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4 10:48:55

高效知识管理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作为客服中心的管理人员或客服代表,您一定非常清楚知识库是服务工作开展的必备工具。不过,您是否也已经意识到围绕着知识服务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您实现客服中心的高效运营?让我们先看看当前客服中心运营管理面临的几个关键挑战:

如何体现客服中心的价值?

客服中心往往是作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看待,无法产生实际的市场或财务价值,企业高层虽然口头上重视呼叫中心的存在,但因为无法衡量其具体价值而无法提升对客服中心的支撑力度。如何保持客服代表的工作稳定性?

新一代员工比起老一代员工更注重工作环境、注重个人的价值。产业扩展,带来员工的高流失率,由此导致招聘成本、培训成本高涨,服务质量下降。

如何发展新的服务模式?

客户对服务要求的提升并不仅仅限于服务质量,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服务方式,如自助保障等。客服中心需要考虑如何快速有效地部署新服务模式。如何面对新渠道所带来的挑战?

邮件、即时通信、短信、微博等新服务渠道不断产生,客服中心在充分利用不同渠道服务客户的同时,该如何保持渠道之间的信息一致性,才能避免渠道信息冲突所带来的客户困扰?

二、知识管理对运营的影响

无疑,上述的挑战有着各个方面的影响,如流程的因素、人员方面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奥妙,就是客服知识管理在客服中心的运营管理中,也可以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联想服务部门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

当联想的客户通过电话、网络享受轻松、快捷、愉快的服务时候,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到客服中心的价值,其实并不是在于给企业带来多少的新增业务收入,而是终极的客户服务体验,以及高体验所带来的客户忠诚度和客户口碑。而这些良好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知识的价值!

其次,员工高流失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业务复杂、服务场景复杂是绝大多数客服中心的真实情况,很多客服代表因为难以忍受这些压力而离开了呼叫中心行业。试想,我们是否可以为客服代表营造一个略为轻松的服务环境?除了流程优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在于知识库的设计和优化:比如让知识内容更容易发现和理解;让知识内容更加全面和精确;让知识内容融入到工作场景中而不需要时刻让客服代表靠个人绞尽脑汁去应付电话等等。

第三,新服务模式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知识支持,比如前面提到的客户自助保障查障服务能力,客户登陆网页去登记故障情况时,首先需要对自身的设备应用情况作一些基本的判断,判断得越准确,保障后续的处理就越便捷。判断需要基于完善的知识准备。

第四,当各种新的服务渠道出现的时候,如短信、微博、emall,大多数客服中心在各个渠道下建立起了独立的知识库系统,导致了各个渠道之间的信息呈现严重的不一致性。当客户分别通过两个渠道获取资讯而发现两边的信息不一致时,那种感觉确实是非常的糟糕。由此当企业采用更多新型渠道服务客户的时候,一个基本的工作是建立统一的知识平台,分别服务不同的渠道客户,并保持知识的一致性。

最终,我们可以对上述的观点作一个总结:知识管理在多个层面上,除了为客服中心的标准化服务提供支持外,更能够为客服中心的高效运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对客服知识管理的重新认识

客服中心面临的挑战要求着客服中心的运营人员需要重新看待知识在客服中心运营管理中的角色。过去,虽然我们还是会认为知识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我们并没有把知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根据近年在客服中心的研究经历,笔者对客服知识管理在客服中心运营中的角色作两个分析:

1 客户服务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服务的过程

客服中心是客户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客户向企业发起服务诉求,企业向客户提供解答和帮助。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个知识服务的过程,即企业是通过向客户转移知识来实现服务的价值。

为此,客服中心必须成为一个丰富的、合格的知识体才能够胜任桥梁的角色。可以说,企业服务的每个方面,都蕴含着知识在其中,如客户故障申报,需要对客户的故障进行描述、判断、分类、转移,每一个工作环节,越丰富的知识,意味着越好的服务质量。

2 客服中心为客户、员工和服务渠道提供的服务,通过知识来实现

客服中心需要向客服代表和其它服务渠道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例如:

・帮助客服代表快速地查找到相关知识

・帮助客服代表更快地掌握知识

・帮助客服代表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含义

・帮助客服代表进行知识的比较和选择

・帮助客服代表更快捷地解决问题

・帮助新型服务渠道的知识建立

・等等

四、客服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从客服中心的建立,到当前动辄上千客服代表的规模化运营,客服知识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知识库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客服中心已经建立起了专门的知识库,用来存放有关的知识文件,不过这个时候的知识库还是一个简单形态的知识库,在内容的丰富性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包括:

・以附件方式或静态网页方式保存知识;

・知识库的内容仅包含常规性的知识;

・有分类但维度单一;

・不支持搜索功能或仅仅支持关键字搜索;

・知识库附属于客服系统,只为服务座席开放权限;

・没有知识的修订记录、版本管理。

目前还有很多客服中心的知识库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知识库高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知识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渠道的知识平台,客户服务代表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知识库,并具备了诸多知识交互,大家可以对知识进行评价和修订。高级阶段的知识库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跨渠道统一平台

・语义搜索的应用

・知识交互性能力

・知识标签和知识关联性应用

・知识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大大增强

・等等第三阶段:知识深化应用阶段

这个阶段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客服中心的核心能力,知识贯穿在客户服务运营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新产品的,新员工的上岗,还是新服务模式的创建,知识都成为关键的要素来实现E述的目标。知识深化应用阶段的特征包括:

・知识管理贯穿了客服中心服务管理、员工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成为关键要素

・客服中心成为一个知识型机构

・按照国际通用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内在化管理

・全员参与

・知识的客户化应用

・等等

五、客服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今年,随着客服中心对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视,知识管理呈现出几个显著的发展特征。根据对国内外客户服务管理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趋势,具体如下:

・智能化:

知识处理的智能化正随着中文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在客服知识管理中开始得到重视和应用。过去知识的发现只能通过预设的“关键字”来完成,而现在全文搜索技术、参数搜索技术、知识聚类技术、知识关联技术、语义分析技术等开始为客服中心的知识管理提供帮助。智能化的手段不仅帮助客服代表快速获得相应的知识,也直接用于客户的对话沟通,通过理解客户的语言而推荐相关的答案给客户。目前联通、中国移动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为客户提供知识服务。

・客户化:

服务知识不仅被用于内部人员,也开始为客户直接提供服务,比如中国电信建立了客户版知识库,采用客户化的语言,给客户提供支持,实现服务分流,降低服务成本。知识的客户化,即包括客户直接通过电子渠道获得知识,也包括知识语言的客户化。

・傻瓜化:

员工流动性以及知识的复杂性,导致了知识应用的一个新趋势,就是知识的傻瓜化。通过知识脚本的处理和引导式场景的建立,帮助客服代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并在工作中顺利地使用各种知识,避免需要大量的记忆才能掌握客户的不同服务要求。比如香港1823市民热线的知识服务,就遵循了上述的方式,使得一个高中学历的客服代表可以在短短日期的培训后就能够胜任客服代表的工作。

・场景化:

过去我们大多数的知识是通过目录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的问题是知识点太多,难以形成记忆和查找。为此部分客服中心开始通过服务场景的建立,帮助客服代表依据不同的服务场景快速获得知识支持。

・客户及全员参与:

知识管理的工作不仅仅限于专职的知识管理员,而是跟使用者有密切的关系。为此,一方面客户可以参与到知识的提供者行列,如帮助去回答其它客户的提问;另一方面客服代表在工作中会产生各种新知识的需求,如某个客户一个独特性的解答,通过客服代表对该知识的整理和分享,可以让每个客服代表参与到知识产生和知识质量优化的过程。

・多渠道融合:

各个渠道分别建立知识库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统一的跨渠道知识平台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多个领域开始得到实施。多渠道知识融合的难处是在面向不同渠道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展现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

・前后台知识耦合:

客服中心是企业的前台,网络部门、IT部门是企业的后台,客服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台,并与后台的诸多工作有紧密的联系。如客户投诉的处理,投诉的最终处理往往会跟后台部门有密切的关系,为此客户投诉相关的知识既需要应用在前台部门,也需要应用在后台部门,以实现两个部门之间更为顺畅的工作合作。

六、优化和实施客服知识管理的建议

为了实现知识管理在客服中心高效运营目标的价值,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管理团队是基本的保证,尤其是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客服中心是否能够最终发挥出知识管理的价值,取决于知识管理团队的努力。具体如下:

首先,客服中心需要对知识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并进行客服知识管理的规划工作,即分析中心当前的知识应用现状水平,找出知识管理提升的要点,并按照时间和投入资源因素做好整体的规划性工作;

第二,充实当前的知识管理团队并给予足够的培训和技能训练,使之能够胜任客服知识管理的工作;

第三,建立知识管理的评价性指标,如知识的准确率、知识打开的速度等,用以评估知识管理的实际效果,这些指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客服中心的主管更快地认识到知识管理实质上会产生多大的效果;

第四,与技术部门合作,升级或改造现有的知识库系统,按照新型知识管理模式去搭建客服知识管理平台;

第五,与业务部门和后台部门合作,在推出新渠道、新服务以及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的价值并实现统一的知识管理。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管理系统

一、前言

在我国文化和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社会已经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科技信息资源集合地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其在知识信息上的管理水平,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为更好的给在校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图书的借阅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开始选择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之中。

二、简析高校图书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对各种知识资源信息的统计和整理,为高校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便捷的知识信息汲取服务,是我国现今社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工作的最终服务宗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乃至社会图书知识信息储备的集中场所,对在校学生和在职授课教师对知识的有效汲取和学习、以及其整体知识素养的有效提升上,都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1]。

在高科技信息底只处理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显性知识与隐藏信息知识内容之间的合理转化。在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下产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有效集合了对信息进行汲取、储备、资源共享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知识综合应用等方面的主要功能。从硬件设备和软件组成两个方面工作配合下构建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在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对于相关图书知识信息的高效利用。站在宏观的管理角度,实现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最终提升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高效率的管理互动水平。最大限度的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图书知识信息的同步更新。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过程之中的应用,要严格遵循以管理为主要、以知识内容为工作核心的管理理念。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校生在综合文化素质上的培养,已经成为了评价其在人才市场上综合竞争实力的主要参考依据。如何才能更好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之中,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整理分类知识信息,建立数据库管理方式

合理、高效的知识采集工作,是能够保证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应用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前提保障。高校在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类别复杂多样,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和老师在知识内容上的汲取需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信息收集工作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信息范围广、类目多。相关信息收集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储备数据库,通过高科技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实现知识信息的有序化管理[2]。

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库管理方式,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以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作为最终信息技术支持的知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能够让高校在校学生和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求的知识内容。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方式,无论是在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是在管理工作展开的质量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强化信息资源搜集力度,实现知识类型转化

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种类中,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将相应的知识信息分为显性信息知识和潜在隐藏的信息知识。实现潜在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是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将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应用在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工作过程中,以高科技信息数字化处理手段作为信息管理的最终技术支持,实现知识信息的系统化搜集。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变化发展需要,最终实现知识类型的有效转化,满足在校学生和教师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对其资源信息收集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在对相关知识信息成果转变成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方面,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3]。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将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应用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是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带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是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发展上的一大进步。这一知识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将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将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原.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6):72-75.

[2]崔红花.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对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J].现代交际,2015(12):83+82.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图书馆管理 理论 模式 办法

知识管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知识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用以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创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图书馆内部员工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更加具有效力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类、信息与活动进行高效的结合,实现知识更大程度上的共享。图书馆是实现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图书馆的管理中,对于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所进行的各项管理,主要包括了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加工、存储以及应用和广播等过程中的管理;广义上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了对与知识相关的多种资源以及无形资产所进行的管理,这其中涉及到了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以及相关的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全过程化的管理工作。图书馆知识管理更大程度上是广义上的知识管理,包括了对工作内容进行的知识管理,也包含组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对工作内容的知识管理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之内,目的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对组织管理工作的知识管理是在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之内,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以及具体措施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管理具体是指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合与使用,发挥图书馆以及内部藏书的最佳效率,是达成图书馆的建馆目标和图书馆任务的具体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科学的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及内部藏书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及使用,提升现代化的图书馆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功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表现在理论基础、管理对象以及管理侧重点等方面,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以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以工作人员、图书资料、文献信息等为主要的管理对象,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除了以上内容,还包括了组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等,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也要从图书馆知识管理涉及到的所有内容入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按照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各项工作之间的依赖程度等,将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事物模式、集成模式、专家模式以及协作模式四大类创新管理模式的划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事物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的规范化,强调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通过对核心业务知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来确保与核心业务有关的运营活动的持续稳定的开展。知识管理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强调整体上的最优,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采用业务集成方式形成图书馆管理中的运行规则以及行动标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重视从专业化的各项工作中获得核心业务的发展动力,强调图书馆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来吸引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才,鼓励专业性的知识人才广泛的开展价值增值以及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附加值的管理活动,通过图书馆所具有的知识资本的内部高效运营,来培养更加适合于落实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要求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的考量多种知识领域,充分的调动各个方面储备的知识,来解决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中的各种错综负责的问题,强调管理工作开展中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建立,以及共同超越理念的培养,重视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个人以及集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创新首先是对传统的目标管理的摒弃,虽然在图书馆管理采用的传统的目标管理中,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有了总目标,但各个部门之间的分目标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对目标管理的相关弊端进行改进或扬弃,有利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图书馆管理之前所采用的传统的目标管理办法,提倡管理工作开展中高效的应用和落实授权理论、激励理论以及自我控制理论等,鼓励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所有人员主动的参与到评价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等全过程中,但员工的主观性、能动性、自觉性等并没有得到最佳的体现,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的贡献并不明显。

引入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科学的开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将信息用户、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等进行高效结合,针对图书馆服务群体的用户结构、群体数量以及比例、阅读倾向、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和频率等,进行广泛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对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层次、满意程度以及发展变化等用户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和充分的利用,建立起科学有序的用户信息的反馈渠道,以及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以此来客观准确的进行图书馆运行服务工作的状态和效率的分析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改进确立明确的方向,扩大图书馆知识服务及信息服务的范畴。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创新还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从服务的内容上强调知识性。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在践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就服务内容的深度要注意知识内涵的扩充,广泛的开展知识的发现与知识的挖掘,使图书馆以及管理人员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信息得到系统化、深入化以及综合化的提升和发展,形成自身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再生知识,实现图书馆整体性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以及增值化发展;在运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内容广度上的扩充,管理人员要扩充相关问题以及管理知识的涵盖面,强调对图书馆现有的多种实体资源以及网上的虚拟资源、知识导航系统等的高效利用,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的使用者提供知识面更为广阔的知识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等。

三、总结

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图书馆相关工作者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的管理经验以及应变对策,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效益,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价值和知识价值,这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以及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洪敏.知识信息化管理在图书馆创新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 2012(01)

[2]张艾白.试论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图书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3]王红.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5)

[4]薛亚林.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信息竞争力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释知识管理和信息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管理的思想从编码企业知识、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知识库和培养知识员工方面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4]杨世清: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5]杨雪晶王萃: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关系[J].现代情报,2005(2)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管道 团队 知识管理 团队知识管理

石油管道设计团队知识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为石油管道工程设计人员营造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共享环境,让他们在挖掘与积累知识的同时,将知识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工作强度,增强设计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团队凝聚力、竞争力以及创新力,这对于石油管道工程设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团队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1.团队知识管理界定

团队属于基层组织,它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及个人知识管理不一样。企业知识管理主要将企业知识作为核心进行管理,它的任务主要是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企业各知识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依靠的知识收集、传播、创新等环节较为重视,以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人需求知识收集、储存、分类以及利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将个人素养与竞争力不断提高。而团队知识管理所强调的是怎样将团队成员个人知识所产生的“1+1大于2”的效应全面的发挥,从而推动个人知识朝着团队知识上不断迈进,团队知识可以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从而提升团队凝聚力、快速应变力以及竞争力。

2.团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由于知识自身具有外部性,使得知识能够实现低成本共享,而知识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高、分配不确定性特征,可见,这是知识管理过程中迫切要处理 的一对矛盾。同时,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长期性以及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两者间成为了另一对矛盾。为了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以及回收投资,知识拥有者必定会垄断所拥有的知识,而这和知识只能通过大范围 的共享方可将其自身效益全面发挥间产生了冲突。为了有效处理上述所述矛盾,不仅要积极的营造知识共享文化,还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创新、共享、应用知识兴趣。

二、石油管道设计团队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石油管道设计业所经营的核心业务是从事距离较长的输送石油及天燃气管道工程和配套设施、设计、咨询、储备库勘察、项目管理等工作,并且也从事着一部分城市规划、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工作。石油管道工程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和国家的能源命脉有着紧密的联系,工程量较大,投资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注重加强团队管理体系建设。

1.石油管道设计团队实际需求

首先,构建高效的沟通渠道;设计团队内部各专业间、协同工作各团队间应积极的构建良好的知识管理平台,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团队成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某一通讯手段及时的和团队中其他成员间保持顺畅的联系,从而将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其次,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随着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相关知识的挖掘与传播以及工作经验教训的积累与搜集,将之前隐性的知识逐渐的转变为了显性知识,在合适的时间里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有需求的人,从而避免为了搜寻一条信息而反复的搜索,节省了时间。另外,构建团队知识文化;设计团队成员工作流动性较大,并且经常出差,那么,怎样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确保彼此间的良好沟通,不会因为某人的工作变动而影响到设计团队的整体工作,这不仅是团队工作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还是团队知识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目标之一。

2.石油管道设计市场实际需求

首先,构建一套规范化并和国际接轨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知识管理手段及时的收集、跟踪最新的设计信息,加强团队与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尤其要做好知识创新与知识发现工作。其次,构建设计团队知识链;应在知识管理平台与业主、供应商和同行业设计单位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互惠互利,以实现双赢,力争为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实施EPC管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当前,应积极的培养一批熟知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设计管理人才队伍,在知识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给他们补充一定的给养,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商场中站稳脚跟。

3.设计团队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由于外界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和绩效评价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模糊性,导致设计团队绩效呈现出了模糊性。为了确保绩效评价与实际情况相符,在评价设计团队绩效过程中,应对上述存在的不确定的模糊因素加以全面的考虑。从相关研究与调查中发现,模糊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高效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两者间有机的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任务是对AHP模型中定性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处理,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化,从而对数量化进行统一的处理。笔者认为,石油管道设计团队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较为合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应积极的构建一套完善的石油管道设计团队知识管理体系,并且不断的实践,只有这样,团队知识管理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推动完善的、系统性的石油管道设计团队知识管理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婷婷.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辨证分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2期,2007年4月.

[2]徐向艺等.企业知识管理.第l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 流程再造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对于企业、组织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之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政务相继成为各级政府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政府是信息最大的拥有着和使用者,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在处理由知识经济所引起的挑战时,知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公共部门而言,知识在竞争中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单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很难保持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将知识管理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高效政府的建设。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 (如图1)。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流程应用于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如图2表示:

4结语

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性资源之一,知识的沉淀和管理是每个企业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电子政务作为政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与高新技术应用较多的复杂工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电子政务流程高效运行的核心。因此,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流程的集成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必然趋势。将知识管理流程引入到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改变我国政府过去以任务分工和计划控制为核心的流程设计理念,简化行政程序,压缩政府层级,实现流程的跨部门化和集约化管理,为民众提供便捷和实惠的服务。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我国政府系统存在很多职能不清、机构臃肿以及运行低效的深层次的矛盾和缺陷,使得在政府流程再造中所要进行的流程梳理工作十分混乱,造成了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实在困境。此外,经过重新整合改造后的业务流程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保障,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予以监督。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1.1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模型

知识管理导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的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多个层面,导入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组织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以知识管理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创新和共享的文化为引领,以人为中心、流程为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将人、流程、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协同组织内外环境和知识管理各个要素,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以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过程。结合《知识管理框架》定义的过程模型,围绕战略管理过程框架,考虑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要素。

1.2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

知识管理战略的提出是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样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背景和环境中进行,内外环境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各种要素的协作是战略实施成功的核心;以共同愿景把组织成员凝聚起来,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使命,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以顾客为导向,增强组织获取、创造与运用满足顾客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多样性需求的顾客,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1.2.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P)

在领导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情境下,知识管理战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但是为了将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目标有机结合,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必须对知识管理现

状进行诊断。没有对组织内外知识状况的全面了解,知识管理蓝图的构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策划建立就失去了基础,为知识管理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知识管理现状诊断是制定和未来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价值。组织要制定严格的计划,科学系统地评价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状况,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确认组织拥有什么知识;辨别为了支持组织生产目标需要什么知识,这些知识被哪个部门、团队或个人使用,这些知识在组织内是否可以获得,在哪里可以获取、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分析存在的知识缺口和瓶颈,以便于尽早规划、选择融知途径,事先进行知识储备,填补知识缺口,解决瓶颈问题,为知识管理规划和制定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建立适合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战略性决策支持。

(2)依据知识管理现状诊断的结果建立知识目录、绘制知识地图、描绘支持组织和个人活动的知识,即确定出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节点和环节。

(3)将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与组织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合理化变革,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与支持战略的组织资源要素有效协同。

(4)对知识管理需求的技术进行分析,进行相应的规划。

(5)选择与组织业务战略、知识需求和未来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适合组织实际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设计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从而完成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1.2.2知识管理战略实施(D)

围绕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组织范围内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组织确定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领导、员工特别是领导的接受程度如何;组织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是否具备;需要变革的组织结构和改造的组织流程能否与知识管理实践有机配合;组织的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知识管理战略的推行;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资源要素协同起来形成整体优势支持知识管理战略实践。必要时组织还要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协同组织资源要素。如果知识管理战略通过风险评估,或者经一定的调整或修正后,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制定知识管理实施计划,并最好在组织内选择战略实施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广知识管理战略。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过程要统筹规划、按步实施、实时监控,让知识管理战略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防止偏离。

1.2.3知识管理战略评估(C)

知识管理导入后必须实施评估才能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考核和反馈,才能发现问题、差异和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知识管理战略的正确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评估包括三个重要内容:

(1)知识管理系统采纳情况的评估。知识管理系统采纳的过程是从最初组织意识到有用、到组织高层管理者决定使用,再到系统应用到组织中所引起的调整,最终被接受成为组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采纳评估就是要评估系统是否被组织员工全部接受,并普遍应用以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的难点所在。绩效评估可以引导管理者和员工,使个人努力目标和组织目标趋向一致,达到行动与目标一致化;有利于管理者监控知识管理的成效,帮助组织引导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共享,促进知识扩散、加速知识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3)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估。这是对组织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衡量知识管理实践是否使组织从最初的漠视、抵触知识交流以及缺乏知识管理意识提升到自觉应用知识管理思想、知识共享已经成为日常行为,并通过成员间知识协同,在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创造价值。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提升意味着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增长,可以让组织感受到知识管理带来的好处,肯定知识管理战略,为知识管理提供持续的动力。

1.2.4知识管理持续改进(A)

知识管理战略的评估是为了改进,评估可以反映组织过去做得如何,可以告诉管理者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哪些是应该改进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暗示管理者之后的努力方向。根据是否实现管理的战略目标,评估结果分为成功、失败和未解决的。成功的经验要总结推广;失败的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以制定改进方案,围绕改进方案对不适应知识管理系统的成员进行培训,从多方面、多角度实施改进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以完成组织使命,实现组织愿景和知识管理战略目标,让知识管理战略得以成功推行,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成功变革。

2、基于要素协同的知识管理的导入

1965年H•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协同的概念,协同能使各个要素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运作。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由人力资源、流程、组织结构、文化、技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协作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是提高组织适应性、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导入作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需要综合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外部同所处的环境一体化,内部各资源要素协同一体化、行动一致化,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成功导入知识管理。

2.1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知识管理导入支撑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加剧,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使企业始终处于不可预料的动态变化中,组织的核心要素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人力,提高要素间的协同效率、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环境是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内部环境中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整个价值链综合能力的竞争,知识管理的实施同样受到来自价值链合作伙伴(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顾客)、政府、其他社会机构以及竞争者等形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价值链合作伙伴间都有明细的知识分工,通过价值链成员间利用各自的知识进行共享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利用价值链上成员间的知识协同来提升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要以健康、和谐的内外环境为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宽松、灵活、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为依托,以人为本,以流程提升为关键,以形成知识自由流动、激发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热情的文化氛围为核心,通过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支撑环境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2.2导入知识管理的要素协同分析

2.2.1人力协同

人力资源既是组织中最具能动性、主导性和异质性的必要资源要素,又是管理方式变革的主体与推动者;同时,知识对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存性,尤其是隐性知识更是以人为载体,知识共享、运用和创新的实现以人为基础。因此,知识管理实践面向的核心对象是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与知识、知识与创造过程协同起来。把各个员工头脑中零散的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打破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交流沟通的屏障,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协同和知识互补;不同人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增加员工的知识存量和发展的机会,使外部学习变为内部学习,实现人力资本的扩散、共享、互补、强化和创新,提高学习的经验-成本曲线效应。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协同变革直接影响知识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内人与人无障碍地交流,知识按需自由流动,知识分工明确和知识协同高效的非正式知识网络形成。在这张知识网中,人员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念,共享同样的技术和资源,这将极大激发员工的热情,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管理活动中来,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将更为突出。

2.2.2流程协同

企业流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简称BPM)包含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改善和业务流程重组三个层面。我国大多企业已经经历了规范化流程阶段,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部分实现了流程电子化,甚至有些优秀的企业正向更高的知识化流程阶段发展。知识化流程的核心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有了知识化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才有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三个流程的每个流程中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利用知识管理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确保知识在流程中被聚集、被更新、被贡献以及被使用,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平滑链接,增强各个流程的协调性,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最终通过流程化的运作将企业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整体最大,实现协同效应。

2.2.3组织协同

有效地实施组织战略的关键是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以使其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当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时,传统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的刚性组织结构严重地阻碍了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共享,抹杀和抑制了知识创新能力,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障碍。组织要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后需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即建立起可以引导知识创造和传播,以知识为基础的,更具弹性、扁平化、网络化,更具参与性、开放性、无边界的组织结构,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动态的环境变化,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知识交流途径,促进组织知识信息全方位沟通并能激励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组织内跨部门的协同和交互联系,激活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隐性知识,以完善组织知识结构、协调知识分布、增加知识存量。所以说,组织的知识—结构—战略处于动态的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中,管理者的战略观念需要转移到适应、调整和变革上来,梳理和调整组织内部结构,使组织结构富有活力,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协同才是组织知识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2.2.4文化协同

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的根本要旨是建立一种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组织文化是一种嵌入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信念和规范,引导着组织成员的思维倾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会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产生指示性作用,影响着员工对待知识的态度,选择共享还是抗拒。同时,任何战略的实施需要营造一种激励、奉献、合作、创新的文化,从而激励员工对战略的内在精神,激发变革的共同价值观,而非强制执行。然而,组织文化具有刚性、惯性和持续性,当组织战略变化时,不合时宜的组织文化不能支持战略实践活动,组织战略要求组织文化与之相适应和协调。因此,重塑组织文化,培育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组织文化,实现组织战略与组织文化的协同是知识管理战略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利用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强大的凝聚作用把员工统一到组织战略愿景和目标上,协调员工之间的冲突,实现顺利合作,让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战略。

2.2.5技术协同

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人们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而是知识,强化了人们的知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让准确快速地归纳、提炼和交付知识成为可能,网络通信技术让跨部门、跨组织、跨区域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利用成为可能。然而要想激活知识在组织内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传播、扩散、应用和创新,必须对信息时代技术各异、标准不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增强分散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打破阻碍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技术壁垒,搭建一个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实现知识高效便捷地存储、管理、更新和检索,实现无障碍的知识发现、交流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增强管理系统之间的交互能力,充分发挥若干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协同应用。

3、结束语

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组织背景和环境中进行,内外环境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各种要素的协同和良好的过程控制是成功的保障。本文在充分考虑影响知识管理导入要素的基础上,秉承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围绕《知识管理框架》中定义的过程模型,形成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导入模型,关注知识管理导入过程中的要素协同性问题,以期知识管理模式能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运作。但是,目前理论界对知识管理导入过程和要素之间的协同性研究还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如还没有对要素间的协同方式、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信息竞争力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释知识管理和信息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管理的思想从编码企业知识、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知识库和培养知识员工方面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4]杨世清: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5]杨雪晶王萃: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关系[J].现代情报,2005(2)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务流程再造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对于企业、组织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之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政务相继成为各级政府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政府是信息最大的拥有着和使用者,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在处理由知识经济所引起的挑战时,知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公共部门而言,知识在竞争中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单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很难保持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将知识管理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高效政府的建设。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如图1)。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超级秘书网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流程应用于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如图2表示:

4结语

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性资源之一,知识的沉淀和管理是每个企业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电子政务作为政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与高新技术应用较多的复杂工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电子政务流程高效运行的核心。因此,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流程的集成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必然趋势。将知识管理流程引入到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改变我国政府过去以任务分工和计划控制为核心的流程设计理念,简化行政程序,压缩政府层级,实现流程的跨部门化和集约化管理,为民众提供便捷和实惠的服务。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我国政府系统存在很多职能不清、机构臃肿以及运行低效的深层次的矛盾和缺陷,使得在政府流程再造中所要进行的流程梳理工作十分混乱,造成了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实在困境。此外,经过重新整合改造后的业务流程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保障,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予以监督。

上一篇:高效养猪技术范文 下一篇:产科护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