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12:23:39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北平市精神病院 ;儿童行为指导;医学―心理―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1-0033-06

在西方社会工作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精神治疗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独立领域,[1]且主要在精神病医院和儿童心理辅导诊所进行。[2]受西方的影响,民国时期我国针对精神疾病的社会工作也在此两个领域展开。目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研究很少。笔者根据所掌握的史料,以北平市精神病院、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和南京精神病院为中心,简要叙述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历史脉络,并总结提炼其实务特点。

一、北平市精神病院社会服务部

1.北平市精神病院社会服务部的成立与发展

北平市精神病院社会服务部的成立,是与北平协和医院的神经精神科和社会服务部难以分开的。1928年北平协和医院正式建立神经精神科,除开展教学和门诊工作外,还指导北平市疯人院的医疗业务及学生临床实习工作。该科医师魏毓麟、许英魁先后任北平市精神病院的院长,他们均十分重视院里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设,为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魏毓麟任北平疯人院院长,将该院从破落的高公庵民房中搬迁至地坛公园内,并修建房屋以改善住院条件。次年,疯人院更名为北平市精神病院,设置病床200张,作为北平协和医学院神经精神科的教学医院(即现北京安定医院前身)。[3]该院社会服务部(按:即社会工作部)也同时成立,工作人员全都来自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4]自序其中,宋思明1928年于燕京大学社会系毕业后,[5]一直服务于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此时开始出任北平市精神病院社会服务部的首位主任。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宋思明离开北平市精神病院南下。[6]但是,社会服务部的工作仍在继续,1938年社会服务部还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7]1942年8月,许英魁教授任北平精神病院医务主任,他也特别重视心理工作和社会工作人员的配备,使科内人员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高。[3]

2.北平市精神病院社会服务部的服务内容及特点

在宋思明主任的主持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北平市精神病院的社会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1944年宋思明出版了《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一书,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北平精神病院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及特点。

总体上,该院改组前的疯人收容所时期,患者的境遇十分悲惨:病情较重的被锁在柱子上,病情较轻者则上窜下跳,互相打骂,全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治疗手段十分简单,只有一名管理员每天给予丸药。患者除了忍受残酷的看守,还时常遭受毒打。时人视之如“人间地狱” [4]3。改组为北平市精神病院并成立社会服务部后,院里男女病人达三百人之多。[4]7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重视调查患者病情发生的各种原因,解决患者的社会问题和善后问题,使“患者待遇方面,一洗往日之残苛暴虐之手段而易以合理之管束外,并对患者之经济状况、家庭问题、社会环境,莫不尽人力之可能,予以合理之解决。功效之大,不减医药。” [4]21

具体地讲,社会服务部的工作内容及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强调精神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宋思明主任认为,精神病社会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至少应为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且学习了一定的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课程。大学期间应到医院社会工作部实习,毕业后先到该部学习如何对普通病人进行社会诊断及善后处理,再转入精神病社会工作部练习半年或一年,然后才能升为工作员。除了资格和经验之外,最重要的是工作员的性情,性情暴躁、不善合作的人是绝不适合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4]60-61,25-26

其二,精神病社会工作的内容丰富有效。宋思明将精神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概括为“应用科学方法辅佐医师,调查精神病发生之原因,解决病者之社会问题,以从事预防治疗及善后工作,并籍此而减少病者之痛苦,经济之损失及维系社会之安宁。” [4]1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社会服务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具体服务。

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对病人的社会调查,配合其他各项检查进行诊断。由于当时精神病的诊断时间往往是治疗的两三倍,精神病社会工作对诊断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精神病学家作精神检查,其他医师作体格检查,心理学家作心理测验,精神分析家从事于精神分析,而最重要者却是社会之调查。” [4]30具体做法包括与伴送病人来院者会谈、与病人本人会谈(病人清醒时)和外出调查。[4]31-32

在配合医生治疗时,社会工作者一是向家属解释新的治疗手段,消除医患误解。二是通过与病人会谈,进行治疗。会谈治疗方法在精神病治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收效之大,常出人意料之外” [4]36。三是职业治疗。社会工作部了解病人以往是何职业、有何专门技能后,安排合适的职业治疗工作。社会服务部下设有职业治疗部,社会工作者将院内病人分男、女两部,男病人的工作种类有钩地毯、织围巾、编藤工、绘画、习字等,女病人则有缝纫、刺绣、绘画、作手帕、洗衣等。[4]38此外,为了让病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服务部还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形安排其适当角色,如安排一前清秀才在职业治疗部作书记;让曾留学海外的病人教其他病人英语;其他人有的帮助厨房煮菜、送饭;有的负责打扫庭院、担水;有的洗衣、喂重病人吃饭;有的负责公事房及病室装饰;让病人通过假释办法试行出院,社会工作员伴同病人回家探视并试住一二日后返院,直至家庭与病人皆认为可以出院时为止。在院外开设工厂,使病人出院后可来工作。[4]41

在与护士合作方面,社会工作员与病人会谈时,对方若有危险,必须请护士在旁监视;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护士的记录及报告中,得到治疗的线索;平日社会工作部与护士部合办娱乐事项等。院里经常开展的娱乐项目有下棋、玩纸牌、球类、读书、阅报等,节日期间还组织游艺会或运动会,邀请病人亲友参观。[4]40

精神病人出院后的善后处理也是社会服务部的重要工作内容。如果安置病人在自己家中,社会工作者必须为病人的日常生活有所安排,对他家人彼此间的关系有所调整。如果安置病人返回工作,社会工作者要与其雇主取得合作,可使病人先试工,工作钟点要少,逐日增加;要劝病人同事勿以精神病人视之,以避免病人受刺激而复患;如果原来工作不再适合,社会工作者还需视病人的情况为其另谋工作。有的病人是因酗酒等习惯而患精神病,出院后社会工作者要按时随访,使勿再犯。对于治愈无望的精神病人,社会工作者需要倡导呼吁由相关机构或低能学校进行监管,或与当地主管机关合作,择一公屋加以收容。[4]42-45

其三,注重总结本土化的工作经验。宋思明主任以本土化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精神病产生的独特社会原因,如心理层面的爱面子、人际关系层面的妻妾不和、童养妇、姑嫂或妯娌间不睦等,以及各类社会问题,如酗酒、愚鲁、贫穷、娼妓、犯罪、精神不足、离婚、失业、家庭问题等。[4]13-14毫无疑问,在当时的中国开展精神病社会工作会有很多困难。例如,入院前常因无空床,病人难以入院;经警察或社会团体送来的病人,因为没有亲属,病人出院后多不易安置;有些病人入院时,病象已深至精神衰退,医生与社会工作员都束手无策;经济困难无力交费之病人,或因免费病床已满不易安置,等社会工作员调查后再收入院,亦非所宜;因为社会工作员人数过少,使个案累积过多不易全顾;精神病的治疗需要各种专家的合作,许多时候因各人工作性质不同,会发生意见不合,甚至摩擦,以致工作不能进行。另外,因为国人对精神病患者有畏惧和鄙视的心理,也容易使精神病常复发,导致复患问题严重。[4]65-68

第四,特别注重病案资料的保存。凡来院之住院病人皆有一编号之病案,以作诊断、治疗及研究之根据。此病案包括住院处、医师、精神分析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员、护士及职业治疗员之各种记录。病人出院后,即应将各种记录交病案室集为一本,以作参考。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员与病人谈话的料材,系属精神检查,宜置于精神检查案中,不可混于社会个案记录内。此种会谈所得之材料,所用纸张的颜色也不同。[4]51-52

二、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

1.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开展的时代背景

进入20世纪,精神医学亦由治疗而走向预防和治疗,心理卫生学应时而生。1908年5月,在美国比尔斯(Clifford W. Beers)的倡议下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参加者有精神病学家、牧师、律师、审判官、社会工作者等,[4]27标志着各专业开始协作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次年,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致力于以创办国家机构来保护公众的心理健康,提高全国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水平。[8]在心理卫生运动中,儿童和青少年成为重点预防人群。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掀起了儿童辅导运动。[9]各地纷纷创设儿童指导所,聘任精神病医师、小儿科医师、心理学家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等,分担研究与治疗儿童异常行为的责任。据1934年的统计,当时美国全国共有儿童指导所五百余个。与此同时,英、德等国也有类似的儿童指导所。[10]7

在西方先进国家的示范下,我国的儿童行为指导工作始于1933年的北平协和医院,该院神经精神科曾选少量儿童作行为指导工作。后来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也曾开展过此类工作。抗战爆发,两院都被迫停顿。抗战期间,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曾从事过儿童心理卫生咨询工作。[10]8,[11]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汤铭新教授在成都创办“儿童行为指导所”,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2.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始末概况

抗战期间西迁至成都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为适应战时需要,将社会学系改为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战时难童增多,在社会部的倡导下,1943年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开办儿童福利人才培训工作,即在社会学系和家政系分别设儿童福利组以培养专业人才。[12]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组由汤铭新教授主持。汤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专业,曾留学美国,后回母校社会学系工作。[13]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她主持设立了儿童行为指导所。[14]

此时,原北平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医师程玉也来到成都,并担任华西大学医学院神经科主任。程曾指导过北平市精神病院的医疗工作,深知精神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对精神病社会工作的业务也很熟悉,于是开始与汤铭新合作进行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工作。1943年春,汤铭新在成都市南郊三所小学中选择行为异常的约五十名儿童做个案研究,发现这些儿童的行为问题几乎全部是由恶劣的环境影响所致。这一研究结果,坚定了他们推进此项工作的决心。儿童行为指导所通过对有孤僻、多动、习惯性说谎等异常表现的儿童进行心理和行为治疗,以加强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参加所里工作者,除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神经科的程玉等四位医师外,还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系教授汤铭新、助教林志玉及一些高年级学生,心理测验工作则由金陵大学心理学系教师萧振华协助。[10]自序经由精神、心理和社会三方面专业人才的通力合作,该所成效显著。“1943年至1946年间,来所诊治的儿童中,达到痊愈或显著进步的占88%,进步的占10%,只有少数人因先天的影响较大,诊治无效。”[15]

由于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的成效显著,1944年秋,该项工作被划为成都基督教大学儿童福利人才训练委员会实验工作,受到美国援华会儿童福利委员会的经济协助,还得以增添一名专任个案工作员作汤铭新的助理。1945年春,该所定名为“华西大学医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设儿童指导所”。[10]8-9

抗战胜利后,1946年汤铭新随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复员到南京,该所工作结束。

3.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实务内容及特点

1948年,汤铭新将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工作进行总结,写成《儿童行为指导工作》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代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在当年的《社会建设》杂志上对本书进行推介,称其为“国内甚少”的“社会工作的文献中又增加了一本好书。”[11]《儿童行为指导工作》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根据实际指导儿童行为的经验所写的实地工作报告。全书大部分内容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个案记录,翔实而有趣,从中我们也可以分析成都儿童行为指导所实务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第一,汤铭新强调,儿童行为指导工作需有不同专业的人士合作完成,但都须接受心理卫生知识训练。她认为,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工作人员应聘有精神病医师、小儿科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儿童身体、精神、心理及社会四个方面的研究、诊断和治疗。[10]10对儿童行为指导所里各类工作人员的修养及训练要求方面,汤铭新特别重视心理治疗技术的训练。她提出,“小儿科医师、精神病理学医师、心理学者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都能做儿童行为指导工作,但除各人已有的专门技术训练之外,尚须受心理卫生与心理治疗的高深技术训练。” [10]58-59这与当时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情况关系密切。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所谓的精神病学的洪水期,弗洛伊德成为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的核心人物。紧接着兴起的“诊断学派”和“功能学派”仍是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旨在探索和解决案主的精神疾病。之后,心理动力论、认知理论、行为理论等使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获得长足进展,但仍然是以心理学为主体。[16]因此,当时的资深社会工作者吴桢回忆:“20世纪40、50年代,社会工作者几乎都必须学心理学,对案主的调查也着重于案主的感情与感觉。在医药社会工作、精神病社会工作、青少年犯罪、儿童行为问题等领域,社会工作者都要与心理学者合作,运用智力测验、心理测验、特殊才能测验等方法。”[17]

第二,儿童行为指导工作的步骤也应有一定程序。汤铭新主张先由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采用社会个案研究法,研究儿童的个人生活史、家庭背景、父母的婚姻和感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关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庭经济的状况、友伴活动及社区环境等,再由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斟酌情形,让儿童做身体检查、精神检查或心理测验。检查前,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应与儿童及儿童之父母详细解释各项检查或测验工作的必要性,从而使他们乐于合作。对儿童身体、心理、精神及社会四方面研究完毕,即举行个案讨论会,由小儿科医师、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报告各方研究结果,共同商定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如果儿童行为问题的重心是儿童本身的人格失调或精神失常,则由精神病医师负责治疗。若儿童行为问题与智力或情绪的发展有关,则归心理学家处理。若儿童行为问题是受身体疾病的影响,则由小儿科医师负责治疗。事实上,大多数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此类问题必须由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员主要负责处理,例如,家庭关系的调整,适宜学校与学级的安置,友伴的选择,休闲的指导与兴趣的培养等。[10]11-12

第三,社会工作者对于儿童问题处理的基本技术,兼用社会个案工作与社会集团工作(按:即小组社会工作)两种技术。在个案工作方面,书中详细陈述了对11名典型儿童的服务过程。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是访谈法,社会工作员首先与儿童本人、家庭、学校或其他有关的人接触与谈话,获得充分的资料,然后用谈话的方法解决儿童的各类社会环境问题。其中,谈话次数最多达86次。[11]在链接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为家庭贫困的儿童寻求营养食物、联系适宜的学校、争取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具,等等。为了诊断的科学性,社会工作者还运用各类调查表格,如书末所附的儿童指导所个案登记表、儿童家庭生活概况调查表、儿童异常行为调查表、儿童异常行为发展概况表及儿童指导所个案研究大纲等件。同时,对于个案工作的流程的记录,也十分完整、详细。对此,孙本文评价道:“个案纪录详细切实,处处表现科学态度,又处处表现慈爱精神。全书行文流畅,引人入胜,可作社会工作方法书看,亦可作小说看。”[11]在团体工作方面,共有15个儿童参加了各种集团活动,如演说比赛、园艺劳作、木工土工、绘画、雕刻、打球、远足、参观展览等,[10]63效果也都十分明显。

第四,在总结本土化经验方面,汤铭新首先指出,受指导的儿童通常以12岁以下者为限,但在我国青少年行为指导工作未开展以前,12岁以上至20岁以下的青年也有享受指导的权利。[10]2-3对儿童行为指导工作机构的设置,汤铭新认为,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附设于医院或有关机关之内合作办理。因为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经济力量已十分薄弱,加上专业人员的稀少,难以保证独立机构的设置要求。

三、南京精神病防治院

1.南京精神病防治院及其社会工作科

抗战胜利后,1947年程玉到南京中央医院任职,创建了该院的神经精神科,并向卫生署长提议在南京建立一所公立的精神病院,获批准。在新院筹建之际,程玉即在中央医院内后面的一排平房成立专门病区收治精神病人,设床位50张,挂牌为“卫生部南京神经精神病院”,也称“14病区”,程玉任首任院长。[18-20]

“14病区”对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很重视,专门设有临床心理科及社会工作科。心理工作室主任为心理学丁瓒教授,下有黄坚厚(后去台湾,曾任台湾心理学会主席)等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科主任由汤铭新教授担任,成员有林志玉、郑咏梅、傅玲、李美生、段淑贞、邱景华等,均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系毕业生。在“14病区”每周召开病例讨论会时,先由社会工作员报告患者的社会史,包括家族史、个人史、现病史,十分详尽。接着由心理学专家报告心理测查所见,医生报告病史,然后大家展开讨论,最后由程玉教授总结。当时病区中的患者除了接受生物治疗外,并接受合理的、良好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21-22]

“14病区”开展的同时,国民政府拨款3亿元,在南京广州路随家仓建设南京精神病防治院。1949年初该防治院建成(即现南京脑科医院),包括一幢病房、行政楼及门诊部,以及宿舍、厨房、食堂等。[21-22]该院社会服务部仍由汤铭新教授兼职领导,林志玉、郑咏梅、傅玲负责日常工作,以后又有邱景华、王明生、徐耀宣等人加入。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许淑莲、陆雪南女士负责临床心理学科的具体工作。[23]

2.南京精神病防治院的实务特点

1977年,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恩格尔首次提出革命性新医学模式,明确提出世界闻名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构转型理论[24],具有划时代意义。1980年我国《医学与哲学》杂志率先刊发恩格尔的文章,首次向中国医学界和公众介绍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最新观点。[25]

由于史料所限,目前无法考察南京精神病防治院的具体服务细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南京精神病防治院社会工作服务的最突出特点是,其服务实际上已实行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病区中的患者除了接受生物治疗外,并接受合理的、良好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当时,“14病区”由医生、护士、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治疗队伍不仅强大,而且结构完善。据介绍,该院当时开展的胰岛素休克及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治疗和作业娱乐治疗等,代表着国家水平。[26]因而,我们不得不认可当事者的如下评价:“这在我国近数十年来精神病临床工作中也是罕见的,可以说当时该病区的精神病房临床管理是世界水平的。”[21-22]

目前,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水平转型过渡已成为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实质是生物医学范围由单一生理疾病扩大到精神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与社会问题,精髓是生物医学模式范围横向或水平性扩展。同时,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战略升级,实质是生物医学模式由平面性生理疾病升级为立体性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精髓是生物医学模式纵向或垂直性结构分化。[27]

近年来,我国的精神病医院也逐渐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添不同的心理和社会的治疗元素,使服务逐步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模式。[28]当前中国精神心理健康已成重大社会问题,不难推断,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将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1]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77.

[3]陈一鸣.北京现代精神医学早期的追索――先辈伍兹、雷曼、魏毓麟、许英魁的光辉历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2):142-143.

[4]宋思明.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M].北京:中华书局,1944.

[5]燕京大学毕业同学录再版[M]//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民国文献丛刊・文化教育(5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2.

[6]宋思明.从事伤残重建工作所得的经验[J].职业与教育, 1949,(205、206):12-14.

[7]北京特别市公署卫生局.北京特别市公署卫生局业务报告[R].北京:北京市特别市公署卫生局,1938:319.

[8]QUEEN S A. Social work in light of history [M]. London: Philadelphia and London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22: 52.

[9]ROBERTA G, SANDS.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7.

[10]汤铭新.儿童行为指导工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1]孙本文.薛汤铭新著:《儿童行为指导工作》[J].社会建设,1948,1(7):67-69.

[12]汤铭新.南京金陵女子学院的儿童福利人才训练[J].儿童福利通讯,1947,1(7):34-36.

[13]相超.吴贻芳“厚生”教育思想[J].黑龙江史志,2007(8):12-15.

[14]王世军.金大金女大社会工作专业沿革[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57-61.

[15]肖鼎瑛.抗战期间迁蓉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九辑.成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188.

[16]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17]吴桢.漫谈个案工作和个案分析[J].江苏社联通讯, 1983(3):26-32.

[18]陈一鸣.缅怀精神医学的先行者程玉先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70.

[19]陈学诗.初期的南京脑科医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5):304-305.

[20]唐培根,王春芳.回忆往事 开拓未来――南京脑科医院建院前后[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6(6):374-375.

[21]陈学诗.忆前“14病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2):125.

[22]郭沈昌,陈学诗,伍正谊,等.缅怀前辈 开拓未来――忆我国神经精神病学奠基人程玉教授[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4):193-194.

[23]洪士元.中国现代精神医学的渊源[M]//袁根清.回归自我――精神心理临床札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24]GEORGE L, ENGE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 Science, 1977, 196(8):129-136.

[25]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黎风,译.医学与哲学,1980(3):88-90.

[26]南京脑科医院・历史沿革[EB/OL].[2012-09-02].http:///about/lsyg.asp.

[27]刘继同,严俊,孔灵芝.生物医学模式的战略升级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J].福建论坛,2010(3):141-145.

[28]童敏.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还是整合?――精神病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来自济南市精神病院的报告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系2000级 陈香君

一、 实习背景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大力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各类院校迅速发展,社会工作也开始走上了学科建设的道路。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工作面临着教材、师资的缺乏,面临着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如何实现学科的国际化、本土化,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等诸多问题。

山东大学作为国内首批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道路上也在努力地探索与研究。广大社会工作师生不断努力探索,总结经验,将社会工作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试图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模式与道路。

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与山东省济南市民政局达成协议,建立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以济南市民政局及下属单位为活动基地,由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在其中开展机构实习。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机会;也利于增进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与接受。

根据校方与民政局的协议,基地实习为期五个星期。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学生被分派到市民政局及下属单位各机构,包括民政局各机关科室、济南市福利院、济南市精神病医院、革命烈士陵园以及殡葬管理处。作为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的基地实习,并被分派到济南市精神病院。

精神疾病,是肌体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认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精神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不堪,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和负担。但是,无论患者本人或家庭,甚至社会其他群体,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往往是不够的。

那么,精神病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致使他们发病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发病或者可以利用哪些社会资源更好地为这一特殊群体服务呢?

当我们用一种超出病理学或一般社会世俗的眼光,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重新关注这一社会群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呢?

这正是本次实习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

二、 实习单位背景材料的介绍

(1) 济南市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

1. 性质

济南市精神病院,其前身为济南市收容所,建于建国初期(1948年),隶属济南市民政局,是国家唯一在济南市投资兴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所社会福利精神专科医疗单位。

该院与其他的一般综合医院在隶属单位、服务对象以及服务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1)在隶属单位上,前者归属济南市民政局,后者归卫生部门管理;(2)在服务对象上,前者担负着全市六区三县一市中“三无”对象精神病人和复退军人中精神病人的收养、治疗、康复工作。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自费精神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后者面向一般社会大众。(3) 在服务性质上,前者是非营利性的,以治疗为主、疗养结合;后者则一般以治疗为主,带有很大的营利性。

2. 机构设置与职能

济南市精神病院下设的机构包括:(1)病房。这是医院工作的一线场地,是病人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该院设有五个病房,四个男病房,一个女病房,平均每个病房有45位病人。每个病房有11名工作人员,两名医生,九名护士。一般每天有两名医生、三名护士值白班;两名护士值夜班。病房实行的是白班和夜班的轮流值班制。(2)门诊。该院门诊的性质同一般综合医院相似,可为病人提供检查、诊断服务。(3)后勤部门。包括各办公室、科室,如财务科、医务科、膳食科等。

3. 工作情况

多年来,该院在济南市民政局 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遵循“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办院宗旨,经过全院广大员工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省级民政一级精神病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槐荫区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年来,为了更好地实践中央“三个代表”思想,该院积极投入市民政局开展的“满意在民政”的活动,努力为病人及病人家属办实事、办好事,把“亲情送入病房,将满意带向社会”的服务承诺落实到实处。在原来服务承诺事项的基础上,针对医院地处偏僻,病人家属探视不便的问题,医院向病人家属及单位推出“一接两送”服务;并在病区、门诊、医院内安装磁卡电话,设立了7500204心理卫生咨询电话及特设监督电话7983951。

该院在建设、完善、提高医护服务水平等工作上取得了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医疗、护理等管理中仍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 医务工作者的基本情况

该院在岗人员150人,离退休人员4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招聘的临时工作人员,其中不少为医院中正式职工的家属。除离退休人员外,在岗人员一般分布在病房、门诊及后勤部门。

在岗工作人员的工资,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医生、护士在近几年也参加了岗位职称的评定。据该院院长介绍,该院副高级别的医师共有8位。

该院从1989年最后一批正式招工之后,就再也没有接纳新的正式工作人员。直至今年9月份,精神病院通过在人才交流市场上招聘人才的方式,正式聘用了6位医学院神经科毕业的本科生。从一定程度上为该院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3)病人的基本情况

由于精神病院隶属单位的特殊性,该院的病人主要来自“三无”对象、复退军人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精神病患,自费前来疗养的精神患者以及过去其前身为收容所时遗留下来的无家可归者。这些病人年龄从17岁至70多岁不等,文化程度从文盲至博士不一,职业从农民至技术员有别。

(4)笔者实习的基本内容

按照院方的安排,实习生在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后,便到病房参加一线的实习工作,了解医院一线的运作情况。

病房的工作既详细又琐碎,笔者在此了解了关于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在此过程中,笔者试图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了解病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审视医院的具体运作,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探讨通过各种途径将问题加以缓解或解决。

三、 实习的具体内容

(1)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

1.病人的基本状况

笔者实习的病房是精神病院唯一的女病房。由于女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殊性,该病房也有自身的特点。譬如,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女性往往在家庭中扮演着打理家务、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角色;此外,由于女性的家庭暴力倾向相对较小。于是,女病人往往在住院不久,病情稍加控制之后,便出院了。这样使得女病房病人的更换很频繁。

据笔者调查到的资料显示,至2002年9月20日止,女病房共有46位病人,其中两位假出。(据护士介绍,若病人家属与院方商定,保证病人在离院期间能按时正常服药,病人假出回家是允许的。)

下面是一组关于女病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职业情况的统计图表:

(附加说明:婚姻状况表中,未婚是指从未接过婚的情况;已婚是指目前处于具体的婚姻关系中,另一方还在世的。)

从上面的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女病人处于未婚、离异或丧偶状态;受教育程度分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不等,大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初中以下文化教育的占57.8%;而这些女病人有60%以上是农民或工人,有接近24%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下面是一张病人一天具体活动的清单:

7:00 吃早饭 12:00-13:30 午休

8:00 医生查房 13:30-16:00 活动

9:00-10:30 活动(看电视、服药) 16:00 晚餐

11:00 吃午饭 晚餐之后 活动-服药-休息

8点,病房中昨夜值夜班的医生、护士向当天值白班的医生、护士交班,具体交待昨夜病人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之后,医生查房,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适时下医嘱,调整用药,控制病人病情。医生对病人的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病人一般在病房内活动。倘若天气很好,护士们会带领他们到院子里活动,唱歌、聊天、打扫卫生等等。医院会定期安排病人进行查体,以保证病人肌体的健康正常。

医院还组织病人参加一些郊游活动,但有些病人不愿参加。因为他们害怕外界异样歧视的眼光。此外,过去医院曾组织病人在一些小工作坊参加集体劳动。具有经验的医生介绍,此类活动或劳动,有助于增进病人的康复。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此类做法被迫减少或停止。

这样,病人的生活就显得更加单调与枯燥了。

2.关于病因的初步分析与探讨

近几十年来,各国精神病学对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原因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直到现在尚未彻底查明。现将主要方面研究的资料归纳如下:

;遗传。许多精神病学家注意到本病患者亲属中精神病的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很多资料说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系越密切,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便越高。但由于患者常与其近亲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究竟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尚不足以论证。

;素质。临床上常可观察到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发生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类似的个性特征,甚至在患者的近亲中也可见到。一些临床精神病专家认为这类个性特征反映了患者病前的不良素质,它是由先天不良的遗传背景和后天环境中缺乏锻炼的共同因素形成的。不少精神病患者明显发病前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已不健全,这种不良素质为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精神因素。临床上常见某些精神症患者起病于遭受精神刺激之后。

精神因素只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之一,而对本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恢复并不起主导作用。

;躯体因素。躯体疾病对这种病仅仅是一个诱发因素,而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根本原因。

上述观点,大部分是从病理学角度对精神病因的探讨。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病学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从 原单纯的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虽然学术界、理论界对精神病因的探讨在发生着变化。然而笔者在实践中,至少在该院的实习实践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医护工作者承认精神病不应只单纯地从医学、生理、药物角度进行治疗,还应结合病人心理及周围社会环境诸因素;但是,由于受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思维定势的局限以及相应的社会资源的缺乏,笔者认为院方工作人员在试图将社会、心理、生理相结合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精神失常可以由许多形式,从性格失常或神经官能症(neuroses)(包括深度焦虑或消沉状态、忧郁症、恐惧症、冲动行为、由心理压力引起的疾病等)到更加严重的失常式精神分裂症(psychoses)(包括偏执狂、性格分裂症以及更年期或身体衰退等生理变化引起的躁郁症和忧郁症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对问题的种种界定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反应和治疗上。([美] Vincent N . Parrillo )(2)

按照,Parrillo的观点,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对精神病人的病因进行探讨与界定。

从上文的一些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失常的发病率与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等级等变量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46位女病人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几乎没有 ,大部分病人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差不多58%病人入院前是工人。这部分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比较低的。这种在社会等级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得不到更好的服务与治疗。

另一方面,大部分女病人处于未婚或离婚的状态,她们大部分处于25岁-55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段和这种婚姻状态下的女性,从某种程度上说,缺少了婚姻家庭的支持与依靠以及感情上的寄托。从少女至成熟女性或者从传统母亲、妻子到孤身一人的角色没有得到很好的转换。从而导致处于这种处境的女性更脆弱、更易于患病。

此外,笔者还想指出的是,精神病症诊断的可靠性仍是需要质疑的。我们必须考虑到精神病诊断的可靠性,因为精神疾病比生理疾病更难准确地确诊,即使是精神病专家在诊断中也常常会意见不一。而在现代,“生活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世界给妇女带来了困难,妇女在社会化过程中比男性更需要得到帮助;社会上盛行的性别歧视倾向影响了主要为男性的精神病医生的诊断。”(3)有些心理表现在妇女身上往往被视为不正常、有精神疾病,而表现在男性身上却被认为很自然。同时,由于职业观念的作祟,医生很容易做出有偏差的判断,那就是:只有有病的人,才会前来求助。这样,他们往往会将每位前来求助的人打上患病的标签,而开出各种药物,加以控制他们稍微脆弱的神经。而一旦习惯了用药的病患,将很难摆脱对药物的依赖,从而进入了一个不断地同药物纠缠的死循环。而真正的事实却是,这些病人一开始只是由于对环境的调试不良而造成心理上的某些障碍而已。

(2)对社会工作者在实习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讨——同(3) 病人(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一种尝试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首先阐明个案工作(社会工作的一门工作技巧)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个案工作的理论来源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尤其受微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比较突出;心理治疗以心理学和病理学为基础。

“心理治疗以人的需要(动机)导致人的行为或者一定的行为与一定的刺激相对应作为假设基础,从心理的角度理解被治疗者的行为特征。而个案工作假设求助者为社会的人,并以人际关系的互动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人际互动与其心理变动的关系,从中找出变化规律的特征。”(4)

2.对被治疗对象的界定不同

个案工作者不将被治疗者视为心理有疾病的人,而是认为“由于他们的生活暂时遇到了困难,他人评价的影响逐渐加重,从而产生内心的焦虑,导致精神出现偏差。因此,个案工作者不将被治疗者称为被治疗者,而称为求助者或案主。” (5)而心理治疗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是一种治疗关系,治疗者通过专门的技术和方法消除被治疗者的病症。这与个案工作者通过鼓励、带动、引导案主认识自己的问题,积极介入原来的生活,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

3.治疗过程不同

“心理治疗把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人际互动从被治疗者的日常人际互动中分离出来,认为治疗的全部实现过程即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人际互动过程,被治疗者病症消除就意味着治疗过程的结束,被治疗者可以重新回到原有的人际互动中。”(6)个案工作则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人际互动固然是重要的环节,但更重要的是能使案主更好地介入原来的生活。

由此可见,个案工作与心理治疗在视角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与医务工作者在精神病患的治疗角度上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阐明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探讨社会工作者在病人从“入院-住院-出院”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同病人建立一种专业关系,从而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1.入院

病人一般先到门诊进行诊断,门诊确定病情之后,若患者表示愿意住院(或有此必要),这样病人才住进病房。新病人住进病房之后,护士们为他(她)准备病号用的衣物。(一般洗漱用具,病人自带)病人家属则在医生办公室向医生讲述病人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般地,医生会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询问病人的一些经历,如家中有无精神病患,病人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是否足月顺产、是否母乳喂养),病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发病时的具体表现等等。在询问工作基本结束之后,医生会告知病人家属,病人服用某药物之后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并征求家属意见是否用药。双方达成共识之后,签订协议书。协议书的签订,是一项保证。倘若今后出现医疗事故,患者与院方的责任就明确多了。

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应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所谓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的服务或帮助,而且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7)即在这一阶段,在现有条件下,社会工作者应耐心倾听病人(案主)家属的倾诉,并表示相信病人配合治疗,定能控制病情;给予家属信心,支持他们。

2.住院

这是对病人进行具体治疗的阶段。

新病人将按照院方的安排进行活动,按时吃药。其间,医务工作者会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治疗。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者说按病理学的角度,精神病人重新康复、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很低。

但基于社会工作者的立场,在实习中,笔者曾做过努力,试图通过同病人的交流,为其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帮助病人重新正视自我、肯定自我,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

下面提供一个实习过程中的案例,试图说明同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一种尝试。

案例:

(病历摘要)

某女,年龄:23岁 婚姻状况:未婚

籍贯:济南 文化程度:中专

职业:待业

病史:行为异常3年余;失眠,打人、骂人,行为怪异;成绩一向优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心情积郁,怪罪父亲,迁怒于母亲。

(护士们曾告诫笔者,不要过于接近这名女病人。因为她擅长伪装,喜欢说谎;曾用剪刀刺伤其兄长。但也许是年龄相近的缘故,当其他护士不在场的时候,她却很乐意同笔者交谈。)

(下面是一次谈话的记录摘要, A:病人 B:笔者 )

…… ……

A:你一年只回家一趟吗?

B: 是啊,我家离这儿太远了。

A: 那你一定很想家吧?

B: 嗯,很想,想爸爸、妈妈。

A: 他们常给你打电话吗?

B: 对啊,一个星期一次。暑假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一个电话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

A: 电话费挺贵的,你父母一定很疼你!

B: 是啊!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都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的!

…… ……

(接下来谈论的是父母的话题,由于事先通过病历和在护士们那儿得到的资料知道案主同家人关系不佳。笔者希望在交谈的过程中,涉及家庭话题时,试图向案主传达父母总是疼爱和爱护子女的信息,以试图消除案主对家人的疑虑。)

…… ……

A:我爸爸的脾气可暴躁了。(她开始慢慢放开自己,坦白地述说她的一些真实感受了。)

B: …… (点头,表示在注意倾听,理解对方的感受。)

A:我哥哥和我的关系一直不好。他从不来看我,也从未关心过我。

B:一直是这样吗?

A:是的。从小他就不理我,他同他的小朋友玩,我只能同我的小朋友玩。(这是否表示从小她与哥哥的关系就不融洽、不好相处?)

…… ……

A:我以前在武汉工作过。

B:哪儿怎么样?

A:那儿好呀,比济南好。

B;在那工作顺利吗?

A:嗯,我都快升职了,可我爸老让我回来。

B:他也许是担心你吧!

A:可我回来找不到工作了。知道吗,我在武汉就快要升职了。

B:别担心!等你病养好后,争取早日出去;你还年轻,还有很美好的未来,会有很多好的工作等着你!

A:谢谢你!

B;相信你,一切会好起来的!

……. …….

(这位女病人在中秋节前出院了,不知道她的一切是否重新来过。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努力过。)

同病人(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应当更好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耐心听取案主倾诉内心的感受,并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诸如点头、微笑,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认同。倾听是一种同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很好的技巧,是获得案主信任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对一位长期被视为异常,被孤立的案主来说,表示出愿意真诚倾听的愿望,有利于他获得认同感,有助于他重拾信心、肯定自我。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是一名积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鼓励案主自强自立,当案主表示采取新的行动走出困境的时候,应倡导某种合理的行为。

此外,笔者认为面对精神病患,社会工作者应做好心理准备:(1)消除畏恐心理;(2)尊重对方人格;(3)将对方视为平等的对象。同时,需要工作者具备耐心、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工作者不仅能溶入案主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支持;又能客观地指导案主走出困境。这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还需要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理解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能力。

3.出院

这个阶段包括病人办理出院手续及其重归社会后的生活。

按照院方的要求,病人出院,事先征求医生的意见,之后病人或其家属到膳食科和门诊的相关部门做清算工作,再回到病房做最后的结算,将病人在住院期间所花费的费用做个总结,最后凭结算清单到门诊付清费用,即可出院。这个过程繁琐、费事,给病人和医院带来极大的不便。

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方案,试图简化这道手续,即每个病房每个月在月底向膳食科和门诊部统计该月每个病人花费的费用,做好统计结果。病人办理出院手续时,只需在病房取结算清单到门诊结算即可。这样,既方便了病人,又提高了医院的办事效率。

(病人重归社会后的生活是检验医院治疗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笔者在实习中没有做病人的随访工作。)

四、 总结

(1) 医院治疗模式的小结

在治疗方式上,医院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认为只要病人病症消除,即可出院,回归社会。而社会工作认为应将案主置身于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其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重新介入原来的生活。这往往造成单靠院方孤立的药物、心理治疗导致病人回归社会后,由于处理人际关系,介入实际生活的能力没有恢复或提高,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病情又复发。这就是精神病复发率高在治疗技术上的反省。再好的疗养环境,没有从能力上改变病人,同样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基于治疗理念和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病人的活动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同周围其他部分隔绝,过着一种封闭和管制的生活。这往往使病人抛弃自己过去可以自主的角色,完全接受住院者的角色,顺从了医院预期安排的生活,满足于医院提供的一切心理、生理服务。院方则按预期的设想,每天记录病人异常的行为,往往忽视了其正常的一面,从而就更加加深了病人对自身康复能力的怀疑,更彻底地成为住院者,消极顺从地扮演这种角色,以符合医院预期的规定。

这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病人越来越依赖于药物,越来越肯定自己处于病人的角色,对外界产生极大的怀疑与恐惧,认为医院才是最好的栖身之处。随着住院时间的加长,出院的机率会越小。这往往同当初入院的期望(希望尽早出院)相反。精神病院的氛围在某种程度上会恶化病人的精神问题。

所以,医院的治疗模式有待改进。医院应尽快让新病人出院,以免其丧失独立承担个人责任的能力。

(2)对病因探讨的小结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精神病因,发现发病率很大程度上同社会等级、婚姻状况及年龄因素有关。

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社会上低收入者群体更易于接受政府提供的精神疗养服务。这些服务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常为政府拨款)等原因,使得服务的条件和质量常常欠佳。而社会中产以上的阶级,以其经济条件,可以接受更好的服务。

这就要求政府应当健全医疗保障体制,建设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以更好地为广大阶层的人民服务。譬如,随着中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工作的普及,我们可以在社区中建立类似“社区精神健康中心”的服务机构,适时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个案辅导等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便利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社区生活的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服务中心为重归社区的病患提供重归社会的和谐环境,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引导介入原来的生活。

(3)对社会工作者实践能力的小结

社会工作不仅要求工作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其他相关的专业理论;而且要求工作者拥有相当成熟的工作方法与技巧,要求工作者在工作中学会界定案主的问题,即案主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估这些问题并采取何种方法、通过何种途径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需要社会工作者慎重考虑的。

此外,还需要工作者在运用专业方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案主自身的意愿与意向,尽量避免向案主提供无必要或加深案主困扰的服务。这就要求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在人际互动中了解他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社会问题概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朱力 等著 第175页 1-2 行;

(2)《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 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美] Vincent N. Parrillo; Ardyth Stimson 著 第409-410 页 409页倒数两行、410页1-4行;

(3)《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 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美] Vincent N. Parrillo; Ardyth Stimson 著 第412页 2-5 行;

(4)《社会个案工作》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版 第75页 10-15 行;

(5)《社会个案工作》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版 第76页 8-12行;

(6)《社会个案工作》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版 第77页 15-19行;

(7)《社会工作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王思斌 主编 第23页 26-27行;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精神科实习心得【1】

作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习,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总结,便于查缺补漏,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另一方面实习也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体验作为一个职工承担的责任,帮助我们将来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个人之见,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

一、实习学后的总结

第一阶段的医学实习地点是长清区人民医院,我在内科三病房区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医内科,了解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简单的临床用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西医内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书本上的记载与临床是有出入的。

第二阶段,在济南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心理学实习。我在精神科三病房、心理科及门诊都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神科三病房区实习期,病房里有八九十个病人,病种多样。有时候主任查房时会给我介绍病人的典型症状。若当时我感觉没有把握,查完房我赶快翻看那位病人的病历,再看看课本,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过精神病学,但我们学过变态心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对课本里讲的症状部分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但在结合了典型的病例之后,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我还认识到以后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踏踏实实,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打牢基础,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束手无策。

二、实习岗前的培训

虽然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遵守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作息时间方面,两个阶段的实习都是在医院进行的。医院里每天早晨都要交班,一般在八点,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八点前到医院,而且不能无故提前下班,擅自离岗。当然作为实习生,我也不例外。其次服装要求,在医院里当然穿隔离衣。我们专业没有发,我借了一件很厚的长袖。五月份,天气很热,但还是坚持穿,而且带实习卡,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志。这也告诉别人,我们是新来实习的,请多包涵。

(二)遵守职业道德

人有社会性,是讲道德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将从事自己的职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每个职工都应该遵守的。在医院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关心病人,不歧视病人,真诚地为病人答疑解惑。

(三)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很重视病历的书写,因为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证据,是保护医生的法宝。二者不同的一点是在精神科,更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精神病人伤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我在精神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卢主任就提醒我,当病人走向你时,注意他的眼神不对就赶紧跑。曾经就有一个实习生被精神病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不只是医生,其他职业也如此。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工作。

(四)搞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需要配合,医生下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当有问题时赶紧向医生询问,共同为病人治疗疾病。医生和医生之间也是需要沟通的。对一种疾病没有把握时就要和其他医生探讨,或是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当然这也是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和其他单位的关系等。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所需,而且是生存所需。

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知道前段时间的学习还有什么不足,那些地方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岗位前的培训。

精神科实习心得【2】

1 保护性约束和隔离问题

《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因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精神科护士对有严重伤害、破坏或自杀行为的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采取约束和隔离措施是必须的,迫不得已的。但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和委托。临时去获取这种知情同意显然不可行,应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监护人讲明理由,签订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的知情同意委托书。《条例》规定保护性安全措施应当由执业医师决定。护士应近医嘱执行,不得越权任意施行。在采取安全措施时要给患者说明理由,尽可能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同时要按保护性约束和隔离的护理操作规程正确实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患者病情一旦稳定,立即解除约束和隔离。事后在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中记录实施经过,充分反映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白,保护性安全措施尽管是医疗和安全所必须,但毕竟侵犯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患者的心灵伤害甚大,很多患者长久耿耿于怀,甚至引发患者的报复。所以,这种安全措施要依法施行,慎之又慎。

2 意外伤害事件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过程中发生自杀、自伤、攻击、毁损事件不可完全避免,不少患者是防不胜防。关键是这种意外事件医院管理有无过错,医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民法通测》第160条规定: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3]既往这类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协商或患者单位调解都能得到通情达理的解决,极少牵涉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依法执业,依法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没有尽到职责,使患者受到了伤害,造成了不良后果,轻者要给予经济赔偿,重者要受到刑事处罚。有时患者受了伤害,医护人员并无过错,也会长久陷入医疗纠纷之中。在临床护理中,要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早识别患者自杀自伤、攻击伤害行为的征兆,及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范于未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克尽职守提高到法律层面去认识和践行。

精神科实习心得【3】

目前我们在对护士培养方面都是以全科护理为方向,大多护生毕业后的去向是综合性医院。在学校中也比较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等知识的教育,护生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科专科知识,同时又缺乏精神科的临床实践机会。而精神科工作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一名新护士进入一家精神科医院工作,试想以她以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很难胜任精神科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的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现将我的一些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住院精神病人急性期一般都无自知力,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举止,特别是突发性冲动,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与其接触中,护理人员难免会受到病人的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我们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一定要表示忍耐、克制、理解、同情。不能嘲弄、取笑,侮辱漫骂,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要充分体现一名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体现精神科护士的美德。

1.2 具有丰富的基础及专科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

精神科医院专业性比较强,比起综合性医院,平时接触到的操作又少,长此以往,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精神科病人一般都以长期住院病人居多,随着药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发生躯体疾病变化的机率大大增多。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常主诉不清,很容易漏诊,误诊,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病人自杀较常见,如何及时了解情况,防范自杀发生。都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丰富的基础专科知识。

1.3 较强的语言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重视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也能够观察到某些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有时精神病人常隐瞒病情,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做到仔细,耐心,在了解各种疾病,各种精神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更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是对患者实施护理

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制定了护士日常规范用语,如:入院宣教用语,健康教育用语,操作用语等。

1.4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有很多情况没有主动述说病情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认真的观察患者,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心理动态等了解到患者的一些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病人的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各种意外事件发生。而要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2 新护士的特点

2.1 陌生及恐惧心理

由于精神科新护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精神科特殊的布局,到处都是铁窗铁门,随手关门等严谨制度,精神科新护士一般之前又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病人,当看到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支配出现的很多怪异的精神症状,便让其出现胆怯,不敢接触病人。

2.2 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缺乏

新护士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在熟悉了三班的基本工作流程后,容易麻痹大意,特别是在临晨,交接班等特殊时段,由于工作人员疲劳及一时疏忽,最易发生患者的自杀,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新护士又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家中倍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等特质。

2.3 处事能力差.及缺乏观察能力

新护士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工作热情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技能,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对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保护护理制度、危险品清点保管制度、夜间巡视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防范预案也未能全面掌握,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如噎食、自伤自杀等)出现时反应慢,常会手足无措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精神病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新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去发现,而经验老道的护士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发生。

2.4 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

新护士因在校期间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或对精神科护理学没有加以重视,实习期间也没有精神科医院的相关实习。因此刚进入精神科病房工作时很难适应。

3 针对性带教措施

3.1 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原则,消除恐惧心理

精神科对于一名新护士来说无论环境或病人都会带来陌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带教老师应该认真介绍环境,特别是病房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讲解一些精神科专科知识,让其了解不同病人的接触方式。如碰到冲动激惹的病人,应避免与患者正面冲突,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对有幻听吸引其注意力,不愿进食的患者,可在耳边以较大的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促进进食。对于违拗的病人,在接触时不能与病人对着干,要表示理解,适当顺从病人的意愿。在一开始与病人的接触中可以采取由带教老师陪同下,老师先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后,鼓励新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逐步克服紧张情绪,直至能胜任精神科工作。

3.2 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责任心

精神科护理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责任。精神病是大脑机能 发生紊乱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或思维内容不暴露,病人往往发生自杀、伤人、自伤、出走等意外事件。护士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加之精神病人绝大多数无陪护,护士担负着护理和监护的双重角色。入科时给予做好详细的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妥善保管好钥匙,做到随手关门,钥匙一旦遗失立即寻找汇报。在交接班时做好危险品及病人的清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房。每周做一次彻底的安全大检查,设施有损坏应立即报修,责任到人,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保护病人严格按照保护护理制度进行护理,避免保护与非保护患者同处一室。平时带教老师还应该讲解一些案例事件,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3.3 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平时以业务讲课、指导实践、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宣教,使其逐步掌握精神科知识。在工作中,不背对病人坐或站立,与病人交谈时,注意周围环境和防范;对手持物品、有伤人企图的病人劝导时要大胆、镇静。选择病人最信服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或由一 名护士与其谈话,另一人从背面或侧面阻止病人,切不可强行夺取。

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平时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仔细查阅病历,了解病人的躯体、精神状况、异常化验指标等,做到对重点病人病情心中有数,对重症患者要安置在重症室内,一遍及时发现不良预兆,严防意外发生。可以指导新护士运用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和环境而合理地运用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扮演法;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情景模拟逐渐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护理教育方法,它有很多种形式,角色扮演法是其中一种。角色扮演法优势很多,在教育、管理、医疗等领域有普遍的应用价值。精神护理不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实际项目,没有客观迹象或实验室结果的其他躯体疾病,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学习动机,这种理论抽象难懂使他们丧失热情。但是,精神科护理很重要,伴随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加,这种护理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精神科护理实习教学的报道不多。笔者尝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情况下,运用角色扮演法,简单地作以下个人的陈述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对象。文章选取了河南一所医学院校某护理专业的365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345名,男生人数20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平均年龄小于19.21岁。学生都学习了精神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如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知识等。角色扮演情景由该学校和河南一所精神病院共同编制。

第二,方法。其一,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各班学生的现状,课前由课代表负责这项工作,6-7人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每班级各10组。结合教学大纲,对精神科护理实习课程学习分成4个小时,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实践基础上分成3个学时,每班由一名主讲教师担任,同时配置2~3名授课教师协助授课。其二,具体实施将情景学习和角色介绍放在首位。首先要求主讲教师把精神护理科对护士的基本要求讲解给学生,如,和病人的沟通技巧、言谈举止等,接下来集中进行情景学习,分成两个情景阶段,情景阶段一,病人入院,需要护士为病人家属做指导,劝解病人入病房。情景二,病房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需要护士果断处理,同时将病人的病情详细阐述给病人。告诉学生角色扮演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组成小组中,其中病人家属一人,病人一人,观察者一人或者两人,配置一到两名护士,结合角色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所有角色扮演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中间出现差错,要立即停止,重新开始。第一轮角色扮演结束后,观察者对观察情况,如沟通技巧的使用和沟通的内容等作出总结。然后,小组成员互换角色,替换扮演病人家属、病人和护士。其三,通过问卷调查实施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认识。发出的365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经过筛选,有效调查问卷363份,回收率99.45%。主要围绕学生对角色扮演法作用的认识调查教学效果。发出问卷365份,回收365份,有效问卷363份。

三、结果

学生对教学扮演比较喜欢,能认识到自身沟通的不足,提升了医患沟通能力。

四、结论

第一,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传统精神护理教学方式固定,课堂授课多围绕教师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中专院校占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学生喜欢角色扮演这种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授课中,学生小组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1]。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独立学习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角色扮演这种精神病护理教学模式较为喜欢,这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模式,生动而形象,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事实上,中专生年龄较小,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尚不成熟,虽然喜欢角色扮演,但也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授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考虑学生实际,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计划调整情节和使用材料,并有效运用到角色扮演准备中。

第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记忆。“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基于实践操作,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操作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2]。知识学起来形象而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精神疾病的护理要点。和传统机械化的知识记忆不同,角色扮演法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角色扮演中的学生普遍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积极的态度,角色扮演开始前,学生要阅读教材,还要获得大量的课外书籍来扩充角色扮演,这些充足的准备工作,保障学生具有较高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对角色解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精神病人在接收治疗和护理中产生的特有心理,巧妙地将发生的各种精神障碍护理点给记住,不同于原有的教学法。这说明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开展多元化效果评定。鉴定评价体系的建立很重要,为医患有效沟通提供保障,将其用作评价依据。吸收有关角色扮演中的有效成分,建立了三层评价标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医患有效沟通,患者主动配合护士,取得了良好的医护效果;有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和患者沟通;无效,表明学生不敢和患者沟通,或者用语不当,惹怒了患者。借助这种评估,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和其他同学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以此不断努力,继续提高;使优化的角色扮演法和精神护理有效整合,并付诸实践中推广,以更好地应用;再者,对角色扮演法,还应强化实践效果,促进精神病护理学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平,岑慧红,肖爱祥,苏茜.基于情景的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05):81-82.

[2]刘静.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5(11):88.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5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其一,由于缺少对受训学生在参加培训前的“基线”水平的测量,因此学生在参加培训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的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对研究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这种笔试成绩主要反映了受试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等同于实际应用的能力。其二,由于实际的培训安排受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不同年度的受训学生所接受培训的时间长短并不统一,培训时在不同的科室实习的时间也未能做到完全统一。另外研究所采用的样本量偏小,对照组的选取在学科背景等方面未能做到完全匹配等,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以在受训前加入基线水平的测量,增加实际运用能力如病例评估等方面的测试,以更客观地考察培训的效果。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受训内容和时间标准化,并收集更多学生参与培训的效果情况,以降低受训时长、学生个人因素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生;志愿服务;重要性

自2004年参加护理教育工作以来,我们一直着手思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虽然屡次在护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方面进行改革,但护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护生”时时发生,如缺乏主动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心;缺乏专业认知,对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了解不够;不知如何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身心等情况。因此,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成为我们一项重要的课题。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秉承“服务社会,快乐自己”宗旨的敬老志愿服务队每周都会去看望慰问老人;200多名同学在寒暑假期间在各大医院参与志愿活动,成为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活动都与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志愿护理服务的展开,社会、医院、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均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学校、医院和护生三方共赢,值得大力倡导、积极推动。通过对护生见习日记的研究发现,护生感触最深的体会呈现集中的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如下。

一、理论与技能

(1)理论。目前,我们采用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法。护生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才集中接触临床。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是实地见闻实地操练。“在学校学的那些药理病理又用上了,那些不仅是考试用的,更重要的是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见习,我学到了好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如用药后病人的临床表现,病人输液时出现反应的应急措施等。”护理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的形式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使得多数科目的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常常会有茫然的感觉,对护理工作感到陌生。因此,“早期接触”临床变得尤为重要。临床志愿者服务作为护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途径之一,不但可以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而且可以让她们更加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更加透彻地认识了护理。

(2)技能。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是临床医学“三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学校护理实训室建设上,我们尽可能地仿真医院模式,做好病区的模拟训练;成立学生护理部,让学生自行管理,排班并安排操作练习;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操作抽考;实习前加强对各项操作技能的培训,并请医院临床经验丰富、有较强带教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考评,从而使护生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程序。但是,护生在学校练习操作大多都是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进入临床后面对真人往往紧张出错。“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了,在书上有讲解过,但是看到病人晕厥的那一刹那我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事情一多我就觉得脑子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往往会遗漏。”另外,由于医疗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带教老师不敢对护生轻易放手。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敢与实际操作相联系,致使护生也产生恐惧心理,操作时心里紧张,成功率低,引起病人的不满意。针对护生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要求临床志愿护生每个寒暑假都去医院进行至少一周的见习,让临床志愿护生不断地在临床上去学习、去思考、去操作、去锻炼。有了踏实的基本功,再以知识为后盾,以不变应万变,会逐渐使她们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张。

二、人文关怀与职业素质

(1)人文关怀。现代护理提倡“整体护理”,而作为护理对象的人则应生理、心理、社会相统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然而,护理教育大多就病论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而忽略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其次,护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伸手拿来”现象较普遍,以致关爱、帮助、照顾等传统美德出现偏离。另外,电子产品的风靡,使得人际关系日益淡薄,少数护生甚至出现交流沟通障碍。这些因素使得护生进入临床后,忽视对患者的精神呵护,漠视患者的内心感受,沟通呆板。因此,我们除了在教学中实施“真人真做”外,每学期还让临床志愿护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临床见习。这种边理论教学边临床见习的教学形式能让临床志愿护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引发其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临床志愿护生通过询问病人,能学会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将死的书本知识变成活的案例印在脑子里。另外,利用假期安排社会实践,让临床志愿护生亲临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接触这些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触景生情地感悟关怀的意义,提升道德水准。

(2)职业素质。护士的“素质”,是指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它不仅体现于仪表、风度、动作等外在形象,更体现着护士的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内在的素养。护士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所以根据护士的服务对象和职业特点,要求她们必须具备特殊的职业素质。刚上临床的护生,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就是很烦琐很累。“一会抽血,一会打针给药,一会查房,还要搀扶老人,为他们倒水,陪他们上厕所,巡查输液的药是否滴完,这些都是护士的工作,虽然普通但是不可缺少。”有些护生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加上非医源性医疗纠纷也不断上升,护生往往会对本专业工作产生“失重感”,导致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甚至有人要求退学不想继续实习工作。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既要贯穿在平时的护理教育中,也要不断从工作实践中去发现、去提炼、去挖掘、去归纳总结。实施“早期接触”临床可以让临床志愿护生对病人提供无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住院病人给予细心、专业化的生活照顾,对病人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激发了临床志愿护生为病人奉献爱心的热情,促使其以后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形象。

总之,“早期接触”临床可以让护生在收获点点滴滴的同时,以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走上以后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能力,从而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卞龙艳.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

[2]曾晓英,李如竹,江跃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5).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应用心理专业 毕业实习 实习基地建设措施

基金项目: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08.3)。

前 言

作为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院校新兴的专业之一,应用心理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学校进行心理学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同时能够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科学宣传与服务及心理咨询工作;其次要求学生具备心理保健康复和相关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体育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康复、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最后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体育社会和管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体育和相关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组织、管理、规划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1]。

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研究按照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的培养目标,通过大社会调查,为本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建立了四个实习基地,通过2005级、2006级、2007级、2008级四届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完善了该专业的实习文件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不仅为本校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提供了实际工作的锻炼机会,提高了本专业的社会宣传度、拓宽了毕业生的社会就业面。同时根据实习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为完善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四届毕业生在实习前对专业方向选择、对实习后的收获、实习基地的评价和建议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社会调查法

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对陕西省内与心理专业相关单位的领导、心理专业从业人员就实习单位的实习条件、给学生能提供的专业指导范围、实习基地建设规划等进行调查与访谈。

研究结果

1.应用心理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本科生毕业实习方向的确定

参照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通过对陕西省内与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调研,确定了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三个实习方向:社会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心理咨询。

社会心理咨询方向主要是在社会心理专业机构能进行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宣传与服务及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主要是在大中小学能进行心理专业教学,为学生能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体育运动心理咨询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心理保健康复和相关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运动队为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

2.应用心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1)实习基地的建立

遵循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在2008年3月至6月间共和以下4个单位达成实习基地建设的初步意向,并签订了实习协议书。

1)陕西大康心理保健院和心理培训学校

陕西大康心理保健院和心理培训学校是西北地区创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教育机构。其中的心理保健院是集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保健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化心理保健机构。目前已拥有面积550多平方米的心理咨询室5间,实习观摩室、脑波治疗室、生物反馈室、发泄室、团体治疗室、心理分析室、沙盘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并拥有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共40名。

双方初步达成协议,大康心理为实习生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实习条件:①心理咨询前台的接待服务工作:主要任务是处理心理咨询来访者的电话预约,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②心理测评:能协助咨询师做好对来访者的测评工作。③ 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

2)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

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是由陕西省科技厅主管,经省民政厅审批的应用心理科研机构。目前是西部地区投资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的应用心理研究机构之一。该单位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培训、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治疗仪器研发。下设的单位有华夏阳光儿童中心、安康安宁精神病医院。近年来成立了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委员会。

双方初步达成协议,阳光心理可以为实习生提供以下方面的实习条件:1)心理诊断和测评。学习常用的成人心理健康测评、人格特质测评、儿童心理行为测评等方法。2)学习心理咨询工作的程序,在初步掌握心理咨询技巧的基础上以及征得咨客的同意下,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过程的旁听。3)了解各种精神病患者的病因、症状、简单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并在精神病院实习期间学会对精神病人进行每天的问诊和病例撰写。

3)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目前开设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以及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现本系学生有600多名,现有教职工44人。教育心理教研室有教师10名,主要承担全系的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有关课程,心理学实验室包括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双方初步达成协议,由教育心理教研室5名教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同时为实习生提供以下方面的实习条件:1)心理专业课程教学实习。2)协助心理教师做好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3)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4)陕西重竞技训练中心

陕西重竞技训练中心是陕西省跆拳道、举重、摔跤专业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基地,目前有专业运动员100多名,教练15人,管理人员12人。训练中心除了承担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外,还承接国内和亚洲高级别的赛事活动。

双方初步达成协议,毕业生可在重竞技训练中心进行实习的内容包括:1)了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了解运动员的个性及心理特点,为重点运动员建立心理档案;2)针对有问题运动员进行个体心理咨询;3)对运动员进行集体心理讲座,主要教会运动员心理放松训练、表象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

(2)实习基地建设的内容与措施

1)建立校地(实习基地)共建组织机构

由西安体院健康科学系主任、心理教研室主任、实习单位的主要领导人组成毕业实习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由心理教研室的专业教师4-5名,实习单位的专业指导工作人员组成实习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双方指导教师要多沟通,共同制订实习内容,实习时数,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并随时处理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2)应用心理专业实习文件的制订

在2008年4月至6月间,心理教研室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对实习单位的专业工作人员的多次访谈,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场所、专业实习条件、实习单位的制度等进一步了解,双方进行协商制订了应用心理专业实习文件,该实习文件按照3个实习方向分别制订了实习目的与意义;实习内容与要求;实习考核。

3) 确定实习基地共建发展规划。

实习基地共建发展规划是关系到实习基地建设是否能得到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确保毕业生实习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实习基地共建发展规划的制订中,要切实结合心理专业的培养特点,符合实习单位的工作条件,本着互惠互利的政策,不仅使学生得到工作的锻炼,而且能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益处。

3.应用心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基地建设成效

从2008年9月至2011年10月,共有四届心理专业本科生在实习基地圆满地完成了实习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择业就业的观念有了转变, 自谋出路、自我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

通过实习,学生的择业观出现了变化: 从追求管理型岗位转向追求技术岗位; 从追求单位性质转向追求单位效益; 从追求职业的安逸稳定转向追求职业的创造价值。如有的学生明确提出要到阳光心理研究所、大康心理保健院这样的民营企业去工作,并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心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面对近两年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学生接受了自谋出路、自我发展的就业观念,很愿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在社会上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应用心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的考核评定

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评定主要参照4个部分:1)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评语;2)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考勤表;3)学生在实结与考评会上的个人总结发言;4)学生的实习文件,包括实习日记,专业报告(两份),实结报告。三个年级的毕业生实习考核全部通过,学生对实习单位主观反映良好。

(3)专业教师开拓了改革教学的思路

实习指导工作也给心理教研室年轻教师提供了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心理专业在社会上大有用武之地,对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关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指导,专业教师对今后心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把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有了新的构思。

小 结

在参阅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三个实习方向:社会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心理咨询。并为该专业本科生建立了四个实习基地。今后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要进一步明确实习单位的责任,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专业实践条件、专业指导范围和制度要进一步细化。另外要加强陕西省运动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突出运动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特色,为西部的体育事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运动员心理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方向)专业培养方案.西安体育学院教务处,2008.

[2]江家发.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64-65.

[3]成岳,吴彩斌,刘媚等. 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40-341.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离院;护理安全;对策;结果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和公共安全(大众财产和人身安全)[1]。

安全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提高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标准。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证护理行为的安全、及时、准确,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2]。

1 案例介绍

患者杜XX,男,26岁,于2013年5月8日入院,诉右耳疼痛,间断性流脓20年余,诊断为"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于5月14日在全麻下行乳突根治术,5月17日起发热38℃~39℃,精神状态较差,不爱说话,医护人员查房与之交流也不搭理,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5月21日请神经内科和内三科会诊后,准备行血培养、CT及磁共振,结果就在5月22日凌晨2点离院出走,就连陪护在他身边的母亲都没有发现。2h后,患者母亲发现睡在床上的儿子不见了,在病房里找了一遍未果,遂来告知值班护士,并说出患者有精神病史,而且患者唯一的哥哥也患有精神病,数年前离家出走后至今下落不明。发现该患者出走后,值夜班的护士(本人)立即通知了护士长,总值班,并向分管院长报告,下夜班后和护士长一起亲自寻找未果,打了110报警。护士长5月23日上午和患者家属一起到派出所立案,3d后因警方接到一养鸭户报案说发现一精神异常青年睡在他家鸭鹏里,这位精神异常男子正是杜XX,警方去捉拿时还与干警打了起来。后经确诊精神病后将患者送往精神病院就诊。

事情发生后,作为当班护士的我深感自责,科室也组织了病例的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本人决定把这个案例引发的思考发给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让广大基层管理者及医务工作者能更加重视护理安全问题,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 案例分析

此案例暴露出下面几个安全隐患。

2.1耳鼻喉科患者大多为择期手术的患者,他们生活能自理,且80%以上均为青壮年,让他们一天到晚待在病房里卧床休息是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家在城区的患者,基本上输完液就回家了,下面乡镇来的会去逛街,有的甚至泡网吧,护士下午和晚上治疗时往往找不到人,这样不仅影响治疗,还给医疗安全埋下很多隐患。加上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状况、生活方式、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理解能力等都各不相同,医护人员一时半刻也难得了解清楚,因此,每个患者都存在危险性。该患者有可能因手术诱发精神病。

2.2护理人员因素 患者半夜离院出走,值班护士没有仔细询问其原因,安全意识淡薄。

2.3环境因素 基层医院门道四通八达,门卫形同虚设,没有人值守;病房管理不严密,夜晚门窗没有关好。

2.4组织管理因素 本院中午和晚上门诊无耳鼻喉值班人员,门诊患者来住院部就诊,也给住院部安全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2.5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因素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观察不仔细或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没有事先发现患者精神异常的先兆(不爱说话,查房时不搭理人);首诊医生和主管医生护士都没能问出患者的精神病史。

2.6陪护因素 精神病患者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加之精神症状的支配,可能发生攻击他人、毁物、自杀、自伤、离家(院)出走等意外事件,这给值班的医护人员及他人带来安全隐患。该患者母亲明知患者有精神疾患,应该能预测到这些问题却故意隐瞒。

2.7护理安全除了包括患者安全外,还应该包括工作人员的安全,护士晚上独自一人坐在护士站,万一这个精神病患者行凶,那后果不堪设想。这次10月25号浙江温岭事件就是血腥的教训!

2.8从护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公私财产,公共灾害等安全问题。医院门道四通八达,没有门卫值守,有可能引起财物遭窃、火灾;进出的人员复杂还有可能引发院感、传染病流行等公共灾害,这些均显现出基层医院组织管理的欠缺。

3 总结

归纳起来,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后面将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对策[3]:①患者因素(即个人因素);②组织管理因素;③背景环境因素;④护理人员因素;⑤陪护因素。

4 对策

4.1医院管理层的对护理安全的高度重视及良好的组织管理 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急救演练,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对医护人员还应提倡无处罚的安全文化,发生差错后担心被处罚是当今医院患者安全促进的唯一最大障碍[3]。

4.2环境设施的安全布局及管理 环境不安全,仪器设备不健全或不处于良好状态,都是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医院建房时首先应考虑安全问题;值班护士除了查看患者外,还应查看病房的环境,各种物质的交接也应仔仔细细,医院各科室也应该有专人负责各种设施和仪器的检查,对各种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4.3医护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安全意思的增强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学会对就诊的每一个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规范护理病历的书写,熟练掌握各种危急重症的抢救与护理,加强对护理安全高危患者的巡视,注意气道管理,防止窒息;护士治疗护理及晚夜班必须清点患者,发现不在病房者,电话联系并有登记;公开本院接受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方式及途径,方便患者监督。

4.4加强与患者和陪护人员的沟通,积极引导患者参与的医院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患双方的责任,把"患者参与医疗安全"[4]纳入患者安全目标,这样做充分体现患者的权利和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5]。主要措施:

4..4.1教育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尤其是既往史、精神病史),并告知其对服务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和重要性。

4.4.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护理安全管理,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告知患者随意外出的后果,让其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及作息时间;对安全问题重点强调,入院宣教时要求患者签订安全协议。

4.4.3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或家属)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者对诊疗方案的了解与选择。

4.4.4就诊时预留双方电话 (院方留科室电话),确实有事需要外出者,必须先向值班医护人员说明,并书面请假,有事及时联系。

4.5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主要是防火、防盗及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各种灾害的应急预案,让医院黑板报充分发挥作用。教育患者住院期间戒烟酒的目的和重要性(吸烟引起火灾,诱发很多疾病,百害无一益;喝酒后酒精与头孢类药物作用引起甲硫样反应,事实证明这样说患者容易理解并记住和遵守)。

4.6护理法律知识的普及 让每位护理人员树立依法施护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加强实习护士、进修护士、见习护士的安全管理,实行岗前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差错标准及处理方法》并考核。

4.7加强对陪护的管理,住院部值晚班的护士每天晚上22:00前清点患者和陪护后锁门,有事情时再开;对不在病房的患者电话通知其回房。有事回不来的在《患者动态登记本》上记录。

4.8应急电话要求每位医护人员记住,关键部门和后勤部门电话贴在显目的地方,比如手术室,ICU,支助中心的电话要记住,发电房,修理室,各科主任和护士长,总值班,警室的电话要贴在显目处。

5 结果

本科自进行该病例讨论后,遵照上述对策重新制订了耳鼻喉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现在住院患者基本没有外出现象,医护人员亦人人能背诵安全制度和常用应急电话号码,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桂凤,庆华.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5-7.

[2]王芳,叶志弘,葛学娣,等.三级综合医院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777-778.

[3]昌子艳,贾士峰,刘红.基层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9(5):49-50.

[4]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习;医务社会工作;精神复康;角色定位;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48-04

精神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工作范围,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复的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可在实践中总结精神康复类医院社工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其他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量化医务社工的工作范围,并为我们日后开展的实务工作提供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的概况

1.精神复康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

精神复康社会工作指的是医院围绕医疗复康过程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它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病人进行心理援助,提升其自主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2]

2.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的介入情况

第一种方式是在医院中可设立单独的社会工作部门,并委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并赋予其相关权力,使其能够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第二种方式是在医院原有的医务科的基础上,增加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即在保持原有医务科编制的前提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门负责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如今一般医院都设有医务科,主管本医院医疗秩序的维持,医疗质量的监控,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业务的开展,医院新技术及新项目宣传等工作。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在精神复康领域的介入主要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并且介入范围比较有限。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开展具体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深圳南山医院等。[3]目前在精神复康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常常不仅是患者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而是患者个人身心状况、重要他人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复的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医务社工在实务领域扮演的角色如下:

1.住院初期

(1)资料收集者。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初期,往往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远离父母亲人以及规律性的作息时间等,出现较大精神波动,甚至出现排斥心理。精神富康类医院在病患入院初期,就会对其做入院评估和社工初期跟踪介入计划等,此时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资料收集者的角色。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患者入院时,会和家属进行会谈,从最基本的资料开始,到家庭状况,婚恋状况,患病的原因,再到平时的兴趣爱好等。通过对一些基本问题的了解,社工应大致衡量患者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动机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患者的优点和短处。家属最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情况,所以社工应尽可能多地通过患者家属收集信息。第二,会根据与家属的会谈,再与患者本人进行沟通,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倾听和仔细的观察收集所需要的情况,对一些情绪稳定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测试和量表来了解患者的信息。服务对象的资料收集得越完整,对日后开展具体的社会工作就越有帮助。

(2)关怀者。在这一时期,患者内心会非常不安,社会工作者应及时给与关心和爱护,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此时也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最佳时期。社工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患者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其感受到温暖,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如果某一患者在入院开始情绪波动较大,出现一些躁狂的症状,社工就应谨慎处理与他的关系,最好是能够与主治医生事先沟通。如果贸然行事,也许会使患者陷入更加崩溃的状态,加速了病情的发展,社工自身也会受到伤害。

2.治疗前期

(1)协调者。目前,现行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音乐治疗、工娱治疗。在荣军康宁医院主要以药物治疗、MECT治疗(改良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和康复治疗小组为主。作为医务社工,应该主动承担起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协调者和沟通者。将患者内心的想法准确客观地传达给医护人员,让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例如一个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到医院就诊,如果社工这段时间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照顾,那么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行为混乱、精神萎靡等症状。此时社工应该多加观察病患的举动,让其能够及时调整心理落差,从而更进一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如果这一时期,社工没有做好安抚工作,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抗拒行为,甚至伺机逃跑。

(2)服务提供者。精神病患者入院经过一定阶段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自杀冲动等严重精神症状得以控制后,由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病人的家属共同协商,根据病人的病情、缓解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作出评定,确定社工介入的康复计划。一些封闭病区的病人在护士的带领下,佩戴某种标记,在非查房休息时间可以自由出入病区和康复中心,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如唱歌,打球,散步,读书,手工活动等。一些开放区的病患可以自由在医院的公共场所活动。[4]此时,社工可针对一些生理和精神等方面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在建立关系之后,通过已收集的资料,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具体服务提供方式,最后结案与评估。通过全面系统的工作,帮助案主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克服非理性情绪,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最终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

笔者曾在某精神病医院实习,那里的社会工作者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亲情工程”的认定工作,主要是面向全省对入住该院的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进行费用减免,扶弱助医。社工对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家庭贫困的相关证明,主治医生提供的病情简介和住院时的照片资料等。将以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若情况属实,则根据结果针对求助者的医药费和住院费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亲情工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紧张的经济状况,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再者,使患者和社工的关系更为亲密,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助推剂。

3.治疗后期

(1)支持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他们很难真正康复。所以,对很多患者来讲,这样的治疗结果会让他们失去信心。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以及缺乏专业的知识,医生很难在专业诊疗服务外,给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而医务社工能够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专业知识协助医护人员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困扰,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调适,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社工应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康乐活动,训练病人的社会技能,帮助病人以新的角色适应医院的生活。尤其是在住院后期,很多病人对长时间单一枯燥的住院生活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并吵着要回家,所以社工应仔细观察病区的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将观察结果告知医生。同时社工要安抚病患,鼓励他们乐观生活,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关注他们点滴的生活,从细节中让病人感受到社工的支持。

(2)调解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常常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遭到破坏,社会工作者应调节患者与家属、同事、邻居等之间的关系,协助家庭与社会病人建立新的关系,适应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鼓励病人主动与家人沟通,必要时可为严重精神病患者的亲属提供心理疏导的服务。例如,曾有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就因与家属的沟通障碍而日益严重,甚至一度出现自杀等倾向,所以社工应及时帮助患者,协调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患者予以关怀,对其早日康复会起到极大作用。另外,社工应该还是医患关系的调解者,或者是医院各个角色间的调解者。

4.出院回归期

追踪者: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极低,很多患者在医院经过三个疗程(大约三个月)后病情基本能够控制,但是回家后没有按时吃药导致病情复发。如果第二次入院,那么病人就面临着终身服药的痛苦。所以社工在患者结束医院治疗,转入社区后,还要对其后续的恢复状况进行跟进,观察患者的表现,是否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按时吃药。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如何。当发现有异常时,及时与家属沟通,做好二次入院的准备。

三、医务社工与其他角色的合作模式

精神病人的精神心理和行为特点等内在因素都十分复杂,仅仅依靠医生、护士、护工亦或医务社会工作者各自的力量,都很难使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只有让这些在精神复康领域的各类角色相互联系,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比较全面的康复介入计划,为精神病人提供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专业服务。

1.医护人员

(1)医生层面的合作模式。在精神病医院,主治医生主要承担以下任务:①运用专业知识积极为病人治疗。②解除病人痛苦:包括躯体性的和精神性的痛苦。躯体痛苦一般可用药物等医疗手段加以控制,但心理精神痛苦则需医生以同情心理解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才能缓解。但医生由于精力和专业所限,很难将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等精神性方面的工作做好,这就需要社工与医生沟通、合作,把病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给医生,从而优化治疗效果。③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病情:医生有义务向病人说明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医疗情况。这种说明不仅仅是为了争取病人接受医生诊疗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尊重病人的自和知情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精神科医生会用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描述,会妨碍家属了解病情,甚至错误理解。而大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都具备一定的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并且擅长将这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所以说在这方面,社工能够帮助精神科专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和治疗计划,使家属能够安心放心地把病患安置在医院就诊,提高了双方间的配合度,是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桥梁。④为病人隐私保密:保密是医务人员的一种传统道德。医生有时候在陷入对患者治疗的瓶颈期时,由于保密原则无法与其他医生沟通交流,但是却可以同负责该病患的社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困惑,一方面缓解了医生的消极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从社工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变换治疗思路。

2.护士护工层面的合作模式

精神医院的护士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等为日常工作内容。精神科护士护理的核心概念,可根据佩普洛的护理人员和病人关系发展的模式具体解读。[5]不难发现,在医务社会工作没开展以前,护理人员从事的部分工作与医务社工承担的工作之间是重叠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护士能够详细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疾病史、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具体情况。在社工刚开始与病人建立关系时,可与护理人员就病人各方面的特点详细了解,加强沟通合作。社工在前期收集的资料越详细,越完整,就会越快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更好地实施介入计划。

精神科医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为更好地提升其职业稳定性,需要从综合化的角度关注精神科医师的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并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早期预防。[6]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克服职业倦怠,所以这也是社工与医护人员间合作模式的另一种体现。例如,社工可以定期开展小组活动,为医护人员相互排解这样的倦怠提供治疗性环境,分享彼此克服倦怠的小技巧,在开展室外的拓展活动时,适时地增加精神病人的参与,让医护人员与病人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和情感,缓解医生过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从而进一步消除职业倦怠感。

2.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在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及家属描述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诊断,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它专科。[7]

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患者进入观察期(一般是停药控制阶段),心理咨询师不能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就无从观察患者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其病情的控制程度,而社工就能在这个方面给咨询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时时陪在患者身边,对其各自身心反应的变化都能够及时捕捉。第二,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虽然有很多治疗精神疾病的模式和方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对于患者所处的环境,两个学科都没有涉及。在现行的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处理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完善和完整的地方,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能很好地填补这个空缺,使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使治愈率上升。第三,精神复康医务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大都是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感情比较脆弱,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也正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评估环节难以像其它领域那样顺利进行。如果能够在评估时,让患者填答关于精神病学临床量表,例如老年精神评定量表(P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8]从社工结案评估与心理学临床量表两个方面的评定,判断患者复康的水平和介入计划的成效,这样的结合增加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率,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真实的治疗效果。

3.社区工作者

(1)社区照顾方面。很多患者从医院康复出院后,就直接走入社会,在医院与社会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机构,能够帮助病友重新找到自我的社会定位,再加上精神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都使患者很难在一时之间适应社会。所以说,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对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是使服务对象能够更快地治疗好精神疾病、更好地回归社会、更少地复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病友所处的社区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区恰好可作为患者从医院到社会的过渡性机构,社区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患者回归社会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在患者即将出院前,社工应与患者的社区工作者取得联系,尽可能多地获得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和社区的相关人士商量如何更有效地帮助患者。

(2)疾病预防方面。精神疾病的发病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早地发现并做相应的处理,发病率会大大地降低,治愈率会显著地提高。现阶段,康宁医院主要开展的预防工作侧重于社区,通过发放一些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开展一些预防精神疾病的讲座,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与医生面对面的咨询交流。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强大家预防精神病的意识,降低了其发病率;另一方面,这样的宣传形成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纠正普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歧视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重返家庭、工作岗位。[9]

在精神复康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还应该加强与医护人员、心理咨询者、社区工作者、实习生与志愿者等角色的合作,取长补短,填补医务社工的不足。同时希望社工能够在不断的改进中,在增强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中国医院,2005,(9).

[2]于欣.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平.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2009,(1).

[5]胡佩城,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

[6]斯蒂芬J威廉斯,(刘建平译).卫生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7]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寿梅陇.精神疾病100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精神病院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希望升起的地方 景玉婷

大家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师是浇灌花朵的园丁,辛勤地培育他们成长;而儿科医生,则是那打虫除害保证花朵健康生长的专业技术员。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有人会讲,儿童与成人有什么区别,不就是一个成人的缩小版吗?我想说,当然不是。由于儿童本身的生理发育特点,他们的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相比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会更低,一个平常看似简单的感染就很有可能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因为儿童尚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可能随时会出现各种意外,譬如摔伤、烫伤等。

儿科的诊断治疗与成人也有着很大不同。一方面,幼小的儿童由于不具备或是不善于用语言表述自己身体的不适,常常表现为哭闹,甚至连父母也无法知晓小孩子的病症所在。另一方面,在治疗时儿童的配合度也不及成人,这就要求儿科医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细致的观察力、高超的医术以及必不可少的安抚技巧。笔者实习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十一岁左右阑尾炎手术后的孩子,医生需要触摸她的肚皮,以肚皮的软硬程度来评估术后的情况。孩子却一直哭闹拒绝,家长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就在大家都无计可施时,医生表示不摸了,作势要走。小孩子也放松了警惕,医生抓住这一瞬间,触摸到了孩子的肚皮。一个看似简单的触摸肚皮,却是汇集了一名儿科医生的专业知识、耐心、责任和技巧于一体。

在书海中成长

众所周知,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用超出其他很多专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各所学校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时间各有不同,少则五年,多则八年,如果你选择了临床医学,那么就要做好心理和身体的准备。我们生命中最有热度的青春岁月要伴着一本本厚厚的书籍度过,我们要牺牲很多休闲惬意的时间来阅读一本专业书籍甚至是弄懂几个专业词汇,我们要让自己尽快成长,足以承担对他人生命负责的重担。在众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中,我们算是其中的“背书达人”了,除了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精准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其他方向的学生相比,儿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高超精准的医术,掌握与儿童沟通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来看一看是哪些课程在日夜“折磨”我们吧!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课程占了不小的分量,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与人体相关的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形态学实验等;要想做到“对症下药”,就需要学习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临床流行病学、药理学等课程;作为一名儿科方向的学生,当然还要学习儿内科学、儿外科学以及培养沟通技巧的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与技巧等课程。

“幼儿园”中的快乐与责任

从事儿科工作,就像身处一个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小朋友都有,活泼的、懂事的、调皮的……在这里工作,哪怕再忙再累,只要看到他们带着婴儿肥的小脸和无辜的眼神,瞬间就会觉得有种被治愈的感觉。他们不仅仅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儿科医生的希望。不同的是,在心疼、着急的同B寸,儿科医生还需要保持理性,牢记自己的责任。

但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专业人才却极为短缺。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而14岁以下儿童却有2.3亿,也就是说每四千名儿童只有一个儿科医生。该行业目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儿童的保健有了更高的需求,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又有增加。

拥有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应用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方向):

振心灵之翼,披教育霞光 高欣

那些我们熟知或是陌生的各门学科组成的学科大家庭中,很多学科争相做这个大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心理学就低调多了。在我眼里,他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怪孩子,内敛而早熟,他可能藏在你身边的任何地方。当你正视他时,他眼中传达出的了然或许会让你不安,也可能使你悦纳(自我悦纳是指个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指接纳自己人格中的优点,更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

走进神秘,走出迷惘

当代心理学与算命、读心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毫无关系,也与纯理论思辨有着本质区别。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会用物理学的方法做实验,立足于统计学进行数据分析,也经常涉及发问卷、做调查等深入实践的操作,但目前这种科学在中国普罗大众的观念里却仍略显“暧昧不明”。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它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很吸引人探究的领域。”弗洛伊德也曾调侃心理学是“人人都懂一点,却又不知其所以然”的学问,这两位大家的话语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心理学由于其不明和深奥,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其奥秘。随着时代变迁,近年来心理学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将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人力、工业、消费、精神病学、犯罪学、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这些广泛应用也就是“应用心理学”之名的由来。人际,算是心理学应用中比较特殊的领域,它让一向“发力”于幕后的心理学,在各个媒体前着实“风流”了一把。

反思两代,展望一代

在我们的课程安排中,主要学习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心理咨询、团体辅导、SPSS(统计)软件应用等一般会在大三时才开设。在这之前的学习时间里,我们需要打好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学习心理学会让你越来越了解自己。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简直可以更名为“背后的故事”,它概括了心理学已经搜集到的“人类情报”。例如,你为什么会感知到某件事物,记忆是如何保持的等等。因为大脑被认为是心理的生理基础,所以脑神经科学也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需要背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搜集的数据,所以心理学是一门文理兼修的专业,有不爱背书的理科生面对没完没了的理论口吐白沫,也有数学很弱的文科生在统计课上抓破头皮,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一只坚强的小学霸。

那么,何谓“反思两代,展望一代”呢?赋予它的最好的解释就是下面这几门课程带来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和教育学这几门课,代表了儿童发展与教育这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反思的主体是父母和自己。父母会回顾和总结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中,自己有过哪些不恰当的行为或不适宜的处理方式,而孩子从父母的教育中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哪些童年经历对今后的人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自我诊断心理健康。展望则是对下一代成长与教育的思考。

潜心学习,倾心应用

如果你喜欢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应用心理学不太适合你。这并不是说心理学的实践性不足,事实上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员,我们有很多实践性活动,例如心理实验、精神病院见习、中小学以及心理机构实习、组织团体儿童辅导等。所谓“潜心学习,倾心应用”指的就是应用心理学在技术性技能方面比较欠缺,学习这门专业几乎没有速成之路。即使在具体应用上也强调“心”这个字,无论是教育、心理咨询还是职业人才培养,都更需要倾注自己的心血与生命能量。

儿童发展与教育方向的同仁们毕业后主要走向中小学、幼儿园的心理咨询岗位,或是担任指导教师、班主任或学校管理层教师、心理咨询与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等。

拥有应用心理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天津师范大学。

儿童康复:

让孤独的生命燃起希望 文思敏

第一次听说有“儿童康复”这个专业是在几个月以前逛豆瓣的时候看到有一个插画师妈妈在为她两岁的“外星宝宝”――一个孤独症孩子,征集帮助其康复的义工团队。目前,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这一块,国内相关领域还存在很大一片空白。

“儿童康复”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从事这方面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康复师拥有一定的耐心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与职业素养。

儿童康复专业主要培养热爱并愿意从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在各类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康复班从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社区康复与指导以及早期干预与预防等实际工作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特殊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医学基础、特殊儿童康复学、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听觉能力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行为矫正学、康复听力学、特殊儿童康复评估等。

这个专业对于那些对儿童工作热爱的同学(特别是女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当下来看,由于儿童康复老师的稀缺,相关人才普遍都很好就业。在选择了这个专业后,你就要明白这是一项长年将公益视为自己事业的行业,带给个人的精神洗礼以及受到的尊敬程度都是不可估量的。从现行政策来看,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补贴,以后则会更高。

上一篇:教师实习报告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药店顶岗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