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9 14:27:09

公益调查报告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青年已经成为公益创业的主力军,中国青年公益的创业环境和公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牵动人心。已经走入第五个年头的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了2014年度的青年公益创业成果,并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八成公益创业者盼资金支持。

1.在校大学生最活跃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10家公益组织机构的相关专家,根据对国内144名公益创业青年的调查问卷撰写而成。这也是中国首部公益创业报告。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65%的公益创业青年想挑战自我,59%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回报社会,33%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学以致用,30%的公益创业青年为了解决就业。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个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

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教授认为,这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

邓汉慧表示,公益创业区别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的激情来源于社会责任,她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创业中。邓汉慧指出,社会企业面临几大困境:一是资金的延续性;二是因为收入低,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有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问题,公益创业的模式还需创新。

2.期盼政策关注+资金支持

公益创业者期盼着政策的关注和资金的支持。公益组织获得资金的一个渠道是政府采购。可是公共关系建立、产品招标都挺麻烦的。我们的产品明明很好,就中不上标,没有办法。曹军在会讨论环节说。曹军是一位视障者,卖掉房子创业,研制出一款能让手机说话的应用技术。

针对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创业扶持这一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资金支持占80%、公益孵化基地占59%,税费减免占54%。此外,65%的公益创业青年期待对公益创业制定单独的政策措施。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本次调查涉及中国大陆所有省份的大学在读学生。范围涵盖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最终收集有效问卷7381份,参与调查的男女生比例为4:6。

大学生公益热情高涨

《报告》显示,大学生公益热情高涨。2015年度,九成以上大学生参与过捐款、捐物、献血、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公益类型。高达78%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参与了志愿者服务。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有着较高的积极性。2015年度,44%的受调查大学生实际参与了捐款, 参与捐款大学生的年度捐款平均额为149元 , 受调查大学生的年度捐款平均额为66元。

大学生对中国公益充满信心。5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公益处于上升期。35%大学生明确表示有意愿毕业后从事公益工作。

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志愿服务类型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35%的学生最希望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是支教志愿者,而在现实中参加的志愿服务中,参与支教志愿者的比例仅有16%;慰问弱势群体在志愿服务类型理想中排第五位,占27%,但却是大学生现实当中参与志愿服务最多的一项,占38%。

在大学生公益活动组织者中公益机构、企业等校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大学生通过公益机构、政府、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占比分别为18%、3%、1%。

论坛助推大学生公益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江绍高表示,作为公益未来项目品牌活动,全国高校公益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论坛邀请业界专家和爱心企业的代表,通过观点和思想的碰撞、讨论,形成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成果丰硕的理论成果,开拓高校公益社团学生参与公益的思维,促进青年大学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现代公益理念,促成更多的企业可持续地助力高校公益,从而推动中国公益未来的发展。

“公益未来”项目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倡导型公益项目,希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带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并通过校园社团公益活动的开展,培育出一批有理想、有爱心、有能力的栋梁之才。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大学生公益发展,2002年启动新长城大学生自强项目,目前已在高校指导成立104所新长城自强社。2012年启动公益未来项目,通过该平台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发展,从而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目前平台入驻社团已超过600个。

78%的大学生参与了志愿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度,大学生参与最多公益活动为志愿者服务。高达78%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参与了志愿者服务。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77%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时间小于50小时

调查结果显示77%的大学生志愿者年度志愿服务时间为50小时以内。仍有23%的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大于50小时。数据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一定持续性。

结论: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愿望与志愿服务现实有着较大差距。

男女生最想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不同

44%的大学生参与了捐款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度,44%的受调查大学生实际参与了捐款。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公益捐款有着较高积极性。

大学生年度捐款平均额度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捐款数额也在增长。

男生的年度捐款平均额度更高

从金额区间来看随着金额的递增,捐款人数呈明显的递减趋势,说明大学生能负担的捐款大多在200元以内。

公益活动现场捐赠仍是大学生捐赠的最主要方式

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手机支付方式也在学生群体中成为流行的支付渠道

大学生捐款更倾向于帮助周围的同学

调查结果显示56%的大学生捐款帮助对象为疾病和家庭困难的同学,其次有29%的捐款捐给了公益机构。

大学生参与公益整体情况调查结果与发现95%的大学生参与了公益活动

本次调查将公益活动分为捐款、捐物、献血、志愿服务四个大类。根据统计,2015年度,95%的受调查大学生至少参与了一项公益活动,仅有5%的受调查大学生未参与公益活动。

35%的大学生有意愿到公益机构工作

关于毕业后大学生是否有意愿进入公益机构工作的问题。35%的学生表示有意愿,57%的大学生持犹豫态度,8%的大学生选择不要。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益林管护;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10-01

一、益林建设情况

公益林建设分为人工造林、森林扶育、封山育林三项工作。

1.人工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和龙林业局人工造林计划为5.243公顷,其中,1998年计划为2.600公顷,1999年计划为1.973公顷,2000年计划为870公顷,实际完成人工造林5.244.8公顷,完成计划的100%,其中,1999年完成2.199.5公顷,2000年完成2.175.1公顷,2001年完成870.2公顷。

2、森林抚育:森林抚育计划合计为12.689公顷,其中:1998年计划6.000公顷,1999年计划6.689公顷,实际完成12.749.5公顷,完成计划的100.5%,其中:1998年完成780.5公顷,1999年完成11.969公顷。

3、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计划合计17.712公顷,其中:1998年计划为13.015公顷,1999年计划为1.364公顷,2000年计划为3.333公顷,实际完成合计为17.908公顷,完成计划的101.1%,其中;1999年完成14.501公顷,2000年完成3.407公顷。

和龙林业局的公益林建设,数量和质量都通过了各级部门检查验收通过,一部分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存在偏低现象,在我们监督检查下,经过几年的补植,都已达到了标准。

二、公益林的管护情况

和龙林业局在完成公益林建设的基础上,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公益林管护。本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保护好森林资源。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龙林业局以现有林班为基础,按山脉,沟系等自然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把森林资源管护承包区分为远山区、近山区,实行合同制管理方式,管护经营者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全局签订合同人数为883人,管护承包总面积为170.406公顷,管护责任主要包括森林防火、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控防治,制止乱砍盗伐林木、非法挖掘采石、开矿、非法采集等。同时,和龙林业局还为管护分队购置了一批吉普车和摩托车,加强了远山设卡管护、近山巡护,消除了管护死角。

三、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木材产量也逐年调减,使公益林得到了建设和管护,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和龙林业局的森林资源出现了“双增长、一提高”,即有林地面积增长6.392公顷,活立木蓄积增长1.312.058m3,森林覆盖率为96.4%,提高了4.1%。

四、存在的问题

和龙林业局公益林管护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1.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是朝鲜过境火,每年的春季,朝鲜都在我边境对岸的大麦地里烧荒,随着风势,火头过境,经常引起和龙林业局广坪林场经营区森林火灾,防不胜防。

2.森林病虫害:2003年-2004年,和龙林业局发生森林病虫害,由于受灾面积广,灾情严重,一般人工防治无济于事,只能靠飞防解决,但飞防又受客观因素限制。一是受灾森林大部分在边境地区,而距边境10公里范围内飞防须与朝鲜商榷后,方能作业;二是飞机飞防的最佳高度是距树梢10m~15m,飞防的季节是夏季,飞撒的药剂呈雾状,高于这个高度药剂会蒸发,失去了飞防的意义,受灾地区地形复杂,山势陡峭,现有的飞防机型达不到飞防目的,必须用直升机作业。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我国公众的公益活动参与意愿强烈但实际参与行为偏少,“互联网+公益”效应凸显,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

信息的透明度、机构的合法性、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中高收入群体的公益观念更强。

移动互联时代,人人公益的理念不断强化,公益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掌握技术和信息优势的互联网平台逐步成为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技术革新、行业监管、法律保障和运营管理是促进我国公益事业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

【调查时间】

2017年1月7日至1月26日

【调查方法】

通过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微信公众号、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及民智市场调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电子问卷回收。

【样本情况】

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领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贫富差距问题,公益事业作为社会帮扶助困的重要抓手,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2013年,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表系列讲话,其中指明了网络公益的方向。2014年,我国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了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公益事业既要“扶贫济困”,又要坚持“改革创新”。2016年9月1日,作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里程碑,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施行,这为规范慈善活动有序运行、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治保障。

从汶川地震掀起全民慈善浪潮,到4元免费午餐激起爱的涟漪,面对互联网信息化、人们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公益事业的展现形态、发展模式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公益事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中国公众有着怎样的公益观?互联网能否为公益事业提供新动力?互联网对创新公益模式和更好发挥公益事业作用有怎样的帮助?为弄清这些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2017年度“中国公众公益观”调查。

我国公众的公益活动参与意愿强烈但实际参与行为偏少,“互联网+公益”效应凸显,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

本次调查显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非常高,但是实际的参与行为偏少。在过去一年中,有32.8%的受访者是某个公益机构的成员,其中,超八成的人属于兼职,全职公益从业者的比例很低。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31.6%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参加过公益组织或机构举行的活动,有31.2%的人有过志愿者经历。在未加入公益机构的群体中,公益组织成员的参与意愿高达84.7%。公众对公益组织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在没有过公益活动经历的受访者中,超九成的个体希望参加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或成为公益活动志愿者。

强烈的参与意愿没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参与行为可能与活动参与的便捷性和成本有关,而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可以弥补传统公益行为的参与成本较高的缺陷。本次调查显示,70.9%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如微信、QQ、支付宝等)进行过捐款。互联网的公益平台推行的是“人人公益”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来降低公益参与成本,让每个人能够更为灵活地参与公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公益行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数据显示,“给网络公益平台捐款” 是公众接受度最高的公益参与方式(61.6%),其次是成为公益活动的志愿者(53.1%)和给公益组织捐物资(42.5%)。同时,还有18.6%的人倾向于通过“自己在网络平台发起公益项目”的方式来做公益。可见,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行为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给公益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把网络的参与互联、去中心化、共享等属性嵌入到公益中,“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发挥了巨大的效果。“人人能够轻松参与公益”(56.7%)、“W络公益让行业更加透明规范”(64.2%)、“网络公益降低了公益组织的进入门槛”(49.9%)是人们对于互联网公益对公益事业颠覆性发展的最主要的三个认识。

同时,公众对于网络公益的社会效益持积极态度。调查显示,“互联网公益使社会变得更好”得到75.1%的受访者的认可;此外,网络公益所带来的规范和透明让受访者感到“公众捐款都能得到适当使用”(72.0%)。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软硬件的完善,互联网尤其是各类移动互联网入口,其连接效应正在逐渐增强。拥有海量社交关系链的平台,让公益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能够依靠公众自发的转发分享,呈现多层级的传播。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平台能够吸引到更多人对公益的关注。

信息的透明度、机构的合法性、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中高收入群体的公益观念更强

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益机构的信息公开都非常重要,信息披露是捐赠人、受益人等利益相关主体了解公益机构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财务公开透明(70.5%)、有较高知名度(51.5%)和项目操作依法依规(51.3%)成为影响公众对公益机构信任度最重要的三项因素。

公益机构的公信力是其命脉所在。网络公益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信息公开透明”是最主要因素(60.1%)。在以往公益机构以及其发起的公益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信息的不透明是一种常态,由此导致了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不时遭到公众质疑。而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让捐赠过程变得公开化,受赠者信息、资金流向和用途、后续进展等信息都能够及时查询,每个捐赠者的知情权都得到保障。随着我国《慈善法》的出台,相信互联网公益能够在法律的保驾护航下进一步完善。

公益活动是一种助人行为,参加公益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或经济成本,本次调查发现,收入水平对公益的参与有着积极的影响。以月收入8000元为划分,月收入8000以下的群体主要倾向于通过给网络公益平台捐款(62.8%)的方式参加公益;而月收入8000以上收入群体更愿意选择“成为志愿者”(59.5%)和“亲自捐物资”(53.5%)这些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公益活动,且“自己发起公益项目”的比例也更高(23.2%)。可见,高收入群体的公益活动参与渠道更加丰富,他们更愿意深度参与公益活动。

在捐款的类型上,对于疾病和教育的捐助在不同收入群体中的比例都较高,均超五成;而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个体选择“环境保护”(38.4%)和“动物保护”(28.3%)等相对小众化的公益项目比例更高。可见,收入的增加也会促使人们对较新的公益议题投入更多关注。

收入差异还体现在对公益机构公信力的判断上。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群体主要通过“财务公开透明”以及“项目操作依法依规”来对公信度进行判断;而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群体更关注“公益品牌”和“项目经验”。目前一些网络公益项目其实并不缺乏关注度,甚至也不缺乏捐赠,但是愿意投身到实际公益行动中的人数却相对欠缺。由于高收入群体更在意公益机构的声誉,所以品牌的塑造应该成为公益机构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移动互联时代,人人公益的理念不断强化,公益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我们通过五点量表调查了公众对于一些公益现象的认知,调查显示,80.0%的受访者认为“公益活动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不只是有钱人的活动”,其认同度最高(4.32分)。在网络公益平台壮大之前,公众更多接触到的是各类由演艺人士、商人富豪等社会各界名流所组织的慈善活动。但是自从“互联网+公益”出现后,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降低,更具平民化,互联网将公益活动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73.2%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朋友圈关注腾讯公益项目”,“公益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这一理念逐渐得到认可(78.8%),而当更多的人开始将公益作为一种普通生活方式,也就意味着公益得以逐步摆脱道德绑架。

本次{查显示,30.2%的受访者认为公益事业的主体应该是民间的公益组织;而认同政府部门作为公益主体的受访者比例则占到28.0%,两者并没有显著差距。自2008年后,我国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则为公益组织从线下到线上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但是公益对于普通人而言仍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习惯了以往由官方主导的公益,对于现在由民间公益组织所发起的种种公益活动的认识可能有待于进一步加深。

同时,公益领域目前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如公益的“非营利”原则往往让人误以为公益机构不应追求任何收入。本次调查显示,69.1%的受访者认为“公益捐款只能全给受捐者”。事实上,公益活动并不完全等同于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公益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用于维持运作。同时,作为公益从业者也需要有收入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公益事业从业者获得的收入属于正常的劳动报酬。然而,调查中只有23.0%的受访者表示清楚知道公益从业者收入来源。

掌握技术和信息优势的互联网平台逐步成为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最信任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前五位分别为腾讯公益(79.0%)、中国慈善信息平台(58.4%)、新浪微博微公益(56.7%)、蚂蚁金服公益平台(53.9%)和淘宝网(49.3%),百度和京东的公益平台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选择。总体来看,腾讯、微博、蚂蚁金服的公益平台依托平台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在宣传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例如,腾讯公益不仅推出“捐步数”“一起捐”等活动,让用户通过在朋友圈分享微信运动就可以完成一次公益捐赠,还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话题性的“99公益日”等品牌行动。这些活动不仅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同时也为传统公益机构参与互联网公益提供了技术平台和监管渠道,对形成人人参与公益的良好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对腾讯公益最受受访者信任的可能原因追加了调查,结果显示,51.0%的受访者有过在微信朋友圈捐步数的经历,有43.1%的受访者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各类公益信息。对于腾讯公益的品牌产品“99公益日”,有40.4%的受访者表示在公益日活动前后,曾经在朋友圈看到过信息,其中有70.5%的受访者在关注和了解之后捐了款。对于捐步数、转发公益信息等行为,有73.2%的受访者认为这本身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事情,看见朋友发起或者转发公益故事,自己会主动关注并适当转发;有73.7%的受访者表示,比起其他渠道看到的陌生人发起的消息,这种来自朋友圈亲朋好友转发的公益信息更容易使自己信服,同时相比线下募捐,通过能定期反馈项目进展、查询善款去向的透明互联网公益平台,自己感到更放心、更有参与感;更有75.9%的受访者认为,仅仅通过捐步数这样平常的、没有成本的举动就能做公益,让他人获得帮助,感觉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有了价值,十分有获得感。

目前,仅腾讯公益一个平台就有两万多个公益项目,涵盖扶贫、助学、疾病救助、助残、妇女儿童、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公共建设、人文关怀、社会创新等各领域。作为第三方筹款平台,腾讯公益本身并不接受善款,所有的善款都会由受国家民政部门监管的公募基金会进行接收、认领,并由公募基金会对善款进行拨付、监管。如发现非正常手段募捐或项目真实性问题,一经举报核实随即停止捐款,并向公众公示。

由此可见,由互联网企业主导的依托社交软件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具有自身独特优势。首先,在信息传播的广度、精准度和可信度上都具有一定优势;其次,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作为项目和监管的渠道,使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全流程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对于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破除公益行业乱象具有积极作用;另外互联网公益短平快的特点,更契合“互联网+”时代公众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使公益可以通过随手公益、快乐公益等创新形式,让自身更好地成为弘扬正能量的载体。

多措并举,推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让公益事业更快更好发展,既是致力扶贫济困、开展社会救助、建设民生工程的现实所需,也是提升公众凝聚力、弘扬正能量的必然要求。

首先,推进技术革新,持续完善“互联网+公益”模式。具体来说,坚持“互联网+公益”,通过互联网不断降低公益参与的门槛,不断丰富公益参与形式;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用音频、视频、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公益传播,全方位吸引目标受众主动参与传播过程,方便受众了解公益组织的现状以及参与各种活动。互联网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为公益机构的宣传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利用互联网,公益组织可以更准确地吸引那些与组织抱有相同愿景的人,从而提高公益倡导的效力和公益活动的执行力。

其次,加强公益行业监管,规范公益机构操作,提高公益捐赠透明度。媒体在对公益事业的约束和监督过程中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媒体可以报道公益机构的行椋使得公众能够了解这些机构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媒体还能够充当公益机构的监督者,曝光不规范操作,促使公益机构做出回应和变革。同时,网络公益平台对项目的发起需要适度提高门槛,设置更为规范合理的项目筛选流程,确认项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此外,第三方组织也需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通过引入由公益领域的学者、业界的权威人士以及社交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组成的第三方独立监督机构对项目进行测评,增强项目的公信力,避免因项目的可信度问题引发舆论质疑。

第三,借助《慈善法》的东风,引导公益走上法治化道路。网络公益要实现长远发展首先要解决其现实合法身份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慈善法》相关条例,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公益组织登记注册提供便利,让各类公益机构能够尽快取得合法身份。政府应在监管规范、政策支持、创新引领、文化推进等方面对网络公益实现系统性管理,以健全整个社会的公益链、公益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机制。另外,公益机构也应该深入解读并领会慈善法相关条文,加快完善组织内部运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最后,改善公益传播,打造公益品牌。依本次调查的发现,各类公益议题所获得的公众关注度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不同的受访群体在公益参与形式上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公益机构要提高公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收入的群体进行不同的传播诉求,以此提高公众对公益的认同和好感。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以往的诉诸感性的传播形式,也需要加入其它新鲜元素,防止公众的“公益疲劳”。至于一部分新兴的公益议题,则需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构一个内容丰富的交流互动平台,打造出一个更加饱满生动的公益组织形象。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黄智宽、郭尧 ;统稿: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晶)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七类人员,即:“4050”就业困难对象;夫妻双下岗或失业;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身体残疾人员;零就业家庭;失地无业农民;享受城市居民低保且失业一年以上人员;

(二)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情况

年—年期间,为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通知》(委办〔〕1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决定》(府发〔〕151号)的规定,我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为10270个(其中灾后公益性岗位7613人),主要有城市绿化、环境清洁、治安保卫等。目前,截止年底的现有公益性岗位共有1630个(按政策灾后公益性岗位761人年底已全部退出,年1月实有公益性岗位869人)。其中:

1.政府投入相关基础设施形成的服务性岗位。全市16个镇(街道)共开发城市绿化、环境清洁、治安保卫、卫生监督、义交员、市场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共720个。

2.机关事业单位设置的后勤保障岗位,开发了门卫、保洁、保绿、和学校食宿管理、保卫、设施设备维护等岗位149个。

3.全市16个镇(街道)劳动监察协理员开发岗位32个。

4.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关于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办发〔〕71号)的文件精神,对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置持《援助优惠证》人员就业,从年5月起,在相应期限给予补贴。灾后全市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开发了防疫消毒员、板房治安员、板房小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7613个,帮助了大量的就业困难对象和遇难伤残学生家长实现再就业,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始到结束,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震重灾区群众就业的意见》(委办〔〕24号)文件精神,持《援助优惠证》的人员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在重灾区延长到年底,灾后持《援助优惠证》在公益性岗位的人员也由、年的7613人减至年的761人并至年底全部退出。

(三)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和享受期限。

1.对公益性岗位安置城镇失业就业困难对象,分别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其中岗位补贴按照市公布的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年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780元。社会保险补贴按照先缴后补的原则,依据企业职工当年度现行缴费最低标准,补贴应由单位缴纳部分(比例为20%),给予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四项社会保险补贴,年为每人每月496.34元,属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部分由本人负担。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2.灾后安置在公益性岗位的持《援助优惠证》人员,由于绝大部分灾区人员属农业户口,本人不愿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只按政策给予岗位补贴和工伤保险补贴,其中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50元。

(四)我市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工作流程

1.申报登记。符合条件的“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向所在街道、镇和社区的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站)提出申请,填写《就业困难认定表》,附上本人身份证、户口薄复印件,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2.建立台帐、核查上报。街道、镇和社区的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站)的工作人员根据申请人员的家庭状况、技能情况和就业要求,建立台帐。核查合格后,将申请登记情况向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进行申报。

3.核定岗位、公开招聘。就业部门对有关公益性岗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相应的安置计划。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市就业局、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项招聘会。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对象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进行审核登记。后由各用人单位按规定与就业困难对象签定公益性岗位用工协议,一年一签,并向市就业服务科提报有关材料,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4.岗前公示。被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上岗前,由街道、镇或社区在户口所在辖区公示栏进行公示,时间5天,公示无异议的方可上岗。

5.岗前培训。被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上岗前,劳动保障机构对其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时间1天,内容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单位规章制度、岗位基本知识等,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培训合格后上岗。

(五)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管理模式

主要是采取就业部门集中管理和逐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面对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本着“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各级劳动保障机构分别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基础台账和人事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二、我市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易进难出”。由于部分困难群体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三年期满后又未达政策规定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难以做通退出公益性岗位的工作。

(二)公益性岗位人员待遇偏低。由于现在生活水平较高,各用人单位又给不出工资性补贴,扣除社保个人缴纳部分后,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实际收入只能简单维持基本生活,造成部分工作人员情绪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受挫。

(三)由于多种原因,机关事业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数量较少。

三、建议和对策

(一)对公益性岗位三年期满,又未达政策规定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对象能否政策性的规定延长享受一定期限。

(二)加强公益岗位上岗人员培训。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提高公益岗位上岗人员从业技能,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教育,以适应公益岗位要求。

(三)通过岗位补贴和用人单位的绩效工资来提高公益性岗位人员待遇。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部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

(三)用于公益活动的资金费用透明化管理,对收支明细进行公示。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我县新农村建设是从2005年开始的,借助扶贫开发整村

推进,重点实施了2镇8个村、16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受到了国家和省市扶贫办的好评,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自觉地进入了新农村建设轨道。

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8815工程,即建设新农村示范村8个,建设整村推进村8个,建设通畅公路村15个,硬化通村公路18条。

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做法

1、整合资金,科学调配使用。为了集中财力干大事,

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则,集中投放的原则,把试点村镇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林业生态效益示范资金、畜牧繁育改良资金、水利农田基础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农机大型机械更新补助资金等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的项目资金由政府统一整合,捆绑起来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在项目实施过程合理搭配,定向投放,足额到位。同时,将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的校舍维修、文化阵地、农村医疗、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一并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把新农村建设拼盘做大做实。

3、落实责任,实施目标管理。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探索实行了重点工作目标责任承诺管理制度。县委、县政府党政副职、各乡(镇)及县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在电视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县委成立目标承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目标承诺管理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专事督查考核工作,对各乡(镇)、各部门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按照每月自报、季度公示、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四个阶段进行,并严格兑现奖惩。

4、积极引导,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尊重农民的决策参与权。凡涉及筹资筹劳的事宜,都要求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或村民理事会,由村民自行决定。二是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结合村民一事一议,动员受益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祥顺镇大林子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和广播宣传动员,只用2天的时间便筹集资金10多万元,完成了村级资金筹措任务。三是调动农民在工程建设上自觉地充当监督员,在村屯管理上主动当好维护员,较好防止了重建轻管的倾向。

5、自加压力,力求增量扩面。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是需要硬性投入的工程。**虽然是省级贫困县,财力十分薄弱,基础相对落后,工作压力相对很大,但是我们不等不靠,不依赖省市,不搞中看不实用花架盆景式的建设,而是把新农村建设做为一项历史责任,抱定小县要有大作为的决心,自我加压,加大投入,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1、环境卫生很难保持长期清洁。一是道路的清扫难。二是垃圾出村难。三是监督管护难。

四、建议和对策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道路清扫实行门前三包,农户负责冬季清雪、日常卫生保洁;二是以居住街道为单位,选出街长负责监督;三是教育农民尽量做到柴草出村;四是农户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及时清理出村,村外设置垃圾填埋处理厂,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注重新型能源建设,降低管理成本。一是今后安装的所有路灯,均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费用难题。二是在今后再建的三室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节能取暖问题,建议建地下燃池,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三是要充分利用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新型能源解决取暖照明问题。

3、动员农民出资出劳。街道香化、美化实行门前三包,由村集体统一提供花籽,分户育苗、分户栽花、分户管护解决管理费用问题。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性 社会实践 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作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提高自己的途径之一。那么目前高校大学生公益性社会实践现状到底怎样?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就此展开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上海海洋大学在校学生,调查涉及9个学院,合计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8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现状,二是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三是公益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四是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1.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比较认同,但参与度低。

调查显示,8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认为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只有65%的学生真正参与过公益性社会实践,其中长期、多次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只有10%。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但参与度却较低。

阻碍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

就调查情况来看,78%的学生因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而未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虽然有学生主观愿望支持,但由于时间因素、经济因素、他人的不理解、缺乏保障等各种原因导致固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较少,无法形成一个固定、高效的社会实践群体。

2.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81%的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己,并且可以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92%的学生认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有较大的意义,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不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掘个人潜力,磨练自己,提高个人的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76.9%的学生认为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应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志愿者的基本信念、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所需的专业能力、对服务团体的归属感。在培训中,还需明确志愿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

针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23.2%的学生认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52.9%的学生认为会较快发展,16.9%学生认为是较慢发展,6.5%的学生认为没有发展。

3.公益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志愿者的服务不够了解这一项在所存在的问题中占32%的比重。现在许多大学生身边有志愿者就是免费劳动力的说法,就因为政府、学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够到位。因此我们应让大学生认识到参加志愿活动是在散播爱心,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是自己对社会的感恩,对社会的回报,能体现出自己身为天之骄子的基本素质。

而选择对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的占据了31%的人数。不可否认,在相对大型的公益性社会实践中,如奥运会志愿服务、世博志愿服务,有较好的规章和机制来规范、人口出生率。而规模相对较小、资金紧缺的公益性社会实践,不仅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更缺少执行机构来应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从实际情况来看,志愿者来得快去得也快,流动量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表面看,是志愿者没有时间,实质上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志愿活动没有合理的奖励机制(7.4%)。部分志愿服务中还存在缺少指导和培训、活动安排不合理、浪费时间和资源等问题,很多志愿者像是免费劳动力,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志愿活动当中权益受到侵害时,而且不能够得到及时的保护等,诸多因素导致志愿者的热情丧失。

4.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经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还是有着比较成熟的看法,以下就是我们通过回收问卷总结出来的他们对于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的改进意见。

政府和社会上的民间机构组织应当增加宣传,让更多的普通人去参与。政府要加大监督管理,对于各项经费的使用要公正公开,并建立合理的机制保护志愿者的权益。

平时志愿者活动较少,而想参加的人又很多,有些人想参加而一直没有机会,建议能有更多的机构组织公益性社会实践,并提供一定的培训和保障,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和范围,不要局限于大学生,可以让老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政府组织长期志愿者机构,并且和很多的民间团体长期合作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并对民间的团体加以引导和规范,发挥志愿者团体的力量。

二、调研结果的思考

作为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志愿者”这个名词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人民的生活里的。10年前,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中央“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内容在全国得到推行。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后产生的需求,因此在各级团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志愿服务很快产生巨大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支持。志愿者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尤其在青少年一代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越来越多的有识、有心之士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但是通过这次调研,也对志愿者目前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有了一点了解。

1.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问题。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持积极支持的态度,86%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问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多接触社会,借此锻炼自己的能力。

(2)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随意性较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比较令人满意。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时,大学生一般很难满足服务需要。某些活动需要具备专业素质才能保证质量,典型的是去各个小学帮助辅导教育孩子。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孩子们非常希望能上音乐和美术课,但由于志愿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才能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利保障不够到位。团中央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各大高校团委也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主要是出于自愿,但是在志愿服务中的各项权利保障还应该由相关部门来提供。例如提供安全保障、相关的服务证明、补贴基本费用(如交通费、伙食费)等。

(4)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然而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指导,并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才能让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下去。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活动只是形式上进行一些指导和支持,尤其是在活动经费管理方面。

2.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1)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我们要提高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大学生把志愿服务当成丰富校园业余生活的一种普通活动,也不是仅仅为了活动而举办活动。重视不够,自然工作在实际开展起来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往往都是“遇难而退”。在很多情况下,对志愿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是因为对其缺少正确的认识。

(2)有人认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民间慈善组织活动”,认为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更有甚者,对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着某些偏见,也有人习惯用一种“功利”思维模式来判断,说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是为了赚取政治资本,把志愿服务当成“作秀”。社会需要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更需要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看待志愿者,要跳出“功利”的思维模式,社会需要志愿者们的奉献,而志愿者们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保障。

(3)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为了志愿而志愿,为了活动而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从志愿服务工作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工作实效。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现实的问题就可以是志愿工作的内容。如贫困地区教育、白血病患者救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等,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通过志愿服务工作,为社会尽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活动中体会爱和感恩。大学生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正确了解社会,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3.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1)加大宣传,举办演讲、报告,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爱人、爱社会、爱生命――无条件地接纳以及尊重、平等地对待任何人,并且认识自己,人性地对待自己。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和范围,不要局限于大学生,可以让老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因志愿者的身份、地位、性别、种族而加以区分,让人人都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让社会充满和谐的爱。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做好公益性活动,通过奉献爱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增强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让更多学生加入到实践队伍中来。

(2)建立相应的机构。期待更多有资质的机构组织公益性社会实践,组织小的志愿者团队定期进行志愿者活动,并且在交通和餐饮上能给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志愿者进行较为复杂的活动时应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技能培训,在培训后上岗。如在服务类的志愿活动中,最能体现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及服务成效。所以在此类活动中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比如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志愿服务需要加强。

(3)政府加大监管和投入,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合理使用并公开各项活动经费,让我们了解志愿者的活动,志愿者的报名机制公开公正,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利,规范志愿者的行为,审查进行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的合法性,并且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补助,如伙食补贴和车贴。在补助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让志愿者更加富有热情,也能适度提高大家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4)建立志愿服务的支持系统,重视临时志愿者的管理,增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应对地震、雪灾等特殊灾害的志愿者应该及时登记,在突况时,更需要有经验的志愿者及时开展志愿服务。针对参与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世锦赛、世博会等的志愿者,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我们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能进行有效的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志愿服务水平。锻炼培养在服务工作上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丰富志愿工作经验的志愿者,让他们在机构中发挥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机构服务水平,减轻专业工作人员的负担,扩展及改良机构活动,使志愿者自觉地参与活动。真正关注志愿者的精神需求,使之在志愿活动中不断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从而坚定地长期从事志愿服务。

三、结论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 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高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分析 初中生活假想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调查报告 武夷山市初中生作文反思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调查报告 初中生佩戴红领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问卷调查报告 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补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报告及良好方法的总结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问卷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初中生军事基础和军训意向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蒙授初中生汉语文近义词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高中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作者:张露露(1987-),女,山东曲阜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沈贵鹏(1963-),男,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 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中国公众的平等与特权观念调查报告(2012) 中国公众的凝聚力指数调查报告(2012) 中国公众的竞争心态调查报告(2013) 中国公众的医疗保障信任调查报告(2013)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5) 中国公众的公益观调查报告(2017) 中国公众的理论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7) 中国公众的道路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7) 2016年中国公众凝聚力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收入状况与文化生活方式调查报告 《中国动画产业与消费调查报告》 “低碳生活”调查报告 盲校学生与普校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报告 关于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1年度调查报告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2年度调查报告 2014年中国公共关系业调查报告 《中国公关业2014年度调查报告》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5年度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冬季供暖室内温度标准”, http:///v21290684.htm。

叶涛:“热电联产形式日趋幼稚市场推行尚需政策‘东风’”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4月11日。

焦玲玲:“10亿吨标煤目标,建筑节能激辩‘顶层设计’”,《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4月12日。

王建:“中国的能源问题与节约型设计思路”,《珠江经济》,2005年第12期。

乐活族:LOHAS,英文全称是 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是90年代末由美国的社会学者保罗・雷(Paul Ray)和心理学家雪莉・安德森(Sherry Ruth Anderson)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倡导 “成长、环保、健康、分享、实用、时尚”的生活方式,是21世纪全球生活的主流方向。LOHAS以重视健康和保护地球环境为前提,强调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将创造与反思融入生活。

上一篇:红包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水利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