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0 17:58:14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1篇

我院是以精神科为主,兼内、外、妇、口腔科门诊等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口腔科护士,不仅担负着跟其他口腔科护士一样的护理工作,作为一个特殊医院,也担负着精神科中牙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精神病医院中口腔科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比其他口腔科护士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口腔科护士必需掌握口腔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面对经常前来就诊的精神科患者。而刚出校门进入精神病院的新护士只学了一般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护理操作,对精神科的护理常规和安全护理可以说一无所知。况且,口腔科在我院属于院感重点科室,有更高的院感管理要求。所以,带教新护士是一项重要任务,比其他科的新护士的带教有更高的要求。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带教,总结了新护士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摸索出一套带教方法,现介绍如下。

1新护士普遍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不对口

由于设有口腔科护理专业的学校比较少,也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专业,刚出校门的新护士大多不是口腔科护理专业,对口腔科繁多的器械及耗材、药品的调配识别困难。况且,口腔科作为院感重点科室,口腔科护士需要比其他科护士有更高的院感方面知识要求。

1.2精神科专业知识缺乏

由于现有的护理专业的教材涉及精神科方面的篇幅相对较少,并且在临床实习中接触的时间很短,所以对精神科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1.3安全意识薄弱

首先由于对精神科相关知识的缺乏,对前来就诊的精神科患者缺乏必要的防范与护理知识。再次对口腔科的设备、患者及水电的安全意识缺乏。

2对策

2.1首先熟悉科室环境及一般情况

新护士上班第一天,带其了解科室情况,各种物品放置,常用抢救器械、贵重物品的定点放置。

2.2加强口腔科护理专业知识培训

帮助新护士认知各种器械及用途、使用方法,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放置的流程,训练新护士医护四手操作方法,医生在治疗后护士的终末处置流程,强调标准性预防在口腔科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护士认识口腔科的各种药物及调拌方法。请口腔科医生讲解有关口腔专业的基础知识,各种口腔疾患的治疗方法,让护士更好为病人做好健康宣教。

2.3 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每天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采取天天提问的方法,强化学习,如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制度、手卫生制度、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规范等。

2.4 做好专业知识的培训

上班前进行一系列的岗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精神科制度的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三基的强化,突发事件的处理。培养新护士使其掌握各种患者的护理技能,如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等。培养新护士灵活多变、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并教育新护士注意在与患者接触中掌握好尺度,与患者建立一种治疗性合作关系。

2.5保证有效沟通

语言是人与人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护士在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治疗中应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将对患者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及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要求对待患者态度要谦和,多鼓励患者,多用商量的口吻与患者交流。

2.5做好安全管理

加强巡视,随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重视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者动态,谨防意外。贵重品要严加管理,做到随手关门,交接班是要清点实物,一旦缺少及时追查,遇有精神科患者前来就诊,护士应在旁护理,观察患者的表现,防意外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其他患者的护理,特别是老年、儿童、做长时间治疗及拔牙后的患者,防止患者跌倒、摔伤及各种意外等,每天下班前要切断所有电源,关水闸等,不断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口腔科的护理工作非常琐碎,在多年的新护士带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强化慎独精神,严格各项制度,使新护士在工作中逐步成熟起来,较快适应口腔科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疾病构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19 世纪, 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是肺病; 到了20 世纪, 则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 至于21 世纪, 由于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以及社会压力持续增加,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精神病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由于迄今为止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病理及治疗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 致使精神疾病不仅治疗周期偏长而且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 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困扰了患者及其亲属的生活, 也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

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精神病的发病率、提升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精神病的治疗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而作为治疗精神病的重要场所,精神病医院的建设在整个精神病的防治体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 医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而精神病医院不仅兼具普通医院与疗养院的特点, 更因其服务对象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设计方法难以套用其他医院类型。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使得我们实际设计工作中没有法定的标准,各个设计项目均采用医院原有经验和具体要求为参照,带有一定的摸索性。

下面就从我的两个设计实例入手,探讨一下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设计实例二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

1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主要特色

1.1管理模式行动的限制

普通医院护理单元中对病人的行动不加以限制,病人可以自由的行动,出入护理单元之间。精神病医院的病人因其特殊性,有些病人甚至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对其行动需要加以监管和控制。

精神病医院的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加以防护,并保证一定的隔离手段。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楼层之间的楼梯,需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证病人在一定监管下才能使用。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内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设有隔离和防护设施,保证病人能够安全的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1.2治疗模式护理单元内完成主要治疗

普通医院的住院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依靠医院内的医技设备和手术治疗,护理单元内的治疗作为辅助手段。精神病医院的病人,除去一部分躯体合并症病人外,其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和心理治疗,在护理单元内部完成主要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对建筑的平面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护理单元内分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

治疗区内还根据病症的程度设置重症治疗区。

1.3交流模式多种规模空间组合

研究表明,空间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对于提高精神病的疗效非常重要。若能在护理单元中分化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不同层次的空间来模拟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则患者通过接受不同层次的空间刺激,进而可以感知和把握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同时患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停留场所,自主地通过参与不同层次的人际交往来丰富住院生活并唤起心底的生活感觉,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内部需设置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开敞程度的的空间,供患者日常交流活动之用。

2护理单元的设计原则

2.1严格的分区布局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按功能分为病房区,治疗活动区和医生区,病房区主要供病人休息,治疗区是病人白天的主要活动区域,医生区为医生日常办公所在区域。

三个区域联系紧密,病人主要来往于病房区和治疗区之间。为了便于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和监控,医生区可以直达病房区和治疗区。

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布置中,将治疗区中的重症治疗区域独立设置,医生区设置在病房区,重症治疗区和治疗活动区中心部位,方便了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

2.2合理的流线组织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流线可分为人流和物流两类,人流包括病人流线,医生流线和探视流线。物流包括供应流线和污物流线。

人流设计

在护理单元内的病人流线主要往来于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之间,医生流线往来于医生区、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之间。在这两个项目中,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管理模式,流线组织略有区别。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内,病人流线穿过医生区,便于医生更加直接的监护病人行动。在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中,病人往来于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的流线不穿越医生区,这样医生区相对独立和安静,便于医生开展工作。相比较而言,将医生区独立于病人流线之外的布局更加科学一些。

探视流线一般通过垂直交通到达护理单元主要电梯厅后就停止,不进入护理单元内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在电梯厅旁设置了探视接待房间。

物流设计

供应流线和污物流线严格分离,互不干扰。

护理单元的供应流线通道垂直交通到达主要电梯厅,然后到达活动治疗区的配餐间。护理单元内污物主要产生于病房区,通过污洗间收集处理后通过护理单元端头的污物电梯运出护理单元。

2.3特殊的细部设计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区别于普通医院护理单元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其特殊的细部设计。因精神病医院病人的特殊性和监护的需要,护理单元内很多部位要采用特殊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的监护,一类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使用安全性。

监护相关的细部

主要体现在护理单元内部的窗和门上。

病房区和活动治疗区外窗均采用一定的限位措施,限制开启角度,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限制人员进出窗口。同时外窗提高玻璃的安全等级,采用夹胶安全玻璃,防止被暴力破坏。护理单元内部也在用安全玻璃窗,在护士站设置安全玻璃围栏。

护理单元内的楼电梯和不同区域之间的通道门以及医生区房门设置磁卡门禁,由医护人员掌控。同时,这套门禁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在火灾报警时均能保持畅通。

使用安全相关的细部

在特殊护理区病房内减少墙体凸角,采用整体软包装潢,减轻冲撞带来的危害。

护理单元内所有部位墙地面尽量保证平整,减少突出部位和构件,并保证所有装修部件的紧密固定。

护理单元内病人所在区域均不设置电气开关,所有开关设置于医生区内统一管理。所有区域没有外露的电线。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 医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而精神病医院不仅兼具普通医院与疗养院的特点, 更因其服务对象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设计方法难以套用其他医院类型。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建筑设计标准。使得我们实际设计工作更加的困难,带有一定的摸索性。

精神病医院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建筑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同样也离不开拥有各种学术背景的学者从精神医学、心理学、医疗制度、医院管理、设施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等各个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不过必须指出, 在这项艰巨的任务中, 建筑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始终扮演着协调各方面关系并将其落实到空间与环境创造中的关键性角色。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才有了这篇小文,将我的设计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出来,以供分享。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沟通;老年病人;自我调试;自我保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1-01

精神病医院护士的护理对象比较特殊,工作既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所具备的技术专业性,如危重患者的抢救、躯体疾病的护理、各种注射及用药等,又有其固有的特殊性。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失去理智、思维怪异、自知力缺乏、多具有不可预见性、情感反应不协调的人,患者冲动、自杀、自伤、出走等行为随时都可能发生,患者也常会把护士认为是他们的妄想对象而有可能伤害护理工作人员。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护士与病人形成融洽的关系,而降低护理工作高风险性。老年精神病人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老年病人的特点[1-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我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老年精神病人。8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53岁-85岁,平均65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61人,器质性精神障碍9人,心境障碍8人,其他精神障碍8人。

1.2 临床特征 病人多为年老体弱,精神障碍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如患脑出血的同时还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有5例为不能正常行走,常年卧床病人,有54例精神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偶尔有突发冲动伤人、毁物行为。这些病人多数病人各脏器因退行性改变,其生理功能减退,机体耐受力下降、抵抗力差,感知能力、视觉、听力、记忆力均下降,反应迟钝、智力明显衰退、骨质疏松等,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下降;病情危重,病情变化突然,且多种疾病并存,临床症状又不典型,加上老年人感觉迟钝,容易出现掩盖潜在症状的危险;在心理上有自卑感、孤独、空虚感、失落等感受。

2 观察与护理

2.1 基础护理 ①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碎屑;②加强对行动有障碍的患者保护,协助做好肢体的被动运动,给予适量的按摩,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③给病人更换时避免用剪力(拖、拉、推等动作);④做好皮肤护理,尤其是神志不清、交流障碍的老年病人的皮肤护理。⑤保持病房安静,早熄灯,减少不良刺激,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教其放松的技巧。⑥坚持饮食指导,同时交代家属配合,避免病人家属影响和干预。⑦保持二便通畅,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防止老年人因体弱导致便秘、虚脱或引起一些泌尿系统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2.2 安全护理 ①做到勤查房,仔细观察病人各种情况,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②将呼叫器固定在病人易触摸到的地方,并教会其使用方法,接班时应检查呼叫系统是否正常,以免急用时误事。③偏瘫病人的床位最好靠墙,将患侧肢体朝内,这样不易发生坠床;意识不清的老年人应加床栏。④交待病人及其家属,老年人在改变时动作应缓慢,以防止发生性低血压而跌倒。⑤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年病人的不良主诉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病情。⑥防止老年病人自杀、自伤、外走。

2.3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特点,就需要在护理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身心疾病的变化,并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由于老年人反应慢,交流时,需按其个人习惯,耐心反复进行,注意说话语速音调,让病人听清楚、听明白。通过护患间的沟通有助于护士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动态的掌握患者的内心想法,以预防一些潜在的意外发生如自伤、自杀、出走等,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护患间的沟通,注重语言性沟通的同时更注重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通常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举止、仪表、手势、抚摸、物理环境和空间效应等方面。病人入院后,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因此,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病人的心理情绪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尊重病人是沟通的基础。这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更加重要。精神病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常常受到社会大众的歧视,因此,对于精神病患者,尤其恢复期的患者来说,被人尊重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贯穿于与患者的沟通中,注重礼节式的沟通,才能体现护士尊重病人。

2.4 提高自我调试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精神病医院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高风险性等导致护士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也正因为精神病院护士压力更大,心身疲惫度更高,所以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几率也更高。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可以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也才能够自我减压,敢于面对现实,谅解患者的病态行为;同时对生活当中遇到消极的问题,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除避免职业暴露外,还要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提防患者的攻击,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多数人认为患者是整个工作的重心,而往往忽视了医护人员本身。我们既要照顾好患者,也要照顾好自己。我科室为了缓解护士工作的压力,每月都组织召开一次护士会,在护士会上鼓励她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护理感受和体会,并且请医生定期督导,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侯燕,吕梁.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05,2(5B):56.

[2] 王烨芳,李红玲,赵健梅.谈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J].骨伤科护理,2000,12(8):95.

[3] 陈楚平,柯扬.浅谈老年病人的特点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03,2(5).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抚医院;优质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a)-0148-02

为响应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精神,该院医院、护理部领导根据优抚军人精神病医院的办院宗旨,在直接为优抚对象服务的我科第一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该科制定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护理措施,使得病房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病区管理井然有序,病员及家属满意度大大提升。为探讨优质护理在优抚军人精神病医院的应用效果,现将该科2010年3月-2011年9月实行“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该科是直接为伤残优抚对象(精神残疾)服务的科室,开放床位70张,护理人员原有12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增加护理人员3人,使每位责任护士管床不超过8人。

1.2 实施方法

1.2.1 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全科人员除了参加业务知识培训、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还专门进行了基础护理培训、健康教育培训、转变护士的服务意识等培训。

1.2.2 制定岗位职责,实行分层次护士管理,为病人提供无缝隙服务。科室根据护士职称、学历、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将护士分为两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设立专业组长、责任护士、护理员,每位护士分管床位不超过8张。专业组长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对执行护理的执行人员进行督导、检查,参与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科室业务培训,危重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及服药管理等。责任护士职责在专业护士指导下完成常规治疗护理、落实护理技术性操作等,同时负责完成病人的生活护理,包括为病人洗澡、更衣、剪手指、脚趾甲,督促饮食、口腔护理,保持床单元整齐、整洁等。当责任护士休息时由同一组护士重新分配管理其所分包的患者,这样同组人员互相搭配,为病人提供了无缝隙服务。

1.2.3 服务透明化,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全程护理服务。根据封闭式管理模式特点,为了让家属探视时了解护理工作,让家属直接到病房进行探视,使其服务工作更透明,还在护士站设立了意见本,让病员、家属参与监督,利用工休座谈会反馈病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及职业行为。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后勤实行了下收下送、电话上门等服务,护理部推行了护理文书表格化,大大减少了护士的书写时间,这样护士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时间增多了。同时科室根据现有护理人力资源改变了护理排班模式,建少了交接班次数,增加了晨晚间护理量大的护理人员力量,使护理服务更规范。

1.2.4 对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①设施人性化。该科病人大多长期住院且无陪护,为方便病人,科室统一配置了微波炉、天然气炉、消毒柜、开水器、灭蚊器、理发工具、卫生用品等生活设施。还将医用病床换成了居家式木床,白色的床单、被套、枕套更换为蓝色印花条纹;病房内增设了电视机、空调、木椅、茶几、窗帘,为病员提供了居家式的住院环境,消除了病员对住院生活的恐惧。②病区内装饰温馨化。结合慢性精神病人心理特点,对病区活动大厅、走廊墙壁进行了寓教于乐的彩色健康格言、军旅照片,增强病房温馨人文氛围,激发与病魔作战的斗志,点燃健康生活的希望之灯,减轻病人紧张、恐惧心理。③加强病人生活、职业技能训练。在医院后勤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开展了病员帮厨、洗衣、理发、洗车、绣花等技能岗位,督促恢复期病人参加职业技能训练。科室实行了让病人参与管理的小组负责制,以病室为单元,不定期举办日常生活照料、环境卫生等比赛。由护士长、护士、病人代表共同担任评委。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让病人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消除了长期住院生活的无聊,促进病员康复。④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及院外康复活动。根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及个人爱好在病区开展了体操、象棋、麻将、读书等活动,每月组织病员院外康复活动一次,增加了病员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为了缓解病员的思家情结,对久无家人来探视的病员,我们主动送他们回家探望,得到患者、家人及社会的一致好评。⑤专业组长进行健康教育。科室规范了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标准,由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表达能力强的专业护士负责为病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每月集体健康教育2次,同时,责任护士还着重根据精神病人健康教育需反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一对一的个体化宣教。⑥不断探索优抚精神病人的康复管理。优抚精神病人大多长期住院,特别是因病无法外出的病员长期与社会隔离。一定程度上催化社会功能的逐渐减退。该科为了开展病人的康复活动,积极探索,组织了工休座谈会,对三级护理能开放管理的病人分组,实行病员任组长的管理办法。对精神疾病未完全缓解不能外出而又有外出需求的病人由工作人员定期陪同外出。每月对表现好的病员及小组长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参与激情。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对病员社会功能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测评

通过每月工休座谈会、家属意见薄、电话随访病员家属等途径测评病员、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时弥补护理服务中的不足。每位病员在每月工休座谈会时,对工作人员在满意度考核表上进行。经过一年的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经统计考核测评表,现病员及家属对提供给优抚精神残疾军人的服务满意度达99.73%。较原来的95.23%大大提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病员社会功能的影响

精神残疾病员大多长期住院,在精神疾病阳性症状得到控制后,随病程发展等原因逐渐主要表现为意志活动减退,孤僻、不主动与周围环境接触,个人生活懒散,脱离现实等。通过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与上岗、陪同病员回家探亲等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病员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通过70例病员为期1年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病员的社会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2.3 基础护理合格率

自从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后,在晨晚间生活护理量大的时段,增加了1-2名护理人员,提升了基础护理质量。在每月科室自查,护理部督查中,其基础护理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

2.4 体会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让护理回归了本位,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优抚伤残军人与家属、社会接触的机会,对其社会功能的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家属及社会满意度,树立了优抚医院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洪君,杨美玲,苏春燕,等.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意见与落实方案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22.

[2]沈和平.开放式与封闭式管理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3,2(2):20.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

【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 方法 对16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采用自制心理需求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28例(75.74%)不满意医院的统一着装;120例(71%)希望护理人员的形象整洁大方,举止文雅,亲切周到;100%的患者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能向护士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护士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等;119例(70.41%)感到住院生活单调、无聊、寂寞、不习惯、不自由等;患者最不满意护士态度不冷静,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尊重患者。 结论 掌握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护理,理解和尊重患者,密切护患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而精神病医院在管理上多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患者的活动范围和场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为了解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做好心理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对169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心理需求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69例精神病患者为2002年12月~2003年8月在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封闭式管理病房首次住院的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2)疗效达显著进步或临床痊愈。(3)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力障碍。(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调查问卷内容。其中精神分裂症126例,心境障碍43例(躁狂发作13例,抑郁发作30例);年龄16~55a,病程2mo~10a。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心理需求自评问卷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每项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五个等级进行评价;每项末均设有患者建议栏:"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样?"和"你最不好的感受是什么?",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内容包括患者对着装的要求、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治疗效果、护患沟通、医院环境和娱乐生活等主要反映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

2 结果

128例(75.74%)的患者不满意(含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医院的统一着装,认为式样不美观,又带有精神病医院标志,担心会染上传染病而不乐意穿;156例(92.30%)十分满意和满意,其中120例(71%)希望护理人员的形象整洁大方,举止文雅,亲切周到;治疗效果 :158例(93.49%)十分满意和满意;护患沟通 :126例(74.56%)十分满意和满意;医院环境和娱乐生活:119例(70.41%)的患者感到住院生活单调、无聊、寂寞、不习惯、不自由等; 100%的患者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能向护士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护士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等;患者最不满意护士态度不冷静,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尊重患者。

3 讨论

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我们每一个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目标和责任。本调查显示,医院应进一步改进住院患者服装样式,在不影响对患者组织管理的前提下,标记应艺术化,并加强对患者服装的清洁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举止优雅、态度和蔼、尊重并理解患者是我们每一个精神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让患者100%的满意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努力与患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去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适应和建立对疾病的正常反应,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每个护士的责任[1]。渴望得到尊重是马斯洛心理需要理论中较高的个体需求,患者除有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外,更需要医护人员对他的重视和尊重[2]。有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问卷中写道:"我是被家里人骗进医院的,看到病房锁着门,当时认为这是牢房,故而害怕,但是接待我的护士面带微笑,亲切地和我交谈,关心我的生活、饮食习惯,帮我更衣、洗头、剪指甲,顿时使我的恐惧心理消失了大半,我也很愿意和她讲讲心里话……"患者其实对我们护理人员的要求并不高,评价也非常客观,从她们反映的一些最受感动的事情看,往往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到的平凡小事,如:喂饭、喂水、剪指甲、盖被子等。然而患者却从细微之处体会到护士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增强了住院的安全感。因此护士要通过自己美好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良好的情绪、优质的服务去影响患者,用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化解和温暖患者痛苦的心灵。在调查中,有位患者写道:我希望你们在保护患者时,注意患者的自尊。精神病患者即使在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处于紊乱状态时,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护理人员要想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加强自身医德修养的基础上,还要时时、事事以心理互换的原则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对患者的住院生活做了较好的安排,如开展各种工娱疗活动、院外游玩等,但仍有70%的患者感到住院生活单调、无聊、寂寞、不习惯、不自由。这就提示我们,应进一步丰富患者的活动内容,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或消除其无聊、寂寞感和不自由的负性情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要改进探视制度,作好家属和亲友的精神卫生宣教工作,共同配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了解掌握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将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尽管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理互换,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那么,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以及护患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局面将会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73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损伤;精神障碍;护理

头部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是因为头部受到了外力的作用,而造成了患者的颅脑损伤,从而引发了精神障碍。临床症状主要有:意识障碍、人格障碍、情感障碍、失去记忆、失去语言功能等方面[1]。外伤引发的精神障碍,如果能早发现,在临床上及时得到治疗与经心护理,那么就会提高患者的精神恢复程度,避免造成残疾。35例患者经过临床上积极地治疗与经心护理,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住院患者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57岁,平均年龄为(32.7±3.18)岁;造成脑外伤的原因:车祸23例;高空坠物2例;摔伤7例;殴打3例。临床上精神症状表现为:有30例患者表现为烦躁、情绪不稳定、没有自我控制力、在治疗上不给予配合、失去记忆、产生睡眠障碍;有3例患者出现了人格改变,经常有异常的行为与动作;2例患者行为有攻击性。35例患者都没有精神病史。

1.2 结果 在临床上我们对35例患者经心护理,有7例患者做开颅手术,其余的都保守治疗。28例患者没有精神症状出院,6例患者有轻度的精神障碍,1例患者有重度的精神障碍,继续在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没有死亡病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一般情况下病情都很危急,变化快速,虽然有精神症状出现,但是我们临床上仍然以治疗原发病做为重点,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对呼吸道的管理要加强,避免患者出现窒息现象[2]。对脱水药物使用时,出入量要记录准确,防止液体输入量过多,而加重病情。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要及时地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因为颅脑的手术风险较大,很多家属心存疑虑,我们在对患者家属耐心解释的同时,也要做好备皮、备血的准备工作。为更好地实行救治赢得时间。

2.2 精神症状护理 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事件:精神方面有狂躁症状的患者,易怒、没有自制力,常常有攻击与自残的行为[2],对此类症状的患者我们使用强制性的措施,对患者的四肢或者是躯体进行束缚,时间掌控上以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准,最长的有一周左右,最短的2小时。那此症状表现较轻的患者,我们也要随时观察,在患者的四周不可存放危险物品,患者的动作也不可以离开我们的视线。

精神类药物应用和观察:如果对颅脑外伤引起的精神症状患者,不采取精神药物治疗的话,会影响对其它疾病的治疗。患者保持心态平稳、提高睡眠质量对身体康复有很大的作用。对狂躁型的患者,临床上应用氟派啶醇、氯丙嗪等口服或肌注,也可以使用冬眠合剂控制症状[3]。对程度较轻的患者,临床上使用泰尔登口服。对患者使用精神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时间上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那些年龄较大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更要高度重视。

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护理:由于颅脑外伤而引发的精神障碍,在原发病情得以好转的情况下,精神症状也会随之有相应的缓解,但是,在临床上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即使原发病情好转,精神障碍仍然存在,比如智力低下、自控力较差等。本次研究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在出院时仍然有精神症状表现,1例患者因为病情较严重,而转到精神医院继续治疗。因此这个阶段,心理治疗显得优为重要,护理人员首先要做到的是在心理和情感上理解和同情患者,不要表现厌恶的情绪,让患者对我们护理人员有信任感。与此同时,我们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脑外科的医疗常识,让他们对自已的病情及精神症状有所了解,排除其恐惧、担忧的心理,患者精神症状是由于脑部外伤引起,并不是人们常说的精神病,临床上是可以治愈的,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对患者使用药物及心理治疗同时,也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法:娱乐疗法治疗、音乐疗法治疗、体育疗法治疗等,让患者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何巧媚,陈素英,张爱宁,周伙荷,李华连,刘伟燕.后颅窝肿瘤切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3):1123-1124.

[2] 伍洁云,陆卫红,邓小菁.对有暴力的慢性精神病人实施开放管理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0,(03):2155-2166.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sychiatric Nurses. Yang Zhongming,Shen Xi. Wuhu 4th People's Hospital, Wuhu 241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sychiatri c nurses. Methods 30 nurses in Wuhu Mental Hospital were invest igated with SCL-90. Results The positive average score, persona l relationship and psychotic factor are lower than the norm in psychiatric nurse s, while there ave no significance in other factors. 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sychiatric nurses are better.

【Key words】 Nurses; Mental health status; SCL-90

护理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资料表明:医院护士的心理 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1]。为探求精神科护理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采用 症状自评 量表(SCL-90)[2]对在职临床精神科专业护理人员进行了测试,了解特定工作群体 中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与中国常模[2]比较是否存在着差异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本院在职精神科护士30名进行调查,资料全部符合答卷要求者,年龄 范围21~49岁,平均29.6±7.3岁,全部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9.72±7.98年。

1.2 调查工具及方法 采用SCL-90,无记名问卷式调查,统一指导语,要求独立答卷,20m in内完成。对所得全部资料输入电脑中,进行一般资料的整理,t检验。

2 结 果

2.1 SCL-90得分 精神科护士SCL-90量表总均分为1.31±0.20,平均阳性项目均分2.1 9±0.22;精神科护理人员SCL-90各因子分与一般人群的比较见附表。

由附表可见,精神科护士量表因子3明显偏低,与一般人群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 论

国内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存在2种不同的结论,徐景霞等调查显示:医务人员 身心疾病、神经症及药物依赖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3];张敬悬等调查显示: 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般人群[4]。本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临床护 理人员SCL-90 阳性项目平均分及人际关系因子分明显低于一般人群,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一般人群,其余 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在常态范围内,说明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我院 坚持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特别强调自身心身健 康水平的 维护策略和具体的措施;笔者认为精神科护士具有专业知识和长期护理精神科病人的临床经 验,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了其心理应激能力,从而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科护理 管理者人性化管理等因素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调查用的是自评 量表,由于精神护士的专业知识,有人可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症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能 掩盖了一些症状。但总的来说,精神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好,这种良好的心理状 况,对护士的自身发展以及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和社会康复均十分必要。

4 参考文献

[1]张静.医院护士心理特征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18218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3:16-27

[3]徐景霞,朱振华,姜佐宁.医疗职业群体身心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2):73-74

[4]张敬悬,翁正,邹青英,等.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调查.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1994,8(2):59-62

[5]樊菲.精神护士的岗前培训体会.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3):190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中国;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R749.01.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2)005-0321-06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趋势,由此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强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进而替代大型看管式精神病医院,如何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大卫生体系,如何将精神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有机结合,却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提出改进精神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提高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整体绩效。本文对中国1949-2009年精神卫生服务提供模式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关键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资料包括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精神卫生服务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精神卫生政策和规划高度相关的论著、综述、政策文件等。访谈对象包括国内外从事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多名知名专家和主管行政领导,包括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省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主任、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社区代表,国外专家等;部分主管卫生的副县长、副市长,卫生局、卫生部主管精神卫生的领导。

1.2方法

1.2.1文献检索

以“精神卫生服务”、“精神卫生政策”为检索词并配合相关数据库主题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数据库,并以其为关键词检索我国卫生部官方网站并配合相应的手工检索。以“mental heath services”、“health policy”、“China”为检索词并配合相关数据库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由2名有经验的研究人员独立评阅筛选查阅文献资料,筛选内容:精神卫生机构、床位和医生数,精神病医院出院病人数、平均住院日和病床使用率等数据。

1.2.2知情人访谈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进行面谈或电话访谈,提出关键问题,开放回答。口头征得知情同意,给予记录、录音,再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被访谈者对精神卫生服务走向的认识、判断及想法,以了解中国精神卫生发展的历程和相关政策的变化。

1.3统计分析一

结合人口数据进行卫生资源拥有水平和精神卫生服务变化趋势分析。将纳入文献及访谈结果根据不同主题做描述性对比分析。

2结果

2.1文献检索与知情人访谈结果

共检出7337篇文献,其中CBM 7000篇,CNKI 17l篇,卫生部官方网站163篇,Pubmed 3篇。去重171篇,剩余7163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6056篇,剩下难以判断的通过查阅全文排除891篇,最终纳入216篇。

共有213人参与访谈,其中行政官员25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4人;省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26人,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主任63人,精神科医生和护士65人;社区代表23人;国外专家7人。

2.2建国60年来中国精神卫生资源和服务模式的演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精神卫生服务有了快速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1阶段是1949-1961年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阶段。1949年,全国只有9家精神病医院,有1142张床位,没有精神科医师的确切统计数字。1961年有精神病医院139家、精神病床位达到2.2万张和精神科医生1228人(1962年的数字),与1952年比,分别增加了10.6倍、9.9倍和11.3倍。在此期间,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和氯丙嗪等药物治疗等现代精神卫生服务技术也快速传人我国,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以大型专科医院为主,提供封闭式的治疗和看护,病人需要在医院治疗较长时间,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在120天左右。

第2阶段是1962-1978年,精神卫生发展从徘徊到稳步发展阶段。1958年“”运动以后,中国对“急于求成”的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政策,随之在1961年后出现了精神病医院数、床位数的大幅度减少,到1965年下降到最低点,与1961年比,精神病医院减少了45%,床位数减少了19%。1966年后,又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精神病医院从1965年的76家增加到219家,增加了1.9倍;精神科床位数从1965年的1.8万张增加到4.2万张,增加了近1.4倍;精神科医生从1963年(1965年没有数字)的1404人增加到了3128人,增加了1.2倍;精神卫生资源拥有量达到了每2.3万人拥有1张精神科病床,每33万人有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水平。在此期间,经历了“”导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混乱,精神病院学术发展几乎中断,精神病院渐渐破败,专业人员流失严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不顾科学规律,“道德论”再次抬头,一度出现了“用思想治疗精神病”的现象,但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和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病医院的主流治疗手段,封闭式治疗管理服务模式也没有大的变化,病人平均住院日仍然维持在105天,病床使用率只有1962年为84.7%,其余均在90%以上,最高的1965年高达97.2%。

第3阶段是1978-2009年精神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和改革阶段。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快速增加,至2009年,中国精神病医院增加到637所,床位增加到19.12万张,医生增加到1.88万人,分别为1978年的2.9倍、4.5倍和6.0倍,达到了每万人口1.43张精神科床位和每10万人1.4名精神科医生的水平,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在此期间,各种新药和新的治疗手段快速在中国推广,精神病人的治疗周期大大缩短,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从1978年的103天逐渐缩短,到2008年已经降到49.4天,缩短了52%。同期,精神病医院的使用率保持在91%以上,甚至高达98.6%,精神病住院费用快速增加;1993-2003年期间只有大约30%的人口有医疗保险,大量精神病人没有医疗保险覆盖并缺乏付费能力,从1992年起病床使用率逐步降低,一直到2001年达到最低点的75.16%。2002年以后,随着政府提供大量补贴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22.1%增加到2009年的92.4%,精神病医院病床使用率也随之从2003年的81.2%增加到2009年的95.2%。北京等东部大城市精神病医院床位已经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许多病人必须等待入院治疗。

2.3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

2.3.1中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精神病治疗率较低

第一,中国精神卫生资源总体上短缺,且分布不均。2009年,中国精神卫生病床1.43张/万人口,精神科医生数1.4/10万人口,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大大低于亚太地区的日本(分别为29张万人口,9.5人/万人口)、韩国(分别为4.4张/万人口,4.2人/万人口)、马来西亚(分别为2.3张/万人口,0.54,L/万人口)、泰国等国家(分别为1.4张/万人口,0.49,L/万人口)。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近5000美元的上海市,万人口精神科床位数8.2张,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而人均GDP约1000美元的河北省,万人口精神科床位数仅0.97张,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菲律宾接近。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特点是总体水平很低,而且地区差异较大。

第二,从精神卫生服务的举办主体和管理机构看,以卫生、公安、民政和残联举办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提供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管理和康复等服务。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对2006年中国精神卫生资源的调查发现:在中国1124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中,卫生部门举办的机构有647家,占57.5%,主要面向全体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公安部门举办的有48家,占4.3%,主要承担对危及社会治安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容、治疗和康复,强制性戒毒,戒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民政部门举办的有143家,占12.7%,主要提供慢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服务,80%的慢性精神病人住在民政精神病医院。此外,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作为重要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向精神病人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群提供社会康复服务。

第三,中国尚存在部分精神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区。从精神病医院的行政管理层级和地理分布看,大型精神病医院或者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隶属于地市级和省级政府,主要分布在大城市。但是,在全国333个地区(地级市)中,37个地广人稀的农村和山区没有精神科病床,形成了精神卫生服务的“空白区”,这些地区的人口约4190万人,辖区面积311万平方公里。在全国2868个县级行政区中(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只有220家精神病医院和53个县级医院有精神科,这意味着90.5%的县(县级市和市辖区)没有专业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中国精神科床位分布还有一个特点是:2006年,只有220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有精神科床位,占13120家二级以上医院的1.54%,是中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一个重大缺陷。

第四,中国精神病医院财政补助是按照财政能力补助而不是按照病人需要补助。1994年后,中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只负责本级政府所属医院的投入,由于中国政府层级越高财力越强,所以,高级别的医院获得的补助较多。2001年,省、市、县、乡级精神病医院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9.3%、21.4%、18.4%和8.3%。

第五,县级以上精神病医院的每次住院费用对于一般城乡居民来说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般在3:1左右,200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866元,住市级以上精神病医院一次住院费用可占50%以上;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56元,无论在哪一级医院住院,一次住院费用占其收入的比重均在41%以上,均构成经济负担引。

第六,中国精神疾病治疗率低。调查显示,即使在精神卫生资源很丰富、医疗保障水平很高的上海市,2l世纪初各类精神病的时点未治疗率仍然高达47.3%~76.3%。2007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90%需要治疗的抑郁症没有接受治疗。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精神疾病治疗率所作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率仅为30%,住院治疗者不足1%;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惊恐障碍治疗比例仅为10%;强迫症、酒精依赖、自杀/白伤的治疗干预率更低。由北京和上海参加的全球精神卫生调查(WMH),曾分析了常见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酒/药使用所致精神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不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年治疗率,仅11.1%的患者在年内因上述疾病或症状去找过医生。

2.3.2普通人群和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匮乏,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严重

数据显示,没有听说过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和抑郁症的比例在13.7%~24.1%;即使在听说过抑郁症的居民中,仍然有超过1/10的人不知道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卫生知晓率不到60%,只有18.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自身所从事的专业范围内经常遇见有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障碍未被充分识别和诊治。而综合性医院的病人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其发生率为5.8%~29.5%[22-24]。

2005年Lee等在香港的研究显示,3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0%以上从家属、朋友、同事方面感受到了歧视,而160例糖尿病患者中仅15%有此感受。2005年Yen等在我国台湾对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研究发现247例抑郁症患者中25.1%有高水平的病耻感,并发现患者的症状越重、教育水平越低,其病耻感越强。2005年高士元等在北京3家精神病专科医院抽取了225例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显示有42%的患者经历过单位不公正的对待。

2.3.3中国在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探索,重视预防、中西医结合、初级卫生保健的整合。在80年代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建立精神病治疗的家庭病床、精神病人的社区工疗站,以缓解精神病专科床位短缺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许多地区探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北京市海淀区探索了精神卫生防治院和社区康复站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急性发作期住院治疗,非急性发病期回到社区康复站康复治疗,减少精神病专科病医院的病床,让更多稳定期的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宁波市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康复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作5年后,精神病人治疗情况比以前明显改善,药物治疗率从实施康复前的57.13%提高到74.18%。广东省南海市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在基层精防机构指导下,以工疗站为基地,建立家庭看护组,开展家庭干预、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医疗康复等工作。项目执行两年后显示:精神分裂症缓解率77.8%,社会不良影响率为0%,年平均复发率8.3%,规则治疗率66.7%。

2.4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政策的演变

中国精神卫生政策演变有四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不同时期精神卫生政策的特点。

第一个重要阶段是1958年第一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积极治疗、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工作方针,采取了“药物、劳动、文娱体育和教育”四结合的防治策略。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的“”期间,中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在一些农村和城市社区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网,氯丙嗪、阿米替林、丙咪嗪等新药物及电休克等治疗手段引进中国。1980-1986年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在中国建立了3家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培训和研究中心,对中国精神卫生的科研和临床提供技术指导,对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

第二个重要阶段是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精神病人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同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会议,确定了“提高认识,加强协作,扩大服务,推广技术”的防治原则,提出了探索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体系的政策。

第三个重要阶段是2001年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新时期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发展策略与目标,将精神病工作的方针调整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提出了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政策。随后,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确定了精神卫生工作的两条主线: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并据此制定了具体的干预措施。

第四个重要阶段是2006年卫生部精神卫生处成立,同年召开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各部门的相应职责。2008年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指标与目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疾病住院治疗对于多数中国居民来说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各种疾病应住院而未住院率高达41.61%。为了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建议:一是把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病人的日间照料、康复服务、心理咨询、职业训练及社会支持等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全部由政府买单,引导患者利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二是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全额预算,保证基础设施投入、基本运行经费和人员经费;三是鼓励商业健康险公司开发针对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的产品,满足多层次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根据医改方案,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以保证群众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药物,满足基本用药需求。目前,中央政府确定了307种基层基本药物目录,首先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使用基本药物,各省也根据需求增补了100~300种基本药物,一般达到了400~600种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正在全国推广。但是,基本药物目录中精神科药物种类较少,不利于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和康复。建议:一是对于能够开展社区精神康复的基本医疗机构,增补精神科专科用药;二是减少对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精神专科用药的限制,使基本药物政策可以更好地涵盖精神卫生服务;三是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势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带来冲击,因此,必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防止由该政策导致更加不利于基层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后果。

本研究显示,在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方面,中国尚存在部分精神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区。建议:一是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率先消灭精神卫生服务的“地市级空白区”;二是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契机,尽快将精神科纳入建设规划,重新设计,追加投资,提高每个县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加快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增加精神科医生的培训名额,制定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医学生选择和从事精神科专业。

深化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是重点之一。要实现精神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议:一是借鉴“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先进经验,加强以免费筛查、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为主的重性精神病社区治疗管理工作;二是要及时总结先进地区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经验,制定社区开展社区精神病管理的程序、技术和模式,明确精神病管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和经费保障措施,保证效果。

4.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二次研究,其质量主要依赖于原始研究的质量,故可能存在以下局限性:主要通过检索电子数据库筛查纳入文献及考文献的方式来收集相关文献,且只检索了中文数据库,由于电子数据库收录文献和检索策略可能存在不足而导致漏检。在将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文献检索策略,以尽可能完整的收集资料,做出合理而全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明园,全球化和中国的精神卫生及其政策[刀,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1-6,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77-79,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5-16,

[4]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提要:[OL],(2010-05-13)[2011-3-14],http://WWW,moh,gov,cn/pubficfiles//business/htITl-lfiles/zwgkzt/pqty/digesl2010/index,html,

[5]京华时报,北京最大精神病院收治吃紧半数患者难及时人院[N/OL],(2010-7-12)[2010-8-10],http://healm,if色ng,corn/news/news/detail-2010-07/12/1755127-O,shtml,

[6]张明园,朱紫青,何燕玲,关于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对策的思考[J]_上海精神卫生,2002,14(增刊):50-52,

[7]王祖承,亚洲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6):193-194,

[8]张广岐,顾牛范,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2):120,

[9]张明园,全球化和中国的精神卫生及其政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1-6,

[10]石光,崔泽,栗克清,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投放研究(二)[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71-375,

[1l]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G],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2,

[12]田维才,中国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服务[J],上海精神医学,2002,z1:23-26,

[13]袁祥,洪英伟,席丽娟,制定精神卫生法保障弱势群体精神病人的权益[N],光明日报,2002-03-26(三版),

[14]巩嘉铠,冯淑华,王全意,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策略[J],北京医学,2005,27(8):508,

[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194,

[16]罗文秀,上海市金山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调查[J]_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22):2028-2031,

[17]赵剑芳,关于城市“抑郁症”的思考[J]_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03):108-109,

[18]汪润炎,陈丽华,精神卫生事业纳入公卫体系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的重要保证[J],医学与社会,2005,18(4):25,

[19]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引发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29-331,

[20]孙霞,李献云,费立鹏,中国北方两地城乡居民常见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 o):729-741,

[21]张国芳,赵军,饶顺曾,等,2345名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调查[J]_上海精神医学,2005,(增刊):17-18,

[22]胡,翁孝钢,张绍荣,等,综合医院内科病人的精神障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6):340,

[23]叶维菲,施寿康,徐俊冕,等,957例住院病人焦虑障碍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4):198,

[24]周绍辉,朱晓峰,王德,综合医院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经验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35,

[25]Lee S,Lee MTY,Chiue MYL,et a1,Expefience of SOCial stigmaby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m H0ng Kong[J],Br J Psychiatry,2005,186(2):153-157,

[26]Yen CF,Chen CC,Lee Y,et a1,Self-stigma and its tortelate$a_mong outpaf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J],Psychiatr Serv,2005,56(5):599-601,

[27]高士元,费立鹏,王向群,等,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受歧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82-85,

[28]陈琴,宁波市精神病社区康复管理模式评估[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3):107-108,

[29]王启源,黄靖康,余国和,等,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康复,1998,2(7):675-677,

[30]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注册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5-278,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9篇

从事精神科工作十年有余,带教已成为我护理工作的主要部分,也是我感悟最深的一部分,带教工作不仅因人而异且已被带教者工作时间长短及各阶段有着较大的关系,带教工作要取得长足进展,尚需要带教者对各阶段护士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给以正确的指导,现将我的带教体会阐述如下:

第一阶段:正确认识新护士。目前,我院招聘的新护士,大多是大专生,甚至是大学本科,尽管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设及精神科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这期的护士有以下特点:①工作兴趣强,爱好广泛,精力旺盛,学习主动性强。②责任心差,依赖性强,护理操作系统性乱,对老年精神病人认识不够高,沟通能力差,认识了以上几点后,带教工作应从以下开展:

(1)充分认识老年精神病人,从躯体方面和精神疾病方面进行认识,针对目前聘任的新护士情况,加强后者知识的灌输尤为重要,故在带教中,应加强老年精神病知识及精神科护理的讲解,最好而且有效的方法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边操作边讲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讲解相应的精神科理论远远比单独的干巴巴的讲解理论知识有效得多,而且容易记住。

(2)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新护士往往对老年精神病人涉及的问题感到不可理喻,这仍是缺乏精神疾病知识所致的,故只有充分的掌握这些知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新护士才能正确的被指导,才能与病人有效的沟通,也才能正确的处理和预防沟通中的突发事件,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新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还有助于病去人对护士的责任感。

(3)培养其工作的独立性。新参加工作的护士依赖性比较强,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要边操作边讲解,让其独立操作后给以指导。加强责任心的培养,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独立生活能力差,这就需要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预见性,如防跌伤,压疮等,还应给以相应的心理护理。

(4)正确书写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应准确及时,客观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抛开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宜将自己的主观加强给别人。

第二阶段:独立值班阶段。这期护士更容易出错,工作中易有疏忽的地方,工作系统性差,带教重点: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合理的将统筹方法应有于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对病房的应急事件进行前期预测,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如三查八对,医嘱执行制度,无菌操作等。

第三阶段:加强交流,经过全面两个阶段后,护士将成熟起来,这时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以后的带教工作,还为新护士以后的带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希望对从事于老年科精神病的带教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同仁给以宝贵的意见,以助长我的带教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精神病医院护士体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老年; 精神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我科老年精神患者深静脉置管4例,均是男性,2例84岁,诊断:器质性精神病,1例75岁,诊断:老年性痴呆,1例60岁,诊断:外伤所致癫痫样精神病,4例均伴发严重的躯体疾病,长期输液,外周血管无法穿刺,为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故行深静脉置管术。

2 护理

2.1 导管安全护理 由于老年人生理特点智能方面全部或部分衰退[1]及精神患者缺乏自知力、行为紊乱等,患者会自行拔管,为了保证导管安全性,护理中加强患者双手护理,在人少、 工作忙时及夜间患者双手给予保护性约束,约束中注意松紧度及肢体的功能位置,并间断性解除约束,随时做到患者双手不触及到导管。其次由于患者均是被动,给患者翻身时首先处置导管及输液管于适宜位置、再搬动患者。

2.2 导管护理 ①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先抽吸有无回血,有回血再注入肝素配制液,输液完毕注入肝素配制液封管。②护理时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折断、弯曲、 固定部位是否牢 固。夹子所夹管部位每日更换位置,防长时间夹一部位导致管断裂。③导管冒:取下后放于2%戊二醛液中浸泡,戴帽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戴,保持无菌操作。浸泡液专人专用。双腔导管每日交替使用,严格交班。

作者单位:650225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康复科

2.3 一般护理 ①穿刺处皮肤护理:1次/d安尔碘消毒皮肤穿刺部位,敷料敷盖。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②监测体温,定期进行血培养。③保持输液管通畅,液体不可走完,也不可长时间中断输液。④深静脉置管后要注意切勿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否则易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2]。同时应预防各种并发症如感染、栓塞。⑤医嘱停止输液,但暂不拔管,每日应抽吸是否有回血,后再注入肝素配制液,防止导管阻塞。⑥室内保持清洁,每日紫外线消毒1~2次,皮肤、衣服、被单保持清洁干燥。

3 讨论

由于精神患者的特殊性及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开展深静脉置管例数甚少,近年来人才、技术的引进,此项工作在开展,本文4例患者均是在病情危重,周围血管无法穿刺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深静脉置管减轻了护士的负担,解除了患者每次输液穿刺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药物按时、按量输入,对患者的治疗起 到了积极作用。从4例深静脉置管护理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深静脉置管护理到位,深静脉置管同样适宜精神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蔡红霞,王小慧. 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 人民出版社:107.

上一篇:护士带教老师总结范文 下一篇:护理服务护士体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