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23:11:23

交通工程学论文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1篇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设交通工程学课程,必须在整个培养计划的制定背景下,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将有助于学生对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计算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与交通工程有关的概念、基本方法,对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又起到纽带作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等课程将对交通工程学的重点内容做深入阐述,这就需要学生在此之前牢固掌握概念和基本方法。因此,交通工程学与前修后续课程存在衔接递进的关系,建设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学期的安排上注重时间的合理分配。在课程内容上,与前修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适当简化,注重知识点的应用介绍内容。重视新开设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意识地将与后续课程相关的内容做介绍说明。引导学生构思交通工程学的设计流程,掌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的基本内容,初步学会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报告。在后续课程如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开设之前,引导学生发现工程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

2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工程教育教学方法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理论课程与工程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基本理论公式推导的讲授过程中,课堂教学可采用板书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记忆。但是在讲授工程应用案例时,如对某交叉口的设计改造,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采用课件的形式能够以图像、声音的形式动态阐述工程实施前后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方案要求,通过修改交通流要素等基本参数,可以实时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方法,从而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仿真软件如vissim、transCAD等,利用软件的强大功能,系统地让学生了解人、车、路、交通量、车速以及密度等特点,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不同的交通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采用小组讨论、对话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在教材之外主动搜集与交通工程学有关的素材,参与网上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种现代化交流平台,开放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往能力,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讨论交通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明确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3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包括理论和实践素养。新开课教师至少要承担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每年课程专任教师需要轮换到实验室从事相关实验工作。有效利用学校实验室,教师在带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理解,有助于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工程教学模式强调以企业产品的基本生产流程来培养学生,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研究生产的相关工作。传统的课内封闭式实验方式显然还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鼓励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交通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等工作部门建立联系,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帮助相关部门解决交通问题,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采用外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来课堂讲授,采取教学相长的方式。交通工程学所涉及的问题牵涉社会各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必须增强解决现实交通问题的能力。

4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考核结果是课程教学效果最直观的表现。学习效果除了笔试的方法之外,可以通过观察平时学生的个人交流能力、设计方案的组织实施能力,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评定量表,通过学生在平时的回顾总结、日记、作业等形式采用学生互评、自评的方法作为参考。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更适合多元化的学习教育模式,也能够增强考核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终对学习效果的判定会更具备可信度。

综上所述,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主体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能力。CDIO模式强调具备工科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构建复杂交通系统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实践。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强调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更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2篇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5,国外发行代号:BM177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韩国道路工程师学会、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英文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305。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技术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载国内外筑养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材料、试验研究、应用技术、使用与维修经验,机械化施工技术与工艺,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论文。《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为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20元,全年共240元,国内邮发代号:5257,国外发行代号:M4170。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37,国外发行代号:BM5720。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载长安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季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2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72,国外发行代号:Q229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载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等地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44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3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80,国外发行代号:BM4115。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3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40,国外发行代号: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征订,可随时通过邮局或银行直接汇款至长安大学杂志社订阅。

收款单位:长安大学杂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账号:102407337258邮编:710064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交通工程学科的性质、特点

1、性质。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是把道路、车辆和人以及与此三者有关的环境综合在统一的体系中一起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社会科学方面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数学、动力学、物理学、汽车学、预测学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特点。交通工程学从其研究内容及应用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系统性:交通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大系统,因此交通工程学是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综合性:交通工程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3)动态性: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即交通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机变化,因此在交通状态分析过程和控制中,应注意进行动态分析;4)实践性:交通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多来自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实践,交通工程理论的形成是不断反复实践的结果,因此,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交通管理和工程实践。

3、问题的提出。《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学科。因此,在交通工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特另纵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交通管理实践,使行车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是学习交通工程学的根本目的。随着现代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急需优秀交通管理人才。因此,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播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一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形式化的知识向内在化的能力转变。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交通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实践

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是新建专业,没有经验可言,但在(交通工程学)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却是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致的意见。我们借鉴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教学中增设交通调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在教学中增设课程设计……,我们即在教学中增设了“城市交叉通调查”,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同学们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年的交通工程本科生(99级1、2、3班共87人)《交通工程学》教学中,特别安排出8学时交通调查。内容: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措施:在选定交叉口人口道设置4组(每组5一6人)交通调查点,对交叉口的汽车交通量作连续人工调查。地点: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时间:2001.11.9(星期五),上午8:00一下午4,00。要求:在调查结束后

1.每组交“统计结果表”一份;

2.每一交叉“交叉通量”图一张(A4);作“1日内(8小时)交通变化图”1张(米格纸);3.每一交叉口写出“交通调查报告”论文1份;(3000字);4.每一同学写出与调查内容有关的“交通调查报告”1份。(要求800字以上)

四、教学实践效果

1、突出合作性。进行交通调查是在事先选择好的交叉口进行的(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均为十字交叉口,每一人口需5一一一6名同学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准确、完整的实验数据,任何一名同学或几名同学配合不协调,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不能反映实际交通状况,只有共同合作,分工到人,认真对待才能圆满完成调查任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数据整理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教学实践实质上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这对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

2、巩固基础知识。教学实践和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所学基础知识准确掌握,如果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就无法正确进行交通调查,更谈不上完成高质量的论父写作。通过实际操作与现场教学指导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当场进行指导,通过现场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3、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搜集原始资料、统计调查资料、制图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各步工作独立完成的教学实践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社会需求及教学要求来看,都应该重视并提高这种能力。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懂理论,懂技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因此,教学实践又是一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有效的必要手段。

5、增强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资料统计及实际交通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这无疑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论文评审及实践总结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4篇

1、性质。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是把道路、车辆和人以及与此三者有关的环境综合在统一的体系中一起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社会科学方面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数学、动力学、物理学、汽车学、预测学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特点。

交通工程学从其研究内容及应用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系统性:交通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大系统,因此交通工程学是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综合性:交通工程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3)动态性: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即交通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机变化,因此在交通状态分析过程和控制中,应注意进行动态分析;4)实践性:交通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多来自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实践,交通工程理论的形成是不断反复实践的结果,因此,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交通管理和工程实践。

3、问题的提出。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学科。

因此,在交通工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特另纵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交通管理实践,使行车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是学习交通工程学的根本目的。随着现代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急需优秀交通管理人才。因此,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播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一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形式化的知识向内在化的能力转变。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交通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实践

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是新建专业,没有经验可言,但在(交通工程学)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却是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致的意见。我们借鉴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教学中增设交通调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在教学中增设课程设计……,我们即在教学中增设了“城市交叉通调查”,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同学们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年的交通工程本科生(99级1、2、3班共87人)《交通工程学》教学中,特别安排出8学时交通调查。

内容: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措施:在选定交叉口人口道设置4组(每组5一6人)交通调查点,对交叉口的汽车交通量作连续人工调查。

地点: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

时间:2001.11.9(星期五),上午8:00一下午4,00。

要求:在调查结束后

1.每组交“统计结果表”一份;

2.每一交叉“交叉通量”图一张(A4);作“1日内(8小时)交通变化图”1张(米格纸);

3.每一交叉口写出“交通调查报告”论文1份;(3000字);

4.每一同学写出与调查内容有关的“交通调查报告”1份。(要求800字以上)

四、教学实践效果

1、突出合作性。

进行交通调查是在事先选择好的交叉口进行的(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均为十字交叉口,每一人口需5一一一6名同学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准确、完整的实验数据,任何一名同学或几名同学配合不协调,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不能反映实际交通状况,只有共同合作,分工到人,认真对待才能圆满完成调查任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数据整理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教学实践实质上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这对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

2、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实践和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所学基础知识准确掌握,如果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就无法正确进行交通调查,更谈不上完成高质量的论父写作。通过实际操作与现场教学指导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当场进行指导,通过现场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3、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在搜集原始资料、统计调查资料、制图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各步工作独立完成的教学实践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社会需求及教学要求来看,都应该重视并提高这种能力。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懂理论,懂技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因此,教学实践又是一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有效的必要手段。

5、增强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资料统计及实际交通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这无疑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论文评审及实践总结

由于该实践环节要求小组写出总结性论文,每一同学写出与实践相关的调查报告,不规定具体的报告形式和内容要求,所以同学们写出的论文丰富多彩,即有紧扣调查内容的报告,也有发现其它问题的报告,如交通管理、信号装置的配置、接近交叉口的停车场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违章行驶、交警执法存在的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从现场发现间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交通工程教学实践结束两周举行论文讲评工作。指导教师对优秀的文章在全班进行讲评,内容包括实验方法、资料收集、数据及结果分析,特别是对论述深度、层次、逻辑、结论的正确性及路口几何尺寸图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一般的文章指出不足之处,目的是通过优秀与一般文章的比较,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讲评还针对有些同学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展开讨论,既为提出问题的同学找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评价指标,又让更多的同学开扩了思路。

总结:该次教学实践为交通专业第一次教学实践,实习刚一开始,同学们兴趣很大,但3小时后有些组的同学就出现了情绪波动,一方面室外天凉,有些同学衣服穿少了,感觉很冷,即出现退逃;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认为数车没有多大意思,出现厌倦情绪,而中途离岗,导致一小组无法完成任务,最终使整个交通路口的调查工作陷人瘫痪。通过教师说服教育,大家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主动提出重测,小组及大组成员密切配合,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实践任务。

从调查报告分析,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许多同学很有体会,认为该过程提高了自已的动手能力及运用现有资料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掌握了论文的写作和制图方法;不少同学在报告中写道,只有具备吃苦、严谨、协作的精神,才能作好工作,中途离岗的同学也深刻反思了自已的行为给其他同学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5篇

1.为博士研究生2007级讲授《船舶运动建模与控制》,40学时,6名学生。

2.指导9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其中4名研究生毕业。

3.指导航海2004级3名本科生毕业设计。

二、科研工作

1. 完成了广远半潜船压载水仿真系统等科研项目。

2. 参加的高品质航海模拟器及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2008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优秀教师奖。

三、著作及论文

1.2008年第一作者ei收录2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发表第二作者论文3篇(研究生第一作者),总计7篇。

[2]张显库. 具有对偶极点的不稳定过程的鲁棒控制[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8,30(5):898-900. ei收录

[3]张显库,尹勇,金一丞.海上搜救模拟器的直升机悬停鲁棒控制[j].中国航海, 2008, 31(1):1-5.

[4]张显库,王新屏,朱璐.关于船舶nomoto模型的进一步思考[j].航海技术, 2008,30(2):2-4.

[5]王新屏,张显库.基于反馈线性化与闭环增益成形的减摇鳍控制[j].中国航海,2007,30(4):5-8.

[6]张杨,张显库.强风中普通锚泊商船动力定位的研究[j].船舶工程,2008,30(2):58-62.

[7]李宗波, 张显库, 贾云. 船舶转向过程中速度下降问题的研究[j]. 航海技术, 2008,30(3):2-4.

2. 发表的论文及著作2008年被同行引用21次,总计被引用6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66次)。

3. 为《ieee on fuzzy systems》,《int. j. of systems science》和《控制与决策》、《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学报》、《工程设计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福州大学学报》等20种学术期刊审稿30篇。

四、学科、实验室及其它工作

作为学科负责人撰写了9个报告,主要包括:

1.重点实验室年报;

2.辽宁省重点学科建设申报项目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介绍、培养方案;

3.辽宁省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报告;

4.汇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5年发展规划报告;

5.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省重点学科评估报告;

6.汇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估报告;

7.“211工程”三期项目申请报告(研究方向);

8.辽宁省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绩效报告;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6-03

针对我国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历史不长,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普遍有待完善的需求,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教学研究和实践对象,以教改项目为依托,在对国内外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科学的、与面向工程应用需求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探索,使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成为交通领域高端专业人才和导向性成果的聚集地。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从其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法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早,发展成熟,其专业学位教育的规模和种类都很丰富。截至2006年,法国专业硕士占到硕士学位总数的69%,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法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已经从学术性教育向应用性、职业性教育转变。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规模仍然偏小,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生的比例仍然偏低,研究生教育仍然以学术型为主体,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自1998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在14年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累计招收1327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09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对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队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深感必须以提升工程硕士的卓越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逐渐实现将该领域内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管理体系完善。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组织体系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在职攻读、订单式培养、个性化强的特点,“到位的管理服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由行政管理体系和学术管理体系两部组成。①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学院成立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由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负责,指派专人分别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配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具体负责专业学位的课程管理工作和学位论文管理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为教师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合作单位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配合研究生院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实施专业学位教育的拓展。②建立学术管理体系。成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学位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和方向;编制和修订本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审定本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确认本专业学位任课老师的资格;指导解决本专业学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本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考核和评估工作。

2.加强科学选拔应用型人才的力度。学院成立了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主抓,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和生源组织工作,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招生宣传工作。自2000年始,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选拔真正适合创新研究的人选进入工程硕士研究生队伍,遵循学院”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塑造品牌,信誉第一“的发展方针,本着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精神,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守招生工作纪律,按时、高质地完成了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3.合理制订培养方案。本学科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目前国内交通运输最为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及特色创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共设有以下七个研究方向:道路与机场工程;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工程;道路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课程设置从结构上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及社会实践等六个部分,既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取向,又相互关联。①课程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设置,本工程领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学位公共课程:英语教学在保证学位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巧与能力。学位基础课程:侧重道路工程、铁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交通信息工程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位专业课: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特色和企业需要拓宽专业面,注意知识更新。公共选修课:为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组织一定数量的人文讲座,培养其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专题讲座:为了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具体工程研究为线索,以技术讲座为形式,内容将涉及国际交通运输领域最新发展和成就、职业道德和知识产权、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等内容。②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基础课教材主要以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为主,辅以自编研究生教材,专业课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积极推进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堂作笔记的压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如制作适合于工程硕士培养的PPT课件,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良好。③教学效果。学院对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严抓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其中优秀率达到90%以上。学院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改进。从学生和所属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开展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就是要为推动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交通运输学院在这方面做得也很突出,目前培养出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送培单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很多毕业生都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技术骨干或者走上了领导岗位。

4.严格制定论文选题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应用型研究工作和开展实际职业工作的主要途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关于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我院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实际情况特制定具体标准。①双导师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被聘专家应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②学位论文选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要求。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④评审与答辩时间。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外专家各1人),答辩委员会应有3~5位专家组成(校内外专家至少各1人,除校内外导师外总人数不低于3人),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外专家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院根据相关论文统一组织论文答辩,答辩时间一年安排四次,第一次为3月15~20日;第二次为6月15~20日;第三次为9月15~20日;第四次为12月15~20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参加学校学位办组织的上海市学位办的双盲检查。

三、探索新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1.培养模式创新。①创新“4+M”培养模式。结合本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调整,创新全日制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4+M”培养方案。4代表本科4年,M代表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模式,M=1~3.其核心在于M的培养多样化,分别说明如下:前置:对于直升的工程硕士,在本科第7、8学期即安排相关专业硕士课程,使其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就可适应卓越硕士的培养要求;视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或将M缩短为2或仍为2.5,夯实该类学生的实践创新培养能力。4+2.5:专业型工程硕士,毕业后获工程硕士学位,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4+1+2:联合培养,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双硕士学位计划。目前已与法国巴黎高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了双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②探索“课题导师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的导师选择模式,改变原有的研究生与导师单纯绑定的培养办法。由工程硕士培养委员会面向全体硕士生导师征求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技术课题或设计项目,由报考学生综合考虑导师情况和可能参与的课题(设计)情况进行自由选择,最后由导师委员会协调。与此相结合,探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的多元化,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发有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以及完成大型工程设计实践报告等都可作为授予学位的标准。③建立“交通运输工程职业技术认证体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同时又拥有三个“卓越工程师”本科专业。针对目前国内仍然无职业注册交通工程师认证的现实,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拟尝试建立“交通运输工程职业技术认证体系”。围绕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方向中必须掌握的各项核心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优化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聘请校外专家及高级工程师授课,部分授课内容可与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企业联合授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多元化。

2.管理体制改革。①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体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分别从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②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新方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由统考生向推免生倾斜,大幅提高推免生所占比例,培养过程实现推免生和统考生的联动及实现积极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探索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③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新模式探索。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实践实习基地,试行实践企业资助、学生绩效考核、补助与奖励联合的多元资助新模式。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面向多元化的专业学位教育,探索管理机构一体化、管理功能模块化、管理绩效考核科学化、企业培养管理当地化、教育管理与学生工作有机化等实践。同时为应对课题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工程硕士导师委员会,协调研究生与导师的选题互动过程。

3.实践教学创新。为了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切实落实实践实习,拟开展实践环节的改革,同时,继续发挥交通学院服务社会,并与企业界有大量课题合作的传统优势,探索“3+9”的工程硕士实践环节改革。即至少3个月全体硕士到相关企业实习(学习了解管理流程),然后再参与至少9个月工程实践性项目。该实践项目可以在实习基地做,也可在学校由导师带领,但必须围绕校企合作课题开展。研究建立基地建设目标及标准,完善基地运行及保障模式,探索基地、学生、学校三方共赢的运作机制。

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其他专业学硕士培养体系的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质量保证机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08-03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按照华盛顿协议执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是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1]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已有多个专业通过或正在进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交通工程专业于2014年最先通过认证,交通运输专业于2015年提交认证自评报告,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也是专业认证关注的重点之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教育与行业自律和质量检测依据,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辅相承、势在必行。

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保证机制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逐级明确培养目标

同济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为:“精英”代表学生的水平、能力和素养,“专业精英”反映与行业、专业的紧密结合;“社会栋梁”代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国家、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使命感。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通运输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质量标准

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同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目的与要求。细化、量化教学质量标准。

设置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培养。教学系、教务科、教务处逐级根据修订原则与程序,审核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授予学位等方面。

(三)编写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各教学系(教研室)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逐级贯彻培养目标要求,明确教学环节任务与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以专业为单位修订,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进行分类。各专业负责人首先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要求,将本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教育各项标准落到实处。各任课教师按照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基本要求与内容、能力与人格培养、评价与考核、学时分配等进行编写后,逐级审核。

三、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质量监控

组建校、院(系)、科等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由范性管理文件、过程监控管理、效果跟踪、质量保证机制四个模块构成的多模式质量保证体系。

(一)规范性管理文件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环节

规范性管理文件包括毕业设计指导书、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等。通过规范性管理文件,明确教学目的、设计标准、设计说明和图纸要求等,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规范性管理文件实施情况如下:2012年至2013年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设计指导书,已送审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底2015年初正式出版。编写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已于2014年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试行。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已于2014年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施。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于2012年开始实施。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开始实施。

(二)采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全过程监控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实习三个模块,以支撑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三个层次,贯穿本科教育的不同阶段,体现认识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以发挥以下三方面作用:

1.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过程管理。在同济大学校园网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网络平台上,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网址http://。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将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场企业的生产操作实践流程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形成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内容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企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院建立和完善校企联络和联合考核机制,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行过程管理与监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2.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信息化建设。学院与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了联合课程、联合教材、联合毕业设计(论文)、联合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训练计划、企业专业实习等实践教育模式的建设工作。

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工作。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并组织企事业单位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同时,考虑到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课题信息、各类文档资料等进行题库、资料库管理,实现无纸化操作信息化管理,更适应时展与管理需求,更有效的调动校企联合管理的积极性与时效性。

3.完善一、二级教学管理对接。学校实行教学二级管理,但是现有的各项机制与辅助系统均偏向一级管理层面,未能延伸至院系,导致部分工作浪费资源,时效性不高。

结合教改项目的实施,学院从实际出发,在系统开发初期即综合考虑功能对接,便于各类用户操作管、理等因素,力求实现闭环管理。

(三)效果跟踪

教务处每年按照毕业生10%比例随机抽取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审或者学校教学督导检查,评阅结果形成“**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总结”,结果记入学校年度教学状态评分。同时,学院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任务书下达、学生开题、师生过程报告、师生中期检查、全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上传等环节跟踪管理,并对部分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盲审。

企业专业实习分别对实习基地、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效果跟踪数据,并进行分析整理。为了确保实习环节质量,校方与企业方协商请企业方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管理与监控,在整个实习期间运输工程系专门每天安排校内的教师带实习,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中期校方会与企业方进行座谈和沟通,走访了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畅联物流实习现场,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实习结束后各教学系安排实习学生答辩,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实习要求与内容,将实习落到实处。最终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40%,实习日记、实习报告30%,答辩30%。

通过每年学院学工办和教务科联合定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反馈,获得毕业实际效果跟踪的数据,作为下一年度工作调整的依据。实现跟踪评价―效果分析―反馈―调整毕业设计循环机制,促进毕业设计持续改进。

(四)质量保证机制

从组织机构、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校企联合管理机制、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四个方面形成质量保证机制。

1.组织机构建设。学院形成了三级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院教务科(实践教学管理)、系(专人负责基地联络)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双方领导担任负责人,设立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各实习基地设立专门联系人,定期沟通、协调相关工作。

2.校企联合管理机制。为了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制定了系列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试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等。

3.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在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包括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的机制,组织企事业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的申请审批机制,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支持机制。

4.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学院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与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加强校内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

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践习培训,推进校企联盟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帮助企业解决其所遇到的工程难题的同时,提升在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聘请师生全员质量督导

1.校内外专家共同监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聘请校内外专家、实践基地专家对毕业设计、企业专业实习等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做出评价,实现共同监管。

2.学生督导员。在各年级指定学生督导员,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实时反馈各种突况,并于学期末进行总结反馈。

3.教学任务通知单。每学期末下发教学任务通知单,对新学期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告知与培训,保证教学运行秩序。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点关注学生培养,强调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为了确保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要求等的一致性与持续改进,与认证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机制成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有助于进行有效评价,获取反馈信息与数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红卫,冯根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2]张茂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2005,(9).

[3]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16版)[R].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北京,2015.

[4]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Z].上海,2014.10.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交通大学 科学引文索引 SCI 学科评价 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01-02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1]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师生的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和被引用情况,并已经成为公认的评价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衡量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从论文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情况等不同维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单位,对2004年至2012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考虑到该校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在高级检索页面,编写检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时间跨度选择“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献类型和语言中检索。共检出3810篇,对检出文献逐一核对,结合数据库平台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数据表的统计分析、筛选计算等功能,对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和增长趋势

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生产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810篇文献被SCI数据库收录。通过对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八年来,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呈快速、平稳增长趋势,在2004年发表SCI论文158篇,2012年高达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1.11%。(见图1)说明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况

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北京交通大学的3810篇文献中,共有1910名作者参与,其中发表10篇以上的332人,发表50篇以上的23人,发表100篇以上的7人。说明北京交通大学SCI发文的参与面广,参与学者比例较高,而且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表1所列为发文量位居前10的学者。

再通过对3810篇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最多,共266篇,其次为加拿大,共77篇。如图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与世界范围内40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关系。其中,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合作密切,不过从前20名可以发现(表2),国内机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北京交通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度较高,但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的合作研究。

2.3 论文学科分布

通过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对3810篇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图3):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的学科覆盖面很广,共涉及103个学科类别,广泛涉及电子电气、物理、材料科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电信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其中,共有23个学科的论文产出总数达到百篇以上,可见电子电气、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是北京交通大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2.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3810篇文献分布于519种国内外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7.34篇。载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达136篇,其次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种刊物上的载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论文总量的53.4%,说明论文分布比较集中。

从排列前10位的来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种期刊来自中国,说明学校论文收录在国内刊物较多,国际影响力不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是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的重要载文期刊和学科来源,应得到相关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

2.5 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该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越大,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学被SCI收录的3810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10448。施引文献达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8692篇。

经过统计发现(图4),单篇文献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无被引。可见,北京交通大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科研实力、科研水平逐年递增。

其二,从论文作者统计结果看出该校的科研人员比例较高,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该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三,从收录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该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工程类应用学科,其中工程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是今后的优势学科。

其四,刊载论文的期刊和论文篇均被引用频次都较低,说明该校的论文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需要提高。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导师生加强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加强对外国际交流,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规划,保障优势学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并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协调发展薄弱学科。“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http://.cn/scholarlyresearch/scientificresearch

managementpage/,2013-01-15.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9篇

Abstract: Traffic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major cours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ny years,Sh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formed uniqu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Now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colleagues.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24-01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控制;培养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00多年来,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汽车普及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交通环境质量下降、事故频繁、道路拥堵等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这是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正是适应当今交通领域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它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能为智能交通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讨论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相关问题。

1 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工作作风,具备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能力。在传统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能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2 主要研究方向设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可设置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应用、交通安全工程。该学科与相邻的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协调并进,主要相关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3 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如表1所示: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学术活动记2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智能运输系统导论、交通信息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随机过程、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英语、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智能、DSP高级应用技术、CPLD/FPGA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通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数据挖掘、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值分析和交通运输学科发展前沿讲座。

表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课程安排

4 教学(科研)实践

硕士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科研或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3项。其中教学实践采取专业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科研或生产实践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将其安排到生产部门学习和实践。社会调查指依据课题进行某一方面广泛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实践环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中1项或2项进行。具体由指导教师和教研组(研究室)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还应至少做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前沿性学术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宣读报告,由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重做。参加不少于2次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5 学位论文撰写

5.1 前期准备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需按硕士生中期检查标准,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课程成绩多方面进行中期筛选,如硕士生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公开1篇以上等。筛选未通过者不具备学位论文撰写资格,推迟论文写作时间,直到中期检查考核合格为止。

5.2 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拟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完成本研究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严谨的开题工作是做好硕士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基础。

5.3 答辩控制

严格答辩是保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强有力措施。答辩工作由系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小组由组长一名,成员4~7名,秘书1名组成,其中教授级导师比例不低于30%,校外专家比例不少于20%,采取院级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硕士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对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存在明显错误的硕士生论文,不通过毕业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5.4 监督审核

硕士生论文监督审核机制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初期检查是研究生导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可行性等进行质量把关,及时纠正研究生写作错误。中期检查是系教研室通过中期答辩的形式对论文质量进行集中检查,考核研究生论文执行进度。后期检查是学院对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的论文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以保证答辩质量。

6 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当前复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急需与之适应的具备多学科交背景的专门人才。本文借鉴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探讨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期望能对交通领域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6)

2 王站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

3 李素琴.张晓明碱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认知语境阐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上一篇:结构工程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施工员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