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5 15:33:10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体育师资与推动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重任。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教育效果不容乐观。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概况

在我国开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主要有直属体育院校、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普通高校专科体育教育专业等。目前,包括16所体育院校在内,全国共有近200所高等学校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近200所中等师范学校开办体育班。这些体育学院、系科大多数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建立的,当时开办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体育师资,解决当地体育师资严重欠缺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前提。有了准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

把握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跨世纪课程体系,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它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与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扩招使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高校大幅度扩招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给予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带动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当前我国高校的承受能力。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体育专业,事实上,很多高校面临着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下降,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2.2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于现实需求

教育部于2004年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要求,若达不到一定就业比例的专业,将限制其招生规模,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萎缩。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很少涉及到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内容。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但仍局限于体育类专业领域课程,很少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脱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往往处于被动的位子,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面临巨大的挑战。

2.3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困难增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院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发挥基础调节作用,高等院校的发展要与人才市场的运行相一致。因此,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开始,取消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所有毕业生全部面向人才市场。该制度的颁布,打破了2004年之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一直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造成了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4学生的合法权利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

上世纪80年左右,国家体委曾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的通知》、《关于体育学院的任务、系科设置、专业设置和修业年限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对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工作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立法形式来看,这些体育法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等非严格的法规体例,法规层次与效力都不够高,实践操作性差,直接制约着施行的效力。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从立法层面确立了体育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体育法制化管理的阶段。然而,目前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法规缺失严重,在仅有的几部体育法规中还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例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29条规定:“高等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的体育工作不适用本条例。”这无疑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权利,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向社会延伸健康教育的使命,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决定体育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就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各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机会,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丰富自身素质。

3.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与地方化,完善课程体系

国家在新课程标准里的规定给各高校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可能,也给学校开展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新课程方案的必修课中主干课程按领域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突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强新课程方案的适应性,有利于各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选修课程按模块形式设置,突出课程设置的小型化。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普遍调整了术科与理论课时的比例。术科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已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呼吁各院系在设置专业时与社会实际需求挂钩,注重为社会改革服务的特征,紧跟时展潮流,这不仅是健全和完善体育学科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的就业不无裨益。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发挥高校的办学特色。

3.3拓宽就业渠道,自救与他助相结合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对毕业生来说,要有时代感,努力实现“自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择业技巧,将运动场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运用在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准备上,将训练中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到挑战未来职业上,增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公力救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其次,对国家或相关部门来说,可以从立法上予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就业的岗位,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对高校来说,加强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培养就业的综合素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实现工作适应期的角色转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因此,将国家的他助与学生的自救行为相结合,能有效地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4健全相关体育法规,维护学生的体育权利

《国际体育运动》第1条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庄严的法律形式得以确认和保护其体育权利,不仅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而且能够规范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议利用修改《体育法》的机会将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的内容写进《体育法》;或者由国家制定法律效力较高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法规;或者健全和完善已有的高校体育教育法规,从实际出发,增强法律的适应性。中外各国的司法经验表明,没有强有力的司法和监督机构,无论怎么完备严密的法律也只能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监督与执行机构,有助于体育法规的顺利实施,避免体育法规形同虚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健全和规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法制建设,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力争为我国高校体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完善我国的体育法律体系。

4结语

自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体育教育课程的先进理念还处于理论层面,新的课程方案只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将课程方案落实到实处并非一蹴而就,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社会的进步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批判地吸收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以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促进我国体育发展的突破口,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威,江玲,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82-1685.

[2]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2-107.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学生体质

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能力,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注意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的任务

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进行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竞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体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自我养护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在体育运动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3.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时间概念又有个体兴趣和需要的特征。锻炼习惯的养成一般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一是对体育运动定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二是对运动技术的爱好和掌握程度;三是生理机能对运动的适应。通过组织、动员、引导和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锻炼习惯。

5.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育德。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各类教育的始终。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最活泼、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体育活动大多采用竞赛形式,既有强烈的竞赛气氛,又有严格的规则约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和团结协作、公正无私、勇敢进取的优秀品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观赏中,在心理上要有进取意识,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大学生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6.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

学校不仅要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应该充分高等院校的有利条件和学生体能、智能方面的优势,对部分体育基础好,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优秀运动队伍输送后备力量。

三、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

1.体育课

体育课是高等学校教育计划中的公共必修课,它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健康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向导,以“育人”为最终目标。一般情况下,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的特点为: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的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具备有关知识并能运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身的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活动。体育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室外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让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体能,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的目的,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现实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锻炼是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等特点,因此,课外体育锻炼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体育和兴趣的需求,能让学生体育活动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有利于培养饿学生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课外运动训练

课外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好、有专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起来,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课外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基础上实现体育目标与任务的一个基本途径。课外运动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运动训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推动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课外运动竞赛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而面对信息化的社会,体育网络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新领域。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得出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络化发展。

关键词 体育+ 网络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高校体育教育正在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与欢迎。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快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使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说明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校体育教育有深远意义,从而体现出它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重要。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单一,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形式呆板、单调,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基本都是比较常见和普及的运动项目,内容设置不够广泛且安排了大量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这种教学内容设置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本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教学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偏少,理论教学学时太少, 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等问题。有的学生觉得目前只依靠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体育学习需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把课程时间排的满满的,这就造成课堂容量过大,学生自主能力学习时间太少,学生学习被动性增加的局面。

二、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和发展

(一)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原因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未来将向网络教育发展,随着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的时效性比较强,体育科学知识的更新和交流离不开网络的传递,网络将大大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得高校体育教学运用进网络技术进行改进需求越来越强烈,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已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宽传统课堂体育教学的功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终身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现状,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自己制定一些个人计划,留出了个人学习空间。

(二)体育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教学应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快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比较难把握的复杂动作,学生很难掌握,教师示范比较复杂,体育网络可以让学生对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正确的动作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促进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也可以从网络看职业球员进行示范动作,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网络技术对学生的体育课余锻炼和学习,使学生在下课时间能够获得和课堂教学一样的学习体育知识。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对当前体育教学中课时偏少,课堂内容单一的问题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2.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同时提供多种教学方式,然而网络教学能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所以网络技术解决了高校体育改革中授课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三)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法单调, 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形式呆板、单调,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高校的体育课c网络没有什么联系, 因此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没有什么意思。而当代社会,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 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三、结语

网络体育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注人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才能推动现在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将体育+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探索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从而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2] 高菲菲.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轻松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1“轻松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1.1“轻松体育”的内涵

“轻松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松体育”也称“轻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的方法。其精髓所在就是――静不如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松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松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1.2“轻松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松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松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松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松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松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松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2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学校“轻松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松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松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松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几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2.2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松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松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高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高校体育中开展“轻松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轻松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3.1树立“轻松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松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的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松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松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松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松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松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松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3.2拓展“轻松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松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的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松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还可以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用“轻松体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

“轻松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3.3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松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典评等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另外,可参考学生上课的次数来评价,学生修满36个标准课时即可获得1个学分,无需另外考试。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体育学分,因此学生可通过在整个大学期间修满144个标准课时来获得这4个体育学分。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轻松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为一身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松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轻松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5]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3).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我国体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终身体育因其重要性而逐渐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体育拥有与时俱进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终身体育教育 意义 现状 结合

终身教育观念是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源泉,它强调个体文化,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促进个人全面的身心发展当成目标。终身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而,高校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高校提倡终身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同时,还具有减缓压力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以单向教学关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动作的示范,而学生则单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激发出来,最终导致处于低位徘徊的教学成效长期存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缘于教学定位的错误,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学目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机会。

而终身体育可以解决以上矛盾。终身体育把体育教学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三个阶段,是以人的受教育环境和生长顺序为依据,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能动性。虽然社会体育是其中最长的过程,但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却是学校的体育教育。因此,学校体育作为一个重要阶段,在终身教育中不能被忽视,而应得到高校更多的重视。

二、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无论是在目标确定、教材选择,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方面,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都还无法与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意识上看,终身体育意识相对淡漠。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对终身体育的全面认识,而在这种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学校却没有增强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最终造成终身体育发展不理想的局面。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依赖普遍重视身体方面的短期效益,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长期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原则,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其体育意识、锻炼能力。这种短期的教学行为,造成一些学生无法对体育深入认识,阻碍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从体育教育内容上看,单调的内容与现代体育的教学要求无法适应。目前,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是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但我国高校体育主要的教学内容依然是竞技体育项目,这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体育教学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

最后,体育场馆没有足够的设施投入。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师生的运动场地就是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体育馆的设施锻炼和训练。调查显示,先进的运动器材可以吸引更多的师生,师生们都愿意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体育场馆中锻炼,但是,许多高校都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因资金不足而造成的体育设施长期失修、体育馆环境脏乱等问题频频发生,不仅影响体育活动开展,也无法使良好的体育氛围建立起来。

三、将终身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

(一)体育学习观念不断更新

要想让体育教育跟上时代节奏,与时俱进,就应该不断更新体育学习观念,也就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转变长期以来以学习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现状,避免忽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发展、锻炼习惯的培养和教育。由于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提升总体素质及其观念是必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拴羊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要想把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重视学生主体性才是必走之路。而且,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差异性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找到合适学习方法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差异性的特点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

(二)拓展学生参与空间

首先是搭建课外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常规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组建体育课外兴趣小组,并对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专门的训练活动指导,以这样的课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使学生更高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延伸与深化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是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竞赛形式中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是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在重点项目训练完成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目的,在体质能力相似的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游戏,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参与性和教学实效性上得到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想使利用好学校的体育教育,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运动兴趣,并以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如团体越野,它可以把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高校要把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结合起来,加强对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锻炼身体的过程,鼓励学生掌握锻炼身体正确方法和知识,使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得以提高。 除此之外,还要使学校逐渐成为实践场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其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 苗鹏.终身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育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6篇

一、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意识薄弱,教学方式陈旧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的固定模式,教师教学为主的传授模式难以适应素质教学的新要求。加之高校体育教师由于个人素质原因和社会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热情不高,只是满足基本的课堂讲解、示范、纠错、联系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很少涉及体育发展前沿的最新状态了解,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锻炼意识的提高。

2.体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是高校体育课一般只在大一、大二开设基础体育课程,在课程中主要注意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以很少的时间接触体育课程,在课后很少从事自发的有兴趣的体育锻炼。

3.忽视学生课堂兴趣和健身意识培养,教学评价不合理

体育课堂由于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课堂兴趣的缺乏,课堂教学重讲授轻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的教学特点则导致学生有的原本喜欢体育锻炼却对体育课程望而却步。加之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没有按照学生的个人状况进行评价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因此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即使很努力也未必能获得较好的成绩,自然也会因此而打消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体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体育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堂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素质教育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当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中都要融合素质要求的相关元素,树立全面育人的观点,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1.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特点,从“一刀切”的传统教师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得体育技能知识的同时以学为乐,关注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由于体育锻炼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次在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各种身体素质的情况,如在快速跑步等教学比赛中,可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同学分为一组比赛或安排在相对离终点较近的位置,由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努力缩短这段距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诸如此类的多种教学法,此外还有互动学习法、发现法和合作学习法等等,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2.设置合理的体育课程安排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转变常规的单一体育教学模式,将多种体育教学形式相结合,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在课堂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兴趣爱好,并结合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高年级的体育选修课程开设,并规定其学分,课程内容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地域性、职业性,还有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选择。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学,应当首先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等,运用新的教学思路,如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迁移规律在体育课程中的使用指的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其举一反三的迅速应用于其他新的环境、领域中。在要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随着学生教学技能的掌握,之后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也具备了体育课程以外的其他领域可以运用的学习技能。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素质,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

4.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当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在体育课程学习之外利用广播、宣传海报等形式,大理宣传体育锻炼的理论方法,并组织学生和教职工参与各种体育健身的协会和俱乐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运动会、体育技能表演等,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同时完善校内体育设施的建立和开放,体育场馆包括游泳馆、各类球场、健身房、舞蹈房等等,以方便各种形式的活动展开。

体育教育这一学科不同于高校教学的其他文化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应当结合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我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伟.社会竞争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探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01).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存教育;高校体育;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2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快速发展,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近几年关于生存教育研究逐渐增加。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帮助个体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大学生生存技能低下,适应能力不强,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恰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缺陷和不足。高校应重视开展生存教育,将高校体育课与生存教育知识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生存教育模式,寓生存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目标应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

一、生存教育的概念

生存的概念在现代汉语实用词典中解释为“保存生命;活着。”生命:生物体所具有的生存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关于生存教育概念的解释:今天的学校教育就是为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育可视为生存的教育。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优良个性品质的过程。

二、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1.终身教育学说为学校体育生存教育提供了依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呈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份报告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日益严重的紧张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2.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最原始的生存能力是人与自然做斗争,获得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为获取生活资料,要进行合作及生存技能传授,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团体的生活资料及生活空间不被别的团体侵占。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彩,日益向高质量、高品位、多元化方面发展。体育生存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3.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意义。为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育可视为生存教育。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生存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体育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从过程看,是一种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卫生保健常识的学习过程,从内容看,应包含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高校体育生存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首先应掌握与生存最相关的游泳技能、野外生存技能、健身防身技能,其次要在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各项技能中掌握2—3项运动技能。在上述技能传授过程中,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加竞赛,不断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竞争意识,磨练意志,提高胆量,提高体能,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4.现行的高校体育目标包括了生存教育隐性内容,只是没有把它显性化或重要化。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提出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提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本质及内容

学校体育生存教育就是在学校通过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高校体育生存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意识培养,二是生存能力培养,三是优良个性品质培养。

1.生存意识的培养

生存意识就是一个人对有关生活问题的总的看法及内心感受,它包括生存环境观、生存价值观和生存危机感。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存常识和能力缺乏,对未来生存和发展信心不足,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灾害来临时,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较差,有的学生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慌不择路,这极易引发次生灾害,也反映高校体育教育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一个人的生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高校体育生存教育是学校生存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危险意识教育,竞争意识教育,沟通与合作能力教育。

2.生存能力的培养

生存能力指的是个人社会生活能力的总称,它包括个人的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高校体育生存教育要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提高体能,沟通与合作能力,保存生命的技能方面下功夫,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做支撑。身体健康是指没有疾病,身体发育正常、良好,有良好的食欲,夜间睡眠良好,精神状态好,体态、脸色好,能很好地进行日常活动,疲劳消除快。体能是指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总称。学校体育运动会、球类比赛及野外生存训练或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最好方法。保存生命的能力,包括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遇到危险的处理方法和能力,生命在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

3.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个性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面貌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并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体育生存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项目的身体练习、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沉着冷静、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个性品质,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高校体育教育如何进行生存教育

1.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大多是选项上课,其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我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2分钟跑、大一三路长拳、大二简化太极拳,在课外有60多项各种竞赛。这些课内外丰富的体育内容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上可以把课内的比赛交给学生进行及把课内准备活动部分轮流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互相帮助来完成运动技术与技能;教师在学生比赛中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2.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增加游泳、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武术、防身术、体育保健等方面内容,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同时使这些内容具有一直性发展和螺旋性发展,要利用和开发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如学校附近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田野、沙丘、海滩、冰雪等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内容,可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定向越野、野营、攀岩等。

3.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形式可以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野外生存训练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在体育课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随着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将越来越浓厚,这些都将反过来对体育课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与比赛相结合,可以是前半堂课教学,后半堂课比赛或课外组织学生间的比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掌握体育健身方法。野外生存训练是一种最好的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方法,学生可以在野外生存训练过程中学习诸多的知识、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多种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颂平.论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2]潘晓龙.现代汉语实用词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6.

[3]梁晓刚.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刊,2004(03).

[4]陈宝珠.论体育教育与生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9).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安全教育;现状;对策

对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安全观,促进大学生成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为社会和校园稳定提供保障。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能提高整个国民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安全水平,从而能做到从个人安全到国家安全。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全盘工作,扎实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体育安全问题类型

(一)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一直是各高校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其指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原因而导致的体育安全事故。

(二)体育锻炼安全问题

体育锻炼安全问题是指发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口常个人或集体进行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进行的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体育安全问题。

(三)训练比赛安全问题

训练比赛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校运动队,在口常进行专业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多方面因素而导致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问题。体育安全教育现状

二、场地器材安全

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能够正常安全进行的基础和平台,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之一。场地设施及器材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完成状况、学生的安全保障。调查发现:发现60%以上的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安全隐患。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体育设施不完善,场地面积容纳人数太多,相对活动空间小,发生体育安全问题可能性扩大。14.2%的学校从来没有对场地设施和器材进行过维护检查和更新,28.5%的学校也只是偶尔对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进行维护检查和更新。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安全事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场地设施、器材存在安全隐患;技术动作不规范,存在危险动作;没有配备护具如护腿、护膝。可见目前高校由于场地器材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体育安全问题较为严重。

三、安全意识淡薄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纪律松散,追逐打闹,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冒险的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极易出现教学安全事故,例如,田径、游泳等项目。严格的比赛规则是学生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保障。由于课外体育活动脱离了教师的视线,在无监督和监护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学生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时,不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过分强调胜负,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对抗激烈,在运用铲球时如不加以限制,往往导致伤害发生,所以要求大家共同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文明比赛。

四、领导安全意识

领导对体育的不重视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教学的压力,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成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安全法规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完善、场地器材有安全隐患、课时安排不合理作为管理因素被选在前列,目前国家的安全法规并不完善,尤其在体育教学事故方面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合理的体育活动出现些伤病实属正常,但只要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家长便找到学校,造成学校、教师都害怕被承担责任的问题,没有为学校、教师撑腰的法律法规,那只有将教学难度与强度打折的办法。

五、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一)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提高安全意识是保证学校体育安全进行的重要对策。如今,高科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不仅仅作用于高端行业,同样也对学校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利用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讲座、海报、知识竞赛、图片展示等方式,除此之外网络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二)端正教师安全态度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让体育教师清楚学校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学习、宣传等方法让教师了解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并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事故的方法。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对那些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的体育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引起他们思想波动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尽快的从思想上转变过来。

(三)提高领导重视

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关注程度不高,造成了体育课被压缩、调整、占用、甚至取消的现象。造成了场地器材损坏严重,年久不修,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现象,造成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工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等等,所以,首先应该转变领导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观。要让领导明白学校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抛弃不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其次,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条件。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把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作为一项习惯工作进行,让它成为工作中不可忽视,又经常进行的工作。

(四)健全安全教育责任体系

高校的体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体育安全管理责任明确、配合协调、共管齐抓。高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分级负责可分为:由院分管院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各项体育安全工作。院党委书记为首的体育安全思想工作团队,做好学校体育安全方面的思想工作,让体育安全深入每位师生员工心中。校团委、学生会组成的体育安全工作小组,对大学生课余时进行体育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竞技比赛进行体育安全的组织和传播工作。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保卫处,对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协调,维护体育教学、课余活动、训练比赛的正常进行,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廖小梅.桂林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2]崔运坤.福州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和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陈代芬.浅谈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 审美 美育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教育其实是具有艺术性的,受教育者应该在在一种精神愉悦和享受中获得成长、进步。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方面,必须摆正体育和美育的关系,否则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和精神,学生的“身”和“心”整体不协调。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渊源流长,关于审美教育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目前来讲朱立元先生对这个内涵概括的较为详细,他认为:“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方式。”体育中的审美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美教育。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体育教育中的健康美是指人在体态上具有挺拔的身材、匀称的体格、红润的肤色;动作协调、准确、迅捷、灵敏;具有良好的情绪、充沛的精力、积极进取精神这几方面的身与心的和谐、统一才具有健康美,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二)心理美教育。

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没出了外在的还包含内在的,如人的性格、心理品质、情感和心理素质,即心里美。心理美是体育通过动作表现的;通过审视动作了解内心,达到一种审美的需求,获得情感体验。

(三)人体美教育。

人体美包括身材匀称,肌肉丰满坚实,人得运动特长和项目的特点往往是通过人体的外在表现来呈现的,形体美正是由身体外部形态显现出的比例、曲线、气质、性格来体现的。人体美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人体器官旺盛的代谢功能和人的心智活动能力相互交融来体现的。

(四)动作美教育。

体育中动作美主要是运动技术的合理运用。运动技术决定着动作的方法、动作的规格,并且通过动作的速度、力度、幅度、精确度和节奏来由内而外地表现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优雅、柔性、刚健、雄劲等美都是通过准确、连贯、协调、富有节奏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五)对抗美教育。

体育中的竞争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表现,这也是人类抗争自然的一种心理趋向,就像足球比赛中的前锋大力射门,守门员必须腾身跃起,将球没收,这样进攻与防守形成鲜明的对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运动员受到身体自身、技术、战术、心理以及一些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这个过程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也给人们带来了悬念,从观众到运动员都非常享受“通过努力战胜对手获得胜利”的过程和喜悦,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运用形体语言来表达了一种完美,他们的体能和智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六)战术美教育。

战术美是技术美、设计美和素质美得总和体现,战术是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技术行动。例如在足球比赛的两人传切配合中,带球者适时选择突破路线,躲避防守人,吸引对方注意力,逐渐逼近球门,寻找机会进攻,当队友插向对方门前空区时,突然转向将球传到插上队员,为其创造机会射门。他们二者的配合,形成一种美默契,一传一切的突发性和动作节奏将扰乱了对方的防守,在争夺时空上形成了优势转换,这就是一种战术美。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在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身心健康。

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但能够促进身体健康,通过形体美、姿态美、肌肉美和肤色美来呈现出身体的活力,同时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愉悦了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对美的欣赏,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心理阳光化,进一步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的结合,身心健康才是现代美的标准。

(二)有利于培养精神美。

通过审美教育,体育竞技中的成功、失败、兴奋、失落等精神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团结、勇敢、坚强等良好的品质,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美,对大学生的学习,包括以后的工作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塑造校园文化。

很多体育活动都属于群体性活动,学校开设审美教育课程使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这是一种“自律”,而德育是一种“他律”,显然,美育是由内而外来保持学生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美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体育有关的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而且也渗透到一切校园文化中,对发展校园文化起到有意的促进作用。

三、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体育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方面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不是人们天生具有的,体育美学内化为审美能力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学活动;二是自我实践,其中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包括审美情趣特点和心理活动,结合具体体育教学项目将美学理论渗透到授课当中去。一是要系统地介绍美学知识,二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但是在介绍体育美学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并不是多多益善。理论越多并不意味着素质和能力就越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形成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尝试一些“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条件,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体育节奏的美感和韵律的美感。重视动作的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环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运用音乐、口令、节拍等辅助方法,提高学生的节奏美感。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地采取挂图、观看比赛录像等手段,教师以便配合讲解使学生了解美的运动动作的特征。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采用现场观看比赛、使学生了解比赛的规则、观赛礼仪,以及兴奋剂、运动员参赛资格等等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和体育审美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教师不但要教授课程还有给学生示范动作,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审美有一定的高度。体育教育与美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学科前沿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并将新的经验运动到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要确立开放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要评价学生也要评价老师,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机、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定期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考核,其中着重建立老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将老师的奖励薪酬与学生的评价结果和自身的评价结果,不断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当然,体育美学知识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环境,有效方法,师生间互动等各个方面的配合。而且美育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有效的方式,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本身就应该是开放性的,否则就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洪哉,姚明焰.对体育教育中审美心理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3]李瑜瑛.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10篇

1.1对特殊大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忽视

特殊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时,也想象普通大学生那样进行各方面的体育项目学习和锻炼,但是由于自身身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场地、器材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特殊大学生群体并不能充分的融入大学体育生活中去。现在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有如下三种:(1)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这类学生多是因为身体机能各个方面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偶尔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不让自己的的身体机能水平下降。(2)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大多数自信心自尊心较强,并不认为自己与健全学生有什么区别,或者认为自己一定要向其他人证明自己比健全人能力更高,甚至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于健全学生。(3)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多是一些心理方面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与健全人不同,对社会、对群体存在一种畏惧感和自卑感,这就导致了他们不想参加体育活动。

1.2专门针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项目很少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高校为了自己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对特殊大学生群体体育课实行免修政策,或者即使允许特殊大学生群体与其他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但对其实行不考试即过关的政策。特殊群体大学生参加即使体育活动,也是参加一些运动性较轻微的活动,多是一些日常社会生活中非常普及的体育项目,如小球类、健身走和健身跑等活动,这些体育项目的特点便是在社会上那个非常普及,其所占用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方面也相对较少,运动量方面也少于其他激烈运动项目,所以特殊大学生群体多愿意参加这类体育活动。而一些体育保健类项目则很少在学校中开展,如太极拳等,其原因一是缺乏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是学校从根本上来说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重视度还是不够。

1.3缺乏相应的法律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进行保护

现今社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关于体育权利的概念,更没有提出要保障各个公民的体育权利,更不要说是从属于其中一小部分的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权利了。自我过的《宪法》、《体育法》、《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只是表达了要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想法,但没有明确指出公民体育权利的概念,更不要谈将其具体操作到生活中去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权利进行法律监管,以达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到平等体育权利。

1.4特殊大学身群体对自身应享有的体育权利知之甚少

从国家和学校方面而言,他们对学生体育权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并且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也没有成立一些关于特殊群体的社团和组织,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还是不够。

1.5特殊学生群体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特殊学生群体自身心理或生理状况原因,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他们认为自身有缺陷,如果参与体育活动,毕竟与普通学生不同,怕被人嘲笑、看不起,所以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既然自己的身体机能方面存在缺陷,那么体育活动就应该与自己无关,所以排斥参加体育运动。

1.6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各个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都予以照顾。在体育教学方面尤其体现在教师和学校会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成绩网开一面,并不能真实的反映特殊学生群体自身的水平,这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也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2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新途径

2.1树立新的教育观,全面认识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体育教育

高校和各级教师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树立新的高校特殊群体教育观。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活动高度重视,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大力提高特殊群体对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享受体育给自身带来的身体机能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2.2加到经费投入,完善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建设

相关部门要逐步加大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各类设施建设。学校和教师也要对特殊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引导,不止要加强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

2.3建立健全特殊群体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极其缺乏。很多学校在面临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学时,无人可用,只能对学生实行免修或不考试、一带而过的政策。而又由于特殊体育教育教师自身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体育相关只是,还要对特殊群体教育方面有一定心得。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2.4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要合理规划

教师对学生教学都要有一定的规划,体育教学也不外如此。但是体育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一般都是针对普通学生的,对特殊大学生群体来说,这个规划并不适用。教师的教学计划对指导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有着指导作用,所以,特殊大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的一员,也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但又由于特殊大学生群体自身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就意味着教师要制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计划。即使教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这也并不能适应每个特殊学生的体育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其教学计划最大限度的符合要求,但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对其所教授的每个特殊学生也要有一个小的具体规划。使其教学计划以及根据教学计划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每个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3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各级部门应加大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尽快完善适合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活动开展的场馆、器材设备等的建设,教师则要及时制定适合特殊学生群体的教学大纲和规划,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与普通学生有所不同;而作为特殊学生群体自身,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上一篇:变更风险管理范文 下一篇:培训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