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12:24:42

电子职称论文

电子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不对称 政务流程 信息共享

一、前言

电子政务的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继电子商务之后互联网等技术在政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技术与政府职能现代化改造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电子政务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1]。

电子政务的实践在各国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概念本身也还处在发展之中。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管理以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来构建更适合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作方式。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⒈信息不对称理论内涵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初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3]。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特定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进入市场进行管理。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保持下降。如果把它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从而导致利益单方倾斜,产生不公平,妨碍公正进程。

⒉政务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学领域,信息的不对称表现在,政府难以确切地了解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能力、需求和偏好方面的信息,社会成员信息的难以测度造成政府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在经济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政务处理中同样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在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政府处于信息强势地位,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局限性,常常出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理失效和服务失效,这也是信息不对称性在政务领域的突出表现。

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传统政务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提出通过实施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电子政务,增强政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同时使得政务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从而使传统政务开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传统政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⒈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政务中的表现

在传统政务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信息资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总的来说,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政务中表现主要存在以下3类:

⑴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公众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基层群众的想法、基层群众的现实情况、基层群众的要求均需要层层上传,才能到达决策者手里,这样导致信息相当滞后;此外,若是信息传输通道不畅,公众的信息就不能到达政府手里,这样就造成了政府部门对于公众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公众对于政府的各种信息不很了解。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又是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者,相对于公众而言,它处于信息强势地位;而政府的信息要经过层层下达的方式或通过新闻到达公众的手里,很多公众对于政府的各种办事流程不很了解,而且公众在没有涉及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的时候不太愿意去了解政府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公众对政府信息了解的局限。

⑵政府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的很多都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的,而传统政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各自规定,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政府办公效率。

⑶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同的政府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于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

⒉信息不对称对传统政务的影响

在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政务暗箱操作、不公平行政[4]。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政府较之公众而言处于信息强势地位,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行为的非公开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政府人员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的机会。另外,掌握或者操纵信息的政府官员可以把这些信息作为筹码,从中获取不正当的收入。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无法保证监督者清楚地了解政府人员是否廉政、勤政,是否依法行使职权。

在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公民对政府漠不关心、对公共事业缺少热情等社会问题[4]。一方面,政府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在传统政务处理过程中许多部门的信息的公开度是很低的;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即使将信息公开,也大都是面向所有公众的,却没有针对不同的公众的需求差别地提供信息,而且公众在没有涉及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的时候也不太愿意去了解政府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公众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的冷淡。

四、实施电子政务以降低信息不对称

⒈必要性

在传统政务处理中,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政府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管理运行透明度低、政府信息流动机制的不对称以及政府职能不明确。构建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传统政务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

⑴电子政务可以提供高效的政府组织模式

从政府的组织结构来讲,在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管理一般都是呈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管理幅度比较狭窄、管理层次比较多,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局限性,常常出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理失效和服务失效。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电子服务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实时在线、快速回馈和信息量大等特征,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改变传统政务环境下的规模庞大、职能交叉、信息失真、沟通不畅等缺陷,通过提供一个高效率的政务运行平台有效降低传统政务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⑵电子政务可以增加政府管理运行的透明度

从政府管理运行来看,在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信息和权力集中于层级体系的上层,政府管理运行是一种层层审批、控制、管制,是一种政府的单项沟通,整个管理过程透明度比较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这容易导致一些政务暗箱操作以及不公平行政等腐败现象。电子政务环境下,一方面电子政务改变了信息流通方式,使得各层级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以极低的成本迅速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过程基本置于公众视线之内,公众意见可以在行政决策和执行中得到反映。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加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的双向交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腐败现象。

⑶电子政务可以构建对称的政府信息流动机制

从政府信息流动机制来看,在传统政务模式中,政府与公众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权由政府部门独自掌控;同时政府也是主要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应用和扩散机构,这些信息资源大都在政府系统内部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对公众封闭的。电子政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公共服务信息从政府部门脱离出来成为共享资源,便于所有服务对象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使得各种服务对象也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中来,使公民具有更多的政务信息和参与途径,从而构建起一个对称的信息流动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⑷电子政务可以突出政府服务职能

从政府职能来看,传统的政务模式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而进行行政管理,而政府的服务功能被弱化,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电子政务可以改变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方式,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比以前更快捷。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廉价、准确地传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此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代价,通过适当的信息提供与制度,使公众能够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实施电子政务,使得政府管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⒉对策

实施电子政务,能有效克服传统政务模式下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具体采取以下策略:

⑴政府部门进行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调整

在传统政务模式下,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人们只习惯于被动接受上级安排,不敢主动创新,官僚观念的影响还存在于我国部分政府机关人员头脑中;同时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信息和权力集中于层级体系的上层,在这种等级层次结构中信息传递透明度不高,容易产生腐败问题。

实施电子政务,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和官员进行观念的转变,培养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的意识;其次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改变权力运行的方式,加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的双向交流,使政府的行政过程基本置于公众视线之内,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和不公平行政等腐败现象。因而,政府部门需要进行观念转变,同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⑵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实施电子政务,要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植于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实施中,按照用户的意向来设计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为特殊需要的客户提供差别服务,从而建立起新的、更好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公众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些具体的信息需求,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⑶政府部门进行政务流程重组

在传统政务模式中,政府的组织机构一般是等级的层次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虽然便于计划和控制,但是由于政府机构条块分割、层级繁多,往往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不易实现信息共享,而且信息传递也容易失真。

电子政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使得金字塔式的等级层次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结构。通过这种转变:首先,信息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横向进行传播,而不需要通过纵向的管理层次一层一层地传递;其次,同一政务流程中的不同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的职责,实现政务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第三,管理者及其下属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最终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政务流程重组,降低信息不对称。

电子政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它的建成将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要发展电子政务,必须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并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务的构建。

五、结语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所固有的属性,在经济领域中是这样,在政治领域中也是这样。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由于传统政务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不利的。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与其他实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虽然通过推行电子政务不可能完全解决文中所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却可以降低或减少信息不对称。本文在对电子政务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实施电子政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必要性以及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对降低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肖春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4

2 王斌,刘红丽,陈月英.实施电子政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z1):824-826

3 王斌,刘红丽,陈月英.电子政务与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师,2005(4):118-136

4 李卫华.电子政务的经济学分析[EB/OL].省略w.省略/applic/forum/htm2003/20031209_11LA2.htm

5 胡广伟,仲伟俊,梅姝娥.电子政务调节公共信息非对称性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3(10):86

6 王润理.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袁红,女,1973年生,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学、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电子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师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f16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宿。是制定培养计划的依据。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一般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样,要构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剖析、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电子测量与仪器使用及维护、家电维修及电工操作等技能,能在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生产、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要达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培养规格,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高职学生应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知识是一个学生应对就业后社会环境多变、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基础,专业知识是学生就业时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因此,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不可偏废。不能仅强调专业课程、实践而忽视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力结构是指保证一个人顺利从事职业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主要由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素质结构除了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首先。思想政治课是硬性规定的必修课。其次,必须把与本专业最基本的若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例如电路原理、数字电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高频电子电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再次。应有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rotel辅助电路设计、EDA技术、PLC原理及应用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传感器技术等课程。为了使学生在学完上述课程以后建立起整机的概念,还应学习音响技术、彩色电视原理等课程。这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范例。当然。以上课程的开设需以所学知识“够用”为原则,不宜涉及过深的理论。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电子企业第一线的工作,还应开设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电子工艺实训、电工安全技术实训、维修电工实训、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训等课程。

三、营造工程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必要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实验不能只局限于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应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工艺操作性实验4个层次的实验。验证性实验主要与几门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约占实验课时的25%。设计性实验主要与设计性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rotel辅助电路设计、EDA技术等课程同时进行,但不受章节教学内容的局限,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应用电路。约占实验课时的35%。综合性实验和工艺操作性实验可以在开设整机课如音响技术、彩色电视原理等课程时进行,也可以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训课或毕业设计时进行,这类实验约占40%。

开展双证教育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个主要途径。双证教育是指将国家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总体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有关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参加有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使学生在完成三年学习后既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又持有一至几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紧密联系。既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毕业就能顶岗提供了方便,实现学生就业和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为了建设适应职业技能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要积极搞好校企合作。选择一批与专业对口、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虽然高职院校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功能和校外实训基地完全不同。前者着重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后者侧重于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二者互为补充,以保证高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实训大部分在校内完成。会导致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但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校内实训就进行校外实训。难以胜任独立顶岗操作的重任。学生通过到企业的实践,可以贴近生产一线,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并能够学到企业文化,培养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质。

四、优化双师结构。创建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学队伍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注重教师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团队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要具有集教学和实践技能于一体,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4项条

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教师既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同时又具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二是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三是近五年主持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四是主持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等。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双师素质”教学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为此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激励机制为:

1,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技能等级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

2,充分利用学院已有资源进行双师素质人才培养,通过科研、技术服务和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生产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累近五年中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比重。

4,实施“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教师每2年为一个周期,通过挂职、合作研发、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技术业务流程,强化操作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5,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预备制度。对尚未具备中级职称的年轻教师。鼓励他们积极提高自身双师素质,考取一个及以上本职业国家二级职业技能等级资格,在其获取讲师职称后,直接认定其为双师素质教师。

此外,对年轻教师实施“访问工程师”期间的待遇和津贴给予优惠,对“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培养。在教材编写、科研等方面优先安排,并提高工资待遇等,以激励更多的老师加入“双师素质”教师行列。

尽管在现行体制下,“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会有一定的困难,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一定能寻找到适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建设的最佳途径,逐年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2]刘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探索,2009,(08).

电子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医用化学》;类比现象;类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82-03

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目前的状况是从理论到实践仍处于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新的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最能深切体会到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和教法确实已不适用于高职教育,更不要说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仅从高职院校生源的角度来看就有高中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等,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巨大差异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方法都必须全面调整和创新。如何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学生难学、不重视的基础课上更显得突出与紧迫,笔者在化学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类比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类比法,本意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者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显然类比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过程[1]。类比教学法则是用学习者较熟悉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和学习者一时难以理解的新知识做联想、比较从而达到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是类比法思维的一种具体应用。因此,类比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本体和类体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某些属性,并且类体是学习者较为熟悉的事物。

一、化学教材中的类比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自然世界,尤其是微观领域。纵观科学发展史,不论是科学家们的探索与研究,还是科学家要说明、表达某种思想,或是描述某种事物,都会用到类比法。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可是原子本来就很小,现在要说明它内部复杂结构,可想在当时是何其难。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于是科学界就把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也称之为“原子行星模型”。这里把宏观的可以看得见的行星和微观的看不见的原子作类比,这样让人们很容易理解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如,近代化学为了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而引入了电子云的概念,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不能预言它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人们为描述、说明它的这种特点就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小黑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黑点疏处几率密度小。可这个形象是三维图像,用二维平面图像来表征它,总显得不那么直观,如何能让人们正确地认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分布的几率密度分布呢。类比法显示了它的好处,用人们熟悉的云雾做类比,这样使人们很容易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云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象:疏密不同的,形状各异的立体图像,不同之处是电子带负电,云雾不带电而已。于是,科学家就把核外电子出现的几率分布直接称为电子云。再如,手性分子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4个原子或基团可以通过4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构型,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从分子的构型来看,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由于是三维结构,它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就像左手和右手那样,我们称这两种分子具有手性,又叫手性分子。显然,化学上应用了类比的方法,来定义手性分子。那么手与手性分子到底有何相似性,就是实物与镜像不能重叠。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镜像,但不是每个物体都不能和其镜像重叠,只有手这样的不具有对称面和对称点的实物才是实物和镜像不能重叠。用手性来定义具有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的这种特性,也是因为人人都有双手。手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随时可拿来观察与比较的实物,且左右手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关系,因此才定义为手性分子。可见,类比能让事物的表达既简单又容易理解。

二、化学教学上的类比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亦可选用恰当的类比,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同时还可达到启迪思维,建立广泛知识迁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的目的。在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知识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步骤方法。纵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它们的宗旨是统一的:唯一的名称对应唯一的物质,并且名称中要体现出有机物的结构特征。规则大致是相似的。如何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呢?可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人的命名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可比性,教师在讲解时先从中国人的起名习惯谈起,再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做比较,让学生明白我们给事物命名时的习惯,再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上的规则的制定不是由哪一个个人或者组织任意规定的,而是由相应被科学界认同的相应的权威机构规定的。一旦制定了某一规则,其他的个人或者国家都按照此规则执行,当然由于文字的不同,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文字特点制定在本国适用的规则。我们现在学习的在机物命名就是我国根据我国的文字特点制定适合中文的系统命名法。例如,我先问学生,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谁给你起的,能否给自己改名字,改名字的原则是什么。这些学生最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明白,给人起名字就是做为这个人的代表符号,但是起名的规则却是根据文化传统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不是可以随意地起名字;让学生明白人们在表达描述事物时要有规则的制定,好的规则是名称中要体现出事物的关键物征信息,正如中国人的姓名规则是第一个字做为姓氏,然后是第二或第三个字是排行,才有了族谱这一中华文化的特殊奇葩,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孔夫子的第七十二代后人能够知道自己的来历,也就不奇怪了。这些都是依赖中华文化有的姓氏制度才能得以知晓。它在生物进化学上也有积极的意义,就是避免近亲结婚。这些知识的旁征博引,不但让学生明白了人类命名现象背后的逻辑与科学,还能启发学生对生活现象观察与思考。但是,我们的姓名规则和有机化合物命名还是有严格的区分,再以重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做为人的唯一代吗。我们的姓名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的公民,国家公安部给每个公民起了唯一的名称―身份证号,让学生明确身份证号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使学生最终清楚给事物命名的较科学的规则应当是唯一的名称对应唯一的事物,名称中要体现出该事物的重要的属性信息,然后再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这样类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教与学做好了知识迁移的知识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在以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学习中,都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再譬如,在讲杂化轨道理论时,学生对杂化轨道理论较排斥,因为学生在结构理论中已经学习过原子轨道理论,现在学习有机化学又来一个新的轨道理论,相互纠缠在一起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个思想的转变,本人尝试着用学生相对较易理解的政治学理论来类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经验,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的伟大正是较好地将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创立了自己一整套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于是便有了“思想”这一共产主义理论的新内容。同样,原有的结构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有机化学上的现象时,必然会有新的理论产生来补充、完善甚至取代原有的理论,这也正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普遍现象和正确的逻辑。这样的类比,让学生一扫原有理论对学习新理论形成的干扰和迷思,激发起学习新理论的冲动。在给学生讲解电子效应时,笔者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本是用来指人类活动的普遍现象的名言作为切入点。这一名言所说的社会现象和所包含的哲理是两个相距太近的事物必然会产生互相的影响,然后引申出这一现象在微观的分子结构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即同一分子中相距太近的原子之间会存在相互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出电子效应的概念: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现象称为电子效应。将微观的难以理解的结构理论用学生能很好理解的社会现象做类比,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化解教学难点于无形。

三、结语

总之,当我们面对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时,可选择类比教学法。恰当的类比,能使同学们把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比较,从而理解新知识。教师在选择类体时要注意类体与本体确实要有相似性,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的产生,使我们的教学难点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马华东.浅谈类比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4):116-117.

电子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归化;异化;对话;字幕

电影《孔子》描述的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的一生经历。电影中既有恢弘的大场面。如战争、祭祀;也有细腻的中国文化表现,如漱口、洗面、饮食;还有动人的师生情、天伦爱。这是一部圣人的传记,也是中国文化――社会习俗、政治体系、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等多角度展现的多彩画卷。观看过这部电影的外国观众中有一部分表示看不懂影片,一方面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仍感陌生,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字幕翻译的问题。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字幕信息翻译,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分析归化异化翻译的文化传输的效度。

后殖民主义翻译的背景及归化与异化策略

后殖民主义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研究殖民时期结束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因此,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是文化差异,深受福柯(Faucault)关于“话语”和“权力”学说影响,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后殖民主义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学界的传播借助了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想。 2001年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时段,2005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后殖民主义翻译不再单纯关注语言层面的对等,翻译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都成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及实践的关注点,如,不同文化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权利的不均衡,文本间是否能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鉴于这种差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一般有两种选择,归化和异化。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归化、异化两个翻译术语。

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尤金•奈达,和韦努蒂。奈达提倡动态对等,旨在使源语文化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韦努蒂却倡导翻译应强调源语文化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应将源语文化纳入到异语文化中去,从而使交际顺畅进行。

分别审视这两种翻译策略,读者会认为他们都所言极是。但归化、异化之争从他们问世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归化还是异化从表面上看是语言层面上的选择,是直译意译的取舍。但究其本质却是后殖民视阈下话语权力之争,是在后殖民时期,如何脱离西方的霸权话语语境,建立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话语权还是继续停留在文化侵略藩篱中的斗争。中国翻译者在接收西方文化时更加开明,关注文化交际故多采用归化法。目的语读者却无法感受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所以异化才是解决对策。翻译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翻译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才是翻译传输功能的最终体现,谁掌握话语权,一方面由经济政治因素决定,一方面也取决于翻译传输的手段,文化的思想性、文学性,在目的语文化中能否得到理解与尊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必然会带来重大影响。

《孔子》字幕英文翻译实例分析

电影字幕翻译可分为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ing)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ing)。语内字幕翻译不改变语言,只是把话语转换成字幕文本;语际字幕翻译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源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地叠印在屏幕或图片下端的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字幕翻译即语际字幕翻译。

以电影《孔子》为例,字幕翻译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建立起以文化为内容的桥梁,将中国古代的称谓、习俗和孔子的言论思想传递给西方观众,寻求和谐平等的对话关系。

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春秋后期――东周。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在电影中,真实地展现了这一社会现实。从影片字幕的翻译上看,译者想通过字幕,让观众进一步理解影片的文化内涵。

称谓翻译,称谓指人们因为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称呼。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孔子》中的称谓主要是社交称谓,弟子对孔子的称呼,孔子及大臣与国君相互之间的称呼。社交称谓指除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这一现象与漫长的封建社会影响密不可分,注重官职和等级,并用称呼来体现尊重与重视。所有的职务:主席、部长、省长、校长、厂长、经理等;军衔:连长、团长、军长等;职称:工程师、教授、编辑等;学位:硕士、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律师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而英语中称呼却相对松散,在工作场合外,如果被称呼者同意,可以不考虑尊长,直接称呼其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较为平等、自由的关系。

孔子倡导“礼乐仁和”,在东周的动乱时期恢复礼制,如在君主的宫殿之外就开始行叩拜礼,经宫廷侍官提醒也依然不改礼拜。

电影中延续了这种礼制,字幕中称呼语翻译就体现了这一点,归化、异化方法交替使用,如:弟子对孔子的称呼有:“先生”“夫子”英译为“teacher”“master”,南子称呼孔子时使用的是“scholar”,体现了南子看中的还是孔子的学识,将其视为学者,是一种敬仰加爱慕的情绪,才有孔子见南子的那一场表现。还有翻译“Master Kong”“Kong Qiu”。 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孔子的称呼作出了不同的翻译。但是,对孔子的称呼翻译不一致性,目的语读者能否体会到译者的用意,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复杂多变的称谓称呼又有多少了解,如果译者坚持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传输,在对孔子这一称呼的翻译上也应该再做斟酌。“teacher”对老师的称呼一直都是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也一直都被纠正的称呼,在一部志在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中不应该出现这种翻译错误。“master”(意为:主人、男教师、船长、院长、硕士等)一词的使用也值得商榷,片中对“大人”的称谓也有翻译成 “master”,带来了理解上的混乱。如果从异化角度出发,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并且在对话过程中保持文化身份,“Fuzi”一语如果在文化传输中大胆使用,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推广范围的扩大,逐渐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就像“kongfu”一般,建立起的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对话关系也必将日趋平等。

对于一些中国古语所称呼的官职,使用归化法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由于这些称呼已经不被人使用,甚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熟知,则没有必要坚持民族主义,如:中都宰大人――The mayor of Zhongdu;三桓――The three Noble Families;左右司马――The military commanders等。

电影中对齐国和鲁国的翻译却存在问题。齐国和鲁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附属东周王朝已经失去了号令诸国的威力,在名义上仍然是领主国。影片中字幕英译将鲁国、卫国译为“kingdom”,齐国译为“Dukedom”,显然有失偏颇,当时的齐国为霸主地位的国家,鲁国、卫国势力远不如齐国,鉴于此,kingdom 所指也不应该是卫国、鲁国,况且,这些诸侯国在名义上依旧属于东周,“kingdom”一词的使用,将使观众更加理不清楚纷繁复杂的各个诸侯国间关系。影片的传播是为了让更多的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历史,一个小小的误译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传播的目的将无法实现,字幕英译的作用将无法实现。

孔子言论及思想的翻译。《孔子》中有很多片段是孔子游说诸国君主、宣扬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礼乐仁和”思想。

1.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孔子

英译: My ideas of ethics,music,humanity and harmony can be fulfilled only in times to come.

2.礼经说天地间人为贵。――孔子

英译:The Zhou code of ethics teaches us to value human life above all.

3.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续,天下纷乱,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英译: Kong Qiu,the times are out of joint.Chaos is everywhere,But you still go your own way with your rituals,music,benevolence and harmony.

关于“礼乐仁和”,译者主要采用了归化策略,采用英语中的道德、礼节(ethics)来对应“礼”;音乐(music)来对应“乐”,人文、仁慈(humanity\benevolence)对应“仁”;和谐(harmony)来对应“和”。虽然无法实现完全对等,但归化法的运用使孔子思想的传播得以实现,此处的归化策略,彰显了孔子思想的光彩,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并不是对霸权话语的妥协之策。

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常常寓意各不相同,在翻译中需要译者理解其内涵,而在哲学思想的翻译中,通常译者采用的都是归化策略,使深刻的思想在传输过程中实现“对话、理解”的目的。

4.弱则生,柔则存。

英译:The weak survive.The mild persist.

5.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英译:Nothing is softer than water.And yet aggression and force never triumph over water.

此处的“weak”和“softer”将一个“弱”字解释得非常准确,归化还是异化的争论应该最后依据各自所产生的交际效果。

总之,在全球文化融合、对话为主导交际模式的时代,对归化法或异化法的运用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话语类型、翻译的目的,才能产生优秀的字幕翻译文本,实现传媒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刚,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 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02).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02).

[4] 陆云.论西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运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2).

[5] 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01).

电子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会计模拟实务 结合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侧重在上机的操作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迅速的适应公司的会计系统。模拟实务在手工方面体现出企业整个会计的流程,以及一些会计的最基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目前的高职学校中都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分别授课,事实上,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系统的统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在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保持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资料,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决策三大系统。高职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账款子系统和报表模块子系统。高职教学中重点讲授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及固定资产系统。其中总账系统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也是会计电算化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报表系统也是电算化会计的重点。

二、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1.两者有着共同点。电算化与模拟实务都是在遵守基本的财经制度及会计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上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两者一样都能编制出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共同性,才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又保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及各种时序控制,输入控制等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份,能够熟练操作,完成各个会计流程的处理。但一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无法看到企业实务中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电算化中惟一的与企业实务脱离的环节。而会计模拟实务完全具有在原始凭证方面的特色,学生可以看到增长税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电算化为重点,同时融合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两门学科上的教学统一,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实务,胜任未来的工资。

1.在教学资料上的融合。以用友通的财务软件为例,说明模拟实务的材料如何同时可以在电算化上总账系统进行应用。模拟实务的教学资料需要提供的资料如下:

企业是否外币核算,是否对存货、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类。

编码方案,包括存货分类编码级次、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部门编码级次、结算方式编码级次,科目编码级次。

数据的精度。主要的人员的财务分工,如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等。公司的部门档案,包括部门编码、部门名称。公司的职员档案,包括职员的编号,职员的名称、所属部门、职员的属性。公司的客户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公司的供应商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

地区的分类,包括分类编码和地区的名称。

客户的档案,包括客户的编号、客户的名称,所属分类码,客户的简称,及所属地区。供应商的档案,包括供应商的编号、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简称、所属分类码及所属地区。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包括科目名称,辅助核算,方向,及期初余额。凭证类别,包括凭证类别,限制类型,限制科目。结算方式,包括结算方式编码,结算方式名称,票据管理。项目目录,包括项目设置步骤,设置内容。辅助账期初余额表,包括设计日期,凭证号,部门,个人或供应商、客户,摘要,方向,期初余额,科目名称,项目名称。

2.教学分录的准备。在基础数据准备结束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有了合作的基础。下一步,教学分录的设计可以为两门课共用。基于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教学分录应该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各个科目,业务设计涵盖日常的经营业务,企业的投资业务及企业的筹资业务等三大方面,在各个业务后面附带原始凭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

3.教学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在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轮教学资料可以采用课本后面已经附带的资料,通过这种练习,目的让学生对电算化的系统逐步了解,掌握各种必要的操作,熟悉电算化系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初步掌握;当第一轮教学结束后,第二轮练习资料可以将会计模拟实务整合过的材料带入试验室,让学生在了解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将模拟实务的资料在电算化系统上进行演练,这样才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高职教学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过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统一起来,使高职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健:会计电算化纵横谈[J].财会月刊,2003,(3)

[2]桂良军:电算化会计中会计分录的编制[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4)

电子职称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开放式放学,创新能力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电子类基础实验要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电类专业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以及到创新培养的必由之路,如何搞好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改革前实验教学状况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校人数不断增加,受师资力量、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及资金等限制,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从属于理论课设置,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学习不利。

2.实验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创新能力,而设计性实验太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综合运用能力。

3.实验教学方式陈旧化,知识传授按部就班进行,学生无思维和发展空间,不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协调,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设计手段运用不足。

以上几个方面的现状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极不相称,必须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二、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建立完善的实验硬件条件,科学设置各实验室

实验硬件是实验教学的先决条件,必须加大相关教学设备的投入,同时科学设置各实验室,使实验教学合理高效运行。为此,实验室可按以下原则设立,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室设置及功能表

 

实验室名称

主要硬件设备

功能

目的

电工电子实验室

电工电子实验装置、仪器仪表

完成电类基础实验

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

EDA实验室

计算机、EDA实验箱、相关仿真软件

完成实验功能仿真

初步掌握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电子工程实践室

印制板制作设备、仪器仪表等

完成电子产品制作、调试、总装

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创新实验室

计算机,智能仪器表等

完成设计创新型实验

电子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应用电子;实验室队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42―0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实践教学则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室队伍是进行实践教学的第一线基本力量,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发展水平,影响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如何全面提高本院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室队伍素质,调动其积极性,从根本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职责岗位明确、具有过硬实践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实验室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职应用电子实验室队伍现状及成因分析

本院应用电子专业是由中职教育升格而成,实验室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是制约本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实验室人员在教学工作中一直被看作“教辅人员”,人们思想中往往产生实验室工作无足轻重的偏见,从而使实验室队伍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具体表现为:

1 实验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

通过这几年高职实验教学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实验室人员配置上存在随意性。以电子专业一组数据为例,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相比,无论人数、职称、学历上,都有很大差别,实验技术人员专科以下学历较多,高级技术职称占7.6%,(达不到《高等学校实验室评估标准》高级技术人员占总人数20%以上要求),中级职称占15.3%,初级职称和其他占77.1%,占总人数的多半,非专业人员占15%,45岁以上人员达81%,从比例数看高职称比例偏低,年龄偏大,没有构成合理的梯形队,急需补充新生力量。所以,改善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结构已迫在眉睫。

2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200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本院投资180万元又新建了两个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室。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仪器设备数量增加,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加之高职教育特点,实践教学课比例不断增加,对实验技术人员数量需求日益增多,但实验室技术人员并没增加,使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比例不合理,只能达到6:1(发达国家比例较大,比如奥地利职业学校实验、实习按小班教学,一个大班配3-4名实践教师同时授课;西德职业学校双师教师比例达2/3);生师比例不合理,生师比只能达到21:1,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和进行知识更新,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实验技术人员数量的明显不足,致使高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3 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院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从属于理论教学,使得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技术人员一直得不到像专业教师那样的重视,因此缺乏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规划,认为没必要业务进修和技术方面培训,以至于先进仪器缺少先进技术,致使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实验室人才匮乏,实验室队伍水平较低;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没有政策性倾斜,致使职位、津贴低于专职教师;繁杂、辛苦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被认可,致使实验技术人员地位较低,比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从来与实验室技术人员无缘。

实验室“三不”是造成实验室队伍现状主要原因,给实验室建设带来极大影响,使实验室管理水平、实践教学水平远不能与职业教育相符,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 加强高职应用电子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实验室队伍思想水平、整体素质、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发展和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电子科技、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电子专业在各领域占据较重份额,加之现代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特别是强调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实验室队伍建设就成为本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1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经过这些年改革、探索,在教学上提出“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特别强调技术能力培养,技能培养又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动手操作过程。为此,实验室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实验技术人员具有了丰富实践经验、熟练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促进专业模式与教学改革

科技发展使高职各专业日新月异,技术领域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实验技术越来越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视技术为例,从晶体管基本知识到放大电路工作原理,从逻辑门电路到组合逻辑门电路,从球面电视到平板电视,这些知识无一不相互交叉和渗透。针对这些综合实验,实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熟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这就要求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的实验室队伍,并能把握横向联系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 促使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和实验室发展

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迅速掌握,而且要求迅速将新知识和新技能应用于学生实践教学。实验技术人员既是实践教学实施者,又是实验室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实验室管理和发展的重任,关系着实验室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实验室建设的软件工程。

三 高职应用电子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策略

1 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准确定位

实验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院自上而下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验室队伍置于正确位置。特别是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实验室队伍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培养,为其提供宽松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激励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具体措施:学院设立实验中心和专家委员会,对实验室资源调配、岗位设置、实验室队伍规划起决策作用,并由学院人事部门制定实施方案。

2 科学设岗,建立和完善实验室队伍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性质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既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又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既是学生技能的培养者,又是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者,工作头绪多,技术含量高,所获得成果形式也多。因此,人事部门应根据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日常管理工作等不同工作性质科学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责任,建立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用人模式,调整优化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具体措施:一是选拔学科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以其为核心,培养一支高素质实验室队伍,使实验室真正成为集教学、实践、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团队,达到以实促教、以新促发的教学目的;二是在实验技术人员配置上要敢于创新,根据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为2:1,配置较为合理,同时还要设置实验室机动人员,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合理梯形队。这样才可以满足日常的实验室教学工作,及实施实验室全天候开放的需求。如04级应用电子班是我院第一级高职学生,当时班小,又刚加配两个现代实验室,师资力量也充裕,通过专业实训课明显看出,这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好,动手能力强,做出的电子产品在技能展示会上均受到教育部门好评,毕业后多数在专业岗位就职。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在实验室上课兴趣远超过课堂理论授课,所以实践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学习兴趣来掌握技能,从而达到理解理论知识目的。

3 健全机制,提高实验室队伍积极性

学院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队伍建设重要性,改变目前实验室人员待遇低,不被重视的现象。具体措施:一是在职称评定上与教师平等,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设立奖励机制,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二是鼓励高职称教师进实验室,充实实验室队伍,加快实验室队伍水平提高;三是根据岗位设置岗位津贴、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室管理优秀奖、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奖、自制仪器和节能创新奖等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岗敬业。

4 全面深层次提高实验室队伍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大量电子仪器和电子产品出现和使用,应用电子专业由流通领域拓展到多个领域,这就迫使实验室队伍不得不全面、深层提高自身素质。具体措施:一是完善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纠正以往培训就是一种旅游的错误思想,建立合理、有效的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业务水平。比如德国职业教育要求,必须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人员方可进入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二是精湛技术与品行兼备,不仅善于汲取传统实验教学优点,迅速掌握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施教,更要注重自身素质修养。比如在实验教学中,不但传授技能,更要教会做人。严格要求操作规范从自身做起,用教师协作、文明举止、敬业精神影响学生,用自己言行培养学生诚实、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三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实验技术人员轮流去企业实践,将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比如每两年必须轮流一轮,利用假期集中下企业,进驻学生多的实习单位,现场指导并学习;四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院讲授实践课,从而增强实验室技术人员实践技能,如本专业开设的数码技术课,我们聘请当地的技术权威来上课,这样既传授了理论知识,又将最新的产品带到课堂,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深受学生欢迎;五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专业研讨会,了解前沿知识,及时改革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快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 教师进实验室,体现“双师”作用

实验室和专业发展是一体的,而不是独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一体的。鼓励专业教师走进实验室,理论课与实践课他们都参与,使专业教学由原来的广而不专变成专而精。如应用电子专业开设的家用电器课程,是由本专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他就采用带着学生走进实验室,全程教学自己跟踪,在制冷章节内容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台“纯透明”电冰箱,从设计到取材,从加氟到氧焊,再到调试,虽然在保温技术上还不是很完美,但整个实践过程让学生掌握了家用制冷设备的组装工艺和制冷原理,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全程,也真正体现了教师“双师”的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验室队伍在实践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拥有一支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学院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结构,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如何适应21世纪电子信息快速发展的要求,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室队伍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远方: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6):40-41.

[2] 郑燕:奥地利职业教育特色与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158.

[3] 黄日强:西德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外国教育研究,1990,(2).

电子职称论文篇8

信息化在无线局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发重要,信息化是无线局推进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是无线局软实力全面可持续提升的不竭动力,是无线局完成以安全播音为中心工作的科学保证。在无线局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设计了无线局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促进事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职称申报 评审 管理系统 综合性无纸化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35-02

1 引言

遵循广电总局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立足于无线局对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建设经济适用、安全稳定、符合无线局工作实际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提高无线局职称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职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无线局事业管理的创新和信息化发展做贡献。

1.1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无线局有数千名基层技术人员,每年有大量的职称评审工作任务,动态变化的数千人的职称管理工作任务,随着职称申报人数的不断增长,申报评审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利用WEB2.0互动性很强的特点,创建一个方便快捷的申报评审系统,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工作改进方案。

1.2 传统评审的弊端

基层台站每年都要进行职称申报评审,统计申报人员,填报各种表格资料,邮寄资料,评审…步骤繁杂,费时费力!

传统的评审方式一般是成立专门的评审小组,在这其中可能产生差旅费、招待费等费用,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多向投入。

传统的评审方式,没有办法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性、不能很好的解决信息的及时和全面,并且可能要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成本。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用网络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简化这些工作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会为职称评审管理者和基层台站带来很多的便利!

1.3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依据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以及无线局《安全播出管理与自动控制平台可研报告》,无线局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内网建设以及局台两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之后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为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无线局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以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科学化规范化职称管理工作模式。无线局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过程管理体系。

因此,从业务、设备、技术、人员、规划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来看,基于无线局内网平台,建立一套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实现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完全可行的。

2 实现职称网络申报评审的优势

(1)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局的内网系统,实现职称的网络申报、网络评审,减少纸质表的打印,不用再邮寄,符合国家提倡的节俭精神;(2)减轻职称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易于管理,方便管理;(3)专家评审方便,快捷高效,不需要额外的投票工具;(4)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快捷!只要可以登录系统,有相应的账户权限,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审操作!

3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产生的效益

建立无线局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具有以下效益:

(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网络申报,网络评审,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申报和评审,可以节省申报和评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交互式的数据信息管理,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效率;

(2)降低劳动强度,减轻工作压力。利用自动化手段,降低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对人的依赖,提高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劳动强度,减轻工作压力;

(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对职称申报评审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能够综合分析数据,科学管理。

4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特点

4.1 实用性

无线局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本着实用、可靠、经济的原则,利用成熟技术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系统在建设中根据局人事处的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易操作、易维护。

4.2 先进性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使原来很难实现或不能实现的系统目标成为可能,因此在系统建设中尽可能利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手段,使系统有更强生命力。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成果,体现适应当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高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4.3 安全保密性

建立完善可靠的系统访问权限、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做好数据的安全保安密性。

4.4 评审工作更加简洁、公正

评审时,可以通过本系统随时方便而快捷的调出关于此人的其它相关信息,如工作经历、论文情况、主要工作业绩、获得的奖项等;

评审时,系统自动统计被评审者的个人得分,并进行适当的排名。

4.5 系统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系统设置在局端服务器上,只要是处在可以连接到服务器的网络中,不管何时何地,随时可以登录系统,随时参与申报或评审或更新自己的资料;而不用像传统的方式那样,填写职称申报表格再邮寄。

5 申报评审系统介绍

5.1 系统全局介绍

系统全局拓扑图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所包括子系统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主要对申报人员信息、评审人员信息等进行管理。

论坛著作管理:对申报评审的论文著作进行管理。

申报管理:此模块又分为若干个申报资料提交模块,可以对申报资料进行填写并在线提交。

评审管理:评审人员使用指定账户对申报的资料进行评审。

系统管理:此模块主要用来设置系统的一些参数信息。

通过这些子模块所收集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系统中有记录的任何一个人员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将为评审者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评审参考依据。

5.2 系统的子系统――论文著作管理

论文著作管理拓扑图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论文著作管理子模块主要包括。

论文分类:对论文的类别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论文管理:对论文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著作分类:对著作的类别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著作管理:对著作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5.3 系统的子系统――申报管理

申报管理拓扑图如下图3所示。

初中高级申报又分为不同的申报表和申报资料。

5.4 系统的子系统――评审管理

评审管理拓扑图如下图4所示。

初中高级评审的为对应职称的申报材料。

评审账户可以是现有的实名账户,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匿名账户,主要用来进行评审用。

5.5 系统的子系统――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拓扑图如下图5所示。

由图5可知系统设置子模块主要包括。

账户管理:对系统的使用账户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角色管理: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分组。

权限管理:可以对不同的账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部门管理:对部门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职位管理:对职位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6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应用于展望

职称申报评审系统属于B/C模式,即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只需要可以访问本系统的电脑的IE浏览器中输入一个访问地址,就可以使用本系统;

利用计算机程序与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建立集职称项目信息申报、处理、贮存、审批于一体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开展网上申报评审模式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评价。因此,开展基于B/S结构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1 通用性强

(1)本系统的申报评审模块兼顾了无线局所有的职称申报类型:初级职称申报、中级职称申报、高级职称申报;(2)在不同等级的职称申报里又分为职称外语免试申请表、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报表、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情况表、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破格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推荐表等,并且本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扩展出更多的要申报的表格项;(3)申报评审的范围可以任意指定,申报人员和评审人员也可以任意指定;(4)评审的方式可以是打分式、单选式、多选式、投票式。

6.2 系统权限分配灵活而严格

每个用户对应一个角色组,每个角色组拥有不同的权限操作模块,通过此方式来达到权限控制的目的,系统的权限模块已经被固化,但组可以随意添加和修改,从而达到给每个用户灵活的分配不同的权限的目的。

6.3 系统保密和安全措施周全

(1)本系统采用微软的VS2008或VS2010作为开发工具,以当前最流行和成熟的语言之一C#作为开发语言及.net,并用sql server 2005或sql server 2008数据库作数据存储和处理;(2)而.net开发的系统,本身就有加密功能,可以对系统的源文件进行有效的加密处理;(3)本系统对评审结果等敏感数据都有专门的加密程序进行了加密处理,彻底阻断了从数据库中直接查看评审结果的可能。

上一篇:一级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师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