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4 06:28:07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机制 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学校学术殿堂的心脏,这一颗心脏的健康跳动是靠全体图书馆馆员来维系的。而馆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图书馆是作为教学科研辅助部门,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从而造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不能按照图书馆的实际工作需要得到合理的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提高馆员素质提出了三点具体措施。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工作宗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最终是离不开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服务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有一批具备专业知识性强、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图书馆作为解决校内教职工家属及子女的就业场所,学历偏低,专业五花八门;政策、条例及考核措施也侧重于行政干部及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除了出勤率作为其考核的主要标准外,并没有重视对其专业技术上的配备与要求,这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化发展进程。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根据事业发展及人员组成现状,针对性地构建一套选人、用人机制和培养考核机制[1]。

1.1 完善选拔和引进人才制度。现代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高学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更要有较深厚的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创新精神、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完美的人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对新馆员的选拔和引进,把好入口关,保证馆员的良好素质和基本质量;要积极争取校领导及人事部门的支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硕士以上青年学生到馆工作,逐步改善图书馆的学历结构;要在引进青年馆员时,制定恰当的标准对其进行考察。通过应聘资料审查、笔试、面试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以保证引进人才的良好素质,优化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

1.2 完善馆员培养机制。首先,要不断完善馆员的学历结构。对副高职以下学历未达到本科层次的馆员,鼓励并督促其提高学历层次,制定学习培养计划;对“半路出家”的馆员,对其进行脱产进修的继续培训教育,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学历层次不达标的馆员,鼓励其自学成材,或参加在职函授、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学历学位学习;对有条件的馆员派送深造,或到外单位取经学习,或送到国外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管理和服务技能,为我所用[2]。其次,要设计各种培训表格。比如设计《图书馆员培训记录表》、《图书馆员外出培训申请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申报表》、《图书馆员参加学术会议申请表》、《图书馆员培训考核表》等表格[3]。第三,制订培训实施计划。其内容应包括:①培训目标: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全馆员工的专业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图书馆要每学期或每年确立培训目标。②培训形式:馆内培训、委派培训、网上学习、学历教育、交流学习等。③培训管理:培训组织、培训考核、培训效果评估。④培训考核:严格考勤及考核办法。⑤培训记录管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培训内容、时间、考勤记录、考试成绩等[4]。

2.重视馆员“补差”培训

现在的馆员培训大多是对骨干馆员的培训,很少有针对“后进馆员”的培训。本人认为,馆员培训不应只是“培尖”,更应“补差”。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遇到一个好教师,不一定就能成就一生,但遇到一个坏教师,很可能会毁了学生一辈子。可见一个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同样,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服务态度的好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一生。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馆员培训的决策过程中,也应该重视馆员的“补差”,而不只是“培尖”。当前“补差”性质的馆员培训不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者心理上不想“培训”。做老师的谁都想教“好学生”,因为“差学生”难教,教“差生”出力不讨好。馆员培训也如此,搞“馆员补差”,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且也一时半刻见不到效果,所以组织者心理上当然是愿意“培尖”,又风光,见效又快。

二是高校图书馆“钱要用在刀忍上”。高校图书馆的培训经费都是有限的,有限的经费还是先让骨干馆员培训,因为骨干馆员培训效果好呀,回来就能用。让需要“补差”的馆员去培训,不一定迅速见效,而且又费钱。

三是“后进馆员”懒得去。这类需要补差的“后进馆员”碍于面子,本身也不想去培训,就像没有几个“差生”愿意自己去补课一样,他们“懒得去”,能不去就不去。实在要参加培训,也基本是坐着打瞌睡的那种。

了解“水桶原理”的人都知道,水桶容量的大小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将“最短的木板”补高,水桶的容量才能变大。当前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员培训也是如此,只有将“后进馆员”也“补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才能提高。

3.重视馆员学术研究

高校图书馆通过流通借阅、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形式开展服务,不断向教师提供科研新成果,使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开阔新视野、掌握新方法,使教师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信息,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因此,高校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性,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决策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3.1 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校图书馆工作需要深化,需要改革,需要创新,没有科学的探索,没有大胆的尝试,就很难得到发展。科研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总结和升华。由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使馆员清醒地认识到,要做一个合格馆员,首先就要做一个研究者,懂得进行学术研究既是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时展的需要,确信科研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科研工作中来,逐步形成内在的科研动力,做一个学术研究的有心人[6]。

3.2 制定制度,鼓励学术研究

有效的科研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高校图书馆要制定长远的科研工作计划,把科研工作纳入图书馆管理工作体系中,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为了做到规范管理,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科研工作纳入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责范围,并结合各馆实际,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干部、评优晋级、评定职称、工作考核、竞争上岗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图书馆要建立奖励机制,要对本馆的科研情况定期进行考核总结,对数量多、质量高以及对实际工作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的馆员进行表彰与物质鼓励,以提高馆员的科研积极性。

3.3 培养骨干,组建科研团队

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知识。同时,每个图书馆都有学有专长、精通业务、善于钻研、富有创新精神的馆员队伍。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在馆员中选拔出一批高学历、高素质、有责任心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科研骨干,负责拟定研究计划、确定主攻方向、通报科研信息、组织申报科研课题以及协调各研究小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使图书馆学术研究由分散无序变成有组织和有计划,集中群体智慧、联合科研,并在其周围形成合理有序的学术梯队,带动整个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走向纵深[7]。

3.4 开展交流,加强科研合作

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者交流研究思想、检阅研究业绩、研究热点问题的重要方式,馆员经常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研究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组织馆员参加图书馆及相关学科的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派出专业人员考察、进修或到其他图书馆作访问学者,了解当前本学科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这样可以不断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从而为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谷爱国.馆内培训:馆员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图书馆学刊,2003,(4):46-47

[2]罗桂娟.强化馆员培训,提高馆员综合素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7):34-36

[3][4]李春.ISO 9000质量管理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规范化开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83-84.

[5]康保国,韩起来.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研究的若干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7,(2):74-75

[6]张军亮,于成杰.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00-102

[7]续秋云.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5-126

作者简介: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生 就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5-02

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受经济发展减缓及新劳动法颁布实施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明显下降,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毕业学生、高等院校及学生家庭多方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企业或者找到企业通过试用后不被留用再度退回人才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及技能,对大学毕业生报以失望的态度,归结其原因之一是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同时学校按照传统讲授理论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了企业希望他们具备的技能,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二,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是众多提高就业率方案中一个可操作性极强且效果良好的办法。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缓解工商管理类毕业学生与社会企业供求双方脱轨的矛盾,通过对学生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可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就业技能培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加以实施,如下表: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

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5页)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3.通过就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的接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通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设计、实施、总结,对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有利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对社会行业,相应工作岗位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掌握了应聘择业技能技巧,提高就业自信及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的影响力及美誉度都有所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海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天颖,程聪.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EB/OL].www.省略,2009.1.23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探索;规律

一、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与质量提升

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生产性、技术性、操作性特征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及普及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

一般讲,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但从本质上看,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职业分布做出相应调整。新的产业和职业不断出现,对培养新生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在劳动组织结构中,非技术劳动者与技术劳动者、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非技术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逐步减少。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向高层次发展的要求。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化,带来了职业教育由中等层次向高等层次上移的发展趋势。我院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准备将高职专科提升为高职本科,本文论及的就是高职本科的办学规律。

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三方面挑战: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经过几年连续扩招,学生规模有了很大发展,整个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第二,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高职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面临着沦为二流、三流大学的困境。高职院校要生存、发展、要参与竞争,要迈向综合性技术型院校,就必须拓宽思路,大胆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这从战略高度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这些客观现实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一步指明方向。这就是以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和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把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学校内诸项工作形成有机整体。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摆脱在改革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目前,高职教育工作重心“规模超常发展”阶段已告一段落,现正进入第二个战略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做强”。“做强”,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职,如何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我院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并显见成效,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年保持100%,成为全省就业标兵单位。

二、本科高职教育发展应遵循的规律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高职专科教育提升为应用型高职本科,是一种质的飞跃。应用型本科是高职教育的较高层次,“高等性”是其定位基准,“职业性”是其鲜明特色,它既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又别于高职专科教育。与一般本科比,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征,培养的学生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创造性应用知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高职专科教育比,虽同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但人才要求不是同一规格,技术水准不是同一层次。高职专科人才侧重一线岗位的生产操作技术应用,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则能在一线岗位从事生产、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面更宽,有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潜力,有继续攻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良好基础。

高职本科教师要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走出原有专科高职教学的思维模式,树立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新理念。一要增强“本科意识”,增强动力,自我加压,自我提高。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要达到本科教学的任职要求;二要增强“应用意识”,打破传统本科教学的条条框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要有一定专业管理、技术开发和研究应用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有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能力。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实践,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专科高职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由以教学和实践为主,向教学、实践与科研并重方向转变;由立足国内、面向全国,向兼顾培养国际化人才方向转变。面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新挑战,广大教师要在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同时,大胆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本科高职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源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增强办学竞争力。

没有新目标,就没有新提升。随层次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应是一线高技能应用型工程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学历层次的高等性和职业能力复合型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生产、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决策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达到“三师化”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教师为本,这是国家教育部治理高校的一贯方针,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争共识。一个学校初创靠校长,治校靠教授,教师是支撑学校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古今中外所有高校,无不把延揽人才作为学校建设的头等大事。新办高校,务必要增强人才建设的紧迫感,一定要以求贤若渴、兼容并包的胸怀,以超常的热情,付出超常的努力,采取超常的举措抢抓人才。一要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数量快速增加,职称、能力、素质要明显提升。要重视引进硕士生、博士生和各类急需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二要在坚持专业教师“三员化”、公共课教师多面手的建设标准基础上,继续提升教师学历、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形成特色”的办学思路,本科教师要实现“三师化”,即专业教师要集“三师”于一身:是讲师能教好一门专业课,是实验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实验,是工程师,能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通过课堂练兵、实验磨练和工厂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渠道,加快“三师化”建设步伐,提升“三师化”质量;新引进的专家、教授,帮助其增强应用意识,为他们创造参加工程实践的条件,促使其由理论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转变,成为最高层次的“三师化”教师;三要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养师德、铸师魂、练师功、磨师技活动,广大教师要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四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统一到应用型本科教学平台上来。

(三)大力加强专业学科建设

专业和学科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有不同内涵的概念。专业建设是一项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教学基本建设,它是从教学角度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学科则是从学术角度,通过学科研究来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专业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学校实现跨越发展进程中,务必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学科建设为龙头,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树立专业学科建设主导意识,推进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地方院校应是当地文化的研究中心和社区发展思想库,应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源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应是当地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生力军和动力源。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要强化四个意识,即主动服务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和改革意识。广大教师要通过研究论证,改造老专业,发展新专业,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只有如此,本科高职教育才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质量竞争。一个教学质量低劣的学校或许在短时期内存在,但最终将会被历史淘汰。我们务必要增强质量意识,把“质量工程”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第一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第二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工程”“三级管理,系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的领导和管理。项目申报要关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需要,严格申报程序。第三要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项目从开题到结题,是一个改革、建设、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创造新成果,积累新经验,任何项目不能申报批准就了事;第四要严格经费管理。经费属项目所有,非同于其他荣誉性奖励。学校配套资金要保证到位,奖励惩罚要泾渭分明。实施奖励要在结题之后,视其项目建设的情况据实而定。

各级领导和管理单位,要把智慧用在对教师项目申报的指导上,把精力用在项目管理上,把心思用在改革创新上,把个人功劳镌刻在项目成果上。要建立有效机制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质量。

(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无论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对学院自身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和教学单位要增强科研意识,加强领导,按照“方向明确、团队作战、强化服务、多出精品”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一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规划,明确主攻方向,规范科研管理,在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同时,重点加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二要加强对办学定位问题,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及大学生就业、创业和“三师化”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实行经费倾斜,提供工作保障,力求催生一批既源于学校实践,又指导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科研成果;三要改变单打独斗局面,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对重点课题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发挥整体作战效应;四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五要加强科研工作队伍建设,采取自培或引进等多种办法,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六要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

(六)开展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口畅,才能进口旺”,不断加大“一把手工程”力度,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务必理清思路,改进方法,把就业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学会就业,懂得创业,学会规划职业生涯。只有如此,才能拓宽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要突出教材的校本特色。吸取现行教材精华,编写有特色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自编教材可分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三部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力戒空泛说教,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二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艰苦创业和创业教育是本科高职教育的传家宝,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创业教育不能停留在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请成功校友作报告或扶持学生创业社团活动层面,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六个结合”的创业教育新模式,第一,把创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第二,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把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为增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四,把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坚定创业信心;第五,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第六,把创业教育与实训、实习结合,培养操作技能,发挥个性优势,展现个人特长,提高创业能力。同时让学生借实习之机,了解现代劳动,体验企业文化,开拓创业思路,孕育创业心向。

三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充分利用社会人力和智慧资源,加强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彻底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一本教材,一个老师讲到底”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就业指导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融入社会,使学生的就业思想、就业定位及职场应聘对策等,与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全方位对接,为就业应聘打开绿色通道。

四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采取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人生的美好设计,既有中长期目标,也有近期目标,不仅有具体措施,且有评估,备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过程,就是职业人生的模拟过程,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情境教育课。就业指导课老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还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交流;组织全校性大赛,掀起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高潮,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促进优质就业,成功创业。

(七)实训基地要教、学、做融为一体

工厂化产品生产,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源泉,没有工厂化产品生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只是空谈。为实现教学、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一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使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本科高职一要坚持“优化中巩固,巩固中发展”方针,大力倡导校企合作,满足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需求;二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优势,建立有条件的专业大学生创业室,实行典型引路,体验创业;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施,提升档次,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四要基地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承担专业教学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实训任务;实验中心要整建制归系管理,直接为教学服务;这将有利于教、学、做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服务功能。

(八)强化教学管理

没有规范的教学管理,就没有理想的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增强管理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管理,学会向管理要质量:一是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理顺实验中心、实训基地、计算机管理中心等部门与教务处的管理关系,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教学服务功能;二是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坚持规范管理。各教学单位,也要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使整个教学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加大执行力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应用型本科教学研究,探索应用本科教学管理新经验,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水平;四是教务处和教学督导组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严格管理,严格督导,充分发挥管理与督导作用,推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水平;五是教学管理干部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善于发现新问题,不断为教学工作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教学和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张洋(1980-),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科长,助理研究员;段磊(1980-),男,湖北襄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JA104015)、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CE40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01-08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78-02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毕业后走上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特别是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逐年呈下滑趋势,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为此,笔者通过对学校理工科院系师生的调研,找出并分析了影响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何提高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剧增

首先,教师数量的增长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倍增。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必然导致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疲于应付。而学校又仅按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定工作量,指导得好坏同样对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影响了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实验仪器和经费是理工科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却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可用于毕业设计的实验仪器相对匮乏。此外,学校划拨的指导毕业设计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学生能力存在差异

毕业设计通常是一人一题,采用师生互选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而,由于学生能力存在差异,题目难易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要求、实验装备等不甚了解,盲目选题,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从而导致毕业设计无法按时完成。

3.学生就业、考研压力大

毕业生数量剧增导致就业供需失衡,1个岗位多人竞争,形势极其严峻。从每年的10月开始到第二年的5月,很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忙于投递简历、参加招聘会、竞争就业岗位。指导教师也深知学生工作未定,无法专注于毕业设计,对学生因求职而请假的要求实难拒绝。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未毕业的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1个月甚至更长,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为了避开就业压力,有的学生选择了考研,而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复试录取从每年的1月持续到5月上旬,再算上上一年的下半年复习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前途,指导教师通常都会让其集中时间精力复习备考,待研究生录取结束后,再开始毕业设计工作,这样一来,选择考研的学生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然下降。

4.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

部分学生不以为意,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1]究其原因:

(1)有的学生认为就业协议已签,毕业设计内容、成绩与将来的工作无关,从而消极对待。

(2)有的学生因为升学、找工作与毕业设计冲突,时间和精力上不能兼顾,无法全身心投入而随便应付了事。

(3)有的学生因为要毕业了,学习不求上进,部分指导教师又疏于管理、缺乏指导,使得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东拼西凑,实质内容不多。

5.毕业设计时间不足

毕业设计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始为早进入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选题、检索文献、撰写开题报告,从第八学期开始共13周时间为实质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毕业设计、计算机绘图、翻译英文文献。早进入阶段是找工作和复习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毕业设计则多以应付了事。待考试、招聘会结束,除去寒假,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第八学期的13周,再扣除学生找工作或到用人单位实习约4周、考研复试面试约2-3周,大部分学生实际从事毕业设计的时间在9-10周。然而,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制定了较高标准,这在短短数周内是无法达到的,也就导致学生采用抄袭、剽窃、雇人等方法来完成毕业设计。

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毕业设计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教师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填写任务书,学生选题、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并答辩。中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主要设计及实验工作。后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结果分析及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这三个阶段只有师生之间密切交流,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前期对所选题目理解不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认识不够,研究思路混乱,开题流于形式;中期设计计算不合理,实验操作不规范,得到的数据可靠性低;后期不会分析所得数据,所得结论模糊,撰写毕业设计格式不规范,逻辑性差等。

7.毕业设计管理不到位

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严格、不规范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2]

(1)命题来源单一,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拟定。

(2)命题缺乏统一规范及审核,导致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工作量差异大。

(3)毕业设计检查缺乏过程监控,只是由学校组织的专家在期中教学检查的同时随机抽查。由于被抽查学生数量少,专家组又有专业差异,本应对毕业设计内容的检查也就转为对格式规范的检查。

(4)成绩评定流于形式。毕业设计总成绩由评阅成绩(60%)和答辩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评阅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成绩(30%)和评阅教师评阅成绩(30%)两部分组成。按照学校要求,评阅成绩、答辩成绩应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学校又要求高就业率,教师不希望学生由于毕业设计总成绩不合格而无法参加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因此,指导教师给定评阅成绩时主观性较强;评阅教师考虑到自己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别的教师手中评阅,又碍于同事关系,给定评阅成绩时缺乏客观性;答辩成绩给定过于宽松,对要求不达标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态度。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外,还需培养一批质量意识强、认真负责、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品德情操高尚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应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加大毕业设计经费支持力度。

学校还可以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减轻教学资源压力。一方面,以企业、科研院所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学校节省一定的毕业设计经费;另一方面,将企业技术人员聘为指导教师,发挥企业设备优势,弥补学校师资力量和实验仪器的不足。

2.因材施教,命题结合学生实际

命题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参考学生意愿,因人而定。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而言,命题可选择与所应聘单位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型课题,为学生的就业和应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命题可选择理论研究型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并培养科研技能、科研习惯及科研态度。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毕业设计。

3.建立健全教师、学生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使教师、学生都认识到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严肃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作为指导教师,应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认真为学生答疑解惑,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积极研究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途径。作为学生,应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竭尽全力完成不同阶段的设计任务。未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不能擅自离校外出或提前到用人单位“上班”。为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不达标,就业、攻读研究生均实行“一票否决”。对于教师,认真负责、全心投入指导毕业设计工作,深受学生好评者,应给予教学工作量额外的奖励;漫不经心、敷衍塞责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或行政处罚。

4.合理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为了弥补毕业设计时间的不足,在不影响课程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使毕业设计时间弹性化。教师提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早进入阶段提前到第六学期末,学生利用暑假从事选题、文献检索、撰写开题报告,充分考虑题目的内容和方向,减少选题的盲目性。第七学期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而大型招聘会多在11月,教师可在9-10月间安排一些初步实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第八学期,教师则指导学生进一步再做研究实验,并撰写毕业设计,完成答辩。这样一来,学生在毕业设计、找工作、考研复习上就能合理分配时间。

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教师无法对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和指导的直接原因。在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题组的定期讨论和中期答辩。课题组定期讨论可以每两周一次,固定时间地点,每位学生必须汇报近期毕业设计工作进展,及早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保证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中期答辩由答辩组组织,替代中期检查,每位学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PPT)汇报毕业设计中期工作。通过答辩,师生共同查找毕业设计中的优缺点,为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6.实施全过程管理,科学成绩评价标准

要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必须采取规范化、过程化的毕业设计管理新模式。[3]建立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将资格审查、出题审题、选题、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提交、评阅及答辩申请等环节均在网上进行。各环节相辅相成,对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此外,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标准,将毕业设计总成绩调整为评阅成绩占50%和答辩成绩占50%。评阅成绩中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25%,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占25%,且评阅教师采用匿名评阅。答辩成绩中开题答辩成绩占10%、中期答辩成绩占10%、最终答辩成绩占30%,最终答辩采取公开答辩、匿名评分的方式。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对学校理工科院系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革措施,对提高和保障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玉利,左敦稳,李军.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10):70-71.

[2]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145.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学校地处广东省粤西地区湛江市,远离珠三角设计中心地带,设计服务相对缺乏。地方经济支柱行业除了水产养殖及加工传统优势之外,形成了以电饭煲为主体的小家电生产基地,据统计,全国90%的电饭煲是在湛江生产。与强大的生产数量相比,设计能力远远落后,缺少自己的品牌,多数为贴牌生产。对自主设计的需求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2现行毕业指导方法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1)毕业设计选题时间仓促,整体设计时间短,设计环节不能保证充分实施。工业设计程序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且指导要及时。现在各高校一般从每年1月份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到6月初答辩,期间有寒假,而且这段时间也是本科毕业生频繁准备各类应聘会应聘考试的阶段,所以整个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最多3个月,要高质量完成从市场调研,初步方案制定,深入设计,模型制作,文件编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的工作是很困难的。对于毕业设计完成时间不充分,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办法解决。第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4个工作室,有相当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跟随指导教师从事一些基本的科研工作,产生了默契和设计的方向性,可以利用这个有力的条件,提前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这也促进选用实际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三年级下学期(第六学期末)安排学年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一个月时间,由全体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实质上是毕业设计的一次“预演”。题目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商榷制定,题目不一定非常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家电类、家具类、卫浴产品、陶瓷制品等大的方向,在此期间,学生都在学校,与指导教师的交流能够做到及时和面对面。目的是初步检验题目的合理性与设计的规范性,针对某类产品的设计特点制定整个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如果合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深入进行;如果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为毕业设计扫清障碍,从容进行。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在第八学期初选择毕业实习单位的时候有的放矢,对毕业设计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也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实习工作不相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手段简单,措施不利。现在毕业班学生从每年2月到5月份基本上都在校外实习或参加各种招聘会,老师的指导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这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内容指导。工业设计指导的大量工作是在设计定位和深入阶段,交流的文件多以大量的手绘稿和色彩效果图为主,并加以说明。现在多是通过QQ、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交流平台师生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无法监控学生的设计具体过程和步骤,设计随意性比较大,经常导致毕业答辩前发现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而无法弥补,严重影响设计质量。另外对老师指导工作的监控措施基本上没有,很难做到有效督导。监控机制应该落实到具体指标,建立指导过程记录卡,针对设计过程应该提出具体指导次数、指导内容、指导结果等,这些内容应该有相应的支持材料支撑,这个不仅对学生,也是对老师的监控,保障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规可依,同时也保障了毕业设计的水平。这个记录卡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依据之一。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记录卡的内容大致可以定为如下。

(3)毕业设计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多年来毕业设计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取决于答辩现场的表现。由于答辩时间紧,任务重,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考核不够全面。毕业设计最终评价应该与设计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表现挂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以毕业设计指导记录卡为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它详细记录了毕业设计中重要的环节的完成时间和质量。第二,在答辩之前一周举办毕业设计展,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都参展,让老师和学生有时间对于设计成果有一个充分重新认识的过程,对于设计的原创性也是一个有效检验。第三,考核成绩要把设计结果与设计说明结合起来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实质内容合二为一,强调本科生不仅要能设计,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3结论

毕业设计是考核学生四年来教育成果及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学校而言可以总结教学计划和内容是否合理,同时也是对各门课程效果的一个检验。只有客观地反映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也只有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才能保证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向。所以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结束之后,应该及时总结和调整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使得毕业设计工作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正确认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由于当前评价大学教师整体水平或素质高低的标准或导向偏颇,即上级部门对大学的评价,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偏重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和SCI等收录的论文数、成果鉴定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降。而他们的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讲台上难觅名教授身影,这在大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学生抱怨:名师哪里去了?学生呐喊:不管你教师偏重教学还是科研,最起码要把课上好!为什么出现偏重科研荒芜教学这一现象?究其深层原因,这一现象主要是对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的认识错误和评价偏颇所致。一论及“学术”,往往指的就是参加科研与、专著,科研成果日益被公认为衡量一所大学的学术地位、评价一名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指标,并不认为高质量的教学也是学术水平的体现。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

学术水平指的是对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所达到的高度。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专业性的,是通过教师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的。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应是教师在本学科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等职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和应用的能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活动主要是从事专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大学功能的扩展,教师的职业活动也相应地扩展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主要方面,大学教师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开始涉足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大学教师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逐渐习惯于在本专业学科的科学研究领域内谈论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其在从事的主要职业活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其实教学也需要发现、综合和应用,更需要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教学学术水平作为评价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应有之义被忽视甚至被遗忘。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波伊尔指出,必须对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内涵创造性地重新考虑,他认为教学不仅是本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是一个教学相长、改造和扩展知识的创造性过程。他认为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包括四个各不相同而互相重叠的领域:发现的学术水平――接近于过去所说的科研;综合的学术水平――在学科间建立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应用的学术水平――不仅指科研成果的应用,而且包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的学术水平――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启文明,教育并激励未来的学者。

根据我国大学教师从事的职业活动,其学术水平一方面表现为从事专门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综合和应用的能力,称为教学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从事专门学科的研究、综合和应用的能力,称为学科的学术水平。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对教学的偏见,赋予教学与科研同等的学术地位,在评价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时,不能偏重学科学术水平、轻视教学学术水平,甚至否认教学学术水平是学术水平的体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大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功底以及在其学科领域进行教学时,通过教学研究、合作交流、反思实践等活动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处理(强调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特别是本学科的新成果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启发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二是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它表现在教师对大学教学、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上和对自己所任教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上。三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高等学校里,不论是培养人才或教育科学研究,都要靠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大学教师团结协作十分重要。四是反思性教学实践。大学教师必须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各方面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的策略

1.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首先是引进人才把关。一方面,引进大师级教师。所谓大师级教师,包括两类:一类是学术大师,一类是教学大师,即教学专家型教师。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聘教师职业之时,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对其学科学术水平有所要求,更重要对其教学学术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吸纳学科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均比较高的人才加盟。其次,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造就一批教学大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如: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教育技术培训班等,促使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目前这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大师级教师。所以,在提升全体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同时,对于那些基础好,热爱并钻研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进行重点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教学大师。

2.利用政策导向,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如在教学岗位设置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岗位;坚持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实行两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和每年一次的授课质量奖评定制度;评选教学名师,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名师上大课制度,调整教学课时酬金发放办法,实施优师优酬;在教师评价和考核中对教学学术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职责评价和考核可分为科研、教学和服务三个方面,研究、教学和服务等项目均应等同重视,应各占三分之一或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方向给予一定弹性范围;教学方面“学生教学评价问卷调查”、“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之绩效”、“指导大学生论文人数”、“教材研发”等可作为重要指标,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不能只看课时数,要重点关注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学校在先进和劳模等表彰中应充分体现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充分肯定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使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

3.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及其辅助设施。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须有一定的教学设施作为物质条件,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作用显著,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共享教育资源。所以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都要重点建设,还有一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改革也需有相当多的经费投入。在实现教学工作重心转移过程中,要加大投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要切实把教学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力度。

4.推行课程行动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除了靠教学和教育经验的积累外,更要依靠科学研究,教师只有开展教学、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才有可能将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和教育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改变只凭经验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状况,真正做到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教育质量。现在盛行的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形式。课程行动研究是由课程教学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自己对课程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省研究。课程行动研究从根本上使日常的教学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改变了教师的身份和活动状态,增强了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教学与有效以及教学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5.充分有效发挥教研室的重要作用。教研室是高等学校按学科、专业设置的基层教学和研究性组织,直接面对学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教研室工作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教研室工作的状况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学校和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明确教研室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教研室在高校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将教研室工作列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经常性日常工作,形成上下重视,各部门积极支持的良好氛围与环境。首先建立健全教研室管理制度,明确室主任的职责与权力,待遇与责任,教研室的活动范围、内容和方式等都明确规定,以便顺利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第二、选好一个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应是本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作为领头羊的教研室主任,最起码能带领大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人才济济、成果丰硕、教学优异、拥有实力的教研室无疑就是一个学术创新团队,充分认识老教师对教学科研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调动和发挥老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2、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使教研室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个持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能够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工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创新。3、加强教学文件和资料建设。教学资料的建设与归档是专业教研室最基础的工作,是各个教学环节执行的重要依据,包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纲及指导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实验室建设规划、人才培养。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新千年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辅助设计的新动漫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级各类院校快速建设动漫专业,并促使其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教育,也是一窝蜂地迅速上马建设动漫专业。这种专业的快餐式建设,虽然直接导致动漫专业毕业生成规模、大批量的输送给社会,但与市场对高质量动漫人才刚性需求严重脱节。[1]而人才匮乏也影响了动漫产业的发展,各地动漫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没有得到扩大与增加,大多动漫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反映出当下高校动漫专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专业建设的好坏,关键是师资,因此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动漫专业的内涵建设。 二、当前高职动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引进师资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由于一流高等院校优秀的动漫专业可提供给高职院校作为师资的毕业生非常有限,社会上少数优秀专业人才又极少愿意担任教师。[3]这为高职动漫专业引进优秀师资带来了困难和问题。又因为大多高职院校对动漫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对动漫师资状况不甚了解,因此引进师资时,存在盲目性。例如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没有对动漫的内涵作研究,对自身动漫专业建设的条件也不作分析,不研究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道听途说动漫专业热门,有很大的生源市场,因此,在引进师资时,只要与动漫沾点边的就引进来,造成师资不能上岗;有些高职院校引进动漫人才时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至于根本无法引进师资;而有些高职院校只要是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不管是成人本科、成人大专甚或非动画专业的都作为特殊人才录用。这种盲目性、高不能、低随意的引进人才方法,造成真正的专业师资不能引进,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无法得到保证。 (二)师资培养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师资培养上,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动漫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造成内部培养机制不合理,师资培养的方法也不科学。例如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某一门计算机软件就是动漫(有的高职只将FLASH软件看作是动漫,有些高职将三维动画软件当作动漫),因此仅对从事这种软件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再如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不管什么样的培训机构、也不管培训的具体内容,只要培训结果有证书,都让教师去培训,造成了一些教师拿到了很多培训证书,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专业素养。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制订动漫专业师资培养的计划,也不研究师资队伍状况,只是凭感觉让教师去培训。在培养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也是困难重重。针对动漫专业师资培养,高职院校这种无计划性、无针对性、缺乏方法、没有创新的培养方法,增加了教师的培养成本[4],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动漫专业建设的发展。 (三)高职动漫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比例存在失衡性 无论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规定还是动漫专业建设强调学生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动漫专业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5]。可现实是各高职动漫专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很低,存在严重失衡现象。高职动漫专业在应用性项目研究的能力方面亦十分薄弱,动漫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一件动漫产品出自高职动漫专业教师之手。很多高职动漫专业的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很多高职动漫专业不重视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造成教师授课只能照本宣科,影响教学质量。 三、采取科学方法引进与培养教师,加强高职动 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动漫专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培养方向、培养规模、课程体系、专业发展作深入分析与研究,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的规模与专业素质状况进行剖析,制定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一)采取内部转岗、外部聘请、公平引进的方法 充实师资队伍当动漫专业师资人数不够时,可以根据动漫专业课程需要,对其它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转岗,有计划地让他们参加到动漫专业的建设中,加强专业素养的培训。外聘专业人士授课或开设讲座是很多高职院校常开展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校际、校企间的这种人才交流合作时,可以将这些老师聘请为师资队伍的临时成员,负责指导、培养校内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现如今,引进教师一般都采取公开招聘的方法。竞聘教师参加人事部门的统一考试,然后试讲以及实践操作,学院择优录用。这种方法在引进人才方面限制了学院办学的自,但也体现出一定的公平性。这种引进教师的方法,对于高职动漫专业来说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动漫专业主要强调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培养,非专业的文化课考试,有可能会将一些动漫专业素养很高的人淘汰掉,造成所需师资流失;面试与实践等考核时,由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动漫的理解存在偏差,造成了引进的师资动漫专业素养不高。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对动漫师资的要求只狭隘地将动漫理解为会不会FLASH软件,因此在面试与试讲中,只着重了解应聘者对FLASH的掌握情况,没有涉及到真正的动漫专业知识与技术,这就无法确定应聘者动漫专业的实际素养是否适应动漫专业的教学。针对上述引进师资的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先设定好所需师资的条件(如课程设置需要、具有迅速上岗能力等条件),把引进人才的设想、要求等上报教育管理部门,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向人事部门建言,而人事部门应该建立各专业的专业人才库,并建立动漫专业各方向所需人才的专业试题库,进行专业理论考核,同时像职称评审一样,由专业人才库内专家按照学院上报的要求和条件对应聘者进行面试,加强专业技能考核,全方位帮助各高职院校引进人才。 (二)采取科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1.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加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是注重师资培训的针对性。对各教师的特长以及动漫专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不断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可以放在校校间、校企间的人才交流合作之时,采取措施,请外聘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将教师送到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或相应企业进行有目的、定方向的培训。此培训一定要针对专业建设状况,并事先为教师制定好培训方向,要看清培训机构的资质、培训内容等,不能盲目地培训。如果学校本身具有专家级的教师,则在充分发挥其专长的同时,更要委以培养教师的重任,将专长传授给其他教师。另外动漫专业应大力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自学,现在的自学方式很多,可以分配任务让教师在家自学,也可以组织起来开展集体教研活动。#p#分页标题#e# 二是强调师资培训的时效性。动漫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发展太快,其它培训方法无法实现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及时性,例如,动漫专业基础课程Adobe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几乎每隔一年都要更新一个版本,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功能的增加与改进,如果将教师送出去培训进修,学成回来后,可能新的版本已经出现,这就无法将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学生。动漫专业还有很多课程类似于Adobe的发展更新,如果都将教师送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那么不仅增加了师资的培养成本,而且还不能及时将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因此,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如增加课时补贴、提供自学设备与条件等,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自学。在要求教师进行自学之前,动漫专业先确定好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学习内容,规定教师自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完成自学内容的时间,这种责权下的自学,能不断更新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从而保证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2.开展有计划、有要求的顶岗实践活动,锻炼师资队伍 顶岗实践是培养师资队伍的重要环节,各院校要通过顶岗实践,最大化地锻炼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此,动漫专业应该在教师顶岗实践前,制定好顶岗实践的工作计划与具体要求,选择好顶岗实践的具体单位甚至具体部门或工种,规定教师在顶岗实践期间必须要学会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任务,指导如何与顶岗实践单位员工进行合作。教师在顶岗实践过程中,还要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顶岗实践心得,交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与方式方法,向其他教师传授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建设的理念。顶岗实践结束后,应该及时进行总结。这种有计划、有要求的顶岗实践活动,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能极大地锻炼师资队伍。 3.引进和培养名师与专业带头人 师资队伍中的名师与专业带头人极其重要,他们是专业建设的开辟者与领路人,是师资队伍中的灵魂人物,也是专业建设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制定提高专业教师层次的培养机制,引进和培养名师与专业带头人。如果师资人数不多,同时师资的质量与水平无法产生专业带头人,那么可以向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或联合办学的企事业单位借调专业骨干,暂时性承担专业带头人,当然也可以采取优厚政策引进专业带头人。培养名师与专业带头人时,一定要从各方面进行考察,切实将有良好师德风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培养成为名师型教师,培养成为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不能有官本位思想,而要采取各种政策扶持,挖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潜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与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与影响其他师资的素质水平的提高。 4.利用情感鞭策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动漫专业强调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高职动漫专业培养的学生,有些在动漫工作岗位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已成为动漫企业设计与制作的中坚力量,有些在实习实训期间就参予了企业动漫商业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有些学生在较高层次的动漫汇展与比赛中获得大奖等,这些学生是教学中很好的典范,他们设计与制作的动漫产品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因此,动漫专业可以利用学生感恩学校培育之情,将他们吸纳到师资队伍建设之中,让他们步入讲台或通过网络传播,传授动漫产品的设计理念与制作技法,与他们交流动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这种以毕业生、实习生、在校学生组成的情感师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壮大师资队伍,更重要地能鞭策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素养,进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打造动漫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动漫专业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既要考虑到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又要关注能力、才干等水平。要按照国家为高职院校制定的“双师型”师资标准与要求,着力培养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要根据每一个教师的专长与特点,进行挖掘并引导其将专长转变成为专业教学特色,将每一个教师培养成特色教师。要关心每个动漫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要与教师一起共同制定好教师职称评定计划,指导与督促教师的学历学习,组织与扶持教师参加或开展各项教科研工作;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工作,培养与形成教师具有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参加各种实践工作的职称考试与评定工作;开动脑筋,加强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大力搜寻动漫应用性项目,并主持、组织和参加项目的研究与推广。要在动漫专业的建设中指导与培养教师,使每一个教师都具有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都能顺利晋升职称、获取专业职称,都能独立组织主持科研项目,即全体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对有条件的高职动漫专业,应该成立由教师、毕业生、在校生组成的动漫公司,让动漫专业师资参加动漫公司的各项管理、经营工作,参加动漫产品的设计、制作与推广,指导学生实践与实训,这种公司式的教学与运作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对动漫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养时,不能盲目培训,而要有目的性、计划性,保证专业应用的时效性。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要合理引进人才,加强团队协作教学,发挥名师、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着力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只有采取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才能减少动漫专业建设的成本,促进专业的内涵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专业建设效果。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 丁雪梅等.实施分类培养 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4 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高校应聘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全面推进留学人员归国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作出了争取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特别是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力支撑。

1、建立机构,推进争取工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大的行政组织系统,是推进各项工作持久有序开展的重要组织保证。争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也是如此。为保证争取、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建国后,首先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一系列相关组织。在中央层面,1949年12月,在政务院总理的领导下,成立了处理留学生回国工作的专门机构――政务院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一办理留学生及学者回国事宜。1956年,为进一步推动争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中央专门成立了争取还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回国工作组,并在工作组下,成立由内务部、高教部、公安部共同组成的联合小组,负责开展留学生家属工作。

根据政务院指示,1950年6月和1956年3月,上海先后成立了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人事局,上海市文委会、教育局等部门组成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上海分会,和由市民政局、高教局、教育局、公安局组成的争取还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回国工作联合小组,作为上海市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的专门机构。前者主要根据建国初期留学生工作的具体情况,负责调查尚在国外的留学生情况,动员他们早日回国,开展对留学生回国前后的宣传及教育工作,留学生回国后的招待工作,协同北京政务院文教会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等;后者主要根据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势,负责开展对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的登记工作,动员留学生家属开展对留学生的争取工作。

扎实有力的组织工作,不但使争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迅速展开,而且依靠各级组织强有力的调查、登记、动员、宣传工作,迅速形成了海外学子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回归潮”。到1956年10月,约有225名海外留学人员分别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等资本主义国家回到上海工作。③到1957年7月,又增加到301人。④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工作

组织是基础,宣传是号角。围绕争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中心,根据留学人群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外联动的宣传动员,追求最大的宣传效应。主要方法:一是抓住舆论导向,实现媒体内外联动。通过国内媒体,宣传归国留学人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归国留学人员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贡献;通过对外发行英文杂志,如《中国建设》《北京周报》《人民中国》以及海外媒体,如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和美国的华侨报纸,邀请已归国留学人员投稿,以其亲历亲闻,报道国内各方面的建设成就;通过创办不定期内部刊物“简讯”,报道海外留学生的情况,介绍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生活、思想情况。二是抓住留学人员过境、观光活动,形成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宣传团队。通过做好留学生过境、特别是回国观光的接待工作,以他们参观、访问、交谈、座谈会等活动的亲历亲闻,以及沿途所得的影像资料,把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发展情况带到海外,扩大社会主义中国在海外留学生中的影响。三是抓住归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搭建联系留学人员的桥梁。通过归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与海外留学群体通信活动,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消除留学人员的思想顾虑;通过有重点地开展留学人员家属在港澳地区与留学人员会晤工作,拓展新的工作平台。四是抓住重要国际活动和国外使领馆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条线出访代表团与留学人员的接触和交流,增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国外使领馆,与留学人员建立联系,宣传国内政策与建设情况。五是抓住宣传品的载体,进行政策交底。通过向海外留学人员寄发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等报告,把党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政策,传达到广大留学人员中间。

3、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重视政治理论教育,从思想上凸现组织关怀,把牢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方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开展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当时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思想状况是:一方面,他们长期接受西方教育,在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政治思想上,不可避免地留有西方宣传教育的烙印。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了解十分间接,思想上存在隔阂,并不同程度地存有思想顾虑,有的固守只问学术、不闻政治的宗旨,有的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政治偏见;另一方面,留学人员在国外长期遭受种族歧视,精神压抑,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

为此,上海市委、市人委始终高度重视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引导工作,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对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做到集中与分散并举。集中,就是通过组织各个层面座谈会和报告会,对归国留学人员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分散,就是加强基层的经常性教育。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归国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部门,如中科院上海办事处(1958年11月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1954年后专门建立了高级研究人员,包括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小组,每周一次进行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的政治理论学习,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觉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

同时,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与归国留学人员交朋友活动。在归国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中科院上海办事处,党委领导人不仅与归国专家住在一起,而且经常通过下棋、聊天等形式,在与归国专家交朋友的过程中,启发他们的思想与觉悟,并在各类政治运动中尽可能保护归国留学人员。以“反右”运动为例,在这样一场严重扩大化的政治运动中,中科院上海办事处没有一位归国专家被打为。

坚持不懈的思想建设,使大部分归国留学人员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思想转变,并大大增强了对党的归属感,部分归国留学人员最终实现了思想上的飞跃――向党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据不完全统计,到1957年7月,先后有15位归国留学人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⑤

4、营造归国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

科学使用人才,是人才建设的重要环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外留学人员,在考虑回国问题上,最关心的是回国后是否学非所用,是否继续从事专业研究,以及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的条件。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归国留学人员安排使用的重要性,从建国初,就根据绝大多数归国留学人员的意愿,实行了一套个人自主择业与组织分配相结合的双向就业政策。对回国前或回国后自己落实单位的归国人员,基本尊重其意愿;对需要组织安排的,主要根据归国留学人员的专长和各部门的需要,由中科院以及教育人事部门进行安排,并取得个人认可。因此,从总体上说,在归国留学人员的使用问题上,特别是学理工科的归国留学人员,基本上做到了学用一致,并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对高层次归国留学人员的使用工作,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确保做到专业对口,发挥特长,并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地拨出专项资金,包括外汇,购买各类科研设备、图书资料,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是当时吸纳归国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部门,同时也是归国留学人员中高级专家最集中的部门。其所属的各研究所,聚集着相当一批具有化工、物理、金属、化学、硅酸盐化学、有机合成、生物、药物等相应学习、研究背景的归国专家和归国留学人员。这些归国专家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各研究所,基本都从事着与所学学科相关或延伸、细分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或参与相关学科重大项目的攻关、突破性研究。

同时,对科研设备、图书资料、业务助手,中科院各研究所对各位归国专家也都进行了政策性倾斜。对担任室一级职务的专家,一般都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并根据专家要求配备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图书资料,特别是追踪学科最新研究信息的进口图书资料,一般均由专家确定,由各院所负责落实。以1956年为例,中科院上海办事处图书馆全年的图书经费达30万元。上半年向资本主义国家定购图书2528种,期刊391种,外文报纸62种。⑥各院所对归国专家基本上都配备了业务助手,中科院各研究所建国后录用的第一批研究生,基本上都分配给了这些专家,并为其配备了包括研究人员、技术员、操作工在内的工作梯队,以确保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

5、提供切实有效的后勤保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归国留学人员,相当一部分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慕尼黑大学、多伦多大学等著名学府,很多都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有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薪金收入为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月薪均在600-700美元以上,少数年薪高达3至5万美元,部分人还有车有房。坚持生活保障,是让归国留学人员留得下、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为此,党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安排:在工资定级问题上,基本原则是比同等资历、学历的国内科研人员高定;在住房分配上,对从资本主义国家归国的高级专家,当时一般都配备成套独用公寓房。如生理化学研究所的归国专家曹天钦、邹承鲁、王德宝、张友端都先后入住位于建国西路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成套独用公寓房;在安置问题上,考虑到留学人员归国、安家都要开支一系列费用,以户为单位发给安家补助费;在生活福利上,三年困难时期,为确保归国专家副食品供应,市委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对其实行特供政策。归国专家周仁、冯德培、赵承瑕、张香桐、黄鸣龙、朱冼、罗宗洛等均被列为一类特供对象,每人每月供应猪肉4斤,鸡蛋3斤,鸡(或鸭)1只,白糖1斤,及高级香烟若干,⑦其标准基本同等于国家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第二类的照顾标准。⑧

二、归国留学人员对发展上海科技事业的贡献

切实有效的争取工作,人尽其才的使用工作,深入细致的关心工作,使上海五六十年代争取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归国留学人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以扎实的学科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一定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致力于上海科研体系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建设,基础研究的推进;另一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自力更生,积极承担起组织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防尖端科研项目的攻关重任,对上海实施两赶超战略,建成先进的科学技术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聚焦学科建设,构建各院所研究主体框架

建国初,上海科研力量十分有限,作为科技力量最集中的科学院系统,包括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勤杂人员在内,总计只有221人,各类学科研究人员少,高级研究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学科建设发展迟缓。归国留学人员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所属各研究所后,很快成为研究工作的主要骨干,被聘为各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或兼任研究所的领导职务。以195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建国后自欧美国家归国留学人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高级研究人员(指具备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者)中所占的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其10名高级研究人员中,归国留学人员共有5位,占50%。截止到1961年底,建国后从欧美国家归国留学人员中,分布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的共有19名研究员、12位副研究员和4位助理研究员或工程师,其中17人还兼任了研究所的副所长、科室正副主任等领导职务。

根据国家、上海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需要,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与各研究所发展方向、专业设置的规划工作,参与科研领导工作,并通过提出学科发展方向,增设新学科,担任新学科研究负责人,延揽人才,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各研究所相关学科建设工作。如建国初的生物化学研究所科研力量薄弱,高级研究人员很少。留英博士、副所长王应睐根据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先后将留英博士曹天钦、邹承鲁、张友端,留美博士王德宝、钮经义,以及留学比利时的周光宇等争取回国。之后,这批留学归国人员作为生化所的研究骨干,承担起相应学科的开拓工作。曹天钦研究员负责研究蛋白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建立了蛋白质研究组;王德宝研究员负责研究核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酸研究室;邹承鲁研究员负责研究酶,周光宇负责研究核酸,张友端负责研究放射,从而在生化所搭建起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生长点框架,为研究工作奠定了学科和人才基础。

2、推动队伍建设,夯实各院所科研主体力量

归国留学人员在大力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针对各科研院所研究力量薄弱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培养研究生队伍为抓手,积极推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并陆续成长为各研究院所的科研骨干、重要领域中独挡一面的学术带头人,为科研院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留美博士、冶金所副所长吴自良不但亲自为研究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程,聘请其他科研院所或高校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而且以自己的研究感悟,在课题进行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他的带领下,冶金所形成了一批金属物理专家。吴自良的学生邹世昌,不但在60年代成为研制甲种分离膜的骨干,而且70年代以后又在激光等领域取得多项发明,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12项;留英博士曹天钦在人才培养上则善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曹天钦的研究生李载平,是国内最早开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科学家之一,由他主持研制的乙肝疫苗,通过临床验证,取得了试生产文号并获得美国专利,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3、围绕“两弹一星”,推动国防尖端科技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上海的一批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与到“两弹一星”工程中。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于1999年9月表彰的23位曾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来自上海的两位科技专家王希季和吴自良均为五六十年代从欧美回国的留学生。留美博士王希季作为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曾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研制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吴自良在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用于铀同位素分离用的“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美、苏、英、法之外第五个能独立自主制造扩散法分离膜的国家,保证了1964年10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同时,一批归国留学人员结合国防建设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如在有机化学领域,留美博士黄维垣原先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但为了服从“两弹一星”的需要,转向有机氟材料的研制,与同是留美博士的蒋锡夔等共同研制了氟塑料、氟橡胶和含氟油脂等一系列氟材料,满足国家研制“两弹一星”和其他国防任务的需要。

4、加强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归国留学人员进入中科院系统后,全面加强了各院所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在生物、医药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在生物研究领域,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过程中,归国留学人员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王应睐成功组织了这项研究工作,邹承鲁、曹天钦、张友端、钮经义等一批留学回国人员则成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体力量,钮经义负责有机合成,邹承鲁负责天然胰岛素的拆合,曹天钦负责肽库,最终成功合成了蛋白质的B链。留美博士王德宝在1954年底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核酸化学的科研工作,是我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帮助上海天厨味精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苷酸生产车间,并领导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工作,使我国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医药研制领域,针对建国初期我国还不能生产抗生素,但一些国家又限制对我国的出口的情况,1953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所、医学科学院等共同成立了上海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抗生素研究和生产中的各项问题。留德博士汪猷、留美博士殷宏章、留美博士沈善炯都参与了抗生素研究工作,其中汪猷所在链霉素化学组,率先用离子交换树脂代替活性炭分离纯化链霉素,解决了当时生产工艺中的关键问题,推动了我国抗生素药物的发展。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指导研究人员以薯芋皂素为原料,创出七步反应生产可的松的方法并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我国甾体激素药物的空白,领导合成了我国首创的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

5、服务重点建设,为钢铁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上世纪50年代的鞍钢、武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等等。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对于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上海的一批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发挥技术专长,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建成。比如,在包头钢铁厂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而对各类耐火材料产生严重的侵蚀破坏作用,给高炉炼铁带来严重困难。为此,周仁和留美博士邹元合作对包头汗氟稀土铁矿高炉冶炼中氟的行为和冶炼过程进行研究,解决了含氟铁矿的高炉冶炼问题。留美博士严东生针对包头铁矿含氟量高而产生的铁矿石冶炼中的若干复杂问题,开展了氟化物对各类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动力学过程和矿物学变化等几方面的研究,从而解决了包钢高炉的选材问题,使包钢得以全面开发。

三、以史为鉴,谋划人才强市战略新前景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当时新中国各类人才普遍缺乏,难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情况,我国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大力吸引了一批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些归国留学人员不但为上海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的一些骨干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学科领军人物。

目前,在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背景下,大力吸引归国留学人才,对全面提升上海的创新能力,密切上海与海内外的各项交流合作,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发展战略聚焦人才,立足吸引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根据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确立了建设先进的工业基地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基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目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得以集中全市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归国留学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保障,使科学研究能更好地解决上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上海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也必须要结合上海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一方面,要围绕“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导向,利用举办2010年世博会这一契机,以金融、物流为重点,集聚一批掌握金融、会展、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市场运作规则的海外留学人才;同时,围绕上海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有重点地吸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或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以如何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健康、生态、高端制造、数字技术等四大战略重点,紧盯生命科学、材料与工程、物理与信息、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吸引一批专家学者,力争使上海在重点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二)以灵活机制吸引人才,多渠道多形式招纳海外留学人才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到中国与大多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只能采用回国定居这一方式。但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便捷的形势下,上海应在继续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定居和应聘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以柔性流动的方式为上海的发展服务。就是要打破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的制约,按照“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原则,以引进留学人员的知识、资金和创新成果为核心,鼓励海外留学人才为上海的发展服务。

同时,上海还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留学人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吸引人才。对于一般的海外留学人员,可由市人事局以定期召开海外招聘会、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等方式进行吸纳。但对于一些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在著名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技术职务的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可由市人事局委托从事中介服务的相关机构或企业进行招纳。对于一些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声望或对某一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可以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开展吸引工作。

(三)以事业发展留住人才,搭建归国留学人员发挥才能的舞台

首先,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多领域地参与上海的发展,使之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沪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和教育领域。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归国留学人员的择业取向,应鼓励他们进入各类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或利用自己的专长创办高科技企业或咨询服务类机构,以多种形式为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建立科学的留学归国人员评价体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归国的部分留学人员来看,他们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归国到60年代真正出成果,都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因此,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必须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归国留学人才评价体系,延长评价周期,使留学归国人员能在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开展科学研究,发挥自身才能。

再次,做好对留学归国人员的管理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曾选派了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党员专门担任行政职务,为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使留学归国人员能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但近年来,一些留学归国人员不但承担了重要的科研攻关任务,有的还走上行政岗位,难以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可选择一批熟悉相关领域业务知识的党员担任行政职务,为留学归国人员做好协调和后勤服务工作,使留学归国人员能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以完备服务凝聚人才,完善对归国留学人员的保障体系

在政策保障上,对于从事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研究的归国留学人员要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研究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其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难以获得完备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此类科研项目的支持。对于一些自主创业的留学归国人员,也应进一步搭建信息平台,推动留学归国人员将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及时进行产业化,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在生活待遇上,要完善服务,解决留学归国人员的后顾之忧。目前,部分在沪归国留学人员在生活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回国服务的热情,对此,上海可在现有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子女教育、户籍、住房、家属安置等方面入手,妥善解决好归国留学人员面临的生活问题。

(五)以先进典型引领人才,密切党与归国留学人员的联系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将与归国留学人员交朋友作为做好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党员干部平时与留学归国人员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及时了解留学归国人员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需求并帮助解决。在党的引导下,在留学归国人员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愿意跟党走、在学术上能站在科研前沿、并在留学人员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人士。目前在沪归国留学人员已有7万余人,他们整体素质较高、思想比较活跃,但一些党组织和他们说不上话,感情上存在隔阂,难以真正接近这些归国留学人员。因此,党应积极发扬已有的好经验,通过理论辅导、形势报告、政策分析、座谈交流和国情考察等多种形式,加深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党对归国留学人员凝聚力,使广大归国留学人员与我们党同心同德,真心实意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在归国留学人员中培养一批既热爱中国共产党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留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人士,由他们引领广大归国留学人员,增强归国留学人员对党的认同、对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归国留学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如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发挥归国留学人员的作用,是当前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以历史经验为借鉴,同时结合当今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的新特点,不断开拓创新,为归国留学人员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整体环境,使归国留学人员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智力支撑。

注释:

①《中共上海市科技系统党史大事记》(内部版)第1页。

②宋健《百年接力留》,《科技文萃》2004年第8期。

③《关于进一步做好争取留学生回国的工作计划(初稿)》(1956年10月25日)。

④⑤《关于解放后资本主义国家归国留学生情况综合材料》(1957年7月25日)。

⑥《关于改善高级知识分子工作条件的检查报告》(1956年12月11日)。

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上报刘述周并报市委关于对高级知识分子副食品供应的工作情况》(1960年5月21日)。

⑧第二类照顾对象为:人大、政协在京的常委,国务院各部、委的正、副部长,高法副院长、高俭的副检察长等。《中央关于转发齐燕铭同志关于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特需供应的报告的指示》(1960年7月30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

上一篇:美术教师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外科病区科研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