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10 03:14:47

好句子范文第1篇

好句子是可以在高处或低处诵读的,是可以在远处或近处回味的。日月精华、山河故人,但在回首之间,却又能在明朝路上。

我把这些喜爱的句子作出分类,并主观评点,愿与朋友们赏析。

1.质朴的句子[云就是云,雨就是雨,自然天成]

一斧砍完又一斧,终于砍倒大橡树

(大真理常是大白话)

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

(民谚多比喻,世事很明了)

沮水桥山元祖大河黄土中华黄陵帝庙古柏英伦游子国家

(黄帝陵内一碑文,皆为名词却是裹挟风云)

每一代都要亲身体验,才知道炉灶是烫的

(最深切的哲学来自皮肤上的痛感)

2.浪漫的句子[可爱的傻、纯情的痴、无所不在的快乐]

痴想以绳系日

(齐白石印章。不可为而为之,拙而刚)

来呀来个酒,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

人哟西边黄河流(现代歌词。大写意里见细部性情)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古人诗句。狂狷之士坦坦,青天之事朗朗)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台湾现代情诗。爱得别出心裁,惊心动魄)

3.深情的句子[人生极悲极乐处的极念想]

父母去了,我们就永远无法言孝

(挠不到的痛,是大痛)

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

(寸草心里三春晖)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推却千山,掬起一草,千石染翠)

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见光、见血、见血性)

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

(悲喜尽在对比。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4.悠然的句子[独钓喜江雪,采菊遇南山]

太阳虽有众多行星环绕依赖,犹能发散光热使葡萄成熟,仿佛宇宙间并无它事分心

(上苍只手,触及众生;一圈涟漪,波光万里)

竹密无妨流水过,山高不碍白云飞

(风土、风致、风流、风骨)

款客之道,不外是一点炉火、一些佳馔,和无边的宁静

(通古人幽径: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山水无常属,闲者是主人

(与苍天下棋,输赢在身外)

5.旷达的句子[真旷达是历经磨难后仍能大笑]

几许沧桑含在眼里,看那太阳初生的美丽

(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

我从不忘记光是活着就是乐趣

(清风明月不要钱)

睡起莞尔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一幅"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国画里,"豆人"亮出)

如果机会不来敲门,做一道门

(岁月虽有憾,激情却无敌)

6.悲怆的句子[哽咽英雄擦拳时]

只有在提到自由两字会怆然涕下时,人类的情况才会好转

(珠在蚌中,殇在爱中)

英雄的血始终是无味的国土上的人生的盐

(让一辈辈热血后生受滋养再抛洒)

一个人的饥饿,比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意味更多

(一滴水有海之咸)

欢乐算什么,一万个欢乐也赶不上一个痛苦

(痛苦使人类进步)

此身欲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虽说是汉字里日月为"明",却不料秋下一心"愁")

7.沉雄的句子[寒梅独笑,落日浑圆]

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

(不能言真,宁可沉默)

浮云白日,山川端庄温柔

(江山,我们的父母兄妹、朋友情侣)

只有用心灵弹奏的曲子,才能让人同歌同哭

(风雨同舟,悲欣交集)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云与月

(境由心造,阴晴在我)

有些雨一定要滴进你的生命里

(命运之水猝不及防)

8.哲思的句子[一角冰山,沉潜万千]

第一次真正大笑你自己的那天,你就成熟了

(初生时由内到外是哭,历练后由外到内是笑)

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那样动人

(小小含大大)

大多数旅行最好的部分是期待和回味,实际旅行时,往往会发生遗失行李之类的事件

(满怀期望上路,胜过抵达目的地)

生命并不是一条直线,像树一样,我们

之中大部分人必须移植才能开花

(即使固态物质,内核也有布朗运动)

在朋友身上,我找到第二个自我

(朋友是你自己结交的亲戚)

9.警示的句子[突然一朵莲花]

你如何待人,人如何待你

(第一大书《圣经》的第一平常语)

衡量一个人,莫过于看他可以完全从心所欲之时的所作所为

(暗处知亮)

要是我们不认定无论谁当权,他迟早必会把权力用至极限,那我们就没有把历史读好

(前边一些无法无天的家伙已把历史弄得很惨)

出名要趁早啊

(张爱玲语,真性情,大警句)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你能够改变的一切

(年月还长,有时还得学会妥协)

10.逆挽的句子[卒章显志,跌宕成瀑]

满载苦难一样多的财富

(世事总平衡)

人之刚硬胜于钢铁,坚实胜于石头,而

脆弱却胜于玫瑰

(一人三性,百变之身)

马比风跑得快,但,马在风里跑

(包容大于锋利)

悲观者提醒我们百合属于洋葱科,乐观者则认为洋葱属于百合科

(心态决定姿态)

11.妙趣的句子[幽默如兔,撞猎人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不能没有钱

(而金钱是额上的汗珠,抹去了又来)

战争就是用牙齿解开政治上的结---当舌头无能为力的时候

(天大的事,一口解决)

人一吃过饭就变得保守了

(而官人们更多好饭……)

小镇是这样一个地方:人人都知道谁的支票靠得住,谁的丈夫靠不住

(妙)

演说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好句子范文第2篇

一、 句子的停顿

所谓停顿,是指夹在一串音节中的空隙,这个空隙有长有短。“停”(本文中用“/”表示),指语音间的断;顿(本文中用“∧”表示),指语音间稍长一点的停留(语音不断)。

1. 停顿的种类

(1) 标点符号标示的停顿。标点符号是语句停顿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相对长度。其规律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需要注意的是:标点符号的停顿只是形式的标示,在朗读过程中,要重视文句内容的具体运用,不可机械地进行。

(2) 语法要求的停顿。句子是按照语法的规律构成的,要清楚地读出它的意思,必须根据语法的要求,作出恰当的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包括主语、谓语两个部分,在主谓语之间适当顿一下,可以清楚地表达句子两个部分的意思:“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这种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怎样帮助学生掌握主语、谓语之间的停顿。可以采用问读法。例如,读“大脑会思考。”(苏教版一上《人有两个宝》)教师可以问:“大脑会干什么?”学生答:“大脑∧会思考。”

① 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老师通过问答,再借助手势或者教鞭,让学生把两个部分连起来读。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朗读时就会把句子看成主语、谓语部分了,这实际上是渗透了语法知识。

② 句子中间长的介词结构的前后要停顿,例如――

妈妈∧对孩子调皮的行为∧一直是宽容的。

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在二零一零年∧建成了。

③ 句子中间并列成分之间要停顿。文章中表示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适当停顿。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决定它们的停顿应该同位置、同时间。这样的停顿在小语教材中还是比较多见的。

譬如,“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苏教版三下《海底世界》)读这一段话,都应在“有的”之后顿一下,以表示并列的关系。如果在“有的像什么”后面停顿,意思就变了,与原意不符。

此外,句子中间,中心词和它的修饰成分之间,一些独立成分未用标点符号隔开的,有时也要作适当的停顿。宾语和补语比较复杂时,在它们之前,也要有适当的停顿。

上述这些停顿的时间都是比较短的,这种停顿,是不太明显的,语音往往不断。

(3) 逻辑的停顿。为了突出某一点,强调某种特殊的意思,常常需要作出适当的停顿。这种停顿是由句子自身的或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决定的,所以叫逻辑停顿。这种停顿可能在语法停顿的地方,也可能不在语法停顿的地方。如――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苏教版五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成千盈百”前面没有标点符号,要停一下,以突出眼前看到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孩子的欢喜。

(4) 感情的停顿。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作出的停顿,叫做感情的停顿。这种停顿如果跟语法的停顿、逻辑的停顿相重合,就可以适当延长停顿的时间。如――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这里为了表达老羚羊行为的悲壮,所有的语法停顿,都可以适当延长停顿的时间。

2. 停顿与气息

恰当的停顿,与恰当的呼吸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告诉学生,不是每次停顿都要吸一口气。节奏舒缓的时候,可以用“缓呼”“缓吸”的方法,使呼吸和停顿自然地配合在一起,显不出呼吸的动作;节奏紧促,感情强烈的时候,停顿变短,多用“急呼”“急吸”的办法,有时甚至可以一口气读出好几句话,呼吸的动作也可以明显地觉察到。

二、 句子的重音

1. 重音的意义

所谓“重音”,就是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朗读时,重音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显然不同,看下面的句子:

① 这是一支铅笔。

② 这是一支铅笔。

③ 这是一支铅笔。

④ 这是一支铅笔。

⑤ 这是一支铅笔。

⑥ 这是一支铅笔。

① 是一般的叙述。② 指“这”一支,不是那一支。③ 这只“是”一支笔,而不是其他什么。④ 这是“一支”铅笔,不是几支铅笔。⑤ 这是一“支”铅笔,不是一打或一盒铅笔。⑥ 这是一支“铅笔”,不是其他的什么笔。这个例子说明,重音落的位置不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2. 重音的种类

(1) 语法重音。根据句子的语法规律作出的重读,叫做语法重音。例如――

“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苏教版一下《草原的早晨》)

“蓝天是白云的家。”(苏教版一上《家》)

“公园里的好看极了。”(苏教版一上《看》)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句子总是告诉别人,“干什么”或者“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只有把谓语读重一点,给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句子中的修饰成分,比它的中心词要读得重一些。句子中所以要加修饰成分,就是为了对句子的某个词语加以修饰、限制和强调。我们朗读时,只有对这些修饰语适当地重读,才能把句子的原意表达得清楚、准确。

述宾结构重读宾语,例如,“赶着那欢乐的羊群。”(苏教版一下《草原的早晨》)

述补结构重读补语部分,例如,“鼠标点得飞快。”(苏教版一下《“好学的爸爸》)

偏正结构重读修饰语,例如,“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苏教版一下《小池塘》)

特指疑问句重读疑问代词。句子中表示指代关系的词语,“这、那、谁、什么”有时也要重读,因为这些词语在文句中,都是有所指代的,把它重读,就能突出被指代的事物,体现出和被指代事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例如――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苏教版一下《鲜花和星星》)

并列关系重读并列成分。文章中常有并列语句,句中最主要的并列成分便形成并列性重音。并列性重音体现内容中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情况,但思想感情的趋向是一致的,并列性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

“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苏教版四下《沙漠中的绿洲》)这里的“绿”“翠”“艳”是并列性重音,“更”是次要重音。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苏教版五上《成语故事》)这里的“矛”和“盾”是核心词,在文中也是并列的关系,朗读时应突出它们的并列关系,统领全篇,引出下文。

(2) 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的,是为了表现文句的特殊含义的,也叫强调重音。例如――

“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

“小鸟们开心极了,它们从这幢云房子里飞出来,又向那幢云房子飞过去。”(苏教版二上《云房子》)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苏教版三上《拉萨的天空》)

“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苏教版三上《第八次》)

这些例子里,要强调的词或者词组,有时间的久暂,有程度的极限,有感情的浓淡……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有点儿“极而言之”的味道。

(3) 感情重音。为了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某些词语,往往要读得重一点,这叫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只体现在一两个有关的音节上,而感情重音常常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每一个音节都加强音量,有时也只是一个词,或者一个音节。如――

“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苏教版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3. 重音的表示

我们确定句子中重音的位置,是为了把它表达出来,重音朗读的表达技巧也有好几种方法:可以在朗读句子时加重对重音的语气;也可以在朗读时将重音的音节相对延长;还可以在重音前或者重音后安排一个停顿,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有时重音轻读也有相同的效果。显然,这些方法是互相联系的,在朗读中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

三、 句子的语调

要读好句子,还要注意句子的语调。一般来说,我们根据句子的用途不同,朗读时采取相应的语调。

1. 陈述句

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在朗读时则用平调,也有用降调一说。要读得平稳,末尾稍微降低一些收住,表示一句话完了。

另外,语势和缓的祈使句也可以用这样的平调。

2. 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反问句)

朗读时,要用疑问的语调,句尾升调,及时把句末的字音读得稍扬一点,让语调往上挑,把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来。

3. 祈使句、感叹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句末多用叹号表示,但是有些祈使句的语气较弱,可以用句号结尾。在朗读时,这两种句子一般用降调,也就是句子末尾一个字的音要下降,把祈使、感叹的语气表达出来。

同样一句,用不同的语调,就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 他走了。

② 他走了?J

③ 他走了!K

第一句是陈述句,告诉别人他走了,用平调;第二句是疑问句,询问这个人是不是走了,用升调;第三句,强调或者感慨他走的事实,用降调。

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提醒他们不能拿腔拿调,故意把句末字音拖长,或者拉得很长。

语调是贯穿句子的。如句末的句号,表示一句话的意思表达完了,读的时候语调抑一些。而句子中间的逗号,表示意思未完,它的语调一般要稍稍扬一点。例如――

到了傍晚,J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J坐上小板凳,J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K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J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J接着又是一片寂静。K在这里,J谁都不叫喊吆喝,J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J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K(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

在语调的表现中,语速也往往跟音高变化结合在一起,为语调表达提供形式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

平调,快速平调表示冷淡,慢速平调表示庄严或者沉痛的情感。如:“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苏教版五上《大海中永生》)慢速平调比较好。

先低后高,扬上调,一般快速升调表示反诘,中速升调表示不确信,慢速升调表示鼓动。如:“你打死我家夜叉,K该当何罪?J”(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快速升调较恰当。

先高后低,慢速降调表示坚定,中速降调表示直陈,句末音节读得短。如:“来不J及了!K”(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中速降调就不妥,应该先高后低,慢速降调。

先低后高再降低,意在言外,要把某一音节加强,拖长声音。如:你真是K太“聪明”J了!K

4. 长句的朗读

有些长句的主干加了好多的枝叶,要读好这一种长句,首先必须理解长句,要能分清长句的主干和枝叶。如――

“怀着对妹妹的歉疚和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来到了王刘庄。”读这一长句就可以用指导缩句的方法指导朗读。教师问学生:“这个句子讲谁,怎么样?”学生答:“来到王刘庄。”教师再引导:“怀着什么来到了王刘庄?”学生答:“怀着歉疚和强烈愿望。”教师:“对谁的歉疚?什么样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妹妹的歉疚和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就这样,一个长句子变成可以理解又好读的句子了:

∧怀着(对妹妹的)歉疚∧和(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来到了王刘庄。

四、引文的朗读

朗读引文必须跟上下文句区别开来。如果读得毫无区别,那就不能清楚、鲜明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了。

朗读不同人物的对话,可以借助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来区分。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调。但要自然,不要勉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改变朗读者本人的嗓音,不要扮演角色。朗读反面人物的语言,要慎重处理。一般的都可以用一种令人厌恶的语调,声音一般要低沉一些,以示否定和批判。朗读英雄模范人物的语言,应态度庄重,投入饱满的热情,音量要比引文的前后文句稍许强一些,引文前后的停顿也稍许长一些,以示区别和突出。

为了读好句子,上面讲了几点基本的规范和训练技巧。由此不难看出,句子的朗读训练的意义是多元的:

其一、读好句是与理解句子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的朗读既是理解的过程,又是理解的结果。

其二、读好句子跟语法、修辞和标点符号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年级,一般是不讲语法、修辞的知识,而正确、到位的朗读,正渗透了这些相关的知识。

其三、读好句子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好句子范文第3篇

造句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有的同学造句,常犯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怎样造好句呢?

(1)用词要准确。各类词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随意乱用。否则,就会造成语法上的错误。如“学校周围栽一些树,种点花,就可以美丽环境。”句中的“美丽”是形容词,不能修饰“环境”,改为“美化”就准确了。

(2)句子要完整。如果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造成“结构残缺”的毛病。如“游览了野生动物园以后十分高兴”,谁游览了呢?句子缺少了成分,应在句子前面加上“我”或其他人名,人称才完整。当然,句子缺少了“怎么样”或者“什么”等,也会出现毛病,因此,一定要造完整句。

(3)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如“早晨,雾笼罩天地。”如果在“天地”的后面加上比喻句“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柔美的衣裳”,就把“雾”描写得更具体了。

(4)词序安排要恰当。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位置,表示一定的关系。造句时,词序安排得恰当,句子就通顺了。如“在少年体校培训班里,我又遇到很多光明小学的同学。”“光明小学”只有“一个”,不能“很多”,这句犯了“词序颠倒”的毛病,应当把“很多”放在“同学”之前。

(5)造句要精炼。本来用一个准确的词语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的同学却堆写了很多嗦的词语,这种毛病叫“重复嗦”。造句不要犯“重复哕嗦”的毛病。如“公园里的五颜六色的花真是美丽、漂亮啊!”这句中的“美丽”和“漂亮”都是形容花好看的,删去其中一个就不会重复哕嗦了。

(6)句子前后不可矛盾。如“这本童话书,我基本上全部看完了。”句中的“基本上”指大部分,“全部”指整本童话书,这里犯了“前后矛盾”的毛病,应当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做到以上六点,同学们造的句子一定合乎要求了。

2,要学会把句子写具体。

有一些同学作文内容不生动,关键是没有把内容写具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从学会把句子写具体开始。

下面两句话,比较一下哪一句写得具体?

(1)熊猫正在吃竹子。

(2)胖乎乎的熊猫坐在一片竹林旁正在津津有味地吃嫩绿的竹子。

显然第二句比第一句具体得多了。由此可以看出,把句子写具体,也就是对句子的主要成分“事物”及其“动作”作一个修饰。

那么,句子如何“修饰”呢?就是多问几个“怎么样”?也就是加上描写形状、颜色、声音、数量、动态等词就具体多了。

(1)写出形状。如“一串红的茎很奇特,形状是圆锥形的,又长又细又碧绿。”这句中用“圆锥形”、“又长又细”写出了一串红的茎的形状奇特。

(2)写出颜色。如“一串红一串一串都长着对称的两朵小花,组成一串火红火红的花,所以叫一串红。”这句中用“火红火红”来修饰花的颜色。

(3)写出声音。如“雨点打落在河面上,叮咚叮咚地响着,组成了一首悦耳的交响曲。”句中用“叮咚叮咚”来形容雨滴落在水面上的响声。

(4)写出数量。如“长江南京大桥,5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全长500米,宽8米,3辆大卡车可以并排行驶……”句中用“5个”、“500米”、“8米”、“3辆”分别写出了桥墩的个数,桥的长、宽和可通过多少辆车,这样就把大桥写得很具体了。

(5)写出动态。如“月季开出一朵朵粉红色的花,蜜蜂嗡嗡地飞到花朵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阵微风吹过,月季花摇摆着身躯,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句子中用“飞”、“采”、“翩翩起舞”写出了蜜蜂和蝴蝶的动作;用“摇摆”、“散发”写出了月季花的动态。

总之,除了写出上述内容,还可运用形象的比喻,恰当的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3,学会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有人打比方:“人在衣裳马在鞍”。文章像一个人,结构是躯干,语言就是外衣。文章要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文章如果是一栋大楼,那么句子就是一块一块构成大楼的砖。每一个人平时说话或者写文章,总是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句话一句话地写。只有先把一句话说对写对,说明白写明白,说通顺写通顺,说生动形象写生动形象,才能说好大段的话,写出整篇的好文章。因此,会不会用句子,用得好不好,往往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读、写水平的提高。训练写句,既是识字、学词的发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如果同学们十分注意词语的积累和句式的训练,就能使自己的读写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请你阅读一下下面的两段话:

“六一”儿童节那天,正上二年级的赵芳戴上了红领巾。一放学,她就高兴地跑回了家。妈妈和弟弟也高兴地跑去迎接。

“妈妈――妈妈――”赵芳人还没有到家,可她那充满欢快的银铃般的喊声,早已翻过院墙,透过门窗,闯进屋里来了。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一边用围裙擦着双手,一边眉开眼笑地向大门走去,连五岁的小弟弟那圆圆的小脸也乐开了花,扔下手中的玩具,蹦着、跳着、喊着来迎姐姐。因为全家人都知道,今天“六一”儿童节,对赵芳来说可是大喜临门――她加入了少先队组织,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读了上面这两段话,大家一定会夸赞第二段写得好。从第二段里,我们仿佛看见了心花怒放的赵芳,满面笑容的妈妈,欢蹦乱跳的弟弟,还听见了赵芳银铃般的喊声,为什么会使我们有这种感受呢?这是因为句子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赵芳、妈妈、弟弟欢喜的感情的缘故。

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一些呢?

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越来越丰富,接触的句子也越来越复杂。那些复杂的句子,常常是在基本成分之外,又增加了一些附加成分,这样,可以使句子和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请看下面三组例子:

第一组:

轮船航行。

我国工人自己制造的“远洋”号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飞快地航行。

第二组:

海浪拍打着岩石。

汹涌澎湃的海浪猛烈地拍打着北戴河海边的一块块岩石。

第三组:

猴子把帽子戴在头上。

身穿一件蓝色的偏襟长衣的猴子把一顶闪闪发光的小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自己头上。

在以上的三组句子中,每组中的第二句都比第一句在表达意思上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是因为增加了一些恰当的附加成分,如用“飞快”形容航行,用“汹涌澎湃”形容海浪,用“猛烈”形容拍打,用“端端正正”形容戴等。

要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除了增加形容的成分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

(1)穿着一双黑布鞋的小猴子,右爪拄着拐杖,左爪伏在右爪上,一瘸一拐地向前挪蹭

着,就像一个腿脚很不灵便的老人蹒跚着,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2)望着面前拿着点心、拎着水果的一位位年轻的战士,孤寡老人王大娘满面红光,脸上笑得像开了一朵美丽的花。

上面的两个句子,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腿脚很不灵便的蹒跚走路的老人来比喻一瘸一拐向前挪蹭的小猴子。用盛开在脸上的一朵美丽的花来比喻孤寡老人王大娘万分高兴的神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再看看下面的例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上面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更加具体。再例如:

(1)散发着纯正芳香的竞相开放的花朵,好像正对着游人们微笑。

(2)“远洋”号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飞快地航行,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以上这两个例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再看例句:

(1)连绵起伏、壮观雄伟的万里长城不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

(2)观赏着十几岁小演员翻跟头、走钢丝、顶碗等一个个精彩的表演,怎能不使全场的观众交口称赞呢?

以上这两个例句,都是反问的句式,加强了语气,怎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看来,只要同学们写句子的时候,注意增加形容的成分,再运用一些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就容易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4,学会句式多变。

学会句式多变,也是同学们过好句子关的一种方法,避免文章从头到尾都是陈述句。文章中除了陈述句以外,还有感叹句、祈使句、反问句、疑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等,如果善于变换句式,文章不就更加生动、有吸引力了吗?

例如:“2008年的泼水节,很幸福,很难忘。”把这句改为感叹句:“2008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难忘啊!”或“2008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多么难忘啊!”“多么幸福啊,2008年的泼水节!多么难忘啊,2008年的泼水节!”改为反问句:“2008年的泼水节,难道不幸福,难忘吗?”改为双重否定句:“2008年的泼水节,不能不说很幸福,很难忘。”比较一下这几句,比陈述句“2008年的泼水节,很幸福,很难忘。”是不是表达得更好一些?

好句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书面表达;并列结构;语言简明

培养高中学生具有初步书面表达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语教学目的之一。书面表达能力是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如何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英语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而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写好英语句子。要写好英语句子就应该注意句子内容要统一、意思要连贯、语言要简明、重点要突出、句式要多样等基本要求。

一、内容统一

句子应表示统一的内容。它的主要意思应该鲜明突出,这样才有助于读者理解。如果句子中表达的某些内容彼此间联系不紧密,或者不符合逻辑,没有表达出一个主要的内容,那么这个句子的内容就不统一。例如: The girl is too young. The girl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

二、意思连贯

句子意思应当连贯。其中的单词、短语或其他结构都应安排在适当的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明确的、易懂的。在英语句子中如果有错误的并列结构、含糊不清的代词、无依着结构、位置错误的修饰词或者不完整的结构等现象,那么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不连贯的。

1.并列结构

在英语中,作用相同、语气强弱相差不大的单词、短语和从句一般应该写成同样的语法结构。用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连接又属于同一层次并且有相同句法功能的语言结构叫并列结构。在写作中,这样的结构显得重点突出、意思清楚而且连贯统一。

2.含糊不清的代词

代词指代应该准确无误。换句话说,代词应该用来代替与其相对应的名词,否则容易引起误解。例如:She told my sister that she was wrong. My sister was told that she was wrong.

3.无依着结构

不符合语法要求去修饰句中的某一成分的单词、短语或从句叫无依着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往往是不定式、分词、动名词作宾语的介词短语或某些省略了的状语从句。

4.位置错误的修饰词

单词、短语或从句作修饰词时,常因位置错误而引起误解。这种写作错误在初学者的习作中经常可以见到。

I bought the dictionary at a secondhand bookstore which cost $5.50.At a secondhand bookstore,I bought the dictionary which cost $5.50.

三、语言简明

表达意思应该简明扼要。一般来说,如果某一种意思可以由两种句式来表达,那么较短的方式通常要好些。为了使句子简明扼要,写作者应该避免单词不必要的重复。

In my opinion, I think your plan is feasible.I think your plan is feasible. / In my opinion,your plan is feasible.

四、重点突出

写好句子还应注意突出句子中最重要的意思,这样才能主次分明。句子中重复的意思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强调。一般来说,通过将句子变成主从复合句、改变句子的语序、使用较短的经过精心排列的句子、用动词代替名词、重复或使用某些单词、短语或句子结构均可起到强调句子意思,使重复意思突出的作用。

1.主从复合句

通过主句来表达最重要的意思,较次要的意思则通过使用从句,分词或介词短语等形式来表示。有时几个较短的句子连成较长的句子也会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

2.语序

句子中重要的单词一般应该放在句首或句末,尤其是当单词在句末时,它表达的意思更为强调一些。例如:She was neat,pleasant and honest.

3.简明、均衡、有停顿的句子

一般来说,短句比长句更易于突出重点;均衡、有停顿的句子比结构松散的句子更易于强调、更有节奏感。例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五、句式多样

句子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使习作生动活泼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短文中句子的长度、句式、结构都雷同,那么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必然是单调和枯燥的。有时句首可以用副词、副词短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去代替常规部分。如果在两个长句之间插入短句、在两个复合句中插入一个简单句或在陈述句中插入问句或感叹句也都能起到形式多样的效果。但是也必须明确,写作者不能为追求句型多样化而多样化。句型的多样化应该是在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的必然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好句子范文第5篇

有时两个或更多的主语可以共用一个谓语,两个或更多的谓语可以共用一个主语,有时可以有两个主语或两个谓语。例如: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ll liked the places and wanted to stay there a little longer.

一、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句型1.主语+系动词+表语(S+Link-V+P)

The bike isnew

SLink-VP

句型2.主语+及物动词+宾语(S+V.t+O)

Childrenoftensing this song.

S V. t O

句型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S+V.t+O+O.C)

Wekeep our classroom clean and tidy.

S V.tO O.C

句型4.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S+V.t+I.O+D.O)

He gaveme apen.

S V.t I.OD.O

句型5.主语+不及物动词(S+V.i)

He sings well.

S V.i

二、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指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而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做先行词。定语从句要放在先行词的后面。引导定语从句的词有关系代词that,which, who,whom(宾格),whose(所有格)和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了解并掌握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及关系副词的作用和句子成分划分在定语从句中的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的各自用法如下:

that:在从句中既可以作主语也可以宾语,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which:在从句中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只能指物。who:在从句中作主语,指人。whom:在从句中作宾语,指人。whose:在从句中作定语,指人。when:在从句中作状语,指时间。where:在从句中作状语,指地点。why:在从句中作状语,指原因。

由于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具有连接功能、引导功能和替换功能。所以,首先弄清楚定语从句中“缺什么?”、“指什么?”是很重要的,然后再确定“填什么?”。“缺什么?”指定语从句缺少什么成分;“指什么?”指先行词指人、物、时间、地点或者原因;“填什么?”指填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因此,“缺什么?”“指什么?”、“填什么?”的这种思路是不能任意更改的。

三、运用

(1)A good teacher is someone helps rather than shouts.分析:从句中缺主语,指人,可以用that或who. (2)They planted the trees didn't need much water. 分析:从句中缺主语,指物,可以用that或which.(3)I have just met a lady I saw last week.分析:从句缺宾语,指人,可以用that或whom.(4)Hangzhou is the place I went last summer.分析:从句缺状语,指地点,用where.(5)ThereasonPeter is so happy is that he past the exam. 分析:从句缺状语,指原因,用why.(6)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I first went to Beijing. 分析:从句缺状语,指时间,用when.

(7)I know the student article was published.分析:从句缺定语,指人,用whose.

好句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策略;加强训练;培养学习习惯

一、问题提出

的确,听话的孩子们会按要求在“采蜜本”上密密麻麻地抄满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可是,每次批阅学生作文时,却会发现很多问题,除了最常犯的作文离题或偏题外,还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两点:

1.学生习作中好词好句的乱用乱套现象

每次批阅作文时,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中运用了不少的好词好句,所以,读起来特别有情调。可是仔细一读总感觉缺了什么?对了,那就是真情实感。比如,描写家乡秋景的作文中,随处可见“秋天的果园是五彩缤纷的,像小灯笼一样的红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鸭梨挤在一起,活像个胖嘟嘟的小娃娃。葡萄叶下有大片玛瑙般的葡萄,一个个晶莹透亮……”这些好句好段,都是秋天的特色。对于这些该表扬她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呢?还是批评他们不切合实际乱套好词好句呢?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我只能在旁批注:“希望运用好词好句把你观察到的景象写得具体、描得更美!”……

2.学生习作中好词好句的缺乏现象

习作中常见的毛病是文笔不好,词汇不够。如,文中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别的形容词。还有些学生的作文怎么写怎么改却总也超不过一面,批改时我们常常会写上一句“字数不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是由于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由于文中作者对细节缺乏具体描写及好词好句的修饰,所以,这样记账式的文章不仅质量过不了关,字数也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二、问题分析

平时大部分学生并没少读课外书籍,勤劳的学生也像小蜜蜂一样写满了“采蜜本”。可为什么到了动手写作时,却又束手无策了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没有潜心阅读作品,不认识好词好句的真实面貌

美,不仅仅在于表面,真正能感动人的往往是那些语言含蓄,借物抒情等细节方面。而这些美,如果不细细地品味一番,是不易被察觉的。

2.没有掌握运用技巧,不懂得好词好句的使用方法

小学生由于写作刚起步,对写作还比较陌生。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课外阅读,并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可有一天突然发现学生作文中有许多地方词不达意,大量华丽词藻堆砌,甚至许多作文如出一辙。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评讲起来如同嚼蜡,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学生反映作文时无物可写,无情可抒。因此,不会搭好结构导致文章条理不清的同时,更不懂何处该修饰,怎样去修饰,那么,积累再多的好词好句也只是空摆饰。学生作文虚假空洞,好词好句乱用乱套的现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没有巩固积累材料,不明白好词好句的运用价值

“摘录好词好句”只是学生运用手中的笔,把一句话或几个词从书本抄到笔记本的一个简单的过程。所以,“采蜜本”里的内容再丰富,如果不经过脑子消化,它们就如同摆在你面前的山珍海味,虽然营养丰富,但对你的身体却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有些学生的“采蜜本”就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从来不会用心去记,所以,到了写作时,脑子自然是一片空白。

三、解决策略

如何使学生做好课外的阅读积累工作,并让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在平时的习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我认为必须从课内入手,做好以下几步:

1.指导积累方法,提高辨析能力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不过万事都讲究一个法,好词好句的积累也不例外。有法不仅积累的过程轻松了,以后好词好句的运用也更便捷了。

(1)归纳积累法

将有语言特色的分别归类,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词语妙用、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俗语运用……指导学生积累精彩词句。

另外,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阶段性地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

(2)整体积累法

对小学生来说,积累一篇文章的完整资料是非常有益的。整体的积累主要包括摘录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典型事例、优美词句等。这样,他对整篇文章就有了很好的把握,为他以后着手写文章打下较好的基础。

(3)比较积累法

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个性、特点,在比较中才能突出地表现出来。为此,可围绕某一专题,对课本及课外诗文进行研究性阅读。如,围绕课文中有关“眼睛描写”,去阅读有关现代诗文,摘录有关描写文字,分析其描写内容、方法、作用,并将多处的有关“眼睛描写”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掌握了积累的方法,自然对阅读就有了更大的兴趣,阅读的量也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当然对词句的辨析能力就会随之提高了,那么摘录的好词好句也更有质量了。

2.指导运用方法,提高运用能力

(1)提高课堂用语的要求,灵活运用好词好句

理解是有效积累的前提,运用才是有效积累的目的。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包括语汇的活用、语言技巧的借鉴等。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然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还要用以参与种种实践活动。而且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所以,好词好句的运用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地加强了,书面语言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课堂发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运用好词好句的机会。

有了口语训练的基础,好词好句的作用在学生习作中也自然会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语段仿写的训练,掌握运用好词好句

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段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不过仿写并不是机械地一模一样重复别人的话,而是从学到的词语结构和句子的格式中“不自觉的替换”类推而得出的,这是语言创造能力发展的萌芽。一篇优秀的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模仿先要从学到的课文精彩片段入手,把课本中的好词好句学好用好。

(3)培养互相学习的习惯,学习运用好词好句

自己习作用不上好词好句不要紧,你可以接收别的同学的好词好句。班上几十位同学都是你的老师,都是你的好词好句库。每次写作时,老师评讲时,会读一些好作文,别的同学也会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这样不仅自己的好词好句得到了充分利用,同学的好词好句也在你的习作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另外,学生摘了一些好词,抄了一些好句,读背了一些经典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掌握了写作技巧后,把这些充满好词好句的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那么,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就产生了吗?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掌握好词好句的积累及运用的方法与技巧,相信我们的学生课外写起文章也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妙笔生花。好词好句也就真正发挥了它们的作用,体现了它们的价值!

好句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指导;积累;好词好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用笔记下好词、好句、能拓宽你的思路,丰富你的语言,提高你的能力,当然也就能文如泉涌,妙笔生花。《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提出了一定量的规定,并推荐了一些必读及必背的具体篇目。可见,积累之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生们正处于积累好词好句的黄金时期,如果不抓紧积累好词好句,岂不是浪费。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积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预示着他成功了第一步。在我校,通过对全校小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没有专用的摘抄本,没有自主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为积累而积累。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让他们准备一个专用摘抄本,并为摘抄本设计精美的封面图案,命一个好听的名字,还可以定期开展评比“积累大王”活动,对于优秀的给予表扬。这样让学生把枯燥的积累变成快乐的享受,在积累的世界里快乐地翱翔。

二、明确目的,知道积累什么

第一是积累语言材料。

教材里每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绕口令、儿歌、古诗等,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也有许多妙辞佳句,都是学生很好的积累材料。

第二是积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例如,《草原》一文,课文用清新、优美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令老舍先生惊叹、舒服,给予作者美的享受。那么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词句来描写美景呢? 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在思考中级积累了好词好句,又能从好词好句中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

第三是积累精妙的写法。

积累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的句子,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积累抓住重点词语把句子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例如《所见》一诗中“意欲捕鸣蝉”中的“捕”为什么不用“捉”呢?我先让学生仿佛诵读,再比较,发现“捕”比“捉”更准确、更形象,更能表达小孩想得到蝉的欲望。

三、学会方法,知道怎样积累

1.归类积累法

可以将有语言特色的分别归类。如写景物的、写人物的、写场面的、写活动的、写动物的、写植物的等分别归类;还可以把相同部分的集合在一起,如一帆风顺 、一鸣惊人、 一心一意、 一如既往、 一刀两断 等都以“一”开头;再如:心安理得、心比天高、心不在焉、心潮澎湃、心弛神往等都以“心”开头;还可以把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开天辟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虎头蛇尾、 扬长避短 、 三长两短、口是心非 、弄假成真、七上八下等;还可以把重叠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AABB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等;ABAB式: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AABC式:欣欣向荣、津津有味等;ABCC式:小心翼翼、神采奕奕等;ABB式:绿油油、红彤彤等。

2.美文摘抄仿创法

模仿文中的优美的表达方式仿写句子。例如,《荷叶圆圆》一文中有这样精彩的句子: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可以引导学生仿创:__说:“荷叶是我的__。”

3.熟记法

要写好文章,在于要有好素材,而材料却来源于积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有心,更多的是来源于熟记。书要装到自己脑子里,变成自己的精华才算数。写作技巧也只有在熟记下才能感悟,才能如行云流水。小学教材中要求的必背内容必须让学生熟读成诵。

四、学以致用,巩固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运用,语言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根之花。每节语文课我利用5分钟时间,开展4人小组的交流活动。每个同学交流两个好词或一个好句。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积累一下子增加到了原来的4倍,积累快,效率高。如黎舒的小组,李光辉介绍了春暖花开、春风拂面;陈康介绍了花红柳绿、万紫千红;黄美琪介绍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黎倩兰介绍了冰雪融化、泉水丁冬。一会儿工夫,学生就掌握了8个词语,从怎么写到什么意思都掌握了,效果相当好。

好句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句;段;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8-01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关心并积极探索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为了尽快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在一系列语文实践中写好句、练好段。

一 加强句子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学习知识重在与迁移运用。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就是要加强训练,把句子教学落到实处。可以根据句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使训练扎实有效。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认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对于不同标点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就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含义。

2.听写句子

这是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听写一般是老师念一句,学生写一句,学生只有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写下来。学生听惯了,写惯了,句子的意思和句子形式也就掌握了,句子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但听写的句子要有所选择,要选用课文中的典型句、中心句,或同学作业中的好句子。这样的训练既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学生日后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3.仿写句子

这是一个难点,出题者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仿写一个怎样的句子,这时需要学生仔细审题,分析句子的特点,弄清楚作者到底让我们写一个怎样的句子,写时只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创新。

例如“节假日,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这个例句就应该抓住“人山人海”这个词,知道这是一句夸张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再动笔写话。

4.造句

这是一个常用的训练方法,老师在学习到好的词语或者一些关联词时,会让学生练习造句。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注意句子是否正确,例如在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主语“谁”;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

二 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式接应的方法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话题——说明句等称为变句式。这些句式之所以是“变式”,是因为它们与所谓“主谓宾”式的常式句在句内词序上有较大的差别,学习者普遍感到难以掌握,要么用错,要么选择回避策略。如果在语段的背景下教授这些句型,更符合认知的基本原则。

在语段中这些句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学到的有关这些句型的知识,通常局限在句子的范围之内。对于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句式,则不甚了了。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学只解决了句子内的问题,而实际使用的语言很少使用单个的句子,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至少要用两个以上的句子。当这些句子与句子相互联结时,有时要作语序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便是出现了各种句式。对句内的词序进行调整是一种重要的句子接应手段——句式接应,这正是学习者原有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中所缺少而需要加以完善的。而学习者已掌握的有关各种句式的句法知识就成为同化新知的基础。

三 要写好段落

新《大纲》要求学生写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的学生写一件事,明明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日头说说还可以,但一上作文本,却只能用一些笼统的句子三言两语就完了。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清楚地、具体地表达出来。如何指导他们把文章写具体呢?我认为,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片断训练,教会学生各种描写的本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片断训练的形式也很多,比如:整理一组乱句成段,写一处景物,写一个人的衣着、外貌,与一组连续动作,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文章一个开头或结尾,写一个场面等等。为了减轻学生练写片段的难度,也为了密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指导学生进行片断训练时,我常以课文的精彩片断为“范例”,让学生进行摹仿学习。如课文《课间十分钟》写的是课间十分钟的各种场面,其中 “丢沙包”是详写。我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这段课文,用心体会并提出:课文写丢沙包这项活动是分哪几层写具体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然后,指导学生仿它的写法,以”大扫除”为题,用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在写之前,我又提出:“劳动时,大家是怎样干的?提水的、擦桌椅的、洗地板的和擦玻璃窗的各是怎样做的?其中最突出的是谁?”我让学生个人回忆后,再在“小小组”内互说、互评、互改,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分别请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学生口述作文内容。师生讲评之后,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个片断。

这样仿课文写段的方法,由于学生有生活基础,经老师的点拨和提示,同学们又循着“想、说、评、改、讲”这样的练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坚持“三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又使学生懂得了怎样描写才算是具体生动。

好句子范文第9篇

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原意只是为了巩固、积累、运用语言文字,但我却在不断地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它的妙不可言。

妙处一:让学生的汉语拼音更上一层楼。汉语拼音是一年级的重头戏,它最直接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能为初入学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启蒙教育基础。它贯穿着一年级教学的始终,不断影响着以后的教学。不过,它的内容多而枯燥,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识记,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而在写一句话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会用拼音代替。这样,既是对拼音的一种复习,更能训练他们写拼音的能力,让学生的汉语拼音由会读、会写提高到会用的层面。

妙处二: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促进学生主动识字。根据记忆的规律,低年级学生遗忘性较强。初学时滚瓜烂熟的生字,隔一段时间不用,便会在脑海中自动消失。而每天写一句话,他们就会运用到大量的熟字。这样,没有死记硬背,学生也会对生字记忆深刻。而有些求知欲强的学生,在写句子的过程中,会主动通过别的途径来认识他们所需求的生字,或老师、或家长、或课外书,甚至能有模有样地查起字典。这样,识字量就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

妙处三: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刚入学的儿童,没有句子的概念,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杂乱无章。要改变这一现状,便要依靠课文中的大量好句型。有了好句型,可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让基础好的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基础差的学生有样可学,最后让学生写下来,形成积累。例如,在《树叶》一课中有一句话――树叶说:大家都喜欢我,我真高兴。我根据这一句型,让学生写一些自己高兴的事,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写得不好。思维敏捷的学生还会举一反三,写道:“今天我要去拔牙,我真害怕,”“今天妈妈生病了,我真担心”。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说半句话到说一句完整的话,由说得凌乱到言语有序、规范。

妙处四:积累、运用课文的好词好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刚入学的儿童词汇量少,写的句子简单、平淡。如何让学生的言辞优美呢?这是一个让教师们头疼的问题。课文中虽然有很多优美词句,但学生们常常熟视无睹,更别提运用了。而每天写一句话,便能弥补这一遗憾。在教学中,每遇到一个好词好句,我就和学生一起品味、模仿、创新,然后写下来,让书里的知识变成学生内在的能源。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大象称赞青蛙是个又聪明又勇敢的小家伙,学生便能写出“我要做个又聪明又勇敢的孩子”这样的句子。学习生字“贝”,学生组词“宝贝”,写出“我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的句子,惹得家长乐了好几天。学习“关心”一词,学生会写“老师工作很辛苦,我们要关心老师”,让我开心不已。可以说,在句子中,我触摸到了一颗颗充满童真、自信的心,感觉与学生的心贴得很近。

坚持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丰富他们的情感,记录他们的成长,能为他们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好句子范文第10篇

毕竟,我只是一个即将升初一的上海学生而已。在中国这样的地方,可以说是“不算什么”吧…

说正题。

这次要说的是语文。

第一个问题借用韩寒的话说就是“文章的好坏已不在于文章本身,而在于文章是谁写的。”看到这句话,脑子里想法很多。记得刚进小学的时候,我算不上老师的“宠儿”,其实一直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我就是不受认可。慢慢地我发现,老师永远只认可那些所谓“乖孩子”的文章,而不管自己多努力,也顶多是80几分。于是有一次为了看看老师是否真的偏心,我大胆地抄了一篇少年日报上的文章拿给老师,让她帮我修改。没想到,居然也改出许多缺陷。找到这个规律之后,我一直很不服。现在进了中学,开始“有了一定的地位”后,似乎没有哪一篇文章低于过80分,可是有些交上去的文章连我自己都觉得很有问题,却只因为有个“好学生”的名号,被称为佳作。

中国的语文内涵如此丰富,如此有特点,却也因人而异。

有时一句小学生造的根本不通的句子换上朱自清的名字便是“别有一番意趣”,换上鲁迅的名字便是“暗藏政治意义”,换上李清照的名字便是“美丽的抽象画卷油然而生”了。

或许夸张了点,却是事实。

好坏因人而异?!这是一种文字的悲哀。

第二个问题是在课堂上的——阅读分析的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现代的人真是有点咬文嚼字。有的人写一篇文章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是被编成教案后,就会出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说不定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如此“值得分析”,有些问题问多了,自然也明白就这么几种——什么首尾呼应啊,总起总结啊,承上启下啊这些,如果让作者自己去听一堂这样的语文课,真不知道要有多么惊讶。

说不定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只是写了看见有一枝红杏越出了墙外,表示春色满园,可是后人又为什么要说这是代表了…的意思呢?

其实这是对文章作者的不尊重。

别人写的文章,又何必揣摩着弦外之音呢?!

最后再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好词好句。我想只要是读到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老师都曾让你们摘抄过好词好句吧。有些人,也会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虽然不能说摘抄不好,当然没有问题,但本人并不赞成,一是没有什么用,二是改变了阅读的本身意义。在你们的语文老师给你们布置抄写作业时,一般大概都会说上一句:“摘抄别人文章的精华,经过吸收和理解就会变成你自己的知识,以后也可以拿出来用。”但是我觉得别人写出的段落就是别人写的,要抄好句子那就说明还是没有吸收。除了成语的积累之外,句子似乎没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写文章需要好词好句本的话,那么给我的感觉要不就是抄袭行为,要不就是这个人有写作或智力障碍。

大家可以随意翻阅哪一本世界名著,试问有多少是“符合摘抄要求”的好词好句呢?

中国的语文,不是一本好词好句就可以写出好文章的。

“摘抄”这项作业,对我个人而言,好像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中国的语文本是灵活而有内涵的,却被中国式教育框了起来。

上一篇:加油稿范文 下一篇:猜字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