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范文

时间:2023-03-14 00:46:30

货币紧缩

货币紧缩范文第1篇

1979年-198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 Volker)改变了当局的货币政策方针。他的预期是,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美联储可以在更大幅度降低通胀的同时,使闲置产能和失业率的增幅小于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预测的幅度。

不幸的是,对于美联储和美国经济来说,凯恩斯主义模型才是对的,它们对通缩的代价的预言完全正确。此外,这一货币紧缩期带来了预料外的后果。花旗集团等金融机构发现,使它们免于破产的完全是监管宽容,许多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五年以上的萧条。

接着,1988年-1990年,时任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进行了新一轮货币紧缩,这轮紧缩摧毁了过度负债、资本不足,以及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为了防止随之而来的衰退恶化,联邦政府被迫救助了资不抵债的机构。州政府也被拖下了水:得克萨斯州(Texas)将相当于全州三个月总收入的资金,用于援助该州的储贷银行及其储户。

1993年-1994年,格林斯潘再一次勒紧货币政策,结果惊讶地发现,小规模紧缩可以给长期资产价格和企业借贷成本带来重大影响。幸运的是,格林斯潘愿意自己的决定,立刻中止紧缩周期,虽然负责制定政策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多位委员对此表示抗议,但事实证明这一举动防止了美国重新陷入衰退。

最近的一次紧缩是2004年-2007年,也是四次紧缩中破坏力最强的一次。格林斯潘和他的继任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都不明白,在经历了长期监管不足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已经变得多么脆弱。这一双重错误――在放松监管后错误地收紧货币政策――至今仍在折磨着美国经济。

如今,美联储似乎马上又要开启紧缩周期了。眼下经济正处于非常时期。美国失业率也许暗示存在通胀抬头的风险,但就业人口比仍表明美国经济举步维艰。事实上,工资形势表明,较之失业率,就业人口比是反映经济萧条程度的更好指标。而在十年前,没人会将今天的就业人口比作为货币紧缩的依据。

事实上,就连美联储也不相信美国经济面临着过热的紧迫威胁。美国通胀不但低于美联储的长期目标,并且至少三年内都将如此。而美联储要在它自己的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财政政策过于拘束的时候才会改变政策。

与此同时,考虑到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和关联性,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在海外产生负面效应(并给美国国内带来反作用力),特别是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市场波动以及欧洲的经济萎靡。

你很有可能会认为,美联储不顾历史教训和当前的经济不确定性,急于收紧货币政策,是由于对官方决策影响力过大的商业银行在背后推波助澜。毕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是基于它们每年(通过消极和相对安全的长期投资)所赚的收益,至少比它们向储户支付的利率高3%。而这只有在美国国债收益率高于当前水平时才可能实现。

果真如此的话,这将反映出银行家没有理解银行业的实质利益(material interest)。令商业银行获益最大的,不是立即提高利率,而是使货币政策有助于确保经济能支撑在未来实现更高利率。历史经验表明,在短期内收紧货币政策只能加剧经济动荡,随后利率将迅速回归低位。货币政策紧缩之路应该引起所有人的警觉。

货币紧缩范文第2篇

货币紧缩政策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较为巨大的影响,从融资的角度主要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贷款困难。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由于银行贷款全面紧缩,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因贷不到款而停工、停产。另一方面,贷款成本增加。贷款成本的增加直接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致使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导致企业倒闭。作为中小企业而言,本身应对风险的能力都要小于大型企业,此时面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应对呢?

措施一: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增加债权融资

在货币紧缩政策下,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在从银行贷款方面没有优势可言,甚至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首先选择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法进行债权融资。我们知道,发行债券和银行货款都属于债权融资,但是银行货款属于间接融资,而发行企业债券属于直接融资。通过企业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相比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债券融资一般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中间不需要向债权人还款或者还利息。银行贷款每季度(或每月)都要向银行支付利息,而债券并不需要,如果需要也最少是一年一次利息支付。第二,企业债券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特别是在利率上升时,发行长期的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是非常有利的方式。第三,由于企业债券是向社会公开发行,投资者在债券没有到期前无权要求企业提前兑付。这是和银行贷款最大的区别,也是和银行贷款相比所具有的最大优点。如果是银行贷款,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或宏观经济调整时,银行会要求企业提前还贷款。但是,通过企业债券融资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其一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时间较长。由于需要层层审批,从申请到发行的时期往往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其二是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信用评级程度往往会偏低,导致了其发行债券的成本上升。其三是风险较大。如果发行不是承销商包销的方式,当发行不成功时,企业会付出较大的成本。总之,遇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特别是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是首先选择的方式,特别是发行中长期债券。在国际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是比较通行的融资方式,债券市场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债券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品种。

措施二:通过发行股票,争取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一样也是属于直接融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只不过是通过出售企业债权的一种形式募集资金,它不涉及到企业所有权问题,只有到了企业资不抵债时,才涉及企业所有权问题。而股权融资是通过出售企业所有权而募集资金,它涉及到了企业所有权。和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相比,股权融资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它获得的是资金的永久性使用权。这一点是股权融资的一个最大优势,它所获得的是资金永久性使用权,不需要还本付息。也就是说,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由于没有银行融资或企业债券融资那样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企业在短期时间内不需要追求利润,对企业未来长远战略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分散投资者风险。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可以将经营风险分散给更多的投资者,从另一方面讲,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股东投资,为企业发展获得经营资金的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吸引更多的管理人才。第三,降低资产负债率。通过发行股票企业所获得的资金是股本,它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也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为企业进一步的融资打下基础。股权融资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当前在我国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依然还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许多相关的条件,条件满足的公司也不一定就能够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次,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必然是失去了股权,通过股权融资有失去企业所有权的风险;再次,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发行股票时定价不可能太高,因此,同样的所有权,融资的数量会打一定的折扣;最后,股权融资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可能比债券融资更长更大,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用股权融资的难度较大。

措施三:中小企业联合

面临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为了保存生存空间,在从资本市场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时,应当采取中小企业联合的方式,共同渡过货币紧缩政策环境下的融资难关。中小企业联合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是同类行业联合;二是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合。同类行业联合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以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这种联合方式也是在货币紧缩政策下所选择的一种特殊方式,我们知道,选择联合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在联合后的企业中失去或减少原有的控制权,但是,如果不选择联合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如果不选择走联合的道路,企业就有可能倒闭或被迫兼并到其他企业,与其被迫兼并,就不如主动和其他企业走联合的道路。同类行业上下游进行联合,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拉长企业链条,同时也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无论是拉长企业链条或是扩大企业规模,都无疑会增加企业在货币紧缩下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小企业联合的一个最大不足之处或者说是联合的最大障碍就是一些企业可能会因联合失去了控制权,它所失去的所有权,要比股权融资大得多。中小企业联合是在其它融资方式得不到满足,而又不想转向其它行业,同时也是有可能倒闭或被兼并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措施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战略

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符合中央政策的产业可能影响小,对于不符合中央产业政策的产业可能会影响大。作为中小企业在应对紧缩货币政策时,应当根据中央产业政策的目标来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和经营战略,以适应中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通过这种调整来化解紧缩货币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具体来说,就是将自己经营的产业向节能型产业、环境保护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和自主创新产业等来转移。因为,这些产业属于中央财政支持的产业,中央对这些产业给予财政支持或贴息政策。也就是说,进入这些产业不仅仅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还可能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无疑对中小企业是有利的。

中小企业在货币紧缩政策下的应对措施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种情况,如可以通过缩减投资规模、减少库存等多种方式。目前,在紧缩货币政策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下,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亏损、倒闭等多种情况。在中小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同时,作为政策调控者,也应当积极面对这一情况对我国经济形成的冲击。由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特点的变化,下半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更加注意政策选择的平衡性。已有的货币政策,例如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一步货币政策应当从之前简单的数量型调整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同时也应当分行业地进行适当调控,“有保有压”的货币政策一定要切实落实。

货币紧缩范文第3篇

在中国央行加大公开市场回笼力度、上调央票利率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连串动作之后,市场普遍预期今年货币紧缩政策可能提前。而1月份信贷飙升和最新CPI数据超预期,更引发了市场关于近期加息的传言。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加息时点可能提前,一季度加息可能性增大。但目前数量型工具仍是央行最有效也最倚重的调控工具。

央行连串动作

1月12日晚间,中国央行网站突然公告称,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这次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为16%,据测算,此次上调将从银行体系抽走约3000亿元资金。

这是中国自金融危机以来时隔19个月首次启动紧缩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上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6月25日。此次上调也比市场原先预计的2月份春节后提前了不少。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表示,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控货币总量并非货币政策紧缩的标志,业内专家也提醒,不宜夸大准备金率政策的紧缩含义,现在断定政策转向还为时过早。但市场还是纷纷将此举解读为货币紧缩信号的释放。

年初商业银行强劲的放贷冲动,被认为是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触发点之一。未经证实的说法显示,1月4-8日一周的新增贷款规模高达6000亿元。业内人士估计,1月份的前20天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万亿元,这还不包括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增规模。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今年1月份的信贷增量可能超过去年同期的1.62万亿元。而据最新报道称,截至1月29日,1月份国内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接近1.6万亿元,直追去年同期。经济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的结果,1月份的信贷高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而于此前后,政策收紧的大戏已经上演,监管者手中的工具也轮番上阵。有消息称,在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央行将实行“差别对待”,对个别银行实施3个月的临时性特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另继1月7日和12日3个月期及1年期央票利率分别上行4个基点和8个基点之后,1月19日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第二周上行8.3个基点,至此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连续第14周净回笼,累计回收资金达9530亿元。1月21日,3个月期央票利率再度调高4.04个基点。

目前,1年期央票利率已达1.93%,距离1年期存款利率2.25%仅为32个基点,而一般认为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上升并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将是加息的前兆。

此外,有报道传多家商业银行在1月19日已收到来自货币部门的“限贷令”,被要求从即日起暂停当月新增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不过,随后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央行有关负责人均出面澄清,否认禁止放贷一说,并称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未变。

加息逼近

及至2009年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出炉,加息之弦变得愈发紧绷。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四季度及全年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7%,胜利完成了“保8”,其中四季度GDP增长10.7%,高于三季度8.9%的水平。去年全年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0.7%和5.4%,但12月份两者分别同比上涨1.9%和1.7%,涨幅分别比上月增加1.3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且均高于市场预期。

在经济数据强劲和通胀超预期下,对于加息将提前的传言已是山雨欲来。就在全年经济数据的前一天,1月20日下午,网络上传言香港有媒体报道中国银行某人士透露1月22日(周五)央行可能加息0.27个百分点。该消息连同印花税改为双边征收的传闻,引发了当日沪深股市的深幅调整,其中沪指收报3151点,下跌95点,跌幅2.93%,失守3200点,而深成指也跌破13000点大关。

尽管上述传言最终不攻自破,但现在看来,不少机构认为,加息出现在一季度的可能性开始加大。

对于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各家券商进行了充分的解读。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上涨而引致CPI整体上涨,引发对经济过热的忧虑。不少券商认为,货币紧缩和加息预期提前成为必然。

申银万国发表研究报告称,去年12月份数据最重要的是出口好于预期(当月出口同比增长17.71%),物价上涨超过预期。前者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后顾之忧,后者则加大了国家对于经济过热的忧虑。两者都会使得宏观紧缩,尤其是货币紧缩提前。考虑到已经提前上调准备金率,短期内再上调的可能性不大。对于加息,由于其可以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来抑制贷款需求、提高存款收益来稳定居民储蓄,信贷的高投放、通胀压力的加大使得加息的必要性增加。不过,具体什么时候加息,申银万国表示,一要看CPI,看是否出现负利率;二要看贷款投放。据此估计,第一个加息的时间窗在2月中旬(公布1月份CPI 和信贷数据),第二个加息时间窗在3月中旬(公布2月份CPI 和信贷数据)。

中金公司报告也有类似观点。报告认为,2010年一季度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CPI同比涨幅接近3%,二季度末接近5%。因此,连续半年的实际负利率局面将出现。在这一局面下,加息有助于显示央行对抗通胀的决心,降低居民通胀预期。报告还指,过去加息和1年期央票利率之间存在先后现象。2004、2006年首次加息均出现于1年期央票利率持续快速上升并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后。按照目前央行提高央票利率的节奏,1年期央票利率仅需1个月时间即可与1年期存款利率持平,届时加息可能性增大。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则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于市场预期,不过由于12月份通胀高于市场预测,今年通胀可能达3%或以上,预期央行可能自二季度起加息两次,每次27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仍会再调高3次,全年准备金率调高2%。

或在美国之前加息

尽管加息已是悬在市场上空的一只随时都可能落地的靴子,但市场此前的普遍预期是中国不会在美国之前加息,由于美联储加息应在2010年下半年,因而中国的加息理应更晚。

众所周知,中国利率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追随美联储动作的,表现形式为人民币市场利率与美元保持一定利差。由于这种利差的存在,一旦美元降息,央行也不敢冒然维持利率不变,否则将引来更多热钱,从而推高资产价格。但如果美元加息,人民币不加息的话,则可能引发资本外流。目前,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同期美元水平,有资深市场人士就认为,央行是否加息,要看美联储的动作。而在美联储加息前,中国央行很可能将采取流动性工具、窗口指导、提高超额准备金率等政策来宏观调控,而非冲击性极大的政策性利率工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1月22日分析称,加息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实际利率为负,CPI超过一年期利率;二是看美国央行的行动。而中国去年12月CPI为1.9%,年内控制在3%以内没有问题;美国经济指标虽然有趋好的迹象,但失业率等关键数据仍不够理想,外界认为美国政策退出时间尚早。因此,目前中国加息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同日亦表示,目前中国一旦加息可能导致热钱更凶猛地涌入。据称,受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国可能先于美国加息等因素的吸引,涌入中国的跨国资金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央行1月20日报告显示,2009年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累计新增1362亿美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上年末加快44.1个百分点。

但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姜超则指,仔细回顾2005 年以来的中美利率走势,发现两者并无直接关联。2006年4月中国加息周期开启之际,美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尾声,之后甚至在美国开始降息以后中国仍在加息,中美利差不断扩大。而2006年至2008 年中国加息周期展开的背景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从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启动以后一直到2008年才停止,中间涵盖了整个加息周期,这也就意味着升值与加息并不矛盾,有了升值预期照样可以加息。

中金公司报告也指出,目前中国加息的效果较过去显著。小国加息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胀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反而会招来热钱流入。但中国在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上升,自身政策对于全球的影响也日益增大。1月12日,中国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其后几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跌,国际农产品价格也应声回落,通胀预期有所缓解。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泰国等新兴市场,甚至也不同于两年前的中国自身。

如果升值非为加息的障碍,那么加息的触发因素到底是什么?姜超认为,从历史数据看,通胀与加息周期关系不大。2004年的通胀一度达到5%以上,也仅仅是加了一次息。而2006年的加息周期启动之时CPI还在1%左右,远未到恶性通胀的程度。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真正触发加息的因素是经济过热,也就是经济增速达到10%以上。2004年在高通胀下仅加息一次,因为经济增速尚在10%以下,还未过热。而2006年4月28日启动加息周期的原因是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在10%以上。同样2008年三季度降息的原因是经济增速掉到了10%以下。2009年四季度GDP增长10.7%,全年增长8.7%。很显然,四季度GDP增速已经达到过热区间,因而在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就存在加息的可能。

姜超预计,2010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将达10.6%,届时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位于过热区间,从历史经验看一定会有加息。因此他认为,上半年就会展开加息周期,加息的时间最早是1 月下旬,最晚是4月下旬,也就是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以后的一周以内。

各机构预测

中金公司

中国将更积极地运用货币工具,接下来存款准备金率尚有150个基点的上调空间,3-4月份人民币可能启动升值,全年升3%-5%;加息或提早到年中,全年有54个基点空间。

中银国际

央行是否加息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在目前情况下,CPI涨幅超过2%即意味着实际利率为负数,也即意味着央行可能选择加息。但由于天气因素,短期内CPI上涨可能会超过2%,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央行不加息也是正常的。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前高后低,全年增长9%左右。

国泰君安

将2010年GDP增速预测由9.3%上调至10%,上半年GDP增速均处于10%以上的过热区间,其中一季度或在11%以上。在经济过热的同时,通胀也出现超预期上升的迹象。预测2010年1月CPI为1.7%,2月为2.6%,并将全年CPI的均值从3%上调至3.3%。中国的加息或将随时重启。未来一周内即有加息可能,最晚于2010年4月下旬前将启动加息周期。

申银万国

估计第一个加息的时间窗在2月中旬(公布1月份CPI和信贷数据),第二个加息时间窗在3月中旬(公布2月份CPI和信贷数据)。

摩根大通

中国2010年通胀可能达3%或以上,预期央行可能自二季度起加息两次,每次27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仍会再调高3次,全年准备金率调高2%。

野村证券

考虑到基数较低、2009年冬季气候严寒以及2010年春节即将到来等因素,预期未来2-3个月里CPI将继续快速上扬,有可能在2月份或3月份达到3.0%。CPI将呈现V型走势。而由于制造业产能过剩且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CPI会在3月份之后企稳,2010年全年CPI达到2.5%。如果CPI超过2.2%,预期中国央行会在2月份或3月份加息,以免实际存款利率跌破0。

苏格兰皇家银行

货币紧缩范文第4篇

全球金融危机将很多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投资者在分析央行货币政策时也需要考虑得更全面。仅仅根据利率政策很难得出央行试图紧缩还是刺激经济。

尽管美联储尚未实施加息,但在2014年,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在量化宽松政策大行其道之后,货币政策已经很难用图表中的利率曲线来简单评价。当今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建立在三块基石之上,其复杂程度被很多投资者低估了。央行对其中任何一块基石实施紧缩都将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抑制效果。

第一块基石就是量化宽松。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目前都在收缩量化宽松政策。虽然美联储在2014年10月的议息会议上只是决定停止购债而非加息,但这足以产生紧缩效果。因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相对于美国GDP的比例已经开始萎缩。而在正常情况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增长规模和美国经济增速之间基本上保持着线性关系。

英国央行在紧缩措施方面更加坚决。在2013年一季度末,英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占GDP比例达到了顶峰,此后一直处于回落中。

货币政策的第二块基石是金融管制。金融管制曾经是任何一家央行工具箱里都会储备的有力武器,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弃用,但毫无疑问如今它又被重新拾起。金融管制可以从两方面产生作用。

首先,管制可以迫使银行持有更多的流动性。这也是自从2009年以来我们看到的情况。如果银行持有越多的流动性作为闲置资金以应对管制,那么央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所起到的刺激效果就会越微弱。如此行事的不仅有美联储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似乎也在复制这样一个紧缩的监管环境。

其次,央行可以通过限制信用创造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此时我们依然要提到英国央行,该行在这方面同样走在前列。在2014年夏天实施的限制英国房贷政策,已经开始在房贷发放和房屋交易市场同时产生紧缩效果。

货币政策的第三块基石是加息等传统的货币紧缩政策。至少在英美等国,数月后实施加息已经成为市场主流预期,但这恰恰是紧缩中的对冲。我们要注意的是,经过通胀调整的实际利率处于负区间。随着通胀逐步抬升,实际利率将继续下跌。由于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才是影响经济刺激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最终加息之前,传统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在产生着宽松的效果。这也是货币政策三块基石之中唯一持宽松立场者。

站在货币政策制定者的立场考虑,他们往往是为了抑制通胀,而通过工具组合来产生不同程度的紧缩效果。各项政策一般会对经济活动的不同部分产生影响。例如,传统的货币政策在影响浮动利率的债务时,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都会受到冲击。而金融管制政策则主要影响增量债务,存量债务受到的冲击有限。比如,英国央行在执行房贷管制政策时,主要限制了新增房贷产生,而已经借款买房者的现金流则没有受到影响。

对投资者而言,分清货币政策作用对象的不同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货币政策会对局部产生直接作用,就像量化宽松刺激了债券市场走牛,还因为货币政策会通过消费者和企业的反馈产生间接作用。央行可以同时实施紧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欧洲央行目前正在对大企业放松信贷环境,但小企业却与此无缘。

货币紧缩范文第5篇

存款准备金率刷新历史新纪录,引发了商业银行头寸的紧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及票据贴现利率也水涨船高,货币市场收益急剧攀升。“拆借利率和票据贴现率的上升,是利息率即将提高的一个前兆。”央行研究局首席分析师邹平座说。“人民币升值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给它留有一定的空间。”华夏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许长青博士告诉记者。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票据贴现率的不断上涨,资金成本上扬的“利爪”又将会给哪些行业“挂彩”?

信贷刹车

“商业银行的头寸已经非常紧张,短期拆借和票据贴现成本急剧攀升,目前,地产业的资金60%依靠商业银行,或许2008年银行和地产业将见顶。”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12月25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中国存款类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这是中国央行今年以来第10次,也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第14次上调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中国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第一次大刀阔斧的行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也是自2003年9月21日以来上调幅度最大的一次。据测算,中国央行这次上调准备金率,将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近4000亿资金。

紧缩银根,直接关联到的行业便是商业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直接减少了银行的放款,银行业在08年的获利很可能会减少。国外银行赚几个百分点业绩就相当不错了,但是在国内银行都是赚20多个百分点的利差。紧缩货币政策下,银行08年的业绩不会好看。”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说。“目前并没有感觉到贷款方面的紧张。”许长青说,“政策表现在市场上,是有一定滞后性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接限制银行放贷,减少了银行贷款的收入,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货币在流通领域的滞留和供应量,从此抑制货币需求过快增长,平抑物价,促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解决资本收益远大于劳动收益的矛盾。”许长青说。

许长青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同行业拆借利率水平的上涨,加大了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了银行贷款的增长,能够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将有限的资金转移到更需要资金能够产生更大利润的企业,减少银行的呆账坏账,提高企业贷款的有效性,减少无效贷款,从而真正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扩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避免和防止银行贷款在流通领域滞留,包括借贷炒股,企业间资金借贷等。大量投资性和投机性的活动也可以相对得到抑制,如深圳炒房团,温州炒房团。

货币市场收益看涨

实际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这根硬鞭子抽了这么多次,银行的软肋已经有些凸现。Shibor数据显示,12月12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除隔夜拆借利率有0.48%小跌幅之外,其它品种均有所上涨,其中一个月的拆借利率水平为4.7914%,涨幅达到了36.25%,是所有Shibor品种中涨幅最高的一个。其次,1周的拆借利率为4.3563%,也达到了25.50%涨幅。另外,票据贴现利率也是在不停上涨的。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数据显示,2007年9月与6月相比,各类品种的加权平均利率都有所上涨,其中21天的交易品种实现了一倍以上的增长。

上述数据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央行缩紧银根的政策下,内部资金供给不足已有所显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对我们中小商行来讲,主要是信贷市场的影响,由于各自业务的特点波及面相对小些。”民生银行冯剑松告诉记者,“明年很大一部分央票要到期了,会有大量资金放出,而央行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资金,主要是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持续增长的宏观层面来考虑的。”

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拆借利率上涨,导致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攀升,资金拆出方和货币市场基金呈现了良好的态势,最近,万家货币和添富货币等货币基金收益狂涨,每天涨幅超过500%,而货币市场基金是个人投资者分享一级市场利益的唯一手段。对此,上文所提专家警示,“虽然货币型基金风险低,有可能获利,但是还是要分析其具体的组合,再判断投资。”

融资成本阵痛

“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各行各业都会有影响,尤其是对现金需求比较大的行业。除银行外,地产业也承受着较大的冲击压力。实际上,地产业很可能成为第一波受到影响,当前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调,虽然不能看做是一个标志,但是政策抑制地产业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上述研究人员对记者说。

楼市的红火很大程度上是靠投机和投资。“强势政策之下,银行会努力压缩投资性和投机性房贷,如别墅和公司购房贷款的限制,但是普通居民的居住性贷款不会受到冲击。”许长青说。即便如此,楼市高增长的支撑面可能会受到货币紧缩政策的波及。

“由于资金不足,地产行业会减少供应量,需求方面按揭贷款也会有些许减少,对房地产而言短期内会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需求的刚性等因素,不动产的增值是正常的。变动明显的应该在二三级城市和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房价下降是很难的。”邹平座说。“压缩需求的手段不科学,越是打压的厉害,等到反弹的时候上涨的越快。”

另外,票据贴现利率的上涨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票据贴现利率的上涨,会促使一级市场收入的提高,但是对企业而言由于成本上涨,资金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另外,保险和券商等金融机构也会因拆借利率的上涨,利润下滑。”邹平座说,“银行首先减少贷款的就是中小企业,为了转嫁成本,企业的员工收入就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会下降,严重一点会导致就业率的大量减少,甚至提高失业率。”

当前,通胀已经出现苗头,如货币增加量过大,近半年以来CPI指数的不断飙升,物价的不断上涨。另外,投资过热,生产过剩,尤其是耗能高、效益差企业的大量存在,问题不断涌现。而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下,各行业的繁荣景象都可能告一段落的危险。

货币紧缩范文第6篇

自去年7月以来,我国的CPI同比涨幅一直在3%以上高位运行,通胀的高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今年年初,国家为了抗通胀确定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但是成效并不明显,随着5月份经济数据的出炉,二季度通胀形势愈发严峻,在回收流动性和抗通胀的背景下,中国将坚持货币紧缩政策。

经济增速放缓引忧虑

5月,中国物流和采购协会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3月份的53.4%和4月份的52.9%下降至52%连续两个月出现下滑,为九个月以来的最低值。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51.8下降为51.6,MNI(新华财经下属市场新闻中心简称)的企业景气调查数据从4月份的69,3下降至61.2。工业产值增速形势与PMI走势趋同,也开始逐步下滑,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增速也开始放缓,日前,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的研报中就下调了2011年二、三、四季度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10.5%、9.5%、8.2%。

“PMI是综合性的经济先行指标体系,能够提前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趋势。5月份PMI指数持续下降,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表示,由于当前经济通胀治理情况并不乐观,成本压力得不到有效解决,消费意愿得不到有效释放,预计我国近3个月的PMI数值会维持在临界点徘徊。

从全球的经济形势上看,国家上各主要发达国家的PMI数据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疲软,美国、德国、韩国5月的PMI都降至了新低。业内人士认为,数据的走软预示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脚步开始放缓,由于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联动性较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对中国经济也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当前经济的增长即使减速,总体来看还是比较温和的,仍然在景气区间内。”目前的经济减速,是2010年以来的紧缩政策效果显现的结果,符合调控的预期和需要,有利于降低物价水平,预计未来紧缩政策依然不会放松。

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自2010年9月份以来,我国物价涨幅明显提高。食品价格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贡献最大,达到了70%左右;居住价格也居高不下,涨幅在6%以上,对物价总水平的贡献达到了20%左右;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中新涨价因素约为2%,明显高于历史上1%左右的平均水平。

“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表现在需求基本稳定、不可再生、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商品的价格上涨。”广发期货福州营业部总经理助理吴亮亮表示,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特征,相对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我国过去的通货膨胀也比较温和。

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5%,创34个月新高。此前,包括外资投行、国内券商在内的各大机构都对5月CPI抱以同样的预测,数值多集中在5.4%-5.6%,虽然未超出市场预期,但高企的数据表明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瑞银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近期我国中南部持续干旱导致了一些蔬菜价格的反弹,同时,猪肉价格也在急剧上涨。导致食品价格依然高企,与非食品价格上升的压力共同促使了CPI的攀升。

另外,花旗集团日前发表报告称,真正令人担忧的情况可能发生在6月份,受旱灾等因素的影响,6月份的CPI升幅可能达到6%。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刘煜辉认为,今年上半年通胀呈现上行态势,由于基数效应,六七月份或达到高点6%甚至以上。通胀方面,蔬菜、水果价格未来还可能继续上升,预计今年7月到8月将达到顶点,而非食品通胀则是结构性长期压力,两大因素预计将带动CPI于今年7月达到年内高点。

CPI在6月份进入“6.0时代”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为更多紧缩措施的出台提供了依据。分析人士表示,在CPI居高不下并有可能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央行会通过再次加息来实现抑制通胀的调控目标,并稳定通胀预期。

货币政策难松动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日前指出,在通胀上升压力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将不会放松货币政策,而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对政府是否继续紧缩政策至关重要。

吴亮亮表示,“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会更多考虑市场综合情况,运用加息、提高存准率等货币工具来稳定物价预期,处理好经济稳定增长与高通胀之间的平稳关系。”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重要经济数据后,中国央行也随即宣布,自6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六次上调,使得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的历史高位。

宏源证券分析师李伟杰表示,“在二季度剩下的时间里,公开市场回笼资金的压力会明显减轻,外汇占款对国内流动性的冲击也不断趋弱,在这样的情形下,央行紧缩的政策基调更不会轻易改变,政策松动的情形难以出现。”

光大银行资金部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目前经济活动仍处于正常水平,尽管有放缓苗头,但是属于正常区间内的放缓。今年6月-7月可能呈现加息敏感窗口。年内后续可能的加息动作仍维持25~50个基点的判断。

货币紧缩范文第7篇

人们可能会感觉奇怪,央行在最近半年多时间里,连连出手货币紧缩措施,几乎月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至于网民都戏称这是“月经调”,目前准备金已经到了21.5%的历史高位,可为何根本就压不住CPI?食品价格为何还是连续上涨呢?有趣的是,央行的措施没搞定猪肉,倒是把股市给打残了,上证指数近期连续下跌,A股的估值已经接近2008年历史底部的水平了,一些股民们在股市上损失的钱,足够他天天吃猪肉一直吃到老死。

有鉴于此,网民又编了这么个段子:货币紧缩不打猪价光打股价,这是在解决“根本问题”,先把你们这些中产阶级股民消灭掉,你们就没钱买猪肉吃了,天天萝卜咸菜,很快猪肉价格就要跌,而且再想涨也难了。

其实货币紧缩要能压住猪肉,反倒是一件怪事。央行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写着:CPI上涨就说明票子发多了,所以要通过货币紧缩措施回笼货币,这样一来大家就倾向于将钱存在银行,而不是拿去消费,这样就能减少需求,于是物价就会下跌。从高鸿业先生翻译萨缪穆尔森的《经济学》到现在,千千万万中国学子都熟悉了这一条金科玉律,几乎没有人对此有怀疑。但是仔细研究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以前,人们手里的钱主要去向是购买生活消费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紧缩确实可以压住通胀,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手里的钱主要去向是投资,比如买房和炒股,没有人会因为货币政策收紧而减少食品消费,但他们会因为宏观环境不佳而抛售股票,他们知道企业在这种形势下运转会越来越难。我们可以立刻预计,今年将会有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无门而破产倒闭,实际上这早就已经在发生了。温州、珠三角地区,大量企业倒闭歇业。

同时,我们也可以立刻预计,货币紧缩绝对不会降低食品价格,道理很简单,你什么时候见过某人去银行贷款买猪肉吃?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是刚性的,也就是说,到了某个生活水平就会多吃肉少吃菜,并不会因为央行的政策就改变饮食习惯。今年世界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发,全世界的粮食减产已成定局,这必然会推高食品价格,但这种通胀和货币完全无关。这种“通胀”用紧缩货币是不可能解决的,反而应该放松货币,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这个时候越是紧缩货币,越会增加灾难的程度,试想如果企业都纷纷倒闭了,商品供应减少,物价岂不是必涨无疑?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1980年世界人口才44亿,到2000年就猛增到60多亿,现在已经超过了65亿,粮食产量跟上人口增速了吗?如果因为人口增加而造成粮价上涨,这和货币有关吗?

一味相信西方经济学的央行估计不会理睬以上言论,今年他们还会继续紧缩下去,不光上调准备金,还会动用加息手段。这又会造成另一个更加恶劣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美联储正在考虑是否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政策的本质就是疯狂印刷美元以吸取全世界的财富,中国人勒紧裤腰带的结果就是商品只能往美国跑,客观上中国的紧缩政策在帮助美国人压通胀,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这就相当于美联储不断的开动印钞机,将印出来的钞票都给了中国的央行,但是中国的物质财富都一船一船地运往了美国。这不由得令人感叹,中国的央行到底是在为谁服务?

货币紧缩范文第8篇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欲何为

按照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两防”(防过热、防通胀)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货币政策在2008年由稳健转向从紧,并且今年已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这些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然而此次上调与前几次上调又有两点不同:一、前几次都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指数后央行才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而这次上调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指数之前。这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特点,同时也表明央行对于物价形势的判断并不乐观。二、本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分2次缴存,即金融机构在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对此,交通银行发展规划部研究员鄂永健认为,央行的这一举措,是为了给银行缓冲时间,毕竟有的小银行已经感到了资金紧张。这说明央行一直在尽力控制政策调整的节奏,推动物价稳步回落。

关于央行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抑制通胀论和防范热钱论。

有些专家认为,货币政策仍将以遏制通胀和流动性过剩为主。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研究报告称,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交通银行发展规划部研究员鄂永健称,从近期的情况来看,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的最主要原因仍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中国光大银行资金部投资交易处处长薛宏立对《小康・财智》记者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说明了央行对抗通货膨胀的决心更大了。”最近几个月,外汇储备增长很快,通过外汇储备释放出来的基础货币很多,必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政府货币政策首先要对冲流动性。

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流动性较大,也是造成近期流动性充裕局面的原因。数据显示,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资金为4870亿元,仅低于2月份到期资金总量,其中到期票据约占七成,为3560亿元,而到期正回购为1310亿元。

另外有不少专家认为,受越南金融动荡的影响,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防范热钱在中国市场兴风作浪。日前,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显示:流入中国的热钱已经达到1.75万亿美元,几乎与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相当。热钱的涌入加大了资产价格攀升的风险,一旦逆向外流,将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破坏。央行在其网站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告中省略此前这类政策调整时提到的引导信贷增长,强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加强银行系统流动性管理的举动,表明了央行对热钱大规模流入的担忧。

从紧政策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22万亿元来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可望回收金融机构4200亿元以上的资金。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将增至7.7万亿元。但是现在部分学者对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抑制物价上涨的效果依然持怀疑态度。

“这是照搬经典教科书中‘货币供应量大就会推动通货膨胀,因而要防止通胀就要紧缩货币’这一简单经济理论的结果。”多位从事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表示了此类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仅靠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流动性来抑制物价上涨,成效不会很大。

一位资深的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两个因素:一、货币因素。中国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从而释放了大量基础货币,推动物价上涨;二、成本推动型。世界范围内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增加了中国中上游企业的成本,但是由于中国政策的特殊性,政府进行了一些补贴,所以CPI不像越南那么高,但是PPI很高,并且没有下降趋势,这就推动了通胀,仅仅减少流动性过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对于中国现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人们还存在另一种担心:货币政策是否过紧?会不会引起流动性逆转,引起经济增长减缓?中国光大银行资金部投资交易处处长薛宏立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商业银行自有资金来讲,17.5%的存款准备金率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点位,再继续上调0.5个点或1个点,会不会发生流动性逆转,这谁也不好说,但是至少这1个点对各个银行敲响了警钟,银行的流动性或预防措施都要跟得上。举例来说,按18%的存款准备金率来算,假设银行的存贷比是70%,加上这个存款准备金就是88%,12%用于投资债券。事实上银行投资债券的比例在15%左右,那么这3%就来自同业资金,但它期限比较短,一旦出现流动性逆转,同业资金抽走得很快。正因如此,现在各大银行出现了一些流动性趋紧的迹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殷剑锋博士说,随着政策的连续出台,从去年起,中国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已感受到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他认为,一方面,宏观政策当局要防止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经济掉头。

从产业结构看,货币紧缩政策对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一些冲击,尤其是对流动资金吃紧的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长期累计的宏观调控已经严重制约今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目前因调控而面临生存危机的企业已越来越多。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导致已经十分吃紧的企业流动资金更加捉襟见肘。

未来政策走势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未来是否继续坚持紧缩的走向,国内尚未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加息或者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6月下旬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多次表示,央行并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这引发了人们对下半年可能加息的猜测。赞成加息的理由是,目前通货膨胀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首要威胁,美联储于6月25日宣布维持利率2%不变,正式结束了美国自去年9月以来的降息周期,释放了一些暂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欧洲也正处于加息周期,中国应该与世界主要国家同步加息,既可抑制通胀,又可一定程度上减少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市场。另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存款准备金率已经用至极限,下一步紧缩政策将会以加息为突破点。

货币紧缩范文第9篇

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央银行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把钱释放出去,没有上限额度。而现在需要考量,到底多少流动性才算合适。在此背景下,人们都在猜测全球加息潮何时来临。最近有关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数据,让市场产生了这一天会提前到来的预期。不过,启动加息不仅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压力,亦有可能陷入国际政策协调的博弈困境。

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以及日本银行均在最近的议息会议上陆续决定将利率继续维持在历史低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日前首次阐述美联储退出战略的框架性内容,但没有给出退出时间表,对于加息,更是讳莫如深。2009年四季度,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等较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轮小型加息潮,但加息周期在这些国家没能延续,也没有向更大范围传递下去。迫于国内通胀压力,印度和中国均上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菲律宾央行则上调了短期再贴现窗口利率,但无一选择升息。

澳洲央行在公开声明中明确指出,2月份之所以停止加息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央行启动了政策退出周期。这体现了全球政策协调的第一重阻力。对于很多国家而言,都愿意搭大国央行紧缩政策的便车。先于主要经济体加息需要承担较高的政策成本。加息使得国际资金流入国内,将通过外汇市场对带来本币升值压力,进而影响本国的出口。从这点来说,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客观上有较早加息的条件和需要,但是考虑到它们对本币升值压力的担忧,新兴经济体将会尽力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当然,中央银行之所以会推迟加息,是因为它们还有替代政策可选。除了将利率降至零附近之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各种数量宽松政策扩大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在加息之前,各国央行会先进行数量宽松政策的退出。这些退出相比降息,对本国汇率和出口会造成更少的影响。预计各国会逐步缩小数量宽松的规模、停止部分刺激政策、设定甚至提前结束数量宽松的截止日期等等。这些政策将被置于加息之前。这种政策选择会成为全球加息潮流的第二重阻力。

不断有官员和学者警告,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尚存很多不确定性。这将成为全球央行启动加息潮的第三重阻力。只有看到经济出现确定性复苏,以及通胀压力的明确上升,主要经济体才会真正在加息时点上达成共识。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一轮或明显或温和的通胀周期将不可避免。

美联储很可能会引导发达国家央行的加息进程。最近的诸多数据显示,欧日经济将出现L型复苏,美国经济则是U型复苏。尽管欧央行在传统上更加独立,也更加看重通胀风险,但鉴于经济基本面状况,不大可能先于美联储加息。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一轮降息周期中,欧央行也是落在美联储后面。伯南克在充满争议中获得连任,综观此前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作用,可用功过相抵来形容,真正决定其历史声誉的将是宽松政策能够成功退出。

就中国货币政策的退出来说,利率和汇率政策将被非常谨慎地使用,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价格型政策工具对于抑制过热和通胀压力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预计未来政策还会延续当前政策的思路,着力点仍将放在信贷投放总量投放,以及投资项目的审批上。美联储提前加息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央行不需要这样做,除非想要发出最强有力的紧缩信号,以控制通胀形势过快恶化。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利率和汇率可能难以同时保持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加息和升值有可能会有一个会成为紧缩手段。如果继续冻结这两个政策工具,就有必要更加依赖信贷控制和资本账户管制的行政手段,经济基本面有可能较为令人满意,但同样也会继续掩盖很多问题。

货币紧缩范文第10篇

年初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调控措施,但是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二、三线城市房价还在上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凸显,因此有些人开始担心“超调”、“硬着陆”,有的甚至在等待7、8月中央政策的改变。

不过,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当前,中国仍应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他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放缓是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针对危机后全球需求的减弱、中国自身过度投资的不可持续,中国若要维持稳定的增长,只能加快消费的增长。但货币紧缩后,消费增速一时跟不上,或消费的增速不能及时填补出口与投资增速的下滑,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速的下滑。

在他看来,现阶段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前两年多投放的天量货币,所以中国仍应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如何逐步消化已存在于市场的近77万亿的巨大货币存量问题,是今后几年货币政策的头等大事,也是事关能否保障今后物价基本稳定的一项大事。毫无疑问,中国理应继续紧缩货币。”

同时,夏斌认为当前调控物价存在很大难度,因为,“从趋势看,中国的物价正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上涨的时期”。

他分析说,当前的中国经济即使没有美国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没有前两年货币刺激政策的影响,自身人口优势的逐渐减弱,工资成本的逐渐提高,资源价格的改革,以及结构调整中增长动力正由可贸易行业向不可贸易行业的部分转移,会引起整体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因此,政府决策和市场应对此要有个平和的心态和政策上的准备。即面对可能出现的温和物价上涨,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重点帮助低收入群体确保实际生活水平的不下降。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物价温和上涨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基于上述判断,夏斌认为,在货币政策适度偏紧的环境下,财政政策应当积极,尤其是细化、改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是确保这轮宏观调控能否最后成功的关键。

夏斌指出,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总量政策偏紧后必然会暴露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历次调控的历史经验表明:其实中国经济调控的难点不在于总量力度上的把握,而在于结构政策上的把握。

“所以,当前要真正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社会稳定有决定性意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养命钱’融资,网开一面,在贷款调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放松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贷款限制,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管理细则。”

对此,夏斌提出了若干建议:

鉴于村镇银行资本金普遍低于1亿元并不宜过大的成立初衷,建议对村镇银行信贷规模按存贷比而不是按资本金进行限制,而且不允许以“内部口头”的方式进行调控;

在按有关规定对小贷公司进行分级评定的基础上,对评级优良的小贷公司,一律放开杠杆率比率50%的上限(普通工商企业的负债率还可以为7%),支持其适当放大贷款规模;

建议将小贷公司向银行借款专门用于实业投资的,可视作同业拆借,不占银行贷款规模;

对中小企业经优质担保公司担保发行的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予以贴现,可不占银行贷款规模。相应人民银行应将其与银行承兑汇票同等待遇,予以再贴现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生产贸易活动;

有关管理部门应对各商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中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份额,应按照不同类型银行,分别规定一定的比例。对超过一定比例的,可进一步下浮存款准备金率,年底还可酌情追加贷款规模;

支持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集合债券(不面向自然人),利率随行就市。并将集合债的审批权限下放各地人民银行分行,缩短过去长达六个月的审批期限;

上一篇:货币供给范文 下一篇:广义货币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