费群体来看,还是从消费成本来看,如果网络报告文学一旦出现,凭借其主动接受优势将会使消费成本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个人精神消费成本的上升,而个人物质消费成本的下降,从而有可能促使报告文学的接受者得以再度扩张。

第三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市场性特征。在纸质媒介之中,新闻通讯的刊载以报纸为主,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是较低的;而报告文学的刊载以期刊为主,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是较高的。更为重要的是,报纸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期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随着报告文学热的消褪,报告文学基本上发表在文学期刊上。其市场份额更是小得可怜。在这样的状况下,报告文学为了摆脱市场狭小的困境,通常会采取报告文学广告化的形式来脱困。然而,类似“软广告”的报告文学的出现,反而加快了报告文学在市场中的消失,从而导致其市场份额趋于零。报告文学在传播接受上表现出来的市场性之衰弱,其实不过是其在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能适应市场而开始走向衰落的折射而已。电视专题片以其独具的电视传播接受优势,在不断侵蚀纸质媒介的报纸与期刊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面临着同属电子媒介的网络在市场份额争夺中的对抗,而网络的生产成本与消费成本的双低,无疑也就为网络报告文学的市场性由弱转强提供了某种现实可能性。

化学通报篇5

报名

(一)报名科目与资格

1.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通用技术等7门学科。2019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级首次开考政治、生物、通用技术等3门学科。为统一标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基础会考合并进行,考试成绩统一按合格、不合格呈现。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7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8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2016级普通高中在校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考试的考生。

(4)2017、2018届普通高中结业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考试的考生。

(5)2014年以后报名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社会考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考试的考生。

2.信息技术学科。为统一标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基础会考合并进行,考试成绩统一按合格、不合格呈现。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8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9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2016级普通高中在校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的考生。

(4)2017、2018届普通高中结业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的考生。

(5)2014年以后报名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社会考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的考生。

3.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学科。2019年6月,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学科仅开设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仅供2014年以后报名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社会考生中需要考试的考生报考。

4.音乐、美术等2门学科(限选1门)。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7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8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2018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4)2019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5.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4门实验操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7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8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其他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四门实验操作考查的考生。

(二)报名时间

2019年6月福建福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时间为2019年4月22日至30日(不含节假日),逾期不予报名。

(三)报名地点

1.普通高中学生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

2.普通高中学生之外的考生到户籍所在地的招生考试机构报名。

(四)报名收费

化学通报篇6

报名

(一)报名科目与资格

1.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通用技术等7门学科。2019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级首次开考政治、生物、通用技术等3门学科。为统一标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基础会考合并进行,考试成绩统一按合格、不合格呈现。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7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8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2016级普通高中在校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考试的考生。

(4)2017、2018届普通高中结业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考试的考生。

(5)2014年以后报名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社会考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6门学科考试的考生。

2.信息技术学科。为统一标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基础会考合并进行,考试成绩统一按合格、不合格呈现。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8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9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2016级普通高中在校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的考生。

(4)2017、2018届普通高中结业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的考生。

(5)2014年以后报名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社会考生中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的考生。

3.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学科。2019年6月,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学科仅开设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仅供2014年以后报名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社会考生中需要考试的考生报考。

4.音乐、美术等2门学科(限选1门)。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7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8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2018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4)2019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5.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4门实验操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报名:

(1)2017级普通高中在校生。

(2)2018年4月报名参加考试时建档的具有我省学籍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及具有本省户籍的社会考生。

(3)其他需要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四门实验操作考查的考生。

(二)报名时间

2019年6月福建三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时间为2019年4月22日至30日(不含节假日),逾期不予报名。

(三)报名地点

1.普通高中学生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

2.普通高中学生之外的考生到户籍所在地的招生考试机构报名。

(四)报名收费

化学通报篇7

【关键词】清华学派;文学观念;纸媒介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2-0047-4

清华学派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卓越学术共同体,与报纸文学副刊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公报・文学副刊》由清华教授吴宓主编,《新生报・语言与文学》由清华教授、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主编。细究两个副刊的编辑阵容,主编为清华教授,撰稿人又以清华学人为主,通过报纸文学副刊向社会展示出“清华学派”的学术气象,起到引领学术风气的作用。杨振声在抗战复原后主编《大公报・星期文艺》时的身份是北大教授,但他在1930年代曾主持清华中文系,是清华学派的重要成员,因此《大公报・星期文艺》同样成为清华学派知识分子活动的一个阵地。

一、“会通”思想的传播

清华学派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为两个字:“会通”,包括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会通。清华学派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思想通过《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星期文艺》得到集中的展现和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性,清华学人通过掌控报纸副刊的编辑权力,刊载具有清华学派学术风格,体现清华学派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从而既使得报纸副刊的学术性得到凸显,又促进了学院派知识的普及。

吴宓在为《大公报・文学副刊》撰写的“通论”中阐明的是中西古今文学“会通”的学术观点,与他为《文学副刊》撰写的《本副刊之宗旨及体例》所阐述的学术思路一致。朱自清在《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开场白里交待刊物努力的方向是“语史学和文学史”,着重在“解释与批评”,范围不以古代为限,而要延展到现代,讨论到古代的时候,“也打算着重语言和文学在整个文化里的作用,在时代生活里的作用,而使古代跟现代活泼的连续起来,不那么远迢迢的,冷冰冰的。”这里表述的显然是古今“会通”的学术立场,与吴宓的思想是一致的。吴宓与朱自清的学术思想贯穿在了文学副刊的编辑实践中,“会通”的立场与眼光成为他们约稿、选稿、用稿的一个主要标准。杨振声主编《大公报・星期文艺》,其基本立场也是要求“会通”,打开新旧文艺的壁垒,打开中外文艺的界限,打开文艺与哲学及科学的划界,“以融会的精神,培养成文艺的基础”,“以创造的精神,从过去的与现在中,综合中外新旧,胎育我们新文化的蓓蕾以发为新文艺的花果。”

清华学派同仁之间还利用报纸副刊,通过评述同仁的著作来传播“会通”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现代释古学的代表作。陈寅恪为此写了两篇“审查报告”,均发表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冯友兰的著作被列为清华丛书之一种,陈寅恪在赞其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中国传统学说而具新解的同时,表明了对中西会通的看法,“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借冯著为例还指出历史文本在阅读上的三重困难:一是处于当今时解文本形成的时代、社会之困难;二是历史文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把握其历史叠印的过程非常困难;三是文本作者主观之思想情绪加给其历史论著的不自觉的烙印。这三种困难为阐释者提供了用武之地,克服了这三种困难,就接近了历史真实本身。

清华学派注重对本土学术文化传统方法的会通融合,“兼有京派海派之长”。京派上接汉学,下承乾嘉,注重字、词、句的考据;海派则更近宋学,注重义理的阐发。京派严谨而失于拘囿,海派宏阔而失于空疏。清华学派“兼有京派海派之长”,即是指避开了京派作风与海派作风的局限,而融合了二者的优长之处,在学术风格上做到既严谨又宏阔,既重字句的考据又重义理的阐发。清华学派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追求都体现在他们通过报纸副刊发表的学术成果中,如朱自清《论意义》、王瑶《文学的新和变》、余冠英《汉魏诗里的偏义复词》等论文,都能做到取材精当,考证细密,辨义清晰,深得京派海派治学方法之精髓,深显京海会通之气象。

二、秉持真理的文学批评

“会通”的学术眼光贯穿在秉持真理的学术批评活动中,是对任何一种学术现象的批评,清华学派学者担任编辑的报纸副刊都不会采取单一的立场,而是要把一种学术现象放在一个大的参照框架中来看,这是体现了清华学派审视问题的方法的。譬如,当革命文学运动在上海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北平却没有什么反响,没有什么人谈论革命文学。朱自清发表于《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献》是最早向北方文化界传播上海兴起的革命文学运动的文章。文学副刊编者在刊登朱自清的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译登了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讲师美国R.D.Jameson撰写的《文学与革命》(载84、85期)一文,编者认为文章所论“有关目前中国文学最重要问题”,故译登之。作为对“革命文学”的学理源头的考释,《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了日本学者井上哲撰写的《日本左翼文坛之进展》和《日本左翼文坛的现状》,井上哲的文章叙述了1928至1930年问日本左翼文艺运动的开展情况,并对左翼文坛诸流派如战旗派、文艺战线派、农民作家及女流作家进行了解说。为着革命文学的实行,不能不求讨论之资料于西方。文学副刊编者又编发了美国Marcus Graham编选的An Anthologyof Revolutionary Poetry(《革命诗选》)中的一些作品,译者说明翻译的意图是鉴于国内革命文学,尤其是革命诗歌的单调。从这里可以看出,围绕“革命文学”的批评介绍,副刊不仅刊登朱自清的文章,而且刊登了国外学者的文章,这就在一个会通互证的视野中为读者认识国内的革命文学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这也表明,清华学者凭借其主编的报纸副刊在有意识地彰显自身的批评价值观。

吴宓作为清华教授,而又长期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使得副刊的批评风气始终体现着清华学派的特色。在《文学副刊》第一期发表的《本副刊之宗旨及体例》中,编者对《文学副刊》之宗旨进行了详明交待:“其立论,以文学之全部真理为标准,以绝对之真善美为归宿。”这里所陈述的办刊宗旨,反映的其实就是清华学派的批评宗旨,这一宗旨非常鲜明地贯穿在了《文学副刊》的办刊实践中。即以用稿制度而言,“凡各派各体之稿投来,编者甄采编列之时,决不以其稿属于某派某体而特右之或特黜之。”这样的用稿制度,实质上体现了学术公正与批评的公平原则。

有读者责备《文学副刊》的文章不署名是不负责任,编者对此表示,《文学副刊》实行匿名制,编者自有其深虑,“本副刊以为在今中国,惟有提倡不署名之批评,方可得近真理而免误会。”《文学副刊》提倡公开学术讨论,对主张相反评鉴不同之论文,苟非恶意之批评,皆予登载,见仁见智,各畅其所言,如第186期发表丁漱《评中国文学进化史》之后,在第239期、240期、241期连续发表谭正壁《驳丁漱君评中国文学进化史》。类似这样的学术批评与讨论文字在《文学副刊》有很多。对这种批评所应遵守的规则,《文学副刊》有明确的陈述,这就是“以古今中西名贤哲士之至言及其一致之公论为权威(Authority),以各国各派各家各类之高下文学作品为比较,以兼具广博之知识及深厚之同情为批评之必要资格”。

学术批评不为贤者讳,而能摘举缺失,清华学派的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批评风格体现在《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编辑实践中。如《文学副刊》上发表过《评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这样不留情面的批评文章,评者认为东南大学教授顾实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大纲》谬误太多:杂抄众说,漫无系统;因果不明,不相衔接;考订不精,舛误时有。类似的批评文章经常发表在《文学副刊》,真正体现了以真理为本位的学术批评宗旨。

三、现代性追求

清华学派通过在报纸副刊的学术活动,也展示了其现代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文学研究领域,是他们所主张的以今释古和以西释中的原则。以今释古,要求观点是历史的,立场是现实的,研究者面对历史,要意识到自己的现代身份,如朱自清指出的,“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基于这种观点,朱自清反对烦琐的死板的考据,认为绝对的超然的客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考证的尺度必须放宽,必须和批评联系起来,才有价值。以西释中,注重的是引进西学思想,阐释中国问题,如朱自清的《论白话》是典型。

现代性追求还体现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与介绍。清华学人借报纸副刊为园地,发表了大量译作,包括各国文学作品以及文论。翻译作品中,尤可注意的是追踪西方文化新潮流的作品。在报纸副刊的编辑实践中,清华学派学人的现代性追求体现为在副刊编辑体例上与西方的报纸看齐。吴宓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期间,《文学副刊》的体例略仿欧美各大日报之文学版(Literature)及星期文学副刊(Literary Supplement;Review 0f Literature)之体例。

清华学派的现代性追求,渗透在清华校园文化中,推动了清华大学富有现代色彩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在清华学派老师辈的影响下,清华大学学生积极投身报刊活动,以报纸副刊为园地,展开现代性的文化活动。清华大学诗与批评社在《北晨学园》附刊过《诗与批评》,这是一个以清华学生为主体的报纸副刊园地。清华学生利用副刊发表诗歌,也从事译介西方现代性诗学思想的活动,翻译介绍西洋诗理论以曹葆华译文最多,要者有:I.A.Richards之Poetic Experience(《诗的经验》),A.Background for ContemporyPoetry(《现代诗歌之背景》),T.S.Eliot之Poetryand Propoganda(《诗与宣传》),Experimentin Criticism(《批评中的实验》),Function ofCriticism(《批评底功能》),J.M.Murry之PureP0etry(《纯诗》),Herbrt Read之Phases ofEnglih Poetry(《近代英国诗歌》),On Poetry(《诗的界说》),John Sparrow之Obseurity andCommunication(《论传达》),节译的有ArthurSymons之The Symbolist Movement in Literature,还有从杂志The 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Life and Letters_k摘译的诗论。袁可嘉出身西南联大,他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主要受到清华学派一脉的老师的影响,他在19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文艺》为阵地所展开的诗歌批评活动,集中体现了现代性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他在《星期文艺》发表的《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新诗现代化底再分析――技术诸平面的透视》、《诗的戏剧化――三论新诗现代化》、《谈戏剧主义――四论新诗现代化》、《诗与民主――五论新诗现代化》等文章,都是围绕中国新诗现代性问题的探讨而展开的。

结语

化学通报篇8

化学实验报告的批改是化学实验进行后化学实验教学的继续,是实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与操作后的一个自我整理、反思、深化的过程.教师通过批改实验报告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的程度,并能通过实验报告获得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反思与调控.传统的实验报告批改只是给学生一个分数,一个对错的符号,没有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而交流式实验报告批改方式指通过全批全改、面批面改、评语批改等方式[1]和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通过等级表示成绩,同时在实验报告中以问题性的评语引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更多思考,尤其强调让学生能够通过报告批改反馈更好地理解实验. 1研究目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报告批改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研究不同的实验报告批改方式会对大一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和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化学学科的特征,针对性地采取优化实验教学的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新的方法在提升学生实验能力方面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化学教师优化实验教学. 2研究假设 交流式化学实验报告批改方式与传统化学实验报告批改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交流式优于传统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研究方法 3.1被试的选择 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在实验能力方面还不成熟,可塑性强.因此,本研究选取本科大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实验批改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影响的研究,随机选取两个无机实验班作为被试,每个无机实验班级为25人. 3.2实验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对比研究,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前测,确定其不存在差异.然后确定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该组学生的化学实验报告批改采用交流式批改方法;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使用传统的分数批改方法.同时用测试法和观察法对学生实验能力开展研究. 3.3变量分析 3.3.1自变量 以化学实验报告的批改方式作为自变量.新的批改化学实验报告模式主要是评语批改和等级表示相结合,同时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渗透批改情况,帮助学生进步.传统的批改方法只对化学实验报告打出一个分数,标明对错. 3.3.2因变量 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呈现,还会受到教师无形和有形指导的影响,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从化学实验报告的批改方式中能反映出来. 3.3.3无关变量控制 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同一学校大一新生的能力水平差异不大),两个班的实验课由同一教师任教和批改实验报告,学生不知道在进行相关研究.这样,从主要的方面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4研究过程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 4.1前测:实验前学生无机化学实验成绩比较 本研究将两个实验班级的本科一年级上学期的无机化学实验成绩作为前测.结合初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把握学生的能力现状.实验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大一上学期期末无机化学实验成绩采用t检验,结果见表1.表中数据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上学期的实验成绩(前测)不存在显著差异.(t=-0.808,P=0.423>0.05) 4.2实施计划 按照实验计划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批改和评价化学实验报告,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记录学生对实验报告批改的情感反应、态度变化、化学成绩变化等项目.实验班化学实验报告交互使用全批全改、当面批改、评语批改等交流式批改方式并以等级表示.教师批改时给予适当的、针对性的评语,包括错解原因分析、实验方法指点、表扬鼓励等.控制班学生实验报告只使用全批全改的分数评价的传统批改方式,用对错符号来表示.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会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考察,通过访谈、观察了解其实验能力变化,了解他们在学习兴趣、实验能力、学习效果上的变化. 4.3后测:实验后学生无机化学实验成绩比较 研究将两个无机化学实验班级的第二学期期末成绩作为后测,并结合学生实验时表现的记录情况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出评价.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大一下学期期末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进行比较,并以他们该学期无机化学实验成绩提高幅度为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后测中的实验成绩由学生的每次实验等级结合平时实验表现综合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便于比较研究.表中数据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报告批改实验,实验组的成绩明显提高,并且显著高于控制组.(t=-4.576,P=0<0.01) 4.4个案观察与分析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观察,发现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更喜欢问问题,对于实验和实验报告中的疑问,学生都比较积极地展开讨论和实验探讨,并对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乐于与教师探讨和交流,探究能力、思考能力比控制组强.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有学生在探讨倒出剩余液体的最佳方法过程中,对这其中的压强原理产生了兴趣,并查阅资料与老师探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另有一名学生根据老师在实验报告中的提问,和老师探讨,最后针对实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5研究结论 实验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的交流式实验报告批改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成绩,表明实验能力优于控制组.传统的实验批改方式仅用“√”、“×”等符号来表明实验报告批改后的结果,学生只看到符号,不清楚错误的原因,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交流式实验报告批改方式在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锻炼、学科成绩和实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学生知识掌握和实验能力发展程度),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调整实验教学方案,优化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得到反馈的实验报告以后,从对错、等级、评语等反馈信息中得到评价,学生及时改进学习策略.但交流式实验报告批改方式比较费时,需要实验教师多下功夫了解学生、批改报告、分析报告.#p#分页标题#e# 6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通过实验报告的批改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建议: 6.1交互使用各种实验批改方式[2]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进行全改和当面讲解、当面批改等多种实验报告批改方式,使实验报告情况得以及时反馈,这样实验组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不能单一地机械采用一种方式,要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综合各种合理批改方式的优点交互使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实验报告批改方式,如有的学生对于实验的原理理解不透彻,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帮助或监督学生学习;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则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纠正.利用实验时间较短的实验课机会,将实验报告发给学生互相不记名批改,施行互动式实验报告批改,学生在发现同学的不足和优点的同时来优化自己实验报告的书写. 6.2及时反馈,全面评价[3] 积极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知识的强化,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在实验报告批改时注重报告反馈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个性特点、思想动态给予及时针对性的评价.教师在实验报告中以诚恳的态度,给予学生启发和激励的评语,把批改实验报告当成是与教师及学生沟通情感的好机会.同时,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还应指出存在的不足,以疑促思,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过程的特点,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报告中的评价最好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报告批改完成后指导学生反思实验,写反思小结,学生反馈实验报告的修改情况给教师,教师再次反馈报告批改情况.实验时教师多走动,关注学生实验过程的表现(如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结合实验报告,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6.3加强交流,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 实验报告的批改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实验批改后开展实验报告交流会,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实验报告,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指明报告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交流.在大学实验学习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能力.可将学生实验报告批改情况或者学生的实验过程表现通过电子信件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实验报告批改后可以将实验相关内容以及研究文献发送到学生邮箱,大家共享本实验资源,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文献,查阅文献. 总之,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利用好实验报告这一媒介达到与学生的亲切交流,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上一篇:基建安全调研督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保密工作专项督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