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25 16:26:40

健康教育理论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71-01

护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和壮大护理队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护理工作者是卫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在医院,护理工作不仅保证了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在医院管理、病房设置及对护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均占很大比重,在农村及工厂护士更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培养了各级医护人员,其中护士占很大比例,但大多数的护士都在城市各医院工作,县以上各级医院由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仍很缺乏,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由医生、家属或未经培训的人员承担,这样不但影响了医疗效果,而且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学非所用,挫伤了积极性。如果把护理教育抓上去,保证各级医院都能有正规的护理系统,那么对医疗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益处的,而且使医院的面貌也会得到很大改观。护理教育不仅担负着校护生的培养任务,也担负着在职护士的复训、能力提高的任务,护理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队伍。

行为科学是开展护理教育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应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物质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对教育对象合理的、正确的健康行为,应给予鼓励并促使积极维护,而对于那些不合理、不正确、不健康的行为,则应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将不利于健康的消极因素转变为有利于健康的积极因素。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行为来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护理健康教育关心的是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此,护理健康教育者不仅要考虑人们获得知识,改变态度和转变行为的过程,且要注意研究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影响这些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掌握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研究改变个体、群体和社会行为的规律和途径。护士——作为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须具备充实的行为科学理论,要知道如何解释行为的存在,知道如何改变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影响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依次确立护理健康教育的行为目标,为护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事实和评价提供依据。

传播学是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传播行为,其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组成。

A. 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其应有健康教育意识和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

B. 信息。健康教育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一则完整的健康信息应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健康行为。

C. 传播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结起来的纽带,在护理健康教育中,要开发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进行健康传播,包括交谈、个别指导、咨询、健康教育手册、演讲、网络、电视、宣传栏等。

D. 受传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即病人及其家属和健康人群,要进行有效的健康传播,则须加强对受传者的研究,充分了解受传者教育需求,根据要求特点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

E. 传播效果,是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护理健康教育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传播应达到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健康信念转变、采纳健康行为,这四个层次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高职及大学的少部分学校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学这门课程,中职卫生学校目前还处在空白,而中职医学学生临床接触少,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以后工作中的极大的障碍,埋下护患沟通不良及不被信任的隐患。

2目前制约护生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医学教师对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

目前由于地域以及传统观念影响,医学教师观念更新落后,对医学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教学工作仍旧停留在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重视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没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或者按照书本照本宣科,一带而过。

2.2护生缺乏护理健康教育意识:

因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护生认为护士只是打针发药,或者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护理,从而忽视了患者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护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健康评估、护理实施上,将健康教育认为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是宣传教育可以忽略。而目前中职护理实施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内容、模式发生更多变化,儿科护士更多的承担患儿及家属的咨询者及健康教育者的重要角色。患儿家长渴望了解更多健康教育知识,但护生健康教育知识匮乏,从而产生护患不信任危机,这就促使护生需要提高认知程度,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3护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

由于中专护理学生多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中职护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现代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强,因而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习惯。作为未来的的护士,很多护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能力。

2.4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患儿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及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原则。由于父母是患儿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家长的素质也影响整体护理的实施。家长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往往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主动并详尽的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教师及护生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认识儿科护士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者、实施者、健康教育者,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给学生讲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情景教学、病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完善健康教育的讲解,并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患儿及患儿家长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所以更要要求护生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服务新理念,履行护士的基本职责,并自觉履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3.2提高护生学习健康教育的能动性。

中职护生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要不断提高护生知识基础和健康教育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护生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高为患儿及患儿家长服务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积极、高效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3.3加强护生表达及沟通能力,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儿科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治疗、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健康教育可以作为护患沟通的切入点和桥梁,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恢复健康信念,并能做到遵守医疗程序的行为。由于患儿年龄、性格及家长知识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护生交流意识和沟通技巧,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性沟通技巧和体态、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讲解。

3.4加强学习,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做好健康教育,先要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学习如何评估患儿,收集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找出患儿及患儿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学习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实际情况、认知程度,选择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动态地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生学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素质,另外一方面要鼓励护生广泛学习,自由提问,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医院及社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3.5学习建立儿科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上,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法、讨论法、临床模拟等教会学生讨论制定儿科护理路径,填充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热情。

4结语

健康教育是儿科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儿科护理教师应将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对目前教学问题的分析和应对,要增强护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指导护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1.1对象

选择201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共计98名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80名。将两班随机分组,1班50名学生为实验组,2班48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课程设置、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以病例为载体,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设定问题为引导。授课前展示病例、设定问题引出新课,将课程内容按照护理程序讲授完毕,学生对之前设定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再对学生的讨论予以评价。

1.2.1健康教育路径表设计

笔者结合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入院、手术及出院3个阶段,并制定各个阶段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1.2.2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①成立外科护理教学组,教师共4名,其中1名为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健康教育路径表的设计及课程内容开展;实验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备、环境准备与专业技能操作指导。课前4名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课程内容、课程环节及操作细节等。②在实验组授课时,将学生分组(6人一组)。每组设3名学生为“病人”组,3名学生为“护士”组。③授课前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任课教师列出课程开展所需相关知识清单,安排学生利用健康评估教材、图书馆资料及网络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④利用课余时间,4名教师对“病人”组和“护士”组分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将护理评估方法予以梳理,让学生明确护理操作手法及病理学意义。(2)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分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展示病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病人入院—手术—出院为时间流程,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以开展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进行。①“护士”健康知识指导:每位护士对3位“病人”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每组共完成3个周期;②“护士”评估操作:“护士”与“病人”一对一,每位“护士”对“病人”进行操作,另外两位“病人”随旁监测,待护理操作结束后,换其他两组依次进行,一次完成3个周期。3个周期结束后,学生进行角色对换。双方对彼此在健康知识指导或操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记录,4名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纠正及评价。

1.2.3效果评价

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的教学效果以问卷调查和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4条)、团队合作能力(2条)、沟通能力(1条)、操作能力(2条)、思维能力(4条),共5个维度1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5分为满意,4分为较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现场共发放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采用百分制,共25题,每题4分。

1.2.4统计学方法

将理论考核成绩及调查问卷结果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及格率为93.8%,对照组为8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3.1应用意义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而临床上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影响其深入、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而这对病人的病情改善是不利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将临床路径这一工作方法应用于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中,使护士的健康教育程序化、目标化、具体化。张国娣等研究表明,通过流程化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为病人提供帮助,契合了病人渴望获取医学知识的心理,融洽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互动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实施不仅需要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练习与实践,而且也需要护生在校学习护理专业课程中体会与练习,便于日后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外科护理学专业性较强,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普遍觉得理解及记忆知识有困难,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课堂组织困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不仅是护士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的尝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2应用优势

3.2.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给学生,接收学生答案,并和标准答案进行比较,给出评判。教师看似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质是学生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答模式寻找标准答案,学生没有自己的空间想象。本研究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临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就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学生结合病例进行分组活动时,通过整合护理知识来对“病人”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不仅保证了时间上的连续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

3.2.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部分教师采用了以多媒体教学为框架的传统教学,即以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多媒体替代板书和模型进行教学。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病例,绝大多数也是以病例为载体来展开新课,讲授结束后再针对病例进行分析。如今在教学中引入健康教育路径,不论是“护士”还是“病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3个周期结束后的角色对换,更保证了学生对所有知识的全面掌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增强了合作意识。

3.2.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演示、角色扮演等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实践机会,提高其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本研究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可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逐项落实,以防遗漏,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此外,由于存在真实的“病人”,在分组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能理解“病人”就医时的心理状态,并结合情境思考解决护患沟通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如眼神、手势等,为学生以后走上临床岗位进行护患沟通做好准备。

3.2.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

由于外科护理本身的专业性,在校开展外科护理专业操作很少甚至没有,以致学生对于外科护理的操作了解甚少。如今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后,由于“护士”需要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操作及功能锻炼指导等,学生需要通过技能培训掌握必要的专业操作,不仅理论水平得到提升,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3.3小结

本研究表明,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建构,动中学、学中动,不仅提高了专业护理操作能力,增强了护患沟通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健康和心理教育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追求永恒的目标。骨科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从一个正常人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骨科健康和心理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心理护理

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评估患者心理问题,从实际出发,提高自身素养,对患者表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理解,交流沟通时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可能的康复过程,介绍主治医生的技能及合适的营养饮食方法等。同时教授患者减轻痛苦和不适的方法,进行放松训练,降低心理应激程度。利用同室病友现身说法,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帮助家属在患者术后照顾问题上做出安排。

骨折患者,经过长期的治疗,对于功能锻炼思想负担过重,害怕过早活动会影响骨折愈合或已愈合的骨折再次折断,面对患者的疑虑,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讲清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不锻炼的危害性,使其打消顾虑。在功能锻炼中,有些人因耐受程度差,害怕疼痛,锻炼强度不够,护理人员应正确引导,同时还应协助患者一起锻炼。让他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1]。总之,心理指导应贯穿骨科患者整个过程,针对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2健康教育的方式

2.1集体教育采取集中讲授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科疾病特点及康复护理方法。护士与患者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功能锻炼等,使患者获得感性认识。

2.2书面教育在医院走廊的墙壁上制作宣传栏,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医院自编的宣传材料等,传骨科疾病的防治要点,介绍骨科疾病的康复知识。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宣传卡片或手册,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2.3个体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护士将教育内容讲解给患者及家属。

3护理体会

3.1骨科护士树立健康教育观念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在医院与患者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护士,护士则成了健康教育的先锋,所以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利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2]。

3.2制作健康教育的内容护士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质量,所以对健康教育内容有必要规范化,在较充分地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专科医生指导,共同学习并制定了骨科健康教育内容:(1)骨科患者锻炼时间和方法;(2)骨科各类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骨科病的出院指导;(4)骨科小常识:如石膏、牵引、小夹板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注意事项、某些骨科病的诱因及预防知识等。

3.3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骨科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知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骨折患者的饮食调养、药物指导等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3.4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因时而异,做好健康教育,它不同于卫生宣教,它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之中,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宜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及照顾者的知识水平制定全面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检查反馈,及时纠正。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只有患者有资格评定。因此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是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反馈意见,及时调整策略,使骨科健康教育日臻完善。

3.5出院时的健康教育由于骨折伤病病程长,在医院治疗仅是病程中的一小部分时间,大多数时间在家养病,如何将医院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延伸到家里,如何让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使其在家里也能主动地配合,告诉室内人定时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还要注意生活规律,戒烟酒,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饮食调理,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回家发生意外时要及时与医院联络。因此出院时的健康教育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可设立骨科咨询电话,为出院患者服务。

4小结

成功的健康和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健康和心理教育的实施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点,掌握了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及卫生保健知识,加强了护患关系,使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骨科健康教育的效果、患者的满意率和医院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许迎晨,高志娴,刘玉风.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职业与健康,2005,21(11):1862.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制度分产前孕期健康教育制度、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制度、康复期健康教育制度。制定制度时根据产妇的不同生理时期及心理需求详细规定在产前应了解与掌握什么,孕检的安排、活动、饮食、作息的指导等,分娩期同其他病区一样包括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出院教育等相关制度、康复期教育制度。制度要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可控性。

2制定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计划

评估计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如多长周期集中授课比较适宜,根据不同孕周发放处方的适宜性,处方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活页台账时否建全,护士版的宣教内容及孕产妇版的宣教内容是不同的。

3具体实施方法

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由不同的群体具体负责与完成。孕期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产科门诊。在孕期建卡同时担负健康教育职责,根据不同孕周发放个体化教育处方,在等候区设有阅读展栏,提供孕期保健、美容、活动、饮食等方面的杂志、健康教育处方。孕妇学校设在门诊,由产房护士长长总体负责,制定学习计划,负责学校日常管理,设有活动宣教室,配备教具、图片、音响、活动器具等,制定培训计划,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孕期操、及产前的分娩配合训练等。设立热线电话以便孕妇随时咨询,普及孕期健康知识。住院期间我们制定了不同护理路径的健康宣教单,分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根据单病种路径提供教育内容,平产正常为3d,剖宫产为6d,每天根据路径针对性宣教。科内设有母乳喂养热线,提供个体化出院指导,康复期利用7d、14d、21d及产后24d的产妇特有时间节点来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每年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社会宣教活动,让健康教育走进生活,如去年主题为关爱妇女健康,今年主题是关注孕妇的血糖,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孕期对血糖的关注和控制。

4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着良好的制度及方法思路,落实是收到效果的关键。具体的落实的效果又体现在护理人员知识与内涵的掌握,每名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有无沟通能力和技巧将这些知识通过合适的路径传递给产妇,培训工作就显得很重要。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护士科内分级培训及专科培训内容,普通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中,不断强化,具体的宣教内容分为护士版及产妇版。如发给产妇的教育处方制成产妇版,配有图片彩页,通俗易懂,图文并举,护士的宣教内容更有体系和专业化,如对各类检查的说明和宣教内容专门制定成活页。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床边查房,不断向年轻护士进行强化教育,通过责任护士负责床位的宣教单质量控制,床边实际效果观察,现场询问,家属及家妇访谈来不断强化护理意识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清晰宣教路径。

5具体内容的选择

5.1孕期:

分早、中、晚期选择匹配的相应知识,早期主要是告知生理上的变化及营养支持,重点是早孕反应的应对措施与疾病的预防。中期对孕检内容、相关指标的解释,生理变化的过程等方面。晚期以正常分娩理念的宣讲,剖宫产的指征及并发症,育儿知识为主。

5.2产时:

入院时的宣教很重要,内容以环境介绍、产程指导、心理准备的知识为主,对家属一并进行相关内容的宣讲。

5.3产后:

以康复指导为主。按平产与剖宫产宣教路径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对产妇饮食、休息、活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容,产后检查的重要性与时间及内容,新生儿脐部护理、喂养、预防接种,办理医保等。

6健康教育形式和效果评价

通过文字教育、形象教育、口头教育及示范,要求不低于四种的形式对产妇进行宣教。将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纳入三级质控体系,科内一级,护理部健康教育小组一级,护理部定期不定期质控一级,通过质控体系保证活动的实施与质量。经回访及患者的意见反馈,社会效益良好。

7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健康知识宣教和产时指导,增加了责任制护理的内涵,增强护士将知识运用于临床的能力,又使孕产妇的健康知识得以整合与掌握。顺应医改的要求,提升服务能力,转变健康生活理念,提升社会满意度与孕产妇的幸福指数。

8小结

通过2年来的不断探索,我院妇产科已有良好的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独特路径,制订出相关宣教路径表,与护理路径相配套,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宣教知识储备。孕产妇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显著提高,通过回访及满意度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孕产妇的认可。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专科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使得优质护理活动内涵不断得到提升和拓展,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产妇为中心,让产妇满意。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6篇

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TM)又叫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其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得心理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在健康行为领域极为成功,该模型已用于众多健康行为改变研究,被引证为过去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1]。本文主要介绍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内容、其应用进展及其拓展领域。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与内容

1.1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跨理论模型(TTM)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2]。TTM理论模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该模型提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发展。对所处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变[3]。

TTM应用于健康行为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用于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如戒烟、戒酒、戒毒、控制体重等;另一方面,用于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有益健康的行为,如定期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安全、防止紫外线过度辐射、预防乳腺癌、压力管理、组织变革、合理消费行为等[4]。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

TTM的内容架构分为四个部分:变化阶段、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决策平衡。变化阶段反映了个体何时产生行为改变,变化过程体现了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贯穿于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中的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反映了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因素。

在跨理论模型中,变化阶段是模型的核心,指的是行为发生的时间,各行为变化阶段的划分参考了行为改变的时间性、动机和恒心层面[5]。TTM将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5个主要变化阶段,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这些变化阶段反映了个体行为变化的意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个体可能会以不同的变化率通过各个阶段向前变化,需经历一系列动态循环的阶段变化后才能达成真正的行为改变。①前意向阶段是指人们尚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点,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想要采取行动的阶段,通常在进行测试的6个月以后。②意向阶段是指人们在未来6个月想要有所改变的阶段。③准备阶段是指人们在不久的将来想要采取行动的阶段,通常是指在接下来的30天内。这个阶段的个体通常已经试图进行改变,或者已经做出某种努力来为真正的改变做好准备。④行动阶段是指人们在过去的6个月内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但是行为改变仍然是新的、尚未稳定的变化,问题行为的故态复萌的风险性仍旧很高,需要行为改变者的注意和警戒,防止行为退回到前一阶段。⑤维持阶段是指人们的行为改变至少持续了6 个月以上的时间,行为变化已经变成一种习惯,退回到前意向阶段的风险性降低,环境性诱因的影响逐步减少,对行为改变的信心在逐步增加。

2、跨理论模型的应用及不足

2.1应用

TTM有合理的理论建构和实际支持,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行为改变理论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健康行为的改变中。Prochaska[6]认为,TTM模式可推广涉及到戒烟或可卡因、控制体重、调节高脂饮食、青少年过失行为、安全、使用、体育锻炼、乳腺照射筛查等12种健康行为的干预。Velicer W.F.等[7]利用TTM采用专家系统对吸烟者控烟的研究表明,戒烟率在22~26%,仅次于药物疗法。陈小芳等[8]的研究表明,跨理论模型应用于高血压病人的低盐饮食健康教育中,病人的低盐饮食意愿加强,食用高盐食物的频率下降,健康教育措施效果肯定。焦娜娜等[9]的研究表明,跨理论模型应用于控烟干预中,使吸烟者每日吸烟量减少,尝试戒烟次数增加,室内吸烟状况改善。徐莉等[10]运用跨理论模型对中小学生久坐行为进行干预也取得了显著的作用。

在伊朗针对40~65 岁的女性进行了一个关于应用跨理论模型预防骨质疏松的干预调查,主要是通过在干预组进行分阶段提高肌肉力量和身体平衡训练,在控制组则没有干预。干预后训练组表现为身体活动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没有显著的改变。结果证明,TTM在身体活动干预上有很好的可应用性[11]。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众多的理论指导中,阶段性改变模式在改变糖尿病患者行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为改变过程中,戴文英[13]等应用跨理论模型分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2 局限与不足

TTM在个体层面上描述、解释和预测行为的改变是很好的,但在面对群体时,有不少问题需考虑[14]。近年来TTM对群体行为干预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并且也得到了成功的尝试,策略是在普遍性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群体中的个体裁制出特异性方案,可以说是一种群体和个体融为一体的方法。不同的人群对阶段匹配干预会有不同的应答,需要研究文化对干预方案的影响。TTM像其他理论模型一样,只能从某一角度来阐明行为改变的规律,不可能解决行为干预的所有问题,需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和创造性的使用这一模型。此外,该理论所提出的 5 个阶段尚不清晰,在概念上存在含糊、不明确的地方,因此对各变化阶段的测量不尽如人意,将会直接影响到预测和干预的效果[15]。

3、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展望

3.1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

跨理论模型从80年代提出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健康行为改变研究中,其研究范围从医学领域向社会其他领域如管理领域、经济学领域不断拓展。随着TTM理论建构的不断成熟,其研究范围和领域将越来越广。

3.2启示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7篇

1信息传播及其模式

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各方面的知识。经过深入研究,人们对信息传播过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限定,人们提出了各种传播模式,来解释传播现象和过程,指导传播实践。常用的有拉斯威尔的“五W”模式、贝罗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等模式[1]。下面以“五W”模式为例,具体说明传播理论对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及其应用。

2“五W”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拉斯威尔的“五W”模式,即“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该模式对传播要素和过程的概括与整体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2]关系密切,对于实施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1who: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者和实施者,是信息源,是健康知识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求护士转变思想观念,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护理基本观念、人的健康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其次,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广泛的边缘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和传播学等。长期以来,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学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很少,讲疾病多,讲护理少。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毕业生重医疗轻护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再教育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随着护理人员在卫生保健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及其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将日益成为医生的平等合作者,传统观念上护士只是医生助手的形象正在逐渐消失。“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提出后,健康保健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强烈要求,护理人员将成为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

2.2sayswhat:健康教育的内容。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往学习经历、学习能力、社会文化背景及健康需求的正确评估,是制订教育内容的前提和依据。整体护理程序中的评估、诊断和计划各环节都与此密切相关。为此,护理人员要努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赖,在与他们的交谈过程中,尽可能地收集有关资料,然后结合临床判断,从中发现并总结出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正确的评估和确定护理诊断,为制订健康教育的内容提供依据,也为确定适当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样的教育针对性强,效果好。

2.3inwhichchannel:即健康教育所采用的媒体、方式和方法。在整体护理程序的实施步骤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通过多样性的媒体实施宣教不仅是教育学规律的要求,而且也是目前医院实际情况的要求。住院病人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对每个病人都实施个别化教育,但是护理人员少、护理任务重的现实情况又难以施教。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和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媒体和形式有以下几种:

张贴宣传画,办卫生墙报。这是医院中最为常见的健康宣教媒介,具有适用范围广、传播影响面大、简便廉价的优点。但是缺乏针对性,内容单一,信息量少。增加内容更换的频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效果。如果医院能组织专人对健康知识依据科室进行筛选归类,统一印制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发放到各门诊科室或病房,免费提供给病人或家属,或装订成宣传手册配备到每一张病床,不但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覆盖面,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个别化的口头讲解与示范。这种方式以口头传播为媒介,使护理人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调整宣教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病人和家属可以在轻松、亲切的环境中面对面地获取自己渴望了解的健康知识,解决疑问,使大多数病人能从病因、发病机理、治疗、护理、转归等方面全面了解与自己疾病有关的知识,学习和练习必要的康复和家庭护理技能。这种方式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除了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要有宽广的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表达能力。

运用各种电化教育设备。充分利用病房配备的电视机和床头广播设备,提高教育可视化和直观化程度。节目的来源可以录制电视和广播节目,再加以编辑,也可以选择宣教内容自行设计录制。既可以组织病人集中观看,也可以有选择地做个别播放。

计算机辅助健康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育(CAI)已成功地应用于各个层次的辅助教育中,并日益显示出它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强大生命力。在健康教育中使用计算机,不但可以显著提高教育的效果,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健康教育中使用计算机有几个层次:

a)使用计算机来管理和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使用计算机提供的强大方便的文字和图形图像编辑处理能力,可以迅速地制作出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还可以将各种材料分类保存,随时随意打印输出。

b)多媒体辅助教育。多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它能将知识以图文、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并可以实现人机实时交互,健康教育中,既可以用计算机编辑制作电化教育录像带,也可以研制开发多媒体健康教育课件,使用触控方式交互,让病人和家属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c)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实现网上远程健康教育。

2.4towhom:对于医院内健康教育对象来说,即是病人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其特殊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对象的群体、年龄、知识层次的差别较大,实施个体化病人教育需要以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文化背景、以往的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及健康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教育的内容要分层次,如了解、熟悉、掌握等。病人健康意识和知识的提高与否,是衡量健康教育成效的标准。

2.5withwhateffect: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质量控制。护理程序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护理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进而提出新的估计,进入下一个护理程序循环。同样,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是检验教育内容的落实和健康教育目标和计划的执行情况,从而对教育的过程实施控制,以提高效果。实施效果评价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应根据教育目标制订明确的标准,尽量定量化,做到客观、准确。由于“五W”模型本身并没有包含信息反馈这个重要因素,所以尽管它完全符合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也不能完全照搬。只有用准确及时的评价来不断修正教育的内容、计划及传播途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以上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健康知识传播的整个过程,应该用整体统一的观点看待。在健康教育实践中应用传播学理论,不仅对健康教育过程本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提高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质量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学斌,万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1):28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方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必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向咨询者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服务。

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网络。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大课堂”也就成为了网络。

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资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再生。

第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把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内容、矫正和预防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第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治疗“网络病”。因此,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认识: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互联网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的产物,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网络心理问题行为治疗的新的探索和尝试,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1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要认真研究网络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矛盾的特殊性、本质和客观规律,施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方针和方法的发展趋势、载体,网络上的心理教育与网络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以及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只有从理性上和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为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

2.2加强学生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新环境,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积极应对网络挑战,认真研究网络心理的新特点,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2.3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自我教育力包括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大学生来说自我教育是个人终身自我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大学生期望参与网络生活,享受网络学习。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是网络信息的查询者、接受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他们在网络平等下,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互相认同;他们既享受人类的文化,也了解、评判、欣赏、接纳、评判人类差异性的文化,形成青年学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这个时期,不可能也不应该将他们与网络隔离,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4利用网络创建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研究

传统的学校心理辅导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想去心理咨询室又害怕让别的同学知道,让人认为自己不正常;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找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如果利用网络来开展心理辅导,可以用虚拟的身份出现,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和外貌等特征,这样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咨询表达时会比较放松和随意。有很多网络心理咨询师是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的,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让学生和心理辅导教师有一个宽松、平等的沟通环境,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因此,应积极探索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研究。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地治疗和调解过度接触网络造成的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保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途径

据有关数据统计,过度上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危害已经出现,通过实际的调查中也证实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过度上网会导致学生的视力下降,严重的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网络的虚拟性,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转换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很难分清,从而导致角色产生混乱,引发人格和心理的危机。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过度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治疗网络心理障碍,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保障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3.2有助于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的建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放纵的行为习惯、放纵的网络行为,不仅会产生网络信任危机,也会使学生的心理扭曲变形。因此,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可以使学生自己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崔丽霞,郑日昌,腾秀杰,谭晟.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7):510-512.

[2]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科学进展,2007(1).

[3]焦向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①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完善认知,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泛泛而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例如,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④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西方的经验,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b,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⑥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调适性教育为次,⑧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也要生活化,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2013(14):240-241.

②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

③ 梁日宁,郑文清,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53-55.

⑤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05-206.

⑥ 杨元花.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J].世纪桥,2015(2):63-64.

⑦ 吴文彬,蒋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华章,2014(12):181-181.

健康教育理论范文第10篇

“治未病”理论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健康观,是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随着21世纪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中医“治未病”理论受到广泛的重视。健康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医学模式,而中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却涵盖了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即“未病先防”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因此“治未病”理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将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理念传递给患者,使患者主动、积极地与医务人员相互配合,不仅仅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疾病的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变革。本文将对将“治未病”理论纳入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及作用进行探讨。

1 “治未病”理论是一种健康观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病后防复。其重点是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完全发生前进行干预、调节,以达到未病状态或保持未病状态的目的。古人不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而且提出了达到未病的原则,即顺时节、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治未病”理论其实质是一种防治结合、重在防的疾病防控体系、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观。

2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健康教育是门涉及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护理的干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善和促进个体的健康,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热门话题,无论是在医院或是社区,健康对患者乃至全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一、疾病知识介绍,使患者熟悉所患疾病名称、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主要护理措施、治疗方法、避免疾病复发的方法;检查方面使患者掌握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目的及意义;用药方面则使患者熟悉用药方法、药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服药时间、服药目的及注意事项,静脉输液速度调节。二、出入院相关知识:对新人院病人宣讲人院须知,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使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出院指导出院带药的名称、服药注意事项、疾病复发的早期发现、复查时间、出现何症状时需要就医,并留下随访的电话号码。三、指导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处于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医学照顾的需求将不再仅仅是医疗服务,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渴望预防保健知识和追求预防保健措施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随着医疗模式及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及理念也在发展,而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护理”、“纽曼系统”等护理模式可以看出,现代护理更多的是要求患者参与至医疗护理活动中来,要求患者由被动接受医疗护理,到主动参与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中来,护理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现在则以防治疾病,维持及达到健康为目的。

要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维护健康的活动中来,就必须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传递健康的理念,同时让患者学习维护健康的形式。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时要注意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而且要使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健康教育需要向患者传递健康理念及健康形式。而“治未病”理论正是一种健康模式,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治未病”理论之所以在当今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治未病”理论,是一个系统化的健康理论,他强调未病的重要性,其重点是未病,即阴平阳秘的未病状态,另一方面他强调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重点不在治而防;再一方面该理论也提出未病先防的形式,如调摄情志、节制饮食、起居有常、避风寒等。这些理论正符合现护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可行性看,这些理论无论是医务人员也好,还是患者也好,均能接受与掌握;“纽曼系统”也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但其形式复杂,语言表述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而“治未病”理论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抗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智慧结晶,更便于教育、推广。因此在我国以“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及在护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治未病”理论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我们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住院病人的,通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使住院病人科普水平普遍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缩短了病程,病情恢复加快。而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社区医疗在维持居民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卫生的预防和护理是和居民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防护方式,社区卫生防护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住院病人及社区居民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有益的,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健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前磊,栗彦芳,蒋士卿,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中医学报,2010;25(1):74~76

[2]李雪苓,韩宁林,陈双萍,《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85―486

上一篇:传统景观设计范文 下一篇:大专劳动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