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7 16:20:44

广播电视教育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发展 县域经济

一、“三农”问题:再创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新使命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力军。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而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发轫于农村,亿万农民是改革的实践者和重要的推动力量。但是,我国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农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为7.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学程度占40%,农业劳动者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5%。沉重的人口负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但同时它也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如何把农村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有较高思想觉悟,懂科学技术,会经营管理,能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专业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使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作用真正得到有效发挥。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它以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媒体作为主要培训手段,具有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因此,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技术技能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该而且能够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贡献。

二、县域经济:奏响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主旋律

县(市)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自古以来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范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整个经济发展就好,综合经济实力就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高。壮大县域经济,重点突出个性,形成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对乡村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带动功效。

人才支持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其核心是降低农村人口比例,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其实质就是努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开发县域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应主动适应市场、调整结构,培育出符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必须着眼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农民创业致富,着眼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着眼于农业科技进步,解决农民知识贫困;必须抓住自身比较优势,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激发活力,发挥系统功效,打造品牌战略,构筑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才开发产业链。

以二十多年来积累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资源为基础,按照“适应、发展、创新” 的工作理念、着力建设“一个网络体系”、实施“三大工程”、实现“一个目标”,即建立一个为农服务的网络,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目标。

1.构建为农服务的网络体系

以中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市级学校(农民培训中心)为主体,以县区校(农民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乡镇为基地,以乡镇教学点为辐射源,吸收中介机构、民间组织、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为县域经济发展集人员培训、科技推广、信息咨询、项目引进于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要建成开放的、灵活的、高效的“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系统。特别要弥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现阶段农村经济多元化功能失调的缺陷,保障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施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远程教育的“进口畅、出口通”的重任。

另外,网络体系建设应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支撑,不断采集、加工、储存信息,加大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使为农服务的网络体系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始终站在科技与时展的前沿。

2.提升农民素质的科技培训

总理曾经批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从现在起,就应着手培养造就一批觉悟高、懂科学、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按照这一要求,农业科技培训应立足区域,服务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服务。

(1)科技培训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中央提出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各地都以“调优、调强、调精”为方向,对当地农业结构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这是农业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要抓住这条主线,积极调整培训内容,采取有效形式,结合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农舍村院,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指导和培训农民。“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当前应重点加强种养业的培训。

(2)科技培训为农业产业化服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名、特、优、稀为特征的区域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但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农户难成市场主体,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就营运而生,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增长点。一是提高基地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培训,要根据特色农业的新发展、新实践及时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传授给农民,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育特色农业技术开发人才,加强高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培训,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成为区域特色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区域特色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集散地。

(3)农业科技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当前,农业科技培训应与村干部学历教育、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训、生态富民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民科技书屋培训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业乡土教材。

3.实练打工本领的转移培训

劳务输出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民素质是决定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国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时期,训练打工本领的转移培训,是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转变观念,强化宣传。转变观念,一是转变农业教育者的观念,从单一的农业教育到市场需求多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二是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充分利用“天网、地网、人网”的三网优势,加大宣传,增强农民外出打工挣钱,树立在城镇创业的新观念。

(2)狠抓培训,强化管理。当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抓住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切入点,按照市场需求和转移就业为导向,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加强打工者的法律法规、安全常识、道德规范教育,增强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强化管理,加强对培训农民建档立册和输出推介,实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劳务输出品牌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协调小组及相应的中介机构,加强系统内外的协调与沟通,强化中介缔结功能,改变目前分散、自发、盲目地外出务工为有组织、有指导、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资源基地和就业基地,为企业和转移就业农民搭建平台。建立订单培训、联合培训等培训实练中心和基地,努力做好在农业、农村内部及县域范围内就业渠道,减轻农民培训输出成本。同时要规范劳务市场,形成有序竞争、开展咨询与维权服务。

4.打破时空界限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亦即远距离教育、远程学习。1998年9月,有教育部牵头实施的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开始启动。1999年元月,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它标志着远程教育开始步入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办学、多种手段教学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可以大范围、大面积地开展多种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方便、快捷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受训人员规模难以扩大、边远地区难以覆盖等问题,是大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据调查,农业劳动者在获取农业技术知识的所有途径中,广播电视教育手段占35%。

因此,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资源建设、媒体传播和教学服务能力的建设,围绕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心工作,将科技新知识、农业新技术、市场新信息制作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质量较高、适应广大农民需要的远程培训教材,运用广播电视和新型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远程培训传播系统和教学培训中心,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加快远程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

农业远程教育要积极与当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进行有小嫁接,扩大辐射窗口;与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重点建设项目挂钩,加大技术、信息的聚集传输。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成为农业市场信息、宣传农村政策的服务平台,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绿色通道,成为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提高农民素质的空中课堂,成为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重要阵地,真正发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龙头作用和开展农民终身教育的主力军。

三、“四轮”驱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构建为农服务的网络体系、提升农民素质的科技培训、实练打工本领的转移培训、打破时空界限的远程教育是推动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的四只强劲轮子。那么,如何发挥“四轮”驱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的功效呢

1.转变观念。进一步确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县域经济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纳入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强化政府统筹,加强机构,充实人员。

2.加大投入。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创造可持续的环境条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集合有关部门的教育培训经费和农科教项目经费,扶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劳务输出基地企业参与农民培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

3.深化改革,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质量、水平。要以位有为、以为争位,增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展;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08-02

1新形势对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1教育体制需要作出进一步调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正在经受市场冲击,在短期内,将冲击旧观念、旧体制、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和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办学体制将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主题更加多元化,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将进一步发展。因此,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必须及时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根本,进一步深化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 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调整办学方向: 目前,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将更加提高,农村从业流动人口将会更多。这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拓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和境外劳务输出渠道。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其办学方向和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课程结构,加强对市场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调查,积极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

2农广校面对新需求应改革创新

2.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农广校办学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将学校定位到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上来,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满足农民终身受教育的需求;将工作切入到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上,切入到农民致富奔小康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效的实现,都要求加快农民的知识化进程,尽快提高农民素质。针对我国农民教育规模大、基础差的实际,积极采用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这是实现农民科技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比较可行的路子,也是时展的要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构建远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农广校积极承担和努力做好的首要任务。

2.2强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教学: 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业。所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也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品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教育,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突出特色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教育内容切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热点中去,为人热点开展教学,要研究热点、讲解难、突出实用。如我校围绕定西实际,对农民进行马铃薯良种、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技术培训。当前的重点就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热点开展教育,打破行业界限,扬长避短,发挥农广校优势,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要把教育内容落实到农民致富的热点中去。目前,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农广校作为开展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阵地,就应该脱胎换骨,彻底改革,找准定位,两眼向下,做到“有教无类”,来者不拒,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迈开步子到生产第一线去办学,引导农民致富,解决其致富路上的技术问题。积极开展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开发农村人力和劳动力资源。专业设置上以农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以实用、够用,为技能学习服务为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大胆开设就业门路广、吸引力强、效益好的专业。

三是增强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农广校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为关键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革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尤其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经济发展市场所需的学科专业,着力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基础实、知识宽、素质强的新型农民。农民学员学习,不仅要弥补文化课的先天不足,更重要的是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2.3优化教师结构,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农广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保证教学质量。

一是要吸收和择优选择本系统敬业爱岗、积极进取、论理与实践的人员到农广校任教。二是广开门路,聘请社会上有一技之长、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任教;三是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创造条件培训进修,不断更新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四是建立教师职务聘任机制,定岗定责公平竞争,实行合理流动。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3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十四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振兴地方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大批专门人才。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地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我们地区振兴经济实现四化的根本大计。

根据锦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缺乏大量各种专门人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尽快地提高本地区全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简捷最有效的办法是发展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广播电视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之路。锦州电大创办十多年来,已经培养出理工、中文、经济、政法等三十几个专业的大专毕业生7591人,充实到我市工交、文教、政治等各条战线,是同时期国家正式分配给我市大专毕业生的35%。这些电大毕业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一部分人很快成为生产和工作岗位上的骨干,深受社会欢迎。此外,电大还为我市培养了各种非学历教育结业生65900人,有效地提高了我市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素质,在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科教兴市的一支可靠的“特种部队”。

我们创办、发展电大教育,有一个认识过程。锦州电大初建时,我们利用一所小学的二十几间简陋的平房,办起了电大教学班。1984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为解决市电大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困难,采取发动全市各大企业捐资助学拿一点、市财政投一点、电大自筹一点的办法,先后共筹资174万元,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一座教学楼和一座办公楼,使市电大初具规模。1984年,在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问题上,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同时,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拨款逐年偿还贷款,以市政府名义和省政府签订了协议书,争得10.8万美元的实物贷款,为锦州电大提供了质量优良的电化教学器材,建立了电教视听中心,保证了市电大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十几年来市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市电大拨出经费和各项专款700多万元,帮助学校建起了三个实验室和一个电子计算机室,购置了五万多册图书资料,为办好市级电大打下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十几年来,我们在解决电大办学条件方面,基本上采.取了国家投资、社会集资、利用外资贷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等办法,解决经费问题,改变了完全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市政府大力支持电大创办企业。为了增加电大资金来源和发展后劲,市教委企业办与市电大合办了东方实业公司,既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又能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除帮助电视大学解决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我们在加强市电大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针对电大办学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注意帮助解决电大的生源和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市政府的各职能部分积极帮助电大作好社会需求调查和生源预测,审订招生计划,解决电大招生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并每年召开有计委、人事局、教委等部门参加的政府办公会议,专项讨论电大的招生分配问题,统一认识,采取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使这两个问题能得到完满的解决。十多年来,锦州电大的毕业生都有妥善安置,基本上做到了学生、家长、社会三满意。

为使电大教育在锦州遍地开花,市里要求各县都建立电大工作站,并召开了专门会议,下发了文件,使广播电视大学形成由市办电大分校,县、区办电大工作站,基居单位办电大教学班的电视教育网络系统,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更好地为振兴锦州经济服务。为此,我们先后推广了锦县电大工作站和锦州铁合金厂电大等单位的办学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教育网络的建设。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4篇

1月31日,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向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全体师生员工、各界校友及全国的远程教育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30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为代表的中国远程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当前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热潮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是邓小平同志优先发展教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人才短缺是当时国家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改变“”后我国教育事业落后局面,与恢复高考、大量派遣出国留学生同时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开创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是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条捷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事实证明,广播电视大学为许多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是邓小平同志“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发展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他当年领导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面对的是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投入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据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76年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排在140多个国家的倒数第二位。在那种情况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按照常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1977年8月,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可见他在考虑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时,没有把视野仅仅停留在普通高校,对非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高等教育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的决策正是邓小平同志“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思想的体现。

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是邓小平同志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成功实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一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概括。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就已经预见到,科学技术进步不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也必将使未来的教育发生革命性的深刻变化。他对在新技术革命中应运而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现代远程教育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并结合中国国情,作出了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决策。在1978年5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邓小平同志还身体力行,大力推动现代远程教育,体现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重视和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坚强决心。

二、广播电视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年来,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截至2007年,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全国建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分校956所、县级工作站1875所、教学点3292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实现有机连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其中高等学历毕业生已经累计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7年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8年中,仅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3,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75%以上。

广播电视大学成立30年来,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探索了适应不同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新模式。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满足了各类社会成员在职学习的不同需求。广播电视大学在校生中,有超过3/4的学生来自地市级以下的行政区域,超过90%的学生是21岁以上的在职人员,还有专门面向残疾人及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探索了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新路子。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注重多种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方便、灵活、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并已实现由以广播电视手段为主向以网络技术手段为主的教育技术转变,基于多种媒体技术的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主流和方向,成为国家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

三是探索了合作办学、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的新途径。社会广泛参与是广播电视大学30年办学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和高等院校、行业和企业联合办学,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开发各种社会资源来促进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是探索了有效保障远程教育质量的新机制。经过多年探索,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形成“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教学管理模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遍布全国城乡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完善了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评分标准“五统一”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运作等一体化运行机制,有效保证了终身学习背景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广播电视大学30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赋予现代远程教育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开放理念和远程通信与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远程开放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参与学习成为可能,要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在职继续学习的需求将不断增大;随着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劳动者在产业与职业岗位间的流动增加,劳动者的转岗、转业以及再就业培训需求也越来越大。现代远程教育具有整合优质资源、方便学习者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其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教育中的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广大农村、基层和边远民族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的薄弱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广泛覆盖、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其在面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骨干力量,广播电视大学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使广播电视大学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广播电视大学要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再创新的辉煌,为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6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三大目标。首次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为六大发展任务;首次提出办好開放大学;首次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開放大学建设主体的广播电视大学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广播电视大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

终身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为社会成员提供可以贯穿一生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使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的实质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作为社会整体的教育来加以考虑,是一个人一生的受教育的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对传统国民教育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必然选择。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发展中还存在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结构转型任务比较繁重、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有待提高等较突出的瓶颈因素,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需要,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业流动性增强了,职业变换的频率也增加了,对个人来讲,教育不再是管用一生,而是贯穿一生。不论一个人具有多高的学历,都不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需要,都需要不断地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也由之前重视经济、社会价值向重视个人的自身价值转变,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完善。终身学习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素养,也成为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国民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关系,终身教育理念贯彻和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教育的改革发展还不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等。而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全社会将树立符合终身学习理念的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真正使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为给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让学习者懂得“学什么”和“怎样学”,解决一些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研究者认为“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科学的发现或新技术的发明,还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校教育和人的潜能的開发”。

二、广播电视大学在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1999年,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广播电视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普通高校同时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从此,广播电视大学进人到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远程開放教育的新时期,在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1.办学理念的优势。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海岛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缩小教育差距,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始终開放教育的对象、时间、学习方式、资源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使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開放教育成为适合终身教育思想和要求的、适合人们终身学习的有效的现实形式。

2.系统功能的优势。建校33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形成了由44所省级电大、987所地市电大、1896所县级电大以及正在向乡镇、大型企业延伸的电大工作站,构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系统,加上覆盖全国电大系统的卫星电视传播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电大系统的这一“人网、天网和地网”可以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设施完备的学习场所和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3.教学模式的优势。广播电视大学努力为学习者个别化、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环境、资源等条件,使学习者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打破了时空局限,使“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取代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模式,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同时,在办学过程中还建立了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教学管理、支持服务、系统运作为核心,中央、省、市、县等四级规范管理的教学质量保证系统。

4.实践经验的优势。办学33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10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同时还积极開展社区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6000万人次。2001年以来,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開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试点远程教育高校及其他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

广播电视大学今后的两大主要任务:一是開展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提供教育服务;二是利用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開展远程教育提供支持服务。

著名的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指出:“远程教育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也是21世纪进行终身教育的首选形式。”一个没有远程教育的国家,是难以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远程教育的发展空间将从学历教育扩展到全民终身教育,角色空间将从办学者转变为教育服务者,活动空间将从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

三、广播电视大学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点看,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体系天然地包含了广播电视教育,它为广播电视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教育的充分发展和成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两者是手段与目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终身教育是開展广播电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同时,广播电视教育又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相信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大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信心,树立起服务终身教育的工作理念。作为广播电视大学要从注重学历补偿教育、開展学历教育等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中转变过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为六大发展任务,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高度重视非学历教育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生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必然将逐步从重视新生劳动力的培养转向为对新生劳动力培养和在职人员的培养并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也必然将会越来越重视在职劳动力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骨干。我们要树立起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建成一所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的開放大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2.在坚持開放教育的办学主体基础上,实施多元化发展,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多样化需求服务。開放教育是当前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主体,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需要进一步加强開放教育内涵建设,努力形成广播电视大学在远程開放教育领域的品牌。同时,要适应终身教育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需要时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习者的需求,努力拓展广播电视大学服务社会的领域和空间,当前特别是要大力開展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并积极加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广播电视大学远程開放教育的根深深地植于终身学习的土壤之中。

3.进一步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广播电视大学的信息化与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网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延伸到乡镇一级的网络还不健全;教学信息化需要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习平台的资源開发和利用还不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设施、学习资源的规划和投入,加快建设并提高网络设施和学习资源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提高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信息化总体水平,真正做到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学习,这样才能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4.加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终身教育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開始付诸实施实践于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终身教育理论也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在我国政府层面,终身教育也是在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明确:“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由此可见,终身教育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我国的时间还不长,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处于起步阶段。广播电视大学拥有一支4500多人的专职队伍,对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广播电视大学的研究工作者在终身教育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地追踪国际有关终身教育理论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光靠一所学校或一个机构的力量就能做好。终身教育体系涉及的领域之广、影响的因素之多,特别需要政府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体制保障上,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设计、统筹、指导、协调和管理等,制定终身教育法等专门法律法规来保障;从顶层设计上,要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先建立后完善、先普及后提高原则逐步推进;从制度安排上,要建立认证支持系统,建立终身教育立交桥和终身学习的评价、激励机制;从经费保障上,要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和学习资助体制;从社会舆论上,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和实践等。只有这样,在广播电视大学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将水到渠成。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广播电视大学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方略研究”(编号:20071369)]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广校;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44-01

众所周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学历教育工作,二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学历教育是根本,农民培训工作是工作的重心,农广校的定位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民。农广校有完善的办学体系和灵活的授课机制。现将农广校在教学、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优势和农广校建设对策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优势

在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国家、省、市、县、乡村5级办学网络,体制比较健全,而且有远程教育优势,学员可以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自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的专业表现出时代性。此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办大专、本科班,这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通过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教育,为区域输送了大批人才[1]。在农民科教培训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具有较强的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农民在田间地头以及休息时间接受教育。学校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统一规范教材,教材充分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最能体现时代性。讲课多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同时利用中央电视第7套节目,播出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利用中央、省州的农民教育网络,实现互动交流。

1.2 人才优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一批扎根于农村的农业专职教师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他们熟习农村工作,懂得农民需求,熟习培训流程和内容,可将复杂技术简易化、实用化[2]。

1.3 良好的服务优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扎根于农村,可以经常性地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工作,并亲自指导农民,不需要农户天天到学校接受学习或培训。采取农闲季节多培训、生产季节多指导的灵活教学培训方式,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3]。

2 农广校发展对策

2.1 立足当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农广校在全国有2 000多所县级分校,它们的发展关乎到农广校整体发展质量。但是由于基层校基础不同,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应争取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农广校工作的支持,扩大农广校知名度。吸收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国家提供的中职教育机会,与培训项目捆绑进行招生,扩大队伍和招生规模。加强学校办公设施建设,推行办公自动化。

2.2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品牌学校

要加强教学管理,如中专、专本科函授教育,不流于形式,要让学员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鼓励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农广校是农民培训的主力军,教师应及时想农民所想,需农民所需,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于农民,使农民满意,打响学校品牌效应[4]。

2.3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给学校的教学、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利用中央七套的农业节目、中央校的卫星小站、五级办学网络体系等优势,拓展教育培训环节。

2.4 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新跨越

2.4.1 创新培训形式。在办学宗旨不变,培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变的条件下,拓宽办学思路,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灵活的办学方式,狠抓主线(农民科技培训、技能培训)、突破长线(中专学历教育)、办活短线(联办大专及本科),增加办学效益,弥补财政投入资金的不足,在发展中求生存,不断提高办学实力[5]。

2.4.2 创新培训机制。在充分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重点是整合民办教育资源,唯我所用,以我为主,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广泛利用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合作办学,利益分成;面向市场,开放办学。

2.4.3 创新管理机制。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强调财政支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功能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一切效益看效果,实行培训任务、培训质量与培训经费双向挂钩等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6-7]。

3 参考文献

[1] 张明福.新形势下弥勒县农广校办学的困难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1(2):50-51.

[2] 坚持农业广播阵地将科技知识和教育信息送到农民身边[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2-14.

[3] 李磊,王群生,屠新红,等.河南省市县农业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河南农业,2011(2):64,31.

[4] 陈瑜慧.县级农广校在农村职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思路——以资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6):117-120.

[5] 邱强.发挥农广校优势,培养新型农民[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12):81-84.

[6] 齐国,常英新,常青,等.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研究[J].农民科技培训,2010(12):6-9.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7篇

2007年10月27日,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研究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广播电视学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此次论坛以当前数字视听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背景,探讨了视听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在产业结构、节目生产与营销、人才培养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并从理论研究和媒体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在发展战略、行业类型和个案分析等不同层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做了大量前瞻性的思考。来自广播电视学界、业界的众多理论研究者和媒体工作者在论坛期间进行了全面对话和深入交流,其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分享和认知的互动使多元与融合、突破与创新成为此次论坛的最大特征。 一、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教育改革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教育者和多年从事实践工作的管理者一起探讨了视听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推动广播电视教育改革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继续坚持广播电视传统教育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同时不断丰富广播电视教育的内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的需求。高晓红教授将中国传媒大学在长期专业教育中确定的教学面向,归纳为六条线:写作线,培养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观摩线,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数量众多的优秀电视、电影、戏剧、话剧作品,积淀深厚的专业基础;英语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说话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理论线,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后劲;创作线,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广播电视作品,并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交流。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结合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对综合性大学在新闻学院办广播电视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孟建教授认为复旦大学在四个方面探索了一些经验:第一,构建了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第二,修正了仅仅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目标,转变为理论和实践兼顾;第三,从业界到理论进行分层培养;第四,创立了高校、政府、媒体三方合作的共建模式。同时,孟建教授反思了目前综合性大学办广播电视专业的三个问题:第一,存在“饿不死、长不大、做不强”的问题;第二,存在如何更专业的问题;第三,存在如何迎接学科与媒体的双向汇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首先提出了对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第一,广播电视专业教育应该强调通识化教育,全面培养学生在人文、社会、艺术,包括自然学科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第二,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专业划分与市场并不相关,学校教育尚未有效地与市场需求结合;第三,广播电视学是一个广义的领域,因而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中电视新闻与电视艺术也不能截然分开。在此基础上,周小普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全校平台课、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课、部类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研和实践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对本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模式做了介绍,并强调了广播电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的教育特色在于:第一,广博的文理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交叉学科的优势,开设大量平台课;第二,厚实的新闻采编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全能的媒介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石长顺教授也对目前专业教育中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提高写作能力和注重实践应该成为今后亟需加强的方面。 二、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理论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围绕广播电视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广播研究起步到广播电视学建立之间的历史分成了四个阶段,即缓慢起步(民国时期)、曲折前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恢复成长(改革开放以来至80年代末)以及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赵玉明教授认为,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的广播电视学的特点在于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旅游卫视总编辑、央视市场研究顾问靳智伟先生用丰富而有说服力的数据证明当前中国受众时间处于分割状态,从而导致中国电视竞争格局成为一种份额竞争。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与实践都发生了变化,靳智伟先生主张应该修改传统新闻的定义,将新闻看作大众关注或能引起大众关注的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对于时下研究的热点———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多重品格的真实,是创造性的真实,而非生活本身的真实,因为电视具有创造的潜能。通过对纪录片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高鑫教授认为对当代电视纪录片应该给予全新的理性界定,即以真实的纪录生活为主,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扮演和搬演的真实再现,甚或意象性的虚构,完成对真实创造性的诠释。 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副教授和石永军博士生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电视传播的两个个案进行了研究。何志武副教授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以“高官访谈”为例探讨了电视访谈的民主政治传播价值,认为“高官访谈”在为促进民主制度传递信息和搭建讨论平台方面是具有价值的,但此类节目价值的深化却常常受制于政府官员对社会稳定的担心。石永军则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以湖北经视社会影响力调查为例分析了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构成要素,认为频道综合影响力指数作为衡量频道影响力的标准,包括中观竞争力(频道入户率、频道满意度、频道观众规模、频道期待度、频道人气指数)和微观竞争力(频道栏目的竞争)两个方面。 三、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对当代电视生存环境及发展趋势从六个视角进行了思考。其一、政治视角,电视的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转变,要求提升电视说服力;其二、市场视角,电视产业的相对滞后发展,要求提升电视竞争力;其三,社会视角,电视与观众传播关系的变化,要求提高电视公信力;其四、文化视角,电视建构社会文化的作用,要求提升电视影响力;其五、艺术视角,电视作为一门艺术,要求提升电视感染力;其六、科技视角,媒介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提升电视到达率。#p#分页标题#e# 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当代中国电视媒体转型的原因、内容,以及由之而来的创新进行了全面的透析。陆地教授认为,传统业务与市场竞争加剧、广告经营模式后劲不足、观众总体规模下降是电视媒体转型的主要原因,而这种转型包括技术、业务、盈利模式、战略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陆地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视媒体在转型中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和博士生周莉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出发,对目前新兴媒体偏向于技术市场的趋势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发展更应该重视公共传播,坚持以公众利益为核心价值。他们在报告中首先对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对新兴媒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技术市场模式和公共传播模式作为新兴媒体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则从新媒体手机电视的运营情况出发,探索了广播电视产业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认为手机电视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分为超市模式、独立运营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手机电视的发展应该采用阶段化的运营策略,分为市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手机电视运营应该结合行业发展,而不能照搬传统的广播电视模式。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也对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视听新媒体崛起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而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媒介融合浪潮下电视发展和媒介化社会构建的问题。 在此次论坛上,还有来自电视、新媒体、动画等领域的业界人士做了相关的报告,使得论坛的内容更加充实、多元。论坛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理事会议,批准新会员入会,决定下一届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年会将在重庆大学召开。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8篇

一、组织建设

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在XX年12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事会人事调整之后,XX年没有人事变动,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理事会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组织作用。在保证常规工作开展的同时,也为全市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本学会配有会计和出纳,财务管理明晰。整个学会机构的运转非常正常。

XX年,学会对所有会员的档案进行了重新登记整理,为127位会员颁发了会员证,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本年度发展了三位新会员。在新老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在台州电大系统内,尤其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业务工作

本学会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广播电视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广播电视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针对我市广播电视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改革和发展广播电视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建议和报告。XX年是台州电大的学风建设年,也是台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面临考验的一年。在切实搞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学风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以求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每一个成员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的信念,一方面在实践中作出各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更注重总结经验,成果不断。XX年,学会会员在各级刊物上公开二十多篇,在远程开放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尝试以及各门学科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2、课题研究

XX年,由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承担的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XX年度《开放教育中文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六项重点立项课题都在有条不紊且富有成效地开展着,在年底,各项课题的负责人参加了由省学会组织的课题结题准备会议,现六项课题都正在提交材料准备结题的过程中。另外,由台州电大蔡静主持的《开放教育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的探索与革新》和浙江电大玉环分校李伯俊主持的《县域教育信息网建模的实践与研究》,这两项课题于XX年初被立项为浙江省教育科学年度规划课题,本年底两项课题都按时上报结题材料,如期通过专家鉴定并同时获优秀结题奖,这两项课题的成果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借鉴和指导。

3、科研制度

为促进台州电大系统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科研领域,由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理事提议,于XX年底起草了《台州广播电视大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讨论稿)》、《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工作考核办法(讨论稿)》和《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科研经费使用办法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为提高这些制度的可行性,我们没有马上发文,而是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制度的讨论和修改过程,目前,这些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等待出台中。

4、科普宣传活动

XX年9月20日上午,台州市暨椒江区首届科普节开幕仪式在椒江开元广场隆重召开,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应邀参加此次开幕活动,并当场开展科普咨询。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我们发放宣传资料近六百份,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涵义、现代远程教育学生与传统教育学生的区别、国际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以及台州大地上的远程教育机构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使大家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理念的深入民心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5、加强省学会和市学会的联系

为加强与省学会的交流,学习省学会的先进经验,完善市学会的各项职能,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发挥了很好的联系省学会和市学会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市学会的秘书长作为省学会的联络员,经常参加由省学会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为市学会的发展带回来很多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市学会也会发挥很好的建议咨询的职能,为省学会的发展提供一些想法,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三、问题和设想

XX年,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虽然做了不少事,也出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学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教科研成果虽然丰富,但普及面不广,只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人在重视科研、从事科研工作,还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带动全体人都动起来;其次,对教科研的工作理解还不到位,尽管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然后通过思考、通过教科研活动来解决问题,以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也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把教科研活动当成晋级、评优的工具,功利性比较强;再次,学会会员除了少数几次比较大的会议外,平时的互相交流比较少,尤其是不同地区的会员之间交流就 更为少了,这对我们学会合力的形成极为不利。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想在下阶段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多举办学术讲座,提高会员的教科研意识,树立正确的教科研态度;出台各种奖励制度,激发会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编辑、出版会刊,收集研究资料,提供研究信息,介绍国内外和市内外的研究动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更迅速地互通有无。我们相信在各位会员的支持下,我们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会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台州市第八届现代远程教育学术报告会将于XX年下半年召开,我们期待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新秀涌现出来,为我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台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学会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9篇

为了一份希望,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王淑艳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1988年进入扎赉特旗农广校,2007年9月起任校长。扎赉特旗是农业大旗,也是全国贫困旗县之一,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王淑艳认识到,扎赉特旗要想转变面貌必须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而首当其冲的是要系统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当地农牧民的能力和素质。打定主意后,王淑艳开始默默行动。她身先士卒,克服各种困难勤奋工作,带领学校建设乡村级培训基地,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并先后承担“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退耕还林农户技能培训”、“科技入户示范户培训”、“科技示范县示范户培训”等项目,平均每年深入乡、村、农户家中达80多天。学校每年培训学员总计12万人次,系统培训的学员3000多人次。通过王淑艳和同事的不懈努力,扎赉特旗培育了大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职业农民队伍。他们中有的成为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致富带头人,有的走上了旗农业系统的领导岗位。扎赉特旗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回想起这20多年的不懈努力,王淑艳感慨道:“看到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粮食丰产丰收,家庭生活水平有那么大的提高,这些年的努力辛苦就没白费。”就是凭着对农牧民的这份情怀,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扎赉特旗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的这份努力,王淑艳受到上级部门及农牧民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教工作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优秀校长、扎赉特旗劳务输出先进个人、扎赉特旗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为了一个理想,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在王淑艳心中始终描绘着一个扎赉特旗农业的理想状态,那就是现代农业技术普遍应用、农民粮食丰收、家庭收入明显提高、农民生活幸福和谐。为了这个理想,王淑艳20多年来坚持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成绩。

王淑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的新技术。她深知,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历程是非常漫长和曲折的,没有耐心和决心根本不可能完成。她始终坚持搞试验示范,每年备春耕都组织农民培训,讲解益处,让农民打心眼里接受了这项技术;到播种的时候她更是连续在田间地头指导,和农民一起播种、管理。天道酬勤,地膜覆盖技术日渐成熟,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认可。2013年,扎赉特旗遭遇了35年罕见的低温春涝等自然灾害,玉米播种期比往年推迟了10天左右,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地膜覆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旗实现玉米地膜覆盖播种30万亩。预计比直播亩增产近300斤,实现玉米增产9000万斤,按每斤0.8元计算,将实现增收7200万元。

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同时,王淑艳发现农民使用玉米种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她开始致力于推广玉米高产高效新品种,引导农民科学引种。通过近3年的试验示范和小面积试种,成功推广玉米新品种先玉335近100万亩,作为扎赉特旗南部地区直播品种、中部地区覆膜品种,实现了品种统一、稳产高产,同时也形成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优良品种当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等生产技术集成。这期间农民的粮食丰收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她的脸却晒黑了,人也累瘦了。由于业绩突出,王淑艳2009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扎赉特旗人民政府评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优秀技术指导员”、2013年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为了一份价值,积极参与农业科研课题研究

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王淑艳实现着一名农广人的重要价值。这些年来,王淑艳始终积极参与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先后参与承担自治区农牧业厅20万亩水稻配套生产技术推广项目、30万亩无公害优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兴安盟旱作花生无公害节本增效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百万亩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综合植保技术等课题研究,并分别获得自治区丰收计划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借助科研课题研究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配套技术2万亩,亩增收150公斤,稻农增收700万元;成功推广脱毒马铃薯配套栽培技术3万亩,马铃薯增产1117万公斤,增收782万元(每公斤0.7元);成功推广旱作花生无公害节本增效新技术2.6万亩,亩增收420元,实现增效1000多万元;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综合植保技术新增应用玉米160万亩、大豆10万亩,新增玉米单产30公斤,大豆10公斤,总增产玉米4800万公斤,大豆100万公斤,新增纯效益玉米7770.8万元,大豆283.16万元,总增纯效益8054万元。这期间王淑艳还参与扎赉特旗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推广课题研究,对大豆生产现状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扎赉特旗大豆生产提供配套技术,为种植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总结科研成果的同时,出版《植保技术与农药管理》、《农药及使用技术》两本专业著作。

在王淑艳的带领下,扎赉特旗农广校取得了突出成绩,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2007年被内蒙古农牧业厅评为“全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12月被农业部分别评为“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2010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评为“全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农牧民培训先进集体”,2010年12月被中央农广校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2011年被自治区农牧业厅评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先进学校”,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培训示范单位”、“兴安盟三八红旗集体”。

广播电视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电视教育 网络教育 融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知识是大海中迷航时的风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沙漠中的一滴甘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是黑夜中的一点星光,照亮我们前方的路途。因此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毫无止境的,它是实现理想的翅膀,通往成功的桥梁。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设备的先进发展,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新颖灵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坐在教室安静地听老师传授知识,它是学生与老师、教育组织之间通过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和交流的跨时空教学模式。它是主要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到学生家里的一种跨校区,跨地区的一种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最广的属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1 电视教育的特点

电视教育普遍广泛的运用于教学中,尤其是录像机广泛使用以后,在教学中使用录像节目更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它能够真实地展示现场的场景和内容,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就影视在英语中的应用为例,英语电影能够展现交际场景的真实性、能够体现语言材料的生动、真实性,是沟通各国文化的桥梁。

(1)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课堂上运用英语影视,学生可以通过影片直观的去获得很多不同的外国文化和背景知识,并不需要老师满堂灌的阐述 ,学生便可发挥其自我主观能动性。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便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影片中的情景和感情,了解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这不仅是节约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的放映,使学生更快更好理解影片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总所周知,中国与西方各国风俗、习惯、环境、人情、民族、传统、性格、政治历史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客观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见很多难以理解的文化。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可以推断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电影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观看英语影视材料,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社会现实、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情况,更有利于通透理解领悟英语的各种文化和语言。

(3)英语口语的提高。Chomsky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人只有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才能在较短时间形成语言能力。英语影视是听觉和视觉的集合体,在观看影视的同时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真实的英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感受英语语言与外国文化,是听觉与视觉的享受。而英语影视原声电影的对白,其中激情的话语,充满情感的表达,为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丰富多彩而生动形象的素材;影视里栩栩如生、生动活泼、风格迥异的场景则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听力材料与进行口语模仿范例,为口语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字化教育活动。

(1)自主化的学习行为。网络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需要要求老师学生亲临教室,只要有网络均可学习。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把教育内容地输送到不同城市、乡村、企业甚至家庭,真正地满足了不同求学者的学习要求。但由于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太强,因此常常让学生感到迷惑,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甚至有时会出现看了好几遍课件、读了好几遍书,还是不理解内容,缺乏教师的指点迷津,常出现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容易中断。

(2)交互化的学习方式。由于网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伸缩性较为活跃,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感情在于联络,而网络教育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与陌生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迷惑进行解答。但是师生间、同学之间的情感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在BBS上发帖提问,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或是答复不明确,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常常会造成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收了钱不办事等,毕竟文字上的交流不如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来得畅快。同学间的交流更加缺少,有的时候一年学习下来互相不认识,毕竟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交流是虚幻的,会让很多学生感到遗憾。

(3)自动化的教学管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去管理课堂的纪律和学生作业的检查,也不需要学生与教师亲自处理报名,交费、查询、学籍、考试等问题。虽然有了这样自动化的管理平台,但一切程序都毫无感情,面对的都是冰冷的计算机,没有服务前的询问、询问中的微笑、服务后的“谢谢”,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

(4)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由于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丰富广泛、流通频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这种优势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成果发送到不同的城市,乡村以及不同的国家。在急切需要资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便捷的搜索到各种各样所需信息,以达到最大资源的利用。但由于信息过于丰富,很多人无法正确选择有益的信息,甚至模仿模拟有害的信息,导致出现了许多犯罪现象。

3 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媒体的融合策略

综上所述,电视教育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地区、跨越了人物,更为方便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网络教育的投入成本太高、学费贵,边远山区和贫穷地区由于经济问题难以支付昂贵的教学费用;还有网络教育对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较高,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缺乏有效管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率较低,在系统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上缺乏优势;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若把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地融合,将弥补这一缺陷。可见,对教育的发展而言,两者的融合亟不可待。因此,电视教学更适合人间情感的交流。

4 网络教育教学及其特点

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由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而演绎出来的现代远程教育,一般被称为网络教育。

(1)融合的基础作用――视频压缩技术一开始,出乎意料的是,传输数据量如此之大的视频信息数字化竟然能在网络上传输。单纯用扩大存储器容量、增加通信干线的传输速率的办法是不现实的,数据压缩技术是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数据压缩,可以把信息数据量压下来,以压缩形式存储、传输,既节约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通信干线的传输效率,同时也可使计算机实时处理音频、视频信息,以保证播放出高质量的视频、音频节目。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不断发展,视频压缩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网上可视会议、网上可视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网上学校、远程医疗、网上研讨会、网上展示厅、个人网上聊天、可视咨询等业务。可见,视频压缩技术奠定了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融合的基石。

(2)融合的关键作用――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可能。广播电视媒体节目的上网更为方便,听众、观众在网上点播节目更为简单,流媒体技术将过去传统媒体的“推”式传播,变为受众的“拉” 式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广播电视的节目,而是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来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流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模糊了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界限,网络既是广播电视的辅助者与延伸者,也将成为它们的有力的竞争者。利用流媒体技术,网络将提供新的音视频节目样式,也将形成新的经营方式,例如收费的点播服务。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媒体的特长,保持媒体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之路,也是未来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可见流媒体技术在网络的数据传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融合的决定作用――宽带网技术随着用户对宽带多媒体业务和宽带Internet业务需求的不断出现和增长,必须要建立宽带的网络,宽带化是网络的前途,是信息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将电视与网络融合以后,电视不仅仅是单纯的视频播放的作用,网络也不仅仅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融合以后的网络教育具有生动的图像,悦耳的声音,清晰的图片,可靠的数据,传情的文字,将所授教学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也不会困扰于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不会出现视频断续现象,保证了传递文件和信息的畅流无阻。对电视教育和网诺教育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优势互补,发挥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优点,摒弃其两者的缺点,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为教育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总结

我们都知道,鱼离开了水不能生活,水离开了鱼生活变得毫无意义。而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关系正如鱼与水,它们必须融合在一起,相互包容,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正山.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

[2] 胡为芹.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可持续发展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

上一篇: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范文 下一篇:安全施工预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