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19 17:30:51

描写秋天的诗歌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1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本文以《登高》为例,探究其写景的技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古代诗歌的精神殿堂。

清代诗人杨伦称赞杜甫的《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甫镜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赞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堪称此类诗歌典范。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暖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六、意象叠加写景法

意象叠加法,顾名思义,即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它实质上是一种隐喻。首联中六组意象: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图。将此法用到极致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组名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来描写荒凉暗淡的景物,幽僻闲致的环境,秋风萧瑟的凄凉旅途,表达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的孤独而悲怆的心绪。

七、季节地域特征写景法

特定的季节、地域形成特定的景物,特定的景物意象传达特有的情感。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由此形成此诗特有景色:风急,猿哀,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形成夔州的秋天景物,烘托出凄凉萧杀的氛围,传达诗人悲秋之感。

诗歌中写景技法不仅仅以上所列七种,通常运用的技法还有修辞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等,但本诗中尚未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但杜甫不愧是创作情景交融诗的高手,短短二十八字将无尽的写景技法娴熟运用,为传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渲染了浓烈氛围。难怪我国古代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语文必修三·鼎尖教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3]萧涤非,程千帆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中华书局,1988.

[6]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3

【典型手法】

一、虚实相生

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我们来研究几种设置“虚”的方法:

1.过去历史为虚。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就是写已逝之景,通过借助虚写周瑜的雄姿英发,来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2.未来设想为虚。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比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设想未来之境,表达了分别后的惜别、伤痛之情。

3.神怪梦境为虚。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虚象显实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4.对方角度为虚。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这种方法称之为“对写法”。此种写法的好处是行文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表达情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二、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静”之分,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以达到画面和谐统一、灵动生趣的效果。比如,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1.以静衬动。比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诗中的第三联就是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一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2.以动衬静。比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寒蛩的叫声惊醒了诗人转战沙场,收复河山的美梦,让诗人感到失落、惆怅。同时,诗人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声反衬了秋夜的寂静,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3.动静结合。比如倪瓒《小桃红・秋江》:“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三、正侧描写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比如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描写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侧面描写多指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比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联想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的作用。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五、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描写人物的一种技法。“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比如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用对写法将眼前情景推开,从对面写起,为行人描绘了一个虚拟的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诗人不写自身而描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

六、勾勒白描

白描,与细描相对,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比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还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中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答题方向】

万变不离其宗,凡是涉及描法的,我们可以关注几个常见的提问方式:

一、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者举例分析该诗运用的手法?

我们以下题(2013年天津卷)为例: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就是表达技巧,重点涉及技巧中的描法――虚实相生,首先要了解虚实相生的内涵,另外就是要读懂诗歌并结合手法鉴赏语言和情感。

二、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我们不妨看看下题(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结合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方法小结】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描写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描法。一般情况下,主要的答题步骤分为三步,我们以下题(2013年全国卷二)为例: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南宋】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描法:诗中运用了白描和侧面渲染的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运用了白描和侧面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4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指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兴盛于唐代,并在唐代形成了与边塞诗派齐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以及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考情一览】

目前,高考对山水田园诗的考查内容大致如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访隐者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中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难度不大。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内容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定位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句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

参考答案:A。

【鉴赏指津】

一、根据选材,把握主题。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通过选材来看,这首诗选取的是乡居日常生活的片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从中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 欢愉达观的情趣。

二、透过意象,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

【解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诗歌通过意象所创设的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首诗中的意象明显具有清新之美。参考答案: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幽静、明净、甜美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知人论世,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时期所作。

题:这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注释提示读者,这首山水诗写在柳宗元在永州的流放生活中,在解读时就必须联系作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因此,洁、静、寒凉的画面透露出的其实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幅独钓寒江图。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表达了诗人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四、借鉴赏画,鉴赏技巧。

山水田园诗常具画面感,鉴赏时应借鉴图画欣赏的一些技巧。比如,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下面择要加以介绍。

1.远近结合

远景是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一般表现比较开阔的场景和场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近景是将景物推向读者眼前的一种景别。

【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前两句描绘秋山的远景:第一句描写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山中的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则是描绘秋山的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景物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2.动静结合

古代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他们常用的写景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动静结合中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颔联中,“明月松间照”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的景象,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所闻,写的是清泉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是动景。两句诗动静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幽迤逦的风景画。

3.有声有色

山水田园诗追求画面美,常常会涉及光色描写。此外,有时山水田园诗,还被称为“有声的画”,表明其中还涉及了声音描写。其实,这是诗人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写景,以便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整体感受(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此为“面”;再叙实景(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交相辉映),此为“点”,点面结合,就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5.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虚拟出的景物;“实”,指的是诗人描写的客观、现实的景物。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5

关键词:鉴赏; 诗歌; 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13-01

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我们是熟悉的。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会在注释中进行介绍,并说明背景。这往往是命题者为了减少阅读障碍所给的提示,要仔细阅读,这对把握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鉴赏这首诗切不可忽视注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是关键词,有暗示写作背景的作用,可联想我们熟悉的其他被贬之人的思想,结合本诗的句子知道,作者是一个被贬回家的官员形象,诗歌表现诗人傲岸的性格和对世态炎凉的不屑之意。

2.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根据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运用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再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本词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上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以景衬人,以娇花带露比喻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袜金钗溜”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回避时惊惶失措的狼狈相。“和羞走”与“回首”的矛盾,以及“却把青梅嗅”的掩饰,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以极传神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地去见的那种复杂、微妙的心理。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二)答案的构成。答案应有三部分构成,即(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分析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格等)。如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在鉴赏时,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寓意。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景物的组合方式。试题中设疑:“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或景象)?”就是要对诗中所描绘的多种景物进行整合,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思维,形成一幅整体画面。如王维的《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问: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的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回答这类题先描述总体画面,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叙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画面色彩。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是低沉伤感的(以乐景衬哀情除外),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写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再加上“千秋雪”之白,“万里”江面之蓝,画面的色彩鲜明丰富,意境阔大,给人以美感的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胸襟。

三、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物象主要指在咏物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从表象看,诗人描写的是某一事物的特征,实际上其中含有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即描写人格化了的事物,用象征的手法,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也就是托物言志。因而在鉴赏咏物诗时,一定要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这一所托之“物”的内在品质精神,找到物象与“志”之间的契合点,去理解作者作诗的意图和诗中表达的情志。如张渭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6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润泽学生心灵

山水田园诗指的是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山川景物、自然风情等内容寄予作者的情思,这类诗歌常常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运用二度创作的方式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借此品鉴作者在诗中寄予的美好情怀,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将这首诗与历代咏秋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陶醉在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南国秋天湘江橘子洲头如诗如画般壮美景色的欣赏之中,很快就不仅深刻感悟到这首诗中描绘的南国秋天风光之非常优美,而且更深刻地体味到诗歌中体现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命运、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更美。可见,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词,学生很快就自觉地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充满着浓浓秋意的南国湘江橘子洲头与作者一同欣赏起了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景色,并对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雄伟气魄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并由此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立足为构建中国“美丽之梦”而奋发读书的豪情壮志。

二、鉴赏边塞诗,陶冶学生情操

边塞诗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或描写边塞苦寒的环境、或描写边塞壮美的风光、或抒发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豪情、或表现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或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或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政策等之诗歌。鉴于此,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杨炯的《从军行》等都属于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之范畴。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品鉴和学习先人爱国爱民、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崇高美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等高尚情操。

如教学高适的《燕歌行》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咏、整体感受这首诗雄浑悲壮之感情基调后,学生很快就被诗歌中所描写的盛唐将士慷慨应征、不畏寒苦、浴血奋战、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并对诗中所描述的主将腐败轻敌、全体边防战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朝廷选用良将带兵作战的强烈呼吁等表现出深深叹惋之情,纷纷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和平使者,决不让高适《燕歌行》中所描写的边塞的萧杀荒凉、战场的肃杀阴森、战斗的激烈残酷等历史悲剧重演。通过鉴赏高适的《燕歌行》,同学们不仅被远古盛唐时期一声声雄浑的军号吹得热血沸腾,并合着诗人们唱出的时代的最强音,在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领略到了盛唐边塞诗的魅力,还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报效家国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鉴赏送别诗,完善学生人格

送别诗多是以亲友惜别时的对对方的叮咛、赞颂、牵挂、或依依惜别、或别后的思念等为题材的诗歌。鉴于此,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都是流传千古的送别名篇。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更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借此培养学生诚恳待人、珍惜友情、珍爱朋友等美好情操,继而完善学生的美好人格。

如教学李白的《送友人》时,学生们在整体感受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美和所体现的情美后,很快就感悟到了这首送别诗的美学特质。请看这位同学的发言:“这首送别诗中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现出的作者旷达爽朗、豪迈清新、雄浑深厚的惜别之情令我无比动容。故此,我们平时就要珍惜友情,珍爱朋友,要与人为善,要诚实守信,要完善我们自身的人格。”可见,引导学生鉴赏古典送别诗,既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味作者与天地之美丽景物融为一体的美好情感,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7

《春》作者以新奇的比喻、清新流畅的语言赞美春天,想象春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细腻的感官描写,以及对景物独到的观察、典型景物的选择均有高妙之处。

《济南的冬天》则像讲故事一样充满沧桑感、动感。描写景物着眼于景物特征,“响晴”算是济南冬天的总特征吧,作者先从总体上把握济南特点,然后揭示济南的地理特点,山暖和而安适,水绿盈盈的,写出冬天济南的独特魅力。

《夏感》则抓住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征展开,“热烈”即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紧张”农民忙着打麦子,忙着给秋苗施肥。“急促”指田间禾苗、麦子、玉米高粱,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写景着眼于景物细节,书写生动,概括有个性,角度新颖,见解独特。

《秋天》以叙述笔触为诗,语言清新婉丽,秋天“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转换景物角度,由景及人,脉络分明。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谐美可见一斑。

《古代诗歌四首》书写春秋之景,想象或宏阔,或清丽,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诗歌特色。或是秋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或是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好课文就是写作的好范例,学习本单元,就是要模仿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来尝试写作的乐趣。如何才能写好景物类文章呢?

其一,要静心观察,细心体悟。春天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春意表现在一草一木上。只有细心观察,方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才能做到描写到位,表达生动。“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才是典型的秋景嘛,撒网捞起的树叶,这是秋天最美的一片叶子。

其二,要抓住景物特征来写。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风情。在作家梁衡笔下,夏天“紧张、热烈、急促”,在曹操笔下,秋天“萧瑟、宏阔、浪漫”。同样是秋景,在何其芳笔下,秋天“清丽、细腻、多情”。这就是说,景物是带有个人独特体验的景物,这样的景物才具有新鲜感、代表性。

其三,要注意文章条理,做到脉络清楚。《济南的冬天》先总写后分写,先写山后写水;写雪后的山,由山尖写到山腰。由城里写到城外,由山坡写到小村庄,由小村庄写到房顶,由整体到局部。看似不经意,实则精雕细琢。

描写秋天的诗歌篇8

关键词:山水诗;辋川集;杜甫;秋兴八首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描绘山水的诗作。林文月认为:“山水诗就是模山范水之类的诗作而言,取之于大自然的山山山水水,及其木草花卉鸟兽者①”。伍蠡甫认为:“山水诗就是要求描写自然景色,进而写景也写人,做到借景抒情,情景合一②”.其他学者认为:“山水诗就是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和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为主题的诗歌③”。而唐代白居易在《读谢灵运》中首先提到山水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④”.《说文解字》中山水:“山宣也。宣气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蜀皆从水”可见山水诗作众说纷纭。

然而早在远古时就与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诗经中:“借彼南山,维石岩岩⑤”出现了山水,但与今天的山水诗却截然不同。正如上面所言,“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⑥”。诗言志大抵如此。山水诗经过了最早曹操的《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⑦”到谢灵运的山水诗鼻祖逐渐明确了山水诗,这种题材的诗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题材。到唐代出现王籍、张九龄、张说、对山水诗的开拓,最后王维、孟浩然把山水诗发展到极致。而后李杜二人中亦有山水诗,不过各有千秋。其中杜甫虽然不是山水诗的大家,但是杜甫的山水诗尤其特殊之处,与王维的山水诗来比较而言,下面笔者就其二者山水诗在《惘川集》与《秋兴八首》中进行比较。

一、创作背景与感情意蕴不同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15岁时起游学数年,21岁中进士,后官历太乐丞,司仓参军等安史之乱前生活相对平顺。安史之乱以后,被迫做了伪官,后由于其弟弟的帮助获释,终至尚书右丞。《辋川集》是王维后期的代表作,诗中深刻的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情韵。《辋川集》是一组五言绝句诗,是王维晚年的诗作,写作这组诗的时间大概是741年,时王维有四十岁,“四十不惑”讲求人要对生活中的事物不要在迷惑,一切顺其自然。诗中由二十首组成,涉及二十个地点。作者以每一个地方命名而做的诗,每一首诗作后面均有他的好友裴迪赋做的诗。其序云: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c、宫槐陌、临湖亭、南、欹湖、柳浪、滦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⑧。”

可见王维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辋川集》,带着对生活,对社会、直至对生命最清楚明了的阐释,回归自然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早年的王维也曾积极从仕,拜见宰相张九龄求取汲引,走过终南捷径的道路例如;“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⑨”。可能与王维的家庭有关,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中,故而耳濡目染的经历促使王维的诗歌中带有了清淡无为,呈现出静远的境界。就如同在啊《辋川集》中的描绘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寞无人,纷纷开且落⑩。”等等无论是静静的空山中传过来的人语声还是幽静的竹林中只有琴声与寂寞的心灵想和还是山间寂寞无人自开自落的木芙蓉,无不表达了作者的静寂空远的心情。潮涨潮起,花开花落乃属自然现象而作者却能细微的察觉到,体悟出,可见王维所表达的心态在这些山水诗中的情感,寓情于景大概莫不如此。除此静远之外,《辋川集》中的山水诗还表现了另外一种平淡闲适的心态。“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等。王维喜欢描写花儿的开与落,无论是开且落的花儿还是芙蓉花开似挽留山客,还有慢悠悠的来客从远处乘舟而来,最后还是大家彼此敞开心扉,推杯换盏,伴随着四周的芙蓉花开花落,置于此种情境中,想让人不舒坦都不行。

杜甫生于开元元年,历经前期的从青壮年的吴越、齐鲁、梁宋之游,还是后来的十年长安漫游,及至安史之乱后的流居秦州、同谷,到最后的漂泊在川蜀,最后客死湘江上的一艘破船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杜甫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从“诗是吾家事”到“致君尧舜上,再是风俗淳”杜甫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诗礼之家,忠君报国是其毕生理想与信念,及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兼济天下”。古往今来,没有一位诗人可与之相比,可谓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与王维一样,安史之乱乱倒了大唐盛世,也乱碎了杜甫的心。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进一步看清了社会的现实,也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到了燮州,境况堪忧。头疼齿豁,衰老无力,疾病缠身,多出散发出:“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孤独寂寥的落寞状态。故而在《秋兴八首》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无不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绝望感,思君报国无望,近于垂老病死,只好饱含深情的孤望京华。在回忆中度过,回忆着往昔的京城的繁华,回忆着自己在京城的中种种,有时表达出一种“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的怨刺心情,无可奈何的沉郁心态与风格。

总体上来看人生的经历不同,会反应在作品上。家庭的影响在人的性格上、作品风格上,生存理念上等等各个方面均会涉及到。《辋川集》是王维晚年山水诗歌的代表作,反映了作者笑傲林泉、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态,作者更多的是获取一种欢乐,而这种欢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不为外物所扰,表达出一种清远静的理念与希望。而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作者作于人生的最后几年且漂泊与他乡的感受,这组诗作中的山水刻画无不是作者对人生最真切,最深刻、最让人铭记的感受。

二、山水诗的意境不同

什么是意境?王夫之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境不可分也”又如:司空图在《在与王驾评诗书》中“长于思于境谐,乃诗家之所商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林琴南说:“境者,意中之境也”。而王维《辋川集》山水诗中的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杜甫《秋兴八首》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又有何不同,其借助的方式又是什么?其主要表现在意象方面和风格方面。

(一)意象群的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寄居时而作,垂暮之年发出的呐喊,也是接近整个人生的最终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情韵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的出的,他在诗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借物喻己,试图通过“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来抒发自己沉寂多年的内心,有时会是一种嘶吼,有时又会是一种凄美。纵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泪、渔人、悲茄猿声、舟等等如下表所示:

诗名泪舟渔人声音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二》2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八》2

《秋兴八首其三》《秋兴八首其七》2

《秋兴八首其二》2

从上述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的《在秋兴八首》中所用的意象多是能够深切的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代表物。无论是“从菊两开他日泪”还是“听猿实下三声泪”。作者无不从内心深处有感而发流下了泪水。作者写舟,写渔人从侧面抒发了怀乡恋阙的情感,"孤舟一系故园心”“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写渔人渔翁“信宿渔人还泛泛”“江湖满地一渔翁”均是衬托出自己的孤舟亦有仙侣同舟,二者相对比更加衬托出自己的孤独静寂的心态。最后写听到的猿声还有悲笳,连声音都是在哭泣的,在为自己呐喊。总之杜甫在,这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是自己物化之身,更多的是一种萧条的、孤独、表达一种凄美。

然而王维在《辋川别业》中的这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也有舟、声音、颜色。但是总体上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心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素净淡雅的画面,就如苏轼所描述的:“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下表所示: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意象虽然也写舟,但是他是“轻舟南去”“轻舸迎上客”一切从轻,而不是杜甫的孤舟,同舟。与此同时也写声音,但是是:“吹箫凌极浦”“弹琴复长啸”“但闻人语响”是吹箫之声是弹琴之声,是人语之声而不是凄婉的猿声,是欢快愉悦的琴箫的声音,而不是悲笳的声音。除此之外王维这组诗歌中颜色的搭配较为丰富,例如白石滩、绿蒲、青林、白露、青山白云、绿苔、等等其中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是杜甫所不及的。二者都在组诗中写了花儿,杜甫写的是“芦荻花”,王维写的是“芙蓉花”,花开富贵也能表现出二者的意象的不同,蕴含的情感不同。

因此通过不同的意象作何反应出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就如同杜甫的《秋兴八首》这组诗歌整体上是一个连续性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层层递进的,整体上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而王维的《辋川别业》这组诗是清新宁静的。故此二者所呈现的意境也是各有千秋的,杜甫是深沉宏阔的,王维是静深致远的。

(二)表现风格和内容不同

二者虽然都是山水诗的描写,但风格大大的不同,杜甫从内容上、体裁上与王维的就大相径庭。《秋兴八首》从内容上既有现实的景物描写,如除了《秋兴八首》其五、六、七外均是现实景物描绘,其余通过幻想回忆而进行描绘,从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体裁上是一组七言律诗。表达了沉郁顿挫的情感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而王维的《辋川别业》主要描绘的是自己山水庄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园林式的山水内容,更接近于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体裁是一组五言绝句形式。表达出自己甘愿这样的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无不渗透在每首诗作中。但是杜甫却非如此,他是漂泊与此,是不甘愿的,故而写作上多用陈述肯定的方式,王维多用否定怀疑方式。例如:“不知栋里云,樵人不可知。空山不见人,夕岚无处所,遥遥不相识,不学御沟上,古人非傲吏……”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亦有一种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却是十分肯定的方式,不存在外在的干扰物。

三、二者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面对如此之缤纷的集大成之诗苑,则摩诘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义山之窈渺,固然各有其令人倾倒赏爱之处,即使降而求之,如郊之寒,如岛之瘦,如卢仝之怪诞,如李贺之诡奇,也都为无害其为点缀于大成之诗苑中的一些奇花异草。然而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量,想要从这种缤纷和奇异的风跟中,推选出一位集大成者,非杜甫莫属。”杜甫千百年来的家国情操,心怀天下,忧黎元的情怀深深的撼动者后世的每一位。所以才会有“诗圣”这一称号,足以看出后人对其诗歌的评价,对杜甫的敬仰。杜甫公认的是个风格沉郁顿挫,在宋朝地位节节攀高。李纲:“杜子美诗古今绝唱也。……盖自开元、天宝太平全盛之时,迄于至德、大历干戈乱离之际,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可见杜甫诗歌的影响深远,其中白居易、元稹,苏轼、吕大防、陈善、赵彦等等对此均有评价。其山水诗作从魏晋南北朝中的描绘山水中夹杂着写实的态度是其独创,宋诗中夹杂着议论有直接的影响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写到:“沈、宋即殁,而崔司殒颢。王右丞维遂崛起于开元、天宝间,得其门而入者,当代不过数人”。可见,在当时没有几个人可以与王维相提并论,尤其在他的山水诗歌方面。代宗称颂王维为:“天下文宗”。

受王维诗歌的影响最大的当属于梅尧臣,其在《田家》:“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辉。”与王维的《渭川田家》中颇有几分相似。可看出杜甫在宋代以后比王维要受欢迎的程度要高,也许是和宋以后的统治者有关,及其政策。

结束语:

从上面的比较而言,王维和杜甫的山水诗表达在方方面面的各不相同,然而两者却有着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山水诗本身所能够带来的自我身心的陶冶,以及性情的培养,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哲思,这无不说给予二者一个契机。王维是山水诗的大家,但是杜甫确是集大成者,所以各有千秋。总之,山水诗歌作品中蕴含了作者无限的感情。多数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产生了幽怨的情绪,无从释放,转而寄情于山水。困顿出怅惘,徜徉徘徊,且行且吟,笑傲人生。(作者单位: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⑥王刚:《唐前山水诗歌之源起及流变》,硕士研究生论文

⑤林家骊 译注:《楚辞》[I],.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第483页。

⑦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⑧⑨⑩[清]赵殿成著:《王右丞集笺注》1、2、3、4、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清)仇兆鳌 注 (唐)杜甫 著《杜诗详注》[I],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9月,第1-5册

竹亦青著:《诗歌的意境琐谈》[M]重庆出版社,1985年5月,第3-7页

叶嘉莹《迦陵文集.秋兴八首集说》[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李纲:《梁G集》[M]卷一百八十三.见四库全书[G]1126册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73页

刘波:《论胡应麟的王维诗歌批评》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孙明君《天下文宗 名希高代――唐代宗期视野中的王维诗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5月

[2]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I],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41-256页

上一篇:民族团结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禁毒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