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16:14:29

搭石教案范文第1篇

2、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学生说,老师板书,摆搭石、走搭石。你们说的真好,请同学们先后看课文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自己先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画一张小村庄的分布图,在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5、6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3、在这条小溪上人们经常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用笔画出来,指名读,对这就是搭石,你找的非常正确,你们找对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这条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这里的汛期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知道?(汛期是江河水位定时性上涨时期也就是水位比以前高出好多)。

5、谁知道汛期一般是在哪个季节发生(春夏之交时期)出现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6、请同学们想一想,汛期乡亲们为什么不捡石块搭石呢?

同桌说。

7、同学们说的很对,山洪过后人们出工必须脱鞋绾裤、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那为什么一定要进入深秋,天气变凉人们才捡石块塔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8、同学们说的很棒,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请同学们自由读2—4段,用笔画出文中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现在把你们画好的句子在四人小组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指名汇报,无论……

10、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那就请你带着体会再读一读,师指导:一定读重,坚决。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无论……

11、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人踩到了不稳当的石头,老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12、搭石摆好了,老人满意了,方肯离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

13、多么 的老人,无论 生接读,在瑟瑟的秋风中,有一位 的老人在调整搭石,只要生接读。

14、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眼前出现了一位善良,勤劳为他人着想的老人。

15、还有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受到美,学生汇报:大屏、 每当。

这段话中的行是一个多音字,还读hang,请大家跟我读一行人。这段话中还有3个难读的词,变红色,自己读、指名读、跟读。词语会读了,我们一起来读句子。

16、怎样做才是协调有序呢?和老师配合,这十组同学起立,站在过道,两个学生示范,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后面的 (语速加快)后面的同学也加入到走搭石的队伍中来,前面的 后面的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那么整齐,没有人跌入水中,有人指挥吗?没有人指挥,人作的动作是那么整齐,这就是“协调有序”。家乡人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实实在在是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17、清波荡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谁能通过读这句话把我们带进画里。

18、评价,怎样才能读出美,﹙读轻 ﹚ 女生读。

19、这既是一幅美丽的画,又是一道清丽的小诗,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20、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他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男生接读每当,每当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中走过了62道搭石,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女生读:每当。

21、是啊,一行人走搭石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走出了一道风景,走搭石的画面文中还有,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会怎样?1人读,你体会到了什么?3—4人如果遇上老人会怎样?1人读,你体会到了什么?3—4人人们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篇课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是哪些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小事中,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22、进入了秋天,天气变凉了,老人找来石头摆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两个人面对面行走互相谦让,搭石大屏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年青人背老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3、小小的搭石每一块上面都刻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每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心中就会涌动着一种情感,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4、这一排排搭石(师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有一天,家乡会铺路搭桥,搭石会永远消失,但家乡的搭石留下的美,将永远记在人们心里。

25、这一排排搭石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不仅发生在课文中,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美。公益广告 师解说:这是提醒……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出发点是一样的,是为了让每个人过得幸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搭石教案范文第2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引出美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二)提出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3)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理解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体会到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生2:“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生3:这几句话我知道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生4: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生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感到人们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2、我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3、我知道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4、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搭石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家乡一道风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伟大的人性美。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小组内自由朗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成一个片段全班交流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能从“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句话中体会到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我觉得中年人也会这么做,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生1: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2、我能从这句话中“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我能自由读课文,寻找“美”。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4、我能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5、我能从生活中知道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穿衣服自己穿;一日三餐自己吃;每天自己上学等等。

6、我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知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

生1: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2: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生3:我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

三、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

1、我收集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我能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3、美无处不在,我能把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把“美”留住。

4、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

5、我自创了一首诗: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着万物的成长;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拾起这颗颗夺目的珍珠吧,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吧!

6、我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溪水潺潺

走上故乡的搭石

脚步轻快清波荡漾

6、作者刘章也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

搭石教案范文第3篇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汪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上课亦如此。10月底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的心里极不情愿,因为10月底有我的少队课,上过少队课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艰辛。前后只有2-3周的准备时间我到底能做好吗?牢骚归牢骚,活还得干。我选第21课《搭石》这篇课文,有了很多的教学设想,但又总觉得自己的想法都不够完美,一时间竟不知从何下手。开完家长会,我一头书房,从网上搜集视频资料,一口气,我看了第四届、第五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大赛的优秀视频,还有几节各省市的青年教师的优秀课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在整理自己的听课感受,集众人之长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设计,自认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上课一定万无一失。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节好课是需要不断打磨的,正如一篇好文章需要反复修改一样。每一次磨砺的过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新的收获。

教案设计好后,我开始了第一次试教,但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在"你从哪儿感受到搭石的美"这个问题上根本无法找到我所预设的和要求的答案,五班的孩子一上来就直奔重点段人们走搭石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前面的预案、人们摆搭石为别人着想。过搭石协调有序都抛在一边,引了半天才把孩子引导这两个主题上来跟我的教学预设完全不一样。结果本身是高潮的地方变成了开课的引子部分,一开课就让学生写话说话。而且钻进这个圈子里出不来。一节课下来,我和学生都累得够呛。试教彻底失败。

下课后,几位同仁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也静下心来,认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失败的原因:

1、对自己缺乏信心,一味地采用网络上的教学思路,始终跳不出"名师"圈子,忽略了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

2、以"美"入手,学生在没有深入到文本之中时是无法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人性美的,所以一节课老师与学生都被一个"美"字所累。

3、在"升华美"的环节上,没交给学生写法便让学生动笔写,所以孩子们写不出真情实感。

找出了问题所在,我信心十足地开始了教案的修改及再次试教,但效果却越来越不理想。设计来设计去,总也跳不出原来的教学思路,我从心底里感到了灰心。这时,刘主任好像看出了我的无奈,来到办公室找我谈心,还戏称"怕什么啊,课的设计很好,很多问题设计得很到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很好,"刘主任还建议我:"协调有序走搭石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叫上一组同学先读熟课文,再让学生做动作,效果会更好。"

刘主任的一席话,让我重新鼓起了勇气。于是,我丢掉了所有的资料,手里只放了三本书--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和《单元备课解读》,精心研读,最终有了明确的教学思路:能力的培养;方法的习得。本着这个原则,我重新设计了教案:

但在上课的时候却一次不如一次。自认为要培养学生这样那样的能力,其实在课堂上孩子说课、写话钻进怪圈出不来,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指导孩子写字,倒是落到实处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又没有实现。我组的教师一遍遍地听课,一遍遍地指出我身上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衔接语的连接上一句一句地扣,刘主任也一遍遍地指导。最后竟对我说:"尽你最大的努力,不要想得太多,一课一得,不要通过一节课展示的内容过多,让学生目不暇接。"听了刘主任的话语,我第四次拿起语文书研读起来。美美地又把课文读了5遍。终于找到了解题的方法,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家乡的搭石不仅连接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入手,小小的搭石就是水中不起眼的石头,怎么就能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呢?这样问题一变孩子们能很快地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再课堂上营造了五读中心句,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不断地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四次磨课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好像是蚕儿蜕皮的过程,但蜕皮后又是一次新生,从头到脚的变化是自己能直接感受到的。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搭石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往往出乎意料,因此,根据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就显得相当重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新课改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生成性教学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和利用,彰显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僵化的弊端,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由于有些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认识片面,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现象:教师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鉴于上述现象,我个人认为,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

以下几方面是我在课堂研究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拓展教学时空

学习了游记《颐和园》,学生了解到两个知识:游记是介绍事物特点的,课文采用了移点换景的写法。鉴于学生的这一学习经验,在学习《记金华双龙洞》时,我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这两篇课文有什么异同?基于原有认识,学生顺势提炼出游记“记游”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后者的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以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介绍双龙洞”——因此,他们有关游记叙述方法的知识得到了拓展。

学习是知识的生长。根据学生提问来构建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来讲,最适合学生生成。但是,这些问题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学路,教师要把这些问题纳入教学的总体思路中去,在引领学生领悟课文内涵的历程中,一路点亮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关注生成,推进课堂教学

如何捕捉即时产生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展开教学,是新课程对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最难把握的因素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做到导而弗牵”排在首位。

如,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有这么一段插曲:我让学生表演小鸟寻找大树的场景,我预设的是让学生充分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表演。但学生课前预习得不够充分,课堂上表演得不够理想,这是出乎我的预料的。于是我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再次合作,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并要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兴趣很高,积极投入到合作之中。由于再次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效果自然好过第一次。如果当时没有调整策略,而是继续进行下一环节的话,恐怕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很深,更不会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教师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促进动态生成

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找寻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不断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

如,在学习《称象》一课时,学生都体会到了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设计教学时加了一个问题“曹冲是借鉴了官员们的方法想出来的。你能说出他的办法和官员们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立刻投入到寻找答案,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很快有人说:“他根据造大秤的这个方法把船当成了大秤!”马上有人补充道:“没有人提得起大秤,他就让水来托住船。”我听学生回答到了点上,马上就补充说:“对,他利用了水的浮力!”这时的课堂上,学生只能想到这些了,我又引导他们思考:“还有其他的吗?”教室经过了几秒钟的安静后,又从角落里传出了:“他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虽然这个声音是那么的不肯定,但是我知道她的答案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这时,我突发灵感追问了一个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你要是曹冲,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这一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讨论达到了最高潮。就这样这节课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四、在质疑问难中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比如说:“课文为什么用‘搭石’做题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纷纷发表自己的疑问,有的说,搭石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有的说,搭石为人们过溪过河提供了方便。“课文是写搭石还是写别的呢?”有的说,搭石上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学生多么会提问题呀!然后我对学生说:“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搭石》上的感人故事,现在一起来学习课文。”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生成”有了目标。学生结合问题思考,认真地品读课文,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学生读得特别津津有味,结合课文优美的语句体味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生成性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变数,充满未知,更可以调动师生的激情。但是我们可以明显感到生成性教学就如探险一样,把握不好极有可能信马由缰,偏离主线,忽视了核心东西,这无论是对短期目标还是对长远目标的达成都是极不利的。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极高的要求,对知识的把握是否纯熟,能否随学生的思想纵横捭阖,腾挪与收放,最后达到百川都入海的结果;能否有足够灵活的思想应对学生展示出的突发奇想进行有效的引导、迁移?也正是因为生成性教学的要求极高,我们去追求它,就会对自身有一个极高的锻造,使自己在极艰难的路上跋涉,最后到达奇绝的顶峰,从而有机会饱赏教学过程中的瑰丽风光。

搭石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反思 教材 教学 学生

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任何课堂教学教后都会留下遗憾,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预设与生成效果的不确定性,文本与学生现实的差距性,给教后老师留下许许多多值得反思之处,因而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后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后老师究竟要反思什么呢?

一、反思教材处理。

认真备课,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教学重难点在哪,与已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与本册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系统关系?教学后对这些问题反思,对于认为成功之处在哪里,及时肯定形成经验;对于教学缺憾问题,是所学的知识比较抽象造成的,还是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差距造成的,或是其它原因造成的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反思:我在重视挖掘课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中心思想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写作的引导,让学生懂得用具体的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但是在备课堂时,没有备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中,适当超越文本内容,适当超越课堂预设,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如在处理教材中,仅仅考虑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去地体会什么是幸福,是很难到幸福的所在的。我应备课中预设引导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和课外获得的知识,结合在学校的学习,展开再想象,编出了更多类似的故事,引出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英雄事迹,让学生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如果这样课文重点会得到进一步深化,难点会得到更好地突破,能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这课处理中,还应该反思的是:事实上幸福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美好的理想是一种幸福,获得成功更是一种幸福。不能仅仅让学生认为只有劳动,尽义务,做有有意的事才是幸福。对学生课堂上讲的其它心里感受,或与课文中心不一致的见解,应该给以尊重和肯定的。

二、反思课堂得失。

简单地说,对课堂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教如何,学生学的如何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教学的得失是反思的重点。

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把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且收效显著,为积累经验,改进方法,在教后应及时记录,写出体会。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对破题设计的问题,教学时收到很好的效,十分满意。教后反思这样写到:让学生看题目提问题,这样的引题是要求学生从课文题目入手,猜想课文的内容,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当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问题,采取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读文本,又使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作为课堂参与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积极主动的提问,积极地寻找答案,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状态。

2、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的失误之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1)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没有为了创设情景而脱离了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2)在教学中对加强重点和突破难点方面,手段、方法是否妥当,主旨是不是清晰。(3)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环节有没有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的问题。(4)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没有足够的重视,还是只关心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课本讲课本,没有联系生活进行情感渗透,违背语文文道结合的基本功能。(5)在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时,没能紧扣重点,随机应变。(6)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不是很高,巩固练习是否到位等方面反思失误之处。

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探究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方案。如我在教学《搭石》后,感到存在许多缺憾,因此反思这堂教学时是这样写的:在这堂课教学中,没有紧紧抓住文中“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挖掘中心,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这几个片断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家乡风景的内涵,导致学生学后对课文表达的家乡人们的互相谦让、互相敬重的美好品德,含混不清,没有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三、反思学生学情

搭石教案范文第6篇

【案例呈现】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生:“理所当然”的意思就是按道理应该如此。师:联系课文说说这里的“理所当然”指的是什么?生:指“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让对方先走”是“理所当然”的。生:这里指的“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俯下身子被老人过去”是“理所当然”的事。师:从“理所当然”中体会到什么?生:……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画面美,心灵美。

【阅读触动】解释词意,联系课文理解、体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理所当然”的教学。当捧起《小学语文教师》读到“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既是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又是阅读教学无法分别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文本细读’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词语教学在阅读课中常常担任着重要角色,处理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处理不好,则会成为降低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禁触动了我那“习以为常的词语教学模式”的琴弦,感慨于自己对“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教学未免过于浅薄,如蜻蜓点水般简单肤浅。窦桂梅老师的《我这样细读文本》“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一语激醒我,潜心再读文本:“理所当然”在课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总要”“总是”这几个看似普通又分明不一般的词语——一如搭石外表平凡而内在丰富,又如文章朴实而意蕴深长。经过组内一番研讨后,静心修改教案,让“理所当然”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厚,再次走进课堂进行了教学。

【案例再现】

片段一:师: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平时在家里,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呢?生:有时,帮妈妈洗洗碗是理所当然的事。生:平时,为自己整理房间是理所当然的事,不用什么事都让妈妈做。生:帮奶奶捶捶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生:……师:奶奶、妈妈跟你是什么关系?生:她们都是我的亲人。师:是啊,为亲人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不求回报的。那么课文里中理所当然的事是什么事?生:课文中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是理所当然的事。生:年轻人和老人并不是亲人,却背老人过溪,他真尊敬老人。生:两个人相遇时,总要让对方先走,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很谦让。师:是啊,这时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美,更是一种看不见的美——心灵美。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反思一:把解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对接,不再让学生说出理性的干瘪的词义。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让学生明白了既要为亲人做“理所当然”的事,更要为别人做理所当然的事。

片段二:师:老师也来读一读,听听你发现了什么?生:老师,你少了“如果……总会……才……”“假如……总要……”。师:不要行吗?生:不行,“总会……才……”可以看出人们互相谦让不止一次。生:“总会”说明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这样做,习惯了。生:“假如……总要……”告诉我们年轻人每一次遇到老人都会这么做。师:现在,让我们更好地读读这段文字?(生再一次读)

反思二:教学中借助两组关联词,通过品读比较,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使学生明白“理所当然”是家乡人的一种民俗习惯,是家乡人的一种心灵使然。在一次次朗读中体验,不再让词语教学游离于语段教学之外。

片段三:师:每天多少人走搭石呀,搭石上演绎这一幕幕真情,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出示:假如遇到孩子上学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下雪天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如果 ________,总会______。学生练笔后交流:生:假如遇到孩子上学,年轻人总要蹲下身子,背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利索当然的事。生:假如遇到下雪天,妇女总会拿着扫把扫掉搭石上的雪,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生:……

反思三:词语教学不再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了,把所学习的词语借助语境,让学生进行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不仅提供了运用操练的机会,还使学生掌握了这个词语的内涵和精神,提升了词语教学的效度。

【点滴收获】这一次的教研活动让我深受启发: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使用,又有语文中人文因素的发掘,是阅读教学一个不可忽略的台阶。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这就是词语教学魅力。

文本细读的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觉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大背景中潜心体会,让词语教学与阅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天空。

搭石教案范文第7篇

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 运用网络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共享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包括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去搜集资料、去制作课件,可以运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选取并加以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运用了现成的资源。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的过程中,在对漓江的水和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看过大海、游过西湖,对于那种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的场面想象不出来,教师现制作课件又太麻烦。笔者就利用网络资源,把网上现成的波澜壮阔的大海图片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图片调出来并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亲自去感受;播放桂林山水图片并配上朗读课文的播音,让学生对着图片来感受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一对比,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就活脱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笔者并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只是利用了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了共享。

2 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语文教学备课环境

备课是上课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语文教师工作量大,备课节数多,如果单一地靠教材备课,事必会劳心又劳力。而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进行教案的编写,也可以运用其他教师编写的教案。这样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仅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使自己的备课变得实用又有价值。

如《观潮》一课,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但是小学生阅历浅,缺乏足够的生活积累,对这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弥补学生这一缺陷,笔者在进行备课时,运用网络资源,把网上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知识、动画图片以及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搜集出来,并进行了筛选,编排在备课教案中,以备上课时运用。

网络资源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大量、丰富可借鉴的资料,这给备课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尺度,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地从网上进行选择,不能盲目选取。

3 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上的动画和图片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乡下人家》一课,运用网络资源,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这样的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课文内容的想法,为学好课文打下了基础。

小学生注意力不甚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在课堂上恰当穿插网络上搜集的动画和图片,可以使他们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把分散了的精力又集中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如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在学生要听烦课本知识的讲解时,播放一段海底的奇特景观:深海里,朦胧中有一些会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还不时窃窃私语……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有会发光、会说话的鱼。强烈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再次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去。

4 运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搭石》一文,这节课是想借助搭石来反映人性美,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为了让学生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笔者利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查找,用大屏幕出示一段归纳美的句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这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5 运用网络资源解疑,倡导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为例,在教学中,对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运用的比喻及表达的情境,学生很难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超大的盘子里放养几枚青螺的Flas,并在网络上查找了几幅关于洞庭湖风平浪静的图片,用大屏幕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在动画和图片中去感受洞庭湖的美景。这样运用物象直观地感受课文,从而理解了课文要表达的意境,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

6 运用网络资源课外延伸,发散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有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海滨小城》这一课,笔者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网络上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

再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课文的最后,大屏幕出示:( )有生活的权利,

( )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学生讨论后,在括号里填上谁、哪些人(安静,残疾人,工人,农民,张海迪,阳光,桑兰,霍金……)。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亦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既优化了课堂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搭石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边缘地区 小学语文 教案改革

1.改革背景

海铁一小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西北角——工人新村,特殊的区位使这里既有二元性、中介性,又长期处于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一变化的结果就是我校的生源来自天南地北,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据统计,我校有91.2%的家长没有固定职业,其所从事的职业前二位是卖各种应季食品、各种临时雇工。家庭生活水平偏低,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整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学习氛围,不爱学习,缺乏自信,学生不是没有课外阅读书就是阅读种类单一(作文类),教学任务的完成几乎依赖于教师。

作为边缘地区的语文教师,除完成每周必须的授课任务,批改量是全校教师中最多的。如果该语文教师再担当班主任工作,每天的工作注定就是繁琐而劳累。在我校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骨干,因语文教师的师资紧缺改行,她们虽然工作努力,但因语文底蕴不够,进步较慢;受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和制约,有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常常代表学校迎接各级检查,使这些教师疲于应付,工作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有的教师家庭生活不稳定或者负担过重,无心钻研教材;个别教师责任意识较差,工作是例行公事,缺少成长的自觉性。

经问卷调查我校语文教师的读书范围窄,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很少;在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薄弱的课型是写话、写作。语文教案书写中的弊端和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均来自于教参,教案的编写只是为了完成检查和考核,并无太大的实际效果。挪用、照抄《一点通教案集》等,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有的甚至和网上的电子教案一字不差。

教科室作为基层科研部门,应该善于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更重要的是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贯彻校级领导的工作理念,想办法解决问题。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进行语文教案改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教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教师费时、学生高负、结果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面,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2.改革历程

第一次改革(2008年9月至12月)。

学校统一打印课时教学表格,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训练点、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各年组教师分单元填写、使用后上交教导处存档。

经过半年的实施,改革减轻了教师的部分工作量。以三年级为例,四名语文教师编写八个单元的教案,每位教师写两个单元的教案,减少了六个单元的工作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内容不清,编写一、二单元教案的老师不知道其他三位老师的教案写了什么;只能一名教师有机会使用,年组内的教师在使用教案上发生了冲突现象;教案一经编写后既是最终教案,其他教师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完善的机会;教师素质不同,态度不同,教案的质量无法保证。以上问题违背了我们教案改革的初衷。本次改革为下一次的修改完善,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第二次改革(2009年1月-2011.12)。

教科室领导全面分析第一次改革的得与失:既要逐步加强教科室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力;在调整步骤上,既要克服教师内存在的安于现状的思想,又要防止急躁的心理。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教科室主任研读了《教学设计应用指导》、《现代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大量的理论文献,从中寻找教案改革的真正内涵。我们知道,在个体素质上,我们是有差异的且没有优越性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汇个体与集体的优势合力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教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必须是在较好地处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经反复酝酿、征求意见,教科室把教案的内容,浓缩成五大模块——学期备课模块、单元备课模块、课文简析模块、课堂教学模块、教学反思模块。

学期备课模块包括以下内容: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总目标和对本学段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从编排体系、教育因素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和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周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集体备课;本年段单元目标监测时间及出题人;优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等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待优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学期备课是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单元备课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编写特点与编写意图;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知识点;与上下单元的内在联系;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本单元授课节数。老师们重视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虽然琢磨得很透,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单元备课,有效的单元备课是一条条清晰的线,将一粒粒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课文简析模块包括以下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学目标;本课重点及落实措施;本课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课知识点及训练策略;授课节数;教具。分管学校语文教学工作以来,语文教师问我最多的问题是这节课怎么上,从来没有老师和我探讨理解文本的收获。一线教师对课堂流程设计关注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设立此模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教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1]

课堂教学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分课时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详案:含时间分配、导入、过渡、结束语、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每一位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并运用到设计中去的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2]

课后反思模块是一个“设计——实践——评价——修改——实践”的过程。任何一个设计方案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教师在每篇课文教学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做出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轮教师再使用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

与第一次改革相比,本次改革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和优点。

(1)大大减轻语文教师的工作量,电子教案经审核后学校出资打印,人手一份,避免了老师们机械重复的劳动。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经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相对科学的、优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每节课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案检查由原来的写不写改为增减的内容是否有效,反思是否到位等。钱正权老师曾说过,“疏于读书,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的制约素”。我们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让老师们去读书学习,教科室推荐书目和征求意见后采购图书供教师阅读。

(2)帮助教师增强目标意识,形成目标体系。做事没有目标或者说仅仅看到课时目标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软肋,所以“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与课程目标、编者、作者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师必须首先从大方向考虑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准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课文内容及特点,同时具体地分析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具体的课时目标。”[3]总目标、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课时目标层层落实,推进。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上级目标和下级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以四年级写字教学为例,在总目标中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第二学段中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是三四年级两个年级的总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在速度上应该达到熟练。所以四年级上册要求“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这一目标在第六单元得到的落实是按字体结构确立重点指导的字有:《古诗两首》中的“孟、辞、君”,《搭石》中的“暴、惰、序”,《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移、湾、袭”。分科室目标中《搭石》一课如果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可重点指导写好两个字,第二课时再重点指导写好一个字。

(3)引导教师吃透教材。首先关注编者意图,无论是在一册书的编排体系分析,教育因素分析,还是单元编写特点分析,本单元与上下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力争使教师明晰编者意图,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然后填写文本解读,完成教材简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知识点的分析与确定。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时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学知识点很多,要从教学目标中慎重选择知识点。在填写此栏时,除应说明重点、难点、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设计教学重点的落实措施,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知识点及训练策略,重在解决方法的分析,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兼顾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体现集体的智慧,又张扬个性的潜力;既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又发挥优秀教师的某项强势带头作用。开始时由一名教师主备两个单元是个人备课,接着的集体备课中针对教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看其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在解决根本问题后教师根据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再进行个人备课,其内容在第四模块中的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体现。这样,所有使用的教案时刻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5)在使用上建立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一到六年级语文教师同时行动完成一学年的教案,在教案中设计留出空余备三年使用,经三年循环后不仅使教案更加完善,还可以节约经费。发挥评价的管理监督作用,教案设计人、审核人必须署名;教案使用人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自己的个性教案。每一位教师在第二次使用本教案都会直接看得前一位使用者的所有信息,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个督促和管理。

3.经验总结

3.1 坚定信心。

教师刚开始对电子教案有抵触情绪,在思想上、行动上以至情感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边缘地区的语文教师,五大模块中每一个细节的完成对他们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培训就要及时跟进。在使用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了教案改革带给他们的轻松与成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点使教科室的领导更加深信,只要你真心的为老师们着想,得到老师的理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2 实践检验。

一种教育理念,即使它是先进的,正确的,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实效,也要有一个过程,随着教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室将教案改革落在课堂教学上,先后开展语文学科组长精读课文规范课观摩活动、习作研讨活动、低年级指导写字教学研讨活动、略读课文教学研讨活动、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前两项活动。

语文学科组长精读课文规范课观摩活动共安排一至六年级的学科组长自选精读课文1课,做完整的两课时教学。突破教师们在公开课只愿意讲只能讲第二课时的瓶颈。这样,小学阶段的精读课文教学完整地呈现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提高教师全面把握教材,根据各学段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

习作研讨活动是先上20分钟左右的指导课,接着学生进行现场20分钟书写,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习作进行15分钟左右的讲评。在实际教学中,习作指导教学好于习作讲评教学,有的教师没有临时评改学生习作的能力。于是开展了习作指导讲评活动,把习作指导教学和习作讲评教学分周进行,给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习作的时间,以便在讲评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每次活动后教科室会同教导处等业务部门进行“回头看”工作,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真正做到边教边研,发现一点问题,解决一点问题。如今,海铁一小的语文课堂有了长足的进步, “解放”了老师们又信心百倍地去探索新的领域——绘本写话、剧本教学等。

3.3 取得成绩。

在2010年海拉尔区首届新理念语文教学大赛中,1人被评为语文学科带头人,2人被评为教学能手。34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教师撰写的教学随笔在国家级期刊《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上发表。

2010年5月,海拉尔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呼伦贝尔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海拉尔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教研室主任以及各学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参会的领导对我校的教案改革做出了高度评价。7月在青岛召开的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职)小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我校做了阶段性工作汇报,得到了刘正荣所长的高度评价:“白手起家,规范严谨、研训一体,成果显著”。同年8月河北省燕郊市社会发展局李局长率领19名小学校长到我校参观学习。在语文学科成功经验的带动下,我校各学科相继进行了教案改革。

4.反思不足

教科室对教案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着充分的认识,本着边实践、边反思、边改正的原则,总结不足如下:

4.1 在海拉尔区教育局组织的毕业生学业水平监测中,我校毕业学生的语文及格率位于第三位,优秀率偏低。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了教得正确,确保了科学性。如何在进一步提高教案的设计,引导教师“以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知识学习和方法论意识的培养中育人,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跨越!”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4.2 教学设计中教师过多的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指导学生写字比较笼统,“板书生字、学生书空、练写”几大环节简单概括,在教学时又引导学生分析得异常琐碎,一笔一笔地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学时间拖延。从结果看,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较好,其他年级滑坡,整体水平不高。

〖HJ1.15mm〗参考文献

[1] 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2]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搭石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说明了教师钻研教材必须认真,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如何做到抓住要点,方能“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我认为在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目标具体

“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无目标就犹如随波逐流,盲目行事。在确定目标时,要防止两方面,一是大而笼统,字、词、句、段、篇、章无不囊扩,适合那一节课都适用,而在教学中却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则是过窄过杂碎,在教学中指挥过于呆板,而缺乏激发学生思维灵敏性、活跃性,使教学目的本末倒置。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明确性、可行性。

二、备预习的作业

不设计预习作业,上课时则往往临时随意出题。难免导致低效甚至无效劳动。设计预习的作业,要全盘考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学生理解、掌握、巩固、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为出发点,起到以贯穿新旧知识的作用。

三、备课要有创新

“群簌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是一切可贵思维成果的萌芽,也是一堂课的魅力所在。具有新意的授课方式、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不能为追求创新而出现花架子,要紧扣思维,设计一个总揽全局的“制高点”,“高屋建瓴”才能“势如破竹”。在钱梦龙老师的文中“赋诗作文,立意须高,教学设计,其理亦然”。大至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构思,小至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必须有一个‘制高点’才能居高临下,统揽全局,执教时也才能胸有主见,导有方向。”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备课时要注意把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用生活具体、形象、可行的事例作为契机巧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注重对板书的设计。板书即板面书写

板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字符号、绘图、列表等形式和手段集中反映教材内容和文章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理、意,趣相融合的人文学科,传达的是以感觉、情感、想象等交织而成的审美经验世界。而作为极富情感性和个性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为了在教学中利用板书图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一定要注重板书的设计。现在更多的出现了多媒体教学,板书的设计也更加灵活多样,但不管是多媒体式板书还是传统的粉笔式板书,它们在设计理念上是相同的。

五、注意对美的意识培养

语文课文中,最能体现出的有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文章思想深度美、艺术构思的巧妙美,通过教师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情感状态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备课中,要注意针对课文的不同内容、体裁,确定美育重点,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调动、点拨学生,激发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六、注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各个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解与接收能力不同,在思路的设计问题上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尽可能做到让学习好的同学参与较高难度的学习活动,保证“吃饱”。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参与较容易的学习活动,保证“吃好”。如学习《海伦・凯勒》一文中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两个片段时,可制定如下差异目标:

朗诵课文的差异目标:

1.基础目标: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不丢字、不添字,吐字清楚,声音响亮;2.高级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尝试;3.发展目标:能正确、连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时间的安排,讲课速度的调控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注意力集中短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一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注意把握,不能顾此失彼,出现龙头蛇尾现象。而是教学节奏密度安排有恰当。注意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对文章的重点或思维的缜密处要节节追打,提高密度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课文的一般理解处犹”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使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兴奋活跃中,但不疲乏。这样的课堂节奏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

上一篇:环保教案范文 下一篇:化学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