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48

基础医学与教育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1篇

基础医学不仅理论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十分必要和重要。

1.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学等。上述主干课程每门课都有实验实训内容,一般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对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都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大纲也对实验实训课有明确的规定,实验实训课占相当的比例,因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其毕业生在理论上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且要求其毕业生在实践上也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在岗医学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护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们中有的已经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再提高,而且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医院升级和个人技术职务升级的需要。同时,经过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指导下级开展护理工作的能力,规范自己和下级的护理操作。鉴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训就更加重要了。但是,目前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个别的”、“自主的”到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有的工作繁忙,还要上大小夜班;有的家庭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在时间上的确存在困难,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一般的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都缺乏实验实训基地,缺乏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器材。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较多,实验实训内容也相对较多,购置繁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所需资金太大,一般讲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三是远程教育院校也缺乏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老师。现有的状况是,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或是自有的,或是外聘的,其中外聘的专家教授所占比例较大,其理论和实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验实训准备、实验实训管理的人员几乎为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因为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数量受编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

所以,我们说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是实验实训教学,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措施,研讨适应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VirtualLaberabr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Vir-ginia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能够提供给实验者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操作、技术交流的平台,具有灵活、安全、低成本等特点[1]。在国内,目前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已有起步,少数高校在有的专业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的虚拟汽车发动机检测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的虚拟工程测试实验室。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虚拟实验室已有了长足发展,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MBL虚拟化学实验室,就很有代表性。这就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并有了可借鉴的样板。对于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育,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运用Internet技术进行远程实验实训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大趋势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2.升级改造现有校园网络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2.1升级改造校园网络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是在院校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的要求是服务器高并发处理能力,TPMC至少75000,而且要具备高稳定性,365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同时做到高容错能力,如多机群集,单机故障无缝切换到其它群集节点,并具备强扩展性,如CPU数量扩充、内存容量扩充、硬盘容量扩充,以保持快速的响应能力。数据库采用双机集群方式,应用数据库采用双机软件集群和负载均衡,以避免因硬件和软件原因所造成的事故,也可以采用数据访问中间件等技术,以保护数据核心库。

2.2系统设计框架

基础医学本科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采用三层体系架构,核心应用系统架构采用JAVA+Oralce10gRAC,以JAVA为开发语言,利用IBM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6中间件的群集和Oracle10gRAC数据库群集,以确保应用系统的高性能和高扩展性;客户端用浏览器访问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读取数据,再返回给客户端,从而避免了后台数据库的危险,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确保各子系统的独立性,使系统具有灵活的结构、良好的扩展性和很强的适用性,一般是运用Jsp、Servlet、EJB等开发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设计的[2]。

2.3建立平台管理系统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系统[3]。原则上可设四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整个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同时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分配相应的权限;基本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所能提供的实验实训项目的基本信息、实验教师的基本信息等;实验实训教师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验实训项目管理,虚拟实验实训软件上传、实验实训资料的管理等,该模块内容较多,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实验实训学生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注册管理、学生课程管理、学生实验实训管理,该模块内容也较多,也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3.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内容上要精化优化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基础医学远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已毕业的护理专科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入门的基础医学实验都已做过,她们大都在临床上工作过,一些基础护理的临床操作也都掌握了,因此,这就要求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训课程必须精选优化。一是要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删繁删难,特别是对基础医学的某些实验实训课要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验实训内容不仅要精还要优,既要注意系统化,又要注意突出重难点;二是侧重临床,注意避免开设重复的实验实训课,注意避免开设无效的实验实训课,对已开的实验实训课要按照临床的要求,规范操作,规范管理,以达到操作程序化、规范化;三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基础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大纲要求,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在内容上有目的的强化某些临床实用的实验实训课,比如基础护理课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心肺复苏的护理以及各种管道的护理等;四是引入现代实验实训技术,建立虚拟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对一些院校因条件限制不能开设的实验实训课,通过实验实训课件都可以开设,如:人体解剖学方面的全身动脉静脉系统的实验实训课,就可以通过铸型人体标本来模拟实验实训教学,高血压内囊部位出血就可以通过断层人体标本来模拟实验实训教学。#p#分页标题#e#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水平;临床教学;基础医学;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8-1410-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宽广。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医学教科书,他们或从网络,或从期刊中接触较为前沿的基础医学知识[1]。因此,学生们迫切需要在临床教师授课过程中,将现在的临床知识与较为前沿的基础医学知识贯穿起来系统讲授。而临床医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更加注重临床知识,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再学习较少。同时,他们在临床课程学习中,也经常提出与较为前沿的基础知识相关的临床问题,使得临床医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基础医学知识再学习[2-3]。继续医学教育是临床教师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4]。当前,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5]。在对医院临床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知识的教育比重相对较少[6-7]。

1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缺乏有效统一

在医学发展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8]。近年来,随着医学教学的改革,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统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有机的结合。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医生。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对临床知识知之较少,因此在基础医学授课过程中,很难将基础知识与临床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当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后,由于临床教师对较新的基础知识缺乏深入学习,因此不可避免应用故有的知识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的临床教师甚至回避基础知识,经常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临床教师是医学生求学过程中接触的最后的教师,也是他们能否学以致用的重要决定者。临床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临床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是基础与临床知识统一体的传授与发展。因此,临床教师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医学教学的成败。提高临床教师队伍基础医学知识水平是医学生的需要,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和造就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9]。

2 继续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继续教育所占比重较少

纵观当今针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不难发现,大多数是针对疾病的临床诊治,而少有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多出现在科研报告以及文献中。医学的发展使学科分细化,不同学科医师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也逐渐减少,尤其在大型的医院更是如此。虽然现在的职称等体系对临床医师掌握前沿知识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大多数临床医师仍缺乏对前沿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在医院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中,多数为临床知识的再教育[10]。

3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知识的相互统一是提高医学教学水平的关键

3.1 基础医学知识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回顾历史,临床医学研究的进步主要是源于基础医学研究的进展:16世纪,随着人体结构的揭示,解剖学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7世纪,血液循环的发现引起生理学的一次飞跃;18世纪,开始了实验研究;19世纪发现了细胞和细菌,而麻醉、无菌和灭菌则奠定了外科的基础;20世纪,药物研究及抗生素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正是由于基础医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目前的临床专科。基础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临床医学中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是和基础医学知识密不可分的。

3.2 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保证: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基础医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又为基础医学研究工作指明具体的方向,基础医学研究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理论研究基础,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从本质上认清临床疾病的性质,从根本上找到疑难并征得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3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统一结合是医学发展的有力保障:纵观医学科学的发展史,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一直是齐头并进的。从16世纪到20世纪,临床医学中疾病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基础医学所必须优先解决的课题,用于基础医学研究的材料资源多数都来自于临床医学研究的长期积累,只有经过长时间、多角度、多途径的临床医学研究之后,才能得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从而为基础医学研究发现和解决疾病的发生、发展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临床医学研究以基础医学研究为基础,反过来又推动了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其既要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又要了解相关的基础医学前沿知识。临床医学是最终将基础医学知识运用并检验的标准,只有真正做到临床与基础医学的统一结合,才能使现代临床医学健康快速发展[11]。

4 提高临床教师队伍基础医学知识水平的举措

4.1 深入理解认识:临床教师应在深入理解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不断用新的基础医学知识更新自己,用新的观点去理解并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将其传授给医学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临床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将与疾病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医学生能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细胞、基因、分子水平认识疾病诊治过程。培养学生脑、手结合,培养他们缜密的临床思维。

4.2 自我提高:临床教师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有目的、有步骤地加强平时的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在平时的医疗工作中,应当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医学知识,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来理解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要回避前沿基础医学知识(比如干细胞、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应当主动去学习、理解。

4.3 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临床教师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旨在使在职卫生人员不断学习同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部分临床教师肩负医疗、教学和科研三重任务。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临床教学在医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信息科学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速度更快、空间更大、效率更高的新型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临床教育等一同构成了多元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对临床教师进行再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对于欠发达、偏远地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今医学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临床教师的培养中,应当把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的锻炼与基础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出临床知识和技能过硬,基础医学知识全面的合格的临床教师,为推动、加快医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严 媚, 多力坤, 热 娜. 加强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80-81.

[2]贾建国,樊洁,鲍银月,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0):752-753.

[3]冀 涛,王 静,王 颖.综合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2):64-64.

[4]张国伟.浅析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41-142.

[5]赵德泉,郝宝增.试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10,24(12):50-51.

[6]张锐梅.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10, 17(4):808-809,832.

[7]王尚柏.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J].安徽医学,2010, 31(3):195-197.

[8]张小玲,傅松滨.浅谈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之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1):47-48.

[9]赵永亮,宿 芳,孙梯业,等.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提高临床教学水平[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5):556-558.

[10]郑少燕,杨棉华,蔡 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2):224-227.

[11]宿 芳,陈自强,孙梯业,等.改革临床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4):435-437.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3-02

引言:我国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因为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发展滞后而导致医学教育和医疗质量不高和医科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临床和社会需求,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基于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医学知识的传递和复制,而没有相应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措施。根据我国的医学教育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国际上基础医学教育的优点,在教学设计上,我们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必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进行跨学科、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系统整合,建立创新性学习模式,并建立新颖的学习管理系统加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1.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教学改革在基础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改革后的新课程的特点是:(1)将重点放在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2)教学方法适应性和弹性更强;(3)在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向学生传递足够核心信息。新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由此看出,新课程既方便了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推进医学高校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2.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策略分析

2.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坚持接触医学问题前移,临床实践前移和科研训练前移;推进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能力培养和推进培养学生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体健康与疾病导论为切入点、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教学模式,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PBL等案例式、讨论式的方法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并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利用大学生自主创新基金及平台,尽早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2强调基础联系临床

在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学科中,应该适当邀请临床教师讲授某些章节。例如,可以聘请外科医师讲授解剖学课程,聘请临床医师或从事药学研究人员讲授病理学或药理学课程。这样,临床医师可以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带进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充实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基础医学教师如果不参与临床实践,不接触患者,就不可能联系临床进行教学。因此,基础医学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是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2.3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我国现行的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由于分科过于精细,造成了基础与临床的脱节。有些学生到大学三年级还没有接触医院,没有接触患者,更不会看病识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增加社区医疗服务等第二课堂内容,使低年级学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中体验人文精神,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早期进入医师角色。

2.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1)为了更能规范化地监控、监督教学过程,应当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组织听课等手段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每节实验项目的出勤、课堂技能达标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评价的成绩。而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笔试考核成绩,这种二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2.5设置基础医学综合考试

对比美国医学生在校第二年末参加的美国疾师执照第一阶段考试,我们应该设置与此相对应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考试内容除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外。还应当包括各器官、系统的异常结构和功能以及治疗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即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疾病和治疗及相关药物作用。例如,在心flIL管系统学习中,除了掌握心脏正常的知识外,还要了解心脏异常时各类病病的发生机制和转归。

2.6加强师资的培训

教学改革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将学校原有的系、部重组,设置跨学科的新型结构:学群。教学改革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小知识结构,还应具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搞好教学改革的教学,就必须培养博学的教师。一方面各医学高校内部教师岗位相互轮换,另一方面做到将教师请进来、输出去,通过不同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结束语

尽管实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但是实施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群策群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的路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教材的编写,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总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最终找到规范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基础医学教学能够真正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泓波,赵志伟,高维娟. 以病理生理学为例 浅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06)

[2]王文星,李豫凯. 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基础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0)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52-02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教育一直采用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要学习四十多门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复杂、繁琐且有许多重复。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基础医学教学应该是为临床教学打好基础,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培养临床医生服务。但是,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越来越追求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缺乏。

一是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脱离临床实际,缺乏相关临床知识的呼应与延伸,学生学习时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二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时数较少,难以很好地进行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对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都在减少(现约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明显增加,导致教学时数不足,不能很好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的三基能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下降的趋势[1]。

三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由于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我国早期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一线临床医生,使基础医学能够紧密地结合临床开展教学。近二十多年来,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即进入基础医学领域,并没有从事过临床工作,造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离。而且,当今基础医学师资的知识结构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原因。基础医学师资所具有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的临床知识趋于老化,临床技能趋于不足,尚无有效的机制推动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加之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忽视临床知识的更新,使得基础医学教学无法与临床医学教学紧密地结合。更有一部分基础医学教师来自于非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专业,他们在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医学知识方面更加缺乏,无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临床医学相关的知识[2]。

为了在基础医学中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为临床医学教学服务,我们认为,应当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地联系临床问题,开展基础医学教学。

1.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师范院校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实践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工作,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3]。北京大学医学部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专题”。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后续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另外,为了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可以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2.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建立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机制。要解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相对脱节的问题,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建立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培训制度,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更新临床知识,掌握新的临床技术,从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基础医学知识;二是要求临床教师参与基础医学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师的基础医学知识,使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在哈佛医学院的教师职位中,专门为承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临床医生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承担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基础医学教学紧密结合临床,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服务。一是针对临床要求,设立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立《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同时,可推行案例式教学、PBL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式教学,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实些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洪海,龚卫娟,傅奕,程宏,朱永泽.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l9(2):227-229.

[2]冯友梅,厉岩.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9-333.

[3]Caren MS,Tamara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in women’s health integrating 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s:clinical anatomy and women’s health[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2,187(3S):S49-S52.

[4]周劲松,宋天保.美国私立医学院基础医学教育概况及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292-293.

Abstract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clinical medical,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eatures of current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further,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on how to combine with clinical practice,such as develop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hrough connecting with clinic,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basic medicine teachers,establishing two-way teaching mechanism,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and so on,which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more clinicians with era significance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职业道德;专业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与基础医学教育紧密结合,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只要能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可以获得很好的德育效果。

一、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基础的。只要把与后续的临床课程和临床应用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能灵活地把医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即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持这种看法的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的忽视。有些教师在基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或称教学计划),只注重某门课程标准(或称课程教学大纲)的实施。在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对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除了对专业知识有详细的要求外,职业道德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进行基础医学教育的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总体目标,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基础医学教学中去,使智育与德育的教育分离。

2.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总和。有些教师认为这些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任务,由相应的部门完成,而对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认识不足。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暂时不涉及到与病人的关系,但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与病人相处只是时间的问题。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甚至一辈子都要进行。

3.认为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课时的限制,很难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少。在较少的时间里,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新的进展、新的技术方法,时间很紧张,有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顾及职业道德教育。其实在基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不需要增加时间,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就可同步进行。

二、职业道德教育与基础医学教育结相合

1.在医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起,就必须从教育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基础医学最基本的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课程,是医学类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通过解剖观察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掌握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然后通过其他的后续课程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开始学习这门基础课程之前,教师就应当适时地教育学生善待标本,尊重那些为医学教育事业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器官的人们。

2.在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1)实验课中的道德教育与团队精神的体现。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团队观念、协作精神培养为新时期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新亮点,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德育、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重点培养竞争向重点培养合作转变,这种团队观念和协作精神也应充分体现在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中。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一般都在实验室进行,有些是单独一个人即可完成,有些则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中大部分人都比较注重实验方法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与职业道德教育毫无联系。仔细分析思考,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实验是团队观念、协助精神的最好体现,尤其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的实验更是如此。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如果分工协作好的实验小组,其实验完成的速度较快,所需的实验时间较短,甚至其实验结果的准确率也相对较高,如果实验失败了,也比较容易找到失败的原因。即使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实验,也存在着相互协作的问题。(2)实验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与创新教育。为了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的创新人才,高校的实验一般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方法的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应用于后续实验中的;第二是综合性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能把所掌握的各种实验方法和各种知识能横向联系,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考虑的范围较广泛;第三类为设计性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探索精神。要完成设计性实验,学生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素质:一是智力素质,这种素质培养是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逐渐进行的;二是非智力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等。医学教育阶段主要是传授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只要能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基础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玉洁.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J].医药论坛,2006(3).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在医学院校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创新能力包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文献查阅综述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重视培养这些基本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是一种重要途径。

1. 加强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配备完善实验设备和提升师资力量和素质,这是培养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是医学生进行医学实践教学的中心和平台,是培养学生医学实践操作、分析研究等创新能力的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实验能力,发挥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

1.1 实验室建设的基础部分就是包括实验设备等的硬件设施,同时要配备足够的医疗器械和用品等。这是培养学生开展独立学习研究和协作实验的物质保障。并不断更新实验用医疗设施设备,与医疗行业现行设施设备的配备同步,使医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即为在医学实习及工作所用,实现同步对接。

1.2 加强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实验室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1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和岗位培训,提升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才能指导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验实践学习。

1.2.2实验教学教师要具备过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素质,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指导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认真观察和详细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实验学习进行总结和改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和素养;其次,也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去解决问题;和同学能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科学态度,这些更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1.3建设开放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创新。

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多是在封闭式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学生按照实验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最后共同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点和必要性,但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量的医学教学实验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要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布置开放性的基础医学实验任务,不断创新开放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2.树立全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这是培养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2.1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即培养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学实验及研究能力,以往过于注重医学理论的医学教育教学则不能实现开展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医疗医学人才的更高要求。所以,在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校方要加大对基础医学实验到的师资投入;其次,要突出医学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验证已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积极完成实验任务,医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与实验室实践学习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2建立开放的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作为医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平台,承载着实验教学课堂内外、实验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等多层面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学校和一线实验教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基础医学的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和规范管理,为通过改革基础医学教学体系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实验实践学习环境和条件。所以医学要吸引具有高学历、实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特别是双师型中青老师加入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来,定期组织本校老师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交流经验,举办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不断提升实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

其次, 加强规范实验教学的管理,这是充分发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医学生在开放型的医学实验科研氛围中会积极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激发科研兴趣和热情。并且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备做到有序管理,即实验设备储存状态良好、取放便捷,学生言行协作都要按照实验规范进行。

最后,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团结协作;同时,在实验教师的引领下,开展自我导向性实验教学活动,发散思维,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构建综合性、科学化的专题结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自发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3.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在实验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第一、不断更新充实基础医学实验内容,如医学类多种学科结合的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体现学生团结协作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适当增加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兴趣和进一步熟练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结合医学生的实际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更多的实验教学活动,鼓励医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究;第三,改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测评方式,增加“创新学分”部分,包括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方法创新、实验活动中的创新、分析总结问题中的创新等,都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提升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鼎,曾法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6(04).

[2] 高国奎.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教育与教学[J],2006(01).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7篇

1基础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基础医学教师定义及来源

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医学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

(1)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占90%;

(2)临床医生向教师转岗,如外科医生转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占4%;

(3)从科研院所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占6%。1.2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现状与两难局面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引入鲜活的临床案例,导致基础医学教育偏向于过多的理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多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

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意义及必要性

2.1基础医学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差距

目前,我国还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据下列标准评定“双师型”人才素质的,即在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下,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即使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仅只是考证,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想缩小这一差距就需切实走向临床参与实践。

2.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必然性与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今后教师发展的趋势,与专业化贴近的首要关键就是要与临床进一步接轨。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为基础医学教师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向临床锻炼的计划,并给予适时的协助和教育,最终将最大化实现教师潜能。

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及手段

影响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因素:

(1)制度层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临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临床的考核标准是否量化。

3.1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

为促进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修和反思。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首先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该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作者对周边10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励和自愿原则开展走向临床工作。对其中121名基础医学教师、102名专业教师及90名行政人员进行的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

3.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本校走向临床顶岗的方式多样化,

(1)以时间段划分为:①长期顶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在顶岗单位进行实践(如西南医院);②短期顶岗,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顶岗(如附属医院);③间隔顶岗,利用平时排课间隔到医院顶岗(如每周只排3d课,2d到顶岗单位实践)。

(2)以学科对口划分为:①完全对口型,如生物化学(生化)教研室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科室进行顶岗实践,病理教研室教师到病理科顶岗实践;②不完全对口型,如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到皮肤科进行顶岗实践,对皮肤科感染病知识进行学习,为部分对口型。

(3)以教师授课面向专业划分,如该教师的药理学课程面向的是护理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护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正常人体功能面向的是康复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康复科进行顶岗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12年7月开始已有38人次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院专家、学者及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践教师本人反馈自身教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边实践、边顶岗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度较高,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从临床中刚接触到的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去,学生反映效果好,教学手段灵活,与临床结合紧密,学生受用度高。

3.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临床实践的考勤管理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同承担,并进行双向管理;

(2)实践能力和效果主要由医院方给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完毕后作出相应的考核结论;

(3)学校结合医院给出的考核结论、综合表现及反哺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分,评定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根据学校相应制度给予一定奖惩。

3.4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与走向临床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创造。对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走向临床这一举措可极大丰富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医学知识素材,弥补了原先基础医学教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思维火花,能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基础与临床结合后才能使课题更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4走向临床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4.1反哺理论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走向临床后基础医学教师接触的临床案例较多,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如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类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以本校病理学教师为例,有2名教师参加了西南医院学年顶岗实践及6名教师参与了附属医院的边教学、边顶岗的实践活动。走向临床后教师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初步具备了临床病理检查能力,能分析和诊断常见病理切片并报告结果。鉴于本校现阶段班级编制及学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类似PBL教学法,即应用教学思维,在课堂中引入了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分组思考、推荐汇报、总结归纳”等方式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根据实施后的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新的教学法学习代入感更深,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学法实施要求比较。

4.2反哺理论教学采用“私人订制”形式

反哺理论教学体现了独特的“私人订制”形式,如本校中医康复专业《正常人体功能》的任课教师被安排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了顶岗实践,实践后教师与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进行了亲密接触,了解了工作性质及常见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引领,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等。这样形成了一整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受益无穷,为《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资源。今后,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能熟练掌握机体各部位结构与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强了学生诊治疾病的信心。

4.3促进反哺理论教学的激励机制

为保障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撑。可将实践后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转化为教学改革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论为优秀者可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出进修、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4.4反哺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不仅只是去看一看、听一听,而是强调增强自身的实操能力,如生化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室,在专业技师指导下自行操作仪器,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学习,在引入教学的过程中会自然联想到临床中碰到的案例,讲课时能迅速把握重点,吸引学生注意,顺畅地讲解复杂而抽象的生化知识。综上所述,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是举办医学教育成功的一半。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并反哺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教师通过走向临床进一步更新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了综合视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思维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利于及时把握临床一线动态,及时、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进而有力支撑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目前,高校内的考评制度均偏向于对学历的要求和对理论、科研的考核,而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论在学校年度考核还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上均应具有符合其职业需要的特殊内涵,要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本校在基础医学教师到临床一线顶岗实践的管理与督导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应继续探索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反哺教学的更多途径和激励办法。通过走向临床,基础医学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能将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从而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提供有力保障。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8篇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3建立相关考勤和考核机制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考勤和考核制度,以避免走形式,切实保证这一方式落到实处,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可以让临床医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临床医师负责制等以落实计划,齐抓共管,建设出素质优良、迎合现代医学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0-75.

[2]张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0):13-15.

[3]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214.

[4]义燧.研究生教育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第10篇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为指南,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挖掘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内涵,不断拓宽培养口径,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创新科研训练,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发展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12年6月,基础医学学科已培养了数万名本科以上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1353名。近五年,本学科共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418人,目前有在读硕士201人。近五年累计获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专项基金12项。在读研究生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3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1.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当前,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由传统学术型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即医学硕士研究生已经走向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到能够直接为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服务的道路。因此,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坚持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培养方案要科学合理,真正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需求。我校在长期的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基础上,基本形成了独具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建立了“集体培养下的主带导师负责制”;明确了“以训练研究生科学思维、科研技能、创新精神为主,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和科研素质的养成,强调要结合基础和临床工作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的培养方向;确定培养过程的“三基三严”原则(即强调专业基本理论、科研基本技能、研究生基本素质,严抓学风、严肃科研态度、严格要求各培养环节的完成)。采取上述措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优化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过程中,切实提高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

1.2设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是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我们采取如下措施:基础知识平台的构建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优秀教材的选择,教师要时刻关注医学科学发展动态,同时还亲自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如《感染微生态学》、《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和MedicalCellBiology等。

1.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指导教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制定选拔导师的量化标准,完善导师审核和退出机制,明确导师的要求和条件,重视导师地位,实施岗前培训,杜绝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应高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通过“借智促学”引进“特聘教授”,共享“长江学者”,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作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近五年来,我校基础医学学科已邀请国外学者7人次、国内学者10人次来校讲学。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学科已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美国爱荷华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日本高知大学等国外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邀请美国MAYO医学中心陈炳坤博士等国外著名学者访学并联合指导研究生教学。应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导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我校每年派出中青年访问学者3-5人次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交流。通过导师培训和讲座交流,借鉴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师资队伍水平。

2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措施

从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来讲,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要培养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学工作的专门学术型人才,并逐步向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品质,使其在本科学习基础上进行更高级、更系统、更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建立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知识结构[5]。近五年来,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对基础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是汲取国内部分高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特点,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公共学位课程的同时,要牢固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视创新知识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的培养方案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6]。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原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15门,远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学习的需要,导致学生缺乏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创新能力,抹杀了研究生的个性素质;原有研究生课程设置滞后,跟不上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其对原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桎梏。为破除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上述弊端,我校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拓宽知识面,增加适应性,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具体来说,在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2.1建立组织机构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我校于2011年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基础医学院院长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基础医学下二级学科学科带头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的问题。各学科课程设置要求科学合理,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突出对研究生基础素质、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按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学术与实践活动等七个类别设置课程。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把握学科专业内涵,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我校各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既要贯彻按照一级学科宽口径培养的原则,又要体现二级学科的特点;既要有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又要为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自主空间;既要认真总结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又要积极吸收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广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模式。

2.2制定实施方案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后,我校组织各二级学科带头人进行相关平台课程和相近模块课程内容的整合,定期安排各学科专业导师轮流开展学科新进展讲座。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讨论,鼓励年轻教师敢于提出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不断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2012年起增设了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开设博士论坛(讲座),营造青年教师、在读研究生与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学术环境。目前固定参与本论坛的共有26名医学博士和25名教授,同时,邀请校外特聘教授、著名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丰富研究生模块式教学形式,扩大该教学形式的校内外影响力。

2.3设置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医学科研目标的实现与技术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为此,增设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生物化学、病理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组织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实验动物学、电子显微镜技术等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由具有丰富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保证该课程模块教学质量,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决定组织多学科导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编写出面向实际应用的有针对性的研究生技术课程模块教材,主要有《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统计学》、《氮能神经生物学》、《实用医学实验技术与应用》、《医用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仪器与实验技术》、《医学分子生物学》等。这些教材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及研究生教育理论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是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学校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对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以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价,明确课程设置标准,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保证在现行课程体系下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只有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课程体系内涵,加强对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深化改革,实践探索,才能巩固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

上一篇: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下一篇:蝗虫灾害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