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2:30:08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免费阅读期刊

>> 时事政治如何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时事政治有效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探索 浅析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特色与应用策略 利用时事政治,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用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研究 利用时事政治,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之我见 时事政治课教学之我见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刍议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的运用效果 高中政治课堂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策略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进行时事政治教学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成效之我见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之我见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新法之我见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时事政治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时事政治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余伟")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 政治理论本也是源于生活,学习它就是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的。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找出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时政结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学生政治素养迅速提升。 关键词: 时事政治 运用 高中 政治 课堂 【分类号】G633.2 政治这一学科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触觉,以利于审时度势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政治理论本也是源于生活,学习它就是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的。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找出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时政结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想运用时事政治,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时事政治?顾名思义,就是时下发生的热点事情,它跟政治有所关联。即国际社会,国家和地区时下正在发生的热点政治性新闻。它具有相当强的实效性和概括性,简短精炼,多从大局出发,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带领人们了解世界。 早在多年前,时事政治便已加入课堂教学的队伍。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政治试卷上前几道选择会考察学生对于时政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学校也会根据相关要求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加入对时政要闻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及时地了解当下国际大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不但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政治课堂的现状 高中政治课堂,毫无生趣可言。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语言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探究性,导致多数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缺乏应有的激情与兴趣。加之个别没有经验的老师只会依照课本机械讲授,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就出现了没有精神,打盹,走神的课堂现象。及格率也是一跌再跌。 对此,笔者走访了当地多所高中,对高中政治课堂进行了试听。惊喜地发现,对于老师讲授“时事政治”这一模块,不少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氛围也相当活跃。笔者当即在课后询问多位学生,他们都一致地表示最喜欢听老师讲时事政治,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情。 不过也有不少同学对此表现出极大的漠然。他们认为只需要学好课本知识便万事大吉,家事国事天下事都与我无关,俨然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老师有义务让他们明白,时代在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积极热忱,与时俱进,有内涵有深度的人,应试学习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走访中笔者也失望地发现,多数政治老师对“时政”这一模块积极性不高,往往一个学期只是在最后考试的关头,草草发几张时政要闻开两三个课时给学生“吃快餐”。虽然时政有很强的实效性,但是日常教学中也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关注时政要闻的指导。每天上课前只需十分钟带领学生了解最近的时事政治,慢慢的就能让学生对时政产生灵敏的嗅觉,更高效地捕捉热点政治,提高学生的政治灵敏度。而老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教授课本知识的原因,无非是课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框架,讲起来更容易,而这却恰恰忽略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高中生了解时事政治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对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见解。时代在飞速发展,在资讯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时政分析能力及政治判断能力和素养都在日益加强,时代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触角去感知世界,对于时政要闻、社会热点他们都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老师有义务做到这些,学校更应该适应这种发展。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这一元素,能有效弥补教材自身的局限性。政治本身是一门实效性特别强的科目,而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时效更新的速度,这就造成了作为教材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知识滞后性。而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就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把当下热点收录进来,既保留了原教材的知识,又能加入热点元素。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时事政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时事政治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一种强大的内在机制,能触发学生极大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政治素养,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达到远远大于应试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学,能够达到学与授本质上的统一。 四、构建时政结合课堂的措施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想达到时政结合的目的: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课前收集热点资料。课堂介绍和分析资料。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最新的时政热点,整理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讲解,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分析,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变成主体,而不再是原来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 然后,在学校方面来说,应多多开展一些专题性讲座。把最近发生的时政概况整理总结开一期讲座,对高中生进行时政教育。举个例子,就近期发生的“马航事件”,学校应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个事件,国家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国际的角度及公民的角度。这样从多方面展开,能扩大学生的思路,开拓视野,帮助学生更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就培养成一个敏锐的政治分析者。 在教学中加入时政元素。教师应在每节课开讲前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引入,使得政治课堂教学脱离教条的束缚,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最后,老师应注意学生课后的工作。布置一些读看的作业,例如读报纸,看新闻联播。给学生布置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解决不同类型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既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堂应加入时政的元素以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水平,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政治解读能力,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这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政治相互渗透影响,只有知彼知己才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立于时代的尖峰,使中华民族处于不败之地。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中学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辅导。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与辅导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个别化辅导,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原则;流程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导师制的发展背景与应用价值

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是指学校专门设立导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品德方面进行特殊指导的一种班级管理制度。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所实施的导师制主要是在以班主任为主要管理者的基础上,由导师对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一些指导,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个性化的管理与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数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基础上,在担负起对指定的若干学生进行个性养成、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任的同时,已有效地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无形中成为了学生的“德育导师”。而高中德育导师的首要人选当然是高中政治教师。高中政治教师在扮演着“德育导师”这一角色的同时,不妨身体力行地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导师”职责,创新地使用导师制教学,活化说教意味过浓的政治课堂,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导师制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治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

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师制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法不同,也就是指教师不再完全主导课堂,而是时时处处以导师的身份关注到学生个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以确保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传统的政治教学大多只关注到班级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重视的是政治学科学习任务的有序推进,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体察和个体学习心理的分析,所以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导师制首先是基于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政治学习心理、政治学习成绩的全面了解;其次要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政治学习“记录袋”,以备跟踪调查。坚持这样做下来,学生在政治学习方面有哪些困难、有怎样的学习优势,“导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容、科学地应对,做到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想学”的内容。

2.使政治教师能“平视”学生,改善师生关系

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政治教师大多长于说教一些空洞理论,常常是俯视学生,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比较疏远。而“导师制”教学法提倡政治教师在课堂之外多与学生接触,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主动请教政治学习疑难。特别是针对当下的一些时闻、社会热点、争议焦点,师生之间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甚至展开自由辩论。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节内容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于是在大选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组成两个阵营,分别支持希拉里和特朗普,为他们各自的当选寻找理由,双方的思想碰撞可以说是“剑拔弩张”。但是,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师生可以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友好。

3.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政治教师常常把自己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当成是自己专业素养发展的全部内容,只是满足于教学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能有所进步,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波动、交往障碍、人生目标等其他方面的事情,往往少有关注。久而久之,教师的政治视野日益狭窄,教学模式也相对固定,教学缺乏新意,少了一点政治教师应有的政治激情和社会责任感,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相比之下,“导师制”教学法重新点燃了每个政治教师内心的“那把火”,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教师关注文化、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心理等多个领域,向着研究型教师的高目标迈进。

二、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原则

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与高等教育导师制不同,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主要是用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引导学生政治课学习。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的实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学生个性

在实施导师制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而是一种双主体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工具,“导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一般喜欢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政治理论,学法可以是谈话法、讨论法,也可以是选读精彩的政论文片段、点评时鲜的访谈视频等。例如,在导学“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客观分析,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对不同国家形势的主观看法,从而在客观与主观的辨析中认识到“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挖掘学生潜力

政治学业的进步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政治学习中的兴趣,挖掘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哲学问题困惑颇多,但课堂上又不能把诸多哲学方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节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关于“君子与小人”、“同行是冤家”、“相异律”、“一物两体”、《水浒传》中的人物等相关话题,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唱反调”,引发学生更激烈的辩驳。在总结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深刻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社会生活和课堂学习不可脱节,人际交往也是高中生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导师制”教学法要求政治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内涵,处理生活问题和交往问题;要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端正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节时,在教给学生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知识的基础上,不妨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理财的?他们最认可的理财方式是什么?撰写他们理财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样的调查把政治学习与经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活学活用”。

4.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未来的探索阶段,也是学生独立人格、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导师制教学要求政治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内涵、做好人生规划,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例如,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节时,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存有分歧,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像邓小平、、雷锋、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事迹,了解他们不同的成功之路,学习他们高尚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铺垫,再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会不自觉地向伟人看齐,从而树立比较崇高的人生目标。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倾向做出规划,提供高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咨询。

三、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的流程

1.教学对象和内容确定导师制的政治课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向个性化引导的导师这一角色转变,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点拨者、助学者、谈心者的身份参与到政治学习中。例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中,在导师制的教学中并不是按照教学要求去按部就班地讲授人民达表大会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重点也不需要靠老师照书本的内容去讲解,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学习建议,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分清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重点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一是要吃透教学内容,二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特长、学习态度、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则更有助于实施导师制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导师自身风趣幽默、知识面广并且为人亲和友善,那么他的政治教学也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样的导师会被学生信任,他所取得的指导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而且,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话题的导师能够让学生感到亲近,能够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在教学素质方面,政治“导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高远的政治眼光、创新的科研能力。

2.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式

伴随着导师制课堂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进行科学指导。传统的政治课堂,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繁琐地抄写,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可改变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课堂上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政治学习逐个辅导,但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导学时能有侧重,课后再继续进行追踪辅导。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五十人左右,可分成五个小组,与导师分别组成五个学习共同体。首先,学习共同体内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短期学习计划,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次,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之间要加强交流,在竞争中提升彼此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可分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搜集有关儒家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乡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课堂学习时再进行小组交流,很容易达成“为中华之文化瑰宝而骄傲”的学习目标。高中政治课导师制教学的实施需要为学生建立导师制学习中的政治学习档案。政治学习档案要记录学生的政治学习过程,基础资料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随行记录包括每个月的政治学习情况、阶段考试的成绩等。档案记录要做得详实并且能长期坚持,这样在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时就能做到“对症下药”、指导到位。当然,学习档案的建立还需要加强与导学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要多向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以全面、切实掌握学生的学情。此外,个案分析要关注细节以及学生的政治学习薄弱环节;相机制定的个体解决方案也要灵活、行之有效。

3.导师制的师生学习交流渠道

导师制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导师制下的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尤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交流时间,注意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预留出来。教师如果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尤其是指出学生的一些学习不足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倘若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沉默,不主动解决。关于学习交流的渠道,政治教师可借鉴大学导师的做法,在课堂之外可以增加QQ、微信、E-mail等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解答起来也相对及时,提高了交流效率。同时,相比于在学校面对面指导,通过通讯方式交流,学生更加放得开,诉说自己的学习问题时也会更加具体,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好处。交流时要尽量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少用指导性的、警告式的话语,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出建议。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教学是全面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政治素养教育和政治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目前的导师制教学法尚处于不断实践探索的阶段,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对这一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高效的政治课堂。

作者:柏茂东 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小芳.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7).

[2]杨李砚.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导师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3]陈才锜.普通高中全员导师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政治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

综观整个课程改革以及思想政治的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其中一个主要价值取向就是:回归生活世界。

1.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图改变原课程脱离生活世界的状况,彰显生活世界的意义,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新课程面向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

2.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关注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新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从而突现了对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与结构注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思想政治新课程使得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与其日常生活相互滋养,相互提升,促进了其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沟通,最终在课程内容与结构上实现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

3.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和体验,强调理解、体验、反思等不同方式的整合,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建构。

4.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全面发展。这样新课程评价在功能上与传统课程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是回归生活世界,这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

二、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备课,教师才能知道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教师应该教授什么;才能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授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确地把握教材;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1、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高中生的生活范围相对于教师来说要小些,生活阅历较浅,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要全面把握所教的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由于忙于让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浅化了教材的要求。其实,能力点、知识点、非智力因素等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一个重点目标逐步展开。对教材的处理要深浅得当,这样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要让政治课堂“ 活”起来。

要改变思想政治课严肃、说教的面孔及学生不想听、不爱听的现状,把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来,那教师就不只是做个“教书匠”,而要做个“艺术家”了。

1、 漫画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漫画具有一般直观性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幽默和夸张的特点,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把美育寓于德育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美育化、艺术化。

2、广告语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因此政治课教师可剪辑电视中的广告语(包括画面)制成CAI课件,以增强教学效果。

3、焦点、热点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线也体现着政治课的活力与价值。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运用多媒体将其引入政治课堂教学,运用政治观点加以评析,无疑是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4、小品故事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小品具有幽默、谐趣的特点,在政治课堂恰如其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活”,要把禁止的、抽象的道理演化成动态的、具体的、可感的东西,就要把教与学全方位的“活”起来,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的思想在更广阔的天空中腾飞。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参与 问题 成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1]在此文件中的“参与的方法”和“更要注重实践教育”实际上就体现了“学生参与”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即学生参与体现了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充分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近些年来根据以上的精神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但从改革的效果上看,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式教学就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参与的基本内容即学生参与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要通过调查总结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参与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在我国教育史自古就有,从古代的孔子到近现代的陶行知,许多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述中都渗透着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从国外情况看,主要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涌现出一批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流派,比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和美国的杜威等。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

那么,什么是学生参与呢?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是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参与主要是行为参与;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生参与是以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学生参与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笔者认同此观点。关于此问题笔者已写论文论述过。(对学术界“学生参与”内涵的梳理和解读《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0期)

学生参与的特点又表现在哪里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主体参与。即重视发挥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处于主动参与地位。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师生能够互动。即教师的个人才能和主导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素质和个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得到改善。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即课堂上学生能够与教师平等地站在一个平台进行学习和探讨,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感受,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参与式教学还有必须讲究合作,对学生开放,注意激励学生等其他几个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

深度是指学生参与的深刻性,主要包括学生是否自愿、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状况等。广度是指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调查显示,有六成左右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他们主要以听老师讲为主,基本不愿意参与发言、讨论或进行情感交流,也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2.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较弱,尤其是积极情感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补课避免地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投入,即情感参与或情感体验,比如对所学内容是感兴趣还是厌烦,是接受还是排斥,认为学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等。这方面调查显示表明,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相对比较严重,对此类课程很感兴趣的学生禁占7%,一般的占45%,不敢兴趣的却占一半左右。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这类课程基本没有用所造成的,因此,部分学生如果不是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就会逃课,从而使思政的教学面临很尴尬的局面。

3.学生参与的条件、机会和空间有限

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参与,就必须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参与条件和机会,并提供一定的参与空间。其中,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从对教学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参与条件严重不足。因为目前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主讲为主。二是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一般老师很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对话等。

以上内容,是基于对长春工程学院200份学生的调查问卷为依据,具体情况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降低了他们的参与兴趣

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发现当下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思想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对消极负面的东西接受比较容易,比如,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社会不正之风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则持怀疑的态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使他们的很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价值,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宣传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一种说教和统治理论”、“共产主义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已经过时了”,等等。所有这些错误认识,使得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时缺乏科学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为了混学分、混文凭,因此课堂上不可能积极参与,课后也一定是不在学习范围内,更多的是为拿成绩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下而已。

2.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致使学生的参与动力缺乏

实践证明,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不例外。因此,教学活动的存在、发生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学者王升在他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一书中就曾谈到:“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需要时学生参与的基础和桥梁”,“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参与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尊重学生需要的教学是学生参与的前提基础。另外,心理学研究上也有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独自决定个人的情感体验,它必须要和个人的需要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如果客观事物能够很好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则会引发正向的快乐体验;相反,如果客观事物不能很好满足个体的需要,那么就会引发负面的痛苦体验。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发生正能量关系时,学生才有参与的动力,满足学生需要的成度越强,学生的参与动力也越强,反之亦如此。

调查发现, 我们的在校学生之所以大部分学习思政课动力不强、参与动力较弱,关键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这种需要之间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3.与中学尤其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接受调查的一部分学生中,尤其是在高中时学文科的学生表示,大学思政课的许多内容和高中政治课的内容相互重复,有的内容甚至不如高中的深。比如大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高中的相同,像市场经济部分,特色政治部分,改革开放部分等。再比如,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人生价值部分就与高中二年级政治课中的“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互相重复。当然,大学中的教材内容与中学相比有所深化,论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力。另外,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结构安排、内容衔接、理论深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是妨碍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因子。

除此之外,相对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师个人魅力严重缺乏,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外界对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消极态度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在近几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多学者和教师都开始注意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根据新时代学生新需要的发展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3―2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年第4期.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上一篇:初中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政治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