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3 17:53:06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1

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者,是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个性创新化的时代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面对教材不断改革更新的情况下,要不遗余力、认真细致地把握住教材改革的方向。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不断完善调整之后终于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目的更明确,层次更清晰。使学生们很容易找到学习的重点,并且循序渐进,不容易感到学习吃力,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比如:新版教材中每个实验后面都有学习目标,初步学习什么(制取气体、提取混合物)初步学会什么(材料选用、仪器连接、溶液配制、数据计算、观察方法等)。其次,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样式不一,图文并茂。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插图、辅助图片,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加深了记忆和趣味的效果,使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享受过程。例如:教材中会结合实验例子配上实验现象的插图,使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结果更具体清晰。一些抽象的分子原子概念配上比例模型图后就变得更直观,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很多时候想把最关键的难点和重点传授给学生,但往往力不从心,时间短、任务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组织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老师们开辟的第二课堂。结合新版化学教材的实时性的特点,老师可以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或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开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去操作,通过运用创新的思维,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假设、构思、到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秋天马路上的落叶现象,来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当清洁工人们把落叶清扫并堆放到马路边上,然后进行集中焚烧时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那么该如何进行落叶问题的处理呢?通过这一发散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束缚,从而借助各种途径和渠道来进行知识的搜集和实践操作证明,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探索实践活动是最具效果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由于高中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的帮助和启发,所以做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环节。本文通过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开发问题所提出的几点实验教学方法,希望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当中,能得到运用和验证,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校2014级中医八年制专业的138名学生作为PBL教学研究对象,授课教材使用中医药出版社《生物化学》第7版唐炳华主编教材,

1.2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针对中医专业特点,将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授课内容整体优化后划分为三大版块,即物质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物质代谢版块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四个部分。肝胆生化与疾病是第三版块。在有限的学时内,全程展开PBL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精选适合PBL教学的物质代谢版块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版块内容,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在课堂中以微视频形式播放并讲解相关的具体临床病例情况并提供患者资料,要求学生针对此患者基本情况,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并比较不同临床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以促进学生从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理解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版块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微课小视频在课堂展示以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多并发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胆结石和黄疸等疾病相关的临床病例,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疾病从生物化学知识角度讨论疾病发生的机制及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促进中医八年制学生从物质代谢角度理解并讨论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以及中西医治疗差异,培养他们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评价和分析

PBL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固定的时间内对课堂中提到的问题,每组出一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电子版教材、网络精品课程视频、网络微课、慕课教学平台、手机移动百度搜索等搜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中抢答积极讨论。鉴于课时的关系,有些复杂问题留给学生放在课后讨论。授课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结合授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控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结合目前我校实施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进行评价。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成分由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20%)和实验成绩(10%)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分(由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情况构成)。在PBL教学模式中,每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每组同学给予更高的平时成绩。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问题回答的正确性,问题回答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做出总结,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以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定。当然,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作出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使教和学双方面同时得到提高。采用PBL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后,笔者对参加PBL教学的中医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调查内容包括临床问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思路开拓、知识的记忆能力等方面。此问卷主要评测中医八年制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物质代谢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对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合适度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38份,回收138份,应答率100%。调查的具体结果见表1。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82.60%学生认为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85.50%学生认为PBL教学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80.43%学生认为PBL教学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记忆能力。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PBL教学活跃了中医班生物化学课堂气氛,在结合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基础上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PBL教学开拓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主观题时思路更广阔,能够引用其他学科知识,体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方面。

3讨论

PBL教学法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以讨论这些问题为手段来激发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4]。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微视频展示相关病例情况,介绍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和准确度,以给予平时成绩的形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结合PBL教学方式,在中医八年制班级中以讨论形式讲授物质代谢与疾病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中医班形成了轻松愉悦的生物化学学习氛围。调查报告结果还显示,PBL教学促进中医专业学生对物质代谢中复杂代谢途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性的卓越中医人才。例如:教师通过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引导中医八年制学生对“不同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分析临床问题角度充分挖掘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潜能。尽管PBL教学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和生物化学教学效果,但是在顺利开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精选临床病例,学生应对物质代谢授课内容十分熟练,并配合老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案,才具备解决和分析临床问题能力。其次,在中医八年制班级生物化学中实施PBL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备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背景,凭临床和教学经验来分析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病例。再次,教师还应掌握医学最新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临床疾病发病动态和各种临床治疗方案,将生物化学代谢知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医临床疾病防治紧密结合,才能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陶怀 张波 周赛男 宋岚 胡梅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宋岚,胡梅,张波,等.在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6(19):73-74.

[2]张丽娜,金国琴,张学礼,等.提高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2):8-10.

[3]燕玮,石雪,何晓薇,等.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327-330.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3

爱国主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凸显的德育内容.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历史,有着许多灿烂成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优秀化学工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奋、勇敢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H2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可联系H2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中国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挤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学家故事,渗透自强品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四、运用化学学习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现行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氮族元素”时,教师可运用化学思维,解释我国西北部“魔鬼谷”恐怖的自然现象和硝酸酸雨的形成,以及“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此外,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用辩证主义观点来分析说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对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化合物的升和降等概念理解,就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剖析,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五、结语

总之,“教育德为先,育才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并重是教师长期追求的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德育效果的体现需要长期积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文本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探究力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充分展现化学的大智慧,培养一批具有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才.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4

1.提升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需要教师注重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产生概念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需要形成概念的情境,学生就可以自己将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完整地概括出来,并通过恰当的词语来进行表述.

2.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所启发

在数学史中,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例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刘徽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第七位有效数字.数学家这种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大有启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待挫折坚忍不拔,对待困难迎难而上,不畏挫折,不惧失败.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处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对人才的培养也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格.目前而言,“应试教育”已经明显存在缺陷.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明显是被需要的,这时学会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许说思维是不可碰触的、无形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是一种能力,它不会戛然而止,它是一种会伴随我们一生的素质.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讲述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数学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巨大作用、数学家探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精神、思想方法的应用、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大厦建造伟大而精彩的历程.例如,在讲解完“合数”与“素数”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介绍.除此之外,教师应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时间,适当地减少考试以及机械的解题练习,而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讲解数学史.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欣赏数学美,展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美是一种抽象的美,能够体现数学文化,使人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是含蓄的、内在的、理性的,并且无处不在.在很多美好的事物背后都会隐藏着一些数学的奥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等的简洁美、统一美、奇艺美、对称美来陶冶学生情操,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例如,和谐统一美可以在相似三角形中体现出来.相似三角形,不论其大小,都被看作同一类几何图形.简洁美则在命题表述与论证、数学符号、数学逻辑体系中均有所体现.发挥数学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将其展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热爱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美学修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美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数学的文化教育的目的.

3.在问题情景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枯燥而又复杂难懂的公式弄得苦不堪言.若是能在教学的时候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数学公式产生的背景,或从现实的角度阐述数学知识的现实经济意义,或是用图形等数学知识进行推导,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做到事半功倍.好比圆周率π,一个出现于公元前950年的数字,自有记载而来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我们现在知道的π的值已经是非常精确的估计值,但它的发展历程是非常坎坷的,从古至今,从国内到海外,从珠算到计算机,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求其估计值而努力,即使如此,数学家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学习的环境是广阔的,它不该局限于课堂.数学的学习方式也是灵活的,它不该局限于做题.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亦可在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课余生活,同时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5.在研究下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

现在社会越来越主张和提倡独立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地质疑和探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它的开放性、创造性等独有的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常借此方式来渗透数学文化.经过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会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思所想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一次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增值的过程.

三、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对高中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讲述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欣赏数学美,展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几个方面提出了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5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对目的文化中的历史人物、重大时间、宗教礼仪等一系列以文学欣赏、概况介绍为主要目的的阶段到以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交际能力,避免外语交际中的误解和错误为主要目的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文化教学始终是依附于语言教学。文化只是被定义为一系列的文化事实,忽略了文化的动态发展特点和文化学习的情感和行为层面。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两者应即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相辅相成。

文化语言学突出强调了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认为语言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和认识文化的信息系统。因此,蕴涵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必然要从构建语言的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着手。

不同的语音与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关。性别、职业、地域、种族以及教育背景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语音。

由于句法是连词成句的方法和规则,因此它必然会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和文化特点。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和语言分析上就是以神统形,注重言和意的统一。西方文化所注重的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形态上就是通过扩充句中各成分的丰满度来体现,表现在语言分析上则是最大限度的形式化描写。具体地说,英语强调逻辑,句子结构一般比较完整,主、谓、宾齐全,谓语动词为全句的核心,通过关系词句中其他成分与谓语动词发生关系,保持一种线性的联系。汉语则是以“流块结构”为主要特点,“句读简短,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认识到句法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就应在结合句法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

萨丕尔认为“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丰富。作为文化的最大载体,词汇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应构成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Lado 所总结的体现词汇的文化差异的3种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意义相同,形式不同;同形同意,分布不同。在词汇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单词拼写和字面意义之外,教师更应注重对其文化意义和使用范围的介绍。其中第1种情况最为普遍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即不同文化对于相同词汇而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早餐”一词,令西方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黄油;而令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油条、豆浆、稀饭等。只有使词汇在文化语境中出现,才能确保学生学到地道、实用的词汇意义系统。

语用规约,实际上涉及到的就是言语交际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问题,而得体性也是与不同语言间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联系的。因此,语用规约很大程度 上就是文化规约。以语用规约中话语量的大小为例,中国文化中人们说“谢谢” 的时候不是很多,然而一旦表示感谢,则不会仅仅说一句“谢谢”,往往会极尽感激之词,并且会再三感谢;相反,西方人几乎无时无刻不把 “Thank you”一词挂在嘴边,但很少一次向同一个人说两遍或更多遍。

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教学体系,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零散的习俗惯例等信息和行为的结合。这样的文化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 了解一定的目的文化的事实,但是往往缺乏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外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和教师,我们应该对文化和文化教学的本质特点具有明确而深入的了解。

结合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认知主义和符号学的文化观,文化应包含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文化的本质特点应表现为它是个人内部意义系统与外部文化体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特点对于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说明文化学习不应仅限于单纯的目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习者的本族文化和个性特点。

有比较、借鉴才会有发展、进步。笔者认为美国1996年修改的外语教学全国标准中对于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就值得学习、参考。该标准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包括文化视角、文化习俗和文化产物三方面的学习,将文化看作是主观、客观和行为三方面相互作用的整体。文化视角(perspective)指的是对所学文化的意义、态度、价值观念等的理解。文化习俗(practices)指的是所学文化中文化成员的社会交往方式。文化产物(products)指的是衣食住行、法律法规等。因此,确定相应的文化主题,结合反映该文化主题的多种语言材料形式,(如报刊文章、日常会话、文学作品、电影资料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呼应,双管齐下,才是合理的外语教学模式。

Robinson 认为文化不仅体现在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cultural products and forms)之中,还反映在拥有该文化形式的人们使用文化的过程之中。因此文化教学不应只通过一系列文化事实的介绍将文化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帮助学生从情感和行为方面学习利用语言和文化进行意义创造和协商,感受和理解目的文化特点,并对目的文化成员使用目的语言和文化的过程和方式做进一步了解。与目的语言学习相比,目的文化学习更是在现有认知图式和参考框架的基础上,学习目的文化,同时丰富本族文化,并通过文化对比,了解文化差异,实现对已有图式进行增加、修改和调整的过程。

由于文化差异是形成国家、民族、群体等概念的主要原因,因此文化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差异的学习。这种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对恰当行为和环境的预期不同;不同文化采用的信息组织、观点论证方式和交际风格不同;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说话方式不同。其中不同交际对象对交际过程、目的、结果所具有的不同预期是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的最重要原因。

以到对方家做客、就餐为例。中国人的文化预期是:主人热情,客人客气。能够比预定时间早些到场并帮助主人做餐前准备被认为是客人随和、体恤的表现。而餐间,主人殷勤地给客人夹菜、倒酒以及客人矜持的推让与适量的就餐被认为是宾主气氛和谐、融洽的体现。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西方人的文化预期是:宾主双方的自主与随意。按照预定时间出席宴请被认为是尊重主人,避免给主人带来不便与尴尬的礼貌行为。而餐间客人吃什么、吃多少被认为是由客人自己决定的,主人对客人用食的再三邀请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于是,习惯于被礼让的中国客人在西方主人家里就会有遭受冷遇的感觉。有时,虽然主观上已经对这些相关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但在行为上当身处相应文化环境的时候还会出现不太适应的情况,这就是“知道(know that )不等于做得到(know how)”。

在观点论证方式和交际风格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就事论事,开门见山,习惯于参与者间争先恐后、你来我往的交际模式。西方人的这种咄咄逼人、侃侃而谈的风格常给东方人一种自高自大的印象。而东方文化更注重通过含蓄委婉的谈话方式构建谈话者间的和谐关系。谈话通常由地位高的人主宰,以体现地位低的人的谦虚及对对方的尊重。然而,这样的交际行为常被西方人理解为对其谈话内容不感兴趣或对其本人的冷淡,进而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恼怒。在这种情况下,不断调整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情感层面而言,一方面文化学习应涉及到对文化差异采取的开放、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应意识到文化差异和冲突主要是因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所导致的。二者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调整的过程。

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外部行为的调整必然会与内部认知结构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同时进行,即学习者逐渐形成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的过程。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6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有机化学课程涉及很多定义、定理、化合物结构式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而那些立体结构、反应历程等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2].如果利用传统的板书授课,不但不能很好的展现这些立体结构和反应的变化过程,也浪费很多时间.这时适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将图、文、动画和视频等有机的融合成一体,它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更能清晰展示教学内容[3],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还能实现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思考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方面,更能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可以多为带领学生做练习以巩固所学;还能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而不应该是“主导”,因为实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用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模拟出化学反应过程、现象等,但是与实际现象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反应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难以平衡记笔记和认真听讲的关系,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速度.另外很多合成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教师利用板书把实验产生的现象、产物逐一指出,带领学生一起得到最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通过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基本知识和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提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按项目层次可划分为:基础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按中药专业培养方案界定).基础型实验以验证为主(如普通蒸馏、熔点测定;醇酚醚、醛酮醌的性质验证),其步骤、现象、结果等在教材都能找到,这样很多学生就不加以重视,机械的按照书中提示步骤进行,实验结果也没能仔细观察.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规范要求,没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更达不到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的综合实验能力.所以应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在绪论课中介绍,一些典型的官能团性质实验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练习不再加入到实验课程中;而一些重要的基础操作,如普通蒸馏、结晶实验、熔点测定等需要单独进行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能将一些基本操作整合到其他的综合型实验中,例如将分馏实验整合到制备乙酰苯胺的实验中.

综合设计型实验不但包含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操作,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可以考虑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这一类型的实验.而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用以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的教学先会由教师集中讲解然后整个实验内容都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完成,在新教学模式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相关实验说明然后自主思考实验的过程、结果、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是还有哪些合成途径.这样就可以把教师在课前的集中讲解变成学生的自主讨论这时教师再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能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解更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除以上几点,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课堂内容与中药学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还可以尝试改进考核和评价方法,考察可分为平时和期末,更应该丰富考察形式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积累经验,准确抓住教学重点,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背景;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6)03-0116-02

前言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这段时间内,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意识到语言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方面已形成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其中现实交际能力是最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基础内容中已经融入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英语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以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育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不过目前的国内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缺失。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包含了读、听、写、说等各个方面,但是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无纲可依。第二,大学英语教学队伍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依然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忽视文化背景的渗透。第三,当前的英语教科书内容较为单一和片面,没有呈现出多样化,导致整个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文化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的渗透,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是了解几个或者某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却不能全方位了解多元化的、世界性的西方文化。把交际和文化无形隔开,导致学生就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运用英语,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难免会有交际用语的错误。

改进文化教学的策略

(1)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已意识到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现今为止仍旧没有一本较为完善的文化教学大纲。虽然在1998年大学英语教学修订本中对文化教学提出了要求,但没有详细的操作法和评价措施作依托,进而导致英语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无大纲可依。在修正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当修改其文化教学观,在教学目标中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含义、构成以及培养目的明确列出,例如应当明确在何种情境下运用何种语篇、语言功能、交际措施等;还应当在原有的四六级词汇大纲中添加对外交际常用词语和学术研究词汇,在词语解释中把部分实用性强的词汇添加进去,把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中有相异联想意义的习语、词语和言语等注释上联想含义和文化寓意。(2)强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近段时间,外语教育界把英语教学由“以内容为中心”代替“语言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充分证实了现有教材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人文教育,显然以语法构建脉络编写而成的“语言中心”教材,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革新应快速开展。“内容为中心”是将文化教育视作英语教学的中心,其中文化不是狭义上的文化,而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精髓。不管教材怎样改革,都应当把是否突出文化视点、是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否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等作为评价教材的主要标准。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够编写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英语教材。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满足实际应用为中心,尽可能选用真实的语言资料,在内容上不但要追求“名人名篇”,而且要符合实际状况。英语文化的渗透是文化教育中应给予重视的环节,所以英语教师在对大学生展开英语教学时,应当重视英语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的讲解,可以通过播放西方影视片段等各种方法来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全方位深入地了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宗族制度、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例如,明确知晓东西方文化篇章有差异性,即西方是直线式,东方是迂回式;西方是逆潮式,东方是起承转合式等等。(3)提高对英语老师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交际教学法,不但对语言知识进行传授,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正确掌握语法结构后,可以在合理的语法和恰当的场所使用英语展开交际,这为获取准确率较高的信息、降低交际失误、增强双方了解奠定基础。由于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所以不能做到全程用英语教授课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大一开始英语老师为了与全球外语走势的immersion相结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纯正英语口语进行教学,逐渐地将学生引入到英语文化和环境当中。营造恰当的英语口语环境,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就能接受西方文化的陶冶,进而增强他们感受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能力。英语老师在平常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使用纯正的英语与学生沟通,并且拿出一段时间来专门展开纯正英语的教学。通常可以结合听力练习,让学生感知何为纯正的英语,为英语口语练习奠定基础。老师还可以展开情景式教学,创设出相应的环境,让学生展开模拟训练,促使其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对西方文化做到充分的了解,并且熟悉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能准确判别在哪些教学内容中添加文化背景,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师应当通过进修或者“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差异敏锐度和英语文化修养,进而能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渗透文化教学,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步提高。(4)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在英语和汉语中,部分词语在定义、含义上看起来是相对应的,不过这些词汇在特定的区间内,表述程度以及隐含的寓意等均有所差别。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词语教学时,着重对词语的文化背景含义进行诠释,并且把英语词语与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展开比较,如果教学需要还应当将外国的风俗习惯作相应的补充等。在挖掘词语含义的文化要素时,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采用词源法、语境法、对比法和搭配法等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比如,moon在我国通常会与嫦娥奔月相联系,而在美国则会联想到太空飞行。又如看到南瓜(pumpkin)西方人会想到万圣节,我们却只是把南瓜当做吃的一种蔬菜。而非语言交际是应给予重视的交际方式之一,它主要指在指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应用非语言(肢体)语言等行为展开交流,并能够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方面差异较大,所以非语言文化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例如,英美国家通常走路都是昂首挺胸、高视阔步,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可一世,这时老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清楚。又如,西方英语国家通常在工作或交际场合避免下蹲和跑步,如果是做出此类动作就会觉得不雅观。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应当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英语老师不但肩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重任,还应当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升其文化理念,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输出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庆芳,韩荣,王博.试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86-88.

[2]王琦.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3(3):56.

[3]张阳.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析[J].英语广场,2012(7):102-103.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结构化知识体系;教学优化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必要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授课实践,提升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掌握,促进初中化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是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一方面,在初中化学授课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积极思考。对于生活中发现的化学问题要进行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历史上的化学重大发现和进展多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在授课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便熟练地掌握,这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进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先进行课本上化学知识的熟悉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讲解后要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工作,梳理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基础知识和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准备,让学生整理好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预习后的疑问主要有: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为什么铜加热后质量会增加?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等。然后通过上课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和掌握。

二、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行实验,用实践来验证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进行实验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工具,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实验设计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要灵活变通,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在进行实验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时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让学生整理好天平、烧杯、酒精灯、白磷和硫酸铜溶液等实验器材与物品,让同学们进行两组实验,即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进行对比看是否吻合,验证结论。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还需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和进行过的实验,联系实际,进行类推,充分拓展理论视野,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另外,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和实用。例如,在做完“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后,可以举一反三,做一下拓展探究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另外,得出来的结论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中去,比如水和酒精混合,质量是否不变?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化如何……

综上所述,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从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155-156.

[2]陈昭聪.浅议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J].学周刊,2015(21):109.

上一篇: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基础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