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05 07:09:05

高考作文技巧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 作文 技巧 创新

高考作文有着许多特殊性,不能等同于平时写作。高考作文是限时作文,时间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掘、构思、立意、选材……要完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注意一些应试技巧,要得到较高分数,是很难做到的。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作文中,可以发现,一篇好的高分作文,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点,即有一个好的标题,精炼的语言,好的中心,良好的结尾和一手好字。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作好一篇好的限时作文,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做到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一篇上好的佳作,从而拿足基础分,并拿到优级分。

一、列好提纲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二、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个新颖、别致、准确鲜明、简洁凝练、短小精悍、不落俗套、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题目的标题,常常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极易产生细读的欲望。“题好文一半”,一篇高考作文,只有充分利用其“不变”,全力以赴地思考把握其“变”,才能短时高效,才能有望获取高分。

三、开头

古人曾把文章的开头比喻为“凤头”,也就是要做到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高考作文的开头一般要求做到“点题要明、材料要准、语言要精”,也就是在开头要迅速表明文章的观点,要选用能准确表明观点的材料,要运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开头就点题,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说明文章的主旨要义,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四、创新语句、内容,锤炼语言

高考作文的创新要从形式上的创新发展到内容上的创新,如何让作文材料新鲜、新颖,显得十分关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材料,运用到不同的主题上,这些材料容易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同样主题的材料,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要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高考作文是“一篇文章见语文”,就必须要有亮点来吸引阅卷老师,就要认真锤炼语言,有几个富有思辨的、具有强烈的思想刺激力的句子,不仅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且可以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如2008年上海卷唯一满分作文《他们》,文章“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精神乃至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动了阅卷者。修辞手法的选用,要做到“精”而不要多而杂,“精”则生辉,“多”则杂乱花哨,适得其反。

通常情况下,一篇高考作文的最佳写作时间在50分钟左右,因而在谋篇布局上要做到一是结构模式要“简”、二是内容要“新”、三是立意要“深”、四是感情要“真”。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从开头结尾到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都要通盘考虑,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立意又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文章也不是无病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流畅优美的语言和没有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使作文的语言让人一读就感到美,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同时作文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有一个好的整体效果,这样就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就能得到高分。

五、结尾

古人比喻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也就是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主体结构说完就完,斩钉截铁,戛然而止,没有多余拖沓的废话,没有过多不必要的修饰或补充,能给读者以主体鲜明的印象。同时也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首尾圆和,对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进行清晰明朗的总结,甚至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恰当的总结和归纳能使文章增色。利用结尾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略加交代,或由个别而到一般,由此及彼,引人深思、回味,这样一篇上好的作文也就能完成了。

总之,在高考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恰当地安排好时间,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应用好,在抓速度的同时,也抓好作文的写作,就能更好的取得高分,也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达到理想的目标。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应试技巧 写作策略

高考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其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中之重,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一环,更是一大难点。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仅靠七拼八凑是写不好文章的。端正态度、树立自信是写作的基本,讲究技巧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对于考生而言,考场如战场,特别是语文考试,既要做语言运用题和阅读试题,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按照要求当场完成一篇作文,时间紧而任务重。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一篇符合考题要求、质量高的优秀考场作文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着重谈谈高考作文的应试技巧。

一、审题

审题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审清文意,明确作文的内容和要求。如今高考主要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三种形式,其中以新材料作文为最多。面对一则新材料作文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表达的意思,这是审题的关键。比如2014年甘肃高考作文题目: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生存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这则作文试题采用了一则事例和一句概括语。事例即一些人爱给动物喂食,而后提出悖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生存能力,最后一句概括语说:“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读懂了材料内涵,再看试题的要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也就是说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内涵自由写作,只要与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相符即可。整则材料蕴含多层含义,可写点很多。

二、立意

立意是一篇文章所彰显的文意。首先要审清作文材料的内容和要求,其次要根据写作要求,选择立意的角度。现在的高考作文试题,特别是新材料作文,立意的角度往往是多方面的,只有快速选择准确、深刻、新颖的立意角度,才能写出令阅卷者眼前一亮的高考作文。

仍以甘肃省2014年高考作文为例。游人给野生动物喂食是2014年的新闻热点之一,这则材料可谓紧贴时事,极具新颖性。从作文立意的角度看,这则材料作文可以发挥的余地很大,可写点很多。

1.紧扣材料,谈及素养。游人在自然保护区喂养动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有违自然保护区的规定。考生可以从此入手,拓展开去,联系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写写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遵守道德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做文明的旅游人,不影响中国人的形象。

2.遵守规定,规范行为。自然保护区是在制定规则,游人是在破坏规则,考生可以论述“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可适当延伸,联系当前的“反腐”大潮,谈谈公务员如何从自身做起,遵守规定,不破坏社会的大规则――法律。

3.挖掘要素,深入分析。材料中出现两个要素,即游人和自然保护区,考生可站在一方立意,亦可综合把握,谈谈双方行为的对错。

4.充分联想,蕴含趣味。考生可以站在动物的角度,以动物的口吻告诉人们“喂食”的危害,用词可活泼些,带点趣味性,这样会让作文更生动,更有新意。

三、成文

成文包括拟题、列提纲、写草稿和正式写文,因为考试时间有限,再加上考生个人写作习惯不同,所以不再详述。但是,考生审完题、立完意后,无论是否列提纲、打草稿,都要明确文章的层次,理顺文章的脉络,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脑海里过一遍,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正式下笔写文时,有一些技巧可供借鉴,下面我介绍几种技巧,以抛砖引玉。

1.取长补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考生都有自己擅长写的文体,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优势,在考场上注意不要将自己的短处、劣势暴露出来。那么,在高考作文中怎样取长补短、避实就虚呢?

考生本就紧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文章,而且是极具文采的文章更有难度。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不现实,因此,考生要沉着冷静,采用取长补短的策略。

在表现手法上,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首先,考生要了解自己的优势,选择擅长的文体。现在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有人擅长写记叙文,有人擅长写议论文,有人擅长写杂文,比如作文试题要求分析议论,而自己擅长记叙,那么就可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夹叙夹议,这样必定能升华主题,突出文采,使作文既形象新颖又富有情感。其次,要选择擅长的行文结构。文章的结构与体裁必须一致,不能有矛盾冲突。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表达特长。如写记叙文,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可以以空间为线索,可以时空结合,也可以按认识发展的顺序。对于文章的基本环节,即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也可以突出个性特色,彰显个人文采。最后,选择擅长的语言形式。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考生对语言的领悟和驾驭能力有高下,有的人语言严谨深刻,有的人语言生动幽默;有的人语言平实感人,有的人绚丽动人。为了在文章中突出个性,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个考生都要准确把握自我,以擅长的文体、行文结构和语言写出一篇“漂亮”的考场作文。

2.随机应变。在文章中引用名言、成语、俗语、名人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为文章添色不少,但切记不要引用错误,否则会张冠李戴,得不偿失。引用名言,最好记得出处,成语、俗语意思要明白,名人故事要是真实发生的、有据可考的,不能是为了写文章而故意编造的。若是不记得出处,则可运用“模糊语言”。比如古代有名言,就用“古人言”、“古人曰”;现代名言,就用“有人曾说”,这样既引用了名言,又不会出错,一举两得。

3.照猫画虎。考场作文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质量高。要在短时间内写出引起阅卷者青睐的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更准确点说,其实是借鉴。高中生对于文学著作已有一定的涉猎,更不用说语文课本上就有一些文学大家的大作,心中都有许多喜爱的佳作,可以学习他们的写法,提炼他们的观点,力求别出心裁,先声夺人。

除了以上三点外,还有一些小技巧需要考生注意并掌握。首先,要注意及时分段。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有的考生干脆不分段,而有的考生分了十几段写,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一般而言,高考作文分五六段写最适当。其次,努力超过800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要求,少50字扣1分,并且字数少了作文本身容量不够,内涵不会深刻,因此,议论文最好写到900字,记叙文可以写到1200字左右。最后,书写认真,卷面一定要整洁,想清楚再下笔,不要随意涂改。

综上所述,考生只要在审题、立意、成文三个环节中适当运用技巧,就可写出文采洋溢、处处精彩、有一定境界与高度的高分“靓”文。

参考文献:

[1]金迎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3篇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经常能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在高考考场中的作文成绩就一定能取得高分;也不是说,平常作文成绩不好的同学,高考考场作文就一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作文犹如竞技体育,是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的。

在这里,我们只谈在作文能力已经定型的情况下,如何取得高分的“技巧”,因为考场作文有一定的写作套路和模式。

一、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考场作文才能得高分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除了诗歌以外,基本上不限制文体,但是“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的是议论文、记叙文和抒情散文,因此在考场作文时也是以上三种文体为主,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写什么像什么”,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记叙文则要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切不可把文章写得“四不像”。

在明晓了这些问题后,剩下的事情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才能得高分了。至于选择什么文体,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试题的要求,选择最适当的文体

在高考作文写作的要求中,除了诗歌以外,我们可以写任何文体。问题的关键是,有些同学平日习惯了“诗歌除外”的作文限制要求,形成了思维定势,写作时根本不看要求,还是按着老习惯办事:只要我不写诗歌就行。其实,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高考试卷命制的原则是“稳中有变”,你就能保证今年就是“诗歌除外”?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限文体”,或必须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呢?因此,要根据试题要求来写作,切不可想当然。

2.根据试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文体

有些题目是有“潜在的文体倾向性”的,比如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品味时尚》,就适合写成议论文,高分作文出炉后,根据文体来统计高分的倾向性,果然是过半的高分集中在写议论文的文章中,记叙文、抒情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得高分的百分率远远低于议论文。2011年的《拒绝平庸》写议论文则很难出彩,因为这个题目入手容易,展开很难,写的精彩更难,相比较写记叙文则容易得多。

3.在不违反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文体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文体都有可能得高分,关键是自己擅长什么文体。因此,在遵守作文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尽量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样才能为高分作文压下一个筹码。自己最擅长何种文体这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就应该解决,加强自己的强项,弥补自己的弱项,争取能在“不限文体”的作文要求中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4.统观全局,考虑自己有没有相关的资料

拿到一个题目,既要考虑自己擅长写何种文体,还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写这种文体的材料,即使自己十分擅长写记叙文,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来传情达意,就不能勉强去写。退一步想,虽然我不善于写议论文,但是我有写议论文的材料,我能不能写成议论文呢?是写自己擅长但是可能写得毫无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还是写自己虽不擅长却能写得比较有新意或深刻的议论文呢?在这里,我们不妨选择后者,因为擅长和不擅长是可以转化的,不熟悉的就是不擅长,熟悉的就是擅长。

二、怎样积累写作的材料才能有利于拿高分

由于高中生活比较紧张,学生的阅历又十分有限,怎样积累写作素材呢?其实,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素材是俯仰皆是的。

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

日常生活是个无穷的宝藏,每当作家在书斋中思维枯竭的时候,都会到生活中寻找灵感,也就是平常经常提到的“体验生活”“采风”等。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的材料。

2.在语文学习中寻找材料

我们的语文课本都是名家名篇,每篇课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我们可以转化为写作素材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善于向课本“拿来”。并且,现在我们开了很多选修课程,学生们“学有专长”,更是写作时的绝好“宝藏”。一本《〈史记〉选读》里面有多少人物、事件可以运用到作文当中?真是数不胜数!

3.在平常作文中寻找材料

我们每次作文都是针对高考作文的,因此平日的作文训练就是一根根稻草,高考考场作文就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可以把平日训练到的作文掐头换面,嫁接移植到高考作文,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质量有保证,毕竟曾经写过一次,拿自己熟悉的材料当然又快又好了。

4.在各科的课本中寻找材料

每本教科书里都有“专家”介绍,他们的成长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要么品质高尚,要么毅力超人,要么大公无私,要么赤胆忠心……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把高中所学到的专家大排名,归类存档,为写作建立一个素材库,既温习了该学科的知识,又有利于写作,可谓一箭双雕。

5.在眼前的试卷中寻找材料

每当我们读书看报之时,往往会有所感悟,那么拿到一份高考试卷时,在写作文之前,我们已经读了三篇文章(一般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一篇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一篇论述类或使用类文章),何不想一想这些文章能不能打开自己作文的思路呢?也许正是前面的阅读为后面的作文“网开一面”呢!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几年高考作文,一只异军突起。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间席卷神州大地。纵观我校这几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乏,千佛一面,无病,大多只停留在二三类作文上。怎样让考生在考场上积极思考,在命题、选材、布局、谋篇中做到"我手写我心",彻底改变作文难、难作文的现状而成就一篇佳作?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内容求真

从历年来高考作文来看,选材的雷同是最大的通病。作文材料缺乏现实性,没有新鲜的时代感,缺乏个性化的处理,事件公式化,任务脸谱化,给人以"千佛一面"的感觉。如在写《生活告诉我》时,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或写父母下岗、或遭车祸、或身患癌症、或残疾瘫痪等等。为达到符合作文要求,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以表明自己能够承受生活的磨难,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感情,缺乏生活基础,不仅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反而让人大倒胃口。

材料雷同的原因是失真。因为许多同学的应试准备是在考前背几篇作文,然后根据不同的题目去套。因此,出现上述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要避免雷同,就要选用真实的材料,写属于自己的事,写自己眼中的事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过滤"后的材料就有了独特性,当然不会与他人"撞车"了。至于选材,可以从课本中来,亦可从课外阅读中来。高中课文皆属精品,涉及古今中外各个方面的人物、事件等。孔子、司马迁、陶渊明、史铁生、卢梭、海伦凯勒......要触摸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灵魂;"纳谏与止谤"、"荆人渡河",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思索这些给人以启发和激励的典故,让这些经典素材激活思维,丰富文章内容。同时,各种文学名著、历时故事、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也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另外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浏览网络资料等途径,可以捕捉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方面消息,让作文增添现实的元素和时代的气息。当然,在"真"的基础上要求健康积极,不能有病态、消极的思想内容。

二、形式求新

这里的"新"主要指新异、独特。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要求在几十份卷子中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要在长时间阅卷的疲惫中引起阅卷老师的兴奋,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选用新异独特的形式。

首先可以在题目上作文章。拟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用新颖的题目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如龙之眼,凤之头,不仅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对全文内容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还会收到先声夺人之效。如《诚信苦旅》《问世间信为何物》《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当然这需要平时注意收集积累一些类似的好题。

其次可以在结构上下功夫。如像冰心的散文《笑》那样的并列式结构;采用小标题结构;倒叙式结构;欲扬先抑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悬念式结构等等。在考前选用几种反复加以练习,孰能生巧。再次,还可以在文体上做点文章。此外,在题目下写上一段题记,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2011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即采用层进式结构:开头由时事--德国总理默克尔因"高兴"本拉登被美国击毙、为涉嫌抄袭的前国防部长辩护,触犯了德国人民的底线而遭受抵制,引出观点"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然后笔锋一转,引用我国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实例,论证华夏大地的知识分子同样未曾停止理性的呐喊,对一些所谓的领导意愿、权威意见敢于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坚守底线的知识分子予以肯定和赞美,同时对那些试图以"一切都会过去"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与历史真相的"权威"以抨击与讽刺。最后升华文章思想--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

三、主题求异

如果把结构比喻为文章的骨架,材料为血肉,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

虽然说我们不能要求高中生对社会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但在考试中,要"标新"要"立异",就要出奇制胜。因为只有不俗落套的想法才会让阅卷老师为之心动。可以说文章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立志的高下。

为了与众不同,最常见的是用"反弹琵琶"法,也即运用求新思维来立意,力避大众化的想法,以求在立意上独树一帜。如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一段关于垫资代买的中奖的材料,当大家都写诚信的时候,《兄弟,请给我一角钱》独辟蹊径,写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虽然只是一角钱,但一角钱毕竟是对"我"的劳动的肯定,是"我"付出劳动后理应得到的属于"我"的那一份,文章立意别出心裁,自然高人一筹。

当然,这种新颖的立意也并非空穴来风,需要自己平常注意收集积累一些新颖独特的观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时无可避免的。

四、文面求美

考试时,由于时间限制,许多考生忽略文面的美观,有的涂了又改,改了又涂;有的大段大段的删除或插入;看这样的卷子怎么会有愉悦的心情呢?评卷时有明确的规定,字迹清楚的可以酌情加分,而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可以酌情扣分,在加上阅卷老师的心情影响分,更非少数。可见值得注意。

下笔一定要慎重,不可随意。应小心、谨慎,想好再下笔,写了以后一般不要大段的删改,有了一些小毛病尽量在下文补救,以求整体的美观。如果错误非改不可,更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位置,给人以整洁之感。当然字数也应符合要求,写不到800字,就用"如果"分析,从反面论证。或者多用段落。或者在引用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等。文章写不完是,要用1到2分钟,抓紧结尾,加上两三行,一句一段,进行结尾扣题。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5篇

一.凭借想象,虚实相间

虚实相间,就是在实写的基础上,凭借联想和想象,开拓思维的空间,与实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孙犁的《荷花淀》的一处细节描写便采用虚实相间的方法,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第一个分句实写所见到的,第二个分句虚写所想到的,接下来又实写所窥见的细微动作。从而,形象地写出水生嫂欲言又止、欲显又藏的复杂心情。又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那段关于泰山松的写景片段,正是按“虚+实+虚+实+虚+虚”的次序与结构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泰山松扎根绝壁、昂首向上的姿态。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形神毕现,给读者以不尽的思考。之所以描摹得如此形神兼备,是因为得益于丰富的想象。因此,在高考作文复习指导中,要以经典范文引路,透析虚实相生的语言现象,让学生不仅洞察描写中栩栩如生的形象,能窥视描写中点染有致的神韵。

二.常式句与变式句的交替使用

用常式句尽管显得有条不紊,但有时难以形成飞流直下之势或曲径通幽之态。因此,两种句式交替使用,既能使语言如大弦糟糟急雨,又能使语言如小弦窃窃私语;既具行云流水之悠然,又具天马行空之豁达。变式句主要有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以及偏正关系复句中的偏句与正句的语序倒置等。变式句的修辞作用在于突出变式部分,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里“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为偏正转折复句中的偏句后置,是为了强调正句“今晚却特别好”。句式的变换起到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效果,这不仅与上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表达了融情于景的心理态势。

又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么一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来写,可能会写成“她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样表达,起码缺少如下信息:除了刘和珍,也有其他青年定了《莽原》。除此,不能强调“她”即刘和珍。而原文将指人的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放在宾语的位置上,便完美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在高考作文指导中,让学生明确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差异点,适当作一些改写练习,以期在比较中把握锤炼语言的技巧。

三.妙用修辞,增添语言亮色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郑玄《诗大序》),文学作品的情感是附着于一定的语言形式。高考作文虽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情感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语言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而妙用修辞,不仅能使语言增色添彩,而且能使语言更加社会化、人文化。

1.假设性排比与反问的连用

假设性排比与反问的连用,文气磅礴,震撼人心。如,某考生在《成功》一文中如是说:

举世闻名的“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若不是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他怎能敲出《时间简史》的巨著?司马迁身在大狱,如果不能忍受酷型带来的痛苦,又怎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爱迪生若不具有“把一千多次失败当作找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宜做灯丝”的精神,他怎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作者在举例论证时,兼用排比与反问,气势如惊涛拍岸,文字如珠落玉盘,从而形成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名言警句的运用

名言警句,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运用得体,能使笔下生辉。如,备考作文《赞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文章这样写道:

郁达夫在《忆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最先吃螃蟹的人是事业上有建树的人物,而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成千上万吃螃蟹的人都是拥护、爱戴第一个大人物的无名英雄,他们意味着国家的兴旺,意味着民族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引用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感悟,引申出属于自己的“名言”,从而,表现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情感性。

3.顶针的妙用

顶针,也称“连珠”。连珠的运用使语句首尾榫接,环环相扣。如,鲁迅的《阿Q正传》:“他赢了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三种钱币按先后顺序排列,概念的价值一个比一个大,意思一层深似一层,饶有讽刺意味地描写出阿Q的一时“优胜”的情状。

修辞手法的运用,各得其妙。它不仅能美化语言,而且能加深意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文语言的源泉一旦疏浚,就会告别“冰泉冷涩弦凝绝”的尴尬,从而进入“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态势,笔端就不会枯涩凝滞而只会汩汩滔滔。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6篇

知足云天淡,进取风雨行

经常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这就是知足;而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这又是不知足,不满足,不知足不满足就会去进取、追求。人生就是行走于这两面之间的,一方面要知足,另外一方面又要不满足。何以言之?

知足是针对物质享受、生活待遇等方面而言的,是针对名利、私欲等方面而言的。而不满足则是针对理想、事业、精神境界、人格品位等方面而言的。人生这两方面的知足和不满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先说说知足吧。人要知足,才会快乐、幸福。社会之大,财富多寡,是不可能均等的。任何社会均有贫富差别,不可能人人生而一样。如果一个人,他老是往高处看,往上面比,他必然产生烦恼,产生痛苦,他会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别人大鱼大肉,他只能粗茶淡饭;别人锦衣绣缎,他只能粗布短袄;别人宝马香车,他只能徒步而行……攀比是痛苦的根源,欲望是人生的大敌。

不去攀比,去除欲望,在生活方面,在名利方面,淡定从容,清心寡欲,你才会感到天高云淡,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知足,而且只有知足才能给你带来快乐、幸福。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穷人往往快乐,富人却常常痛苦。为何?就是因为穷人容易知足,而富人很难知足。

再说说不满足或进取吧。人,毕竟是高等动物,除了吃穿住行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外,毕竟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事业、理想、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等。在这些方面,要永远地不满足,要永远地追求、进取。

人称“数学鬼才”的刘路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爱好数学,钻研数学,但又不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他一如既往、矢志不移地追求、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有所获――破解了“西塔潘猜想”,震惊世界,一举成名。他说他还要走得更远。

上演“草根传奇”的林书豪,开始只是个“板凳球员”,是他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坚持精神,打开了他通往“罗马”的大门。林书豪的追求、坚持几乎达到了极限,像他这样怀揣NBA梦想,不停辗转各球队试训,哪怕只为一个板凳上的末席名额的球员,在美国大有人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可林书豪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他最终成功了。他表示,不管路途有多少风雨,都永不满足,去取得更好的战绩。

人生均如此,一方面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有幸福;一方面又要不满足,不满足才会去追求、进取,才能抵达人生中的一个个风景如画的高地。

这是2012年江西省高考议论文一类卷,其得分关键点在于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新闻时事作论据,材料新鲜独特,观点辩证,论述大气。首先,文章标题富有诗意、新颖别致;其次,入题快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作者先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人生就是行走于这两面之间的,一方面要知足,另外一方面又要不满足。”紧接着,从“知足”与“不满足”这两个方面,运用分析论证和举例论证法进行阐述。尤其是选用“数学鬼才”刘路矢志不移地追求、坚持破解了“西塔潘猜想”的事例和“草根传奇”林书豪发扬永不言弃精神,打开了通往“罗马”大门的事例,非常新颖、生动而典型,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证“不满足”的观点,颇具说服力。总之,文章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鲜活论据证理,使阅卷老师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被评判为满分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请同学们欣赏2012年四川省高考作文一类卷:

手握一滴水

我登上烽火台,俯瞰被黄沙侵蚀的战场。轰隆的战鼓声和将士们的怒吼声从天边传来,在空旷辽远的天地间回响。我的心,静如湖面,渐渐泛开一圈圈的涟漪。一滴水,被我紧紧地攥在手心。对我而言,这滴水,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滴水,在漫漫黄沙中,少了一分清澈,多了一分浑浊;少了一分甘甜,多了一分苦涩。那不是一滴水,而是一滴泪。

仿佛还是昨天,一匹瘦马、一个包裹和一把长刀就是我的全部行囊。我喝过黄河的水,看过黑山的落日,跋山涉水而来,只为替父从军。花木兰,我把这个名字从千里之外带到了这里。战场,无疑是刑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或被逼,或自愿,或无奈,来到这儿。他们只有两个结果――活着回去,尚可承欢膝下,聊尽孝心;死在这里,与黄土做伴,化为漫天风沙中的一粒沙子。在这个弥漫着鲜血、悲伤和绝望的地方,我度过多少个无眠之夜,思念从四面八方涌来,死死地纠缠着我,让我窒息。我轻轻地问自己,这值得吗?虽然长发被绾起,换上男装,可我终究还是一个需要被爹娘宠爱的女子,我不想要戎马生活。时间在挣扎、痛苦和思念中逃走,当白皙的肌肤变得像干涸的土地一样,当柔嫩的双手长出厚厚的老茧,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了。十年的青春骤然消逝,我什么也没剩下,只有手中的一滴眼泪,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水,无声地滑下,浸润了肆虐的黄沙;泪,悄悄地落下,晕染了闺阁中苍白的绢帛。我缓缓地摊开手,那滴眼泪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阳光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手心里折射成无数个世界。我似乎看见坐在门外盼望我归来的爹娘,看见对着我的红装暗自垂泪的阿姐……那一切,都蓄积在这滴眼泪中。

我猛地一个趔趄,“啪”的一声,泪滴坠地,声音是如此之轻,我却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刹那间,我的整个世界支离破碎,碎片被风沙吹散到空中,消失;或渗进黄土,不见。

一滴眼泪,折射十年好容颜;一捧黄土,埋葬多少英雄命?

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我透过指缝凝望大漠的太阳,刺目的阳光让我睁不开眼,又是一滴水。我已没有力气再留下它,最珍贵的一滴已经被命运一时的玩笑――伸脚绊了我一下,十年如一瞬,我的世界就像那滴水一样永远消失了。

失去一滴水,一个趔趄,已经足够……

这篇散文的得分亮点主要在于选材别致,耳目一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移花接木法,将新的内容情节嫁接在历史题材上,让它重发新芽,长出新枝。文章以花木兰的视角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古代战场,倾诉了边关将士们悲壮的命运、浓浓的思乡之情、青春无情地流逝等,还虚写了自己想象家乡亲人们思念自己的情景,把自然的一滴水与人生的泪融合起来,带给读者无尽的惆怅。二是运用逆向思维技巧,在延伸发掘素材的内涵后,从反面的角度对素材进行重新使用。作者大胆打破考场作文的正向思维,由一个崭新的视角――花木兰切入,一滴水象征自己的世界,命运的一个玩笑让这滴水跌落、蒸发、消失不见,几多伤感,若考生如此立意的话,未免落俗;而结尾“失去一滴水,一个趔趄,已经足够……”是花木兰的警示之语,从反面立意,巧妙寄寓一滴水之珍贵、对人生命运影响之极大的哲理。

同学们阅读了上面两篇考场佳作,应该对选材求新的技巧方法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对如何选用新颖材料才能取得考场作文的成功也有了一点初步的感悟吧。下面再结合2012年高考作文之实际,简要谈谈如何精心制作独具特色的“私房菜”,用新颖的材料来构思考场作文,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

首先,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材料”。许多同学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作文中,总喜欢运用“爱迪生、伽利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罗盛教”等英雄人物之类的材料。应该说,使用这些材料,从原则上讲是没有什么错误的,问题是“篇篇用、处处用、时时用、事事用”的话,这就“有失偏颇”了。究其根源,应该是同学们平时“不看书报,不看影视,不听广播”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撰写高考作文的时候,就应该“紧跟时代,联系社会”,去发现“更新更高更好”的当代美例,让它在高考作文的表达上,彰显出当今的时代风采。譬如2012年新课标卷满分佳作《带着善良上路》中的一段论述:“2012年5月13日,沈星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为抢救一名落水少年,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1岁。沈星心中有爱,心怀大善,在生死考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身上释放出的那种人性的善良,却正在裂变出巨大的能量,修正甚至重塑着我们对世道人心的观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车轮下的生死考验,她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保全他人,这样舍己救人的壮举,显然超越了一般人的行为境界。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生命垂危之际,心中牵挂的却是乘客的安危。”这段话连用三则鲜活材料为论据,从正面论述一个人拥有了善良之心,对社会、对民族、对个人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感染力、表现力。

其次,选择“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材料”。考场作文选材出新,一定要坚持“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去寻找一些“生动情趣、奇异真诚”的“人与事”。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认真地比较,反复地斟酌,精优地挑选,然后,再“百里挑一”,准确地使用到自己的高考文章之中。譬如“不功利、不浮躁、不高调”的“文学大师”钱锺书;“顶压力、顶风言、顶困难”的“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敢作秀、敢出头、敢张扬”的“慈善家”陈光标等。因为这些人都具有“独特个性”,在他们身上,虽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却表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也给今人在“道德文明”的价值观、生命观上,作出了历史高度的崭新诠释,让我们可以反思深虑,获得启迪。

再次,选择“别人不屑写的材料”。考场作文选材求新,也可以选用别人经历过或见过,但认为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写头而不愿写、不想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看似平凡,但若巧选角度,翻出新意,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深刻的含义,也可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从而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的效果。譬如2012年江西高考一考生写的《知足常乐》就是“陈材巧用”的范例。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 应考技巧 备考建议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为作文备考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如审题若即若离、入题千呼万唤、扣题蜻蜓点水、文体似是而非、结篇虎头蛇尾、字迹潦草、卷面乱涂乱改等等。怎样才能避免以前的遗憾不再重来?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作文备考效益?笔者对几年来作文备考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

一、明确应试作文的特殊性

1.应试作文必须符合“游戏规则”:绝对不能偏题,不要有明显套作痕迹,结构要规范,主题要明显,适当多点题,给人的第一感受甚为重要。偏题和套作得分会很低。

2.50分钟完成近900字,充分调动自己的储备,关注真材实料、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3.能正常发挥即可,求稳第一。首先做到扣题和布局合理,具体字词不必太计较。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

4.材料作文最好在作文显著位置用一两句话概括材料,不能复述或照搬原材料。

5.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切忌低俗或偏激;不要写危险题材,如校园恋情、社会黑暗、抨击高考制度等。

6.卷面要整洁美观。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好认,不要太小也不要超过格子,规范使用标点,特别是不能随意涂抹。

7.文体要规范,在此基础上求亮点。

二、应考技巧

(一)审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也不可有“心理障碍”(畏惧、过度犹豫)。

至少读三遍,稳妥第一。辨清三种题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审题:1.确定重点(题眼);2.增补信息,化大为小;3.探究寓意。

材料作文审题:1.抓主要对象;2.抓中心、寓意(为慎重起见,可考虑以材料的中心为文章的中心,如果材料里包含议论性语句,重点抓议论部分);3.抓关键词句,确定2-3个关键词;4.抓关系(材料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列、对比、因果);5.准确理解“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切忌断章取义。

如果作文题目太熟悉,要小心陷阱!太陌生时,不要慌张,只要合理转化,就能和平时储备找到联系。

(二)立意

1.打开思路(平时多练习),议论文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思考。

2.快速确定中心(记叙文的思想感情、小小说的主旨、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确保不偏题,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好的角度(较新、便于发挥)来写。

3.关系型命题或话题,注意二者的辨证关系,最好以其中一个为侧重,兼顾另一个。

(三)文体与结构

1.尽量运用熟悉的文体和结构。作文速度是考场制胜的重要因素,而速度本身又与文章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有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

2.记叙文

(1)情感、细节、波澜、人物形象丰满。多写生动鲜活的记叙文。

(2)应该有一些故事情节,至少是片段,议论要少。不要写太多人物。

(3)不要乱编故事,尽量不写科幻题材,千万不要为了好玩或搞笑去故事新编。绝对不能出现“最近,我在《读者》上读到了这样的故事”之类的语句。

3.议论文

(1)在开头第一、二段就明确地抛出你的观点!可开门见山、引用名言或指出现实存在问题引出。

(2)论据丰富(古今中外正反典型事例+引用)、新鲜,一个例子不能超过七行。

(3)例子举完后,来点原因分析、假设分析,增加议论含量。避免堆砌事例。

(4)尽量过两段就点一下话题以及你的观点。

(5)分论点的设置:主要是并列式、层进式、正反对比式。设置分论点,要注意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果不善于设置分论点,可考虑如下展开模式:a.扩大范围式:例如(全国题“诚信”),个人(要诚信)——社会(要诚信)——人类(诚信是普遍价值)b.正反对照式:例如(四川卷“坚强”),(甲)我们要坚强,因为……(乙)如果不坚强,那么……

(6)尽量要联系现实。联系现实的策略,是批判式。针对社会上、人生中、人性里的某种负面的东西,展开简短的批判。如果你不知道现在的一些鲜活的例子,你可以泛泛而谈,如现代人的生存状况,道德状况等。避免繁琐的叙述。

4.散文

(1)有些同学把自己乱写的文章就叫做散文,这是明显侮辱散文。不要写跳荡不已、不停分段、空对空抒情的所谓“散文”。

(2)记叙性散文和传统记叙文差不多,只是在时空上更自由,可以全文就写几个片段,结尾可以来点议论抒情,但是也是以记叙为主体的。

(3)议论性散文不是胡乱就可以写成的,它其实还是议论文,只是允许加入一些描写,允许使用一些文采飞扬的词句,但主体还是议论。记住,议论性散文举例往往在前面500字,后面必须进行一些汇总,进行一些提升,还可以联系一些现实。

(四)选材

快速提取材料(名言、诗句、典例、社会现象等),确定详略、顺序。(需要平时储存材料中有意识整理)

排除最熟悉的,或将其作为略例,实在没有新的,旧的也要写,尽可能写好写透。

论据一定要准确,绝不能张冠李戴,自编“历史”。

(五)拟题与首段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需要自拟题目,题目一般由两三个词语组成,尽可能包含话题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尽量要小,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动形象和新颖。(可以平时准备十来个好标题,模仿或变换)议论文最好运用论点式标题。标题一旦确定,自己的文章就必须围绕标题来写,且在文中适当点题。

美化标题的方法:引用诗句、名言、格言、警句、歌词等;比喻、拟人,使标题更形象、生动;设问、反问、双关等。如《都是可乐惹的祸》《笑傲考场》《月有阴晴圆缺》《感情是帆,认知是船》。

开头:1.务必亮出观点。2.入题要快,第一段以3行左右为宜。3.仿句式开头要慎重。4.最好打草稿。4.熟练掌握三四种开头方式,根据需要选用。5.忌在第一节大量复述或引录“命题中的材料”,或出现错别字、病句,也忌讳开头像白开水,平淡无味。要多用排比、对偶等整齐的句式。

(六)行文

1.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学会多种点题方法,如议论文要尽早提出观点且观点鲜明,行文中要有意识地多扣题,关键词要不断出现。记叙文夹叙夹议或画龙点睛或卒章显志,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中点明主旨或文尾议论、抒情点明主题等,避免点题过于生硬(有贴标签之嫌)。

2.注意分段,至少5段,每段不超过5行,分论点可独句成段。

3.典型事例的叙述与分析注意凸显关键词,紧扣论点,突出重点,叙议结合。段落之间最好有过渡。

4.注重文采,写几组排比句、适当多引用名言名句,使用反问句、对称句和修辞手法。

5.结尾不能草率,时间够可以构思一下,平时准备三四种结尾模式。务必简短,争取有一定的文采,重申中心论点,扣住主题词。

(七)检查与修改

尽量通读一遍,改正错别字等明显错误(用单线划掉,写在旁边)。

(八)临场救急

1.拿不准:一是根据材料,设想多种立意,择取最佳立意。二是多写一两个关键词。

2.缺材料:a.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所见所闻);b.学过的课本中的内容;c.课外读物(书籍、报刊影视等)中留在记忆中的活跃着的材料;d.以时间为线索,古往今来;中国外国远近各个学科行业领域等。e.再想一想有没有反面材料。实在想不出材料,也可尝试记叙文。

3.写了不少发现文不对题(偏离中心或要求):一是如时间允许,坚决重写。并合理安排写作部分剩余的空白,让阅卷人能看清楚或找到。二是时间不够用,如果题目和中心是由考生自己定的可保留已写出的部分,用与之相吻合的题目取代原标题,再续写完。如果题目和中心是不可变的,可检查成文部分,删去不对题目或偏移中心的句段,(尽量少删节多留)然后,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回到题目和中心上去。三是通过议论,找到联系,“拉回来”。

4.交卷时间快到了作文还未写完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写出结尾。

(九)注意

1.漏写标题、字数不足、错别字扣分冤枉。

2.如果是材料作文抛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直接划入四类卷。机械套用考前作文或范文,最高进入三类卷。

3.写作基础不牢,不要盲目创新。

4.千万不要擅自换题目或者话题中的关键词。如我们3月考试中潘石屹的材料不能写一般的“选择”“放弃”“拼搏”。保证写到最后仍和题目所给材料关系密切。

三、复习建议

1.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是不能有效应对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多做构思练习。天分是不能够选择的,但是可以转变的是写作状态。

2.树立信心,加强“规矩文(规范文)”的写作训练,力求保证45分。

3.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多做一些拟题、提纲和片段练习。

4.坚持积累材料,考生应坚持每天读读报纸,了解本埠或国际国内大事;每天上网十分钟,浏览时事新闻;有恒心者可以坚持写日记;还可以读一读感动中国的名人故事;翻翻《上下五千年》读本;做一些名言警句、成语、诗句的积累;收集常见命题素材,精心备考。不能仅是大致看看,要细心研究,并尝试写成片段,只有这样材料才是你自己的,才能在考场上运用恰当。

5.看同学和自己的优秀作文,并修改自己写过的作文,查找不足,临考时注意扬长避短。

6.最重要的是写作态度:工整书写、文面整洁、标点使用规范、字数要足、限时完成!

总之,作文无道,作文实有道,写作能力的提升要下真功夫,从基本能力做起。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8篇

1 炼字法。用词精当,讲究“炼”字,是作文拟题的首要要求。精当的题目,语言简明精炼,含蓄隽永:能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诗意效果。如有个考生拟题“吻别岁月”,一个“吻”字形象生动,使朋友间那种非同寻常的情谊得到凸显;另一个考生的作文写风沙肆虐造成环境恶化,但后代人却没有吸取这个教训,他将作文题目拟为“吹散记忆”,以此委婉地责备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淡忘和疏忽。

2 矛盾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文学作品同样离不开矛盾。―个充满矛盾的戏剧性的题目往往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死海不死”、“追星热的冷思考”等题目就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消逝的岁月与永不消逝的生命”就是一个带有矛盾色彩的题目,突出了岁月消逝与生命不朽之间的矛盾,考生在文中先后叙写了文天祥、史可法和杨靖宇等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有效地突出了题口。

3 逆思法。顾名思义,“逆思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拟题。比如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考生的文题大多与面对消逝的事物充满伤感有关,如“人生的遗憾”、“岁月的流逝”等。有个考生却拟题为“消逝亦是美”,并在文中引用了一些名人的生活经历,论证了“在消逝的生命、岁月中,也能留下许多美丽”的观点,点明了积极人生的重要性。

4 借用法。这主要包括对新词汇、诗词、歌词等的借用。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新名词、新说法、新观念不断涌现,同学们可以通过生发联想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我的生命我做主”、“拯救地球”、“岁月印痕”等题目,既给人亲切感,又体现出考生善于吸收外界新鲜事物及对生活有独特的感触。

借用诗词入题,让题目增添文化内涵。有个考生拟题“不识岁月真面目?”,就借用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考生在文中引经据典,紧扣题目,表达了“在流逝的岁月中,总有一些生活的无奈,但无数不屈的人却坚定地向岁月进行着挑战”的主旨。

借用歌词入题,让题目饱含深情。如文题“,懂你”,使读者一见题目就心生感动,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又如文题“做最好的自己”、“所有梦想都开花”、“再借五百年”,就分别出自歌曲《做自己》、《隐形的翅膀》《向天再借五百年》等。

5 修辞法。同学们在拟题时,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等修辞手法,使作文题目优美、生动,给读者视觉的愉悦。如题目“什么?――是该这样!”运用设问,让人在惊讶中产生一读为快的冲动;“你是别人门前的一棵树”,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矗立起了“你”这个高大的形象;“寂寞的小河”,赋予小河以人的情感,增添了题目的亲和力。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7-01

1.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丰富文章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搜集让人感动、觉醒、深思的生活片段或哲理故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品味亲情,感受友谊。考生还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阅读,积极地拓展视野,厚积薄发。丰厚的积累是站在较高高度上认识问题的基础。没有丰厚的积累,"丰富"就是空谈。

2.变换思维角度,丰富文章内容

考生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考生可以先从正面思考,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也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归纳论证;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角度分层思考。考生平时要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写作时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么文章的内容就会很丰富。

3.创新语句、内容,锤炼语言

高考作文的创新要从形式上的创新发展到内容上的创新,如何让作文材料新鲜、新颖,显得十分关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材料,运用到不同的主题上,这些材料容易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同样主题的材料,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要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高考作文是"一篇文章见语文",就必须要有亮点来吸引阅卷老师,就要认真锤炼语言,有几个富有思辨的、具有强烈的思想刺激力的句子,不仅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且可以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

通常情况下,一篇高考作文的最佳写作时间在50分钟左右,因而在谋篇布局上要做到一是结构模式要"简",二是内容要"新",三是立意要"深",四是感情要"真"。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从开头结尾到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都要通盘考虑,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立意又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文章也不是无病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流畅优美的语言和没有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使作文的语言让人一读就感到美,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同时作文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有一个好的整体效果,这样就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就能得到高分。

4.贴近生活,情感真实

"贴近生活"就是要同学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描述发生在周围的事情,描述自己真真实实体会到的生活。虽然大部分同学的生活都很简淡,但是平淡的生活中却存在着真实的喜怒哀乐,简单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而且贴近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才不矫揉造作,才能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情感。要想让文章达到"贴近生活,情感真实"的效果,需要平时的积累。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多观察。观察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获取写作素材的方法。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通过观察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想感悟能力。观察可以在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也可以从自己的学校生活中进行,还可以从社会生活中进行。

(2)多思考。思考是将观察升华的一个步骤。生活之事,大多琐碎,如果在写作中简单地平铺直叙,那么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是索然乏味的。只有通过思考,提炼出简单生活里的人生哲理,才能够画龙点睛使文章出彩。而且,每个同学生活中的经历大多相似,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的角度不同,感悟的人生哲理也不同。这也是与他人的文章区别的要点。

(3)多练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练习就是写作的实践。我所指的多练习并不是要求每天写多少文章,而是要同学们每当观察到什么新鲜事物,或有什么感触的时候,及时地下来。这样首先可以达到练笔的效果,其次还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高考作文技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出彩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29-1

一、精心锤炼语言,丰富文章意韵

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从而使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富有意蕴。

1.精心选用动词,能使文章的表述精确、鲜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增强文章的气韵,给人以美的享受。

2.准确选用修饰语,能极力摹写事物原貌,凸显事物特色,揭示事物神韵,唤起读者想象,使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3.巧妙选用量词叠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还能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感,极尽绘情状物之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合理运用句式,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中如果能够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得其所,语言就会生动活泼,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1.长句短句结合

一般地说,长句结构复杂,层次较多,表意严谨,精确细致,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易懂。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便于抒情,使文章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美。

2.整句散句错落

一篇文章中,全用整句便会呆板;全用散句,又会缺少气势。如果整散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与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和节奏感。

此外,常式句与变式句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变式句突破了句式常规,往往以新颖、特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高考作文中也可借鉴采用诗歌创作中“重章叠句”的手法,以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节奏和抒彩,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灵活运用修辞,增加文章灵性

修辞,是语言艺术之花。修辞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充满灵性,气韵流畅,形象鲜明,精彩纷呈。

1.比喻修辞能够化抽象为形象

如满分作文《绿叶・情意》中这样回忆爷爷: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作者把爷爷比喻为绿叶,描摹了爷爷“飘荡”、“凋零”和“归根”的人生历程,多么生动、多么形象。

2.拟人修辞可以变无情为有情

如高考作文《令人陶醉的王朝》中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娓娓道来: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这段文字巧妙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奇异可爱,而且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3.排比修辞能够增强情感表达

如高考优秀作文《空白中的独舞》开篇: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而后,生命以退让以不完满的空缺显现,于拥堵中开辟沉寂,于完满中留下空白。”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先声夺人,使语言意蕴丰富、情感表达强烈,耐人寻味。

此外,对偶能使文章形式整齐,结构严密,文字精炼,音律和谐;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抒发感情,增强语势贯通脉络的作用;设问和反问能加强语言气势,给文章增辉。

四、巧妙引用化用,增加文化底蕴

善于引用、化用诗文、名言、典故,可使语言显得厚重、含蓄,耐人寻味,既能使文章文采飞扬,又能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高考优秀作文《弱水三千》的结尾:

我愿倚窗而立,唇品茶茗,手握书籍于半醉半醒之中邂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于半卷半舒之中观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于半开半闭之中窥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取瓢清新淡远,酿一壶朴素自然。

此段文字妙在契合题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显得充实而又灵动,将“半醉半醒之中邂逅”,“半卷半舒之中观摩”,“半开半闭之中窥见”用诗句连缀,既总结、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成为点睛之笔,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之美,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上一篇:甲骨文高考作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科幻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