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09:28

建筑专业论文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科研类

科研类这个模块的题目的选定进本上都是来自学生的导师,一般是其手上的科研项目。例如:超高性能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的碳化处理、可再生混凝土等等许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的研究题目,受到了本校学生以及招工公司的好评。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要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于本题目的研究状况做出集体的了解与分析,之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之中,对开题报告进行编写。对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以及要进行解决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解决步骤、时间安排做出初步的安排。之后与四年来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与导师进行商讨,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试验以及具体分析,与导师一起对研究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撰写报告。在此过程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会更加严谨,解决建筑设计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为工作奠定了有用的基础。

(二)工程项目类

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难易程度也要适当、且一定要和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其选题涉及的知识面应该尽可能的宽广一些。其中框架结构一定要包括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物的外貌设计这两个方面,其中用手画的图纸要多于两张,结构图也要比三张多,用来锻炼学生们画图的能力。

(三)施工技术类

此类毕业设计和现场上的一些管理和施工要用到的技术以及一些组织有很多的联系,对于学生四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施工方面的进行锻炼。同时增强对于施工方案的确定、组织设计以及对于成本的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其设计题目大多数出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其中要求其报告内容要有经过数据分析运算所得到的图表;同时要尽量减少重复的地方。

二、教师选择与多元化

(一)教师学生双向选择

现在,我校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让有相应资历的一些老师进行提出,同时编写题目方案,经审查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网站进行公布。与此同时,召开会议,与学生们隐形商讨,告知学生们关于毕业设计的一些安排,例如指导老师、时间、评定方法等等的安排,让学生们大体了解,冰夜可以重视起来,老师也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爱好以及自身条件随意保宁并选择题目。老师在进行大体上的调节,从而实现双选,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对其的积极性。

(二)教师多元化

如果想让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保证,那么一定要有极其优秀的教师带领,由于所选的毕业设计的类型不一样,那么对配备的指导教师也要有一些要求,教师要通过副高以上的职称评定或者是拥有建筑业的一些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的建筑工程师,要在实际上达到多元化。同时要鼓舞老师们努力获得建筑这个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达到“双师”型的老师,从而更好的为“多元化”服务。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一)毕业答辩

最后的毕业答辩是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如何的最后的检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有效率,更加能看出学生真正的实力,我们选择答辩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答辩进行的时间是一周,其中要有一次组织小组答辩以及两次公开进行的答辩。公开进行的答辩中,评定小组中要有两个组长:正、副组长,一定要是致命的专家,对于建筑设计以及结构的安排要有一定的研究,其余人都应已经通过了副高以上的职称的评定,并设计各个方面。首先,学生们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介绍,大概十分钟,可以应用多媒体,然后老师进行自由提问,学生立即作答,最后老师们开始不记名评分,作为最终成绩。之后优秀者在进行小组答辩。

(二)成绩评定

设计的结果一般有以下几个: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英文报告等等。至少在答辩前一周时,就应该将成果整理完成,并且装订成册,让老师进行批阅,成绩结果要在答辩前评定完成。批阅方法要选用交叉式,对象由老师选择。最终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耳钉,其中,百分之四十为论文批阅成绩,百分之四十位答辩成绩,最后的百分之二十为评阅人给定的成绩。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分为五档,即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其比例分别为: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五。若果学生对所得成绩有问题,可以申请进行复议。

四、结语

经过毕业设计改革,学生的设计内容强化了其有关方案设计的能力,使得其工程意识得到了增强,指导方法中增强了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力培养,从而能够达到独立的工作。同时对于行业的一些规范也加以强化,能够很快的适应将来的工作状况,方便日后工作的进行。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推进建筑工程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对中职业建筑工程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三个层次。把建筑工程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对接,根据职业资格认证(施工员、测量工、材料员、造价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取得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课程优化的总体原则应着重把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是核心,建筑技术类课程配合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加强整合,深化建筑技术支撑建设。技术类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技术类课程所传授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设计课程中检验运用。在课程整合中应注意下列几点:(1)注意技术和设计课程的学科特点不同。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是一门培养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合并艺术修养的主干课程,采用师生研讨方式进行教学。而建筑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互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其内容涵盖较广,因此整合设计与技术课程应注意相应的学科特点。同时,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还应当考虑教师的操作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2)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技术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会的知识上,还要把重点转移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如,用学到的建筑技术领域知识去很好的解决设计问题。这一过程是有计划、科学严谨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设置计划上调整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涵盖建筑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设计训练、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并进一步明确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体系的支撑建设,通过调整时段上课的方式,加强建筑设计与技术类课程相互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并协调设计和技术课程的关系。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较小

就我们学校而言,一些老师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这门课时,可以和这个规范相结合,但是一些教师却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去。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在空白阶段,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和应用的教程。这使得毕业生尽管进入了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熟,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实用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

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建筑CAD》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专业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简单绘图打好基础,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课堂外教学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咯课程教学网站,把PPT,建筑规范,试题,补充知识放到网站上去,以便学生查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

二、实际操作

建筑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践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工程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操作,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四、结语

中等职业建筑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努力。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显现得尤为突出,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及从业状况表明,建筑学专业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对建筑学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是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综合提高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该阶段的设计内容为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居住区规划设计等,引导设计训练向技术层面深化,向规划层面扩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强建筑技术要求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广泛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工程技术知识,并涉及到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构造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建筑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建筑技术学科内容,因此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川。对于即将步人行业的建筑学系四年级学生来讲,加强建筑技术素质培养非常必要。

(一)现状

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到四年级已经相当全面,然而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却很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只有将建筑技术知识与建筑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与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力型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发展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在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技术要求更加提高。

(三)建筑设计市场的变化

近年来,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设计周期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市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来毕业生从业情况看,无论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普遍存在技术知识差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大建筑技术知识应用的力度,加强学生建筑技术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建筑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向实际工程设计要求靠近。

(四)中国的建筑节能政策

随着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的出台及建筑节能目标的实施,对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合理选择建筑构造方法成为建筑技术设计的一项新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并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技能,应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结合四年级的居住区规划及住宅单体设计,开展对建筑节能知识应用的教学。

(五)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必须全面掌握建筑设计相关技术知识,并且具有很好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建筑技术素养是每一位建筑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建筑技术应用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

(一)调整建筑设计内容,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地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朝高度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对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多层综合性建筑改为高层建筑,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多层建筑设计,重点解决建筑功能、空间、流线与建筑造型之间关系的问题。而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知识要求更加综合、全面,表现如下:(1)建筑造型应结合建筑结构选型进行综合考虑;(2)各设备系统完善,建筑设计方案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设备用房并满足设计要求;(3)地下室空间的合理利用;(4)地下汽车库设计;(5)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通过高层建筑设计训练,学生对建筑的组成系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高层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要求等技术方面的知识,通过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高层建筑的造型特点、性格表达及细部处理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地下停车库及防火等方面的设计,学生对技术规范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合住宅建筑设计,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及构造设计

结合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在四年级开设的住宅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辅导,要求学生运用建筑节能理论对住宅建筑设计成果进行建筑节能计算,了解并掌握建筑节能计算的一般方法,了解建筑节能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树立了节能环保意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他们将节能环保作为整体设计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而提高了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对节能计算参数的确定及计算结果分析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五年级业务实践课程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借助设计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推敲

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从而培养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实用性设计软件对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建筑日照分析等进行研究。

日照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日照标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否满足日照标准,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日照间距确定的常用方法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当地规划部门关于日照间距的规定;进行日照分析。

在地价飘升的今天,设计分析软件为日照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成为当今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设计软件分析,精确度大大提高,操作简便而直观,目前设计分析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中。超级秘书网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日照分析软件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将抽象的日照标准要求有了直观认识,对居住建筑日照要求有了深理解;其次,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目的性增强,使设计成果趋于合理化、多样化;再次,学生对新软件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应用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借助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方便快捷并且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上述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效果在一些方面已经呈现出来。学校教育中目前的改革试验效果还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成果显现,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反馈中逐渐收集归纳。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教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情境,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动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①图像教学:图像教学如专业视频演示、课程设计作业的英语表达、案例讲解、读图识图等更为直观生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思维,降低记忆难度;又有利于加强趣味性以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网络现场教学:依托家庭电脑和宽带网络等较为优越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实地现场教学”方式的强有力的补充。③网络课外实践:由于目前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任务紧张等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课后辅导,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互动活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吸收和巩固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E-mail、校内BBS论坛、微信等便捷的网络通信平台,对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活动;学生也可随时随地的通过即时通话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及时答疑解惑。

1.4综合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成绩评价方法应摒弃传统的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专业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成绩评价模式中将平时课堂学习评比、平时检测、网络学习情况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培养他们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法上可采用日常观察、评价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并且制作Excel考核电子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内含已定的计算加权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和期末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预测。这样帮助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鞭策和预警的作用。

2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上述措施的改革,对学院师生进行了抽样访谈,师生们普遍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大部分同学表示该课程较之前教学内容更为开放,教学模式更为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性,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平时也更乐意浏览专业外文网站,掌握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或者用英语与同学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也有部分教师反映,教学改革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也是一种挑战。以往固定的教学内容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较为狭隘,通过开放式内容和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识来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越来越多的师生活动中也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促进了师生关系。结语笔者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提高了本专业的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师生的自主研究学习和沟通互动能力。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反映研究型学习内容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在基础薄弱时会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课程;英语能力较差的同学开头难,反而会因此而完全放弃专业英语的学习等。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更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现代学徒制下顶岗实习的权责划分

1.政府及行业的权责

一是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和建筑业协会明确自身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教学和管理所需;二是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合作等作为企业资质年审和资质升级审批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资金补贴,将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纳入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指标,对接受学生实习和指导学生实习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三是加强建筑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善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落实,鼓励、支持实习学生参加职业岗位培训、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企业及带教师傅的权责

(1)企业的权责

学生顶岗之前,企业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安全教育,负责为实习学生提供充分的安全防护和劳动保护用品,与学校共同安排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提供实习场地、实习岗位,确定带教师傅。企业有权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实习期间不能遵守公司纪律或不能遵守操作规程的,企业有权要求学校配合加强教育,对有重大违规违纪的行为的学生,企业有权进行相关的处罚。与学校合作良好的企业可以与学校签订协议实施订单培养,按照正式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师徒制实习指导,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通过企业考核并最终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可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习企业优先享受优秀毕业生资源。

(2)带教师傅的权责

经过跟岗实践,大部分学生与师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在顶岗实习阶段,带教师傅根据具体的实习任务和要求,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工作,并进行检查指导,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实习鉴定等工作,按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实习鉴定,实习评语等。现代学徒制下,师徒是双向选择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对师傅的了解选择师傅;师傅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选择其是否可以作为徒弟。师傅有权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安排徒弟在实习期间的岗位与工作,有权对学生实习进行过程监督和考核。实习结束时,师傅要参与徒弟的实习答辩,并在《师徒学习手册》上填写师傅的评价。学校建有由所有带教师傅组成的技能名师库,学校和企业根据师傅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发放一定数额的带教津贴。技能名师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师傅的业绩和学生对师傅的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选“优秀技能名师”,并根据其指导学生所取得成绩的情况给予奖励,带教师傅在职称评定及学历深造等方面享受企业的优惠政策。

3.学校及学生的权责

(1)学校的权责

学校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完善顶岗实习各环节操作流程的具体细则,诸如《教师顶岗实习指导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规定》、《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办法》、《顶岗实习企业信息库管理》、《顶岗实习任务手则》、《顶岗实习学生守则》、《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等,以保证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有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处理。[2]为保证实习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学校应要求所有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自行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险,并将此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之一。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可从顶岗实习专项经费中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险费补助,以提高实习生的参保率。学校对顶岗实习实行全程监控,并有完整的记录材料,如《学生顶岗实习申请书》、《学生顶岗实习保证书》、《校、企、学生三方实习协议书》、《学生家长顶岗实习知情书》、《学生顶岗实习登记表》、《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周报登记表》、《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学生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等,将这些作为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的依据。学生顶岗实习前,要填写《学生顶岗实习申请书》,经学校审核批准备案;若调换企业,则要填写《岗位变动申请》,不经学校同意不得自行变换岗位。根据专业性质和实习方式的不同,对学生的指导可以采用“全程指导”或“巡回指导”的方式。“全程指导”是学校指派专业老师到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消除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巡回指导”是学校指派专业老师实行网络(顶岗实习QQ群、飞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跟踪管理,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交流问题,学生至少每两周必须与指导老师联系一次。

(2)学生的权责

学生实习前,需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培训,通过相关考试后才能顶岗,并与学校签订安全实习承诺书。顶岗实习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因此在实习期间应遵守企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操作行为的规范。实习期间,学生要与学校保持联系,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实习情况,若违反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接受学院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批评教育。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每天认真填写实习日志,每周完成一篇实习小结,实习日志和实习小结须有企业指导教师(或师傅)的签字。学生经过第一阶段“项目形式师徒制”和第二阶段“跟岗形式师徒制”的培养后,顶岗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增强,工作上手较快,在师傅的带领下,能承担较重要的施工岗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获取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在实习期间与实习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的学生,其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现代学徒制下顶岗实习责权分明的成效

1.政府及行业“共赢”

政府及行业的大力支持,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专业建设,使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更加有力,使孝感“建筑之乡”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得到缓解。企业实力的增强,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孝感建筑品牌更加响亮,增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构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企业及师傅“共赢”

实施现代学徒制,在分阶段式能力培养过程中,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师徒制教学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岗位,企业师傅参与了“师徒制”教学模式全过程的实施,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有了全面的了解,企业不再对学生顶岗实习持冷漠和拒绝的态度,加强了企业培养人才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企业在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将顶岗实习学生视为企业员工进行培养,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良好运行,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充实了企业的后备力量,积累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在现代学徒制下,大部分师傅与徒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学生(徒弟)对师傅心怀感激之情,在学习师傅的技艺的同时,也为师傅分担工作重担;师傅在培养徒弟中找到了成就感,实现了职场上的进一步上升。

3.学校及学生“共赢”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进步

一、专业的樊篱──当前土木建筑工程领域专业隔离的现状

先举一个实例。有一座商业大厦(现今,这样的建筑物并不是个别的),建筑师按要求将底层设计成大空间,故柱子少而间距大,不需要大开间的上部20几层商业楼则要增加柱子。从力学上来说,任何结构物的死荷载与活荷载都由墙、柱或墩、桩等支撑构件传递给基础(可以有不同形式),最终再由基础传递给地基。地基是上部结构的“根”。墙或柱等传递垂直荷载的构件是必须“生根”的。由于建筑设计是最先满足业主需要的(功能、视觉)环节,长期形成建筑设计说了算的惯例。适应因现代人类活动需要而出现的底层大开间、大跨度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发明了转换梁来承受上部无法“生根”的柱子。该转换梁实际上起上部柱子的“基础”作用。本实例中的结构工程师就是这样“遵”建筑师的“命”而采用了转换梁。因“负担很重”,该转换梁被设计成断面为高3.5m、宽2.5m的庞然大物(虽然在结构上这也是梁)。梁内配置一根工字梁,工字梁上下各三层Φ30钢筋,钢筋净间距只有几毫米(见图1所示)。建筑师认为,如何实现我的设计,是结构设计的事;而结构工程师也不考虑这样的断面和配筋如何施工。施工单位将这种密集的钢筋骨架绑扎完毕后,不知如何才能让石子最小粒径也有5mm的混凝土通过只有5~6mm的钢筋间隙。最后由混凝土专家勉强用不需震捣的自密实混凝土来解决。说“勉强”,是因为即使不需震捣的混凝土从梁的侧面工字梁腹板的位置靠泵压灌入模板,密集的钢筋仍然无法被混凝土很好地包裹,只能进去一些砂浆。至于上下表面的保护层,则只能从外面抹上去,其密实性与均匀性就不能不令人生疑了。

同一领域中专业划分过细之后,逐渐形成专业的樊篱,造成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到施工和材料各专业形成了“指令”的阶梯,这个“指令”就是你“要配合我”,“满足我的要求”。各专业之间没有相互沟通,没有相互了解,没有相互交流,缺少相互支持与合作。长期以来,建筑设计着重点是满足功能和视觉的要求;结构设计要按照建筑设计着重从强度上保证安全性;施工则保证设计的实现;对材料的要求,由施工者说了算。各行其是,一级管一级。实际上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结构工程,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没有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的,原因主要在材料和施工。以混凝土结构为例,过去在混凝土强度不高,技术较简单的情况下,尽管对不懂材料的设计和施工通常没有明显的影响,也还是出现过因材料和设计不匹配而发生问题。如1971年我国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颁布了一项规定,禁止在湿热环境下使用高铝水泥。这一规定的出台源于盛产高铝水泥的南方某城市一项工程事故。当时设计人员只知道高铝水泥早期强度高,并不知道它只有温度在25℃以下才能稳定,超过25℃的潮湿环境中则会因水化物结晶转化而强度急剧下降。该城市常年气候湿润,四季温暖。在结构主体浇筑混凝土数日后,所有混凝土表面用手就能抠掉。类似的错误后来在北京也出现过,在用含膨胀组分的浇筑水泥灌注预制梁、柱节点时,使用了电热法加速硬化,结果所灌注的混凝土成了“豆腐渣”。更早的例子如在钢筋或预应力混凝土中使用氯化钙做早强剂等。这些都是因为设计和施工人员只认强度而不了解材料其他物理、化学性质所致。而对于“用膨胀剂防裂为什么有时反而裂得更厉害?”“掺用合成纤维就能防裂吗?”这样一些问题,则恐怕连材料工程师也不能正确地解答。在现今混凝土材料更加复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结构设计人员不了解混凝土,就不是一个真正完全的设计师”[2]。

由于专业的樊篱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业主开始,对结构物主要就要求承载力,对材料就要求强度;而施工方在加速资金周转的利益驱动下,也迫使混凝土早期强度不断提高。混凝土主要原材料水泥和骨料的生产也就应市场的需求而变化。100多年来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活性不断提高、强度发展加快。而加快强度发展速率主要靠增加水泥熟料矿物中C3A和C3S的含量和粉磨细度。由图2可见,由于专业的隔离,水泥的使用者和水泥生产者都不知道这样的技术措施除提高混凝土强度发展速率外,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而目前粗骨料质量越来越差的原因,也与用户对强度的要求有关。在现有绝大多数落后的骨料生产技术条件下,岩石强度越高,破碎后的粒形越差,针、片状颗粒也越多,以致公称连续级配的石子实际上几乎没有5~10mm颗粒存在,这是目前混凝土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是只要有人买,石子生产商绝不会顾及对混凝土品质的影响。

图2专业的樊篱造成的后果示意

现状正如Nevill所述:“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具备所有必要的知识,因此设计者可以简单地咨询材料专家,然而,除少数特例外,大多数结构工程师对混凝土的行为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材料专家又多是一些纯粹的科学家,对结构的问题缺乏了解,结果他们不知道什么问题要回答,而设计人也不知道要问些什么”[2]。工程中出现问题时,不知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和怎样从根本上来解决。

不仅如此,国内新兴的房地产商也参与打造了这种专业樊篱。为了某种防范需要,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水泥由业主(甲方)供应。而业主对混凝土和水泥的了解更少,更不知道为避免混凝土早期开裂影响耐久性,除了强度之外,水泥应具有哪些品质。

二、打通专业樊篱是时代的要求

分工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显然任何个人都不能靠自己独立的活动满足自身的全部需要,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劳动和产品。最早形成分工的因素是不同的性别、年龄、能力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差异,这就是在生产力低下原始自然经济社会的自然分工。随着生产发展和商品出现,生产和劳动的分工逐渐发展成社会分工。随着生产的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私有制出现后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第三次是商人阶层出现后城乡分工。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各个行业。工业革命促使行业精细分工,同时带来工业时代的分科教育。教育的分科越来越细,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航天技术的兴起,使美国向培养顶尖科学家的“精英教育”发展。当前的行业或专业的分科应当说是教育造成的。最早,在美国,工程只分成军事工程(militaryengineering)和民用工程(civilengineering);后来,民用工程如机械、电气、化学等逐渐分出去,最后只剩下土木工程,就沿用了原来民用工程(civilengineering)的名称,因此现今土木工程包括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航道、堤坝、洞库、港口、机场、电站、海上采油平台、给水与排水等所有需要“大兴土木”的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逐渐出现许多新兴学科。前苏联教育的分科则比欧美国家更细。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主要是“学苏”的结果。在院系调整以前,土木系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木工程的任何工作,具备很宽的知识面;院系调整后,把土木、水利分开,土木工程则划分成结构、建造(construction,或称施工)、道路与桥梁、给水与排水、暖房与通风、工程测量等专业。由于在工程中发现建筑材料和制品对于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在1958年增设了建筑材料专业,这也是“学苏”的结果。

分工是科技和生产发展所必须的,精细分工有助于学科的深入。但是客观规律往往是过犹不及。当科技和生产发展到更复杂的程度时,精细分工造成的知识面狭窄和知识的缺陷就凸现出来。越是复杂的科学技术,越需要学科的交叉;越是学科交叉,越是能产生出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因此打通专业樊篱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划分过细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缺少什么?在我国10年浩劫使教育处于停顿状态的年代,美国的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返回“注重社会化应用”,开始重视工程教育。近些年来,国内有些著名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的学生,擅长于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却在毕业时还不知道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他们到设计院里去做设计,认为只要会用计算机软件就能从事“设计”了。建筑材料专业培养的学生,则力学基础不如“工民建”的,物理化学基础又不如“材料科学”的,更不知道房子是怎样盖起来了。……他们缺少的是工程的知识,缺少一切与工程有关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知识的渗透。更重要的是“准确地认识和决策”的“通识能力”[1]。他们在面对工程中的问题时,常常忘记了已经学过的最基本的道理,而被一些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所左右。就好像已有的学识被那些思维方法蒙住了。例如对“大掺量矿物掺和料会降低混凝土pH值”的担心,就是忘记了在中学就学过的什么是pH值[3]。

为什么过去专业隔离造成的问题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呢?这就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的不是‘知识爆炸’,而是‘知识换代’”[1]。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不仅使各工科专业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甚至也需要文科和理科这两个传统上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干的学科交叉和渗透,更何况密切相关的土木工程大系统内部中的各个专业!如果道路设计者懂得如何布设现今比过去复杂得多的地下管线(上下水、电、暖、通讯、煤气等),能与相应专业交叉合作,就不会发生道路常见“大开膛”的现象了。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材料及其原料的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并没有关心,他们的知识和观念还是很久以前得到的,技术措施还是基于那时对材料的了解。因此他们就不理解为什么过去只有水工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才需要控制温升,而现在厚度只有30cm的墙也需要控制温度[3]?他们也不理解,既然在钢筋混凝土中混凝土承受压应力,那么在楼板设计中取消了受压区的架立钢筋会造成什么后果?墙的构造筋放在主筋内侧会出现什么后果?反之,由于缺少结构的知识,混凝土生产者常常在工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回答用户提出的质疑;由于不懂水泥,当他们遇到“泡在水里的混凝土也会开裂”的现象时也无法解释。

现代科技需要专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进而知识的相互交叉。电视中曾播放过一个节目,叙述一位腿部残疾的运动员在世界残疾人运动会上创下100m短跑11秒3的成绩,他所用的假肢是由三个国家的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的,因为该项技术涉及生物、力学、电子、机械和材料等专业。跨学科研究是科学本质的必然表现,也是当代科学的新特征[4]。不仅本学科各专业需要交叉、渗透,合作和融合,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也是必然的,且意义更加重大的。众所周知的画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个数学家,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于一身。近代科学先驱者培根和迪卡尔是首先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取得了突破,才推动了科学的进展;经济学家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获得了创新的成果,如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合作创立的对策论、乔治斯库洛根的《熵定律与经济过程》等等。可以说,时代需要人的知识结构重组。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正在摧毁几百年来形成的科学知识结构,也冲击着人们头脑中的科学专业化观念[4]。

三、我们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

混凝土技术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2]材料是工程的基础。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不同的施工方法;设计和施工方法必须跟随材料的变化或更新而变化或更新。土木工程中所有的专业或工程实体都与材料有关,任何材料和技术都会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工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使用材料时所遇到的各种相互矛盾的因素,取利弃弊,进而创造条件化弊为利,最大限度地做到得多失少。其中作为结构材料的混凝土则是用量最大宗的、与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最密切相关的材料。一方面,当前土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里所学的混凝土知识只是皮毛[5];另一方面,现在高校很多有关混凝土材料教材的内容,除了标准以外基本上多年没有更新,知识和观念都已陈旧。如Mehta说:“缺乏混凝土技术的整体论教育、缺乏研究和实践的整体观是造成近来几个重要工程项目延误,付出高昂代价的主导原因。从Gerwick和Idorn俩人(他们都与混凝土业联系密切)和我来往的通信表明:缺乏经验的设计师制订的不符合实际的规程常常是一个出问题的原因”[6]。混凝土是一种能用简单技术制作的复杂体系,用于处在环境复杂条件下的结构,绝不仅仅是通过计算就能保证承载安全的,一旦丧失耐久性,就危害结构的安全。而结构的耐久性主要就涉及混凝土材料。不能脱离耐久性考虑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因此结构设计人员应当具备这样的复杂体系的知识,并不断更新。

重视继续教育曾任教育部长的何东昌说过:人一生只有20%的知识是在学校取得的。由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王宏甲在他的书中说道:“终身学习是以个人自主的姿态开拓心灵容纳世界的能力,是以不断更新的知识保卫我们生活的边疆”[1]。终身学习,在口头上无人反对,但是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对自己不理解或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拒,而且,在当前商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往往也造成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行为。事实证明,由那些短期行为所取得的效果常常不能补偿它所带来的长期的损失。

我国自实行了注册工程师(结构、监理等)资格考试制度,最近将举办注册建造师认证考试,这对促进技术人员的继续学习会起到积极作用。考前辅导是进行继续教育的好机会,希望注意不要把这宝贵的学习时间用来进行“应试教育”。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当把人力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爱护和鼓励那些暂时不够应试资格的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为他们创造条件。目前重视对员工培训的企业太少,老板们总担心经过培训的员工留不住,担心它们水平提高了就会“跳槽”。有的时候,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需要查阅一些资料,这应该属于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往往遭到阻拦。今年5月的《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培训工作的报道,其中说道:“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认为: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是企业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因为只有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里不断进步、受到重视、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才愿意留下”。这是关于凝聚力和人力培训相互关系的辩证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包括最高层的,都是自己培训出来的,而且他们也为其他企业培训或输送人才,其结果是他们的实力影响遍及全世界。

“必须为那些负责设计和施工混凝土结构的人们提供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很显然,如果我们想要明天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应对本文所描述的挑战(作者注:即所引用文献中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工程材料的耐久性和环境污染……混凝土耐久性科学、质量保证和服务寿命预测试验方法,以及混凝土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就必须在让他们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还有足够的现代混凝土加工技术的试验室和现场经验。”[4]

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技术决策取决于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取决于正确的思维方法。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才能正确地认识并运用客观规律。现在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公开发表的论文真有铺天盖地之势;专家也多得很。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知识和实践范围、环境、条件和历史,对某一件事物或问题,有的有共识,有的却会见仁见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可能从不同来源的信息得到互相矛盾的结论,而无所适从;如果看书、听讲时自己提不出问题,则就不能算作学习。带着问题学,学了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学好,否则就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就是哲学。运用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外国的不一定都先进,专家权威不一定都正确。

贵在主动土木工程是一个涉及知识面宽,内涵广泛、门类众多、构成复杂的多分支综合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建造一项大型的土木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规划、可行性论证、勘察、设计和施工等程序,需要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管理、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工程试验和力学测试等技术。就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可能通晓土木工程所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但是至少要建立在很多情况下会涉及到跨专业问题的理念。例如设计者、施工者和混凝土技术人员时常会遇到需要了解工程所在地区土质和地下水的情况。

具有丰富的跨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在历史上有,现实也存在,这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关键在是否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尤其是同一领域。古埃及第一个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30年,由当时第三王朝大臣英霍泰普(Inhotap)设计并主持建造的。他同时是建筑师和工程师[7]。罗马时期索菲亚大教堂的设计者希腊人恩塞缪斯(Anthemius)是当时(公元537年)最伟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同时还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6]。成为巴黎象征的艾菲尔铁塔(1889年),其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主持人,是承担过20年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G.Eiffel)[6]。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有不少人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或建筑学专业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的。现在建筑材料方向培养的研究生也有其他专业的生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扰动已有的专业樊篱。但是从实际工程来说,建筑工程本来就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各专业都不能缺少。打通专业樊篱,各专业都应当主动,主动向相邻专业请教、学习,主动配合,知己知彼。有条件时,主动造就自己成为以我为主,通晓全土木工程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年8月;

[2]A.Neville,ConcreteTechnology──AnEssentialElementofStructuralDesign.ConcreteInternational,July,1998.

[3]廉慧珍,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一:传统思维和从众思维对混凝土技术进步的影响,《商品混凝土》2004年第2期;

[4]金吾伦,当代科学的新特征,中国青年报,1999年5月16日,第3版;

[5]P.K.Mehta,ConcreteTechnology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nOverviewofEssentialPrinciples.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ementandConcreteIndustry,October,1998,Ottawa..

[6]P.K.Mehta,ConcreteTechnologyattheCrossroads──ProblemsandOpportunities.ConcreteTechnology,Past,PresentandFuture.ACISP144-1(1994).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职业资格证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敲门砖,职业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某项专业技能的教育模式,而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某项职业技能的形式体现就是查看其是否具有某项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建筑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模式,必须将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纳入到中职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建筑专业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的积极性,为学生扩大就业提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2建筑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上的改革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应该仅仅围绕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进行,中职建筑专业应该按照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授课模式,重新定位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一是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中职院校要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二是合理编制适合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教材。合理编制适合中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中职院校教学所采取的教材要与学生的现阶段知识水平相适应,既不能高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也不能低于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同时中职建筑专业教材的编制也要注意与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为中职学生发展拓展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合理优化建筑专业课程的内容,比如在“楼地面工程量”学习时,学生应该先学习“地面垫层、找平层、整体面层、块料面层等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随后在学习“楼梯面层、台阶面层、踢脚线以及其他等工程量”。三是充实实践教学的内涵。在创新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时,还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些年,中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实践教学不仅局限在对传统建筑项目的实验等,还要包括到建筑工地进行实手操作等。

3建筑专业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3.1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建筑专业的教学必然不可采取以教师为主体、集中在课堂上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有的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可能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此问题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同时教师也要放开对课堂的约束,鼓励学生经常自我探讨与分析,通过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积极借助先进教学工具

在现代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落后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就可以充分借助计算机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水平。总之,在建筑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必须要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必要措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增强中职院校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通过平时对学生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的认可度非常高,虽然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专业忠诚度非常高,也说明同学们专业技能都非常高,希望可以学以致用,能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2013年时,曾有一家石化背景的监理企业来我校进行招聘,需要20名将来从事监理岗位毕业生,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对口的过分苛求,没有人去应聘该企业,导致该企业此后再不来我校招聘建筑类专业学生,而同时,该年最后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在毕业前,有几名同学无奈下加入了一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事二手房的销售工作,他们最初觉得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比较失望,可是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他们非常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月收入甚至达到万元以上。通过以上实例,充分说明这种受局限的就业领域不光不能提高同学们的就业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取向,从而使他们错过很多的黄金就业机会。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将这些先就业再择业,虽然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但是在其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毕业生事例讲给同学们。同时,结合我校的石油石化行业背景,找机会给同学们介绍石油石化行业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推荐他们到油建、电建、水建等相关行业从事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工作。通过近2年的实践,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有很多走向了房屋销售、化工企业车间工作、石油石化销售岗位等非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不同的成就。

二、做好日常就业指导

由于就业工作时间比较集中,往往会造成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存在突击性,存在临时抱佛脚、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情况。导致同学们面临第五学期的应聘缺乏紧迫性,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就业工作效率,错失好多的就业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前边介绍的就业指导的固定措施外,还会在每学期都给大二、大三的同学找往年的毕业生进行工作经验介绍和现在的建筑行业现状,为他们传授成功的就业经验,也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和优秀的用人单位。我们每年还会多人次的派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等企业进行调研和毕业生推荐,也会请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来学校为毕业生介绍应聘技巧和人事政策等就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多元化的日常就业指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极大的提高了他们找工作的热情,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保持了我们系的就业率与往年持平,就业质量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就业困难同学的就业难题,也为了增加用人单位的资源库,我们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我们动员所有的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搜集用人单位的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在生源地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动用亲属关系寻找工作机会。建议有余力的同学努力复习争取升学,提高学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还到一些规划中或者在建的大型基建和工业建设项目,询问人员需求情况,与施工单位或者分包单位沟通,推荐我们的毕业生到这些在建项目中就业,有些虽然是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但是如果学生表现出色,依然有机会留在用人单位,甚至走向管理岗位。总之,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解决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总之,面对日益增加的毕业生数量,面对不景气的建筑市场和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总结了以上的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希望能够为其他兄弟院校建筑类专业的就业指导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与大家进行相关工作的交流与分享。

上一篇:古建筑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装饰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