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2-24 23:02:10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拟声拟态词 笑 词形 清浊音 表现效果

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拟声拟态词,放眼世界各国语言,拥有如此多数量的拟声拟态词的语言都可说是非常稀少的。而且因为日语语言的“暧昧”这一特性,动词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拟声拟态词表达的。比如说“笑”这一动作,在英语中除了laugh外,还有smile,smirk,chuckle,giggle等动词,汉语里与此相关的动词也非常之多,比如:笑哈哈、笑容可掬、笑逐颜开、暗笑、惨笑、干笑、憨笑、奸笑、苦笑等,而日语中相关的只有“笑う”等少数几个动词。但是,日语中表示笑的拟声拟态词却相当多,而且语义语感各不相同。

一、拟声拟态词的定义及与“笑”有关的拟声拟态词

根据《明镜国语词典》的定义,拟声词是指把物体和动物的声音用语言象征性地表达出来的词语;拟态词是指把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动作用与其相似的词汇象征性地表达出来的词语。而通过对日本的《音・用句辞典》《音・辞典》和中国的《新日汉拟声拟态词词典》的取证,共找到43个与笑有关拟声拟态词。分别是:うふふ、うふっ、かんらかんら、にたにた、にこにこ、にたり、にたっ、にっ、にっ、にっこり、にっこ、にこっ、にこり、にやにや、にやにやっ、にやり、にやっ、にやっ、にんまり、へらへら、ほくほく、からから、くくっ、くくくっ、くすくす、くすっ、くすり、くすん、くつくつ、くっくっ、けたけた、げたげた、けらけら、げらげら、けろけろ、ころころ、はっはっ、ぷっ、ぷっ、ふっふっ、ふっふっふっ、ふふふ、へっへっ。

二、与“笑”有关的拟声拟态词的词形及由此产生的不同

从上述所列词语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由四个假名组成的“XYXY型”的数量相当引人注目。而且剩下的2个或3个假名组成的词语与之相似的不少。天沼宁先生在他所编纂的《音・辞典》的前言中就曾写到:大部分拟生拟态词都有由2个假名所组成的基本词形(XY),而由这个基本词形所派生的同类的3个假名、4个假名的词语就叫派生词。那么由基本词形派生而来的派生词在具体使用上又有何差异呢?请看下表所列2本辞典中对四组派生词语义的解释(所有解释都是笔者对两本日语辞典中日语注释进行的汉译)。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派生词中有某种规律:“XY+ッ”(比如“にこっ”)、“ XY+り”( 比如“にこり”)型的派生词与“XY XY”(比如“にこにこ”)型的词语相比,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表示“发出细微的声音”“短时间的”“只有一次”的笑容。

也就是说,日语中派生词性的拟声拟态词在表达“笑”的时候有以下2种特性:

①“XYXY”型的词汇表示持续性的,长时间的或者重复的动作;

②“XY+ッ”和“ XY+り”型的词汇倾向于表示瞬间的、短时间的或一次性的动作。

当然,这里所总结出来的,不管是“持续性”“长时间”,还是“瞬间”“短时间”,都是一种抽象粗略的概念,并没有一种科学的测定方法,多是根据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来选择使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是,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拟声拟态词。

三、与“笑”有关的清浊音相对应“XYXY”型拟声拟态词的表现效果对比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上面列出的词群中还有像“けたけた”“げたげた”这类只有清音、浊音区别的相对应的“XYXY”型词语。那么它们在表现效果上会有差异吗?通过例句来对比看看。比如:

(1)この子はな子だ、のをるとけたけたと笑う。

(这孩子挺奇怪,看到我的脸就高声嘻嘻笑个不停)

(2)娘のくせにそんなにげたげたと大口をけて笑うものではない。

(明明是个女孩子,就不应该咧着嘴轻薄庸俗地笑。)

――《新日汉拟声词拟态词辞典》 郭华江

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词的语义色彩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清音“けたけた”形容孩子声音清亮地、大胆地、随意大笑的样子;浊音“げたげた”却带有一种庸俗、不雅的贬义色彩,所以句子中有表示禁止的“ものではない”。浅野鹤子编著的《音・辞典》中也写到“げたげた”与“けたけた”相比有种突然发狂似的,声音比较低且沙哑浑浊的粗俗语感。那么,其它类似的相对应的拟声拟态词是否也有这种表现效果的差异?让我们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3)学生たちは冗を言い合ってはけらけら笑う。

(孩子们互相开着玩笑格格地笑着。)

(4)ピエロのおどけた演技にげらげら笑いこける。

(被小丑的滑稽表演乐得哈哈捧腹大笑。)

――《例解辞典》 小学

例(3)用“けらけら”来描述孩子们开玩笑时声音清脆、感觉轻快的笑声;例(4)则用“げらげら”来形容因为表演太逗乐,而逗得大家毫无掩饰地放声大笑,所以后面用了一个表示捧腹大笑的动词“笑いこけ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げらげら”所表达出的效果,声音较之没那么清脆,动作则较之要大。

其实,“からから”、“くすくす”、“ころころ”这三个表示“笑”的拟声拟态词也都有对应的浊音词“がらがら”“ぐすぐす”“ごろごろ”。但是因为后三个词所描述的声音比前三个词混浊、低沉、厚重得多,已经不能用来描绘“笑”,因此没有列入上述所收集的与“笑”有关的词群中。

浅野鹤子在《日本音・辞典》一书中提到:辅音为浊音g、z、d、b的拟声拟态词给人一种迟钝、沉重、庞大、肮脏的语感;而清音词则给人一种灵敏、轻巧、精致、美好的感觉。这一点,在与“笑”有关的清浊音相对应“XYXY”型拟声拟态词中也得到了体现,比较起来,可以发现浊音的词汇多带有一种贬义色彩。

以上从词形及声音两方面对与“笑”有关的拟声拟态词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当然结论还要很多不足之处,另外仅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也显局限,今后会继续对这个课题从宽从深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白石大二.拟声语・拟态语惯用句辞典[M].日本:东京堂出版社,1987.

[2]浅野鹤子.拟声语・拟态语辞典[M].中国:北京出版社,1986.

[3]天沼宁.拟声语・拟态语辞典[M].日本:东京堂出版社,1987.

[4]郭华江.新日汉拟声拟态词词典[M].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陈岩.浅谈日语拟声拟态词汉译[J].日语学习,1986,(5):68.

[6]金慕箴.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3):29.

[7]金荣一.双音节重叠形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分类和其特点[J].日语知识,1988,(6):9.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2篇

1.1“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不是一种分类命名集;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并提出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来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要注意的是,所指和能指二者都是心理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所指并非客观地描述世界或事物,而是“这个事物的心理复现”,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本质理解。同时,能指也并非指语音或声音,而是声音留下的心理印迹,是人们对声音产生的感觉与潜在音响形象的合一,其本质是储存在大脑中的音响形象;声音只是引发音响形象的工具,不借助声音我们也可以进行在默读或自言自语,这就说明了能指的抽象性。

1.2“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1)“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这是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中明确指出的,比如“天空”这个观念与其法语中的能指“ciel”没有必然的或内在的关系,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个概念使用的“能指”不同也恰恰说明了这点。但“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是强制的”。在语言使用中,个人不能随意为一个“能指”搭配“所指”。(2)“能指”和“所指”互相对立却又互相依存,共同构成符号。语言符号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缺一不可。“所指”表达了语言符号的内容,“能指”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形式。二者需要有对方才能有自身的价值,也才能表达出语言。

2“能指“”所指”理论与法语词汇

2.1词汇中的“能指”

“能指”是储存在大脑当中的音响形象,它主要借助于声音来引发,声音是思想的工具,词汇中的声音自然就是每个单词的发音。此外“,语言中只有音响形象,我们可以把它们译成固定的视觉形象”,即用文字把它们表示出来。因而词汇当中的“能指”需要由词的语音和拼写两个方面来唤起。例如法语“水”这个概念是由[o]这个声音来引起我们的联想,用文本符号eau表示。

2.2词汇中的“所指”

“所指”是概念,对于词汇来说便是词的意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对词汇意义做出较为详细和系统的划分: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又包括五种: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1)概念意义是词汇的基本涵义,比较直观也比较明确。如mouton表示“绵羊”,changer表示“改变”,faire表示“做”等等。教材中的词汇表一般都是以这种方式对词语进行解释,方便记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词语的概念意义有助于学生迅速记住单词并掌握基础涵义。(2)联想意义是在词汇概念意义基础上受到社会发展、风俗习惯以及时间演变等等因素而延伸出的涵义,通常在具体语境中显示出其意义;它使词汇的语义更加丰富,使用也更加灵活多变。先来看看词汇的文化涵义,它是词汇社会意义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通常结晶在词汇层面上。如mouton的基本语义是“绵羊”,绵羊温顺的性格使这个词可以表示“温和的人”,unmoutonenragé表示“一个突然发脾气的老好人”;又如dragon指的是神话中的一种凶残的动物,象征着魔鬼,一般翻译为“龙”,转义为“凶恶的看守;悍妇”,中国学生很容易因为自身文化背景把它与中国神话中象征祥瑞、权威的“龙”等同起来,在理解和使用上就会出现误区。再以词语的搭配意义为例,意义的体现与搭配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注意changer的用法,学生会把changerlachambre和changerdechambre的意义等同起来,事实上,前者表示“改变房间(的样子)”,后者为“换房间”;再如,uncoupdefil表示“一通电话”,donneruncoupdemain表示“帮一把”,coup在不同的搭配中意义不同。词汇联想意义的掌握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正确的表达。

2.3词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正如在语言符号中一样,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词汇。而由于词汇书写、发音与词义关系的任意性与偶然性,增添了学习词汇的难度。

3“能指”“所指”理论对法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真正掌握词汇包括能够正确地拼写和发音,熟知词汇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不同搭配中的词汇意义,能够在正确地语境中使用和表达,等等。在教学中对词汇的记忆和使用要两手抓,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性质的词汇采用相应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1词汇学习最基本的是读和写,也就是词汇的“能指”

法语是一门拼读语言,发音的规律性有助于书写形式的记忆。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模仿录音带和反复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每个音素的发音方式,并重点区分相似音素。同时要注重发音规则的掌握,比如an,en,em,an几个字母组合都是发[ǎ]。建立良好的语音基础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读写问题。

3.2词汇的“所指”决定了它的使用

教材中的单词表只是提供词汇的基本涵义,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拓展。在学习的入门以及初级阶段,过多的解释容易引起记忆混乱、增大学习难度,教师应侧重于概念意义和词语基本搭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进行简单的运用。如donne(r给)表示“给某人某东西时”固定搭配为“don-nerqch.àqn.”,不可根据中文习惯随意编造。待学生积累了一定词汇并初具词汇使用思维之后,加重对词汇各种联想意义的教授,如donner还可以表示“判断,认为”等多种意思。此外,词汇的文体意义、文化涵义、感情意义等也可根据学生水平和兴趣进行扩展。如初学“Salut”和“Bonjour”这两个都可以表示“你好”的词时,教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前者多用在亲朋好友之间,而后者可用于正式场合,这样的对比既拓展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3.3强化词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词汇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

词汇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使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只知其形、不知其意”或相反的情况。教学当中,也应当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二者之间在脑中的联系,促进记忆和使用。首先是直观教学法,即利用实物、图片等工具将单词的形象结合句子呈现出来,这种适用于各种物体,让学生在见到物体时,脑中自然蹦出相应的词汇。其次是词汇的多听多用。声音是唤起音响形象从而引起概念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重复句子、创造语境等方式加强词汇的“出镜率”,在反复运用中自然熟练起来。再次是寻找和总结规律。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但是在长期的使用中词汇的构成和语义仍然有一定的规律,老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构词法、词源法的介绍就是很好的方法。如前缀“-re”多表示重复,后缀“-iste”表示从事某行业的人或专家等等,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结合这些方法轻松记住新词汇。最后是词语的归类和比较。归类可以让零散的词汇变得系统,例如在lesmoyensdetranspor(t交通工具)以下就有bus(公交车),métro(地铁),train(火车),tax(i的士)等。而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发音相近的词之间的互相比较可以让词语的形象和概念在脑中更加清晰,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4结语

在“能指”“所指”理论基础上,结合教学,教师应注重从词汇本身的特性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掌握的词汇量,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多方面、多途径地掌握词汇,为语言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修饰性副词;时间副词;拟声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修饰性副词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使用了许多修饰性的副词来描写口技表演的场景,让我们来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微妙作用: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表示很轻,很小声,在文中指隐约地听到。一个安静的夜晚,人们都已入睡,隐约传来老鼠轻微的活动声音,真实、贴切地再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人入胜。

遥闻深巷中犬吠:“遥”表示“远远的”;“深”表示“长”,两个词连用,形象地描绘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从遥远的地方,穿过深深的空旷巷子,传来狗叫声音的画面,给人联想及想象的空间。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渐”表示“渐渐地”、“慢慢地”,妇人哄拍儿子的声音也越拍越小,慢慢地停下来。“渐”字细微地还原了真实的生活情景。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慢慢。宾客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直了。如果文中删去这两字,语句依然通顺,并不影响文意,但就不能描绘出宾客看口技人表演时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细微变化过程。这两个字形象地反映了观众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境之中。

文中像这样的副词还有许多,初读时很容易忽略,但这些修饰副词的作用无一不是将听众引入到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去。字词虽精练,却刻画形象入微,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表示时间的副词

文中出现了一系列时间副词,按在本文出现的次序罗列如下: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既而儿醒,……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一时齐发,众妙必备;

未几,夫鼾声起,……忽一人大呼“火起”,……

俄而百千人大呼,……忽然抚尺一响,……

深入文本,仔细分析这些表示时间的副词,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全文围绕一个“善”字来写,先写了口技表演前的准备,再写口技人表演描绘的三个场景。词语“少顷”、“未几”、“俄而”都表示时间极短。“少顷”出现在文中第一自然段,口技人准备表演之时:全场观众刚围着屏风坐好,不久,就听见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静下来,表现了观众对口技表演的期待,其实在这里也营造了一种气氛:让读者随着现场观众一起“入戏”。

“未几”出现在表演的第二场景,较短时间里,由动态表演向静态表演过渡。“俄而”在口技表演的第三场,一个人忽然大呼起火的声音,顷刻间变成了成百上千的人大声呼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啼哭声,成百上千的狗叫声。

这三个词语表明表演者在较短时间里,描绘出的不同场景的各种声音变化,仿佛引领观众进入了一幅幅不同的生活画卷。

“既而”、“是时”、“一时”都出现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口技表演的第一场景中。“既而”表示相继发生,文中条理清晰地展示口技表演的顺序:犬吠声――妇人声――其夫声――儿啼声――拍儿声――儿含乳啼声――妇人呜声――大儿声,就在这个时候(“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发生),所有的声音同时发出(“一时”表示同时发生),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三个时间副词,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口技人第一场景的精彩表演。

“忽”统领口技表演的第三个场景,“忽”表示突然,出乎意料,宾客正沉浸在口技表演的第二场景中,忽然听到有一个人大声呼喊起火了。瞬间表演达到高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各种声音应有尽有,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正当观众以假乱真,陷入其境难以自拔之时,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表演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3.拟声词

拟声词即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口技人之所以能以精彩的表演牢牢抓住听众的心,并非只是简单地模拟――“像这个声音”而已。作者从细微入手,以极多的拟声词来表现口技技术的高超。

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作的拟声词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场:无论是在口技表演描绘的哪一个场景,大量的拟声词总是充斥其间。在这里不禁感慨这位艺人对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小事的观察体会之深刻,随时引导听众注意力,跟着自己预定的思路走。

先故意让大家放松心情,以“静”制胜――例如:“作作索索”――细小的老鼠活动的的摩擦声、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无一不是最普通最现实常见的声音,这一切在每个听众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一幅温馨平和夜晚中的家庭画面,画面由远及近,逐渐清晰起来。这时突然引入一场火灾,使得本来在心理上毫无准备的听众受到极大震撼。而在模拟这场火灾的场景中,各种拟声词的使用更是登峰造极,如: “力拉”崩倒之声:指房屋倒塌时噼里啪啦的声音;曳屋“许许”声:指众人一起拉倒塌房屋时用力的呼喊声等等,使听众的耳朵来不及分辨这么多信息元素,最后“两股站站,几欲先走”,收到了最大的震撼效果。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4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象声词 特殊行为动词 转喻

明清山东方言是现在山东方言的直接源头,一批用山东方言写成的白话作品如《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等记录了当时活生生的口语,为我们了解现在山东方言源头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刘叔新(2005:117)说:“拟声法无论是示音型的还是表事物型的,所造出的词的声音都只是大体像某种现实的声音,有的比较近似,有的不过约略表现声音的简单轮廓甚至部分轮廓。但是都能造出在不同程度上具体表现某种对象的词,都是增强词的听觉印象、使它极利于人民记忆和掌握的一种特殊命名方式。”象声词因其生动的声音效果及细腻的表情为普通百姓喜爱。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象声词,在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但选用那些声音表示动作则具有民族性。象声词在明清山东方言中使用频繁,有些偏离传统用法,用如行为动词。有的可以直接转指相关言语行为①或作为构词语素构成行为动词。因来源不同,这些象声词用作动作行为时分别带着原来拟声的痕迹。试举例分析。

一、象声词用作言语行为动词

象声词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人类言语发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在本质上相同,有许多共同之处,山东方言常用声音特征相似的象声词表示相关言语行为。如:

喳喳(插插、嚓嚓)

象声词“喳喳”用来描摹鸟类或物体发出的连续不断、细碎的声音。人类类似的声音也可以用“喳喳”描摹。

(1)休得把虚脾来掉,嘴喳喳弄鬼粧幺。(洪昇,《长生殿·絮阁》)

(2)送女客,进绣房,见我模样仔乱喳喳,谁知郁屈这几年,今日才便扯拉扯。(《聊斋俚曲集·琴瑟乐》)

以上各例中“喳喳”仍为象声词。明清山东方言中“嚓嚓”还可以直接用为动词,表示低声交谈、耳语。

(3)刑房嚓嚓了两三句,他才欢喜把头回。(《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4回)

(4)狄周媳妇笑着合狄婆子插插了声。(《醒世姻缘传》第40回)

(5)夫人道:“谁肯对咱说?这是媳妇子们背地插插,我绰见点影儿。”(《醒世姻缘传》第7回)

例(3)(4)“插插”后面紧跟动态助词“了”,例(5)“插插”前加状语,它们在句中均作谓语,用如动词,且从文献中看,此种用法较为频繁,“插插”应视为动词。除单用外,“喳喳”还可以与表示声音多而嘈杂的“央央”及表示声音低而不断的“嘁嘁”组成“嘁嘁嚓嚓”“(栖栖插插、凄凄插插)”“央央插插”等词。

《临朐县志》“咠詧”条:“《说文》‘咠,附耳语也’。‘詧,言微亲詧也’,俗谓耳语声曰咠詧。”按,《说文》:“詧,从言,察省声。”“咠詧”即“嘁嚓”。

“嘁嘁喳喳”“叽叽喳喳”“喳喳哇哇”“吱吱喳喳”等词多见,例多不烦举。《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喳喳”条含义为“小声说话”,下列方言点为“济南”。可见“嚓嚓”一词用为言语行为动词时带有山东方言色彩。

呱嗒(瓜打、呱哒)

“呱嗒”,象声词,模拟物体拍打的声音。清代山东方言用例如:

(6)了吊儿乱瓜打,拾石头把门砸,全不听的人说话(《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2回)

(7)那鞋掌子印着那涩道上边嗤的一声,抓下来了半边,走一步刮打一声。(《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14回)

例(6)中“瓜打”模拟“了吊儿”(门上用来挂锁的金属部件)拍打门的声音;例(7)指鞋底与鞋面半脱离状态,走路时鞋底拍打脚底的声音。

“瓜打”为物体拍打发出的声音,在山东方言中又可转用为发出类似声音的动词。如:

(8)鸨儿本是个爱财货,见了银子花了眼,刮打着嘴儿笑呵呵,我不收下恐见错。(《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9回)

上例中“刮打”后接宾语,“刮打”用为及物动词。山东方言中“呱嗒”也可以单用为言说动词。如:

(9)他也不知尚廉计,到处逢人尽呱嗒,老头听说变了卦。(《聊斋俚曲集·翻魔殃》第1回)

(10)拿到街上可休说是奴家,那秀才们嘴臭,看他再瓜答,说你写的到还不差。(《聊斋俚曲集·蓬莱宴》第4回)

(11)明明知道不中用,还要买他胡瓜答。(《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24回)

以上各例中“瓜答”的主体为人,后面未带宾语,前可受副词修饰,“瓜答”应为言说动词,带有贬义,指态度不严肃或不负责任地乱说。

毕哩礴喇(必溜必辣)

“毕哩礴喇”本义为火花乱爆的声音,明清山东方言中用来表示嘴巴不停地说话。如:

(12)(月娘说道):“我倒不言语,你只顾嘴头子毕哩礴喇的!”(《金瓶梅词话》第18回)

“毕哩礴喇”形容嘴巴像火花乱爆似的频繁开合,带有一定戏谑与嫌憎色彩。“毕哩礴喇”应为方言记音词,在《醒世姻缘传》中还有个语音与意义相近的象声词“必溜必辣”。如《醒世姻缘传》第92回:“后来南瓜渐渐的熟滑,又看了荷叶的好样,嘴里也就会必溜必辣,骂骂括括的起来。”

“必溜必辣”指“嘴巴不饶人,喋喋不休,吵吵闹闹”。如上各例,象声词用于口语言语行为时声音特点基本不变,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也为象声词的常见位置,只是发音主体发生改变,词语发生相关义域转移。另外,山东方言中表示言语行为“瞎聊、闲扯”的“割拉”“呱嗒”“呱拉”也是由相关象声词通过义域转移而来。

二、由拟声语素构成的行为动词

明清山东方言中象声词除经常单用为动词外,有些象声语素还可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动作。如:

凄凄离离、嘁喱

“凄凄离离”仅于《醒世姻缘传》中见到1例:

(13)(童奶奶道)“这灶上的调羹,是狄爷算计要留着房里使用的,这却不可合他凄凄离离的。”(《醒世姻缘传》第55回)

“凄凄离离”,来源于模拟声音的象声词。“凄凄”,即“嘁嘁”也就是“小声说话、嘀咕”;“离离”即象声词“哩哩”。如《野叟曝言》卷5:“老太师不是喜那一个小女娃,哩哩喳喳的,唱得有趣啊?”“凄凄离离”即私下悄声说话,多为不便当着众人的较为隐私的话,特别是男女间的玩笑话。“凄凄离离”由私下小声开些玩笑话,引申为关系暧昧。

如同“嘁喳”即“嘁嘁喳喳”,“叽叽喳喳”即“叽喳”一样,“嘁哩”也就是“凄凄离离”,符合象声词的重叠构词形式。“嘁喱”仅于山东方言文献中见到如下两例:

(14)说长道短嘁喱咱,看不上那种浪张势。(《聊斋俚曲集·琴瑟乐》)

(15)对月搬回家,对月搬回家,尖嘴嫂子嘁喱咱。(《聊斋俚曲集·琴瑟乐》)

以上“嘁哩”指姑嫂之间私下打趣、开玩笑。

仍崩(扔崩)

在山东方言中“仍”多用来描摹鸟类飞行、物体飞速前进的声音。还可以用指人跑动速度快、动作发生突然。与另一表示急促爆炸声的“崩”组合成词“仍崩”。

(16)咱不如也就仍了,咱不如也就崩了,也就仍崩拿了腿。(《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7回)

(17)樊亲家你好乖,仍崩一去不回来,再找那得个影儿在!(《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30回)

(18)拿腿仍崩,拿腿仍崩,路上坐下才啀哼。(《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4回)

以上诸例中“仍”“崩”义皆为快跑,是对跑的形象、戏谑的说法,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音响效果,口语色彩浓郁。“仍”“崩”表示声音都具有急促、速度快的特点,语义上具有相似性,结合为双音词后提取共同语义特征,形容动作发生得突然、迅速。另外,《红楼梦》中亦见一例,字形写作“扔崩”。《红楼梦》第119回:“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用“扔崩”形容走得骤然、迅速,别人来不及反应的状态。“仍崩”现在山东方言及北京方言仍在使用,可能是个北方方言词。

三、象声词用作动词的语义、句法基础

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同其他声音有共通之处,因此象声词可以用来指称声音特征相似的口部声音并进而转指相关言语行为,这是人类的转喻心理在起作用。这些由象声词通过义域转移而来的动词保留了象声词的原有声音特征,用于言语行为时更具形象性,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增强表达效果。

以拟声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其构词语素表示的声音具有某种相似、相容性,如“嘁嘁”“哩哩”均为表示人低声说话或吟唱的声音,“仍”、“崩”模拟的声音均较短促而有爆发力,它们构成新词后抽取其中共同的语义特征。“凄凄离离”抽取共同的声音特征即小声说话、嘀咕,“仍崩”则抽取声音迅疾的特点,转指动作行为“走”“跑”的猝然而迅速。可见,语义特征的相似性是象声词用为动词的语义基础。

从句法上看,象声词具有独立性,可以临时用为动词或形容词,象声词用作行为动词通常属于修辞用法②。山东方言中象声词使用频繁,其中一些经常转指相关动作,在表述相关动作的同时携带着丰富的声音特征,引发听者的联想,词语发生了相关义域转移和转类,形成山东方言特殊的词汇现象。

注释:

①谢洪欣,张建重点讨论了“巴”“叨”“邦邦”三个来源于象声词的言说动词。从拟声到言说——明清山东方言中一类词词义来源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

②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1.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周志锋.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谢洪欣,张建.从拟声到言说——明清山东方言中一类词词义来源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6篇

一、听声音

万籁有声,声声皆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少女的谈笑声是田园风光中一道绝美的风景线,彰显出山居生活的恬静的情趣,令人神往。而“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点点的雨声不正是伤心人细数着自己的孤独,在熬煎中拥抱寂寞度日如年的写照吗?

表声音的诗句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等。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这些诗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用声音意象渲染环境,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石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再加上那哀伤的猿啼,使这深秋的景色更见几分凄清,让人如临其境。

另一类则是借助于声音意象反衬环境的寂静或凄凉。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残月半弯,诗人早早就准备好行装出发了,他凝视着板桥上的脚印,耳畔传来鸡啼声声,周围一片寂静,思乡人的心里却越发感到孤单了。

二、察颜色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色彩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最为感性和直观,其内蕴深刻而丰富。在品味意象时,应该明确,色彩本身就是意象的一部分,很值得玩味。

巧借色彩渲染环境、烘托感情的诗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颜色词语的诗句,从正面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这类诗句中常见的表颜色的词有:红、绿、白、黑、紫等,而“红”又与朱、绛、赤等相近,如“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绿也和翠、青、碧等同义,如“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另一类是间接表颜色词语的诗句,从反面衬托环境的凄凉。如:“枯藤老树昏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这类诗句往往没有明确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品味这类诗句时,我们会发现枯藤中的“枯”、暮霭的“霭”、烟波的“烟”等这些词语虽不直接指向颜色,却暗示着颜色,表现力十足。

三、知冷暖

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性灵的流露。在诗词中经常会出现直接或间接表示温度冷暖的词语,鉴赏时要放慢脚步,触摸意象,用心感知,是为“知冷暖”。它们也是打开诗人情感之门的钥匙。

表冷暖的诗句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红藕香残玉簟秋。”“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些诗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示冷暖的词语,如:冷、秋、寒、凉、暖等词语,一方面起到暗示环境冷暖,另一方面是作者心灵的感受或心境的流露。“可堪孤馆闭春寒”中的“寒”字,难道仅仅是环境的寒冷吗?当然不是,这其中包含了秦观被贬的哀怨和思乡人心境的凄楚。再如李清照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重阳佳节之际,丈夫行走他乡,词人空房独守,夜半的寒气来袭,这“凉”既是词人的的确确触到的寒意,更是她内心寂寞的自然流露。

另一类是间接表示冷暖的词语,如:东风、雨、风、雪等词语,是诗歌意象的一部分,暗示着环境的温度。如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中“雨”这个意象,既渲染清冷的深秋潇潇暮雨的场景,同时就人物当时的心境来说,更增添了几分凄清。再如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词人夜半从美梦中惊醒,拥抱着寂寞和孤独,静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这雨带来的不仅是阵阵寒意,还有那深深的故国之思。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7篇

一、对名词的修饰

对名词的修饰要开放思维,拓宽修饰词语的范围。如:对小草的描绘,可以用“绿油油、瘦溜溜、歪着脑袋、躺在野地里、随风舞动,被吹得东倒西歪、一大片一大片”来修饰。

其中,“绿油油”表示小草的颜色;“瘦溜溜”表示小草的形状;“歪着脑袋”表示小草的状态;“一大片一大片”表示小草的数量;“躺在野地里、随风舞动”表示小草伴随的动作。因此,表示颜色、形状、状态、动作、数量的词语或词组都可以用来修饰表示名称的词。

人物或动物作为特殊的名称,修饰时应该关注主体的品质(或感情)、性格、外貌、爱好或习惯、神态、内心、口才、特长等要素进行修饰。比如,和蔼亲切或不厌其烦、脾气暴躁、满脸胡茬、不修边幅、严肃的老师等。

对于人物或动物的修饰有时候也可以辅以动作。比如,正呵呵笑着的妈妈,咆哮着的小熊等。

练习1:根据要求在表格内填写修饰的词语,能用叠词的最好用上叠词。

修饰表示一般名称的词语

序号 数量 颜色或温度 形状或大小 状态或位置 动作(或被动) 修饰的主体

1 的桌子

2 的小树

3 的河水

4 的麦苗

5 的油菜

6 的墙壁

7 的电线

8 的马路

9 的衣服

10 的云彩

11 静静 的月亮

12 的山峰

13 的雪花

14 的雨点

15 舒展身体 左右摇摆 的豆角

16 个头不一 倒挂金钩 的辣椒

17 挂在枝头 身体下坠 的茄子

18 憨头憨脑 躺在地上 的冬瓜

19 长满白刺 安睡 的黄瓜

20 包裹严实 端坐 的大白菜

21 害羞 带着细尾 的西红柿

22 曲卷 仰面朝天 的木耳

23 层层叠叠 背着盖子 的蘑菇

24 节节相连 尾巴上翘 的莲菜

25 的松树

26 的杨树

27 的柳树

28 的野花

29 的假山

30 的石头

修饰表示人物或动物的词语

序号 品质或感情 性格 外貌 爱好或习惯 神态 修饰的主体

1 的妈妈

2 的爸爸

3 的妹妹

4 的同桌

5 的老师

6 的警察

7 的乞丐

8 的领导

9 的猴子

10 的熊猫

11 的小狗

12 的小鸟

附:部分描写人物的词语(ABB可参考前面叠词)

外貌:瘦小 弱不禁风 风度翩翩 大腹便便 披头散发 虎背熊腰 相貌堂堂 貌美如花 眉清目秀 面黄肌瘦 脸色苍白 满脸雀斑 面如桃花 脸颊绯红 身材矮小 身材苗条 身材丰腴 体态轻盈 臃肿 佝偻 身强力壮

神态:庄重 端庄 安闲 安详 恬静 文雅 镇静 沉着 诚挚 憨厚 恳切 潇洒 妩媚 羞涩 腼腆 严厉 冷酷 坚毅 傲慢 疲惫 沮丧 失神 诧异 发愣 尴尬 紧张 眉头紧锁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眉开眼笑 怒气冲冲 嬉皮笑脸 满面春风 大惑不解 大惊小怪

内心活动:忐忑不安 心急如焚 七上八下 六神无主 心神不定 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欢天喜地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欢蹦乱跳 快活 开心 快乐 欢乐 喜悦 愉悦 愉快 畅快 大喜 狂喜 欣喜 悲伤 怅然 痛苦 伤心 心如刀割 欲哭无泪 忧虑 忧伤 郁闷 焦虑 坐立不安 忧心忡忡 心事重重 心乱如麻 愤恨 憎恶 怨恨 恼怒 恼羞成怒 火冒三丈 勃然大怒 惊慌 害怕 畏惧 恐慌 胆小怕事 提心吊胆 惊慌失措 心惊肉跳

精神品质:一清二白 大公无私 正直无私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表里如一 忠心耿耿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谦虚谨慎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 贪生怕死 乐于助人 勤学好问 先人后己

性格:乐观 内向 成熟稳重 幼稚调皮 温柔体贴 活泼可爱 普普通通 内向害羞 外向开朗 心地善良 聪明伶俐 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 思想开放 积极进取

口才特长: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侃侃而谈 身怀绝技 拿手绝活

二、对动作的修饰

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修饰能使动作表现的外延更广泛,内涵更丰富。比如,轻快、欢快、缓缓、哗哗地流;使劲、狠狠、轻轻、啪啪、恼羞成怒、毫不留情地打。

其中,“轻快、缓缓”表示状态速度,“哗哗”表示声音,“欢快”写出了情绪。因此,表示声音、情绪、神态、状态、程度或速度、伴随的动作等词语都可以用来修饰动作。此外,在修饰动作的词语之前还可以加上情景或范围。比如,一条小溪在山间欢快地流等。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世间万物都有施为动作的特征,受动作施为主体和动作状态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动作之前都可以用以上几个方面的词语进行修饰。我们只要能根据作文的特定情境思考出一个、两个修饰词就可以了。

练习2:想一想,哪些词语可以修饰下面的动作?在空格里写下来。

1. ――――――――――――― 地看着

2. ――――――――――――― 读书

3. ――――――――――――― 地骂

4. ――――――――――――― 坐下

5. ――――――――――――― 地开放

6. ――――――――――――― 地叫着

7. ――――――――――――― 地讲

8. ――――――――――――― 地唱

9. ――――――――――――― 地说

10. ―――――――――――― 地挪动

11. ―――――――――――― 地扭动

12. ―――――――――――― 地刮

13. ―――――――――――― 地写

14. ―――――――――――― 地发现

三、名词、动词修饰综合练习

练习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1. ( )太阳冉冉升起,照在( )草原上,草原到处洒满( )阳光。牧民们怀着( )心情,放牧着( )牛羊。

2. 在( )土地上,长着( )庄稼。那( )玉米,( )高粱,还有那( )谷穗,真惹人喜爱。

练习4:请找出表示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加以修饰,使句子更加具体。另外还可以在名词之后动词之前加上时间和处所。

太阳照着大地。( 的)太阳( 地)照着( 的)大地。

燕子飞过田野。( 的)燕子( 地)飞过( 的)田野。

天空飘着白云。( 的)天空( 地)飘着( 的)白云

青蛙叫着。( 的)青蛙(在 )( 地)叫着。

西北风刮着。( 的)西北风( )( 地)刮着。

蟋蟀爬出来。( 的)蟋蟀(从 )( 地)爬出来。

孩子数星星。( 的)孩子( 地)数( 的)星星。

教室里摆着课桌椅。( 的)教室里( 地)摆着( 的)桌椅。

山村里闪烁着灯光。( 的)山村( 地)闪烁( 的)灯光。

关怀着战士。( 的)( 地)关怀( 的)战士。

脸蛋上印着酒窝。( 的)脸上( 地)印着( 的)酒窝。

鱼儿逃窜。( 的)鱼儿(在 )( 地)逃窜。

野花开。( 的)野花( )( 地)开。

星星眨眼。( 的)星星( 地)眨( 的 )眼。

老师批改作业。 ――――――――――――――。

洪水淹没了村庄。 ―――――――――――――。

海鸥飞过海面。 ――――――――――――――。

马驹瞪着眼睛。 ――――――――――――――。

话印在心上。 ―――――――――――――――。

同学们做作业。 ――――――――――――――。

少先队员挥舞着花束。 ―――――――――――。

同学们议论着消息。 ――――――――――――。

玲玲做操。 ――――――――――――――――。

雨点落下来。 ―――――――――――――――。

四、拆解表示形状、颜色、状态、特征的词

所谓形容词,大多是表示形状、颜色、状态和特性的词语。比如,红,黄,蓝;圆,长,短;快慢,冷热;聪明,活泼,可爱等。如果把这些抽象的形容词进行分解描述,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形态、样子、温度、状态或程度。比如,“小猫真可爱!”可爱在何处呢?老舍先生用拟人的笔法写实:“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就到院子去玩了,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还抱着花枝打秋千。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被它折腾得枝折花落。”

“晚霞真美!”美在何处?美在晚霞热情的色彩,美在晚霞多姿的形态,美在晚霞对周围事物的感染。我们只要把色彩、形态和周围事物色彩的变化写出来,晚霞的美就形象化了。

“今天真冷!”冷表现在何处?我们可以用“听到的风声,看到沟渠里的冰,手触到的事物的感觉,街上人的衣着和神态动作”去表现。这样的“冷”就是具体的、立体的。

练习5:把下面句子中表示形状、颜色、状态和特性的词语找出来,并用叙述的语言描述这个词语。

1. 爷爷慢慢走着。(步幅、动作、时间与距离,和其他路人作比较)

2. 山羊跑得快。(山羊的动作,和哪些事物的快相似,和同行的伙伴对比)

3. 西瓜真甜。(口感,和什么食物相仿)

4. 天气真冷。(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

5. 这树真大。(树干、树冠,和什么事物相像)

6. 这座山太高了。(仰视,顶端的视觉,山顶相伴的事物,联想到的诗句)

7. 他背得真熟。(声音,语速,神态,时间)

8. 他的作文写得真差。(遣词造句情况,作文的长短,读起来的感觉等)

9. 他真不听话。(用反衬和对比的方法)

10. 声音悦耳。(语调、语速,与什么好听的声音相仿,听后的感觉)

11.天气真热。(自己的感觉,动物、植物的样子,其他人的表现)

12.花儿真红。(像什么,对周围事物的影响)

13.夜晚真黑。(视觉感受,比喻成熟知的事物的样子)

14.桂花香。(香味浓淡,自己的感受,和哪些事物的气味相仿)

15.弟弟真调皮。(概括的事例,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16.他的脸真白。(直觉,相仿事物,背景衬托)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齁 方言甚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齁”字的词义解释为:“齁1:打呼噜的声音。齁2:①太甜或太咸的食物使喉咙不舒服。如:这个菜咸得~人。②非常(多表示不满意):齁咸、齁苦、齁酸、天气齁热”。齁2的第②个义项,我们可以把“齁”看作是一个方言甚词。所谓甚词,是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但不一定是单纯意义上的程度副词,可以是其他词性或者特殊的程度表达法。其主要语法功能多修饰动词、形容词,表达程度义,但在具体表达程度义时,无论在表达形式,还是在使用条件上,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一、方言甚词“齁”的地域分布及其具体用法

“齁”作为表示程度义的方言甚词,有必要先分析它在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特点。

通过查阅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我们发现,甚词“齁”出现在七个方言中,分别是:武汉方言、徐州方言、扬州方言、哈尔滨方言、济南方言、太原方言、乌鲁木齐方言,在这些方言中,“齁”虽然可以表达程度意义,但是具体用法有很大差异,见下表:

方言地区 甚词“齁” 词义及其具体用法

哈尔滨 齁(齁拉、齁拉拉、齁丝拉) 非常;特别(多表示不满意):齁咸、齁苦、齁辣、齁酸、齁甜。

济南 齁 用在咸的前面表示程度深:齁咸。连用式“齁咸齁咸的”,有强调义,表示程度更深。

太原 齁 非常(多表示不满意),只限于“齁甜”“齁咸”。

武汉 齁极了 最大限度,完全够:五十块齁极了、两个月齁极了、八个人齁极了。

齁 副词性后缀,放在某些形容词后面,强调程度,跟“了”合用:他真是喜(怄、气、嚇、饿、冻、冷、热、累)齁了。

徐州 齁 副词,用在某些表示味觉的单音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很高,相当于北京话“非常”(含“不满、厌恶”义):齁甜、齁咸、齁苦。

扬州 齁 用在“咸”的前面,表示咸得过度:齁咸。

乌鲁木齐 齁 形容词前缀,表示程度深:齁咸、齁甜。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甚词“齁”在哈尔滨方言中变式最多,表达形式灵活多变。

2.甚词“齁”在方言中的主要用法是用来修饰表味觉的形容词超出一般程度,并且“齁咸”一词在方言中分布最为广泛,除武汉方言外,哈尔滨、济南、太原、徐州、扬州、乌鲁木齐等地的方言都在使用。

3.武汉方言较为特殊,甚词“齁”用在中心语的后面,起到补充说明中心语超出一般水平的程度意义。并且中心语并不是表味道的形容词,而是表示心理感觉的形容词和动词。也可以用“齁极了”作补语表达程度义。

4.甚词“齁”在修饰表味道的词语时,以哈尔滨方言最为典型,五种味道都可以修饰。与其他方言相比,表达程度义最为宽泛。

5.在词形上,济南方言中的“齁咸”一词可以连用,连用式为“齁咸齁咸的”。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阐述,我们发现“齁”共有9个义项,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四种词性。其中的第8个义项是作为程度副词,表示“太;过于”,也就相当于本文所讲的甚词。主要分布在六个官话方言当中,它们分别是: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晋语、西南官话。其中只有在云南腾冲方言里,甚词“齁”用在中心语之后,如:“这碗菜咸齁了”。在北京官话中,“齁”也可以修饰“热、寒”等表示体表感觉的形容词,这与地理位置同在北方的东北官话只能修饰表示味道的形容词有很大差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方言甚词“齁”的具体用法。在句法位置上主要用在中心语之前,主要修饰表示味道的词语,也可以修饰表示体表感觉的形容词和少数动词。用在中心语之后的情况不常见,主要作用是补充强调中心语的程度意义。在构词方面,较之其他词语,“齁咸”一词的使用范围最广。

二、方言甚词“齁”表程度义的来源考察

“齁”为什么能表示程度义,这种表示程度义的来源机制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历时的分析方法,通过有关的辞书和现有的历史文献进行纵向考察。

根据《故训汇纂·鼻部》中的解释,“齁”的词义指人们睡觉时喉部发出的声音,就是鼻息声。援引其中的一个解释,《札朴·乡里旧闻》:“鼻息曰齁”。由此可见,“齁”是象声词。

《汉语大字典》对“齁”的解释就更加全面了,一共有三个义项:一是象声词,喘息声。二是病名,即哮喘病。三是方言,副词。相当于“很”“非常”,只列举了几个词,对第三个义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甚词“齁”予以分析讨论。

(一)从“齁”的字义分析其程度义由来

《玉篇·鼻部》《广韵·侯韵》等很多辞书,都把“齁”解释为“人的鼻息”,是名词。也可以看作象声词,因为人们睡觉时,喉部发出的打鼾声音与“齁”的读音非常近似。例如:

(1)狱卒着力痛打,看左慈时,却齁齁熟睡,全无痛楚。(罗贯中《三国演义》)

也可以表示熟睡,即睡眠的程度深。如:

(2)席犬豕以齁睡,谋进而贻祸无穷。(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例(2)中的“齁睡”一词,经常出现在许多典籍当中,由此可以推断,“齁睡”由原来表示睡觉的程度深,经过引申,使“齁”这一语素有了程度义,并且后来在口语中其修饰词语的范围扩大了,但由其所构成的许多词语多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并不常见。

另外,在方言中也有许多象声词演化为表达程度义的词语。以东北方言为例,“嘎嘎、嗷嗷、咣咣、哇哇”①等象声词,通过引申,可以表达程度义。据此,“齁”作为象声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演变为甚词。

(二)从语言表达心理分析“齁”的甚词词义来源

“齁”的主要用法是修饰表示味道的词语,从构词方面看,“齁咸”一词的使用范围最广。这是因为在“五味”中,咸味是菜肴的主要味道,并且最容易为人们所感知。对于味道的程度表达,带有鲜明的主观性,菜肴咸到怎样的程度才会用到“齁咸”一词,往往因人而异。从语音上看,在吃到味道过重的食物时,人们的喉部会很不舒服,会有咳嗽、呼吸加快等生理反应。因此,具有喉音发音特征的甚词“齁”,会被人们用来修饰对喉部有刺激性味道的词语,比较符合说话人的心理。

另一原因是“齁”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具有动词词性特点。“齁”可以表示喉部受刺激时的动作,比如,咳嗽、吐痰等。“齁”的动词词性,方言中也有体现,例如,武汉方言用“齁极了”表达最大限度,其中的“极了”起主导作用,“齁”保留了动词词性特征。再以黑龙江东南部牡丹江方言为例,“齁”也可以用作动词,比如“菜咸得齁死人”。人们利用由喉部发出的声音和伴随动作,通过心理联想,来修饰味道、体表感觉、心理动词等词语,并逐渐赋予“齁”表达程度义的词义内涵。

三、结语

本文从甚词“齁”的方言用法展开论述,总结了其具体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并且从词义和语言表达心理两个方面探讨了“齁”的方言程度义来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被“齁”所修饰的词语在方言口语中不断扩大;二是在心理层面上,人们运用心理联想,结合“齁”的读音、伴随发音动作,赋予了“齁”的程度义。

注 释:

①见于韩彩凤《试析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咣咣、嗷嗷、嘎嘎、

哇哇”》一文,发表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第2版)九卷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

社/武汉:长江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9篇

一、气音

表示惊讶、感叹等感情或者模仿某种声音时,往往用到一种气大于声,类似耳语色彩的声音,这就是气音。朗读中遇到文中有“悄悄地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可采用“气音”的读法。有时在一些特定情境里的语句也可采用“气音”的朗读技巧。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当老班长昏迷不醒时,为了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这时候,“我”去钓鱼。“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朗读这段“心里念叨”的话时,若采用“类似耳语”的气音读出,一则表明了这是心理活动,不是明说,再则与当时钓鱼的环境非常吻合。若真的大声“朗读”,岂不是把鱼“读”跑了吗?

二、颤音

颤音就是气流通过声门时。控制声门,使之开放和阻塞急速交替而形成的稍带颤抖的声音。在朗读中遇到表示悲愤、哀求或十分激动的情绪时可使用颤音。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临牺牲时奄奄一息地说:“……我……我不行了……”读这段话采用“颤音”的技巧。才能表现出老班长有气无力、说话艰难的情景。

三、拖腔

拖腔就是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地拉长些。在朗读中,下列情况常用“拖腔”:

表现领悟。如:啊——原来如此!

表现感叹。如:啊!我们祖国多美啊!

表现惊呼。如:唉呀——出事了!

表现回忆。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四、变声

因过于悲苦、惨痛、哀伤或冲动而使声音变异,这就叫“变声”。亦即词语“失声痛哭”中的“失声”。如《金色的鱼钩》中,“我”看到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这时“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读“我”喊的这段话时,只有用“变声”的技巧。“失声地喊起来”地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因感动而语不成声的效果。

五、喷口

这是从戏曲借鉴来的一个术语。所谓“喷口”。通俗地说就是适当地憋住气,把音节的声母读得富于弹力,整个音节从口中喷出。在表示极度愤慨、惊讶、激动以及要加强气势的地方,可用“喷口”的技巧处理。例如《将相和》的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中,秦王有意侮辱赵王,要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目睹此景“生气极了”,走到秦王面前,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当遭到秦王的两次拒绝后,蔺相如无比愤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在朗读蔺相如这段话的末一句时,在“跟您”与“拼”之间应略作停顿,然后双唇紧闭,憋足气,旋即爆破成音,“拼”字喷口而出。这样,就能较好表现蔺相如毫无畏惧、怒火中烧的激愤之情。

六、吞气

在表示比较忧伤、痛苦或抑郁的感情时,可把气息下吸。通过声门发出吞咽气流的声响,这样能增加悲伤痛苦的情调,这就是吞声。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奄奄一息时说的:“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句中的省略号表明了老班长说话时已“奄奄一息”,有气无力,为表现其说话时的困难,在读“我……”时适当“吞气”,则更具表现力。

七、泣诉

在表现悲苦、惨痛、哀伤等情感时。往往使声音带上一定的呜咽、哭泣的色彩。这种声音叫泣诉。“泣诉”往往是通过“颤音”、“吞气”、“变声”等技巧综合表现出来的。如“送他的同志呆了一下,突然放声哭起来,紧紧拉住医生的手说:‘医生,医生,俺求求您,请您一定把他治好,俺兰考三十八万人民离不开他呀!”朗读这段加点的语句时。要分别运用颤音、变声、吞气等手法,才能表现兰考人民送别焦裕禄时那种呜咽哭泣的情境。

八、带笑

在表示欢快或者嘲讽等而发笑的情态时,使声音带些笑的色彩,即所说的话是“笑着”说的,这就带笑。_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有“笑着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应加上“带笑”的色彩。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中“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句中奶奶的话就应该是“笑着说”的。

九、拟声

用口语模仿某种声响即为拟声。在朗读中常常遇到高喊、呼叫以及动物的叫声等地方,在范读时切忌真实呼喊和模仿,但也尽可能和这些声音接近,比较真实地传达出文中的情境。例如《要下雨了》中“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一句,只有用虚声模拟雨声才形象逼真。

十、轻音量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流音变;普通话;节律;轻声;变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7-03

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只是能把每个音素或音位的音发得准确是不行,因为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只是一个音素、一个音节地发音,使人听起来像在念字,而不是说话。我们说话时,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一连串的音组合起来连续说出来,用以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意义。连续说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适应发音器官的运动,相邻的音常常因为相互影响而使得某个音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在日常语流中形成语流音变。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和语气词“啊”的变化,语流音变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意义中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就出现了模棱两可的选择。

一、语流音变中的轻声困扰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句子里有些音节常常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念成较轻较短的调子,叫做轻声。所有的轻声音节发音都变得短而轻,但并非音高都相同,轻声音节在音高上这种差别往往取决于前一个音节声调的高低。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低调(2度),例如“妈妈”;阳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中调(3度),例如“葡萄”;上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高调(4度),例如“你们”;去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低调(1度),例如“亲爱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准确把握哪些是必须读成轻声的音节呢?普通话测试中的第二大题是读双音节的词,某些双音节词在孤立的环境下并不能确定是否应该读轻声。例如,孤立的双音节词语“地道”,一种读法是两个音节都去声,作为名词表示地下坑道的意思;一种读法是第一个音节读去声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作为形容词表示“真正的”。两种读法都正确,因此这给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应试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节目中也会出现轻声把握不准的情况:例如“棉花”一词,在新闻语体中“花”不读轻声,但在广播对话、主持人节目中“花”就可以读轻声,使语言更加口语化。轻声是普通话中一个重要的音变现象,一个音节(一个词语)要不要读轻声,除了要从词义、习惯分析外,还应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节目形式、广播语体等等方面考虑,所以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增加对音节、词汇的了解认识,善于思考与分析。普通话节律的研究中,对轻重音以及词语轻重格式一直以来都有关注。从赵元任(1924)提出的“轻声”概念,到他1968年对汉语重音进行的分类,以及徐世荣、周殿福(1980)提出的普通话轻重格式,都已经为我国语言学界所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人又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对轻重音的声学特征以及轻重音在连续语流中的变化,进行了音长、音高和音强等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一旦进入语流成为节律单元,其轻重格式将会如何体现,各音节在节律单元内部的主次关系会发生何种变化等问题,在汉语节律研究中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人们对普通话节律的感知和把握,通常是以二至四音节组合为基础的,习惯于把二至四音节的词语作为“囫囵的”整体,当成表意和节律的基本单元加以运用。因此二至四音节组合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轻重格式。而在五至七音节组合中,我们比较难以找到轻重变化的规律。其原因:一是内部结构的组合关系多样,如五音节跨语节可以有23组合、32组合、14组合、41组合、2+轻+2组合等等;二是每种组合的各部分词语一般会保留原来轻重格式的痕迹,使得跨语节中的轻重变化比较复杂。关于汉语节律单元内部轻重音及其声学特征,或许能够从一个角度得出新的结论,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中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是很值得探讨的。

二、语流音变中的变调困扰

仔细品味一段连续的语言时我们发现,音节在连续时,相邻音节的声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普通话中的变调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的变调。我们要了解变调首先要知道普通话中四个声调的调值,如图所示,阴平调值为55,属高平调;阳平的调值为35属中升调;上声的调值为214属降升调;去声的调值为51属全降调。

上一篇:国旗下的演讲范文 下一篇:菊花的作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