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01:32:22

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范文第1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5:38:00人:中国教案站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6.1钠

【教学目标】

1.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知道烧碱的工业制法和电解的概念。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重点】:钠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推测钠的性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在第四、五章里,我们学习了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7和6的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它们都是非金属元素。观察元素周期表,我们不难发现在107个“席位”中,非金属元素只占了16个,大部分是金属元素。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下金属元素的知识。这一章,我们先学元素周期表中最左侧的一族金属元素。它们是,它们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可溶于水的碱,所以这6种元素称为碱金属。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原子结构示意图(略)

[提问]: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

[指出]:碱金属元素最外层的电子数都是1个,容易失去而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钠的性质。

[板书]:第六章碱金属

6.1钠

[介绍]:钠的存在。

[实验]:6.1(学生据此推测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钠

1.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很软,比煤油重,比水轻

[实验]:6.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推测钠的性质及反应产物)

[副板]:浮:钠比水轻;

游:受到推力,说明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气体,气体的推力使小球四处游动;

响:存在气流;

红: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

球:反应放热,使钠熔化而变成闪亮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很低。

[实验];6.4(检验反应生成的气体)

[板书]:熔点低。

2.化学性质

(1)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Q

[实验]:6.2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点燃

2Na+O2Na2O2(淡黄色)

[观察]:被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呈银白色,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板书]:常温下,4Na+O22Na2O(白色)

点燃

2Na+Cl22NaCl

点燃

2Na+SNa2S

[提问]: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

[板书]:(3)与酸反应

2Na+2H2O2NaOH+H2

NaOH+HClNaCl+H2O

2Na+2HCl2NaCl+H2(反应太剧烈,不能用以制取氢气。)

(4)与盐反应

[设问]: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是什么?

[实验]:

[板书]: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

3.用途(略)

[作业]:(略)

第2课时

[板书]:二、过氧化钠(Na2O2)

电子式:(略)

[实验]:在盛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试管里滴几滴水,用香棒检验气体。

[板书]:(1)2Na2O2+2H2O4NaOH+O2(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实验]:蓬松的棉花上洒上过氧化钠粉末后,滴一滴水(不能多)。

[指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的氧气使棉花燃烧更旺。

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过氧化钠还可以供给高空和海底作业人员使用,这是为什么?

[板书]:(2)2Na2O2+2CO22Na2CO3+O2

[提问]:a、钠着火能否用水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工业上如何制取过氧化钠?

[指出]:过氧化钠会灼伤皮肤,熔化时与易燃物或某些有机物接触,立即发生爆炸,使用时注意安全。

[过渡];钠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钠,俗名叫烧碱、火碱、苛性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板书];三、氢氧化钠(NaOH)

[实验]:取少许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观察。

[板书]: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解于水(易潮解)

[指出]:NaOH可干燥某些气体(除氯气和酸性气体CO2、SO2、HCl、H2S等)

[提问]:NaOH固体如何保存?

[板书]:2、化学性质

NaOHNa++OH-

NaOH具有碱的通性(略)。

[提问]:什么叫电离?

[板书]:电离: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或熔化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通电)

[讲述]: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以制造其他化工产品、生产纸浆、肥皂和洗涤剂等。

[板书]:3、用途:(略)

[设问]:既然NaOH这么重要,工业上如何制取NaOH呢?

[板书]:4、制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1)电解: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1、电解饱和食盐水

2、检验氢气、氧气和OH-

[分析]:电解过程和电解原理

[板书]:(2)电解原理(作图略)

a、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阳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

[讲述]:接通直流电源后,在电场作用下,带正电的钠离子、氢离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氯离子、OH-向阳极移动。

[板书]:b、电极反应

阴极上:

H+比Na+容易得电子

2H++2eH2(还原反应)

H2OH++OH-

阴极上H+不断得到电子形成H2,促进水不断电离成H+和OH-。由于H+转化成H2逸出,导致溶液中OH-浓度大于H+浓度。因此在阴极附近,溶液呈碱性,即生成了NaOH溶液。

阳极上:

Cl-比OH-容易失电子

2Cl--2eCl2(氧化反应)

通电

c、电解总反应:

2NaCl+2H2O2NaOH+H2+Cl2

(3)阴极上阳离子得电子顺序: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阳极上阴离子失电子顺序:I->Br->Cl->OH->SO42-(NO3-)

[练习]:电解氯化铜溶液,写出电极方程式和总方程式。

[介绍]:工业上电解食盐水的方法

[作业]:(略)

§6.2酸碱中和滴定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离子积。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氢离子浓度、氢氧跟离子浓度的关系。

2.掌握一元强酸,一元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理解中和滴定和原理;掌握中和滴定及其计算。

4.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用。

5.通过溶液酸碱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中和滴定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训练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重点】:

1.溶液的酸碱性和氢离子浓度、氢氧跟离子浓度的关系。

2.一元强酸,一元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酸碱中和滴定及指示剂的选用。

【难点】:中和滴定原理及操作。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溶液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例如可乐呈酸性,而茶水呈碱性,肥皂水也呈碱性。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着密切的关系。

[板书]:一、水的电离

化学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化学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化学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并整理归纳溶液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溶液,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溶液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溶液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溶液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化学教案范文第5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与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化学教案范文第6篇

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常见化肥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⑤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化肥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点评:化学肥料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国家一直相当重视。农村中学的学生,将有一部分要回到农村,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就必须懂得科学种田。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是,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

化学教案范文第7篇

师:我们走进医院的病房,往往闻到一股特殊气味。[出示一块药皂]这块肥皂是什么肥皂?

生(部分):药皂。

师:药皂。它有一种普通肥皂所没有的特殊气味。这种特殊的气味,是由于它含有一种物质叫苯酚。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苯酚[板书:第三节苯酚][边讲边板书:请大家翻到114页上,看物理性质这一段[板书:一、物理性质。]

结合课文,看一下这几瓶物质。[出示一瓶苯酚]这是一瓶买来的苯酚;[出示一小瓶苯酚(带红色)]这是我前几天取出来的苯酚:[出示一小瓶下层是苯酚液体、上层是水的瓶子]这是一瓶苯酚和水混和的液体。再结合看书,总结三点物理性质。第一点描述一下它的色态[板书:1.色态];第二点描述一下它的溶解性[板书:2.溶解性];第三点其它的性质[板书:其它]。总结时简要一些。[学生看书]。

(以上4分钟)

师:请××同学[指定学生]总结一下。第一点--

生(1):苯酚是无色的晶体,但是在空气中露置,因为氧化而成粉红色。

师:请大家注意:这里是解释了见到的苯酚为什么带有粉红色,但苯酚在空气中部分氧化的性质,可归纳在化学性质中。有没有气味?

生(1):有的,有特殊气味。溶解性是在一定温度下,它能以任何比例和水互溶。

师:你讲的是70摄氏度时,能和水混溶,常温下呢?

生(1):常温下不易溶解。

师:不易溶解?再描述正确些。

生(1):溶解度不大。

师:溶解度不大。等一会再请你讲,请你先坐下。有一些大家注意一下[出示苯酚和水分层的混和液]。水和苯酚混和,上层必然是苯酚和饱和溶液,照讲下面应该是晶体,为什么现在是液态的呢?它的熔点是43摄氏度,今天没有达到43摄氏度,原因是苯酚在少量水存在下熔点大大下降,本来是固态,现在变了液态。刚才××同学(指学生(1))讲了,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70摄氏度时,和水以任何比例互溶,说明湿度升高,溶解性大大增加。关于溶解度还有什么补充吗?××同学(指生(1)),你刚才讲的是在水中溶解度。

生(1):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师:举一个例子。

生(1):溶于酒精。

师:好!(演示实验,出示试管)我吸取瓶中下层的苯酚,(试剂瓶中苯酚和水)各取一滴,分别滴入盛有水、酒精的试管中。(振荡)在酒精中完全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溶解,这个浊液称为悬浊液还是乳入浊液?请大家考虑一下。×××同学。[指定学生]

生(2):应该是悬浊液。

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差别是什么?

生(2):悬浊液是固体小颗泣。

师:固体小颗泣混在溶剂中是悬浊液。那么我刚才加的是液体苯酚,你说应该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

生(2):乳浊液。

师:好!××同学。

生(1):它还有毒。

师:有毒。还有吗?

生(1):对环境污染。

师:对环境污染是有毒的引伸。

生(1):它对皮肢有腐蚀性。

师:前提,前提是什么?

生(1):浓溶液。

师:好!有毒,浓溶液对皮肢有腐蚀。因此,下次做实验时要注意。在讨论学生性质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苯酚的结构。我们在烃的一章里讲了甲苯,分子中原子团之间有相互影响,怎么影响的?×××同学,请你讲一讲它们原子团之间怎么影响的?

生(3):甲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师:结构上有什么影响?在性质上有什么反映?××同学。

生(4):甲基能不的邻、对位活泼。

师:使邻、对位活泼。苯环对甲基有什么影响?

生(4):能氧化。

师:使甲基能氧化,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苯酚中。羟基使苯环上的邻、对位表现在性质上易取代,苯环使羟基上的氢活泼,表现出来的性质是能部分电离,所以有关苯酚的化学反应,主要在这方面展开。下面讨论一下化学性质。

(以上9分钟)

[评述:让学生运用原有的关于甲苯和乙醇的知识,从苯酚的结构推论出它可能具有的性质,即用演绎的方法思考问题,这是需要对学生加以培养的一种能力。重要的是学生的基础必须有保证,要使学生能运用知识的逻辑性,在思考时转得过弯来。]

第一点首先回答一下,乙醇显什么性?

生(集体):中性。

师:乙醇是中性。苯酚弱酸性--弱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从下面一个实验来看[演示实验,出示三个试管,都有等量的蒸馏水]。这里是三个盛有等量馏水的试管[插入试管架的1、2、4孔]。第一试管,我滴入滴盐酸;在第四试管,滴入氢氧化钠;另取苯酚溶液放入试管架的第3孔。这样,四个试就成了稀盐酸[指第一试管]、水[指第二试管]、苯酚溶液、氢氧化内溶液。现在在,四个试管,分辊加入石蕊试液,加入的是等量的石蕊试液。大家看,第一试管显红色;第二试管显紫色,没变色;第三试管显紫色;第四试管显蓝色[实验操作完后,在试管后衬上白石纸板]。从这些溶液变色情况可以看酸的酸性强还是弱?××同学。

生(5):弱。

师:请回忆一下,当CO2通入水中,再滴入石蕊试液时,变成什么颜色?

生(5):红色。

师:再讲得恰当一点。

生(5):粉红色。

师:应该讲淡红色或浅红色。因此说,苯酚的酸性比碳酸还是弱,所以它有个俗名叫石碳酸[边讲边板书:石炭酸]。这个起得很好。第一,首先肯定它是个酸;第二,好在读音是弱碳酸[注:上海音“石”和“弱”同音]反映酸性比碳酸弱,但石和碳写得不要太靠近,否则变成碳酸了。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就可以推测[边讲边板书:与Na反应,与NaOH反应]。请考虑一下:它能否与NaOH反应放出CO2?××同学。

生(6):不能。

师:不能。因为……,两者的酸性哪个强?

生(6):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

师: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所以苯酚不能和碳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下面做一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现象,并解释现象。[边讲边演示实验]在一个大烧杯中加热水,取出苯酚和水的混和液,在这试剂瓶中,下层是苯酚,上层是水,振荡一下,取出的是什么?苯酚的浊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一个放在热水中,另一试管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原来混浊的变为澄清了。请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发生反应?

生(部分):发生了。

师:发生了化学反尖。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写化学方程式,教师巡视]请××同学[指定学生]到黑板上去写。

生(7):[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一下:主要产物的名称。××同学,你看黑板上写得对吗?

生(8):化学方程式写的对的。

师:写得对的。主要产物的名称呢?

生(8):苯酚钠。

师:苯酚钠,参照哪一个读法?

生(8):参照乙醇和钠反应生成乙醇钠。

师:乙醇和欠反应生成乙醇钠。根据刚才的反应现角你推测苯酚钠是否溶于水?

生(8):溶于水的。

师:好!再请想一下:这个反应类型属于无机化学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同学。

生(9):无机--

师:题目听清楚,是无机化学中的哪一类型的反应?

生(9):置换。

师:置换反应?[学生笑]

生(9):置换。

师:置换反应?[学生笑]

生(9):不是,是中和反应。

师:为什么说它是中和反应?

生(9):你为什么说它是中和反应?

生(9):酸和碱的反应。

师:对了。一个是碱,一个是酸嘛。反应属于中和反应。那么,苯酚钠属于什么类型?×××。[指定学生]

生(10):盐类。

师:这个盐水解以后呈什么样?

生(10):碱性。

师:呈碱性。由于它是强碱弱酸生成的盐。现在我们再看一下:从热水浴水中取出的试管,里面的浊液也澄清了,什么道理?刚才也是一个混浊变澄清,现在放在热水中也由混浊变澄清,什么道理?×××。[指定学生]

生(11):由于在温度高于70摄氏度时,溶解度增大。

师:由于温度升高,溶解度加大。大家想一想,刚才一个实验混浊变澄清,现在混浊变澄清各属于什么变化?

生(11):前面一个是化学变化,后面一个变澄清是物理变化。

师:对!现在大家看一个实验。我现在把两个澄清的溶解,这个试管是热水浴中取出的,现在放入冷水中,另一个澄清溶液,这里面是什么溶液?苯酚钠。我加入盐酸溶液,试液又变混浊了。大家写一个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同学[指定学生]到黑板上去写。

生(12):板书。

师:写得对吗?对的。ONa复原了,因此需要其它物质中分离苯酚时可以利用这一性质[这个方程式后面写上:用于分离]。现在我们再来持,从冷中取出的这个试管,液体又变混浊了。这是什么道理?。

生(13):温度降低了。

师:温度降低了,溶解度减小了,这是什么变化?

生(13):物理变化。

师:物理变化。在苯酚钠溶液中,假如通入CO2的话,会不会有苯酚析出,请大家考虑一下。

生(14):有的,有苯酚析出。

师:有的。什么道理?

生(14):因为碳酸的酸性比它强。

师: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另一产物注意一下:是生成NaHCO3。往往溶易写成Na2CO3!请大家思考一下:从上面的性质,我要求你们举几个例子,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来得强。×××同学,你举哪两个例子?

生(15):一个是CO2通入苯酚钠溶液。

师:对的。第二个呢?

[部分学生议论用石蕊试液]

师:与碳酸钠不反应,可以的。但是不是能用简例而且有明显现象的其它方法?其他同学都在讲了,用什么?

生(集体):石蕊试液。

师:用石蕊试液。CO2溶液能使石蕊变色,而苯酚溶液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以上16分钟)

[评述:苯酚作为一极弱的酸,也起着酸的通性的一些变化。从无机物反应规律加以引证,促使学生对知识作广泛的联系,这是很可取的。苯酚的溶解性有比较复杂的现象,教师多次提请学生注意,可使学生加深印象,但最终使学生获得印象要清晰、明了,切不要喧宾夺主。]

第二个性质是--现在请大家写两个方程式:一个是加溴,第二个加浓硝酸。其中一个实验我先做,做了以后,请大家写反结构分析,完成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好以后,考虑一个:两个主要产物叫什么名称?

生:板书。

师:下面已经有同学写好了。×××同学,第一个反应的主要产物,叫什么名称?

生(17):三溴苯酚。

师:是三溴苯酚,对的。第二个反应的主要产物呢?

生(17):三硝基苯酚。

师:三硝基苯酚。大家看一下××同学[指学生16],写的化学方程式有没有错误?×××。[指定学生]

生(18):应是浓硝酸。

师:我问下,这个产物[指三硝基苯酚],是硝基化合物还硝酸酯?

生(18):是硝基化合物。

师:硝基化合物。三硝基苯酚有个俗名,叫若味酸[板书:若味酸]。还有一种物质大家还记得吗?T.N.T.[板:T.N.T.]这是什么物质?三硝基甲苯,两者要会区分。这两种化合物,日子长了,容易混淆。大家可以这样记,若味酸是石碳酸硝化而来的。大家再看一看:上一个反应写得对吗?

生(18):三溴苯酚应有沉淀符号。

师:对!三溴苯酚是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中产物应加上沉淀符号。要仔细!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苯酚。

(以上5分钟)

[板书:3.显色反应]下面介绍一下显色反应,苯酚溶液有一个很灵敏的检验方法[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溶液,加入一滴三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成紫色,可以应用在什么方面?

生(集体):检验苯酚。

师:苯酚溶液加入三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成紫色,可以用于检验。注意:不但可以检验苯酚,还可以检验这样一类物质。今后遇到要鉴别苯酚的,尽量用哪一个反应?

生(集体):跟三氯化铁溶液的反应。

师:对!有两种方法可以检验,尽量用三氯化铁检验,因为它比较灵敏。

(以上2分钟)

第4点化学性质,刚才已讲过的,在空气里部分氧化。我问一个问题,请举一个例子说明苯酚要比苯容易发生取代反应,举哪一个例子?××同学。

生(19):黑板上的苯酚加溴水的例子。

师:苯酚和溴水可以起反应,而苯必须与液溴反应,另外要什么条件?

生(19):要有催化剂。

师:还要什么条件?

生(19):加热。

师:要有催化剂,还要加热,但苯酚和溴反应不需要这些条件。

(以上1分钟)

在醇分子中含有羟基,苯酚分子中也含有羟基,讨论一下:为什么有些物质称为醇,有些物质称为酚呢?下面我们讲。请大家把书翻到113页第三行,看一下酚的定义,再对照一下111页的醇的定义,仔细比较一下它们的差别。

师:[板书]:

黑板上有五个物质,请大家看一下,各属于什么类型?××,[指定学生]第一个属于什么类别?

生(20):醇类。

师:醇类。第二个呢?

生(20):酚类。

师:第三个呢?

生(20):醇类。

师:第四个?

生(20):酚类。

师:第五个?

生(20):酚类,噢!醇类。

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20):酚类中的羟基直接相连在苯环上。

师: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的酚类,你把这五种物质名称读一下。第一个?

生(20):苯四醇。

师:苯四醇。第二个?

生(20):苯酚。第三个?

生(20):苯乙醇。

师:苯乙醇。第四个呢?--提示一下:“对--”。

生(20):对甲基苯酚。

师:对甲苯酚。第一个?

生(20):环乙醇。

师:环乙醇。再找一下。这些物质哪些是同系物?哪些互为分异构体?×××同学,几号和几号是同系物?

生(21):1号和3号。

师:1号和3号是同系物。还有吗?

生(21):2号和4号也是同系物。

师:2号和4号也是同系物。

师:2号和4号也是同系物。对的。哪些是同分异构体。

生(21):1号和4号。

师:1号和4号是同分异构体。下面再讨论几个问题。

(以上4分钟)

[出示一块小黑板:鉴别乙醇溶液和苯酚溶液,可和的试剂是____][指定学生]

生(22):第5号。

师:第5号是三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成什么颜色?

生(22):苯酚溶液变紫色。

师:对了。还有吗?

生(22):3号。

师:3号溴水也可以,其它都不能,对吗?我要问一下:2号为什么不能?乙醇和氢氧化钠不反应,苯酚和氢氧化钠会反应的,为什么不选?

生(22):3号。

师:3号溴水也可以,其它都不能,对吗?我要问一下:2号为什么不能?乙醇和氢氧化钠不反应,苯酚和氢氧化钠会反应的,为什么不选?

生(22):没有现象。

师:对的。4号为什么不选?一个是中性,一个弱酸性,为什么不能鉴别?

生(22):苯酚也不能使石蕊变色。

[评述:学生在获得了关于苯酚的结构和性质的知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应用阶段时,为避免时常出现的只作简单重复这些知识的缺陷,可用稍带综合成分的题目让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中掌握苯酚的结构和性质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师:[把小黑板翻过来,小黑板上:皮肤上不慎沾上苯酚,最好用--洗涤。①水,②NaOH溶液,③稀盐酸,④乙醇。]

[把题目读一遍。]××同学[指定学生]

生(23):用乙醇。

师:为什么不用水来洗?

生(23):苯酚温度低时不容于水。

师:不能说不溶于水,应该说--

生(23):溶解度小。

师:对。苯酚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所以效果不如乙醇好。为什么不能用2号呢?它能和苯酚反应的,是吗?

生(23):因为氢氧化钠也要腐蚀皮肤。

师:因为2号属于强碱,当手上沾有苯酚时,也无法估计它的量,强碱沾上去使皮肤“雪上加霜”了。

今天回去希望大家考虑几个问题,下节课讨论。

1.如何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和物?

2.如何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3.如何除去苯酚中混有的苯?

4.如何证明苯中混有苯酚。

(以4分钟)

[下课]

[评述,芳香烃的衍生的虽不是中学有机化学的重点,但无论从结构还是从性质看,苯酚都是一个很典型的物质,用深入细致的方法进行教学是有很必要的。

化学教案范文第8篇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三.教学过程

[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

[板书]:一.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

[板书]:实验7-1

刚加入水时

振荡

静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层

浑浊

又上下分层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层

浑浊

又上下分层

[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

[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

[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

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的。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

[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

[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

[总结板书]: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练习]:(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

[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

[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

[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化学教案范文第9篇

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重、难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结构推导、性质推测,实验引导,验证性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计算课本84页12题

〖提问〗:该烃从分子组成上与乙烷有何差别?其分子的空间构型会有何变化?

〖讲解〗:由于相对乙烷,它的氢原子较稀少,我们称它乙烯

〖提问〗:去掉两个氢原子,C原子为满足4个价键,碳碳键将做怎样的变化?

〖讲解〗:引出C=C双键和不饱和烃的概念及烯烃的概念

〖提问〗:乙烯分子的空间构型又会如何变化?

C-H键键角还会保持109028‘吗?如何改变才稳定?

〖展示模型〗: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资源/化学图片/烃结构和反应式/10.gif">

〖提问〗:对比乙烷和乙烯分子中键的参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乙烷(C2H6)

乙烯(C2H4)

键长(10-10米)

1.54

1.33

键能(KJ/mol)

348

615

键角

109º28ˊ

120º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结论:C=C的键能和键长并不是C-C的两倍,说明C=C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容易断裂,有一个键较稳定。(由于C=C双键在形成时,新成键电子云受原有C-C单键头靠头重叠的电子云的影响,只能肩并肩重叠)

〖学生活动〗:书写乙烯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讲解〗:书写注意事项和结构简式的正误书写

正:CH2=CH2H2C=CH2

误:CH2CH2

〖引言〗: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的标准有三个方面:(1)钢铁工业(2)汽车工业(3)乙烯的产量。可见乙烯工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因为它是许多药品、合成材料等产品的母体,与石油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么,在实验室如何制取乙烯呢?我们一般要研究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三个方面。

〖讲解〗:实验室常用乙醇来制取乙烯,介绍乙醇分子式和结构式以及分子中的羟基及羟字的来源(氧、氢各取一半)

〖投影〗:一、反应原理

1、由乙醇变成乙烯,从分子组成的角度看,还应有什么产物?(水)

2、要从乙醇分子中去掉一个水分子,应选用什么试剂?它在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用量又如何呢?

3、从有机物反应的特点来看,你认为要使反应快些,应用什么条件?

为何要控制温度在1700左右?(不同温度,产物不同)

4、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反应后的混合液为何会变黑,有时还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先炭化,碳再和浓硫酸反应产生SO2)

二、装置原理

1、应选用怎样的装置制取乙烯呢?与以前学的哪种制气装置相似?

2、为何加入碎瓷片?

3、温度计有何作用?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在什么位置合适?(瓶底、溶液中、液面上)为什么?

4、如何收集?

三、操作原理

1、安装顺序如何?(由下到上,由左到右)

2、混合液体时是将什么倒入什么中?为什么?(乙醇倒入浓硫酸中)

3、能否在量筒中混合液体?为什么?(否,混合时放热)

4、实验完毕,是先撤酒精灯,还是先撤导管?(先移导管后灭灯)

〖师生活动〗:边投影、边讨论、回答、分析,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第二课时)

〖引入〗:直接引入

〖演示实验〗:1、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乙烯通入溴水

3、点燃乙烯气体

〖投影〗:[思考讨论]

1、看到各有什么现象?说明乙烯具有什么性质?

2、乙烯如何能制成塑料薄膜?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讲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反应

(1)燃烧

(产生黑烟是因为含碳量高,燃烧不充分;火焰明亮是碳微粒受灼热而发光)

(2)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酸化目的是增强氧化性,因生成高锰酸)

二、加成反应

X—X

H—H

H—X(必须是气体,有水则电离,无法加成)

H—OH(必须是蒸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87页加成反应概念,指出“生成别的物质”的含义应指“生成比原来饱和的物质”

〖过渡〗:塑料是高分子材料,乙烯是小分子,如何形成高分子?当然要连接

起来,如何连接?要靠聚合

三、聚合反应

〖讲解〗:加聚反应的实质是:不饱和键的断裂和相互加成

不论加成还是聚合,根本原因都是含有不饱和的C=C双键

〖讲解〗:高分子的命名不能用系统命名法,名称“聚乙烯”来源于原料。

生活中用来包装食品的塑料袋是聚乙烯,如果将乙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用氯原子代替,聚合后成为聚氯乙烯,它就不能用来包装食品了,因为有毒。塑料在高温或长期光照情况下,容易老化,变脆。

〖讲解〗:聚合反应中的单体、链节和聚合度

化学教案范文第10篇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

为排除氮气的干扰,做在纯氧和在空气中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和氧气反应。

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在没有点燃前,这些物质不和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能否持续燃烧,及燃烧现象;继而观察在纯氧中的燃烧现象,最后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实际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点基础。也可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下面,超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为便于总结分析,将对比实验表格化。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

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不是直接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氧化反应。

②演示实验反应剧烈,应向学生指出,定义中并没有包含,可列举铁锈生成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学会准确的掌握概念内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氧气的用途

有关物质用途的教学应该在突出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节教材把氧气的用途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也正是体现用途取决于性质的逻辑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化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尤其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更应倍加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例如,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两者有什么本质不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际操作表演,可能的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这一章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开阔思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或课外组织“氧”的专题报告会……

总之,这种既不超越大纲,又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实验演示建议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最好选用长条片状的木炭。可以先用镊子或坩埚夹住木炭,加热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红热的木炭应该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果一开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气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鉴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浓度较大的。因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会因其中的氢氧化钙已跟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失效。浓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开始时显浑浊,不久便又会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变得澄清。

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所用的燃烧匙内务必垫一层石棉绒(或石棉布),因为高温时疏可以跟铜、铁等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设法使硫跟金属匙隔离,燃烧匙用不了几次就会被腐蚀坏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过多,如果氧气的体积是250毫升,则硫黄的用量以不超过0.5克为宜。从瓶里取出的燃烧匙,如果仍有燃着的硫,可以把匙随手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使之熄灭,以免二氧化硫弥散。燃烧匙内剩余的硫黄能很容易地随所铺垫的石棉一起抠掉,若抠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风处,让硫黄燃烧完。

3.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拧在一起的一束细铁丝。从铁窗纱上拆下的铁丝(用砂纸打去漆和锈)比较好用。如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把它绕成螺旋状。无论是一束还是螺旋都是为了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在氧中“持续”燃烧。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燃烧时伴随的放热现象,不要等待铁丝燃尽,就可以把铁丝从氧气瓶中取出,向学生展示铁丝端处倒挂着的红热的熔融小铁珠,这能十分形象地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光和热。

点燃铁丝的最简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杆引燃。在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之前,光点燃系在铁丝端上的火柴杆,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以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为了防止铁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除集气瓶中预留些水或铺些细沙外,还应注意切勿使燃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本实验是讲述氧炔焰进行气割的最好根据。)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与已做过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在氧中燃烧的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化合反应类型。为此,必须突出它反应后有两种生成物。

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

为了便于对系列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除去并列它们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之外。还可以将以上实验的可比部分表格化,这种表格化了的描述,将会对学生增长抽象概括能力提供方便。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width=64rowSpan=2>

反应物

width=50rowSpan=2>

发生反应的条件

colSpan=2>

反应现象

width=78rowSpan=2>

生成物

width=113>

在空气中

width=143>

在氧气中

vAlign=centerwidth=64>

木炭跟氧气

vAlign=centerwidth=50>

点燃

vAlign=centerwidth=113>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vAlign=centerwidth=143>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气体。

vAlign=centerwidth=78>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vAlign=centerwidth=64>

碳黄跟氧气

vAlign=centerwidth=50>

点燃

vAlign=centerwidth=113>

持续燃烧放热,有隐约可见的淡蓝色火焰,无烟。

vAlign=centerwidth=143>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vAlign=centerwidth=78>

二氧化硫

vAlign=centerwidth=64>

红磷跟氧气

vAlign=centerwidth=50>

点燃

vAlign=centerwidth=113>

上一篇:搭石教案范文 下一篇:数轴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