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19 06:33:07

高中教材

高中教材范文第1篇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语与偏正短语相对,并列短语与并列短语相对,动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相对等等;否则,不能相对,不叫对联。尽管这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然而学生始终一头雾水,难以明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何为名词,何为动词,何为形容词等词类知识,更不知道何为偏正短语,何为并列短语,何为动宾短语等短语知识(更不要说单句知识,复句知识,句群知识等更为“高深”的语法知识)!师生缺少“共同语言”,也就难以交际沟通;而难以交际沟通,也就难以逾越鸿沟,保证质量。我问学生为何连简单的名词动词都不知道,答曰:“初中语文老师没有教。”

我所在学校高一招生1300多名,共设20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理科特重班,一个文科特重班,均严格按中考成绩分班。我所教的班级为文科特重班,语法知识竟然如此欠缺,实在不可思议!特重班尚且如此,普通班可想而知!

我有过较长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对新课标前的初中语文教材还算熟悉: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介绍,也有相应的教学评价要求(统考和中考要考);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淡化语法,但语法知识并未完全取消,教材中还有一些语法知识介绍与练习。课改后,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猜想:学生说初中语文老师不教语法知识,或许是为自己不懂语法知识开脱的一面之词吧,因为教材附录中仍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即便不考,老师也不至于不蜻蜓点水地“过个路”啊;再说,初中语文的作文批改与讲评,也不能完全避开“名词、动词,偏正、并列,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语法知识的“坎”啊!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一、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到底有无语法知识内容?如有,是怎么安排的?二、初中语文老师到底教不教语法知识?

经翻查课本了解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中仍然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七年级下有《汉语词类实词表》,八年级上有《汉语词类虚词表》,八年级下有《短语类型表》《句子成分表》,九年级上有《复句一览表》。仅此而已!内容安排上蜻蜓点水,每张表也就一巴掌或两巴掌大;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知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提倡“随文学习”,但如此安排且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内容,又怎样“随文学习”呢?须知,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老师们十分忌讳“知识教学”啊!果真如此――通过与初中语文老师交谈得知:他们不教语法。他们说道,之所以不教,一是因为“不必教”(考纲规定不考),二是因为“忌讳教”(课标淡化知识),三是因为“不便教”(练习没有安排),四是因为“不会教”(不教导致淡忘)。通过调查与交流,现在我清楚地知道:自从“淡化知识”成为时髦理念与价值取向,自从《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且其中有“不考语法”的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亦然――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早已名存实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

高中语文教材,当然也没有语法知识的内容介绍,然而,高中语文课有繁难的语法知识教学。因为,每一套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都有仿写句式、辨析语病、改正语病等涉及语法知识的题目。而且,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中要求辨析与修改的语病,十分隐蔽与繁难,很多时候,就是见多识广的语文老师,也未必能轻易地辨析与修改。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权威媒体的答案认定各不相同,解析理由各不相同(参见拙文《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评析》,中华语文网博文),命题中心的答案及理由也不很令人信服(参见《全国大纲卷试题分析》,《语文学习》,2012年高考增刊)。可见,仅为了应对高考,高中要教语法。

以上分析表明:初中因为不考语法,所以不教语法;高中因为要考语法,所以必教语法,而且要教深奥繁难的语法!由初中语法知识的“无”到高中语法知识的“有”且“深”,其间横亘着好大一条“沟”!为了跨过这道“沟”,高中语文要补语法。怎么补?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没有教材作依托,全凭自己自由“生成”。据我所知:有的在高一将词类、短语、句子等知识尽可能系统地补一补;有的在高三搞语病专项复习时根据复习资料讲点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之类的东西……效果如何?都十分糟糕!高中应试教育疯狂,至少要用高三一年时间处理复习资料和做高考模拟卷,课本教学时间最多两年,时间十分紧张,高一又能“系统”补些什么?高三语病专项复习时涉及的病句十分繁难,教师讲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等,学生犹如听天书,因为他们对最基础的名词动词都不清楚。结果,考试做“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之类的选择题全都听天由命:选对是运气好。当然,到了高三,说学生语法知识为零,也夸张了点,因为他们的英语课要教语法,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课学到的语法知识帮助学习汉语语法。然而,让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帮助学习汉语语法,也太悲哀了吧!而且,语文老师常遭英语老师埋怨:你们语文是怎么搞的?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不知道!而语文老师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然而,淡化语法谁之过?淡化知识谁之祸?能怪语文老师否?答案不言而喻。

不同学段的教材要有衔接性,教学内容要有衔接性,这是教材编写最起码的要求。衔接性要求后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要以前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为基础。同一套教材的编者,应清楚前一学段的教材到底安排了些什么内容,可能教学了些什么内容,还应清楚中考高考到底考了些什么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安排后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如此,不同学段的教材才具有衔接性,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才具有衔接性;才不会出现探究对联而不具备词类知识和短语知识的尴尬,才能保障后一学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进行。

要使不同学段的教材有衔接性,除教材编者应有全局意识外,还需教材有知识清单及知识序列。比如:初高中语文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适宜在初中安排,哪些知识适宜在高中安排?教材应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知识清单,教材编者应对这个知识清单了然于胸。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不能过于淡化知识。

教材不应“去知识化”。教材“去知识化”导致许多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教知识成为难能可贵的“壮举”!这正如周自厚老师在《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一文中所感叹:“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为了避免更多的荒唐事出现,教材不应该“去知识”,而应当“尊重知识”,让知识成为保证教材衔接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教材不应只考虑中小学阶段的衔接,还应适当考虑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因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总不应该让大学生的《现代汉语》课从名词动词的词性“扫盲”阶段开始吧。

即便不从接受高等教育的角度考虑,而从公民应具备素养的角度考虑,也应让中学生了解一点语法修辞常识。比如:让中学生能读懂对联,能欣赏对联,能撰写简单的对联,这是起码的素养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中学生了解一点词类知识、短语知识以及对偶等修辞知识。

高中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新教材 插图 巧用 读厚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课本中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是根据学生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在保证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基础上,把许多似乎零散的生物知识加以必要的艺术加工绘制而成的,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是生物教材的第二语言。

1实物图

这类图片来源于实物、实景,最具有真实性,说服力相当强。新教材《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创设的章题图,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的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添加了几分历史的凝重,再加上画龙点睛的小诗,引领着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而像达尔文、沃森与克里克、孟德尔等生物学家的肖像,既反映了这些科学家所作贡献的真实性,还可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再说显微摄影图,如各种细胞器在电镜下的结构图、开始进入卵细胞的图,均反映出科学的发展与严谨,可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形态结构图

教材中用来描述生物的解剖结构、微观的组成、分子结构等的图示,例如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图。实际上画出的是花中雌蕊结构模式,在引导学生对其各部分结构进行一般性观察后,要重点观察胚珠的构造,强调在其胚囊内有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两个极核和一个卵细胞,且来源相同,经分析得知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发生于此,同时为后面讲述种子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再如可以把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放在一起比较,通过立体的细胞内部结构模式图,将课文内容描述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让学生对各种不容易通过想象形成的细胞器的结构和位置清晰地在大脑中形成概念,并分析比较二者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其中复杂的关系简单化、条理化和深刻化,形成深刻印象。另外,由于插图在教材中占据主要地位,某些生物学知识直接体现在图中,不再有补充的文字说明,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应注意深入分析图中隐含的知识。

3生理过程图

此类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包括了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渗透作用示意图;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示意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等。利用图进行生理活动的讲解,无疑可以起到脉络清楚、过程明晰的作用,而且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和图文分析的能力。有的图将极其复杂的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连续过程为不同阶段,化动态为静态,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可引导学生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分析物质间的关系,在突然终止CO2供应或停止光照时C3、C5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还能分析出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因素: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水等。另外,在复习时还可与呼吸作用进行比较、联系。

4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材在章节自我检测中大多会出现概念图,并且以一些填空形式由学生完成。这些概念图以各种形式体现着其独特的功能,概念图由节点、连接词和连线组成,能使学习者在自己认知结构中构建起新旧概念间的实质性联系,理清章、节、单元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除了要能正确理解教材中各种概念间的关系外,还要会画概念图,补充或给出相关概念。在新教材各必修模块的每一节都涉及了概念图,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还大多安排画概念图的习题。“画概念图”是新教材独具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画概念图,帮助学生把相关的概念构成一个系统,以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5图表曲线

教材中的图表曲线图并不多,但以坐标曲线形式命题,不仅直观形象,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层次高,可以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表达转换成图表表达的能力,甚至是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能很好地体现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能较好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故此类试题在近年高考试卷中比重较大,几乎每套题中都有出现,有的在选择题中,有的在非选择题。特别是生理方面的曲线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坐标曲线题要求我们一是对曲线表达的含义能正确理解,二是能用生物学语言正确描述。在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已有的曲线特点,而且能将知识用曲线图熟练地表达出来,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在解坐标曲线型选择题时,首先应该正确识别图、表、曲线含义,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然后再进行知识迁移,将所学的知识与题中的背景材料相联系,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高中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高中教材 文艺复兴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17-02

“文艺复兴”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本文以同一出版社(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的同一课“文艺复兴”为例进行比较,以期在中学教育阶段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文艺复兴”的整体认知

1.新课标的解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标准要求如下:“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标准为: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很明显初高中使用的课标不同,使得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初中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主要可以从几个关键词体现:知道、复述和初步认识这三个词,非常清晰地表明教材在初中这个层次还是以了解为主。而高中的课标则是“知道”和“认识”这个层面,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要求要更深一些。

2.课程所在单元的比较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文艺复兴”作为世界通史的内容放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开篇(实际第10课),单元主题是“步入近代”。内容涉及7各方面,包括政治革命、经济变革和思想文化运动。高中历史教材由于是板块结构,体现中西历史的横向比较,“文艺复兴”放在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实际第6课),单元主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导言还设计了“学习建议”,可见高中教材强调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不过这也造成了对历史一定程度的切割,在授课过程中无疑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难度。

3.课程的标题比较

初中教材将该单元命名为“步入近代”。高中教材的单元名称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在课文标题上,初中的由于是通史性质的编纂模式,因此标题较为概括,实际上这一单元名称的命名非常重要,它体现出人类在从古代跨入近代的重要分水岭。

在这一课的课程小标题上,初高中教材的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初中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两大内容合为一课。高中版则是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设为一课来叙述则体现了紧扣“人文主义”这一核心内容的编写要求。

二、课程内容比较

1.导入部分的比较

初高中教材都设置了导入部分,并配有插图,这也是人教版的传统。初中教材是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开篇的介绍。并非常直观地介绍了这幅图使用的是“微笑”、“温柔”“宁静”“期待”“生命力”等几个体现的人文精神的词汇。让初中学生一下子就能对课文内容充满好奇和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高中版的导入框采用的图片是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应该说它比《蒙拉丽莎》所体现的信息量更大,也更为准确地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基本内涵。所以高中教材无论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的都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

2.人物举例比较

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的人物列举人数都一样,为7人次。但是很明显,初中版的人物涵盖面更广。涉及了文艺复兴成就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文学、艺术、科学。应该说是对文艺复兴成果的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初中的新课标没有对“文艺复兴”这一课的人物进行规定和限制。第一位介绍的人物是但丁,对他的评价教材抓住了但丁的历史地位。高中教材因为新课标的原因,主要对薄伽丘和《十日谈》进行了介绍,并引述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说明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怎么都绕不开的人物,所以两版教材都作了说明,但初中版的内容较详细。教材详尽分析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并配有插图和一段话。高中教材用一个段落对他的成就作了评价。

三、插图和问题设置比较

1.插图比较

初中版在选图上与高中有较大区别。初中版选择了达芬奇的两幅作品,高中版的选图面较广。两版插图有两处雷同之处,一是都使用了相同一幅莎士比亚的肖像画,只是初中版为彩色图,高中版为黑白画。二是对佛罗伦萨的介绍图也一样,初中版用了全景图,高中版则是局部图。新课标并没有具体规定使用插图的情况,这就给教材的编著者较大的空间。不过,作为普及性的基础教材,应该在插图的说明上有所考虑。两版教材在涉及到大师们的作品建议署名和标上创作时间。

2.问题的设置比较

初中教材在特别强调了问题的设置。就这一课一共出现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在文中,以设问形式出现;另一个是连线练习题,放在课文正文之后。两个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平时阅读才能回答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高中教材同样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文中一共设置了3个问题插入了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学思之窗”插入的问题,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外,更强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两个问题是课后习题,以“探究学结”的形式出现:分为“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针对本课的内容有都所涉及。“本课测评”的问题是“14~16世纪,欧洲有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这道题很明显是一个跨度性较高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教学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既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要求学生拓展知识面,理解所学内容。

总体而言,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问题的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地空间维度,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课本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初中教材更贴近现实,设置的师生互动环节更多。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古代城邦到现代都市》,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39页。

高中教材范文第4篇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比以往要更加活跃,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数学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方面,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关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注重基本技能获得培养,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生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教材;数学教育

一、高中数学教育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相比较来说是压力很大、也比较难的。这个阶段,教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学生接触的晦涩难懂的内容比较多,题量也很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涉及函数、圆锥曲线等比较难的压轴题型,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板块的划分、教学形式的创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此外,高中教材的设计和初中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里,教师要采取课本与讲授并重的方式,加强对课本内容的解读。

二、高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与板块训练

不管高中数学教育的模式板块设计成什么样,实质上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主,不用过深过难来显示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学生从初中踏入高中,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和初中的学生差别性不是特别大,对有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和兴趣,这时的数学教育因抓住这个点,在课本设计上少内容,多注重兴趣的培养,而不是踏入高中,就步入题海战术,这样只会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脱离数学并讨厌数学。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比教他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各方面仍处于发展的高中学生。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愿意去学,而没有兴趣,即使你要传授给他再多知识,他也只是被迫接受。所以说,教材的设计呀注重学生的能动性,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的过程。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关键。同一个数学概念,会有很多延伸出来的内容。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高中数学基础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十知识的引申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与思维。

2、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过程

高中数学教材多以定理引入,例子讲解,课后习题三大部分为主。但是晦涩难懂的定理不好理解,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将定理应用到练习中。在这个方面,就是教材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的过程。总的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锻炼,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读和背定理。加强对基础掌握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可以迅速得到解答。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快速的遗忘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一个题型中加入许多学过的知识,这是高中数学最常用的题型,不仅可以锻炼学习能力,还可以加强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材的设计里,应该着力加大这一部分的比重。

3、教学模式老旧,不善于创新

高中数学本来就是以思维创新来寻找解题模式的,然而,现在更多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教师置于引导着和控制者的位置上,解决学生怎样思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数学,数学的思维习惯就是——逻辑。当听到、看到或者自己想到一连串推断时,应认真审视每一步推断的逻辑性。要注意这样做绝对不是为了挑刺,要和别人或自己的想法过不去,而是一种训练意识。在这种训练中,你会领悟到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起步会比较痛苦,但收获后就会越来越爱上这样的训练。高中数学更多程度上是应用数学。学以致用,学数学是要反复用的,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实践中可以纠正数学演算中的错误,可以使学生从数学训练中获益,激励学生进一步地联系数学,应用数学。

三、对策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的设计不可否认是有一些漏洞的,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将教材合理的运用。基本知识当然是不可以遗漏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记忆的深化。同样的一道习题,有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教材上是固定的一种解决方法就片面的认为其他的方法是错误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应该举一反三,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习题的选择,也是要有针对性的,不能一味的加强练习的量,而不注意质量。同一个题型,只要理解了就没有必要反复的做,这也是高中数学教材的一个漏洞,重复的题型太类似、太多。一些课本习题只注重学生素质的拓展,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能不能接受这种程度。一些程度比较差的学生,实质上只要把握好基础就可以了,课外拓展的题目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难为。这就是高中数学教材太过注重多样性,导致难易程度失去了平衡,不是适用于全部的学生的。此外,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好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的初始,教师要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的吸引注意力就是知识的导入过程。一个好的导入过程有利于提高授课的效率。例如,在结合高中数学教材教学的同时利用视频、PPT的形式导入图片、视频、图片等新鲜有趣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能更生动活泼,激发原有的知识背景,加深知识的印象。数学课本的内容往往是枯燥无趣的,如何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强化印象、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引入应用性能的数学模型与体系,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质量。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与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教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材;史料;教学方法

新课改教材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众多的历史材料让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接近教材接近历史,会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的心理去向历史这门学科靠拢,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教材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史料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接近历史,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论从史出”的理念,进一步拓宽教材讲述内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高中新课改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历史教材的变化最令人关注,尤其是教材中所出现的形形的具有辅质的材料可谓是图文并茂,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材料除了传统的文献摘录形式之外,还增添了人物类,文物类,漫画类,地图类,图表类等图片形式的史料,可谓是形式各样,多姿多彩。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始终认为历史是用文字来传承的,但有些历史是文字所不能及的,而这些脱颖而出的非叙述性文字形式的史料的出现必将弥补传统教材内容的单调与不足等缺陷,必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客观形象直接全面地再现丰满完整的历史。可见这样的教材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学生会更容易更直观地接近教材接近历史,会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的心理去向历史这门学科靠拢,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教材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这也反映出了编者在编写新教材时煞费苦心和他们的良苦用心。总之,新教材已经完全改变了旧版本那种形式呆板单调的冰冷面目,而是开始朝着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的方向阔步迈进,这样的教材只能让以后的历史教学至善至美,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愈加浓厚。

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这些达到精品程度的素材却并没有引起一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他们仍然像往常那样,把眼球和注意力放在教材中叙述性的文字部分,在他们心目当中,这些叙述性文字才是最神圣的东西,是教学重点,这也是长期以来教师们的传统观念。这也难怪,以前的教材中也体现了这样的观念,大篇幅的文字占据了主阵地,而图片之类的资料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且有些材料缺少规范性,所以在教师当中,他们认为这些材料只是点缀而已,没有多大实际作用,甚至还认为是可有可无。而殊不知他们这样的思想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导致新教材中那些由编者们精心搜集来的资料被搁浅,这不仅是对有效材料大量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对教学效果的重大损失,而这些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适当地运用史料,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接近历史,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论从史出”的理念。同时通过教师展示精心准备和设计的问题,拓宽了教材讲述内容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1]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述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惫感,引不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和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新鲜的史料,如历史图片讲解文中的史实,学生的好奇心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并激发出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融入到对历史的学生当中。因此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一改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除了完成文字部分的教学任务之外,更要兼顾占有大量篇幅的史料。例如像图片教学,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感性,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插图教学可以发挥教材文字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程度。例如,在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里有两幅图片:圆明园复原图和圆明园劫后遗址,通过复原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确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宝库的一面,让学生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而通过劫后遗址又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英法联军残暴罪恶的一面,让他们知道了那段真实的史实,从而既让学生重温了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又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特别是遗址是真真正正的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不必要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而只需对学生加以引导,并用少量的语言做一下内容的补充而已,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节省了教师的精力,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当中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它增强了历史的实证性,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训练了学生们辩证地历史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捕捉信息论证的能力。

除了教材中大量的史料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外选择一些适当的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材时要谨慎,要辨别真伪,这样才能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岳麓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高中教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案例教学 新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原有政治课教学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缺点。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来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第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第二,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和创新。高中政治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提出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倡导开放互动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等新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文化生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模块。这些变动迫切要求我们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究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是高中政治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1.案例与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就其概念而言,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况的客观描述。据此,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的。

2.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目的、要求和原则,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教学中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案例内容的时代性、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一是针对教学目标,二是针对教学对象)、案例表述的客观性、案例蕴涵的问题性、案例答案的多元性。

据此,“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界定为: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高中政治新教材提出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的实施

1.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在撰写案例时首先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力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案例要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用,从而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有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2.课前准备阶段。

与一般教学准备相比,案例教学准备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

(1)教师准备

掌握相关理论、熟悉了解学员、认真研读案例、精心设计教学。

(2)学员准备

认真阅读案例、作好个人分析;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

(3)物质准备

总的原则是要使教学场所的物质设施,便于教师迅速认识学员并使学员很快熟悉彼此、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利于学员的交流与沟通。

3.课堂实施阶段

(1)呈现案例

应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以免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结果趋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从典型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

(2)设疑问难

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

(3)小组讨论

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

(4)课堂发言

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

(5)总结归纳

对学生前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

4.课后巩固阶段

高中教材范文第7篇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将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细分成了几个小段,在每个小段内达成小目标,进而让学生分段习得课文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灵活选择朗诵或是背诵的学习方式来辅助教学。由于诗歌主要由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学生要善于在诗歌中寻找这些勇于表达情感的事物。其次要学会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意境的再现。而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诗歌当中,教师在课堂当中要学会挖掘这一部分情感。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朗读应该定时为十分钟左右。而在课程的最后十分钟,应当留给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在这段时间中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退居次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本节课的内容都灌输到了学生的记忆中。

高中教材范文第8篇

一、我们试以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全套教材共有课文139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20篇(11篇精读课文,9篇自读课文)。这20篇外国文学选文各体裁的分布如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故未列上诗歌、戏剧两个类别,只统称为“其他”):

注:标*的为自读课文

教材中入选的20篇外国文学作品,小说8篇(精读6篇),散文11篇(精读4篇)。从精读的数量上来看,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小说上。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接受度以及翻译可能造成的后果来看,这样的安排应该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对教材中本就“稀罕”的散文,它实际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二、据笔者长期的调查了解,对教材中的外国散文一线教师的处理方式可能有三种

1.采取所谓“学生自读”的方式,教师不指导阅读,不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自己去翻一翻”。一般《音乐短章》《草莓》《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等属于此列。

2.采取“学生自读,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交流的论题可能是学生自定,也可能教师确定。一般《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等属于此列。

3.采取常见的课堂“精讲”方式。例如课改的保留篇目《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重点篇目。外国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今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发现,课改进行到现在,无论在教学大纲的编订,还是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都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学科的渗透,包括现在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接受了比较“学院”的文学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与遭到诟病的几十年的语文课堂没有本质的不同。

笔者一直对《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有所偏爱,一直不能理解它为何在教学中备受“冷遇”。这篇文章在主题上暗合东西方传统,在文气上融理论分析与鲜活情感于一炉,在语言上富于诗意,有丰赡的美感。我们试举文本中的一段话:

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如果面对这样的散文,在教学观念及具体实施上一味重“知识传授”不重“文化内涵”;在鉴赏上不突出学生差异与个性,浅化、窄化文本,就篇论篇学习;整体理解上不能对西方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加以关注,我们的外国散文教学无法取得真正的突破。

三、西方散文有着与中国散文不同的涵盖和意蕴

它们一般长于思辨,且极具理性色彩,这与其丰富悠久的哲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其语言一般自然从容、崇高凝重、富于张力,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就以教材中几篇散文为例,帕斯卡的《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探究人的精神形式和精神归属,其语言崇高庄重;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赞美读书的作用,劝说世人研读经典,从而完善自我,其语言充满诗意,极富张力;梭罗的《瓦尔登湖(节选)》细腻描写自然,沉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语言简练平实而又极富画面感……

深究这些世界杰出的作家作品,其思想深处无一不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教材中,“人文”二字可以体现为杨绛《老王》里一个“知识分子的愧怍”;也可以体现为葛剑雄《邂逅霍金》中世界对一个有点特殊的杰出人物“充分的尊重”。它更可以体现为对人类自身的崇高认识,对个人完善的不断追求,对自然与人关系的充分观照,对社会与时代富有责任的思考与担当。而我们的教育者往往厚前者而薄后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种遗憾或将影响我们的社会。

美国的高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教材内容的人文化,凸显课本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功能。我们试看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某中学教师对《瓦尔登湖》这篇文章的处理(以下摘自《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刊登的任为新先生的论文《〈瓦尔登湖〉:中美语文教师的“同课异构”》)

第一模块:导读(lead-in)略

第二模块: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略

第三模块:文学与生活(literature and life)

师生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最后又为什么离开了森林?

2.梭罗对普通人提出了怎样的忠告?他如果活在今天,会对我们说什么?

3.根据你的经验,说说独自长时间地生活在森林中的利弊。

4.联系我们的生活,谈谈科技到底使生活方便了还是复杂了。作者提出的“简化生活,和自然

建立密切联系”在今天可行吗?

第四模块:文学技巧关注(literary skills focus)略

第五模块:延伸阅读(extension reading)

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

阅读时注意:

1.概括梭罗对于政府作用的看法,列出几件他以为政府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什么样的政府能够赢得你的尊敬?

3.结合当今具体事例,论述梭罗的名言:“最好的政府是管理得最少的政府。”对政府的本质、作用等问题的讨论,对梭罗及其作品的理解非常重要,而《论公民的不服从》这样的材料被编进教科书,灌输给学生们,让他们知道公民权利和精神独立的重要,已经超越了语文陶冶性情的范畴,这对我们来说比较难以想象。

第六模块:作业

给报纸或杂志写一封信,提倡人们简单地生活。

第七模块:社会拓展(social further development)

1.社会调查:现在许多人都想在假期“回归自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然后为旅行社设计一条能受人欢迎的“回归自然”路线图。

2.考察今天瓦尔登湖的状况(或通过资料收集),说明从梭罗的年代到现在瓦尔登湖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学与生活”模块中,教师设置的四个问题都有一定开放度,注重把作家、作为阅读者的“我”、时代和社会的结合,这为学生阅读文章、思考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实在的切入点。第六、七模块涉及到作业和拓展,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性创新性工作的能力,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预社会。这与我们教师经常布置的完成“教材上第x题和第x题”或者“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有意思也有个性得多。

在这份教案的模块五:延伸阅读中,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教育的前瞻性,教材中选编了梭罗《论公民的不服从》这样的阅读材料。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份材料的思想与梭罗一向追求、也在文章中有所反映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是一脉以贯的。这样的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生长有重要的价值。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说了多年的话仍值得常驻讲台的一线教师思考。尤其是教材中的外国散文,它们绝对不应是食之无味,弃之不忍的点缀,而应成为教出特色、学出质量的课堂主流。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由于教材所限,学生阅读习惯所限,他们接触到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包括散文)本就有限,如果在学生时代不能通过课堂阅读教学燃起他们对外国作家作品的兴趣,或者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美景以粗游了之,佳肴以大嚼了之”的层次,而不能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启迪学生人文思想的萌发,那么相较于香港语文教材及台湾地区国文教材不选录外国文学作品的做法来看,我们实在有耽误教材编写者的“美意”之嫌。

高中教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材料 教学

Abstract: new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cess and methods,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course specific goals. This makes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ke physical student life, social contact close to the actual protrusions Kurt poi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cientific inquiry.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new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根据新教材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提出建议不追求全面,而是有针对性地强调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1、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 发展 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 自然 规律 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2、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1、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3、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查询相关资料并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4、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 交通 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四、突出物 理学 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新教材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

高中教材范文第10篇

教材特别是教科书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其作用非同寻常,他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他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以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教科书问题,应是我们今天给与最大关注的问题之一,影视学术界、教育界共同重视的学问之一,不但要参与去编写,还要给他以足够的研究。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几次创新性变更

在我国现代教材史上几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材,在建国后前二十年中,不以教材质量的高低和使用效果的好差为标准,而是着重指明其历史地位。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和时期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但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注重了教材质量和使用效果。比如2000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影响现有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条件

从现在的高中教材分析可以得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语文的教材发展的历史轨迹。

2.科学文化的飞快发展。

3.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4.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

5.编写队伍的水平不高。

三、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面背景条件,高中的语文教材的发展呈现以下的趋势。

1.根据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高中语文教材应该更具有现代性的语言一一思维教材

这种教材的思维能力结构和语言能力结构应该更富有效益;这种教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进行思考。如高语文的第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再别康桥》等文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上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情操教育的教材

根据现代高中生的特点,更应该加强爱国的思想教育、团结友爱教育、尊重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和新大纲。这一举动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中强调政治教育,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性美、人情美,片面夸大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等弊病,使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注重文化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教材的内柔和形式的更新

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有不小的更新,使之与现有教材有些不同。比如现有的高中课本就加入了一些小说和电影的节选。同时,一些影响力较大的通俗作品也进入语文教科书,比较典型的就要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和《卧虎藏龙》的节选。

4.教材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材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编辑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编辑观念,制订合理的编辑体例。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来说,爱情这词语已经不再敏感。有些爱情题材已经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如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增选的《边城》。对此,中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陈军表示该文对学生在民俗、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

5.教材能够更好的突出时代精神

如2004年,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被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收录;2006年,辽宁省秋季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节选收入了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

6.字像音完美结合的教材

展望未来的高申教材,应该是一种文字、图像和声音协调混合的统一体。我们今天的印制、绘画、摄像技术,已经为教材中的图像提供了条件。而录音这种教学手段早已进入高中语文课堂,近年来又成为了语文实验教材中的组成部分,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今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语文教材的现代化、科学化程度都将得到提高。

四、总结

展望高中语文教材发展的趋势是困难的,但是我们毕竟需要做出新的思考,构造出新的模式,以保证他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方面做出更有力的服务。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发展和制约原因进行剖析,结合当代教育的现状,对未来高中教材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名出版社,200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统编教材范文 下一篇:教材解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