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2 03:13:00

建筑学课程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设计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1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正常活动有70%都与视觉相关,人类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画面效果好给人们的是感性的美,当我们面对丰富的造型和色彩的时候,总会找到情感的共鸣。作品的情感是感情与经验的结合。被人们誉为“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所做的一些“色格子”设计及其形式受到现代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青睐,用于其作品中;“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里绘制的许多抽象的、充满想象的设计色彩作品,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当中;法国的色彩大师朗克罗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原理运用到建筑群设计的过程中,使形式单调的建筑群落由于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赋予了设计的思维和灵性。意象性的造型设计写生训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构形和构色的启示;设计的训练思维过程是对设计目标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善。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抽象效果建筑充分表现了个人的主观和修养,让人看后过目不忘、惊叹不已。

4结语

总之,设计不能只凭感觉,更多时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寻找各种表达方式,要把自己的设计意识转换为受众理解的语言形式。要通过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得出相应的语言形式表达设计意识,通过限制造型的理性的设计意识,绘制出无限魅力的艺术作品。

作者:张敏 单位:张敏

参考文献: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2篇

针对目前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从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运用、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思路,并从“教”和“学”两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教学;建筑力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07;TU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4803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工程中最基本的力学问题,如房屋结构中的梁、柱等构件的受力,以及在荷载作用下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变形等。此类问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在专业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力学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一、学习建筑力学的必要性

建筑力学是专门为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教材一般都将这三部分内容加以删减、精简、浓缩和改写,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力学基本原理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围绕数值分析、计算组织教学。

学习建筑力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构件的传力途径,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相关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建筑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建筑力学教学内容为后续的建筑结构选型作了准备和铺垫,使复杂的力学原理和工程问题变得简单,可以

用浅显的、容易懂的经验和常识进行阐述和解释。

二、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工程知识和工程结构概念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力学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往工程方向发展,因此,建筑力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能力、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及问题:首先,教材选择较为局限,大多数教材都以三大力学部分内容为主,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课时不够内容取舍难;教材内容与

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距,

结合工程实践的例子少,教与学脱节。其次,建筑力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及相关专业术语还不甚了解, 导致上课没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有诸多计算问题,如微积分应用等,这对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难度;课时量的压缩使课程学习进度加快,学生在课外需花大量时间加以巩固。

为此,探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建筑力学十分必要。

三、如何学习建筑力学

(一)调整教学内容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选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周国瑾等编著)作为教材,该教材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等专业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内容加以综合、归类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以掌握概念为基础,突出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安全方面的考虑,如雨篷、塔吊、烟囱等的受力分析,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以解析分析和计算为手段,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对建筑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建筑结构选型和相关建筑模型制作作准备和铺垫[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重点内容。考虑建筑力学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行为,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调整思路如下:(1)在绪论部分介绍与建筑结构有关的术语及荷载的传递等,强化结构计算,特别是支座、杆件的简化,

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初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以及与工程实际构件计算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重要性。(2)将空间力系的计算与平面力系结合,作为平面力系的延伸,不单独讲解,并将物体的重心相关内容合并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3)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压缩定理和公理的推导

课时,增加受力图分析和相关计算课学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4)将结构力学中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放入静力学部分约束与约束反力的计算中,通过了解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则,理解约束的种类和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习计算约束反力,便于分析结构支座平衡问题,从而可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静定结构支座反力计算和杆系结构体系的计算讲解更为深入和透彻。(5)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由单跨到多跨,再到刚架,逐层深入,由易到难。把梁的变形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放在一起,可以将挠曲线方程计算位移和用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联系在一起,前后衔接,精简内容。

(二)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激情,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头脑风暴法,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2-3]。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翻阅与教材有关的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教学道具,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如何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关联,

让学生掌握什么,如何

应用。这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4]。如讲空间一力对坐标轴之矩时,用开窗户或开门来举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力矩的计算。对于平面图形的几何特性中惯性矩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工程中柱的截面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对x轴和y轴的惯性矩分别为Ix和Iy,让学生判断对于矩形柱截面,在柱网中如何摆放柱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轴的截面惯性矩的认识,并用惯性矩的概念去解释一些结构构件受力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建筑力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杆件的轴向拉伸和压缩时,内力分布及单元体的受力比较抽象,通过

动画演示,抽象的内容简单化,针对性和趣味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必要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有力学的概念,能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处理基本的构件受力问题,避免给后续的结构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有的概念较抽象,要调动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力偶矩的概念,让学生联想手持方向盘的感觉,以此解释、分析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偶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公式和基本定律的推导要注意讲解分析思路,提出其内在规律。各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并展开横向、纵向比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正确应用公式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体系更系统化。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

创新能力。比如讲完拉压杆的轴力和轴力图后,让学生思考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杆件截面在有缺口和无缺口两种情况下的破坏情况,从而引出应力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四、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教学的预期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一致的。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找到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国瑾,施美丽,张景良.建筑力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2] 严晓新.建筑力学教学新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28(1): 175-177.

[3] 王智超.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0,36(35): 204-205.

[4] 王凤波,曹朝雷,胡颖.建筑力学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山西建筑, 2011,37(36): 226-227.

Building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HAN Fengxia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chi 830047, P. R.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s of building mechanics in architectur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of architecture,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he architecture students learn building mechanics course and gave the idea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se ideas can b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再认识

1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听完课后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决,尽管学习了课本内容,但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不能很好理解和自觉运用结构知识,即缺少基本的结构意识。作为任课老师,这种现象引起笔者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所授课程和授课对象两方面入手,研究“输入”和“接受”的认知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结构意识,而不是固守课本,照本宣科,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建筑结构。在汉语中“建筑”一词有多重含义。狭义上,最通俗的理解便是日常所指的房屋;另外,还有作动词用时指建设筑造之意。广义上,“建筑”一词有在哲学中“上层建筑”的使用,指得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1]“结构”一词用法也相当丰富。从微观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到宏观的天体、宇宙结构;到社会生活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撰写文章的结构关系、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等等。“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和“结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含义便有了特指。建筑结构——建筑物承担外力的部分,以及它们的构造。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给出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的承重骨架体系”。[2]可见“建筑结构”是研究建筑物的承重骨架部分的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2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建筑学本科的学制可以达到五年,所学课程众多。主要包含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个大类,而建筑结构就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结构是众多源泉中的一支。由于中文的一词多义,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借助Archi-tecture,Building,Constru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来理解。Architec-ture的翻译是建筑学,其含义是人们对即将创建的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包含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的美观等方面,可将其作为“上层建筑”,归为指导思想的层面来理解。Building的翻译是建筑物,其含义是一栋楼房,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将“建筑”的这一层次,理解为建筑的“本体物质存在”。Construction的翻译是建造施工、建设、结构,其含义是将建筑材料进行组合达到所需的要求,在这一层次“建筑”可以理解为“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个过程,是在“上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下,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建造,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建筑”一词的含义清晰的分为了三个层次。建筑学专业的工作侧重固然是“A”,但好的设计必须拥有对设计对象本体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是有源之水,否则只能是凭空想象;建筑师只有对建造的过程深刻了理解,才能设计出可以建造实现的建筑物;有了物质实现,这在建筑的艺术表达层面,也使美观和思想具有了实际载体,利用结构作为造型的手段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潮流。所以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是必须的。

3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目标

3.1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安全”、“适用”、“美观”。从目前众多教材可以看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往往简单地把土木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进行删减压缩,合并成一本教材。其主要的逻辑,是在“安全”的范畴内结合材料知识,进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验证,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内容。而在宏观层面结构的“适用”问题,教材中却很少讨论,导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概念,就进入到了无尽的公式海洋和计算中,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美观”这一原则中的内容,即结构所带来的造型能力,更是几乎没有提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结构进行认知,知道什么是结构以及常见结构类型;然后,从中观解决方案设计时的适用、甚至造型问题,学会在设计中对结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及造型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最后,在微观层次能够进行简单的验算,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解决常见的工程问题。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应当是从宏观向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来讲,如果遵循如此的规律,想必会有更好的效果。3.2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认知,然后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最后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如今应用型教学指导思想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重心应放在课程层次前两个方面——宏观认知和中观应用,学习的重心是为了更好的设计,而并非微观层次计算能力的过度训练。

4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再认识

对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进行了分析之后,很明确其是有层次的,那么教学工作便不能够只强化例如计算能力的一面,而应该根据课程的层次,多方面立体化的来进行。4.1教学原则。4.1.1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奠定建筑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结构意识和应用结构知识的前提。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应用结构知识进行设计工作,甚至完成结构的计算工作。4.1.2注重实际应用。学以致用,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实的意义就是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注重结构问题,在将来的实践中能够良好的与专业工程师沟通。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4.1.3引入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是教学的有利工具,专业课程的教学要能与时俱进。在如今信息化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的教学也要尝试将新的技术引入,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来。例如BIM技术,可以利用软件让同学们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的建造结构,加深对结构生成的过程的理解。4.2教学内容。根据建筑结构课程层次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基本结构的认知、结构的应用选型、结构的计算。基本结构的认知包含了结构的基本概念、当代常见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应用选型结合设计了解和掌握何种类型的结构适合何种建筑,满足其功能和造型的需求;结构计算,是在力学和材料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常见结构类型的计算能力。4.3教学方式。4.3.1讲授、考试。对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讲授法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大的信息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在结构课程中,有很多基础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存在。进行考试又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给学生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技能带来外界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建筑“安全性”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验证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有意义。4.3.2发言、讨论。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课后自主研究,从结构的角度去认知和点评一栋建筑,并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进行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结构课程,能够将课堂氛围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将过去的被动听课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课堂的发言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这点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方式针对建筑结构在建筑“适用性”的原则的学习比较有效,可以使学生达到自主认知和理解的目的,什么类型的结构形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建筑类型,有什么特点,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4.3.3实践、应用。建筑学专业现在常见的授课模式是设计课和理论课分离。通常一门理论课授课完毕,学期末进行考试,整个课程就结束了。但理论课最终对于设计的作用却无从检验。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设计,将基础知识运用到设计中,这是基础课的最佳效果。在设计课中如果能够穿插结构知识的具体专题,进行知识强化训练,有助于同学们有意识将结构知识运用于设计中,而不是学习完了,就将书本放到一边,理论脱离实践。例如高年级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设计课程,就可以进行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专题的强化,将其模块化嵌入到设计课中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大块的知识进行分割,让学生在专题的设计中消化吸收相对比较小的知识点并付诸实践。

5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建筑和结构的内涵,肯定了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发现其内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内涵,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从宏观到微观,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对于建筑学专业更应该注重被忽略的认知和应用层次的训练;最后,思考对于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应当多元化的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能够应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课程的再度认识带来的只是理论的想法,更多的工作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检验。

作者:文博 单位: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4篇

针对我国眼下高校房屋建筑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构造与设计相结合、融入新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对房屋建筑学的具体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有效提升现阶段的建筑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筑构造,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随着如今我国建筑构造学的不断发展,在如今的建设单位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专业院校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这对于高校房屋建筑学的授课质量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当前阶段房屋建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学构造设计存在着脱节的情况

在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筑结构学与建筑设计学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问题[1]。在当前我国的建筑专业院校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在实际的房屋建筑学授课过程中将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分为两大模块进行讲解[2]。在建筑设计的方面,教师主要对学生传授一种建筑功能组织,建筑空间美感以及对建筑整体艺术特征把握的讲解;而在建筑构造环节讲解的主要是建筑的构造特点以及构造特点形成的原因。因此也就可以看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脱节的情况。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就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误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在实际的理论知识运用的环节也就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理论应用能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整个房屋建筑学课程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3]。

1.2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授课的方式存在着一定不足是阻碍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的又一大阻力[4]。由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方面对于房屋建筑的实际构造施工存在着一定落后的情况,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于新式房屋的建筑构造也没有相关的普及。例如在实际的防水措施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中的方法还是老式的排水做法,而对于新兴的地下室防水措施并没有提及,对于生态建筑以及节能建筑的相关概念则更是没有介绍。在如今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体建筑技术的感性认知缺少一定的培养,因此对眼下的房屋建筑学改革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2现阶段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正确方向

2.1在教学中注意构造与设计的结合

在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学授课过程中,想要使房屋建筑学授课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首先现阶段的人员应该在构造与设计的结合角度对整个房屋建筑学进行分析,从而使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整体的授课质量得到有效的把握。在结合的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教师可以将课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同时出示几组建筑设计图纸,让不同的小组进行自行选择,随后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该图纸的建筑构造设计,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建筑方案与建筑构造相关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所学习理论知识的用处,促进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能够使现阶段的房屋建筑教学的客场改革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2教学环节注意新技术的融入

在如今的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过程中的技术在现阶段也在不断的革新之中。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存在着时间方面的限制,因此在教材编写的环节可能会对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新技术进行遗漏。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想要使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改革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当下的教学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建筑行业新技术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际的理论知识应用环节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所淘汰。在教师对教学的新技术进行教学的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同时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例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及课外出版物的使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建筑行业的新兴技术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短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新兴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对新兴的技术进行掌握和了解,促进现阶段房屋建筑学整体课程改革的有效深化落实。

2.3在教学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建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点,在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学授课环节,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良好结合,促进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的快速贯彻落实。例如,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际的建筑工地进行现场的观摩,使学生在观摩工程实际的环节对于墙面装修、变形缝以及墙体构造等节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对施工过程中应用某种技术(如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要素进行解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现阶段的学生在房屋建筑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和了解,从而使眼下房屋建筑学的客场改革能够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房屋建筑学的授课质量。

3结语

在当前阶段的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建筑构造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虽然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于房屋建筑学的整体课程改革必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实际上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学教学在建筑学构造与建筑学设计结合以及教师的授课手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以上这一点,眼下的房屋建筑学教育人员应该从注意构造与设计的结合、注意新技术的融入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改革,从而使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房屋建筑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方芳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付颖,吴志强.《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索———处理好课程设计和建筑构造教学的关系[J].科技广场,2010(10):169-171.

[2]王嘉琪,段旻,王秀振,等.应用型本科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157-158.

[3]陈彩营,马路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浅谈《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5(9):223.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绘图能力;实地调研

房屋建筑学是跟建筑工程相关的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学生初步了解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基本构造、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和进行必备的知识储备。房屋建筑学这门课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结束后,为了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基本构造,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各种规范、图集和设计参考资料的能力,特地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建筑设计和绘图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房屋建筑学部分内容琐碎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佳;课程设计中问题层出不穷,设计成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以下教学思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课程设计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顺序

目前,市面上针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编写的教材很多,但不少教材内容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陈旧或已淘汰的构造做法(如油毡防水、施工缝的处理等内容)加以撇除,换之为新的、实用的构造处理手法加以讲解。对于教材中部分琐碎、枯燥的构造内容(如吊顶、栏杆扶手、木门窗的构造等)大胆删除,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部位构造(如墙体、楼梯、屋顶等)重点讲解。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课次序:先讲授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在学生对建筑基本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避免发生学生在开学初期学习的设计原理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已经大部分被遗忘。为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补充讲解建筑发展史,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典型建筑(如中国的四合院、西方欧式建筑的特点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典型建筑分析更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些建筑在当代如何设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功能需求和体现建筑的艺术美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换位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精心准备教学PPT,根据教学需要在PPT中放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照片,到不同的施工现场拍摄,收集重点部位(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等)的实际施工处理手法。教学实践证明对某些构造如屋面防水、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等,在课堂讲授中先播放实际工程施工录像,再讲解对应的构造处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对于比较抽象的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天正建筑以及SkechUp软件自建典型的建筑模型,充分利用这两个软件自带的人物、家具、设备库以及仿真动态实时观察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外到内观察建筑模型,感受不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房间高度确定时,用SkechUp软件自建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在其中放入相同的虚拟人物、家具设备和灯具等模型,让学生观察房间高度对实际使用的影响。此外,自建相同高度不同面积、相同面积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放入虚拟人物、家具设备,让学生体会房间高而窄、宽而矮所带来的视觉区别。在讲解建筑立面设计时,事先采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面图。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天正建筑软件的立面门窗、阳台替换,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立面门窗和阳台造型,引起整个建筑立面在建筑美学方面上的变化。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模型演示,让学生感觉非常新奇,不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自学这两个软件的热情。不少学生会在课外主动自学这两个软件,在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有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绘图能力的训练

我校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期末时才开始进行第一次独立的课程设计。时隔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建筑制图要求,如建筑平、立、剖图上哪些部位需要用粗实线绘制,哪些部位需要用中实线或细实线绘制,粗、中、细实线的线宽是多少,尺寸线间距是多少,轴号的直径是多少,文字标注该用几号字等,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直接让学生在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中皆可能出现草书和行书,更不要提所绘制的设计图符合建筑制图的要求了。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应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练长仿宋字。为了避免学生不好好练字,特别要准备长仿宋字的字帖,字帖中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常用的建筑术语。学生用半透明的临摹纸进行临摹,每周交两张练字纸,写得不好的重写。期中进行随堂写字测试,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写字评为差的学生重点管理,强化练字。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写字成绩也应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绘图不符合制图要求这一现象,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补充讲解建筑制图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分次要求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墙身剖面、楼梯剖面等内容进行抄绘。对学生抄绘的图,要进行逐一指正,对不符合制图要求的退回修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张抄绘图往往问题百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退修,情况严重的甚至重画。但经过这一严格要求的抄绘后,会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避免抄绘图退修或重绘,在后继的抄绘中,学生会严格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绘图,杜绝期末课程设计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的现象。学生在抄绘图纸的过程中,会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表达的基本方法,为课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学校房屋建筑学期末课程设计三个题目,分别是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以及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对于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设计难度相对较小;而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尤其是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因此,在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各自的功能要求、不同功能的房间或空间设计的要点、单个房间或空间如何串联形成建筑整体、哪些造型手法会使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并体现建筑的审美需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理解设计意图并学习设计手法。课程教学结束前三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班学生按照设计题目分为三大组完成“身边的建筑”调研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设计题目对校园周边指定的住宅楼、中学楼或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调查体验、拍照记录,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指定设计题目的方案构思,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五、重视初步设计审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第一周进行初步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方案构思评价和草图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学生应完成方案初步构思,即完成建筑平面组合,绘制方案构思简图。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以组为单位,先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方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点评。课程设计第二天,学生开始进行草图设计。由于方案构思比较粗略,很多具体尺寸并没有被确定,因此在草图设计阶段,为方便学生修改,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符合制图规范,所有线条一律用细线绘制。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查阅设计规范,尤其要注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题目对应的《住宅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这些和设计有关的规范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事先讲解,但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给予不断强调。草图设计阶段不需要绘制全套图纸,只需要绘制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以及正立面图。学生绘制完毕的设计草图,教师要逐一审查,直到设计合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绘制正式图纸。在绘制正式图纸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严格按照建筑制图规范绘图,由于有了前期抄绘图纸的经验,学生在该阶段普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六、结语

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不能只依靠课程设计的短短两周时间,而要从学期初始就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精心地备课,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能力的准备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及时返回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除学生的努力之外,教师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广泛阅读,不断进修,掌握最新技术以及有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上好房建课,指导好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赵冰华,喻骁.土木工程CAD+天正建筑基础实例教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设计 工业建筑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

《房屋建筑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城乡规划等多个专业开设,涉及学生面广量大,并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介绍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房屋建筑的构造原理与构造方法等基本知识。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本课程对于所有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专业均是一门基础课程。如何让本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至关重要。

一、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该课程涵盖了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涉及公共建筑设计、民用建筑设计、单层厂房设计、多层厂房设计,对于厂房设计这部分内容只是一带而过的讲授,学生也是一知半解。

(二)该课程的内容大多数为国家的规范、标准的解释,内容枯燥无味,在课堂中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较困难。由于该课程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专业课程,对大部分建筑、建筑构件等概念无具体的认识,再加上大部分上课都是课堂理论教学,学习效果甚微,存在黑板上盖楼的现象。

(三)由于土木CAD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学生认为手工设计、作图已经过时,对平时的手工大作业敷衍了事,造成对基本设计原理和制图标准掌握较差,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至于越学越对本课程不感兴趣。

(四)教材中的作业、插图较陈旧,无法跟实际工程相衔接。

二、解决方法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应用性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教学,配合挂图、录像,但受可实际参观的建筑工地的限制、学生在课外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掌握和处理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加强多媒体立体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将发生较大的变革,在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与知识的扩充及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课件密集的知识量,使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机的结合。同时多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施工图动手制作相关模型,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制作楼梯间、基础等模型。

(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教授学生虽然易懂,但真正让学生动手设计时,学生会出现无从动手的尴尬局面。而立体化多媒体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强调“协作学习”等。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课后以自主学习为主,对于像《房屋建筑学》这类课后需不断自学的课程,多层次的知识信息的组合将使学生学习更加合理、学习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三)利用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可以使《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和优化教育资源,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建筑教育普及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满足教学内容更新经常化、教学活动实施手段多样化、学生学习合理化等新的教育教学标准。

(四)在作大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用计算机绘制较简单的图,但数量不超过3张,其他作业还是采用手工作图,其中有一张图纸要上墨线。可以避免学生应付做作业。

(五)在开学初安排8个学时的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认识建筑,为理论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六)大力推广使用国内优秀教材。以知识点为单元组织教学,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建筑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

(七)以网络为基础,课件上网,优秀作业展示,逐步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八)在授课过程中,国内建筑和国外建筑设计方法、风格同步讲授,同时多讲国内优秀建筑的设计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房屋建筑学课程课堂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应贯穿于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打破单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和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授的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用精炼的语言结合板书可将复杂问题讲得清楚透彻,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对问题的阐述,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问进行分析,对概念及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诠释。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够做到同步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很难直观展示图像,传递信息量相对较小,并且因教师个体差异及授课方式的不同,课程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媒体手段可生动形象地展示复杂的空间关系,难以想象、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便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另外多媒体教学显着的特点是教学信息量大,可有效节约课堂教学课时,便于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工程实例的多媒体展示,可扩充课程信息量。便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构造、材料。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7篇

全英教学已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不可抗拒的趋势。本文结合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建筑技术科学类专业课程进行全英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此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学改革;建筑技术科学;全英教学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82高[2001]4号)中明确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全英教学已成为我国各大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广东外语外贸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已逐步推行全英教学,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1]。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对全英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2-5],包括对全英教学的理论基础的总结,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全英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对全英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和经验的探讨,等等。这些研究为我国高等院校实施全英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英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共性问题的讨论,对具体某一方向专业课程全英教学改革的探讨不多[1]。在任何教学改革中,不同学科所面临的任务目标和难点问题各不相同,它们在全英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自然也不尽相同。针对建筑技术科学类专业课程全英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讨论,是本文的主要目的。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华侨大学把全英教学模式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华侨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明确指出:在今后五至八年内,要努力实现全英课程和双语课程占课程总量20%的发展目标。为此,华侨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全英教学专业试点建设(如经济学、计算机、工商管理等多个专业的中美联合培养国际班)、二级学院全英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全英授课教师资格认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笔者作为第二批通过学校全英授课资格认定的专业教师,希望结合近年来在建筑学院全英教学的改革经验(尤其是建筑技术科学类全英授课专业课程的改革设想和经验总结),对建筑学方向全英教学改革存在的难度问题和改革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此类专业课程的全英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2全英教学模式及意义

“全英教学是一种浸泡式教学,即以目标语为媒介教授其他科目知识,目标语的习得作为副产品而获得[2]。”这种浸泡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在北美地区提出并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在全球得到广泛推行并深受好评。这种教学模式的良好效果被大量实践所证实,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特别是在提高学生接受性技能、文化意识和社会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显著[3,6]。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设置中,专业英语课一直是一门重要课程[7,8],其授课内容及目的主要是通过讲授建筑类专业文献的英语词汇、语法特点和行文结构,着重培养学生对外文专业文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建筑学专业英语词汇、专业术语,能独立阅读和理解本专业英语书籍和文献,达到能够有效获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外文国际科技信息。这些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尤其是在英语环境的知识搜索和获取能力,但是和“浸泡式”全英教学专业课程仍有较大区别[9]。专业课程的全英教学模式是对某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程,全程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传授,强调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交流和互动,并用英语完成作业和考试等,使母语不是英文的学生在英语“浸泡”中,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在于:师生对全英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课程内容的精选和知识点的取舍,等等。当前,全英教学模式建设已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建筑学院开设全英模式的专业课程已经在众多学校得到了尝试和实践。建筑物理等技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学的核心课程,是建设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技术(尤其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一手技术资料)绝大多数是以英语为载体。对这类课程进行全英教育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自学能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建筑学学生有重要意义。

3问题分析和对策讨论

任何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建筑技术科学类专业课全英教学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势必也会遇到各种阻碍,我们在全英模式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对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对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讨论。

3.1如何进行教学对象的合理选取

浸泡式全英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同一年段、同一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在“大学英语”课程的等级分班中就有所差异,通过英语4、6级考试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全英授课的教学模式,如果不对选课同学进行合理筛选和取舍,容易造成部分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因难以适应全英教学模式,而影响他们对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会滋生厌学、畏学的情绪。而且课堂讨论和互动都是在全英环境下进行,无法适应的学生反过来会影响整体班级的教学效果。合理选取教学对象是各专业课程在全英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在改革初期,师生对新模式适应性最差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个问题往往容易被学院领导和任课老师所忽视,有时甚至为了完成学校下达指标或追求“教改规模”而不加取舍地将每个学生纳入全英课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学校、学院分管领导及任课老师都应该提高认识,摒弃授课学生数越多越好的思想,合理制定选课学生的进入门槛,严格控制选课人数。必要时可以增设几次“试听课”,在试听过程中再次进行师生双选过程,进一步确保教学对象的合适选取。

3.2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如何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是全英教学改革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4,10]。全英教学势必要求学生投入更多额外的精力用于克服语言障碍,即便是对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进行授课,教学进度也应该比平时的母语教学更慢、更耐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也不宜过多。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确保“少而精”的内容设置,是全英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建筑技术科学类专业课教改中同样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以建筑物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涉及的内容甚多,包含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原本的汉语授课情况下,该课程就往往因为内容繁多、理论概念晦涩等特点,成为建筑学学生不太兴趣甚至畏惧的一门科目[11]。对这类课程进行全英教学改革,就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强调“少而精”的设计原则。我们“建筑物理”相关课程的全英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先由授课老师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和筛选,划定大致内容,并贯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11],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甚至课程考核等内容的设计过程。现阶段我们将课程内容限定为“建筑声学”范围,并只精选“厅堂音质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尝试通过基本概念讲解、参数测量实验、模拟软件学习等章节,将全英教学贯穿到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教学和上机操作等各个环节。之所以选取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出于对“内容重要度”、“内容教学量”、“学生兴趣度”、“易操作性”等角度的考量,因为这个部分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这部分内容是“建筑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往往是最受建筑学学生喜欢和兴趣的内容。(2)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量适中,而且与“建筑声学”其他部分内容相比,这个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概念相对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公式推导(相比而言,“建筑隔声”等其他部分的理论概念就更晦涩难懂一些)。(3)这部分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经典的分析案例众多、实验场地和仪器一应俱全、软件模拟工具非常成熟,极有利于将“浸泡式”全英教学模式贯穿到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

3.3如何进行考评制度的合理设置

在课程结束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考评,也是每次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浸泡式”全英授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言,如何进行考评制度的合理设置,以获得对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客观准确评价,是全英教学改革必然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英授课的目的是讲授专业知识,而不是专业英语,因此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仍然应该是考核的重点。在建筑技术科学类专业课程中,我们建议基于原有课程的考核基础上进行变革,考试形式可以仍然采取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两个部分: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自行编制专业知识的英语题库,在评卷过程中,以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主,避免过多地注重英语语法和结构等细节问题。另外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考查,记录每组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表现,交流讨论过程中限定使用全英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重点仍是考查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全英教学不等于英语教学,也不等于专业英语教学,它强调的是一种浸泡式教学,是以英语为媒介教授其他科目知识,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英语学习和表达能力、提高英语综合水平。笔者课题组在全英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改革中仍处于准备和摸索阶段,本文从全英教学对建筑专业课程的意义、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激发各位同仁一起在建筑学全英教学道路上继续探索。

作者:欧达毅 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应东.金融专业课程与全英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04):83-86.

[2]蔡芸.对全英教学的看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1(04):36-38.

[5]卿崧.关于全英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174-175.

[6]蔡小丽.国际商务管理全英教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S1):64-67.

[7]黄登峰,张振霞.建筑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2):144-148.

[8]吕惠卿.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35-137.

[9]谢应东.对金融专业课程全英教学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05(S1):34-37.

[10]王昊翔.“操作系统”全英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266-268.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8篇

作者简介:廖荣(1964-),女,兰州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研究,(E-mail)。

摘要:从课程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9903房屋建筑学是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等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广,既有内容繁多的建筑设计规范,又有抽象的设计理念以及繁多的构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入手。近年来,受到学时减少、教材陈旧及生源质量欠佳的影响,教师教学压力增大,作为培养工程一线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思考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1]。

一、确立适宜的教学理念

房屋建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多且面面俱到,无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对将来从事一线工作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房屋空间系统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工程应用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出发,以“必须”和“够用”为度,树立满足实际应用的教学理念,将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知识模块:即房屋建筑构造原理(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房屋建筑图识读,重点加强房屋构造原理的知识掌握;同时辅以专业教学实习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体现实用性和综合性。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建筑构造部分。例如:刚性基础、墙体中的墙体承重体系、门窗一章中的木窗等在实际生活中已不适应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形势,基本不再使用,但教材却占据大量篇幅。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而在教材中并未加涉及。例如:屋面材料中的沥青卷材,现早已被SBS、APP改性沥青卷材或三元乙丙代替,而教材中沥青卷材却是重点,新材料被一笔代过;再如墙体保温,国家节能标准已实施多年,教材介绍较少,此类问题在此不一一例举。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此部分内容的课时,适当增加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的讲述,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二)构造内容要立足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构造教学的难点是建筑构造方式种类繁多,做法各异,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而不知在实际中的应用,因而在讲授构造内容时要向学生阐明不同的构造方式都基于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造的重点是向学生讲明构造与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自然环境、建筑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它们间的关系决定了不同构造做法中的材料的选择和结合方式。新材料、新技术虽然造就出新的构造形式,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会改变[2],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关键。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从“建筑—凝固的艺术”作为切入口,从建筑的发展史开始讲述,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在课程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避免“满堂灌”。如在建筑构造概述章节,启发学生思考教学楼的组成,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只需将教学楼组成的六大部分及其它构配件进行条理化归纳即可[3]。

(二)开放式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感性认识对巩固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构造讲述时通过模型认识构造,从认识开始逐步深入,在交流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问“构造是如何组成的,怎么做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同时配合绘构造图作业,学生学习效果及积极性显著提升。

以建筑物进行直观教学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组织参观前,教师应就此次参观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以减少盲目性。如参观单层工业厂房,首先提出观察单层工业厂房受力体系、纵横向受力构件及其它构配件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在参观中教师对重点部位着重讲解,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参观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文字、绘图、挂图、图片演示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教学生动化。多媒体课件有集文字、声音、图片演示为一体的功效,且有知识密度大,素材多样、形象直观的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讲述屋顶一章时,屋面细部构造中的泛水由于基层的不同做法也不同,此时用幻灯片就可清楚地了解砖墙和钢筋砼墙处构造的差别。但也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尽管生动活泼,但一味采用学生犹如“看热闹”,不利于消化掌握知识要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4]。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教学。在房屋构造原理的学习时,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动手能力较差,真正到工程设计时,学生无从下手,因而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从识图、抄绘图入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看懂弄通建筑施工图纸是将来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可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每章布置构造图的识读及绘制作业。如在讲述楼梯一章时,为解决楼梯口下作进出口净高不够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楼梯实物,了解双跑楼梯设计及楼梯剖面绘图,知晓在设计时如何实现,启发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二)建筑构造融入课程设计,加强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是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一次总结,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应用于自己设计的建筑,而且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在布置课程设计时通常对构造技术要求较少,造成学生以为建筑构造不是设计内容,在设计时经常抛开构造技术而单纯的追求形式和空间。因此,在下达任务书时,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而且内容要涵盖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部分,同时要提出学生应查阅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标准图集。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应选择相对简单的砖混结构住宅楼、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教师可给出若干平面方案,也可由学生自拟方案,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

课程设计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构造设计对建筑形式、空间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能否实现,而不是在施工图设计时才想办法解决。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如在方案阶段:门窗的选择、卫生间的布局、楼梯数量及位置等,教师不宜详细回答,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应启发学生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程设计结束前,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评图,帮助学生分析图纸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给出成绩。评图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由设计者先介绍自己的图纸及设计体会,再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对优秀的作品积极肯定,对出现的问题指出不足及解决的措施,使课程设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虽然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新建筑,2000(1):8-11.

[2]岳鹏,赵西平,等.技术新形势下的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26-130.

[3]叶飞.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57-60.

[4]李震.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法探析[J].安徽建筑,2012(3):52.

[5]韩雁娟,朱文正.房屋建筑学教学课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54-56.

Teaching method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urse

LIAO Ro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P. R. China)

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urse was illustrated from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idea, knowledge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teaching link.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stud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reforming an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s were proposed.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 内容 手段 方法 改革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包括了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室内设计等,内容繁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同时涉及到建筑材料、结构、施工、设备和建筑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涉及的专业面较广。未来课程内容将日益增多,涉及面会越来越广,目前建筑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行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已不再适合,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本文重点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不断推陈出新和广泛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针对上述情况,面授教学内容应体现概括性,我们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要从整体上把握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来指导学习方法。

该课程关系到能否为社会输送其需要的专业人才,能否为毕业设计和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十分重视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是如此,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不同的时期应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理论知识,应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和补充,根据具体情况,使得实践技能得以长久的发展,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1 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证的前提下,充实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适当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其他的课程内容的压缩,将添加新内容的重复。添加这些知识,减少建筑节能建筑设计趋势,加大对隔离墙空心陶瓷块的应用,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节约能源,这样既可以防止热在冬季损失。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筑设计和施工,使学生了解这些元素来提高他们的建筑节能意识。

1.2 一部分是民用建筑,另一部分是工业建筑,这是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架构课程所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工业建筑的应用范围狭窄,民用建筑应用范围的最广泛,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面对这一现实,教学内容重点介绍民用建筑。目前,毕业生的主要流是一个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建筑设计和结构的基本原理。大多数的毕业生直接或间接从事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使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现象,它需要更多实际工程实例解释和上教科书在原则方面介绍,本文的课本知识,增加实例来提高学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当前情况,将争取一些实际工程实例吸收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他们能敏捷掌握知识。同时,针对介绍一些最好的科学论文,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了解这个主题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

2 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注意教学“建筑架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组织学生自己访问一些代表性的建筑,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概述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原理、经验架构风格和基地环境集成设计技术,让学生对建筑设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此外,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建筑工地,让学生了解施工过程,为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体结构的施工实践,认知练习,要求每个学生独特实习报告实践上分析,总结收获,效果显著。

2.2 利用视频辅助教学、时间、可以打破季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现代教学手段,在任何时候研究和观察建筑,和传统教学结合得当,学生的困难在于对关键问题的理解,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组织学生观看“美国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等视频,但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一些建筑结构的节点,这两个图像和直觉,效果很好。此外,鉴于这个课程的特点,生产和购买数百张图像,购买一些CD,使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辅助工具,使用出差的机会,把一些特色建筑和环境素描图片。

2.3 搞好课程设计知识的目的是使用知识为社会服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相对来说最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知识来建筑设计能力。因此,选择的建筑设计,试图接近现实,并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出该计划一个指导不合理的地方,课程设计共有两周,要求每个学生独特设计,不完全相同,安排在一个学期,包括建筑设计规范和图纸两部分,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管教学过程更加紧张,但这个设计使学生大丰收,使课堂知识可以深化和敏捷地使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

3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水平,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1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关键内容进一步来说,容易内容详细的内容点一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提倡启发式教学。所以,学生们不会因为困难或内容简单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参与热情,学生不仅是站在观察者的位置,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表达,调整自己的演讲时间表,有时一个疑问,有时问题,让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该行列的意识研究的知识。

3.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为了不产生学生思维惰性,影响学习效果,我们要避免以前那种只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他的阅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学生在学校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必须计划和准备。给学生自学提纲和引导列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或基于自学的原则,自学然后总结,让学生分析、讨论,在这样的概念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堂研讨会,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问题能力,经过仔细思考、分析,并提出了特定的视图,培养学生用一个项目来参考材料,让学生设置广泛的讨论、思考,但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后将作进一步探索,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使《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叶列平,石永久,江见鲸.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建筑学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建筑学专业 绘画课程 教学改革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的基本技术素质和学术、艺术素养,熟练掌握建筑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很强的使用设计技术工具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建筑设计和科研单位,从事设计与城乡建设管理等工作。经过几年的工程实习锻炼,通过有关国家考试的学生可以成为注册建筑师或成为城乡建设系统的国家公务员。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筑学专业需要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建筑绘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必须结合计算机应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1.调整技法训练与相关知识传授的比例

建筑绘画教学大纲要求以技法训练为主,相关知识则以帮助理解、掌握技法的够用为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难度很大的技法,现在用电脑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因此,对于一些耗时过多的技法训练有选择地放弃,相应加大相关知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及色彩运用能力。为此,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掌握适当的技法训练和相关知识传授的比例尤为必要。

1.1丰富授课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建筑是一个高度综合、涉及面很广的艺术门类。以往的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加之以简单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为主,理性知识多而感性材料少,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机械被动地学习。如果利用投影仪进行静态的画面演示,利用电脑技术的动画、音响和教师简单的讲解,就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溶入情景,进而发现、联想、模仿、创作,从而提高绘画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现在,电脑可以帮助人完成很多设计,设计师之间竞争的焦点实际上是创意,而创意的来源是多方面训练的结果。因此,在建筑绘画课中,我们尽量加入建筑美学、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多涉猎一些艺术领域,如音乐、美术、诗歌等等,为将来的设计表现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

1.2技法训练有主有次。

虽然电脑可替代人做很多技法,但手绘技法训练仍是不可或缺的。手绘练习不单单是重复的技法训练,还是一个手、眼、脑协调的训练,能锻炼构图能力、造型能力、光色运用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手绘技法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侧重点与以前不太相同,像删减了过去作为正规表现技法的水彩、水粉的很多基础练习,而增加了快速表现的内容,并加强了建筑钢笔画及建筑速写的训练,努力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上入手,训练其快速造型的能力。

电脑设计只能帮助我们最后成图,而前期的设计素材积累及展现构思、表现立意主要靠草图,草图的勾画主要体现在速写的基本功上。快速表现是设计初期与甲方沟通的主要形式,能快捷地表现造型、材质和色彩,对设计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速写及快速表现练习的力度对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应该把它们作为技法训练的重点。

2.课堂教学改革

2.1由手的训练变为脑的训练。

以往的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加之以简单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为主,理性知识多而感性材料少,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机械被动地学习。如今的授课,要启发学生,不只是用手去画,更要用脑,勤于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构图、用光、用色等等,以及从这幅习作中学到了什么,从而为将来用电脑绘画打下思想基础。

2.2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相应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水平的高低分别进行。低水平的学生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以结构素描要求为主,难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3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方式上,不单是教师讲授、示范,还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讨论、讲评、赏析优秀作品等等,为学生创造发言机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思考,而且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3.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改革

3.1评判标准的改变。

过去对一幅学生作品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图画整洁、布局合理。比如渲染练习中色彩是否均匀,靠线是否整齐等。如今,我们评判的主要标准是构图、造型、明暗、用光用色是否适宜,至于靠直不直已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看学生通过这幅习作认真思考了什么,在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构图能力等方面真正有所提高。

3.2自我评价与讲评。

自我评价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独立地完成一项设计,必须不断自我评价、改正、再评价,直到比较完善,那么这种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就直接关系到图纸的质量,进而影响人们对设计者设计能力的评价。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尽早开始。笔者在每幅习作中都要求学生写简单的心得,虽然只有两三句话,但对培养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勤于思考的习惯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不再只是应付作业。

教师对学生作业不单是给个成绩,还要及时评价,讲评作业是我们常用的形式。在讲评中对每个学生的图面做出分析,使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下次作业有的放矢,同时也对其他学生起到提示作用。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他的改进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建筑院校的生源与艺术院校的生源不同的是学生大部分是很少接触或根本没接触过美术这门学科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建筑院校开展的难度是较大的。教师面对的是由零开始的学生,最后交给社会的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运用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技能从事设计刨作的建筑设计师。这就决定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耐心和智慧,并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形式方可胜任。

参考文献:

[1]徐年华.浅谈技能训练中的创新教育[J].职教通讯,2001,(04).

[2]贾沁媛.谈建筑绘画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上一篇:在线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