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征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5:16:21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1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这是“中国梦”的第一要义。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2013年3月,市委书记XXX在YY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提出了建设“美丽河东,大美YY”的宏伟目标,旨在营造500万河东儿女的“YY梦”。建设美丽河东,展示的是1.4万平方公里河东大地的经济繁荣之美、政治安定之美、文化自强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生态文明之美;建设大美YY,彰显的是中心城市现代生态宜居文化的鲜明特色,体现的是开放包容大气之美、文明诚信大爱之美、心想事成大运之美。

YY市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创建美丽河东、大美YY是每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市民要时刻关注城市建设,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建设美丽YY的活动,争做文明言行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作为一名TT人,我们也应有自己的梦想。那么,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哪?结合当代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中国梦”及“YY梦”的时代特征,我认为咱们TT人的梦想应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调查服务水平大提升的“能力特征”。作为TT人向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调查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调查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也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看我们有没有“金刚钻”,有了“金刚钻”,也就具有了较强服务水平的“能力”;再以百倍的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就能在领导和公众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生存空间自然就大;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必须全面提高TT人的能力,要求每个TT人都要经常深入学习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超越自我,为自己充电,经常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始终具备最大的“能力”。

二是愉快工作轻松调查的“愉快特征”。愉快的工作和带着情绪工作的效率是截然不同的。“让我干”是被动的,虽然也能完成任务,但效率不高;“我要干”是主动的,如果能在工作中再找出乐趣,那工作效率一定会很高。要在工作中体现出“愉快特征”,就要求我们热爱TT事业,喜欢本职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一颗平常心。常言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工作中,只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TT调查工作,就一定会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一番新天地。

三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的“文明特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所以建设一支和谐文明高素质的调查队伍符合中国梦“文明特征”的要求。

四是无愧于TT人的“价值特征”。TT人的“中国梦”也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TT人的全面发展。作为TT人,首先要牢固树立两个意识,即TT人意识和TT调查意识;第二要高质量完成好省局安排的各项调查任务,为政府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努力实现“三个提高”;第三要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和调查对象提供最优质的调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TT人“价值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2

(济宁学院 美术系,山东 济宁 273155)

摘 要:处于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融合、再生中的当代艺术设计,应充分利用表现于视觉的传统规约符号形态的文化价值,通过它们与其它元素组合构成中明确、典型的意义象征和信息解码作用,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新设计符号形态。

关键词:传统规约符号;本土文化;设计价值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

Designing Value of Traditional Regulation Signs

FENG Xing-jun

具有符号功能的当代艺术设计形态,在以其特有的形式语言表述各自不同涵义内容的过程中,涉及到形态的组成元素、结构形式能否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形成足以表达其功能、社会、文化、审美等多层次外延与内涵的语义信息,以及信息是否具有相对明晰的语义指向,而得到有效传达与解读等关键性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的艺术设计,应善于挖掘利用本土文化体系中有着广泛认知基础的、或国际化的传统规约符号元素,来创造带有明显语义指向和意义象征、反映丰富民族文化与时代特征内涵的新符号形态。

一、作为文化信息载体与意义表征的传统规约符号

人造万物,必有所寄托,或物质生存之用,或精神情感所需,亦或二者兼具;万物有形,形为意之反映,所谓:“物以言志,以物传情”,固而形分万物,意有万种。在此,形与意之间也就构成了表征与被表征的关系,因而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形形能传情达意的视觉形态便由此具有了文化的属性与价值,成为文化涵义信息的载体和交流媒介。

从现代信息传播与符号学的角度看,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一切能够承载文化信息的具象或抽象的形态、事物,因其能够指涉、表征某种意义的作用而具有了符号的功能。只是这些传统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们在由使用者创造或最早使用到流传至今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形成固有含义认知的规约基础,却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功能和意义范畴,被深层次地附加了新的含义而不断丰富着意指的规约内容,有些甚至成为民族、国家或时代文化的象征,具有典型集中的意义指向,且被不同国度的人们理解认同。从人类远古的原始部落崇拜图腾、中国的甲骨象形文字、龙的形象,中世纪的秦俑、汉瓦以及罗马式建筑的圆拱、哥特式建筑的尖拱,到近现代的玻璃幕墙、和平鸽,无一不在用其独特的符号形态表征着明确的文化意义,诉说着不同时代人们寄予它们的理想、愿望和精神。

二、意指、象征――对设计语义产生与

解读的直接影响

艺术设计作为功能与文化符号的创造,应兼具文化意义的可延续性与创新性。其表现于视觉的图形、色彩、线形、结构等形式元素,在准确传达物质功能层面“能指”和“所指”的语义信息的同时,应能够在主观层面将二者有效结合,引伸出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新文化意义。鉴于此,处于当代构成元素的复杂多元极易带来语义模糊性状态中的艺术设计形式表现,应善于凭借传统视觉规约符号形象在与其它元素结构关系中的意指作用,并以人与符号信息对话交流中对意义的理解方式为切入点,来构建具文化价值、便于解读的设计语义。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对某一形态、现象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经验的主观思维判断活动,是靠已知经验中与此形态、现象相关连的类似事物的意义联想、启示来完成的。艺术设计符号语义的产生与解读,就必然要在形态客体与联想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意义链接,其最佳方式就是意指,亦即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所谓的象征:“象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永远不是极端任性;它并不空洞,因为有一个自然的结合基础存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构成象征的“自然的结合基础”即形成意义的内在关联因素,此因素应具明显的语义倾向,它不仅通过象征赋予设计形态以意义,而且会使意义具有集中的指向。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ir)所说:“建筑师在建筑中传统地使用象征主义以丰富建筑的内容,同时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空间的工具,象征主义的范围扩大了,不仅表现其自身,也赋予含义并发出不仅是内涵,而且也是外延的明确信息。”很显然,代表着某种意义的传统视觉形象,能够成为设计形态意义象征与语义集中指向的最佳内在关联因素,因“它借助一种规约的力量进行指示,……依靠所作出的与客体有关的解释而起作用”,所以使其象征具备了普遍意义的典型性、直接性表达特质。当设计形态显现出某传统形象的一定特征时,它便会成为所有构成元素中最引人注意的视觉要素,而对整体语义产生倾向其象征意义的直接影响,对设计主题涵义的形成与凸显发挥着有效意指的作用。

三、作为设计信息解码与形式语义创新基础的传统规约符号

传统符号通过象征方式明确诠释规约意义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符号语义信息的解码和创新的基础。然而,对其过分依赖或照搬,亦会造成设计形式的单调、陈旧和重复而限制其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的符号形态,应是对旧有规约符号充分尊重与利用基础上的新形式语义的创造突破,是对其主要形象特征具象或抽象概括为符合当代视觉传达要求的简洁形式,借以表述不同含义的设计表现。

其实,于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状态下形成的规约符号,无一不是符合人的信息交流规律,而对以往意义认知经验的形象归纳与再创造,带有语义信息的延续与解读代码的可追溯性。所以,当人们遇到一种陌生符号形态,并对其多义甚至含混不清的语义评价发生困难时,“它们仍然是被当作意指的文化系统来认识的;它们各自都以不同方式,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一种既定的社会或文化中的含意问题相关连。”从而促成人们对符号语义的判断定位,只是这种定位因认知主体的经验、角度、层面的差异,不象固有符号那样准确而导致理解的偏差。但有时恰恰是这种语义的不确定而触发人们对新符号形态的兴趣,诱惑其通过形式内含的规约语义信息解码,进行广泛联想后获得认知的与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设计的精神功能价值。当新生符号无数次刺激人们视觉感官后,其语义会被更加理性地从多义猜测,过度到相对明晰、单纯意义的索定,最终变成约定俗成的符号进入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库,成为之后符号语义创造的形象依据与信息解码。

四、传统规约符号的当代设计文化价值

“人性化”理念下的当代艺术设计,不但应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的生理要求,而且要从社会属性的心理层面,更多地体现出形式的历史文脉、审美意念、时代观念、面貌个性等文化价值。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原生动力,其中物化为形象的规约符号,因其特有的文化的可识别性、差异性与丰富性,将对当代乃至今后的艺术设计文化建构,产生重要的价值效应。

1、利于形成典型文化内涵的个性化风格。某种设计风格的成就,应有着内在文化基因、理念的参与和支撑,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丧失灵魂。当代艺术设计的风格,应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汲取精髓营养的形式创新,是把传统视觉的图像、指示与象征规约符号形态元素融入现代的结构形式,利用它们在“旧元素新组合”中的文化意指作用,来创造能够反映本土文化内涵特征和时代魅力的个性化风格样式。中国书画笔墨元素以及汉字、印章等形象,在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平面设计作品中的现代结合运用,以及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等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语素与现代技术、材料、结构珠联璧合的风格表现,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

2、表达民族审美情感、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受中国传统人文、自然、哲学观念深刻影响的本土视觉符号形态,常以含蓄、意象的审美表现方式,传达着和善、祥瑞、朴素、率真的思想情感,从一个侧面勾画出凝聚着独有的东方文化情愫和精神气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容颜,演变成我们审美情感需要和表达的一种特殊语言。因此,处于西方文化冲击、融合、再生中的当代艺术设计,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注重民族文化心理需求,运用本土文化符号元素表达民族审美情感,并以此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唤起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本土文化自信。

3、塑造产品文化形象,提升设计品牌价值。艺术设计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品,从内在结构功能到外在形式都应具有品质和意义的良好社会形象。借助某种文化象征的形态元素而“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能够为设计注入文化意蕴,塑造产品文化形象,并藉此树立优良的社会公众形象,取得可靠的信任度、知名度,提升设计品牌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以红色为基调,汉、满族传统服装式样做骨架,吉祥图案纹饰为内容的“唐装”系列产品,以及用代表楚文化的“凤”为主要形象设计的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台标图形,就是上述功效的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3

关键词:海口市;新农村;发展;建设

引言:海口是我国海南省的省会,位于琼州海峡的南岸,是大陆与海南之间交通的门户,所以才有“海口”之名。海口地处海南的热带地区,气候比较炎热多雨,适合热带植物的生长,在海口椰树的种植数量有很多,是海南椰树最多的地方,所以海南也称为椰城。由于历史及国家政策原因,海口的新农村建设,成为这里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很少进行工业发展,主要是依靠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业及旅游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借助国际旅游岛的旗帜,发展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海口市借助海南省高举“国际旅游岛”的这面大旗,大力地促进和发展岛内的旅游资源。紧密地结合海南实际发展,积极主动地探索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不断地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全面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拥护和热烈欢迎。“国际旅游岛”这面大旗,为积极开展文海口市新农村的村庄的创建活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海口市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体现在有一些脏乱差现象不断反弹,有一些乱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海口市自然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为了新农村在发展建设中的个顽疾,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彻底的清除[1]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海口市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需要不断地在有效载体的基础上下功夫,能够依靠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作为发展中的蓝图,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精心设计并不断地组织开展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

二、海口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

海口市创建新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创建自然村为单位,不断地建设生态环境、不断地发展生态经济,通过不断地培育新农村的生态文化,来引导新农村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海口市新农村建设,无论在精神文明上,还是物质文明上,都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这就需要从利用海口市的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地加大着力点,能够从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入手,对于农村的脏乱差从根本上进行治理,能够依靠和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通过修路、种树,以及美化和绿化环境的方式,不断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将经济发展和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化两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能够大力地扶持和发展海口市,新农村建设的无公害无污染热带农业的发展,扩展热带农业的规模,作为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特征,并能够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和措施。在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来不断地培育生态文化,开展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对农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做到移风易俗,并不断地组织农民进行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此来转变旧有的农村所遗留下来的封建的落后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地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村文明程度[3]。通过普及更多的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来抓住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显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特征,迈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的步伐,增强新农村创建活动中农民参与的自觉性。

三、新农村建设对海口市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海口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海口市着力加强村镇的规划建设,海口市各区结合实际对所定辖区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在建设中不断地体现特色,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农民收入 [4]。海口市积极地引导各地方的生态村,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组织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农业无公害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成为了新农村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地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建立椰子、荔枝、胡椒等示范基地,构筑起对于的动物的疫情监督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的生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促进了区域性的旅游业的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区域性的建设,营造出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海口市的新农村的旅游建设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每到春暖花开,这里的村庄到处都有绿树环抱,果木飘香宜人,受到大众的观赏[5]。近年来,海口市新农村已经先后迎来观光旅游团队达到830多个,人数也已经达到6万多人次,其中有很多是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团队,这显然说明了新农村的文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新兴旅游点。

3.促进了区域性农业综合效益的水平提升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由于不断地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在区域性发展中,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村区域性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农业发展不断提升的综合效应。在农业发展和建设进程中,逐步地建设起了带有沼气、养猪 、经济作物等的小庭院大产业的模式,这种区域性的发展,发挥了当地农村建设的优势,做到了以农业产业化为取向的生产经营特点,提高农村逐渐走向城镇化取向的创建模式,为发展农村产业、转移海口市农村劳动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

总之, 对于海口市新农村建设,对区域性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对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海口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瑞芬.海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 海南大学,2010.

[2]张忠雷.海南文明生态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 海南大学,2010.

[3]顾绍梅. 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学习论坛, 2007, (04) .

[4]何君陆,张福生. 对海南新农村建设实现途径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 2008, (05) .

[5]王明初. 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04) .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4

为全方位展示近年来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进一步凝聚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大合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局X分局、县铁腕治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生态文明,美丽X”微视频优秀作品征集展播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作品题材

反映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记录我县各行业、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精彩片段和感人事迹,分四类:

(一)污染防治类。

反映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支持打赢打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场保卫战”,所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活动,反映中省生态环境督察反馈问题治理成效和环境质量改善的活动,反映相关企业助力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环境治理成效的活动。

(二)生态保护类。

反映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弘扬、旱腰带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做工作,反映生态文明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越来越被唱响的场景和事件,反映X生态环境之美,环境友好社会,反应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凸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生态价值观的视频。

(三)先进人物类。

反映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省市生态环境督察整改、环境监察监测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基层生态环保战线干部职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辛勤付出的时代风貌。

(四)环境科普类。

反映各类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成因、危害及公民科学防护措施的微视频。同时,包括用动漫形式展示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微视频。

二、作品要求

1.征集作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必须是融思想和艺术于一体,具有一定前瞻性、代表性的,客观真实反映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2.征集作品必须画面清晰,时间3-5分钟,个别特殊作品可超出5分钟时长,分辨率不低于720P,avi、mov、mp4、mpg格式均可,作品片头字幕须有作品名称,片尾字幕需有制作单位、个人、团体或机构名称。

3.征集作品要能充分体现X元素,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可以采用多种拍摄手法,提倡创新。作品联合署名不超过3人,提交作品时请注明联系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三、活动安排

(一)征集范围。

全县范围所有影视制作机构、企事业单位、视频制作爱好者均可提交作品,影视作品拍摄地域必须为X辖区内。

(二)作品提交。

即日起至5月15日之前,收集人:

四、其它事项

(一)征集到的作品将由活动主办方(县委宣传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县铁腕治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局X分局)进行评选,按照四类题材分组评选,每类作品评选优秀奖各1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600元;

入围奖各1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300元。同时在县级媒体展播。

(二)获奖视频将被征集到的作品将被用于参加市级展播活动,在市级媒体展播

(三)作品须确保真实性和原创性,如发生任何有关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等法律纠纷,由参赛者个人承担。

(四)作品版权归制作者所有,主办方无偿拥有参赛作品展播使用权,有权对作品进行环保公益性宣传。

除作品奖金外,主办方不再支付给创作者其他费用。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生态化和动态化,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主要的特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类高密度聚居地的城市,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文明成果的应用,当代的城市景观建设,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新的趋势:

1、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化

以生态文明观为主导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化、人性化特征。生态文明的思想尽管在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就有所体现,但是作为全球化的共识和实践,是在人类经历了工业时代的惨痛教训,通过各个方面科学、体系化的研究和实践得来。生态文明,不再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化和谐化,充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措施减排节能、打造低消耗城市。生态文明成果在城市景观上表现为建筑上的节能减排设计,在建筑形象上,展示出新的生态科技面貌。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更加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发展需求,在城市中心建设城市绿地,强化城市与自然绿色空间的有机联系,通过不同规模的绿地建设,在城市内部、城市与外部的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网络化、有机化的绿色网络,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游憩休闲等各种活动使用的绿色自然空间。营造健康、舒适、风景怡人的人类聚居环境。

2、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保护和挖掘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不仅包括生态环境也包括文化精神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主要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等作用。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结晶。城市建设集艺术、科学、技术、经济、人文为一身,寄托了人类对文化、审美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和场所,其深远的人文特征和意境,为人们带来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历史文化场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经济价值。1998年世界银行的《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中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

知识经济时代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场所的保护和再利用,充分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立足文化,延续传统,更强调现代知识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文化创业产业提供了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了整体生活环境的提升。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孕育和发扬。凸现城市人文内涵、注重文化、艺术、个性化特征表现的城市景观体验,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

文化建设是丰富城市精神内涵的必然需求,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更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和青睐。多元的文化环境,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发展,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大的产业,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会造成城市精神层面的维度缺失,更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人群居留和资金的投入,因此打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文化内涵的建设和挖掘,成为经济时代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高新科技和新能源在城市景观上的表现——电子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动态景观体验

在保护城市文化历史遗迹特色景观的同时,更多新能源新技术在建筑和城市景观上的应用,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城市面貌,与传统的城市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时代特征,使城市景观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城市夜景灯光照明设计上,以及大型商业中心区的商业氛围营造上。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强调互动技术的现代科技成果在城市户外空间里的运用,使城市景观呈现出多感官、动态化、实时化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多种感知方式的综合体验促使城市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化,体现出现代城市生活的生机和活力。

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在室外空间的使用,强化了人们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增强了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的互动性和共时性,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主要特征。便捷高效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强化了城市的现代气息。

美观、易识别、富有生机和趣味性的城市景观构成的开放空间,使人们可以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享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乐趣。

4、整体观下的城市景观系统化、网络化、有机化建设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整体观念下进行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合理规划、整合各项资源,使城市景观更加立体化、人性化。有效组织城市交通网络、商业休闲、居住生活空间等不同功能体,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城市生活体验系统,是获得高品质城市生活体验的基本保证。而高质量、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必然为城市带来高素质的人才和充足的发展资金,促使城市经济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和繁荣。

总论: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信息、资金流动上的经济发展,是维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城市景观与形象成为重要的竞争资源,它向世人展示城市的品味和层次;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高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知识和资金在城市的集聚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促使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城市景观将更加简洁高效、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武普照.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J]《前线》,1998年第05期[总第035期]

2、佟贺丰.科技与管理.[J]2005年第1期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6

关键词:河流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建设

人类诞生伊始濒水而居,近水而种。河流与城市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河流或穿城而过,城市或滨水一侧。在远古时代河流就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后来,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河流成为了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不仅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而且是污染净化的场所;在现代,城市生态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在其生态建设过程中,河流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河流对城市的繁荣与衰落,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河流与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就是城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创建一个物质循环畅通、能量流动高效、系统过程稳定、结构和功能协调的生态系统,为城市人口提供一个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相匹配的、持续稳定的物质环境,保证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发展。河流本身所具备的物质静态和动态特性,为城市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1

河流与城市水源

水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许多城市人均用水量(除工业用水)已达到100L/d·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用水量从就近河流中引取,具有投资少,稳定性高等诸多优势。城市生产中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类工业用水从就近的河流中解决,也具有明显低成本、高稳定的优势。地下水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但是地下水安全性、卫生性、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等方面都无法与地表河流相比,且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补给量仍来源于河流,河流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均会影响到地下水量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的时空分布,且大量使用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面沉降而加剧地质与洪涝灾害。尽管人类可以远距离调水,但是伴随而来的将是高的供水成本。可以预见,河流在未来仍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

1.2

河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人们由于固有的群居性或共同防御的需要而向城镇集中以来,就试图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人们剧烈地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结果,地表上的幅射平衡改变了,空气动力糙率的变化影响着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以及机动车辆大量排热,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正变得越来越大。河流水体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对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具有明显的作用,城市温度夏天剧烈升高和冬天的剧烈降低的幅度将在城市水体的抑制下变得较为温和。

1.3

河流与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近年来均明显增加,这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不恰当的城市开发使许多河流的河道越来越窄、河网越来越被分割,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河流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被打乱,严重影响了河流本来所具备的泄洪功能,加剧了洪涝灾害。而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和敷设排水管道,引起径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和增多洪峰流量发生的频次,使城市区域水文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更需要河流有较强的排洪能力。

1.4

河流与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诸多生态功能,受到城市绿地量微小的制约而不甚明显,城市绿化土地的机会成本高,使得城市绿地建设也受到土地的限制,且城市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技术难度加大,而河流两岸、河心沙洲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带,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便是成功的典范。可以说河流的绿化基地功能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1.5

河流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多样性对一个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适宜度提高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流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领域的最突出表现是其景观效应,或者说河流除作为物质资源——水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活跃情操、平心静气的精神资源,是分布广泛而又作用突出的景观资源。河流及其自然特征,明显有别于以水泥和钢材为主要材料的街道、楼房和汽车等的城市景观,河流的物质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的介入,将提高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为城市的舒适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6

河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成部分之一。河流与城市常见景观有较大差异,形成城市中特殊的生物生境,也形成城市中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河心沙洲和河流两岸的绿地,为较多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同时河流本身又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河流已经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基地。保护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有支持作用。

1.7

河流与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密切关注的内容之一,城市交通用地紧张、城市道路环境容量狭小,已成为交通建设的制约。河流两岸的岸堤以及河流穿市而过的分布格局、大面积的开敞空间,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路基,也为防止交通线两侧的大气、噪声污染提供了环境容量。国内许多河流两岸的交通线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主干线,未来的城市交通建设如能充分利用河流空间,将起到节约投资、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开发河流的水运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局面。

1.8

河流与城市文体娱乐

城市中文体娱乐场所的稀少、自然区域的消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河流可为缓解这种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上各种运动的开展,可提供新的文体娱乐形式,河流两岸、河心沙洲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在城市人口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河流的自然特征,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其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转贴于 2 城市生态建设与河流开发应用

2.1

保持河流本来的自然地貌特征

河流形态、河床地貌是河流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特征,其过去、现在和将来严格受河流自然地理发育过程的控制,且经久不变地作用其中。人类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包括利用河岸地貌资源,必须遵循其自然规律。城市河道地貌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建设。大量建筑在季节性的河道上建成,加剧了城市洪涝期间的灾害强度,如湘南地区99,洪水不仅推毁了郴江两岸的碍洪建筑,也使郴州市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灾害,损失惨重;河道的狭窄化使河流水文特征、泥沙输送堆积方式发生变化,加剧了河岸护理难度;城市河道的人为改变,影响了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水源状态,如兰州市50年代,黄河南北两个河道的合二为一,使得后来靠南河补给的地下水补给水减少,高矿化水侵入,致使自来水厂的大量水井供水量下降,供水水质不适合饮用,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原来的南河河道由于地势较低,平时是污水集聚地,洪水时是洪涝灾害的首先袭击之地。因此,维持城市河道地貌形态的本来面貌,对于一个城市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维持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循环是河流的时序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河流两岸居民、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及河流生物的季节变化节律相匹配,河流水文特征人为改变后的状态和依靠河流而生的生态系统节律不相匹配,直接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河流上游水库的兴建,使得河水温度变幅变小,河流流量均化。现以兰州市为例,冬日河水的温度变高,使城市起雾频率与强度加大,影响城市生活、生产与环境。而河流流量的均化,使得春季枯水季节出露的沙洲变小、消失,许多候鸟失去了家园,原来许多靠洪水生存的大片林地只能枯死,而原来河流季节性水量变化所抑制的许多有害生物物种却在较少变化的环境中时常爆发。这直接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变。

河流水文特性的变化经常地与河道地貌变化紧密相关,保持河道地貌在许多情况下也保证了河流水文特征。城市生态建设中,评价河流水文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可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尽量减小或者通过管理来弥补其负面影响有建设性的意义,也为城市许多生态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

2.3

严格控制河流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的水污染从污染类型到污染强度都在加大,中国大陆80%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河流水体的颜色、气味均不同程度的恶化,部分河流甚至成为污水通道。城市景观由于水质受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河流两岸居民的身心健康。水质污染导致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2.4

综合规划,协调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建设反过来对河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沿河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河流的影响,也对河流的各种功能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也要充分开发河流的各项生态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这就要求综合规划河流,对河流进行适当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协调各类功能,让河流的自然规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河流的自然地理规律是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维持河流的地貌和水文特征、保证河流水质、协调城市建设与河流的关系,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周淑贞。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07-215

[2] 杨凯,袁雯。 环境水文与城市[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3-17

[3] 吴雅琴,胡秋发。洪水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简析[J]。湖南水利,1998,(2):30-31

[4] [英]M.J.霍尔。城市水文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14-32,143-194

[5] 李佩成,薛惠锋。论景观水资源[J]。水科学进展,1995,6(4):336-340

On River And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Abstract:River,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has many roles in urban ecological ,In a city,not only can it be used as water resource,greening place,natural area, traffic space,but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urban species and landscape persity and can reduce the effects of hot island and floodwater,For improving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river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natural landform and hydrology must be maintained,the water pollution must be controlled,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 river an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must be harmonized.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7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聚类分析;集群特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89-03

生态型城市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1990-2002年,分别在伯利克、阿德莱德、约夫、库里蒂巴和深圳共召开了5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使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理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在人们对环境、资源日益关注的前提下,生态型城市建设必然会得到国家和公众的重视。我国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态型城市建设,自2002年启动我国首个生态城市贵阳试点后,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20多座城市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后续跟进城市也不在少数。随着生态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普及,相互借鉴与比较[1]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后续城市来说,已建或在建试点城市的评价、规范等经验与教训更是宝贵的财富。

1 生态型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参考城市或参考标准的选取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较为权威的生态城市标准[2]。后续城市在借鉴试点生态城市的经验时,要么主观性地从地理位置相近性角度出发选取相邻城市的发展情况作为参考标准,或者简单地从经济发达、一般、落后[3]这一传统角度出发选取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作为参考标准。这种简单地以地域或经济发展水平标准来选取参考城市的方式并不完全合适,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聚类分析方法,将代表性城市进行集群,分析各个群体的特征和标准,使得后续城市可结合自身的全方位条件,选取特征更为接近的城市群作为参考标准,以便其更加高效地建设生态型城市。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选取是评价的基础。需要从反映生态型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众多指标中选取一系列主要指标。目前,各生态城市的基础指标往往较多,不同城市间的差异较大[4]。为了便于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在众多指标中选取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0%~85%以上)的主成分作为各生态城市的指标[5,6]进行分析(表1),通过计算筛选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5个主成分作为二级指标,29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既比较科学地筛选了严格独立意义的几个主成分,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又减少了工作量。

3 对代表性生态城市集群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7]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它根据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本身的特性,按照一定的类定义准则,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归类,最终绘成一幅系统聚类的谱系图,再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最终分类结果。在这里就是分别对各代表性城市的主要因子数据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分析,进而将代表性城市划分成不同群的过程。可科学地了解哪些城市状况相类似,以便于其他同类城市开展生态型城市建设时方便快捷地找到归属城市群,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不同集群城市的特征,从而为后续跟进城市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时提供借鉴和评价的基础。

详细聚类分析过程如下:

3.1 数据标准化

对初始数据来说,不同指标有不同的量纲,为了便于比较,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采用平移·极差变化,即

x′ik=■ (k=1,2,…,m)

3.2 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按照传统聚类方法确定相似系数,建立模糊相似矩阵,xi与xj的相似程度rij即可得到模糊矩阵R=(rij),在此,采用数量积法,即

rij=1,i=j■■xik·xjk,i≠j

3.3 聚类

因模糊关系R必须是模糊等价关系才能聚类,而一般R只满足自反性(r=1)与对称性(rij=rji),不满足传递性。所以,采用“传递闭包法”将R改造成模糊等价矩阵R*,即t(R)=R*。对R*根据不同的λ∈[0,1]截水平分类,并画出动态聚类图。

4 实证分析

4.1 12个代表性城市的集群

选取天津、上海、厦门、长沙、广州、大连、贵阳、杭州、成都、深圳、绵阳、宁波等12个已建或在建城市作为代表性城市进行研究。从各省统计年鉴中查询相关数据,得到每个城市的29个指标的具体数值(鉴于篇幅所限,在此略去原始指标取值表),即为原始数据矩阵,为29×12矩阵。运用SPSS统计软件[8]得出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图1)。图形左边代表进行聚类的对象,线条连接表示类别的合并过程。

4.2 合理集群数量及集群特征分析

根据聚类图,并结合生态城市的实际情况,可把12个代表性生态城市分为若干个群(表2)。相应的集群数量划分为相应的群,分群间能体现出不同的特征[9]。

分析12个城市的集群情况,将城市划分成11组的时候,贵阳和绵阳首先被归为一类,定义为A组,可见贵阳和绵阳最为相近;同样,将城市划分成10组的时候,长沙和宁波又被单独划出,组成B组;继续分成9组的话,广州和杭州又成为最接近的一组,令其为C组。继续再往下集群的话,天津(8组时)被归到B组;大连(7组时)、深圳(6组时)被归到C组;当划分为5组的时候,B、C两组合并为一组(称其为Z组);当划分为4组的时候,成都被划分到A组;当划分成3组的时候,厦门加入Z组;当最后划分成2组的时候,上海也加入到Z组。至此,A组成员有贵阳、绵阳和成都;其余9个城市全部为Z组成员。

由12个试点城市的归属过程可以看出,A、B、C 3个组最早出现,且在继续集群的过程中,使得其他城市纷纷加入,即数据证明这些城市大致可分为A、B、C 3个基础组。所以,在进行生态型城市集群时,A、B、C 3个集群的划分比较合理。当然,B、C组更为接近,在划分粗略的情况下会归属到一组,即合并为Z组。总结各组的特征见表3。

总的看来,以贵阳、绵阳为代表的A组,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有着天然的环境资源优势,对生态城市建设来说,其环境基础其它城市难以媲美。当然,同样由于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又有着较大的差距。后来归入到同组的成都也有着类似情况,只是它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长沙作为内陆城市,既不占据天然的地理资源优势,也不具备高速发展的经济能力。但由于长久的历史积淀,使得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等各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广州、杭州,尤其是随后加入的以上海为代表的C组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但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压力造成发展瓶颈,使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生活、自然环境的挑战。

4.3 参考城市及标准选择的实质分析

从上述生态型城市集群结果来看,地理与经济因素所占比重较大。这与传统的要么从临近城市,要么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参考对象的状况也是吻合的[10]。但从12个城市聚类的过程中仍可看出,仅从地理或经济两角度选取参考城市是不妥当的。

比如对绵阳来说,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于2006年启动生态型城市建设时,若直觉地从地理角度出发选取参考城市,则会倾向于选取临近的成都来建立参考标准。但从本集群过程来看,绵阳与成都确实具有相似性,但它在第一时间与贵阳划分到同一组。也就是说与成都相比,它跟贵阳有着更相近的基础条件。对绵阳来说,若选择贵阳作为参考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更有实效性。

同样的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也是如此。对广州来说,与深圳经济水平相当、地理位置相近,但生态型城市建设却与杭州最接近。对后续生态城市建设来说要特别注意进入直觉地以地理或经济水平作为选择标准这一误区。

因此,本研究认为参考城市选择的实质是目标群的群集特征,地理或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其中的片面表现。即当包括地理、经济发展水平在内的综合群集特征相似时,才能作为理想的参考对象。确切地说,群集特征包括文中表1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主成分的主要指标。

5 结论

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选择参考城市很重要,本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了生态型城市参考对象。后续跟进城市在选取目标参考群时,更须关注相关群的综合集群特征,再结合其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后参照选定的目标城市群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文明指标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必会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华荣,王晓鸣.基于聚类分析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分类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49-153.

[2] 白 杨,黄宇驰,王 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3] 陈 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71-15474.

[4] 王 伟.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41(4):715-718.

[5] 王 艳,曹俊茹,孟庆娟.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城市生态健康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211-3213

[6] 王 艳,曹俊茹,孟庆娟.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4524-4527.

[7] 郭 科,龚 灏.多元统计方法及其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8] 张文彤,董 伟.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邓德胜,李怀龙,陈德良.湖南旅游地的模糊聚类分析[J].系统工程,2010,29(6):119-121.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篇8

关键词:符号语言;地域性;建筑设计;符号学

1 研究背景与理论

1.1 城市建筑形态的特色危机

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很快便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特别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迅速影响到全世界。这使得世界的城市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日趋消退,建筑和城市的面貌越显单调、刻板。于是世界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人们进入了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反思历程。

建筑本身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载体和传播体,也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和标志。现如今,呼吁地域性特色设计,避免趋同化,更成为了时代的诉求。如何认识和剖析特色地域性设计,本文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角度出发,来寻求方法或思想。

1.2 建筑符号的含义

建筑符号学的本质可以说是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之上的,对建筑的外观外形、结构框架、建筑材料、建筑用途等内容进行剥离,并从建筑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软化为抽象形态识别,从而达到非建筑学的图像文化意义,这样使得建筑的符号统一在一起后,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符号也同样分为三类:建筑图像性符号、建筑象征符号和建筑指示性符号。不同的类别能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是建筑学家在设计建筑时候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的表达形态。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符号可以有效地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也就是说建筑符号本身与所描述的对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这正是建筑符号作为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的基础。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分析研究案例,从著名的伦敦蛇形画廊为出发点,选取了三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三位大师均曾获得过普利策建筑奖,分别是:扎哈・哈迪德、弗雷・奥托和藤本壮介。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师在相同和不同地域所展现出来的自身对地域性建筑的相似或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方法的比较性结果进行差异化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依据并为研究分析做准备。

3 研究目标和方法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建筑的交流与互动。而符号成为了联系人与建筑的纽带。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特色地域性建筑的意义传达,并能够提取城市文脉符号进行建筑创作,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欣赏特色地域性建筑,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记忆。

基于几位东西方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剖析论述在特色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符号学理论。对特色地域性建筑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层面下建筑外观形态设计的特点。

4 案例解析

4.1 扎哈・哈迪德相关案例

不管是位于伦敦蛇形画廊的临时建筑作品(图1),还是在河岸博物馆的设计中(图2),扎哈一如既往的使用着自己独特的梦幻般的符号――曲性形态。结合了地域性文化性特点的建筑符号特征就已经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了。格拉斯哥市是苏格兰的第一大城市,在后工业时代,这种荒芜转变为残存的辉煌记忆的些许证明,“存留”与“重建”成为格拉斯哥当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议题。这个博物馆巨大的反“Z”符号形态,也被称为“一条河的重生”,在克莱德河沿岸一片灰蒙蒙的色调中异常显眼。这博物馆被媒体誉为“城市中的灯塔”,成为格拉斯哥河畔赋予了人们记忆的符号和地域新亮点。

从扎哈的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扎哈,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建筑作品。这种新形态建筑的符号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地域符号。

4.2 弗雷・奥托相关案例

德国建筑大师弗雷・奥托于2015年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奖。“奥托既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一位梦想家、乌托邦主义者、生态学者,他率先探索轻型建筑材料,并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除此之外与众多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合作”这是评委会给予的高评价。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场馆设计的顶棚(图4),半透明的,轻盈又有力量。通过对他大量的作品的收集与分析发现,从建筑外形剥离的最基本的形态符号语言实际上是简单的(图3),这种本质的简单是他对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是对环境的生态回归。对于不同地域性要求的建筑设计,奥托也尊重当地特色文化或习俗,对形态符号进行了外部色泽的替换或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推进自身符号与地域性特点的深入融合,其符号自身便具有了地域性和特征识别性的双重特质,适度地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地域性建筑当中,并能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在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中,他对于这种思考就可见一斑了(图5)。

他的思想领域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会。这里的“自然界”,奥托认为包括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已死去的。这个观点很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他重视自然的规律,他试图从中找到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通理。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范畴,奥托是从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建筑,来思考建筑,让建筑具备了“自然界”符号的生长味道,更像是让建筑拥有自我“生根发芽”的能力,并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

4.3 藤本壮介相关案例

位于日本东京的郊区,有一座名为NA-house透明的私人住宅(图7),这栋房子的高透明对比着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的住宅区相当显眼,藤本以“树”的概念发展空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屋主住在自己家中却能像“游牧族”般生活的想法。其符号灵感源于树的生长方式和枝叶坐落有致的分布状态,整个住宅通透无比,采光方面也无可挑剔,即使安静地坐在屋子里随便向四周望都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建筑内部几乎不存在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空间,整个氛围非常明快轻松。这就很恰当地融合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当中,既显突出又不觉得突兀,发挥本身符号语言特点,结合环境特征,很好地将自身设计语言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环境当中去,可见藤本在其自身的建筑符号语言的提取和应用上显得简练而准确,并体现了东方简约的结构美(图7)。

藤本壮介的设计概念是:一种全新空间形式将被创造出来,自然与人造物相互融合;不是单纯的建筑物,也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个独特的、两者合一的空间环境。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展是他又一次尝试(图6)。相比较而言,蛇形画廊临时展馆,藤本也采用了相同的符号语言提取和应用方法,首先将符号提取到了极简,然后多变的重组和重复该符号元素,在空间形态、结构构成、语义传达方面都起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最终的呈现形态也能很好地融合在当地的环境当中,并提升区域空间特质,发挥了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5 比较分析

从符号学角度对以往建筑大师作品进行横向分析发现:每一位建筑大师都有其独特的符号语言特征,这点我们可以从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可以看出,从而其建筑的特色性通过其外观形式给人以信息感知,从而在人们脑中形成文化体验,来获得不同地域性建筑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丰富的符号形式语言和巧妙的空间组织结构,能增大地域性建筑符号的信息量。

通过对三位有着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师的作品的纵向对比,并对其建筑符号语言进行更深层的结构和精神比较中发现,这些具有地域性代表特征的符号,在给人以美的感受之时,还往往以其深邃的内在要素构成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激唤,从而使人在欣赏它时发生无尽的情景意象。扎哈・哈迪德作为西方建筑大师代表,其经典的曲线既是参数化的体现,也是西方理性的极致体现,体现的是人与数学模型关系的建立,是科技符号在现实中的完全反应;藤本壮介的作品则代表了明显的东方地域特点,从建筑中阐述的是东方伦理逻辑、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强调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符号的自然秩序美感;然而弗雷・奥托的作品似乎更像是前两者的过渡,作品中透露出对于技术的追求,同时也提倡可持续与灵活性,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视自然规律的考量,而这恰好与东方思想不谋而合。三位大师的作品是对不同地域特点、文化等诸多因素促成的视觉元素的集合后的展现,从中萃取出的符号就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其建筑符号的深层机构就是表现城市特征的建筑意象。地域性内的建筑是有形的,其所附带的符号语言也是有形的,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更好的表达地域性城市空间的意义。

6 启示与思考

6.1 将历史中的符号引用到新建筑中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造型要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意义,就要有相关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号,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即使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见,但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也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两者是能够共同发展的。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且具有时空性,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的反映。反观我们自己,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也独具特色。人们没有理由抛弃经过文明反复琢磨并已经形成体系的经典。

6.2 结合地域性文化进行抽象

将地域文脉抽象出来融入建筑设计中去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建筑符号功能的方法,把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将那些最有传统特征并富有一定文化含意、为人们熟悉的造型、构件或者空间形式加以抽象、简化或是适当变形,使其与传统符号之间有神似的联系,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以进取的方式运用先进技术,而不是简单改变已有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 卢济威,仲德昆,刘力,等.特色地域性建筑与城市[J].世界建筑导报,2006(1):10-17.

上一篇:酒桌上的开场白范文 下一篇:新年晚会开场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