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1:48:17

军事心理学论文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周先庚 留美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060-02

1周先庚教授简介

周先庚,1903年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是我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教育家。1916年,年仅13岁的周先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就读理工科,1924年毕业后到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文法科学习图书馆学1年,这一年里,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1930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到欧洲考察,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和柏林逗留1年。写了论文《心理学的电影观》,发表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接着他途经波兰、苏联,于1931年回到北平任职于清华大学。1937年起任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复员后回清华。194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考察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职于清华大学,195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教授。1982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委。 1984年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顾问,1985年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顾问,1986年应聘为北京心理学会顾问。

2科研成就及其贡献

2.1开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20年代,周先庚从事汉字横竖排对阅读的影响、汉字完形结构的实验研究,并热衷于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他的硕、博论文都是关于四门速示器的发明,其论文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其后又发表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1929年第12卷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发明的实验仪器――四门速示器,开创了汉字心理的研究领域。他的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为实验工作提供了基础。论文分别发表在1929年、1930年美国两卷《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周先庚关于汉字阅读的研究,是汉字心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对推动汉字心理的研究和汉字心理学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2.2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

周先庚在从事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也呼吁心理学界重视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看作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1931―1937年周先庚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发表《定县历年测验统计结果略述》、《定县七年新法测验考试之实施结果》等论文。研究结果得出一条7―70岁被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被当时心理学界称为“周先庚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不同年龄阶段识字能力的变化,周先庚并对这条曲线的变化作出了适当的解释说明。这项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典范。

1934―1935年周先庚在北平私立协和医学院脑系科指导皮肤电反射的研究,并证明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与情绪状态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用作侦破手段的“测谎器”,就是记录在情绪变化下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及其他生理、心理指标变化的仪器。周先庚关于皮肤电反射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中国关于“测谎器”研制的最早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周先生继续从事实验心理、应用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他还在一机部、北大、心理所合办的操作合理化研究班授课,编写教材,探讨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他还著有《谈天才》等著作;翻译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讲演集》和吴伟士的《实验心理学》等。在他七八十岁高龄时还审校过《心理学纲要》 和《心理学导论》等译著。

2.3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的先驱

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周先庚曾发表过多篇工业心理学论文,如“发展中国工业心理学之途径”、“中国工业心理学之兴起”、“工人心理考察”、“工厂建议制度”、“交通与工业安全问题”等。抗战爆发后,周先庚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1943年4-8月,在中央电工器材厂举办了工业心理讲习班,他认为“中国目前不谈建设则已,不谈经济则已,若谈建设与效率”,“工业心理学实有提倡之必要”。周先庚在30年代所从事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为其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目光很快转移到军事心理学方面,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加深了周先庚对军事教育的关注,并积极主张在军事教育中加入军事心理学教育。

1943年夏,西南联大心理组曾受美国OSS(战略情报局)方面之委托,在驻昆明的美国心理作战部“专家”指导下,参与选拔中国伞兵的心理测验。 是年冬,周先庚应驻昆明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邀请,亲赴军中考察军事心理问题,并为筹划创办“军官心理测验所” ,前后共测验受训军官一百六十八人。之后成都航空心理研究会邀请周先生前往,主持空勤飞行人员心理分析研究工作,以故未往;但其规划建议,实开中国航空心理研究之端。

“他仅在昆明一地的报纸上,就接连发表了《战时中国心理之动态》、《心理服务》、《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现代心理学自然是自然科学》等文章。” 以此来呼吁当局和国人对军事心理学的重视。1945年初,他发表的《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一文,就是结合当时正在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呼吁当局在建立新军之际,务必重视现代军事心理学教育。他批评“吾国军事教育,未免忽略现代心理学之科学性,对于实验心理学在军事方面之作用,似乎亦不注意” ;军事心理学智识,虽在欧美相当丰富,但“吾国军事学家,军事教育者,除一二人曾经习学者外,对之毫无认识。”他认为“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军队中,全有添授军事心理学之必要,添聘教师担任此课并筹设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较完善者,可成立心理学系或心理部,专门担任全校或全军之心理工作,非如此,军事心理学在中国绝不能开展,绝不会脱离纸上谈兵之阶段”,并建议“所有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及其他各分校此次智识从军,与各主要示范部队,教导团,远征军等,一律加添军事心理学课程,聘请心理学者,创立心理实验室,筹办心理测验所,增设心理学系,以便适应美国盟军最进步,最开明,最合理之认识组织与军事心理技术,而开吾国特殊军事心理研究之先河。”

他深感我国军事心理学同欧美之间差距甚大:“欧美平时对军事教育,授有军事心理智识外,在战时特别大量训练军事心理专门课程,目前我国军官学校及军队中,颇有身知现代军事心理学之重要者,然无正式行政系统,以便开设心理学课程,并聘请心理学者讲授、实习、研究实际军事心理问题。”他认为“我国若要智识从军,非彻底心理从军不可,在目前中国情况之下,若要心理建军首当改善军事教育行政系统,务使军校及军队,能应及时添设心理学课程,聘用心理专家,设立心理学系,创立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以使实地研究中国特殊军事心理问题,军事心理学是有地方色彩的,西洋军事学智识,不尽趋合吾国军事组织与人事之需要”,建议“智识建军当局,切勿忘记现代科学的试验心理学,在现代军事方面之重要性,特别是军事心理学,必须打入智识军队中,然后智识从军,心理建军,乃为现代化之实议。”

2.4伟大的教育家

周先庚执教心理学近60年,为发展我国心理学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在教学中认真细致、严格要求。几十年来,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心理学界,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他高尚的职业道德更给他的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王树茂回忆道:“周先生堪称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而且更具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从我成了他的学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告诫我:‘我们搞心理学研究的.不同于搞物理、化学、生物的,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实验要遵循伦理原则。’……我至令仍清楚地记得周先生的教诲:任何时候任何实验,不仅绝对不可以给人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些许的伤害,而且也不能给被试者带来身体上任何的不适和心灵上的痛苦;不能把无劣迹的少年放到少年犯罪区去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能把婴幼儿从养育的环境移至继养的家中,既使我们设想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对孩子有利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务必把尊重人放在第一位。周先生所讲的这些,其实是在给我上职业道德课,是他教书育人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周先庚教授以他高尚的师德,身体力行地向学生灌输心理研究者该有的职业操守。

3结语

周先庚教授终其一生都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我国心理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开创了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成为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更为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心理学取得今天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一代心理学宗师――周先庚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课题项目:西南联大留美教授成就研究)

注释: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心理学报》编委会.沉痛悼念周先庚教授[J].心理学报,1996年8月.

[美]克雷奇 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上、下册).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上册). 1982(下册).

周先庚.书评《Inctustrisl Psycgology by Morris S.Uiteles.清华学报,第10卷.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M].中华书局,1981.

1945年1月3日昆明《扫荡报》,第三版。原作者注释参阅文章有:军官心理测验之研究,昆明,扫荡报,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月十九、二十;军官心理测验之商榷,昆明,扫荡报,军事选刊,第二期,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及二十日;军官心理测验之实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毕业论文;周先庚:智识从军运动之心理基础,云南日报,星期论文,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周先庚:军事教育与军事心理学,军事与政治(月刊)(印刷中).

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纪念周先庚诞辰100周年[J].心理学报,2003,35(6):850.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自美国心理协会主席Yerkes博士会同美国陆军军医总署心理学部编制了著名的陆军α测验和β测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170多万军人实施测评,标志着现代军事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在军事领域中获得了合法地位。美国陆军军务局人员测评处编制的“陆军普通分类测验”(Army General Classification Tes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对1200万军人进行了测验,为军事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即,特殊军事人员筛选、军事领导者、军人士气、小团体凝聚力、武器装备工效学、特殊军事环境与应激、物质滥用、战俘心态、女军人心理等问题逐渐收入军事心理学家的视野。

“实际上,军事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都同时存在于民用领域。”因此,军事心理科学,既不是建立在一套独立的理论系统上,也不是一套常规技术的总和,它起源于军事应用,也始终服务于这个应用领域。军事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聚焦在军事应用上,它是心理学原则、理论和方法在军事环境中的应用。军事心理学是一门广阔而复杂的学科,几乎包括所有心理学专业门类。

然而,由于军事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它又完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它研究的是特殊军事问题与特殊人群;第二,即使在和平年代,军事行动也通常是在异常的环境中实施,有一定的危险性;第三,军事活动负有特殊使命和责任;第四,军事活动强调武器装备与人类认知的有机协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卡。因此,军事心理学不强调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提高军事人员活动效能和军事组织工作效率为目标。同时,军事心理学在特殊环境、健康促进、太空探险、群体心理、急性应激、物质滥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等领域,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室”。

Mangelsdorff和Gal组织7个国家60多名军事心理学家编著的《军事心理学手册》,全面总结了国际军事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7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军事心理学的概念、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技术方法、最新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由于这本专著的权威性,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简述军事心理学研究问题。

1 军事人员心理选拔

军事活动的特殊性要求军队必须通过人员筛查,选拔在躯体、心理上适合部队需要的个体进入部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心理学工作者帮助部队选拔了大批青年人入伍,出色的工作奠定了军事心理学在军事研究中地位。今天,心理选拔、人员分类与安置仍然是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90年代初美军推出的《美国军队认识选拔和分类项目》(Project A)、CAT和综合评价技术研究,使该项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 军事人因学

人-机协调的设计理念,改善了武器装备设计的人性化,其目的是提高掌握武器装备的效率。仿真模拟、人工智能研究,通过优化人类活动绩效,指导专业选拔与训练,以提高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目前军事工效已经受到各国军事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研究领域中逐渐从高技术含量的航空准备扩展到陆、海军常规武器装备上。但目前我军相关研究仅仅在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需要解决。

3 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人适应

高海拔、严寒、酷暑、噪声、有毒物质、射线、加速度、振动、睡眠缺失或疲劳等特殊环境常常能够见到军人的身影。这些环境十分艰险,不但能严重影响作战能力,甚至危及生命,给军人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研究这些环境的特点,制定职业标准和训练标准,有助于寻求有效的防御措施,维护身心健康,保障战斗力。

4 军队领导与组织

军队的任务莫过于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单位,领导才能通常是决定凝聚力的关键。有人研究发现,凝聚力是减少部队内在压力的重要因素。二战期间对93万精神障碍伤员的分析发现:那些战斗精神障碍的士兵,主要特征是因人际关系被瓦解而变得极度恐惧、孤独和无助而最终导致精神障碍的;他们感觉布道自己是一个强大群体的一部分,却强烈地预感到任何自我保护的努力都注定会失败。正如马歇尔将军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时说:“战争中最朴素的真理,就是当有战友在场或假定有战友在场,就足以驱使一名士兵勇往直前”。与战友的相互信赖,是驱动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小的作战单位中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完成战斗任务并在战斗中得以生存的关键。然而,士气、凝聚力、集体荣誉感、适应军事环境能力等是影响作战单位军事活动绩效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应该成为我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

5 军队临床心理

美军现有400多名现役心理医生为220万现役军人和700万军人家属、退役人员服务。二次大战期间,除军人心理选拔外,心理学工作者主要工作是对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军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治愈、留用或退役。50年代以来,为保证高学历的心理军医留在部队服役,美军制定了一系列高待遇、高质量的培训方案,吸引了大量心理学工作者入伍;博士后制度引进,完善了人才培训体制。6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评估、咨询与治疗技术在部队得到改进和发展,神经心理评估与治疗、物质滥用综合治疗、危机干预、组织绩效与心理健康人力资源匹配、健康促进、自杀预防,以及战斗应激反应矫正等研究成为军队临床心理发展的趋势。

6 心理战

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由英国军事分析家、历史学家JFC富勒20世纪20年代提出,兴起于90年代。心理战既能削弱敌军的战斗力,也能维护和提高我军战斗士气,是战斗力的“增效器”。心理战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打击敌方的心理弱点,导致敌方的信息损伤”。心理战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对信息利用的巧妙性和对心理弱点分析的透彻性;而心理战效果的评价是看其导致信息损伤的程度。在心理战防御研究中,苗丹民等提出心理战信息损伤的概念:信息损伤是因不全信息、虚假信息、恐吓信息、隐蔽信息等,导致人的认知偏差、情绪紊乱、意志消沉、甚至人格扭曲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该理论的提出为心理战的实证性研究和战平结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7 特殊军事心理学问题

军事心理学家始终在为指挥人员和军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专题咨询、组织发展咨询、心理剖析;研制犯罪嫌疑心理检测工具;积极参与军事行动方案制定,包括特种作战、心理作战、生存营救、人质谈判、政治宣传、反恐策略、团队建设、宇宙空间探索等等。

军事心理学是一个应用性强、研究范围广、多学科交叉、需要集团作战的研究领域。它是应用心理学的先驱,又为心理学理论性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室”;它从心理选拔起步,又成为现代军事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伙伴;它的胸怀非常宽广,却又缺少投入其怀抱的“研究者”。希望步入心理科学界的年轻人读完我们提供的这组论文,能对军事心理学有一概观了解,也希望喜欢它,投身到它的怀抱。

参考文献

[1] Reven Gal, Mangelsdorff D A. Handbook of Military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1

[2] Driskell J C, Olmstedt B. Psychology and the milita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 43~54

[3] Arima J K. What is military psychology? In: Arima J K (ed.) What is psych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 Monterey, CA: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1980. 1~4

[4] Cook M. Personnel Selection: Adding value through peopl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4

[5] Woycheshin DE. Officer selection introduction: Director human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national defence headquarters Ottawa, Ontario, Canada. K1A OK2. 2000

[6] Schleicher D J, Day D V, Mayes B T, Riggio R E. A new frame for frame-of-refernce train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assessment cen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 735~746

[7] Jacobs T O, Jaques E. Leadership in complex system. In: Zeidner J ed. Human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Volume 2: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Prarger, 1987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7-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心理实验;战术行为分析你;教学系统

一、引言

训练一方面要强化和提高被训人员的战术认知水平,这涵盖了知识与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要具备实战所要求的各种作战技能,这是认知水平最终通过军事实践体现出来的纽带与基本途径。目前基于模拟训练系统的作战实验与实训主要实现了对指挥人员的战术认知与基本作战技能的训练,如预案与文书的书写,红蓝双方基于模拟训练系统展开对抗的实时指挥等等。进一步提高战术对抗水平的关键是指挥人员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知已知彼的以谋略为核心内容的“心战”,即战术认知,这要求对对抗实时认知有更高水平。实现的途经之一就是所有参训人员的战术行为分析。

本文主要从军事心理学和网络安全理论的角度,特别是行为分析理论应用的视角,初步对基于网络协同作战实验进行战术行为心理分析的概念框架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系统的初步概念设计。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本文的战术行为分析主要指基于作战实验与模拟训练的战术行为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而非战术本身意义,更非实战意义或其它意义上的战术行为分析,并且主要针对院校教学训练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基于网络协同作战实验战术行为心理分析的概念框架

1.战术行为心理分析的军事教育理论背景

此处强调的是高水平的院校教学而非任职教育或者军事职业教育,原因简述如下:

(1)现在很多军事任职教育论文都不加分析取自于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例如,高职谈“双师”建设,某些军事教育论文也跟风而进。首先职业教育源于社会化大生产所需,以利益为驱动之源,强调实用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应时之需。试问,军事职业教育的驱动之源是什么?是“实利”吗?现在的中国军制是否就是纯职业军人之军制?

(2)强调“是什么?如何做?”的实用主义教育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将才。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完全倾向于岗位任职,本意以“战场、海洋”为牵引的教学训练实际成了以“武器装备落实”与“条令落实”为牵引。进行“剑不如人,而剑法高于人”的军事职业教育必需同时强调或更应强调“为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得更好?”的“军事博雅教育”。个人认为一线部队及基地的日常训练侧重岗位任职是否合格,院校教学侧重军事认知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培养且必须从初级培训开始,才能基于概率培养出所需数量的优秀指挥军官。没有脱离一线岗位的纯粹军事理论认知教学,也没有纯粹强调实践的岗位任职培训,部队与院校应各有所重,在相互否定中螺旋上升,而不是一边倒的倾向于实践。

2.战术行为心理分析的行为分析技术背景

行为分析起源于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现在远超出了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其在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企业组织行为等许多重要学科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行为分析技术也是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

3.战术行为心理分析的内容与概念定义

本文界定战术行为是基于作战实验、心理实验或模拟训练的战术行为,是学习心理中认知心理的分析而非军事心理学意义下的心理分析。此分析主要意义是通过对参训人员在网络协同作战、心理实验或模拟训练中战术行为的认知心理分析,科学把握被训人员在实训中的学习心理与人格心理特征,特别是其战术行为偏好与思维方式优缺点,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认知教育与战术心理训练,提高其战术认知水平。

战术行为按心理认知可划为战术规则行为与战术知识行为。战术规则行为指以战术规则为基础的行为。战术规则行为又可分为侧重于装备操作,最大限度实现装备效能的战术规则行为与侧重于人员组织协同,体现体系化作战的战术规则行为。战术知识行为是指以知识为基础,以自已的各种认知能力判断战场形势与潜在问题,发现与利用战机完成战术任务的行为。这里的知识指军事意义上的知识,包括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体系及人文知识等各个方面。对其的心理分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敌我双方“思维模型”的心理解释、分析与战术行为预测判定。此研究,笔者初步分为基于信息对称、借助于专家知识系统、观测仪器等设备完成战术任务的战术知识行为与基于信息不对称,借助于指挥效能对称或不对称的仪器设备、专家知识系统等战术认知工具完成战术任务的知识行为。两种知识行为可从人文环境角度出发大致分为基于东、西方“思维模型”的学习心理分析;或从各种角度与战术情境的分析以确定的“思维模型”的学习心理分析。

4.战术行为心理分析的一个流程实例

例如可以从两个方面描述战术规则行为心理分析的模型:侧重于参训人员自身的心理分析模型与战术任务分析的任务模型。

(1)侧重于参训人员自身的心理分析的模型

研究战术规则行为心理分析模型的目的是了解被训人员在参训前、中、后的知觉和认知特性。设计符合被训人员的教学信息以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模拟训练中的操作是否有知觉期待?他们的知觉期待是什么?在模拟训练中的操作是否有知觉预测?他们的知觉预测是什么?在参训中的具体武器装备操作步骤的知觉意向(目的)是什么?可能出现什么知觉错误?在模拟训练与作战实验教学中,被训人员各个操作步骤的知觉方向和位置在哪里?他们怎样具体进行看、听、触以感知作战信息?在教学设计中,是否设计了需要被训人员对几个方向、几个互不相干或互相干扰的信息的感知?被训人员在各个操作步骤的知觉内容是什么?主导决定作用的知觉内容是什么?操作需要采用什么注意形式?分散注意的干扰源是什么?完成规定作战任务是否需要被训人员持续注意?被训人员在模拟训练中在什么空间位置,在什么时间,如何寻找、发现、识别目标等?误操作引起什么后果?

(2)侧重于战术任务分析的任务模型

这里指完成战术任务认知过程的意义上的任务行为分析模型,以利于模拟训练或作战实验中的教学设计。例如参训人员规划、分解任务、构思设计任务、实践中整合完成任务的心理认知过程是什么?怎样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任务的规划与分解?准确判断对方进行任务相关活动的自已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所谓攻心为上,被训人员体现谋略斗智的人格特征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怎样感知、判断不完全信息意义下的对抗方完成任务的认知活动?……

三、基于上述概念框架分析的教学系统的概念设计

本文的教学系统设计是概念设计,非实体设计及物理设计。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将数据库与资源库分开提出,尽管两者的物理设计基础之一都是数据库设计。这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战术模拟训练系统特别是作战实验系统侧重战术自身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如战场环境指数、武器装备效能指数等。从教育技术中认知教学的角度出发侧重的则是教学训练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对模拟训练的教学支持。后者分析是在一个系统中,融合两者,是基于网络协同作战实验的模拟训练系统更进一步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昭示了教育技术中电视、多媒体、网络、模拟训练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

1.强调基于网络协同而非单机版的模拟训练和作战、心理实验的意义

这里主要指其教学意义而非战术意义。基于单机版的模拟训练与作战、心理实验也可以进行行为分析,但有如下缺点:单机版主要进行规则库的对抗与训练,利于完成既定课目的达标,特别是装备操作技能的训练达标,但缺少对抗的真实性与灵活性,不利于战术认知灵活性的培养,毕竟未来战场是人与人或人与人、机联合的对抗。且进行行为分析所需的样本容量、质量难于达标。基于网络的协同作战、心理实验与模拟训练依据系统设计水平与应用水平的高低,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一定程度的人与人,人与人、机联合,甚至人、机联合与人、机联合的作战对抗实验,并且进行行为分析所需的数据采集,较容易达标。战术行为分析对教学的直接意义在于未战术模拟训练的教学提供了认知心理、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数据,深入推动课程教材教法、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2.基于上述概念框架分析的教学系统的概念设计

教学系统概念设计主要分为下面几个大的模块:

(1)基于XML的地理信息系统,而不是以纯粹地理图片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其教学意义在于可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地理历史学”观点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

(2)整合传统意义上作战实验的战术数据库与教学资源库、开放的数据库设计以完成兼有传统网络教学系统与模拟训练系统(或作战实验系统)功能的复合的教学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

(3)建立在数据库设计基础之上进行行为分析的专家知识系统。

(4)建立在数据库设计基础之上的作战实验系统或模拟训练系统。

(5)建立在数据库设计基础之上的网络、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

(6)模拟训练教学应用前端的整合设计。

3.基于上述概念框架分析的教学系统的一个教学应用流程实例设计

(1)给定地图与兵力配置详情。

(2)基于地图开展小组协作学习。以地图上任意一个点为核心的包含相关地理历史信息、军史信息(含历史作战案例等)、相关军事各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点内容等教学资源为核心的知识库,并结合多媒体、网络、电视、模拟建立混合教学(这里指教育技术专业所严格定义的混合教学概念)。

(3)基于人机对抗的模拟训练与作战实验。

(4)基于行为分析的教学评估与教学训练。

(5)红、蓝双方模拟对抗训练。

(6)进行包含战术分析、行为分析等内容的综合评估与针对性混合教学。

(7)创新作战经验与理论,添加知识库内容。

四、基于上述概念设计现实网络世界中的一个近似仿真案例

这个案例就是《魔兽争霸》与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及各种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资源。我想任何一个专业的职业军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来研究东方人战术心理特征。首先,游戏本身是电子竞技的代表作,而非单纯意义上的游戏,更不是逃离现实世界约束,以色情、暴力、实现和张扬现实法律与道德不容忍的社会阴暗内容或潜文化为代表的纯虚拟人生游戏,绝非所谓以市场为导向的代表中国绝大数网游内容的设计水平。其次,样本的容量已经足够大,据考证有150万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中国青少年在线,足以保证行为分析数据与结论的权威性与可靠性。第三,不排除其中的某些地图与游戏场景是精心设计的,以至于某些兵种的设计便于进行战术行为分析相关的心理测试项目的展开。例如:如果有战术行为特征记录,就可以分析在某张地图某个军事必争之地,采用何种兵力搭配的行为概率有多大?采用何种攻击与防守的策略概率百分比有多大?潜意识中喜欢做什么?在某个情境中,倾向于做什么战术行为,甚至不同中国地区不同省份的人有什么差异与偏好?!

当然有人会反问:没有受过职业或专业军事训练的游戏者,有进行战术行为分析的价值吗?单个的个人行为的确没有多少价值,但样本容量与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就达到了进行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的信息价值范围。其次,某些高水平的游戏对抗实际就是某些近似的军事专业模拟意义上的战术对抗与战棋推演,只不过游戏者本人没有意识到罢了。再次,游戏虽然根本不是专业的军事模拟训练与作战实验,但是游戏设计可以方便进行心理测试项目的设计,可以将一些军事战术行为分析的测试项目巧妙的设计在游戏中,游戏只要在线,就可以进行统计意义上的心理项目的分析与测试。

从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作战”的战术行为分析的价值所在。本文的重点是“虚拟作战”的战术行为分析的教学价值。至于军人玩游戏合适不合适,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有无教学价值,这不是本文讨论范围。

五、结束语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武警院校正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能不能有效推进,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能不能达到,教员队伍是关键。文章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中,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以达到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员,使他们在武警院校能够乐业和敬业。

关键词: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心理契约

一所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支优秀的教员队伍。目前,武警院校正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员队伍建设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有能力、高素质的优秀教员不愿意留在教学岗位,或者留下来也不安心本职工作、不努力工作;另外有一些能力差、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的教员却又不愿意离开教学岗位。那么,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如何充分激励人才,使他们在院校能够乐业和敬业,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了解他们对院校的期望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工作观念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提高他们对管理者和岗位的心理认同度,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心理契约的构建正是通过了解个人对于组织的看法、期望和态度,制定措施提高教员对武警院校组织的认同和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人才的主动流失。

一、心理契约概述

心理契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 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他认为在个人与组织之间,除正式契约外,还包含有隐形的、非正式的、没有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一个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ein)把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和成员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他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没有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中来,可以将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心理契约定义为:教员以对武警院校文化、管理制度以及领导做出的承诺的理解和感知为基础,而产生对于相互责任与义务的认知,从而与单位达成一种主观的心理约定。它是教员与院校组织双方对彼此的一种非书面化的期望。

与劳动契约所不同,心理契约是个体主观上对于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的一种信念,它注重价值观、期望、主观情感等非物质要素,是比劳动契约更高级的隐性契约。虽然心理契约是主观上的、隐性的契约,但是在一所武警院校,教员能否对学院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能否安心教学、对工作岗位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与教员的心理契约的程度。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教员会主动将个人的发展充分整合到武警院校的发展之中,充分发挥能力才智,竭力为组织工作;组织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维持教员队伍的高昂士气和精神状态,不断地保持组织活力,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对武警院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心理契约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院校管理文化

心理契约不像具体的劳动契约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确保执行,它需要精神上的力量来约定彼此的心灵。要使武警院校组织和教员队伍的精神取向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这就需要一所院校深厚的文化氛围。构建以人为本的院校管理文化,首先要求院校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之下,不断发挥教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构建一个有利于教员发展的文化机制,为教员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公正民主的管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管理文化下,教员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才能,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提高他们对院校在心理上的认同度,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员与武警院校之间的心理契约。

(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关研究发现,院校高学历人才特别重视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因而武警院校能否帮助教员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影响教员与武警院校之间心理契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员决定是否继续呆在武警院校或是努力工作,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武警院校是否有公平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能否实现自我的价值,能否带给他足够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因此,武警院校必须在加快院校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注重对教员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不断深造的学习机会,不断满足教员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才能使其有动力为武警院校建设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心理上与武警院校达成长期平衡稳定的契约关系。

(三)采用多元激励措施

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内激励是工作本身产生的激励,如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个人事业的发展机会等,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精神的激励。外激励是工作以外的因素产生的激励,如金钱奖励,它是一种物质上的激励。心理契约理论认为:最有效的激励往往不是物质的,心理的激励才是最有效的,它能够产生更多的激励作用和满足感。武警院校应该关注的是教员所做的贡献,包括付出的努力、学识和技能的运用、创造的业绩和教学成果的转化等。因此,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激发教员的工作热情。除了以上的外激励物质激励以外,院校还应采取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和晋升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方法。

1.荣誉激励。与地方院校的老师不同,武警院校的教员除了具有老师的身份外,首先还是一名军人。穿上军装,心里自然就有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誉感,这种军人的荣誉是武警院校教员的社会存在价值,是教员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拿破仑非常重视培养和激发军人的荣誉感,他主张对军队“不用皮鞭而用荣誉来进行管理”。这充分说明荣誉激励对于军人的重要性。对于工作积极认真、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员,武警院校组织应当通过立功、嘉奖、通报表扬等精神奖励来提高教员的荣誉感,激发教员为荣誉而工作的积极性。

2.榜样激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树立能够引导武警院校教员对组织的期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不断去指引和修正教员的心理契约。因此,如果一所武警院校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参照系,就会把教员的行为导向到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轨道上来。领导者在树立榜样时,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人为硬性拼凑、拔高榜样,这样的榜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挫伤工作的积极性。真正的榜样,应该是从教员队伍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是被整个教员队伍公认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榜样才能受到教员个体的敬佩、信服,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3.晋升激励。晋升激励具有能够带来非物质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了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不足。在部队,金字塔形型的晋升机制的主要矛盾就是职位少和等待晋升的人数多。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晋升就成为最有效力的激励。学院领导应当利用有限的职位资源,更好的调动教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院校应当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机制,为培育良好的心理契约创造条件。(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政治法律系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杨金国.教师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3:31~33

[2]胡晓霞.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山西教育,2005,7:15~16

[3]杨景景. 武警部队后勤干部心理契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武警工程大学,2008

[4]吴岚葭.教师心理契约的管理.保山师专学报,2005,11:53~54

[5]曹威麟,陈文江.心理契约研究述评.管理学报,2007,4(5): 682~687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凝聚力;心理行为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83-03

精神因素对军人团队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调动、控制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重视。团队凝聚力是精神因素的主要体现,代表着团队的团结、一致、和谐,也是团队的一个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或观念性地将凝聚力问题纳入政治思想工作范畴。其实,军队精神凝聚力不仅是政治思想问题,更是军队集体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拟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学员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一、军事团队凝聚力内涵及特征

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凝聚力是单维的[1],对其关注和测量比较偏向团队中的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单维观点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争议,争议认为,凝聚力更应被视为是多维结构。多维观点以20世纪80年代Carron根据运动团队的研究提出的新见解最具代表性[2],经过修订后,Carron(1998)将凝聚力定义为“反映团队在追求其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3]。他发现团队凝聚力有两个因素,个人从属团队凝聚力(individua1.to.group cohesion):包括归属感、成员价值观和对团队感到的乐趣;团队整合凝聚力(group.as.a.unit cohesion),包括团队合作和人际接近性。同时,每个因素又有任务和社会两种取向(task & social oriented),前者表示团队内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目标的程度。后者表示团队内人际相互吸引的程度。由于凝聚力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这种多维结构的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总而言之,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定义在军事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争议,完善的理论框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团队凝聚力与部队士气,战斗力和满意感密切相关[4]。

在军事团队的研究中,Griffith也提供了类似的理论框架,指出凝聚力既具有不同的方向,包括横向(horizontal cohesion同级战友之间)和纵向(vertical cohesion,领导和下属之间),又具有不同的功能成分,包括工具性的(instrumental aspect,行动和技能)和情感性的(affective aspect,感受和情绪)两个方面[5]。Griffith的贡献在于,指出团队凝聚力具有多个成分,他为军队团队凝聚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操作化的理论框架。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同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凝聚力的部队中,成员互相信任尊重,并对自己和团队具有强烈信心,情感上的这种联结能帮助团队克服身体痛苦、危险和恐惧,但这种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对整个团队成员准确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成员们能够了解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从而也愿意付出同样的支持[4]。

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的凝聚力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团队成员“集体意识”的增强,团队成员想到或使用的往往是“我们”而不是“我”。团队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较强,成员愿意参加团队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2)团队成员在心理上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成员之间友好相处,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具有和谐民主的团队气氛和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3)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协作感、归属感、自豪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就是成员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具体定位在所处的团队,认识到团队对自己的重要性,是自己各层次需求得以满足的保障,自己的命运与团队休戚相关。4)团队成员有较强责任感,愿意为团队奉献自己。责任感就是成员意识到自己对团队建设需尽的职责,并乐于为团队的发展而尽职尽责,它是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的宝贵意识[6]。军队团队凝聚力可以促进军人的责任,可以促进军人价值观的一致性,增加军人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军队团队凝聚力应该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定义及步骤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以现役军人为训练对象,灵活运用理论讲解、示范指导、模拟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有计划地对军人进行认知、体能等身、心两方面的训练,对军人产生多种正性心理影响,纠正军人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负性心理,从而促进军人良好行为应对的训练过程[7]。心理行为训练与其他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军人心理品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动作,通过认知调适和反复训练,使受训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最终积淀成军人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

“立足平时、着眼战时”是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对心理行为训练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训练中,要实现两种需要有机结合和协调一致。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管理机制,军人往往具有特殊的认知、心理、情绪、应对方式,甚至在人格、个性都有军人特点,在面对多种应激的情况下,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沮丧、愤怒、孤独等负性心理的几率增加;对于新人伍人员,在其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还可出现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根据军事团队情况,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主要包含适应军营、团队精神、提升自信、增强意志、拓展思维、抗挫折能力、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均能提升军人心理品质并增强军事团队凝聚力。

心理行为训练有以下步骤。1)体验:参与者成功“破冰”后,充分体验训练项目。这一环节要求训练者要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参与性。2)分享:认真体验过之后让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训练者鼓励每个参与者都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3)交流:综合所有参与者的感受,共同探讨。要求训练者细心聆听,仔细观察,总结参与者的观点。4)提炼:共同讨论过后,从实践中升华出成熟的理论,帮助参与者认清实质,方便以后应对类似情境。在这过程中,要求训练者要具备大量的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知识,了解最新成果,这样才能把握全局,点评一针见血[8]。心理行为训练由于其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过程的刺激性、活动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对参与者生理、心理、智力、合作等全方位的挑战性,对帮助官兵正视挫折,克服挫折,并不断强化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既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共性化功能,更有培养人的适应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同舟共济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开拓发展素质的特殊功能[9]。

三、心理行为训练对军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是“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军人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对军人心理和行为的干预、管理和激励,促进军人间的协作与共享,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信念,由此提高战斗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一支部队的灵魂,集体意识强的团队中成员有强烈的向心力,自觉服从集体,为集体服务。“合力冲击”是培养集体意识的科目,该科目要求学员以组为单位,不借助任何外力,全体攀登上四米墙。一声令下,紧张的空气立刻弥散在周围的空间,所有的人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爬上去。怎么爬上去?必须依赖队友才有可能。身强力壮的队员主动趴下来充当人梯,身材敏捷的队员踩着队友的肩膀搭建第二道人梯,一名队员首先爬上去,然后拉别的队友上去。当下面就剩最后一名队员时,从上面倒挂两人下来抓住下面队员的手,大家齐心协力地把三人拉上去。当所有的人都上去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困难[6]。合力冲击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参训人员团队精神,培养队员奉献精神,增强自我牺牲的勇气以确保集体胜利,从而有效提高集体战斗力。

2.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在险难条件下,人员更需要培养团队中的相互强烈的归属感。只有充分信任战友,融入团队,才能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团队科目能让学员充分明白:“1+l>2”的团队合作理念。再比如,“信任背摔”训练,从学员中选出一人,站在1.60米的高台上,背对全队,直体后倒,由队内其他学员将其接住,依次进行。这个科目就是要让参训学员体验安全感,建立集体队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支持,使学员认识到对他人的信任,不仅可以增强同伴的信心,同时可增强自己的信心,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战友的支持,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无形中增强战友之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10]。

3.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团队的归属感。协作精神是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归属感强的团队凝聚力较高,成员为成为团队的一分子而骄傲自豪。依存共渡科目可以让学员对协作精神产生更深的认识,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些时候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与他人有效协作并信任对方,才能取得共同成功。再如“生死关卡”训练,模拟特别小分队在敌军后方完成破坏任务返回营地途中,遭遇一面电网,后方有敌军追击,要求全队在规定时间内安全通过电网返回营地。通过训练,帮助受训人员培养紧急情境时团队的密切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归属感和凝聚力。

4.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所有的高空科目都是靠拴在背后的保护绳进行保护的,而保护绳就掌握在主保护学员的手中,他的任何一个闪失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培养的是学员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感,这是任何别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在每个科目之前,受训学员都会与保护队员进行交流,当听到保护队员整齐划一的“我们支持你”回答声音时,他们本能的就会放松很多。此时,责任这根“保护绳”连接着受训者和保护队员,担任主保护的学员受到同学们的信任,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再如,勇攀高峰科目要求两人协作攀登,在不借助任何保护物及辅助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链梯、轮胎、高空云梯触及器械顶部。当所有成员具有密切的相互协作精神,并且愿意为集体的成功而牺牲个人利益时,队伍便能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攀高峰的训练可以使受训人员对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5.有挑战性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任务有利于促进凝聚力的形成。重复和烦冗的常规训练任务会带来倦怠并影响团队凝聚力,而以团队为进行单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包括训练,演习或者竞技性体育活动)能够为整个团队带来共同面对压力的经验。这些成功抗压的经验与凝聚力相互关联,高的凝聚力能促使任务成功完成,这将伴随着满意感,促进更高凝聚力的形成。成员会在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需求满足感,团队每取得一次成功,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都会提升,这是一个团队持续成功的关键。由此心理行为训练中应适当安排训练流程,使团队在每次面临挑战时“刚好胜过一点”造成的正面效果最大。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让训练者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科目,个人和团队需经历一番思考和挑战之后,通过在训练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10]。行为训练能让学员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合作,团伙间相互的关爱和信任对彼此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训练使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挫折与成功、紧张与释然。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中使得每个人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最终达到挑战自我,锤炼团队精神的目的[11]。

参考文献:

[1]Lott, A. & Lott, B. Group cohesiveness as interpersonal attrac

tion: A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5:259-309.

[2]Carron, A.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2:123-138.

[3]Carron, A. V.,& Hausenblas, H. Group dynamics in sport (2nd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

[4]张警吁.军事单位团队凝聚力形成研究[D].北京:中科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

[5]Griffith J.Measurement of Croup Cohesion in U.S.Army Unit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88,9(2).

[6]张晓军,杨小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浅谈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政工学刊,2008,(10).

[7]陈增辉,孟涛,杨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8]王媛媛,王菲,等.关于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9]陈志玮.军事院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引入军事体育课之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10]李献华,卢红军,等.浅谈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意义[J].商情,2010,(20).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军事战斗环境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最恶劣的应激环境之一。战斗应激环境固有的应激源对绩效产生严重削弱影响,这些应激源包括:伤害威胁、噪音、时间压力、隔绝等。而正好在这种环境下有效的工作绩效是最关键的。在战斗应激期间,军事系统和军事人员的高效率操作是对军事储备的真正检验。本文讨论应激对人的作业绩效应激的影响,并研究人类因素、训练和选拔方法在降低应激对人的绩效损害方面的作用。

几乎没有人能习惯危急的、有害的或者极端应激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情况很少发生。军事人员必须准备在极度恶劣的应激条件下执行任务。应激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和减轻这些影响是军队非常关注的领域。

一、战斗应激的概念与分类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作为个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指消耗或超过了个体的资源,威胁了他们的健康。也就是突发的、新异的、不可预见的和相对持续短暂的刺激。包括:拥挤、噪音、作业压力、工作负荷、期待威胁、危险情况、战斗应激和危急情境。

应激源包括死伤的巨大威协;第一次看见死亡;指挥员和战友的阵亡;食物、水、睡眠等缺乏;过冷或过热;缺乏家庭的支持等。在一些研究中,我们发现应激源的一些可测量效应,包括心率增加、呼吸吃力、颤抖等生理的觉醒(Rachman,1982)、动机丧失(Innes,1980)、线索受限和觉察领域狭窄(Easterbrook,1959)、搜寻能力下降(Streufert,1981)、对操作僵硬(Staw,1981)甚至对疾病的免疫力降低(Jemmott和Locke,1984)。资料表明,单独的作业应激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增加三倍的错误(Villoldo,1984)。同样,Idzilowski和Baddeley(1983)发现在应激的环境下完成手工作业需要两倍时间。

军事文献中用来描述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心理、精神障碍的名词有很多,例如:“炮弹休克”“战争神经症”“战斗衰竭”“战斗疲劳”“战斗应激”“战斗应激反应”等,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士兵在战争中出现的心理、精神上的异常。

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例这类减员,是一例战场癔症性失明(出现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希腊史学家Herodotus是这样描述的:“雅典人Cuphagoras的儿子Epizelus,异常勇猛,但在马拉松那次混战之后,却丧失了视觉。奇怪的是他身体上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或被击中,而眼睛却什么都看不见了。

到了18世纪,一些法国军医最早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精神医学问题。美国内战、日俄战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黎以战争中,精神性减员的数量及其造成的严重人员损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种精神异常的重要性,开始对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影响战斗力的精神、心理、生理异常表现的本质的进行探索。

(二)战斗应激的概念与分类

战斗应激反应是心身正常的士兵在战场的极端条件下出现的心理生理反应,有适度和过度两种状态,适度的战斗应激反应表现为士兵战斗能力的提高,而过度的战斗应激反应则表现为士兵战斗力的削弱,甚至是暂时性的战斗能力丧失。通过正确的干预,过度的战斗应激反应是可以恢复到适度状态的。

战斗应激可以分为劣性战斗应激行为和战斗疲劳两类:

1、劣性战斗应激行为可归纳为违纪行为、吸毒和装病三类,主要表现形式有:肢解敌人的尸体;不接受敌方的投降,杀戮俘虏,杀戮非战斗人员如平民,杀戮动物,残酷拷打被俘人员;滥用酒精、;无所顾忌、不守纪律,进行抢劫、掠夺、;同盟军发生冲突;过多地去门诊,事故性伤病,装病、开小差,擅离职守,或拒绝战斗;自伤,威胁或枪杀指挥官。

2、战斗疲劳,主要是心理、生理机能的衰退和异常,主要表现形式是:过度警觉、害怕、焦虑、不安、愤怒、悲伤、自我怀疑、内疚;生理应激主诉、抑郁、失眠,不能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丧失希望和自信;古怪行为、木僵、不能动,惊恐、恐慌性“飞窜”奔跑;完全衰竭、技巧和职业技能降低、记忆丧失,言语减少、缄默;视、听、触觉受损,出现幻觉、错觉,肢体软弱、瘫痪。

二、战斗应激反应的现实意义

在应激条件下维持有效的任务和工作绩效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军事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Driskell和Olmstead,1989)。不管提高军事人员作业绩效的技术改良程度如何,在应激环境中维持有效作业绩效的问题始终是存在的。

关注应激对作业绩效的影响是军事领域的中心问题,原因在于:第一,军事作业环境被界定极度应激环境。在战斗应激环境下必须准备人员和装备确保有效的运作,这是对军事准备的真正检验。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战役中应激影响就是这样的:

士兵的智能反应下降,对命令、方向和技术的理解很慢。记忆力下降得很明显,以至于不能信赖他传递的口头命令(Siegel et al,1981)。

也就是说,在危急战斗情境下,他们在几乎不能忍耐时最有可能引起应激对作业绩效的损害。人们已经注意到即使训练最好的团队在高应激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作业绩效下降,这种环境将淘汰没有经过训练的团队。

战斗应激是人力资源丧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Coomler,1985)。其它研究也认为在任务的危急时期,对(心理)威胁的易感性将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决定性因素(Wherry和Curran,1966)。随着在未来日益增加的高科技军事环境中需要担负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应激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将变得更为重要。

三、改善战斗应激反应的途径

(一)选拔

研究和一些临时观察结果表明,人们对应激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在理论上,可以选拔在应激条件下最适于操作的个体。而且事实上,许多个性特征和应激抵御是有关系的。

在早期的航天员选拔过程中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心理稳定性和对应激的耐受性。

与有效的工作绩效一直有关联的人格特质是适应性。Haythorn(1953)发现情感稳定性与团队效率呈正相关,Greer(1955)通过观察发现陆军团队成员的神经过敏和妄想倾向与工作效率呈正相关。

那些顺利完成训练的人员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自信并且成熟。

(二)训练

从训练和模拟的角度来看,在应激情境中保持个体绩效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在与真实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情况类似的情况下,就关键任务进行训练与练习。实验室研究发现,对于一些任务来讲,当这些任务出现在应激情境中时,常规的训练过程(非应激情境中的训练)不会提高任务完成质量。这些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没有经过模拟和训练,从正常环境转换到应激环境的作业成绩是很差的。进行新异或高应激环境模拟训练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许多军事应用项目中,包括水中救生、脱身训练和交战。

因为没有人对非常熟悉如何做的事而害怕。

四、总结

目前军事环境中出现了一些可能会增加潜在的明显战斗应激影响的趋势。包括:(一)继续增加系统复杂性和增加对操作员的工作需求;(二)在一些未来战斗环境中需要维持战斗的激烈性;(三)战场存在新的和恐惧的挑战,如化学武器和精确武器系统。

军事科研人员关注应激对军事作业绩效有害的影响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有大量的文献报道。Marshall(1974)报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事实上仅有很少的部队在交战时开火。不是因为他们不具有开火的能力,而是因为情境的决定因素——应激。估计在未来战场上,心理伤亡人员大约占总伤亡人员的25%。然而这个估计基于过去的战斗成绩,并没有考虑未来的复杂高技术战争环境。我们可以想到在这些环境下这一数量会大幅度提高。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军官,心理选拔,研究方法。

分类号B849:E

1917年,随着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Yerkes博士为领导的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介入了美国陆军军医总署心理学部(Division of Psychology, Office of Surgeon General of US Army)的工作,编制了陆军α测验和β测验。该测验可快速鉴别新兵的智力,也可对军官的职位分配和培训进行指导,4.2万名军官实施了这项测验。Yerkes博士出色的工作成就,不仅标志着近代军事心理学的诞生、开创了心理学正式介入军事领域的先例,也使心理测量技术在军事领域中获得了合法地位[1]。

20世纪30年代,心理筛选、分类与任用等研究兴趣重新燃起。1939年美军军务局(Adjutant General's Office)人员测评处编制了新的测验:陆军普通分类测验(Army General Classification Test,AGC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1200万官兵进行了测试。与此同时,测验对象扩展到飞行员、水兵、特工等特殊职业;测验内容不再局限能力倾向测验,已涉及能够预测军事绩效的各个因素;测验方法出现了“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技术,扩大了心理测量的应用范围;测验目标由以往关注淘汰不合格人员,扩展到对能够有效掌握军事技能或执行特殊任务的人员进行选拔。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军队保留了这些心理技术和操作程序,并继续聘用心理学家作为文职或现役军人。“在一些新成立的国家或政权中,也将心理学应用于军官选拔”[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心理测验理论和技术,为今天军事人员心理选拔与分配,为民用和企业人事选拔应用奠定了基础。

1997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组建了一个由19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代号“31调查小组”,对军官选拔系统和方法展开调查,通过对领导特质、申请资格、评估内容、选拔策略和预测性等进行调查,希望提出一个适合各国军事人员选拔的框架和思路,同时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Werner等通过一份长达218页的《Officer Selection》研究报告,将澳大利亚、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到的结论是,目前不可能找到一套适合各国军官心理选拔统一的方法和程序[2]。

军事院校入校学员心理选拔是军官选拔的门户。美军西点军校学员入学条件,除需要提供一份资深人物的推荐信外,必须通过严格的入学考核,包括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cholastic Achievement Test,SAT)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ACT),军官选拔测验(Officer Selection Battery,OSB),以及PAE。三类测验分别占55%,30%和15%。Jones(1991)总结了军官选拔的方法与采用的国家,勾画了一幅20世纪90年代前各国军官心理选拔的轮廓(见表1)。[1]

表1 军官选拔的方法与采用国家

方法 评价技术 国家/军队 个人档案

院校资格评价

学籍测验

申请书

推荐报告

会谈 埃及

法国

西班牙

美国军事院校

前苏联 纸笔测验

心理仪器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

生平资料

兴趣问卷 西班牙预备役办公室

美国三军预备役军官训练团

美国军官训练学校 评价中心 情境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

心理会谈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印度

新西兰

巴基斯坦

英国 结构式心理评估 评价中心与同伴评估

人格问卷

心理学家评估 比利时

丹麦

联邦德国

以色列

荷兰

表2 美军军官选拔采用主要的检测系统[8]

学校等级 陆军 海军 海军陆战队 空军 军校 SAT/ACT

高中学习等级 SAT/ACT

高中学习等级 从海军预备军官训练队选拔,测验同NROTC SAT/ACT

高中学习等级 有奖学金

预备役军官

训练队

SAT/ACT

高中学习等级

大学年级均分

SAT/ACT

高中学习等级

高中年级均分

从海军预备军官训练队选拔,测验同NROTC SAT/ACT

高中学习等级

高中年级均分

大学年级均分 无奖学金

预备役军官

训练队 OSB 3&4 各单位制定 从NROTC选拔,测验同NROTC AFOQT

SAT/ACT

大学年级均分 后备军官校 OSB 1&2

ASVBA-GT

大学年级均分 OAR AFOQT

大学年级均分 NROTC: Navy 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

AFOQT: Air Force officer Qualification Test

ASVBA-GT: Armed Services Vocational Aptitude Battery-General Test

OSB: US Army Officer Selection Battery

var _gaq = _gaq || [];_gaq.push(['_setAccount', 'UA-22575914-1']);_gaq.push(['_setDomainName', '.省略']);_gaq.push(['_trackPageview']);(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type = 'text/javascript'; ga.async = true;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www') + '.省略/ga.js';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省略';var _siteid =691;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1'; WebPageSpeed =813; UrchinTrack();

1 个人档案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方法,迄今不少国家仍在使用。尽管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容易被研究者们忽视,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个人档案(personal record)的内容各国差距较大,在人事选拔中的利用率也大相径庭。从理论上看,个人档案是提供候选者个人信息的重要手段,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生活和工作经历、政治活动表现,学业成绩、受训内容、在校表现和老师评价,个性特征、能力特征、个人嗜好、人际关系,疾病史和遗传病史、违规行为、犯罪记录等等。如果这些信息是真实的、评价是客观的,那么它们在人事选拔决策上对提高预测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恰恰因为个人档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其预测效果,也使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US Naval Academy)20世纪70年代采用学校排名(rank of school)、推荐书(recommendation)和生平资料(biographical score)作为预测因子,以院校行为(由上级和同学评估)、学籍等级分数(academic grade points)和军事能力分数(态度、领导力、仪表、衣着和军官潜能)为效标,探讨前者的预测性。结果发现,学校排名是预测学业成绩的一项非常好的指标,相关系数达0.52;学校排名与推荐书对军事能力有低预测性,相关系数为0.22和0.25;但生平资料的预测性却不好[3]。英国海军军官选拔研究发现,经严格设计的推荐书的预测效果与美国的研究相同。美国西点军校的研究数据证明,个人评分对将来能否晋升为上尉军衔有一定的预测性[4]。

2 纸笔测验

纸笔测验技术在各国军官心理选拔中被普遍采用,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能力倾向测验(aptitude test);另外还有人格测验、动机和职业兴趣测验[5]。

军官心理选拔能力测验常用来检测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选择性注意、知觉速度、记忆范围和一般推理能力。人格测验的使用率远远低于能力倾向测验[5]。19个NATO国家仅有一半使用人格测验,主要包括MMPI、16PF、EPQ、GLTS、PRF和GPPI。动机和职业兴趣测验被采用的国家较少。比利时是唯一使用动机测验的国家;而挪威和美国则采用职业兴趣测验[6]。这些国家心理测验平均时间为6h18m;去掉最短和最长检测时间,平均为3h35m。许多数国家已经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代替纸笔测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的出现,推动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omputer Adaptive Test, CAT)的发展,美国成为CAT测验的发源地,保加利亚、法国和波兰也先后采用了CAT测验[7]。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有较好的预测性,而且复杂程度越高的工作,其预测性也越高[9]。Brand(1987)总结以往研究认为,一般能力倾向对领导潜能也有一定的预测性[10]。Butler和Mccauley(1987)研究发现,SAT中的语言和数字测验与美国军事院校在校成绩(academic performance)的年评分呈0.32至0.40的相关;SAT的综合成绩与年评分的相关可达0.50,但与领导类型的相关较低(0.25)。OSB包括110个题目5项测验,其总分与军官潜能评分(rating of officer potential)间相关呈0.25[11]。苗丹民课题组编制的《陆军院校学员一般能力倾向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of Military Academy Cadets,GATMAC)对院校学员预测淘汰符合率为66.7%[12]。

人格测验的预测效度始终受到学术界的质疑,但人格测验与领导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又不断坚定着研究者们的信心。相关研究通常表明,人格能够成功预测领导能力,人格特质与领导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关联性[13]。一项美国预备军官训练队2015名学员人格与领导行为关系的研究发现,社交能力、进取心与学员领导行为评价呈显著相关,而进取心与领导效能的相关最显著[14]。另一项加拿大军官选拔研究也发现,支配性、精力充沛和内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领导能力又较好的预测性,其中支配性的预测效度最高。苗丹民课题组研究发现,修订后的MMPI-2对军队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的预测淘汰符合率为71.9%;而修订后的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与事业心、管理能力、激励能力等相关达0.38左右,总预测合格符合率为72.13%[12]。

关于动机和职业兴趣测验的预测性,学术界的认识更不统一,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如研究发现,美国海军修订的Strong职业兴趣量表份值与“自动放弃行为”的相关在0.16到0.46间,与大学选择课程也有中等相关[3]。

3 评价中心

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AC)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但直到80年代后期才受到广泛重视。评价中心技术一般包括角色扮演(role-plays)、文件筐(in-baskets)、个人档案(person record)、结构会谈(construct interview)、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情境模拟(simulation of situation)和口头介绍(presentation)等。由于该技术强调采用多项技术、多个评估者和将全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Overall Assessment Rating,OAR)[15],降低了测量和评价中的抽样或系统误差,备受军方青睐,成为军官选拔与评价的有效工具。

与纸笔测验技术相比,AC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在候选者中确定谁更具备良好的领导技能、谁更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时显示出更高的预测性,在人格、动机、职业兴趣等难度更大心理特性评价上有更大的优势和价值,其预测符合率远远超过任何单独使用的测量技术。

模拟技术是AC的另一亮点,它能更加逼真地模拟实际要选拔的心理品质。Hopkins(1939)对匈牙利军队使用这类技术是这样描述的:“……梯子、棒子、板子、砖头、绳子等放在四周。两名军官向两名候选者提出要求,指挥一个三人小组利用这些材料构建一座桥梁,并一同通过它。先由候选者独自思考,然后向其他两人说明他的想法,并听取他们的意见。随后,两名军官分别向三人小组正式下达命令并对全过程进行监督。”[16]

1947~1984年间,英国海军部对2144人的追踪研究发现,OAR与“模仿军官品质”(officer-like-qualities)的效标平均相关为0.39;评定为可疑的候选者淘汰率为18~24%,而评定为有良好潜力的候选者的淘汰率仅4~6%。5年追踪研究发现,OAR与岸上训练、甲板训练和特殊训练成绩的相关在0.28~0.50间[17]。加拿大海军一项涉及216名学员AC技术研究证实,实际领导能力与7项AC评价有显著性相关,依次为:生平资料、“档案复习”、同伴评估、无领导小组会谈、执行军官评价、访谈测验、指挥任务;而与OAR的相关为0.42[18]。

AC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评估者必须通过整合所有的信息,最终获得OAR。这就对评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认为,采用少数AC技术可能能提高评价的预测力。实施AC技术耗时长,一般至少一天,经常会更长,这就带来了费用的问题。有人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提出“军用AC技术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观点。Jones计算后发现,英国海军军官选拔系统每年招收100名新生,AC技术比访谈技术每年多花费55万英镑;加拿大海军每选拔100名新生,每年多花20万美元[19]。

4 结构式评估

结构式评估(construct-Orientated assessment)指应用心理学研究工具,由心理学家直接参与,采用具有特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严格遵循固定程序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定的过程。结构式评估起源于二次大战德国陆军战略服务办公室的一项研究。20世纪80年代,受到其效度研究的影响,该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欢迎,相关研究文章陆续发表。根据152篇研究论文的分析,从5000多个访谈中得到结果,结构化面试的平均效度为0.62。高预测效果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美国肯德基集团通过结构化面试使其销售量增加达9,50万美元;英国Tetley公司运用结构化面试提高经理们的绩效水平,使公司利润连续5年显著增长;美国Penny公司采用结构化面试,两年半销售额达1000万美元。

Thornton和Byham通过再分析研究发现,随机挑选的战略服务处(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OSS)人员的正确率为63%,而采用结构式评估技术选拔人员的正确率为77%。目前比利时、丹麦、以色列、北爱尔兰、德国等军官选拔中均已采用结构式评估技术[15]。Bohrer和Luyten(1982)对2009 名新学员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结构式评估与专项训练绩效呈0.36的相关(矫正后)与小组动力和影响力的训练呈0.22的相关,与责任感、口头介绍和动机呈-0.25的相关,与能力倾向测验呈0.41的相关[20]。

人们有时难以将AC与结构式评估区分,因为两者在技术运用上有一定的交叉。与其他方法相比,结构式技术有较高的预测性,成本/效益比较好,但结构式技术对评估者的要求较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5 各国军官心理选拔的特点

5.1 美国

以上介绍有关美国军官心理选拔的研究的应用已经不少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军在军官选拔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时关于《美国军队选拔和分类项目》(简称Project A)。有关内容将另设章节详述。

5.2 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了陆军部评选委员会,采用面谈、测验、情境模拟等技术进行心理选拔。战争结束时有140万人接受过测评,其中60万人入选参训。1945年英国成立了文职人员评选委员会,对军队文职人员进行多阶段选拔:①撰写论文、客观测验、面谈;②在一个社区进行2~3天评选;③最高评选小组面谈。其中采用的心理测评技术有:语言和非语言测验、人格投射测验、背景信息、面谈、资格考试、情景模拟等。

5.3 比利时

比利时军人选拔系统(BAF)包括士兵、军士和少尉以上三个部分。军官选拔程序包括:行政检查、体格检查、心理测试和学术检查四部分。采用单向淘汰。心理测试和体格检查共3天。皇家军事学院组织的传统检查包括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也需2~3天时间。特殊兵种选拔还包括智力、人格测查,程序为:第一天体格测试,第二天认知、人格和动机测验,第三天情景模拟评估和结构式访谈。

5.4 丹麦

丹麦国防部评价中心采用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同[21]。候选者是已经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军官,因此测验的目的不是预测他们在军校中的表现,而是预测其职业成就。评估的主要指标是军校毕业后表现和军事领导能力。丹麦国防部开发的评价中心技术包括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生平资料记录、小组训练、30分钟军旅经验访谈,以及60分钟的家庭背景、教育状况、工作经历、已获成绩、兴趣、动机、职业意向等访谈;心理学家对每一候选者进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将一份书面报告提交给选拔委员会。

5.5 新加坡

新加坡较早采用计算机辅助心理测验;其最终决策主要依据5项检测的成绩,且各项测验所占权重相同:同事评价占30%,认知测验占28%、教育背景占14%、情境测验和排级军官评估分别占14%。

6 小结

心理评估的结果不仅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候选人在军事院校的表现,而且那些在心理选拔中获得较高评定的候选者在随后的军官职业生涯中也倾向于获得更高的军衔。丹麦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跟踪研究证实,1953~1963年毕业陆军现役军官,二十五年后平均有32%的军官晋升为上校,而且晋升上校的比例与心理评估等级有显著相关[12]。

但,文化背景、军队需求、候选者动机与认真程度、主试者知识背景和操作的适度性等因素的差异,会明显影响预测效果,实质上的“可重复性”研究是很难做到的。“有效”是综合性的。追求有效性,应根据各自国家军队建设的目标和需要,编制相应的检测工具,并通过预测性研究、部队的实际反映和为社会解决问题的程度等多角度来评价军官选拔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Reven Gal, Mangelsdorff A D. Handbook of Military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1. Ⅴ~ⅩⅢ, 55~68

[2] Werner B. In Search of the Ideal System. In: Lescreve F J, Arabian J, Bailey M, et al ed. Officer Selection. Ottawa, Canada: St. Joseph Press, 2001. 79~84

[3] Neumenn I, Abrahams N M. Empirical weighting of predictors for the navy academy selection program. Naval Personne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San Diago, Cali. Report NPRDC TR, 1976. 37~76

[4] Jones A, Harrison E.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in initial officer training using refernce report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82, 55: 35~42

[5] Robertson I T, Smith M. Personnel selec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1, 74(4): 441~473

[6] Lescreve F J. Current Practice of Officer Selection in Belgium. In: Lescreve FJ, Arabian J, Bailey M, et al ed. Officer Selection. Ottawa, Canada: St. Joseph Press, 2001. 6~9

[7] Visser H M W. Summary of the RSG 31 Selection of Officers. In: Lescreve F J, Arabian J, Bailey M, et al ed. Officer Selection. Ottawa, Canada: St. Joseph Press, 2001. 42~44

[8] Brown D C. Officer aptitude selection measures. In: Wiskoff M F, Rampton G M ed. Military Personnel Measurement.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9. 98~125

[9] Hunter J E, Hunter R F.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edictors of job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 96: 72~89

[10] Brand C.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In: Modgill S, Modgill C (Eds.) Arther Jensen: Consensus and Controvery. Lewes, East Sussex: Falmer Press, 1987

[11] Fischl M A, Edwards D S, Claudy J G, Rumsey M G. Development of officer selection battery forms 3 and 4.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 Alexandria, VA,Technical Report, 1986. 603

[12] 苗丹民, 罗正学, 刘旭峰等. 初级军官心理选拔的预测性研究. 心理学报,2005,38(2):

[13] Striker L J, Rock D A. Assessing Leadership Potential with a Biographical Measure of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998, 6(3): 164~184

[14] Thomas J L.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military leadership assess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99, 60(6): 3022

[15] Thornton G C, Bynam W C. Assessment center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16] Hopkins P.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39

[17] Drakeley R J. Royal Navy officers’ selection scores and success beyond initial trai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ilitary Testing Association, Mystic, Conn, 3-7 November. 1986

[18] Rodgers M N, Johnson V W. Predicting performance at basic officer training with the Naval Officer Selection Board. Paper presented at 2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ilitary Testing Association, Ottawa, 19-23. October. 1987

[19] Jones A. A case study in utility analysis. Guidance and Assessment Review, 1988, 4(3): 3~6

[20] Bohrer A, Luyten H. Validation studies of the Belgian Armed Force Reserve Office selection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 Edinburgh. 1982. 25-31. July.

[21] Meincke S. Officer selection in the Dnish Armed Forces. Officer Selection, 2001, 3.1~3.4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election for Military Officers

Zhu Xia, Liu Lianhong

(The Military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mmon various methods of the psychological selection for military officers: Personal Record, Paper-and-Pencil Psychological Instruments, Assessment Centers and Construct-Orientate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vail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se methods in military application; compares the advantage, disadvantages and developing prospects between these; and then describes the m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officer selec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是根据国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并结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构成国防教育这一学科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学科所组成。它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中国国防教育史、中国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概论、中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心理学、国防教育管理学概论和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学科,构成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是先导,理论要先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及其体系。所谓的国防教育理论是国防教育的先导,就是引导、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作为先导的国防教育理论其作用在于:不仅让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为先导就是告诉人们作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任何事情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国防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去。国防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战略;此外,还包括战争理论、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越是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越要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经验和科学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和教学实验的基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所辖的所有分支学科。所谓的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有其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的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除了要有针对性外,这一学科的特点还要有超前性,要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有效性,达到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学科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他还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理论功底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既懂文、又懂武,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每个学科方向中,还要有国防教育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宽阔的国际视眼,富有为国防奉献和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学科骨干,学科骨干下面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务、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来支撑,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是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难以为继,而只有带头人没有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它将带领学术团队始终走在本学科建设的最前列,从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其一。其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申报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学习进修、学科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过程来不断完善这门学科建设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p#分页标题#e#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其它学科建设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像,它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的军训。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1981]11号文件中,规定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事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从此,部分高等院校又恢复了学生军训的工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再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2001]48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1年起,逐步在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在2005年前全面实施学生军训。同年1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在天津召开“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

会议对全国学生军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1]48号文件下发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自1985年开始,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标志学生军训工作的全面实施,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确立以军训为内容的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支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的标志。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一,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著作和教材。它们主要是: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程》、《中国军事思想教程》;张正明:《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庄雷、任婉玲编写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许慧远、黄科著的《大学生国防知识与军事理论》;孟庆金、张利华的《新编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唐和祥、王亦成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训教程》;成锡岗的《大学军事理论常识》;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葛芝金、程新章、吴勇刚编写的《国防教育概论》;杨润华、岑应奎主编的《高校国防教育》;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以及主编的《大学生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杨茂锐著的《中国国防法规研究》。等等。除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这些成果以外,军队的高等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例如: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杜景山等编著的,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防理论教育读本》;苑士军著的由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许江瑞、方宁合著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法概论》。等等。这些公开出版的著作和教材中,有的是填补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空白。

例如: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作为一个省、市、区或若干高校的教学用书。例如: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徐则平等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还作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生的教材。例如:苑士军著的由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等。这些重要成果是研究者们长期艰辛研究的结果,倾吐了这些作者的心血汗水,为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高校的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例如:吴温暖:《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生》、《大力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魏联:《高校国防教育的心理学视角》;张冬胜:《论高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准确定位》;毛远芳:《关于人武院校开设国防教育专业的思考》;陈芳:《关于创立国防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几点思考》;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胡春锡:《论高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徐福水:《国防教育:高校文化教育中独特的风景线》;杨继环、朱荣杰:《外国国防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石潇纯、余文武、缪鑫平:《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定位》;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黄妍、李开阳:《论建国后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张志、辅金华、李卫:《高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张平海、田中胜《滇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策略—基于红河学院国防教育的研究》;学位论文《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李冬华:《浅谈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潘奎:《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苑士军:《论国防教育的主体与对象》、《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原则》、《论国防教育的内容》、《论国防教育的师资》。在这些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进行了探讨,涉及到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定位、创生、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心理学视角、高校国防教育新学科的创立、中外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以及地方高校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地位和特殊性等。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p#分页标题#e#

建立了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从根本上来说,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大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授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热心国防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国防与军事知识或军事技能;二是要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三是具有较好的授课能力;四是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教师在培养国防后备人才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防教育师资的队伍,对于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关系重大。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军训任务和其他国防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相比,仍然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学科的归属至今尚有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国防教育学科到底归属于军事学科或是教育学科?持归属军事学科的主要代表有:武炳等主编的《国防教育学》认为:“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探索国防教育的本质,揭示国防教育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用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的学科。”(见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从这一定义出发,该书认为,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包括:探索国防教育本质、揭示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国防教育经验和对未来的国防教育作出科学的预测等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指出: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可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把国防教育学归属于军事学的分支学科。持归属教育学科的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吴温暖教授等人。他们认为,“国防教育学宏观研究的对象本质属性是‘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从属于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是‘育人’,因此,国防教育学归属于教育学更加合理。”他们同时还认为,“国防教育学与教育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国防教育学归属教育学的学科门类,不仅有利于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周善标和高水练先生,他们在《浅谈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国防教育学研究是教育现象,从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其同军事学科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探讨。”他们把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表述为:“和军事学高度相关的教育学分之学科”。(见《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尚未确定,不能不说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是由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所决定的。从现在各普通高校已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来看,其学科体系正在探讨和形成过程之中,所以,尚未统一,且差别和分岐很大,可谓之五花八门。有的学校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或者说把国防教育当作国防教育学课程来开;甚至有的学校国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我们知道国防教育与国防教育学虽然有联系,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有的用国防建设论纲代替国防教育学,从学科和专业要求来说,我们认为,应当开设国防教育学更为合适、更为科学。有的开设中国教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开设军事心理学、有的开设国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法律法规,有的则开设军事法律法规;有的开设形式逻辑,有的开设军事逻辑;有的开设了国防动员学、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而相当的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之所以造成以上学科体系不统一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现有局面;二是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有限,满足不了国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就干脆不开这门课;三是没有专业老师。由于国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情况下,有普通高校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老师缺乏军事背景,军事知识较为欠缺,而军队转业干部担任教师的,虽然军事素质比较高,但是他们又是缺学历、缺职称,没有专业老师,课也就无法开。四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

学科内容构成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国防教育学科内容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差别比较大。非国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开设的两周的军训课和36个学时的理论课。有的个别院校甚至只象征性的搞军训,根本就不开军事理论课。多数院校虽然按要求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但却没有开设军事类选修课和辅修课,也就无法更新和补充国防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最新信息。再从国防教育专业来看,我们以某院校国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教育行政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国防法律法规和国防动员学等。专业课主要有:国防教育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教育法规、当代国外国防教育等。而西南某边疆省的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教学法、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社会学原理、公共政策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防历史、国防教育学、军事思想、国防动员学、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学概论、军事技能、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为依据,科学的规范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防教育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国防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却不尽人意。一是编制尚未落实。全国157所试点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为109所,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二是机构不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已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军事教研室(占85.3%),其余院校的任务暂时由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代管。三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各校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现状除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30-49岁的占61.4%)之外,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特别令人不安的是有12.5%无学历,5.9%为高中毕业学历;从职称来看,问题更显突出,无职称者竟达46.5%(参见,王原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四是学科队伍的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郑宏先生在《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谈到:“1979至2009年的相关论文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国防教育与学生培养、国防教育学与改革创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防学培养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分析缺乏深度,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参见,《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笔者认为,除上述之外,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不够深、不够宽、不够细、也不系统,尤其是在整合资源,发挥群体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理论研究,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中。

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要求,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努力地探索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整合资源、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施教、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专门设置了学校国防教育一章,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法律依据。第13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第16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以上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其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中心点上。而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其一,它是一门独立学科,其它学科不能替代。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它是军事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从学科的称谓就不难看出。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新兴学科。其三,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高校国防教育学概论、国防心理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法规、国防教育管理学、当代国外国防教育概论等。其四、它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例如:国防、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科、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规律、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特征、高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法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高校国防教育管理等等。其五,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综合研究法。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涉及到军事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才学、新闻学等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它具有综合性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呢?笔者认为:其一,要按照要求和规定配齐国防教育的教师。目前一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师由于编制等原因尚未配备到位,有的由相近学科老师兼任,这样不利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配好、配强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其二,提高学历层次。由于国防教育学科特点所决定,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部队的转业干部,虽然他们的政治素质高,军事素质强,但学历偏低。有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老师不足,由思政老师或辅导员、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学历层次偏低。所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其三,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当前,全国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都不够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套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那些符合、胜任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其四,加强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的专业素质。比如说,集中培训请专家讲课的办法、学术交流的办法、到基层、到部队锻炼的办法、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的办法、进修的办法、以老带新的办法等等。

整合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资源是弥补资源不足,促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国防教育资源包括现有的教材与资料、经验与技能、资产与费用、制度与品牌、人格与理念、设施与教师等。在这里主要论述教师资源的整合。一是整合教师资源联合攻关。尽管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这一学科相对年轻,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填补的空白点很多。因此,要整合全国各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师进行联合攻关,尽快的健全和完善这一学科。二是整合教师资源办博士点。目前,我国高校已有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学校招生攻读国防教育硕士的研究生。然而,培养国防教育博士点仍然是空白。笔者认为,应当不断创新理念和机制体制,以某一大学牵头,以其为主,整合国防教育的教授力量,尽快的建立国防教育博士点,培养和造就国防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从而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整合教师资源编写教材。我们前面曾提到各高校编写了一些国防教育方面的教材,满足了高校教学教材的需要。但是,有的教材是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颁布之前编写的,观点、内容、思想都比较陈旧,有的是区域性的或地方性的,没有代表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尚未有一本规范统一的教材供各高校使用。因此,把全国各高校的专家整合起来,统一编写相关国防教育的教材,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四是整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的教师资源。#p#分页标题#e#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西点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指出了其以创造性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六个特点。

关键词: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西点军校,全称为“美国陆军军官学校”(USMA),是美国的一所军事工程院校,被誉为美国陆军军官的摇篮。自1802年建校以来,其教育质量一直是出类拔萃的,并以其独具特色的初级军官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成功地培养出了麦克阿瑟、巴顿等军旅将帅,杰斐逊、格兰特、艾森豪威尔等政坛要人,而且还培养出了火药大王杜邦,机械铸造商斯威夫特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士。它的成功在于严格的纪律,培养目标的明确,更在于教育思想的先进。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西点军校的招生对象为:在7月1日年满17周岁而不超过23周岁,具有高中以上或大学学历的美国公民(美国与其他国家协议提名的外国学员除外),并由政府首脑和国会参众议员提名才能有资格参加入校竞争。专业设置按学科大类分为七大学科: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核工程和系统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开明的军事领导人,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创新精神、敏锐的眼光和深谋远虑的头脑,献身于责任、荣誉和国家价值的陆军军官。

(二)培养规格

西点军校认为21世纪的陆军军官应具有以下素质:首先要具备道德规范;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多样性才能;进行交流的技巧;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还应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系统、历史和社会以及文化。基于这一认识,西点在其《智力培养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西点军校的总教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够预见发展变化的技术、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并有效地作出反应。”并将其进一步归纳为下述几方面的具体要求:

1.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

2.掌握和应用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进行科学性思考,解决定量问题的方法和实用技术。

3.通过工程思维过程来应用数学和科学事实与原理以服务于社会。

4.了解文化,以便认识全球背景下人类的行为、成就和思想。

5.了解历史,以便认识全球背景下的人类行动、成就和思想。

6.理解人类行为的模式,特别是个人、组织和社会如何追求达成社会、政治和经济目标。

7.学会交流,特别是书面交流。能够使用准确的语言、正确的句子和简洁连贯的段落,表达清晰有判断力的思想。

8.认识道德问题,并在决策时不违背道德准则。

9.培养继续深造和不断发展的愿望。

二、培养模式

按照上述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西点军校制定了一套九个具体的教学课程目标,强调陆军的具体需要并体现西点培养其毕业生应具有的品质。这九个具体的教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科学和技术;工程学思维过程;文化知识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道德意识培养;继续教育;创造性的培养。而且每一类教学课程目标都有自己的培养模式。以下重点介绍西点军校的创造性的培养以及科学文化教育。

(一)西点军校的创造性教育

西点军校认为创造性的内容包括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学识、个性和价值观。并且在一个领域的发展往往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里学识是指: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的难题处理方法;个性特指那种才能的多面性、对模糊事物的耐性、冒险性、开放性、自信、想象力和好奇心;价值观包括:纪律、坚毅、责任感和谦虚。他们认为这些要素的具备对毕业生能自愿、自信地面对复杂的形势,独立灵活地处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西点军校认为,为达到培养目标,必须在教学环境、大纲安排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大胆改革和创造。首先,建立一个崇尚探索和冒险的学习环境,允许学员自由表达、探讨和辩论;其次,为培养学员的创造性,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安排教授推理性强、示范性强的课程,使学员的想象力、多方面的才能和热情得以充分发挥;最后,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应在教学方法中采用互动和活泼的教学法,让学员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进行批判性思维。

1.以培养学员创造性为目标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设置有如下特点:

①在主修课的设置上,通过广泛而富有挑战性的选材内容来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②在专业课大纲的设计上,所设置的大多数专业课都要求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进行推理、写作和解决疑难问题才能拿到规定的学分。

③在专业自修项目和实验课设计上,要求学员学会处理复杂事物,独立自主地找出解决方法,并鼓励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和出创新成果。

④工程设计项目和研究论文的选题和完成,通常由学员自行决定,自行设计,创造的余地很大。

⑤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对哲学、历史和文化问题的不同观点,专门培养学员的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

⑥跨专业的自修项目和活动的开设,更有利于培养学员宽广的知识面和学习的兴趣,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其它方面的特点还体现在学员深入研究某一专业时,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总之,西点军校的教学大纲是以培养学员的创造性为目标设计的,学员创造性的培养融入了大纲的各个方面,为实现其总体要求“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应有创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培养学员创新意识的创新思维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西点军校认为创造性是生动教学不可缺少的要素,要培养学员的创造性,首先就应有一个创造性的教学法,故而提问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西点军校被广泛采用。提问式教学法认为引起思考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当答案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时,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出现,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而研讨式教学法创造出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术自由和民主的保障,更进一步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另外,西点军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点表现在课程进度可以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安排。如果学员认为基础课需要加强,或者认为需要加快进度,那么可以通过调整课时、按能力分班等措施以满足学员的需求。如果学员对某一天的授课内容没有掌握,或者希望做深入研究,校方将提供一对一的授课服务。

(二)西点军校的科学文化教育

西点军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双轨制。双轨制教育计划既规定了学员必须学习内容广泛的基础课程,同时又设置了供学员选择的选修课程,即其课程设置是选修课程和核心课程相结合的互补模式。这样,使学员能够在工程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形成现代军官特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使学员能够在自己所感兴趣、有特长的学术领域内和专业上钻研得更深更广,获得较高的学术造诣,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核心课不分理科和文科,不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是每个学员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学员的专业发展方向是由选修课确定的。按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员应学习的选修课为12门课程,最少不得少于8门。在选修课中,学校按不同专业要求编成若干课程组,形成研修领域和主攻方向以供学员选择。西点军校共设有25个学校研修领域、20个主攻方向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总数约有380门,包括国际关系、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材料、高等无机化学、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当代美国文学、战争艺术、人文地理与政治地理、革命战争史、汉语会话、军事心理学等。学员在校期间需修完44门科学文化课程,其中包括核心课32门、选修课12门。而在这44门课程中,公共核心课程24门,其余为不同轨限定的核心课程。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军事教育发展的需要,西点军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首先,增设新学科,撤并旧学科。如新建了系统工程系,撤销了电气工程系、工程系、力学系、地理与计算机科学系,合并重建了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使学科结构更为合理。其次,增添新课程,删除旧课程,使新课程约占全部课程的1/3。同时,还对课程比例进行了一些调整,按照美国国家教育法将核心课设置为31门,选修课设为13门,课程总数仍保持不变。西点军校这种文理并重的教育思想是与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相一致的。据美国近年来国家教育评估证明,西点军校的毕业生的平均成绩已超过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平均成绩。因而,西点军校在其招生简章中自豪地宣称:美国东部名牌大学的理工课程加军事就是西点。这足以说明西点军校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

三、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宽广的科学文化教育,强调大基础、大专业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军事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突出体现在军事人才的竞争,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那种只懂军事指挥或军事技术的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已不适应部队发展的要求。为此,西点军校提供了宽广的科学文化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领域,涵盖了数理工程、军事、政治、经济、人文、社科、公共事务等诸多方面,为拓宽学员的知识面,以及深入专业学习和知识灵活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文理渗透”

在课程设置中,24门公共核心课程主要是数学、化学和大量的人文社科课程,8门分轨课程不管是人文―公共事务轨还是数学―科学―工程轨的课程都集中在数理工程领域,课程大致相近,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不论是哪一个轨的学员都必须学工程轨的课程,以确保必要的理工基础。同时西点军校的文理课程设置比例相当。这种形式的课程设置,极大地避免了文理分家,单刀独进的不良做法,与我们现实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三)在广博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专业教育

“双轨制”在广博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学员的特长,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选轨即选专业方向、选研修领域和主攻方向以及毕业前选军事专业,逐渐分流,逐步强化专业教育,使学员在自己所选择的学术领域钻研得更深、更广,获得较高学术造诣,形成专业特长。这种分流方式既能满足部队各军兵种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充分发挥,迅速提高个人的能力,逐渐形成某方面的专家,也容易形成整个部队的各种人员独当一面的整体人才优势。

(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未来发展潜力并重

当今科技的发展既有分化又有综合,但总体趋势以综合为主。大学生在四年高等教育中要想使自己毕业后不落伍,只有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打下宽厚的基础,特别是数理基础。加强这些基础学科的教育,主要为学员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普遍的职业基础,提高其军事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西点军校也从中外典型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认识到,广博的知识基础并不等同于能力的提高。所以西点军校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能力、素质、智力的开发、良好思维习惯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员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学员将来的发展。

(五)重视心理学及行为科学方面的教育

西点军校对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教育较为重视。他们认为学习这一学科,“可使学员由单个的个人到小型群体直到各种组织的社会机构,在不同层次上和不同范围内对人类行为作进一步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员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还将对影响人类行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更深的探讨和研究,尤其强调的是要引导学员增强其领导能力。”

(六)高度重视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在西点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其教育计划中都反映出来。因为西点军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创造性是激发毕业生在这个世界中有效的应付新情况所需才能的首要品质,所以将学员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的培养放在其文化教育计划的首位也就不足为奇。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西点在创造性的培养上并不仅仅局限于开设几门创造学方面的课程,而是将创造性培养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其整个教学计划中,并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名教师和学员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军校借鉴美西点军校经验打造新型军事人才.中国新闻网.2003.01.

上一篇:领导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