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2:28:04

新农村规划论文

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第1篇

新市镇土地利用与发展空间保障关系初探——暨南京市涉农镇街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探索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规划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以常熟市为例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城市户外广告规划控制要点及管理策略研究——以《如东县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为例

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与价值取向

规范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城市风貌特色——以《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的编制为例

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以泰兴市黄桥镇东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异模型研究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铁路客运枢纽综合开发热的冷思考

轨道交通与区域转型发展——以江苏为例

苏南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整体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关于以“片区”理念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观的探讨——以《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为例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以张家港市为例

碧湖金林汇灵境丰城绿秀展新颜——浅析大丰市银杏湖公园规划设计

主题造园手法在公园总体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以成都“中华情”商务公园总体设计为例

日本的防灾计划评述

“公共自行车热”带来的思考

出版物简讯

首届长三角城乡规划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关于公布2010江苏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评选结果的通知

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修订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会议暨第二届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组织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连云港市郊区规划》启动编制

东海县加强城乡规划条例宣传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转型期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无锡市中心城区为例

理性与非理性下的城市规划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探析

城市蔓延中的村庄演变探讨——以玉溪市为例

四川绵竹村镇震后调研与重建工作纪实分析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趋向——桃林镇七埝村特色村庄建设规划的启发

突出实践特色主动服务“三保”推进城乡规划工作跨越发展

浅谈规划许可矛盾的成因及化解

西津渡历史街区园林景观空间情态的感悟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协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常州召开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常州召开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2008年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年会暨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研讨会纪要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2008年工作报告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协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在南京召开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城市测绘专业委员会2008年综合性经验交流会在淮安市举行

景观生态布局:风景旅游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的有效模式——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

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

常州市中心城区地价空间规律探讨

抢抓农村发展新机遇彰显农业旅游新亮点——对溧阳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利害关系人提起规划行政诉讼问题浅析

浅析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创建

昨天的辉煌,今日之起点——献给战斗在建设系统由陆海空武警等部队转业的全体战友

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构建城乡规划和谐环境——淮安市规划局自行应诉的做法与体会

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第2篇

1.1注重职业性、行业性、社会性,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的现代农业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教育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农业职业教育必须凸显自身的行业特点,注重内涵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拓展自身的功能,明确办学方向,即以学历教育为主体,有计划地发展非学历教育;以职前教育为基础,有重点地介入职后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中心,有指导地开展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做好各种涉农的科普教育、技术推广和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举办农村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办学中,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彰显产业和行业特征,与区域地方经济相结合。根据“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知识技术保证。

1.2坚持“科技强农”,彰显为地方现代农业服务的优势和特色在努力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自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的作用,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中央强调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在“科技强农”的专业实践中充实专业内涵,更新教学内容。所有“涉农”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中心,选择一定的项目和基地,定时间、定人员、定参与形式,紧密结合农时农事,使“科技强农”的工作走向常规化和制度化。坚持“科技强农”,提高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是农业高职院校走特色办学的根本出路,也是办学的生命力所在。农业职业院校要发挥科研优势,坚持把技术服务与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信息咨询与传播以及促进产业升级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等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内容,并使其成为学校强化为地方现代农业服务优势和特色的载体。

1.3践行“工学结合”,突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科技的功能农业职业教育应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工学结合”的形式,突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共办企业、参股联营、基地开发,还是委托培养或项目合作,都要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同教育教学效益的统一。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的重要保证。认真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尽力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展示基地、培训基地、试验基地、研发基地和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地方现代农业中的科技服务示范功能、职业岗位培训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学校教学的空间延伸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和经营场所,在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现代农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原则,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职业院校应根据地方的要求,积极主动合作进行规划论证、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并运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提供各种机会和便利,推动企业专业人员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发展咨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指导。

1.4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的资源优势,创新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的模式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坚持把技术服务与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信息咨询与传播以及促进产业升级与引导等,作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的内容。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当前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将这些内容都安排成实训教学,这对于培养新型农民的能力无疑是一个缺陷。因此,如何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以多媒体教学促进教改创新,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并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使用,这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农业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农业职业院校要把网络教学系统的资源优势作为创新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农场、虚拟工艺和虚拟试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开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环境。

2农业高职院校为地方现代农业服务的实践

2.1以科学研究为平台,实施“农科教结合工程”2009~2012年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获得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2项,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3项,市级农业发展项目25项,每年获得上级支持的各项农业科研经费300余万元。经过科研攻关,先后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如2009年完成了“棉花新品种种子加工中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2010年完成了“苏北沿海地区耐盐苗木扩繁技术研究”和“有机稻米生产防治病虫草害集成技术研究”;2011年完成了“蚯蚓粪便解决设施草莓连作障碍技术研究”“叶果兼用耐盐桑新品种选育研究”“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筛选和培育”等。在对一些项目进行研究的同时将其应用于生产,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如蚕桑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防治强抗药性桑螟的复配农药”“桑黑枯型疫病的新防治方法”“一种复合桑叶茶液含片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蜂蜜桑椹汁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并成功转让企业批量生产;农学专业教师的“富硒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富硒米及其生产方法”也相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育种专业教师的“棉花新品种盐杂3号的选育和应用”获得了盐城市政府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培育和应用”在国内技术领先。这些科研成果既有科技的先进性,又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以建设实训基地为平台,实现“新农村示范工程”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南园(都市农业生态园)北场(蚕种场、养殖场、园艺场)一中心(苗木组培中心)”实习基地格局。学校采取学校、专业系和教师共同入股及公司运营的模式,师生同步参与生产和管理,先后创办了3个农业公司,即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盐城金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盐城绿之家园林绿化公司;校外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常年实习基地,如东台市“仙湖农业园区”,大丰市“丰收大地”,建湖县“九龙园艺”公司,盐都区“台湾郝氏农园”,亭湖区“悦达农园”和“华东盐城农产品交易市场”等50余家大型涉农企业,实现了实习基地与农业实体的有机结合,展现了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业物流园区的新农村示范工程。在实训基地,教师通过企业锻炼,能够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最新动态,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综合技能,增强了博击市场能力,激发了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丰富了教学情境,摆脱了“黑板上种田”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也增加了个人收入。学生参与管理增加,能够早接触生产和社会,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使学生学农、爱农,愿意终身从事农业工作,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建设实训基地为平台,实现“新农村示范工程”为师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了“农、科、教”共建、共培、共研、共享、共赢互动发展[7]。

2.3以校办企业为平台,推进“新种子惠民工程”育新种业公司常年生产杂交稻种、啤酒大麦原种和特色小杂粮,在农学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生产的各类种子质量好、纯度高,享有较高的声誉,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校办产业盐城绿之家园林绿化公司通过“苏北沿海地区耐盐苗木扩繁技术研究”项目的开展,使得“海滨木槿、滨梅、杞柳”等一批耐盐苗木在基地茁壮成长;蚕种场“叶果兼用耐盐桑新品种选育研究”获得成功,培育的蛹虫草已批量上市;养殖场引进多个特色畜禽品种(香猪、野鸭、草鸡、羊等),并辐射周边农村,充分发挥了校办企业技术推广功能。通过作物栽培和育种专业教师团队多年的研究,学校育新种业公司先后育成“盐杂3号”和“苏棉26”2个棉花新品种,2012年有大麦、水稻、棉花、杂豆等8个优良品系参加省内外各项比较试验。“盐杂3号”和“苏棉26”2个棉种累计推广17余万hm2,60余万农户受用,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为社会创造效益3亿余元,较好地推进了“新种子惠民工程”。

2.4以政府特色项目为平台,参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参与江苏省2009年实施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即每个农业科研院及其所对接挂钩一个县区,进行农业科技帮扶。选派技术精、作风实、能吃苦的25名农科专业教师驻点到建湖县5个乡镇5个村。围绕盐城市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棚”等项目,每个教师全年驻村100天以上,开展农民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几年来建成了“颜单镇三虹村千亩有机稻米”“九龙口镇梅苏村花卉苗木”“庆丰镇北秦村水稻杂交制种”“上冈镇冈北村设施葡萄”“恒济镇强为村特种蔬菜加工”5个产业特色专业村,培育220个科技示范户,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一村一品”建设发挥示范指导作用。例如,水稻组教师指导的“颜单镇三虹村有机稻米生产”效益是种植常规稻的3倍,种植面积从起初的14hm2,2012年发展到的167余hm2,帮助该村成立有机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8户,同时为有机稻米注册了“三虹牌”商标。并获得2011年中国稻米博览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受到了省委领导和各级专家的好评,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装进农民口袋里”。

2.5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平台,开展多层次“现代农业培训工程”2009年10月该校联合盐城市农委、农科院及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30余个农口部门,成立了“盐城市农科教集团”,开展了农业人才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和退役士兵培训五大工程;2011年分别在挂钩的建湖县5个乡镇开展农民参加双(技能、学历)提升工作,共有420名25~45岁青壮年参加学习;2012年已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市县、乡农技人员1000名,科技示范户500户和退役士兵850名培训任务。2009~2012年累计培训县、乡农技人员4000余人次,村组干部3000余人次,科技示范户5000余户;2012年12月送教到农场,先后为新洋农场和淮海农场员工进行为期各1周的冬季培训。多层次现代农业培训为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农村干部管理水平提升和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及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2.6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创办“信息服务工程”2012年10月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悦达农业公司”牵头成立“盐城科圣农科教集团”,通过集团成立整合了农业科教资源,根据集团章程,明确成员各方职责和义务,壮大了服务新农村建设力量,创新服务方式。利用校园网、市农业信息网、12316为农服务热线、盐城市富民网络大学及校办期刊《沿海农业》等信息渠道,向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宣传,传播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种养殖模式,提供可靠的农资信息和农产品流通信息,专家教授接受农民朋友咨询,及时解答疑难问题,满足农业工作信息化。

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 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 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8]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77.

[9]韩利.青山绿水抱林盘 大城小城嵌田园[EB/OL].[2010-04-12]. http:///Webnew/aspx/newone.aspx?id=29265.

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第4篇

宣传部关于2008年宣传思想工作总结的报告 旗委: 今年以来,我旗宣传思想战线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旗委的领导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紧密围绕旗委、政府中心工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求实、创新奉献,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作,努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发展“四大产业”,建设绿色乌审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切实做好理论武装人的工作 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把握领导干部、普通干群两个层面,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 1、精心组织旗委中心组学习。高度重视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定了旗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学习制度,进一步规范旗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旗委中心组组织了12次集体学习,党校举办了13期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1906人。突出抓调研、办实事、促工作,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课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等主题,召开了旗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邀请了内大教授呼其图、市党校校长李文艺、教授苏永清、市委副书记孙炜东分别作了《民族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跨越式发展中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性》等专题讲座,提高了旗委中心组成员对科学发展观和执政理念的认识与理解。旗委中心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宣讲,并结合课题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文章。 2、扎实推进理论进基层。健全基层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基层理论学习的组织引导,联合举办了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培训班,培训理论骨干400多人,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基层宣讲,开展了“点燃绿色激情,推进全面小康”、“同铸绿色、共建和谐”等主题宣讲活动40多场次,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知识送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身边,受教育人数达4000多人次,促进了理论常下基层。各基层党委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两个条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专题学习,在基层形成了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 3、深入做好理论宣传研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辟理论专版专栏,积极营造学理论、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结合形势编写印发了《党员干部理论政策学习问答题》600多册,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教材。在全旗组织开展了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建设绿色乌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读一届八次全委会精神”等理论研讨活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向市社科联上送论文60多篇,有10余篇获奖,达到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实效。 4、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宣传工作,在全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以铸牢“主心骨”为重点,以架通“连心桥”为核心,以做好“贴心人”为根本的“心系百姓、绿兴乌审”主题实践活动,达到了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标。 二、围绕中心,把好导向,着力营造起了良好舆论氛围 紧扣中心,把握导向,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加快发展中。 1、探索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路子,创新工作方式,整合新闻资源,构建新闻工作新模式。一是举办了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聘请了33位骨干通讯员和7位新闻评审员。二是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为旗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旗经济工作的战略目标、思路和举措,组织开展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集中宣传战役。三是提高了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坚持把“三贴近”原则贯穿新闻宣传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整体策划,组织宣传战役,打好服务发展这一主动仗。指导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努力提高新闻采编质量,发挥旗电视台、电台宣传功能,截至11月底,全旗广播电视自办节目共播出蒙汉语新闻2300多条,其中在市级电视台、电台播出455条,区级60多条,中央级18条,社会新闻《内蒙古发现嘉庆年间一口大锅》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选用播出,进一步提升了乌审知名度,扩大了乌审影响力,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宣传。围绕“四大产业”,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专题宣传,进行了“解读绿色乌审”系列报道,营造了举全旗之力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围绕“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和“心系百姓、绿兴乌审”主题实践活动,在《绿色乌审》、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努力把旗委的决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精心策划,在市级以上媒体重点推出了“解读绿色乌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乌审”等专题、系列报道;配合鄂尔多斯电台、电视成《构建和谐看跨越》大型新闻系列宣传报道的制作,对我旗做大做强“四大产业”,谋求“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全旗各主要交通要道两侧设置了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推出了《绿色乌审兴工谱》、《华丽沃野谱新篇》、《风正一帆悬》、《加强行政监察、促进依法行政》等10部重点专题片,开办了《聚焦绿色乌审》、《党旗飘扬》、《时代先锋》、《妇女风采》等专栏,紧紧围绕第一要务,积极宣传旗委、政府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决心、思路和措施;积极宣传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宣传各行各业围绕发展搞服务,围绕发展抓招商的做法,提升了我旗的良好发展前景、投资环境和整体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着力抓好系列主题社会宣传。采取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黑板报、宣传栏、专题专栏、等形式,组织开展了市委全委会、旗委扩大会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政策法制、科技教育、人口抽样调查、环境保护、国防教育、双拥工作、重大节庆等主题宣传。《绿色乌审》、电台、电视台、网站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新闻报道,在全旗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了对社会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4、突出抓好破解“三农”的宣传。一是抓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宣传。强化新闻媒体的合力,对我旗深化帮扶措施进行了大份量、有深度的宣传,二是抓好农村改革的宣传。积极做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让广大农村群众迅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引导农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进一步做好“同森”“皇香”等农牧业品牌的宣传,推动了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打造品牌、树好形象,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对外宣传工作 把对外宣传继续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着眼打造乌审品牌,着力树好乌审形象。 1、深化重大主题对外宣传。精心策划,在市级以上媒体重点推出了“解读绿色乌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乌审”等专题、系列报道;配合鄂尔多斯电台、电视成《构建和谐看跨越》大型新闻系列宣传报道的制作,对我旗做大做强“四大产业”,谋求“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2、围绕重大活动对外宣传。围绕“萨拉乌苏草原文化促进会”、“第11个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暨牧区大寨命名40周年”等重大活动,邀请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记者来我旗集中采访报道,共接待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民族报、香港大公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北方新报、山东电视台等30余家媒体300多名记者,与新闻媒体相互配合,专门组织力量在第一时间对活动全程进行集中强势报道,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了乌审旗。组织开展对外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活动,旗乌兰牧骑先后赴西安、郑州等地对外交流演出26场次。积极参加开展涉外经济贸易活动,旗委、政府组织参与香港经贸洽谈会、组织参观考察了棋盘井工业园区、在南京羊毛市场进行了鄂尔多斯细毛羊羊毛拍卖会等活动,并发放了数百套画册、光碟等外宣品。 3、加强主流媒体对外宣传。积极争取上级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强势媒体的支持,立体式对外推介乌审旗。其中,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中国女性记录》播出了殷玉珍治沙造林事迹;策划并邀请中央电视七台“搜寻天下”栏目制作播出了《成吉思汗帝国的国旗》上下集、《毛乌素,我决不放弃》上下集、《沙漠里的养鱼人家》五部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播出了我旗制作的新闻《内蒙古发现嘉庆年间一口大锅》;邀请内蒙古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席尼喇嘛诞辰130周年纪念》、《嘎鲁图第四届诗咏比赛》专题片;鄂尔多斯电视台制作播出了《文化大旗路正长》等专题片;并请山东电视台拍摄了外宣专题片《西部胜境,绿色乌审》,制作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邀请内蒙古电视台“相约周末”和“音乐部落”等媒体栏目前来乌审旗制作专题片。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在我市各级媒体刊播报道乌审旗的新闻、消息、专题2000多篇,中央级媒体38篇,区级媒体260多篇,进一步提高了乌审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借助多种渠道对外宣传。树立精品意识,进一步加强我旗外宣品制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注意外宣品的实效性。抓好重要窗口、旅游景点、宾馆饭店等涉外场所的外宣品陈列建设。积极培育“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席尼喇嘛故居”、“萨冈彻辰纪念馆”等对外宣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外界参观考察和记者采访报道,扩大我旗外宣品在区内外的影响力。同时,组织制作推出各类文化书刊、画册、VCD片20多种。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把开展网上宣传作为提高我旗对外宣传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进我旗互联网的新闻宣传,积极占领网络宣传这个舆论阵地。结合本旗实际情况,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内蒙古新闻网,全面介绍了我旗资源优势、投资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建设发展等概况,对于宣传展示乌审旗、打响乌审文化品牌,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把绿色乌审网站列入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建立工作制度,加强技术监控,加大了即时新闻宣传量,力争网站建设走进全区旗县级前列,成为对外宣传乌审旗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以人为本,着眼立人,深入推进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群众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弘扬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席尼喇嘛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挖掘乌审旗历史文化名人、革命先烈、革命遗址资源,利用节庆日组织开展瞻仰参观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开展学习牛玉儒、任长霞、郑秀英等学习教育活动。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办《纲要》培训班20期,培训干部群众1000余人,农村牧区宣传文化站组织广大农牧民举办《纲要》知识竞赛3次,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税务杯”全旗青少年法律与公民道德知识竞赛、“6.26”禁毒宣传活动、“十位好母亲”、“十位好园丁”评选表彰等一系列活动,并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了旗内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部分公益性文化设施。广泛开展了“校园拒绝,家庭拒绝”活动,营造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以加星晋级为目标,精心组织了星级文明竞赛活动,集中时间开展了第六届“文明进万家”百日行动,命名“文明进万家”示范村5个,有效带动了农村的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了道德、治安、科技、文体、卫生、法律“六进社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对2002年以来第一届重新认定的鄂尔多斯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文明单位以及2008年新申报的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文明单位进行了验收复查,切实夯实文明基础。今年我旗重新申报市级文明单位29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3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5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兵1个,有8家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2家单位被自治区命名为区级文明单位。 五、紧贴实际,服务群众,加快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抓群众文体活动。主动对接群众科技文化需求,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正月十五灯谜展、焰火晚会、元宵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乌兰牧骑专场演出等文艺活动近百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每周由各中小学、幼儿园在苏里格广场组织一次专场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七一期间,举行了“庆七一歌会”大型文艺汇演,教师节举行了专场演出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在全旗引起了广泛反响。围绕文化教育年这个主题,联合学校、社区以广场为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少儿书画现场大赛、草原文化成就展、“石化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全旗文化户重新进行了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分等分类,明确职责。充分利用蒙古族传统敖包祭祀文化在我旗留存的优势以及蒙古族源远流长的歌舞文化,着手申报我旗为“草原敖包文化之乡”、和 “民族歌舞之乡”。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和广场文化,为干部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倡导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氛围。 2、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宣传思想工作考评要求,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调研。组织“三下乡”活动,全年举办理论宣讲180多场,受益农牧民3万多人;举办科技讲座195场,培训农牧民26000多人;举办文艺演出200多场,观众达1万多人;放映电影1750多场,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演出84场,为农牧民赠送科技图书600多册,科技信息报200多份。同时无偿开展卫生知识咨询、卫生保健、义务诊疗、技术帮扶。举办了乌审旗首届萨拉乌苏文化节民族地方文献和民族用品、工艺品展览,展出了由我旗文艺工作者创作的210多部体裁不同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和160件乐器、根雕、民族用品及工艺品。展览期间,自治区及市、旗各级领导和多位专家学者专程观看了展览,并给予了很高评价。注重工作创新,充分利用历代名人、革命志士、典故趣谈等相关资料整理成章,赋予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功能,成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新亮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3、抓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新文化投入方式,整合文化资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成一级文化站1个,2008年10月,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规模达10000平方米,集影剧院、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健身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全旗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工作全面铺开,在利用传统方式招商的同时,还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网上招商。目前已在鄂尔多斯旅游网旅游招商项目2个。引进并落地实施旅游业开发项目3个,对萨拉乌苏遗址、巴图湾水库、成吉思汗九游白纛进行综合开发,涉及引进资金1.84亿元,昭示着乌审西部第三产业发展将得到大幅推进,区域财政和农牧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启动了巴图湾景区改扩建工程,《乌审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萨拉乌苏旅游区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九游白纛游牧生态旅游区总体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预示着乌审旗旅游业从此将步入理性发展阶段。旅游业收入创历史新高,全旗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2008年7月,关于萨拉乌苏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做出规划文本)通过自治区级评审论证,部级规划论证审批已接近尾声。申报海流图庙、大石砭庙、巴图湾抗联旧址等14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乌审召庙、蒙古大汗国九足白徽遗址、梅林庙、十里梁古墓群、郭梁古墓群等8处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嘎拉图庙革命旧址、翁滚梁古墓群2处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嘎拉图庙革命旧址已经通过评审论证,顺利成为第六批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旗委政府委托乌审召生态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萨拉乌苏”、“乌审召”两个系列商标。系列商标共包括化工、燃料、皮张、毛肉、农作物、饲料、旅游业、药品、饭店、销售、建筑、房地产、工艺品等34类(件),此举为“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战略和拉动“四大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打响品牌化、推动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10月份,由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文管所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在萨拉乌苏遗址杨四沟湾萨拉乌苏组地层中挖掘发现了70多件披毛犀骨骼化石,1件鄂尔多斯人胫骨化石,1件鹿化石,1件羊化石。这是萨拉乌苏遗址出土化石数量较大,方位明确、地理位置准确的一次发掘。同时,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民政府委托,内蒙古文物局召集内蒙古文物专家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馆召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拉乌苏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自治区级专家论证会,《萨拉乌苏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已经顺利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投资500万元对乌审召庙进行全面修缮。 4、抓文化市场管理。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队伍,针对互联网、游戏机、音像、书刊等市场存在的问题,联合开展了专项检查整顿,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47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45台次,警告、处罚违规经营场所6家,依法查缴非法出版物200多本,非法出版音像制品3120余张,查处违规经营网吧5家。在全旗安装了“净网先锋”网吧管理平台,和区、市网络文化市场对接联网,实现了网吧的集中管理和全程监控,丰富了监督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打击了非法经营活动,促进了我旗文化与出版物市场健康有序、不断繁荣。 5、抓文学艺术创作。我旗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在打响品牌战、推动产业化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坚持面向群众、贴近基层、多出精品的思路,全年共创作舞蹈6个,歌曲25首,小品、相声4个,器乐节目4个,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完善了大型民族风情组舞《敖包乃日》,并赴西安、郑州等地演出,受到普遍欢迎。在8月份召开的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上,乌审旗乌兰牧骑以其精湛的技艺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集体演出金奖、团队一专多能奖等七项奖项。开展了全旗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征文大赛,并将优秀作文编辑成册,编纂出版了《乌审旗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乌审旗诗选》,着手收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乌审旗专版,目前,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六、增强素质,提高效能,进一步推进了宣传思想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学习教育,推进效能建设。建立并坚持了每周一理论学习的制度,采取自由讨论、集中辅导等多种形式,组织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两个条例”等学习20多场次,开展了向郑培民、牛玉儒、郑秀英等学习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部机关干部的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新闻系统组织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2、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创业竞赛。努力在宣传系统营造“充满正气、充满情谊、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树立了“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工作作风。在认真做好宣传思想本职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做好联系点工作,制定了联系点工作计划,多次深系点,为乡村理清发展思路,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一年来为联系点贫困户捐资2000多元;为帮扶户送去磷酸二铵7袋,碳酸氢氨24袋,折合人民币1800多元;部内领导干部还深系点指导了青贮、秋收工作,竭力改善贫困户生活;利用部内优势,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动贫困群众积极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为联系点农牧民进行政策、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等培训2次,联系点农牧民培训人员达200多人。 3、落实责任目标,加强干部管理。加强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总结工作、部署任务。开展了宣传思想工作考评活动,对宣传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任务,开创了争先创优的工作局面。切实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日常事务。建立了宣传思想工作责任制,把宣传思想工作落实到科室。实行“全员写新闻”制度,积极向《绿色乌审》、《鄂尔多斯日报》、《内蒙古日报》等媒体编发稿件,部内同志全年在鄂尔多斯日报发表新闻300多条。及时向市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上送信息,在市《宣传信息》上编发信息5条,自治区《宣传工作》编发2条。组织开展了调研活动,推出了一批调研文章,增强了宣传思想干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乌审旗委宣传部

2008年12月6日

上一篇:建筑规范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