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1 21:03:12

中学生教育论文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1

1.职业过程中典型挫折类型教育

这属于预见性的教育。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中职学生常见的挫折有三种:(1)就业挫折。表现为就业难,实际的择业和就业中,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既有学历低的原因,也有个人技能低的原因。(2)人际挫折。中职学生作为将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学生,他们人生阅历少,实际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挫折,如同事关系紧张、与管理者关系不融洽等。(3)职业发展挫折。

2.职业过程中挫折对成功启发教学

这属于启发性与参考性的教育。根据中职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以及社会上战胜挫折的各种典型案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启发教育:(1)就业理念启发教育。主要针对就业难与择业难带来的挫折,让学生在实际的就业中,开放专业视野和个人理想职业的认识,勇敢地立足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兴趣与市场机遇等去择业和就业。(2)技能创新启发教育。这是针对职业挫折的教育,中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技能创新,才能在自己的单位赢得更具有实力和前景的未来。(3)创业启发教育。针对那些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与遭受就业挫折较多的学生,创业教育是最切合他们实际的,在解决自己的就业的基础上,也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生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韧性教育的实践教学

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干预与训练”,是提升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又一主要路径。

1.挫折体验活动

即学校、院系、班级或相关的教师等,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挫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挫折的“实战”演练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参考活动类型有:(1)高负荷体能游戏活动。主要是考验和训练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尤其是在困难、痛苦体验中的坚持能力。让他们在相对痛苦的经历中,强化对只有坚持和拼搏才是战胜困难与取得成功的唯一路径的认识。(2)高难度技能竞赛活动。即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举办具有某种影响的技能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其他的缺点等,且在比赛中给他们预设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在最终的成功体验中,学习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与解决困难的办法。(3)人际挫折表演活动。这是具有娱乐性的实践教育,尤其让学生在角色的表演和个人实际角色的转换中,按照既定的剧情要求开展表演,会让他们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也会产生更多的人生认知与感悟。

2.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学校专业见习实践。主要是到某单位开展专业对应的实习活动,由于他们掌握的实际应用性技能较为生疏或较少,会受到来自于指导者或管理者的批评,这可以直接实现对他们的职业韧性教育。二是,志愿者活动实践。通过团队或个人开展志愿者活动,在鲜活的现实社会中,学生们将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困难,如相对工作需要个人能力的不足、知识的缺乏和人际协调能力低等。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技能人才,他们对挫折等人生负面遭遇的应对与积极转化职业韧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技术技能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学生身心年龄阶段特点,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来实现德育效果的综合性提升。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当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当今社会关于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础。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化解社会矛盾的热潮中,中学生物教学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当前的生物教学中,对感恩教育方面的渗透,仍普遍做得不够。针对这一现状,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感恩意识

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紧扣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使生物学知识与感恩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教材各章节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既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又懂得感恩和珍爱生命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1.讲述课本知识,树立学生感恩意识。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能将这些知识与父母、学生、自然、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例如,在“人的生殖”这一节中,我首先用“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来描述孕育一个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讲述怀孕、生产的过程的艰辛、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形成感谢父母、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再如,在讲“青春期”一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爱护身体,加强锻炼,为自己一生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我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种形式。2.介绍生物现象,使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说明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就是告诉我们吃的、穿的来自自然,来自他人,来自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感恩意识

在学生牢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去实践。例如,我在讲“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合理营养”,再问“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为父母或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要完成好这个作业必须对父母或长辈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这就促成了学生与父母长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父母长辈,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再如,在讲“输血与血型”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血型和输血的相关知识后,我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现年74岁的老人哈里森在献血长达56年的时间里挽救了200多万名婴儿的生命的故事,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懂得感恩,树立无偿献血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观念。

三、丰富课外活动,与现实联系,强化感恩意识

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1.举办感恩教育讲座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可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重要。如学校举办的感恩形象大使丘礼飞的“感恩让我飞得更高”的报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意识到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2.利用特定节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与感恩教育有密切关系的节日,也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关键时间,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摄影、小论文、小报比赛等,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意义,时常怀有感恩之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和态度。

总之,正是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扩充,学生的感恩思想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认识到: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3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融入“三生教育”,需要通过教育的力量,让高中生感受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存观,可以对生活有正确的认知行为和过程。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实践行为,最终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知、尊重并珍爱生命,能够积极主动的发展生命,保证生命的质量,这才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自然,可以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了解到个体的生老病死过程,进而认识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存在的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可以将个人的生命作为着眼点,并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需要教育学生对于生命有尊重的态度,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需要在人格上有所发展,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保护生存的环境,强化自身的生存意识,了解生存的能力,并提升自身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只有正确的生存观念,才能更好的实施生存教育。要能够和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能够有自己的判断方式,对于出现的危机,要能够进行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生存困境。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存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生活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可以更好的接受生活,能够在自我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对于未知的实践性。无论是任何一方,都需要充分发挥生活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健康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他们密不可分,是统一的整体,能够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2.1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生教育”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认可教师能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入,将所有的知识能够系统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协调,形成教育的推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三生教”。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要能够亲自管理并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三生教育”有更加立体的理解。例如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维持生命并保证有长久不衰的动力,在未来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并促进自身的长远进步。

2.2创新“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在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上,需要采取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性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人文和科学精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不断创新生物学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变生物教学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更加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保证有积极的教学模式,推崇自主教学模式,能够积极的进行研究,将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经典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现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推进三生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

2.3创新“三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的考核模式往往是年终进行期末考试,但是这样就打击了学生日常的学习积极性,只是在学期末进行突击训练,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能够融入三生教育,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并能够创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高中生物教学融入“三生教育”,既要对结果有所关注,还要注重过程,能够进行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综合测评方法,例如写心得体会;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以及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层面,可以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高中生物最终的成绩可以采用“等级+评语”的模式进行,让高中生物教育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热爱。“三生教育”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充分展现出来。高中生物教学讲究的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的一切,包括生命、生存以及生活各个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融入三生教育,可以让高中生在课堂上就培养对生物的热爱,还能够从内在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有本质的提升。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4

一、新课改下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

1 语文“生命”课堂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而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而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我们由“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我们的目光要下移。我们尽可能的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语文“生命”课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科世界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 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发展过程。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探索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文“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

“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这种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出此可见对话培养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的土壤。

二、建构语文生命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中认为生命教育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由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与实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生命课堂的重要前提

“生命”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 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电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那种“视学校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的教学氛围必定会使教育失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由此可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3 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挖掘现有的文本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古文学习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明志”、儒家思想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等的教育。

(2)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的身边充斥着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各种新闻、报纸等媒体,对社会上珍爱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报道,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有效的把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引入实施,从正反两方面引入学生身边鲜活的人与事,进行有效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的感知中了解社会,在自我的感悟中增强生命意识。

4 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逆境成才的人,……也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5 改变评价手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保障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5

近年来,独立学院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与日俱增,学生行为偏差甚至轻生的案例时有发生。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国家、社会和学校面前的棘手问题。由于生长环境及家庭条件的不同,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综合素质能力及身心健康水平等,都存在与公办高校学生具有一定差异的特殊性。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对于家庭有过多的依赖,深受家长的溺爱,衣食无忧、追求享乐,不能体会艰苦和挫折的滋味,导致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和彷徨。他们生活常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缺失严重;他们个性张扬、盲目自信,却有着较差的毅力和自我管制能力;他们学习风气差,主动学习率低,却更加关注自我,道德观念与行为、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严重失衡,关心个人利益,却思想空虚,忽视社会义务,价值取向不当,容易出现悲观、厌世的心理问题。当然,独立学院学生在很多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他们中的许多同学热情大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实践能力较强,活泼好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欲望强烈。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里,体育、艺术等特长领域也可谓人才济济,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有着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巨大潜力。目前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体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等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差异,仍然沿袭母体学校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影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功能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体育课程认识观念滞后

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健康第一的理念,也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教学中以技术为中心,为了刺激学生的体质增长一味追求负荷强度;以教师为中心,仍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敷衍教学,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偏见,产生枯燥不满的情绪,认为体育课是无意义的,是“混日子”的。

1.2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教学过程忽视“区别对待”

独立学院目前采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大多全面广泛,但却显得杂乱无序。学生疲于应付繁多的体育项目,却未形成一技之长的本领,也并不能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对于终身体育的实现无疑是个巨大障碍。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更没有清醒认识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谈不上挖掘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有利培养因素,严重忽视独立学院学生的优势与缺点、身体素质的不同、身心水平的差异等所导致的接受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化,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终身体育”成为空喊口号。

1.3教学目的不正确

现行的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虽然在某些方面融入了学生个体的兴趣,但往往是教学形式上的“换汤不换药”。对于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体育课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的提高,自我锻炼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程中学会欣赏、学会交际、学会承担,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让独立学院的学生扬长避短,真正充满自信地适应社会、爱惜生命,这才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却也是至今仍被忽略的实质目的。

2“三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人关于生存、生活、生命的三种境界。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三生教育”,正是通过教育力量,树立被教育者正确生存观、生活观、生命观的过程,也是有机整合各界力量,激发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三生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改革,为切实提高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也使得学校的教育更具有针对和实效性。三生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当前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的缺陷与不足填补重要空缺,它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体育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方兴未艾,飞速地发展着,它以“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为基础,改革身心健康评价的标准。在此过程中,生命健康是最要的主题,也成为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的本质作用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作用。而“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生存教育为关键、生活教育为方向的宗旨,成为体育教育的本质体现。

3“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的价值显现

3.1生存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价值的突显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发展身体活动的技能,使得生存需要一直以后都是体育教育产生于发展的基础动力。而传授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也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使得体育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生存教育融入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知识、生存能力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不仅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独立自主、自我约束管理,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特别是面对困难险峻的环境,也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提供了保障。融入生存意识的体育教育,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生存知识教育、人际相处的知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等。让他们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安全防范的能力和自救等生存能力和生存的价值观念得到提高,让学生将来应付日益紧张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时,拥有更为充沛的体力,也满足学生走上社会面临更高要求、不断的适应社会新发展的需要,生存教育的融入,让独立学院体育教育成为维护、提高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健全学生精神所不可替代的手段。

3.2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生命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价值的体现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社会适应性本质上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条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成为相互依存的基础。独立学院学生身体状况的不良改变,会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会导致情绪的低落,进而导致抑郁甚至会引起轻生,产生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让独立学院的学生生理各方面功能处于最佳状态,避免引起身体上的疾病。体育目的与生命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是生命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与独立学院体育的契合,可以防止独立学院学生坏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正面的情绪和正确的生活态度,降低自杀、他杀的行为,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另外,让生命教育融入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意志力。在尊重他们个人独立空间的同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陷入困惑或者压抑的时候,通过体育活动与教育,扩大独立学院学生的结识面,进行情绪的转移和宣泄。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胜败的反复进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从小就很少受过挫折的独立学院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的含义,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时有足够的信心调整能力与意志力。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独立学院的体育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担,为完成动作和比赛等体育活动,努力克服困难,对学生道德品质、团结作风有很强的培养作用。

3.3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生活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价值的显现

生存实践活动的展开是人类生命意义的生成基础,生存是生命的前提条件,生活是生命实现价值的载体,生命的活动要通过生活来得以实现。它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也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作为所有实践活动的生活,体现着生命与生存的表现形式,而体育对于提高生活的质量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融入生活教育,通过最直接的实践活动,最特殊的体育教育手段,以促进生命完善、促进生存、生活发展为主题,构建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教育理论,让人生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得以体现,最终回归到人的实践中并为学生的实践生活而服务。

4“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三生体育”必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扎根于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中,并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和促进。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过程中,渗透“三生教育”,充分实现“三生教育”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考虑。

4.1独立学院体育教育观念的重塑

在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中,实施教育的双方,都应该把健康第一、珍惜生命的观念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三生教育”的价值,将尊重生命价值彻底贯彻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回归于人的本质,将单纯的技术性教学转化为现代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尊重并敬爱生命,也培养他们自主锻炼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2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重整

在未来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以常规且基础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主,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可以尽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于生活产生鲜活感,培养他们提高生命质量、积极进行体育活动的好习惯。通过遵循“重点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专项爱好,努力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奋刻苦的能力;通过集体竞赛和游戏,改正独立学院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填补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相互尊重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扬独立学院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善于沟通、活泼好动的性格优势,通过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学生掌握社会生存的各种技巧,提升他们今后更加和谐生活的能力。

4.3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考核标准的重建

必须切实可行地改变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尊重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及个体差异,结合国家健康锻炼的标准和三生教育的评价指标,建立全新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5结语

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争取为实现生命的最大化发展提供可能。体育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有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活动手段,从根本上教育学生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尊重并热爱生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承受一定负荷的运动,不仅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大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走上社会后面临的种种生活压力时,建立强大的自信。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的人文性特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协同发展,除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能使他们正确地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因此,普通高校实施“三生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中,真正把握“三生教育”的价值,实现二者的融合,也成为独立学院学生这个具有一定特色的群体,切实提高生存和生活能力、从本质上善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完整与完美生活的下去的重要平台。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6

一是把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人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中,一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精神、优良校风和学校名师的宣传。积极开展对具有各校办学特色、作为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和办学的优良校风以及学校师生公认的名师的学术成就、崇高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了解学校的优良校风,了解学生弓I以为豪、视为楷模的名师风采,促进大学生在深厚的大学精神的熏陶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感染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坚定共同理想打下基础。

二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弓|领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人浅出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共同理想的思想共识。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各种先进典型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在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经评选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加大正面宣传和报道力度,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培育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活动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各类“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彰显学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以及师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校园活动文化包括校园一切文化活动,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达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活动文化按其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宣传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拓展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不仅对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由思想上认同外化为自觉践行的有效切人点。

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诸如通过开展大量体现校园日常生活的各类活动,包括文体竞赛活动、专题报告或演讲活动、专题征文竞赛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等,通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与一体的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切实把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项校园活动文化中,发挥校园“活动”文化的熏陶、凝聚和激励作用,引领大学生对共同理想形成思想共识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力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应注重提高校园活动文化的品味和水平,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意识,确立校园活动文化品牌战略。为此,应注重采取以下相应对策:(1)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应重视和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开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校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和学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科学管理和指导,促进校园活动文化的规范化。(2)积极加强引导,注重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专题教育报告、担任相关活动的评委或颁奖嘉宾;根据各社团的特点,?粤请有关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和感召力。(3)强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参加。积极发挥大学生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把参加校园活动文化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等奖励的条件之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校园活动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总之,通过开展各项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确立和不断巩固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创业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创新色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时倶进的生动体现。关于“校园创业文化”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难看出,这一概念是由“文化”一词的概念导引而来,仍觉过于笼统。笔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创业行为的总和。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素质,为毕业后继续创业奠定一定基础、提供可能,而且可以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共同理想教育的平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并不断强化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把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基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切实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成果表彰和展览、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或社会人士作创业报告、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支持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可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设施“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加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辅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再次,要加大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力度。适当增加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人,建立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或实践场所,或进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场所。

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为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服务。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中,也就是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不能只重视大学生创业思想、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训,而应同时加强与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联的深层次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不能误导或只着眼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做老板、单纯追求个人财富”的狭隘创业目标,而应同时加强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创业理想和共同理想教育。“让创业教育突破技能训练的藩篱,超脱对就业率一时一域的追求,上升为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育人途径,成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有力手段。”(D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始终服从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的根本任务。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7

1.1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再只满足物质生活上需求,更重视精神上的享受,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充满真诚、友爱、理解、宽容、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友善、真诚安宁的生活空间。讲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突出表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责无旁贷。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又缺乏文明礼仪的系统教育和有效训练,而中小学生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造成当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语言粗俗、举止不雅、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凸显。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德育重点工作之一,它是中小学生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于中小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展示良好精神风貌,构建和谐学校,并以此辐射家庭、带动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2.1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2.2养成教育规律

一是“阶段说”理论。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讲文明、讲礼仪的最佳时期。中小学各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二是“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我们也应该抓住“文明礼仪养成”这个中心,由此带动其他良好行为的发展。

3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策略

3.1重视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行为习惯的塑造阶段,他们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处于似懂非懂阶段,特别是在待人处事、人际交往方面我行我素,让父母老师头疼。因此,帮助中小学生养成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善相处的文明礼仪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要从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抓起,重实践。一是要重视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想法的表达,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首先就应该落实在日常用语上,要求每个人都要在理解文明礼仪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文明语言的表达,运用“你、你好、请、对不起、谢谢”等文明交际语,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发现,要求学生讲普通话,会减少大量粗痞话词汇(大量粗痞话都是方言),可设置专门的普通话和讲文明语督察员,为培养学生讲文明语的良好习惯提供环境。二是要加强文明礼仪习惯的反复练习。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绝非用规则就可教好,规则迟早是会被他们忘掉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他们身上固定……同样行为反复操练,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校在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教育的同时,还编写了《冷水江二中行为习惯“三字经”》,包括行为习惯篇、学习习惯篇、语言习惯篇、卫生习惯篇、安全习惯篇、孝心教育篇等;主要通过“三项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学习习惯教育、语言习惯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如课间操时大声朗诵三字经、举行三字经知识抢答赛、三字经自我对照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实践,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3.2强调教师在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引领者,是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督促者。学校应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来安排,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情况,规定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到每一堂课上。如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讲文明、讲礼仪”演讲等,加强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理解,明确文明礼仪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仪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文明礼仪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见面沟通时,要注意文明用语,讲究接待礼仪,用优良的文明礼仪风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们在卫生习惯教育方面,就提出“不丢一片垃圾,发扬一种品格;捡起一片纸屑,彰显一种精神”口号,教师带头捡起身边的纸屑,带动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效果明显;在“孝育”方面,我们号召学生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多做家务事,为父母递杯茶,帮父母洗一次脚;在全校评选“孝敬”之星,通过身边真实的事迹教育,传递正能量,同时结合班会课、品德课让学生懂得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3.3发挥校园文化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

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规范师生的文明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培养学生自豪感,陶冶师生情感,引领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着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力量,对师生内心行为有着强大的制约作用。我校花大力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励志文化图、走廊警句、节水提示牌、文化墙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学生经常在励志图、文化墙边津津乐道,用走廊警句做自己的座右铭。名人的榜样作用、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4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地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家长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因素,也取决于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和做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方法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时候在孩子身上直接再现。但我们的家长往往不明白这一点,因此教师要向家长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规范,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取得整体效应。比如可建立家校联盟教育制度、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天填写家校联系本。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有所成效。

4结语

另外,社会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小学生的认知区分能力不强,但摹仿能力很强,社会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包括网络、影视等宣传媒介)直接影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明白,培养讲文明礼仪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讲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突出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效果,“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中学生教育论文篇8

作者:王翠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具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少一些消费主义,多一些理想主义,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简朴生活;救助物种,保护自然。科学发展观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以保证当代人安全、健康地生活,保证子孙后代基本的生存条件,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所有生物生存条件的持续拥有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是人性人格的解放完善、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科技价值观的培养就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引起的以及可能导致的社会及环境后果,进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对科学技术的监督权和批判权,摒弃科学技术永远正确,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的观念。

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模式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多学科模式(multi-disciplinarymodel)和跨学科模式(inter-disciplinarymodel)。其中,多学科模式即为渗透模式(infusion-model),就是说在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穿插生态教育内容,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以一种化整为零的方式,来实现生态教育的目标与目的[1]。而目前,要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普及生态道德教育,还不具备合适的条件。但生态科学综合性强,与其它学科联系密切。许多学科比如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生态科学都有交叉、渗透,大学所开设的各类课程都可以与之相结合。因而在当前的教学规划中,制定计划,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知识与生态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挖掘与生态道德有关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学科的教学,来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这不仅可以丰富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能深化生态道德教育。在文学类课程或与文学相关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朱光潜说过:“没有其它东西比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关照和了解,所以没有其它东西比文艺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基础。”[2]文学是人类对自身的存在进行深刻体验和领悟的结果,它不仅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能够反过来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洞察生活,思考人生,抗拒邪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文学永恒的追求。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具有可靠的、稳定的道德立场,大都包含着能够对它所处的时代,甚至跨越时代,发挥巨大作用的道德力量。文学通过作家情感加工过的具体人物、事件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准则,使道德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中得到阐释,使道德活化了。因此,文学是道德的“情化”,文学中的道德比现实生活的道德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感染力。它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读者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的纯洁之境。因此,文学在促成人们道德品质、社会道德舆论的形成和良性发展中产生的效果远远超出单纯的道德教育,文学教学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也理所当然地有所承担。从生态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文学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学课是外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专业课,也是对许多非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另外,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的教材文本也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时代审美风貌、道德情操和艺术精神的凝聚。优秀的文学作品,多是以一定时代的道德标准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思想内涵来体现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以这种道德情操来感染读者。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家必须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学作品道德素质的时代局限性。许多传统文学作品所颂扬的道德情操尽管代表了某个历史时期的进步精神,对历史进程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可能与生态文明时代所倡导的生态道德素养背道而驰。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文学作品的道德素质从生态的视角而不是狭隘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进行新的解读和审美评判,以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这包括对传统作品中的反生态思想的贬值性批判,对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但被忽视的生态思想的挖掘与重新赋值,对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现代生态文学作品的补充和引介等。首先,要对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判,帮助学生认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类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主流文学中许多著名的、影响深远的作家、作品是反生态的[3]。这些作品将人和自然置于二元对立的关系,从人的价值和人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同时,将人拔高到凌驾万物之上的地位,拥有征服、控制自然和任意处置万物的权利。它们和人类其它反生态的思想文化遗产共同把人类推向了以人作为主宰的征服统治之路,进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物种的生态危机。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培根的《新大西岛》、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歌德的《浮士德》、麦尔维尔的《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一系列文学名著,都赞美了人类在战胜自然过程中的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同时也传达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征服、扩张、违反自然规律、致自然于死地的为所欲为的自大狂妄。从生态的角度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进行贬值性批判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思想文化根源,推动文化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要挖掘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人生活在自然中,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很多文学作品都赞美了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批判了人类文明进程对自然的摧残和破坏。如18—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就蕴含了浓厚的生态意识。湖畔派诗人们把自己视为自然万物的一员,可以与之和谐相处并平等对话,他们在诗歌中赞美自然,谴责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和对人身心的损害,强调回归自然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等。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常被看作普通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从生态的视角来解读,就发现作品是对追求物质享受、奢华的生存方式的严厉批判,作品所倡导的简单生活观、自然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等生态思想对于缓解人类面对的生态和精神的双重危机有重大意义。另外,要在文学教学中补充现代生态文学作品,重视生态文学教学。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中外文学领域内都涌现了大量的以揭露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弘扬生态责任、推崇生态整体观、倡导尊重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文学作品。如美国生态文学家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对人类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美国生态文学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提出了生态整体观,主张从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去衡量每一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思想、行为和发展策略;加拿大莫厄特的《鹿之民》讲述了一群具有强烈的生态责任感的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重建生态平衡负责的惨烈故事;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预言了人类在贪欲和妄想的驱动下使科技畸形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灾难;艾德华•艾比的《孤独的沙漠》激烈地批判了超越自然承载力的“唯发展主义”。我国近些年来也涌现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如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刘贵贤的《中国的水污染》、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叶庭杨的《来自大气的警告》、马役军的《黄土地黑土地》、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报告文学作品,胡发云的《老海失踪》、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等小说作品,徐刚的《21世纪不是梦》等散文作品。这些中外生态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揭露生态危机、张扬忧患意识,警醒世人,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或者通过文明批判,探索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文化根源;或者通过描述回归自然的浪漫,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或者通过对生态整体观的推崇,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与生存的权利。这些都是优秀的生态教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各类文学教材和读本中现代生态文学作品的数量都比较少,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生态文学作品外,还可以给学生开列生态文学必读书目,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欣赏生态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受到生态熏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生态文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层面的通力合作。在文学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潜在的生态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上一篇:大学生素质论文范文 下一篇:ppt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