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9:34:17

建筑研究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学术成果

山西省现存文庙24处,对于文庙专门性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在古建筑的专著中涉及。《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文集》中对研究山西建筑的理论作了概述;《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研究》对山西南部古建筑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文物古建的保护规划;《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主要对古建筑特别是山西古建筑的结构、法式、装饰部件等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山西古建筑通览》以图片文字想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山西古建筑的精粹;《山西古建写生》用画笔尽可能多地描绘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真实的记录了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虽然山西古建筑的专著众多,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关于山西文庙的研究极少。本文主要通过对山西现存的文庙资料的整理,来分析研究理论与方法,试图探讨古建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山西文庙的分类

根据表一,我们能看到,山西现存的文庙保存情况并不一样,多数经过岁月或人为的破坏,都以残碎不堪,有的文庙只有大成殿残存。同时也可看出,大成殿的规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研究山西文庙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地区为分类标准,可分以下三类:晋北地区:大同府文庙、浑源文庙、代县文庙、埻阳文庙、静乐文庙晋中地区:离石文庙、太原府文庙、清源文庙、晋源文庙、平遥文庙、左权文庙、金庄文庙、静升文庙晋南地区:襄垣文庙、潞城文庙、长子文庙、浮山文庙、永和文庙、闻喜文庙、新绛文庙、绛县文庙、万泉文庙、阳城文庙、南召文庙以大成殿的建筑类型(屋顶形制)为分类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单檐歇山顶:大同府文庙、浑源文庙、代县文庙、埻阳文庙、静乐文庙、离石文庙、太原府文庙、清源文庙、晋源文庙、平遥文庙、潞城文庙、长子文庙、浮山文庙、永和文庙、闻喜文庙、绛县文庙、万泉文庙重檐歇山顶:左权文庙、新绛文庙、阳城文庙单檐硬山顶:金庄文庙单檐悬山顶:静升文庙、襄垣文庙、南召文庙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类分类标准之外,还可按照年代、建筑布局、装饰特点、残存情况进行分类,在这里不作详细论述。

(三)山西文庙的横向及纵向比较研究

本文在前面已经说过,建筑的特点与文庙历史文化的渊源以及地域建筑艺术的审美取向都有关联,对其进行讨论,既应该考虑针对其文化背景的纵向发掘,也应该考虑对不同地区同类建筑形态差异的不同比较。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以下的比较研究均以大成殿为标准。1、横向比较研究(以元代为例)根据表一统计,元代,在晋北、晋中、晋南都有文庙的分布,其中以左权文庙大成殿的建筑规格为最高,其次为晋北,最后为晋南。山西地区的文庙作为地方性建筑,文庙的建筑必定要服从中央的安排,不得僭越,但是又由于地方的因素,包括财力因素、人为因素、审美因素等又有不同。2、纵向比较研究(以晋南地区为例)在晋南地区,从金至元、明、清都有文庙的建设,其中以明、清时期最为突出。而明清时期多为“扩建”,即将面阔三间的扩展为五间,五间的扩展为期间,尤其是晚清为盛行。结合当时晚清的政治情况来说,扩建文庙大成殿或许是官员政绩的一种表现。所以,文庙的纵向比较研究应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结合。

(四)山西文庙的历史价值

文庙的建设是与儒家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的,山西地区文庙的盛行同样也是儒家文化渗透的结果。文庙的存在,无论对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有很深刻的影响。下面就左权文庙来说明这一情况。左权文庙建于大成殿重建于元大德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第一,左权文庙大成殿建筑结构简练,造型优美,做工上使用圆木为梁材,甚至使用弯木,表现出构架设计中的简单灵活。从现存彩绘上看,用料和工艺都十分讲究。建筑气势恢宏,做工精细,用料硕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第二,左权文庙大成殿坐落于左权中学南边,其教育作用也显示得尤为重要。(五)山西文庙的修护保存(以埻阳文庙为例)已有近1700年历史的中原边陲重镇——崞阳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载:“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崞阳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倍受重视。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殿、祠、坊、阁、亭、台、楼、榭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是其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华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现在,崞阳文庙已经失去了往昔的辉煌。近8米高的崞阳文庙的大成殿地基为砖石结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毁坏,周边的条石已经脱落,砖面松动。古庙前院养鸡后院晒粮,城墙上挖砖种地,城墙边挖土盖房,保护不力导致文庙严重损坏。而今,文庙的危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面临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山西大多数文庙面临的问题。要想文庙面临的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是我们的宝贵文物财富得以保存。

二、古建筑的研究理论及方法

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古建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包括搜集资料的途径,田野调查获取资料的方式,如何根据获取的资料进行研究等做了详细的论述。本文主要根据资料的总结,对山西文庙进行研究剖析。旨在以山西文庙的研究方法来说明古代建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即通过资料的搜集(包括实地调查,测绘、拍照),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包括学术研究情况、文献的记载、研究对象的分类等)对古建的现状作详细的了解,然后以小见大,达到研究古建的目的。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人类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即便是原始状态,也包含有审美的意念,如索尔兹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建筑所营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无论中外建筑,概莫能外。

1999年6月,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北京》,其核心内容来源于吴良镛教授多年心血的结晶——广义建筑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如日中天,吴良镛教授感到传统建筑学难以满足我国当前建筑领域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概括而言,就是“一法得道,变法万千”,“一法”指建筑的一些本质、基本原理、行动指南,是指导建筑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道”,是必然;“变法万千”则是指以基本原理准则为基准的城市建筑具体形象的创造,应尽可能千变万化,容许并鼓励其多样性,亦即通过“必然”就能获得自由,无须也不可能定于“一尊”,至少在建筑师思想上没有创作的桎梏和藩篱,而将诸多学派括入囊中,高瞻远瞩,博采众长,并针对所承担的规划设计对象的特殊点为我所用,随机应变,进行意匠独造,以至无穷。

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审美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现代建筑有什么审美特性呢?

2建筑的审美特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宗旨则是还原生活,服务生活,情同此理,我们探索建筑的审美特性,目的就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基本的设计方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现代建筑的审美特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建筑的结构美

作为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鸟巢”、“水立方”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受到世人瞩目,享誉海内外。尤其是“鸟巢”,堪称结构美的杰作,“鸟巢”采用全钢结构,暴露主体结构,使承受荷载的结构件成为建筑审美主体,体现出建筑的力度和美感。通过材料的虚实对比、质感变化和节点处理,取得精致的外观效果(图1)。

“鸟巢”这样的宏大工程,但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平常设计工作中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案例1:安阳钢铁公司2800m3高炉主控楼参观通廊(河南安阳,2006)

根据业主要求,在高炉出铁场厂房与高炉主控楼间增设一条参观通廊,要求美观大气,成为厂区的一个亮点。经过反复推敲,我决定采用全钢结构形式,通廊断面设计为半圆形,将结构件纳入审美元素,弧形结构件上打上园孔,通廊表面为银灰色,并穿插不锈钢管装饰,整体感觉如一架飞行器,获得业主的好评(图2,图3)。

2.2建筑的雕塑美

具有雕塑美特征的建筑通常利用简单几何形体的切削、组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加减法,形成丰富的空间与审美效果,此一流派的代表作有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图4)。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东馆造型清新简洁而庄重典雅,具有现代风格,与邻近的国会大厦等古典建筑在对比中和谐共处。

建筑的雕塑美是我在设计实践中通常体验的一种手法。

案例1:江南冷轧薄板厂门卫室(江苏常州,2004)

门卫室虽小,却是一个企业的门户,是面子工程。正因其小,却往往给建筑师带来困惑,似乎难以施展,其实,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造型,如圆形、弧形、三角形,或两种几何体互相穿插,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体面的门卫室能给客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能为企业形象加分不少。小小的门卫室经过精心处理,也能传递友好宜人的信息(图5)。

案例2:江南冷轧薄板厂浴室(江苏常州,2004)

位于同一工厂的一个浴室,采用与门卫室相同的处理手法,平面由大小两片月牙形对扣,经过对形体的切削处理,建筑物显得玲珑剔透,如同有了生命,呼吸自如了(图6),它静静地蹲在草地里,像一片树叶?一片贝壳?还是一个小飞碟?

案例3:昆明钢铁有限公司新区厂前食堂浴室方案(云南昆明,2008)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面积5910m2,平面布局呈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侧为浴室与存衣室,一侧为食堂的厨房,中间为食堂餐厅,通过对三角形平面进行减法处理,形成大的体量关系,同样获得丰富的立面效果(图7,图8)。

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发电厂主厂房平面为简单矩形,但仍然可以进行空间创作,以避免形成火柴盒样的单调感,尽量弱化工厂的形象。

通过三角形体与厂房主体空间的交错,与圆柱体的穿插,加入各种活跃元,如斜桥,格架,张拉膜,一个清新前卫的建筑形象立刻跃然眼前,呼应厂房本身超前的环保理念(图9)。

2.3建筑的装饰美

细节决定成败,建筑的细部装饰也是建筑审美的重要手段,细部的设计就像是决定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该如何弹奏?是激昂一点还是温柔一点?综合来说,对于细节的创造,一个建筑师需要:热情和创造力、自律和毅力。

案例: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新3#高炉综合楼(湖北武汉,2003)

综合楼在形体塑造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细部装饰作了细致的刻画,光洁的玻璃幕墙嵌上水平不锈钢线条,带形窗上部的不锈钢遮阳构件既有实用功能,又起装饰作用,底层的毛石饰面,山墙处的装饰构架,主入口弧形墙顶部的白色大理石装饰块,既有材料的对比,又有色彩的对比,于平淡中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图10)。

2.4建筑的韵律美

建筑的韵律美表现在重复上,可以是间距不同、形状相同的重复;也可以是形状不同、间距相同的重复;还可能是别的方式的单元重复。这种重复的首要条件是单元的相似性,或间距的规律性;其次是节奏的合逻辑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和音乐类似,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表达,是对韵律、重复、节奏等宇宙规则的重新编织,在现代工业厂房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案例1:上海市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五冷轧工程主厂房(上海,2008)

主厂房总长1291.5m,总宽323m。一期总建筑面积20万m2(图11),2008年底顺利投产。

为避免立面显得单调乏味,在设计上引入新的构图元素,以区别于传统厂房,侧墙采光窗按竖向带窗设计,材料为PC瓦楞板(聚碳酸酯板),在色彩处理上,主色调以浅青兰色为主,在采光带两侧设深兰色系竖向色带,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沿着厂房漫步,会给人以极强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不失整体协调(图12)。

案例2: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新区钢轧总厂办公楼(安徽马鞍山,2005)

办公楼共5层。总建筑面积:7900m2。在造型设计上,力求打破呆板的构图,外窗采用竖向带形窗,局部采用大玻璃幕墙,入口对称设置两根大尺度圆柱,一直顶到屋檐,气势恢宏,屋顶檐口外挑,使建筑显得轻灵、飘逸。

端部侧墙作大尺寸悬挑,也使建筑增色不少。外墙采用灰白色系列色彩装饰,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刚柔并济,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图13,图14)。

2.5建筑的诗意美

诗意建筑也称浪漫主义建筑,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大概是诗人海子对建筑审美的浪漫诠释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却“近在心灵,远在天涯”。如何将人们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正是建筑师所追求的。

案例1:京珠高速公路湖北省南段服务区综合楼(湖北大悟,2002)

上世纪末,一首台湾歌曲《驿动的心》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歌曲抒发了现代人人在旅途,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寂寞,充满了对家的渴望与无奈。

在进行大悟服务区综合楼的设计中,我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对“家”的隐喻,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氛,综合楼如同一幢乡村别墅,挑檐深深,坡屋顶错落穿插,处处打上传统民居的印记,白墙红瓦,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过往旅客来到这里小憩,就像回到家一样,是否能大大缓解旅途的疲劳呢(图15)?

案例2: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派出所(湖北武汉,2003)

派出所作为社会基层的执法单位,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民主化改革的深入,基层派出所由最初的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基于这种认识,在青山区工人村派出所的设计中,仍然以乡村别墅作基调,营造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使其融入到小区环境中,成为居民的友好邻居,既改善了民警的工作环境,又拉近了警民关系(图16)。

3建筑审美的升华

《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及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正所谓“观宇宙于一砂,窥天国于一花”,做设计如同做学问,要善于小中见大,融会贯通,掌握了建筑的基本审美特性,我们可以在设计中进行综合应用,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手法,一朵花代表不了春天,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案例:山西省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山西闻喜,2004)

海鑫办公大楼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地下一层,地上部分:主楼14层,裙房1至2层。总建筑面积:16044m2。

在造型设计上,表现了建筑的多种审美特性,力求打破呆板的构图,通过体块及片墙的穿插,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整体上追求不对称的均衡美,单侧高塔拔地而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主楼屋顶为悬挑的大观景平台,像一只飞翔的翅膀,直指蓝天,是整个大楼的点睛之笔,显得个性张扬。

裙房会议室及游泳池馆采用弧形铝板屋面,富有动感,同时与主楼观景平台相呼应,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外墙以铝板及花岗岩作装饰,使建筑既富丽堂皇,造型又简洁大方,刚柔并济,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图17)。

一、二层以两层高的展销大厅为核心,气势恢弘,体现了企业腾飞的形象(图18)。

海鑫办公大楼的设计立足先进技术,利用新结构、新材料,创造全新的建筑空间。为解决观景平台、游泳池等大跨度空间与结构的矛盾,在大楼设计上引进了网架结构,并采用不锈钢材质,无需另外装饰,做到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4结束语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这就是“短板效应”。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兼容并蓄,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都能并驾齐驱,避免“短板效应”,才能为用户设计理想的建筑作品。

新年里,朋友寄给我一张贺卡:“肥沃的土地上看不到你忙碌的身影,却留下你沉甸甸的脚印!”回首来时的路,朋友的激励,既让我欣慰,亦催我奋进。

面对新的挑战,我充满信心,一如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的豪情:“……,Yes,wecan!”

参考文献:

[1]刘力.建筑审美的五大趋势.建造师.2006年第10期.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建筑学报.1999年第8期.

摘要:建筑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科技发展及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建筑的审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探讨建筑的审美形象已成为现实中的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在工业及民用建筑领域的设计实践,以点带面,对建筑审美的意义与方法进行了形象的论述。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1院落分布

湘峪古堡的居住建筑在命名上遵循“东奇西偶”的原则(图2),即以六巷为界限,大宅、三宅、五宅《已毁,仅存沿街的一进院落)、七宅(已毁,具置未知)、九宅位于东侧,二宅、四宅、六宅、八宅、十宅位于西侧。单数宅院的门前多有高大的牌楼(现牌楼多已毁,仅存基址),形制规整,为官宦之宅,以大皂(孙居相皂)、三皂(孙鼎相皂)为代表;双数宅院为商贾之家,虽在形制上不如前者讲究,但装饰精美,构造精巧,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除了“十大宅院”之外,堡中还存在其他零散的辅助院落,为“十大宅院”提供生活支持和战略防护,主要有帅府院、花园脚底、“天绘图”院和’‘延秀”院等。这些院落主要分布在古堡的边缘地带,基地条件相对苛刻,建筑单体较为简单,在院落组织上则更注重因地制宜。同时,由于这些院落多靠近堡墙,有的甚至直接与藏兵洞等防御设施相连接,亦民亦兵,是民居建筑防御化的典例。

1.2院落构成

(1)院落形制湘峪古堡的院落形式基本分为“簸箕院”、’‘四大八小”两大类(以‘簸箕院”为多),由正房、厢房、倒座等基本建筑元素构成(图3)。在单个院落基础上,进行横向串联和纵向并联组合,形成了灵活多变、规模宏大的组合院落(表1)。<2)入口空间湘峪古堡的街巷比较狭窄,大门的尺度不甚宏伟。院落多向街巷开门,门户形式亦无一定之规。此外,官宅和商宅的入口空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官宅的入口空间形式较为严整,多为二层,入口常常有牌楼,高大凝重,体现了官势官威;而商宅在形式上则较为随意,一般为一层,尺度略高于墙垣,装饰不多,但皆为要紧之处,点睛之笔。<3)庭院空间庭院空间主要呈现方形,长宽比在1:1一1:2之间。院中青砖或长条石满铺,暗藏排水系统,功能与形式并重。院落空间一般较为宽敞,房间和庭院宽高比一般在1:1一1:2之间,在院落中进行活动,十分舒适。在正房为高楼(三层以及以上)的院落,院落宽高比则一般会达到2:10<4)房屋建筑居住建筑的四种基本组成元素是正房、倒座房、厢房和耳房。正房通常为三开间,规模较大者为五开间。厢房通常为三开间,用地局促时可为两开间。倒座一般为三开间,但进深较正房小。从垂直方向上看,一层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二层以及二层以上为储物空间。从水平方向上看,正房、厢房多为居住所用,屋内有火炕、火灶,居住与厨房合二为一。耳房处多为储物之用。

1.3社会地位与居住心理

宅主人的社会地位也会对建筑的形式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上。一般来讲,宅主人地位较低时,平面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经常为了对地形的妥协而放弃其自身的形制。当宅主人的地位逐步上升时,这种妥协会逐步减淡,直至趋向于绝对几何形,即对环境的完全不妥协(图4)。

1.4地形处理

堡中独特的山地地形对居住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平整地基,获得更好的筑屋条件,根据地形特征、高差的不同,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表210首先是分层筑台。在坡度较平缓、高差不大的山地环境中,通过简易的填、挖,使前后院落的基础成为不同标高的平台,并在平整的台地上布置建筑,各个台地之间用台阶相互连接。湘峪古堡山地建筑采用此种手法较普遍,如三宅院、棋盘四院。其次是填平地基。针对高差变化不大的区域,另一种处理手法是将地基整理成一个完全平整的平台。通过添、挖的方式,将高差集中化,然后通过台阶等方式一次性解决高差问题。这种情况下,山地建筑的’‘四大八小”模式与平地上的模式总体上没有分别,仅是在局部会因高差的介入而略有不同。其三是掉层之法。当山地的坡度过大时,使建筑局部跌落一层,第一进院落的二层与第二进院落的地坪同高。前后两进院子通过室外楼梯相连,人们可以直接走到上一层台地上。这样的手法避免了对基地的大规模动土,并营造了不同层面的使用空间,在山地起坡较大的情况下用简单的手法解决了问题。湘峪古堡使用掉层手法的建筑群有小男院与九宅东院、棋盘四院等。

1.5立面构成

湘峪古堡的居住建筑,一般都为三开间。在等级较为低下的厢房,偶尔会有两开间的房间出现。以现存的正房为对象进行探究,其基本形式为:三开间,两层,在等级较高的宅院,会有檐廊。堡中的建筑按层数,可以分为一层、二层、三层及三层以上。一层建筑较少,仅存三宅院一例。两层的建筑较多,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除了等级较高的孙氏祠堂之外,其他院落均没有落地柱子。在等级略高的宅院,会有施以雕刻的檐廊。三层及以上建筑,出现外廊的例子较少,以粗壮厚实的墙体为主。最为特别的是八宅以及六宅的正房,其在第二层设置檐廊,在第三层向后收缩,形成了两个层次的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1.6且瓦特征

在堡中最为常见的为仰瓦屋顶,在少部分等级较高的位置,则采用仰盖瓦、仰瓦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不同纹理的屋顶,组合在一起,相应相生,各有不同而秩序凛然。仰盖瓦屋面是仰瓦和盖瓦都用板瓦的屋面,类似筒瓦屋面,仰瓦与盖瓦交错排列,盖瓦的尺寸比仰瓦小一些。仰瓦屋面是板瓦凹面向上排列组合形成的屋面,无盖瓦,在屋檐处不设置滴水,属于低等级的屋面。晋东南地区的仰瓦屋面非常普遍,因其经济实用,且外观朴素大方。

1.7防御功能

和众多在战乱中幸存的聚落相类似,湘峪古堡的居住建筑也有着明显的防御痕迹。无论在大组团还是小型院落单体的建造上,均有防御上的考虑。从小型院落来看,入口处的耳房,通常为二层,对街道的情况有监视作用;从院落组团来看,不同院落之间通常设置多层的看家楼,与周边院落相互联通,起到观望和探视作用;在与堡墙联系紧密的位置,院落会与藏兵洞或者城楼形成实质上的通路。

2对典型民居的建筑研究

湘峪古堡的民居建筑,按其性质、功能及规模等,大致可以分为官宅、商宅及其特殊功能民居等类型。

2.1官宅

(1)三宅院三宅院落群(其中大宅院已毁)是官居的典型代表(图5一7),周遭有内堡墙包围。三宅院落群中有五层高的隙望楼,是湘峪古堡现存最高的建筑,在聚落防御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晾望楼通体青砖,墙壁厚重,以条石为基础,青瓦屋顶,巍峨耸立,高大坚固。该楼一至三层每层在南侧开三个拱窗,四层除南侧外,在东西两侧各有开一窗,五层朝南敞开,并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上各开一窗,在有利方位提供足够的缭敌观测点。从装饰上讲,其突出特色在于拱券门窗处的“眉檐垂柱”砖雕。隙望楼上每层的眉檐垂柱花式各不相同,多以几何形式为主,相比繁冗复杂的清式建筑,更显得有一种简洁的淡然气度。<2)九宅院落群九宅院(图8一10)周遭为内巷环绕,东西两侧各有巷门,一旦关闭,则内部完全封闭,防御性能极佳。九宅院落群包括祠堂院、东院、小男院、高楼院(现高楼院已毁)。该宅院群形制严整,高大封闭,正房高耸,木构细腻,饰以砖雕。

2.2商宅

商宅中以六宅院群最为典型。六宅院落群由王家大院和马房院(现马房院已毁)两个院落组成,规模较小,为典型的“一主一从”式院落(图11-13)。第二进正房为一座四层’‘插花楼”,亦是防御工事的重要一环。因其距离堡墙较近,故视野良好、对于晾望观察十分有利。“插花楼”正房三间,左右两边望楼分别为一间和两间,左右耳房为四层、中间部分为三层。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正房两侧的耳房高于正房,仿佛双塔盛立楼边,与科举时代探花郎纱帽一侧插花一朵、另一侧插花两朵的典故不谋而合,故名“双插花楼”,又称“探花楼”。

2.3特殊功能民居

(1)帅府院该建筑群现存院落六座,包括老院儿、上西院、下西院、西门里、下西院东院和“诗书画”院,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连接中街和南街,向西、向南依附于西、南两面堡墙,与南侧的藏兵洞和西侧的御敌角楼也均有联系。

(2)堡墙院堡墙院落群(图17一19)是湘峪古堡中极为特殊的部分,也是古堡防御性民居的典型案例。院落群中建筑均为簸箕院,并结合堡墙组成院落。这些院落群平时住人,战时驻兵。堡墙上有难谍,可直接对堡墙下入侵者进行袭击。院落中有通向堡墙中藏兵洞的暗门,并通过藏兵洞与帅府院等直接联系。

结语

堡寨聚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民间防御体系,是军用防御与民间防御协同作用的架构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堡寨聚落的成因和形制的研究非一日之功,对于在防御形制影响下的民居形式分析,可以以湘峪古堡为一典例,却不止于湘峪。无论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影响,或是宗族礼教和信仰的作用,还是适应基地条件的因地制宜,亦或是受到风水堪舆的干预,要更深层次地了解堡寨聚落及其民居,必须跨出建筑学的范畴,去研究整个明末历史环境,以更广阔的视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城市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其内外部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利用效率和程度关系到城市代谢质量水平。建筑从建设到使用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消耗地球资源,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欧洲,约有半数的能源消费被用于房屋的建造和维护。可以说建筑对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有直接的影响。而因势利导-合理利用生态因素建造房屋。既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运营时所需的能量损耗,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避免污染环境。下面就从节能、环保两个方面分析建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建筑节能:针对不可再生资源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全过程(从建设筹划、建设、维持到建筑拆毁全过程)能量及相关能量链的相对减少,它的根本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耗的减少。

1.2建筑环保:资源可持续性,再生性利用

建筑环保是指:建筑全过程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对小的影响,它的根本在于自然资源可恢复性和再生性地利用。

环保比起节能的分析要复杂得多。环保更像是平衡,一种对于自然大系统的平衡。我们不能只建立在一个房间、一个房子、一群建筑的范围来分析是否环保,很多所谓环保房子是对大环境平衡的破坏。比如大面积推广雨水回用和过度抽取地热(且不说热水是否得到100%的回灌),都会使得地表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发生改变,都是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一种建材是否环保,也不能进行绝对的判断,比如木头、石头是环保的,塑料是不环保的。同是取自天然的木材,过度砍伐和森林自然代谢,或是可恢复性砍伐,意义和性质将是完全不同的。

请看下例:“石材向来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列表里绝对没有它,因而只要无毒无害无放射性,石头在建筑中的使用一定是环保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调查得出如此数据;买下一座山,山体上可用矿带只是一部分,或是极小的一部分,20%以上的算是好矿山了。采矿的普遍办法先是从山下的石材加工厂修一条简易公路通到山上。然后炸山暴露矿带,通过进一步爆破形成作业面,最后可供真正开采的仅仅是矿带的30%~40%。开采通过火焰切割机进行(烧柴油形成喷射火焰),切割下来的石块够得上荒料标准的,由大马力柴油卡车(多为进口)运下山,这样的荒料占矿带的1%~10%。荒料到了加工厂,要通过大砂轮锯的切割形成板材,砂锯片一般2至3公分厚,板材也是2至3公分厚,因此出材只是原有荒料的50%。这些石板还有根据建筑师的风格设计进一步加工,加上运输和施工的损耗,铺在地上、挂在墙上的也就60~70%。按照以上的步骤列成山体利用率的算式;20%×40%×5%×50%×70%=0.14%。

对于一座利用率仅为0.14%的山体,开采过程中山体表面植被几乎是100%地全部破坏:炸山后遗留下的岩床可达几平方公里,望去苍凉一片,碎石块、碎石渣漫山遍野,山体表面寸草不生。这些坚硬的岩石要经过几百年的风化和沉积泥土,才可能生长小型植被。而山下石材加工厂几乎成了粉尘加工中心,让方圆几里的植被得上了白化病(植物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白色石粉)。在石材厂门前厚厚的石粉几乎没过了鞋子,环境破坏的程度触目惊心、不忍目睹”。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所建造的建筑物是一种对物质环境的营建。在大自然生物圈中,人最具有知识和认识的能力。大自然中有着生态的要求,即自然生态的循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建筑,一样要遵循自然法则,否则就会被无情淘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支撑,地区的生态要素就是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的基础。建筑诞生的几千年以来,生态因素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从单纯的关注建筑的外观形式,转而重视了建筑环境的生态命题,从单纯的强调用建筑学的知识处理狭义的环境,到自觉的利用综合交叉的学科去处理广义的人居环境的问题。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自然建筑也为建筑师关注的新的特点。

2从生态要素到建筑设计:对建筑形态与外观的影响

建筑出现伊始,无论“穴居”或“巢居”,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人类的庇护所,却时时刻刻体现着与自然的交流和对话。生态因素对于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参与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和外观。

建筑不是大地的“领主”,建筑的造型语汇是自然风景的直接反映,任何建筑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然的协调。建筑的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季节、时令)空(场地)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控制温湿度。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设计师在了解建筑所在地区的温湿度、风力风向、太阳辐射、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后,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建筑体量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程度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语汇。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主,形成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语汇。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中东地区传统的双院式住宅小而荫庇的庭院比大的庭院凉快,从而形成空气压力差,引起空气对流。即从小庭院(凉)到大庭院(热)的穿堂风,而两院间过道中的水槽又可以冷却微风。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建筑适应于土地成为其存在的条件。土地通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影响着城乡、建筑的布局和形态。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的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建筑形态。在中国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窑洞作为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又体现了独特的地质特点。黄土高原的条条冲沟,块块坡地上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冬暖夏凉,适于人们的居住要求。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对土地的创造性利用,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意味着较低的运营费用和能源消耗。中国古老的“覆土建筑”——窑洞就是早期开发地下空间的居住地设计。

自然界为建筑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般建筑通常采用当地资源:木材、石材、土等等。北京的紫禁城、雅典卫城、福建的客家土楼分别是由这三种材料建成的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植物材料可以利用。芦苇、麦秸以其柔韧的特性与黏土结合在一起制成土坯砖,可砌筑既坚固耐久又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在许多地区。茅草是很理想的屋面材料。在非洲的有些地方,甚至用牛粪作为屋顶的覆面材料。竹子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了,既可以直接用作建筑的结构材料,也可以加工成各种构件。

摘要:提倡把建筑置于所在的文脉上,建设经济上合理的、符合生态的、有助于社区建设的建筑方向,即基于共同关注人、自然的新的设计理论和价值观,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既要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加强物质、能量的循环再生,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也要追求建筑的个性化和文化品位,创建宜人的空间环境,从而实现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三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石屋建筑符号———石。

长期以来,石是石塘的符号,石是石塘的精神,在石塘,石是可以与海洋相媲美的符号。所以,我们把“石”定义为了第一设计要素,只要石头还在,似乎一切关于石塘的美都不会消失。它是存在着的,实际上它却是死的,因为在东海渔村随处可见的现象是,这些石构建筑不是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被作为居住载体而存在,而仅仅是因为石头的本质,一种几乎回归了自然的状态,把它作为符号的前途是令人担忧的。对于石材,我们有我们的态度。首先,妥善利用已被开采的,将其还原到场地设计中;其次,在新建项目上还应用新型石材和石构技术来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使之变得好用。最后,邀请传统石匠作现场指导,是对传统技艺传承最好的办法之一,并且加以文字和图像记录,以便今后利用。当然,我想石材的好处还仅限于此,随着研究的展开,将有更多的与石有关的词条可以被纳入其中。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石材俨然已超越木材占据我国建筑主流市场。关于如何运用新型石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这片原本属于石头的世界显得是那么的必要。以石作为符号,将在沿海渔村被沿袭。

(2)石屋空间特征———外向性。

海洋性气候,住宅内部空间的封闭性等等原因,使得石塘整体呈现一种外向性的空间特征。我们把“外向性”定义为第二设计要素。游走在山石之间,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坐在房屋门口的石凳上,或是路边的矮墙上,有或干脆是石阶踏步上。产生这种外向性除却物理原因,我们认为还应纳入心理因素。海洋作业是一种互助型的人际互动,这使得渔民的交往变得密切,这种交往型的社会结构同样应该被纳入设计改造要素中,并且可以给予强化。

(3)时间和空间———时空交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事实上,眼前聚落所呈现的一切都具有时空性,于是,由时间引起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近一、二十年经济型带来的无序发展和石匠工艺失传等因素,使石塘的建筑群呈现出时空交叠作用下的多元现象,一二十年、三五十年、百年以上的建筑被一并编织入同一时空里。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接受这样的异化,就如同将来新建的建筑并未一定完全标准化。但,还是要回到第一点上,“石”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允许有出派生出来的变异。那么设计师应该着力于石构建筑的地域性和创新性结合到场地中。此外,对于时空性引起的异化对整体性产生副作用是设计师值得注意的。

(4)人文精神———一代一代思想变迁。

提到物理意义上的异化时,不得不再去了解精神异化,三十年的变迁,三代人对本土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理解,父辈对石构家园是牵伴,他们亲手参与建造,并且他们的精神传播始终依赖于海洋,与山与石与海组成不可或缺的一体;子辈对石构家园是记忆,他们渐渐脱离海洋,也脱离家园,这一切变得可有可无;到孙辈之时,许多都已只有传说。就如同现今我们面对的石塘,人们一步一步与之脱离,将他变为空壳。我猜想,脱离的原因有许多,但如果是建筑本身使用性上的问题,这是建筑师可以且应该解决的问题,确实,传统的石构民居在居住上存在缺陷,这也是最终遭淘汰的原因。但实际上,应用现代建筑学和美学手段将石构建筑发挥极致的案例不在少数,所以,石构建筑本身的缺陷将不再是被淘汰的原因。

(5)石屋建筑传统和美学。

东部沿海地区的石屋群是一种将自然与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兼具“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是海洋渔民智慧的结晶。是在过去长期闭塞的条件下萌动着的人类的原始智慧,石构的民居的出现,与山与海不无关系,而又由于天然石材的自然属性(坚固性),使其群体整体形态得以流传至今,并成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墙是石头的,地面是石头的,阶梯是石头的,远远望去,那种延绵不尽之意仿佛把人拉到了遥远的异域国度。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自然的直观感悟,并且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准确应用,显现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美学和应用价值。单从这两点,就不得不叫人为之倾倒,且付诸全力去解读和结构它。

2结语

乡土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在一时半会儿,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是延续乡土文化的一把利剑,运用好这把双刃剑的意义既在现在,也在将来。沿海地区的石屋群充分显现着海洋人民的精神和状态,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自然的直观感悟,并且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准确应用,显现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美学和应用价值。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门的建筑;门文化;艺术载体;历史文脉;地域特色

门者,户也:户者,护也。就是说门是一个建筑物的出入口,即它是室内外空间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说明了门具有保护与防御的作用。

“门面、门脸”是指门是建筑物的脸面。门有“门额”、“门颊”,门额上装“门簪”加以美化,门上砌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戴着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眼睛,一副对联像两个麻花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一对耳环。这都给门一个“脸”的形象化的比喻,这显示了门在中国古建筑物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不同的门具有不同的“表情”,白板扉与朱漆门的对比可以描述咸淡妆与浓抹;高高的台阶,威严的石狮,朱漆丹扉拒人于千里,呈现出严肃的表情;但也可以简简单单,平易近人,仿佛面带慈祥的微笑,而且不同地区文化的门的构筑也呈现出不同的“脸型”特征。

“门第、门当户对”指门前的抱鼓石和门楣上方的短柱,它是房主人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它的大小、样式、色彩都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门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为人们出入建筑提供可能,是建筑物中人们最触手可及的部分之一,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随着人类建筑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建筑类型的发展而发展。城的形成,才出现了高大雄伟的城门;聚落的出现,方有了平实朴素的宅门;庙宇的引入,方有了庄重典雅的寺门:园林的出现,方有了小巧别致的漏空门…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的门的意识是从构巢筑屋开始的,在此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的意识的。在人们开始构巢筑屋时,也就人为地造就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需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口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成为今天人们所了解的古建筑中一系列门的文化。

1门的类型(门类)

1.1衡门“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时代,在大门的位置竖立两根柱子,柱子上架根横梁,其基本样式如同“开”字型的门框,这就构成了中国最简单最原始的大门。这种门后来传到日本,也就形成了今天日本仍然保留的门的形式——乌居。(图1)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把产生干上古时代华贵的华表柱移植过来,出现了由两根高过门顶的华表柱,中间连接一道或两道横梁及门扇组合成的一种新式样的门——乌头门。(图2)这种门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古代宫苑坛庙的棂星门即取此样式,乌头门的两根立柱显示官宦的功绩,因此它是仕宦显贵的标志。

1.2城门

俗称“城门楼子”。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3)也就是说一般的城池为方形,四面各设三座城门,每座城门有三个门洞。城里的主要街道或东西或南北,直通这些城门洞,形成经纬交叉状。城门不仅与城墙互为依存,还做了道路塞、行的卡口,提供人们的出入,像似阀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作息。古代城门通常都很高大厚实,以求固若金汤,抵御外侵。它也有等级区分,等级较高的城门上面筑有高大的重檐楼阁,朱红的板门,装设铺首、门钉、角页等。像明故宫的东华门、平遥古城的南门,(图4.5)等级较低的城门比较平实没有高大的阁楼,没有色彩、门钉、铺首等装饰。因此城门是一座城向外界展示其重要性、繁荣程度及国家威严的具体体现,也是城中居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1.3屋宇式大门

屋宇式门是由一间或者若干间房屋构成,多出现在宫廷、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在社会中上层人家的重要建筑中。它依据房主的地位可分为一、三、五、七间,除一间外,其余几种并不完全开启,有三间启一、五间启一或者七间启等等。其结构多为木结构,做工比较精细,高大的台阶,有的有彩画,木雕,其门扇多以板门为主,有的刷上朱漆,装饰铺首、门钉、角页来彰显其华丽。

1.3.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气势宏伟,高贵华丽。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等。通常通过彩画与雕刻等装饰来显示主人的地位。(图6)

1.3.2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门口比较宽大敞亮,一般采用五檩中柱式,门扉开在屋脊的正下方,过道里外各占半。大门的色彩、装饰受到严格限制,般不施华丽的彩画,仅做适当的点缀。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的等级低于广亮大门,都是根据广亮大门演变过来的。(图7)

1.3.3垂花门

我国古建形式中常见的一种。在传统建筑中垂花门般出现在两进或两进以上院落的四合院中,位于正房与倒座房之间,体量不大,为单开间小式建筑,起分割和沟通内、外宅的作用。因其抱头梁前端穿过前檐柱向外悬挑,在悬挑的梁头下有根柱头上雕有精美图案的垂柱,像倒垂的莲花,因此而得名垂花门,占天不占地是其最大的特点。古时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它具有极强的点景与装饰、划分建筑等级、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由于垂花门建在院落中轴线上,正对着院落的正房,避免院内的景物外露,在垂花门的两个后檐柱之间建有一道门,称为“屏门”。(图8)顾名思义,屏门是起屏风作用的门,其作用主要是遮挡外人的视线,增加了宅院的神秘感。

垂花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五种: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图8):这种垂花门的平面形式由四根檐柱组成,立面形式从院外看是一个带正脊的悬山屋面,从院内看则是一个卷棚悬山屋面。垂花门两端一般连接抄手游廊,游廊的南侧看面墙上砌有什锦花窗。由于这种形式的垂花门屋面丰富好看,非常具有韵律感,因此常作为院门位于院落的出入口。

双卷棚式垂花门:双卷棚式垂花门的建筑结构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基本相同,只是屋面改为两卷棚的悬山屋面。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图9):独立柱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平面构造最简洁的种,只有一排独立的柱子撑起了一个悬山屋面,俗称“二郎担山”。充分体现了“占天不占地”的特点。

歇山式垂花门(图10):歇山式垂花门是将垂花门的屋面由常见的悬山屋面改为歇山屋面,这样使屋面轻巧,造型优美:在梁架之间可以设置斗拱,斗拱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支撑作用,使垂花门屋面挑檐更加深远,而且还是垂花门中重要的装饰物。还有廊罩式垂花门等等。

1.4墙垣式门

多指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大门。其特点是在墙垣上开设门洞,门洞上有屋面、脊式,形成一小门楼,多为砖石材料。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对开的平板门扇与门框安装在砖脚子上。其上有各种砖雕,比较朴实大方。(图11)形式上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的一些特点,没有华丽的色彩,构造简洁但层次丰富,多出现在北方民居建筑中。

1.5格扇门

格扇门最迟在唐末五代已经开始应用,宋代称为格子门,是室内外的分隔,清代又叫隔扇。它大致有抹头,花心,裙板几个部分组成。门的样式与花心、裙板上的图案丰富多彩,花心有八角、四方、半圆、椭圆等几何图形,裙板镶嵌有各种植物、动物等的图案。(图12)它是板门与格扇窗结合的一种产物,它不仅在功能上起到分隔空间和采光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点缀建筑的作用。

一个建筑中格扇门一般中抹头与格扇窗最下面的抹头齐平,门的各个抹头应该水平对齐,格扇门与窗的花心图案应该一致。但是在实际中,形式并不是这么呆板,可以灵活运用,变化多端。有的格扇门中抹头是折线形的,给了静态门一种浮动的感觉;有的格扇门集合多种花心图案在一起,使它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图13、14)

1.6漏空门

这种门一般开启于林景观中的隔墙园上,它同漏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起着空间渗透、穿越、对景和视线交流的作用。它没有门扇,简简单单为一个洞口,但形状多样,有扇形、圆形、方形、宝瓶形等……(图15)

1.7牌楼

牌楼是从衡门发展过来的,它从房屋院墙中脱离出来成为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古代街道与庭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门的象征,而且起着点缀着周围环境,界定空间的作用。它有两种形式,有屋顶的是牌楼(图16),没有屋顶的是牌坊(图17)。一般用木材或者石材来搭建。没有门扇,洞口高大,屋顶下面有斗拱,彩画,雕刻等装饰,显示其具有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的门类型多样,有时依房主风格而造,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受建筑类型的影响,受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并不局限于前面提到的常规类型,不拘泥于礼数,造型奇特美丽,有的融合了不同的风格,有的带有异国情调,有的兼有南北东西的特征。这在民居和宗教建筑中多有体现。像陕北及豫北地区窑洞的半圆拱门(图18),寺庙舍利塔上雕刻的门,大小与佛龛相似:徽派建筑与山西地区的些民居中的门开在高大的砖墙上,门洞上面修葺半个屋顶的门罩(图19),这些都体现了古时匠人的智慧。

2门的装饰:(门饰)

古代门不仅本身是一种艺术,它同时又是艺术的载体,别的传统艺术“寄生”于古门,并延续下来为人们所学习研究。

2.1油饰彩画

在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彩画以利防腐并装饰建筑,是古建筑传统的做法。早期建筑上的色彩油饰是没有区分的,后来随着建筑的发展,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等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从王府大门的紫朱油到一般大门的红土烟子油,从垂花门的檐枋及垂帘柱等上面绘制的精美旋子、苏式和椽柁头彩画可以看出油饰彩画在古建筑的大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油饰彩画具有严格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而且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像龙纹代表着皇权,牡丹代表着富贵,博古代表文才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20)2.2雕刻

在门的装饰中,雕刻艺术占了相当重的分量。雕刻分为砖雕、石雕、木雕三种,(图21~23)砖雕多用在宅门的墀头和牌楼上面,在如意门的装饰上面使用最具有代表性,石雕多体现在门前的构件——抱鼓石上面,石雕又分为平雕、浮雕和圆雕三种:木雕多用于宅门的门簪、雀替、门联上面,尤其在格扇门上使用比较广泛。这三种雕刻题材丰富、技法各异、花样繁多构成了中国的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宝贵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2.3书法

匾额、门联,门画是传统建筑的特色,其上的书画真草隶篆,色彩丰富是中国建筑与文化艺术珠联璧合的范例之一,它们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意赅地浓缩了蔚为大观的文化内容,而且形状多样,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图24)

2.4铺首、门钉

铺首俗称“门环”,样式比较繁多,金属锻造。虽然在古代有着森严的门饰等级制度,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改变门饰的形状图案,从兽面到后来的石榴,瓜花,葫芦等吉祥图案,反映我国生殖崇拜文化,寓意丰富,含义深刻,富有创造力,具有中华民族的特点,体现了民俗民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图25)

门钉是古建筑大门上庄严壮丽的装饰,只有宫门、御用园囿、敕建庙宇、王府及官邸可设门钉,而且设置的数量受到古代《阴阳说》的影响,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是封建等级制度与权利的象征。

3门的启示:(结语)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2002.(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2007.(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论文关键词】:地域建筑;文化;广东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9篇



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Manifestodell''''ArchitteturaFuturista)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必须创造和重建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它现在象一个混乱的造船厂,水泥的房子,铁和玻璃,只有在它的线条和造型方面的内在的美才是丰富的,它简单得像机械那样,显得格外残忍,必须把它从混乱的地狱的边缘挽救出来。”

城市远离大自然,环境喧闹,污染严重,住房拥挤,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城市人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矛盾与冲突长期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其身心健康日益产生着不利影响。

Youandme城市公园便是由此而生的灵感,一个被遗弃的废旧的工业设施,就是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的场景。它并非象一般传统城市公园被理解是现代城市人生活的“解毒剂”,是放松休息的场所。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简单如机械一样,颓废而生硬,将社会发展给自然与人的心智和神经的伤害集中体现出来。甚至是有意夸张了这种伤害。其目的是为了让世人看到即将由自己创造的悲哀未来,从而引起反思。

传统城市公园的功用我们不能否定,但单纯以减压和放松为目的,并没有解决城市人矛盾心理状态的本质。因此我想给它一个全新的定义,重新诠释自己的公园。我提出的城市公园新概念所包含的就是直视困难和压力,在逆境中寻找平衡的支点,挖掘生活的希望。困难和压力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它是客观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逃离和放弃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质性问题,因为我们只能年轻一次,而绝不可能老两次。没有人能预测下一个拐角处会出现什么,但不论是好运或者是厄运,只有准备好的人才可以坦然面对。

2、城市公园创作思路与空间解说

巨大的岩石,的混凝土墙壁,它阴冷、潮湿、破旧,好似缠绕在身边挥之不去的郁闷;生活的钢架、铁器,就像你没有温暖而失落已久的心。或者,这就是你最熟悉的梦,这就是你的心境,飘荡、恍惚、游离……

无限长廊,一头黑暗,一头光明,狭长好似没有尽头。沉重的石块接砌起来的走廊,向远方延伸。漆成暗红的钢筋架桥,在这阴冷的走廊里特别刺眼。湿气像是魔爪,把架桥腐蚀得锈迹斑斑,墙壁上也留下了它的印迹。然而,阳光还是通过井字形的天顶照射了进来,拼命挤进那每一个最黑暗的角落里。那是否也是人们心里最黑暗、最需要阳光的地方呢?一种对光的祈盼,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阳光耍累了,嬉笑着跑进来,伸了一下舌头,就默不作声,温温柔柔地,洒落一片光影”,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我印象很深,他讲述道:“我们只有透过光才能感受到那异常抽象的大自然的存在。与这种抽象性相一致的是,建筑变得越来越纯粹。阳光在地面上透射出的线性图案以及不断移动的十字架光影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纯净关系。”大师把光与建筑与自然之间联成了一线,引申了教堂圣洁的内在含义。借助大师的足迹,我尝试引伸出我的设计不同于大师的另一层含义。狭长的通道,刺眼阳光的介入这是情感意识与建筑对坦诚的再现。建筑本身不再有明确功能的定义,它是你我传递心境的媒介,将情感的经验无限延展。简洁的线条和繁复的空间以及各种材质的碰撞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们的迷惘和孤独。

交错过道,几条不同的通路又进入到这个过道形成交织的路网。虽然纵横交错,但并不完全相融相通。在找寻路径的同时,是否会有一种失之交臂的感觉?也许通路就在你旁边,只是你没有选择。生活不存在“选择”一词,发生过的只有一次,选择没有意义,就象生活是没有经过彩排的演出,是没有草图的作品,选择只是假想的一种思维游戏——向左走,向右走?

红蓝钢架空中走廊,完全通透的空间,阳光毫无故忌的直射进来,暖风流过,带有花的气息,美景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这走廊却又像牢笼,自由、阳光、花香,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却又隔着铁架栏栅。红色的走道,蓝色的框架,你火一样的心是否也被禁锢在冰冷的牢笼里。

水城,公园内休息的地方,画廊、美食、娱乐,坚固的混凝土构架里,尘封了快乐的记忆。我们也许抵挡不住痛苦的侵袭,流亡在迷宫里。

迷宫广场,圆弧形的通路环环绕绕,被水分隔着,时而又会有墙阻碍了视线。路在哪里?存在变得可疑,总是处于存在与虚无之间,在时间流淌中试图抓住一种不断逃离的东西,固执地捕捉那确认了却又迷失,固定住却又离散的一切。捕捉着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全新感受,体会着不断捕捉的心理过程。

广场中心的高塔,其实是图书馆。每一层的书籍都是不同层面的,由下至上,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生活的经历。在最高的平台上或许可以看到夕阳,又或许还有飘落的花瓣。这是不是会让我们有一些感悟?太阳落下去了,明天还会再升起来,花谢了,来年还会再开,它们都会经历最黑暗的黎明或者是最寒冷的严冬重新再现。总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看不到光,我们的生活状态就像一个向下俯冲的姿势,四处不着边的坠落,晕旋,伸出手抓住的也只是无尽虚空的黑暗。而现在,你又会怎么想呢?没有错,我们总是可以把自己推向黑暗,也是可以把自己从黑暗中解救出来。关键是我们心里是否有希望。

3、心理与思想导向

公园初看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生机、压抑、颓废的,这正是我精心设计的效果。我们都曾经有自己的理想,我们都曾经相信自己有力量,我们都曾经相信自己的追求,相信自己可以拥有,相信自己可以快乐。然而我们往往拥有着更多的却是郁闷、偏执、失落、无奈。在那些给生命刻下痛苦凹痕的日子里,灰心、焦虑,像是每天必要的洗礼,觉得自己在悲伤的海里沉沉浮浮,不论什么时候都有点想哭的冲动,却不知道是为什么。所有美好的东西像是离你远去了,躺在空荡荡的地面上,祈求地球将你吞没。可是,走进去你又会发现这里面处处透露出生机,有着希望的光明。也许这也极像你倍受压抑的心灵,在自己的心里没有面具也没有遮掩,只有在这里才能释放自己。而建筑本身也尽力通过光的灵性和表现力,材质的感染力,空间的张力,塑造出一个沉却又不闷,暗却又不黑,处处有生机暗存的空间。生活本就是考验,希望是靠挖掘才会有的。

4、结语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第10篇

1.形式多样

绝大部分移民会馆在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祀奉原籍具有代表性的神灵,并常以宫、庙、寺、观等作为会馆的表现形式。如,两湖地区因水系发达、水患频繁,移民多祭祀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福建民众常出海捕鱼,为祈求出海平安,多祭祀天后,故福建会馆常称天后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帝;等等。学者吕作燮统计了明清时期四川省有4所会馆以上的85个府县(包括成都和重庆),总共有会馆727所,其中直称会馆的有174所,只占会馆总数的24%,而以宫、祠、庙的名称命名的会馆,占3/4以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移民对乡土所尊奉神灵的膜拜之情。凡同乡人筹建会馆,必建立供奉乡土神的殿堂,故直接命名为“禹王宫”“万寿宫”等。二是多数移民会馆由于财力有限,往往只建祀神的殿堂,并常以殿堂的名称作会馆的名称。

2.文化融合

移民会馆建筑是本地特色和迁出地文化的融合。由于移民原籍的多样化,移民会馆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不仅糅合了南北方的外部建筑形式、木结构样式,而且在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融合的印记。特别是川东、重庆的许多会馆建筑,它们或依地势层层升高,或依山靠河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四川的陕西会馆建筑多沿袭北方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并受‘居中为尊’思想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乾隆年间修建的阆中陕西会馆就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多重院落建筑结构,但同是陕西人建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重庆酉阳西秦会馆,其建筑风格则相差甚大。酉阳西秦会馆利用地形高差顺坡而建,其地势不平之处都用石料填补,其内还有南方建筑中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在木结构上,阆中陕西会馆融合了北方建筑多用的抬梁式和四川地区多用的穿斗式,后殿的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而内部采用抬梁式结构,这样就保证了内部大殿的宽敞性。在建筑形制上,阆中陕西会馆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官式建筑的主体布局方式及形制特征。如,阆中陕西会馆前殿垂脊上的石雕仙人、走兽及自贡西秦会馆里的辇道,都凸显了北方宫殿的建筑特色。在屋顶样式上,陕西当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这种样式多见于北方。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建筑更强调防风保暖。而四川的陕西会馆因为防雨的需求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如阆中陕西会馆。这说明早在乾隆时期,陕西会馆建筑就已经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此外,陕西会馆封火墙的建造也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封火墙多见于南方地区,而陕西会馆的建造者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加之会馆建筑多位于城镇,房屋聚集,出于防火的需要,陕西会馆也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封火墙。如,自贡西秦会馆的人字形封火墙和关圣宫的水状封火墙。以上几方面都体现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移民会馆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3.建址集中

正如官绅试子会馆多集中在京城一样,移民会馆多建于移民聚集的区域。一般来说,移民会馆建造的数量和移民的数量是呈正比关系的,定居该地的外籍移民越多,该地的会馆数量就越多。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省的会馆多达1400余座,重庆的会馆也近千座,其中湖广会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较为可观。《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中计有湖广会馆477座。2013年重庆市的《重庆会馆地图》标注并介绍了现存较为完好的67座会馆,其中湖广会馆(禹王宫)就有29座,几近半数之多。在清代,重庆也有“湖广馆的台子多”的说法,这也充分印证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真实性。

二、结语

清朝灭亡以后,会馆开始走向衰落,民国后期至今,会馆建筑遭到了较大程度的损坏,留存的会馆不及1/10。会馆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它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应在保存移民会馆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将如何保护、修复、开发现存的会馆建筑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

上一篇: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 下一篇: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