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范文

时间:2023-03-06 17:32:02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1篇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实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权保护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生态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探寻基础学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思路

全程累进式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理念与设计

关于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略论大学生资助优化配置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新视角

新形势下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刍议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探析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原则与边界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维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解析与重构

关于提高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三个问题

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探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十大关系”及其调适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职责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现展的路径选择

UIS视角下高等医学生培育的品牌战略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想理论素质的提升

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况调研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哈佛大学学业辅导制度的设置与启示

同理心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运用

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初探

高校博士生园区育人思路与策略

我愿坐在你的跷跷板上

KOSAE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大学班导师工作创新与实践

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的反思与重构

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助学工作实证分析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发生动机的实证研究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途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实现

QQ群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期待、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校企文化交融视角中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辅导员培训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

关于辅导员个人魅力提升的研究

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差异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朋辈辅导员;高校

一、朋辈辅导员的涵义

朋辈辅导员即是与所辅导的学生年龄、辈份相当,像朋友一样。它是上世纪中期在美国从心里咨询领域发展起来的,最近五六年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高校中担任专职辅导员任务的朋辈辅导员。

我国高校多实行一年制朋辈辅导员,即遴选优秀的大四毕业本科生在毕业时与学校签订合同,规定其须在校担任一年辅导员,之后考核合格后在本校就读免试硕士研究生。朋辈辅导员刚脱离学生群体,心理上与学生的情感更接近,他们更容易发现、感知到学生在哪些方面将会出现问题,能很好地预防、发现和解决一些日常事务、学习问题。

二、朋辈辅导员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中多实行学分制,班级也无固定教室,这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自由、自主,加之高校的扩招,辅导员队伍的不足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管理等出现一系列的困难。朋辈辅导员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足与其工作压力。朋辈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朋辈辅导员在学生中承担“知心”角色,他们与学生兴趣相投并常与学生吃住在一起,采用和学生同学的话语、通讯交流手段等,学生更易于告知其自己的困惑,尤其新入学的学生,更愿意采用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如QQ等与辅导员交流情感问题、适应问题。而这些渠道也被朋辈辅导员视为常规渠道,且乐意接受。

现在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的宠爱更多、也更孤独,一方面拒绝说教式教育,一方面又渴望友情。与学生年龄相仿的辅导员,更易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会更小、语言与方法更易被学生接受。

第二,成为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朋辈辅导员的专业多与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同,并且大多是从本学院本专业中甄选的符合保研条件的优秀同学,作为本专业的“前辈”、“学长”、“学姐”,他们经历了大学四年,看到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面前的各种困难,听到过大学毕业在工作岗位发展上的各种需要,更能在学生中成为专业的引路人,以身说法,告知学生学习专业时注意事项,学好专业课的意义等。学生更易于接受这种优秀学长、学姐的忠告。

第三,成为学生与专职教师间的有效沟通者,专职教师大多是站在社会、国家、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具有全局性,但也忽视了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而朋辈辅导员刚从学生的群体中脱离而来,对学生的所想、所需有切身的体会,能很好地沟通师生之间的联系,及时把学生中的动态与呼吁传递给专职教师,从而调和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利于双方之间的沟通。朋辈辅导员由于年龄的优势,工作上有充沛的时间与激情,这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时有着天然的优势。

第四,促进高校良好校风传承。朋辈辅导员从本科生中来,回到研究生群体中去,这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朋辈辅导员从优秀的学生中而来,最终带着一年的实践继续学习,对自身综合能力、学以致用的本领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又是高校培养优质学生,传承良好校风的一个有效途径。

有上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中朋辈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与重要意义,但朋辈辅导员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因素,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高校朋辈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第一,身份尴尬――角色转化难的问题。朋辈辅导员刚从学生直接转变为辅导员,而短短的一年又要在同一空间迅速转为学生,这一过程时间短促,角色定位困难,很多朋辈辅导员表示,在被称为“老师”不再害羞时,可以坦然接受这个称呼时,又要转换成学生,短时间内身份角色转化多,很难准时进入身份状态。

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多是自己上学的地方,工作环境中遇到的教师、行政人员、领导等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虽然有利于沟通,却很难在这之间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同事眼中,朋辈辅导员仍然是个“学生”,而不是“教师”,这样不可避免地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会让朋辈辅导员觉得尴尬,甚至会觉得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

与正常的工作者相比,薪酬待遇较低,朋辈辅导员普遍反映,在服务于学校期间,家人朋友甚至单位同事等都认其为工作者,但待遇薪酬却不能让其履行他人对自己是“工作者”的期望,加之“为人师表”的着装费用等无形中增加了很大心里压力。

第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较多,短暂的一年时间内,既要熟悉工作,又要执行辅导要所承担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发展、贫困学生帮助贷款、评优评奖、新生入学教育或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一些学生逐渐发现自己与辅导员年龄相近,人生经历并不比自己太丰富时,话语便会较,一些玩笑、随意的举止便会产生,很多朋辈辅导员通常无奈表示对此类事情“无语”。

第三,对学生的管理较难形成长效机制。朋辈辅导员流动性大,每年都在轮换,学生情感上刚认可自己的辅导员,就面临重新接受新的另一个辅导员,也意味着对学校管理的各种模式重新接受,对造成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由于刚走出校门即刻进入校门,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而所带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群体中,学生的人生经验甚至比朋辈辅导员还多,所以在管理、指导学生的日常事务、综合素养的提高、就业、人生规划上较难有长远的目光,从而较难形成稳定的策划与准备工作。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展开?高校选拔朋辈辅导员时,多是从保研申请名单中进行选取,为了吸引到足够的朋辈辅导员,有时录取的要求相对直接攻读免试研究生较低,很多在免试攻读研究生方面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为了免试攻读研究生,才选择朋辈辅导员;也有一些大四毕业生由于自身迷茫,想在学校进行“迷茫期过度”,便选择从事一年辅导员工作,从而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考虑是就业、还是保研、还是出国等。因此,一些朋辈辅导员只是希望用在校服务一年的资历换取研究生院的入场券,这些态度与目的能否有效展开思想教育?加之朋辈辅导员与年龄相当的视野、相对较少的社会工作经验,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的发展等能否有效地理解,是值得深思的。

四、朋辈辅导员政策发展方向

第一,健全和完善学校关于朋辈辅导员发展的工作制度。高校在实行这一项目时,一定要对朋辈辅导员的定位清晰明确,是定位于“教师”、还是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都要给予明确的说明,之后在朋辈辅导员工作的环境中进行广泛宣传与引导,建立共同意识,形成对朋辈辅导员统一的理念认知。

第二,拓展持久接触的方式。积极拓展持久的接触方式,如通过博客、QQ群、网站等互动,让朋辈辅导员与曾经带领的学生“一起成长”;创建平台让上下界朋辈辅导员相互认识、沟通、交流,让朋辈辅导员的“爱”年年传递;形成朋辈辅导员俱乐部、组织、团体等,甚至可以在高校园区内形成各高校联合的朋辈辅导员心里辅导协助中心,让朋辈辅导员在高校中在这一身份上拥有归属感,找到认同感,从而有利于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招收时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年轻的有效的团体力量。

第三,提高进入门槛――提高朋辈辅导员进入此项工作的门槛,一是树立辅导员工作的严肃性;二是强化朋辈辅导员珍惜机会,充分利用短暂的工作时间,为自身的综合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建设等做出贡献。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进入工作环境之前可以加强培训,具体、深入、全面的培训有利于朋辈辅导员迅速从学生意识转变为教师身份意识,这相对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其成长、成熟的更快。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3篇

进入高校之后,许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其生活学习状态非常容易走向极端,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基层高校管理者,其作用不容小觑。如何培养合格、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培养优秀高校辅导员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一个趋向独立而又未能独立的群体,也就是说,在思想意识方面向往独立自主,但是经济上对家庭又有极大的依赖性这样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必须要有一个精神上的疏导者——辅导员。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辅导员进行疏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几届政府集中解决的难题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社会各界也在尝试着各种办法。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基层教师之一——辅导员,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二)面对社会不公平事件,大学生容易表现极端化,需要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

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贫富差异的扩大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尤其当前社会上“富二代”的一系列负面报道,都已经使教育公平成为一句空话。而且,我国东西部、沿海与内地、甚至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差异,也加大了大学生出现极端情绪的诱因。这些,都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情况的辅导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解。

(三)大学生价值观在改变,需要辅导员及时进行矫正

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悄然发生着改变。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大学生中的市场逐渐扩大,甚至“非主流”等也开始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发生在职校的“门”虽然是极端的个案,但是也说明当今学生思潮的混乱。在这种混乱思潮中进入高校的学生,则需要辅导员的及时心理价值观的干预。

(四)众多繁杂具体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去和大学生沟通、解决

比如落实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协调有关社团、学校、机关完成学校组织的活动等等,都需要辅导员在各部门、团体中间沟通协商。

二、高校辅导员推动学生工作的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年龄上占优势,更容易和大学生沟通

高校辅导员一般是进入高校不久的毕业生,年龄上的优势、经历上的相似性都容易使辅导员很快与大学生打成一片。思想上有了贴近性,做起心理工作来阻力也就小得多,也就显得更加心应手。

(二)高校辅导员有精力、有能力、有资源和大学生相处,更容易走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起居,甚至将来就业都会参与,而且,伴随大学生几年的大学生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甚至恋爱进展都会知之甚详,这样的优势是高校其他任何老师都难以企及的。

(三)高校辅导员大多来自于心理专业、思政专业的毕业学生,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

受多年思想教育的熏陶,这些辅导员在进入工作角色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等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几种素质

因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以及容易走极端的个性,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随着发生变化。

(一)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素养,扎实的思想教育知识

当前社会各种思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已经相当严重,尤其许多当前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如社会贫富差异的扩大化、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甚至导致许多学生放弃高考,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如何让这些负面因素对在校学生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就需要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素养,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能主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

因为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当今大学生已经与社会进行了“无缝结合”。社会中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在其心理的堆积,如果未得到及时疏导,一旦爆发,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高校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当前阶段的情绪波动,并及时给予疏导。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工作方法灵活,具备极强的协调性

辅导员具体的学生工作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就必须要思想灵活,方法多样。而且,辅导员要同时和学校的多个部门、团体沟通,协调能力不可或缺。

四、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工作

辅导员是掌握学生第一手信息和处理学生具体事物的管理者,高校应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工作。打造优秀的辅导员团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可靠保证之一。

(一)高校决策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辅导员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辅导员掌握着大学生第一手的心理动态和具体进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人,是维持学校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学校要利用内外资源,全面提高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

学校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条件,给辅导员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支持辅导员不拘泥于形式,与学生一起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学校要组织辅导员“请进来、走出去”,多与兄弟学校交流辅导员的培养经验,交换培养辅导员,尽快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高校应协助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辅导员的地位、福利和待遇

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自身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术教师一样的学校的中流砥柱。辅导员的地位得到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可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大生涯”规划才会成为自主、自觉,高校辅导员队伍才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以湖南省95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角色演变;显性责任;隐性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30-02

在中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身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辅导员最初因“政治需要”而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演变为“政治工作队伍与师资队伍”的双重身份;再到新时期,依然延续着双重身份,但其中的职责随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多样化与复杂化。下面通过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不断定义简单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的演变,以便研究需要[1]。①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变

高校辅导员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高校辅导员职责随着现实变化和时代需要而不断扩充,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者”这一基本身份却一直延续着。

在改革开放之前,“政治思想工作者”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唯一身份。新中国成立初,应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成为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有效途径。

到1980年,国家提出高校辅导员应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再到8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应列入教师编制,这使高校辅导员角色第一次得以扩充。其原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心发生转移,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仅是政治工作者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在这一需求下,高校辅导员成为“既是党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一部分,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已成为“教师”。

到新时期,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深入,学生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不断多元化,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角色——“干部与教师”——没有变化,但其具体工作职责却不断扩充与完善。对于具体的职责,学界多有总结。比如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概括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2],“思想政治理论讲演员、学习引导员、职业培训师、心理疏导员、科研工作者、事务执行者”[3]。在全球化过程中,中西管理方式不断融合,新时期对辅导员的专业性强调,体现着辅导员队伍不断与世界接轨的积极姿态。但这些专业而精细的责任都属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显性责任。显性责任指的是可用客观指标衡量的具体责任。目前高校辅导员也基本处于尽量完成一些可用外在指标衡量的显性责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后期,高校辅导员就具有了教师身份。这一简单的角色扩充,却蕴含着极深的内涵,一个“师”字便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不仅是简单地完成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而是在其中蕴含着无法用现实指标衡量的隐性责任。隐性责任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仁爱与体贴,是教师积极承担的责任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与热爱。

二、强调高校辅导员隐性责任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辅导员的部分职责是从事管理工作,个人掌握着一定权力。有些学生便与老师拉近关系,想从中获取利益,所以“师生关系”(辅导员与本年级学生)最可能走向利益关系。高校辅导员应如何避免“利益关系”的蔓延,而保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就需要强调高校辅导员身上的隐性责任。

其次,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处于改革期,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也正处于形成期。改革意味着变动,变动意味着发展与完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特征还不稳定,职业特点还处于不断塑造过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繁杂,工作平面化等,使得辅导员制度处于专业化、科研化的改革中。高校辅导员在这种改革的变动中,有更多机会创造整个社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尊敬与热爱,将自己打造成不仅是管理者、思想教育者,更是仁爱体贴、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外辅导员的专业性、职业性时,也应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有益成分加以借鉴。

再次,80年代末,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赋予了“师”的身份。“教师”本就是国人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教师的无私奉献、仁爱体贴创造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的尊重。这种肯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代代老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所换取的。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在完成一些显性职责时,应更好地塑造并培养自己的隐性责任,不断发扬教师这一职业的优良传统。

最后,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决定。如今,对大多学生来说,高校辅导员似乎可有可无。只有两头(特别出众与违纪较多)的学生跟辅导员接触较多,而中间大部分学生一年来几乎跟辅导员没有多少接触。实际上,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责任心的辅导员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因为目前任课老师,主要教授本专业知识,与学生接触较少,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更为亲近。一个有责任心的辅导员不仅在“管纪律,防违纪”等显性责任方面做得很优秀,而更应该关注其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有多少,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有多少,这些是不易衡量的指标。这就涉及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问题。孔夫子非常重视学生的“行”(即做人品质),他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教做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他的弟子子夏也有言:“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品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更多地靠高校辅导员身上的隐性责任。

三、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自孔子起私学兴起,从此孔夫子便成为“为人师表”的最高楷模,也成为代代教育家的奋斗目标。从传统文化中探讨辅导员的责任与品质,或许对我们的现实发展与改造有所裨益。

(一)仁者爱人——对学生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在现实的辅导员工作中,许多辅导员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屡次违纪,屡教不改,因此辅导员便对工作产生厌倦感,抑或对某个学生产生偏见。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夫子就提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篇》),君子并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这要求我们去反思自身,为什么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学生会视而不见?会不会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些欠妥,或许是自己哪些工作失职使得学生对我产生抵触情绪?在自我的这种反思与不断改进工作中,我们深入地挖掘自己工作中的过失。当改变方法,重新进行教育后,确实会受益匪浅。其实作为老师,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听从,而是教育工作是否合适得当。

还有在现实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很优秀的学生,辅导员容易对其有所偏爱。对于有明显缺点的学生便不理解或不欣赏。但在孔夫子的得意门生中,也都各有缺陷,子路的鲁莽,子贡的夸夸其谈,但孔夫子都会耐心教育。他告诉弟子“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对于每个学生,孔夫子都是无所隐瞒,都是诲人不倦,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在现实中,学生会各有特点。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各个学生的出众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信与教育。因为高校辅导员更容易掌握到最新的信息,交往面也更宽广,这些优势都应该与每个同学进行分享,使得学生们都平等地获得机会,无一例外地受到辅导员的指引。

(二)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复性多,学生问题也会出现相似性。在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我总是试图寻找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方法,就是用相似的解答方案回答相似问题,这样会更省事。但在我了解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后,会觉得自己的以不变应万变是十分不妥的。当学生问相同的问题,孔子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回答。人们最经常引用的便是《先进》篇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遇事总退缩,而子路性格勇猛,所以孔夫子给了不同的答案。还有同样是问“仁”,资质不同的学生,老师的回答也是迥异的。樊迟资质较浅,当他问“仁”时,夫子就给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答案,“仁者,爱人”。而颜渊资质好,悟性也高,所以老师回答“仁”时,便言“克己复礼为仁”。这些都对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实,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辅导员的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会真正使辅导员这份工作发挥其价值。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辅导员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帮助方案,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三)循循善诱——合理运用谈话式的交流方式,积极引导学生

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谈话式教育方法的必要性。辅导员与学生的深入接触(建立互信)主要是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学生们会出现生活、学习、感情、心理等各类问题,有的学生会主动找辅导员交谈。有的则会隐藏在内心深处。有些学生的问题辅导员可以直接解决,有些则需要辅导员通过细微的观察抑或是通过其他途径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但最终交谈始终是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到交谈在教育中发挥的意义呢?首先,“解惑”是很关键的。当我们辅导员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时,才能真正解答学生的疑惑;当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正确而有意义的指引时,学生遇到别的问题时,也会主动寻找老师的帮助。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师生教学间的良性循环。其实《论语》正是老师与弟子间进行对话的语录,师生在对话过程中不断修身学道。所以,辅导员应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知识储备,以完成“解惑”的任务。其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应带着功利目的。辅导员工作很繁多,除了显性责任外,还有隐性责任。隐性责任更多是良心活,做多做少外界都不易评测。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想到社会所给予这一职业的崇高地位。这样,我们就不应吝啬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与同学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自己的隐性责任。

(四)宽严相济——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但强调教育的第一位性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会制定各种处罚条例,这对避免学生违纪起到约束作用。但严厉的处罚永远无法取代宽容的教育。《论语·为政》篇有“道之以政,齐以之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强权的行政力量和严厉的政策法令,虽使人能避免犯错,但同时也使人失去羞耻之心。但若以仁义之德感化教育的方式,人们就有羞耻之心,且能在生活中不断革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样,在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如果一味强调处罚的作用,学生就会逐渐失去自尊心,进而丧失羞耻之心。而辅导员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中,其实是建构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划分对错界限的能力。例如对于作弊的管理,我们的主要工作不是制定详细的条例去管制学生,而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这样,当他们萌发欺瞒他人的念头时,就会有羞耻之心,通过羞愧之心来约束其行为。所以说,高校中的处罚条例必须与辅导员的教育相融合,才更具意义。

(五)重则有威——确立威信,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对学生而言,辅导员威信的确立,更需要的是隐性责任。《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辅导员队伍应时刻提醒自己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人民教师。当我们做到仁者爱人,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循循善诱时,做到宽严相济,做到身正为范自然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在代代辅导员的努力下,这一职业更会迎来全社会的爱戴。在学习传统教育理论时,我们了解孔子对学生的仁爱,同样孔门弟子对老师的爱戴,师生情谊的真挚,都值得借鉴学习。在如今这个各种思潮涌现、不良瘤毒颇多的现代社会,师生间的单纯真挚之情成为最美好的一块领地,我们作为辅导员,应该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扬教师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杨亚军,胡元林.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8,(9).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幸福感; 成长需求;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22-03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制订了一系列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政策、条例,有些是强调辅导员队伍重要性的,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有些是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如此多的政策、条例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确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这支队伍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仅以上海为例,截至2010年9月底,上海市共有辅导员5000余名,其中专职辅导员3000余名,同时配有五千余名班主任。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辅导员要占到60%以上,硕士以上文凭者又占到62.28%,上海高校已有164位专职辅导员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辅导员总数的5%,有300余位专职辅导员被定为副处级以上职级,占辅导员总数的9.2%。①可见,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极大成效。然而当面对高校辅导员是否把当前职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时,我们不得不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7年来,从事高校辅导员的年龄日益降低,这一方面说明该队伍的强大活力,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该领域极大的流动性。以高校辅导员为职业跳板的现象并不鲜见,辅导员工作年限3年以上,选择跳槽至其他岗位时有发生,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依然数量稀少。是辅导员相关政策不够吸引人,还是辅导员工作本身过于辛苦?甚至是感到付出与回报的不等价,或是其他某种原因?要回答上述问题,揭开高校辅导员成长需求的内在结构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校辅导员成长的生活需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常常强调物质对于一个人乃至社会的基础性作用,高校辅导员亦不例外。作为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高校辅导员具有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具体可以细分为:

1.对于薪酬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和估算,按照学校的政府投入及实际经营状况,当前上海高校三年内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月收入从2500元至7000元不等,大多数辅导员月薪约为3000元左右。然而根据上海市官方统计,2008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9502元,月平均工资为3292元,相对而言,上海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在社会上属于中等略微偏上。可见,高校辅导员群体在薪酬上基本尚属合理范围,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存在于如何缩小辅导员职业内部薪酬的差距。

2.对于住房的需求

由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在年龄上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人开始具备购买房屋的需求,同时近年来国内房价高企,少部分在学校的帮助下,利用学校的购房福利政策购得心仪的住所,但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需要家庭及社会关系的力量办理贷款购得房屋,在高昂的房价下转化为“房奴”。可见,住房问题在高校辅导员这一年轻人占主导的群体中不容忽视。

3.对于家庭生活的需求

据调查,当前上海市各大高校辅导员群众中,有近半数属于新上海人,即外地生源大学毕业后留沪任高校辅导员。他们多在上海寻找生活伴侣,并安家落户。依据高校辅导员的相关制度和学生工作的要求,辅导员平时周日至周五需按照学校“三同(同吃、同住、同学习)”的要求,居住于学生公寓,以便于及时处理大学生群体中的突发事件,与大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一般而言,高校辅导员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对于尚未购房的新上海人则基本无去处,周末两天只能在学校度过,或参加有限的社交活动。

4.对于朋友的需求

由于年轻、朋友圈广泛,高校辅导员在业余时间常常寻找自己的朋友倾诉工作上的烦恼,进行各种正常的社交活动。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一些外地生源留沪工作的辅导员常常无力支付所在城市高昂的房价,求偶问题由此产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中,一些大龄单身青年男辅导员颇为多见,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上男方常作为较大家庭责任的承担者这一普遍现象。

二、高校辅导员成长的工作需求

工作既是一个人的义务,又是人的一项权利,这在我国宪法中“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条目中有着明确的体现。高校辅导员亦如此,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够奋发向上,具有饱满的工作状态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他们能够及时化解高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棘手问题,避免大量突发事件的发生,成为高校大学生稳定的良好缓冲带。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众多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1.与领导的关系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人员,他们往往受到双重领导,即学校中的学工部门和所在院系中分管学生工作者的领导,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权衡利弊,科学地实现自身工作同时达到多层面领导的工作要求。

2.与同事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为主,同时含有大量的竞争因素。须知,许多学生事务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由高校辅导员团队协作完成,这是他们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但正如其他职业一样,他们还面临着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考核、评奖、评优及职业晋升,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会在此过程中凸显。如何处理同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的确是一种考验。

3.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

众所周之,高校辅导员开展的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必然涉及从教务处到后勤部门,从保卫处到校医院,从学生处到组织部、宣传部、校办等几乎涵盖全校一切部门的工作人员。因而如何与这些部门打交道,如何更好地维护学生与学校的整体权益平衡是摆在一名辅导员面前的棘手问题。事实上,也正是在处理上述关系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受到了锻炼,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工作的满足感,也就不难理解一名高校辅导员常常成为校内各职能单位内部招聘时争抢的对象了。

4.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晋升的需求

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各地在高校辅导员评聘条件上给予优惠政策,如上海市规定,高校辅导员评聘副教授、教授的名额单列,鼓励教授级辅导员、领军级辅导员的脱颖而出,然而一些高校在考虑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方面仍然囿于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容忽视的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工作时间之分散常常让人难以想象,这必然使得高校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相比在学术放面产生劣势,因而一些高校在职称尤其是初、中级评定上将高校辅导员的评定标准等同于专业任课教师值得进一步商榷。

三、高校辅导员成长的精神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高校辅导员亦不例外。他们常常把为学生服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甚至是职业信仰,他们大多具备强烈的奉献精神。譬如,每当高校组织无偿献血时,冲在前面的不乏高校辅导员的身影,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园区各片区志愿者负责人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校辅导员。他们乐于做志愿者服务,因为这样不仅能在大学生面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更是职业的内在需求使然。高校辅导员在精神追求方面存在着较为急迫的现实问题。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辅导员虽然是一个传统的职业,早在建国初期的高校就出现了政治辅导员,但如今时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群体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正日趋加大,但这一职业在少数人甚至高校内部仍然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该论调虽不占主流,但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还包括辅导员自身对本职的认可,如何重塑观念,彻底摒弃高校辅导员的“跳板意识”,只有充分解答这一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诉求

作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高校辅导员时刻准备着为每一位大学生做心理疏导。在论及该问题时,常常听到一则比喻,即高校辅导员就像一个心灵的垃圾桶,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就像把大学生的心理垃圾转嫁到自身,而这种“垃圾”的积累必然影响到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该比喻虽然有失贴切,但也反映出辅导员心理问题亟需引起重视。近期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已面向教师及辅导员开放,这显然是某种积极的信号。

3.高校辅导员的健全人格诉求

常常有听到高校辅导员在论坛上说自己“郁闷”、“无语”,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不无关联。健全的人格是每个人都希望获取的,在处理众多复杂的学生、同事、领导关系时,高校辅导员的人格也在不断地受到冲击,挫折感时有产生,这种挫折感得不到及时扭转影响着辅导员健全人格的诉求。需要指出的是,个人兴趣得不到满足也是阻碍高校辅导员健全人格诉求实现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辅导员成长的根本需求

不难发现,上述高校辅导员各类成长需求是基础性的,有些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的生理需要。然而,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推动这一职业发展的源动力必然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并在这一过程中伴有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印迹时,高校辅导员将倍感欣慰。可见,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的根本需求。

1.大学生的思想成长

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时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脉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及时纠正大学生的片面观念。事实证明,辅导员工作历来的难点就在于对大学生思想的琢磨不定,无法完全准确地预知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判断及政治参与。当大学生在政治敏感问题上能够独立做出正确的判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党和国家在不断克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时,他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更加成熟。换言之,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是考量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大学生的人格成长

辅导员是一个使人向善的职业,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辅导员不渝的使命。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人格诉求常常难以满足,其人格的培养常常缺乏适当的正确引导和人文关怀,道德品质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喧嚣社会的影响,无法健康地发展。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为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创设条件,并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进一步获取辅导员工作的动力。

3.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社会的变迁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物质变化,同时也伴随着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剧变。来自家庭、学校、就业的压力终日让一些大学生疲于奔命,甚至失去了大学生活原本的乐趣,乃至使极少部分大学生演变成完成学业任务的机器,不堪重负的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问题。辅导员的重要工作是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品质也在日趋完善。

4.大学生的智能成长

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和各项荣誉的获得都是辅导员希望看到的。尤其是在学习上对后进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扭转学习成绩落后的现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处理问题的技巧,锻炼自身的意志,这些都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成长需求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其中,来自生活的需求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与成长的物质基础,是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简言之,抛开基本的生活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其他工作均无从谈起。而辅导员成长的源动力则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事实证明,高校辅导员的成长已经与大学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它既是评判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尺度,又是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诉求。

注 释

①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国家教育部网站,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74/inf01234318895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 霍尔 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 林崇德.品德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11-08-10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德育实践课题“上海高校辅导员成长需求”(2011-D-034)

作者简介:王 鑫(1983-),男,山东枣庄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减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以将辅导员的工作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德育工作;三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四是相关学生服务的提供工作。国家教育部已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化,而现实中各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工作定位不明,任务繁琐

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主要忙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管理,如组织出早操、检查教室宿舍卫生、检查课堂纪律和考勤,联系家长,评定各级各类先进,评定奖、助、贷等奖助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各类班团会议,做大量工作计划总结及日常记录。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调查,实习安排,就业统计,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

基本上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离不开辅导员,学校大事小事的收尾工作都得靠辅导员来最后完成。辅导员基本上扮演着学校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最终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繁琐,无法使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核心工作上,出现工作倦怠以及转岗、“跳槽”“下海”等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

二、配备不合理,工作压力加大

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政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现实中,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004年前后,很多学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已经大大低于1:200。调查显示,超过标准配置的比例占了66%,其中,较大规模超过标准配置的约占31%,严重超过标准配置的达10%,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1:500的比例。如此不合理的辅导员配置,使得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活动、组织建设、日常行为及安全管理等工作,成天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三、受重视不够,自卑心理严重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处境尴尬。他们既没有像教学人员那样受重视,又没有像行政人员那样受人尊敬和升职快的政治前途。许多教师甚至社会人士潜意识里还有这样一种观念:只有那些不能胜任教师岗位或不能被提拔到行政管理岗位的人,才会在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辅导员不论在管理岗位还是专业岗位都处于学校组织的最下方,使得辅导员总觉得低人一等,出现自卑、压抑的心理。

四、职称难升,待遇难上

由于辅导员的性质及工作任务决定,其工作成天围着学生转,忙于有关学生的大小事务,导致其时间有限,精力不够,没办法参与各种培训学习以提高学历,很难在管理工作、教学、科研上出成绩,职称评定相当困难,许多辅导员是初级职称,中高级职称甚少。而对于高校提干,又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辅导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专业教师又毫无优势可言。基于这些情况,导致辅导员职称难评,职务难升,成为高校队伍中职称、职务双底人群。至于待遇,若不遇上英明领导,职称职务双底必然导致待遇低下,社会认可度低下。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辅导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辅导员减负就显得刻不容缓。各高校要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把辅导员主要工作回归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面;要确保合理配置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防止“子多伤母”现象发生;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改变“学生工作可有可无”和“学生工作是消防队”的思想,把学生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努力解决辅导员职称难升,待遇难上局面,要为辅导员单独设定评聘比例,单独确定评审条件,单独进行评审,要合理调整校内奖金分配办法,确保辅导员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等层次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略有上浮;要定期安排辅导员接受心理咨询及各种学习培训,引导其正确调整心态。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认同;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21-02

2012年初,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在全国率先了《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和《上海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提出,是对辅导员的工作的提炼和升华,有助于提升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当前,厘清高校辅导员群体在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上的困境,引导广大思政工作者践行核心价值取向,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价值理想与自我需求: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双重维度

所谓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满意的目标的行为准则,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最终根源在于生活本身。辅导员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过程,是个人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也有个人自我需求的实现。

1.维度一:认同是价值理想的实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辅导员首先应当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理想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能够调动辅导员积极向上的欲望,对辅导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导向作用。新任辅导员对所从事的岗位职责处于懵懂阶段,随着辅导员工作时间变长,业务实践和生活阅历丰富,在校园整体氛围及同事的影响下,其个人价值观念也开始进入选择和重构阶段。一旦辅导员把核心取向中四个维度的价值融合到自身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中,就开始进入个人价值理想的升华阶段。由于核心价值取向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与辅导员在岗位上实现个人理想是一致的,因此,辅导员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也即是其价值理想的实现。本文作者认为,辅导员在工作的实践活动中,经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变原有的价值结构,逐渐确立起对所从事岗位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其个人价值取向的升华过程,也是价值理想的实现过程。

2.维度二:认同是自我需求的实现。辅导员价值取向是辅导员价值理想的升华,因而认同价值取向的过程,必然是辅导员价值理想的实现。具体而言,就是辅导员个人追求和个人需求的实现。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与需要相联系的,按照马斯洛的个人需求理论,个人对价值观念的确认从属于人的基本需求:“与生活本身同义的、绝对的、最终的价值,就是在特定时期内支配他需要阶梯上的任何一种需要……因此,我们有一个有层次、发展着、综合的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1]”这说明当个人的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就会向着高一个层次的发展,而高层次的需求则使人产生新的动机,引发个人的新的行为和价值观。就辅导员而言,他的价值观念对其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影响价值观的则是辅导员的个人需求。

二、诉求功利与现实阻力: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两种困境

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为广大思政工作者树立了精神旗帜、行为标杆和道德准绳,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同样面临复杂的困境。从精神和现实两个视角层面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认同的困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认同的精神困境。(1)功利主义影响及其表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也在瓦解。市场经济把人和群体组织的关系转化成简单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了功利主义的盛行。在功利主义之下,人们追求的往往是做事的效果,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任何手段,不去思考行为本身的意义。功利主义盛行是人类对科技、经济的片面追求中,工具理性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而价值理性日益被边缘化的结果。马克斯·韦伯认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就是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则是:“有意识地对特定行为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2]”也就是说,秉持工具理性的人,并非重视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把行为看成能否达到目的之手段,而价值理性则相反。(2)价值多元化冲突与价值虚无。正如马克思所言:“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中来解释。[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急剧分化,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阶层结构重组后,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趋向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社会变革反映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则是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原先的那种以国家和集体为中心单一性的价值观念被打破。不少人在价值选择中,丧失了追求崇高价值的愿望,他们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视为个人追求,对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抱以不屑态度,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风气。

2.认同的现实困境。(1)角色定位模糊化。《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应该说,这一界定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角色定位明确了方向,增加了辅导员在职业选择上的自主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在不少高校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不少辅导员并未享受到双重身份带来的发展机遇,只是在学校进行统计时候,才“真正”成为干部或者教师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双重身份让辅导员在学校的工作面越来越大,有的辅导员教学任务、管理任务双肩挑,却得不到学校老师队伍的认同。这种身份上的模糊化,反过来则加深了辅导员角色定位上的不明确,以至于有的人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是“没有前途的”。如此心态存在,显然会极大降低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力度。(2)自我需求难以实现。进入新世纪以后,出身“80后”的一批批年轻人开始逐步成为社会就业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情况同样如此。如今,“8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辅导员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年龄与学生年龄相差无几,不少人都是大学毕业中的优秀学生,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有着强烈的激情,以及被接受、尊重、认同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在一些高校,由于学校领导层把重点投向了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对辅导员群体关心和重视不够,导致辅导员群体的工作价值并未得到肯定,群体的幸福感不强。于是,在自我需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不少辅导员缺乏工作的方向感,缺乏努力的目标,他们对辅导员岗位的价值取向与自身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偏差,难以从内心真正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3)量化考核带来的压力。当前,在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之下,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也走上了量化考核之路。这一做法借鉴了社会公司在员工素质和能力提升上的管理经验,初衷是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更加规范化,增强育人工作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为了提升考评工作的科学性,把辅导员工作过分细化来进行考核,一些原本无法考评的内容也纳入了考核的范围。如此一来,考核的结果一方面很难真正反映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水平,也在无形中给辅导员增加了精神压力。(4)职业发展渠道的逼仄。近年来,尽管不少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上打通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道路,但总体而言,辅导员的发展渠道仍然过于单一化。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于行政系列和教师系列的晋升机制。但是随着高校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岗位越来越稀缺,使得大量辅导员难以获得晋升机会;而在教师系列机制上,由于中级、高级职称的数量限制,以及任课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使得辅导员职称晋升有处于不利的趋势。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认同的引导途径

1.关注辅导员自我需求的实现。由于高校辅导员大多数还正处于职业成长过程中,一旦他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职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增强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认同的途径上,首先要关注辅导员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价值实现。

2.优化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力度。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辅导员感觉到被学校重视和认可,通过环境激励增强他们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感。其次,要完善考评机制,形成选拔、考核、培育的规范机制。

3.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来看,当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热点问题分析及矛盾处理、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骨干培养等八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许永勤,张福松.管理心理学[M].工商出版社,2002:105.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56.

[3][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10: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华大学2012年度新人德育课题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困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也经历了80后独生子女到90后新新人类的代代传承,学生性格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生源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在价值观多元化,学习网络化等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价值观也出现多种形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开展工作的思路、方式必须发生改变,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可行的标准。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更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首先要梳理出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能力维度,再根据维度构建有效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的应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1)高校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导师。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就是培训学习。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非专业素养社团活动工作的关键点,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高校针对辅导员开展基于胜任力为突破口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力。

(3)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切实可操作性的思路和理念。从学生管理的实际现状和目前已经成熟的理论相结合,提出辅导员遴选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思路、措施、绩效评价机制,为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提供依据。

2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职业标准

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挑战,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成为以后高校进行辅导员培训的参考标准和执行参照。本标准是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以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为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遴选、培训、评价、退出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实施基于胜任力为特征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基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定位,将辅导员这一岗位提升到专家级别的水平;其次,也促使各高校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培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遴选、培养、评价、退出机制;三是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提高指明方法和路径。四是通过提高能力素质,在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同时,提升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个人价值。

2.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政策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2)专业知识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史相关原理;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困难资助、奖罚管理、心理干预、校园文化体验活动、社会实习实践、公益活动开展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

2.2辅导员的职业标准

本文结合山西大学陈建文教授研究总结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与国家教育部2014年颁发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整理成5个大项,20个分项,根据教育部文件初级辅导员工作年限在1-3年,应该初步掌握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工作能力。中级辅导员工作年限4-8年,要求熟练掌握各项工作能力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系统的工作,能够承担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系统研究工作。高级辅导员要求工作年限8年以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针对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如图2.1所示。

图2.1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

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研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胜任力理论的出现将胜任力与“人”结合到一起,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将胜任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的选拔招聘、绩效管理和培训开发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针对辅导员培训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三级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以国家、省、校分为三级。本文作者主要探讨的是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建设。

(1)两个核心--两个核心指的是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发展战略,这两者息息相关却有相互影响和制约。职业规划必须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根本,而高校发展战略又需要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依据。

(2)三个层面--培训体系在规划上可以分为制度层面、物质要素层面、实施与评价层面三个层面。制度层即是培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培训经费的使用制度。物质要素层指的是构成员工培训系统的教材、场地、培训设施等物质要素。实施与评价层就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筛选和流程、员工组织等。

(3)四大环节--员工培训过程有四个必要的步骤,首先是开展基于员工需求的前期调研,然后根据反馈制定中期培训计划,再依据培训计划选择相对应的培训师,培训过程中实施过程监控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价。培训的需求分析主要从高校发展战略、个人发展和工作任务职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高校对辅导员培训的需求程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在环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此,构建基于胜任力为特征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 教思政〔2014〕2号文件.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2006.

[3]韩杨.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作者简介: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区别;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29-01

一、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区别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都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但辅导员是专门的岗位,有专门的人员,它的工作就是管理学生,并且每人带的班级较多。而班主任都是学校其他岗位的人员兼职,每人只带一个班级,按照规定,班主任的职责就是管理学生的教学情况与就业的工作。这就使得二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分工上的不同,辅导员是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他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他的工作更具体,范围更广。

(一)高校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高校班主任主要肩负着以下职责:高校班主任要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要建立一个民主的管理模式,保证班级活动和班级成员的生活、学习按照规章制度走,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更新管理理念;高校班主任要搞好班风建设,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各项集体活动,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班风的熏陶。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班级风气培养,发挥班风对学生的积极教育和引导作用;班主任要发挥好协调作用,班主任要充分掌握学生必修课选修课的上课情况,对于学生反映的专业教师授课问题要予以重视,要及时地与各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保证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班主任还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开座谈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要在学生的学习规划、专业发展规划方面予以积极地指导。很多班主任都是专业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引学生制定大学学习规划,让他们认清各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做到学有规划,学有所成。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高校辅导员和高校班主任工作虽然大体一致,但还是存在差别的,辅导员主要负责以下事宜: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使命。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成熟的思想观念;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当前大学生自杀、跳楼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多关心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具备调控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环节心理压力。辅导员要积极发挥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作用;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做好党建工作和共青团工作,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发现推举班级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贫困学生的贷款情况、助学金发放情况等,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辅导员还要经常走进学生宿舍,督促学生做好内务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咨询。

二、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工作的几点策略

(一)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既要做到分工明确,自觉履行各自职责,又要充分发挥二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当前,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存在分工混乱,职责不清的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工作中容易互相推诿。因此,首先,二者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必须认清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肩负的不同使命,至于如何分工,要根据各校各院系的具体情况而定,班主任与辅导员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基本事务管理,班主任就负责班级班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学生的学习管理等,二者都要认真履行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另一方来做。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二者责任,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在分工明确地将基础上,辅导员和班主任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并经常地进行沟通交流。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班主任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这样“双剑合并”,自然能把班级管理工作搞得有神有色。同时,二者要经常进行交流,要通过对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的沟通,制定班级管理计划,更好的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二)高校可以建立针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机制,并以此进行奖惩。为了激励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作用。高校可以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这个考评是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他们作业务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并将考核结果与他们的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即学校各系院领导对各班级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将其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评分依据,并作出合理评分,而由学生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打分将作为班主任评分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班主任和辅导员互相评分构成考核评分的第三部分。通过这种全面的考评方式,可以考核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成效,可以督促二者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以此考核为依据,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奖惩,通过对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激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他们致力搞好班级建设。

(三)建立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双向沟通机制。首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必须进行信息的交流传递,要做到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信息共享,要经常探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其次,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及主题班会时要邀请辅导员来参加,对学生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要和辅导员共同讨论决定。再次,要发挥班干部的纽带作用,让班干部做好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传声筒”,实现三者共同交流沟通班级情况的良好局面,让班主任和辅导员之间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各高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多采用的是辅导员加班主任管理制,辅导员与班主任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因此,二者在工作中要经常沟通交流,要把班级管理工作搞得活色生香。

参考文献

[1]郭璞;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异同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2]孟莉;浅谈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高校辅导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工作效能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对工作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这支队伍的稳定及其工作效率的发挥。这支队伍的稳定以及工作成效对高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探寻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职业认同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它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等职业化素养。职业认同作为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一)职业认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职业认同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对自身角色认同,热爱辅导员工作,其工作积极性就越高,反之,就会出现对工作不满意甚至职业倦怠。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促进辅导员个体职业发展,是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一个内在心理条件。

(二)职业认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工作效能是在进行某个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管理水平,改善处理日常行为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以正能量的影响,忽略不良工作条件带来的心理不愉快,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感。

(三)职业认同有利于克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所要扮演的角色日益多重化。在工作中,各种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相关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有着良好职业认同的辅导员,会积极调整心态,降低职业倦怠水平,坚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意志。

(四)职业认同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给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环境,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这些目标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认同度好的辅导员往往能够成功处理压力并积极应对变化,从而能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相反,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低则会限制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发展。[1]

二、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目前,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辅导员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在实际工作中,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有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认为辅导员只会空洞说教,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轻视辅导员的作用。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将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压给辅导员,大量琐碎的日常工作使辅导员整日疲于应付,根本没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从而产生人心不稳的现象。

(二)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材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要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等。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所学专业不一,教育和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得不到学生和学校的肯定,最终使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降低。

(三)工作职责杂,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办理请假手续、开具遗失证明、撰写活动方案、召开班团会议等是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工作简单化、流程化,使辅导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无法完全量化,见效周期长,使得他们的工作成绩不能得到及时的认可,不易建立一套有效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他们的报酬远远达不到自己付出努力后所得的期望,结果造成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降低。

(四)辅导员缺乏职业生涯发展指导。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规定从理论上可以增大辅导员发展的弹性和空间,既可以向专职教师发展走职称评定,又可以走党政管理晋升职务。现实中的情况,辅导员平时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耗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没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且开班会、团日活动等折算的课时达不到职称评定的要求,边缘化的角色地位使他们竞争不过专职教师,他们的弱势地位走职务晋升又竞争不过行政管理人员,这样的职业发展寰呈顾们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三、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的各级领导要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政策时,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给辅导员队伍以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使辅导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二)加强培养,树立辅导员的良好的职业形象。辅导员是一支有特定资格要求、专业性较强的除队伍,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选拔辅导员时,要严格把关,在提高学历门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工作能力。要从本校需要出发,像培养教学骨干那样,制定辅导员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同时鼓励辅导员开展德育研究,积累学术成果,创造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使他们逐步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得如何,与方方面面存在关系,最主要的是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通过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估,可促使他们及时总结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考核的结果可为辅导员的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可靠依据。科学的考评体系给予辅导员公正的认可,鼓励、鞭策、督促他们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降低工作倦怠感。

(四)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增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动力。辅导员是做好各项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辅导员做好职业规划,对于维护学校稳定以及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对辅导员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热情。[3]对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要贯穿于职业发展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他们的职业品味。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步骤,使辅导员具有成熟的职业心理,贴近实际的职业心态,以此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发展的动力。(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基金项目:贵阳医学院2014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基金立项课题(0213023)

参考文献:

[1]王安定.高校辅导员员职业认同研究[J].湖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flfg/2006-07-31/content-350701.htm.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下一篇:教学质量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