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1 03:42:50

建筑评价论文

建筑评价论文篇1

关键词:工程咨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信用管理

一、引言

建设工程咨询业是一种依托信息、技能和经验,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信息、数据、分析和决策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由于它的业务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项目建设周期,其诚信的缺失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波及面更广、连锁性更强,因此,信用问题对工程咨询行业十分重要。目前,浙江省信用办每年针对建设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都有专门的信用评级。该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企业第2年的工程招投标,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建设企业、施工企业与监理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而工程咨询企业原有的发展就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加之没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导致工程咨询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与建设企业、施工企业脱节,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信用管理的均衡发展。因此,根据工程咨询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对推进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大意义论文。

二、建设工程咨询业失信的行为与原因

(一)失信的行为

建设工程咨询业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工程造价单位合同履约率低、非法挂靠等行为造成工程成本缺乏合理控制:招标机构制定的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不科学,或者在招标过程中泄露信息,造成不公平。影响公平竞争,影响招标结果;工程监理单位实施监理的程序、方法不合理或不符合要求,导致质量隐患,等等。因此,咨询服务的质量对工程项目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应该对各种咨询服务的质量信用进行管理,

(二)建设工程咨询业失信的原因

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失信行为,每年我国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55亿元,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累计拖欠的工程资金总额达6000-10000万亿元。这不仅造成市场混乱,更严重的是带来了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0%-20%的巨额低效经营成本,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失信行为主要原因:

1全社会对工程咨询行业地位的认同度不够。在我国,政府和各类建设项目业主对于专业化、社会化工程咨询服务的优越性认识不足,自营式的工程项目管理仍较为普遍,工程咨询服务收费低、收费难的问题相当突出。我国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营业额占项目投资的比例目前大约在3%左右,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

2工程咨询市场发育不完善,工程咨询企业规模有限。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咨询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或合伙制企业,大规模的工程咨询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很多规模小、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的咨询公司为了揽取业务,不惜以压低咨询收费为主要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某些不具备工程咨询执业资格与能力的人员也在从事工程咨询业务,这严重地扰乱了工程咨询市场秩序,使工程咨询业信用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3工程咨询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没有建立,缺乏明确的信用评价体系,使得工程咨询企业信用缺失并未对企业造成失信成本,进而纵容了部分不良工程咨询企业的违规行为。

三、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系统设计

(一)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

建立以工程咨询企业为主体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反映工程咨询企业在经营中的信用行为及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交往中信用行为的综合记录。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由身份信息、良好信用信息、不良信用信息、统计及评估信息构成。其中,身份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的基本状况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良好信用信息包括企业受到的表彰以及获得的各类工程质量奖项,等等:不良信用信息包括违反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或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的行为及行贿、受贿、渎职等违法行为:统计及评估信息主要包括根据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体系及评分模型分析评估出的企业的信用信息。

(二)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信用评价分析模型

1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浙江省部分工程咨询企业从业人员的调研结果及浙江省颁布的有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2选择信用评价分析模型。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信用评分的研究很多,大多集中在“回归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但这些模型对于个别样本进行判定时准确性很高。工作量适中,对于大量评价样本进行评价时存在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因此,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方法建议选用层次分析结合模糊数学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使用也较为便捷。首先由政府部门选取专家库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其次对数据库搜集的各企业信用指标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打分,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确定出最终的信用评分值。

(三)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信息公告平台

浙江省目前已经建立了信用网站,并定期公布部分企业的信用状况。可以在原有的浙江省信用网站中开辟工程咨询企业信息公告平台,将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信息、信用等级及其他有关资信报告通过互联网,予以公示。对信用不良、扰乱市场健康发展者,相关部门应对其经营行为以及市场准入资格进行限制。

四、结论

本文以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整的信用资料搜集、指标评价以及信用信息公告的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体系。其中在信用评价指标建立部分,将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实用、完善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金枝,建设工程咨询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设监理,2008(11)

[2]范志清,王雪青,李宝龙,基于物元分析的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9(7)

[3]刘晓峰,齐二石,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系统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3)

建筑评价论文篇2

关键词:同行评价;计量引证评价;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1-0111-09

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是学术成果的重要渠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期刊既是了解同行研究的手段也是获取资料的重要途径,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学术期刊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就建国后建筑学学科而言,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步经历了由一枝独秀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再到逐步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当前建筑学学术期刊整体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建筑实践与研究活动的增多,1954年《建筑学报》创刊,为学术资料的积累和研究成果的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尽管在发展期间遇到了较多波折,但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刊,《建筑学报》以国内唯一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期刊在学术界取得了难以撼动的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建筑学学科新理论、新思维的探讨与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引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建筑期刊呈现井喷式发展,截至当下,建筑学学科内的学术期刊已经具有相当数量。据目前对中文学术期刊收录最为齐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数据,当前建筑科学(TU)类学术期刊共有263种。[1]771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对于学术期刊的认定差别,专注于科技类学术期刊评价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则收录了135种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2]14即使按后者分类,当前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数量依然较大。就期刊数量而言,在整个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别中仅仅少于基础科学综合类期刊,尽管这种分类的严谨性与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依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整体保有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然而,在拥有较大的学术期刊保有量的同时,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质量并不乐观。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下称《要目总览》)中,核心期刊数量占我国正式学术期刊出版总量的20%[1]112,而我国建筑科学(TU)类期刊的选出率却只有12.5%[1]112;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导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下称《引证报告》)中核心期刊的数量占总体学术期刊的30.9%[2][3],其中建筑科学类期刊的选出率为25.2%[3]318,与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表明建筑科学类期刊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目前专注于建筑学学科综合类研究即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等内容即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数量为30余种,由于上述两个评价体系对于整体学术期刊在统计口径与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使得上述类别的刊物进入《要目总览》的仅为《建筑学报》一种,而进入《引证报告》核心版的则仅有《建筑学报》《新建筑》与《南方建筑》三种,选出比例分别约为3.3%与10%,体现出两套评价体系对于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为办刊重点的学术期刊的评价差异。同时,就两套评价体系对于核心期刊的认定数量而言,表明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方向及理论为办刊重点的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亟待提高,需要建筑学界对于这一情况给予足够重视。

二、当前建筑学界对重点学术期刊的认定

随着建筑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内教师职称评定中对于学术业绩的考核和各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学位授予中研究能力的认定需要,建筑学界对于重点刊物的认定标准已形成基本共识。早在2005年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就提出了《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参考目录》中提出了包括《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建筑史》《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文物》《中国园林》《古建园林技术》《装饰》《工业建筑》《建筑技术》《声学学报》《应用声学》《振动与噪声控制》《太阳能学报》与《照明工程学报》在内的共计23种学术刊物。 (下称《参考目录》),共列出了包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声学等专业和方向在内的23种学术期刊,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为7种,具体名单如表1。根据2005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提出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整理。

该《参考目录》表明我国建筑学学科对于重点学术期刊的认定有了较为权威的共识。就目录而言,学科评议组综合考量了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等研究方向,在众多学术刊物中选取了7种作为教师学术业绩考核和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认定期刊。可以说该目录是建筑学学科自身对于众多学术期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同行评价。就评价者而言,该届学科评议组集合了何镜堂、郑时龄、秦佑国、王建国、曾坚和张兴国等六位专家,可谓集合了学界与业界内极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时学科自身对我国自建国以来的所有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一次整体回顾和整理,也是对建筑学学科学术期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同行评价。

虽说是《参考目录》,却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院校的认可和执行,影响非常广泛,时至今日,并未有新的《参考目录》提出。该《参考目录》一方面使建筑学学科内的相关论文认定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术成果的评定在同行内有了相对公认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为上述刊物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稿源,使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对创建我国建筑学学科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期刊自身的演变以及学术研究的动态变化,《参考目录》的指导作用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术成果认定与学位获取成果评定的人群大幅增长,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部分刊物的创刊或主办单位的变更,期刊的整体质量有所变化,使部分《参考目录》之外的学术期刊有了较高的质量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从而被部分相关高等院校所认可。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开始在《参考目录》的基础上增列相关学术刊物,以作为教师学术业绩认定与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认可标准。

以我国建筑学教育影响最为重要的老八校为例,在十年内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需要和教育实践,各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对《参考目录》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增补。就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而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科评议组所推荐的7种刊物。表2为当前老八校所认定的期刊情况,可发现原《参考目录》中个别期刊已经不为部分院校认可,同时增列了部分学术期刊进入认可目录,虽然不尽客观,却表明基于业内专家意见的同行评议结果已经发生了相应变化。

表2当前老八校对建筑期刊的认可情况本表于2014年依据老八校各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教师学术业绩考核与博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相关认可标准统计而成,该表对各院校所认可的学术刊物做了最大程度的包容统计。

在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目录中,原《参考目录》中的7种刊物变动幅度较小,到目前为止基本都为老八校所认可,而新增列的12种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则差异较大,不仅每种刊物的认可院校数量不一,且各自在其他计量指标体系中的表现差异也非常大(具体计量指标的差异将会在后文论述)。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近十年来老八校所增加的部分学术刊物的认可出发点各异,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随着我国建筑学科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学术期刊开始形成较为明显的办刊特点并为部分院校所重视,以至于即便该期刊的计量指标较低也被纳入认可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学术期刊办刊特色的显现,基于业内专家评价的同行评议方式开始显现出其自身逻辑上的局限和矛盾,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警醒的问题。

以业内专家为基础的同行评议这一评价方式,在整体学术期刊数量有限且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尚未取得有效成果的时候,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同行评议的评价者均来源于对业界情况非常了解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所以对学术期刊的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整体水平。然而,当学术期刊的整体数量开始增加,并且随着当前学术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学术期刊在市场化过程中办刊倾向的调整,学术期刊的质量、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都发生了变化。近十年来,学科交叉和融合日渐深入、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传播,不仅使研究者获取学术资料的难度大为降低,也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数量大为增加,涉及内容的深度有所变化,直接导致学术研究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范围较以往更具有扩散性,不再局限于建筑学学科范围内部。

表3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监测的相关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扩散指标,部分刊物由于办刊方向等原因未能被监测到数据,其中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两个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种刊物在整个学科范畴内的影响范围和广度;前者为某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后者为在统计期刊范围内引用某刊的期刊数量与某刊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能够较好地反映某种期刊在其所在学科内的扩散情况,即表明某期刊在选题、侧重点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在学术界或学科内部的扩散程度。就同行评价的逻辑而言,一种刊物被广泛认可的原因除了刊物本身所刊载的文章学术性表现较为突出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该刊物在整个学科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实际学术研究中,影响力往往更多地通过被引用量这一数据来进行体现,而被引用量中的被引用刊物的相关数据则表现某种刊物在整体学科中的直接影响力,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尽管由于该指标较为单一,且在未与发文量、文献选出率和被引用刊自身质量等进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无法完整反应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学科影响和扩散指标的对比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刊物在学术期刊群体中的影响力度和广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将当前为老八校所认可的19种刊物中的9种有数据刊物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做降序对比,发现在该指标的表现与同行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别,与建筑科学内研究者的直观感受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此前通过同行评价作出的影响力判断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由于《引证报告》评价的范围为科学技术类期刊,故上述部分刊物由于办刊倾向与其他原因未被《引证报告》采集到相关数据。然而在该指标的监测中,原《参考目录》认可的7种刊物有4种刊物的数据完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具体情况见图1、图2。

在上述两图中,深色为原《参考目录》所列出的学术期刊,而浅色为老八校调整增列的学术刊物,刊物名后的数字表示该刊物被老八校认可的院校数量。就上述两表中的数据而言,原《参考目录》中的刊物除《建筑学报》和《华中建筑》外,刊物的影响和扩散指标无论是在建筑科学内部还是整体学术期刊范围内都被其他刊物所隔断,表明此前基于主观感受的影响力判断与基于数据计量计算的量化评价之间有一定出入,部分期刊的影响力有了一定变动。

这一出入的形成,是由当前学术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研究方向的变更与研究工作的日益复杂造成的,研究工作的融合交叉日益明显造成学术刊物与学术成果的影响范围更为扩散,与原有的学术影响范围形成较大差距,进而使基于学科内部专家意见的同行评价难以全面、实时反应学术期刊的真实学术影响力度和广度。由于同行评价不能及时更新(如《参考目录》已提出十年时间),不仅直接导致部分在文献计量体系中指标非常低的刊物被大部分院校纳入认可体系,也无法真正有效评估新刊和短期内质量有较大提升的学术期刊,无法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做出动态反应。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当前老八校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参考了文献计量的研究成果[5],但整体而言依然属于较为主观的评价方式。这不仅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更容易造成个人化与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公正性。就目前老八校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而言,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向,不仅造成了学术期刊认定各自为政的现象,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推动和学科的整体发展。

三、基于文献计量研究的学术期刊评价

由于同行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文献计量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随着我国学术期刊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完善和对数据研究的深入,基于文献计量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开始显现出其客观和真实的特点来。就目前普遍采用的文献计量研究成果而言,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两大评价体系最为成熟和可靠。就前者而言,其综合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多方数据,对每种学术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甄别,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业内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权重处理之后,得出了建筑科学(TU)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原每4年更新调整一次,从2014年开始改为每3年调整一次。 ,具体关注数据与权重见表4。

在该计量研究的工作基础之上,建筑科学(TU)类学术期刊从263种源期刊中筛选出33种核心期刊,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仅《建筑学报》一种[1]112,表明该领域内的学术期刊在文献计量体系内整体表现乏力,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有限。

综合来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关注的期刊指标多集中在他引量、影响因子两个方面,前者占据了35%的比重,而后者则占据了36%的比重,表明该评价方式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认定更为客观和真实。相对于以往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而言,学术影响力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话题的掌控和把握,也不仅仅在于某单篇文章的学术深度和影响力,而是体现在某期刊整体所刊载的文章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对某种学术期刊进行整体评价的最佳指标。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合作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研究中,同样体现了文献计量研究工作方式对于类似指标的关注。在该引证报告中对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标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和量化分析;根据科学计量学原理,系统性地综合考虑被评价期刊的各影响力指标在其所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最终对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进行整体评价。[2]9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从135种建筑科学与技术类期刊中筛选出34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基于评价年前两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每年调整一次,时效性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更强,更具有动态性。 ,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为《建筑学报》《新建筑》和《南方建筑》三种,且其综合评价总分均位于34种期刊的底端,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第26、31和34位,表明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与同属建筑科学范畴的城乡规划、结构工程、建筑物理等研究方向的期刊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建筑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两种计量引证评价体系中,都对学术期刊的他引量和影响因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表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体现不仅表现在部分单篇文献对于学术界的影响和推动,更体现在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对整体学术研究的借鉴和影响作用,而这也是影响因子和他引量等指标的计量依据。此类指标的采用,表明在当前学术研究活动更为密集、学术影响范围更为扩散的趋势下,传统的专家型同行评议方式对学术期刊评价有较大的局限性,两大评价体系的结果也表明,在经历了十年的演变之后,学科评议组提出的7种学术期刊与基于文献计量引证方法计算得出的核心期刊存在较大差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大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中对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类的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不尽如意,但二者的评价结果却较为一致。首先,在整个建筑科学范畴内,该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表现乏力,这一点从重点期刊的选出率上便可见一斑。在两大评价体系中,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侧重点的学术期刊的选出率都明显低于平均选出率,表明该类学术期刊在整个建筑科学领域内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其次,两大评价体系对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是一致和客观的。在《要目总览》中,《建筑学报》位于33种核心期刊综合指标的第19位,位于58%的中下游位置;而在《引证报告》中,《建筑学报》位于34种核心期刊综合指标的第26位,位于76%的下游位置。尽管两大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在研究范围、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差异,但得出的结论却类似,表明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对这一领域的期刊评价结果是真实可信的,能够反映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与某特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经过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验证,表明其理论框架符合学术期刊的运行规律,其方法可行、结论可靠,已成为期刊影响力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基于文献计量引证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较传统的同行评价方法有着更为严谨的逻辑论证和说明能力,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实际影响力,应该得到建筑学学科特别是高等院校更多的重视。

四、两种评价方式的冲突

由于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只能对某一刊物的整体印象进行主观评价,带有较强的个人偏好和主观倾向,无法对期刊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同时,基于主观的同行评价是以学位委员会或是学科评议组的方式进行确认的,导致评价结果的反馈是零散而缓慢的,难以对学术期刊的动态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相较而言,基于文献计量引证的评价方式,则是以影响因子、引用量等具体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对学术期刊的整体表现进行量化研究,其结果较同行评价更为理性客观;同时,由于文献计量评价系统对于学术期刊相关数据的及时监控和分析,使该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是近乎实时和动态的,能够快速反映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变化。

就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而论,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数量共计19种。由于除《参考目录》中的7种期刊在各院校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之外,其余12种学术期刊的认可程度有较大差距,故难以通过同行评价的方式对该12种刊物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基于上文已验证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故下文将对该12种刊物进行文献计量角度的分析,以评价该12种刊物真实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如前所述,文献计量引证体系重视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量等指标的考察和计量,故下文将对上述12种认可程度不一的学术刊物在两大计量引证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期望对相关学术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做出量化比对研究。

由于此次被老八校认可的部分学术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以书代刊、出刊极不规律导致监测数据丧失有效性或由于所刊载文章普遍倾向于科普、介绍或文学创作等原因,无法被纳入学术刊物的统计范畴,导致两大评价体系对相关刊物存在数据缺失和未收录的情况,无法对12种刊物做出完整分析,故本文仅对有相关数据的学术刊物做量化对比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对相关19种刊物采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合作的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合作的影响因子三个指标作对比研究,具体数据见表5。

从上表可见,随着十年来学术研究的动态演进与期刊本身质量的变化,部分一直以来被同行评价给出高度认可的刊物在计量引证体系中的数据却不尽如意,甚至部分刊物由于办刊倾向等原因导致在两大评价体系中均无法采集到有效数据,表明某些刊物的实际影响力与同行评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尽管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容易陷入以刊评文的局限,但是对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中所关注的影响因子、他引量等具体指标依然可以对某种刊物或是单篇文章在整个学术圈内的影响力度做出较为客观的量化评判,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系统。

CNKI的综合影响因子采集了学术界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等在内全领域的学术刊物作为评价基础,考察某种学术刊物在评价范畴内的整体表现情况,可以说是在学术期刊领域内针对学术期刊本身的最为完整的评价分析,可以反映某种学术刊物在整体学术期刊范围内的影响力。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则是在上述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博硕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作为评价基础,综合考察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界(不含图书)的整体影响力。可以说复合影响因子是目前为止评价体系对于某种学术期刊影响力最为全面的评价,其数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核心数据。笔者将当前老八校所认可的19种中的11种具有有效数据的学术刊物的综合影响因子与复合影响因子做降序对比,发现在计量引证体系中各刊物的指标与同行评价存在极大差异,表明同行评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靠性和真实性,具体数据对比如图3、图4所示。

上述两图中,《建筑史》由于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无法对比,《参考目录》中其余6种刊物除《建筑学报》一种刊物在两个评价范畴内均表现稳定外,其余5种刊物的排序均有不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两图的指标降序排列中,在两个指标序列中原有的6种刊物(深色)都被《南方建筑》与《城市建筑》分隔,表明该两种刊物在计量指标上已经超过部分原《参考目录》中的学术刊物,也表明在近年来该两种刊物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同行评价的主观印象产生了较大差距。

同时在上述两个指标排序中,不难发现被作为同行评价的老八校认可的数量与学术刊物的质量之间没有绝对关系。在两个指标的对比中,被老八校认可数量最少的《南方建筑》在综合影响因子中位于11种刊物的第二,而在数据采集范围最为齐全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序中,《南方建筑》也排名第三,表明近年来《南方建筑》的学术影响力无论是在单纯的学术期刊范围内还是在包含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在内的范围内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的推动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在上述两个指标排序中,《城市建筑》的影响因子值也超过或大幅超过原有《参考目录》中的相关刊物,表明在近年内该两种刊物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原《参考目录》中部分刊物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有所衰退,这与既有的同行评价结果是差距较大的。[8]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主导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由于该评价体系只针对科技期刊进行统计,所以其数据在科技界内部更具有说服力。在该引证报告中,笔者选取了影响因子对老八校当前认可的学术期刊进行降序排列,得出图5。

由于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相同刊物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指标表现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表现有所差异,但是由于其考察的是科技期刊内部的影响情况,所以其对于说明某种期刊在科技界的影响力是有较大参考价值的。由于《引证报告》对于核心期刊的评价综合考虑了学术期刊各影响力指标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权重处理,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并非完全按照影响因子的表现进行筛选。但是在该评价体系内,由于影响因子对于学术刊物影响力的形成和作用最为直观和突出,故影响因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说明某种刊物的实际影响力。

从图5可以看出,由于评价范围的缩小部分刊物在学科中的影响力指标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建筑史》所关注的方向和相关数据的缺失导致无法进入评价范围,另外6种刊物的数据表现则与图4、图5一样被其他刊物隔断,两种评价体系的数据表明原《参考目录》中的部分刊物在经过十年发展之后对建筑科学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而被部分老八校认可的《南方建筑》《城市建筑》则在两套评价体系中表现较好,表明老八校基于同行评价所增列的刊物中此两种是较为中肯和客观的。而在增列的其他刊物中,《建筑技艺》《住区》《UED》和《建筑创作》以科技期刊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则影响力有限,体现出明显的个人偏好与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期刊范围内进行评价的影响因子表现中,《南方建筑》与《中外建筑》的数据表现较高,而这两种刊物在老八校增列的刊物中却被认可较少;表明传统的同行评价无法及时反映近年来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的变化。

五、结论

近十年来由于研究工作者关注范围、工作方法的转变和学术期刊自身的调整,业内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都有所变化。在对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侧重点的学术期刊为对象进行研究后,我们认为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学术期刊即同行评价的结果与通过文献计量引证方式评价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异。就当前而言,传统的同行评价不仅未能及时反映建筑科学范畴内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的变化,也在新认可的学术刊物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个人化和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建筑科学内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变化。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比对老八校对当前近二十种学术刊物的认可程度、两大文献计量评价系统对该部分刊物的相关核心指标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同行评议方式已经难以真实、客观、有效地反映某种学术刊物对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值得学术界警醒和深思。同时,由于近年来办刊质量的提升,部分原《参考目录》之外或当前在老八校中认可度不高的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值得建筑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囿于笔者能力有限,加上学术期刊相关监测指标的动态性,因此本文选用了2013年相关监测方采集的数据,新近得知北大图书馆已经公布了2014版的相关研究报告,部分杂志的数据发生了相关变化,更体现出学术期刊评价的动态特征,也进一步证明单纯依靠业内专家的同行评价难以做出实时的反馈,需要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研究,笔者将继续跟进相关指标,以期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R],2005.

[5]杨宇振.1994-2006年中国建筑类院校学术论文生产、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基于主要院校建筑学一级学科与主流期刊[J].时代建筑,2007(3):20-29.

[6].

[7]http://.cn/.

建筑评价论文篇3

1.社会与文化环境

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在1976年(逝世)前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前期左倾的激进转变为后期右倾的自由与开放。在1976年之前的中国建筑注重表达民族、国家和革命的宏大主题,此后的建筑倾向于表达地方文化并逐步关心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从“大叙事”走向“小叙事”的过程。①到20世纪90年代,经典政治权力已非中国惟一的权力中心。以发达互联网及传统媒体系统为载体,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文化霸权主义侵入中国,并呈现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中国的媒体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靠近西方媒体:电视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信息在国外、国内的同步传播提供了可能,信息在国内国外几乎同步上市。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媒体形成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另一种权力——文化领导权。中国经典的政治权力反而渐渐退居世俗大众生活的次要地位。

众所周知,西方在历经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70年代步入后现代社会时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在许多艺术领域展开(建筑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并逐渐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统一价值取向标准的对神圣与崇高的向往被单体个性的张扬所取代。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准则。对库哈斯央视新大楼的追捧即体现了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神往与倾慕,而对该方案的批评则反映了坚守本土文化传统者(即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拥趸者)的贯常立场,审美的多元化取向可见一斑。

2.边缘性

中国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边缘性地位。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被纳入另外一种价值观,不得不屈从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无论承认与否,全球化都无情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俞可平)。然而在比较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体系中,找不到一种属于中国人原创的体系(季羡林)——这说明我们难以接近学术中心的边缘状态。建筑界也是如此,对西方当前主要的建筑文化与理论,我们缺乏对其所以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同时也缺乏理解它们这种发展的社会参照系,更遑论对其作出有力量的批判了。

二、喧嚣与冷寂——历史大关系下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1.超出权力与政治阴影

从1976年以后,中国国家政治与权力形成的单一文化态逐渐拥入开放而自由的空气,整个中国开始重新认识“真理问题”。国家意志与正统意识形态从主流文化地位渐变成文化中的“主旋律”,虽由政府大力倡导,但并未真正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因为其中充满了过多的政治宣传。与此形成对照,“主旋律”文化之外是大量富有生命力、为大众喜爱的世俗文化。“主旋律”作为国家的文化导向,具有强制意味,带有鲜明的权力和“教化”色彩。然而比“主旋律”文化更为生机勃勃的是大众的流行文化,它没有权力的支持,但充满了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建筑迎来了一次真正的热潮。这一热潮与建国初期兴建“十大建筑”的热潮不同,这一次是自下而上的力量使然,少有政治与权力的影子。这标志着中国建筑从表现宏大叙事主题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正其时,西方的后现代与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盛行,中国建筑界几乎未加批判便接收了它们,正好用来当作如何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论支柱。

1976年以前(或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建筑界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定义为民族主义,表现为所有的建筑现象都围绕一个中心——一个原则、一个意义、一个精神以及一种世界观,这是权力与政治阴影下的单一文化态现象。这一时期的建筑理论与批评也以对民族主义建筑的讨论为主,语言风格上模仿前苏联,呈现出整体统一的价值取向。

时间再回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较之20年前,事物的真理性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被强制性地带上开往后现代主义②的列车。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权力与政治的约束,形成一整套的“共识法则”,一切建筑叙事主题只有经过它的认可,才能具有真理性的价值,并且为人们所接受③;而在此之后,权力与政治影响式微,“共识法则”被颠覆,“科学不再以追求真理为第一要务,而以生产未知为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利奥塔)”,随后,中国建筑界呈现“百花齐放”的丰艳效果。建筑理论与批评终于走出了权力与政治的阴影。

2.视觉化倾向

前面已述及后媒体时代审美的视觉化倾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④。英国艺术批评家伯格说得好:“在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⑤在各文化产业中,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艺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预、评判与选择的权利。

建筑理论与批评刚刚走出权力与政治的阴影,又面临这样一个好的建设时代,应当说应该有好的建树,可惜,西方建筑文化丰富的形式语言拥入得太快(上海建筑金、银、铜奖的评选中,约半数方案为国外建筑事务所设计),让人眼花缭乱,又乱了阵脚,很多建筑师便再也无心深究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问题,而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中国的建筑理论界俨然与西方建筑理论界全面接轨:西方的各种建筑理论都可以在中国的建筑媒体中找到介绍。中国的建筑批评更呈现出一副庸俗的面孔:以充满视觉张力的精美建筑图片为主,以西方建筑理论片言为点缀,以对建筑的参观性介绍为主线,因此整体缺乏理论深度。

3.边缘与中心

此处所说的边缘不是指前文所指的中国文化的边缘地位,而是指在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中围绕建筑学价值为内核的部分为中心,的远离建筑学价值内核的部分为边缘。察看中国目前的建筑批评与建筑理论,会发现中心冷寂、边缘热闹的场景。关乎建筑学价值的讨论与评判很少见,而建筑理论与批评的大众化倾向却十分明显。大众对建筑批评的关注与热忱虽然是一件好事,但大众的评论不能作为建筑学核心意义上的评价基础,大众与媒体的参与充其量只是丰富了建筑学的外延,形成建筑学科对大众与其他领域的开放,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影响建筑学的基本评价体系。

建筑评价论文篇4

关键词:历史性建筑 评估 收益法

中图分类号:F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29-03

引言

历史性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文、社会、环境与历史记忆,是人类延续的物质载体之一,担负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但是由于v史悠久,加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历史建筑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消失,保留至今已经为数不多。中国的历史性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因历经沧桑、年久失修,大都处于自然毁损状态,而目前各地正在经历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更加剧了这一状况。由于历史性建筑具有建筑又非建筑、文物又非文物的特性,使其价值评估难以确定。这种定价能力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非文物历史性建筑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历史性建筑的保护。

一、历史性建筑含义、特性及其价值

历史性建筑是指各个历史阶段(包括不满50年)保存至今,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其它价值要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传承或历史风貌的房地综合体及权益。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等。

(一)历史性建筑主要特征

1.礼制贯穿于当中。中国的历史性建筑有明确的礼制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均等级不同,有严格的规定。在单体建筑或大型建筑,乃至城市规划,都要贯穿中轴线,主要建筑都安排在中轴上,中轴线左右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为大朝办公之处,后部为居住要地。

2.在重点部位进行装饰。一座历史性建筑不单纯是工程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在综合艺术中,要体现雕刻、彩画、壁画、色彩以及各种装饰,所以往往在一座历史性建筑中的一些部位做重点装饰。以一个佛殿为例,其柱壁石、屋檐、斗拱、瓦当、正脊门窗等部位都做得很精致。在梁架、斗怼⒘和饭现上都有雕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防御性较强。中国古城池、宫廷、庙宇、佛寺、书院、会馆等类型之建筑,都体现出一种军事防御思想。民居也是如此,每一户大宅都筑高墙,甚至修炮台,设望楼,安设水井,开设后门等,这一系列设计和建造,都体现出防御性。

(二)历史性建筑价值

纵观历史性建筑物的特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其文物价值。根据我国文物法规定,历史性建筑能够成为文物的必须具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及环境价值。除此之外,历史性建筑还应具有其经济价值。

1.历史价值。历史性建筑物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其历史价值可以从遗留下来的痕迹了解建筑物过去的风风雨雨和历史烙印。最为明显和持久的古代遗留建筑体现在传统文化历史的各物质层面。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史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从建筑规制、建筑艺术等方面获取非常宝贵的物证。历史性建筑不仅是人类发展的文明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实物资料,更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代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

2.科学价值。历史性建筑的科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建筑文物自身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前人创造发明、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对当代建筑物的科学技术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在现在的仿古建筑物中,古代的一些建筑技术成果还在使用,而有些技术已经失传,我们已经无法模仿。例如,斗拱的构件,有严格的尺寸规定。清制“不复有单材足材之别”,材高为材厚(10分)的两倍,也就是“斗口”尺度的两倍。一切用料的尺寸,都与斗口尺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斗拱每拽架为三斗口,横拱间的高差为二斗口,檐柱径为六斗口,柱高六十斗口等等。这就是最原始的建筑模数的运用,它们是形成中国建筑比例尺度协调合理、建筑形制缜密完善的根本保证。

3.艺术价值。历史性建筑的艺术价值在于:(1)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也反映了文物产生的时代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审美视角;(2)这些历史性建筑文物都具有一定艺术鉴赏性,是历代艺术大师和劳动人民智慧、勤奋的结晶,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当代人传承、参考借鉴;(3)这些艺术性的建筑文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永远被人们欣赏与学习。例如,中国的建筑彩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体现着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和偏好,是历史性建筑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历史性建筑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其艺术价值在经济效益中的最佳体现,对当地的旅游经济也是很好的促进。历史性建筑一般来说是地方风俗习惯发生的“容器”,也是城市生活最有地方特点的场所,因而,历史性建筑对于城市的旅游业来讲,是宝贵的旅游资源。近十几年来,国际旅游业由传统的自然美景旅游有向兼顾自然美景而领略异国(异地)异质文化为主的旅游过渡的倾向。从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发表的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1995)》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对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的兴趣始终是国内旅游的一项重要的旅游目的,其中对风俗习惯的旅游兴趣在逐年上升。所以说,历史性建筑保护也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4.环境价值。历史性建筑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生态环境的特性以及供人们观赏、使人们愉悦的功能。

5.经济价值。商品价值的形成以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是指物品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是有限的。由于稀缺和需求的存在,所以产生价值。历史性建筑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人类的需求欲望,同样存在着经济学的价值。而从劳动价值论来分析,历史性建筑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投入巨大的劳动时间及力量,也符合了历史性建筑作为商品形式、存在经济价值的本质特征。

二、历史性建筑评估现状及方法选择

通过历史建筑综合价值的合理评价,可以为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修缮及再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而对历史建筑经济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可以鼓励引入民间资金,为进一步完善历史建筑市场建设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相关研究较少,由于缺乏完整科学的技术体系,无论是评价成果或是评估价值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经常会忽视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的特殊性,导致历史建筑的潜在价值被低估,无法科学、合理量化历史建筑各类信息功能,包括在经济上的反映,使得历史建筑在修复时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在交易时很难达到公正、合理及客观性。

对于历史性建筑,常规评估方法有比较法、成本法、收益法、假设开发法等,针对不同的历史建筑类型,当前评估方法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造成了评估价值难以准确计算。

从估价方法的选用上来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市场比较法是最能体现估价对象公开市场价值的评估方法。但运用市场比较法的前提条件是在短期内有一定数量的类似成交案例,这一点对于历史性建筑评估较难。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某些区域内历史性建筑的交易逐渐增多。但是在区域既定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比较也仅仅是在历史性建筑物质实体的可比上。由于每个历史性建筑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无形资产价值不尽相同。因此,使用市场比较法对历史性建筑进行价值评估有较大局限性。使用成本法时,由于历史性建筑的建筑材料及工艺的特殊性,需要有别于普通房地产进行定价。除此之外,工期、税费、利润、人力、管理费用等,都与普通房地产有较大差异。运用成本法对历史性建筑进行定价,还应考虑折旧。如果从普通房地产折旧的角度去考虑,现存的历史性建筑几乎没有价值,事实上并非如此。正是由于历史性建筑具有文物的属性,存世时间越久远,其价值也就越高。运用成本法难以对这一部分价值进行定价。假设开发法多用于待修缮的历史性建筑价值评估,从理论上来说,假设开发法是成本法的倒算,即依然存在上述问题。

历史性建筑物评估,除建筑物自身房地产价值外,还存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无形资产价值,此类价值难以进行计算。因此,笔者认为相对其他方法,收益法更能贴合实际情况,历史性建筑现多用于出租、经营等实际使用,运用收益法进行计算,除收益基础数据较为客观并较易取得之外,所计算的价值内涵中也包含无形资产价值,更能客观体现历史性建筑价值。

三、运用收益法对历史性建筑评估的具体操作及实例分析

现存的历史性建筑中有许多用做博物馆、旅游景点、书院茶楼、文化会所等商业经营性物业,并具有相应的收益能力。对于此类有收益或有潜在收益的房地产,评估其整体价值及租金价格等,宜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

在对历史性建筑的评估中,除去其本身所有的房地产价值,难以评估的是其无形资产价值。相比于其他评估方法,运用收益法进行计算,其历史性建筑的收益是房地产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收益,这种整体的收益正是我们能捕捉到的最真实反映历史性建筑价值的市场信息,不必刻意去剥离历史性建筑收益的价值内涵,除非要单独评估其中的某一种价值,而且刻意剥离反而容易产生较大偏差。

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评估思路

1.直接收益。

(1)租金收益。对于处于租赁状态的历史性建筑,租金收益可根据租赁合同直接取得。(2)经营收益。指门票或表演等,依托历史性建筑所取得的收益。(3)旅游收益。指因发展旅游业而给社会带来的可以测算的直接经济收益,比如,各类旅游企业所实现的利润和上缴的税金,这些收益是客观存在的,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说,通过旅游经济活动给旅游目的地地区带来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信息,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间接收益。

(1)经济繁荣和相邻地段的地价增值。通过历史性建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及周边房地产价格上涨。(2)旅游活动带动的商业、服务业和其它产业效益,历史性建筑作为商业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功能,能够促进周边商业租金上浮、服务业收入增长等效益。(3)文化市场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历史性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色彩及建筑情调等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风格、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给人们在精神上或情绪上的审美感染力。(4)依托历史性建筑的文艺作品创造的经济效益。历史性建筑作为一种记载和表达历史文化、艺术形式等多重信息要素的综合体,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用。

3.收益的求取。

(1)直接收益。通^已签订的租赁合同或经营状况,可采用实际或客观数据。通常通过已签订合同及周边市场调研可了解其直接受益情况。(2)间接收益。对于历史性建筑,无法求取直接收益,可运用市场提取法、特征价格法、专家打分法等计算其收益。

收益法所采用的评估公式如下:

V:估价对象在价值时点的收益价值;

A:估价对象未来各期的净收益;

Y:估价对象报酬率;

n:估价对象的收益年限或持有期。

(二)估价实例

1.工程概况。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地处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的一些建筑,该建筑多为1~2层砖木结构用房,建成年代较为久远,建筑面积约930平方米。目前营业收入主要有门票、皮影戏、老腔表演、服饰展览等。周边商业服务机构较多,周边配套设施较好,整体居住生活环境一般,商业氛围较好,较适合商业经营。

2.估价状况。

(1)年经营收入。

(2)租金价格。

房地产年租金=经营收益-经营支出-商业利润

=4197500-4197500*(20%+20%+19%)-4197500*15%

=890919元

即每平方米月租金:890919÷12÷930.04=79.83元/m2・月

估价对象六幢物业整体经营,且面积较大,根据估价人员调查了解,该物业租赁期限较长。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实际的成交价格可在此价格基础上下浮12%。

即:79.83×(1-12%)=70元/m2・月(取整)

通过收益法对历史性建筑进行租金或价格评估,其结果与现实市场基本相符,比起运用其他方法,其结果更为准确、客观。

四、总结

除收益法之外的其他评估方法,如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假设开发法等,共同指向一个焦点性问题,即依附于历史性建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显然,这也是历史性建筑难以使用普通房地产评估方法的原因所在。相对于其他估价方法对于历史性建筑的价值或租金价格评估,使用收益法更为准确及客观。运用收益法对历史性建筑进行估价,根据客观调查或者财务报表较为容易取得基础数据,且计算结果不仅只是历史性建筑的房地产价值,亦包含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无形资产价值。目前,一些部门仍将历史性建筑认作城市中的“痈”,使原本应该留下的历史性建筑消失在改造过程中。拆除容易恢复难,时间不等人,所以, 现阶段加强对历史性建筑保护项目的经济评价, 做好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工作,给下一代留下历史性建筑这笔宝贵的财富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朱向东,申宇.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历史价值评定初探[J].山西建筑,2007(34)

[2] 朱向东,薛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科学技术价值评定初探[J].山西建筑,2007(35)

[3] 朱向东,丁辉.中国古建筑信息构成及价值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01)

[4] 吴守志,金建清.非文物古建筑价值评估初探.国际房地产评估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

[5] 马宁平.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J].安徽科技,2003(12)

[6] 苏童.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伏羲庙历史地段保护的评价体系与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7] 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罗武干.古建筑保护项目的经济评r[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作者简介:1.刘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2.王玉梅,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学、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建筑评价论文篇5

Abstract: Based on current study about the competenc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 ligh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sets up a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using rough sets theory to reduce the evaluation index, calculates the index weights and scores by way of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is paper selects seve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s example, the result shows each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efficiently evaluat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关键词:粗集;建筑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

Key words: rough set;construction company;competitiveness strength;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083-02

0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具有感应度低、影响力大、就业弹性高的特点,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强,在世界各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与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一起被列为经济三大支柱产业。因为建筑产品的单件固定生产、生产周期长、产品价值量大的特点,及生产和交易过程的特点,在建设市场根本不存在着完全相同的两个项目,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力上存在差异,建筑企业竞争力,是指建筑企业能够比其它企业以更高的生产率向市场提供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或服务,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首要问题是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有效的评价,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加以改进。如何合理地评估建筑企业竞争力,以便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增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建筑企业竞争力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筑行业或国家之间与竞争力有关的因素和竞争策略;定量研究主要是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综合指标来评估建筑企业竞争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陈永高,孙文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建筑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值;阮连法,曾辉,章慧参考战略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置法,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结构分为二层,第一层为一级指标,即规模竞争力、市场开拓竞争力、经济效益竞争力、工程管理竞争力、资源管理竞争力,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刘晓峰,齐二石,何曙光构建了以建筑企业的文化能力、资源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环境能力作为要素指标体系,并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和评分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张静秋应用DEA方法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建筑企业的特征,设计了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并运用粗集理论对评价指标进行约简,同时通过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的权重和评分进行了计算,对各企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评价结果。

1粗集理论的属性约简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是波兰数学家Z.Pawlak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数据分析理论。同处理不确定性与模糊信息的模糊集理论及证据理论相比,粗糙集理论的最大优势是无须提供除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另外,粗糙集能够有效地去除冗余,因此粗糙集理论可以克服传统不确定处理方法的不足,为处理不精确、不完全数据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本文中用到的基本知识如下:

定义1:一个知识表达系统S可以表示为S=(U,C∪D,V,f),式中:U={x1,x2,…,xn}为对象的非空有限,也称论域;A={a1,a2,…,am}表示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A=C∪D,C称为条件属性集,D为决策属性集;

V=V,V为属性值域;

f:U×AV为一信息函数,表示?坌a∈A,x∈U,f(x,a)∈V。

定义2:对于知识库K =(U,R),若,P?哿R,P≠R,则∩P(P中全部等价关系的交集)也是一个等价关系,称为P上的不可区分关系,记为ind(P)。U/ind(P)表示与等价关系族P相关的知识,称为K中关于U的P基本知识(P基本集),也可记作U/P。

定义3:设K=(U,A,V,f)是一个知识表达系统,设a∈A,

①若ind(A)=ind(A-{a}),则称属性a是冗余的;②若在系统中没有冗余属性,则称A是独立的;③子集B?哿A称为是A的约简,若ind(B)=ind(A),且B为独立的,常记作red(A),显然A可以有许多种约简;④A的所有约简的交集称为A的核,记为core(A)。

2基于粗集的模糊综合评价

2.1 评价指标的建立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针对郑州市七家单位,利用Delphi调查问卷和专家组的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 属性约简根据粗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如果去掉某一个属性{a},原有的知识表达系统分类不变,则属性是a冗余属性,否则,是不可约简的,所有不可约简的条件属性组成的交集就是此系统的核。那么,对于企业竞争力评价这个决策系统,去掉那些对于评价分类没有影响的指标就成为了条件属性的约简,其核完全可以对竞争力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简化评价指标体系,而且不影响评价结果。本文选择了七个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评价,邀请了有关的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打分,数据整理后得到的决策表,见表2。

论域U={u1,u2,u3,u4,u5,u6 ,u7}(企业集合),C为条件属性集(含有5个评价指标)。

U/ind(A)={(u1),(u2),(u3),(u4),(u5),(u6),(u7)}

U/ind(A-a)={(u1,u6),(u2),(u3),(u4),(u5),(u7)}

U/ind(A-b)={(u1),(u2),(u3),(u4),(u5),(u6),(u7)}

U/ ind(A-c)= {(u1),(u2),(u3,u6),(u4),(u5),(u7)}

U/ ind(A-d)={(u1),(u2),(u3),(u4),(u5),(u6),(u7)}

U/ind(A-e)={(u1),(u2),(u3),(u4,u7),(u5),(u6)}

U/ind(A-f)={(u1,u4),(u2),(u3),(u5),(u6),(u7)}

U/ind(A-b)=U/ind(A-d)=U/ind(A)

由粗集简化和核的定义可知,属性b,d可以约简。所有不可约去的属性构成决策表的核集。core(A)={a,c,e,f}。即得到新的评价指标体系(a,c,e,f)=(市场开拓能力a,技术能力c,管理能力e,财务能力f)

2.3 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的权重根据专家打分确定的(a,c,e,f)相应权重为ω=(0.30,0.20,0.40,0.10)

2.4 建立评价集和模糊矩阵建立评价集V,V=(优秀,良好,一般,较差)=(v1,v2,v3,v4)

七家企业这四项指标关于评价集的模糊矩阵分别为:

F=0.10.20.30.40.10.30.20.40.30.40.20.100.30.20.5F=0.60.30.1 00.70.20.1 00.70.10.2 00.20.20.30.3

F=00.30.20.50.10.40.40.100.10.20.70.30.30.30.1 F=0.10.2 0.40.30.30.4 0.3 00.30.350.20.150.40.3 0.20.1

F=00.10.60.300.50.10.400.20.50.30.20.30.10.4F=0.50.30.2 00.10.40.40.10.350.30.20.150.10.30.30.3

F=00.10.60.300.50.10.40.150.20.35 0.30.10.40.10.4

2.5 模糊综合评价F评价中有多种不同的算子,本文选用

M(∧,∨)型算子进行运算。

B1=ω•F1=(0.30,0.20,0.40,0.10)•0.10.20.30.40.10.30.20.40.30.40.20.100.30.20.5

=(0.3,0.4,0.3,0.3)

同理可得到:

B2=ω•F2=(0.4,0.3,0.2,0.1) B3=ω•F3=(0.1,0.3,0.2,0.4)

B4=ω•F4=(0.3,0.35,0.3,0.3) B5=ω•F5=(0.1,0.2,0.4,0.3)

B6=ω•F6=(0.35,0.30,0.2,0.15) B7=ω•F7=(0.1,0.2,0.35,0.3)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企业u1、u2、u3、u4、u5、u6、u7的竞争力评价结果分别为:良好、优秀、较差、良好、一般、优秀、一般。而对于同属一个级别的企业u1和企业u4,由于u1对“良好”的隶属度高于u4,我们可以认为企业u1比 u4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得到最终结论,对于实例中的7家企业,竞争力排名为:u2>u6>u1>u4>u5>u7>u3。

3结束语

本文利用粗集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郑州市七家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结合粗集的属性约简思想将专家调查得到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约简,约简后的评价指标为市场开拓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财务能力。指标体系的约简可以消除冗余指标,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计算,我们得到各公司的竞争力综合评价情况,即u2>u6>u1>u4>u5>u7>u3。,由此不仅可以得出各个公司的竞争力综合排名,要提高竞争力,首先是提高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所得结果与实际相符。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对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研究以及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均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永高,孙文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施工技术,2007,12.

[2]阮连法。曾辉,章慧.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2008,4.

[3]刘晓峰,齐二石,何曙光.建筑企业竞争力测评模型及实证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7,11.

[4] 张静秋. 中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究生学位论文.2007,6.

[5] 张文修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Z.Pawlak.Rough s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1982,11.

[7] 黄鲁成,卢文光,王吉武.基于粗集理论的新技术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建筑评价论文篇6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肥 230001)

摘要: 本文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从“人-机-环境”观点出发,以安全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对建筑施工安全理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 安全评价;层次分析;G1赋权;评价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84-02

作者简介:孙冰(1985-),男,安徽合肥人,施工现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安全。

1 绪论

1.1 背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己经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存在。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每年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数和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不少的对策和措施。

1.2 国内建筑安全的状况 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状况: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水平、建设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的滞后,因而目前建筑业的安全形势很严峻。

1.3 国内关于安全评价理论的研究 国内的安全评价研究: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的重视。在很多企业,事故树分析和安全检查表方法己应用于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许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制定了安全评价标准和安全检查表。程杰提出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引入安全评价的理念;丁传波等人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分级;雷中英等通过建立物元模型及关联函数,结合与建设工程安全评估有关的因素,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对建设工程安全分级评价做了研究。

2 建筑施工“六大伤害”事故类型分析

2.1 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指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的,非预谋性的意外事件,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2.2 建筑工程事故诱因 事故诱因可以分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因素等。前三种为直接原因,第四种为间接原因。

2.3 建筑施工事故致因分析

2.3.1 高空坠落分析 ①高空坠落事故分为9种坠落事故,其中包括:登高过程中的坠落、临边洞口坠落、脚手架上坠落、悬空高处坠落、梯子作业坠落等。②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包括:扣件不符合规定要求;在脚手架上打闹、休息;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应当说明的是,每种原因都是彼此制约的。

2.3.2 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①坍塌事故的分类坍塌事故分为以下几类:模板坍塌;土方坍塌;拆除旧房等。②坍塌事故的原因,模板坍塌是由于模板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土方坍塌的原因,就是在挖土中该放坡的没有放坡,没有设置临时支撑等。

2.3.3 物体打击分析 ①物体打击事故分反弹物、空中落物。②物体打击事故的原因分析物体打击事故可能是操作过程中错误操作;作业人员玩忽职守;相关操作缺乏标准的规程等。

2.3.4 机械伤害原因分析 ①机械伤害事故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辗、切、绞、割等伤害;②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操作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业务技术素质低,操作不熟练等。

2.3.5 起重事故分析 ①造成伤害事故的起重机械主要集中在流动式起重机、桥(门)式起重机、升降机和塔式起重机4类。②起重事故分析。造成起重机械事故原因有挤压碰撞、吊物坠落等。挤压碰撞造成挤伤的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常见吊物事故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原因:重物、吊装绳或专用吊具从吊钩钩口脱出;超载起吊拉断钢丝绳等。

2.3.6 触电事故原因分析 ①触电事故分为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部伤害。②触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破损设备线路未及时更换;防护措施不到位;电气设备不合格等。

3 基于层次分析的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

3.1 建立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

3.2 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它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通过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为: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②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B。③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层次分析法需要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复杂,并且当无法满足一致性要求时,该方法就无法使用,且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被比较的元素个数超过9时,判断就不准确了,也就不能直接应用层次分析法。针对AHP方法这一不足引入了G1法,它通过对AHP进行改进,在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不需要构造矩阵,无需一致性检验,计算量比AHP法明显减少,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应用。

3.3 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在深入分析目标问题之后,将目标中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

3.4 层次分析法

3.4.1 评价集的确定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描述,它是评审人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文中确定的安全的评价集分为4级,具体为:V={v1,v2,v3,v4}={优,良,合格,不合格}。

3.4.2 模糊判断矩阵确立 组织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二层各个元素进行单因素评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整理,可得到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

3.4.3 综合评价 对各个因素做出评价以后,按隶属关系和层次由下往上逐级进行评判,低层次的多因素评价综合形成上一级对应的单因素评价,这样便构成了多级综合评判体系。运用模糊矩阵进行综合测评,利用式计算评分值:B=A·R。

对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求出模糊评价结果:W=B·DT。

3.5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评价集以及模糊判断矩阵的确立,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评价。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引入了G1法及其算法步骤,从而对计算过程进行简化。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在施工中主要的伤害类型属“六大伤害”,即:高处坠落、坍塌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事故、触电事故。本文依据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实践经验,确定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的权重不是在评价过程中伴随产生的,这样人为定权重有较大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指标本身对被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但与客观实际可能会有偏差。

4.2 展望 评价方法是用来衡量其他事物好坏程度的一种标准尺度,像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这些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将在施工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今后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价标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边尔伦.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与对策[J].建筑安全,2003.

建筑评价论文篇7

关键词:世博演艺中心;绿色运营;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60-02

一、引言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博览会接待参观人数高达7308万,其中世博演艺中心以其1.8万的超大座席容量吸引了相当可观的游客数量,[1]然而巨大的客流量必然要求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世博演艺中心在结合此次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上,在建设还未开始时就以绿色建筑生命全周期理论作为指导,[2]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均采取了一系列能够提高自身后续运营效率的措施,为绿色运营的管理理念的顺利实施,迎接世博期间的巨大客流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然而如何评价世博演艺中心的绿色运营状态,如何让世博演艺中心的绿色运营理念在我国同类建筑上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成为世博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绿色建筑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4]英国的BREEAM,[5]加拿大的GBC,[6]日本的CASBEE[7]等,并且各具特色。但是美国的LEED不是针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没有设立专门针对绿色运营环节的评价体系,[8]而其他几个国家虽然有针对绿色运营的评价,但是评价内容广泛,且受各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8]不能对我国的绿色运营做出合理的评价。我国虽然已经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主要是借鉴美国的LEED来进行建立的,国家或地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制定将重点放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9]并没有着重落实到绿色运营环节上,使得我国在该环节的评价显得尤为薄弱。

因此,本文将以绿色建筑全周期思想作为理论背景,针对绿色建筑的运营环节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同时该评价体系还可以作为今后同类的绿色建筑进行绿色运营的一个理论参考,为我国的绿色运营提供一个参照,充分发挥世博演艺中心对今后我国同类建筑绿色运营示范和借鉴作用。

二、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和原则

绿色运营评价有着自身独特的评价目标和原则,如何正确的理解其评价目标和原则是研究绿色运营评价体系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

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衡量绿色建筑在绿色运营环节的能耗和排污两方面的情况,确保绿色建筑在运营环节以最少的能耗、最小的排污量实现绿色建筑的最大运营效果。

2、促进绿色运营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运营效率,以达到绿色运营标准,帮助改进绿色运营环节出现的不良运营状态。

3、为其他同类建筑的绿色运营提供指标参照,帮助同类建筑在运营方面尽可能的向绿色运营标准方向努力,为我国同类建筑在绿色运营的管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二)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原则

绿色运营评价是一个综合分析、判断、衡量生态环境和建筑运营效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借鉴文献[10]的相关研究成果,作者认为评价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考虑影响建筑运营的基本要素:评价中首先要科学分析影响建筑运营的基本要素,做到对建筑运营的全局把握,以便科学的开展评价工作。

(2)科学把握评价的范围:评价中对涉及到的影响建筑的基本要素,要科学的进行筛选评价,确定评价的范围,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好的评价效果。

(3)科学定位评价重点:针对属于评价范围内的各影响要素,要有侧重的进行评价,从而对整个评价内容可以更客观的进行评价。

2、可持续原则

(1)绿色运营评价必须考虑建筑运营的可持续性:建筑运营的可持续性是绿色运营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建筑可持续运营,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建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2)绿色运营评价体系自身也是可持续的:根据建筑物运营特点对自身的评价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价体系,达到更好的评价建筑运营的目的。

3、开放性原则

(1)绿色运营评价过程,方法以及评价数据的公开性。

(2)绿色运营评价公众的参与性,要求其结构简单,语言明了,适合广大群众参与评价。

三、绿色运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世博演艺中心除了具有一般演艺场馆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一系列的特色。[3]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确定时,不仅要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而且要能够使得评价结果反映出世博演艺中心的运营特色。

(一)绿色运营的影响因素

关于绿色运营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借鉴文献[11]中运用鱼骨图的分析的做法来分析绿色运营影响因素。影响世博演艺中心绿色运营的因素主要包括能源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建筑排污情况、场内健康舒适度以及整体的一个绿色管理等几个方面:

1、能源利用:主要包括建筑物在电能和热能两大能源的利用,以及是否存在节能措施,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能够影响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对实现绿色运营影响重大。

2、资源利用:包括场馆内部资源以及水资源,场馆内部资源如舞台设施,水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关系到建筑运营的资源消耗,只有以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才是绿色运营的关键。

建筑评价论文篇8

1.1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目的

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对比,绿色建筑设计满足的层次需求比较多,这就让对绿色建筑的投资起点较高,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投资者所青睐。但是就其生命周期成本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也就是说对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降低的费用以及提高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之所以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小的使用周期费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建筑才符合绿色建筑的宗旨。

1.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基本准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所体现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社会效益,无疑是可以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促进的,但我们也知道,绿色建筑具有更广泛的主体需求,其层次性更强。与绿色建筑设计综合评价的目的相结合,经济型和适用性的统一,让主要的指标进一步的突出且指标之间要有可比性是评价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1系统工程理论

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层级评价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是:横向的交叉和纵向的从属关系,经过对评价因素进行分类、分层后建立一个完备的、易于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选出综合性最好的方案。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让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让未来人们的满足受到威胁的发展方式,也就意味着进行适当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性评价重视的是建设多元化的需求,一如既往的对多因素的综合效益进行重视,实现人、自然、建筑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思想的体现。

2.3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

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的主旨是把绿色建筑看成一个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以全寿命作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物质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作为这个系统在技术经济上的指标。在绿色建筑体系中,它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有建筑投资和维护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意义,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为:评估目标的确立、相关评价要素的收集并进行数据化、分析指标与综合评价、下结论与改进建议等阶段。由于需求维度的目标比较多,所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比较适合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

3基于综合性能分析背景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

以总额和性能分析为背景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把建筑设计过程和设计深度作为基础,可以把建设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开始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对地域、环境、资源等性能的综合考虑,利用评价标准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同时辅以高科技软件分析建筑的主要性能,让绿色建筑的科学性、客观性进一步的提升。

3.1绿色建筑地域性空间组织模式设计优化

对绿色建筑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传统的建筑设计为基础然后加上如地理、气象、技术、文化和环境等相关的参数,对自然生长的规律进行依赖是绿色建筑地域空间组织模式设计的优化原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地域元素,对人在绿色建筑中的感受重视起来,对设计优化主要表现在:优化设计技术、视觉形式、空间关系等,并与地域建筑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地方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研究、调查、转换等,以便于设计模式得以控制,绿色建筑的效果得以优化。与此同时,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是由人、地质、大气环境、土壤等元素组成的。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进行考虑,确保绿色建筑能对地域风格和价值系统进行整体的体现,并以地理环境的变化为基础,让地域环境系统和谐相处的优化目标得以实现。

3.2绿色建筑设计流程的优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准则,然后对现有的绿色建筑过程的设计进行优化:首先,对设计团队进行优化,由于组成绿色建筑设计团队的人员非常复杂,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团队应该基于绿色建筑的目标,对配设计团队进行员工的配置,落实责任。第二,对决策设计进行优化,设置特殊的绿色设计团队然后进行绿色建筑启动仪式,如开展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对绿色建筑的现场技术、设备、交通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不能止于表面,一定要深入本质的进行研讨、分析;第三,优化初步设计,对初步设计进行优化的过的主要表现有: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研讨会、规定绿色建筑设计的总要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审查指标等等。第四、优化扩充设计,优化扩充设计的过程表现在:开展绿色技术深化实施研讨会、对绿色建筑进行扩充设计、对扩充绿色设计图纸进行审查、设计图纸模拟(综合建筑能耗、室内的通风、采光情况);第五,优化设计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流程是:对绿色施工图纸设计进行深化、绿色建筑设计图纸完工、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是参数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模拟的校对、审核、会签)、施工图设计完工。

3.3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优化

当前,对建筑环境进行整体性能评价的系统主要包含的指标有:水、材料、能源、空气质量和其它指标该,但内容的评价系统、操作模式、结构、结果的表达和绿色建筑的决策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距离,很难满足设计师在优化绿色建筑设计的需求,在分析绿色建筑环境的时候使用Ecotect软件,通过总结可以对绿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获取,让每一项综合评价指标独立于彼此,可以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应,根据绿色建筑功能的要求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相关系数法、专家评分法等几个常用的定权方法,对权重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通过采用Ecotect仿真程序对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然后通过TOPSIS算法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让获得的评价指标达到最佳和EcotectTOPSIS决策模型。

4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不仅对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符合,也满足全球人民对环保的追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要想让绿色设计真正的实现,必须让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是合理和有效的,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于最佳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设计方案决策模型的精确,这样就可以让绿色建筑的设计更加的优化。

上一篇:土木建筑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层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