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2 18:00:36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38-02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首先,它讲述了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成分的结构;其次,它研究了食品各种成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理化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再次,食品化学课程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食品、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食品化学为科学调整食品营养、完善消费者饮食结构、减少食品原材料浪费、降低食品生产加工成本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课程主要具有:①章节多,知识面广,每一章节都可自成体系;②内容简单易懂,便于传授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很少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计算;③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时时注意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紧跟食品领域发展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④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具备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去粗取精,科学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编写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案。不同作者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其内容一般都包括绪论,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理化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还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的酶、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等内容。一般每种成分都单独成一章节,而这些内容又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营养学、酶学和食品添加剂这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叠,并且由于教学课时所限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上基础知识应进行简要授课,重点强调食品化学的核心知识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善,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充实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大学课堂,板书已经渐渐被减少,但是PPT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而板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的传授。大学教育应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结果的演示,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板书、PPT、视频、动画、模型、讨论、实例等方法,改变理论课的单调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理论课知识,还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食品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仅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质料充实教学内容,特别应注重收集与食品化学相关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了解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选择。

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食品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后能把各门专业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实际生产中一些成功的案例,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改变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启发学生能以某一个基础知识点为纽带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授学生所有专业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服务于食品行业的高新人才,而随着的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适当引入高新技术的使用和食品行业的热点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食品行业的最前沿。教学的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定期邀请食品行业的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比如生产技工、质检员、管理者等到学校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新需要、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不经可以和课堂内容互补,还能使学生尽早的适应食品行业,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对食品化学充满兴趣。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居于卷面成绩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给予评价,我们应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方面、多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说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出食品化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化学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8-9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

[3]毕金峰,刘长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01):55-56.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华霄,赵伟,夏文水.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4982-4984.

[5]王志兵,邱芳萍,彭悦.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84-86.

化学课程范文第2篇

1.1年轻教师培养措施

年轻教师是分析化学教学的主力,也是发展希望。对于中青年教师,课程组高标准、严要求,每人都制定有科学、详细的培养提高计划,从听课、指导实验、实习做起。课程组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使课程组青年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全面提高了分析化学课的教学质量。

(1)抓好岗前培训:

为保证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自己的教师角色,本课程组抓上岗教育,请老教师和学校的督导员为他们做报告,牢固确立了青年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基本思想,不断增强素质,提高教学能力。

(2)传帮带:

通过传帮带,尽快地使年轻教师成长起来,将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对教材内容把握,对教学的环节控制等等经验,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给年轻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充分发展年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分析化学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分析化学教学的发展。

(3)建立青年教师课程质量评估制度:

学院经常对青年教师的上课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每学期组织青年讲课大奖赛;课程组还经常组织教师听课,并及时把听课意见反馈给青年教师促进其讲课水平的尽快提高;课程组始终把站稳讲台作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基本任务,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了搞好教学工做的自信心。

(4)师德培养:

为保证青年教师以良好的师德走上讲台,本课程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坚持组织他们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他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开学前,就课程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进行集体备课,联合攻关;每周二下午进行业务学习,教师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了青年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6)采取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和学院制订了许多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多方位进修提高。如攻读学位、作访问学者、到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参加计算机培训、实验人员技能培训等;为提高课程组的学历水平,学院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1.2培养效果

由于培养计划明确,措施得当,经过几年的培养,课程组的青年教师的思想品德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既过了教学关,又过了科研关,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教学水平大幅提升:

青年教师不仅担任了分析化学主讲的教学任务,还承担了普通化学、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近年来,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青年教师敬业精神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2)青年教师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

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其中1人到清华大学作访问学者,1人到北京大学进修,1人到浙江大学进修,2人在工作的同时获得博士学位,4人在工作的同时获得硕士学位,3人已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这极大的提高了该课程的实力。

(3)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青年教师进取心十分强烈,表现突出,成绩显著,青年教师先后获得过校、院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4)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带领下,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组一百多篇,其中被SCI收录80多篇,参加了多项省部级、厅级教研和科研课题,参加了13本教材或著作的编写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5)课程组实力显著增强:

课程组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3人获河南农业大学“教学优秀奖”,2人获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教风学风先进个人”,1人在河南农业大学首届青年教职工英语演讲赛中获一等奖,1人在河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二等奖,1人在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3人获优胜奖,其中1人被评为校十佳师德标兵,1人被评为校巾帼标兵,1人被评为校巾帼建功立业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校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理学院优秀班主任,1人被评为理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2.1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也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争取编写出适合我校分析化学教学需要,同时适应分析化学课程本身发展、针对性强,实用、严谨、科学的分析化学教材。现在我们已成功的申请了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近五年来,我们编写了近十本“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及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其中一本获省优秀著作奖,一本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两本农业部的十五规划教材,两本教育部的规划教材,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申请的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我们要争取编写出适合我校分析化学教学需要,同时适应分析化学课程本身发展、针对性强,实用、严谨、科学的分析化学教材。

2.2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适应农业科学和分析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教材内容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农、林、水各专业特点,采用新的构架体系和新的内容组织方法,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努力反映分析化学学科内容的新进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并适当增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能源与材料、绿色化学等现代的、实用的、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体系新。

面向21世纪农业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所以“新”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在讲授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各种方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适当介绍分析化学的一些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较新的分析仪器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发展的动态和应用前景。

(2)紧密结合农林牧实际。

我校为农业院校,分析化学是农科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我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结合农、林、牧等各专业特点及其生产、科研的需要,将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到各专业的实际之中,并通过一些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对于各专业的重要性。如,水果的苦痘病、水心病、腐烂病及裂果,每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科学家们借助了分析化学这双“眼睛”,认清了水果内部微观世界的秘密。原来这些病和果实内钙营养失调有关,缺钙则破坏细胞膜,引起腐烂等病害,这些情况已为超微结构分析所证实,由此可见,分析化学在农林牧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为适应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反映最新科技进步与发展动态,增加新的科技信息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讲课和教材的编写中有意增加了仪器分析、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内容,还根据农业研究的实际需要,增加有关分离方法等内容,重点讨论农业试样的采集、分离及提纯。

3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改革

3.1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购买了荧光、红外、紫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加强了经典分析化学的实验仪器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实验在培养学生全面化学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时间、经费等问题,损失的首先是实践课教学,针对此问题,我们通过优化和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了微型化实验内容,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的化学仪器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而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安全度高、节约经费等优点。

3.2尝试开放性化学实验

建设化学开放实验室,让学有余力和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完成各种实验。该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已经完成。这种开放性化学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院两级大力支持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学院大力支持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院领导班子多次开会讨论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明确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亲自抓,院教学干事和教学秘书配合实施,为我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课程组先后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科等课程组的老师一起讨论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课程组老师学生评教综合得分全部在90分以上,课程组多人次获校教学考核优秀,和年终考核优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化学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全国率先将一些现代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高等农林院校的课堂和实验室,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员的工作质量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对分析化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遍反映学完分析化学后知识面拓宽了,对分析化学知识的前沿有了更多的了解。面向新世纪化学课程,适应高等农林院校对本科生人才化学素质、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把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基础课建设成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的教学管理,与时俱进的部级资源共享课程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化学课程范文第3篇

摘 要:德育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化学课程也少不了德育。

关键词:德育;教材;世界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化学课程也是德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也能促进化学教学。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开展德育活动。下面仅就《绪言》教学中的德育活动谈谈我的做法。

在学习《绪言》教材时,我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感受,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化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资料、图片等,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冲突,然后建议学生讨论:化学对于我们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在化学发展史上,我们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要求提供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据,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采用多种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充分利用教材信息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还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手机上网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认识到化学的发展和应用,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破坏,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些危害,但是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强化和绿色化学理念的逐步建立,这一切都会得到改善,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事物,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对不良企业只顾追求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化学发展历史的反思,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现代科学的缺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疑至关重要。但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如果我们坚持在化学课程中充分发掘教材,有意识地创造德育的良好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影响,那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化学课程范文第4篇

目前,材料化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学生在考研、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自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招生以来,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在专业建设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专业学科定位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建立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还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有雄心的智者。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侠义专业概念的限制,只要求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对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市场前景等考虑不周等问题。

3.实践、实验教学条件欠缺。实践、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起初,我们以三、四十人组成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实习。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为数不多,小型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加上实习经费的短缺等原因,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开出部分专业课的实验。

4.专业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以来,虽然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数名博士研究生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地域和待遇的局限,专业教师数量有限,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以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今年,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重新制定“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借此契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作了重新修订,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等措施进行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教学计划是一门课程授课的整体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教学计划也必须不断改革。在本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材料化学专业也调整了教学计划,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1.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他们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学习方式的关键时期。在本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课程的理论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元素部分是辅助内容。在调整教学计划前,我们就无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对本专业三届(90人)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不赞成讲解课程的全部内容,认为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在元素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以典型元素的性质进行讲解,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种元素、一族元素以及一类元素,逐步了解元素的结构—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另外,我们在化合物的性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工具书、参考书和手册等,这样,其余元素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

2.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为“生化类”《高等数学》。随着材料化学学科的知识量迅速增加,对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等技术的要求,需要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同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知识的要求。

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材料的性能、组成和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和仪器操作。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测定材料结构和性能的仪器,然后学生到仪器实验室进行观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学习操作。另外,还可借助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部分高档仪器进行学习。

4.专业前沿知识讲座。课程内容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科学知识总结。为及时补充材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我们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融入到教学中,用前沿的材料科学研究内容去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专业前沿知识专题讲座课程,及时传授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二)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般的创新能力[3]。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等内容[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材料化学实验室基本具备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条件。学院倡导请相关的知名企业家、工程师指导部分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与地方大中小型企业的对接。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按照学生意愿分成由五至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实习。材料化学专业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和分流培养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毕业论文撰写模式,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从业需求选择毕业论文课题,可以在本学院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在科研院所、企业、经济实体中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p#分页标题#e#

(三)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当今,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理念和观念的提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内容,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一重要措施。如“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我们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这样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和环境。

化学课程范文第5篇

食品化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涉及食品中各种成分结构和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食品的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议的课时理论教学为36~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42学时[1]。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为借鉴国外食品化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全英语)教学师资,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并兼顾上海海洋大学为二本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选拔优秀的学生(控制在20人左右)采用全英语授课,其余学生采用双语授课;而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采用中文授课。根据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建设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疑惑,现总结如下,供借鉴和参考。 1课程建设实践 1.1师资队伍建设 食品化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在上海海洋大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由在美国留学多年的教师主讲该课程,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能够比较深入地掌握英文原版教材各章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高校大力提倡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双语和全英文示范性教学建设的前提下,该课程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历层次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整体业务素质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进长期在美国从事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东方学者”主讲全英文课程,将年轻科研成果丰硕的本校“海燕学者”吸收入教学团队。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完整,共有6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并配有实验师1名。6位教师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其中,4位拥有博士学位,另有1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6位教师年富力强,学术思想趋于成熟,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除东方学者外,5位主讲教师都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或研究所6个月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或进行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基础课双语教师研修项目”培训。 1.2教材建设 选用王璋等编写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化学》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美国OwenFennema主编的《FoodChemistry》第3版翻译简装本。由于上海海洋大学属于二本院校,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一本招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太深,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将中文版教材改用汪东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食品经济管理及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刘树兴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采用双语授课的学生英文参考教材选用较浅显的《FoodChemistr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ChristenandSmith)。而全英文班每人配发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Fennema′sFoodChemistry》。将王璋等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作为推荐参考教材。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只有15学时,共有5个实验,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若选用现成的《食品化学实验》教材,由于很多实验内容和《食品分析实验》重复,学生未必能够接受。笔者教研室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讲义》作为配套教材使用,每年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时修订。 1.3教学内容整合 食品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色素和着色剂、食品风味、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中有害成分[3],食品化学和多门食品专业课程内容有交叉,比如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风味化学等。而国内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缩短理论课学时,目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化学理论课授课学时仅安排40学时,再加上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压力,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借鉴国外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和先进教学经验,比如大量直观、精美的图表,简洁的PPT授课方式配备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大量的教辅辅导答疑工作,力争做到授课内容既能与美国同类高校教学内容相接轨,重点和难点突出,又能使教学内容简练而丰富,需要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由于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相关物质结构、性质等及酶学讲述较为详细,因此食品化学相关内容采用直观、生动的PPT演示只做简要复习和重点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因为另开设有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所以酶和食品添加剂2个章节省略不讲,而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和食品中有害成分这2个章节分别放到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学课程中讲授。积极调动各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能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专业的食品化学课程由专任教师中文授课,由于学生未学习过生物化学,所以课程内容设置需兼顾二者,并适当降低难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双语授课学生,每章节制作相对应的全英文PPT,采用以中文为主穿插主要英语专业词汇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差异非常大,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花费了大量心血。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课后及时布置小练习、答疑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强化学习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作业。再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与教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授课方案。全英语授课班采用全英文PPT,英文为主的授课方式,重要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各种实例用中文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巩固英文专业词汇。为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听、说能力,上课经常采用讨论的形式。每次上课先用英文总结上一次课讲授主要内容,每章节授课完成后抢答做几道练习题,考察授课效果。邀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食品化学教授给学生讲授脂质这个章节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期末时让学生上讲台宣讲选定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抓得比较紧,平时经常有讨论和提问加分,所以大部分学生每堂课前都做了充分预习,和教师互动效果较好。#p#分页标题#e# 1.4.2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分段授课。食品化学教研梯队各位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分段教学,让每位教师分担不同的教学章节,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所长,使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讲授不仅理论扎实,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把每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更好地体现在授课内容中。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为食品化学课程授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不仅讲授食品各组分的相关概念、结构和特性,还涉及到许多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变化,且学时数有限。因为每位教师主要准备1~2个章节内容,所以有充裕时间进行准备,授课量也比较大,授课内容较丰富,学生觉得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此外,各位教师授课英语讲授也存在口音问题,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双语和全英语授课,较难以适应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教学方式。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比较能适应学生的教学需求,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探索。 1.4.3分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督促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学习本身难度较大,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包括食品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变化等,采用双语和全英语授课时还需要同时掌握专业词汇,如果全部集中在期中和期末进行测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复习,另外也使学生平时的学习比较松懈。为了督促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分段掌握所学知识点,对课程考核部分采用分段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因为平时每个章节已经进行过测试,学生知道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对掌握的薄弱环节也有时间再进一步学习,并且对适应英语考试题也是有一定帮助,此措施效果较好。 1.5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实验共15学时,分为5个实验,采用性质实验、定量分析实验与食品制作相结合的形式,对上课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巩固。因为学时数有限,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是每年实验课程安排需考虑的重点。蛋白质这一章节蛋白质变性为知识难点,可逆和不可逆变性理论较抽象,通过“蛋白质沉淀及变性”实验,让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直观感受到蛋白质变性的可逆和不可逆,再从理论上探讨原因。果胶凝胶的形成机理也是重要知识点,综合性试验“果胶的提取和果冻的制作”,从桔子皮中提取果胶,然后学生用自己提取的果胶制作果冻,将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果冻,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形成,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将“植物色素的提取及性质实验”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合并为一个大实验,增加了“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测定”实验,脂质氧化问题是食品化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分别测定植物油及在烘箱加速氧化实验后油脂的过氧化值,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脂质氧化理论的理解。新增了美拉德反应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不同的糖和氨基酸之间进行反应,以及改变反应条件,考察对美拉德反应速度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对上课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各章节筛选出反映重要知识点的实验[4],达到实验内容少而精。 2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经过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进行食品化学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困惑,如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身授课内容涉及面广、有难度,是否适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授课。总结今后需要再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如下:目前该课程已经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浏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相关网站、实验教学大纲、作业习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和查漏补缺。在网络平台上各章节的习题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但是平台上的讨论、答疑等与学生互动环节使用频率并不高,需要教师腾出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并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偏低,专注度也不够高。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关注教师教多少授课内容、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一点“我要学”,少一点“让我学”。 美国本科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10~15h,每上1h的课,学生一般需花3h学习消化其内容。而目前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20~25h,学生课后学习消化所学的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不仅不适合食品化学这类授课内容涉及面广且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如何大幅度提高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不是单门课程的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问题,这需要各位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采用英文原版《食品化学》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尽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还存在很多困难,短期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且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选修全英文的学生都是英文程度高、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将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而比起英文科技文章来说,英文教材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尽早接触英文教材,为学生将来从事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化学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化学课程教学 教学预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裂变”,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贵在生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内容的“丰满”靠教师去润饰,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预设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学预设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尽可能使课堂变化的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其次,教学预设时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突出“四化”:课程人文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整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最后,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贵在融合。

任何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一致;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自身特点。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显三维目标,贵在参与。

新课程理想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重情境,问题设置贵在有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对达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二是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不能孤立,应与其他问题构成体系,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3.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顺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展开、发散、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但是,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和多种因素差异,我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随时调整,再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贵在整合。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并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遵循:(1)教学媒体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越简单越好。(2)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http:///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化学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化学课程 趣味化学

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在不断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基础比较差,如果一开始就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会事倍功半,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在上这些专业课之前可以先上一门《趣味化学》,使学生巩固学习化学知识,又可以接触到职业学校以技能为主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对专业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趣味化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操作安全、简单,体现趣味性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实例

1.制作水果电池

(1)设计意图。原电池工作原理本来是比较抽象和乏味的内容,教师通过制作水果电池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趣味实验,使学生领悟原电池的原理和条件。

(2)实验步骤。一是将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用一根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三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在导线中接入一电流计;四是利用实验室的材料和水果制作水果电池。

(3)实验原理。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电极上发生。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另一电极,氧化剂再从电极上得到电子而被还原。对照三组实验,得出原电池的三个形成条件 :要有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做电极;要有电解质溶液;组成闭合回路。

(4)教学收获。在本实验教学中,利用现象鲜明、简单易行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认识原电池的原理和发生条件。水果电池的制作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这一实验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同时为氧化还原的实验提供依据。

2.海带中碘的提取和检验

(1)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验方案的实际中考虑这些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理解从海带中分离和检验碘元素的原理念。

(2)实验步骤。称取样品;灼烧灰化;溶解过滤;溶解过滤;萃取分液。

(3)实验原理。分离、检测植物样品中的某些元素时,应先将样品高温灼烧灰化,以除去其中的有机物,然后再在残留的灰分中加水或酸,使灰分溶解,过滤后,滤液用于分离和鉴定。通过本课题的开展,能促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收获。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海带中的碘元素提取出来,不仅学习了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还对后续即将学习的卤素中的碘元素有了感官和直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趣味化学实验在教学上的优势与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表达生动、极富情趣的化学呈现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且效果较为明显。通过有趣、直观化、简单化的实验呈现,使学生有效掌握物质性质变化的特点,同时增强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种教学方式应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体现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趣味化学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盲目引入与课程无关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会导致学生有短暂好奇心,但无法有效掌握化学知识,会出现知识链断裂,从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力。所以,趣味化学实验法不能仅注重趣味而忽视目的,教师要有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化学实验,以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性作用。

总而言之,从上述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化学课堂中引入趣味性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文翔,孙颖.“趣味化学实验与生活化学”校本选修课的开发实践与反思[J].化学教育,2009(2).

[2]王秀芳.无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化学课程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化学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化学课程资源包 课程资源开发 羧酸 酯 有机化学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它称作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课程资源就不可能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成果。”但是,当前对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的方法、步骤研究得不够,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总体来看进展缓慢,未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彰显化学学科特点,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有助于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有必要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特点、分类作简要分析。

1 化学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因此它广阔涵盖了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课程资源的分类是指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和特点,将它们区分开来、进行归类,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与利用它们。化学课程资源具有课程资源的一般属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分类可以借鉴课程资源的分类,见表1。

以上分类不是绝对的,各课程资源并无明显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利用各种各类课程资源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化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化学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与化学学科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更具化学学科的特色。

2 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内涵及其特点

2.1化学课程资源包

化学课程资源包是指那些进入化学课程资源,与化学教学活动密切相连的,为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组织体系。化学课程资源包是化学课程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包括教学设计和与之对应的相关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包对教师教学活动以及课堂知识的传授活动具有很大的作用,为教师自身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储备库和交流平台,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化学课程资源包的特点

化学课程资源包为实现化学课程目标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它还具有容量大、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活动性与操作性强等特点。

3 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课程资源是传统教学中严重缺失的概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吸引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化学教师的目光,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师有怎样的课程资源观,学生有何种学习资源观,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在四川省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研,受篇幅所限,仅将部分结论给出。

3.1学生的学习资源观和开发利用情况

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三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观念及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近3/4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资源就是化学课本、学习教辅资料、学习参考书及习题集等;化学学习资源的作用中“提高化学成绩”、“帮助理解化学学科知识”、“辅导化学学习”、“更易接受化学知识”排在前列。常见的化学学习资源有化学课本、化学教师、教辅资料、化学实验室、化学课件、化学视频,而家庭生活用品、工农业生产、科研院所、工厂、博物馆等选择均很少进入大家的视野。不难看出,学生接受到的化学课程资源大体上都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基本上没有将知识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校内教师给予的化学学习资源,对于校外的要通过自己去获取的资源往往认识不够,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的意识不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3.2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和开发利用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眼光没有局限于校内的课程资源,50%以上的教师都有自己的题库或教学课程资源包,但部分教师对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认识不完全到位。在常见化学课程资源选择上,选择工农业生产的仅有11.1%,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还将课程资源局限于学校、课本、辅导资料,没有将化学与社会相联系,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没有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看作是重要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将学生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选择仅占22.2%。

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同时也发现:课程资源利用尚未呈现整体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等特点,依旧比较单一化。另外,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课堂教学较难延伸到课外、校外。这说明“课程资源”这个概念虽已被中学化学教师所理解和接受,但并没有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包的化学教师由于受条件限制,课程资源包的分类及设计表现出凌乱、不科学、效率低下等缺陷。

4 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

4.1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包设计前提

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体现了国家办学的意志。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3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化学教学设计或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也必须基于此才具有包容性大、兼容性和适用性强、使用范围广和易于操作等特点。

4.2基于化学教学设计的课程资源包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课程资源包不是资源的简单拼凑与组合,而是建立在立体化课程资源的思想上,有目的、有原则和有方向的资源整合体。因此在设计课程资源包之前,需要统一风格,明确设计思路。为了方便教师对课程资源包的设计和使用,课程资源包的设计过程宜遵照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课程资源包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包以化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为线索,将第一级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更符合教师的使用习惯。针对每一个二级结构,如情境素材,在资源收集整合的同时,初步归类,并进行适当的编辑设计,形成方案式的第三级结构。方案中有成型的具体方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实施,也有备选资源,供教师适时选择使用。在具体的方案中,可以包含文字、图表、视频和动画等具体素材,不妨称之为元结构。

以上是课程资源包的总体设计思路,在确定具体内容后,可以按照此框架构建并丰富课程资源包。当然,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名称及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针对某些特殊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可以说,课程资源包的设计、建设和完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动态形成过程。

4.3化学课程资源包的整理

以化学课程标准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遵从化学教学设计的步骤,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如教学方案、课件、各种备课素材等,根据各资源具有的特点进行分类,将分类后的资源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需要的化学课程资源包。

4.4化学课程资源包设计应用举例

案例: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羧酸、酯”课程资源包设计见表2。

化学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材料专业 分析化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5

On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HE Xiulan, ZHENG Wei, QI Shuyan, WANG Jihua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im at existing probl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is carried through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increased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with organic bonding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helpful reference and consult are provid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Key words Materials major; Analytical chemistry; creative teaching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及存在形态。①分析化学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定性与定量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前景广阔。②③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联系。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④目前,我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要脱节。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适应。比如我校材料专业中有机高分子专业与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开设的实验基本相同,未能与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学生“学”“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2)实验缺乏针对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及相关原理,在实验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但目前所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均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未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差,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未认真思考实验原理,甚至连实验报告也不认真总结,只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已。因此,目前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未能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枯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理论较多,化学反应繁多,各类滴定曲线及滴定原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与相关的材料专业知识很难融合。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一张期末测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做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为激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

2 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学时的安排应有所不同。首先,针对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先统一界定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此部分占整体知识点的70%左右),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以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方便日后考核。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可对部分教学内容实行自主性教学(占整体知识点的30%左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界定教学侧重点,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误差、可疑值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涉及计算,公式多且繁杂,单纯依靠讲解例题授课,学生会感觉枯燥。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例如,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时,均会遇到数据处理,某些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疑数据。如在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时,需要5~6个试样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某些存在缺陷的陶瓷样品获得较低的抗弯强度,此时可以利用分析化学的四倍法与Q值法进行可疑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又提前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很少,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都开设。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效果,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革。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所开设的实验与专业有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吸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分光光度计相关实验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机非金属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通过开设此类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配位滴定法涉及高分子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相关的实验高分子专业一定要开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将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也提高了分析化学理论的授课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可教会学生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微机应用能力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⑤比如,提出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分析陶瓷粉体质量检测的问题,并列出解决方案,这里应用了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分析化学原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制作分析化学课程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出分析化学课程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课程理论教学,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上课,不但可以加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方便教师授课。

2.4 建立灵活多样的综合考评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均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实验尤为重要,实验成绩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另外,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三个方面,尤其是课堂讨论部分,主要根据是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理解知识,在讨论中培养团队精神、思考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成绩,建立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分析目前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化学基础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300018)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② 顾佳丽,马占玲.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3):147-148.

③ 赵明,白丽明,张文治.“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56-57.

④ 徐铮,周雪.“分析化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92-93.

上一篇:给排水施工范文 下一篇:无机化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