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标语范文

时间:2023-10-12 07:56:50

普通话标语

普通话标语篇1

2. 普通话是你我他顺利沟通的桥梁。

3. 工作轻松生活美好,多亏普通话讲得好。

4. 大家全说普通话,走南闯北不尴尬。

5. 请讲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6. 学会普通话,让你轻松走天下。

7. 中国人要说自己的话——普通话。

8. 请记住:说普通话也是爱国的表现。

9. 祖国人民心连心,普通话连着你我他。

10. 语言美也是一种美,普通话更能体现语言美。

11. 普通话,用处大,利国利民少不了它。

12. 你想方便交流吗?那么请讲普通话。

13.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做的好更要说的好

14. 发扬国风,从说中国话起;说中国话,从普通话始

15. 要想闯天下,先说普通话。

16. 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团结,请讲普通话。

17. 普通话流利,找工作顺利。

18. 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做一个真正中国人。

19. 想与他人更好的沟通吗?请用共同语言——普通话

20.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和谐,请您讲普通话。

21. 普通话——最洁净的牙膏,净化您的口腔。

22. 拉近彼此的距离,体验说普通话的魅力。

23. 说普通话,走遍天下。

24. 让世界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您那标准优雅的声音。

普通话标语篇2

关键词:初等教育 普通话教学 分层级 “四点一线三结合”

小学阶段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小学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和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初等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在选拔人才时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普通话来说,文科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理科及其他学科教师要达到二级乙等,有的学校标准还更高。据了解,昆明某小学在2009年教师招聘中,对语文、数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分别提出了“一乙”、“二甲”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

一方面,社会对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要求提高了,而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在普通话口语表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这就使初等教育专业的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结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是摆在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传统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话是北方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差异较小,语音方面的差别也不算突出。用云南话与其他方言区的人交流,障碍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不大的差异导致云南人对普通话的学习重视不够,也导致云南人说的普通话总是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等级也不高。以我校为例,初教专业的学生90%以上都是云南人,经过约30课时的教学,学生达到“二乙”的比例在90%以上,但“二甲”过关率却很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领导重视不够,学生们主观上努力不够,校园语言环境不佳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普通话教学效率不高。反观普通话教学,我们发现初等教育专业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普通话教学效率的提升。

1.1 针对性不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的生源面越来越广。从我校来看,初教专业学生来自云南省大多数地州市,地区方言差异较大,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也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各班还有10%左右的以少数民族话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语音状态差别很大,再加上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以及语言学习能力的不同,使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复杂的语音问题。教师上课时讲解某个语音理论,要么面面俱到,对不同的方言问题都展开辨正训练,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明显,要么只能以某个方言区为代表做专项辨正,虽然深入细致,但又忽略了其他方言区的语音难点。这样一来,必然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吃,有的学生吃不了。

1.2 训练性不够。由于认识滞后,普通话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普通话课的设置不够规范,缺少集中、系统、专项的普通话训练,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人说,普通话是小学就应该学好的,大学根本没必要学。这话没有错,但是重文轻语现象、城乡教育差别的普遍存在使师范生普通话底子很薄,难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相对而言,初等教育专业对普通话课较为重视,但由于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人数多,生源复杂,教师上课要照顾不同方言区、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了防止遗漏,不得不对各种方言的普遍问题进行一一解析,这样一来,自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分项指导训练,及时反馈训练结果。

1.3 教法单一,内容单薄。普通话是口耳之学,传统的普通话教学也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教学时普遍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跟读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语音问题加以矫正。但是这种课堂集体正音的效果往往难以保持。普通话对于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是第二语言,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信息输入作保证。由于学生人数多,语音状况复杂,教学时数少等因素,且不说教师无法兼顾各种语音问题,就是那些已经矫正的语音问题,因为相关联的语言信息补充不足,缺少强化训练,也很容易出现反弹。这是困扰普通话教师的一大难题,常常是刚刚纠正了的一个错误发音,第二次课甚至几分钟后学生就又一次出错。如此反反复复,教学效率岂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检测普通话口语能力的一项测试,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普通话语音的静态特征,在声、韵、调、音变的正音上花了很多功夫,而对连读音变、语气语调、自然流畅等普通话语音的动态特征重视不够,结果是学生测试中单字、词语标准规范,一到朗读、说话,方音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学生虽然朗读和说话时发音基本标准,但是听起来还是“土腔土调”,主要原因就在于训练内容单薄,忽视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普通话教学缺少了对语感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用分离。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课教学的水平,要想切实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适应新形势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必须深入研究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规律,构建普通话教学的新模式。

2 构建普通话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2.1 实施分层级教学。针对初教专业学生方言复杂、普通话语音基础薄弱且层次差异明显的现状,采用分层级教学是提高学生普通话过级率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是:教学前打破专业、年级、班级的界限,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分类编班,并根据摸底测试情况,对各层级学生提出不同教学目标,再紧扣普通话各级语言表征展开分项训练。

2.1.1 对象分类。普通话课的教学对象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之间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层次水平的差异,与之相应,教学也应分类展开。新生入学时,先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语音基础,并按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编班,可考虑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方音较重、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测试等级在“二乙”以下的,编入初级班;普通话语音比较标准,但有方音,测试等级在“二乙”与“二甲”之间的,编入中级班;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好,有方音但不明显,测试等级在“二甲”的,开设提高班。另外,为确保教师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指导,班级人数不宜过多,最好在40人以内。按教学对象的普通话等级分班是实施分层级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为各班确立不同的训练目标。

2.1.2 目标分级。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指出,目标对于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合适的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纠正方音的过程中一步步达到标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提高普通话水平。目标设置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具体明确;二是既要有一定难度,又必须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这两个要求,我们可针对各班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语音情况设置训练目标。初级班的教学从声、韵、调开始,经过字、词、句的训练,促使学生由认识普通话、学会普通话逐渐过渡到能在会话中运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最终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中级班的教学要注意帮助学生对照普通话标准音,找出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辨正,并强调连读音变训练,使普通话水平逐渐接近二级甲等。提高班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发音缺陷,同时要突出普通话语感的培养,提高朗读和说话的生动性,鼓励学生向普通话一级乙等冲击。

2.1.3 内容分项。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同属汉语语音范畴,有许多共有的语音特征。教学时应突出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而方言中没有的语音,并注意纠正普通话没有,而方言中有的语音现象。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的语音失误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教学时应区别对待,在不同的班级分项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语音分布情况,宋欣桥教授指出,舌尖后音声母和前、后鼻尾音韵母所含常用字较多,是反映普通话水平比较突出的语音表征之一。结合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初级班的教学,声母要突出舌尖前和舌尖后音声母的对比训练。韵母要强调撮口呼以及复合音素韵母与单音素韵母的对比练习。声调要抓住阳平、上声的辨正以及入声字的准确归类。音变重点抓变调训练。中级班的教学,声母要力求辨清鼻、边音,同时尽量减少其他声母的无谓失误;韵母则要突出前、后鼻韵的练习;声调训练在调类正确的前提下要求调值准确。音变则加强儿化、轻声的训练。另外,中级班还应加强语流音变的训练,儿化、轻声的练习力求在静态语境(读词语)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向动态语境(朗读、说话)训练发展。高级班的教学无需分门别类展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纠正个别难点音,如声母尖音、鼻韵母en、en、in、in的发音,并仔细寻找、矫正其他发音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语感训练,适当增加吐字归音训练。

2.2 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分层级教学是对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总体规划,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普通话教学的特点,还需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力求以课堂教学为中轴,以课外训练为保障,以丰富的语言活动为促进,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全面推进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点”是指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四个关键点。一是以普通话基础语音为基本点。要求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语音听辨能力,这是学好普通话的前提。二是以方音辨正为强化点。抓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正训练,真正体现分层级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质。三是以普通话水平各等级语言表征为突破点。认真分析普通话水平各等级的语言表征,确保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四是以语感培养为提高点。可以借助朗读指导进行语感培养,让学生在反复听读和跟读的过程中模仿语调,感知语势,积累语感。

“一线”是指以训练为主线。普通话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是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要以实践性训练为主线。训练内容要突出听辨音、正音及语感训练,训练形式要多样,单项训练除字词训练外,辅以绕口令、诗词朗读等形式,以激发兴趣,巩固基础;综合训练则以朗诵、词句接龙、讲故事等形式培养语感,提高普通话思维能力。

“三结合”,即把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机会,明确目标、查找问题,持续不断地展开教学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逐步提高。把集中教学与分组强化训练相结合,既强调对学生共性问题的训练,又能使教师的指导尽可能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明确标准、掌握方法,以课外训练为保障,强化训练、巩固标准音,通过课内指导――课外练习――课内检测――反馈训练的循环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的普通话不断向标准规范、熟练自然迈进。

当然,口语学习需要在一种自然的语境中才能完成由“语言学习”向“语言习得”的转变,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建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既能强化他们讲普通话的意识,促进语言习得,又能帮助他们战胜自卑及怯弱,勇敢地参与训练,不断充实自我。而语言环境的创建仅靠普通话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及率先垂范是无形的力量,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的坚持是有效的促进,各种形式的校园语言活动则是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秋云.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2]周泓,罗明东.普通话教学的心理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云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普通话标语篇3

关键词:壮语播音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壮族标准语担负发展传承壮文化的重任,它的推广普及对壮乡社会发展的有重要意义,壮语播音运用壮族标准语播音,其“美”的形象能给壮族标准语的推广普及有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生活和壮语播音中,壮族标准语的运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读壮族标准语时常见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中读壮族标准语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用壮族标准语交流中,我们注意到所谓的不好听,声音稍显单薄平淡无力节奏感偏弱语流不够顺畅。仔细分析,造成发音效果的具体原因体现在元音音素发音不够圆润饱满,导致整个句子听上去略显单薄无力,缺乏立体感和穿透力,辅音音素发音未发出其各自的特色,辅音未读出强烈的爆破感,鼻音发音未突出鼻音感,故句子发音听起来平淡散乱,缺乏韵味。还有,个别音素的发音不精准,以致整个句子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句子主重读、次重读、零重读的立体层次不分明,导致整体节奏感不强,乐感欠佳。句子的连读生硬,随意停顿导致语流受阻而不够流畅。

(二)播音中读壮族标准语的问题

播音是广播电视中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工具,直接面对话筒或摄像机进行的以提供信息咨询、传播各种思想文化、沟通人们情感为目的的语言创作活动。作为壮语标准语高水平代表之一的壮语播音是以壮族同胞为传播受众对象,会说壮语的同胞听了壮语播音应该觉得十分亲切。但事实上,壮语播音的受众面却不甚理想。这其中除了主要媒体的汉语播音,接受者习惯汉语播音审美思维之外,还和壮语播音员的播音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比如:声音、吐字归音、语言表达、情声气结合等。

认真聆听和体会汉壮朗读录音及发音时的发声方式,我们发现,普通话播音的发音圆润明亮、集中持久色彩丰富、控纵有度语音纯正、字清晰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般优美动听,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而壮语播音相较之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发音显得干瘪苍白,口腔开口度偏窄、气息较弱、共鸣不明显,欠缺美感,辅音没有穿透力和爆破感,在和元音组合时就少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美感。因此,壮语播音艺术效果不甚理想。元音发音不够圆润饱满跟口型开口度大小和声带的松紧有密切关系,白龙在《播音发声技巧》(2002)中提到,“声音首先要圆润,有光泽。它和声音的响度有关系,而响度的大小主要是由气流的强弱再配以高度所造成的。同时也跟声带的松紧及口腔的大小及相关器官、肌肉的控制相联系。在不改变音色的前提下,使每个元音及响辅音发挥出最大的共鸣,进而使每个字音美组词都发的饱满。”

就我们调查的壮语播音带中的壮语播音而言,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壮语播音发音不科学。科学的发声应该是软腭要打开,声带要放松,而有的壮语播音员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多片面地追求声音的亮色,发音靠前,挤压声带;科学的呼吸方法是胸腹联合呼吸法,但是壮语播音员为了追求声音的亮色,再加上在话筒前处于紧张的状态中,于是采用了胸式呼吸法;播音的声音应是虚实结合,而且有弹性,而壮语播音大多数采用的是大实声,声音也偏高;也由于发声错误,壮语播音的语流不够流畅,缺少变化,显得僵硬,根本谈不上播音中的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不能自如播音,也造成了壮语播音无对象感,不能与受众交流。

二、壮族播音借用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有可能性

壮语播音是一种有声创作,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艺术性,属于一种语言艺术。针对壮语播音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壮族标准语担负发展传承壮文化的重任,它的推广普及对壮乡社会发展的有重要意义,但壮族标准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壮语播音运用壮族标准语播音,其“美”的形象给壮族标准语的推广普及有促进作用,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无人涉及,这不能满足现代宣传领域壮语播音艺术发展的需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的理论是一座宝库,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壮语播音研究不可及的,但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是基于汉语语音特点而言的,是否能够为壮语播音所用,还需进一步地考察壮族标准语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通过考察普通话语壮语标准语语音特点,我们发现普通话和壮语标准语的异同点如下:

1.相同点:

普通话和壮族标准语都有的声母有:b、m、f、d、n、l、g、x/c8个。

韵母方面:壮语标准语和普通话单韵母都有a、o、i、u;都有复韵母都有ai、ei、ao/au、ou。鼻韵母:都有an、in、ang、ong/ung、ing。

声调方面:壮族标准语和普通话的声调都起到辨别语言意义的作用。

2.不同点:

声母方面:普通话有p、t、k、q、c、ch 6个送气音声母和j、q、z、c、zh、ch 6个塞擦音声以及zh、ch、sh、r 4个翘舌音声母而壮族标准语没有。这3组声母中,q、c既是送气音又是塞擦音,zh既是塞擦音又是翘舌音,ch既是送气音又是塞擦音和翘舌音。实际上普通话有p、t、k、j、q、z、c、zh、ch、sh、r 11个声母是壮族标准语中没有的。壮族标准语有h、gy、gv三个喉音、by、gy、my三个腭化音和gv、ngv两个唇化音以及mb、nd、ny三个塞音而普通话没有。普通话的h声母是舌面后(舌根)清擦音;壮族标准语的h声母是喉(声门)清擦音。普通话的s声母是舌尖前清擦音;壮族标准语的s是齿间清擦音。壮族人就是把普通话的h发成壮语的h、s发成壮语的s也不至于令对方产生误解。

韵母方面:以唇形的圆展划分,普通话韵母有四呼之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种分法;而壮族标准语中只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没有撮口呼;以音素的类型划分,普通话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壮族标准语中除了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还有塞韵母。

声调方面:普通话的去声音阶跨度比壮族标准语的大,有跨五个音阶的去声,还有曲折的上声声调。壮族标准语最大只有三个音阶跨度。此外,在语流当中,普通话还有语流音变这一说法。

汉语与壮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的音节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通过比较壮族标准语和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我们可以看得出两种语言声韵调在吐字成形方面都有共同特点,它们声母咬字过程大部份是相同的,都由口腔内的喉、舌、齿、牙、腭对声音起节制作用,韵母都由舌位高低唇形圆展来实现。是建立在汉语音节结构基础上的发音方法,相同的语音音节结构和大同小异的声韵调就为壮族标准语借用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的理论制造可能性。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创新项目特别立项(gxun-chx2013t09)资助。

参考文献:

[1] 梁庭望,《壮文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韦茂繁、韦树关,《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 徐树华,《播音主持语言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4] 徐恒,《播音发声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普通话标语篇4

xx县位于河北省xx市东南部,东临,南与相望,西与接壤,北与、xx港毗邻。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全县人口万人,共有汉、回、满、蒙、壮、彝、朝鲜、布依8个民族构成。xx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县级财政收入万元,是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共有中小学139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4所,中心小学63所;全县共有在校生32876人,其中高中2426人,初中12073人,小学18377人;在岗教师2348人,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2034人,其中语文教师697人,普通话测试达到一级乙等的167人,占语文教师总数的24%,其余均为二级甲等,非语文教师1337人,达到一级乙等的140人,占非语文教师总数的10.5%,其余均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全县教师都实现了持证上岗,而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通话已基本成为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工作语言。

就xx县地理位置来看,我县属于北方方言,按照权威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法,xx方言隶属冀鲁官话区的沧衡片,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xx方言在声母上与普通话差别最小,韵母次之,声调最大。xx方言在声调方面有三个调类,在这三个调类中,除去声接近普通话外,其余各调类都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听起来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因此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教育厅、省语委《关于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的意见》精神,坚持把推广普通话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作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作为提高全县劳动者素质、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不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科学谋划,夯实基础,强化约束,狠抓落实,保证了我县语言文字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为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将我县创建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确保全县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领导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所有公民的通用语,学校是普及普通话工作的主阵地,说好普通话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河北省语委的具体要求,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自2005年,县教育文化体育局更是把创建普及普通话达标县迎检工作做为全局乃至全县的大事要事来抓,并且将其作为提升xx品位、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改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协调联动,扎实推进。2005年,县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整和充实,新的语委由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宣传、教育、人事等5个部门的一把手任副主任,团委、公安等16个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同时,对语委办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将语委办常设于县教育文化体育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部分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并且配备了素质高、业务精、工作细的同志任办公室专职干事,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全县各乡(镇)校也都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在健全机构的基础上,又建立并实行了语言文字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乡、校以及领导与同志分别层层签订了语言文字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同时,为使“创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县语委通过及时召开调度会、协调会等,加强部署,明责加压,并且县语委主任董海英同志多次带领县语委有关领导深入全系统进行细致地工作调研,深挖不足、严肃整改。目前,全县语委机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形成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有效推进全县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真正实现了普及普通话工作项项有人抓、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抓住重点,夯实基础,确保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

学校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体和基础,学校推普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成败,推广普及普通话,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2003年开始,教育文化体育局结合教育规范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等活动,着手开展了“校园推广普通话”这一重要工作,近两年来,随着规范化管理的不断深入,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更加充分认识到普通话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全局工作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借助全省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活动这一有利时机,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借鉴外地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全方位、多层面地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活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具体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普通话是全民的社交语言,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实现顺畅交流,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地弱化社会方言环境对创建工作的不利影响,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榜样和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xx电视台开设了语言文字专题栏目,并运用飞字在全国各套节目中插播公益宣传广告,对用语用字规范化的意义及相关活动进行全面及时的宣传,很好地配合了普及普通话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二是抓住每年九月份第三周的推广普及普通话宣传周机会,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园、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和乡村集市,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推普工作的意义进入千家万户。2005年至今,共印发“推普”宣传材料1万余份,增强了全社会都讲普通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了全民“推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涉及范围广这一有优势,借助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致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家长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争取支持和帮助,做到了师长联手,家校共育,2005年至今,我们先后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近20万人次,为学校“推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推普”环境

近年来,教育文化体育局着重抓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着力开展了校园“推普”环境建设。全县中小学普遍在校园及周边醒目位置、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及各活动室等处所设置了有关“推普”的标牌和标语等,“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普通话是校园语言”等字样在各个校园随处可见。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宣传教育作用,时时处处给师生以提醒和规范,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推普”氛围。在教育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很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筹建起了语音室,全县现有语音室30个,语音设备1216套件,全县总投资达100万元。

(三)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推普”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体教师在注重本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都十分注重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按照河北省教育厅、语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普及普通话的通知》要求,教育文化体育局坚持把教师对学生传授普通话情况作为教学视导的重要内容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口语交际的课堂效益和作用,各学校将口语课进课表,上课堂,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口语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各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学生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口语纠错、课前5分钟、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系列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克服了畏惧心理、害羞心理,锻炼了口语能力、提高了普通话水平。三是开展校长、老师普通话朗读比赛,评委分别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担任,既起到了校长、老师模范带头的作用,又能够使“推普”工作在师生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建立制约机制,规范“推普”行为

规章制度是行为的准则。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一是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情况列为师生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文化体育局制定“持证上岗”制度,凡普通话测试未达到相应等级的教师,一律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一律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和评模选优,限期达不到应有等级的教师将被降级使用;学生普通话水平不合格或在日常交际中被发现未说普通话的,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二是开展活动加强激励。在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基础上,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专题研究决定,局机关从局长到一般同志,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并且规定,各级各类会议、各种活动、乡校领导到局内请示汇报工作、上传下达文件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增强激励效果,今年以来,教育文化体育局先后组织了全县教职工普通话朗读比赛1次、校长朗读比赛1次、中小学生朗读比赛各一次,参加活动的师生总数累计达4万余人次。三是建立群体性师生语言监督机制。全县中小学普遍建立了校园规范化监督岗,师生轮流值班,真正做到了人人监督别人,人人被人监督,有力促进了校园“推普”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全县各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是使用普及普通话由虚向实转变;第二个是广大师生由不愿说、不敢说向敢说、愿说转变;第三个是师生由“我要说普通话”向“我要说好普通话”转变。

(五)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推普”实效

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目的是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现师生由不会说、说不好到会说、说好的转变。我县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方言较重,为此,我们组织进行了普通话与方言对应规律的研究整理工作,将研究成果编纂成《xx方言辨正》一书,分发到全县每一位教师手中,使全体师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纠自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和培训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师生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组织开展师生用语用字培训提高工作,确保“推普”工作的实效。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先后在全县教师中深入开展了“创建达标县,教师怎么办”、“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何在”、“在‘推普’中教师如何成为先行者”等大讨论活动,引导教师从职业特点、历史责任和榜样作用等方面,认清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责任的具体体现,是带动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思想认识的到位,使广大教师焕发出学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极大热情,形成了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二是认真搞好骨干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搞好教师普通话培训,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分布广的辅导员队伍。为此,我们积极选派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教研室有关教研员,参加上级组织的普通话培训,促进普通话测试员自身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目前,我县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5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进修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大力组织开展全县普通话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并且聘请部级普通话测试员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三是重视培训过程,拿出培训实招。为使全体教师正确使用普通话,教育文化体育局强化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对“推普”过程的实施监督。由“推普”领导小组制定出培训计划,根据计划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从普通话语言基础知识讲起,规范教师发音的音调和音准,尤其是xx方言中的平舌音与翘舌音混淆问题和调值与普通话偏离较大问题。四是确保测试质量。在教师普通话测试中,始终坚持“先培训,后测试;不培训,不测试”的原则,决不让一个不通过培训的教师仓促应试,临阵磨枪。同时,通过纪律要求和制度约束,坚决遏制测试中的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确保了测试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真实性。

(六)细化工作程序,搞好“推普”榜样引领

一是实行“推普”工作专项汇报和督导制度。近两年来,各乡校每年就师生普通话培训提高、环境建设、宣传教育、档案资料整理等工作,向局党委和县语委作出详细汇报,教育文化体育局保证每年下乡专项督导4次以上,根据汇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提出全县性的规范化要求。二是突出典型示范作用。我们先后利用各种形式大力表彰了在创建普及普通话达标校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先进学校及先进个人,并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他们的经验做法、实干精神和先进事迹,为全县各学校及广大干部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三是认真开展学校“推普”评估工作。xx县教育文化体育局坚持把“推普”工作作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考评指标,进行评估和督导,督导室、教研室、教育股联合考评,同一时间,同一步骤,按照省定评估要求和标准,对全县中小学的“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对评估结果,实行按分排队,全县通报。通过评估验收,既达到了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开展工作的目的,又起到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自2005年以来,仅就“创建”工作,我县专门召开中小学校长调度会6次、现场会2次、下乡视导50多次,从而大大加快了创建步伐,提高了创建质量,为创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确保社会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推进

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很难有所作为。近两年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高度重视社会语言文字工作,做到研究有专会,主抓有专人。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全县文字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县语委积极发挥协调指挥作用,充分调动各成员部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力开展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挖掘深度,拓宽广度,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2005年,全县公务员已经逐步开始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在对外接待、外出工作等方面,均能使用普通话xxx书记和xxx县长始终坚持说普通话,为全县公务员“推普”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目前,工商、建设、环保、广播电视、银行、电信等部门,都结合本系统的工作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普通话标语篇5

一、 领导重视,及早部署工作

为了将“推普周”活动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语言文字工作人员,认真的学习了文件精神,明确了“推普周”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对推普周的宣传工作做了详细具体的安排,确保了“推普周”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积极宣传,推普氛围浓厚

1.为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在学校主干道拉起“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宣传横幅一幅,在学校教学楼、办公楼、主干道、食堂等处张贴“推普周”宣传画300多张。

2.组织部分师生观看“推普周公益短片”,紧紧围绕“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的宣传主题,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营造良好的宣传学习氛围,激发师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自觉规范使用意识。

3. 以“第十八届推普周”活动为契机,各学院积极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普通话大赛”初赛选拔和“汉子书写大赛”初赛选拔。

4.校语委办联合校广播台、校报、校团委、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等机构,相继在10月份开展全校普通话大赛复赛和决赛工作、11月份汉字书写大赛复赛和决赛工作、12月份“一·二九”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

三、自查自纠,促进规范用字

为扎实有效的开展“推普周”活动,为全面推进校园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语言文字自查自纠”的活动。9月18日上午,我校教务部常务副部长陈xx带领我校部级普通话测试员、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在全校范围内就我校推广普通话宣传落实情况、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行了检查。本次活动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办公室墙报、标语牌、公文、工作简报等的用字以及全校教职工用于得规范情况。对办公室工作人员普通话发音进行相互纠正,形成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陈xx部长在检查工作中指出,我校“推广普通话、用好规范字”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是非常有力的,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已成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标尺。大家在检查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比如,学校电线杆上的“牛皮癣”依然存在,张贴标语中有错别字,繁体简体混用,个别宣传栏未及时更新,指示标牌英文翻译错误等。

针对上述现象,部级普通话测试员蔡圣勤教授指出,“普通话初步普及”、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是我校长期坚持与努力的目标,我校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以保证教学过程中普通话标准、汉字书写规范,避免发音、语法等错误的出现。陈部长强调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的工具,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办公室作为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营,应注重加强与宣传部、各学院、图书馆、保卫部、后勤部等部门的合作,注重在细微之处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促使师生规范用语。

我校以本次“推普周”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大力开展推普活动。师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推普宣传活动,用语用字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和提高。而推普活动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将推广普通话活动真正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为学校的语言文字给做出贡献。

xx财经zd大学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

普通话标语篇6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2、推广普通话的好处

(1)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人们开始自觉地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3)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

普通话标语篇7

自1998年起 每年9月第三周为

 

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

 

今年第24届推普周

 

定于9月12日至18日举行

 

主题为

 

“普通话诵百年伟业 规范字写时代新篇”

 

01

 

“普通话”是什么?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也就是说,普通话不包括北京话里的土词、土语和土音。这就表明普通话实际上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口语形式。也体现了普通话与北京话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不让说方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总的要求是在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讲普通话,但并不是排除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的,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所有场合一律不让说方言。

 

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语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02

 

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凝聚力。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

 

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3

 

你的普通话标准吗?

 

普通话

 

不仅仅是我们日常交流便捷的工具

 

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

 

凝练出的具有时代性意义的产物

 

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构造和谐语言生活

 

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普通话标语篇8

关键词:语言接触;普通话;阳谷方言

1 语言接触理论

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相邻的人群互相接触,无论程度如何,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语言的演变除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外,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关于语言接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陈保亚打破了我们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中长久存在的思维,认识到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它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这是研究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陈保亚指出,这一套如此严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如果考虑到语言接触,就会遇到困难。笔者认为,“一个根本的改进就是要调整关于语言演化的观念,即不能只从语言分化的角度看问题,应该把分化和接触看成是语言发展历史的两个方面”。

陈松岑认为,语言之间的接触主要是指地域方言或民族语言这两种变体之间的接触。关于其他语言变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变异,将在语言历时变化中提到。语言的接触通常是在一个交际频繁的社会中,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

戴庆厦则认为,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活动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

徐通锵和叶蜚声认为,语言接触是社会接触的结果,历史上原本没有接触的不同的社会,后来可能会开始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会因迁徙、战争征服、海外殖民而造成地域上的邻居或杂居。

2 方言口音普通话

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的结构是一种同质的系统,要求区分语言的“内”和“外”,把语言与社会联系之类的因素都排除在外,认为它不属于语言系统的研究范围。其实语言是一种有序异质的结构,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变异。对于个人来说,普通话很可能受到方言的影响而形成带有口音。这就是语言变异的结果。

方言口音普通话,就是指夹杂了方言成分的普通话。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各自的方言,各地的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普通话中也会带有明显的方言口音。这些方言口音就是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语言接触的见证和最终结果。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从小生活在标准普通话的环境,没有方言情境,这样,他们所说的话就是标准普通话。标准普通话就是完全符合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

3 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

第一,普通话声母。普通话共有22个声母,其中包括一个零声母(如表1)。

4 山东聊城方言声韵调系统

本文所写的方言声韵调系统,是根据笔者的方言发音测试来写的,可能与标准的山东聊城阳谷方言声韵调系统有一些差别。

5 山东聊城阳谷方言系统和普通话对比

第一,声母系统。山东聊城阳谷方言贺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差别不大,最显著的差别是普通话中的[t?][t?’][?’]在阳谷方言中不存在,分别和[ts ][ts ‘][s]合并,即阳谷方言中不分平翘,只有平声。

普通话中的[?]在山东话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是[z],一个是舌尖后,一个是舌尖前。

另外,阳谷方言很有特色的一个特点是,[su]发成[f],如“树”“水”“睡觉”“说话”“树”分别发成[fei][]fe[][fu]。

第二,韵母系统。普通话有39个韵母,阳谷方言只有35个韵母,主要差别如下:

合口呼中,普通话的[uai]在山东话中成为[u?];

齐齿呼中,普通话中的[iou]在山东话中成为[i?u],[iu]在山东话中成为[i?]。

开口呼中,山东话没有普通话的[?],且普通话中的[?]在山东话中为[],普通话中的[o]在山东中为[?],并且山东话中多了[?][e]。

第三,声调系统。普通话和阳谷话都有四个调类,但是具体的调值不同。普通话的阴平声字,大致跟古清声母的平声字相当,阳平声字也大致跟古浊声母的平声字相当,上声字包括古清声母和部分浊声母,去声字包括古去声字和另一部分古浊声母上声字,古代入声调类在普通话里消失。

在阳谷方言中,古代入声调类也消失,全部归入阳平。阳上归入去声。从调型上看,普通话和阳谷话中都是一个平调、一个降调、一个升调、一个曲折调。

6 山东聊城阳谷方言口音普通话的特点

第一,不只是阳谷方言,整个山东地区方言口音普通话都带有一个特点:平翘不分。即[?][?‘][s]和[t?][t?‘][?]不分。遇到翘舌音也念成平舌音。

第二,普通话里的55调在阳谷方言中为24调,35调为53调,214调为55调,51调为213调,所以,声调的不同构成了普通话和阳谷方言的主要语音面貌的差异。

7 结语

方言口音普通话是方言和普通话接触后的结果,具体来说,是普通话受方言的影响产生的变体。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外出求学多年来大部分时间说普通话的人来说,方言口音普通话中方言特征已经不是特别明显,这个表现在词汇上更为明显。一些方言词汇正在被普通话中相应的词取代。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 曹晓燕.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 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 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 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7]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上一篇:森林防火宣传标语范文 下一篇:高考励志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