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1 03:39:37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1

[关键词]士气;影响因素;综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24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53-02

士气是一个古老的军事话题,古今中外的军事典籍中有大量有关士气的论述。随后,产业界发现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精神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于是士气由单一的军事现象转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士气的涵义也由军队士气扩展到员工士气,士气研究逐步拓展至工业、医疗和教育等领域。

1 士气的概念界定

关于士气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士气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精神状态观点从“士气”的词源出发,认为士气是群体的精神状态;个人需求满足观点认为士气是个体对于工作环境的一种心理或情绪反应,而此种反应起源于个体需求的满足;个体和团体交互作用观点的学者通过对个人的工作角色与团体的交互作用研究,认为士气是产生于组织工作的达成及个人需求的满足的参与感;而组织认同观点则认为士气是组织成员认同于组织所表现出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合作态度。

最后一种观点从个人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性出发,为士气测量提供了思路,即士气的高低是决定于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相融一致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愈符合时,士气愈高昂;反之,则愈低落。斯坦格(Stagner)指出想要了解士气需由3方面来考量:①个人的目标:②团体的目标;③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的关系。在个人与团体互动过程中,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达成一致时,士气最高昂;反之,二者相背离,则士气最低落。

2 士气的影响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士气的因素既有个体因素,也有个体所在的环境因素。GuyL.Siebold(1999)[1]等人研究了美军60个轻型步兵排955人的人口变量对士气的影响,发现人种、婚否、居住区域等变量与士气相关不显著。但是Tsui、Jehn、Wharton等人研究者发现,在团队中,人口统计学的差别越大,员工的社会归属感越低、个体对组织的忠诚度越低,离职倾向越高,从而会对团队士气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学者顾仰洁等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团队氛围影响下信息异质性与团队士气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也印证了上述观点。[2]

而林少培对澳门中小幼教师士气的研究得到结论则不尽相同,他认为就影响士气的个体因素而言,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教师士气显著相关,而工作年限和担任职务的差异则对士气没有显著的影响。李广平对教师士气的研究从职业认同和职业卷入两个方面展开,他指出在职业认同方面,教师性别与职业认同无显著差异,而教师职称和学历与职业认同差异显著。在职业卷入方面,教师性别、学历职称等都与职业卷入有显著性差异。李春苗建立了军队士气影响因素模型,探索了人口特征(性别、军龄、军衔、职务和是否党员)与军队士气6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性别在团队精神和战斗信心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军龄在使命意识和组织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军衔在组织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职务在使命意识和战斗信心方面有显著差异,是否为党员在组织认同和工作热情上有显著差异。显然,个体因素会对士气产生影响,但是哪些个体因素会对士气产生影响,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个体所在环境对士气的影响也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业关系中心研究后发现组织融入、工作满意、直接上司、友好与合作以及个人回报5个因素影响员工士气。该中心研究员和心理顾问MelanyE.Baehr通过对两个完全不同的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这5个方面会对产业工人士气的产生影响。

史密斯和韦斯顿等人也提出了影响的士气7个因素:对组织目标的赞同、合理的经济报酬、对工作的满足感、优秀的领导者恰当的管理、成员间和睦的关系、良好的信息交流、成员的身心健康。PaulT.Bartone(2002)[3]等人通过对挪威海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强化训练前后凝聚力和士气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外部压力、成员的熟悉性、个人毅力等都对凝聚力和士气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外部威胁对提升群体士气的作用最大。这一结论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士气研究更多集中在军队、运动队等特定人群,以及在逆境中人们更加关注士气问题。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是影响士气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士气影响因素时,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是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FredA.Mael[4]等人(1993)考察了60个轻型步兵排的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和下属工作单位的士气,结果显示战士感知到的领导团队凝聚力与他们的凝聚力、认同、工作投入、工作动机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另外,很多研究证明领导与战士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对士气有正向作用。JamesGriffith(2002)[5]用多层分析法考察了美军驻扎在美国和欧洲的104个连队的凝聚力、士气与战士的健康、压力、认同、战斗准备的关系,发现不论从个体层次上还是群体层次上分析,领导的工作支持和情感支持都能够建立战士对组织的认同,减少离开组织的可能。

我国学者秦颖、窦胜功等人对不同类型企业员工士气进行调查后指出,管理方式、领导行为、工作内容、工作氛围、作业条件和心理压力等会对员工士气产生影响;孙远、阎旭光、林少培等对教师士气的研究表明学校环境、外在支持、报酬、教师的负担和压力、对学生的知觉、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等会影响到教师的士气;张锦年指出了排球运动队士气影响的4个因素:团队目标的一致性、团体内部结构、教练员的领导方式和需求的满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学术界到目前为止探索的士气的前因概括为个体特性、个体所处的环境两大方面。

3 士气的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士气在军事中的作用。我国古代军事典籍中有大量相关的论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也对此有着独特的认识。Stouffer等人(1949)在二战期间专门进行了士气与战斗伤亡率的相关研究。研究显示,战前的士气越高,战争中的非战争伤亡率越低。20世纪70-80年代以色列对应激伤亡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对战斗部队应激伤亡率有重大影响的,并不是战斗激烈程度,而是部队的士气。Appel和Hilger[6]也指出,在军队中预防精神病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和维持较高的士气。部分军事心理学者也认为提高士气可以使士兵学会控制害怕,防止因为害怕而失去自我控制,并让害怕保持在有利于保持战斗力的水平上。Motowidlo运用测量士气的行为锚定等级量表对驻扎国外的美国陆军47个排级单位进行测量后,发现具有高等级士气的单位具有更高的整体效率,出现像意见分歧、滥用和破坏怠工等低士气行为的概率也较低,同时更多的士兵愿意延长服役。随后(1978),他又使用行为锚定等级量表和工作动机指数(JobMotivationIndices)、工作描述指标(JobDescriptiveIndex)、工作满意指标(JobSatisfactionIndex)、总体满意指标(OverallSatisfactionIndex)等对614名军人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发现士气等级与总体满意度与愿意延长服役的人数和士兵抱怨的人数高度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学教授詹姆斯(W.James)在对1000名员工进行实验后发出感慨:“团队士气相当于3倍的生产率。”美国学者门德尔(Mendel)研究发现教师工作士气对“学生的学习、组织的发展和教师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较低的士气会引起教师“疏远和冷漠同事,讽刺与粗暴地对待学生,也会使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产生压抑感和倦怠感,并且更多地请病假,千方百计地要脱离教学岗位”;艾伦伯格(Ellenberg)的研究也发现:“哪些学校(教师)的士气高昂,那些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就不断提高。”

虽然这些研究显示,士气会影响组织业绩和工作绩效。但是有关士气与组织业绩关系的研究更多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

4 研究展望

虽然士气是个古老的话题,对于它的作用也早有认识。但是对于士气的系统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十分有限。基于士气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士气理论研究还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对士气影响因素的探索。大量的研究显示个体元素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士气产生影响,但是哪些因素会对士气产生影响,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影响,还存在不同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论证。这一问题不解决,会对组织士气的有效管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2)对士气结果的研究。士气属于态度性变量,是个体对组织认同、工作投入和团队凝聚力的程度。从逻辑推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员工士气会影响组织绩效。已但是对于士气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支持性的数据。未来需要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检验现有的一些理论假设,特别是需要研究证实员工士气是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间的关键中介变量。

(3)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实证研究。士气已经不仅仅是军事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组织现象。因此,对于士气的研究也不应局限在军事领域或某些特定的非军事领域。应该拓展研究领域,特别是企业员工的士气研究。此外,我国学者的研究,描述性语言过多,缺乏对现象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和实证研究。即便是实证研究,往往由于项目有限,样本小,缺乏足够支持性数据。未来对士气的研究应该再拓展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动中逐步构建起士气理论的体系框架。

(4)士气的问题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领域。目前对士气形成机理的研究,涉足的学者很少,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手段。揭示士气现象的形成和作用机理需要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认知理论、激励理论、领导理论等理论作为重要研究工具。因此,运用多学科理论探析士气的构建与作用机制,将成为对士气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GLSiebold,TJLindsay.TheRelationbetweenDemographicDescriptorsandSoldiersPerceivedCohesionandMotivation[J].MilitaryPsychology,1999,11(1):109-128.

[2]顾仰洁.团队氛围影响下信息异质性与团队士气关系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2):47-50.

[3]PTBartone,BHJohnson,EidJBrun,etc.FactorsInfluencingSmallUnitCohesioninNorwegianNavyOfficerCadets[J].MilitaryPsychology,2002,14(1):1-22.

[4]FAMael,CEAlderks.LeadershipTeamCohesionandSubordinateWorkUnitMoraleandPerformance[J].MilitaryPsychology,1993,5(3):141-158.

[5]JGriffith.MultilevelAnalysisofCohesion’sRelationtoStress,Wellbeing,Identification,Disintegration,andPerceivedCombatReadiness[J].MilitaryPsychology,2002,14(3):225.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2

关键词:美军;影视文化;传播;功能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17-03

作为世界军事强国,美国不仅体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高额的军费开支以及众多的军事基地,而且还体现在发达的传媒业以及军控媒体。作为美军政治性工作和公共事务活动的重要宣传教育方式――影视文化,正以最具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软性形式全面呈现着美国军事力量的硬性权力,这种软硬实力的完美结合,极大振奋了美军士气,塑造了美军形象,扩大了美军影响。

一、在美军内部传播:打牢官兵思想,鼓舞军心士气

美军有数量庞大的媒体,仅公共事务国防部长助理辖下就有300余家广播电台、电视台,并拥有600人编制的国防视听局,专门影像资料制作,并在海外57个国家设有953个电台和电视台,每周为部队播放1400个节目。其任务是为全球美国国防部和各军种部之间提供感知、教育和文化资讯传播平台,为全球美军提供制作各种包括新闻、信息、娱乐、出版物等在内的高质量多媒体产品与服务。其目的是传播美国的价值和制度理念,宣传美军的历史传统、、军人道德和行为规范,以此来增强官兵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

1.融入价值理念,培养国家意识。针对美国军人主体意识强,崇尚思想自由的社会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的影视文化成为美军宣传教育的首选。美国将这种软力量运用到思想教育领域,牢牢把握制传媒权,利用传媒平台开展政治渗透和价值灌输,而在现代传媒的包裹下,军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吸纳和接受着传播媒体灌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判读。影视作品可以使理性的内容感性化,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使思想教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捕捉,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也成为美军思想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美军每年要播放3500部电视片,租放1100多部电影片,同时,还经常利用总统竞选、国会辩论等大型政治活动的电视实播等进行政治理念灌输和国家意识培养。《美军陆军军官手册》的附录内专门注明了专业影片指南,其中推荐的影片《战场》、《全面出击》、《光荣》等32部作品,大都涉及国家意识、军人价值观、纪律本质和团结互助精神等内容。SMC制作过一部名为《国家的力量》的电视片,通过强调“9.11”事件双子楼遗址和消防队员的画面、反恐战争的画面以及太平洋战争和独立战争的历史镜头,以此向军队和国民传播“国家至上”、“不可战胜的民族”等观念,并将美国国旗视为力量象征,使美国官兵有着较强的“为祖国而战”的思想。

2.注重情感激发,激励作战斗志。影视作品“是通过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作为世界第一媒体大国和影视王国的武装力量,美军利用大多数年轻官兵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期,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的特点,用影视作品将勇气、坚韧和顽强等理念输入官兵头脑,鼓舞军心士气,激发战斗激情。处于越战困境中的尼克松就是从看来多遍的《巴顿将军》中得到精神上的激励。美军通过军队电视台的传播平台宣传美国防部的任务目标,介绍美军政策法规来鼓舞军心士气。1943年,陆军部又成立了一个指导课局,并拍摄了一组《我们为何而战》的影片,这部大型纪录片由《战争的前奏》、《分而征服之》、《纳粹分子在进攻》等数集影片组成。影片通过法西斯主义侵略对全球构成巨大威胁的事态告诉美国人民,要与世界所有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其目的就是要官兵了解战争的意义,影片如军号一般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

3.塑造英雄形象,增强军人荣誉感。美国是个崇拜英雄的国家,充分展现美军官兵的“英雄主义”是美国影视作品的一大特点。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胆小鬼”厄本,从害怕战争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还有《野战排》中的新兵泰勒,在目睹了巴恩斯中士与伊莱亚斯中士两人不同战争观的较量与搏杀之后,最后也成长为所谓美国式的勇士等等。美国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无不反映了美军勇猛顽强、临危不惧、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彰显了美军无坚不摧的主题。美军控媒体更是牢牢抓住这一增强军人荣誉感的倍增器。五角大楼频道每天播出大量海外驻军和军兵种新闻,如《AFN欧洲报道》、《陆军新闻观察》、《全体船员TV》、《环视空军》等,经常出现训练和执行任务的现场镜头,刻意表现军人自豪感、荣誉感和个人价值。这种更具隐蔽性和说服力的教育形式,使教育产生内化作用,其教育效果更加稳定持久。

二、在美国社会传播:打好社会基础,广泛争取民心

2004年5月14日,基于AFRTS(American Forces Radio TV Service)的唯一的非加密和纯军事频道五角大楼电视频道开播。该频道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内容涵盖国防部要闻、军方仪式和会、美军各军兵种和国民警卫队新闻,海外驻军事基地报道等。在美电视网中,由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福克斯新闻台(Fox)、美国老牌三大广播公司(NBC、CBS、ABC)的新闻节目、CSPN的政论节目,以及其他频道的影视节目等构成立体的传播模式,会在不同时段播出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伊拉克战事等有关非传统安全领域事件的新闻及评论节目。在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如诺曼底登陆纪念日、二战胜利纪念日,多个电视频道也都会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军事节目,直观地向美国民众展示美军良好形象,争取广泛民意支持。

1.增进公众对军队的认知,理解军队。影视节目形象直观、广泛覆盖、反复重播的特点成为美国公众了解和认知军队的重要窗口。美军通过制作军事题材电影、电视剧,反映军队生活训练纪录片,直播民众参与军营开放日活动,录制指挥官电视谈话节目等,增进公众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全国电视直播由总统出席的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的退伍军人节仪式,总统、军政要员和特邀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会见“优秀士兵”等节目以及有助于树立军人形象的国外驻军和在外作战的军人画面,使公众加深对军队的认知和对军人的理解。战争时期,美国拍摄了大量歌颂美军在各个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影片,如《中途岛之战》用真实的中途岛战役影像素材记述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艰苦作战的情景,《巴坦战役》表现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战斗小组在执行任务中孤军奋战,最后,作为唯一尚存的战斗组长,一边向蜂拥而来的日本人愤怒咒骂,一边举起机枪直接朝着镜头开火,从而构成一个极为撼人心魄的终结场景。这些影片特别是一些战争纪录片,向美国广大民众细腻地描述了美国军队和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形,歌颂了他们反对纳粹主义的勇敢无畏精神。

2.提升公众的爱国信念,支持军队。影视节目声情并茂、现场感强、覆盖面广,对激发民众的爱国信念更加直观、更加广泛。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布什多次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动员美国公民支持海湾战争。在美对伊拉克动武的意向渐趋明显后,美各电视台就开始大量报道伊拉克进口技术和设备是用于核武器制造,可能存有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的新闻。这些电视节目使美国公众认为伊拉克是邪恶的,应该为“9・11”事件负责,使美对伊动武师出有名。五角大楼频道开辟专栏对“美国支持你”活动大加报道,这是一项旨在推动企业和公众支持军队人员及其家属的社会活动,用意显然在于强化军队、国家与民众间的联系,树立美军广受支持的形象。2010年的美国盖洛普民调显示,共有76%的美国民众表示对军队有信心,名列所有机构和团体之首,显然美军的公关策略相当成功。

3.激发公众的参军热情,投身军队。1940年9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征兵役制法,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和平时期的征兵法。军方借由征兵的机会,要求各电影公司拍摄军事题材的喜剧片,好莱坞电影公司积极与美军方合作,迅速拍摄了大量相关题材的电影,其中,每部针对一个军种的《列兵巴克》、《海军故事》和《让他们飞上天》三部影片最受欢迎,对于鼓动参军非常有效。美军还将这些影片播放给前线官兵与参战国民众观赏,向世界传递美国为了正义与自由而战的讯息,民众参军、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1942年底,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总人数比前一年的180万多了一倍多,至1945年,军队总人数翻了4倍,约1 600万。近年来,在军方的支持下,大量美军最先进的现役武器、设备、基地纷纷出现在好莱坞影视作品中,成为军方的形象广告。海军为《壮志凌云》提供了5个中队的现役F一14战斗机参与拍摄,“企业”号等三艘航母也在片中露面,影片被称为“美国海军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征兵广告宣传片”,事实证明影片的确为美军的征兵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在全球范围传播:打造舆论优势,塑造正义形象

对于全世界的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于美国军事力量最感性、最直观的印象几乎都来自于影视媒介。《巴顿将军》、《壮志凌云》、《兄弟连》等影视作品无不形象地展示了美军领先的高科技军事装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引导观众对美国军事力量产生敬畏之情,潜移默化地认可美国世界秩序捍卫者的“正义形象”,并认同美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和“道义性”,可见影视文化对于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影响力的扩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展示军事实力,达到威慑效果。军事威慑是美军惯用的伎俩。美军善于利用影视向世人炫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极力向世人宣告:美军是不可战胜的,千万不要和美国为敌。在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中,美军总是拥有超强军事硬实力的“常胜”之师:恐怖的全球投放能力、强悍的单兵作战水平、精确到厘米的间谍卫星、震慑人心的常规武器、血腥的轻武器等。甚至在一些超现实作品中,无比“强大”的美军似乎只有外星人才是对手。为拍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美军向摄制组提供了F-22战机、M1A2坦克、“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等诸多精良装备,充分展示了这些武器装备的优良性能,在观众心中打下美军武器先进无敌的烙印。在《变形金刚2》中,美军一支小分队遭到机器人的追击,国防部立即指挥无人机确定目标后,用激光制导导弹攻击,从发现目标、锁定目标到精确打击目标仅仅只需10多分钟,展示了美军先进的信息获取、战场感知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

2.有效控制舆论,宣扬战争正义。美军尽管有着精良的武器装备,但在舆论控制上从不含糊。在好莱坞制片厂“丛林”中,设有美国防部联络办公室,负责把握电影中“美军形象”。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他们不仅接受神的特殊恩赐,而且还担当上帝所赋予的垂范、拯救世界的重任。所以在《变形金刚》里,他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宣称,只有美国才能拯救世界。虽然美军的性质和宗旨已经决定了它必然是侵略、霸道和逐利的,但为掩盖这一事实,美军先后精心设计了“民主斗士”、“自由世界保护神”等诸多形象,有意识地将“救世主”的形象“嵌入”到影视中,推广到全世界。从影片《变形金刚2》其实都可以看出美军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无论是应对外星人进攻地球,还是对付地球的地区冲突或人类战争,只有以美国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和以美军为中心的指挥系统,才是保护世界安全和捍卫人类文明的最佳保障。此外,还潜移默化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美国在世界各地驻军是合法的和正义的,如果将来有一天地球受到了侵略,或者是哪一个地球内部的“邪恶轴心”和“无赖国家”发动了战争,美国大兵都会出手相助以维护世界和平。

3.利用舆论造势,动摇敌方士气。影视宣传有利于发挥信息的认知和感化功能,通过影像信息作用的对象,达到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效果。伊拉克战争中,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中,美国政府的首脑要员经常亲自披挂上阵,在媒体上频频露面,使舆论进攻在造势、攻心、威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11”事件后不久,美国政府做出了攻伊倒萨的决心,并加强了在中东地区的媒体渗透,美国资助的由流亡国外的伊拉克反对派管理的卫星电视台“自由电视台”开播,对萨达姆进行妖魔化宣传,丑化和弱化其政权,动摇、涣散其军心、民心,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之效。2003年初,在伊拉克向联合国提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的第五天,美国空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的一架EC-130E飞机――“空中电视台”,开始向伊拉克的腹地发起了超远距离的“攻击”,通过播放世界通用的四种制式的电视节目真假难辨的信息,干扰伊拉克军政高层的战略判断,迷茫伊拉克军民心态,最终导引民众与当局决裂。

参考文献:

[1]朱少华.美军政治性工作[M].北京:出版社,2009.

[2]吴杰明,杨红章.美军形象传播的基本做法及对我军的启示[M]//美军政治性工作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出版社,2010.

[3]阎安.美军电视宣传的新动向及启示[M]//美军政治性工研究论丛(第三辑)北京:出版社,2010.

[4]陈莉,张宇.大众传媒与美军价值观培育[M]//美军政治性工研究论丛(第四辑).北京:出版社,2010.

[5]金苗.美军公共事务传播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9.

[6]詹庆生.好莱坞影视与美军软实力传播[J].艺术学院学报,2011(1).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一、立体化教学的内涵与优势高校国防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集多种军事理论教学元素于一体,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教学、实地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教学新模式。

1立体化教学的内涵

具体体现为:

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内容不仅反映出科学性、时代性、思想性和体系性,还要联系到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具有吸引力。

教学形式的立体化。课程形式不仅通过静态的文字、图片来表现,还通过影像、视频、音响、网络资料,和电视节目录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立体化。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有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科技组织教学环节和课堂互动。

教学时空上的立体性。在教学空间上,体现出空间的立体性,要求既要有传统课堂教学,也要将课外、校外实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时间上,保证时间的连续性,体现出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学校教育向社会、家庭教育延伸。

2立体化教学的优势

立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它将理性知识融于感性材料的形象化中,寓教于乐,寓学于趣;集视、听、思于一体,将动与静、声与影相结合,融趣味性的材料于枯燥的军事理论学习之中,全方位的动态材料形成对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冲击,在声情并茂之中,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二、立体化教学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一)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应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使大多数学生认为军事理论枯燥、乏味、空洞,但立体化教学以其新颖的现代化的方式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现象大为降低。军事理论课堂实现从“枯燥无味”到“津津有味”的转变,做到当军事理论课结束的时候,有学生会对老师或这门课有意犹未尽之感。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给高校国防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教学主体的立体化,高校军事理论课应创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多向互动条件,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直接受教。军事理论教师与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行各方面的交往,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受其教”。在组织方式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构建了一个完整、丰富、互动的国防教育课程系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上,军事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授和专题讨论两个部分,结合军事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国际形势教育等,结合案例教学讨论,在授课的过程中分阶段地穿插。这对于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增加对国防知识的理解大有裨益,在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亦动亦静,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手段,开创生动丰富的教学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传统的封闭型、灌输型开始向开放式、视听说的教学模式转变。结合课程内容,播放生动、立体、真实、宝贵的战争纪实和历史资料、武器专题;例如在“中国国防”课程中,穿插《中国武装力量》讲解视频,并在课程末播放《莫斯科保卫战》之类的有关视频,以打破时空局限的全方位的课堂形式,一扫传统的教师与黑板的单一说教式沉闷空气,让课堂呈现动静结合、五彩纷呈,可以带给学生轻松、愉快、活泼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对国防与战争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PowerPoint软件的镶嵌技术使教师可以轻松地使用多种媒体形式来呈现教学信息、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被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还可以开辟网络平台的互动式界面,将课程资料、经典案例、视频等资源上传,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做出解答等。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而其视觉冲击力也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不易遗忘。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由于军事理论和军训课时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的知识,一旦课程结束,国防观念就变得淡薄,甚至将已有知识完全忘却,更难以将其真正地转换成自身的国防素质。所以,加强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外的应用,能起到的巩固课程的成果、实现课程目标的作用。

1开发立体化国防教育软资源,将国防教育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之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就离不开对校园文化的补充和诠释。除了将军事教育布置在校园的橱窗、展板、报栏角落进行宣传外,创造国防特色校园精神文明氛围以外,还可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假日、纪念日,带领学生到部队参观学习,从而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亦可开展“重走长征路”“团队拓展”之类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达到锻炼学生的体力、毅力、耐力与野外生存能力的目的。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的主阵地,能深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且由学生组织,学生之间的互相作用更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针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需要,可以成立“大学生军事协会”和“大学生射击队”这两个学生社团,选取积极的军事爱好者作为骨干,高校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组织各种军事教育活动,开展定向越野比赛、射击技能比赛等,将国防教育辐射到学生课余时间里,使学生从中得到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军事类选修课作为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可以巩固教学成果,促进学生二次学习。国防理论知识可以开设经典的《孙子兵法解读》《古今中外军事思想辨析》《国际军事关系研究》《世界军情分析》《新军事领导思维》《现代军事变革历史》等课程,如开设定向越野比赛、气步枪、气手枪射击、擒拿术等课程,贯穿整个大学时期国防教育体系。

2整合立体化国防教育硬资源,打造国防教育新平台

国防教育基地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可鉴赏性、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它不仅包括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领袖故居、革命和历史遗址博物馆、文化宫、科技馆等,还包括用于开展军事训练的场所如民兵训练基地、学生军训基地等,以及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国防教育参观基地以现实为教材,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尚武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使学生实地感受军营文化,体验部队严明的纪律和令行禁止的作风。全国的国防教育基地大部分已免费向大学生开放。

兵器馆能丰富大学生的国防科技知识,使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地再现,大大提高了军事教学的效果。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就建有兵器馆,分为图文展示区、模型和单兵战斗物品展示区、现代兵器实物区、试听播放区。模型区的武器模型可以鼓励学生亲手去制作,使其对武器的构造更加清楚。兵器馆的参观之行,使学生学习了陆海空武器的基本知识,领略了世界各国武器装备的风貌,回顾了我国现代国防建设与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见识中国人民真实的重型装备与仿真武器模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大学生射击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国防技能的场所,有着特殊的意义。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就建有射击中心,射击中心分为射击练习场和射击训练场,射击练习场用作学生力量、瞄靶和稳定力方面的训练;射击训练场用来进行国际标准气枪实弹射击,有标准的靶场、仿真的赛场、先进的电脑监控设备和靶机输送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校射击队进行射击训练。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资源中丰富的实景实物、生动故事、典型人物,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应就近对本地区的红色资源进行梳理,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红色资源。包括战争历史、遗迹、人文,使之构成一条闪闪发光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红线,以学生社团和学生自行组织为单位,并在此进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或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让光荣传统的感染力在大学生生活中持续释放正能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力在大学生心中代代沿袭。

三、结束语实践证明,高校国防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能从本质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并使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包括时间与空间)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学习者全方位、立体化地接受和存储教学信息,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整体上提升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水平。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讨和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科.论国防教育学的创生及社会责任〖=J〗.学术交流,2012(09).

〖=2〗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3〗任楠.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现实途径〖=J〗.经济视野,2013(10).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4

题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 需要他们

导语:近期发生的李双江之子的社会事件尚在继续发酵,国内公众对于我国的文艺兵的评价,可谓莫衷一是。本刊为此特地专访了对文艺兵制度素有研究的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他。

对文艺兵认识的三个阶段

公教授觉得自己对文艺兵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建国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关于这个时期的直接记忆不多,但间接了解很丰富。比如说,他听说过有八路军战士观看《白毛女》入戏太深而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朝鲜战争的时候,豫剧皇后常香玉不惜巨资捐赠飞机给志愿军。在刚建国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比较纯粹,老一代艺术家的余韵和影响仍在,结果产生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爱戴的德艺双馨的部队艺术家。

第二个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初期。在改革开放初期,公方彬教授当兵没几个月,就走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他觉得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队同时处于两个环境,一方面是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艰苦危险的战场环境。有人形容那个时代是“山上守卡子,山下数票子”,巨大的反差让军队文艺工作者的作用突显,军队文艺工作者走到了前台,不断到前线慰问演出,同时他们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比如说《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歌曲,《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这个阶段是一代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时期,也是给人民留下美好记忆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近几年的文化艺术快餐时代。由于市场经济对人们的异化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人们开始遗忘精神而独衷金钱。于是演艺界有人为了出名不惜自爆绯闻,虽然军队文艺工作者比之社会上的明星,社会声誉普遍要高些,但是还是有个别军队文艺工作者产生了非常不好的负面新闻。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进行普遍的道德自省,加强自律。

部队明星们要加强自身修养

近年来,军队特招了部分著名的演员和歌手加入文工团。公教授认为,特招有别于一般的青年参军入伍,需要正找对象具备特别的资本,这些所谓资本虽然不一定要制订成文标准,但是必须要有基本的要求和规矩。特招一个文艺兵,应当具备三个条件:艺术水平出类拔粹,艺德俱佳,特招单位有空缺。正是由于某些文工团过于看重特招对象的名气,而不考察其他的因素,这才导致了社会上的巨大争议。

部队的明星们要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向社会表现出德艺双馨的形象,这样部队的明星才能做到名气越大,作用越大,宣传效果越好。现在某些军队明星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社会巨大的关注,除了他们本身就是明星外,更多的原因是社会公众赋予了军队明星太多的政治意义。比如说宋祖英升任海政文工团团长,李双江、梦鸽夫妇的孩子李某某的社会事件,都让公众议论纷纷。公众的评价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公教授提出,军队的明星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前,很长时期演艺界不重视名气,谁重视名气,就可能被戴上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帽子。所以,那个时期,中国的文艺名人数量不太多,社会声誉也普遍比较好。今天不同了,明星除了个人努力外,还有包装公司的“出谋划策”,很多事情不是明星自己能决定的,很多是公司行为,就是为了炒作,就是为了出名。某些军队明星也不能免俗,更恶劣的是某些女演员打着“军校校花”的名义来炒作自己的不雅照和不雅新闻。对于这种打着“军队明星”招牌招摇的艺人,军队应该采取追究措施。

减员增效是必然趋势

公方彬教授说,文艺兵的数量,他不掌握确切数据,但是肯定不会有上万人。至于文艺兵的保有数量问题,应该从军委总部赋予的文工团的职能来考量,如果上面规定专业文艺团队一年内要走遍所有师团单位,那么文艺兵的人数肯定要大量增加,但是从长期看,文艺兵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减员增效是必然趋势,只是有一个减多少和何时减的问题。至于人员去向问题,应当与其他转业军官类似,不能特殊对待。

但是,今天的中国军队目前仍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文艺兵。在这方面中国不能也不必套用西方军队的模式。因为中国与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运行都不能套用西方模式。西方国家是小政府大社会,众多事务由社会非政府组织和公共组织完成,政府基本上是采取花钱买服务,包括军队也是花钱请好莱坞制作军事体裁的电影。他们所以这样做,甚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就是政府只充当“守夜人”、“敲钟人”的角色。中国的制度模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掌握着主要的社会资源,跳出这一体系便不再有强力承担者。所以,目前为止中国军队的精神建设和软实力提升需要文艺团队。

公教授重点谈论了公众热议的我国文艺兵的高衔级的问题。他说:“文艺兵高衔级问题,基本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特有现象。西方军队职业化水平很高,突出强调编制与军队职能的关联。比如西方军队普遍拥有军乐队,作战时军乐队可以在最前沿使用,可以有效提振士气。其他表演形式则因功效逊色于军乐团,所以就不编配。西方军队的合唱团员、乐队队员的军阶都很低,甚至指挥都是由低军衔军官和士官构成的。去年美军军乐团来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与我军军乐团联合演出。看一下演出名单,二者最大区别是一方由士官组成,一方由大校上校组成。为什么他们没有高军衔的军官?因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队,高军衔一般有对应的指挥岗位,不能随便增设。”这与文化和评价系统有关,在一个和尚尼姑都是处级的今天,让艺术家扛个士官军衔,无论个人和社会都无法接受。至于“文职将军”这种说法,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形容词,不过因为著名军队艺术家佩戴职务资历章而得到了强化。大众眼里的“文职将军”,其实是从事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官,当其专业技术等级达到三级以上(个别四级),同时又满足了其他一些指标,就会在佩戴标识中出现将官的部分内容。宋祖英就属于这种情况。

军队艺术家必须注重个人社会声誉

对于韩红、李双江的儿子出现负面新闻,公方彬教授认为,这些事件本身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名人的光环效应,这和很多社会上的名人出现类似性质的新闻事件而被媒体狂轰滥炸一样。他说:“在网络时代,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以管制来减少这些负面新闻的传播,惟一出路是文艺工作特别是有知名度高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自律,要珍惜声誉,避免把自己变成娱乐大众的载体,更要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因不自律而给军队文艺界乃至整个军队抺黑。本质上,名人和模范都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载体和风向标,既然处到这样的位置,就应当接受社会的规范和评价,稍一放纵都会带来于己于人不利的结果。”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5

关键词: 长勺之战 湘学

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从军事渊源来说,曾国藩创办、胡林翼等人襄赞其中的湘军及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锻造出来的湘军精神给了深刻的影响。而湘军推崇士气的立军取胜之基,吸纳了长勺之战蕴含的兵家之道。

对长勺之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他在青少年时代对这一著名战事的最早接触。曾经回忆少年时代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见于《春秋》的长勺之战也应该给他留下初步的印象。对长勺之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应该来自曾国藩的著述。这要从自我表述的"独服曾文正"说起。

曾文正即曾国藩(1811~1872),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而他影响最大的"千秋功罪",是率领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湘军将帅廉勇,军纪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

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写的长信中写道: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李锐从治学方法、探求本源、修养之道、勤俭刻苦、文章气象,直到带兵打仗等方面,对为何"独服曾文正"这一点有详细的述评。

洪秀全用来动员群众的,是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天主教教义,再由他加以中国化而成的"拜上帝教",这在中国并没有根基。曾国藩以保卫名教作号召,动员士大夫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一场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一场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战争,被曾国藩说成是一场维护名教,也就是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战争了。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是看到了这一点的。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十分重视梁启超的意见。梁启超评论曾国藩:"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的外婆家在湘乡,他8岁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曾国藩就是湘乡人。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袁仲谦和修身课教员杨昌济,都是服膺曾国藩的。杨昌济也曾勉励以曾国藩为榜样。当时的听课笔记本《讲堂录》记录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等书中的材料。例如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军观点:"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曰起而有功。"

当年读过的《家书》,系光绪年间传忠书局的木刻本,现韶山纪念馆尚收藏有该书的第四、六、七、九卷,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手书的"咏芝珍藏"。"年轻时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深,后来在延安,他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

而对而言,对于长勺之战的更为直接的提示则是来自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一书。《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二录有《左传齐鲁长勺之战》。

曾国藩的时代,社会上流行着两部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但也收录了齐鲁长勺之战。姚鼐是清代桐城派文章家,以为治学有义理、词章、考据三个方面,即以此为线索编成《古文辞类纂》。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同《古文辞类纂》相比,《经史百家杂钞》改变了《类纂》偏重对古文的研读、模习和应用,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了解历代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经史百家杂钞》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

对于《经史百家杂钞》一书,评价甚高,在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的信中说:"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纂《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

近代湖湘兵学是以曾国藩治湘军形成的兵学思想为主要内容。曾国藩军事思想主要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曾国藩说:"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大之者公也。"这是说,罗泽南是湘军的创始人,而发扬光大者则是李续宾。

钱基博先生指出:"罗泽南、李续宾、王g,三人者,披坚执锐以当太平军,身经百战,未享成功。而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公,则知人善任使,指挥若定,幕府画啸,而坐享其成;身兼将相,爵至通侯。显晦不同,劳逸亦殊。然其困心横虑,裕以问学,以忧患动心忍性,而不以忧患丧气堕志,一也。"

湘军正是从罗泽南的练勇而来。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军长沙,湖南。王珍开始倡行团练并辅佐知县朱孙治"惩治奸民",罗泽南助之,李续宾等相继加入。是年十二月,武昌被太平军攻克,为加强长沙防守,湖南巡抚张亮基调勇至省城防御,曾国藩就任团练大臣,"于是始治兵长沙。命罗泽南、王珍等领军三营,仿明戚继光束悟成法,逐日操练。是为湘军创立之始"。郭嵩焘说:"曾文正公初募湘军,专依罗泽南、王珍。"罗泽南以理学治军,注重加强军队的思想教育。曾国藩称其"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战,暮归讲道"。罗泽南培养出了李续宾、李续宜、王鑫等一批书生起家的湘军悍将。罗泽南是一个理学家,主张"静"的修养。钱基博综述罗氏兵学大要:

或问制敌之道,曰:"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左氏》'再衰三竭'之言,其注脚也。"亦本周敦颐主静察机之说。其治军以不扰民为本。而视东南安危,民生冤苦,如饥溺之在己,与其所注《西铭》之指相符。军行所至。士民欢跃,或输敌情,或诉所欲,馈肉饷饭,如家人父子。得道多助,屡破大敌,而善以寡击众。乡人化之,荷戈从军,蔚成风气。时为之语曰:"无湘乡,不成军。"藉藉人口。而不知无泽南,无湘军。惟泽南以宋儒之理W治兵,以兵卫民,皎然不欺其志。此湘军所以为天下雄,而国之人归颂焉。

钱基博综述曾氏兵学大要:

常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凡用兵之道,本强而故示敌以弱者多胜,本弱而故示敌以强者多败。敌加于我,审量而后应之者多胜。漫无审量,轻以兵加于敌者多败。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二下,我打第一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余于数语,常常体验。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忽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敝。此善于用气者也。愿学陆抗,气方锐而厚蓄之;不愿学荀,气已竭而复振之。愿算毕而后战,不宜且战而徐算。与悍贼交手,总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若在贼者全无破绽,而我昧焉以往;则在我者必有破绽,被贼看出矣。毋乘以躁气,毋摇以众论,自能觑出可破之隙。若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见。昔作有《得胜歌》云:'起手要阴后要阳,出队要弱收队强。初交手时如老鼠,愈打愈狠如老虎。'虽粗浅之言,而精意不外乎是。大抵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著;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稳也,正也,人事之力行于平日者也;险也,奇也,天机之凑泊于临时者也。军事如枪法,门户宜紧;如拳法,有伸有缩。若入之太深,则有伸无缩矣。"

对胡林翼也非常推许。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与国统区著名作家张恨水会面,谈到自己的名字。笑说:"我以前常用的'润之'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之',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之,就干脆改成润之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之'。"

翻读《胡文忠公遗集》可以发现,胡林翼论兵之际,对士气之重要特别在意。而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胡林翼的多封信札,基于对长勺之战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强调士气的作用。试举二例:

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二日的一封信中说:"十九之挫,不可尤人,只应自立。其过在山外失约,而亦自失地步也。千言万语,贵于审机审势,占山占险,尤须与湘军联成一气,乃不单薄。贼本乘隙而始出战,贼知彼竭我盈之机,而官军则始患其轻,终无力量,亦可慨也。须烦实力董戒,小挫正以成人之美,不可灰心。"

同月二十六日的一封信中则写道:"二十三四等日之书,均已奉到。大计总须从上打下,从西打下。兵家之事,贼伏不动,则我军不宜急战。来函谓贼山谷不出。欲攻垒贼,未易得手;欲攻山贼,马队难以施展,步队未能一律,诚为至计。只可从容持重,先立不败之地为要。正二月之内,弟决不催促,可请从容筹画,以期一鼓荡平。山内一军,尚须移营。金逸亭信钞上,并望传之各营为要。"

李锐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活动经验,对后来的战争生涯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位有名的湖南人蔡锷,于1911年编有《曾胡治兵语录》,就是一本毛认真读过的书。"

1911年,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之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一部"精神讲话",蔡锷摘录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胡林翼剿灭太平天国的一些治兵言论,分类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用作云南讲武堂教材。《曾胡治兵语录》全书分12章,1.4万字。前十章为: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等,主要是有关治军问题的言论;后两章为兵机和战守,是关于战略战术的言论。编者在每章后加有评语,以阐发编者的观点。

近代军事教育中研习中国古代战例,不失为兵学要道。作为著名战例的长勺之战进入兵学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例如,早年为国军名将后来和平解放北平的傅作义对长勺之战也多有留意。"1915年,傅作义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深造。从此他精心钻研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立志要做一个胸岁万卷的军事家,为国出力效劳。对于孙子兵法十三事篇,他尤反复阅读,精心研究。同时对古代著名战役也颇为留意。如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道之战,新汉昆阳之战,东晋秦苻淝水之试……,他都仔细阅读,刻意体会。"

而与傅作义不同的是,蔡锷与曾、胡均是湖南人。《曾胡治兵语录语录》实际上是近代湖湘兵学的一个扼要总结。

《曾胡治兵语录》第十一章《兵机》: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茵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用气者也。……以上曾语

该条摘自曾国藩给李次青的信。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对长勺之战表现了更为直接的推许。

咸丰六年(1858)五月初二日,曾国藩给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的信中写道:"接惠书,知渡河截剿援贼获胜,欣慰!欣慰!足下与秀三、弥之围攻之师,兵力颇厚,惟屡次为枪炮伤我壮士,逾数百人,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验。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当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忽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敝,此善于用气者也。足下忠勇内蕴,迈往无前,惟猛进有余,好谋不足。吾愿足下学陆抗气未用而预筹之,不愿学知气已竭而复振之。愿算毕而后战,不宜且战而徐算,至嘱!至嘱!"

《曾胡治兵语录》第六章《严明》:

兵,事也,以收敛固啬为主。战,勇气也,以节宣提倡为主。故治军贵执法谨严,能训能练,禁烟禁赌,戒逸乐,戒懒散。……以上胡语

该条摘自胡林翼给多都护的信。咸丰十年(1860)五月初四日,胡林翼给多都护的信中写道:"直夫将军到英山,马队应如何分拨之处,惟麾下请将军酌行,弟无成见也。霍山本系要地,不宜空虚;麾下筹画周详,至为钦佩!夫兵,阴事也,以收敛固啬为主。战,勇气也,以节宣提唱为要;老兄治军有法,谨严切实,能训能练,禁烟禁赌,戒逸乐,戒懒散,异日大勋之成,属之阁下矣。"

胡林翼在《致严渭春观察论人才》中也申述此意:"夫战,勇气也,当以节宣蓄养提振为先。又阴事也,当以固塞坚忍蛰伏为事。"

1920年6月23日,《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写道:"呜乎湖南!鬻熊开国,稍后其封。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今)一蹶不振……"把曾国藩、左宗棠和黄兴、蔡锷并列为湖南近代史上值得后人效法的楷模人物。最早接触《曾胡治兵语录》,至少可以追溯到他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之时。

《曾胡治兵语录语录》于1917年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1924年,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东南黄埔岛创办,史称黄埔军校,担任校长。十分服膺曾国藩、胡林翼,将《曾胡治兵语录语录》确定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补"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为题出版。为增补版写了序。序中说:"余读曾胡诸集既毕,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为后世圭臬者,成为一书,以饷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国战史于将来。不意松坡先得吾心,纂集此《治兵语录》一书;顾其间尚有数条,为余心之所欲补集者,虽无治兵之语,治心即为治兵之本,吾故择曾胡治心之语之切要者,另列一目,兼采左季高之言,可为后世法者,附录于其后,非敢擅改昔贤之遗集,聊以增补格言之不足耳。"

黄埔军校是、共产党联合创办的。创校之初,是上海考区的主考官。"1924年4月28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录取考试放榜,正取学员350名,其中的第一名为湖南籍考生、后来被称作'黄埔奇才'的共产党员蒋先云。而蒋先云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人,正是。""蒋先云填写的调查表,其中写明他是由等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的。'一大'结束后,就不遗余力地投入到黄埔军校的初创工作中,与恽代英一起秘密负责上海考区的招生工作。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黄埔军校的创建,亦有着我军的缔造者--的一份特殊功劳。"

蔡锷在云南讲武堂的学生中就有。虽然没有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没有担任过军校的教官,但实际上却同黄埔军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黄埔资源创办的军官教导团,从中后来诞生了三位元帅一位大将。的军事思想来源于黄埔并经过了改造,被称为"式黄埔将官军事艺术",的朋友、战友甚至敌手也出自黄埔。从这两方面来所,对《曾胡治兵语录》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

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曾胡治兵语录》在他的视野之中。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在的一些言论。长勺之战中"一鼓作气"的兵法,在的军事生涯中也是常常述及的话题。这表现在各个时期与共产党的对决中,也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言论中。

例如,在与红军的对决中,提出:"打仗完全在精神,临阵的时候若能够一鼓作气,战无不胜,如果自己心里动摇,志气颓丧,作战无把握,就无论我们有多大的力量,亦必要打败仗!"

抗日战争时期,说:"至于此次全会闭幕之后,我对于各位的希望,就是要一致实行决议,而且实行必须快当。尤其是从今天起两周以内,必须将以后一年内应进行的工作,即行决定,应派各地宣传考察的高级干部,现在就要决定人选,限期出发。俗语说:"趁热打铁",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情,总要一鼓作气,持久贯彻,不可稍有松懈,一松懈就没有结果!希望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格外紧张,格外努力,来达到这次全会的目的!"

解放战争时期,说:"须知所谓攻击力,决不是说我们用多少兵力,一鼓作气的蛮攻,以致自己牺牲惨重,就算是尽了攻击的责任。我们所谓攻击力,乃是指部队持续进攻,直至敌人彻底崩溃为止的一种威力。"

参考文献:

1.:《致黎锦熙》,《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83页。

2.李锐:《早年读书生活》,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6月版,第183~199页。

3.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

4.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致九弟・治军总须脚踏实地》。

作者简介: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6

李铁军生于山清水秀的临朐,儿时即喜涂鸦,囿于条件有限,只能从小儿书中得到艺术的启蒙,以铅笔在本上涂涂画画,畅想绘画的理想。当时他并不了解绘画的基本技法,更不知晓绘画要师自然更要师古人。庆幸的是李铁军对绘画的悟性好,在学艺的道路上,得张民生先生、张宝珠先生等师长的亲授。尽管绘画之路艰难且清苦,但凭着对绘画的挚爱,促使着他不断去钻研,取众家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通过阅读相关书画大师理论书籍和临慕古人,泛学传统并到大自然写生,以古人笔墨验证自然,虚心请教师长,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绘画的理解。

在师辈们的引领下,他逐渐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于是,李铁军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临摹古人的作品中,像马远、夏圭、王蒙、石涛,四王以及现代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傳抱石等大师,都在他的临习范围之内。宋代绘画的造型严谨,元代绘画的趣味,清代绘画的生气都有机地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中。特别是王蒙绘画中的牛毛皴,解索皴,石涛的理论“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现代大师的笔墨创新与写意,都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自己绘画风格的形成,也使他认识到所有绘画新风貌的根本与笔墨皆来源于传统。

除了临摹古人,追宋元笔意,注重绘画渊源,李铁军更加重视文化渗透,尤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思想上的广度和文化上的深度使他的绘画作品读来韵味十足。正是因为李铁军对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他的山水画中少了些法度,多了些趣味。黄宾虹曾讲:“画之佳者在有意无意之间,名家画如不欲画,若不经意。”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不矫揉造作,便会真情流露得天趣。

“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在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山水画里,艺术品的优劣高低区别就在于画家是否把所绘物象内在的精神灵魂表达出来,并且能引起观者共鸣,所以李铁军不仅去提高技法而且不断加强自己画外功及传统文化的修炼,加强道的领悟,对美的洞察能力以及精神内涵的传达。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骨法用笔”,于是他从书法入手渐渐地深入绘画的内核,以书法入画,并有意无意地赋予他的山水画“内美”的品质,加强书写的味道,气势之外更现绘画格调古雅与山水之姿。

艺术需要创新,笔墨当为时照。李铁军在艺术探索中,撷取造化之灵气,发掘创作之源泉。其山水画的面貌在师古人、师自然的习画历程中得以形成。其山水画作品笔墨滋润,气势雄壮,格调淡雅而气韵生动,有的则富有禅意,这充分表达出画家对山水的热爱和林泉精神。李铁军把山水意象化,在问道自然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的照搬客观现实,他把传统山水画的模式意象,用自我的感知来写照对山水整体的解读。这也正契合了古人讲求“气韵生动”的审美概念,古人以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无意者。黄宾虹也谈道:“空谈气韵不能称为高明”。“气韵”一词虽然出现的时间很早,但是并非由后天的学习苦练得来的,画家胸中有丘壑,有天赋,脑中有气象才能使作品自然的流露出韵致。诚然,李铁军将自我感知到的,夹杂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之中,在他的山水画中多少也留有他对儿时纯真梦境的一种幻象,也有着他对山水自然的一种发自肺腑的热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绘画画理的揣摩。他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但其所要表达的神韵就在笔墨间,因为这里融入了他的故事与人生。

正处于创作期的李铁军,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之情有增无减,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绘画理解的深入,随着将来对中国绘画的继续深造与学习,祝愿其绘画艺术将会越发精进,虽然绘画成功之路艰难,还要继续修炼,但每个成功者不都是这样走过?都需要这种对艺术孜孜追求的执着精神吗?正如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铁军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7

关键词:教学艺术;军事特色;课堂情态化;语言范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2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是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军队院校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加强自身政治素养的一门必修课程。军队院校培养的是未来既懂军事又讲政治、既干事业又树典型的特殊人才,是未来部队基层单位的骨干或领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军队院校的大学生来源多样,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教学必须紧扣军事院校学生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突出军事特色,实现理论阐释的现实化

“马原”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主要阐述其基本理论、基本范畴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既非常深刻又极为丰富。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军队院校,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难用。对于军队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要提高大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准确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去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紧密结合军队院校的军事特色,借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军事历史知识或者结合学生的军事实践进行课堂分析和讲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适时利用历史上的军事事件或历史人物,把枯燥的理论讲活。如前所述,军队院校的大学生来源多样,他们所掌握的思想政治常识程度不一,层次不齐,按照惯常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程内容要深刻把握,对知识重点难点要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历史上的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历史人物,对课程中的一些原理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可以用我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予以说明;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列举“西安事变”的发生或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等。对于军队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马原”的理论、概念是枯燥的、陌生的,而历史上的军事事件和人物是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适时运用这些历史军事素材,通过讲解、视频演示、课堂情景模拟等,不仅可以使“马原”课堂变得富有生趣,而且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是充分结合学生的军事训练实践,把抽象的知识讲透。军队院校的大学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大部分时间还要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平时也要接受军事化的日常作息管理。因此,他们在学校里既是同学关系,又是战友关系。教师在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时,如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军事训练实践进行领悟,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大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其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注意情感投入,实现课堂气氛的情态化

“马原”课理论性强,课堂教学中说教、解释性环节较多。因此,如何实现课堂表达情态化,调节课堂气氛和把控课堂情绪,对很多“马原”课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谓表达情态,是指在课堂中授课教师的精神面貌状况、倾注情感方式。在军队院校,老师和学生似乎都有自己的“苦衷”,不少老师感觉学生不配合,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讲得不好。其实,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也不是老师上课态度或水平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一种情感因素的黏合剂。因此,在“马原”课的实际教学中,实现情态化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充满激情,传达正能量。在课堂上,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教学对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热情度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教师来带动和激发。军队院校的学生体能优秀,充满活力,作为“马原”课教师应在课前就对其做好情绪调整,做适当的肢体运动,保证睡眠质量,做到精神饱满,底气充足,以极大的激情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把学生内在的能量激发出来,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氛围。这是讲好“马原”课最基本的课堂情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第二,倾注亲情,给予贴心关爱。军队院校的大学生同其他高校学生一样,远离亲人,独立生活。而且,军队院校几乎都是男生,他们缺少一种更多色彩的生活交流机会。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很有限,他们比普通大学要承受更多的训练压力、心理负担。因此,在军队院校,很多学生上“马原”课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把任课教师往当做深度交流、倾吐心声的长辈甚至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希望在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怀和贴心的问候,希望老师能将更多关爱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多做停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爱生如子”的态度进行施教,这样既可以得到学生的敬佩,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结交友情,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由于各种原因,不少老师在“马原”课堂教学时,不由自主地以“俯视”的眼光看学生,以训导的方式讲内容,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这样既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很压抑,也会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开掘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鉴于此,我们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以谦虚的态度,把学生当朋友,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轻轻松松上好每一堂“马原”课。

三、创新语言范式,实现专业概念的通俗化

“马原”课程具有理论程度高、涉及知识范围广、逻辑性强等特点。很多老师在讲这门课程的时候,可能自己的理解很到位,但讲课时总免不了在概念上兜圈子,用术语解释术语,最终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我们讲创新语言范式,并不是脱离课程内容去天马行空,而是要在准确把握专业概念和术语的基础上,生动形象地运用一些通俗的表达方式方法来阐述其中的逻辑关系、深刻内涵。同志在论中美关系时讲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讲统战关系时讲的“赶毛驴要一推二拉三打”,都是语言范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也包括语言范式上的不断创新。作为理论的研究者和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我们至少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实现理论、概念表达方式上的转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切合理的比喻比较等,正确无误地把知识讲透,让学生理解到位。如可以利用大学生平时军事训练或演习中的一些关系作比较、打比方,用军事术语来转化“马原”中的专业概念等,甚至还可以用一些排比修辞来加强语势,增加“马原”课堂的感染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马原”课堂语言范式的转换和使用,必须做到准确到位,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误导学生。

总之,只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在方式方法上“不走寻常路”,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艺术化,就一定会使“马原”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本身必须不断学习、深入思考,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素材,多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孙立侠.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杨武.把艺术院校学生特点融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军事气象学论文篇8

[关键词] 《木兰》 陌生化 文化侵略

木兰形象源于北魏时期的民歌《木兰辞》,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木兰故事走到大洋彼岸,迪士尼于1998年推出动画片《木兰》,在美国刚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票房为2280万美元,最终在美国国内获得了1.2亿美元,以及全世界约共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其中中国贡献了1.2亿的票房),成为年度第二高票房的家庭影片。从票房上来看,《木兰》的收益远远大于2009年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经统计,电影的最终票房为13.5千万美元)。在口碑上,也好于中国搬上大银幕的几部关于花木兰的电影。木兰故事如何在西方视野的改编下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即是对传统木兰故事的陌生化表现。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搜检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那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变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1]。在这里,陌生化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陌生化要求主体“创造性地破坏习惯性和标准化的事物,从而把一种新鲜的、童稚的、富有生气的前景灌输给我们”[2]。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了戏剧中的陌生化概念:“把一个时间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感和新奇感。”[3]在动画片《木兰》中,价值观的陌生、叙述风格的陌生以及人物形象的陌生都给我们带来一种新奇感,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木兰故事。

一、价值观的陌生化

中国是儒家文化浓厚的国家,“忠”、“孝”二义占有崇高地位, “忠”和“孝”也是木兰故事得以展开最基本的核心,突出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儒家思想,也包含了政治教化的作用。

《木兰辞》的木兰从军是因为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之心。到了《隋唐演义》里的木兰面对征兵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吾观史书上边,有绣旗女将,隋初有锦伞夫人,皆称其杀敌捍患,血战成功,难道这些女子俱是没有父母的,当时时势,也是逼于王事,勉强出征,反得名标青史。”[4]突出的是一个“忠”字。在《北魏奇史闺孝烈传》中的作者更通过木兰的奋勇杀敌至吐血、到敌营下书宁死不屈、女将卢玩花的身世与回归等情节,来突出强化她的忠。《忠孝勇烈奇女传》中的朱木兰则是界于仙、人之间的人物,身上充满了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成了意识形态的符号。

在迪士尼版《木兰》中,消解了中国历代木兰故事中的“忠孝”, 注重表现个人奋斗与自由。故事开始讲述家人希望木兰通过相亲为花家光宗耀祖,她在相亲弄巧成拙后的独唱表现出“释放真我”的想法,木兰从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释放真我”的实践;而到了她因受伤暴露身份被弃雪山中,她说“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说明了木兰出征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证明自己,表现西方经典的“找寻自我”的文化价值观。而木兰最终拯救了中国,宣扬的也是西方影片中最常突出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爱情观方面,中国的《雌木兰》、《木兰将军》和《闺孝烈传》中涉及到木兰的爱情和婚姻,《雌木兰》中王郎娶木兰是被她的孝行感动;《木兰将军》中皇帝欲纳木兰入宫,也是因为她的“忠”、“孝”;《闺孝烈传》中木兰为了国家而让出夫人之位甘愿做妾,也是尽“忠”。2009年马楚成导演的中国电影版《花木兰》,虽然对原有的故事框架进行改变,但是“忠”、“孝”的表现依然是电影的重头戏,花木兰和文泰的爱情也因木兰大爱无疆的一番话“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安宁,不能让更多的亲人留下带血的军牌!”而终成遗憾。

迪士尼版《木兰》中替父从军固然是故事的主线,但木兰与李翔的爱情也是推动故事前进发展的另一动力。2004年推出的《木兰2》完全将两人爱情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叙事内容,虚构了木兰和李翔护送三位公主去羌国完婚的故事,木兰“找寻自我”的意识也更被凸显出来。通过木兰的影响,三位公主最终放弃联姻嫁给自己的心上人,木兰和李翔也终成眷属,花木兰成了自由恋爱的典范,“冲破禁锢的先锋”。木兰在自己实现自由婚姻的同时也帮助公主实现了自由的婚姻。反映了在西方人的爱情观中,为了国家安全的联姻也无法超越个人的婚姻自由,不同于中国文化中推崇的为国牺牲、大爱无疆的精神。

二、叙述风格的陌生化

由于故事价值观的差异,对木兰故事的叙述风格也是不同的。中国的诸多木兰故事因为表现的是“忠孝仁义”的正统儒家思想,所以无论是在文本叙述还是在影像表达中都带有沉重、严肃、悲凉的意味。但是动画片《木兰》架空历史,突出表现花木兰对自我、自由的找寻,所以影片也是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中来传达这种价值观。

木须龙是电影中最为出彩的配角,中文版木须龙是由陈佩斯配音,由此也可窥见木须龙在影片中制造的轻松搞笑的气氛。它的出场化解了祭拜祖先的宗庙里严肃的气氛,喋喋不休的问老祖宗是谁需要他的保护,还说“要是哪个傻瓜活腻歪了,敢找咱们家人的麻烦,让我来收拾他!”它的气势汹汹却被老祖宗的一番话压了下去,认识到自己只是个“敲锣的”。它在火苗闪烁的投影中高大的形象与它现实中的瘦小形成鲜明对比,它自高自大,爱吹牛却又不断的惹来麻烦:它导致阿宁、阿姚和金宝与木兰的争执,使他们难以遏制脚步撞倒了排队吃饭的士兵队伍,造成木兰被他人排挤的局面;行军路上,是它误点了弹药引来了匈奴军,最终导致木兰女性身份被揭穿。但是它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它鼓励木兰“既然一起开场,那就一起收场吧!咱们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除此还有许多调侃戏仿的幽默诙谐的桥段:木兰把装米的袋子戳上小洞绑在小狗身上,再用竹枝吊住骨头挑在小狗面前,小狗追逐骨头带着米袋狂奔,鸡群也跟在它后面跳来跳去啄食,直到包围正在祭拜祖先花弧;祖先的灵魂在灯红酒绿的神庙里进行狂欢式的歌舞表演;木兰为了应对能够光宗耀祖的新娘考试,在手臂上做小抄,在媒婆的考试阶段,还因为吉祥蟋蟀的捣乱而频出状况。导演在电影中创造性的将严肃的、标准化的规则破坏掉,变成一种新鲜的、富有生气的生活化场景,以此来营造一种轻松的叙事氛围来传达电影的价值观。

三、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中国历代各种版本的改编中,在我们的想象中,花木兰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为了“孝”而替父从军的女子,在战场上又是为了“忠”而全力战斗的将军。这也是为什么木兰故事在中国有许多版本,能为大众所知晓的只有最初的《木兰辞》。在西方人的解读下,故事并未脱离原有的文本,总体来说是符合原著,但是木兰却是一个全新的木兰了,她有恰符于年龄的开朗、活泼与调皮,有对爱情的憧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传统的木兰身上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性格被剥去,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现实中花木兰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可能有的情况、动机和原因,让人产生惊愕与新奇的感觉。或许现实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假小子,所以花弧才教她习武,从军只是想让她得到一种锻炼;或许花木兰就是像电影中所说的她只是想证明自己、想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偷偷替父从军。这些都是有可能存在的,而这些可能性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为僵化的思维带来一丝活力。而中国古代各种改写的版本无一能够超越《木兰辞》的重要原因也就在于此,中国古代文化寻求的是国家和家庭的责任,集体的利益,从而压抑个人的需求,所以花木兰的形象毫无创新,故事主题不是忠,就是孝,反复的伦理教化让人审美疲劳。

四、对“文化侵略”的思考

迪士尼重新解读的花木兰的形象被赋予浓厚的西方价值观: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平等、自由恋爱等等。这些价值观体现在木兰身上都是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一直以来,对《木兰》的解读多从文化侵略、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导演在电影中附带了许多直指中国的文化符号,如电影开片的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展现,古筝、二胡等音乐元素的融合,还有长城、汉字、皇城、筷子、龙、熊猫、裹小脚等,但这些符号没有体现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本质意义,变成了作为吸引西方观众的工具。

《木兰》中表现了充满脂粉气的类似太监的宰相赐福、严格的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为了光宗耀祖而进行的新娘考试制度,重复讲述古老中国的三从四德。而《木兰2》的全片都是在讲述木兰与包办婚姻的斗争。

电影中保留的这些中国封建社会的问题,虽然会让我们觉得有妖魔化、边缘中国文化的倾向,但是,这些问题却是在封建社会甚至现在都确确实实存在的。男尊女卑、压抑个性、包办婚姻、裹脚、人们的保守和封闭,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而存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弊端。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在其它话语的表达中存在,我们应该接受,而不是一味回避、遮羞。在本国话语形态下,是可以批判的,“他者”若是表现,则立刻被扣上文化侵略、后殖民的帽子,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象,并从木兰故事的成功改编中得到一些启示,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融入当下的积极思想,焕发新的光彩,才是我们当下最迫切的问题。

注释

[1][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

[3]张黎.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p204

[4]褚人获.隋唐演义:上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2]徐渭.四声猿.雌木兰代父从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褚人获.隋唐演义:上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4][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倩.迪士尼镜头下的花木兰解读[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7]郑伟玲.“黄皮白心”的花木兰---细读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变异[J].安徽文学,2009(5).

[8]余希.中西电影比较----以迪斯尼系列电影《Mulan》和中国电影《花木兰》为例[J].东京文学,2011(4).

[9]沈佳乐.歪曲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女性主义批评[J].现代妇女,2010(6).

[10]鞠贵芹.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

[11]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

[12]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1).

[13]迪斯尼电影《Mulan》[Z].1998.

[14]迪斯尼电影《Mulan Ⅱ》[Z].2004.

作者简介

上一篇: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