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03:31:15

科技技术论文

科技技术论文篇1

学科建设是高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的定位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技术学的定位首先要把握其学科地位,它是教育和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伴随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而产生。许多专家学者将其定位为“教育”、“技术”、“教育与技术”,“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争论的核心问题仍在于教育与技术的分量,而且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其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促进作用,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学中教育与技术是并列的关系,应是教育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教育技术学是是应用教育技术学的有关理论、手段来解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过程既离不开教育、技术两个因素的作用,又离不开教育与技术结合的作用。因此,应该将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为: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

1、教育为主导

教育技术学首先说明“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技术学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都与教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教学资源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离开了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谈不上教育技术学。社会在发展,任何形式的教育总是不能脱离教育这个根本主导。

2、技术为主体

“技术”是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教育系统中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保证教育的实现。教育技术学应该关注多种技术的教学应用。技术随社会不断发展创新,要将各种可能的技术转化为教育的现实性,最终实现真正的教育技术。何克抗教授说,“教育中的技术”大部分技术还可应用于如录音机、电视机、教学、娱乐,不仅仅只是用于教育方面,但其本质还是技术。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指广义的技术。伴随社会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教育技术学具有时代特点。教学首先就要做好教学设计,例如,上课——上好课——怎样上好课,说的就是上课的技术及艺术,所以,技术是离不开实践的。

3、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方式与结果

要实现统一,只能以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让教育技术学科长足发展。如果只强调教育,忽视技术的应用,就会脱离时代特征,进入纯理论研究的怪圈;相反,将教育与技术分开,只强调技术,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技术也只能是技术,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南国农先生的A×B=C,萧树滋先生的A+B=C(其中:A=现代教育思想理论,B=现代信息技术,C=成功的教育技术专业),这些都是教育与技术相融合例子。

二、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原则

所谓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是指教育技术学科主体把握教育技术学学科规律,紧随社会发展,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育技术学科进步发展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是宏观层面,教育技术学科是从微观层面进行学科建设探讨。

1、把握教育技术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此原则针对学科建设内容,首先要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增强团队、平台的建设和文化营造,努力培养人才,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目标。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所以,大学管理的关键问题是组建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搭建学科平台。教育技术学科实践性、交叉性强,以团队模式开展管理是合理的。团队的建设中学术带头人是核心,团队的为人处世、文化、组织与激励机制是主要因素。

2、结合学校实际,创造自己的品牌效应

每个学科建设都希望最终有自己的品牌效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通过不断调整,创造自己品牌最终会形成良性循环。首先,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也就是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其学科发展重点,实事求是,办出特色。其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探索和时间的积累,才会在学科发展中立于长青之地。

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展望

教育技术在时展大潮中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被特别提出来。我国各种教育技术会议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方法,都展现了教育技术学的交融性、时代性、创新性。众多的教育技术在繁荣的教育理论基础上被引入教育教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与技术需要被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学学科,还在逐渐借鉴吸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技术基础、学科基础、艺术基础、哲学基础、教育基础等,并将其加以创新,使教育技术学科枝繁叶茂。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涵盖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理论、学校教育实践以及各分支层面,生生不息。在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创新应该是主导,并作为一条红线横贯其中;在教育理论的主导作用下,使教育技术学朝前不断发展;技术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技术的升华与纵横拓展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巨大工程;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有机整合,让技术不断地为教育服务,加快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步伐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是个系统复杂工程。本文对其定义的解析、应用原则、展望这些探讨思路,只是此学科建设的一部分,还需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研究,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取得更加深入、长足地发展,并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

科技技术论文篇2

一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标准化问题

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会科学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

二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

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

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

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1] 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 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the book 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 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换paper money, 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迹。

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2] 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 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

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 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3] 此标题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

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

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则标题: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 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uppsala university press, sweden, 1991.

[3]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科技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广电技术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4.陈旧资料淘汰

科技技术论文篇4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基层政府(指县、乡两级政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脱贫致富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主要是县乡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特别是专业服务部门(如农技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等)更应当深入农村具体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地将一些先进的农业种养实用技术推荐给农户。从发挥作用的情况看,有的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对农民帮助很大,有的则名不符实。一个好的基层农业种养技术服务站,必定在农民中间有广泛的认知,特别是对农民有感情、讲诚信、真诚为农户生产提供实在的帮助,推荐的项目和提供的服务一定会让农民感觉特别的可靠。调查表明,35.6%的受访农民2013年获得过基层农技部门推荐项目或技术服务。在这些受访者中,75.6%采纳了推荐项目,24.4%拒绝了推荐项目。采用者中,48.4%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明显,32.8%认为效果一般,认为效果较差的占7.2%,11.6%回答尚无效果。总体上看,在采纳了推荐项目的受访者中,超过80%的农民对于项目的效果给予积极评价,说明这种服务供给质量是比较好的。在拒绝采用项目的人中,主要的原因分别有:成本太高(32.4%),项目不适用(28.8%),技术难度高(24.8%)。仍有2/3的农民没有与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发生过关系,在农业生产中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说明农技推广和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农民自主获取科技的渠道

2.1大众媒体的帮助据调查,我国农村社区电视机的百户拥有率为98.2%,电视覆盖率为96.4%,每户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在农闲时节,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业余生活内容。78.4%的受访者每天都看电视,农村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150min。农民最爱看的节目中,农业科技和农村政策方面的节目分别居第2和第4位。22%的农民主动收看农村科技节目。42.8%的调查对象知道有专门的农村科技节目。如中央七套《聚焦三农》、《科技苑》和《致富经》等12档农业节目,重点突出了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种养业科技致富信息等内容,精彩耐看,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一致好评。大众媒体作为最方便的科技信息来源,对于农民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其间接帮助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启发,精神上的引导;其直接帮助是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取种植和养殖技术方面的知识,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并且对农民致富增收产生了实质性效果。

2.2村民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费孝通先生曾把以土地为依存的农村称为“熟人社会”。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民选取的种养新品种以及产品推销方式、种养技术等,都是与熟人交流获得的。“村看村、户看户”的相互影响作用明显。在农民认为最方便的信息来源中“,村民之间传播”高居第二位。现代大众传播研究表明,公众中那些具有特定优势和影响力的人物的传播活动,对于普通受众的影响力作用非常突出,经过他们理解甚至利用后的再传播往往有关键性作用。这种人在传播研究中被称为“意见领袖”或“舆论领袖”[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仅要重视传媒技术的应用,而且要着力发现培养一些善于接受和利用新技术的“意见领袖”式人物。

3农民学习科技存在的问题

3.1政府主导培训面临新困扰笔者调研发现,从绩效上看,近几年的农民培训工作存在培训覆盖率低、培训时间短、目标不明确、内容偏离农民需求实际、教学实用性差、缺乏实践机会、生产中仍无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等矛盾。从执行上看,参与培训的政府部门众多,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定位不清,培训内容多有交叉,造成资源浪费和被培训者的迷茫。据调查,目前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参加培训人数和开展培训的场次等数量指标评价,缺少培训效果的综合考评,需要提高培训绩效并转变工作机制。

3.2技术供给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民认为学习新技术的最有效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员下乡指导、看电视、看书看报。现实生活中,农民实际获得新技术的方式依次为:看电视、看书看报和向其他村民学习。高达58.4%的受访者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农业技术员下乡指导”,而事实上“技术员下乡指导”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只有26.4%。这表明农民所获得的不是他们认为最有效的供给,说明乡村的农业技术传播机制距离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的原因在于农民期盼的技术人员下乡具体指导,举办田间地头、养殖场培训班,这种形式在农村中并不常见。

3.3农民自学面临新挑战虽然不少农民是通过看电视、看书看报来获得新技术,但是,农民空闲时间用于读书看报学习钻研技术的时间却不多(占18%),而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电视传媒虽然形象直观,但有些村民反映,电视画面一晃而过,好多地方看不懂,有的术语不知何意,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有的不切实际,有的宣传效果离谱,让人不敢相信。农民看书看报的场所―农家书屋发挥作用有限。原因在于对急需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贫困村很少有农家书屋。有的村虽然有农家书屋,但书籍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开放时间不长,多数时间是大门紧锁,村民们很少去阅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对策

4.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广西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田阳县调研农民工问题时看到,一些贫困群众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掌握了一两门种养业技能,很快就能解决“打工难”的问题,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香饽饽”[2]。由此,通过整合当地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培养乡村建设带头人、种养殖业技术带头人、乡村农产品经营带头人,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2创设技术培训新载体运用农村己经普及的手机、电视等传播工具,通过开办网上农校、远程教育课堂、流动农技课堂,开展政策咨询、致富信息、种养服务等,使电视成为养殖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成为广大农民产前获取信息、产中获取技术、产后获取市场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平台。发挥手机报刊、短信平台、电子报纸、电子书等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服务。如某地农民只要购买一部手机,再每月花费几元钱预订某类农业资讯服务项目,便可以享受到诸如病虫害防治、种养技术等即时性实用性短消息。某地通过组织“科技110”活动,使农民及时得到科技指导。

4.3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要始终坚持“三服务”,即为生产安全农产品服务、为改善乡村生态服务、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三贴近”即贴近农业、贴近农民、贴近农村原则,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要诚心帮助农民谋取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农民带来实惠。坚持把科技教育与开展培育乡村新行为、新习惯、新风尚活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种养技术难题”为切入点,以农业新技术造福群众为目标,为农服务,促农增收,助农幸福[3]。

4.4走新型农业经营发展道路笔者调研发现,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农业发展道路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方面,积极推行市场+基地+合作社+农户或公司的生产模式,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收购,引导农户由千家万户散养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户改场、场入社、社对企”的方式,积极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产业化发展。

科技技术论文篇5

光通信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

光通信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当属光纤通信技术了,在最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好最快的也是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代,从工作波长为0.85μm的多模光纤通信逐渐发展为工作波长为1.3μm的单模光纤通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工作波长为1.55μm的光纤通信系统,这些年的进步很好的解决了光通信系统的色散问题。不仅如此在这些年光源也放上的很大的变化,发生了从发光二极管到半导体激光器的变化。半导体激光器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传输信息的效率,而且半导体激光器与二级发光体比较具有更高的功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光纤和光源的发展大大的缓解了信息衰减和色散的问题,加大了光纤的通信容量,提高了光纤通信的效率。另外在光网络协议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的技术种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图像、数据、语音等业务,目前的重点是宽带接入网建设。宽带接入包括光纤、无线、同轴电缆和xDSL这几种方式,这些主要是基于分组交换方式的接入,其中以光纤接入为主。光纤接入分为有源方式接入和无源方式接入两种,即利用SDH或PDH为传输通道和无源光网络方式,光纤的非线性问题随着光纤放大器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显现出来。光纤的非线性主要指四波混频效应、自相位调制效应、交叉相位调制效应、受激喇曼效应、受激布里渊效应等。其中一些效应会使得系统的技术指标恶化,使得信号脉冲展宽、波型畸变、信号之间串扰。通过合理的使用某些非线性效应,我们可以研制出新型的光器件。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1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的建设下一代网络就必须得构建一个拥有巨大传输容量的光纤基础设施,而由于光缆高达20年的寿命以及过高的造价,光纤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构建必须具有前瞻性,应该结合设备和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设计。同时由于下一代电信网对容量的高要求以及频率的高宽度,这一代的光纤性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将被淘汰,那么开发新一代的光纤将势在必行。在G.652.A光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取得一定成果的G.652C/D光纤很好的解决了色散斜率的问题,减低系统成本,而且能实现更长距离和更大容量的传输。基于这些原因,具有更长使用寿命的新一代光纤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2波分复用系统的发展前景

这些年由于波分复用系统的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以及市场的需求,WDM系统被广泛使用。WDM系统不仅在波长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传输的总容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的WDM系统中仍存在过多的电再生点,而且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都太大。因此未来的WDM系统会致力于减少电再生点,降低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并进一步的扩大运输容量和运输距离。作为通信设备入网认证,需要给出的可靠性指标主要是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这个指标是通过现成公式用元件或部件平均失效率计算出来的。目前,通信产品可靠性研究和试验还不为人所重视,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验,从而找到更科学的方法来测算验证产品的可靠性。

科技技术论文篇6

有去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

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论文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观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所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在本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它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了解会议动态不难――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本着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国学术会议资源分散、信息封闭,交流面窄的现状,通过实现学术会议资源的网络共享,为高校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跨学科融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专业学术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分阶段实施学术会议网上预报及在线服务、学术会议交互式直播,多路广播和会议资料点播三大功能。为用户提供学术会议信息预报,会议分类搜索、会议在线报名、会议论文征集、会议资料、会议视频点播、会议同步直播等服务。

科技技术论文篇7

在正午镇种植夏棉是棉花生产的主体,占棉花种植户的60%以上,指导棉农掌握夏棉栽培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1选用早熟品种

小麦选用春性早熟品种,如豫麦18;棉花选用生育期在125d以内的品种,如中棉所17号、泗棉3号等。根据经验,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麦茬、大蒜茬为好,如果是小麦以豫麦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种为好,而后茬棉花品种的早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长成或者开絮,才不至于使纤维形成因受低温影响而变劣。在本地常年种植的夏棉品种为中棉所17、泗棉3号等中早熟品种。

2培育壮苗

要使夏棉丰产,必须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是5月10日左右,苗龄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直径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内摆入苗床内,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保证棉苗健壮成长。

2.1选好种

营养钵育苗下种量不能大,要求发芽率在90%以上而且不能混杂,要特别注意精选。

2.2选好土

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是壮苗的基础。同时在制钵时土壤过黏,制出来的钵容易过于坚实,透水透气性能差,不利于壮苗;若土壤性质过松,如砂性太强的土,制钵时容易破碎,移栽时更容易损伤,造成人工上的浪费,所以应选无病虫害、地力较高、结构良好的菜园地土为好。

2.3配好肥

营养钵营养土的土肥比例大致为7∶3,肥料要尽可能用腐熟细碎的鸡粪或者猪羊粪拌均掺匀,以备制钵。

2.4建好床

育苗床为便于省工和及时移栽,最好分段建于大田里,一般南北向,长10m,宽1.2m,床深于钵高3cm,四边床沿拍实,周围挖排水沟,最好随制钵、随建床、随播种以利壮苗,过早建床容易跑墒,应引起注意。

2.5制好钵

制钵时3人1组,一人配土,一人制钵,一人摆钵。配土时适量加水,加水多少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度。一般钵土含水量为30%时制钵质量较好,制成钵后要随即向苗床摆钵,钵面低于床面3cm,做到上齐下不齐、第2行挤第1行空隙,摆好后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以利增温保墒并准备下种。

2.6灌透水

重点要求底墒足、钵土湿,一般应在1m2面积内灌水25kg以上。摆好钵再浇透水,以麦秆能插透钵而不断为准。苗床灌足水以后可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不缺墒。

2.7下好种

播种要采用人工摆播的方法,每钵2~3粒,良种可1钵1粒,下种多害多利少,下种后覆土宜薄不宜厚,1.0~1.5cm厚较为恰当。覆土应分2次进行,先用细碎土把钵间隙填实,然后再覆土盖种,再用木板推平拍实使厚薄一致。

2.8加强苗床管理

苗出齐后拔草间苗,若湿度过大可覆干细土1~2次,土厚2cm,既可降低床内湿度,又可保墒,对防止出现高脚苗和病苗十分有效。

3抢时早栽,合理密植

为了早移栽,植棉地选油菜茬最为合适,但是在颍东这个地方早茬面积很少,80%以小麦茬为主。这就要求施肥整地,要抢时间、争速度,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施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6月5~10日移栽。中棉所17号栽5.4万株/hm2,要放宽行距,缩小株距。行距85cm,株距27cm,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棉田通风透光状况,塑造棉田立体结构,而且给枝叶的生长准备了必要的空间。结合化调,培育中壮株型,增加铃数,提高铃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之目的。移栽时先浇水起钵,栽后覆土2次,第1次覆一半细土压实,浇足水,待水渗完后再覆土1次,使2次覆土与地面平齐,达到上松下实,利于根系发育,缓苗也快。

根据棉花的生育期长短,进行科学管理。在苗期、蕾期进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使棉田始终保持疏松无杂草。在盛花期穴追尿素225kg/hm2,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为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在花铃期可进行根外追肥,以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

适时整枝,调节养分,也是保证棉花正常生长,促进早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做到叉不过寸、芽不过指,及时打去。打顶要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7月下旬分期分批进行打顶,一般每株留果枝11台左右,7月21日前去掉全部无效花蕾,促使桃大早熟,减少霜后花,提高棉花品质。在初花期如出现旺长,可用助壮素进行调节,防止旺长,一般用助壮素30.0~37.5g/hm2。

5加强病虫害防治

棉花的病虫害较多,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等,虫害有棉铃虫、红铃虫、蚜虫等,最主要的是棉铃虫,其危害性很大。1头棉铃虫的幼虫一生可为害蕾或花铃10多个,1年可发生4~5代,在本地最主要的是3~4代棉铃虫。防治方法:一是摘除虫源,根据棉铃虫卵多产在嫩顶嫩尖的习性,整枝时要把打去的顶心、边心、赘芽、营养枝等带出田外处理;二是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蛾杀死;三是药剂防治,可用敌百虫、杀虫精等防治。总之,要根据病虫测报情况,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防治。

6适时化控

棉苗移栽前用50mg/kg缩节胺喷施1次,根据棉花长势长相,分别在现蕾期、盛花期和打顶后用20%的缩节胺水剂75mL/hm2、90mL/hm2、150mL/hm2对水喷施,以控旺促壮,改善纤维品质。

7化学催熟

科技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融合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对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协同创新、共同提升,是新时期文化和科技工作共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念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态势逐渐显现,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逐渐明朗,文化与科技融于一体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发达国家把这种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产业视为“文化创意经济”,它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物化文化创意,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国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从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主要体现于经济、产业、产品和人才培育。对我国从“制造国家”向“创造国家”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与科技融合”,与“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文化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国以往“文化创新”概念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创新”概念体系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主要指“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引擎”,强调“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结合,更确切地说,是“科学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以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文化的内容、形态、传播与影响等各个方面,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对我们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显著增强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会展、休闲娱乐等文化行业的发展活力。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3D、电脑特技等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大大丰富和增强了人们对传统影视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是科技应用最广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科技对文化产业支撑作用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各个环节之中。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以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为特点的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动着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三、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的、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仅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一种方式所说的是科学技术的物质生产功能,第二种方式则指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功能。

说起科技文化,就必然要提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和传播,这点事情不仅是一件科学事件,更是一起文化事件。在当时,仅从观察实证的角度来看,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处于劣势,但日心说为什么能够拥有布鲁诺、伽利略等坚定地支持者呢,这与当的地形说时的文化心态有关。人们反对地心说、倡导日心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已定十分厌恶教会及其用于附会《圣经》地心说,而日心说一旦成立,正好用于宣泄心中强烈的反宗教的情绪。结果日心说胜利了,这胜利是反宗教的文化心里的胜利,也是科技文化的初次大捷。日心说只是一系列胜利的开始,在接下来的400多年里,维萨里的《人体构造》、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瓦锡的《化学纲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麦克斯韦的《论电学和磁学》、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胜利的里程碑相继树起。与此同时,电报、电话、汽车、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新的运用技术层出不穷,并以文化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胜利的结果之一就是,科技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系统。

科技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融合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先进文化之一。科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拓展和渗透,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是科技对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器物层面传导到制度层面再影响到文化价值层面。由于科技的介入,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这就必然导致了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的变革,在这样的变革中,逐渐形成了求实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批判与宽容等文化价值观。其二是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的科技文化不断涌现。科技供应与消费需求互动互促,一方面,新科技的应用,起到了直接塑造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群体的偏好,又反过来影响到科技应用的方向。这样就形成了汽车文化、通信文化和网络文化等,而且,还有很多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价值观,如汽车文化中的享受意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克服科技文化的负面影响,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使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当前得到广泛提倡的绿色技术、工业生态技术等都兼顾科技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努力,也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的产物。其三是通过教育、宣传和普及直接进入社会文化价值领域。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之后,科技文化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视为主流文化,科技文化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播。

2.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且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科技创新的成果丰富了现代文明,繁荣了灿烂的科学文化。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向。然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却给现代人类带来了科学危机,只有消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人为对立,改变两种文化分裂的态势,科技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动力。

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以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综观科技发展史,重大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需要创新文化先行,需要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思维方法、价值观等一系列文化要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这种良好文化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技创新的文化动力来自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对立与分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涵盖的内容有所侧重和不同,但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境界。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起源和本质而言,两者是交融的,它既体现了有科学基础的人文精神,又代表了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可以说,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奠基石,人文文化则是科学文化的导航灯。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关键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新。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的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与它新的内涵与活力。

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知识需要理性,理性是可以培育的,而科学创造的灵感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悟性,悟性属于非理性范畴。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融合是极其重要的,当代中国处在前现代化的现实与后现代化的世界环境这样的微妙环境中,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面对这种因科技发展而深刻影响并迅速改变着的当今世界,文化建设应对科技发展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影响和迅速改变,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拓展并衍生出时代新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活动领域和产业业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简介】

上一篇:科技实践论文范文 下一篇:世界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