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6:28:19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改革 求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73

管理学的五项基本职能最早是由法约尔在一般行政管理学理论中提出来的。管理学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针对高等院校毕业设计中的管理采用五大职能进行规划:

1 计划―加强毕业设计领导,提高各系部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做好计划准备

计划:制定最终目标,并制定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进行的可行性行动。针对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及重点培养要求,可在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上进行一定的调整,扩充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间接加大各系部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及要求安排,最大程度地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具体操作安排如下: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大四上学期第八周左右,要求各系部都要设立专门毕业设计考核小组,召开师生总动员大会,进行针对毕业设计的专题讲解报告会议,公布学院及各系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加大教师和学生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四上学期结束后,各系部完成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分配、毕业设计的征题、选题等工作。大四下学期,学生可以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2 组织―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学生写作兴趣相协调

根据各系部对毕业设计的专业要求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题目,师生通过双方双向选择,用规章细则规定各系部师生的职责,逐渐形成一种有机的毕业设计结构,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织协调运作,保证后期工作的可靠性。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这不但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吻合,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题目要难易程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自行完成。各系部尽量遵守“一人一题”原则,尽量避免题目的重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论文的设计及其他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题应占总课题数的半数以上。文管类专业的题目,应该加大通过调查研究和搜集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比例。

3 领导―各系部做好严谨选题、开题、开题报告等工作

这就要求各系部领导加强重视程度,严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双向选择,严格控制选题数量和质量,并要求各系部对学生完成选题、开题、开题报告等工作做出可行性分析要求和具体时间安排,原则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4 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设计的管理进程,确保后期完成工作的质量

这就要求各系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措施,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毕业设计的管理进程,适当安排教师减少一部分教学工作量,以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精力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间的投入。

4.1 严查考勤绩效

为保证每名学生每月至少接受一次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各系部应该每月让指导教师详细填写纸质的具体指导内容,学生必须主动配合各系部的检查工作,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老师指导工作可与绩效进行挂钩,实行奖罚制度。学生若违反各系部针对毕业设计的考勤反馈有关规定,可视情节严重推迟其答辩时间,甚至取消答辩资格。

4.2 定期检查

各系部根据时间节点安排,通过教师定期纸质指导内容、汇报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由指导教师填写《记录表》。纸质指导内容及记录表存档报教务处,以备进行期末检查工作。

4.3 严格控制审核制度

指导教师、评阅人要根据各系部要求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仔细审读学生的论文设计初稿,针对毕业设计涉及的问题,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并填写《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人评分表》等相应的成绩及评语。

4.4 严格遵守论文答辩制度

各系部应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准备、组织学生答辩环节的各项工作,保证各答辩小组工作程序的流畅性,确保评分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5 创新―创新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管理模式,加强毕业设计人文管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学职能不同,它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辅助其它管理职能,在辅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要搞好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各系部要重视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创新管理,从本质上达到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5.1 创新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毕业设计的重中之重。选题要符合各系部专业培养目的和本专业学生的特色,体现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指导老师在选题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最大程度避免题目的太大和空洞无力。第二,要注重选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可行性。第三,选题尽量避免重复,保证尽量学生“一人一题”。当然,双向选择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将选题及时向学生公开,充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及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

5.2 创新开题

学生要在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后的规定时间内,要进行开题报告书的填写。在开题报告中要对查阅中外参考文献的篇数、题目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终创作目的、实践意义等作出明确的要求。由各系部负责组织开题报告的前期答辩工作准备。在学生自述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专业性问题提问来确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开题。各系部负责对所属各专业开题报告随机抽取审查,再对审查结果进行与其他系部的交换检查,以确保开题的创新。

5.3 创新答辩和评审环节

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毕业技术的最终结果。答辩和评审环节,着重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条理以及制作幻灯片等多方面的要求,确保管理环节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安之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黄威.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4]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7-9).

[5]吕何新.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7).

[6]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2篇

一、政府绩效管理与智慧城市管理

政府如何才能更快地提供服务、同时节省纳税人的钱?许多国家都迫切需要智慧治理。也许在众多手段当中,通过向企业家公开政府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智慧政府的建设。毫无疑问,国际、国家、州和地方的电子政务已经变得更加智能。然而,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知道,电子政务能带来什么益处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益处。一些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印度计算机化火车票订票系统研究(艾什沃V.阿纳德),尼日利亚无纸化行政的前景(A.I.尤瓦捷赫),哈萨克斯坦电子政务政策的实施和演化,印度警务行政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拉姆•雷迪M.文卡特),信息技术在印度部落生活中的渗透(拉奥K.阿尔琼)。智慧政府建设引起了数位学者的关注。大卫•奥利弗•卡斯丹研究了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紧急事件财务管理的战略途径;萨科瑞•纳亚麦评估了泰国教育分散化作为促进智慧管理的工具的效果;贾斯汀娜•纳姆库伯和金塞利•纳曼加拉研究了赞比亚地方治理为提升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新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构;远藤哲也研究了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灾后复原过程中的农村创新型领导;莱布赛探讨了澳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此外,其他论文也对南非公共基准管理以及欺诈和腐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善治与行政体制改革

什么是善治?这个问题的答案广泛,颇有争议。善治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公正?还是主张伦理型政治领导?印度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印度的善治》(甘塔•多莱葛•拉奥),《基层治理授权》(K.希瑟拉玛•拉奥),《高效和善治促进繁荣发展》(N.N.奈克),《印度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困境》(D.斯里拉姆,阿姆瑞塔•杰哈),《公平选举的善治的基础》(拉内哈左维)。此外,俄罗斯学者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俄罗斯在建立促进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机制方面的经验,对善治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叶林等人的论文《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挑战、政策和善治》基于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搬迁至城市的农民工选择是否定居在某个区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制度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选择,决定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成为长期的城市居民。这些因素包括生活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以及工作保障。

三、网络化和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国内甚至跨国合作。这方面的论文主要研究这些机构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合作伙伴和,探讨协作组织/管理的新特点。其中,有几篇论文以印度公私合作关系的迅速扩张为背景,讨论了医疗服务供给(南迪塔•考沙尔,拉维德尔•考尔,瓦桑塔•古里,D.斯里拉姆),高等教育(妮哈),以及现代化公共汽车站建设(L.斯蒂霍)。此外,美国72个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多样支持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会计(加里•施瓦尔茨)。还有学者从倡导联盟框架视角出发,研究韩国医疗改革中的非政府组织(洪秀珍、孟相浩)。另外,南非学者提出了一种整体性管理方法,来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活动(弗雷德里克M.尤以斯)。

四、“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和专业,尽管未来的事情不可预测,有少部分学者对即将面临的或是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课题包括全球环境下的应变策略,改变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跨边境治理,创造新型行政过程和结构,培养新技能和新能力,提升行政领导力,采纳新的财政和问责工具,探讨新的伦理挑战。涉及以上一个或几个话题的论文包括:《全球公共管理:推动力和约束力》(Y.帕哈萨拉蒂),《公共管理在线项目典范—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华莱士•斯旺),《政策魔力:领导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里安特•努格罗霍),《危机和应急管理中的合作:单个任务多个部门模式》(辛格纳特•拉波汉达拉克),《援助美国无家可归者策略研究》(乔安妮•格拉姆),《公共管理/行政相关性作为南非公共发展模范的一个条件》(哈利•赫伯特•巴拉德),《财务可持续的地方政府未来面临的挑战:南非案例分析》(恩瑞•库盖姆普),《中国公共管理大问题初探》(马修S.明格斯),《非洲理智主义促进未来行政领导和专业人才行政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的模型研究》(卡里•莫夫奥),《印度警务改革潜能挖掘:猎狗突击队研究》(N.柴坦亚•普拉迪普),《成熟度模型在新兴民主/冲突国家能力开发中的潜在用途》(利达•波斯维尔,塔努施里•巴格瓦),《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内容优化研究———以中国21个省会城市为例》(汤志伟、易可、张会平)。汤志伟等人通过实证分析了中国21个省会城市医疗卫生政务微博的26994条微博数据,研究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提供现状以及供需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管理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包括:核心价值的鉴定和评估,专业行政建设和择优雇用,公职人员招聘和保留的人口统计学影响,重视和促进种族多样性,人才招募,能力评估,引介和评价绩效管理,培训需求和策略,同种工作和不同工作的薪资福利对比研究。涉及这些研究课题的论文有:《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和公共组织离职意向:具有变革导向的公民行为的作用》(杰西W.坎贝尔,托宾尹),《南非基于性别敏感的服务提供》(B.C.姆邦奇兹),《公共管理行为培养和研究》(雷蒙R.布鲁斯)。本届会议特设2014年暨第二届国际行政伦理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行政伦理专家围绕主题“善治与反腐倡廉”讨论了当前行政伦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与比较各国廉政反腐的经验,共商廉政反腐的对策与建议。大会组委会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共679篇,录用333篇,会议论文集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委员会评选出8篇最佳论文及10篇最佳提名论文,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从2005年至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前九届会议论文集已成功获得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ofKnowledge(CPCI-SSH)的收录。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已送检。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3篇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高小平:政府在制定改革方案、实施改革进程中主动听取行政管理学界的意见和建议,行政管理学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现在已经成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社会事务、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利益多元化、市场多元化的潮流要求改变原有的权力和资源格局,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全球政府工作的重心。这个重心就是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即:政府与社会合作,由原来的“撑船人”转为“掌舵人”,这就要求政府放权,把一部分行政权利交给社会,不再直接参与经济管理。那么由此产生的管理“真空地带”和政府职能的弱化就迫切需要联系政府、社会、企业的中介组织来实施。市场化的进程和政府职能转变催生了中介组织的产生,中介组织的发展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在分析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关于中介组织的资料研究后,论文主要针对政府职能转变下,中介组织发展及应对策略进行探析,首先明确的提出了中介组织发展与完善这一焦点问题,通过相关的理论概述了中介组织的基本内涵、功能特点及基础理论,接着分析政府职能转变与中介组织发展的关系,介绍了我国中介组织的发展和现状从而揭示了我国中介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国内外中介组织发展及国外中介组织发展带来的启示分析,提出了中国中介组织发展的相关对策,在实施策略上首先明确了中介组织发展的方向,纠正了错误的认识误区,提出以市场为价值导向和民间化或非政府化的发展趋势,大胆的进行了四大发展模式构想和两大改革设想,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服务”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加强中介组织法制化建设、发展与监管并行、继续保持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动态平衡、协同发展五大对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避免了仅局限于行政管理理论,从而使论文的研究成果更为科学化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

关键词: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发展策略

第一章引言

1.1论题提出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随后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把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的职能交给中介组织”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工作之一。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和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关于中介组织的内涵、构建和完善问题一直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加剧,发展中介组织就成为各国政府塑造“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根据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当规模的增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形成政府边际效用递减,所以通过扩大政府规模来实现处理日益增多社会事务的途径只会导致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另外一方面弥补市场的缺陷,需要构建和完善中介组织来完成。市场失灵和政府权力要退出市场,还权于社会的特殊现状决定了构建和完善中介组织成为必然。而关于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就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环境的大背景下,对政府职能转变下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对策问题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

1.2选题意义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实现权利的下放,还权于社会;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权利关系,真正做到政社分开。然而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经济、行政一体化,政府的行政控制职能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力图塑造上帝式的全能政府,中国的政府由来就是集万千权利于一身,于万万人之上,无人能及,无人能管。其结果就是政府既是权利的执行者也是权利的监督者,其制定的政策、法规必然向内部倾斜,导致寻租、政府腐败等丑恶现象出现。一方面当社会事务越来越多的时候,政府要发挥其全能作用就不得不扩大规模,增设部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事务。所以我们倡导政府职权的下放。然而政府下放的部分权利必然需要一个承接者和载体,否则就会出现政府的管理和市场企业活动之间的真空地带,于是发展中介组织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市场调控的失灵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使公平、客观、稳定的市场环境不能完全建立。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大部分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不正当竞争、欺诈哄骗、弄虚作假、经济纠纷、环境破坏、贪污行贿、坑害消费者等众多社会不良现象,这些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诚信丧失、信仰危机、人格扭曲这些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病态,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市场失灵,一方面是政府权力要退出市场,还权于社会,这就迫切需要发展中介组织。

由此可见,中介组织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又是市场化催生的结果。如果缺少中介组织,就会出现管理职能的缺位,形成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无序,迫使政府原有职能的回归。因此,中介组织的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硕士论文

1.3论证方法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5篇

1978年10月至1981年7月在徐州财经学校学习。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在江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学习。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学习。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习。2001年1月至2001年12月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91年11月在徐州财经学校任教。1991年12月至2001年12月在苏州大学财经学院任教。2002年1月至今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历任教授、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任副院长、南京大学MPACC教育中心任副主任。

李心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内部控制,首创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制度财务学、阴态财务学、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等概念,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企业财务控制实务前沿》、《制度财务学研究》、《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等10余部。

李心合教授认为,公司财务学还是按照基于工程学方法的数理财务学体系建构的,其理论和逻辑缺失导致了财务学理论的贫困化现象,惟一的出路是在数理财务学之外再开辟财务学研究的新路径和新领域。他提出了构建“制度财务学”。李心合教授认为,制度财务学有着与数理财务学完全不同的基本命题,制度财务学是基于公司财务行为主体的社会人假说、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嵌入性假说、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内生性假说和网络性公司财务行为假说等四个基本命题而构建的。制度财务学以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结构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至少涵盖五大板块,即制度视角的公司财务目标结构、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结构、具体财务运作中的制度分析、财务网络结构与制度安排及财务伦理研究。在《制度财务学研究》专著中,李心合教授解析了公司财务行为与制度的关系,构造了制度财务学的研究范式与结构,确立了新的公司财务目标函数,构建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公司财权配置理论,将制度嵌入财务价值链,优化了公司财务的制度安排,剖析了公司财务行为中的伦理因素,并对国内财务学研究进行了概要式的总结。

李心合教授认为,公司财务学领域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关注概念框架的研究。财务的性质和职能始终是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点,国内外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的目标起点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内含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环境与假设、财务目标、财务要素、财务价值链和财务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概念。在构造公司财务概念框架时,需要对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概念在会计与财务之间作分裂性设计。主流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是针对阳态经济环境中公司财务行为按照新古典分析范式建构的,其适用性是有局限的。对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研究需要关注非主流的研究范式和阴态经济环境的特殊需求。李心合教授明确地将市场经济运行状态分为“阳”态和“阴”态两种类型。阴态经济下,资产负债表严重衰退与危机,资产价格下跌甚至暴跌,GDP急剧下降甚至负增长,公司财务结构恶化,资产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定,可以从海洋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建构。公共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遵循管理的逻辑,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在一般职能的履行上两者是重合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公共行政管理还具有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海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子集,只是公共行政管理众多领域中的其中一个题域。所以,海洋行政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的属性,还具有海洋的属性。与私营部门管理相比,它具有私营部门管理不具有的公共性;与公共行政管理相比,它又拘囿于海洋的特有属性。循此理路,首先,《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管理的逻辑,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须在内容体系中融入,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战略规划等内容。其次,《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公共的逻辑,考虑其政治性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教学内容涵括海洋立法、执法、司法体系,以及海洋环境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最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海洋的逻辑,教学内容涵盖海域功能区划、海岛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海洋特色属性条块知识体系。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7篇

1.文献的年代分布

研究使用的570篇文献较为平均地分布于各年,其中2002-2009年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发文量平稳增长,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了峰值72篇,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且稳定在每年48篇左右。2009年教育部部长更替引发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热潮,南方科技大学的创立触及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这些因素使得相关研究迅速增多,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了峰值。

2.主要研究力量

南京晓庄学院的张波是最高产作者(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在前10位的高产作者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高产作者有3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研究机构。国内985、211知名高校,师范类院校及其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的主要力量,尤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单位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其研究领域覆盖基础理论、体制变革、中外比较、政府与高等院校关系、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等热点领域,此外这些机构在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建设、专著数量、论文数量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虽然上述机构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上其合作研究较少。目前已有的学术成果大多来自于单独某一单位,部分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则大多来自于同一单不同院系间的合作,这对深层研究造成了不利影响。

3.高被引文献

2002-2013年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涉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以及政府管理与高等学校自治探析等。概括来看,这些文章主要在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属于理论研究范畴,这反映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学界不断探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因而体制变革的相关文献受到广泛关注。

二、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1.关键词及其中心度列表

通过词频软件对570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获得有效关键词1139个,关键词总频次为2271次,平均每篇文献3.98个。这些高频关键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术语,能够较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热点所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学、管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出现频次均在20次以上。在可视化图谱中,节点的中心度则表明与该点直接联系的个体数目,节点的中心度数值越大,说明该节点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力较大。中心度位于前十位的是高等教育管理(0.47,109)、改革(0.38,23)、高等教育(0.31,161)、管理(0.2,31)、高等教育管理学(0.19,38)、成人高等教育(0.19,20)、管理体制(0.17,53)、问题(0.16,19)、高等教育发展(0.13,7)、教育管理(0.11,17),括号内分别为关键词的中心度和频次。

2.引文网络分析

首先把研究筛选出的570篇CNKI文献按照ref格式进行打包下载,其次将ref格式的文件导入CNKI中文编码转化器,然后将ref文件转换为ISI格式,运行Citespace3.4.R3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以2002-2013年为时间单位,抽取单个时区为1年,选取寻径网络算法,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阀值设定30,绘制高等教育管理关键词节点共现、前沿时区等可视化图谱。图1中圆圈代表节点,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词频的多少,节点越大,频次越高。节点在图中的位置用中心度表示,节点越靠近视图的中心位置,数值越大,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图1中处于图谱最中心位置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其次是改革和高等教育;节点最大的是高等教育,然后是高等教育管理和管理体制。从中心度和节点的大小来看,图1中的节点自动聚集为两部分,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周围主要聚集的节点有: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学科建设、管理学、学科属性、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自主管理、治理理论、政府、地方政府、政府职能等,表明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政府高等学校管理职能变革是这一时期的热点。围绕高等教育聚集的节点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管理、改革、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自、大学自治、中国、美国、比较研究、管理思想、蔡元培等,说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管理思想研究也是热点主题。此外,位于高等教育管理之侧的节点政府、高校、自主管理又通过节点教育管理与位于高等教育之侧的节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大学自治相连接,表明这些节点关注的领域一致。其他中心度较低的节点也通过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相互交错连接。这些节点共同构成了图谱的聚类内容,能够反映2002年3月-2013年3月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门领域。

三、热点主题

将网络引文分析图谱中具有高度中心性的节点进行整合,挖掘出2002-2013年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五大热点主题。

1.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科属性的辨析、学科发展建设探析以及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从经典学科的三个标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进行了论证和肯定,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生成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研究对象交叉、科学认识主体交叉、学科语言交叉、知识体系交叉、研究方法交叉五种模式来实现。[3]在学科发展建设上,大多学者认为应采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建设学术队伍和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讨。李爱民从学科规训的视角认为应采取实践导向,创建学派,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创办专门的期刊来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4]郭卉提出要以问题取向的理论研究发展高教管理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讨,建设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5]孟凡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目前广泛开展的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6]还有不少研究者从研究范式,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对象,人性基础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国家层次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我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况,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中的权力结构演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权化倾向,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中的经验与总结,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采取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目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建议和措施。研究者对我国60年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构架、价值取向进行了介绍、分析、探讨,提出了不足并给出了建议。二是院校层次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研究。研究者从高等学校层面探讨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方式转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以及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三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职能变革研究。学者提出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政府的高等院校管理职能进行分析。从“政府失灵”的视角出发,杨明指出必须准确界定政府的作用范围、选择合理的干预手段、厘定干预的限度,重新界定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7]基于有限政府论的视角,胡炳仙界定了政府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拥有八种权力:教育政策法规制定权和检查权、教育规划权、学校设置和审批权、标准制定权、评估和监督权以及制定高校章程、任命学校决策者和筹措教育经费的权力。[8]四是大学治理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有学者认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9]从大学治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管理所涉及的各种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是管理制度和实践的一种创新,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供选择的一种良好模式。[10]“管理体制”、“改革”这两个节点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和词频,在10篇高被引文献中以管理体制和改革为主题词的有4篇,几近一半,表明学界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可是目前的研究多建立在宏观整体研究之上,没有真正的“院校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中,几乎没有以具体某高校为例的研究,均是宏观问题探讨。即便是在微观层次的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研究、地方政府高校管理职能变革研究和高校治理研究上,研究者也试图构建一种适用于全国的学生管理模式、教师管理模式、院校管理模式、高校治理模式和政府高等学校管理职能,忽视了学校层次、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人们思想观念差异等具体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健康发展。

3.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从图1看,节点“比较研究”、“美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围绕在节点“高等教育”周围,形成了一个节点群,在整个网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近年来也受到学界的重视。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较热门的研究对象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欧洲、日本、香港、印度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权力结构。相关研究主要是介绍性和描述性研究,介绍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措施、做法、经验、教训、取得的成果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等。力图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寻找依据和经验,为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此类研究可看做是问题导向型研究。有学者指出在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中,零碎杂乱的外国高等教育经验的介绍多,系统科学的分析少;呆板盲目的抄袭多,明慧开拓的创新少;宏观的理论性多,微观的可行性少。[11]同样,在当前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中,许多研究只进行纯粹的经验介绍,而不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现状相结合;较多的进行国外管理模式的论述,缺乏中外具体情况的比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另外,此类研究还缺乏充分的适切性分析,忽略了国内外差异,直接将国外的管理经验不加改变或稍加改变的用以我国。

4.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邱均平认为文献被引用的原因是:对开拓者表示尊重;对有关作者给予荣誉;核对其所用的方法及仪器;提供背景阅读材料;对自己或他人的著作予以更正;评价以前的著作;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论证;提供研究者现有的著作;对未被传播、很少被引或未被引证的文献提供向导;鉴定数据及物理常数等;核对原始资料中某个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讨论过;核对原始资料或其他著作中的起因人物的某个概念或名词;承认他人的著作或概念;对他人的优先权要求提出争议。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以蔡元培、胡适、张伯苓、蒋梦麟、潘懋元、成仿吾、唐文治、邓小平、李岚清、张楚廷、李钟善、艾略特等人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为主。其研究目的主要是:阐述名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探寻名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切合时代需要的内容,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寻找依据,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寻找理念支撑;试图从名家的管理思想中探寻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或者为已提出的建议、措施的可靠性寻求支持。

四、前沿趋势

图2是研究前沿时区视图,利用热点主题的交互关系、发展动态探寻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路径,通过该视图我们可以捕获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图2显示,2002年以来基础理论研究持续受到关注。据关键词词频统计,“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2002-2012年各年出现频次分别为0、6、1、5、0、8、7、5、2、4、0次和2、4、3、3、2、1、1、0、2、1、1次,表明近十年基础理论研究一直贯穿始终。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力和问题导向型研究的支撑,基础理论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在知识体系的基本问题上处于纷争的局面,研究方法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建制也存在着某些突出问题。[12]此外,由于目前的理论很不完善,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使得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无法从现有的理论中得到指导,人们只得通过经验寻求解决措施,进而造成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经验主义”。由于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目前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管理实践的需要,造成了基础理论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研究领域。2003-2006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治理理论、人本管理、政府、范式、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等成为主要的受关注点。这一时期正处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阶段,2003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1000万人,2006年更是达到了1738万人。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造成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很难适应“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政府管理理念陈旧,对高校的管理职能强,服务职能弱,服务理念缺乏;管理模式上,传统的政府控制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办学主体单一,办学自缺乏;高校领导自“外控”;高校党政权力的扩张和难监督,高校党、政、学关系未能得到有效理顺,高校人事管理体制落后等。[13]为了应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冲击,构建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界开始从国家层面探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新审视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能;从高等院校层面探讨高等学校管理、教学体制变革,探讨现代大学制度架构。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价值取向等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2007年和2008年这两个时区内,对策研究、启示研究、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学、比较教育研究成为主要节点,说明从2007年开始管理思想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比较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之前,大部分节点的主题词内容都包含“改革”,学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体制改革研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自、办学体制改革、政府角色与职能及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由于在体制变革研究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基础理论支撑,国内没有具体的改革实践经验可借鉴,体制改革研究始终没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在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还出现了大学生失业、就业专业不对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此,研究者将目光转向国外、其他学科、名家管理思想,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获得启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所用;从名家的高等教育思想中探寻学科理论发展的依据和实践问题解决的措施;从其他发育程度较高的学科中寻求理论、范式、方法的支撑,用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和问题研究的新视角。2009年以来研究前沿又变成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管理体制改革、权力结构、行政管理体制、地方高校、治理、管理制度、人本主义等节点成为2009年以来的研究前沿,这些新出现的前沿与之前出现的热点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如政府职能与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等联系密切,说明新出现的研究前沿具有历史性,之前的研究热点具有成长性和动态性。与之前的管理体制改革不同,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注点集中于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变革和大学治理。2008年我国首次实施了大部制改革,当年的两会提出了《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议案,精简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推进,将舆论引向政府职能的变革。随即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界开始探讨高等教育职能变革、政府与高等学校关系、大学自治、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再次成为研究的前沿。综合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双线并进,尤其以热点问题研究导向更加明显,学科理论体系与之相比较为滞后。在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尤其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最为热门,直接反映了我国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前沿动态。在未来几年,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仍将是持续的热点前沿,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等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机构和项目基金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支持,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8篇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9篇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转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教育管理基础理论

作为一门兼具实践性与学术性的学科,教育管理学从诞生起就展示了自身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差异。关于教育管理的研究边界和研究方法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热烈讨论。首先,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研究,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对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反思可以推动一个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彭虹斌副教授通过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反思,提出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一定全是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教育管理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作为解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教育管理的议题与问题(作为哲学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作为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其次,要改善当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方法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研究怎样体现其规范性?综观目前国内教育管理学研究,大多是思辨性、描述性的论文。那么如何进行规范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呢?现代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一般有三类:描述性的、解释性的和探索式的。描述性的研究在国内较为普遍,但价值有限;而探索型的文章一般适用于不太成熟的问题,而当某一问题已经有了大量文献支撑时,就需要进行解释型研究,实证型的研究就属于此类。

北京教育学院的季苹教授在这方面向同行们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季苹教授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够应用于实践,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时,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学者们开始身体力行,从纯理论思辨中走出来,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她以两项以行为分析为起点的工作为例(一项是“学校管理自我诊断”,另一项是“新课程理论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总结了近年来自己深入实践研究的心得:以行为分析为“起点”,以多主体发展为“通行证”,以真实的学习为“加油站”,以终极关怀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实证研究方面,面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证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与会学者开始把视线投向了作为实证研究方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得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来精确地把握与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征,有效地验证各种假设,客观地评价与预测政策与制度的绩效,从而更好地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内较为鲜见。并提出教育管理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实验方法可能给教育管理研究带来新气象。

二、教育行政

中国的教育行政研究是教育管理研究中相对成熟的一块,很多专家学者已开始尝试从思辨性的讨论转向现实的行政土壤中来。

首先,关于某一区域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案例研究。宁波大学孙玉丽教授以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条件。孙教授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个案,对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进行了内容和条件分析。研究发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六大政策:经费保障、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生源调配、扶贫济弱和监督评估。研究还进一步挖掘了这些政策的环境条件支撑。

其次,教育行政执法是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实践和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有学者对北京市教育网站和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北京、上海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职能、依据的梳理结果为切入点,对北京、上海教育行政执法状况与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我国教育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职能权限亟待明确、主体的执法能力亟待提高、依据和职权范围亟待扩展等。

第三,作为教育行政微观主体的学校教师,他们在这一场变革中的态度如何?我国学校的变革常常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面对来自政府越来越多的主导学校变革行为,作为变革实施者的学校教师抱持什么态度?有学者以浙江省的公立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师为样本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22份进行分析。从调查中得出,教师对政府主导学校变革的态度是矛盾的,对政府变革方案的认知度较低,认为政府主导学校变革的过程不到位。因此,政府主导学校变革时,要考虑学校老师权益,加强沟通和宣传,提供充足的变革资源。

三、学校管理

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研究大都是以业务活动(即做什么)的专业管理视角来展开研究,比如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健康工作管理、后勤管理等。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跟国际接轨,按管理职能(即怎样做)的一般管理视角来展开研究了,比如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扩展。

首先,学校作为一个与外界交互共生的开放式组织,学校营销问题已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北京教育学院方中雄教授介绍了课题组进行的“品牌塑造与学校改进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经验。课题针对5所学校校长自身发展基础与其学校发展现状进行为期3年的行动研究,从而促使校长发展与学校品牌建立。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是:建立固定联系人制度;组建动态专家团队,校长是专家团队中核心一员;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重大课题与重要工作来对待;建立定期研讨制度。基于实践并跨越较长时间段的行动研究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开展得还不太普遍,方教授总结了自己课题研究的感悟:校长是学校改进行动研究成功的关键性人物;内外结合式学校改进行动研究的关键是研究共同体的建立;理论与技术是行动研究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学校改进不是革命,而是在其实践基础上的提升。

其次,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存在的边界和效率问题从学校诞生那一刻开始就是人们探索的古老命题。中国人民大学杨海燕博士关注了我国超大规模高中的现实困境与规模选择。近年来,超大规模学校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现象存在并引发了一些突出问题:加重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使学生享有的教育关照度低;使教师队伍重心下降,教育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增加了校园安全隐患。杨老师通过考察国外学校适度规模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我国至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发展趋势,提出在保持示范性高中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现有的规模应该是超大规模学校办学规模的上限。

第三,近年来,关于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学校的跨国管理问题也成为研讨的热点。天津师范大学李素敏教授以实地调查访谈的三所学校为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加(BC省)合办高中在发展过程中,从校长、教师、学生到设施设备、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独特性,讨论了学校认证、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学校管理问题,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领导

学校管理研究的存在本身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掌握管理技能的校长能够创造出价值。在中国这个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国家,转型时期校长的行为规律探索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概括来说,这方面的研究大致是从两条路径展开的:第一,从国外当代的领导研究入手,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校领导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冯大鸣教授引入了“学校文化领导”这一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新主题。作者借助“处境-文化说”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学校文化领导的核心机理,并阐释了四个促成机理实现的中介性条件。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育研究了领导学开创者伯恩斯的变革型领导理论,并以该理论透视校长工作及其领导行为,发现我国中小学校长以交易型领导为主,“官迷”校长、“考迷”校长、“商迷”校长等角色错位现象在学校时有发生,进而提出我国校长角色转型,可从实施平衡领导、通过高层次需求开展领导、推行分布式领导以及践行道德领导等方面展开。第二,通过实证、经验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学校领导行为进行描述性的考量。如有些学者实证研究了公立中学校长的领导行为。学者通过江西省391名中学教师,对公立中学校长的建立结构和关心体谅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校长的建立结构行为显著高于关心体谅行为;不同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学校规模的校长的建立结构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教师所估计的校长领导行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大专及以下学历层次中学校长与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中学校长的领导水平有显著差异。

五、学校改进

组织理论是学校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之一,学校改进就是一个以学校组织为观察基点而展开的研究主题。学校改进活动可以说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沿阵地之一。首先,理论和实践结合过程中,作为以理论思考和研究为专长的学者们,在走上与实践者共同成长的道路中究竟需要哪些素质?教育管理学学科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高鸿源教授根据自身介入北京16所基础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的经验,研究了学者参与薄弱学校改进工作中自身的知识管理问题。高教授提出,在学者所具备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所需要的之间必须实现一个有效地转化,参与学校改进的学者需要从知识思维方式、知识存储内容结构和知识积累的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学校改进和效能提升的方法和途径。有学者介绍了被称为美国“第三波”教育改革的代表性运动———学校组织再造,分析了其概念与内涵、学校组织发展形式、学校组织再造中的权力分配、学校组织再造的具体对象和学校组织再造的理论依托等问题,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深圳大学张兆芹教授对近3000位深圳的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65份,运用因素分析法初步发展了一个测量学习型学校组织学习力的七个纬度量表,分别是注重适应变化的学习策略、发展分享愿景和目标、分享忠诚和合作文化、鼓励自主性和创新、知识掌握运用和发展、行动反思以及组织学习障碍。与此同时,学校改进的绩效最终反映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非常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界一直都在创造机会进行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蔡永红教授介绍了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习者质量与互动式教学”项目进展状况:这一项目旨在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质量。项目组抽取了西部8个省爱生学校中的1862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三门学科测试卷(语文、数学、科学与生活技能)和四种调查问卷(学生、家长、教师及校长)为资料来源,进行为期5年(2006-2010)的持续干预,以期建立可持续的、互动的、支持有效教学的学业质量监测系统。

结语

与会者经过了两天的热烈研讨和交流,就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几个基本问题统一了认识,主要结论如下:

1、与会者就“教育管理研究必须关注现实问题,脱离现实的教育管理研究不会有生命力”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次交流,研究者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管理学科性质地理解,大家一致认为,能提出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开始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管理研究进步的标志,教育管理研究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性提高了。

2、微观研究逐渐开始占主导。要提升我国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研究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学校这一“黑箱”已被揭开,研究视角微观化趋势已开始加剧。物理研究已由万有引力、潮汐、能量等进入到原子、夸克,经济研究已由从1776年亚当•斯密探求国民财富的来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业演进等再进入企业组织研究,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都呈现一个由宏观向微观聚集的过程。教育行政研究的前提是学校的“同质化”假设,但当学校“黑箱”被打开之后,研究者们盒子发现里面大有作为:学校的组织边界、现代学校制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群体行为研究、学校文化、学校营销活动都是这个领域具有较大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也开始了从传统教育行政宏观式研究扩展到探索学校管理机制的微观式研究。

上一篇:数量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