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04:38:35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中国化 军事思想 继承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是将其视作一成不变的的教条而执行,另一种则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其加以发展创新并灵活运用。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讲,是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视为教条,还是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是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是事关军队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中国军事斗争的实际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壮大。1929年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思想。在艰苦的斗争实践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通过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使全军指战员从思想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从而成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力的坚强柱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过程中,整合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精髓和现代革命军事斗争精神,批判的吸收国外军事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军事理论体系——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的基础。

纵观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赢得军事斗争胜利的历史可以证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和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胡主席在2010年7月出席全军党的创新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加强军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官兵的头脑、指导官兵的行动。学习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军队建设。在现今官兵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形势下,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发展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贯彻一步,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观点统领全军官兵的思想和行动,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缔造了党在斗争时期,实现民族解放的军事指导理论及优良军队传统。它的诞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标志着党在军事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面对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主要回答了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武装和夺取武装斗争胜利,以及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以革命者同时也是学习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过程经历了“轻视军事”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认识转变、从不懂得战争到驾驭战争并取得胜利的重大转变。此间的根本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武装全军,把学习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紧抓不放。使得这支在创建初期基本上是以文盲和半文盲组成的队伍迅速变成了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武装力量。马克思在《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提到: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问题就是思维的动力。我们党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跟据中国革命实际提出的“论持久战”,“十六字方针”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其实质就是围绕着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把学习运用到实践。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党、我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期间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推进学习型军队建设依然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今天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多数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直接学习借鉴,但我们可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把学习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工作岗位作为学习实践的有效平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也要求我们全体官兵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广大官兵只有结合工作和部队建设实际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好信息化条件的军事斗争准备要求,不断推进军队建设。

三、与时俱进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不同时期,我们都应善于根据当时形势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策略和任务。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的特殊性,更是以此为前提。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也应该是一脉相承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

军事思想论文篇2

关键词:军事文化 软实力 凝聚

凝聚功能是把军队内部各要素凝聚在一起以形成向心力的功能。凝聚功能是军事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要素之一。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最终强制手段,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集休,特殊的使命任务要求军队成员围绕共同的目标,贯彻统一的意志,忠实地履行职责,不折不扣地执行领导层的决策。凝聚力是军事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最直接体现,是军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军队就不可能形成应有的战斗力。

一、提升军事文化动员力

动员力主要是指先进的军事文化对内产生的鼓舞士气、砥砺意志、激昂热情的一种力量,突出表现在国家或者军队在出现突发事件,如战争、灾害等涉及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事件时,能够把军心民意动员起来。而落后的军事文化是不能产生强大持久和广泛的动员力的,只能欺骗和愚弄军民。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顺应道义伦理,因而能够赢得民心士气。用先进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指导革命战争,用积极向上的军事文化贯穿战争始末,必然能够激发广大民众和官兵为正义而战的战斗热情,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用“伟大的人民战争”这样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民心士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早在1953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具体的阐述了政治动员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政治动员应采取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战争,没有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里所说的政治动员,是指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每个民众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官兵头脑,凝聚军心,统一思想,不断巩固和促进先进军事文化的动员和凝聚作用。我军八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战时政治动员和战场宣传鼓动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软实力资源。在今后的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军优秀的军事传统,并不断发展创新能够鼓舞激励广大官兵的动员力量,不断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让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强堡垒。

二、提升军事文化支撑力

支撑力在文化的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一种鼓舞激励人的思想。体现在军事上,就是要让优秀先进的军事文化始终为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抵制腐朽思想侵蚀来保驾护航。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交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及其成熟、发达的文化产业正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冲击和同化,大肆鼓吹“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将和平演变阴谋披上各种外衣以混淆视线。我军的思想文化阵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必须时刻巩固和加强,这就需要用优秀的军事文化来支撑和统领,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的军队,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对民心军心进行统领和支撑,不去提供一个代表党和国家、人民及军队的利益,符合绝大多数人价值需求的标准的核心价值观,很容易使我国的民众和官兵在多元化时代变得无所适从。当今时代,必须抓紧构建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新时期军事文化,来统领广大官兵思想阵线,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官兵校正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打牢理想信念基础,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培育战斗精神。军队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如美军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荣誉、责任”,法军的核心价值观是“纪律、忠诚、献身”,都体现了资产阶级国家对军队成员的政治要求和价值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军队成员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对官兵的思想认识起到了支撑和引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军事文化软实力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从文化价值上说,构建军队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军事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军事文化软实力,确立和构建我军特色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军事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是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我军战斗力、应对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博弈的有效对策。

三、提升军事文化内聚力

军事思想论文篇3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从文化分析的范围来看,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分析的空间,使之贯通在军事研究的各个方面。从这些年的研究状况来看,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几乎全部集中在对一些战略层面的问题的思考上,比如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军事战略与文化的关系等等,而对战役、战术层面的问题则关注较少。文化是社会三大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它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一样,也是军事活动的一个基本平台。军事活动,大至战争行为,小至单兵对抗,上至元帅将军,下至士官列兵,都离不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与军事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文化分析方法不仅能够用来分析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而且也应当用来观察和分析局部性的战役、战术问题。当今,军事活动中的文化因素日显突出,文化的作用日渐增强,这一特征也鲜明地反映在战役、战术活动中。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及指挥手段对战役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而先进飞机的驾驶、导弹的发射等战术、技术动作也包含着更高的文化含量。在这种情况下,在从专业视角、技术视角考察和分析战役、战术问题,加强文化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军事思想论文篇4

关键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教育方式;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81-02

《中国人民院校教育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院校教育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建设要摆在军队院校各项建设的首要位置,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这一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军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为加强院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所谓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军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员进行以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

一、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在军队中进行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武装工作,是我们党对人民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最基本途径,是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这是对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是总结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官兵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始终贯穿于我军的各项建设之中,为军队全面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提高战斗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院校的生命线,要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院校,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院校各项建设的首位。要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

军校历来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军校学员作为我军未来人才方阵构成的核心,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我军建设的成败,因而,着眼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加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措施。从教育实践看,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得到加强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军校学员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全球化,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益广泛,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网络等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军事革新的到来等,都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军校学员的思想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使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够丰富,难以适应学员的思想特点

虽然教育已经跳出了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份报纸念到底”的旧模式,但教育手段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吸收现在科技的成果,没有用好社会教育资源,教育还是相对封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学员的心理需求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及教育对象的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学员的成长规律

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抓住军校学员成长规律,忽略了军校的自身特点,对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难点、社会民生等问题没有及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缺乏说服力。

三、加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逐步解决,笔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队伍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拓宽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教育效果

当代军校学员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一代,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他们为核心,突出教育的针对性。一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军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做好军校各类人员思想工作的重要形式。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重要内容,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二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学员的政治敏锐性。形势政策教育主要是学习理解国内外大事和时事政策,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学习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出台,军队重大改革举措实施的契机,及时组织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形势任务,增强政治敏锐性。三是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军校学员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还要有厚实的人文底蕴,单一的素质结构将难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文素质对获取知识,完善人格,启迪思维,增强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现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人文课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另外,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军校学员思想的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与疏导,已刻不容缓。

(二)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

有效的方式方法是确保军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完成的基本条件。从军校实际出发,结合《中国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理论学习、经常性思想教育和重大主题教育等形式。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政治理论课教学。院校各级党组织均应确立以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努力协调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和重大主题教育等各渠道之间的关系,建立以政治理论课为轴心的各教育渠道相互沟通的机制。要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事政策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系统教育灌输,打牢学员思想理论根基。要把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显现出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回答解决学员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发挥好学员队做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

学员队是院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院校的活动一般都是以学员队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实施的。学员队是教与学相结合的媒介,因而,学员队应该在学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学员队要及时分析掌握学员思想动态,认真落实好上级统一部署安排的各项教育,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员的学习生活中。学员队要广泛地进行随机教育,根据学院的工作任务和学员的思想变化,随时随地进行谈心交心、一事一议、现场鼓动等教育。学员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重与党团活动相结合,统筹安排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活动,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入到党团活动中。同时学员队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现实思想问题,使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合理利用学院组织的各种重大活动进行教育激励

学院可以通过组织入伍、入党宣誓,开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庆典活动,举行升旗、授装、授衔等仪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官兵强化政治意识、军人意识和荣誉意识。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如读书演讲、文艺演唱等,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及各种文化设施,激励教育学员。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剖析反面典型教训,典型引导与思想启发相结合,让学员分清荣辱、是非、美丑界限,养成良好的军营风气。

4.利用好网络媒体手段,用新闻舆论引导学员

通过全军政治工作网和学院的校园网,开办“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开展思想互动、网上学习交流、嘉宾访谈、文化娱乐等活动,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和时效性。组织学员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观看优秀影视节目,开展读报评报、新闻点评和影视评介等活动,运用大众传媒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运用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不断创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三)建设高水平的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教育水平

高水平的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军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院校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立完善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套培养制度,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工作。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军事思想论文篇5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32 — 02

“国防生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根据军队建设需要, 由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中录取的学生或在校大学生中选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学生。”〔1〕新形势下,培养军政兼优、使命坚定、政治思想优秀的合格国防生,是对普通高校依托培养工作的根本要求。科学判断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内涵特性、突出军营文化教育作用、建构合力教育体系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视角。

一、国防生教育培养的内涵特征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军官,是党和国家从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是赋予承担这一任务的普通高校的政治任务。依托培养工作有着特定的内涵意义。

一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举措。因此,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其工作内容、模式和标准等均表现出政治性强、使命艰巨、责任重大的特点。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依托培养工作要达到军队人才素质标准的目的,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工作开展。把突出高校优势资源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与军队人才特殊能力需要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全面、系统的工作,建立起适应国防生培养的制度、师资、教学内容、科研平台、特色育人方法等,从而形成科学、完备培养模式。 三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我国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起步较晚,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工作的创新开展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深入探索军事人才的培养规律,研究军事人才的特点、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伟大任务、探讨深化政治思想教育的路径、融合选取中西方国防生培养的经验,是创新这项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与教育实效分析

国防生是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笔者认为其内涵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完备的理论素养。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史军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科学认识和掌握形势政策。三是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良好的军人道德品质,能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四是丰满的人格素质。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乐观向上,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有一往无前的胜利精神。

目前,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课程设置、内容、评价体系和模式方法都有了创新发展,各教育机构和系统更加重视。但从实效性上评判,尚需进一步探索提升。国防生的政治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战斗作风还与入伍第一任职能力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从教育培养工作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效益较低;激发和促进国防生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的教育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传统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角色彩还仍然浓厚;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新的教育路径还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寻求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三、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结合国防生特殊的政治要求,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基点,积极培育军营文化,充分融合不同教育资源、建构合力育人模式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应有路向。

(一)审视军营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点,强化军营文化培育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指某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它表现为某所学校的‘综合个性’ 。” 〔2〕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共性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真理追求的学术精神。为学之道在于识真理、求真理、实践真理,这是文化传承之根本。二是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多元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大学是文化的交锋地、思想的碰撞园、人文的融合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开放、宽容、包容等特征是大学生命所在。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学本然特色,是促进教育发展、育人水平、文化繁荣、知识更新的重要推动力。四是引领思想、服务社会的职责意识。大学是思想的发源地、积聚地和辐射区,是思想引领的桥头堡和大窗口,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发扬者和传承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践于社会是大学的职责所在,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是考量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军营文化是军营特有的精神风貌、政治信仰、道德品质、传统作风、价值观念、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总和。”〔3〕军营文化建设于军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培育和成熟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服务人民的政治要求是军队文化的灵魂所在,严格的纪律意识和勇敢顽强的必胜信念是军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军队文化新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育人对象都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因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标准和尺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文化教育的要求上也有所区别和侧重,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新。一是突出军校资源融合。突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师资队伍的力量,深化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育。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标准、加强专家学者引领、建立人生导师负责等,不断提高国防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二是创设军营环境。普通高校一方面要重视环境文化差异研究,突出学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借鉴军事院校的培育模式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以国防生未来任职思想政治素质为需要创设军营文化环境。通过军营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建设高校国防生军营文化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深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节、丰富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军营文化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三是搭建实际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军队实习、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突出引领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和军魂意识锤炼,促进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二)选取有效管理模式,为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突出高校特色与国防生培养要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实践和研究,是深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体系。

在十几年的培养实践中,不同的依托培养高校在国防生管理模式上各不相同。从宏观上看,基本是集中、分散与分散集中结合三大类管理模式。集中管理类似于“校内小军校”,让国防生单独居住、学习、训练。分散管理与普通生的管理模式一样,主要突出以班级为主,突出大学的管理模式展开教育。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突出专业文化分散学习,日常管理和军政训练的相对集中。从微观上看,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成立国防生依托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后备军官学院、国防生自我管理的模拟营或党总支等,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体制。这些模式的优劣、科学与否,目前尚未有正确的统一定论,推广和指导作用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在把握以促进军事人才素质培养最优化的基点上,探索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易于日常管理,适于培养的模式,还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且要突出国防生群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标准与大学教育规律的科学结合,在科学有效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军营文化教育体制建构上求深入,才能保证国防生的教育培养的路向更正确,管理模式更成熟,管理制度更科学。

(三)整合支持体系,突出教育合力

高校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资源丰厚,可谓处处皆教育,时时有教育。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形成教育链、教育源和教育系统作用于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教育的多样化、系统化和实效性。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上求成效。第一,突出国防生党团组建设。以管用、有利于教育的模式加强国防生党团组织建设。把国防生党团支部建设作为加强国防生政治思想建设、军营文化建设和个人能力水平提升的平台,保证人人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在实践中,科学设置党团支部,按军人党员的学习内容、教育内容和实践内容开展支部活动,促进国防生提升党性锻炼和军魂意识培养。第二,提升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与学习制度,针对国防生思想实际,着眼于未来战场对国防生的素质要求,以全新的视角整合优化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精选精编我军历史、军事理论和军人道德修养、军人心理学等内容,进入教育系统,列入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习成绩,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深化国防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抓手和主平台。第三,突出日常管理的助推作用。加强日常养成抓作风,日常生活抓榜样。通过严格执行军人一日生活制度和军人意识培养,在日常管理中营造浓厚的军队管理氛围和、培育丰富的军营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在教育合力形成上求成效。第一,突出驻校选培办的教育职能。中国人民解放驻校选拔培训办公室要加强军政训练的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组织协调和师资队伍建设。军政训练课程要进入教学系统,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军、校各级机构要做好军政训练课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制定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标准,保证课时不少、内容不少和效果显著。第二,用好国防生部队当兵实习锻炼好时机。军队一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军营文化积淀的优势,而且形成了符合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成熟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抓好国防生入部队基层当兵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铸牢军魂,提升素质。第三,强化综合素质培训中的辐射作用。以国防生第一任职需要加强国防生人文素养、演说读写、协调指挥等综合素质培训和实践,在培训和实践中促进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钟庆杰, 尚晓军,李维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03) .

〔2〕 邱柏生 .浅议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若干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

军事思想论文篇6

关键词:军事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07-02

人民军队要充分认清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推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一、先进军事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民军队先进军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一代代革命军人在艰苦卓绝的军事实践中拼搏奉献共同浇铸的结果,也是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长期培育的结果。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与东方传统军事文化熔铸为一体,践行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辩证掌握战争本质的军事观念文化;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制度文化;以机动灵活的人民战争为主要特色的军事谋略文化等,从理论层面上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体系。 从“”的漩涡中走出来的邓小平,大刀阔斧地对军队进行整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传统,对军事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情况,提出恢复和发扬了我党我军注重军事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拔正了新时期军事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并初步解决了新时期军事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把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坚持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这两大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先进成果,针对世界军事革命带来的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从战略全局上对新阶段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提出思想政治建设“首位论”,使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提出科技强军战略,提升军事科技文化在军事文化中的地位等,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大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军事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不断发展的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先进军事文化的建设方向;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对官兵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强化部队战斗精神,进一步彰显了军事文化的价值。关于先进军事文化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关于军事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形势下我军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结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新的形势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国梦,对军队来说是强军梦”,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且强调指出,要围绕强军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坚持我军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任务,坚持把保持我军高度团结统一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紧贴时代要求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军事文化建设的领导,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历史责任,努力提高军事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先进军事文化是新形势下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进军事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军事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由于军事文化以“兵”为主体、以军事实践为中心,军人的生活方式和规范实践活动与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明显不同,军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公众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这必然导致军人和公众的文化理念体系、文化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军人价值观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军人理想信念,为一个民族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军事思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得以补充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军事发展战略反映了人们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仅对指导战争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政治、经济、外交等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军事科技则常常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先导。军事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概括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经验,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进步。

先进军事文化,对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激励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崭新的军事文化,如: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以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为主要内容的长征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 等,这些精神,既是一种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崭新的军事文化,孕育和形成了堪称中华民族“文明地标”和“精神星座”的伟大精神,也使广大人民从其崇高、阳刚、壮美的品格中,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风骨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品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全体中华儿女产生了强大的人格垂范、道德净化、精神激励作用,成为磨砺民族品格的最富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精神利剑。

三、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能否独立、经济能否自主、领土能否完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否。而构成国防实力的诸要素中,人口数量、经济实力都是必备的硬实力,而精神、文化等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国防硬实力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文化软实力则以其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力,成为国防诸要素中最具稳定性的战略要素。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防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发展既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更实力,也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先进军事文化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加强我军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有力支撑。

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本色的迫切要求。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确保思想政治上特别纯洁、特别过硬、特别坚定。要教育引导官兵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自觉坚定政治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大强军目标学习宣传贯彻力度,把实现强军目标贯穿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

军事思想论文篇7

关键词:富国强军 战略 马克思主义

一、我国古代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

富国强兵,是中国春秋初期管仲关于国家富裕,武装力量强盛的思想和政策。主要思想:一是富民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二是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三是富国强兵要以农业为本,强兵要重视军事手工业。这三点论述了富国和强兵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本,重视军事手工业如兵器的制造和发明等强兵的思想。以后的各封建王朝的变法也是以此为基本思想的,自此,富国强兵思想在历代封建王朝根深蒂固,成为王侯将相的治国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军事与经济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与战争的论断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暴力比其他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它阐明了战争胜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与武器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列宁也明确提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为萌发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1.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隐含的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理论初步奠定了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1956年4月25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说明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又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说明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基础扎实了,国防建设才有根基,才有发展潜力。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是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邓小平在《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邓小平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关键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在国家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用于国防建设的情况下,军队要忍耐几年,保证国家首先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结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涉及国家大局问题。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是国防现代化。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的力量是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军队建设也不能等,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快的发展。

3.江泽民国防与经济建设思想推进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提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十年来军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十六大报告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江泽民从我国军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较低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要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要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科技信息革命与我国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构想;认识到国家富强必须的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保护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各级党委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富国强军战略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站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它要求: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出发,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一致。它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 1966.

[2]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4]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军事思想论文篇8

关键词: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我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采取适用策略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进步,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树立远大理想

军事理论课程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军事理论课程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国防的意义,感受近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党和人民组织武装力量建立并保卫新中国的伟大。可歌可泣的国防历史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通过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军事理论知识中对军人纪律性的要求十分严格,军事化管理的严格规范能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国防教育的军事技能训练当中,大学生会接受短期的军事化管理,紧密有序的军训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严于律己的态度,还能让学生学到团结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军事理论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军训中潜移默化,慢慢植入学生的意识中,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得到有效提高。

3.提高学习主动性

军事理论知识只是军事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学科相关联。大学生通过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了更多军事思想和国防科技,视野逐渐开阔。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的作用,寻找与军事知识的契合点,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伴随着对国防事业的热情,大学生将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来支持国防建设。将加强国防建设的信念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动力,是大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4.促进全面发展

大学国防教育属于公共基础教育,军事理论的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军事理论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军事知识,对国防事业建立客观的认识。还能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具备更高的政治觉悟。另外,学生在军事训练当中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其意志力和独立能力大大增强。大学军事理论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有效性的策略

1.改革课程体系

为了使军事理论教学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的知识内容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编写成教案。教案可以适当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把国防教育的内容作为教案的主体,丰富教学中的军事理论知识体系。现代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时有军事冲突。新的军事理论课程还要把军事与政治、历史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更多的实际军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能够紧随时展。

2.把握教学特点

军事理论具有政治性强、理论性强、技术性强的鲜明特点,大学生对军事知识普遍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大学军事理论课要以军事知识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军事理论课可以把具体的军事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分析其中的相关知识。比如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介绍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双方兵和装备的差距,研究中国为何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其中还可以插入具体的战役及战斗事迹,丰富内容情节。以具体军事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军事理论课的教师还要加强语言感染力。军事话题往往令人热血澎湃,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述能让军事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革新教育方法

目前高校的教学依旧以专业课程为主,军事理论的内容广泛,难以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学校的教学资源还不够充足。要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革新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军事问题,学习军事理论。同时,军事理论课可以和历史课相结合,把课程中有关联的内容作合并教学,以博大的军事和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军事理论的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进而提升学生在国防问题中的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军事理论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共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及其它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国防教育理念也要相应改变。我国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要勇于创新,培育具备科学军事理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玉琴,姜兴双.试论军事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

[2].徐水根,钞群英.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9,(06).

[3].李珂.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上一篇:政治生活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