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17:32:06

信息教育论文

信息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信息教育论文篇2

虽然我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深化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中国的计算机教学仍旧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1教师对计算机素质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还是将自己当成教学的主体,一节课下来只顾着灌输知识,却忘记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对课堂充满厌倦感,往往学生的人在课堂上,心却飞到课堂外了。

1.2教师的教学方式死板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程用书的内容大同小异,比如说介绍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时候,首先会从计算机硬件的创始人说起,然后依次介绍基本的5大硬件设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人换衣服还快,老旧的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也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兴人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堂不够活跃,一节课既没有什么提问环节,更不必说小组交流讨论或者是游戏环节了。

1.3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之间的差异不会很大,但是在新技术这门学科差别就非常明显了。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不同,教学资源不同,学生的家境条件也不同,有的学生甚至在高中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多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就难以平衡了。这种不平衡会给教师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2分组合作学习法的重要意义

分组合作学习法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优势,其一是因为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教师不会在课堂上一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合作交流,增加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实际上以教师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因为仅靠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将会非常的被动,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其二是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合理公平地竞争,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因为分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与小组成员进行配合,共同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3分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3.1分组合作学习法的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法有4种学习形式,分别是课内分组学习,课外分组学习,网上分组学习,网下分组学习。在课堂内,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临时安排小组进行教学,比如设置知识竞赛问答环节,让不同的小组互相提问题,或者是抛出一个议题,让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课堂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小组也可以在网上成立讨论组,当离开学校或者不在教室学习的时候,也能进行交流讨论,组员联系起组员也将更加方便。同时,网上聊天还能增进组员之间的情感,在组员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小组成员也能集思广益,共同克服困难。

3.2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

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首先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能力来划分学习小组,制定教学内容,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将能够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要注意设置好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保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其次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平等,民主。比如教师在讲述WORDS文档知识的时候,不能够专门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可以叫一组负责用word写文档并添加艺术字,另一组则添加图片表格,其余的任务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难易程度相当。最后,教师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快在学习小组内部选出组长,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分工,否则学习小组成员会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小组的凝聚力会越来越低,小组的生命力也将逐渐丧失。实际上,在分组合作学习推行之前,已经有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该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组员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小组就解散了,这也使得不少学生认为成立学习小组不仅对学习毫无帮助,反而会影响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鼓励支持,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定期抽查小组内部任务布置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教学的温暖,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与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学习的乐趣,提升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公平竞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会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信息教育论文篇3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教师也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儿童的必备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园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和相应学习软件,可以带动儿童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信息技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介入,使幼儿的学习轻松愉快,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从国内外的形势看,信息技术技术进入幼儿园教学是当今学前教育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已经很广泛,幼儿园也基本都备有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硬件。幼儿园也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刘萍老师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入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可见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课堂。在本地,我们通过对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的调研也了解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自主开发适合幼儿课件的能力。很多教师只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两点定位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国家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新的定位。

1.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定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必须注重课程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计算思维能力目标。2011年第三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ECT2011)基于计算思维的特征,制定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该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专家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力争不偏离这一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落到实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的photoshop图片处理能力、flash课件制作能力、基本的网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不考虑孩子各年龄段的真正需求,更不能站在成人的人生观角度去对孩子的儿童观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角度来说不合适,从我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特征角度来说也不合适,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来说更不合适。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还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当前形势下,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活动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幼教改革计划与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三、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计算机科学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以及行业组织课程。初等教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时,可以参照美国标准,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美国学校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与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汇总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我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有钢琴、舞蹈、声乐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科研、管理、教育能力的专科以上层次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发现,高达86%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而调查显示“会使用计算机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只有30%。这显然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让学生把目标定位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儿歌动画制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评价即评判课程实施的价值。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评价的目标在于创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课程设置提供信息。一般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测评、学生档案袋、作品评比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为以后的工作需求做准备。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对教师的工作及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活动。教师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可以放弃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先进的考试系统更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要纠正“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的举措,在教学中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又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自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纷纷回应。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已完成第一轮的三年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我们要抓住当前形势,励精图治、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改革与评价。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注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幼儿教育师资。

信息教育论文篇4

1.1系统的研究目标。

整个系统分为课程资源集成子系统和课程资源评价子系统。采用B/S的设计结构,通过IE等浏览器使用,这样可以发挥“211工程”建成的宽带网络优势,统一标准、建立规范,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课程资源子系统中所集成的音频、视频、课件等课程资源保存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并提供下载和浏览次数等数据;建立有效且分级嵌套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建立调查问卷;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XML格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定量的评价结果,将整个评价的过程以C/S结构通过程序进行实现,开发出课程资源评价子系统,评价子系统中所用到的XML形式调查问卷以及问卷结果通过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进行组织,直接保存到磁盘上。

1.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a.实现以程序进行模糊检索检索存储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b.建立能够全面、客观提供支持的评价指标体系;c.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XML数据分析的过程建立判断矩阵,检验一致性。

2.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研究方法。

采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情报学这三个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思路,通过综合运用软件工程学、数据挖掘、运筹学、信息论等这三个学科的基本理论。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指导整个科研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运用信息论的知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行进数据挖掘过程中,运用相关知识建立基于决策树的评价模型,并通过编程实现了模型求解,得出挖掘结论,这些结论能够揭示了影响课程资源适用性的关键因素。

2.2项目创新之处。

a.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采取当前主流的开发技术———Framework3.5和JavaSE两种开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便于课程资源集成子系统以B/S的结构进行实现,以及C/S结构的数据挖掘过程即开发课程资源评价子系统的有效进行;b.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评价研究成果,多渠道、多方面采集详尽的中外关于网络教学评价,信息资源评价和课件评价等相关资料,构建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c.使用XML描述问卷调查的内容,利用XSLT将XML转换显示在浏览器上,实现问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分离,同时将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样以XML的形式进行描述;d.使用分类层次法建立决策模型对XML格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定性的分析结果;e.在实现课程资源集成子系统中,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这种访问控制技术,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减少授权管理的复杂性,减低了系统开销。同时采用存储过程和MD5加密措施防止SQL注入攻击等非法侵入。

2.3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在开发课程资源集成子系统中,采取典型的N层结构,其结构设计为五层,分别是:Web层、业务外观层、业务规则层、数据访问层和业务实体层。a.Web层为客户端的访问接口。业务外观层是将Web层与基础业务逻辑隔开,处在Web层和业务规则层之间,用于提供基础业务对象一致的接口。业务规则层是业务对象的规则集合。数据访问层用于传送数据。业务实体层与数据库中的数据相对应,每个业务实体组件包含一个主键标识,该主键标识与其在数据库中对应记录的主键相同。客户端应用可以利用此主键定位业务实体组件实例,进而完成对数据库记录的定位。在具体的实现中使用关系数据库存储诸如视频、音频、教学课件等各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以XML的实行对这些资源进行描述,便于用户的浏览和检索。在Web页面上设计出支持用户进行模糊和精确查询的检索方式便于用户的使用。b.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的评价指标集进行研究,形成本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c.XML代表可扩展标记语言,支持用户自定义标记,使语言具有可扩展性。用XML描述的文档反映层次结构,可以用来转换为其它语言如HTML。进行定量评估时有以下特点:这些评估指标是分级嵌套并且有可能被存储起来作为模板,以备使用;同一评估问卷可能有横向表格或纵向表格的不同形式;评估问卷收集的数据量较大;问卷信息伴随着相应的评估指标信息,以便评估使用。因此可以得到XML与本系统解决方案的关系。d.根据层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整个过程分为4个步骤: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用矩阵表示,称A为Z-X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得到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

3.系统预期工作结果与考核指标

整个系统以应用程序的形式开发出课程资源集成子系统,支持用户以多种方式查询系统,并设计高效的算法访问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授权管理的复杂性,减低了系统开销;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以XML形式建立调查问卷,并以用户熟悉的形式显示调查问卷,实现问卷的格式与表现形式相分离;根据XML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建立判断矩阵,使用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定量的评价结果,并将整个数据挖掘的过程通过程序进行实现,开发出课程资源评价子系统。

4.结束语

通过本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教学资源使用和评价的平台。由于本系统通过Internet提供给广大师生使用,这样就能充分的发挥在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化图书馆对于教学工作提供的辅助作用。通过对本系统的使用可以借鉴其他医学院校在其精品课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进而提升本校课程的教学水平;由于本系统通过Internet进行,也可以推广本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信息教育论文篇5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

[6]周剑辉,丁芳.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1期:63

信息教育论文篇6

1.革新继续教育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交换方式,突破了时间、地域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信息化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给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引入了崭新的指导理念。继续教育信息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法,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信息技术理念下的继续教育,可以课程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不同年级、专业的学员只要课程名称、规格及要求相同就可创建人数不等的教学班级,并可在自愿原则下根据地域、行业和兴趣等共同特征成立一定的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师资、课程、图书和实验室等各类教育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利用率大大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外延皆有了丰富和拓展。

2.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课堂移植到网络,它不仅学习和吸收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而且成功地利用技术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建出形象直观、效果逼真的模拟仿真教学情境,锻炼和增强了学员的感觉、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通过网络途径增加和补充了教学中的课前预习、课后训练和监督检查等重要环节,使得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过程更加完整。资源数字化给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了远距离、碎片化、可重复的学习过程,符合继续教育对象分布广泛、层次众多、时间零散的群体特点,解决了工学矛盾难题,促进了学员的有效学习。同时,其他形式教育的信息化也给国家、社会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数字化继续教育资源。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3.促进教育总体公平

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例虽然较高但也意味着相当一部分适龄人群由于经济因素、生活压力和教育资源等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大学梦,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信息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原先稀缺性的资源可以得到重新、合理配置,把大量、丰富、优质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资源送到穷苦偏远又有迫切学习需求的山村、乡镇和市县,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或学习的机会。可以说,信息化给高校继续教育开拓了面向大众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条件和空间,缓解了教育规模和培养能力严重不足的紧张局面,促进了教育总体公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础和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它的基本特征是“处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检索快速化、呈现多媒体化、组织超链化以及共享化和互动化”。自实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战略规划的出台,网络课程建设发展迅速,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积累逐步确立和形成了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法则。

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

(1)坚持人本理念。

在保证教学资源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从学习者角度出发,针对教学对象的认识特点来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意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除符合一般的逻辑结构外,还应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出发设置健康、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员在学习时不感觉到孤立无援,始终觉得周围人在关注着自己,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动态也非常了解,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与同伴讨论或请教教师。过程性记录与评价工具可以完整记录、分析学员的行为活动,经过科学的反馈机制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效果,促使其更高效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了解和掌握每一位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情况,根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学习行为。

(2)精心设计资源。

继续教育学员绝大多数拥有一定实践经验,比较看重学习内容对自己是否有用或可用,对资源内容的针对性要求很高。在保证科学性,兼具趣味性的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应提供更简洁、更实用、更生动和更容易获取的教学资源,努力解决继续教育学员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按照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原理组织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现一定的专业性、教学性和易用性,保证建设的整体质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从学习者出发,建立检索、线索、帮助浏览、智能推荐和演示导航等一系列导航策略,让学员可以迅速到达目的地页面。要凝练、编排相关知识点,采用超文本技术进行关键词链接,突出内容重点,映射学习难点。既要做好资源的设计开发,更要时刻跟踪本专业理论发展前沿,重视资源的应用和更新,有效提高数字化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生命周期。

(3)统一规范标准。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化发展,2004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简称CELTSC)制定公布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结构,但由于未能广泛吸收相关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与国内市场和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这套标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从我国目前68所承担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情况来看,各自为阵,所开发的继续教育资源是千姿百态,开发手段上有教师课程组式,也有模板制作式,莫衷一是。分散的、低水平的重复资源建设,不仅增加了高校和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而且使得各家、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难以做到互联互通。随着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日益深入,高校应建立一套数字化的编码、传输和播放学习设计格式和模型,为高校之间各类资源的快速传递和顺利交换解除技术上的壁垒。

2.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的法则

(1)树立开放意识。

受本位主义和狭隘的品牌观念的影响,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国内许多高校都迷恋于自成系统,追求大而全的资源体系。这种情况下,资源建设和共享严重受限,既丢失了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又束缚了行业整体发展。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论坛上倡议的公开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简称OER)运动,不仅影响了普通高等教育,更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开放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和突破口。英国开放大学成功的办学实践说明,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不仅没有让开放大学自断生路,反而是另辟蹊径,让其开拓了另外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开放性是信息化的典型特征,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包括教师、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都应该树立起积极的开放意识,携手合作,互通有无,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建设数字化继续教育资源,将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逐渐形成资源特色。

(2)加强合作共享。

“合作是资源共享最主要的特征”,它既有利于资源进化,也可以促进新资源的再生。世界范围内,任何一所名牌高校都无法保证自己开办的每个专业、每门课程以及安排的每个主讲教师都非常优秀。共享不但不会削弱高校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高校自身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根据学科、专业和自身需要,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可以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进行共享:一是政府主导式。由政府权威部门牵头,高校在统一的资源转换平台下按一定标准、步骤和分工参与相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如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二是联盟共建式。根据资金、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高校与高校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方式,经过平等协商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开发,如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三是社会合作式。高校与软件公司、教育培训机构或公益性组织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教育资源开发和运作,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联手推出的免费“凤凰微课”。

(3)注重保护产权。

数字化资源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特殊的知识集合体,具有对象广、易传播、影响力强的特点。尊重劳动价值,保护合法权益,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开发者创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创立于2001年的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Commons,简称CC协议),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条款组合的授权方式授予用户不同使用许可权限,避免了传统版权仅“保留所有权利”和“不保留任何权利”这两个极端选项的尴尬,较好地解决了版权争议。CC协议赋予知识创造者自由选择权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鼓励知识传播,在知识产权与资源共享中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除艺术作品和科学数据外,国内许多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也逐渐采用了CC协议,如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超星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应积极引入CC协议,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开发质量上乘的继续教育资源。

三、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对策

随着资源建设宗旨从“量”到“质”的转变,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总结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从满足学习者需要出发,以应用性和实用性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资源设计、开发与日常维护,努力创办有继续教育特色的现代质量提升工程。

1.立足高校实际,做好资源发展规划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要综合研究和分析自身的学科、师资和财力等资源建设条件,合理统筹,制订出科学、全面、长远的资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继续教育资源平台、项目建设和成果共享,最终实现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目标。加强领导,成立由分管校长领导的资源建设领导机构,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学院、信息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合力“进行顶层设计与细致规划”,“并进一步加强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赋予较强的强制力和约束力,规范建设行为,提高运行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员的主体性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投身到资源建设工作,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性。根据用户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提高资源产品质量。在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主动向社会融资,寻求企业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资源建设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

2.强调组织设计,提高资源建设内涵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质量良莠混杂,参差不齐,有的仅以静态资源呈现,是现有教材和纸质材料的翻版;有的缺少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转化和拓展,教学互动性差,对学习者的支持意义有限;有的则偏重于技术的运用,制作精美却忽略了其应有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出现了“舍本求末”现象。信息化背景下的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不仅仅要着力于媒体介质的数字化,更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存储、传递、学习和运用的全面创新。高质量的资源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高校应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基于资源特点确定相应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操作程序,确保继续教育资源建设质量。高校要根据建设项目需要,积极组建一套结构合理、技术全面、配合良好的资源开发队伍,其中既要有相应学科方面的专家,也要有教育技术专家、媒体设计、软件设计和出版编辑等方面人员。此外,高校应重视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能力培养,挑选那些既具有专业水平和计算机技能,又熟悉继续教育规律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资源研发。

3.注重日常维护,促进继续教育教学

资源建设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它不仅包括在前期进行的设计、开发,还包括后续的维护和更新等工作。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日常维护,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资源活性,而且有利于高校品牌和声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随着个性化学习的逐步展开,继续教育学员在资源使用和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或困惑需要解决,这就需要高校提供良好的过程保障,给予其及时的远程协助。一方面,要自下而上,从使用者的感知角度来检查和评价继续教育资源,综合学员意见及时予以修订和更新。另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鼓励教师不断充实、完善继续教育资源库,通过后期的良好支持服务促进继续教育教学。

4.符合学员特点,体现继续教育特色

高校继续教育学员多是基于岗位或个人需要而进入高校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成人,具有成熟的人格和一定的社会经验,学习动机明显,学习时间分散,自主性较高。因此,继续教育资源除具有主题鲜活、内容丰富、真实感强等现代数字化资源的一般特征外,还应符合成人的认知规律,满足成人学员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需要,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特色。学为所需,继续教育资源应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开发、管理和科研任务,与成人的日常生活和个性需求密切相关。注重应用,继续教育资源不应以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为目标,要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力求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等真实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当提供一些拓展性资源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便易得,继续教育资源内容应少而精,体量趋向小型化、片段化,在统一的知识网络框架下分解为独立的知识点,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组合与定制。同时,继续教育资源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支持在各种移动终端下访问、提取,适应个体学习时间、地点方位方面的差异特征,有效满足学员的自主性需求。

5.加强技术整合,实现资源全面共享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很多高校都采取了自主开发或者购买的方式来建立起自有化、独立的数字化资源和管理平台,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化建设经验。但是,由于在技术开发上相互封闭、资源管理和使用上各自为政,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制作标准不一、学科分布不均、更新成本高的问题,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信息只有流通才有价值”,云计算技术的诞生为资源传递架设了便捷通道,促进了大范围的信息与知识流通。因运算和储存能力强大,运行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云计算技术逐渐凸显其低耗、环保的绿色特性。继续教育也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尽快对目前应用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解除技术和利益上的隔阂,利用云计算软件来改造和开发资源,在一个全新的理念、架构下实现继续教育资源全面共享,将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引向深入。

信息教育论文篇7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信息教育论文篇8

1.1从使用计算机开始教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

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养成不良习惯,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注重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塑造,教会他们规范自身的行为。首先从最基本的爱护计算机设备做起,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让学生遵守计算机室的规定,不擅自修改、删除、更改电脑上的任何东西,除非当教师要求做实践。其次爱护计算机教室,教师应当强调计算机室属于公共场所,学生应当有责任爱护公共场所的卫生,不把自己带来的东西乱扔。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教室卫生也就是教会他们以后出到社会中也要爱护其他的公共场所,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再者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事先和学生做出一定规定,表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对学生来说能有一定的约束性,大多学生都能够遵守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榜样,因此教师应当在平时上课时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在做课堂示范和上机指导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并且时刻督促自己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遵守相关规定,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在偷偷的玩游戏,这时先不点名批评,而是利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了提醒,希望学生能够停止游戏,但是该学生并未在意提醒继续玩游戏,这时对该学生进行屏蔽显示信号,并且进行了严肃的警告。该名学生觉得自己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但老师还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给他留了面子,使他自己觉得有些惭愧,因此往后的课堂上该名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听课,不再违反规定,并在计算机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许多计算机课堂上都会出现,但是若教师对玩游戏的学生不管不理,学生便会更放肆,并且认为教师不会管自己。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长此以往,计算机课堂就会变味变为游戏课。因此教师应当对不遵守规定的学生做一次不点名的警告,让他们能够及时改正不规范的行为。

1.2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现在农村中学生留守儿童占很大的比率,这些留守儿童长年没有父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很多学生不懂得对父母、老师、社会的感恩,甚至有些学生道德严重缺失。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同的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在上课时结合一些德育内容题材,考虑到农村的初中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全体学生情况,在教学上不需要教太复杂的内容,上些比较简单且实用的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插入图片、编排文字等。因此教师在进行示范之时可以尽可能的挑选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一些关于爱国的、思念家乡的、互相帮助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制作了一页配有图片的Word贺卡,作为“母亲节”的礼物,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如何更美布局,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把Word做得更好看,内容更充实,这既学会知识,又增进了母子之情,既节约了学生的零用钱,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感恩节”来临之际,以“感恩”为主题,在上PowerPoint课前,播放一两个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精彩课件,引导学生做一个ppt给自己想感恩的人,这既让学生学会了课程内容,又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感恩。比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战争纪念日等等特殊的时间,在课堂结合教学内容,举一些正面的课例,即让学生掌握了技能知识,又给学生无形的上了德育课,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都积极动手实践,更让他们体会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观念,激发他们的上进行与爱国、感恩、爱家等等的情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当然,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间的一些特殊情况,做好有效的引导。一、在节日来临之前,象“母亲节”、“植树节”、“感恩节”等,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引导;二、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们身边众所周知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的国家大事,例如,2012年,在讲海报制作时,利用2012年7月24日发生在我县造成14人死亡,8人受重伤的一个重大交通事故为例,引导学生制作有关交通安全的海报,这样既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完成作业,又能够让学生牢记交通安全。这样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1.3强化游戏危害及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农村学生的见识面窄,许多农村学生往往对外界有着较大的渴望,因此要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来对外界做了解。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管理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网络上的内容有些事负面的、虚假的、有害的,加之初中生判断能力较弱,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网络上的某些行为十分“酷”,因此产生模仿念头,例如网恋。一些接触了网络游戏的学生更有可能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当从源头上把关。例如教师在打开网页看到网页上的一些新闻的时候,可以以它们作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是非判断能力,并且指出这么做的危害。再者,教师应当强调计算机的作用应当是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以及用计算机让生活工作变得更便利,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计算机游戏,教师应当对正确使用计算机能够带来的好处以及不正当使用计算机带来的危害做对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在课堂上,如果有少部分学生不满足与教学内容,想学习更多的内容,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并且适当的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帮助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一旦学生接触到了更多更丰富更有用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1.4在竞赛活动中加强道德的教育

除了上信息课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信息课的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现场制作贺卡比赛、宣传海报制作比赛等比赛,这些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各种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既让学生认识到各有所长,又认识到天外有天。当然在较大难度的比赛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组织协调,学会沟通沟通讨论,使他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享受合作的快乐。

2结语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政教处、班主任等某个处室或某个老师个人的事,德育也不仅仅是班会课的内容,各个学科教学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会让学生感到生硬、无趣的说教,而是学习过程中使自己拓展视野,开阔胸怀,起到了犹如春风一般,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要做到这点就要凭教师的经验把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掘出来,利用网络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传道於授业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上一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每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