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22:57:33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可以认为,从会考的角度看,高中地理会考命题是成功的,是值得分析、研究并加以总结的。至于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形成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工作。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可以认为,从会考的角度看,高中地理会考命题是成功的,是值得分析、研究并加以总结的。至于从卷面 上反映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形成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工作。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高中地理 教学效率

一、巧设故事情境,变枯燥为趣味,活跃地理课堂

为避免复习课的枯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复习课的积极性,提高地理会考复习的效率,经过不断的研究教材,笔者以趣味的故事情境教学取代对会考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如复习《水循环和洋流》中,设置了小水滴的故事贯穿整节的始末,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通过一颗小水滴的图片,点击鼠标发出“咚…咚”的声音,并告诉大家这是小水滴的哀呼声。提问大家那么小水滴为什么要哀呼呢?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再以【哀呼篇】:“我是大山深处的一颗小小水滴,我是多么渴望能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呀!然而面对着层峦叠嶂的高山,我却只能一次次的哀呼:上帝呀,我真的不能回去吗?!”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填写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说出小水滴到达海洋的可能过程线路图,总结出水循环的意义。这样不仅锻炼学生分析图、读图的能力,而且因故事与会考知识点紧密糅合,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思维推理过程,活跃了课题氛围。

随着小水滴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信件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感激大家对我的帮助,我现在已经成功的回归到大海妈妈的怀抱,跟姐妹们在海面嬉戏,很快乐。母亲还说让我们随着洋流去环球旅行呢,哈哈,真是难以想象。”自然过渡到让学生合作画出洋流分布模式图。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教师在赤道附近的洋流上做点P,问:如果小水滴处在这个位置,那么它能否周游该海域?通过哪些线路?让学生到黑板画小水滴可能的路线轨迹图,总结出洋流分布规律并展现出洋流分布图类似于8/0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认识的同时,当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极为活跃。

再次创设小水滴的【信件2】“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历经多时,我们已经从都柏林出发环绕北大西洋游览了一圈,这一路上可谓是充满惊奇与危险呀。刚开始从都柏林向南沿B线路到达美国时速度很快,但是经过墨西哥湾时恰巧发生了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我们拼命的向北逃走,可是美国沿海仍受到严重危害,许多伙伴因此身上穿上了“黑袍”,不过再往北走就慢慢的好多了。在纽芬兰沿海有好多好多的鱼呀,类型各样,别提多漂亮了,不过我们没想到的是纽芬兰圣约翰斯与爱尔兰都柏林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是气温却低得多,刚好是1月份气温在0?C以下,差点没把我们给冻住。返程是按A线路走的,虽然路程短得多,但是所消耗的时间却很长,一路上颠颠簸簸,好不容易才回来。”通过让学生阅读糅合了洋流影响的信件,画出小水滴信件中反应洋流影响的句子,并归纳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点的能力。在读信件的过程中,学生十分的高兴,好像真的是小水滴写个自己的书信,并亲身经历了小水滴的环游世界似的,课堂氛围很是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

通过以小水滴故事为主线,糅合了会考考点,对课程进行了重组与编排,改变了以往因循守旧地把书本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克服了会考复习课的枯燥,极大的激发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二、巧设故事情境,化难为易,轻松巩固知识

首先,在深研教材、教学目标、学生学情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之后,明确教学目标,树立任何教学活动必须基于教材、用好教材资源的前提下设置故事情境。我们目前所用的湘教版教材为转变传统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是它的一大亮点,我们必须充分的肯定它并加以利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的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而忽视教材中的许多不合理和不恰当。实际上,正如邵胜新老师所言:“知识本是有生命力,知识的产生与知识发现人的生活、情感与信念有关,即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但知识被定位为结论而放在教材中给予确定陈述,它就失去了最初的生存境域,失去了生命活力。”教材中的许多探究活动内容因为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变得有些天马行空了。而新课标也明确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根本目标。地理活动的设置如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专家、学者的水准来要求他们,结果是超过极限,欲速不达。所以说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只有不断的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之间的关联处,才能适当的对教材的活动进行改编,设置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趣味故事情境,展开地理课堂探究活动。当然,在不断研究教材、学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设计出最佳的故事情境展开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相应的学习能力,而且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反思过程中,也大大提升了教师本身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能力。

其次,在精选故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益过程中提升教师专业成长

创设故事情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参与课堂活动探究过程,以学生实际出发,寻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更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使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一道探究新知,容易达到持久的记忆。然而如果创设的故事情境太过于花哨,教师冗长罗嗦、滔滔不绝讲一些不着边际、离题万里的故事情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思维无法集中,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甚至于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事与愿违的后果,失去创设故事情境的意义。特别是现如今高中科目多,学生学习非常紧张,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的“刀刃”上,创设的故事不应该太长,如果太长本身就占用了很多的课堂时间,这样探究过程就显得太过于仓促,也容易造成课堂主末倒置,学生重点知识把握不准。所以说教师在编制故事情境的时候,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教材知识为载体,选择适当情节和长度的故事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总之,通过巧设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可以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究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极大了改善了教学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云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26

[2]马春琪、迟永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来自初中教育的后遗症——科目不受重视导致的基础知识匮乏

这是目前农村中学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地理课在农村初中教育中尤其不受重视。重视的只是中考和与中考科目有关的科目。有的学校制定教学奖励制度,又因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也被排除在外。中学地理和生物进行结业考试后,学生就不再学习地理和生物的知识。尽管会考成绩也会记入学生的学分累计中,但地理会考在执行过程中总是声严实松,甚至有的学校老师在考试的同时帮助学生集体作弊以提高通过率。在这种情下,大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就不太用心去学。再加上初三一年地理教学的空白时间,当升入高一后,地理知识几乎是重新从零开始学习。

其中这种情况在新课标改革之前就有了。每一届的高一地理教学中,不是按照课本去讲新课,而是首先领着学生们复习初中的地理课本。这相当于是又带领学生们重新学写了一遍初中地理课程。在新课标改革以前,教师们大多都是讲初中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系统地整理出来,然后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硬塞给学生去背诵,等学生们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高中地理的学习。但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下,这种方式就不适合了。新课标要求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学习,如果以这种“引导——自学”方式来复习初中课本的话,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且效率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摸索出的方式是:不进行初中知识的集中复习,而是将知识融入到高中课本的学习中去。在地理教学中遇到大部分学生都忘记的重要知识点时,便临时进行一些知识的补充。另外一种补充初中地理知识的方式,就是设置一些特殊的活动课。这样学生在趣味竞赛的同时便充分熟悉了初中所遗忘的地理知识,以便于他们的高中地理学习。

二、教辅资料要求高,教学设施难配套

对于地理科目来说,读图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而地理知识大多是通过地图以及图形图像的形式来展现出来的,因为地理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到知识领域很广,从自然到人文,从天文到经济。而高中地理课本以及配套地图册上的图根本就不够教学使用,还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及各种教辅资料来配套使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张大篇幅的挂图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载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率,但这也恰恰是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硬伤——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套严重不足。

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基础教学设施落后,尤其是地理教学器材的配套更是短缺。大多学校有够化学实验室、物理试验室和生物试验室,而唯独没有地理实验室。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立体挂图以及各种地球仪之类的,连一些最基本的各类岩石标本都没有。另外,地理教学涉及的天体运行、各地的风土地貌等直观知识,也是需要大量的实地图片需要给学生来展示,这都是需要多媒体教学设计来作为载体进行展示的,而农村地区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套不足,许多学校即使有多媒体设备,也仅仅是在报告厅或某个多媒体教室安装,并不能在每个教师普及。在这样的公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下,只有一些特殊的情况经学校批准才能使用的多媒体教室,不能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场所。这都对地理教学点直观性特点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以上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的解决,向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多媒体设备普及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经过我们多年的摸索以及各地乡村教师的经验交流中,我们也尝试用其他的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媒体教学设备无法在日常教学中长期使用,但可以用购置多种类型教学挂图的方式进行替代使用。其次,教师要多训练板图绘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看图题的讲解过程中,板图的绘制非常重要。第三,利用当地乡土地理资源,带学生实地进行考察。比如讲到关于褶皱和断层的知识的时候,如果是山区地区的话,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有褶皱或断层露出地表的地点进行实地参观。

三、生源素质不同,难以将参观学习来的经验直接套用

在新课改进行的这几年,无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基层学校,都在积极地执行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也组织了许多一线基层教师到课改效果较好的学校进行听课观摩。但由于各校之间的情况不同,尤其是不同学校之间的生源素质各有不同,被参观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在其他学校进行推广。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教育主管部门想通过这种观摩的方式让课改较落后的学校能学到被参观学校的一些课改经验,而来参观的学校经过听课观摩后不仅没能够学到有效实用的课改经验,更是发现了生源是推行课改的障碍后丧失了继续课改摸索的信心。

针对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从两种方面去尝试解决。一方面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所做的,那就是并不是所有课改成功的学校都大力宣扬并建议其他学校不分级别地来进行参观。一个学校课改的成功其因素多种多样的,其中生源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组织课改较为落后的学校去课改先锋学校参观,应选择学校生源水平差别不大的学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去参观的学校应该对学来的经验有筛选地利用,不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某些课改方面,应毫不心疼地果断抛弃,适合自己学校事情情况的部分经验,在经过改进后加以尝试,毕竟没有哪两个学校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宪法还规定:必要时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数目众多,识记困难,但又很重要,是以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和引导。

一、地名诗识记法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内台海福吉安。

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

此歌诀参照了同志将我国行政区的名称编成的一首七言诗,简洁明了,诵读朗朗上口。【注:第一句是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第二句是指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疆”与“江”谐音)、辽宁、宁夏、青海、陕西、甘肃;第三句是指云南、贵州、、四川、北京、上海、天津;第四句是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第五句是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还有一首新“中国”诗也很绝妙:

三北两广两宁山, 五江川贵福吉安。

四南藏蒙青陕甘,港澳重上天台湾。

这首新“中国”诗同原“中国”诗相比,更简明地概括了我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注:第一句是指北京、河北、湖北、广东、广西、辽宁、宁夏、山东、山西;第二句是指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疆”与“江”谐音)、四川、贵州、福建、吉林、安徽;第三句是指云南、海南、湖南、河南、、内蒙古、青海、陕西、甘肃;第四句是指香港、澳门、重庆、上海、天津、台湾。】

二、地理方位识记法

1.位于东北3个省: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

2.位于北部边疆1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3.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

4.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省和直辖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

5.位于南部沿海的7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自治区、重庆市。

7.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拼图比赛法

此方法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积极性最高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提前准备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内附参照图纸,小幅1.00元/份;大幅2.00/份),开始学生要参照图纸或根据省区轮廓,拼得比较慢;但是三遍过后就很快了,此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及大致的轮廓。

四、图形记忆法

1.东北三省呈一斜线排列(注: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

2.黄河中下游4省2市以太行山与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注: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

3.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对称分布(注: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

4.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分布(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

5.西南3省呈三角形排列(注:云南省、四川省、自治区)。

五、空图填注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哪个知识点最终还要落实到图上和题目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空图填注法,事先准备三张空白中国政区图,课本P9图1.8可以让学生参照课本填写;填充图册P4学生尽量不要看书填写;最后一张空白政区图以试卷形式呈现,规定学生在10分钟内不看书完成,并上交、批改。空图填注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说出中国行政区名,而且能够写出来,并落实到具置。

六、猜谜语法

银河渡口――天津碧波万顷――青海

船出长江――上海宝地――贵州

十一月逢中秋――重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基于目标;学生主体性

一、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一言堂”

虽然新课程改革开展已经近10年的时间,在部分领域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仍然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大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长篇讲授,一讲到底;而学生的思想却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做各种作业者,看小说者,睡觉者都有。尽管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除了在公开课上会有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之外,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涉及。教室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听众,他们的主体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教学目标不明确

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参考阅读《普通高中地理课

程标准(实验稿)》,而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参考书中罗列的目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难免会偏离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繁冗,缺乏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讲解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能够明确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常常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时间,也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够有效地落实。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不知道教师到底想表达什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课堂的有效练习不足

由于高考科目设置的现状,地理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经常会被边缘化。学生在课后很少有时间去完成相应的地理练习。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新课,没有预留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巩固练习,而是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练习来巩固提高,其效果肯定不容乐观。

二、上述存在问题所涉及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

2.学习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预期目的而完成的任务和应收到的成效。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反映了学生的抱负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对注意起定向和维持作用。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很快排除外界的干扰,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学习,并长期保存。目标模糊的学生则可能整节课注意都无法集中于当前学习或存在注意分配不合理、注意经常分散的现象。

3.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准确表征,而

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即一种“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上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上课无所事事

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节约时间的考虑,几乎不会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讲解判断学习的重点,自己判断学习目标。但是,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却可以很稳定,也可以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警醒的状态,而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精确地呈现和表述学习目标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可以有效调动一切注意力解决学习任务,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地理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受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影响的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不敢认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才能学会,甚至是教师讲得越多,课堂的信息量越饱和,就等于学生学会的越多。但是,事实却刚好相反,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道题我已经讲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做错呢?出现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教师的初衷。可是,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时期的地理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技能不同于知识。而且,教师一味地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自己构建地理知识框架的机会,当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单独面对一个新的情境时常常束手无策。

四、基于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地理课堂的设想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着力点主要是两方面,即基于目标的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教学模式的流程如下:

1.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会考考试说明等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科学合理地制订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里特指知识和技能,不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要求是:

(1)目标必须精确表述并且可测量。

(2)目标一般以2~3个为宜,不适合太多。

(3)目标应逐一呈现,在一个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之后再呈现下一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效果的预测,它的作用在于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避免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学习目标除了具备导向作用之外还具备调控和评价功效。因此,学习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而且难度可以适当控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特点,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为了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一次只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2.自学完成习题,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发言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呈现根据某一目标编制的习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相关习题,遇到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做补充发言。在这一环节中,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替代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就可以了。当然,不同类型的知识难度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如,自然地理中的概念、原理、过程比较多,学生在自学时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增加讲授时间,人文地理知识点较为简单,可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

3.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掌握地理知识结构

学生在经历了一节课的学习后,需要在下课前5分钟停止新知识的学习,自己复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记忆下完成知识结构图。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高效地掌握该知识。当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之后,这部分的知识才能融进学生原有的知识

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方便学生更好地识记知识和完整地提取知识。

总之,基于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地理课堂是依据布鲁纳的结构

主义教学观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结合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性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并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景焕.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上一篇: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