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2-24 07:23:35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1篇

1.1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学校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缺少创新,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创新教育,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

1.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社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看重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许多高校《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仍然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势必造成学生只掌握了空洞的理论知识。大多数《管理学原理》教科书中的案例都是关于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对案例基本上凭感觉和想像进行理解,这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1.3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对管理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许多《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上的已有知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备课时间大多花在案例的收集和理解上,较少有教师将管理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介绍给学生,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省属高校尤其为甚。

1.4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许多《管理学原理》教师课堂教学以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老师讲、学生记、试前背、试后忘的恶性循环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管理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欲望的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

1.5教师在教学中隐性知识传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MiehaelPolanyi于1958年将隐性知识定义为,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往往存在于经验之中,在隐含性的未编码的知识中包含着探求的规则,或者是启示性的内容,在表述问题的时候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思路。高校《管理学原理》每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感悟、经验技巧和独到体会等隐性知识。然而由于竞争的原因,教师们很少进行交流,有些教师曾经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往往具有对管理的感悟等隐性知识,但也很少交流。另外,由于许多《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导致隐性知识的传授存在着障碍。《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所存在的上述6个方面问题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认为将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2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理论回顾

1991年March在“组织学习的探索性和挖掘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学习行为,即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挖掘性学习是指组织在稳定环境中为了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在原有技术轨迹上对原有技术和能力通过提炼、拓展、筛选、累积和加深,使之得到提高、拓展和富有效率;探索性学习是指组织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抛开原有技术轨迹和范式,对新技术思想和新设计方案进行探索、尝试、发现、承担风险和试验,从而使组织摆脱对原有技术和范式的路径依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过分重视挖掘性学习,可能会导致组织“陷入能力陷阱”和“核心刚性”以及组织竞争优势的衰竭;但如果过分重视探索性学习,也可能导致组织涉及全新的技术和知识以及昂贵的试验成本支出,从而增加组织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组织不能将这两种学习方式割裂和对立起来实施单一的学习方式,而应将这两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平衡。

3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借鉴及改革思路

3.1教师要搞好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讲授《管理学原理》时,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法约尔能够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事职能越来越重要,为什么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这方面知识”、“什么叫独立董事”等等。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只有进行挖掘性学习,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才能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有时,学生也会问“组织的内部结构模式将会朝什么方向演变”、“国际企业的管理重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将来还会有什么更好的组织控制方式”等问题。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只有进行探索性学习,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挖掘性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对各种知识点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进行探索性学习。总之,教师将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是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3.2教师在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管理学原理》是高校每个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但各个专业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要求会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挖掘性学习,做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案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例如,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挖掘性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挖掘性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点上;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挖掘性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知识点上。

3.3教师挖掘性学习要准备好案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有案例配合讲解,学生才能领悟得更加深刻,教师也讲授得更加精彩。因此,教师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挖掘性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挖掘性学习。一般的《管理学原理》教科书上案例都比较少,专门的案例教材固然可取,但案例数量仍然不够,且大多数案例时间较老,不能满足课堂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养成读报纸的习惯,报纸上有大量的最新的案例。

3.4学生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须结合专业特点除了教师要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外,学生也要搞好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在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挖掘性学习时,应多结合市场营销的学科要求思考《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点,譬如市场营销组织的管理、新产品研发的管理、新市场开拓的管理、新营销渠道开发的管理、品牌的管理等等,在进行探索性学习时,应多思考上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挖掘性学习时,应多结合会计学学科要求思考《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点,譬如组织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融资管理和投资管理等等,在进行探索性学习时,应多思考上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他专业也是如此。

3.5学生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须明确重点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原理》时应明确各个章节的知识重点,这些知识重点也是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的知识重点。同时,学生还应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找出本专业中应重点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知识点。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我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由过去的国内竞争逐渐转变为国际竞争,企业应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营销战略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组织的重要资源,组织在新产品研发和新营销渠道的设计和开拓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场性质,顾客的消费行为发生了迅速变化并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这些都对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组织的营销管理的重点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等等。

3.6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目前对于《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课堂辩论、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管理游戏、亲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优势和劣势,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髓,把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能够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应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可能的创新和变化之处,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方式,这就涉及到探索性学习。

4结束语

在管理胜任特征中,关系胜任特征、问题解决特征和诚信责任特征是管理者应具备的通用胜任特征。高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管理者通用胜任特征的培养,让学生既懂得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又懂得管理学的实践技能,这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深入结合,也有赖于教师基于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的贯彻落实,而如何做好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以及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每一个从事《管理学原理》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模式

一、«管理学原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流程设计不科学、不严谨

1.教师主导为主,教学流程中学生参与较少

传统«管理学原理»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授课方式,教师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参与较少,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再加上«管理学原理»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所以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流程目标设计不合理,设计指标难以考核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要进行课程流程目标设计,要明确管理学教学的现有内容;第二,要了解现有管理学教学模式及其不足;第三,要寻找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最后,要对改革前后的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等进行重新描述,还要对改革后的新内容进行充分必要的解释。而目前现有的教学体系在这些方面均不符合要求。

(二)实践驱动不到位

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体系比较成熟的课程,从管理概述到管理理论到管理的基本原理再到管理职能,尽管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基本都是这样一个理论架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过分强调原理、概念,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很可能对概念背诵得很熟练,但是面对实际的管理问题,例如针对不同的人如何设计不同的激励方案,针对不同的企业到底采用何种组织结构等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以后真正面对管理困境时无所适从。

2.教材内容理论多,案例少

目前国内的«管理学原理»有很多版本,和国外的教材不同,目前国内的教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论多案例少,尤其是优秀案例更少。世界上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管理学原理»所采用的授课方式是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来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此可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最终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材中缺乏优秀案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实践操作层面,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帮助不大。

二、«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总体教学改革理念探索

«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改革总体的思路是:围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高等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体系结构,精讲理论知识,设计能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把握全局,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帮助,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及评价。虽说地位上教师看似从“主”变成了“辅”,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教学方法上做进一步的钻研。在教师完成辅角色的同时,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为主导,通过参加案例教学法、管理的模拟、团队任务、文献的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实践环节,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管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三、改革的具体设计

(一)案例教学法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流程细分

1.目标

管理学教学任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种目标导向不是单一的,它从五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教学流程任务设计本身旨在达到教学目的,二是利用流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流程的绩效评价,四是教学流程对能力的培养作用,五是对后续教学的良性影响。

2.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必须具有实质性内容,在课堂上表现为具体的活动要求与形式,在课堂外还体现为恰当的任务媒介与检验考核标准,以及所涉及的具体操作方法、技巧、步骤等,直接表现为“怎样做”。例如某教学流程设计的程序、时间安排、框架结构、实施方案、检验反馈等。

3.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是指作品任务前、时和后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设计依据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客观性使作品任务设计更加合理、具有操作性和检验性,能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4.教学流程设计者与实施者的角色

不同类型的教学流程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会一成不变,可能是设计者,也可能是参与者、实施者与监督者。而学生的角色通常是任务的接受者或承担者,具有参与的义务,是任务的主要实施者与实现设计目标的载体。

5.情景

教学流程设计的完成离不开任务实现的情景条件。情景条件指教学流程中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既可能是课堂流程的组织环境,也可能是实践流程的实现环境。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

6.改革前后指标对比研究

教学设计时,涉及指标众多,如时间、难度、资源、环境、人员等指标都是常见的,此外,特殊流程还涉及特殊指标。在教学设计改革前后,选择具有共同特性的样本进行指标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使设计者较为直接地观察到改革前后的变化。如兴趣指标,可测量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语言指标,可设立统一标准测算改革前后学生语言能力变化情况;团队指标,通过大量小组或者多人活动,测算改革前后团队合作度的高低变化;知识点指标,统计改革前后学生实现作品任务要求所使用的知识点数量与质量;成绩指标,测算改革前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变化的数据。

(三)教学任务设计的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

1.概念化

概念化是有效作品任务设计的基础。我们对于作品任务设计中的特定术语必须给出具体含义,达成共识,否则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指出作品任务中某些具体的、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包括描述指标和概念的维度两个方面。指标是我们研究的作品任务概念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标记,比如说,我们设计某次活动策划是否成功的指标十项,当A小组完成活动策划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体现在六项以上指标,我们判定此组表现为合格,体现八项以上指标我们判定此组表现为优良。概念的维度是另外一个方面。维度更多体现为不同层面或者方面。比如在某次作品任务设计活动结束后,某个团队的文本策划应该进入优良层次,可是临场表现只能属于合格,这就是维度,也体现为我们进行作品任务设计评价的方面,以及教学改革前后绩效对比的角度。

2.操作化

操作化是行政管理作品任务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的方面。如果说概念化是一种抽象的界定和描述,操作化则是特定研究程序的发展,并指向经验观察。在设计和实施作品任务时,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的选择,虽然这些选择之间有时会有紧密的联系,但我们通常为了便于分析讨论,还是会把它们区分开来。操作化通常没有一个约定俗成或者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在考虑作品任务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变量的变异性,比如我们进行中山市养老情况研究,就得考虑新的退休年龄规定出台后老人年龄范围的变化。此外,变异变量的两极范围通常需要得到明确的界定。比如我们进行大学生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时,就应该找出收入与消费的两个终端,即最低值和最高值,方能进行合理的划分调查区间,或者给出调查选项。从实际维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了解操作化的维度:你们是否认为存在上课玩手机现象?玩手机现象有多严重?你们对本班上课玩手机比例有无大致了解?是多少?你们认为上课玩手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课玩手机是否无法避免?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们愿意为消除这个现象做些什么?对于你们声称做的时候,你有多大把握可以做到?

3.测量

测量有四个层次:定性、定序、定距和定比。当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时,就是定性测量。比如,分组时要求同座的两位同学一组,就是定性测量。定序测量就是根据变量的属性进行逻辑排列。如A组发言人比B组发言人声音更宏亮、礼仪更到位等。定距测量是就组成变量的属性而言,当属性间的实际距离的测量有意义的时候,这种变量就是定距测量。比如80分和90分的差距,65岁和70岁的分组,就是定距测量。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定比测量,在行政管理作品任务设计中体现为不同任务完成主体之间的差异,如:这两个组是否相同,A组是否比B组更􀆺􀆺,他们的差异有多大,等等。

(四)情景模拟作品任务教学设计改革

情景模拟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知识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情景模拟根据设定主题,要求学生将行政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和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模拟重现,并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1.情景模拟的主题选定

情景模拟主要以课程专题为主,学生按照教学要求,使用课程当中所学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主要的专业知识,设计具体情景展现模式。

2.情景模拟的要求

(1)情景模拟的设计必须与课程相关,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且具有实现条件;

(2)情景模拟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指导教师具体指导且应在情景模拟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情景模拟一般体现为课堂内集中进行;

(4)学生应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情景模拟活动。

3.情景模拟的方式和安排

(1)情景模拟的方式:情景模拟学生根据自己的模拟主题进行集中模拟。情景模拟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点梳理工作并进行材料准备。

(2)情景模拟教学时间的安排:原则上安排在课内。

4.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由情景模拟指导教师对学生情景模拟进行考核。

情景模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进行考核,情景模拟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情景模拟文字材料和情景模拟表现各占情景模拟成绩比例50%。情景模拟考核成绩合格者,给予相应的成绩,并记入期末总评。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一、《管理学原理》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仍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大部分采用的还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当然,讲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更快地传递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但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书中章节的内容去讲授,很难把每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而学生大多不懂得自己归纳整理,也不懂得自己扩充知识点,被动听课、被动思考,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和深入,日积月累,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使上课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

2.教学内容理论多、应用少。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们较多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理论概念、实际能力和操作技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也考虑较少,教师和学生缺乏良性沟通,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使得一些过去在黑板上不易讲清的管理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学生更易接受。但在使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只顾看大屏幕,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对教材条条框框的复制,没有巧妙的设计,反而不如传统讲授法能锻炼教师的讲解、表达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的实际运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为了达到案例分析法的预期效果,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把握。

1.立足大纲,精选真实典型的案例

大纲对《管理学原理》内容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块:

①管理学基本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和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研究方法、管理原理与手段、管理职能等,让学生对管理学知识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②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包括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让学生结合不同历史阶段,来了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把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趋势。③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体内容,包括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和创新等,让学生掌握各种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了解各职能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技能、管理素养和领导能力。

管理案例的选择,一般选用企业典型管理实例,再现企业真实管理场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实际感受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选择典型,是因为典型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让人印象深刻,还因为它会延伸、拓展,引人深入思考问题,得到启发。

为了保证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取材都是来自经典案例、知名刊物和网站、热点事件,或者是特定的时期发生的关键事件、重大事件等:

①经典《管理学》教材中的案例:比如国内的芮明杰、周三多等知名教授主编的教材中的案例。②知名刊物和网站:如《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等知名刊物和《新华网》、《人民网》、《全景网》等知名网站。③热点事件的有关报道:比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超级女生等。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在材料整理中,要求取材权威媒体、保证材料的客观真实性。④社会调查或访谈:以专题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和调研,最后把学生调查的情况汇总起来,通过老师的启发,使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能够分析解答。

2.不拘一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应注意效果,要根据教材所讲授内容,选择鲜活的管理学案例,比如针对社会责任内容,在教学中可引入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针对组织变革内容,可分析“海尔”集团的组织周期及变化;针对领导职能理论,可分析王石的领导艺术等等。在案例分析中,还应注意布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讨论,拟定讨论目标,让同学们充分地讨论分析。

在案例分析讨论的具体组织过程中,可以用以下形式多样的行为引导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①分组讨论。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案例讨论小组,尽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每组10人左右,确定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案例背景资料、组织发言提纲、参与讨论交流、回答同学提问等等。通过思维碰撞、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还能够促进小组竞争,提高讨论质量。如:在讲到《管理学原理》有关《组织》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组织与组织机构设计,可让学生分组模拟建立公司,要求组员之间相互配合,介绍公司结构组建情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授课内容。②情景模拟。给出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让案例场景在现实中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和面对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案例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提高沟通、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人事管理》的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讲解人员招聘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模拟招聘场景,自拟问题,轮流解答,汇总并优化答案。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能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③大脑风暴法。针对具体问题,大家 (10人左右)围坐在一起,自由发言。有一位做主持人,鼓励尽量多提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互相启发、鼓励形式多样的观点且禁止批判,任何人都不能对发言者加以评价、反驳或者作结论,但允许协商联合提意见,所有意见都记录下来,会后做总结归纳。④辩论赛。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给出相异的解决方案,由支持不同意见的同学组成辩论小组,展开辩论。可以参考正规辩论赛的形式,比如人数、发言程序、评委等。也可将全班同学分成正反方,分坐在教室两边,自由辩论,由老师或班干部主持,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总结。⑤运用多媒体。充分运用电脑、网络、投影仪、摄像机等现代通讯设备,制作成有利于增强表现力的课件。比如将案例制成视频进行播放,通过形、声、情并茂来增强感染力。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制,要重点突出,逻辑合理。再有,授课时多媒体课件可与板书同时使用,及时调整课堂气氛,改进课堂效果。

3.抓好课前准备和评价考核

①课前准备。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对于提升案例分析法的效果十分重要。教师在精选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提前在头脑中预演讨论过程,预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分析讨论的框架;提前给学生分派任务;分组或是分好角色;分发案例资料及要讨论的问题。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认真阅读案例,思考问题,查阅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佐证材料;进行角色换位,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合企业的背景、市场环境、竞争状态等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结论,准备发言提纲,多媒体与案例分析法研讨发言、讨论,加以修正定稿。

②评价考核。为提升《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效果,对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要予以评价考核,学生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分析和表达水平、组织能力等,可由老师、课代表、各小组长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并做好记录,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可给予表扬和奖励,比如评选最佳组员、最佳组长、最佳辩手等,考核结果同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或学业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程,课程的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为手段,通过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综合利用,发挥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潜能,使其达到理解、应用管理理论,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琪,邓小飞,李毅德.《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余文森 吴刚平 刘良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5-02

管理学原理是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既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过程和方法,又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全国首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特等奖获得者单凤儒教授所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此,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即片面强调理论原理的死记硬背,而应该采用“双驱动”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既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又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操能力。

一、什么是“双驱动”教学模式

“双驱动”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两个驱动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驱动一即理论教学,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原理和方法;驱动二即实践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两个驱动并驾齐驱,不可偏颇。若只是强调理论,学生即使对管理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背的滚瓜烂熟,却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若只是强调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总结和提炼,学生很可能只是就事论事,不会举一反三,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驱动一:理论教学

(一)把握理论知识框架

尽管目前各个高校采用不同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但管理学原理主要的理论知识框架结构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

1.管理概述:主要介绍管理的性质与职能,管理和管理者,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管理理论:主要介绍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含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四大职能是课程中非常重要、花费学时最多的理论部分。教师可以反复给学生梳理四大职能的内涵及关系,四大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管理活动始于计划,接下来要进行组织构架及人员配备,期间要领导、激励组织成员,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通过反复梳理,学生可以很好的把握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框架结构,真正理解管理的四大职能的内涵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步学会举一反三,透过纷繁复杂的管理现象寻找管理规律,形成管理思维,学会用理论分析、指导各种管理实践活动。

(二)更新理论知识内容

将国内外新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见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广泛参阅国内外优秀管理学名著和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新方法、新思路以及企业改革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这些新的先进而实用的重要内容,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尽可能向学生传授,使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好地把握住管理学原理的知识内容[1]。

(三)案例库的建设和更新

案例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库无疑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和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案例都是直接从国外直译过来,既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比较陈旧,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案例库的建设和更新。案例的收集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性及时效性,即课堂讨论的案例素材一定是新近企I管理中发生的真实事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启发性,教学案例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在讨论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3)多元化和趣味性,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按照这三个原则,教师平时注意收集、整理案例材料,积累案例素材。

三、驱动二:实践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92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时至今日,哈佛商学院已有超过80%的课程教学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它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把组织管理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是即将要发生的管理活动和实践,用描述性的语言和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再现,供广大学生用所学的管理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准备案例,还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就是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格局,而应该坚持“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抛出案例以后,不要急于自己分析,并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先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分析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的瓶颈问题所在。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发言,此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碰撞,教师则对小组发言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点评过程中应该分析每个小组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二)ERP沙盘模拟训练

ERP沙盘模拟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小组,成立一家模拟公司,分任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等不同角色,每次训练共形成4―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连续从事三至四期的经营活动,并展开竞争,以此来训练各个团队的管理实践能力。通过ERP沙盘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亲身体验企业的现实运作过程及管理活动,也让学生切身体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管理能力[2]。

(三)情境演练与角色扮演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游戏、小品、情境模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逼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模拟并参与实际情境,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或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各扮演者的处理是否得当。[3]例如,在讲授“决策”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情境参与“沙漠逃生游戏”,模拟飞机在沙漠坠毁如何选择逃生物品,分别进行个人决策和小组决策。通过模拟,学生不仅对个人决策和小组决策的区别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对决策过程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由此可见情境演练与角色扮演能让参与者直观地感受和领悟所涉及的“实战”问题,能让学生熟悉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

(四)团队合作学习

众所周知,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通过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什么是团队,如何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体验和心得,因此团队合作学习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教师首先要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的规模在4―6人,小组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在课程学习期间不再随意变动。接下来就是小组成员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如前述的案例教学法、ERP沙盘模拟训练、情景演练与角色扮演等都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每次任务完成以后,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或上交分析报告,要求说明各成员在任务中承担什么工作,如何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最后,教师综合每个小组一学期的表现,给各个小组打分,作为学生们的平时成绩。

总之,理论+实践的“双驱动”教学模式两个驱动并驾齐驱,不可偏颇,既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又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操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122-123.

[2]王新玲,柯明,耿a润.ERP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3]何玮.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7):178-179.

The Research on "Dual Drive" Teaching Mode of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WANG Yi-ran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dual drive" teaching mode,which is theory + practice. Drive one:theory teaching,through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framework,renew the content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put forward construction and update methods such as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Drive two:the practice teaching,through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ERP sand table simulation training,drills and role playing,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management field.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翻转课堂;探讨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一种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再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和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更多时候需要在家自主学习与以往主要在学校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方式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推广的价值。实质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对基于印刷术之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重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一)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达到这样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们抱怨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互动、没有时间进行项目化学习、没有时间开展小组合作等[2]。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具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对于如何高效使用这些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甚了解,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利的。因此,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推广的培训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自如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制作时,最佳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定制开发微课,而不是通过批量引用外校或市场上的微课。如何设计切合学生真实需要与生活经验的微课,则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教学形式丰富,需要进行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学习平台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任务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回收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策划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针对的是高校学生,高效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具有较高学习自觉性。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突然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是不足的。因此,要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并且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和适应。需要一步步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他们逐渐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3]。

三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对策建议

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工作

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前需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并争取通过宣传和动员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改革的风气[4]。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开展“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起教师技能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海量问题的解答技巧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翻转课堂”改革的质量。

(三)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始参与“翻转课堂”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步深入“翻转课堂”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实用性、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了条件。当然,出来硬件条件之外,要推进普及“翻转课堂”仍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华,孙新宇.研究性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以本科生“管理心理学”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107-110.

[2]熊磊.翻转课堂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7:89-92.

[3]席晓丽.“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64-67.

[4]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45-46.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ISM规则;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

ISM规则即国际安全管理规则,这项规则是国际海事组织在保证海上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的基础上制定的国际船舶安全管理标准。在传统模式下,曾经的船舶安全管理是以造船和设备等技术为重点,但是自ISM规则颁布以来其重心便成了技术与管理并重,从而使得安全管理方式由反应型转变为预防型。安全管理学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其所处的系统能够安全运转。保障航海人的人身财a安全以及防止海洋环境被污染是国际安全管理规则及其安全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安全管理学涉及到大量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对这些理论的深刻探讨有利于ISM规则的理解与应用,同时有利于SMS体系的科学建立与有效运行。

一、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

简单来说,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原理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预测,然后再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使得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众所周知,要想使船舶能够正常的工作必须要有港口、船舶、航道、船员、船公司、货物这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彼此依存、制约从而形成了整个船舶的营运系统。显而易见,在这个系统中“人”要素指的是船员,“物”要素是船舶和货物,“环境”要素是航道和港口,那么剩下的船公司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要素。【1】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船公司对人员的调配,船舶的使用以及航线的选择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对船公司的安全管理加以重视便上升了到不可忽略的重要地步。

要想达到海上安全、防止环境被污染的目的,就必须将船舶安全运营系统中所有的构成要素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打造一个可控制的海上安全管理闭环系统,同时保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是受控的。船公司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ISM规则在众多方面都对船公司做了严格的规定。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船公司要想从事国际营运,其船舶必须具备安全管理证书。而要想取得安全管理证书则要求船公司持有符合证明书并且要审核合格才可以。当然这也是ISM规则的利益驱动所导致的。

二、本质化安全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管理这个话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的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重视培养人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感。只有做到始终把人放在安全管理的第一位才能不断提高安全质量。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安全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一批优秀的员工队伍,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

安全问题在船舶营运的整个生产运输过程中都存在,所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就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在整个过程中事故的发生是由任何不确定的因素所导致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对安全管理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详细的分析人的行为进而找到失误的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实现人的本质化安全。船公司在选拔人员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对人员进行层层筛选,同时对人员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健全相应的安全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海上安全管理的根本点就在于人为因素,必须要谨慎处理,加以控制,否则后患无穷。

ISM规则对与人为因素有关的四大要素都提出了要求,其目的就是想通过管理来消除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以达到本质化的安全。首先是对四大要素中“人”的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船员的基本素质受到STCW78/95公约的约束;ISM规则对船员的语言、交流等基本能力和某些特定人员及船长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船岸的SMS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其次是对“机”要素,ISM规则规定必须制定操作须知和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同时为了保障设备和船舶的可靠性专门制定了维护、应急程序。再次是对“环境”,为了方便船长能够根据当时的环境做出正确决策,规则要求船长对安全与防污染掌握决定权,以防止海洋污染和事故发生。最后是对“管理”,ISM规则是为了控制人为因素而建立的一份管理标准,主要方式是通过SMS的建立来实现管理目标。[2]

三、ISM规则的闭环控制与PDCA循环原理

在系统中存在一个闭合的回路结构就是所谓的闭环控制,其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比较器、效应器。闭环控制的运行过程就是系统将要输出的信号反馈到输入端,输入端将信号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以便控制和调整整个运行过程达到最优输出。像这种“信息-控制-反馈-控制”这样的原理无不体现在ISM规则和SMS中。

我们都知道在ISM和SMS中都涉及到QTC的基本原理,那QTC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QTC包含四个要素: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事先把管理目标和方案确定好就是计划;将确定好的目标和计划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就是实施;而检查则是管理部门对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处理就是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为了将系统的运行成效加以提高就必须保证这四个要素不停地往复进行下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DCA循环。显而易见,这种循环的特点就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同时也一直处于循环往复的状态下。

SMS本身就是一个PDCA循环,反过来,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运行方式也是PDCA循环,这正是安全管理体系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国际安全管理规则是由公司级和部级两个循环体系构成的子母体系,这两个循环之间不断地相互促进,不断上升使得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地趋于完善。

四、过程监控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

现在的安全管理活动都是通过过程来展开的,要想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就必须对系统内的各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过程监控原理就是将安全管理活动划分为几个过程,把其中能够对安全产生影响的过程都派人进行相应的监控,并且找出所有阶段中不符合规定的阶段将其一一排除。这样做的前提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对安全管理活动的过程进行精确的识别和组织。早先的过程监控原理仅看重结果,而现代的过程监控原理则要求转变管理者的传统观念,要将目光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通过确保过程的质量来保证最后的安全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根本目的。

由于过程监控原理在ISM规则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因此其制定的所有条目在内容上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型的环状安全管理,这样无不体现了船舶营运过程中安全所特有的客观规律,也就构成了SMS的所有要素。为了保证SMS能够有效运行就要将这些要素分解成若干活动过程之后制定和实施程序文件对这些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在分解为若干活动的过程中顺便把最后要达到的安全目私行了相应的分解,分解成各部分的具体目标同时实时监控,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前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出现,防止不安全因素继续往下传送从而达到中断事故因果链,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五、ISM规则的能级原理

通过观察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发现IMO对安全管理状态的控制是通过船旗国来得以实现的。在港口国监督和约束船级社和船公司的同时,每个港口国又对船旗国有着制约作用,这样就促使了ISM规则和SMS体系在船公司和船舶中不断的改进,不断地加强船舶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终极目标。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安全管理模式中存在着非常明确的职能分级,也是通过这种部门间的分级管理、分级监督来完善国际安全管理机制的。[3]

不光这种高层决策-中层落实-基层执行的职能分层在SMS中尤为明显,SMS的文件也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安全方针-安全管理手册-安全程序-操作文件。公司的灵魂就是所制定的整个安全方针;安全管理手册就是对安全方针进行解释,对SMS进行简要说明;将具体的要素、流程进行详细的解释,进而阐明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就是由管理程序来实现的;操作文件是保证管理程序实现的关键,它主要包括操作方案和须知、作业指导书、检查表和报告等。

六、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ISM规则中运用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学原理,这样一来就使得国际安全管理规则更加的丰富完善,更加切实可行。如果ISM规则中缺少了某些安全管理学原理就会影响发挥效力,不能达到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安全管理学和ISM规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为海上安全和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祖星.安全管理学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32-34.

[2]蒋祖星.ISM规则的安全管理学原理分析[J].航海技术,2001(05):77-79.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三国演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学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多种多样。简单地说,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

一、《三国演义》中的计划工作

没有计划的企业往往是一个混乱的企业。企业计划是指组织根据自身内外部的具体情况,权衡各种主客观的可能因素,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复杂而又非常困难的工作。但一个科学准确的计划,对于组织的发展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三国中深卧隆中的诸葛亮通过《隆中对》为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工作计划。

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背景分析、制定目标、可行性分析、选择方案、制定辅助计划、制定预算及控制。仔细阅读隆中对的文字,用管理学原理中计划工作的程序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简单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从下面的图1-1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计划工作的科学步骤。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可以清楚地看到此计划基本正确。孔明未出茅庐已经制定天下三分之势。后来刘备集团的所有战略目标就以此为基础,在执行此计划的初期,由于执行得当,此决策依次得以实现。先后才有了智取荆州、益州,获得了坚固的根据地,同时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大败曹操于汉中,刘备集团进入全盛时期。然而此后,隆中计划执行的后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形势急转直下。关羽违背隆中计划初衷,交恶东吴,大意失荆州。刘备盛怒之下讨伐东吴,又因战术失误导致火烧连营,病逝白帝城。诸葛亮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然而这依然影响不了隆中计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只是因为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过错而已。

在魏、蜀、吴三家为主导的三国时代,不仅仅只有刘备诸葛亮有着如此完美的战略计划,在其他各方势力中也同样从一开始就有着各自的计划:包括战略方向和目标。如曹操集团,一开始就采取了挟天子而令诸侯计划,使得势力原本并不强大的曹操能够随时号令天下诸侯,占据着政治上的优势,最后一步步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不断兼并其他诸侯,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

二、《三国演义》中的组织工作

(一)《三国演义》中的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为了确保集体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协调各种活动和任务的框架结构,以使组织成员明白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因此,组织工作是指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动态过程。在《三国演义》中,伴随着刘备集团由简单的初始组织形式发展为成熟阶段,并成功上市为国内三巨头之一,组建成为蜀汉集团,其组织的层级也开始增加,如分封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大事,法正为尚书令,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等,这些都彰显了蜀汉集团开始从组织结构上完善内部管理,与此同时,蜀汉集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开始逐渐分离开来,在后主刘禅时代正式完成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正是在诸葛亮这样杰出的CEO带领下,蜀汉集团才能继续生存数十年之久,并能多次发动针对强大的曹魏集团的北伐战争。蜀汉集团至刘备称王建立之后的组织结构类型为直线型组织结构。其表现形势如图1-2

蜀汉集团采用这种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首先是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其次是各自的责任与职责也相对比较明确。但这种组织的缺点也比较明确,主要表现在,当组织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的时候,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而当这位管理者离职以后,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具有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去替代他。如诸葛亮去世以后,导致蜀汉集团一时间人才匮乏,再无一人能够承担起匡扶汉室的重任,这也是蜀汉集团最终被北魏兼并的原因之一。

(二)《三国演义》中的职权配置

组织工作的另一重要因素即组织中职权配置的问题。通常组织内的职权可分为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从整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东吴集团在处理其组织内部职权配置问题上是卓有成效的。在东吴集团中,孙权作为最高管理者却缺乏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军事指挥才能等,但为了东吴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孙权就充分的利用其职能职权,将军事指挥的职权先后授予周瑜、鲁肃、吕蒙等,从而有效提高了组织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有效授权方面,孙权也是群雄角逐中最大的赢家。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授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进行有效的授权,管理者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要有放手的态度;要善于信任下级;要允许别人犯错误;要善于适度控制。而孙权在这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如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步八阵图”中,刘备倾蜀国七十万大军东征吴国,孙吴集团面临亡国灭种危险之际,孙权大胆启用陆逊,并将军事指挥大权交予陆逊,放手让他干,即使在战争初期,陆逊连续丢失营寨,东吴国内倒陆逊之声不绝之时,孙权依然表现出对陆逊的完全信任,也正是有了这种信任,也才有了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最终挽救了东吴的灭国之危。

(三)《三国演义》中的人员配备工作

人员配备是组织工作的延续。在设计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为这些机构的不同岗位选拔配备合适的人员。

组织在选拔所需要的管理人员时通常是从企业内部提拔或外部选聘的方式。但是由于内部招聘人员的选择范围比较小,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在组织处于创业初期或快速发展的时期,外部招聘往往成为企业组织的首选。在《三国演义》里关于人员配备的记载也有许多。“操大喜,于是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聚集”曹操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不仅招募了大量的业务人员,而且还招募到了后来诸多业务精英和优秀的管理人员。如曹仁、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荀彧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在这些当世名将和名士的辅助下,曹操集团这个在当时不入流的小企业才能够迅速崛起,并能够通过在不断的兼并中成为国内第一大集团。

与外部招募相对应的另外一种企业招募管理人员的方法是内部晋升。内部晋升相对于外部招募具有鼓舞组织内部员工士气和内部成员积极性的特点。但如果晋升渠道存在瑕疵或部分成员未能及时有效得到提升,就有可能导致组织出现危机。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里,关羽带兵攻长沙一战中,长沙内部大将魏延带兵斩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投降刘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魏延久不受韩玄重用,得不到提升所致。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选择何种招募人才的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要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去干合适的事情,做到人岗协调匹配。

三、《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工作

管理中的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或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或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领导的特质

按照领导所具有的特定品质和特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理论。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现代特性理论则认为领导者的品质和特性是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实践和培养,锻炼出来的。其实无论是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理论,在《三国演义》一部书里都有着非常生动的展现。如曹操就是一个具有天生的领导特质的人才。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不仅精通音律,善作诗歌,还是一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极富战略眼光和经营头脑的曹操从散尽家产艰难创业开始,一生征战,在给人民带来战争苦难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国北方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曹操具有了领导所应该拥有的诸多素质,如思想素质——曹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不图虚名等。业务素质——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兵书摘要》、《孟德新书》等,反映了曹操的军事才干,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有对曹操性格弱点的精辟描写,如疑心过重等,但这依然不能掩盖曹操作为三国众多人物中一名具有天生领导特质,并最后取得伟大成绩的杰出领导者。

而作为现代特性理论在三国中的人物代表非孙权莫属。孙权18岁开始执掌东吴政权,执政之初的孙权显得稚嫩,朝中多信服于周瑜等,然而随着在鲁肃等名士的辅助以及后天自身努力锻炼下,孙权才开始具有了“三分帝王之气”,也就是领导气质。

(二)领导的艺术

领导,是一个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领导工作对组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领导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其次,可以有利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最后,可以充分的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内涵极其丰富。刘备武不及关、张、赵,文不过诸葛亮,然而能够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打拼天下,即使在长坂坡生死存亡之际也能不离不弃。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刘备能够充分发挥他的领导艺术,如赵云拼命于千军万马中救回阿斗,刘备当然无比高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备顺手将爱子抛于地上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抱也!”在这里,刘备用他的领导艺术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从此不仅让赵云等部将肝脑涂地的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让天下人传诵刘备的仁爱之心,何其妙哉!

《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的领导们为我们尽显了他们独特的领导艺术。刘备的领导风格是以“仁义”为先,曹操的风格是“三不厌高,海不厌深”,袁绍的领导风格则显得优柔寡断,孙权的领导风格为大胆放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三国演义》中的控制工作

控制工作是管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或者组织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监督或者相应的纠正措施。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控制工作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在所有三国武将中排名第一的吕布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然而,吕布的结局却很悲惨,其中除了吕布自身的弱点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吕布先后所效力的组织对其控制工作的不到位。如广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连环计、计中计”讲的就是董卓如何被吕布所杀。然而我们在仔细研究这段故事后发现,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董卓在发现吕布和貂蝉有暧昧之后能够加强对吕布的控制,根据吕布以往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适时和适度控制以及纠正偏差,让吕布能够始终如一的效力于董卓的组织,可能历史的结局又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五、《三国演义》对现代管理学的启示

一部《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全面的管理学教材,无数的历史故事为后人演绎出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的深刻内涵,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三国演义》中讲述的各家成败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充分领悟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ISBN7-80518-851-3/I.739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ISBN 987-7-309-02278-0

作者简介:

李剑虹(1969-),男,四川南充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8篇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贴切、清晰的情景,针对情景中的矛盾和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过情景模拟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价值冲突解决方法,开拓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等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的角色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也应用于教育行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清晰的角色定位才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实现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行业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预先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角色扮演法的实施基于五大假设:有确切的问题体验情景、投入的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对价值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判断能力、角色之间的合作和讨论以及解决矛盾的过程、角色扮演的总结评价。角色扮演法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角色扮演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包括几个必要步骤:(1)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比如通过播放视频、案例资料、趣味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后设置情境。(2)在学生中挑选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推荐方式或者结合学生特点规定角色。(3)准备项目、小组讨论。这是准备的重要环节,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可以安排15-20分钟为宜。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准备以及怎样准备,及时发现小组讨论时的问题,促使小组积极充分的讨论并准备表演。(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每组学员表演时间在10-15分钟为宜,因为过久的阐述会冗杂也会使观众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和其他同学应认真聆听每位角色的表现情况,并做好记录。(5)总结模拟情景或再讨论。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可以让学生停止讨论进行总结或者发现新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讨论。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过程

本文对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80名学生进行试验教学,主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职能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矛盾冲突进行角色扮演法运用。案例一。通过播放某著名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视频资料引入情景,教师再对具体情景进行介绍。某著名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生产的中型企业,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外国订单生产,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势头。自从上任厂长因自身创业离职后,改公司总经理一直未物色到优秀的厂长来接班,以至于厂长连换三任却没有任何收效,公司也因此受到不小的损失,订单锐减,生产的产品接连被返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公司员工也因此士气低落。这段时间公司总是流传着各种传闻:厂子要倒闭了、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产品又要返工了、老总会扣发我们工资等,公司处于无序混乱状态。同时总经理一时没有物色到好的厂长人选,正在与国外客户谈判一个100万元的大订单,深信只要拿到订单肯定能安抚员工的情绪,也不会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就先把上个月的工资结给了员工。结果等总经理拿到订单回来才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离职,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一个地方的或者以前一起在别的公司工作过的。如果你是该总经理,面对非正式组织的矛盾冲突应该如何管理?安排学生挑选角色并参与讨论,每组安排8-10名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热烈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总经理角色和员工角色通过面谈等多种方式解决矛盾冲突,情节生动、表达清晰。教师组织学生评委进行打分,教师也通过同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最后综合学生评委的分数分析每组角色扮演的优缺点以及达到的教学学习效果。案例二。教师播放某高职院校的宣传介绍视频资料,口头介绍该校的组织结构设置情况。情景设置:假设该校会在本市建立一家分校,如果你是该项目的策划执行员,请就组织和计划的角度分析该分校的组织结构设置图和人员配备表。结合该校的特殊性和分校的特点说明二者的理由。挑选角色、准备项目、分组讨论。挑选具有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优秀学生参加分校建立的策划员,组织其他学生扮演被调研对象,讨论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与公司机构设置的区别和联系,最后画出该分校的组织结构图与人员配备的说明表。扮演角色,策划员说明本组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最后进行总结和再讨论,教师根据角色扮演的结果指出结构设计的优缺点,再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再讨论,直到教师认可为止,总的讨论时间约1小时为宜。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的正确性表达、和组员的合作程度、对观点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角色扮演的教学评价与创新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情景难度大、对教师技能要求高、教学时间多任务重、学习效果考核难度大。问题情境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包括熟练的教学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判断力等。而且角色扮演是通过在一定逼真情境下解决价值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教师设计情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角色扮演的教学效果。因此,从问题情境的设计角度而言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注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供更多的下企业锻炼或者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考察的机会,从多方面丰富教师的阅历和认知水平,培养拥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技能教师。在角色扮演中的学生成员而言,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是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解决矛盾能力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提供更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条件,还应多进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

建立现代教学效果评估系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难评估教学效果,以至于对学习效果的考核难度大。主要是因为教师技能的熟练度、角色扮演时间短以及评估指标的模糊。可以通过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比如对学生表现按照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的正确性表达、和组员的合作程度、对观点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最后得出教学效果的好坏程度。总之,角色扮演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更多支持性和开拓性的系统,必须重视多方面的评估。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管理学,班级管理,应用

管理无处不在,它是保证组织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进行,有组织,就有管理。管理不单纯存在于企业、政府等组织,学校的学生班级亦是如此,管理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毫无置疑的影响。管理学这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随之广泛应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学校的班级工作同样可以应用管理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各项组织活动。

一、人本原理在班级工作中的运用

人本原理,即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要求以人为管理的核心,尊重个体,从人性出发来展开管理,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两者在年龄经验身份地位上都有明显的不对等关系;班主任往往通过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方式,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严厉的处罚,使学生达到行为符合标准的管理效果。但在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往往会出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相之间的不信任,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他们缺乏配合和团队意识,且容易出现憎恨和逆反的心理,一旦外在环境发生改变如管理者班主任休假的无管理状态,学生行为不受约束,班级极易出现各种程度的混乱和冲突。

运用人本原理展开班级管理,班主任不仅要通过各项班级规章来展开班级工作,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如同学宿舍生活是否和谐、同学生病是否及时就医吃药等;同时,老师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管理,比如班级共同制定班规、班级管理职位的竞选和轮流担任、班级活动全员参与等;此外,老师还要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激励促使学生主动追求进步,如按时完成班级工作、表现良好可获得班级奖励,学校各项表彰的评选等。合理运用人本原则,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班级工作目标;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也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责任原理在班级工作中的运用

责任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合理的分工,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应完成的工作及应承担的责任。运用责任原理时要注意以下方面:班级管理工作中责任原理的适用也极为重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事必躬亲,而应该通过合理分工将职责拆分至每一个被管理者。如果缺乏分工,势必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最后引发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如果分工明确,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可以直接寻找相关责任人,如此有利于充分提高管理的效率。

同时在分配任务时需注意职责、权限和利益的平衡。如对班干部的分工,班干部通常肩负重要的班级工作,且责任相对较重;为了保证其顺利展开工作,管理者班主任需要适度分权;同时为了激励班干部努力承担责任还要给予其一定的利益。如下图所示,管理者应保证责、权、利符合等边三角形定理。同时在选择班干部时还要适度考虑个人能力因素,使职责略高于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不会对工作产生厌倦感,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成长。

责任原理中还要求必须奖罚分明且公开及时;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为提高同学们对班级工作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物质或精神得奖励并以此树立榜样,刺激其他同学积极表现;同时还有适度的惩罚措施,利用同学害怕惩罚的心理,通过惩罚少数人来达到树立管理者权威和保证同学们遵守纪律的目的。

三、目标管理法在班级工作中的运用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而言,目标管理是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工作目标的制订,并按照自己制订的目标实行“自我控制”,通过个人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完成整体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法可以结合人本原理一并运用。在班级工作中,被管理者学生参与到班级共同目标的制订过程,结合实际共同制订班规,共同投票决定班级奖罚办法,共同选举基层管理者班干部;此时,学生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制定的班级总体目标和班规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小目标,并自己规定违反目标后的惩罚;如某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制订了小目标为“上课不睡觉”,相应的惩罚措施为“帮值日生清洁教室”,将此目标贴在桌角随时提醒该名同学。

在目标管理法适用的过程中,被管理者学生实行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当每名同学都完成自我目标时,班级的总工作目标就可以顺利得到完成。适用目标管理需要注意,个人目标必须是可考核的,也就是说能够明确的确定目标是否完成。同时,个人目标还必须是可以完成可被接受的。只有可衡量且可实现的目标才真正具有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效果,才能达到自我管理,并最终实现目标。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很多企业录用人才的首选学校,尤其近些年,国家开始注重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使得高职学校成为较为热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而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是高职学校中大多数专业都开设的科目,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到非常系统的管理知识,不管学生主修哪一类专业,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对管理学原理的改革也开始实行,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革新,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管理知识。

一、管理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管理学原理就是指多重原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学科,例如整体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等,这些原理相互协调,共同组成管理学原理。其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中一些运动或者经济动态之间的关系,使得局部更加服从整体性规划,达到整体效果最为理想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得社会发展更为稳定和协调。如今的管理学原理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为广泛,与很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这门学科成为高职学校中普遍开设的课程。

二、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虽然已经在高职学校开设了很多年,也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采取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学校而言,针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知识内容与高职学校教学要求匹配度低

管理学原理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都有开设,其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不相同,所针对的教育群体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校方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而言,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很多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套用一些高等院校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其匹配度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偏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差,从而导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发生偏差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2.教学方式欠缺完整性

管理学原理包括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管理学原理科目的教师都缺少完整的可靠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把这门课程当成简单的管理科目来讲授,并没有抓住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的,缺乏了对学生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能硬性记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对于课程的设置不够规范,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兴趣,而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主观来授课,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对学科的逆反心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偏低,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相违背的教学弊端。

三、提升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管理学原理关系着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水平,更关系着学生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管理知识的运用程度,所以,在课堂上,有效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选取合理知识体系、符合高职学校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包括很多复杂的原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的选取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加符合高职学校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提升,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这些都是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而高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专业技能型的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要与其他学校的教育不同,其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满足高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就要额外注重管理学原理科目的知识内容体系,使得这门课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制定完整且规划性强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式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就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标准。所以,教师要制定较为完整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优势,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体现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的性,意在教会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管理的作用意义,学会应用管理知识,懂得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管理,发挥管理的实际效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或者工作效率。因此,管理学原理能否为学生打开管理知识的大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管理学知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为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提供了管理方面的知识,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管理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要深入研究,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有益处的管理知识,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又可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得到更好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红.《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神州,2013,03:101-102.

[2]侯莎莎.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6:100-101.

上一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