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工作感想范文

时间:2023-11-22 09:42:54

学生会工作感想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1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查阅相关文献,首先阐述了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且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应用进行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以期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一、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管理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和完善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行为。思维观念上有所提升,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形成符合新时期社会所要具备的思想品德。这样看来,情感教育正是推动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策略和方式,从实践角度来看,情感管理很早就在我党革命年代就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因此,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运用情感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情感管理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转化过程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这些思想品德是由不知转化为知,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均衡发展的一个过程,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一个转化过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新方式,科学运用情感管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原则,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信仰,这样做,不仅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住转化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引导学生情感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以及了解学生情感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这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情感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情感需性质我们要进行认真区分,要分清楚不合理的情感需求和合理的情感需求,对于不合理的情感需求,我们要指出其危害之处,对于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及时引导,使学生走上正轨,避免学生向消极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善于将情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例如,在网络化信息时代,针对目前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比较多,我们可以建立校级学生工作网站,开设心理辅导驿站,学生可以通过驿站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进行正面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激发学生生活的热情,避免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再者,我们还要针对学生比较厌学,困学的现象,积极运用情感管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努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水平,对于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我们要加以良好的集体舆论,使学生对自己不良的行为产生情感矫正,一旦学生有所转变,教育者就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再辅以集体舆论,使其产生积极情感,发挥正强化功能,以巩固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二)了解学生情感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要学会用情感去感化学生,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我们一般可以采取座谈方式,个别谈心以及心理测试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测试。要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表形象感化学生。同时,要求每位思政工作者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平时多跟学生交往,关心学生,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三、结语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2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情感教育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情感教育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主要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激发、培养和调控,培育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情操,使之养成良好的政治思想政治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1.动力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人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活动;消极的情感会使人感到痛苦、厌恶、烦躁、悲观、心神不定,无力从事正常的活动。而适当的情感教育则能使人克服消极情感,激发积极情感,从而使人的情感转化为人进行各种有益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精神愉快地自觉学习,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感染功能。感染功能是指教育者的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外在信号来传递情感内涵。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富有感染性。情感的这一功能可以使情感教育发挥出说服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进而让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即个人的情感能感应他人,使之具有类似的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想使学生在思想上被触动,必须首先使学生在情感上受感动。由于情感的强烈震动,常常能激起学生“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意志驱动力,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某种思想,并表现出导向实践的趋向。因此,情感的感染功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抵触的效能。 情感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即是人与客观事物的中介,又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产物。 情感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的情绪尽力调节到一定的愉快状态, 让他们对教育者及思想教育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倾向。在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相互关系中,情感因素对个人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因为人们既需别人对自己的赞同性情感,也需要有人接受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实现

情感教育意在情感,重在语言,它们是构成情感教育的两个主要因素,有如灵魂和血肉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生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必须做到:

(一)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方法。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手段,走一条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就必然会产生新的价值诉求和新的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与时俱进,设法满足学生正当、健康的需要。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过程之中,调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学生为本,端正高等教育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这一过程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和谐统一来完成的,其中人是根本因素。作为教育者,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根本,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指引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以学生为本,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就是解决执政党所要求的、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和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现有状况的基本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金钥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唯一正确的方向。因此,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要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2]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闻界,2011.8

作者简介: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情感教育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

人对现实社会最特别的一种反映就是情感,它不是能够反映烤肉馆食物的本体,还反映了其朱特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人对各管的事物的态度体验便是广义的情感;人和社会想联系所体现的较为复杂却又稳定的一种态度的体验便是狭义的情感。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发人们的行为。它有时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偏好等推动受教育者趋向学习目标。有的额抑制其积极性,会让人们浅尝辄止。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人类情感教育是人类情感发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 用语言来劝解,引导来慢慢的提升它的影响力和行为。我们要把情感的培养是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并且在教育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去激励和诱导受教者的情感。重视情感教育,即侧重人的情感层面怎样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跨越新的高度,同时成为注重人类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怎样同思维机制一起实现功能,实现最好的功能状态。所以,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教育者不但要遵守教育的原则还要能够有规划的去对学生情感方面进行管理和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有高频的的情操,让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带动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第一,动力功能。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赠礼或者建立的效能便是动力功能。 踊跃的投入到各种社交活动中,能够让情感更加充分和更加愉悦,能够让人有根充足的体会。消极的情感会使人感到痛苦、自卑、焦躁、精神恍惚,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若是想要克服这种消极的不好的情绪就需要很好的情感教育,还可以激发向上的情感,促使人进行更积极和对自身有益处的活动力。 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加充分的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在思想工作中,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事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向上的学习,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会起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第二,感染功能。教育者的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外在信号来传递情感内涵就是感染功能。每个人都拥有感情并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情感教育在情感的促使下能够发挥出教育所无法形容的巨大作用,人鱼人之间的情感也会互相感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的变动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感受。因为情感的强烈震动,总是能激起同学们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意志驱动力,带动同学们自觉接受某种观点,进而体现出导向实践的趋向。这样看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受情感感染,情感感染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调节功能。情感是一种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媒介,是一种客观的反应。调节功能就是当人的需要与客观的事物之间产生了情感之时,情感对个体的认知具有积极或抵触的效用。情感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的情绪最大程度的达到某种的愉快状态,让他们对教育者及思想教育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倾向。在人们的相互沟通之中,情感是必要的表达形式,调节功能就是对人们有着极大的约束力。由于人们一方面需别人对自己的赞同性情感,另一方面需要有人接受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实现

若要情感教育重在培养感情发面的全面发展,这个时候语言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和情感是情感教育构成的两大主要因素,在大学的思想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一定要注重以下内容:

(一)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教育的环境也在不停变化着。当代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坚持与时俱进,拓展新思路,以坚持学生为本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发展,走一条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之路。把握学生情感工作的正确方向,满足学生正当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发挥到实处,以最大可能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发展观,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学生为本,端正高等教育思想

我国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教育工作一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核心。通过与学生与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教育问题,甚至是思想政治问题。

(三)以学生为本,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4

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必须将心理学引入

(一)心理学丰富的理论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 对人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是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出发, 遵循人的思想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围绕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振奋人的进取精神、讲清现实思想引导所从事的活动过程。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这是因为:(1)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出发点上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指向功能,在它的推动下,个体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动机还有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人们是否坚持进行这种活动,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动机,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有机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个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懂得人的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动机,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2)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成功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起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影响。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引导者对自己所传播的引导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其内容包括刺激情境、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等。人的情绪和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引起的。各种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及人体内种种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是刺激情境。但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不直接决定于客观对象,而是决定于人对环境、事件的解释或评估。对同一种对象的解释或评估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就不一样。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主观体验。没有主观体验,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绪和情感,不知道欢乐和忧愁,不能体会幸福与苦恼,不懂得爱和恨。在多种情况下,情绪和情感固然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对情绪和情感的决定作用是以需要为中介来实现的。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如饥者得到食物会感到高兴,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会感到敬慕,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会感到幸福。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妨碍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不满和苦恼,看到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会感到气愤等。那些与人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客观事物,对人既无益也无害,是中性刺激物,一般不引起情绪和情感。懂得这些心理学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才会对受教育者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从本质和根源上进行分析,善于疏导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客观情境中努力培育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促使人们时时以积极向上的情怀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

(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局,迫切需要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宏观的面上的思想理论教育,偏重于正面的特别是道德层面的宣传和教导。在目标上,过多地着力于改变和限制人的需要,而对于怎样满足人的需要做得远远不够;过多地关注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而对个体发展价值重视不够;在手段上过多地依靠简单生硬的灌输、空洞乏味的说教,使教育对象难以产生心理共鸣。这些做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长期的低效化。将心理学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偏离“以人为本”的缺陷,还可以弥补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们内心世界尤其是心理问题关注不够的欠缺。

(三)当前基层干部心理问题多发状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近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基层干部出现心理障碍和思想负担过重的现象日趋增多,呈现了诸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是压力困苦。压力过大是造成基层干部心理痛苦、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基层领导干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①来自工作的压力。②来自社会的压力。③来自竞争的压力。④来自家庭的压力。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5

一、 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的高级的生命体,情感是人生活中的重要成分,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不能忽视的。

(一)情感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如果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思想上能够融洽,就会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产生更多好的连锁效应。所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想要有效进行,情感教育就是基础。教育者也就必须加大对情感教育的重视,通过学生期望被了解的心理,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甚至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交流,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教室、寝室、活动场所等地方,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交谈,让他们可以倾诉自己的不满,并通过情感鼓励,让他们从思想上奋发向上。

(二)情感管理有利于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建立

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有着平等的人格尊严和人格价值,这就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展开。如果说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不是站在平等的对话基础上,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起到抑制作用。

(三)情感教育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转变情况,也可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工作具有预见性。为此,教育者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只有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才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了解。

(四)情感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疏导方针的先决条件

只有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才能够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导方针落到实处。只有耐心地进行教育,认真帮助学生处理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但实现这些的基础条件就是情感教育。

(五)情感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最终实现的途径

情感教育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教育,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 思想政治驾驭中情感的运用

(一)了解学生

高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与人之间普遍具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是各种各样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把握和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具体情况,是教育者工作开始的要点。通过对学生的家庭状况、经历、成绩、能力、爱好、兴趣、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详细了解,在工作中做到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二)关心学生

学生步入大学以后,要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很多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和亲人,在刚开始的生活中会有失落、低沉、自卑等情绪产生,因此,他们就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除了要对学生灌输一些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多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发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领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尊重学生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首先要站在共同的平台上,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只有你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够尊重你。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该认真对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

(四)亲近学生

    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谈,从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在交谈中应以诚相待,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引导他们。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纠正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思想上的错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提高他们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树立人格魅力

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自身也应该树立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教育工作。

待人要和善

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要亲和友善,像父母对待子女或像朋友对待朋友一样,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该以教育为主,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尊重教师,才会更愿意聆听教师的教诲。

办事要公正

在处理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只有做到了公平公正,才能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要有丰富的知识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只有让学生在心底里佩服你、敬重你,才能和他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只有学生愿意主动与你接触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顺利。

三、结语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6

【关键词】情感渗透 学生工作 重要性

当代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整个学生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或辅导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深深体验到一点,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将情感渗透到教育学生的全过程,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就更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在思想上,当好学生的领航员;在学习上,当好学生的辅导员;在生活上,当好学生的指导员。具体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情感渗透到学生思想教育中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集体教育的优势,通过思想工作网络,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里,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想帮助,共同提高。

1.建设一个有效的思想工作网络

每个班有各自的班委会、团支部。为了使思想工作面能涵盖每个一个学生,各班还应成立一些群团组织。由各个班参加,公开选举产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助理,这样,就形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一班主任或辅导员助理——各自然班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群团组织,一个有效而涵盖每个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网络。辅导员的每一个想法可通过网络迅速传给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每个想法也可通过这一个网络反馈到辅导员。

2.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首先是与学生干部的情感交流。在情感交流中,务必求真,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遇到阻力,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干部分析阻力形成的原因,找出克服阻力的办法。如果是同学不服管理,甚 至故意出难题,要引导学生干部首先反省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足之处。干部要以宽容心待人,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当学生干部思想上打退堂鼓时,班主任或辅导员应正确分析打退堂鼓的原因,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想调整。学生干部取得成绩时,要与学生干部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总之,喜怒哀乐皆透真情,从而让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克己奉公,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在协助辅导员搞好班级管理的同时,使自己思想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其次,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或随机谈话,有时间,可以长谈;时间紧,可以问候一声。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为其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学生的不争气,感到痛心,与学生心相连,情相通。

3.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纯真的情感

新生入学,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班委会,带领老生帮忙拿行李,铺被褥,给新生介绍学校的情况,帮新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尽管现在通讯很便利,但为了加深学生与父母的感情,各班班委会,将每月给父母写封信的活动,纳入日常班务工作中,有布置、有检查。从而使学生感到父母随时在关注自己,体味到父母供自己读书的不容易,并且使学生的情感以此为起点,向他人延伸。

班委会应长期坚持抓“告别陋习,倡导文明”的活动。见了同学问声好;老师查房进寝室,学生向老师问好,让坐;同学生病,端茶送水;细微处见真情,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将情感渗透到学生生活中

当代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时,是家中的太阳,是家庭的核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由家长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进入中学后,特别是住读生,一切要自己动手,一时难以适应,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将爱心贯穿于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全过程。

1.从叠被子开始,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

每学期新生入学,班委会要带领一批生活经验丰富的老生,分布到各个新生寝室,手把手地教新生叠被子。教新生整理床铺、洗衣,布置寝室。

2.指导学生记生活流水怅

班委会指导每个寝室长,监督各寝室的学生记生活费用流水帐,一个月检查一次,看学生本月与上月相比是超支了还是节约了。对于超支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超支的原因,指出哪些费用是当用的,哪些是不当用的,使学生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懂得挣钱不容易,浪费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从而更加体味父母的艰辛。

3.重视榜样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学有榜样,班主任可指导班委会开展创建文明寝室样板的活动。班委会拟定评选文明寝室的标准,然后,在寝室开现场会,公开评选出文明寝室,并组织同学参观;文明寝室派出代表介始创建经验。班委会可定期组织“班级最可爱的人”的评选活动,经过民主评选,将那些乐于助人,热心为同学、为集体公益事务服务的同学评出来,从而使奉献者体验到爱的奉献的价值,使其他同学更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将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有部分学生,进校时考分偏低,学习信心不足,感到吃力,要使学生改变这种状况,在学习上能尽快跟上来,光靠空洞地讲大道理是不能奏效的。应该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心灵交相碰撞, 思想得以沟通,从而找到自己进步的支点,建立成功的信心。

1.班委会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

“三个一”,即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周一个论题,每月一个主题班会。每月读一本好书,全体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最爱读的书,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最后将读书心得以专栏的形式公布,评出最佳读书心得。每周一个论题, 每周就学习中出现的某一个实际问题,全体同学各抒己见,并形成文字,组织讨论会,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最后做出总结。每月一个主题班会,每月的主题会上,有针对性地指出有全局性的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进行讨论,最后,水到渠成作出总结。

2.贯彻“以人为本”,以鼓励为主的教育原则

对于开展的各项课余活动,设立多种奖项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比如,设立勤奋学习奖、最佳公仆奖、纪律模范奖、最大进步奖、温馨工程奖、勇者无畏奖、标兵奖、阳光使者奖、阳光男孩奖、阳光女孩奖、先进团支部、优秀班级体等奖项。

3.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动向

在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中,老师要把自己的思想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必须要找到输入的切口,调准输入频道,也就是说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动向。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针对那些考分偏低的学生,作好情绪疏导工作。组织好第一次班会,主题就是为未考上重点高中而痛苦,老师让大家想哭就哭;想发牢骚就发牢骚,待全体学生的悲观、怨恨的情感得以充分宣泄之后,班主任再及时加以疏导,将学生思想引导到积极方面来,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7

[关键词]辅导员 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毕记满(1981- ),男,山东胶南人,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6652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79-02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的始终。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认识到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实施情感教育,发展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从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但目前诸多因素造成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缺失情感教育,不利于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育环境、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入手剖析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化,提高工作的满意程度;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工作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属于“90后”,在情感上大都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在政治理想上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现实中却责任心较弱;道德理念上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但现实中却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上积极主动,但行为上却被动等。在精神状态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孤独、抑郁、愤怒。情感教育就是重视人的情感培育,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去构建奋发向上的人格特征。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学生急需辅导员增加情感教育,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及高校辅导员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开展思政工作的现状,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素质,让大学生对道德规范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其次,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各种因素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最后,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朱小蔓教授提到:“情感作为非认知因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了解周围的事物,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辅导员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除了初始的教学教育关系,还包含辅导员与学生表达思想、交往互动等情感的沟通交流关系。面对当前高校情感教育的现状,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辅导员不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以配合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是,许多辅导员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情感教育的缺失。

1.情感教育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考试为主,学校、老师、家长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学生的品德、心理意志以及价值观等被忽视。考试始终与学生的学习相随,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都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通过考试步入人生的辉煌。“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只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口号,虽然开设了不少德育课程,但最终还是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品行的高低。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教育管理者缺乏对情感教育的理解,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的互动等,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开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高校辅导员是代表学校在学生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他们是在一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是决定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及高校对其工作的要求导致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使他们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一,辅导员工作事务杂,责任大。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学业指导,但是在真实的工作中,辅导员却成了学校突发事件的“消防员”,成了关心学生琐事的“保姆”,道德教育这一核心工作被淡化。而且辅导员除承担着学生教育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课外活动指导等工作外,还承担着学校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要通过辅导员去安排执行。这样繁杂的工作不仅使辅导员常常不能安心休息,还会因为管理面太广,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多而不精,既是“全能选手”,又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另外,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大,比如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时的第一被问责人;辅导员长期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缺乏科研热情,不能专心从事理论研究,没有科研成果,无法评定职称,也不能获得部门的认可。

第二,辅导员的发展前景模糊。在校工作的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往往都比学校任课教师、社会上的其他职业滞后,时间越长,差距越大。这就容易造成辅导员心态不平衡,情绪烦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十年政工,两手空空”这句在辅导员中流行的顺口溜充分说明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认同感低,难以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

以上原因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主动、不专心、不深入,对工作产生倦怠感,没有归属感,一心寻找脱离辅导员岗位的其他职业,无心思考、探索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导致开展学生工作时缺乏情感教育。

三、增强辅导员情感教育工作的对策

1.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一,高校应给辅导员制定明确的培养制度和评估制度。有了制度保障,辅导员对其工作才会有更强的归属感,才能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对辅导员进行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密切联系的分配制度、晋升制度、激励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优秀管理人员倾斜,在职称晋升上充分考虑学生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完善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建立辅导员自己的职业发展模式。

第二,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明确分工。高校应理清辅导员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按照辅导员的专长、兴趣分配工作,提高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根据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改革学校的学生工作机构,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再按照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工作。同时要处理好年级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切勿出现工作内容混淆等问题。另外还要解决好辅导员管理部门(学生工作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分工问题,不能将所有工作都压在辅导员身上。

只有在职业化的环境中,辅导员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才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中有所创新,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增强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一,辅导员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老师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管理中,每一个行为都以情感因素为动机。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辅导员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将“情教”和“智教”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辅导员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辅导员要提升个人的专业文化素养。首先,辅导员要不断学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辅导员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学生工作的能力。其次,辅导员要提高沟通协调、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能力,以便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最真实的学生信息。再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讲求方法,比如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辅导员要耐心地听、细心地听,从学生的言语中了解学生的需要或者困惑,最终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最后,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还要特别注意对特殊群体的情感教育,比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情感容易受到伤害的学生,避免让他们在学校再次受到伤害。

第三,辅导员要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时刻牢记自己是学生的思想引路者和行为规范的楷模,同时与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要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以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关怀去充实。辅导员必须要对学生充满爱,不断去探索新方法,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开创辅导员工作新局面,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是辅导员工作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崔健,汤莺,张显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基于组织和个体视角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

07-23.

[3]李幽竹.辅导员的职业情感缺失分析[J].今日科苑,2010(4).

学生会工作感想篇8

【关键词】心理教育;主体意识;个性;情感;合理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适应21世纪的优秀人才,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为达到这个目标,高等学校就必须顺应形势需要,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体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现实的情况,实施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客观事物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不断产生影响和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及时捕捉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

一、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去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加以科学的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因此,在日常的学生思想工作中,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引自己的行为,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信念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性。个性就其心理特征来说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是兴趣爱好;第二是气质;第三是能力及天资;第四是性格。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社会环境、后天教育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个性对人的发展而言极其重要,因为人总是按照个性的本来面目投入社会并从事形式多样的事业。而教育的本质即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定要能体现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则应当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信仰和理想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人活着不是单靠事物,还靠支撑起灵魂的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边,自觉维护绝大多数人的长远、根本利益,不断审视自我、控制私念、改造行为、规划未来,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在任何艰难的历程中不动摇信念。只有我们的学生树立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我们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感受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大学生的情感丰富但又变化不定,他们追求新奇事物,喜欢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正确引导下,可以为真理、正义而英勇献身,做出惊天动地的壮烈行为,也可以由于盲目的狂想,感情冲动干一些蠢事。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执行着信号和调节的机能,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我们常说,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灌输”。然而人不是容器,也不是被动接受者,人可以拒绝“灌输”,也可以主动接受“灌输”。能否灌输进去,能接受多少灌输,在教育过程中这和学生在感情上的投入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员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因而,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工作对象当做活生生的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来看待,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引起对象的情感共鸣,即“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切实了解并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这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坚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的原则,即要求围绕人的主导需要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42页)下,合理地满足其正当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解决对象的实际问题。对于暂时无法满足的合理需要,要制订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从需要入手开展工作,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与人的行为动力相联系,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对人的认识也与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要从情感变化、语言流露、行为表现中进行了解,还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深层的心理活动,认真地学习心理学,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方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蒋晔.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崇文教育,2003,(3).

[2]魏小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

上一篇:典型材料范文 下一篇:宪法宣誓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