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9:46:28

基础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2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2.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2.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2.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3.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3.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3.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3.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基础医学多数属于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是学好基础医学的前提条件,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有助于真正发挥实验课的作用。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科研论文讨论是科研单位惯行的学术活动形式,讲解者在精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PPT来解读文献内容,通常包括研究小组简介、课题背景介绍、研究结果解析和讨论几个部分。在讲解中,通过不断提出科学问题,逐层深入地展示研究结果。幻灯要求背景大方,字迹清楚。

2文献专题选择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 “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作者就这一专题选定了5篇文献,其中2007年1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题为《HistonecrosstalkbetweenH2B monoubiq-uitinationandH3 methylationmediatedbyCOM-PASS》的文章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并被选定为精读及课堂汇报文献之一。

3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

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

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

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而非Set1)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如:泛素化与甲基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4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H3K79),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献精读的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方法讲解———实践———总结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学会通过阅读科研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筑牢科研基本功。这一教学模式,可帮助医科学生适应基础医学高速发展现状,是对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语言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要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语言艺术是指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在基础医学课堂教学中,8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讲究语言艺术不仅是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更是决定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对于有声语言来讲,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特点在形式上合理运用讲解、提问、诱导、推理和叙述等方式讲解教学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调的强弱和语速的快慢反映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其次,教师的有声语言要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还能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格。再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来暗示和启发学生,同时配合留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思有所得。最后,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抽象的概念、理论,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声语言又称为视觉语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无声语言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体态语言。无声语言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绝不亚于有声 语言,因此,无声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声语言是对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表达出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简练、自然的手势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无声语言自进入教室时即发挥作用,能辅助教师的讲解,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给学生巨大的鼓舞和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研究认为: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言+38%语音和声调+55%动作和表情。可见,无声语言对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利用语言艺术,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状态在一堂课中会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学生思维由散乱逐渐集中;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跟其思路达到最佳思维水平;在下课前的一段时间,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逐渐下降的现象。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用“虎头、猪肚、凤尾”三步曲来合理安排和布局课堂教学结构。首先,开篇要引人入胜,教师可以设计与临床疾病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导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间的主体内容要丰满详实,运用多种教学艺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的高潮;最后可以制造悬念,留下相关课后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动力。这种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状态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潜伏期、高潮期、疲劳期和总结期。潜伏期如同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要设计得引人入胜、轻松易懂,这样能够立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这一阶段的时间,不能仓促入题,也不能久不入题。高潮期是学生心理活动最活跃和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教师应把握学生此段心理活动的黄金时间,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启发性语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此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的思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注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免学生产生心理厌倦。疲劳期是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分散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允许学生在高潮期后得到心理放松,做到一堂课有紧有松、张弛有度。总结期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学生出现心理疲劳,并且疲劳状态不易恢复。在此阶段,教师可言简意赅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圆满结束教学任务。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当学生表现出厌倦的情绪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迅速判断出原因,充分合理地利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思维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抽象或者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解教学内容。比如,有位生理学老师在给学生解释“再生性”钠离子内流在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的作用时用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形象的比喻。通过这种类比法,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种正反馈式的相互作用(钠离子的再生性循环)使细胞膜迅速、自动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学生听到的是生活中的实例,而不是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学生自然记忆深刻,并能重新提起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很难在一整节课中都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调乏味或者滔滔不绝的讲解。当学生处于心理活动的疲劳期时,教师一方面要适当调整讲授策略,例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大脑重新活跃起来;或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紧紧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视觉语言。艺术大师达芬奇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透过教师的眼神,便可以敏感地察觉到教师是否重视与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而自然的眼神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特别是在学生心理活动的疲劳期,提问学生时,教师要正视学生,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和鼓励。站姿也是无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单调、沉闷。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在教室内走动,不仅能促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是缩短课堂学习疲劳期的有效方法。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语言水平

著名的教育家、教师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经常听到学生们讲“某老师课讲得真好,清楚明白,形象生动,记忆深刻”;同时,也会听到有学生议论“某老师的课讲得不明白,越听越糊涂”;还有学生说“听某老师的课就像听催眠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为什么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学效果会相差很大呢?有的教师讲课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上课期间始终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聚精会神地听讲,并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讲得不明白,逻辑混乱,语言生硬,声调平淡,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教学是门语言艺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教材中的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之外,还要富有感染力、风趣幽默,应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照读课件或将课本内容不加筛选、不分主次地“读”给学生的现象。对概念、原理的泛泛空谈会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或机制感到兴趣索然和厌倦。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比喻来解说难理解或抽象的问题,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注意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发挥,不能离题万里;也可根据所讲授内容穿插一些临床案例或跟医学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适应目前案例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项针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满意度的研究调察表明,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更能掌握教学目标,课堂听课效率更高。此外,教师要通过对工作生活中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养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教师还应该注意行为举止和自身仪表,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恰当自然的体态语言辅助有声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工作,这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发展。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其他任何方式无法取代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精炼有趣的有声语言和得体的无声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语言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以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学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辩证的整体,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改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演员依靠演技征服观众,而优秀的教师则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引领和培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开发和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中心。无论是以问题为导向,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的PBL教学法,还是以设定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的情境教学法,;以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目标的学导式教学法都一再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知识内容,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引导。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制定了更高标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即PBL教学法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并且已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医学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放式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授为主;PBL强调将学习和问题进行挂钩,使学生真正投入到问题当中;它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来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另外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的要求。PBL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2基础医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基础医学的教学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此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不重视,“轻基础,重临床”的现象。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医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生理学对于医学生十分重要,也为其今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外,生理学也具有指导临床的作用,医师要研究病人就需要应用生理学来阐明关于疾病的发病原理。因此,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以临床实际病例作为先导,以所涉及的生理学问题作为基础,以教师的适当引导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教学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其中就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以及药理学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授课内容查阅资料、临床病例以及文献等,结合生理内容编写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归纳、整理以及讨论等不同手段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PBL教学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听课-复习-考试”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宝贵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过去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代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要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教师要成为配角。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教育理念的学习速度要大于教育改革的速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未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对授课对象做认真调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后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教师的带动能力相互作用,逐步建立彼此的对话与交流关系,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改进和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培养适应我国医疗体系的临床医学人才所必须的,是提高医学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1.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1.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方法

2.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2.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2.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质量的提高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相应学科科研和教学能力,是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除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还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是从事自己学科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科研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学生对相应学科基本知识却缺乏全面了解,基础理论薄弱。比如,病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是呼吸道肿瘤,其对呼吸道相应肿瘤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研究方法也较熟悉,但对呼吸系统其他疾病病理乃至病理学的一些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则了解很少。因此,唯有通过参与病理学教学助教,在参加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相对全面的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知识,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助教制度对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目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分注重对其科研学习方面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导师普遍认为助教工作比较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没有帮助,即便有些学生参加了助教工作,导师也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这一过程总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助教制度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单纯强调对其科研能力的考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其科研能力,同时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需要重视。在参与助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协助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实验准备、批改作业、监考等工作,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过程、学习教学技巧、获取教学的相关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研究生助教通常年纪与在校大学生相仿,有利于与本科生进行沟通,可以作为主讲老师和本科学生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发现本科生学习当中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这也促进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健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保证助教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安排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并无严格的培养计划,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导师亦无明确责任,学生也无积极性。研究生上岗前,缺乏正规的上岗前培训,导师一般也很少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其后果是研究生本身参加助教工作收获不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国外,为确保助教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规定研究生助教上岗前,必须经历至少1个学期的助教培训阶段以掌握教学方法、技巧、工具的使用并熟悉教学材料。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都有较完善详细的助教岗前培训,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助教在学期前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方法,结合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建立助教上岗前培训制度,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在最后由课程主讲教师对其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者才能获得正式助教的资格,以保证助教质量。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全面提供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

在国外,很多高校在助教实施过程中,学校对研究生助教工作均有评价机制,包括主讲教师对助教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有些学校甚至已开通了网上评价,并对研究生助教建立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成绩,备课资料等。还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提供教学录像带等资料。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以实现对助教教学的监管,提高助教质量。因此,在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过程中,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导师的履职到学生的助教过程,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使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真正得到实施,并取得有益的成效,使其在培养高质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开展公共实验技术平台课对于基本的实验技术,如PCR、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常规的公共基础实验技术,应该开展平台课,让学生快速学习和了解这些基础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1.2开展热门科研课题成果讲座对于本校热门的科研课题或者医学最近的科研发现和科研成果,如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建立、近些年的诺贝尔奖成果等,可以以讲座的形式举办,学生自愿参加。

2导师方面

2.1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要明白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欢的研究方向,尽量按照学生自己的目标和喜好进行实验团队的安排。部分学生希望以后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样的学生应该在其刚进入科室的时候,就把以后的科研方向确定下来,缓解其博士期间的压力。部分学生是在职读研,不能保证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对于这些学生要尽早提醒其完成国家和学校要求的基本任务,例如尽早开始撰写综述等。部分学生想学习技术,这些学生可以分派到已有的实验团队中,让其专攻几项技术。同时要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最近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实验设计方面、实验技术方面、文献阅读方面,也可以是个人生活方面。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

2.2“一对一”责任制并管理好负责人对于新进入研究室的学生,要安排一个专门的负责人,进行“一对一”责任制。如果是“多对多”责任制,则会让负责人和学生之间都缺少一份责任感。这个负责人可以是年轻的教师,也可以是有经验的硕士或者博士,但是所选负责人,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上进心,这样才能够以身作则、耳濡目染地感染新来的研究生。当学生看到指导老师、学长都如此努力刻苦,他们也能够快速地进入紧张的科研状态中。往往带队人的责任心与研究生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把研究生在其刚步入科研领域的时候管理好,才能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实验工作者,才能够成为实验室以后新的负责人,整个队伍才会可持续发展[2]。

2.3给予学生精神和物质鼓励基础医学的研究生虽然大部分为临床调剂的学生[3],但是学生仍有很高的积极性,希望在三年的硕士期间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如果导师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可以给予积极的鼓励。比如可以承诺学生,如果是学生自己在硕士期间独立完成SCI收录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生本人,并且因为这篇SCI文章带来的科研奖励,也会归硕士研究生所有。给予学生一定的保证之后,许多的硕士研究生就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科研中。即使最后实验结果不甚理想,但他们在这过程中也一定学到了很多科研技术并开阔了科研思路。

3学生方面

3.1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定位,并提醒学生按照目标进行相应准备。部分学生希望到临床工作,就需要安排好时间完成职业医师考试。部分学生想出国继续深造,需要完成托福、雅思等语言类的考试。部分学生想要硕博连读,需要开始准备完成一个独立的课题,并计划好考博相关事宜。研究生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不能仅仅依赖导师的安排。

3.2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明确的时间计划导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时间计划和安排,并经常给学生以紧迫感。部分学生刚入学时,觉得三年时间是很漫长,殊不知三年时间转瞬即逝。研究生从开始学习实验、开题,至少要半年的时间,撰写一篇SCI论文,从投稿到补实验再到文章接收,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最后找工作投简历面试也需要半年时间。而真正做实验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其中包括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等繁琐的工作。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学生需要学习阅读文献、掌握各项技术,还要完成自己的课题内容。如果一开始没能够合理利用时间,根本不可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3要学会“学习”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阶段,导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完成什么内容,为了完成这个内容需要开展何种实验,如果实验中遇到困难,应通过何种手段咨询,如果本实验室无法开展,需要从何学习,而且要想方设法解决各种问题。向有经验的学长多加学习,帮助自己快速成长。三年时间是很短暂的,如果想在此期间能够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同时在业余时间通过职业医师考试或最后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去向(留学、考博或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研究生新生阶段的培养非常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研究生新生作为实验室的新鲜血液,他们在充满激情的同时,也会有些茫然,而这个阶段的成长,对于研究生整个人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不仅需要学校提供恰当的培养环境,更需要导师给予正确的辅导[4],学生也必然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1.1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学校本科招生数从2003年1390人增加到2012年的2593人,增长了87%。研究生招生数从2003年的138人增加到2012年的468人,增长了239%。目前,各类在校生189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9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生13人,留学生150人。本科专业(方向)已由2003年的8个增加到18个,分属医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四个门类。多年来,基础学院专任教师的增幅一直落后于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幅(按学校编制尚缺2/5),比例失衡,发展不和谐。2003年基础学院师资队伍是195人,专任教师170人;在2012年这一数字分别为192,131。基础学院承担了全校近30%的教学课时量,人均教学工作量达到360当量学时。基础医学师资的严重匮乏,导致课程日常教学几乎到了难以维系的境地,如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人均400当量;最高762当量课时,周学时达到38当量。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人均532当量;最高673当量课时,周学时达到34当量课时。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1.2师资队伍结构失衡一方面高层次教师比例逐渐提高,为学院补充了新的力量。学院现有“333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5人,“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1人。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4项,累计资助金额491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1篇,平均影响因子3.070。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等。但是,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存在着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强、“三高”师资老化、中间断层和青年教师相对集中等问题。至2013年底,基础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5.2%,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比例明显“左移”,承担教学与科研的能力训练和素质提高的周期“缩短”,中青年教师培养成长的规律受到冲击。同时,骨干教师和优秀实验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三高”教师分流现象明显,如50%的教授兼职,大量行政管理工作牵扯了他们相当的精力。另外,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偏低,主要精力用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无暇兼顾科学研究、业务培训等。这些突出问题已经对基础学院的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给基础医学师资队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解决基础医学师资中结构性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础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石。基础医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4]。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基础医学人才队伍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针对基础医学师资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2.1增加教师队伍总量,留足人力储备考虑到师资队伍人才价值的缓发性、滞后性,积极宽口径、有选择地引留新教师,不要担心暂时的“供过于求”,遵循教师培养成长的规律,分层进人,按岗用人,以“宽松”的师资架构形成“多元”的人才梯队,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数量和动态平衡,实现比较稳定的团队缓冲。

2.2优化教师队伍的内部结构大力倡导并积极实践用“四项举措”培植师资,即在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培养机制、柔化日常管理、细化人文关怀和优化文化氛围,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基础素质具备“五个提高”,即教师在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身心健康等五个方面得到不断提高,保证高校事业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强化培养机制。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学与科研的能力训练和素质提高的周期不应“缩水”,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要避免“揠苗助长”。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既要考虑业务能力和综合潜质,更要考虑师德建设和政治思想品德以及团队意识。合格教师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要根据不同群体教师成长的需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②柔化日常管理。在管理中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个性和利益,合理满足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就是创造条件使人人能够发挥才能,人人激发创新活力。更要发挥二级管理所特有的具体和直接的优势,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如建立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及困难教职工的帮扶组织;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对教师的关心还要以帮助教师实现其自我价值为重点。③细化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教师的身心感受,就是爱校爱岗的具体理由。工作中要体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的理念。让广大教师真正承担起主人翁角色,切实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处处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照的感受,更好地发挥专家治学、教授咨询的作用,让他们更多参与二级学院和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要重视并克服一线优秀教师“弃教从政”的“高校行政化”问题和弊端,科学处理“两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5]。④优化文化氛围。专任教师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松散性和自由性的特点。除了教研室、实验室内部外,普遍存在着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机会少的弊病。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作用、堡垒作用和纽带作用。凝练院系文化特色,优化教师工作环境,真正增强学院对教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党日活动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党课学习和业务研讨有机结合,教学科研工作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优化文化氛围。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1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可行性分析

1.1.1现有教学资源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本院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部级重点学校,教学及实验设施较为完备,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形态学数字切片库教学平台、虚拟人数字系统、机能实验虚拟系统、多种录像和视频资料等);同时,本院还拥有3个,每个可一次性容纳学生120人的计算机实验室,但这些设备和资料分散在多个学科的实验室中,不能有效地为教学工作服务,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且本院及兄弟院校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和参赛课等课件都在个人手中,不能为大家所用。

1.1.2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普通高校持续扩招,社会上形成了普高热,致使职业教育受到了较的大冲击,职业教育招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生源质量上有所下降。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素质差距较大,既有“9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自私任性、不愿上课,甚至逃课不足的一面,又有好奇心强、会电脑和爱动手的优势。据上所述,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院校都大堂上课,并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这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更不符合“90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平台,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目的。

1.2在校内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并将其引入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校现拥有3个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每个可一次性容纳学生120人。另外,学校还新进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包括虚拟人数字系统、机能实验虚拟系统、形态学数字切片库教学系统(虚拟显微镜)等。还有许多兄弟院校及本校教师制作的大量地教学课件和视频。

1.3将“教学资源平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2012级2~9班学生随机分成2组。2~5班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室内由老师讲授课程,课下由同学自行复习,最终参加期末考试。6~9班为实验组,将教学资源平台引入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专门的时间向实验组的同学介绍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并教给同学们教学资源平台内各种学习软件及网络学习信息查询系统的使用方法。授课尽量在教学资源平台室进行(实验除外),自习课完全在教学资源平台室内进行,课外活动及周末将教学资源平台室向实验组的同学开放。尽量使实验组的同学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发挥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

1.4评价方法

学期末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期末成绩,二是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两部分)。

2结果

学期末对2组学生实行考试,试题分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统计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2份,收回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90份。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标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讨论

3.1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在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学习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师“一刀切”式的授课方式造成了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优等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后进生”往往因为跟不上授课进度而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学习失去兴趣。将教学资源平台向学生开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查阅不同的资料,从而弥补了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

3.2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

教学资源平台中的各种学习软件都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基础医学研究工具,其操作和使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例如机能实验虚拟系统是在计算机环境中建立的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对“实验动物或标本”进行虚拟操作,但身临其境,能完成各种预定实验,得到很好的训练机会,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3.3学生成绩提高

医学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内容抽象,往往是老师讲后面的章节,前面的内容早被学生忘记,不利于内容的识记。应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授课和复习,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容易识记,而且在学生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过去计算机实验室仅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多数计算机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闲置的时间较长。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后,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各种学习软件及网络资源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自习时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5教学软件做到共享

教学视频、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和参赛课件得以广泛使用,真正起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作用。及时地将教师每一次的上课课件放到教学资源平台,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和补课。

3.6督察和测评提供了有效的资料

教师的课件给学院督查和测评提供了有效的证据,也对教师敬业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在职业院校建立并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符合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现状,无论从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还是控制教学经费的角度都非常必要。

上一篇:医科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急诊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