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7 23:32:56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安全工程;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群

1特色方向课程群结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设置是基于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体现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科学前沿,比较完整地提供了一条特有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技能的平台[4-6]。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依次由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含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和专业选修课“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作为农业大国,在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同时,学生获得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现状及生产管理手段的知识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而“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管理”正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学生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实验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实习课程由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组成;业余科研包含学生独立自主申请科创实验项目和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两大部分。

2实践技术

从由浅入深、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以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理论为基础设置不同深度的实践课程,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方法教学。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3个层次。1)实验课程为60学时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第5学期开课,实验内容分成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农产品仪器分析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基础技术3个单元,设置了滴定法操作、样品前处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凯氏定氮法、微生物菌落测定在内的13个实验内容[7],训练学生针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8-9]。2)实习课程是1周的教学实习、3周的生产实习和12周的毕业实习,依次为第5、7、8学期开课。教学实习围绕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相关教学内容,实地参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输送基地、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等机构,让学生熟悉生产实践流程。生产实习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实习3周,进一步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毕业实习则是要求学生进入到实习机构,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选题和开展12周的实验,通过实践完成毕业论文。3)业余科研分为自主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与其他实践课程不同,业余科研主要以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为对象,不单独设置课程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方向。自主性创新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书撰写、申报立项、中期答辩、项目结题全程独立完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则是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择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通过3个层次的锻炼,学生从常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基础和经典检测技术实验,到生产实践单位参观、实习,再到独立自主或参与性的完成相关项目,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见解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和后期科研深造中。

3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建设“理论课—实验课—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科研项目”的完整过程和有深度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不同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10-12]。理论课以教师主讲和学生单元讨论的形式教学,闭卷考核。实验课内容丰富,以计量认证标准教学,针对农产品样品前处理、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固有有害成分等方面开设对应的检测方法、手段和技术,以12个小组实验+1个独立考核实验的形式教学,小组实验要求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的固定小组,协作完成前12个内容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单独完成1个实验,在此过程中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实验课总成绩由小组实验占60%和独立实验占40%组成。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运输基地、省/市级地方农产品检测部门机构进行短期的实地作业参观和考察的教学手段,将理论课堂融入社会生产中,赋予学生对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以现场答疑和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科研项目包含学生自主立项和参与教师团队项目,分别由立项部门和指导教师单独对参与学生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形式的考核及反馈。

4农产品安全动态

为加深学生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保障农产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及发展动态,在特色课程群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以及业余科研指导老师会从植物源性农产品和动物源性农产品两大范畴中选定追踪目标,从社会热点、新闻动态、前沿科技等方面,查阅文献资料,以两种形式检验学生对动态的掌握情况。其一,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做PPT演讲报告;其二,个人或团队分主题撰写农产品安全动态报告论文。通过这些形式辅助学生获得农产品安全动态信息,分享和追踪前沿信息。

5结束语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2

顾益康作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策”的主题演讲,他聚焦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策,不仅分析了农业面临的重重挑战和忧患,而且指出现代农业前途无量。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博士以“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为题,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施案例,表明了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出路。蔡辉益博士在题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产业链发展”的主题报告中解析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前沿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指出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意义。

论坛还设立了“机遇篇”和“战略篇”两个圆桌论坛,其主题分别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涵养式、可持续农业的历史机遇以及发展路径”和“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审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战略以及金融在其中的意义”。

最后,论坛发起方和承办方杭州中域承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丁渡时先生在闭幕致辞中提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十年,也是高科技农业投资的黄金十年。发起此论坛旨在于以农业科技产业链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为基础,向有意于农业科技投资的机构开放研究平台、分享产业资源,呼吁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科技,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农业领域达成共赢。

农业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此次论坛站在资本和技术的角度去关注和审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展示了科技产业链在农业农产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3

在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前,首先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内涵和类别。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区域宏观环境约束下,由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运用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3]。国内外学者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丁振京等根据推广主体的不同,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或教育部门主导的推广模式、以农村合作组织或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模式、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以公司或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4];(2)刘志民等则将其分为4类,即机构型主体服务模式、载体型服务模式、实体活动型服务模式、传媒工具服务模式[5];(3)陈良玉等认为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和民间组织加农户等8种类型[6];(4)Axinn认为世界上现行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一般农业推广模式、产品专业化模式、培训和访问模式、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项目模式、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模式、费用分摊模式、教育机构推广模式[7]。在对德化县、安溪县、尤溪县、南平市等县(市)的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局、科技局、乡(镇)政府的负责人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进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归类为:各级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管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Y1),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Y2),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Y3),供销社和农资店主导的推广模式(Y4),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Y5),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等“土专家”主导的推广模式(Y6),包括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有偿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共同投资和费用分摊模式(Y7),科技特派员(Y8)和传媒工具服务模式(Y9)等9种。

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评价指标设计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论

围绕传者和受众这对主要矛盾,传播学形成了“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2种不同的理论。传者本位论认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传播者,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取决于传播者的需要和利益。受众本位理论则认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8]。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传播学的受众本位理论被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创新扩散,也是以农业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活动,因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把传播学的理论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分析框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享有经营自,农户可以自主安排生产经营项目,自主购买生产资料和自主采用农业技术,农户不再是被动接受农业技术的群体,受众本位是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评价指标设计的文献回顾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罗慧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金投入方式、技术成果发展与执行能力、推广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9];张求东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调查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10];邵法焕认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包括推广能力、推广水平、推广效率、推广效果、创新能力与推广的可持续性等方面[11];孙云寿把对推广目标实现的认同、推广方式的效果、推广内容的欢迎程度、推广效率的高低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花卉产业技术推广组织进行比较排序[12];李树和从推广力度、平均推广面积、农民对模式的信任程度等方面比较不同的杂交酸模推广模式[13];涂小东从推广机构、推广人员、推广经费、推广客体、推广受体、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等方面,对农业大学主导型的推广体系进行实证研究[14]。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受众本位论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要以农户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以农户的技术需求作为制定推广内容的依据,以尊重和理解农户的心理作为推广沟通的基础,在提高推广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基础上,把赢得农户的信任和提高农户的满意度作为推广的重要目标。基于受众本位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评价也要从农户的技术需求、农户的信任、农户的满意度、农户的期望等方面展开。因此,本文基于受众本位理论,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调查研究情况,从农户对推广模式的信息信任度、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成本、农户对推广模式的关注程度、服务覆盖面、推广效率、推广效果、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程度、农户对推广模式的期望程度等方面评价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其中,农户对推广模式的信息信任度是指农户对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种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即农户在采用技术前并不能准确地评估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技术的可靠性和对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就成为农户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关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教育投入成本(即农户为达到分析鉴别与消化吸收有用的农业技术信息所需要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投入),信息的固定成本(主要是信息通信手段上的投入,如电话、电视等),信息的注意力购买成本(即农户在过滤农业技术信息过程中花费的机会成本)和信息的获得成本(即农户向信息提供方购买技术信息花费的直接成本和交易成本,如技术承包和订阅农业书刊等)。推广模式的服务覆盖面主要包括其提供的农业技术涵盖的农业类型和技术类型,及其服务的土地规模和农户数量等。

三、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推广模式的评价涉及9个评价对象和8个评价指标,如果运用非比较量表技术收集数据,假设每个评价指标都有3个维度,则问卷至少需要设置216个问题,存在问卷长度太长、增加测量的误差等问题。因此,除了推广效果指标外,其他7个指标的数据均通过等级顺序量表技术获取。为了避免等级顺序量表的评价对象过多,导致调查对象难以分辨对各评价对象偏好程度的问题,仅要求调查对象根据某些标准,选出排名前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然后,根据某模式出现在调查对象回答中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测定7个指标的取值。问卷还调查了近5年调查对象通过各种推广模式采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次数,然后,用某种模式推广的技术的总次数占调查样本采用总次数的比例测量各个模式的推广效果。2011年5月,课题组深入福建省三明市、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农村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当地农户。本次调查涉及福建省13个县(市、区),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77.5%,其中,三明市45份,泉州市40份,莆田市40份,福州市30份。经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数据。

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结果———基于熵值法

熵值法用于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和利用专家经验评估等方法确定权重存在较强主观性的问题,它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等其他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更强,更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评价结果的讨论

主要农技推广模式的评价得分以及访谈情况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与其他模式相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的综合得分及其信息信任度、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程度、推广效率、推广效果的得分都最高,其他指标得分也都排名前三,占绝对优势。这说明:该模式凭借政府的资源优势,农业技术推广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强,推广效果也较为显著;该模式依据政府的权威和长期对农业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取得了农户的普遍信任,进而提高了效率。因此,应珍惜这种信任资源,努力为目前正被制度僵化、投资不足、知识断层等问题困扰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排忧解难,以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受到农户的信任和欢迎。该模式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期望程度的得分排名第一,信任程度的得分排名第二,农户通过该模式获取信息的成本最低,然而,由于对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推广农业技术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其服务覆盖面、关注程度和推广效果的评价得分偏低。因此,为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在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应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科技转化激励机制,调动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传媒工具服务模式具有覆盖面广,渗透能力强的特点,但推广效果较差。该模式的服务覆盖面、信任度和信息成本得分均排名前三,但由于传媒工具负载的信息量过大,且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导致农户对其关注度偏低。同时,诸如电视、广播、书刊等多数的传媒工具依赖非人员沟通渠道,采用单向沟通方式,农户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也不利于农户和传者建立感情关系,进而会影响推广的效果。因此,应注重挖掘农户和传者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传媒工具覆盖面广、传播快捷、渗透能力强的特点,把该模式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补充和辅助手段。

4.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推广效果好,但其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的推广效果评价得分排名分别是第二和第三,然而,由于受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限制,这2种模式的服务覆盖面等其他指标的得分不理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供销社、农资店和“土专家”主导的推广模式在推广农业“五新”方面占有优势。调查发现,农户采用的新化肥、新农药、新饲料由供销社和农资店推荐的占45.28%,动植物新品种由供销社和农资店推荐的占23.31%,农户采用的新农具由“土专家”推荐的占27.87%,“土专家”推荐的新化肥、新农药和新饲料也占较大的比例。因此,应充分发挥“土专家”和供销社、农资店主导的推广模式在推广农业“五新”以及实用技术方面的优势。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新农村文化建设 服务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积极推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发挥其优势,积极探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切实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现状及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在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然而,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2.农业科技信息转化率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人才

我国科技信息转化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国外科技信息转化率为80%,而我国不足50%,转化率亟待增强。我国目前通过网络获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农户比率仅占农户的2%左右,跟不上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高校图书馆作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必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人才方面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3.农业专家指导和科技培训效率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经营型人才

由于信息获取不对称,信息资源稀缺,许多致富心切的农民因为缺乏相关技术和市场经验造成经济损失。目前,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也不容乐观,经过机构改革,部分纳入财政支持的乡镇农技推广站、农业科技服务站已经名存实亡,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

1.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整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专门机构,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文献资源内容丰富,藏书学科门类齐全,质量高,专业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展,高校图书馆购置了非常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能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2.高校图书馆具有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人数众多的大学生包括农林、水产、畜牧等农业类专业学生。他们作为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熟悉农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深入农村锻炼成才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利于服务的持久开展。大学生可以以农村志愿者或勤工俭学方式参与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中,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能保证服务活动收支平衡,还能根据经营管理情况得到相应的收益。

高校图书馆与县、乡等社会图书馆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文献信息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还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需求适当增加文献资源种类与数量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

三、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路

1.积极参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民群众文化信息素质的创新工程。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共建、共享、合作、开放等方式,参与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通过这个工程向农民朋友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让农民朋友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饕餮大餐。

2.发挥专业优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为发展地方农牧业、生态旅游等做出积极贡献,定期与县、乡农业部门合作开办诸如蚕桑养殖、果树栽培、生猪饲养等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更多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高校图书馆可以依靠学科专业优势,辅助教学、科研人员申请农业科技重点科研项目,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设立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络员,开展农业信息数字参考咨询。

高校图书馆通过选聘农业学科专业馆员担任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络员,负责相关的农业参考咨询,组织和协调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工作。学科馆员将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组织农业专家成立智囊团,编印适合本地农业特点的农业科技资料,免费发送到农民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利用E-mail、电子公告板、网络聊天室、农业专业技术QQ群等方式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广大农民可通过网络直接阐述自己的需求,与科技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交流,高校图书馆可聘请农业专家、学者担任咨询员,开展信息咨询与服务工作。

4.开发农业特色数据库,共建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编制针对农村的馆藏目录索引,将本馆的农业图书、期刊、资料汇编、文摘、技术资料通过与县、乡等地方图书馆互联,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农村开发一批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强的农业特色数据库。既要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又要方便农民读者学习和操作。网络信息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可与当地政府共建布局结构合理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宽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董诗平试论高师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7,(1):122-123.

[2]何义珠.探究中国农村图书馆发展道路[J].图书馆论坛,2007,(1):31-33.

[3]杨艳萍.图书馆为三农服务若干问题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95-96.

[4]朱静.试论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延伸[J].知识经济,2009,(1):141-144.

[5]于良芝,罗润东,郎永清,戈黎华.建立面向新农村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天津农村信息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1):6-8.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5

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八大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 nbsp; 江苏 湖北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 7 2526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nb sp;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 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 3462 17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nbs p;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nbs p; 38 229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 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其他 139 125 100 724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6

    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地揭示农业创新过程中的规律,针对农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便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国际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内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布权[4]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表述为将农业科技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吴林海[5]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实质就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及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王丰等[6]从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创新来解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刘春香等[7]则从技术研发、品种改良、资源配置、市场设备、综合效益等角度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本质基本上趋于一致,也就是对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达到农业效用的最大化。有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刘爱群等[8]从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角度来认识,朱玉春等[9]则强调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段莉[10]则认为是网络关系系统。以上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认识有独到见解,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吴敬学研究员则认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系统工程,以中央政府统筹为主,主攻方向明确、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研究开发一体的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种见解更为全面和深刻,说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复杂和系统工程,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活动,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

    2SWOT分析

    SWOT分析框架是1979年由Steiner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分析框架,这种框架是对被分析主体处于内、外部环境下的竞争力态势分析[11]。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的形式挖掘与研究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从而根据找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2]。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就是要对农业产业本身的优势、劣势有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做到知彼知已、趋利避害,进而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和外部发展机遇,时刻警惕并化解外部威胁,以便及早发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农业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是偏重于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没有对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优势、机遇及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化解威胁,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提出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2.1优势

    2.1.1经济优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农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耕地面积12172万hm2,林地面积30590万hm2,水资源总量30906.4亿m3,森林覆盖率20.36%,内陆水域面积1747万hm2,草地面积39283万hm2,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hm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hm2,粮食产量达54641万t,棉花产量达596.1万t,油料产量达3230.1万t。木材总产量8089.6万m3,饲养牲畜12238.5万头,水产品总产量5373.0万t,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2780.5万kW,农村用电量6632.3亿kWh,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5924万kW。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2.1.2科研优势一个国家要想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农业科研人员及农业科研机构是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44个,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约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7万人,科研管理1万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近70万,在农业主管部门注册的种业公司8700家[13]。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大学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研究所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龙头的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草地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及省市地方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等,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创新提供了支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农业昆虫学家邱式邦院士、畜牧学专家张子仪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核农学家徐冠仁院士、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学家刘更另院士、植物生理学家施教耐院士、农业工程学家陈秉聪院士、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家陈文新院士、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化专家曾德超院士、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院士等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以及大批在各自农业科研及农业推广应用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他们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者,是新生产力的推进者,是农业科学知识的拥有者,是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正是他们在农业科技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掀起了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新篇章。

    2.2劣势

    2.2.1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SchumpeterA.J)最早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以来,缪尔塞(MueserR)、格温(GerwinD)、库姆斯(CoombsR)、施穆克勒(SchmooklerJ)、莫厄里(MoweryD)等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介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到论述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则相对较晚。1993年《上海改革》刊登了“让农业健步进入市场———各地加快农业走向市场的做法”,这是较早对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的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推广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启杰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验探索研究,从介绍澳大利亚[15]、德国农业技术[16]创新及推广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17]等,为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周波(2004)、纪绍勤(2005)邢广智等(2006)、李圣军等(2007)、李哲敏等(2008)、张正卓(2009)、陈燕娟等(2010)、吕姗等(2011)、张世煌(2011)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模式相对成果较少,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缺少量化分析研究。理论研究是基础,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再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才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2.2农业基层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从事科学理论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农业基层从业人员,即从事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在我国广大农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特别是城市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年青人在城市、城镇打工创业。多年来由于劳务输出力度加大、不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的往往是老人和妇女,只有农忙时年轻人才回家帮一下农活。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2012年乡村人口达67113万人,而全国文盲人数达5466万人,文盲人群基本在广大乡村。广大农村人口中,除了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外,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无从谈起,这势必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大部分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验,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3机遇

    2.3.1政策机遇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十分重视,2007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科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凸显了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重要支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努力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进一步保障,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2.3.2战略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第二十七章明确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有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农业行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则强调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如分子生物学、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创新孕育新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凸显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地位。

    2.4威胁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7

一、休闲农业专业教学现状――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休闲农业专业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兴起时间还不长,休闲农业分为都市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和生态农庄经营管理两个方向。

都市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方向主要面向都市休闲农业园、农工贸企业集团、星级休闲农庄和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具有都市现代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事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生态农庄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农业高科技园、大型休闲度假村、星级生态农庄、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新时期生态农庄发展管理需要的,熟悉植物栽培、动物养殖与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农庄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生态创意、规划、经营管理、创新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休闲农业专业于2013年开设,由于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多数老师还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少数老师正尝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考核学生标准上,设置了“百分制”,期末考试占70%,平时占30%。从学生反馈情况看,7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表示满意,3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表示不满意,认为没有学到多少知识技能,工作后遇到的业务知识与学校所学到知识有很大区别,动手能力差。

二、休闲农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关于休闲农业实践经历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目前高职学院休闲农业专业教师曾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的较少,大部分休闲农业教师没有下过企业。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2.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目前课程体系还是三段分类模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施的课程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材也存在着缺陷,没有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休闲农业专业教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本应掌握的岗位技能知识,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能力。

3.实践性教学课时偏少,理论课经常占用实践课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要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安排适量的学时,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实践性课程只是一种点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休闲农业应用技能的问题。目前某些专业课已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但由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93课时少,理论教学部分无法完成,理论课经常占用实践课,教师减少实践教学的现象较多,使得学生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目前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学目的达不到,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使在休闲农业实训时教学方法也较单一,没能真正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考核上期末成绩占70%,也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不注重实践。所以我们的学生休闲农业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休闲农业师技术资格证的考试及格率并不高,到了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不强。

三、相关对策

1.调整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一是改革教学计划。在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加实训课时比重。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休闲农业理论教学,保证学生所学均是最新休闲农业知识,又不能忽视休闲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逐步调整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争取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1:1的标准。具体在执行时对《基础休闲农业》、《财务休闲农业》、《成本休闲农业》等课程每门都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学时,每门课程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做休闲农业模拟,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内部调整缩减理论课时来增加实践学时,但缩减理论学时必须遵循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对休闲农业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休闲农业人才市场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休闲农业实践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2.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明显不足的现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无论学院内休闲农业模拟实训场,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是休闲农业专业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休闲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保证。

3.加强休闲农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满足休闲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接受专业理论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农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使其在休闲农业知识方面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定期集中到培训单位完成实训任务,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引进技能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同时,也可聘请单位企业在职的经营管理骨干、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4.制定完善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还应考取与休闲农业专业相关的等级证书。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制定出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以实践能力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尺。

参考文献:

[1]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张洁玉 - 《黑河学刊》- 2005

[2]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迟荣 - 《会计之友》- 2003

[3]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马占成 - 《会计之友》- 2003

[4]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管理策略研究 叶思 - 【中山大学博硕论文】- 2010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农民 沟通 工作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3-0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占其中最大比例的是农民。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科学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在推进农村的各项工作中,要切入了解与农民沟通的特点,牢牢抓住沟通的要害,掌握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推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1 与农民沟通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人群,沟通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不同的人群的教育背景、历史条件、生活环境等的差异性,使沟通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迥异。农民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巨大团体,他们手中掌握着国家发展的根基,然而受教育背景、生活条件等的影响,与农民沟通呈现出特定的特点[1]。

生活在农村、乡镇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的科技知识较少。对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了解较少,因此与其沟通交流要尽量使语言通俗化,易于理解,不可以像做学术报告或者和专业人士交流一样,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这样会造成双方互相产生隔阂,因此要牢牢把住农民的知识文化背景这一特点,尽量使沟通通俗化。

农民对于不同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是大相径庭的。政府、科技部门与农民沟通主要贯彻新政策、思想,推广先进技术、机械等。先进的科学理论、机械设备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农民对于先进的农业理论、机械很乐于接受,以期增产、增收,发展高效农业,获得更大的农业收入。

然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对于新的思想、科学理论,在初始阶段都持观望态度,一者认为先观望第一批敢吃螃蟹者的收益,如果新的思想理论、机械设备带来较大收益,待第二年再引入,这样可以减少风险,确保自己收益的稳定性;一者持等待依靠心理,依赖农村的带头人,对各种事情都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以第三者的身份处之,你愿意来帮助我推进新技术、理论、机械设备,他就去用,没有高兴亦或是愿意之说,你不愿意来我这里推行,他也不遗憾,不去恳求学习先进知识理论。

除了因循守旧而又期望借助新的科学技术理论、机械设备提高自己的农业收入的矛盾心理,有小部分农民持排斥心理,对于外来新事物一棒子打死,认为没有益处,只依靠传统的技术理论来稳定自己的农业收入。

不同农民因各地风俗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对于新事物、新理论所持的心理不一样,与其沟通要了解清楚相关的背景,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现有体制下,农民分区域居住,划分为行政村,村落行政事务由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共同主持。此外,行政区的划分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通常一个村落内由几个大的家族组成,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领导者亦或是德高望重者。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找准沟通交流对象,快速推进科学技术理论等[2]。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特点外,还要认清现在的国内形势,农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病残以及妇女,使新技术理论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障碍。

2 与农民工作的方法

无论与何种人群沟通、工作,都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策略。与农民工作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

农民的文化底蕴、知识积累等的限制,对于与其沟通,进行推进科学技术理论、机械设备的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农业)推广人员必须有耐心,在遇到有的农民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时,都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从而做好推广工作[3]。 推广人员说的意思农民不理解,受地域、文化、方言等的影响,农民想表达的意思推广人员也可能听不懂,因此会出现双方互不理解的尴尬局面。对于科技人员来说,要持一个永久的耐心,不厌其烦的为农民解释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农民不懂的地方会变换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答。

与农民接触就要表现出朴实、诚恳、谦虚、热情[4-5]。农民大部分都很淳朴、热心,科技工作者要与农民坦诚相待,急农民之所需,为农民着想,为农民谋利益、幸福。与农民成为知心朋友,关心农民的生活需求,给农民提供信息,传授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技术、知识水平。同时不要摆架子,与农民朋友沟通要使语言尽量通俗化,与其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快速推进先进的技术理论、设备等。

除了上述的工作方法,还存在其他的好的工作方法,各级工作人员应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与农民沟通工作的效率。

3 实际工作中与农民沟通的特点与工作方法

笔者主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水利工作,该水利工作肩负着农田灌溉与防洪抗旱等多项重大使命。在日常的与农民工作中掌握了与农民工作的一些特点与工作方法。

水利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农民对于水利上的新技术新理论普遍呈现出乐于接受的心理,水利发达,则农业发达,农民的收入随之也大大增加。在推进灌溉的新技术中,农民对于此技术的储备知识较少,在沟通语言上必须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名词通俗化。

在推进水利的新政策、新措施中,采用与村落负责人先沟通的方式方法,让其今早了解新政策、新措施、新理论的方方面面,使其帮助水利工作者一起辅导农民朋友采用新措施。

农作物最怕干旱,因此水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新的灌溉方式可以节省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滴灌、喷灌是很好的灌溉技术,应逐渐替代以往的漫溉方式。在与农民朋友沟通交流时,要把漫溉解释的通俗易懂,就是现在大部分采用的水从农田的一边慢慢灌溉至那一边这种古老的方式,同样要将滴灌、喷灌解释的通俗易懂。在与农民沟通,推进水利工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要端正态度,充满耐心,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农业是基础。在推进各项新措施、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等工作中,要掌握好与农民工作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工作方法。认清农民的各种心理、文化背景、风俗文化,找准切入点,端正好工作态度,充满耐心,与农民成为知心朋友,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为农民谋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蒋冰晶.沟通视域下农民化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27-2430.

[2] 李秀英.任瑞丽.浅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7):34-35.

[3] 李冬青.试论在农技推广中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J].山西农业科技,2010(2).

[4] 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推广与安全,2006,2:43-44.

上一篇: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