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8:12:43

学习论文

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传统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直接面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学习动力的维持相对比较稳定。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学习。远程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并且学习者的层次和特点相差较大。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原因颇多,其中学习动力的维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学习者因在时空上和教师的准永久性分离特性加大了分析和研究的难度。近几年,远程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远程教育工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远程学习者及其学习特征方面,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是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维持问题。传统面授教育形式中,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或提高具有诸多有利和方便之处;而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情形就相差很大。远程学习者自身特性非常复杂,如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差异明显,不同的因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学习动力,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未来必将是一个以传统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并且不断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

一、学习动力阐释

动力,顾名思义是促使或维持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引申后可以理解为做某件事情时思想意识方面甚至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驱力。学习动力是使学习者进行学习或者维持学习行为不间断或者连续进行的力量。学习动力属于人类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之中,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非智力因素,也可窥见学习动力的重要。学习动力的产生对于一个有机体来说需要借助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动力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而构成。同时远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几个方面

1、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我们人类之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永不停歇,主要原因是人有自身需要。在种种需要中间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种需要出自于人的本能。另外的含义是人只有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谈其它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去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实现特定需要。学习需要属于最基本需要之一。因为它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人们通过学习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实现其它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学习需要首先源于人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的未知。人有对未知对象探索和学习的本能,正是在这种先天的本能的驱动下人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其次,当学习者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不能胜任时便也有学习需要。再次,当学习者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以求得到别人的赞许或者表扬时也会有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远程学习者从学习需要来讲和其他的学习者没有过多的区别。

2、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基础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后续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把新的认知对象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这就说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先前的学习基础对继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发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就决定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有多少。根据调查和统计,远程学习者其年龄一般界于18—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知识、职业背景差异很大。年龄小的学习者,基本上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久,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学习者而言情况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走出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原来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进一步学习困难就很大。对于开设像高等数学这类课程的专业来说,真是难之又难。甚至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在继续教育阶段选择了与自己先前所学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其它专业。

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度,又得不到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动力逐渐就会减退以至最后消失。如果远程学习者能像一个旅游者,花钱了,身体累但心里又很快乐,那学习的动力就不言而喻。

3、远程学习者的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所谓自信心是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与其说自信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更不如说它是完成特定任务的动力。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就是通过远程学习拿到相应文凭或者学到一定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大,自信心就强,可能性小,自信心就差。学习的基础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方面。此外,工作的特点以及单位的性质对自信心也有影响。比如工作很忙,经常还要加班的人就很难有自信心。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否也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远程学习看似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家庭成员大家的事情。不仅需要给予他们学习时间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4、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两类具有明显代表性。第一类与社会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各个用人单位都把文凭标的成能否录用的第一个门槛。为了能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质量,不得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习。具有这类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动力看似强大,实则不然。他们把心思不会真正用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以通过课程考试为目的。第二类动机基本上是这样的人群所拥有:他们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通过远程学习以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其目的是能够更好的驾御工作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状态甚至享受工作。个人学习动机从大的方面来说源于社会需求。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5、远程学习者的情绪和情感因素

与学习动力有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绪情感。所谓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现为表情、生理以及体态方面的变化。从情绪方面来讲,如果远程学习者处于快乐的体验状态,其学习动力就强。反之当他处于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中时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从情感方面来讲如果他的学习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联,学习动力也就强大。

三、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策略探讨

按照唯物辨证法原理,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主观和客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学习者自身因素,包括动机、学习时间、家人和单位的支持、学习基础和条件、学习者心理状态等;而从客观方面来讲则离不开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交流和沟通渠道,远程教学管理等。

1、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重要基础

满足需要最简单的理解可能是学习者要什么就能给他什么。其基本含义如下:一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是满足同类学习者的多种需要。个别需要主要指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已经能够满足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来进行学习。例如,出差在外,只要学习者身边能有一网的计算机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工作告一段落的间歇也能如此。远程学习者碰到的学习困难或者障碍要远远多于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学校中的学习者能够得到帮助的途径比较多,而远程学习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思考和理解。如理解某一个概念、他需要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有时仅仅有一类媒体资源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远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他们才行。而现在的远程学习网站建设就这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理想,基本上以文字材料和大头像视频为主,,不具备教育技术手段应有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点。本来,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维持是个棘手的问题,要他们面临新的枯燥环境或者不能给予更多帮助的环境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远程学习资源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很重要方面。因为远程学习者花了各方面的努力,目的就是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果学习资源有问题,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学习动力就会慢慢消退。

2、学能致用是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诱因

无论是持什么样的学习动机的远程学习者,都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远程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需选择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联的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学而时用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而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学习者工作单位的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远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让远程学习者学能致用是远程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能拿到一张文凭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既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违背了远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3、加强远程教育的人性化管理是必要保证

远程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管自己的队伍,而且要管理环境,更要管理学习者。管理务必做到科学、高效、准确和人性化。管理的一切内容以及行为和方式都要以保证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出发点。远程教育管理更多体现在对远程学习者的服务方面。我们可以跟随一个学习者决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开始来看一下都需要做哪些事情。首先,他要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来实现自己的远程学习计划。一般来说,名牌院校比较容易被选中;远程学习者还会考虑最终拿到学历或文凭的难易程度。其次,他会去网上进行登记注册。这时候,远程教育单位提供的网络环境就比较重要,必须是简单、畅通和充满人情的。接下来就要真正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了。课程设置是远程学习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必须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系统性。而远程学习者的出发点和远程教育组织者有一定差别。前者主要了解哪些课程好学,哪些又不好学,哪些更加对自己有用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要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咨询释惑方便快捷。尽量把远程学习者从严重的学习孤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事实上,教师或管理者通过课程学习以及一些活动建立自己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熟悉感、亲近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不可缺少的。

综上,我们不能说让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曲线成为一次函数不断递增,至少也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远程学习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2-8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1-333.

[3]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26-28.

[4]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15-17.

[5]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J].2001,(6).46-48.

[6]李森.教学动力论[EB/OL]

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分布式学习的定义

“分布式”一词最初出现于计算机领域,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储存和处理的两大功能。当被引入教育领域后,就出现了“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系统”“分布式学习环境”“分布式认知”等概念。

根据美国高级分布式学习(ADL:AdvancedDisrtibutedLearning)机构和Saltzberg教授(1995)的研究,分布式学习是被看做是“利用各种媒介与技术形成丰富的资源和构建良好的学习支持环境,构成各节点相互关联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的教学时空分离,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二)分布式学习的特征

1.强调学习的信息化,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超越时空限制,强调时空分离,说明它是远程教育未来可能发展阶段或者只是具有远程教育这一本质特征(教与学时空分离为远程教育的本质);

2.强调广泛的对象,不局限于目前远程教育针对的主要对象——在职成人,说明分布式学习可以是终生教育的一种突破方式;

3.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追求的学习者自我构建对世界理解的知识模型,以及对学习情境的重视;

4.强调学习的随机性,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相合,即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等,因此分布式学习也是一种后现代的学习方式。

二、分布式中的教与学

(一)教师角色多样化

1.从地位上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而在自由的分布式学习中教学时空分离的情况下,教师主导作用将被削弱,在通过媒介、不定时联系学生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便显得极其重要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关键点上、兴趣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在教学过程之外,教师要引导学习者积极与自己沟通联系,教师要适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总之,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较好的扮演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角色。

在分布式学习中,注重的是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习者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习者的合作者,与学习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习者,与学习者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习者实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的,建立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2.从传授方面来讲,由传授者转变为经营者和实践者

分布式学习作为远程教育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体现远程教育教师分工的特点的同时要求教师作为一个对知识传授负责的个体出现,是知识的经营者。教师要对资源进行组织和分配,认真分析资源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的习惯优势,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好教学进度和各种必要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全面把握信息化时代的课程设计理念、分布式学习中对象的广泛等要素。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情境的构思,Moore曾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做了如下论述:“教师应该集中精力创设能够最佳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和其他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并获得对学习活动的愉悦感。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增强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的环境要素,最大程度地减少有碍学生学习的环境因素”。情境设计在于构建,更在于随意。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利用各种突发的情境来为学习者服务。

同时,教师也是知识更新的实践者。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日新月异,未来的发展也必将如此。传统课堂的课本显然永远赶不上这样的速度,以网络为媒介的分布式学习中教师则可以随时把更新的知识添加到原来的课程中或者设计成新的学习课程,与学习者共同探讨,不但能满足学习者自身和社会工作的最新需求,也使老师对最新的知识产生良好的实践性理解,这也是分布式学习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求老师保持积极的研究态度,关注学科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更新的实践研究者。

3.从结果评价来看,由评价主体转变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如前所阐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合作者出现,也作为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因此教师与学习者都有评价双方的权利。在网络背景下的分布式学习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设计的作业,同时通过各种媒介的联系取得的反馈信息也是一种评价来源。这要求教师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观念,利用评价产生的反馈来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兴趣等正面情绪。学习者对教师的评价则体现在选课率、评优率等方面,作为知识经营负责的个体,学习者对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

(二)学习者角色中心化

1.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者通过与课程的交互,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资源与创设的学习环境,根据自身生活的直接经验不断地解构、建构,追求个体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和发现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者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学习者是最终学习行为的决定者

虽然教师会引导学习者来选择所需的课程和按照教学计划来学习课程,但在网络背景下的分布式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学习者也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己控制和管理学习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真实地学习水平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随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甚至可以主动地去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总之,学习者按需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心角色由教师向学生的过渡。

(三)教学双方角色的发挥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具有现代信息化观念的教师才能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合作者、经营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获取资源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要树立平等教学的理念,对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注入新时代的理解因子,融入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双重角色当中。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学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等都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分布式学习中,教师显然还需要具备信息化的理念、信息化知识、网络化的教学技巧等知识,要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机构,墨守成规、固执不变的做法只会使自己被信息化时代淘汰。

3.学习者要提高自身的自主自制能力

学习者也要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学习状态: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学习者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要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制力,抵制抑制学习进步事物的诱惑,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总结

分布式学习作为未来远程学习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作为今后现代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使目前仍然是一种概念和理念,还缺乏实践的探索和验证,还没有形成相应成熟的管理和组织模式,但对目前教与学的角色转换提升产生了强有力的挑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须要从传统的角色理念中脱身出来,积极尝试研究总结,促进新型学习方式下教与学角色研究的发展,促进分布式学习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分布式学习;角色变化;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分布式学习作为一种未来学习可能的发展趋势,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必将逐步进入人们的主流视野。文章阐述了分布式学习中的教与学的角色变化以及两者的发挥,以期为深刻理解探究分布式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Moore,M.G.(1998).Introduction.InC.C.Gibson(Ed.),Distancelearnersinhighereducation.Madison,Wisconsin:AtwoodPublishing.

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焦虑状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焦虑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IDs)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学习者须在有了安全感,没有烦恼的情况下才能专心完成学习任务,人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必须以此为前提。’,〔’飞在研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时,学习者的语言焦虑进人了研究者的视野。根据普通心理学原理,研究者将焦虑分为三种情形:特性焦虑、状态焦虑和情景焦虑。其中,特性焦虑与学习者的个性有关,而状态焦虑指某一特定场合(如考场、公共场所等)所带来的焦虑,情景焦虑是指具体的情形和事件引起的焦虑。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焦虑属于情景焦虑,它是学习者因为学习对象的语言难度、内容广度、时间限度、陌生背景和对学习价值的怀疑等引起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川这种情绪状态的持续存在可使其转化为状态焦虑,产生对这一课程的恐惧心理。虽然低焦虑状态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者起到积极的推动的作用,但高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学习过程。因此,对学习者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焦虑表现的研究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焦虑表现及成因

英美文学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部分,要求学生能熟悉掌握英美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阅读部分原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多数学生有学习困难。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和让学生写学习心得等方法,教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焦虑水平较高,达到了影响学习效果的程度,造成了学习困难。

综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如下表现:(l)缺乏学习热情,没有动力,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2)精神压力过大,心情烦躁,学习效率低。课前、课后花了不少时间,但收效甚微,依此循环往复,不能自拔;(3)看到文学书就感到头痛、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4)自我评价低,处处消极被动,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身体的、心理的以及认知的非常态表现是学生焦虑情绪的外化。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这些表现缺乏心理学、教育学层面的认识,要么是听之认之,要么单纯从学生的意志品质上找原因,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从学生自己陈述的焦虑原因中,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第一,担心文学没有实用价值,对求职没有多大帮助,将太多时间花在这门课上会耽误了对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这门课所涉及的内容庞杂,有史、有作品、还有文学批评,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又有限,担心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学好,从而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影响毕业;第三,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高,无法读懂原著,或担心自己没有文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能领悟到作品的精髓。在中国外语教学的历史上,以文学作为教材或教学资料由来已久。学习者通过阅读外国文学著作,提高语言水平,了解异域文化,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是适合的,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语言学习者的认可,而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正如布拉姆菲特(CJ.Bru汕t)和卡特尔(R.A.Carter)所说:“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文学的本质,教育管理者和大众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学成为学校里的一门课程。’

学生之所以为“文学课有没有用”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不清楚文学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文学课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特殊用途语言摆在学习者的面前。仅英语就有经贸英语、商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根据英语的具体用途划分的类别。表面上看,文学和这些实用性强的语言门类好像没有任何关系,在大学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今天,学生自然会质疑这门课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历次修订中,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呈减少趋势,而课程内容却在增加。如果教师未及时做出合理的安排,厚厚的几大本教材本身就会让学生感到不安。在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会上,与会教师常就文学课教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如何取舍?文学史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研究生人学考试都包括文学史。不读作品,文学课就成了空谈;读了作品,不做最基本的批评,也是毫无意义的。其次,所谓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到底指哪些?中外文学史家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那些作家、作品又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呢?要消除学生的疑虑,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学生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不明确,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综合素质和经验经历都会对文学课学习产生影响。麦克尔•隆恩(MichaelN-功ng)指出:“(教师)不应该要求非本族语学习者写‘文学批评论文’,除非他的外语已达到了高级水平,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长期训练和背景知识。”因此,学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通常和老师或自己对学习结果的过高期望有关。

三、降低学生焦虑水平的对策

在了解了学生的焦虑成因后,教师应着力从多方面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以提高学习效果。沃尔德(ReneevonWorde)指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才会有效降低学习焦虑:第一,让学生对焦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态度;第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运用以激励为主的教学方法。固多数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会自责或迁怒于他人,使得自己的焦虑水平大幅上升,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引导他们了解焦虑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让他们了解心理学对焦虑的界定,然后,帮助他们分析焦虑的成因。经过老师引导下的自我调节,他们会发现,自己在焦虑状态下,将学习的困难放大了。教师向学生公布的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和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焦虑。但如果学习内容过多、过泛,教学进度过快,仍然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因此,象英美文学这样内容浩繁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分解教学任务的方法,消除学生对长远学习目标的焦虑,让他们专心于一个个小单元的内容,明确每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面对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以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另外,轻松的学习环境不仅指活泼轻松的课堂教学、适当的学习任务和高信度的测试,它还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环境。

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进入初三年级,我们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即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因此就片面的认为化学难学,不想去学。其实每一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本人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观察实验。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3、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再次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积极动手实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1)体育与健康学习动力:指的是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的认知与主体需求水平。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动力强的中学生,会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各种体育与健康活动中来;(2)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志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支撑与驱动中学生向着更高体育与健康目标拼搏的动力,意志力水平的高低,会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体验带来直接的影响。(3)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指的是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习得能力、创新能力的总称,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的高低对体育与健康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特征

2.1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自觉性

素质教育胸怀的广阔性与愉悦性,指导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让中学生愉悦的进行体育与健康学习参与,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哲学意蕴。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等工作,目标高度契合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健康第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等基本的理念。在以知识技能为学习内容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开展过程中,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表现出了“自然与生态性”、“成长的愉悦性”、“人际交往的博纳性”等教育情怀与追求。

2.2体育与健康参与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接纳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学生运动参与的开阔性,这种开阔性既包括人本层次的开阔,如: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学生对他人(教师、同伴)的接纳、师生对自然环境的接纳(场地、器材等)。也包括运动时间(在校、放学后、假期)、运动地点(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开阔性。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运动参与的开阔性,是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这一平台,培养中学生善于接纳、勇于承担、乐于创新等胸怀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素质教育特色体育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方法。

2.3体育与健康关系处理的博纳性

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学生与场地器材、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中的关系处理能力,达到提升中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与博纳胸怀的目的。例如:在素质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一栏,我校创造性的提出了“发展学生博纳情怀,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目标。

2.4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关注中学生发展的过程与可持续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是培养与发展中学生运动技能与良好体育与健康行为习惯的手段。关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运动参与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与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己任。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开展,对促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情感体验的提升、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与习惯,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与路径。探寻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可持续性,是素质教育不懈的追求。

3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培养策略

3.1学校要引导体育与健康教师发展

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与体育与健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师作为主导者,体育与健康教师的责任感、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体育与健康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要勇担体育与健康教师发展的领航员,通过教师在岗培训、人才交流、省市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基本功比赛等途径,满足体育与健康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塑造优秀的素质教育师资,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全面的人力资源支持。素质教育在关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体验的同时,注重体育与健康师资培养“反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价值。

3.2不断改革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习得的主要平台。体育与健康课堂这一平台的坚实度与厚实度,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提出了:“怡情导学、悦性主学、悦动互纳、快乐展示和博采善思”的基本范式。在这一基本范式的引领下,需要从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课堂评价方法等角度入手,在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有效提升,不断丰盈的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学校要积极发挥体育与健康兴趣小组的引领作用。

3.3提高体育与健康赛事的参与度

学校运动会、体育与健康文化节的开展,既是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全面检阅,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兴趣的重要方法。素质教育视域下学校体育与健康赛事的组织与开展,以全校师生为组织对象,以范围更广、参与人数更多为目标,满足不同层次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竞赛的需求。坚持每年举办校园体育与健康文化节,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了团体操演练、田径比赛、趣味游戏比赛、体育与健康社团展演、体育与健康摄影、体育与健康科普知识讲座等多样化的内容。

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大学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学习与治学,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成绩很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跟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对于大学来讲,教师可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改进。一方面教学要充满活力与艺术,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主动学习与思考,要学教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与研究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与治学活力与艺术创新求知求用

人类知识的开启,文化的累积,社会的进步,都是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如何继承以往的文化和学术遗产,注意现代的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使文化与知识薪火相传,更以不断创新的治学活动,使其发扬光大,确实是教学育人应尽的责任。

教学是师生共同朔造自我的开端,因此,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学生,从师取友,读书阅历,是不可缺少的人生历程。在大学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除了依靠教师的讲解,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思想。否则皆是依靠教师,就不能卓尔树立学生本人的成人理念,所谓“从人得者,俱非家珍”。因为学习或治学贵乎创新,没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

作为教师,教学贵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师生切磋,互相学习,才能决犹豫,出新意,发现新理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如周敦頣所云:“思者圣功之所本”(《通书?圣学》)。刘知几论思维判断的独得功夫,更为畅快明白:“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史通?自序》)。”这充分说明了治学或学习贵能思悟独得,当然这一根基,仍要建立在师生在教学中讨论和课后阅读资料上。元好问诗云:“鸳鸯绣罢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谓所可公开的只限治学的结果,其自秘重者,乃治学之方法。古人是否秘法自重,是另一问题,然而教学与治学必重方法,故孔子云:“下学而上达。”钱穆以为“下学”即是“术”,《中庸》云:“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钱穆又认为:“行远,登高是目标,属于道,自迩、自卑则是方法,属于术。”可见钱穆的解释深得古人的深心(见钱穆著《中国学术通论》)。可见教学与治学贵乎有方法,盖由“术”以达“道”,由术以由体达用,非有“术”不可,可见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方法之难,一是在于因时、因地、因人,斟势酌理,言之不易;二则人事无常,变动不居,无一定肆应之方,究求甚难;三则术源于道,人各异“道”,人各异“术”,故无一致的方法;四则方法出于经验,经验不同,各人的方法因而各异,虽有方法,更难以传授,故元好问云:“莫把金针度与人。”实有金针不能相度的深意,故教学与治学方法,牵涉甚多方面,不是纯然的一种方法论,而应先从端正基本思想意识入手。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的活力,是一种艺术和热情,通过教学来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自悟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力呢?下面,我们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

1教学应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学是一位教师精神与智慧的综合发挥,为激发教学活力,应首先从激发学生立志起,然后审己,明势,才能虚静,有恒与耐苦。因立志决定一个人的趋向;审查自己才能确定目标;明白未来趋势,以知作为;能虚能静,以作“照”“察”;才能有恒以收功;耐苦以求成。

教与学可以看成是一种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和活力。如果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学生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学习知识。既然教学有主动、被动之对比,那么教学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学生,学习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学习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更主动一些,他在知识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学生对他自己,以及对教师教的内容,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虽然严格说来,不可能有完全被动学习这回事,但还是有许多学生认为,比起充满主动的问与答,讲与听完全是被动的事。教师讲课起码必须要花一些力气,学生却只要听就可以了。学生被当作是一种沟通接收器,“接受”教师很卖力地在“给予”、“发送”的迅息。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的常规,实际上这种“接收”就好比是被打了一拳,或得到一项遗产,或是法院的判决。其实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收”应该像是棒球比赛中的捕手,而教师应该是投手或打击手才对。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主动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投手或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要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球是毫无感觉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捕手接住,完全看打球的人如何玩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类似。讲课的内容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类比的概念往前推。捕手的艺术就在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同样地,教学的艺术也在尽可能掌握住传给学生每一种知识迅息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捕手与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教师不会故意投给学生接不到的球,尽管有时候看来如此。在教学中,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刚好被学生掌握住了。教师的技巧与学生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事实上,教师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有些教师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们完全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也精准正确地传达出去了。因此很公平地,比起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教师,他们是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住”的。

这个比喻有一点不恰当的是:球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不是被完全接住,就是没接住。而一门课,却是一个复杂的物件,可能被接受得多一点,也可能是少一点;从只接受到教师一点点概念到接受了整体理念,都有可能。学生想“接住”多少理念完全看他在学习时多么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学习的技巧如何,即有没有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明确教学目标:为获得知识而教,以及为求得理解而教

通过教学观摩,我们可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教师没有一定的种类,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教学是教师个人的特质,和技巧与练习的关系不大。作为教师最正确的方法是凭借一种方法来导引和激发学生学习。我们假设学生有自己的头脑,现在让我再假设学生想学好一门课。这门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学习的一本教科书。编著者、教师和学生通过这本书来沟通一些想法。要想成功地完成这门课,完全看教师和学生能接获多少书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并如何理解和扩展信息。

当然,这样说太简单了。因为在书与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两种关系,而不是一种。攻读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经验可以象征这两种不同的关系。这是教科书,那是学生的头脑。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时候,对书中想要讲的话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如果很了解,他就获得了知识信息。如果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学生明白的,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就跟学生就是两个头脑在同一个模子铸造出来。这本书的信息只是将学生还没读这门课之前,便共同了解的东西传达出来而已。

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一、观察了解幼儿

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幼儿学的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幼儿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1.了解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幼儿的兴趣,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在命题画创作中,如果有的幼儿认为教师的命题限制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对另一个主题感兴趣或是对此命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时,而教师依然采取集体教学模式,就很容易打消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时,教师应通过个别交谈和辅导,顺应幼儿创作的需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使每位幼儿的创作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供幼儿学习的机会,当然也不是盲目迎合幼儿的每一个兴趣,可顺应幼儿的需要,临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适时引导幼儿,满足其表现需要。

2.了解幼儿所处年龄的发展阶段

在活动中,同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发展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担任的是大班的美术教学工作,班上有些幼儿仍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能准确地再现画面。我就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材料,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那些已经跨越涂鸦阶段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3.在绘画活动中先“画”后“说”

在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说”,幼儿后“画”,这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既有利又有弊。幼儿往往以教师为标准进行模仿,即使鼓励他们去想像,幼儿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作品出来基本大同小异,这显然会限制幼儿的创造和想像。因此幼儿在评画过程中,往往没有积极性,总是围绕老师的构思来评价,没有创意。久而久之,则会对绘画失去应有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欲望也会降低。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先“画”后“说”的方式,不约束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结果,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画面不受约束,内容丰富,自然说的也有兴致了。这一过程的交换,增强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孩子们往往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和老师,来表现自己。同时也为幼儿提供资源共享的机会,借鉴别人的创作,丰富自己的灵感,幼儿口语得到了发展,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绘画的兴趣也更高涨了。

二、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术活动中,良好的环境也能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学习。

1.丰富的物质环境

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参加美术比赛,结果发现,参加过比赛的幼儿,他们的绘画兴趣更浓厚。这是因为外来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由此所想,教师应常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及手工作品,悬挂一些世界名画供其欣赏,并在环境布置中,重视幼儿的参与设计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在生活中,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比如不同质地的纸张,油画棒,毛笔,废旧物品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这既能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又有利于幼儿在各种材料的探索中,获得学习经验。

2.创设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宽松,自由的环境可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营造这种环境,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位幼儿的艺术创作。语言鼓励可给幼儿带来自信,比如“你的画颜色像彩虹一样漂亮。”“你用旧纸盒做的长颈鹿真可爱,让小朋友都来欣赏好吗?”……教师给予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其在获得成功同时,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主动热情地参与,创造。另外,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大胆表现。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设计“未来的房子”这一活动中,我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先回忆曾见过的房子,然后想像未来房子的形象与功能,最后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你准备怎么设计?”“你有什么好主意?”“你需要用什么材料?”“你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等等,根据幼儿的思路,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使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相信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

1.形式多样的导入环节

美术活动的导入一般都采用出示范画的方式引发幼儿兴趣,但如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幼儿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变化,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进行绘画“海底的鱼”活动中,运用了表演的方法导入主题,先为幼儿准备了水草,海底生物等背景,又准备了几条不同形态的鱼藏在水草后边,系上线以便拉出。导入时,我一边唱“鱼儿鱼儿游啊游”一边将各种不同形态的鱼拉出来,让幼儿观察,孩子的兴趣及作画的欲望就特别高。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活动,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有帮助的。

2.因人而异的辅导环节

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辅导。无论集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我常采用“你为什么这么画?”了解幼儿所想,以启发幼儿用画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幼儿的创作,给其提供丰富的观察刺激,让他们从观察中找到美,表现美。例如让幼儿画“”,我不直接告诉幼儿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观察的形态特征,花朵大小,高低,颜色深浅的对比,来唤起幼儿自由表现的积极性。

3.注重活动的评价欣赏环节

评价欣赏是美术活动的最后环节,往往被忽视,其实精彩的评价欣赏,也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采用集体评价,自由欣赏,自我评价欣赏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幼儿运用各种形式,学习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如教幼儿从色彩的运用,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创作等不同侧面来欣赏评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使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浓,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更加丰富!

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规律教学改革数据结构

许多学者对学习规律和学习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上述文献都没有深入分析学习动力与学习内容及形式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研究了学习动力与学习畏难情绪的增强环路关系,并分析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逐步增加学习难度而不是难度波动的必要性,提出了对《数据结构》内容和难度分布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学习动力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来源于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联系。当面对难点内容时,如果对该内容感兴趣,学生会主动去钻研,较少有畏难情绪,否则就会有较大的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越大,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又会影响学习的兴趣。图1的左半部分对上述学习规律进行了示意。图中的“同”表示一种促进关系,而“反”则表示一种抑制关系。从其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①作为学习动机来源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内容时,具有重要作用;②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会挫折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动力。

图1学习规律及教与学互动作用示意图

图1的右半部分给出了学习与讲授之间的关系。学生越具有积极主动性,课程气氛越活跃,从而教师授课时,越具有积极性,其讲授课程也越细致,而教师的这些做法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充分利用这个互动过程,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某个环节处理不好,又极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教与学是一种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互动关系。

因此,学习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动力,主要依靠教学的形式,如教材难度的增加、理论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等。如果教材难度增加跨度大,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极易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动力形成挫折。而如果教授理论时与实际脱节,也极易降低学习动力。

下面我们提出的对《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基于难度梯度及理论联系实际这两方面展开。(二)学习动力规律的应用

《数据结构》内容抽象、涉及面较广。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不仅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而且较难掌握。该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分析各种数据组织及处理形式,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而各种数据组织及处理形式的实现以其程序设计为基础,而且数据结构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现行大多数《数据结构》教材都是按内容逻辑进行章节安排,而教师授课也是根据章节进行。虽然每章节的难度都是从易到难,但是从该课程整体来看却不是从易到难。从整体看来,学生要周期性地经历从易到难的过程,如图2所示。前一阶段难点引起的畏难情绪,极易影响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而多次出现的难点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到最低,如图3所示。由于学习兴趣逐渐减少,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收获也逐渐减少。图4给出了一种学生学习收获情况。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兴趣不断受挫,收获甚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数据结构》的难度分布,最理想的情况如图5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进一步在《数据结构》中加入实践的内容。如对Java的集合框架JCF或C++的标准模板库STL等内容的介绍。可以在学期初,请同学们构思用某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作一个小项目。然后,在《数据结构》实现中,不是按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搬进行实践,而是参考教科书上的实践代码,利用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小项目。

参考文献:

[1]景梅石.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实施课程[J].辽宁教育,2003,(7):1.

[2]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85.

[3]李素云,苏振生.遵循学习规律,优化课堂教学[J].河北教育,2000,(5):7-8.

[4]鲜静林.把握成人学习规律,切实提高干部培训质量[J].甘肃理论学刊,2003,(1):69-72.

[5]孔企平,张晓玲.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看“奥数”热[J].全球教育展望,2004,(5):70-72.

[6]苏玲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初探[J].教研论坛,2005,(9):13.

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一、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但却伴随着一切认识过程而发生,并贯穿于过程的始终。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或想象着什么。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当你对某一刺激注意时,对选定的刺激可以获得清楚的知觉;而对注意目标之外的刺激的反映则模糊不清,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注意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选择性。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巴甫洛夫认为,人在发生定向反射的时候,在大脑皮层上会出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优势兴奋区域,这个兴奋区域就是兴奋中心。这个兴奋中心就像黑暗中的手电筒光束一样,始终对准注意对象。兴奋中心的周围区域,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这种规律被称为诱导规律。如果把优势兴奋中心看成是一个“发光点”,那么,周围区域则是围绕着它的“阴影”。

优势兴奋中心的存在以及诱导规律的作用,说明在人所遇到的各种对象和现象中,有许多刺激物是被抑制起来了,未受到注意;而另一些刺激物则被加强,形成注意的中心。加强优势中心的兴奋,也就加强了皮层其他区域的抑制。因此,一个人对于某个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对于其他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这就像我们去火车站接人一样,当你注意力全集中在所要接的人身上时,成百上千的旅客尽管从你眼前路过,你却不在意。这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

2.注意的种类

注意通常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人在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许多情况下是不随意的,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比如,听到消防车的笛声,就不由自主地去看。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是也决定于人的本身状态。一切事物,如果它们跟满足需要有关,如果它们跟人的兴趣相符合,如果人对它们抱有积极的、特别是富有感情的态度,那么,它们就很容易成为人们无意注意的对象。其中,兴趣是无意注意的源泉。可见,一个一心向学的人,一个对求知抱有积极态度的人,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无意注意随时随地摄取知识。

有意注意或随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的这种有意地集中和保持注意的能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意注意常常服从于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对待事物的兴趣,特别是稳固的兴趣,也支配着有意注意,但是在有意注意中,注意和兴趣的关系常常是间接的。人对于活动的直接结果可能没有兴趣,但是对于活动的最后结果有兴趣。这种间接的兴趣,即关于结果的兴趣,几乎存在于自觉进行的每一件工作中。只靠直接兴趣和无意注意,是不可能进行长期学习和工作的。越是不感兴趣的事,有意注意就越显得必要。有意注意的特点和作用,对于学生所进行的艰苦的、单调的、重复性的学习具有特殊意义。

3.注意与学习的关系河南安阳小屯村,是殷代的都城。以前,这里的农民在耕地时经常发现一些骨头和龟甲,称其为“龙骨”,作为中药出卖。1899年,在北京清政府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于一次服中药时发现“龙骨”上有类似篆文的刻画,大为惊讶。他是金石专家,精通铜器铭文之学,知道其中有名堂,于是到药铺查问“龙骨”的来历,并选了一些研究,成了鉴定、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同为“龙骨”,为什么农民注意到的是它的经济价值,医药商注意到的是它的药用价值,而王懿荣却发现了它的考古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引发出一个问题,即人的注意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对某一事物是否注意以及注意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种因素:

一是熟悉度,即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这是亲合心理的外现,某些老年人喜欢看京剧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新奇度,即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这是好奇心的外现,人们愿意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重要性,即重要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这是兴趣、爱好、情感、需要在发挥作用,科技工作者能长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研究工作就是这个道理。所谓重要与否,不在于刺激的本身,而在于其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或动机。凡是你有强烈动机追求的对象,当其出现时,就会引起你的注意。在上述与注意相关的三种因素中,“重要性”对于研究注意力与学习的关系最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不熟悉的,并且也不像电视节目那样具有诱人的新奇感。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高度注意,关键在于自己的学习动机。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要通过提高注意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必须对所学内容保持高度注意(选择),而要始终对所学内容保持高度注意,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认真制订并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动机),通过自我约束使注意的中心始终指向学习,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注意能力。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主要是对学习的注意力差。课堂上老师讲课他精神溜号儿,课后看书、做习题、想问题总是走神儿,往往表现为愿意发笑,愿意接话乃至于抬杠,愿意做鬼脸或耍怪态,试图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聪明,赢得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的欢心,到头来落得个“浮精神”的下场。这样的学生,尤其应该在锻炼注意力上下功夫。可以通过自己与学习好的同学比赛、自己与自己比赛、自己与时钟比赛等形式来锻炼自己的注意力。还可以把自己分成两个自我,一个是学习的自我,另一个是监督的自我,时刻让那监督的自我去检查那学习的自我,看他是否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久而久之,注意力必将大大增强,学习成绩也会因而大有长进。二、观察力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之所以能在科研中不断有所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曾经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观察力是在感知能力基础上产生的认知能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正因为观察中有思维参与,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并把观察中的思维能力称做整体观察力的核心。

1.观察的作用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感知的高级形态,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源泉。只有对事物观察得全面、精确,才能迅速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描写景物的诗歌、散文,解说事物的说明文,叙述真人真事的记叙文,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物理课、化学课中的实验,离开了观察几乎就失去了意义。

观察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当科学家,首先要当观察家。华佗看见被蜂子蜇了的蜘蛛到青苔上去蹭而发现了治疗蜂毒的方法;弗来明看到实验的碟子里长出了一团团青绿色的霉花,而碟子里的葡萄球菌几乎全部死亡了,因而发现了青霉素;伽利略靠观察发现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发现了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发现了金星、水星的盈亏现象,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发现了银河由无数恒星所组成;魏格纳靠观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仿生学中的发现、发明,无一不得益于观察……

2.观察的方法

(1)比较观察法:比较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很多事物,如果孤立地看,往往不能深刻、全面地认识,但与同类事物一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远近、高低、厚薄、深浅、真假、善恶、美丑等等,都可以通过对比观察来得出结论。在生活中,区分双胞胎的长相可以用比较观察法;在自然科学中大量的实验,如生物学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化学中催化剂的作用实验,物理中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实验,都是用比较观察法;医学中药物的作用、疗效实验一般要用比较观察法;心理学、教育学中,几乎所有的实验都用比较观察法……

(2)依序观察法:客观事物无论是动还是静,其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我们观察事物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容易把握,表述时也容易被别人所接受。人们已经认同的观察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物的总分顺序。时间顺序如:从过去到现在,从早到午到晚,从白天到黑夜等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大到小,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仰视到俯瞰等等;总分顺序如:从整体到部分,从全景到特写,从群体到个体等等。在依序观察过程中,物可以是静的,也可以是动的,观察者也可以或静或动。

比较观察法和依序观察法,是两种主要的观察方法。在实践中,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法,都要与观察任务相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思维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3.注意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培养才能增强。除了教师、家长给出题目、下任务注意培养外,学生自己也应该注意培养观察力。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1)树立观察意识,随时随地观察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事事有学问,细心观察,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而且还可以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下面这9个问题,你细心观察了,就可以回答上来,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没有细心观察过的同学可以用心去观察,锻炼观察能力。

①什么样的发型适宜于什么样的头型、脸型?

②什么样颜色的衣服适宜于什么样的肤色?

③胖人与瘦人的神态、体态、动作有什么区别?

④男人和女人骑自行车时最主要的体态差别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举止大方?什么样的行为举止丑陋?(各举出三例)

⑥什么样的动作潇洒?(举出三例)

⑦把一杯水倒入一杯食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⑧早晨初升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⑨班级里学习好的学生有什么缺点,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什么优点?

(2)把观察与学习文化课结合起来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如果把观察与学习文化课结合起来,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不仅上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等可以通过教具演示和实验来进行观察,培养锻炼观察能力,上语文课同样可以学习、锻炼观察能力。

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为他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把父亲的穿着、动作如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颇受感染。文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段文字,是用白描的手法表达父子亲情的。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一下当时是怎样观察“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课堂上讲这篇散文,一般多从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情景交融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它的特点。如果我们从审美观察这一角度去看待这篇文章,就会学到作者观察景物的经验。作者来到梅雨潭边,一眼望去,首先得到的是对梅雨潭绿整体特征的直观感受:“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种感受有颜色、有质地、有形状。梅雨潭的绿为何如此“醉人”、“奇异”?作者很自然地在思维的导引下由概括走向具体,由综合进入分析,引起更细致的观察:一是着眼于波纹,“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从中看出绿潭波纹涟漪之美;

二是着眼于波光,“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中看出绿潭波光亮、滑、软、嫩之美;

三是着眼于绿潭波色,“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中看出绿潭波色纯、深、温润之美。

(3)把观察与写作文结合起来在整个学生时代,作文课是伴随学习生活始终的,如果能把观察与作文写作结合起来,不仅

会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会使作文写得有血有肉。

有时尽管你对某方面的生活已经很熟悉了,但你再仔细观察,还会有新的发现,启发新的灵感。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学习写作,便是从学习观察入手的。他的老师让他同时观察10个车夫的动作,以此为内容,写10篇各100字的文章。莫泊桑经过一番训练之后,文思大进,后来常常举以教人。

写“小兔”就去观察小兔,写“柳树”就去观察柳树。这样带着任务和目的去观察,去写作,比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省时省力,比直接参考别人现成的文章印象深刻。

三、记忆力

记忆是学习的表征,没有记忆便无从肯定是否学习了。记忆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忆力。如果把人的综合能力比作一根锁链,那么,记忆力便是这锁链上的重要一环,如果把人的能力比作一座宝塔,那么,记忆力便是这座宝塔的塔基。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1.记忆的分类记忆主要以回忆和再认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以前听过的歌曲,若能不看歌词、乐谱把它唱出来,便是回忆;若别人唱出来时才能确认是以前自己学过的,便是再认。考卷中填空、概念解答等,是测试回忆能力的;判断、选择等,则是测试再认能力的。再认要比回忆容易些。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记忆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接触事物时体验的情绪,经过练习做过的动作,都可能记忆。就内容来说,记忆可分为感知形象记忆、语词概念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类型。例如,游过北海公园之后,可以想起白塔的形象,就是形象记忆;对抽象的概念——“心理”、“理性”等意义的记忆,就是语词概念记忆;入学的第一天,特别兴奋,开学典礼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这是情绪记忆;多年前学过的游泳、骑车、溜冰等现在还都会,这是运动记忆。

人偶然感知过的事物,阅读过的文献,在一定情况下体验过的情绪,仓促间做的动作,当时并没有意图记忆它,但是有不少可以记住,事后可以回忆或再认,这叫做无意识记。人有许多知识是由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比如,关于居住地点附近的情况,日常生活经验、谚语、传说、笑话、故事等。在接触时多数没有意图记忆它们,却无意中都记住了,而且成了人的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包括人所接受的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内容,也是通过无意识记来实现的。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无意识记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作用的结果。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与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目的和任务适合的事物,能激起情绪活动的事物,常常容易记住。这类事物常常是只要经历一次就可牢牢记住。对于大多数复杂、单调、枯燥的文化知识来说,单靠无意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重点依靠有意识记。

有记忆的意图或任务,因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识记,称为有意识记。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记是更重要的,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都必须进行有意识记。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效率要高得多。

2.怎样提高记忆力

人们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沙滩上用干燥的沙子堆土堆,一边往上堆,一边往下流,风儿略微一吹,土堆就变得又矮又平。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知识的积累。如果记忆力不好,自己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便会像沙堆一样,尽管做出了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人学外语,学了几年乃至十几年,而单词量总是停留在5000左右的水平上,是何缘故?主要是记忆力较差。中小学阶段,需要记的东西比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为记忆上的压力而苦恼。前边学的知识记不住,后边的学习就会遇到障碍。表现为反映迟钝,老师讲课有些听不懂。如果记忆的欠帐太多,再听老师讲课就难以听懂。怎样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呢?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调好光圈。照相机只有对准物体,调好光圈,才能摄出清晰的像来。记忆也是如此,要想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必须明确记忆任务,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心想把它记住。为什么司机的记路能力特别强?就是“光圈效应”。

二是不要欠债。一个企业,如果债务太多,就会被债务的利息给压垮;一个学生所欠记忆的债务过多,也会令其感到学习任务特别繁重。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归纳整理,该记忆的尽快记忆,使之化为内储知识。不要等到总复习时再去突击记忆,因为突击记忆不仅不利于提高记忆效果,而且还会使平时的学习障碍重重。总的原则是:学习知识要做到记忆先行。课堂上能记住的不要等到课后,课后能记住的不要等到单元复习,单元复习能记住的不要等到总复习。平时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反复循环记忆。

三是要保持和增强大脑记忆机能。作为学生,要保持和增强大脑机能,首先要科学地安排饮食、睡眠,注意劳逸结合;其次是经常坚持记忆锻炼,每天都记一些新东西。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记忆效果,使内储知识的总量不断增加,而且还可以使大脑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记忆能力。

四是要采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种事物如果成为智慧活动的对象,它就容易清晰地被感知,深刻地被理解,与其他经验形成联系,因而被较好地识记。系统地记忆所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是“单元网络法”,即把那些相互联系的内容看成是一个单元,归纳整理成知识的网络。然后,采用一些巧妙方法灵活记忆。例如,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类书刊中有各种各样的提法,但只要你注意分析归纳,就会发现素质教育的内容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国进行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步骤。

二是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些中小学提出了“七会一有”的口号,即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劳动、会审美、会生活、会创造,有特长。这正是对素质教育有关内容的具体表述。

三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求发展的意识和求发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通过自我完善和提高,求得自我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最佳效益和个人的最大效能。这些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两全一发展”,即:第三次全教会,又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容,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想象力

1.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脑的思维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科学的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因此说,想象力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不仅如此,想象力也是人们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力,怎么能知道分子、原子的构造?怎么知道电子在金属中流动?怎么凭一本教课书来学习几何学?

2.想象的分类想象通常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类型。没有特殊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例如,随着别人的讲述而不由自主地想象故事情景,看到天上的云朵而想象那是什么动物在奔跑等。带有一定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例如,按课堂教学要求,想象地球怎样绕太阳旋转,月球怎样绕地球旋转;想象三个平面怎样相交于同一条直线等。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等是有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按想象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的特点是根据词的表述或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说明书等),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创造想象的特点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画家、演员根据《西游记》这部书中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人物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其再现于纸面和舞台上,靠的是再造想象;《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以前的民间艺人对上述人物的塑造靠的是创造想象。

3.想象的形式

(1)现实事物的拼合。比如,从人物性格来讲,《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人与猴的拼合,猪八戒是人与猪的拼合。

(2)现实事物的变形。比如,《聊斋志异》里的许多情节,虽然人鬼狐妖变化无穷,但都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考试、着装用具、生活方式等,都是当时或前朝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3)集中共性典型化。比如,诸葛亮是聪明人的典型,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义的典型,理想武将的化身;包公是清官的典型,人间正义的化身。

4.怎样开发想象力开发和培养想象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遵照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原则进行想象。比如,学习电压、电流的概念,先想像水位、水流是怎样一种情形。

二是要加强想象训练。想象力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训练才能增强。同学们在平时可以做如下一些想象:

①想象自己是一名班主任老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修养;学生调皮、不听话、故意气你怎么办?

②想象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已上初二了,就是不愿意学习,一玩起来就忘乎所以,你怎么办?

③想象自己早恋了,并且不能自控,最后造成了一种不可收拾的后果怎么办?

④想象自己因为贪玩儿或因为早恋而影响了学习,最后没有考上高中或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家里很落魄,同学见到你很冷淡,社会上的人也瞧不起你,怎么办?

⑤想象自己像比尔·盖茨、葛鲁夫一样,凭借自己所具备的别人难以与之相竞争的能力、特长,创办了一份实业,向国家纳税,向母校捐款,得到家庭、社会的拥戴和赞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满足?

⑥想象30年之后,别的同学事业有成,衣锦还乡,倡议搞一次同学聚会,自己却衣不入时,言不得体,接到请柬后进退两难的情景。

⑦想象自己参加了一个科学家大会,出席会议的全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有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笛卡儿、沈括、张衡、居里夫人等,他们都在讲述自己成功的故事,你该说点啥?

⑧想象你父母很有钱,可以够你吃穿用好几辈子,并且全部由你继承了,你不想吃苦了,不想念书了,宁愿当一个“饭桶”,饱食终日。整日出没于酒馆舞厅,吃想吃的,穿想穿的,玩想玩的,尽管有人骂你是“白吃饱”、“废物”、“多余人”、“公猪”或“狐狸精”,你全不在乎。突然间战争爆发了,一卷子钱买不了一卷子手纸,你家的所有不动产也变成了废墟。战争结束了你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怎么办?

五、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凭记忆和想象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所以通过思维,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比如,人不能直接感知光的运动速度,但通过实验可以间接地推算出光速。由此可见,思考的领域要比感知的领域广阔得多。

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都离不开思维;因此,人们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事理的分析与判断,问题的推理与求解,文艺的创作与制作,科学的创造与发明,无一不依赖于思维。

1.思维的分类

通常把思维分成复制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种类型。数学家高斯6岁初入学时,教师给全班学生的算术题是:1+2+3+4+5+6+7+8+9+10=?同学们都采用教师教过的传统的累加方法,惟独高斯采用了新方法:1+10=11,2+9=11,3+8=11,4+7=11,5+6=11,然后将5个11加起来,结果与别人相同。在这里高斯的思维方式属于创造性思维,而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则属于复制式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它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形式: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指对多个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最佳选择的思维过程。它对解决问题的作用是产生一个答案。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出各种各样新的信息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是从多方面寻找一切可能的答案,它往往不遵从常规,没有范围限制。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同人的创造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而逆向思维又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关键因素在于这些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们知道如何运用思维方法。

2.思维的作用

人们所学的知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性知识,就像实用技术一样,可直接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另一类是功能性知识,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间接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后者与人的思维能力的增长密切相关。教科书的绝大多数知识属于功能性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可以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学好这些知识。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锻炼思维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思维品质的优劣。优良的思维品质,具有深刻、灵活、独立、批判、敏捷、广阔、严谨等特性。高品质的思维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也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神奇。同理,善于思维的学生,会使看似复杂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也会使看似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如果不是通过思维,去认真分析、深刻领会、系统把握学习内容,很难有好的学习成绩。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6根火柴作出4个等边三角形,使其每边都由一根火柴构成。”思维较肤浅的同学会拿出6根火柴在平面内摆来摆去,结果还是摆不出来。善于思维的同学就会想:三角形有3条边,4个三角形有12条边,火柴只有6根,这就意味着每条边都是共用的。这样一分析,思维就打破了在平面内寻求答案的定式,而从立体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一个“三棱体”就出现在脑海中。通过思维,还可以将各学科知识的“点”、“线”、“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这时的知识不再支离破碎,而是像一株株小树一样,哪是主干,哪是支干,哪是树枝,哪是树叶、花朵和果实,清清楚楚。

3.怎样训练思维能力

除了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作为学生本人,也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思维训练。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基本方法。其中,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另外,由于学校教育偏重于传输固定的、惟一答案的知识,学生习惯于由给定的已知条件去寻找惟一的结论,思维的方向上偏重于求同思维,偏重于复制式思维。因此,学生有必要重点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培养上,在创造性思维上,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上多做一些训练。

独立地给文章分段,找出文章的层次,并且表述出每一意义段的段落大意,可以直接锻炼分析与综合能力。

给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改题目、改开头、改结尾,对每篇文章进行缩写或扩写,指出文章的总体结构,修改文章;给各种事物下定义、命名改名,都可以直接锻炼抽象与概括能力。

归纳出物体的多种用途,是训练发散思维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一类物体常有一般用途,如砖用做建材,硬币用于购物。回答这些并不难,难的是突破头脑中的思维框子,想出一般用途之外的更多、更新、更奇的用途。如砖除了砌墙之外,还可以垫床腿、砸东西、打狗、磨红粉、制砖雕、压东西……硬币除了购物外,还可以打投币电话、当圆规、占卜、当导体、收藏、考古……

从历史上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博学;二是善问,什么事情愿意追根问底;三是富于钻研精神,重视思想方法。你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不仅在理论上阐明学习政治的目的和意义,而且更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利用社会上新颖的题材进行教学;同时,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进行社会调查,就社会热门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力求从大量可感性强的事实和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体验,加深认识政治课的社会意义。

如在初中一年级政治课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的讲授时,适逢学校下一周举行田径运动会,我就鼓励同学们涌跃参加,并要求将自己积极与消极情绪的感受写成一篇短文,体会情绪对正常水平发挥所产生的影响。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我们组织学生到我市附近的劳教所进行调查。大量的资料数据表明,许多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由于法盲或者法制观念淡薄所致。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学习政治课(尤其法律常识)的目的和意义,同学们的内心也被震撼了。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澳门回归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学生进一步从活动中明确“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现实意义;“一国两制”符合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符合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可用这一方针继续解决。并及时指出李登辉近日抛出“两国论”的政治企图是人所共知的,他阴谋分裂祖国,破坏一个中国的原则,于法于理不合。

又如,在讲授初三教材“封建社会统治特点”时,我引导学生说说评评我国当前封建残余思想的表现及危害性;以及抵制封建余毒的现实意义。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下,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气氛热烈。从而达到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于一体的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一方面能及时给说理教育的政治课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又能在恰当时候解决了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思想困惑。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出学习政治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时,才把学习该学科视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迸发出学习的极大兴趣和热情,表现出坚毅的精神,从而促使自己勤学苦练,自觉学好政治这一学科。

二、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初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是自尊、好胜、求知欲强。我在教学时,就巧妙地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使其朝良性方向发展。首先,我在心目中暗自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类。其次便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目标,这样,一方面利于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锐意激励:对好的学生,响鼓还需重锤敲;中、差生则给他们创设上进的机遇和希望,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具体做法有三种:

目标激励法。由于各种原因,一班学生成绩各有差异。因此,每次单元测验时,在客观情况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均比自己前一次进步五分至十分。由于分数跳跃不大,只要同学们努力一跳,就能摘到成功之果。所以他们都勇于应战,积极投入,力争上游。

提问激励法。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问题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难易适度。同时,还要考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如思维难度大的就让优生作答;问题简单的,就让中、差生回答。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作业激励法。首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识记,理解和运用三部分。我就布置了不同量度、难度的作业,然后指定差生要完成相应有基础达标训练(主要是识记部分);中等学生就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材料分析(理解部分);而优等生则除完成差、中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外,还增加不定项选择、辨析题、论述题等(增加运用部分)。这样,使优生吃饱,中生吃好,差生吃得了。其次,重视作业的改评,对有进步的学生,除了通过作业的分数上直接体现出成绩外,我还经常加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学习态度认真,字体整洁;问题有创意;学习成绩有进步,望今后继续努力等。这种充满老师希冀的评语,能促使学生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准,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

以上三种激励方法,都凝注了教师的认可、赞许及期望,在学生的体内能引起巨大的驱动力。因为当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时,就会激起追求无数次成功的意志和力量。这种激发和培养成就动机的过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当然也大大提高。

三、发掘学生自身优势,促成动机的迁移。

大部分受非智力因素影响而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部分在其他方面(如体育、文娱、艺术等)有很浓的兴趣和优势。因此,我细心发掘,找出其闪光点,并把它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利用动机迁移法,使之与学习联系起来,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如在我所任的教学班中有位姓何的男生,原来是班中典型的双差生(纪律差、学习成绩差),并曾出现偷窃现象。在一次校运会中,我发现他特别喜爱跑步,并且为参赛而每天自觉训练。事后我在全班公开表扬了他的体育精神,并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从他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出,其内心异常激动兴奋,因为以往他所听的大部分都是批评和挖苦的话。而现在老师却表扬他,同学们又报以热烈的掌声赞美他,怎能不令他自豪?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引导他把体育精神也用在学习上,改进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从此,我一方面纠正他对学习的心理偏差;另一方面鼓励他主动找老师查缺补漏;同时,对他加强了学法指导,。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注意及时运用反馈机制,不断为其提供信息,帮助他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成为班上一位典型的奋进生。如此一来,促成动机迁移的教育过程,实质上也是政治素质教育的过程。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某些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举例法,情感调动法,愉快教学法,读、议、讲、练法,社会调查法等,再配合声、光、色等动态教学法。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消除单调、枯燥和疲劳感,因而产生主动发展和动力,保持学习的热情,这也是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

上一篇:教研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改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