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13:36:55

学校卫生论文

学校卫生论文篇1

1.1生物化学教育的内涵

生物化学是一门组合性质的边缘类学科,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运用化学检验和分析的方法解释生物体内部或者外部的一些生理和生化表现,从而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和手段了解致病原因并寻找相关解决方法。因而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对于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门学科结合了化学、生物理论和实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了卫校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自身分析病因、合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因此提高生物化学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水平,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整个中等卫生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2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提出和实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关键在于如果一个国家特别是这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任务只是将公式和定理在每一代学生脑海中简单进行灌输和复述,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技术和方法的落后以及进步源泉的枯竭。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我国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化学生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停滞渐进性

目前我国中等卫生学校的生物化学教育出现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近几年固然加大了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但长期忽视职业教育的结果尚未得以真正改善,学校相关设备设施落后;另一方面是按所谓“实用型”教育模式,学校大幅削减基础学科课时,有的专业甚至不开课,目前只有检验、药剂等专业还保留有生化课程;还有就是国内的卫生学校之间缺乏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从而使得各个学校的生物化学教育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发展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这种落后的状态日益加重。

2.2缺乏实践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得学习者快速稳固掌握一门服务于社会的技能,从而能够在从业过程中不断锻炼和发展,以达到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两者的目的都是要求和希望学习者能够首先掌握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并且通过日后的实践和锻炼最终创造价值。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和理论教学的脱钩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基础学科,理论多,实践少,缺少实践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2.3教育考核的机械性

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波及高等教育,而且正在影响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合格从业者,而并非是像高等教育那样是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在中等卫生学校教育中应采用偏向于实践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考核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的背诵和理解能力,彻底摒弃传统教育影响下的机械性的考核方式。

2.4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低下

任何学科的创新不仅要求人们要有新思路和新想法,同时也要求受教育者对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有着扎实的基础。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校即使加大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也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这也是学校应该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课程的必要所在。

3生物化学创新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学科教育自身的发展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结合性边缘类学科,其自身就有发展的局限性。首先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技术和理论的成熟度不够,在两个学科的结合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融合问题。其次是因为国家在中等卫生学校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投入不足,从而使得生物化学的创新型教育发展存在客观方面的限制因素。因此在中等卫生学校开展生物化学创新教育,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于这门学科和该行业的重视程度,对于中等卫生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有利于学校综合学科的联动发展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中等卫生学校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在现实中应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首先是因为在护理学和病理学中,应用生物化学的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医疗服务人员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结构方面了解疾病背后的本质原因。其次这门学科也是连接诊断与救治两个环节的关键性纽带,传统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方法固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却更能从致病机理和病理学角度分析、判断病发原因、病征指标与发展的趋势。此外,多学科融合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因此拓宽中等卫生学校中的生物化学创新教育思路将有利于整个学科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3.3有利于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

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学生更应该具备自我提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前提和要素,从而我国卫生职业教育要想充分利用国际化平台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就应该首先适应教育创新的这种国际大环境,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以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学校、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当地政府在支持对外交流的基础之上,给予该校一定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个区域的办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提高。

3.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目前创新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更倾向于以研讨会和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方式首先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做足准备,获取相关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活动中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想法,在无形中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此外,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型改变了以往老师单一通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进行双向互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之这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方式改进,将大大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3.5适合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发展,促进教育行业

美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孩子就像一颗颗种子,是大树就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是小草就让他装点绿色的大地”这句话充分反映了美国教育的创新性和自由性。尤其是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这种思想的主导作用,在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每个学生的发展意愿档案,使得在教育过程中贴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意愿进行生化教学的课程教授。

4中等卫生学校生物化学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4.1学生转变态度、教师增强自身素质

中等卫生学校的生物化学创新教育首先要求受教育者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合理增加实验课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实践经验中获得对于知识的新感悟和新体会,对一些生化过程的机理通过多媒体或者动画直观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此外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队伍,应不断提高自身对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补充学习和不断学习,因为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更需要老师对于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整个框架的了然于心,所以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

4.2加强学校生化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的经济发展要依靠财政部门的投资和公共物品的投入,此外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也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的,在教育领域要想实现中等卫生学校生物化学创新教育的转型问题,就得不断提高学校内部生化实验室和配套设备的更新和建设,不仅要在理论创新方面与国际接轨,实验器材、试验的方法都要尽可能向国际先进方法靠拢。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生物化学配套设施,这是因为这门课程仅仅只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先进理论要结合配套的设施才能够完整地发挥其创新的作用。

4.3定期举行各区域交流项目

创新不仅是对于原有知识的提高和改善,其前提条件是能够了解到最有效率的信息和专家的想法。所以我国不同区域的中等专科卫生学校可以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派遣学校老师和学生到医疗卫生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卫生专科学校进行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联合培养项目,使得较为发达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在不同地域之间流动,最终实现区域间创新教育的联动发展。

4.4鼓励学生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实验失败,老师就应耐心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帮助他们一步步地分析失败的关键所在,循序诱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卫生论文篇2

关键词:校园环境,熏陶心灵

学校环境卫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卫生习惯,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则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看到一个学校环境卫生,你能大致得知,学生在该校能受到什么教育,得到什么熏陶,将来做人做事将有怎样的风格。所以说,学校环境卫生是学校的一个文明窗口,是学校校纪校风的缩影。可是,当前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对环境育人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教学搞好了,升学率上去了,卫生差一点无伤大雅。对环境卫生工作只是敷衍了事,有的教师还建议学校出资请人包下全部清洁工作,学生干脆完全不参加卫生保洁工作。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只会助长学生不爱卫生和懒惰的坏习惯。

如何搞好校园的环境卫生工作呢?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投入、美化校园

近几年我们学校硬化了校园内所有人行道、主干道铺设了瓷板路面和麻石路面,修建了文化广场和八个塑胶灯光球场和面积达三十亩之大的塑胶运动场,还修建了七个花园,每个面积都在2500平米以上,铺设草地3600平米以上,种植了各种树木达500棵之多,逐年对各栋建筑外墙进行了多次刷新,校园内树木葱葱,绿草茵茵,花团锦簇,飞鸟争鸣,喷泉、雕塑、碑林点缀其中。路面地面清洁如洗。各班教室、教师办公室内一尘不染,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修饰得亮丽如新。师生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淌佯在如此之美的校园里,不禁心旷神怡,疲怠之意顿觉烟消云散,校园环境带给了他们美的充分享受,整洁与卫生给他们带来了舒适与愉悦。

学生生活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唤起了他们的爱美之心,惜美之情,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和保护环境、保持卫生的自觉性。大多数同学就会自觉地参加到美化环境、打扫卫生等活动中来。优美整洁的环境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监督,他们将会每时每处提醒自己,不做伤害环境的事,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乱倒脏水。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就这样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的感化下,悄无声息地慢慢养成,给美丽的校园添彩加色,维护学校的整洁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厕所文学”、“课桌文学”与“墙壁文学”均已销声匿迹。

二、分解任务,责任到人

现在的校园,一般建筑面积都在上万平米以上,范围校广,面积较大,分布较散,所以在校园环境管理上宜采用划分区域的办法,有的区域由学生班级负责,有的区域落实职员负责(如运动场、篮球场、体育馆、卫生间等),建立卫生区域责任制。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齐心协力搞好校园环境卫生。集中管理就是对一些不宜或无法分割的卫生区域,则由学校统一管理。比如全校的卫生间,最佳方法还是选用专任保洁员清扫,可保证整体洁净,我们每栋大型建筑都配有卫生保洁员,专门负责各栋卫生间卫生清扫,我校所有卫生间见不到污迹,闻不到异味,便盆、尿槽洁白无瑕。

我们的公共区按班级分解成若干小块,每个班承包一块,每个班由劳动委员负责人员安排和检查督促,劳动委员牵头与其他班团干部一起,将本班的公共区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小区域,将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组,每一小组承包一小块区域,由劳动委员具体分配到组,并编制好每个小组的值日轮流表,把小组中的人员具体安排到一周七天中的每一天,每个小组由班主任任命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的检查督促,在人员分配时要考虑教室卫生和寝室卫生,要将班里同学留出一部分打扫教室,打扫教室的同学可以每小组承包一天.寝室卫生由同一寝室的同学轮流值日,一人或两人承包一天.这样就落实了责任,明确了任务,哪个地方有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便于对问题区域进行及时整改。

由于有了明确的任务与责任,谁都不可以马虎了事,必须认认真真搞好每次卫生打扫工作。这样的做法使得人人都必须参加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洁的劳动。

我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让学生经常亲手打扫卫生,清洁环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爱卫生爱整洁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既有益于公共卫生又有益于个人健康,这种在卫生保洁工作中形成的严谨细致工作态度,也有益于他们走向社会的职业生涯,这里形成的习惯会使他们严肃对待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和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让学生参加这样的劳动还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按照这样的制度安排,他们几乎每周都要参加一到两次劳动,劳动观念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树立,经常参加劳动,他们才会亲眼见到劳动创造成果,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价值,他们才会知道劳动者最光荣。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舆论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学校善于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如校会、级会、团会、班会、宿舍会、广播、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卫生工作的制度与要求,以及工作安排计划等。在各种宣传工作中,还注意表扬鼓励卫生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教室卫生先进班级”“公共区卫生先进班级”和“文明寝室”,和先进个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当然,单有正面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辅以纪律约束。多年来我校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补充规定”,规定凡吸烟、乱丢杂物的,一经发现即予以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有效遏制了吸烟不讲卫生的现象发生,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在这种舆论宣传中要造成一种“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学生在守规上从“要我做”内化为“我要做”,增强执行卫生制度的自觉性。

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每个学期的重点要求,开展各有特色的主题活动。2009年下学期我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告别陋习的签名活动;2010年上期开学之初,我们在全校开展了“建设校园洁美环境,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征文活动;优秀文章我们推荐在校刊上发表或在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2010年下期我们开展了“讲文明、讲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演讲比赛。以上活动我们都由学生会和团委会干部自己制定方案,自行组织开展,以此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我们在每个学期之初,选择部分同学参加志愿者培训活动,让他们担任校园内的文明监督员,负责劝导和制止那些不讲文明、不卫生的语言和行为,并负责向各年纪德育专干汇报校内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并报告一些不讲文明,损害校园环境卫生的人和事。

学校卫生论文篇3

关键词:卫生系统 基层党校 行业化 区域化 党校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卫生系统基层党校中的行业与区域化主要是指从卫生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当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出发,将理论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根据该行业的发展与当地区域的发展进行比较,使党校教育培训更具实效。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卫生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会因其贯彻的不到位,阻碍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良好开展。因此基层党校必须寻求切实有效的培训教育方式来改变这一落后局面。随着我党十的胜利召开,对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方向,攻坚克难,思想开放,谋求创新机制的党性教育新模式。因此本文将卫生系统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与卫生行业、区域化原则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对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方式以及师资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构建出将科学发展观全面融入其中的全新培训机制。

1 基层党校培训的行业与区域化培训教育方向与原则

首先必须明确党校是宣传教育我党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是卫生系统党员干部强化党性,充实思想政治觉悟的主要锻炼场所。通过对党校教育意义的明确,使党校可以更加清晰地确立培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向,在教育培训中得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卫生系统各党员的各项思想素质。

根据党校教育的主体方向,将党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重点放在培养党员干部具有良好的党性觉悟和过硬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并确保其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以及发展战略思维。要将十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全面武装到卫生系统中,使各党员可以全面发挥其在卫生行业以及当地区域的表率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最终得以将我党的思想政治理念通过卫生系统融入进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去,保证医疗事业的稳步前行。

2 行业区域化培训模式的实施策略

2.1 树立优秀典型 发挥榜样的力量

卫生系统基层党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规划中加入行业与区域化的培训新理念,根据卫生行业与当地区域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方案。并且可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定期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并对典型人员在卫生系统中的先进事迹以及良好表现进行大力宣传,并组织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发挥典型模范作用,还可与卫生单位进行合作,对先进典型实行奖励制度,带动各党员的培训积极性。

2.2 展开具有实效针对性的学习调研

基层党校的调研考察工作,必须选择与当地区域发展相似的卫生系统的基层党校典型作为调研学习地点,使调研考察工作更具实效,同时可以在当地同行业的卫生系统中构建联网式网络党校培训,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强党建思想精神的覆盖性。学员在党校的学习结束时,必须对其进行相关考核,通过对于思想政治相关政策,以及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并着重于考核其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能力表现。

2.3 培训中贯彻“人本理论”

在基层党校的培训工作中,还需与时俱进,通过结合“人本理论”的方式实施教育计划。所谓“人本理论”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正确解释为“人力资本理论”,以往的资本通常只指物质资本,却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构建。人力资本其实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并非天生存在的,必须通过“投资”才能成为“资本”。这里的“投资”主要就是指通过对卫生系统各党员的培训教育,使其更具过硬的行业技能和高尚的政治思想,并能很好地将党建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其各项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升华。经过一系列的培训投资,使各基层党员成为当地卫生行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本,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卫生系统实时注入新鲜血液。

2.4 强化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备高素质的党校培训教师队伍,在传统的党教教育理念中,加入卫生行业与区域化的全新教育理念,围绕当地卫生行业中具有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培训。同时来自卫生系统的各项信息也是当地卫生行业的重要信息材料,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党校教材,以及教学案例,使党校培训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

2.5 充分利用地域性的卫生行业信息资源

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须加入卫生行业与区域发展的特色,可以根据当地党员干部的特点,综合利用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以及借鉴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先进典型人员进行报告演讲等活动,使各党员可以在真实的氛围下更加切实领会到我党政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培训实效。

2.6 在培训中强化党员服务意识

要想使基层党校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具有更高的工作实效,就需要不断提高卫生系统基层党校的地方服务意识以及卫生行业意识,突出服务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可以通过经常走访社会,对群众展开广泛调查的方式,得知当地群众对卫生行业的实际需要,以此制定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培训方案。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卫生系统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全新的党校教育理念,并结合卫生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构建出具有自身行业和区域特征的党政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基层党校的培训教育工作发挥至最大效能。不但符合卫生行业的当下需求,还更具针对性和生命力,为卫生系统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宇航,陈思乔,李爱玲等.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2]权太斗,金海善.党校函授教育必须加强班委会作用和学员自我管理能力[J].延边党校学报,2009,(6):60-61.

学校卫生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5-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却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生源质量下降、教学内容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已经严重职业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对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而言,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岗位实习之间的衔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提高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职卫生专业的实践教学状况

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有很多中职院校的卫生职业教育仍旧沿用传统教学形式,人才培养形式要么停留在以前,要么照搬照抄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教学内容常常停留在“上好课,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还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仍旧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小,加上卫生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设施相对滞后,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不够先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2.实习指导教师配置不到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卫生护理人才,但是受制于现有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限制,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是理论型为主,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在学生的实习环节,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但是,学校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其精力都集中在了专职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上,比较看重学历、资质和理论知识水平,然而这些教师常常缺乏卫生岗位的一线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教学指导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同时,很多院校对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是相对滞后的,而且兼职教师的待遇比较低,致使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实践指导教师配置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后期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教学组织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在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开展实践中,很多院校主要是依赖传统工作经验,没有针对市场对卫生护理类人才的需求加强教学组织管理与规划,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同时,在一些选修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上,由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缺乏科学组织与规划,所以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很多课程教学常常是流于形式或疏于管理,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

二、当前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卫生职业人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思路上的转变,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逐渐由重视理论的学习性向倡导实践的综合性转变。卫生职业教育是一项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环节有所侧重,保持一定的弹性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有效培养。

2.科学配置实习指导教师

由于中职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配置专门化的实习指导教师,更好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让校内实验、校外实习、毕业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更加规范,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

3.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相应的提高教学组织与管理水平。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要尽快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培养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提高卫生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必须加快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技术等,让专业知识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有效。

4.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很多院校在开展卫生职业教育时,仍旧沿用过去的教学评价机制,采取期末考核这一终结性评价的教学形式,并且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相对忽视,也还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为了有效减少学生在平时缺课、逃课的现象,促进学生卫生职业素质的系统培养,中职院校需要创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尽快建立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评价上,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学评价制度,增加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比重,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不断完善职业素质。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中职卫生学校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卫生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积极构建基于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新体系,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工作,最终实现卫生类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玉德.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发展前景与发展机遇浅谈[J]. 卫生职业教育,2011(24):54.

[2] 曲永松,于全勇,代令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4(10):95-97.

[3] 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6(01):18-22.

学校卫生论文篇5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是中职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中等卫生学校教书育人质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就中职卫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对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职卫校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而中职卫生教育的特色要求把加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卫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已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探讨寻求切实有效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是目前各中职卫生学校重要的课题。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经历了从“双职称”(教师+医师)到“双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素质”(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双来源”(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师资培养院校的,又有来自企业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的演变,“双师型”是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具有与从事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职业经历,具有技师(医师)的实践技能,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双师型”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突出实践能力[1]。中职卫校培养“双证”人才,必然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

2 目前中职卫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2.1 师资来源 目前,中职卫生学校专业教师多来自各高等院校相对应的专业学科的本科生,近几年,研究生学历人员开始增多。专业教师中也有少部分来自高等院校专业师资班和本科毕业后分配到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若干年后调入的。

2.2 特点 专业青年教师一部分是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研究生,在学校主要接受的是学科体系教育,基本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所学知识理论学科体系强,技术应用了解少等问题;缺乏行业职业技术岗位实践经历和经验,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缺乏教育教学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实践;缺乏教学经验。专业中年教师,高校毕业后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存在专业知识理论老化、教学工作量大、生产实践参与少、实际动手能力弱等问题。

2.3 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少,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人数多;第一学历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少,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数多;中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少,中初级职称的人数多;专业紧缺型人才匮乏,引进难度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制度落后。大部分实践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多是“半路出家”,学历和专业技能合格率偏低,高学历及“双师型”教师少,真正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教师紧缺,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显得能力不足。教师职称结构失调,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比例过低,学历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较普遍。

如何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迅速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很困难,而校企合作是目前中职卫生学校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一条捷径。

3 中职卫校职业教育的特色使校企合作成为必然

校企合作最早产生于1903年的英国,被称为“三明治”教育模式[2]。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然后走出校门去企业参加实际工作,最后再回到学校进一步学习。即学生在求学期间不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要参加工作,使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该模式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得到大力的推广。

中职卫校的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既体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4 校企合作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4.1 校企合作为中职卫校和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将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及时地反馈给学校,使学校随时了解市场动态,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开发、专业调整和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方案的调整等。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设施设备,将所学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创新。

4.2 校企合作是中职卫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 目前“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用有以下途径。

4.2.1 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中职卫校很多老师一毕业就到学校来了,没有在社会上工作过,没有实践经验,只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又传授给学生。没有经过实践经验,讲的再好,也免不了纸上谈兵。中职卫校可以由专业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半年以上。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

4.2.2 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4.2.3 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聘任为技术员、技术顾问等职,形式可以采用脱产或半脱产。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事业去兼职,以增长实践才干。

4.2.4 鼓励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要建立健全激发教师知识拓展、获取“双师”资格的奖励机制。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在取得本专业讲师以上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再获取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等部门承认的相同或相近的其他系列专业资格证书,对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应给予一次性奖励,在晋职评优中优先考虑。 “双师型”教师一旦成为教师的人生奋斗目标,教师的自我价值就会从中得以实现,而且有效的激励体系也是符合中职卫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强,朱峰,柏慧杰.浅析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人教育,2011,8(295):95-96.

[2] 朱素霞.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改策略分析.成人教育,2011,6(293):89-90.

学校卫生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校卫队 教育管理 研究

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是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一直来,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校卫队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主要力量,是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校园稳定的一支重要的队伍。

1.高校校卫队的基本状况

高校校卫队作为维护校园安全的先锋队,在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保障校园的治安和消防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卫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校门守卫和重点部位的守护,确保校园师生安全;承担校园内巡逻工作,维护校园正常秩序;排查不安全因素及隐患,预防和制止校园内的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校卫队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

1.1年纪大,学历低,岗位技能弱

校卫队员大部分来自贫困农村,学历层次很低,均是高中以下学历。加之,校园面积大,监控点多,工作任务与管理难度大,校卫队员总是认为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并且认为自己是临时工,职业道德缺失,消极心理导致应付工作,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对本职岗位的胜任能力偏弱。

1.2薪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校卫队员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在劳动强度大,工作要求高,风险大,而薪资待遇低的情况下,校卫队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畏难情绪大,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中存在着松懈思想,这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治安工作的质量,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与快速发展。

1.3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有些高校没有很好的从校卫队员的工作内容、方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有关校卫队员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没有建立“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竞聘激励机制,严重阻碍了校卫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2.高校校卫队教育的手段

2.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队员综合素质

定期组织校卫队员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现阶段应重点组织他们学习我党十会议精神,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队员们文明用语、队容风纪教育,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修养;加强校卫队员基本业务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2.2开展校卫队业务能力的训练

校卫队业务的训练,除了一般队列、体能、拳术等训练外,更应注重新形势下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训练。第一,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识别能力的训练;第二,使校卫队员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概况;第三,处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对校卫队员们定期进行针对性地模块式、项目化训练,把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训练相结合。使校卫队们真正掌握消防、技防、物防操作水平。

2.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院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关心校卫队员的成长,应对校卫队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环境,找准自身合理的定位。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鼓励校卫队员进行学历与技能学习进修,组织他们参加有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还应该开展职业咨询与心理辅导,缓解队员们的精神压力,帮助他们及时消除思想矛盾,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高校校卫队管理的办法

3.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校卫队员的管理和建设,制定《校卫队管理规定》、《校卫队管理实施细则》和《校卫队奖惩条例》等制度,理顺管理机制体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良好意识。在招聘校卫队员时,应严格按照招聘条件,把好录用关,以保证校卫队员的整体素质。一般情况下,最好挑选高中以上学历,或者经过保安学校培训,还可优先考虑退伍军人。同时可以创新校卫队员管理模式,增设学生勤工俭学岗位,辅助校卫队员管理,以减轻校卫队员的工作压力。

3.2加强情感交流,引入柔性激励机制

应对校卫队员增加情感关怀,定期组织他们外出旅游、参观学习。平时多了解校卫队员的兴趣爱好,多组织开展各类文娱竞赛活动。要善于发现队员们的“闪光点”,大力宣传校卫队员们的先进事迹,及时表扬和激励。积极争取给校卫队员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内容,同时辅以商业保险份额,提高校卫队员的福利水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加他们对工作的归属感。在逢年过节之时,校卫队员们坚守工作岗位,学院领导应对他们开展慰问,表达感谢之意,举办联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3.3加强量化考核,实行优质管理

要规范校卫队员工作量化考核内容,与校卫队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聘用管理。增加校卫队员管理的经费投入,提高队员们的薪资待遇,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校卫队员的工资收入逐年增长方案,对年度考核合格的队员,根据其工作年限,实行差别薪资待遇管理。此外,在不影响校卫队员工作和休息时间的前提下,利用校卫队员职业特长,帮助他们寻求具有钟点工性质的第二职业,如在学院等单位举办的临时性商业文体活动中安排执勤巡逻,参与各类考试的保卫执勤等。

总之,加强高校校卫队的教育和管理,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校卫队队伍,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卫队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校卫队在“平安校园”创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昕.培养高素质服务型校卫队初探[J].法治与社会,2006,(9):55-56.

[2]罗丽南.试论高校校卫队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SI):180-181.

学校卫生论文篇7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卫生法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院校开展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主要的卫生法律规范,依法规范未来从事的医疗卫生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卫生法学已经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人才观和法律观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革是主动适应高等学校高级专业人才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

1 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

1.1 教学方法多样,多媒体教学和课堂理论讲授居主导地位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给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带来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医学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大增加了卫生法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技术的欠缺以及重视不够,结果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把传统的板书转变成幻灯,或者是播放现成的视频录像,远未实现多媒体教学应当达到的教学效果。

卫生法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卫生法的基本理论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是通过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法律人”的学问。课堂理论讲授对于传授学生卫生法学原理和法律制度、训练法律思维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卫生法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然而,由于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等多方面的原因,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课堂理论讲授经常表现为什么内容都讲但同时很多内容都讲不透,导致教学既没有针对性,也不具生动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2 探索其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理论讲授等主流教学方法以外,在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发展过程中,各医学院校也积极探索改革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试图不断提高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等。

法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更要教会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对社会上的有关法律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既能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又能遵守法律、使用法律,一直为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所重视。但是多年以来,医学院校在卫生法学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内容过于单一,使用随意,案例分析缺乏启发性等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有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片面理解为组织课堂案例讨论,缺乏对案例教学的全面、正确理解,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在模拟、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卫生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将卫生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用法律手段规范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种活动,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有关法律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角色扮演、法律咨询等模拟、实践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以虚拟的当事人或法律工作者的身份进入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或以旁听者身份切身感受法院开庭解决法律纠纷的真实场景,对于认识法律的作用和适用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卫生法学模拟和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能够实现与实践的科学、有机结合,或者说很多时候模拟和实践教学只是徒有形式,走过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 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自从2010年以来,我们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各专业的卫生法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建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学生法律知识,综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探究、文字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1 搞好课堂理论讲授

课堂理论讲授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卫生法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关键是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适时性,做到深入浅出。首先,突出针对性。要根据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卫生管理等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选择地确定不同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法律知识,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避免空对空。其次,突出实用性。要考虑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如何服务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卫生法律实践工作,给学生传授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知识。最后,突出适时性。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卫生法律制度发展步伐协调一致,与时俱进,及时充实新的卫生法学理论成果和法律规定。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颁布之后,如果教材未能及时修订,讲授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时要着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对于医疗纠纷处理带来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有关制度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由于相对一般的法学专业学生而言,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卫生法学课堂理论讲授更需要做到深入浅出,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艺术等均有很高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卫生法学法律知识,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举例、释疑、比较等等,以便于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得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法律知识,获得一定的运用法律规范分析案例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2.2 重视问题和案例教学

学校卫生论文篇8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加强对湖南省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结合国内外高校调研和国内公共卫生机构走访交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拟概括为:①培养预防医学学生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家和政府边界,而应客观分析全球性因素和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健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提高跨文化领域交流和学习能力。②引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应急意识,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报告与预警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等。④培养学生全球协调发展型卫生观,即“公共卫生与全球生态系统融合,自然-社会-心理-生态-健康”一体的全球多元协同卫生观”,以全人类健康为内涵,以全人类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2全球化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举措

2.1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应急技能培养

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景特点,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中应急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与难点,拓展和优化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教学内容,对全球化视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评估等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切实提升应急技能。如:指导学生熟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应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训练,掌握应急储备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与情景模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独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供相关预测预警信息,跟踪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能力,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报告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能力,协同处置跨区域、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和报告能力等。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较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块,优化与拓展应急教学模块,增设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内容,搭建层次分明、实效明显的应急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技能实践教学质量

一支稳定且与应急实践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急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与联系不够,不熟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技能,而且应急技能训练类教材偏少且更新速率慢,导致高校教师应急教学偏重理论,应急技能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技能,但其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鼓励高校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选派部分高校教师至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短期交流与实践,从公共卫生机构选聘部分熟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毕业论文,在部分高水平公共卫生机构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加强应急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实践教学质量。

2.3强化应急案例教学,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依托相关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组织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应急案例,将这些预案形成特色应急类专业教材。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全程融入应急案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PBL教学。指导教师应针对全球范围内最新的公共卫生事件案例,组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管理、现场调查报告撰写、核心应急数据收集与评价、急救方案与人群转移分流、流行病学监测及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资源调配等环节进行模拟演练,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开展现场应急演练与分组对抗赛,切实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应急预案编写、应急技能比武、应急知识竞赛、新型应急装备研制与开发等系列活动。培养全球化视野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建设高素质的公共卫生应急人才队伍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积极展开了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本科教育改革探讨与实施,应急技能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群体性、不确定性与灾害性强等特征[5],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及卫生部门沟通,督促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应急处置一线部门合作,进一步拓展预防医学人才应急技能培养途径。

上一篇:医药卫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卫生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