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7:25:49

医科专业论文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部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探索在2008级至2012级5个年级的研究生中展开,通过5年的实践,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施改革前,2010届研究生(主要为2007级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33篇;实施改革后,2011届研究生(主要为2008级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SCI论文275篇,2012届研究生(主要为2009级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SCI论文340篇,SCI论文数量比改革前历届都要多.论文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2011届研究生发表单篇影响因子2.0以上的SCI论文110篇,其中一名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109.177,单篇影响因子达28.8,2012届研究生发表单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论文达58篇,毕业博士人均发表1.2篇SCI论文,人均影响因子接近2.0.2008年至今,南方医科大学获得了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39篇广东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98名研究生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2名研究生获批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大会,3名导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项课题获“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资助,5门课程入选“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6本教材入选为部级研究生教学规范教材,并获批了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示范基地”.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学;毕业论文;规范化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验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综合能力的重要教育过程。

一、制度文件的起草与修订

1.规范管理制度

为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自2009年毕业论文工作伊始,首次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毕业论文手册》。几年来,针对该手册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011年初,学院进一步明确了院、系毕业论文二级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协助教学部完成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在协助修订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法学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规定更加合理,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了规定的可操作性。

2.修订写作格式

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了调整。为此多方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助教学部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并结合法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实施细则》。

二、规范流程管理

1.合理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召开动员会

根据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始,提前制订好每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安排。召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布置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与要求。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端正学风教育,强调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自觉遵守学院相关制度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选题的申报与审批,确保题目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选题的准备阶段,按指导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自行拟定题目,并通过选题审批的程序,对初拟题目进行反复修改,做到一人一题,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更加贴切,切实做到论文选题的规范化管理向分类化指导的转变,提升论文内在质量。

3.指导过程监督

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按照法学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检查,前期主要检查指导教师的到岗情况、开题情况、资料查阅的情况。中期针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控,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毕业论文质量、组织评分及分组评阅。

4.毕业论文格式审查、评阅和答辩

在毕业生实习返校之后,收集各种管控表格,对每一名同学的论文初稿进行格式审查,在总结历届学生答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名同学指出答辩技巧和建议,为正式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明确答辩时间、答辩场地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召开答辩分工会,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三、规范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相关电子档案资料,做好纸质版资料保存工作。将学生论文、材料装入档案袋,存入档案室备查。按照要求对论文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调查表,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所有档案汇集成册以备教学部检查和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工作。

四、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系毕业论文工作的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为此我建立了论文指导小组分组联系表,指定学生组长负责,定期与学生组长以及指导教师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与反思

在每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后,认真总结本届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将建议和意见上报教学部以便于上级部门对我系工作整改的监督,为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8-02

日本是亚洲医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英语教学,即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在日本乃至亚洲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该校JPatrickBarron教授在国际EMP教学领域享有盛誉。本文对该校EMP教学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主要特色

1课程设置内容全方位、各学年全覆盖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课程既包含词汇学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初级课程,也包括EMP综合课程。初级课程以《Building a Medical Vocabulary》和其自编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综合课程分为专业术语、临床概念、医学会话和阅读四大类,涵盖了临床医学20余个专业领域。“专业术语”课程包含日常英语释义和专业定义;“临床概念”课程包含人体器官系统日文、英文要点释义及问题解析;“医学会话”课程主要内容是医患对话练习;“阅读”课程安排学生研读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在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分级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开展英语分级教学。一至四年级的EMP课程均为必修课。一年级每周开设常规英语课2课时和EMP课程l课时,主要开设英语视、听、说和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课程和EMP词汇学。二年级全面进入EMP教学,不再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每周1课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熟悉医学英语词汇构词法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共性特征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前景和学术研究前沿,把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论文摘要作为主要教材,分专业进行选读。四年级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开展分科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医学文献。五、六年级EMP为选修课。五年级学生主要在综合医院轮转实习,增设了医用口语和医学科普演讲等选修课,使学生不仅能听懂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课程讲座,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参与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讨论,发表学术演讲,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和各类病历、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六年级主要针对志在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英文论文的学生开展教学。除正常教学外,每月针对研究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文的技巧、如何做口头报告等。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新颖、突出互动性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学生医学英语掌握程度为参照,采用“分水平小班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C、D、E、F六组,每组18名学生,配备6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借鉴和采用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将三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认真做出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论文摘要,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B再向学生C转述论文摘要,由学生C判断学生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既锻炼学生阅读、记录以及口头转述阅读所获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和涉及第三方的提问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还十分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系列情景剧,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医药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观认识外,还模拟国际医学会议、专家访谈、演讲、诊断对话等方式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其融入场景自然发挥,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能力;还利用具体病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病例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课堂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多参加各学科教研室的专题英语学术活动。学校请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安排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沟通联谊,还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有学科特色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EMP实际应用能力。

3教材更新快、针对性强

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研发EMP教学资源。他们不仅积极推广、使用传统EMP教材,而且还更新和推广最新教材。仅近几年就先后出版、引进、编译了大批与EMP教学相关的外文教学资料。比如,《医学英语沟通》、《医师英语》、《论文投稿统一标准》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匈牙利Pecs大学Maria Gyorffy教授撰写的《医师英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对重要医学术语给予注释,同时,还重点向母语不是英语人士介绍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到论文撰写、投稿要求、处理同行评审意见及如何选刊等,应用性很强。此外,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还在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亚洲首个全英文EMP教学网站,即wwwemp-tmunet,该网站免费开放,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最新的EMP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着东京医科大学的EMP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新颖、多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东京医科大学自编EMP教材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比如,为三、四年级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只选取英美人士撰写论文的介绍部分,而这一阶段学生很难读懂的讨论部分,就将其弃之不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考核评价侧重实用性、实际效果好

东京医科大学对学生EMP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的考核评价更加侧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与日本医学英语水平考试(EPEMP)基本一致,都注重综合考查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全面考核学生应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进行医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东京医科大学EMP考核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分别进行测试。根据难易程度不同,EPEMP共分四级。四级主要测试医学术语及医学英文文献阅读;三级在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听力测试;三、四级测试不涉及医学知识,但一、二级却要求考生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二级拟就医学学术论文撰写、英语口头报告、和同事探讨医学问题以及EMP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一级测试医学国际会议的主持以及医学杂志的编辑能力。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着力突出EMP分级考试在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的做法,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EMP教学导向,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日本医学发展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5人才培养方式多、师资来源渠道宽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十分注重EMP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早在1993年,东京医科大学JPatrick Barron教授就积极发起成立了医学口笔译协会,成立该协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从中发现和培养EMP教学和科研专家。近年来,还先后发起成立了医学英语交流研究协会和国际医学交流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EMP教学专家。同时,东京医科大学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在EMP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向在职医学英语教师推荐爱丁堡大学的EMP暑期密集课程,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积极同非医科院校英语系开设医学交流课程,培养更多的EMP教师后备人才;采取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安排EMP教师和临床医生开展医院、学校双向交流,使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实践看,近年来东京医科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培养引进EMP人才的举措有效拓宽了师资渠道。目前,一、二年级的EMP教学工作除了由英语教学部和少数几位熟练掌握英语的医学专家承担外,主要由医学口笔译协会中的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承担;而三年级以上各学年的EMP课程则由英语教学部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承担。

二、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1在设置课程上,要体现“差异性”、强调“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仍然是通用英语,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EGP与EMP课程学时比例严重失调,EMP教学内容差异性和针对性差,与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因此,亟须参照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按照不同年级和英语实际水平分别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建立针对性强、课时量足、实效性高、差异性明显的EMP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参与性”、遵循“规律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所以,除了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3在教材选用上,要坚持“丰富性”、确保“时效性”

不仅要选用和推广国内名牌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EMP教材,还要积极引进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EMP教材,精选医学专业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安排学生研读。还可以借鉴东京医科大学的做法,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系统编制EMP实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4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实用性”、发挥“导向性”

一直以来,各高校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评价学校、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EGP课程设置比重过高,EMP教学处于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沟通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亟需借鉴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协会组织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模拟开发医学英语水平考试,使其在医学院校逐步取代CET6,成为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医学领域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

5.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专业性”、兼顾“多元性”

必须抓紧制定EMP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加大对现有EMP教师培养的力度,解决他们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问题;积极组建EMP社团或协会,加强国际、国内EMP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现和引进高素质EMP教学人才;积极聘请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从事兼职教学;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好、专业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EMP运用能力和水平,与现有英语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评析[J].中国外语,2009(5).

[2].

[3]http://wwwemp-twu.jp/about/?id=1

[4]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02(1).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部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先后获2004年度日本外科代谢和营养学会青年研究奖、2003年度中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研究成果奖、1997年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1997年度和2004年度北京协和医院优秀科研论文奖等。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名誉总编辑:李玉林博士,吉林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长、总编辑:徐果承,1968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1993―2001年任《江城日报》总编辑、党委书记、吉林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94―1997年先后创办了《家庭主妇报》和《多种经营报》,并兼任两报社长。1996―2000年《江城日报》先后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报业管理先进单位。他本人被评为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1997年,在首届全国地市级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江城日报》获得第一名,并受到表彰和奖励。2000年他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副总编辑:席启,主任医师、教授,从医30余年,10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5部。

高级医药顾问:

支本欣:美籍华人,博士,1982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通过中美合办的CGP考试后,于1983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主要从事天然物的化学全合成研究。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进入美国孟山都(Monsanto)化学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后他转为该公司研究员,先是从事新型糖晶的科研与开发,后进入该公司属下的制药分公司,进行化学药品生产工艺的研究。在此期间,他发明了该公司最重要的药品之一,即Celebrex的化学生产流程。该项技术获世界范围专利。2001年支本欣博士转入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AMGEN任研究员,从事化学药品生产工艺的研究开发。

许佩珉: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28年生,1955年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1956年至今他一直从事中老年保健工作,曾担任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9年,其中担任刘少奇主席保健医生近8年。他从事内科的临床与研究近48年,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35年,曾赴加拿大渥太华癌症防治中心学习研究一年。他在肿瘤内科的研究中,特别是在老年恶性肿瘤的防治上很有建树。他较早地选用动脉管化疗的办法治疗恶性肿瘤,选用放化疗同时进行的办法治疗肺癌、选用大剂量化疗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办法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以及用生物药治疗癌症等。经他的努力在综合医院中较早地建立起肿瘤专业。同时他也培养了一批肿瘤内科骨干。他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参加编写医学论著11部。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老年医学》、《老年人恶性肿瘤》等。他曾荣获北京市爱国立功奖、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特殊贡献奖及北京医院的科研一、二等奖。

刘迎龙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1952年生人,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医院外科副主任,先心病研究室主任。

刘迎龙同志从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美国学习研究一年。从1983年起他开始从事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与研究,并承担了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人工心脏瓣膜的实验与研究工作。近十余年来,他致力于小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研究,特别是婴幼儿重症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从1991年起他主管小儿病房工作。12年来他获得了十几项省部级成果奖励。因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他荣获了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他正在与全国二十几家著名医院的科研人员联手,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十几年来,刘迎龙同志共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26名、博士后1名,参加著书6部,140余篇。自1986年起,刘迎龙同志先后到全国19个省市80余家医院作表演手术,3次应邀赴印尼做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提高我国小儿外科医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跃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58年生人,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疑难病杂志》等期刊的副主编、编委。

杨跃进同志自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心内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该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93年以来,他负责主持了“ANT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等九项科研项目,参与了“血栓溶解的对比研究”等三项八五攻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以协调员身份参加了“中国r-tpa与uk的对比研究(TUCC)。在科研工作中,他4次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奖励,多次荣获阜外医院医疗成就奖。在教学工作中,他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近年来,他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中外报刊上100余篇,并出版了多部论著。

赵荣国: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1952年生人。赵荣国同志1982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85年中国协和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1995年到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医疗影像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CT、磁共振、普通X线以及各种照影的应用和临床诊断,参加过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曾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奖项,4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5部,是《腹部影像诊断学图谱》副主编、《现代CT诊断学》、《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委。

向红丁: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1944年生人,土家族,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他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1年和1985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

向红丁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专业、特别是糖尿病专业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国内外知名的糖尿病专家。近年来他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先后三次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现在他正在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重大项目等部分课题和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他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参与撰写论著20余部。其中他的科普专著《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得全国优秀科普奖等两项奖励。现在他兼任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和秘书、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主编等职。

罗立华:主任医师,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她1955年生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1995年去日本奈良大学妇产科留学一年。罗立华同志从医24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妇科肿瘤、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高危妊娠等妇产科疾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在这些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她在国内外多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专业学术论文。

李潭:北京大学生殖医学与培训中心不孕症专科门诊主任,1957年生人。自1995年以来,李潭同志就专门从事生殖内分泌及生殖免疫的研究工作,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不孕症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李潭同志有很独特的见解和经验。她的见解和经验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及患者的高度评价。几年来,到该中心诊治的病人有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近万人次,其中很多不孕症患者都如愿以偿。近年来,李潭同志在《中国妇女报》、《健康报》、《北京大学学报》、《生殖医学杂志》、《生物化学杂志》等报刊上围绕不孕症问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2002年10月以来,李潭同志又在中国健康网上作客,现场为众多网民回答治疗不孕症等问题,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王爱国: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301医院)麻醉科副主任,1952年生人。

王爱国同志大学毕业后就在总医院麻醉科工作。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麻醉与复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各专科手术的麻醉和抢救工作、特别是对老年患者的麻醉工作十分精通,而且在麻醉与复苏的理论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具有较深的造诣,曾先后获得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总医院医疗成果奖一项,在部级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两次荣立三等功。

梁雨田:主任医师,现任北京301医院骨科副主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1950年生人,现兼任第七届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常委职务。

梁雨田同志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7年,多年来一直侧重于骨科创伤的早期救治及晚期修复的诊治与研究工作,在创伤、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显微外科等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他首先开展了《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事骨科工作以来,他先后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其中《经皮加压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等40余篇发表在中华创伤杂志、医院杂志等重要期刊上。他还参与编写骨科专著多部。近年来他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目前他是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四肢创伤修复》分题的负责人之一。

汤天清:北京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带教教师。

汤天清同志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十几年来他一直从事临床及医疗保健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肾脏病理检查、血液透析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深造诣。汤天清同志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2002年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国际肾脏病大会”。他撰写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肾脏病的应用》、《尿毒症并发结核性胸膜炎》等多篇论文,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他还编撰出版了《常见老年病》等多部专著。

于广慧:教授,原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医药科研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于广慧同志几十年来主要从事合成药物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前后参加了抗肿瘤新药2.4―二羟基―6―甲基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高分子止血药的合成研究,具有液晶性质的化合物合成研究,红景天甙类的合成研究等。并承担了化学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中药专业,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工作。

于广慧同志先后在部级刊物上10余篇,参加过专利法培训,并获专利人资格证书,被评为沈阳市医疗专利人,被聘为辽宁省医药管理局技术顾问。

徐绥绪: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库成员。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自然医学会名誉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绥绪同志自1961年从沈阳药学院毕业后,40年来,一直从事中药化学的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自1985年以来,他主持和参加研究的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和科研项目共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部委级科研项目4项、省重点科研项目4项及自立课题“抗病毒口服液”等8项。获得国家卫生部新药证书3项并申请专利4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14项。1994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聘为全国医药院校教材天然药学专家组组长,1999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他主持研制的“抗病毒口服液”等药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已生产出售,获利税数亿元。他主持研究的有关人参的开发项目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和重大效益。在教学方面他主讲6门课程,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主编或合编专著6部,主审专著2部,在国内外报刊上104篇,其中12篇已被SCI收载。曾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地奥药科学技术奖(中药奖)三等奖。

卢尔滨:主任医师、教授,吉林省政协委员,1944年生人,现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主任。

卢尔滨同志自1967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顽固性心衰,严重高血压、复杂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曾成功地实施了吉林省第一例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近年来,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卫生部、教育部曾先后派他到美国研修、讲学,研究成果曾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大会上发表。他还指导研究生进行心血管领域多项研究。他参与研制的药品,已经生产、出售。他先后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在心血管的临床和科研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文曾: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吉林省司法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吉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文曾同志1964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即留校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他主要从事乳腺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文曾同志在从事外科教学的40余年里,培养指导硕士生32人,博士生7人,有40余篇在《中华实验外科》、《中华外科》等杂志上,作为副主编或编委撰写出版医学专著7部。关文曾同志因在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中的成绩卓著,曾多次受到卫生部、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大学的嘉奖,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杨占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国际鼻科学会顾问,亚洲鼻科学会委员,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鼻科专业组组长,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杨占泉同志自1963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40年来,杨占泉同志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同时在该领域的基础理论方面做出了扎实的贡献。近20年来,他在鼻―颅和鼻―眼相关外科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令业内人士瞩目的成绩。他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的论文70余篇,出版专业论著7部,其中主编两部。他的科研成果仅获得省部级二三等奖的就有5项。他高超的医术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赞扬。

李荷莲: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2年生人,现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

李荷莲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妇科肿瘤、生殖道畸形、反复流产的防治、不孕症的诊治、胎儿宫内健康预测等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生委和吉林省计委等课题7项,获部级、省级和校级科研奖12项,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并担任全国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七年制妇产科学副主编,五年制妇产科学第四、五、六版编委,全国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成人教育妇产科学主编,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5名。李荷莲同志在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业内人士瞩目的成绩。

鲁继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43年生人,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学组委员,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儿科实用杂志》、《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实验诊断学》编委。

鲁继荣同志自1966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40年来,一直从事儿科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及哮喘病进行长期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委、省卫生厅下达的多项研究课题,先后荣获了卫生部二、三等奖各一次,省科委、省卫生厅、北京市科委等各类奖十余次,培养硕士生20人、博士生7人,并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等报刊发表了60余篇论文,有些文章曾被SCI引用。

鲁继荣同志1994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为我国的儿科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同库: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生人,现任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吉林市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世界高血压联盟盟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同库同志在吉林省率先开展了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心脏瓣膜狭窄球囊扩张技术等20多项高难度技术,填补了吉林省的空白。他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有15项科研项目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吉林省卫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刘同库同志71篇。其中近30篇在国际专业期刊及国家重点专业期刊发表,有的被国外权威只读光盘(CD-ROM)数据库摘录收藏。他还编著出版了4部医学著作,其中一部《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材临床诊断学》被作为高校教材。他曾两次出席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

郭兮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生人,现任吉林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兼消化内科主任),吉林省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市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兮钧同志1977年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消化内科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进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胃左动脉化疗栓塞术”、“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16项研究,有10项获省、市、局新技术及科技进步奖,有20余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郭兮钧同志是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吉林市劳动模范。

徐路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8年生人,现任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吉林市医学会心胸外科主任委员,吉林省学科带头人,省心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徐路平同志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普外心胸外科专家。从1999年末开始,他就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心脏直视手术。2000年3月,由他主刀实施了吉林省第一例马凡氏综合征心脏手术。2001年8月由他主刀完成了吉林地区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徐路平同志目前承担着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任务。近年来,他的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有37篇在部级和省级专业刊物上。

段亚东:教授、主任医师,1952年生人。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六五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吉林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段亚东同志擅长眼显微手术,尤其是角膜移植术。他自1983年主刀开展角膜移植术以来,已做角膜移植术462例。他主持建成东北地区第一个超净化眼库。他在国内首创结膜干燥保存及结膜移植术、前房充填全眼球湿房保存、植床穿破褥式缝合技术。他发明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治疗系统,为国内首创。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矢志从医

华琦教授回忆说,1969年8月,年仅16岁的她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当地的农民和“盲流”生活贫

困,缺医少药,小病只能忍着,大病需要坐拖拉机颠簸几十里路到团卫生所,甚至竟有孕妇发生胎死宫内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的情况发生。看到很多人因为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抢救,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她决心要读书,要做一名医生,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于是,1978年赶上高考末班车的华琦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并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医生涯。立志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华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1987年,她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991年,她又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临床医学博士。读博士期间,华琦承担了大内科住院总医师及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工作,并提前完成了课题。1993年博士毕业的她,成为当时首都医科大学唯一的一位三年学制两年毕业的统招博士研究生。

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我希望青年医师们做科研时要以临床为基础,因为只有密切结合临床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谈到科研,华琦认为临床经验的积累是进一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早在住院医师期间,在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监护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各个科室轮转时, 华琦就注意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总结临床所见所闻,撰写读书笔记。以至于在轮转期间,华琦几乎每到一个科室,都会总结出新的病例报告。更值得称赞的是,她还把这些病例都整理成论文,并分别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上,与同道共同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至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有100多篇。

就科研如何结合临床,华琦认为首先要学会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观察、注意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科研意识和对创作的激情,及时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华琦在心内科病房工作期间,曾发现有一位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次晕厥,心脏超声证实有严重的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而心导管检查并无肺部疾患和肺动脉高压的迹象,于是就结合病历复习文献,撰写了《原发型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性心肌病》一文,在《中华内科杂志》上以个案报道形式发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每发现有同样的病人,她都一一予以记录,并总结为论文。

其次,要学会利用病案室查找资料。病案室是一个丰富的医学宝库,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华琦在综合科轮转期间所接诊的病人中,有一患者黄疸、腹水、肝脾进行性肿大,生前未能确诊,尝试多种治疗无效,死因不明。出于对医学的探索精神,华琦动员家属进行尸体解剖,结果证实是较少见的“无反应性结核病”。华琦立即到病案室查阅了有关病例,发现医院自建院以来有4例类似情况,于是总结病例并撰写了论文《尸检确诊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四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全文发表。

“除此之外,年轻医生们还要学会刨根问底。”华琦认为临床医生做科研,除了要具备以上两种基本素质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做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时,华琦遇到一位患者,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次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在呼吸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最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而转入心内科病房。半年后患者哥哥也因扩张型心肌病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由此追问病史,该患者的父亲于20世纪50年代死于阜外医院,病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长兄亦于50年代猝死于朝鲜战场,并非是战斗死亡。华琦决定顺藤摸瓜,究查到底。由此,她对这两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子辈及孙辈均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其子孙辈中虽未发病,但均有明显的心脏扩大、心肌运动普遍低下,有普遍的发病倾向。于是,她撰写了论文《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四代调查》,发表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并由此追溯到不少扩张性心肌病病人,首发症状往往是由于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肺部瘀血而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先至呼吸科就诊,甚至有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肺心病”而长期在呼吸科治疗。华琦经与呼吸科主任切磋后,引起同感,联合查阅病历,撰写了《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一文。

在刨根问底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华琦感觉自己既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了临床分析和思维的能力,又解决了临床的实际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难忘的三次出国经历

对于青年研究人员,华琦主张为他们的学习深造和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国门,加强学术交流,尽快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随着时间的流逝,华琦出国的机会和经历越来越多,但最令她难忘的,却是最初的三次出国经历。

1991年,华琦按照在韩国召开的亚太地区超声心动图会议的要求投了十余篇稿件,当时只想论文摘要能在相关杂志发表,没想到大会筹办中心对其中两篇非常赏识,并邀请华琦参会发言。因为不具备经济实力,华琦以届时另有安排为由谢绝了,不料很快接到了大会资助的往返机票和喜来登饭店住宿的邀请。那是华琦第一次出国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可想而知。

1997年,华琦又和科里两位年轻的同志给美国高血压年会投了几篇文章,大会接受并给予500美元注册费资助。三人心中实在难以割舍这次得来不易的国际交流机会,最后决定自费到纽约参会。由于经济拮据,他们住在新华社纽约分社,每天交2美元住宿费,早晚就吃自己从北京带去的方便面和咸鸭蛋,每天坐地铁去开会,虽然很清苦,但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所感受到的学术气氛却令他们终生难忘。

有了以上两次经历,华琦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英语交流水平更加自信。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东京召开肥胖问题研讨会,因为有肥胖相关论文和成果,卫生部相关部门邀请华琦和他们的一位官员一起,代表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参加,那次他们珠联璧合地在大会上作了多次即兴发言。那位官员经常出席国际会议,知道国际会议按惯例应该如何发言,而华琦知道发言所需的数字性资料和每一个单词如何准确拼写,他们根据每天的会议日程随时制作和更新幻灯片。

除了积极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华琦笑说自己是在不懂什么是SCI论文时竟发表了SCI论文。1994年,华琦在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这是她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那时候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不懂什么是SCI论文,只是有一种理想和激情,希望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她在宣武医院图书馆看到这本英文杂志,根据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论文,按照地址寄去。经过几轮修改,论文得以发表。“我体会到SCI论文的发表取决于工作的扎实、创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采访过程中,华琦教授谈话内容涉及更多的不是自己如何刻苦努力,勇攀医学高峰并取得骄人学术成就,而是更注重于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和科研经验,她希望青年医师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她说,她想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自己,除了是一名医生外,还是一名老师,而且她更注重自己的老师身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概括和解释。同时也说明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为人师者,当不吝所学,倾囊相授。

专家简介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药学专业;创新实验;毕业专题实习

[中图分类号] R29;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87?03

一、基本作法

为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举行八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一般执行期为1年,选题向全校开放征集,申报的项目要求立题新颖,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全校普通本科四年制1~2年级,五年制、七年制1~3年级学生,均可以个人或团队的名义申报,鼓励项目组成员多学科交叉,指导教师为中级(三年以上)及以上职称(1~2名),并且一名指导教师只能指导一个项目。重点项目按5000元/项资助,一般项目按3000元/项资助,申请时不定项目类别,专家通过立项报告直接评定并全校公示。项目整体考核时有立题阶段报告,中期考核报告,结题报告等,并通过邀请专家听取项目组负责学生现场PPT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的项目等级评定。项目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种情况。优秀的项目会按优秀的层次(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给项目组学生发放数额不等的奖金,不合格的项目将停止报销剩余经费甚至追缴之前拨付经费,并且对下一次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造成不良记录。带教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验,最终会有极少比例的老师被评优并发放奖金。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医院药剂科毕业实习和毕业专题实习又是药学专业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提高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实习共20周,分为5周医院药剂科实习,15周毕业专题实习。15周的专题实习是根据各个实习单位的需要,随机将学生分配至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临床药理基地)、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乌市友谊医院、自治区药研所和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下属的7个教研室:药化/有机教研室、药剂/物化教研室、药分/分析教研室、天药/生药教研室、药理教研室(现已划归基础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分析测试中心。专题实习的内容一般由带教老师指定,可以是老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或者自选课题,学生们进入较为专业的药学实验室进行3个月左右的实验实践,书写毕业论文,然后毕业答辩。考核程序同样有选题申请表、中期考核表、答辩评分表等,答辩一般以实习单位或下属的科室为单位,以学生展示答辩PPT为主(亦兼顾其他形式)。一般本单位教师出席答辩并给每一位毕业生进行答辩评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以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工作态度、业务水平以及答辩情况为依据。成绩实行百分制,带教老师评阅成绩占60%,现场答辩成绩占40%。评分标准≥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

二、实施效果

大学生创新实验在新疆医科大学走过将近10个年头,日益为学生和教师接受并认可,同时也为校级、省级乃至全国的挑战杯竞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普遍反应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学到的不仅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实验技能,更多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进一步深造的科研素质。很多项目负责的学生后期顺利考研,并且在毕业专题实习阶段得到老师好评,甚至有很多项目参与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发表正式论文,甚至在核心期刊。可见,大学生创新实验在推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方面是有着极大作用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随着立题越来越难,考察考核越来越严格,一定能够继续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更多学子走向梦想的科研殿堂。

本科专题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补充、完善阶段。学生通过专题实习,至少能掌握两到三种常见仪器的使用,具备一定的文献综述及专业论文撰写的功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本科专题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毕业生查缺补漏的最后一个阶段,好比工厂产品出厂前的检验程序。虽然其创新性的培养比不上大学生创新实验,且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但能使大部分学生完成技能和心理的一个过渡。因此,本科专题实习也应该提高通过门槛,加强带教老师和学生的双重监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药学毕业生。

三、问题与对策

1. 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历年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总会有部分学生很少或者从不参与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重申请轻实践,将申请项目或者参与项目作为自己寻求老师关注或者评奖助学金甚至综合测评加分的一种手段和筹码。项目申请阶段表现十分积极,等到项目实施时,不按指导教师要求或者项目分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渐渐淡出课题实施。第二,申请阶段没有预计大学生创新实验将占用大量周末、假期甚至寒暑假的休息时间,因懒惰而不能持续投入热情去完成课题。第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一味等待老师解决,欠缺主观能动性。对于第一类学生,项目组往往以项目成果不以任何形式挂名或者署名作为惩罚手段。这样,看似能够做到对参与项目同学的公平公正,但是却白白挤占申请名额,使得当初愿意参加项目的同学被排除在外,无形中减少了他人的机会。对于这部分学生,指导教师若平时没有与该生有过接触,很难分辨,应该多多向班主任或者管理学生工作的老师了解情况,不把这种学生选进课题组。第二类学生属于消极怠工,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最初的参与热情。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问题,必须在项目申请阶段开好通气会、协调会,明确实验纪律和实验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造和发明。第三类学生可能本身基础较差,或者科研素质亟待培养,可以先让他们完成一些容易的工作,培养其信心。指导教师应一直鼓励他们,培养其一定的科研素质,并强调团队协作、互帮互助。

而作为药学专业学生必须参加的毕业专题实习存在的问题很多。目前在新疆医科大学尚不能做到学生和带教老师的双向选择,学生不知道自己将被分配给哪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挑选学生好像也是碰运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老师和学生的热情,教师和学生将要花费不少时间彼此适应。师生之间普遍感情纽带较为薄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新疆医科大学几乎不会给毕业实习生不及格的专题实习成绩,毕业专题实习好似例行公事,不存在毕业实习的挂科或者重修,故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学生较少。这种大面积的怠工现象很难通过制度和规定的严格实施来予以杜绝。现阶段因为全国扩招,新疆医科大学生师比偏大,2013年笔者所在教研室7名老师带教18名实习生,有老师带教4人,精力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老师管得多的出成果、老师管得少的做得差的现象;新疆医科大学并没有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仪器也不会用、什么文献也不会查的现状,给带教老师带来很多困扰,每每从基础教起,十分累人。

要解决这种种问题,首先需要提升药学专业招生批次(2013年前药学专业一直按照二批次录取学生,生源较差,从2013年9月起药学专业将进入一批次招生,生源将明显改善),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应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 老师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指导教师在第八期项目之前不允许讲师单独申报选题,但可以参与高级职称教师的选题申报,从第八期开始放宽限制,讲师需工作三年以上才可单独申报。因此,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指导教师都是工作多年、有丰富带教经验并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考核严格,每个阶段都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故教师一般都是尽心尽力进行指导。存在的唯一问题是,极个别教师将大学生创新实验作为弥补课题经费缺口的一个来源,申报项目只为报账,甚至学生根本不进行任何实验,照样答辩通过评审。只要学院加强监督、监管,并且严格课题申报的评审,同时增加优秀项目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是完全可以杜绝这种问题的。

而在毕业专题实习时,如果带教老师是硕导、博导,一般都有比较成熟的课题,同时其研究生可以部分协助指导具体的实验操作。这部分实习生普遍能够很好地达到毕业要求,完成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水准。有相当一部分带教老师,虽然自己承担一些校级、市级项目,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研究生,所以比较依赖每年的毕业实习生。因其指导经验和精力有限,小到寻找实验仪器、试剂,大到修改学生综述、毕业论文,凡事都要亲历亲为。而学生因为基础薄弱,不一定能够如期完成实验计划,相当部分工作只能草草了事,也做不出高水准的毕业论文。甚至因为项目的实施需要跨年,每一届毕业实习生都需要从头再教,工作的延续性十分差,每届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这部分带教老师十分尴尬。对于这一问题,就现阶段新疆医科大学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来看,需要拓宽教师的上升渠道,对符合条件的教师尽快评聘硕、博导,同时加强招生宣传,增加其研究生数量,再提升研究生质量。

在实习带教的过程中,各个层面对教师都不做评价,不排除有些老师责任心涣散,甚至只为拿到相应的折抵课时而对指导学生不尽心尽力。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校层面对带教老师的督导和评估,或者在年底考核及学生评教里增加专题实习带教方面的评估,来改变这种教师不负责任的情况。

参考文献: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国内外 英语考试 课题总结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医学生而言,四、六级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GRE考试、临床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类职称考试……林林总总的国内外英语考试让医学人士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目前大多数指南性资料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考试进行概括性介绍。如何从医学人士的角度为其提供关于在不同阶段选择考试的建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大学阶段,主要以四、六级考试为主,但四、六级英语考试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医学生的英语水平,医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医学人士的英语水平。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肖向阳副教授的课题“国内外医学人士英语考试分析与探索”进行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资料统一化、分类编写、统一讨论修改等方法。研究过程如下图所示:

前期全体小组成员(李维丽、刘萍萍、魏亚非、林心宇、朱丽莎、李亚琼)共同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出两份调查问卷《医学人士英语考试分析和探索调查问卷》、《医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看法之调查问卷》。李维丽、刘萍萍负责组织问卷调查、资料整理;魏亚非等其余四人负责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二、研究成果

(一)论文《医学人士英语考试推荐及简介》

针对目前大多数国内外英语考试指南性资料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考试进行概括性介绍,而种类繁多的国内外英语考试常让医学人士感到无所适从,本课题在对各类英语考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医学生或临床医师的英语考试需求进行调查后,撰写出《医学人士英语考试推荐及简介》。此论文概括性介绍了在本科生期间,医学生们主要需要通过的四六级这两个基本的英语考试,准备考研者需要的考研英语;在职医生需要参加的职称英语考试;以及对于那些想出国深造的医学人士主要需要参加的TOEFL或IELTS,GRE,GMAT,LSAT,MCAT,PET5,CGFNS,USMLE等各种考试。从本科生、研究生、医务工作三个阶段,按毕业、升学、晋级晋职、出国留学、出国工作等需求为线索,总结出医学生及临床医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英语考试种类,从而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使之能更准确地选择英语考试。

(二)调查报告《“医学人士英语考试分析和探索”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医学人士的英语学习动机,对相关考试的看法及建议等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1.我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现况学习英语态度和动机功利性强,而态度和动机被公认为是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部因素,所以大学教育应该合理引导促进学生的积极性。2.普遍认为,举行CET这种全国性统一的英语考试并不能检测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学习积极性。考试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和深化,以使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能全面检测学生的真实能力,促进学习动力。3.应让学生走出考试的误区,并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不仅仅是“考证”的热情。另一方面,社会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考试的效度、摆正各类考试的位置,不过度夸大其作用。

(三)调查报告《医学生之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

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他们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的看法,以及对下一步改革的期望,为英语四、六级考试今后的改革方向提供参考。本论文随机选取200名医学本科生作问卷调查。发现医学生对英语

四、六级题型改革基本认同,认为这些变化更能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且他们期待下一步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化

英语考试接轨,以及把口语同笔试并作一起考试以督促大学生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与口语能力。

(四)论文《医学本科生看四、六级考试对毕业从医的影响》

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近59.4%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6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设置一个专门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并在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中加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内容。本论文重点从四、六级考试的报考对象、考试性质、考查侧重点上来说明现阶段的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原因,并且对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一些建议。

(五)论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主要英语考试发展分析及展望》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出国热”、“外企热”、“评职热”,各种英语考试在我们身边掀起一阵阵新的“英语考试热”。此论文重点从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分析较为风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托福考试(TOEFL)、雅思考试(IELTS),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等考试。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语考试热仍将继续,而获得就业竞争优势、出国深造机会和晋升资格依然是推动这股热潮持续走高的主要动力。同时,在英语考试改革方面,考试类型多元化、考试流程人性化、考试题型生活化将成为主流。

三、意义

本课题一方面通过网络、出版物和问卷等对各类英语考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医学生或临床医师的英语考试需求进行调查,并经过系统分析,总结出医学生及医务工作人员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英语考试种类,从而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使之能更准确地选择英语考试。另一方面结合国内英语考试现状、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及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未来医学生英语考试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和创新性建议,使其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并引导英语教学更加实用,使英语更好地服务于医学。

参考文献:

[1]王青青.医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临床的实践.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1(1).

[2]洪江.二十一世纪医生的素质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医学教育,2003,4(2).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4]杨国俊.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2002,(3).

[5]张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8-81.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求学:历经磨难,自强不息

孙有祖自幼天资聪颖,爱读书,尤其酷爱读科学家、伟人传记,非常钦佩科学家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为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他立志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

小学毕业,孙有祖以优秀成绩考上崖县中学,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但没影响他求知的欲望。他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数学竞赛他常获第一名,是班里的数学科代表,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各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余时间经常号跑到图书馆,拜读人量文学、科普书籍,1966年爆发,后来他回家当农民。

孙有祖自幼富有仁慈救世心。1971年5月的一天,三亚梅东村挖井塌方有人被埋,他刚劳动回到家获悉此消息后,二话没说赶到现场,他冒着极大生命危险下到16米深的井底救人,自己也被塌方埋,差点没命。他这种冒死救人的精神与他后来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是一脉相承的。

1972午,孙有祖作为一位农村优秀青年被推荐参加了“工农兵大学”考试,并且分数远远超过了所有有考生,成绩排名榜首,但因为非党员、团员而未被录取,大学之梦再次失之交臂。这让他再次感到极大的无奈,但他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繁重劳动之余,他以书为友。在农村劳作的那一段日子,虽然很辛苦,但却在他的内心里培养出了往后做一位伟大医师的人道关怀与感情。

1977年,此时的孙有祖己躬耕陇亩近8年了,在这一年国家恢复高考,让包括孙有祖在内的许多人再次燃起了他们的大学梦。在这次高考中,孙有祖脱颖而出,以崖县考区最高分数(其分数远远超过清华、北大当年入学分数线)被中山医科大学录取,成为当年崖县高考状元。其胞弟孙有学同年也高考金榜题名,两人成为崖县高考史上耀眼的“双子星座”,被称作“梅山两兄弟”,他们一时间被广为传颂。接触过孙教授的人,都发现他不仅在心血管医学领域是著名的专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这和他至今喜欢博览群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今中外,经史名著,无不精研,侃侃而谈。……孙教授文学基础坚实,他常在报刊、文学刊物发表多篇诗文。他的同学现任中山医科大学教授于强当年就曾对他说:“你若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创作,也一定可以大显身手。”近年来常有好友对他说:“你读中山医科大学,中国多了一位著名的心血管专家,但却少了一位文学家”。孙教授说,虽说自己这么多的兴趣爱好,但并没有分散他的精力,相反地,对事业产生良好的帮助,可以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增加人生乐趣,医学上要求他需要面对大量突发性事件,快速地应对,没有广泛的知识储备显然是不够的,而对于所有医学专才而言,全面综合素质能力是今后事业能进一步推进的稳定保证。

工作:潜研医术,济世救人

孙有祖自幼抱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刻苦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于1983年8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1993年10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结业,在这两所全国医学界最高学府里砥砺深造,为孙有祖以后的医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孙有祖长期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从事内科工作,至今24年,他致力于心内科,医德医风高尚,精通本专业理论,临床经验丰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各种复杂疑难的尖端技术问题。他开展许多诊疗技术项目,具备运用国内外最新技术的能力,擅长于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于临床,成功诊治成千上万疑难病人和成功抢救了大量危重病人,诊治抢救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

1995年5月24日深夜,海口市“120”送来一位叫张玉敏的患者,她是湖北省农行工会主席出差至海口突然发病。当时时任副院长的吕传柱特意找到他说:“这是一位领导,病情十分危急,您要亲自抢救。”他立即诊治,抢救,该患者入院诊断:(1)冠心病,劳累恶化型心绞痛,心功能Ⅳ级:(2)扩张型心肌病。当时患者病情非常危重,他争分夺秒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病人终于获救了,最后痊愈出院。患者无限感激并深有体会地说:“我这病发作最重有3次,这又是3次当中最重的一次,以前都是武汉问济医科大学心内科教授抢救的,这次出差海口,经孙大夫抢救,很及时,很有效,恢复很快,孙大夫医术很高明。”

1999年4月20日中午,海口“120”送来一男患者,名谷臣主,从宁夏出差海口,突发病。入院后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室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极低,但经过孙教授有效抢救后,病情趋向稳定,最后痊愈出院。当时从宁夏赶来的患者儿子说:“我父亲这病要在宁夏是没得救的。”患者和家人儿以回报,赠送一面锦旗以示感激之情,并多次表示:“孙大夫是救命恩人,我们永远忘不了您……”此后每年春节,这名患者都不忘从宁夏打电话给孙教授拜年。

1999年8月5日,海口市“120”送来一位叫李志金的患者,原海口市政协副主席,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功能Ⅲ级(killip分级)”,病情危急。8月6日正值孙教授值班,患者中午12时病情发牛恶化,他及时抢救后使病情缓解。当日下午7时,病人病情再次发生恶化,孙教授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将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晚刚从深圳赶回来的患者的儿子拿出2000元人民币,感谢孙教授对父亲救命之恩,但被孙教授婉言谢绝了。此事以《重获生命》为题在1999年9月7日的《海口晚报》上进行了报道,文中对孙教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给予极高的评价。

像这样的事情在孙教授的医学生涯中,已不胜枚举,成功抢救危重病人不计其数。对他而言,当病人在自己面前,就是把医治他的病的重大责任交给你,竭尽所能,医冶病患,源于他作为医生对生命的尊敬和关怀。

成就:勇于开拓的创新学者

孙有祖教授是一位勇于开拓的创新学者,他酷爱心血管专业,淡泊权利,医院领导多次要汁他当科主任,他为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专业而婉言推辞。孙教授不仪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同时还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学科带头人能力,能根据国家需要和专业发展,确定本专业工作和学科研究方,在本专业领域有独剑的见解、很高的造诣,医学科研成就非凡。孙教授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绝人多数为部级,论文观点新颖、正确、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如2001年,孙有祖在部级刊物发表了研究课题《福辛普利与小剂量氢氯噻嗪合用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文别强调福辛普利(ACEI类)治疗高血压重要意义及与氧氯噻嗪合用的重要性。这些与后来美国2003年5月才公布的JNC―7的观点完全一致,可见他在高血压领域等方面的研究、经验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说明他在心血管领域等方面较高的预见性及创新能力,而这些创新性的能力己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孙有祖教授多项研究课题获得优秀论文奖,其中获世界华人医学优秀论文奖1篇,参加世界国际医学学术交流论文5篇等。由他撰写的论文《冠心病患者血清类洋地黄物质的RIA》,于1992年11月参加“中日医学大会”学术交流,中国卫生部领导在新闻会上指出:“这是医学史上空前的盛会,参加会议的论文代表中国当代的医学水平。”会议期间他本人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吴阶平副委员长、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的亲切接见和表彰,并分别与两位领导人合影。此外,《科素亚与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比较》于2000年4月参加《世界国际心血管疾病新进展及药物治疗研讨会》,与世界各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进行学术交流。《21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心钠素RIA的研究》获“海口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创新发明奖”一项,另有两项科研项目已获立项。孙教授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等科研工作,成绩瞩目。他被聘为部级刊物《世界优秀医学论文选要大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国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等编委;帮助省内外丰仟医师教授等各级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发表医学论文;被聘为首批海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海南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专家库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推荐人选。

孙有祖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学者风范。他承担院内、外会诊,指导诊治、抢救。对本专业临床工作具有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指导和组织本专业的全面技术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每天指导诊治、抢救、带教,给各级医务人员传授木专业国内外最新前沿的知识,培养了一批又寸比副丰任医帅、副教授、丰治医师、研究牛等高级专业人才,多次应邀作专家医学专题讲座,为培养高级人才作出重大贡献。

医科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1医学期刊概况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收集2016年在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60种作为研究样本,统计这60种期刊的出版刊期、出版语种、收录数据库,有无网站,有无公众微信号,是否中文核心期刊或科技核心期刊,结果详见表1。在此基础上,根据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对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39种广东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海外作者、地区机构、综合排名等指标进行分析。

60种医学科技期刊描述性分析

60种医学科技期刊中有39种为科技核心期刊、17种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60种期刊中有3种英文期刊,其中英文期刊《癌症》是广州唯一医学类中被SCI收录的期刊。从刊期上看,有5种季刊、28种双月刊、22种月刊、5种半月刊;从收录国内外数据来看,60种杂志均被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30种被国外数据收录。大部分期刊有独立的网站,15种期刊未检索到网站。30种期刊没有检索到微信公众号,详见表1。39种医学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499,低于全国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响因子(0.594)。影响因子在1以上,只有《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全国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值(0.59),而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值仅为0.499,仅有12种期刊超过平均值。其中,《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基金论文比超过0.9和0.84。海外论文比除了《癌症》为0.3,其余期刊都非常低,基本为国内作者投稿。大部分期刊其作者来自国内各个区域,分布的机构也较广。分析39种期刊在1985种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排名,仅3种在100名内,9种期刊在500名内。以上数据表明,医学期刊总数不少,但整体水平层次不齐。

2医学期刊发展的优势

对医疗投入越来越重视

2016年,召开的全省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卫生强省”的目标,拟投入116亿深化医疗改革;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增加,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制度日益完善。广东卫生事业的发展,间接促进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为广东医学期刊的发展和开拓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有高水平大学和医学重点学科的支撑

目前,5所医学高校中,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均为国家重点医科大学;有人民医院、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十几家三级甲等医院;部级医学重点学科有30多个。高校和重点学科拥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具备先进科研设备和技术,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生,从而有高质量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癌症》等期刊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指标在医学期刊中名列前茅,可能与这些期刊的主办单位如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著名高校所属的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有关。

医学期刊各有侧重点

医学期刊中高质量的综合性医学期刊,如《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和《实用医学杂志》的地区分布和机构分布都非常广。虽然某些刊物由于语种的限制,海外论文比并不是很高,但是其国际影响力还是非常高,如2016年《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在入选的175种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中进入TOP5期刊行列,被SCI数据库引用高达800多次。有的高质量的学科专业性期刊,如《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其在专业领域内分别名列前茅。《癌症》为英文版,被SCI收录,其海外论文比较高,国际影响力较广。

3医学期刊发展的劣势

评审机制导向使高水平稿源流失

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医院在职称评审时,将SCI期刊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这种政策导向使很多高质量的稿源投到国外刊物。优质稿件的流失导致期刊的影响力下降。从本研究的39种科技核心医学期刊被引情况看,影响因子大部分都不高,几乎很少超过1。另外大部分医学期刊为双月刊,甚至季刊,出版周期长。周期长,从投稿到发表常常需要1年时间,使论文信息价值降低,其引用率自然下降,同时导致更多作者不愿投稿,进入恶性循环[6]。3.2国际化程度不高医学期刊中有30种期刊被国外各种数据库收录,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俄罗斯《文摘杂志》(AJ)。SCI和Medline被作为评价期刊影响力重要指标,表1结果显示,仅《癌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7种期刊被《医学索引》(Medline)收录。从海外论文比中,不难发现除了《癌症》外,大部分期刊很少有海外作者的投稿,有的几乎没有。除了国际稿源的缺乏,有国际编委和审稿专家的医学期刊也很少,有的虽然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作为编委,但常常是一种摆设,很少发挥真正的用处。医学期刊除了《癌症》《岭南心血管杂志》(英文版)、《眼科》外,其他均为中文刊,由于语言的限制,也成为不能吸引国际稿源的重要原因。应用DOI也是反映数字化出版、国际化程度的一种表现。江霞[7]对67种医学期刊DOI表注进行分析,发现有DOI号的期刊总数为47种,占70%(47/67),与全国医学期刊比较,标注比例明显偏低。

网络传播和交流平台不足

上一篇:民族医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