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2:01:30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06-02

种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国家“种子工程”的实施,各高校先后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种子生物学”课程。“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主要研究种子形成、发育及萌发过程生理生化变化以及种子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1-5]。黑龙江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于2005年,在十多年的种子科学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其一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种业人才。“种子生物学”成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创新教学的重点课程,如何开展“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反映种子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培养具有种子科学素养的学生,是教学改革实践一直探索的课题。

一、“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

传统的“种子生物学”内容主要是来源于种子学教程,包含有种子形态与结构,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种子的休眠、萌发和衰老,种子活力和新技术等几个部分。其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即所教授的内容要求的基础知识范围较广泛,涉及植物学、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等相关学科,但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多;二是不同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没有系统性。这样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连续,趣味性差,学生容易听懂却难以掌握。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学习,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补充和调整,首先增添了“种子生殖学”中胚和胚乳发育,主要讲述植物受精卵形成后单子叶胚和双子叶胚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类型胚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种子形态和结构前期基础,补充后植物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为不同类型的胚就非常清晰且与后期种子形态类型的划分完整地衔接起来;其次是增加了前瞻性的研究进展,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合作和对外进修等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最新研究内容对原教材中“新技术”部分进行补充,增加了与种子形状相关的基因定位方法及研究动态,在“种子引发”的基础上补充了其他类型的种子增值技术等;最后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如对“种子活力”介绍中将实验室的测定方法与田间出苗率相结合,并加入作物在逆境中如低温、缺氧、盐碱等环节中的萌发特征及变化规律,使得学生对“种子活力”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专业,其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种子生物学”含有较多的理论基础,这些又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下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1.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生“抬头率”低是目前大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存在普遍现象,提高“抬头率”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种子生物学”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讲授。如介绍种子构造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会很枯燥。把大豆、玉米、水稻、花生和瓜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带到课堂上,以向日葵籽为例,通过实物从外到内,种子结构从果皮、种皮及胚的鉴定,及打开胚后,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清晰可见,由此拓展到其他具有特殊结构的种子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带动起来。通过黄豆芽和绿豆芽开始认识幼苗的萌发特点及构造,通过水稻在深水环境中萌发认识到萌发条件中氧含量对幼苗生长起到的重要影响。这样的“种子生物学”授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来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立种子学综合大实验。“种子生物学”中的有些实验项目的完成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按照传统规定根据课时设课,实验很难从头至尾地完成,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会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了种子综合大实验,时间定在周六或周日,实验时间充裕。如在学习种子引发实验时,从“种子引发”处理开始,到幼苗生长形态测定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等过程。整个实验过程需要两周时间,其中实验处理和测定利用两个周末,培养过程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较长实验周期的一个实验。包括种子DNA提取、PCR扩展及电泳等都可以采用综合实验的方式完成。学生从中学习到工作或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的实验技能。

3.开展“种子生物学”实践创新活动。“种子生物学”设立在大学的第四学期,即大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生化”等的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基础,思想上还对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尚未形成。此时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和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开展“种子生物学”相关内容的科研实践活动,所开展的实践课题可以作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前期研究。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所指导的学生从立项、开题、确立实验方法、数据分析、论文写作和答辩要悉心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创新训练后,受益匪浅[6]。

(三)开展“慕课”教学

基于“种子生物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开展“慕课”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及时补充和重复学习。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知识点及时学习。“慕课”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开放式形式呈现于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7]。由于“种子生物学”各部分内容前后联系不多,相对独立,在典型的“慕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特征较符合“种子生物学”课程特点。在“慕课”教学过程中,将教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种子形成前受精卵的分化、种子的静态生理生化特征、种子休眠与萌动生理变化和种子处理后的生物学特性,每个部分分别划分成四、二、三和三个单元,将每个单元设定出多个内容完整但简洁的知识点,录制成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讲解图像,同时配以动漫效果和图片,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到线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更加重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补充间断学习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同时辅助全国名师讲授的相同课程的视频图像,学生可以拓展观看。

2.强化学生学习的实时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慕课”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方式。如知识检测试题,即在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测试题,观看视频后可以顺利地通过答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如果解答不出问题进行回放,重新学习。这些测试题又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开展“慕课”学习有动力,减少期末集中被动记忆造成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上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反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可以发现“种子生物学”教程内容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互学互长。

3.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潜力。传统“种子生物学”课堂的“教”与“学”互动、布置作业等教学是督促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开展起来学生较为被动。利用“慕课”学习,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后,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在线下课堂上提出来,使得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成为答疑、交流和知识应用的环节。这种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成就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成为启发、激励、答疑、解惑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同时线上教师也可以开展及时的答疑活动,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及时解答。

二、“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了我院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表现在课堂的出勤率和“抬头率”的提高上,主动学习的学生增加,参加课程创新科研活动的学生占到本专业学生的85%以上,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各类期刊上。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也学会了帮助别人,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我国建立只有几十年,“种子生物学”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院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和改革,“种子生物学”成为了我院受到学生欢迎的重点建设课程。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还要面临许多考验,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此外,根据“种子生物学”的特点,开展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的考核,这样的考试改革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种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学活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种子生物学”课程保持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文坚,胡晋,胡伟民等.“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J].高等理科教育,2009,(1).

[2]胡晋,宋文坚,胡伟民等.《种子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初

探[J].教改创新,2012,(7).

[3]王芳.“种子生物学”综合性试验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2011,(4).

[4]舒英杰,时侠清,王丽华等.“种子生物学”种子科学与工

程专业《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

究,2011,(12).

[5]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

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5).

[6]王洋.服务于地方农业的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J].安徽农学通报,2014,(9).

[7]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培训策略

当前,“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成为教育界日益关注的话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逐步使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蕴含了今后一个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走向。接着,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这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带动区域教学质量的提升。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教育体育局在结合当地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培养研究型教师放在李沧区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为此在2014年与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达成协议,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全面负责名师工程学员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规划等相关事宜。

教师科研素养包括科研意识、科研基础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个方面。[1]科研意识、科研基础知识、科研精神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加以考核,因而不易通过其判断教师科研能力的水平。只有通过研究论文才能清晰地了解教师的科研素养处在何种层级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因此,从各位名师工程学员已发表的论文这个角度切入,可以准确把握当前李沧区名师工程学员的科研能力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实施精准培养,收到切实可行的效果。此外,辅之对名师工程学员的访谈,更能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详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研究资料更为客观、真实。

一、数量呈增加趋势

李沧区名师工程项目共有教师46名,从2001年至2014年13年内一共97篇,发表在《英语周报教师版》《中国青年报》等四十多种期刊杂志上。

图1显示,全体名师工程学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在2000年以及2001年这两年间仅有3篇,但是自2002年以后发表的论文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每年平均发表的文章在8篇左右。这说明进行教育研究已成为李沧区名师培养工程学员的共识,正在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每一位学员都受这种潮流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其中。从时间上看,教师科研成果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2002年,这与2001年《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与决定》中开始明确要求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实验密切相关,后李沧区教育体育局又针对名师工程人选的培养提出系列考核标准,将教师的科研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名师培养工程人选在培养期内应主持完成1项课题研究,并展示课题研究全过程,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至少独立发表1篇与个人研究方向或任教学科有关的学术论文,完成者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外力的驱动点燃了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推动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打上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烙印。根据图表所揭示的现象,可以预测李沧区名师培养工程学员进行教育研究的动机依然会继续保持下去,这对李沧区整体教育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从图2中可以看出,发表文章0篇、1篇以及2篇的教师人数最多,共有36人,约占全体名师培养工程学员总人数的78%,反映出大部分名师培养工程学员的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工作繁重,没有时间搞科研、缺少专家指导”是这类教师的普遍感受,迫于外在职称考核以及获得荣誉称号的压力是他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数量3~7篇的教师人数较少,约占22%。“学校给我们进行教育研究开绿灯,丰富了图书馆的藏书,进行阅览室建设;减轻我们的工作负担,一些零散的工作安排给其余相关人员去做;学校成立教育研究共同体,大家一块进行研究;鼓励探索,大胆实验,宽容失败。”部分教师如是说。这一图表反映的是名师工程学员内部不同学员间科研素养差异存在的客观状况,其主要原因除教师个人素质的先天差异之外,学校的各项制度、科研氛围等也与之密切相关,说明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有所成效。

从名师工程学员整体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呈现整体上升的稳步态势,科研意识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后续的工作是如何使种子茁壮地成长。但教师之间科研素养的差距比较大,如何因人而异,体现针对性与差异性,是后续的科研培训工作者应该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二、论文内容以经验总结为主

1.期刊分布分析

前文是从“量”的一面对李沧区名师工程学员科研现状的分析,下面两段主要从“质”的角度,即在何种层级刊物以及论文本身内容的分析,双管齐下,使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更加真实。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内教学基地;田间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教学质量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to improv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Guo Fengfa, Li Shengfu, Song Xianliang, Han Xiulan, Huo Xuehui, Wang Qibai, Shi Chunyu, Li Anfe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optimizat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a good place and rich material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re provided for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open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out time, space and location limit.In this way, students’enthusiasm for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aroused, an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re improved.

Key words: campus teaching base; fiel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招生规模扩大,一系列教学问题逐渐凸现。突出问题是教学资源紧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减弱。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传统农学类专业如何做好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成为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1 农学类专业加强田间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农学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部分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材料、实验场所必须在田间进行。而作物(植物)生长发育与季节、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实验项目进行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准备好各种作物(植物)的实践教学材料和丰富的实验场所,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 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增加田间实验室资金投入

为进一步提高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搞好田间实验室建设,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以实验教学中心(正、副)主任、分管系主任、专业主任、教学秘书为成员的田间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检查、解决田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工作问题。

田间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不可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认识到位,各届院领导十分重视田间实验室的建设。多年来,我院先后利用山东省小麦工程中心项目、国家计委大型优质小麦基地项目、教师重大科研项目、部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部级省级特色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经费,结合项目搞建设,先后投入建设经费600多万元,建设300平方米温室大棚2个;全自动防雨棚1个;植物教学标本园10亩;中药教学科研圃20亩;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全自动播种机、拖拉机等农田机械20余台件,晒场4 000m2,综合教学科研实验楼2 170m2,挂种楼1 000m2,种质库240m2,机械库150m2,种子仓库260m2,实验教学材料田、学生认知田、学生高产竞赛田、教师科研田、科技示范园等500余亩,打机井3眼,铺设地下管道4 000m,使500多亩实验地可在4~5天浇一遍。另外还投资30多万元进行了农田土地改造,实践教学条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3 加强田间实验室的分类管理

3.1 实验教学材料田20亩

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山东主要作物,由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种植管理。主要服务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植物生产学实验、耕作学实验、田间实验与生物统计、遗传学实验、种子实验技术、种子质量检验、农业生态学实验、作物病虫及防治等十几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论文、SRT创新实验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3.2 作物教学标本园10亩

主要有粮、棉、油、糖、麻、菜、中药材、饲料等作物,每种作物种植量较少。由一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种植管理。主要服务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本科专业的认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3 中药植物园20亩

由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教师管理。主要种植中药材植物。主要供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的中药栽培学、中药育种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实验、认知实习、课程论文、SRT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3.4 学生认知田5亩

由1名教师指导;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二年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制订种植计划,不限作物种类、种植方式等,自主种植、管理、调查、总结。

通过对各种植物的种植、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从种植到收获全面地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观察记载作物的农艺性状,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整个作物的生育期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提交调查报告,每个班写出全班的总结报告进行交流评比。学院定期和不定期对“实训田”进行田间检查、指导、评比。最后根据学生自评、实验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等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3.5 学生高产竞赛田5亩

由1名教师指导,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自己设计、种植、管理的小麦高产竞赛田。

在教师指导下,以班为单位,每班0.5亩实验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自主进行小麦高产攻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成田间小麦种植及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等各生育时期的观察、调查及田间整地、施肥、查苗、补苗、划锄、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麦田管理的各个环节,学习和掌握小麦高产创建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小麦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新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经过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实收测产,评选高产及活动优胜班级进行奖励,不仅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及团队和竞争意识,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6 科研田、高科技示范园400亩

主要包括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同时兼顾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教师负责种植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教改计划,从第五学期开始,让每位教师指导2~3名学生,学生每周用半天时间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进行课程论文活动。在教师的科研田和高新技术示范园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种植、调查、管理、研究总结,培养科研技能,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田间实验室建设的成效

通过田间实验室这一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坚持4年不断线,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农学类本科专业4年“连续型”实践教学新模式。大一的认知实习实践教学;大二的“认知田”实践教学;大三的“高产竞赛田”实践教学;寒暑假实践教学;大四的毕业设计;充分发挥田间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环节内容全面、有机衔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多年来,农学院不断加强田间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以校内田间实践教学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创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1993年获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本科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2001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郭风法,王建华.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88-91.

[2] 毕建杰,王建华.在农学专业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4:40-42.

[3] 郭风法,宋宪亮,赵延兵,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4:31-33.

[4] 王守义,郭风法,王建华,等.提高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5,3:13-14.

[5] 毕建杰,郭风法,王建华.确保农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104-107.

[6] 郭风法,王建华,陈雨海,等.建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4,5:24-26.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孙文全,1964年3月生于江西于都县。1979-1983年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1992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做博士后;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讲师、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0-2012年任美国LifeCell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首席科学家和Fellow。在国外漂泊25年后,于2013年回国工作,任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和北京瑞健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1999年起先后在国际低温生物医学学会担任学术项目委员、评奖委员会主席和执行委员会理事等多项职务,并担任学术期刊Biopreservation and Biobanking(美国),CryoLetters(英国)和Cryobiology(美国)的编委或副主编。2013年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类)”特聘专家。孙博士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低温生物物理学,蛋白质、细胞和组织器官超低温冷冻与冷冻干燥保存,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体组织再生修复。在学术期刊89篇,有二十多项国际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包括成功参与开发出欧美市场上目前性能最佳的异种组织补片Strattice和Conexa,用于修复因创伤或病变引起的人体软组织缺损。

采访孙文全博士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他从开始到结尾,不断地说到、提及,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种子。

他用江西口音说出的种子一词,前者稳重、缓慢,用拼音的三声,颇有浓重的强调感情成分,仿佛就让我不要忘记。

在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北控宏创科技园,29号楼二层,一个大房间仅用屏风隔出一间由一个电脑桌、两把椅子、一个书柜、一个小圆桌组成的办公室里,我和孙文全博士,相对而坐,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出身于江西革命老区于都县岭背村的孙文全博士,虽已过知命之年,但显年轻,有朝气,豁达、开朗,很健谈。话匣子一打开,就像他村前的梅江一样滔滔不绝,澎湃着、流淌着,将我拍打为一尊礁石,也将我带得很远很远。

一粒种子获得的启迪

其实,孙文全就是一粒种子,一粒出身于于都那一块浸满红军鲜血土地的一粒种子。

他用求学、科研、创造经历证实着自己就是一粒种子。

孙文全于1979年考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后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所学专业是果树。专业的选择也许与他出身于盛产脐橙、大盖柿等水果的家乡有关,也许与他立志于祖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命运、日子、幸福和未来息息相关的土地、粮食有关。大学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像一个果农,辛勤种植着自己这棵果树。我相信,这四年,他种植的一定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983年,他到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所学专业仍是果树。南京农业大学根据需要,新开设了一门观赏园艺专业,因与他所学的果树专业多少有点联系,学校就把他留校担任新开专业的一位老师,教观赏树木栽培。这一留,就把他回江西的脚步给留下了,并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足迹。到1988年3月份,因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农学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有校际关系,南京农业大学每年可选派几名年轻教师到康奈尔大学深造,这样,孙文全就顺利被南京农业大学送到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城市园林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一个私立的植物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做博士后的时候,虽然不再研究园林果木,但依然与农业有关,是研究植物种子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说到这里,孙文全博士哈哈一笑,“我命里就是个农民,总与农业有缘,读书二十年,就跳不出农门。”

我插了一句道:我们人人都与农业有缘,农业是中国之本,也是各业之母。有缘说明我们没忘本,说明中国农业、农民还有希望。

孙文全突然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有高度也增添了亮度,他说,“种子,非常普通寻常的种子,又是非常奇特神秘的,种子是一个生物玻璃体,生存于玻璃态中。

科学的这种前言性,颠覆性、揭示了生物生命真相的能力,永远令我们这些科学盲惊讶、惊叹、惊奇后惊呆。文学只能远远地跟在它身后,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孙文全进一步解释道:“通过研究种子,发现干燥种子细胞的物理状态与玻璃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种子在没有水的状态下,仍然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生命力。当种子细胞中的一些保护物质和蛋白质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像蜂蜜一样变得粘稠起来,粘稠了,分子和生命运动就会缓慢下来。一经脱水,转变成玻璃态,暂停了生命活动,成就了生命的永恒。加上水,离开玻璃态,又恢复了生机。”

其实玻璃是一种液态,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欧洲那些古老教堂高墙顶上的玻璃,你会发现,上边变得薄,下边变得厚了。玻璃态中分子运动极其缓慢,需经过几百年才能看到液体流动的痕迹。由此可以联想到,如果能将活细胞和组织玻璃化,就可以长期保存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运用到医学健康领域里。

读完博士后,孙文全为了转型,便应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研究种子中生命保存的基本原理和这些理论在低温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六年后,他回到美国加入到著名的再生医学上市公司Life Cell任首席科学家。

在Life Cell公司,孙博士带领一个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团队,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新产品研发。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低温生物物理学,蛋白质,细胞和组织的冷冻保存;冻干制剂配方和冻干工艺研究;血液保存与野战急救;再生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与人体组织器官再生修复替代。在LifeCell公司,从事低温生物医学和再生医学材料研究,默默耕耘,一待就是十二年。

在国外工作二十五年,孙博士共发表了期刊和会议论文140篇,拥有20项生物材料保存和人体组织修复再生材料的国际专利技术,几篇主要论文被引用共超过3000次。在二十年的基础创新研究和再生医学生物材料产品开发过程中,孙文全博士获得了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两项重要科学成果:一是认识无水生物(anhydrobiotic organisms)胞质玻璃化过程和玻璃态在保存生物材料中的应用;二是成功开发出以动物软组织为原料加工成人体无排异的组织修复再生材料(Strattice和Conexa),发现了防止辐射灭菌损伤组织材料的先进方法,开发出了在室温下保存生物组织材料的技术。

孙文全博士从一粒种子萌发的再生医学之树,已经吐芽、抽茎、长叶,不断地茁壮成长着,成长为再生医学领域里一片迷人的风景。

回国,用再生医学造福同胞

在冷藏柜容器里浸泡着的白色条状物,乍看像是宽粉,孙文全博士将其取出展开,铺在自己手背上,开始介绍这条长25厘米,宽15厘米、厚0.5毫米的人体创面再生修复材料。

这是以猪皮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生物工艺制作而成的再生性皮肤材料。不要诧异于此再生材料的来源,“实际上猪的生物系统与人类非常接近,与人类具有相当高的生理学共性。目前,猪被医学界看成是潜在的人类组织器官捐献体。猪容易饲养,数量多,成本低,无排异,可以同病人的自身组织天然地整合在一起。”孙文全说。每一块再生性皮肤材料,都可以追溯其个体猪的来源,生长健康记录,保证安全性。

如果患者被烧伤烫伤,在早中期处理过程中,医生可直接将异种再生皮肤贴在伤处进行辅助治疗,促进创口愈合。孙文全拿出样品,白色的盒子内是双层袋装的再生皮肤,轻便易保存,开封即用,非常方便,一如外出旅行,随身携带的一件生活用品,室温下可以保存两年以上,方便产品推广应用到边远和偏僻的落后地区。它不像人体其它器官,异常脆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条件地保存在特制的容器里面。它具有多孔海绵一样的构造,材料内部便于人体细胞长入和新血管再生。

除再生皮肤材料外,孙文全带领他的团队也在研发其他的再生医学材料,比如外科手术切除坏死或病变得部分组织后,导致的人体内“空缺”。植入再生性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可与周围人体组织生长在一起,还能起到固定和重建的作用。“比如乳腺癌患者,切除后,用假体重新塑形,由于周围缺少相关的软组织,植入的假体是难以固定的。如果手术中在假体外同时植入再生软组织修复材料,便能更好地与人体组织融合为一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孙文全解释,“如果早期通过微创手术去除中部分病变组织,那么可以通过注入再生组织修复材料制成的天然水凝胶或海绵起到暂时填充和随后组织重建的功效。”

2014年,瑞健生物研发团队在孙文全的带领下完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三代组织处理技术――“精拭父ㄍ寻组织修饰技术”的研发。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经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在2014年得到了中关村管委会的“前沿颠覆性项目”、北京市科委的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创新项目等资金支持。

瑞健生物的技术和产品应用范围广,涵盖各种创口创面,如烧伤、烫伤手术,皮肤再造,整形外科、脑外科、胸腹腔组织修复和其他多种人体软组织再生。这些产品要二、三年后才能上市。

一粒中国国籍的种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孙文全在国外求学,教书、科研,就像一颗种子,在外国的土地上奔波超过了25年。“回国后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加入外国籍?为什么要回来?,我在国外25年,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我也说不清为什么。25年,九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就从未想过加入美国国籍,这期间还包括中国大使馆和领事馆拒绝给我延长或更换护照的二千多个日夜。”

他用反问的语气说:“你说怪不?人生中有些事是不用想的,犹如风中的尘土。”

当孙文全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家庭故事后,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就从未想过加入美国籍。“我出生于江西于都县一个叫岭背的村里,那里是革命老区,村民们活的简单、朴实、勤劳。我仍然记得1979年上大学时,村子里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为我送行。那个场景,热烈、温暖、感人。1988年春天,我通知家里要出国深造时,我爷爷和父亲只做了简单的交代:一定要回来。”

梁园虽好,终非故土,2009年,孙文全看到了国家启动实施中央“”的消息,也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网站上看到了北京市实施“海聚工程”的新闻,感受到了国内对海外人才的召唤。抱着多做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事情的想法,孙文全于2010年开始回国考察,并先后在全国多个地方做了探访,看看回来能干什么。“我在北京看到的,可以用神州大地气象万千、藏龙卧虎这句话来形容”,孙文全说,“以前是出国深造,这次是回国继续深造。”

孙文全,一粒在祖国大地上孕育的种子。

如一朵蒲公英,在外漂泊了25年之后,划了一道彩虹般的轨迹,又飞落到祖国大地的怀抱。这粒种子,正在发芽、开花,相信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选自《中关村》杂志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联合撰写之《俊采星驰》图书)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是1998年由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部级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中心新建了海南试验站,改造了昌平实验站的排灌等设施,采购了核磁共振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顺利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中心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育种资源的改良与创新、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分子标记技术与应用研究、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与利用五个方面,中心现有专兼职育种科研人员10人,科研辅助人员1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十五”期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得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48”项目、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大力资助,在玉米育种的材料与方法的引进与创新、转基因研究、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中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111篇,其中SCI刊源的论文13篇、国内一级学报刊物39篇、国际会议4篇;审定玉米新品种21个,其中国家审定6个。同时,中心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向国外种子企业转让品种开发权2项,申请玉米新品种保护14项,批准6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发明奖1项。中心还培育了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杂交种,构建了我国第一张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选育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高油玉米杂交种。中心现已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有30多个,新品种推广遍及24个省市和自治区,年推广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数亿元。

近几年来,玉米中心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种子资源保存、新品种杂交选育等传统的育种技术和转基因玉米等分子水平层次上的技术两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心还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推动我国新世纪玉米改良事业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成立于1996年11月26日,始终坚持以科研为核心的理念,凭借先进的研究平台和成熟的科研梯队,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心拥有现代化分析仪器与设备,科研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由其牵头先后组建成立了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为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平台。

目前中心共有教授(研究员)4人,合作研究教授(研究员)12人,客座教授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博士后1人,博硕士研究生46人。自成立以来,中心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饲料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等项目26个。在中心主任李德发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基础研究、饲料安全与检测技术开发研究、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与工程支持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为行业所公认,累积发表SCI论文75篇,出版著作6部,鉴定成果9个,国家重点新产品5个,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报专利5项,主持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5项。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2013年3月1日,由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少年科技英才委员会主办,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承办,共青团上海市委支持,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的“科学种子计划”――“复地”未来建筑师种子流动站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巡视员钱之广,共青团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栗芳,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吴之光,上海科学教育中心主任陈红,复地集团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敏,复地集团总裁办品牌与企业文化执行总经理任胄,复地集团总裁办公共事务副总经理戴薇出席了“复地”未来建筑师创新项目的启动仪式。

2013年,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将在复地集团的资助下,以“复地”未来建筑师为主题,结合“科学种子计划”,借助上海市科协所属学会强大的专家力量和复地集团丰富的工程师资源,选拔出一批在土木工程、建筑等领域拥有创新项目(设想)的优秀学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观和创新能力,培育有志于从事建筑事业的青少年人才。

“复地”未来建筑师种子流动站作为整个培育项目的第一个环节,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同时也为今后优秀学生的选拔与培育打下坚实基础。此次项目的报名影响面覆盖50多所学校,5000多名学生参加,最后筛选出80余名学生参加“复地”未来建筑师培育项目的种子流动站,并且收集他们在校园过街天桥、大楼的能源利用、建筑空间的采光设计、建筑物表面空间的资源利用、地铁线路的地面防震系统、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创意与设想。在本次种子流动站活动中,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吴之光对同学们所构思的创意作了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想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对现场的学生提出了期望与要求。

在流动站特聘讲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思考开放性问题、分析各种桥梁的承重结构,对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进行科学地观察与分析,从而了解到成为一名建筑师不仅仅需要灵感、艺术修养和想象力,同时,扎实的物理、数学、外语等学科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认识到成为一名“未来建筑师”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肩负的责任。

通过对学生所递交的建筑领域的创意进行评审及选拔,将选出最优秀的30名学生,成为“复地”未来建筑师实习会员,开展一系列建筑学科的科学创新培育课程(建筑学导航课程、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以及金奖集荟),帮助学生将灵感的火花转化为科学研究课题,并以发放奖学金的形式免除实习会员的学费。经过系统授课,实习会员将参加面向全市、覆盖各学科的科学种子选拔赛,根据其综合素质与科研潜质进行第2轮评审与选拔,选出15名实习会员成为“复地”未来建筑师研究会员。同样,研究会员的学费将会以发放奖学金的形式减免,并有机会参加全国高校科学营,通过参观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活动,进一步夯实基础,加深对建筑学的认识和热爱。在“科学社引导、学会专家辅导、重点高校实验、硕博助教管理”的培育模式下,研究会员将通过开展实验、收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学术活动,逐步完善自己的课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评估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考核,优秀会员将被授予“‘复地’未来建筑师”荣誉称号,同时将获得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赛事的宝贵机会。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一、强化新品种开发引进,做好优质高效品种的推广

1.组织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引进筛选市场需要的、符合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种植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类型。一是根据我市品种利用现状和农业生产发展要求,有针对性的多方征集与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新材料。凡是与我市相近或同一生态区表现突出的和个别性状特别优越的材料都纳入我市品种引种范畴,扩大引种面。在引种中,坚持优质、抗性、丰产相统筹,重点加强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高品质棉、特色玉米新品种和名、特、优、新蔬菜、瓜果等品种的开发;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市级农作物品种比较试验。今年市站引进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以及瓜果、蔬菜品种58个,组织市级中间试验35个点次。今年全市县级累计引进新品种353个。其中,优质品种达到30个,推广品种14个,引进品种数位居全省前列。

2.积极开展良种推介活动,科学选用推广品种。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推介活动。一是在试验研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春夏播和秋播作物主推品种,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选用适宜品种。在多年试种、示范的基础上,联合作栽、植保等部门进行论证,确定苏玉19、宁粳3号、南粳44、科棉6号等品种作为今年春夏播农作物主推品种,确定扬麦13、扬麦16、秦优10号、秦优7号、史力佳作为秋播主推品种,并通过广播、科技小报、农技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农民了解和掌握。二是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在试验、示范、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对被确定为油菜、小麦推广的新品种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示范。五月中旬我站组织了六县(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有关种子企业负责人,并邀请市作栽站、植保站有关人员参加,对全市新引进的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进行考察、论证,通过考察、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秦优10号仍是目前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种,今年秋播将作为我市油菜主推品种扩大种植。十月中旬我站组织了水稻、棉花新品种考察观摩会,与会人员考察了我站今年引进的水稻、棉花新品种,并对全市水稻、棉花生产、品种应用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明年生产布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初步设想,为明年我市水稻、棉花主推品种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三是组织各县(市)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部门参加省级夏熟、秋熟作物小麦、油菜、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观摩,考察有关品种的适应性,掌握省内新品种发展动态,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农业用种安全

1.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检。我站始终把种子质量管理作为强化职能工作的第一要务,精心策划,切实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季节、重点品种的种子质量检查,认真开展打假扶优,把种子质量管理由事后管理变事前管理,将种子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年初以市农业局名义给各县(市、区)农林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春夏播和秋播种子质量检查活动的通知”文件,同时组织种子检验员对全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零售商进行质量抽检。今年我中心共抽检种子样品241个,春夏播抽检41家种子经营单位143个批次样品,其中水稻59个批次、杂交玉米48个批次、棉花20个批次、大豆和蔬菜16个批次,通过对种子发芽率检测,合格样品140个,合格率为97.9%;秋播抽检51家种子经营单位98个批次样品,其中油菜70个批次,合格样品69个,合格率为98.6%,大、小麦28个批次,发芽率全部合格,对种子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和个体零售商,交由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处理;同时组织各县(市)种子管理站对所在辖区的种子质量进行抽检,今年全市县级抽检种子样品726个批次。由于今年种子企业自身把关和种子质量监管到位,今年没有发生大的种子质量事故。另外,今年我中心接受委托样品11个。

2.开展夏、秋熟作物种子田质量检验和确认工作。为进一步强化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依法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切实提高供种质量,我站组织田间检验人员对全市种子企业的小麦、水稻繁种田进行了田间质量检验和确认工作。市、县种子管理站分工合作,按照各自职责对辖区内良种繁殖田进行田间纯度鉴定。今年共对21家种子生产企业繁殖的30个品种生产基地进行质量检查确认,认定合格良种生产基地4.554万亩,其中小麦繁殖品种15个,生产面积3.26万亩;水稻繁殖品种13个,生产面积1.279万亩,棉花繁殖品种2个,生产面积150亩,所有检查品种基础种来源清晰,质量较好,田间纯度均达99%以上。

3.做好省级南鉴样品抽查工作。南鉴是种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种子质量,保证市场供种安全的重要举措,南鉴样品的扦取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今年我站完成省下达南鉴样品70个抽检任务,其中杂交玉米30个,常规水稻40个。

4.开展种子打假扶优活动。在春夏播、秋播种子供应关键季节,联合市、县种子管理部门,整体联动,在全市集中开展打击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经营活动,有效制止与遏制不法经营现象,稳定了种子市场秩序。同时,积极开展种子事故鉴定,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行业管理,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1.做好“两证”核发工作。公示“两证”核发程序、条件、标准、要求,认真做好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资格审查,重点加强了是否有品种权保护的审查,坚持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现场审核制度,坚决做到不滥发证、不发人情证。全年市级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25份,其中水稻12份,小麦9份,大豆4份。县级全年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35份。

2.组织开展种子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单位登记申报工作。为了保证种子行业数据统计真实可靠、及时有效,按照农业部和省种子站的要求,及时召开了各县(市)分管人员工作会议,认真落实种子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单位登记申报具体工作事项,并对全市15家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专题统计培训,建档立制,统一软件资料、统一申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有效规范了种子行业统计行为。

3.组织种子企业和种子管理机构人员参加部、 省级培训考核工作。我站积极动员组织全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从事种子生产、检验、加工、贮藏的技术人员和种子管理机构质检人员参加省级业务培训与考核工作。今年我市有7人参加种子企业“四技人员”培训考核,有31人参加省20__年度种子企业技术人员审验考核,有5人参加种子管理机构质检人员培训考核,有1人参加农业部能力验证培训,有2人参加省质监局内审员培训。

4.开展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根据市科协通论评办〔20__〕1号文件“关于征集南通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通知”要求,我站在全市种子系统征集了9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出版的论文,经市种子学会初级评审组的研究讨论,有5篇学术论文报市科协进行评选。最终,我会选送的《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获南通市20__-20__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典型相关分析在抗虫棉育种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5.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第七届全国种子双交会。11月上旬我站组织各县(市、区)种子管理站和有关种子企业负责人赴成都参加由全国农技中心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从大会中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此次参展和交易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超过800个,先进种子加工、检验、储藏等技术(设备)达700多种(项),共签订意向性购销合同、协议120余项,签约金额达28亿元,是历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展会期间举办了高峰论坛、种业发展论坛、种子企业专题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盖钧镒院士等7位专家、领导及企业代表分别就种业形势、产业发展等专题作了精彩报告,与会代表普遍反映,报告内容丰富、新颖,很受启发,大有收获。

四、种子质检中心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有关规定,4月底市种子质检中心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进行计量认证复评审的申请,6月14-15日,省质监局派出两名专家对我中心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现场评审。评审组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项条款的要求,以听汇报、现场试验、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和现场提问等方式,对我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审和管理评审、仪器设备及环境设施条件、人员业务素质和检验工作运行进行了严格认真的评审。通过现场评审,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我中心各项指标均满足承检项目要求,检测方法现行有效,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运行正常,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顺利通过了省质监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我中心6月份开展了农业部种子质检中心统一组织的能力验证样品的检测工作,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首批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现在我中心正在积极准备迎接省农林厅的现场评审。

五、强化市级重点项目实施,加快新品种的开发

今年我站认真组织实施市级重点农业项目--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与如皋群力特种玉米研究所合作开展组合测配、自交系选育等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__年有2个组合参加江苏省特用玉米区域试验,1个组合参加江苏省普通玉米预试,2个组合参加江苏省特用玉米预试,1个组合参加国家东华北特用玉米区试。今年我站与沿江农科所联合组织申报了三项成果,《棉花新品种苏棉21号选育与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苏玉19选育与应用》两项成果分别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鲜食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成果获南通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三等奖。

六、种子信息宣传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种子系统信息宣传工作,根据通农办〔20__〕39号文件精神,我站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并把信息任务分解到个人,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截止11月30日,我站共信息236条次,其中:《南通农业信息网》165条、市政府门户网站64条、《江苏种业网》7条。在国家核心期刊《种子》和《江苏农业科学》2篇,在省级核心期刊《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篇。

20__年全市种子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市场上经营未审和超审定范围品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棉花、玉米、油菜等作物上尤为突出,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二是生产上使用品种多乱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种子质量事故隐患加大,少数不法之徒为了谋取私利,经营假冒伪劣种子,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四是种子质量监管工作跟不上,种子质量尤其是纯度检验的复杂性使在目前种子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种子质量在事前难以得到有效监控。以上这些不仅需要在工作力度上,更需要在体制上,在法律法规上加以完善,加以改进,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种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0__年我站将在种子管理工作上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品种管理,提高种子科技创新能力。

1.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重点引进筛选市场需要的、符合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种植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类型。充分了解其品种特征特性,探索因种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和良种补贴确定主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真正把示范基地建成新品种考察、观摩、推广的窗口。

2.根据《(20__—2015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紧扣农业结构调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优质水稻、弱筋小麦、双低油菜、高品质棉、特色玉米等品种的开发研究。突出名、特、优蔬菜、瓜果等作物品种的引进、筛选,提高高效农产品的商品率,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用优良品种引领我市农业结构纵深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依法确定主推品种。当前,由于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品种来源广、经营渠道多、品种推陈出新速度快等因素,往往易导致生产用种的“多、乱、杂”和未审先推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要切实加强品种扎口管理,始终掌握品种确定、宣传、推广的主动权。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程序,树立品种风险意识,科学界定适宜推广品种,坚决杜绝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未审先推和超范围经营。积极开展新品种推介观摩活动,加大新品种宣传力度,切实改变品种多、乱、杂现象,提升良种覆盖率和普及率。

4.进一步加大品种权的保护力度。近几年,有些地方的种子经营单位受利益驱动,品种侵权纠纷时有发生,已成为种子管理的新问题,要切实加强对新品种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加强新品种保护,切实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依法行使种子管理职能。切实担当起《种子法》和《江苏省种子条例》所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能,依法管理,有效开展种子品种管理、质量管理、行业管理、技术培训等综合管理工作;建立良种推介制度、种子质量保证制度、种子质量抽检制度,强化良种推广和种子质量全程监督管理。

2.提高管理队伍业务素质。种子管理责任大,必须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种子管理队伍。市、县种子管理机构的种子检验员全部通过省农林厅考核,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检验的水平。

3.保障种子管理经费。积极争取 财政部门的支持,把种子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种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品种试验及市场监管等经费支出,重点要解决县级种子管理机构编制少、经费不足、队伍不稳的问题,确保种子管理正常运转。

(三)加强种子行政许可本文来源:文秘站 管理,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1.完善“两证”发放审批制度,严格按照“两证”申领资质条件进行审查和审核,所有程序都在网络公开运行。对申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加强对经营场所、加工仓储设施、检验设施和种子检验、贮藏、加工技术人员资格的审查工作;对申领种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严格查验基础种子来源,并对生产基地、品种权人授权等情况进行审验,严禁越权生产、无证生产。

2.强化许可后的监管,严肃查处资质弄虚作假及无证、借证、超范围生产等违法行为。对不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要依法撤销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资格。

3.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和核发工作。

(四)加强市场管理,实施“放心种”工程。

1.加强种子质量源头管理。重点做好申领种子生产许可证企业的跟踪管理,对主要生产基地生产的杂交作物及其亲本种、繁殖的原、良种和参与良种补贴的种源,加强生产程序的过程监控管理、生长后期进行种子质量的田间检验和确认检查工作,保证良种补贴和大面积生产用种种源的安全可靠。

2.明确种子质量的责任主体。通过落实企业种子质量责任制和法人责任制,建立健全种子质量全程监控体系,组织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放心种”活动,强化种子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种子企业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3.强化南繁南鉴工作。按照“省统一组织、市负责落实、县负责督办二一年种子管理工作将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品种管理,提高种子科技创新能力。

1.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重点引进筛选市场需要的、符合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种植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类型。充分了解其品种特征特性,探索因种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和良种补贴确定主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真正把示范基地建成新品种考察、观摩、推广的窗口。

2.根据《(20__—2015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紧扣农业结构调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优质水稻、弱筋小麦、双低油菜、高品质棉、特色玉米等品种的开发研究。突出名、特、优蔬菜、瓜果等作物品种的引进、筛选,提高高效农产品的商品率,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用优良品种引领我市农业结构纵深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依法确定主推品种。当前,由于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品种来源广、经营渠道多、品种推陈出新速度快等因素,往往易导致生产用种的“多、乱、杂”和未审先推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要切实加强品种扎口管理,始终掌握品种确定、宣传、推广的主动权。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程序,树立品种风险意识,科学界定适宜推广品种,坚决杜绝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未审先推和超范围经营。积极开展新品种推介观摩活动,加大新品种宣传力度,切实改变品种多、乱、杂现象,提升良种覆盖率和普及率。

4.进一步加大品种权的保护力度。近几年,有些地方的种子经营单位受利益驱动,品种侵权纠纷时有发生,已成为种子管理的新问题,要切实加强对新品种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加强新品种保护,切实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依法行使种子管理职能。切实担当起《种子法》和《江苏省种子条例》所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能,依法管理,有效开展种子品种管理、质量管理、行业管理、技术培训等综合管理工作;建立良种推介制度、种子质量保证制度、种子质量抽检制度,强化良种推广和种子质量全程监督管理。

2.提高管理队伍业务素质。种子管理责任大,必须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种子管理队伍。市、县种子管理机构的种子检验员全部通过省农林厅考核,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检验的水平。

3.保障种子管理经费。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把种子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种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品种试验及市场监管等经费支出,重点要解决县级种子管理机构编制少、经费不足、队伍不稳的问题,确保种子管理正常运转。

(三)加强种子行政许可管理,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1.完善“两证”发放审批制度,严格按照“两证”申领资质条件进行审查和审核,所有程序都在网络公开运行。对申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加强对经营场所、加工仓储设施、检验设施和种子检验、贮藏、加工技术人员资格的审查工作;对申领种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严格查验基础种子来源,并对生产基地、品种权人授权等情况进行审验,严禁越权生产、无证生产。

2.强化许可后的监管,严肃查处资质弄虚作假及无证、借证、超范围生产等违法行为。对不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要依法撤销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资格。

3.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和核发工作。

(四)加强市场管理,实施“放心种”工程。

1.加强种子质量源头管理。重点做好申领种子生产许可证企业的跟踪管理,对主要生产基地生产的杂交作物及其亲本种、繁殖的原、良种和参与良种补贴的种源,加强生产程序的过程监控管理、生长后期进行种子质量的田间检验和确认检查工作,保证良种补贴和大面积生产用种种源的安全可靠。

2.明确种子质量的责任主体。通过落实企业种子质量责任制和法人责任制,建立健全种子质量全程监控体系,组织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放心种”活动,强化种子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种子企业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3.强化南繁南鉴工作。按照“省统一组织、市负责落实、县负责督办、任务到企业、责任到法人、持证检验员负责扦样”的要求,切实做好南繁南鉴样品的扦取和鉴定工作,严格控制不合格种子流向市场。

4.强力推进种子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对影响大、危害重的违法行为,如未审先推、虚假广告、无证经营、侵权冒名等,根据农业行业特点,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清理整顿,强化各类分支机构、委托代销、经营不再分装种子和农民在集贸市场销售、串换自繁常规种子等行为的管理,取缔非法生产经营行为。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7-03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产生的[1]。在我国,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2]。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1/3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由于这类高校大多设在地级市,所以又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1]。安徽科技学院于2009年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内部的实际需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足之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3-4]。因此,实践教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制度不健全、队伍力量不够、基地建设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监控不到位等等[5]。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新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现代实用技术,因此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资金和场所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学生不能及时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不到位,实践教学教师也各自为战,无统一的标准,监控与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不科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不能真正放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2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为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需要,我校种子专业主动出击、全面调研、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种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即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生产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课题、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创业课题,个性化拓展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村官、暑期企业营销实战。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规定课内实践教学不少于26周、课外不少于17周,在166个总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分,加上课内实验折合的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9.6%。此外,根据种子专业特点,实行农忙学期制(6月下旬至9月底),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战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执行,并取得实效,我校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践教材、实践经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等方面构建了以系统论为支撑,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方案科学、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条件保障得力、运行机制规范、效果评价科学合理的地方用型本科高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3.1 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监控有制度可依。为此,我校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与成绩考核评定、课程实习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细则等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学院结合种子专业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从实践课程、实践师资、实践教材、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相关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3.2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老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导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要求的“双能型”教师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内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导师,制定指导计划,通过指导,2a内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课余和假期担任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老师,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职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技术服务等,通过项目和实战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外引”主要是通过弹性引进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如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等实践环节邀请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或种子管理部门相关专家指导学生,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师的不足或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 加强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场所需求 实践教学场所一般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训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场所存在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校内实践基地管理混乱、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软硬设施,在原有遗传育种实验室和种子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分子育种室、种苗培育室(组织室)、创新实验室,并根据种业岗位群建立了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室、种子发芽室等功能室,实验室面积超600m2以上,仪器设备价值1 000余万元,完全能满足种子专业实践和种子科技创新的室内要求。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利用省振兴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创建专项资金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管理,新建种质资源圃、种子生产试验田、微型种子仓库等,并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确保校内课程实习有保障。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皖垦集团、安徽隆平等种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专家在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关键环节全程指导,从而确保校外实习见成效。

3.4 完善教材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地方特色 质量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材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为了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和高水平的特点,学院组织种子专业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企业及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调查,了解社会对现代种业人才的真正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能体现地方特色、实用性强、系统规范的种子专业系列实践教材,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安徽沿淮淮北种植业特点,编制地方性、操作性强的《种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指导》《种子加工贮藏实验指导》《种子实践》和《种子实训》等实践教材。

3.5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实践教学经费 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践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实践教学停留于纸上,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一是学校每学期划拨实验室易耗品维持费,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利用省级振兴计划、高水平大学创建等专项经费,确保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通过项目驱动,确保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等正常运转。四是通过种业企业的横向合作经费,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以上几种渠道,种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费充足,确保了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

3.6 科学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或根据实践报告或实物进行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考核评,导致考核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实践过程,很难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准确判断,不仅挫伤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和学院实际,构建了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结果(目标)考核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结果只作为评价的参考。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及执行、专业技能大赛指导成绩等方面对实践课教师进行考核。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行业对实践内容及成效的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满意度以及被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价指标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3.7 全程监控,确保实践教W落到实处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要通过课程组、教研室和学院讨论后制定执行,避免了实践内容的重复性,保证实践内容的连贯性;二是学院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三是学校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督导,杜绝师生散漫实践教学思想的产生。

4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毕业生获得部级“作物种子繁育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比率达100%,部分学生获得了省级种子检验员资格证书。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构建“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课题、企业创新课题、科技创新兴趣课题三项课题,暑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专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大赛、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农科学子风采展之农科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并以“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毕业论文,科研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开展,通过科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为途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90%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近3a来,学生参与申报专利的达20余人次,学生参与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2012-2014届种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4%、98.6%和100%,学院多次获校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3a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四是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种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中,选择“很强”、“强”的分别占到93.8%、95.1%和92.6%;毕业生能“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58.0%的毕业生获得过销售冠军、优秀员工、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新闻奖等单位、县级、省级奖励;在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中,超过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毕业生技能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达到74.1%以上,29.6%的单位指出,种子专业社会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2]王良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13.

[3]金晶,陈斌,臧靖.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2):27-28.

[4]王丽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7):13-14.

[5]陈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28-31.

[6]黄宇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J].理论前沿,2013(11):93,96.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林业 种苗 培育 发展 对策 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92-01

近些年来,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黑龙江省实施风沙治理工程的任务量很大,导致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都给黑龙江省种苗生产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巩固以及发展苗圃育苗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发展林业社会育苗,初步形成了一种以国有苗圃作为主体,社会育苗作为补充的黑龙江省苗木生产体系。面对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发展形势,黑龙江省虎林市将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作为中心内容,将市场作为导向,将科技作为动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以及落实,加强和加大执法的力度,强化林业行业的管理,对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对优良品种进行选育以及推广,尽最大努力推进黑龙江省虎林市林木种苗得到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对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析。

一、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实施科技兴种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虎林市实施科研和生产相互结合,提升林业种苗科技的含量,已经成为了林业种苗事业得到快速、持续以及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林业种苗生产的过程中,黑龙江省虎林市加大了林业种苗生产适应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不断应用,先后对地膜覆盖育苗技术、根宝育苗技术、营养钵育苗技术以及ABT生根粉育苗技术进行了推广,与此同时,加强了新品种引种示范的工作,黑龙江省虎林市先后从中国林科院、黑龙江省林科院引进了多个新品种,并且对其实施了引种试验以及示范工作,逐渐培育出了适当以及适宜的良种壮苗,进而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了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黑龙江省虎林市想要保证林木种苗的培育质量,使其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不断实施科技兴种的政策。

二、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依法治种

黑龙江省虎林市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以及落实我国《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一种依法开展种苗经营、种苗生产这样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实施林木种苗生产的六证一签制度,严格把好林业种苗的质量关,禁止不合格的林业苗木进入到重点工程中,这些都从本质上保证了我国林业建设工程高质量实施以及高标准实施。其次,要实施林业种苗供应的招投标制度,禁止关系苗、人情苗的出现,把优质苗以及合格苗用在林业工程上面,这样能够真正保证工程造林质量。最后,要实施种苗价格听证制度,坚决制止哄抬种苗价格以及垄断种苗市场等行为的出现,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意见进行倾听,确定一个合理的林业苗木价格,进而有效维护用苗单位自身的利益,最终保障了苗木生产者合法的权益不受侵害。

三、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夯实基础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实施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按照黑龙江省所制定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以及所提出来的质为优和慎用钱的要求,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关审批规定以及相关建设的程序,认真落实以及贯彻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以及林业工程质量监理的制度,确保相关资金做到安全运行以及专款专用,最终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的质量。

四、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深化改革

所谓的深化改革就是指深化国有苗圃的改革,国有苗圃一直都是林木种苗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骨干力量,能够有效促进虎林市林业种苗得到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对于国有苗圃实施了内部的整合,进一步将管理的体制进行了理顺,进而实现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合作发展以及分组管理这样的体制。扩大种植规模,合理实施规划,促进科学发展以及我国国有苗圃快速的发展。在苗圃内部也要组建四组一队,所谓的四组一队就是指绿化队、科研组、育苗一组、育苗二组以及营销组。在内部实施十分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近些年来,人们在抓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的过程中,将苗圃服务的领域进行拓宽,将重点放在了种苗市场的营销以及营林绿化施工方面,这些从本质上为国有苗圃发展添加了一定的活力以及后劲。伴随着林业种苗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虎林市必须要借助自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立营销队伍,这样可以从本质上讲地区性种苗供应以及需求结构性的矛盾进行了解决。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实施科技兴种、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依法治种、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夯实基础以及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深化改革这四个方面对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 陈幸良.洑香香.施季森.林同龙.CHEN Xing-liang.FU Xiang-xiang.SHI Ji-sen.LIN Tong-long 南平地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分析[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

[2] 王健.司徒春南.杜文军.张雯赤水市楠竹林场几种引种竹生长情况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

[3] 荣松柏.季昌好.赵小庆.朱斌杂交油菜皖油18制种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

上一篇:园林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