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01 00:07:37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1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处于执政党的地位,领导着拥有十一亿人口的国家政权,非常需要听到各种意见和批评,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2

课标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文件,把复习的目标限定在此范围内,也就把握了复习的方向。

1、增加了对初中历史课程考核的要求:

今年《说明》在表述中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表明命题者会关注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以及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初高中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查,有意识地补足高中由于讲授专题史而在主干知识上出现的大的断层的缺陷。

2、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旧高考的命题特点:

在《说明》中,有这样的话:“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实际是强调考查考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观的能力,同时也说明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将非常重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序性。

这样也矫正了目前课程标准及教材专题板块所造成的学生严重缺乏通史概念的不足,便于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认知。同时对考试内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即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对以后阶段复习备考的建议

1、构建知识体系

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在科学史观的统领下分层次进行。既有宏观的科学史观构架,也有微观认知的通史体例和把握。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中观: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

①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高考关注史学动态的新特点。

如:近代欧洲的现代化历程:(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出发)

经济上――机器化、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

②通史加专题复习,注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立足考点,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切勿偏离教材,过度关注热点与专题,成无源之水。从知识内容上看,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各专题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以及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

在复习的过程中,优化专题,以通史为线索,构建知识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这样,既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的同时。又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了考点要求。尤其要关注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思想或人物。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

2、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重视情境类题型: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类、地图类、图表类和文字类等题型的设置,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学生能够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叙述、理解和证明,产生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并独立地提出不同看法。主要是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

3、对解题方法与答题规范进行研究

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即应考能力与技巧。

①、训练是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训练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练什么,围绕考点及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题目。二是怎么练,以解决“方法”问题。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术。同时注重总结答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答题方式规范化训练,答案逐步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四是总结错题档案,搜集整理学生出错高的题目,重新编成试卷,形成对方法、思路、和规律性认识。

总之,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

②、精心讲评。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进行归类、比较。问答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二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4、紧跟热点,不能闭门造车。说明的《题型示例》,关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事与大势。所以适当关注与教材重点知识相关的时政热点,也就成为高考前的必然。

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好热点专题与同类点的关系。在专题的选择上注意与热点问题结合,寻找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热点专题的同时,注意同类问题的拓展和延伸。切勿盲目追逐热点,忽视学科主干。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3

一、对照考纲,分析试卷,研究自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必须对照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每个考点学生掌握得如何,哪些易错。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试卷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方法较多,可以用制表的方法,详细地记录出每个考点的得分率,可以用曲线的方式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图,可以用易错题题集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二、落实基础,总结规律,提高能力

过去高三历史复习,一味追求高、新、难题,舍本求末,结果适得其反。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结论,因此有必要对高中以来曾考过的、曾错过的试题、问题,进行再复查、再复诊。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点的考查又支离破碎无孔不入,所以我认为高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基础,都要记住,无论这些知识点怎样进一步拔高,这些知识的概念和表象都必须首先了解,这就是基础。就如建一幢大楼,埋在地下的横竖相连的“地圈梁”就是基础。“地圈梁”是全面的,不可能缺一角;是联系的,不可能分开;是深埋在地下的,不需要美丽但不可能轻浮,否则就是“豆腐渣”工程。鉴于此,我认为基础知识一定有广泛性、联系性、粗糙性的特点,当然也必须像“地圈梁”一样,打造结实。

在落实基础的同时,还应该总结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它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历史学科是很讲究规律的。这里包括高考命题的规律、知识点的解题规律、历史发展的规律。这里主要谈历史发展的规律。复习中,在纵向或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我们必须提炼观点,提高认识,找出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探讨法。规律具有重复性、深刻性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以规律性东西为指导,分析问题就容易得多、透彻得多。如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总是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分裂中往往有统一的因素,统一总是人民的渴望,所以统一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和民族间的斗争只是暂时的。又如,从中国古代经济恢复发展的分析可得出认识:统一稳定的政局、前代末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者吸取前代衰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是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再如在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性特征。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通过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来深刻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在落实基础、总结规律后,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题能力也就有了显著提高。

三、聚焦探微,关注热点,适度创新

“聚焦探微”,就是着力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微观入手,发掘内涵,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对重点、难点的突破要做到多层次发掘、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联系,让重点知识由“面”成“体”,由外表触及“内核”。重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或飞跃时期,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所以应该对准焦点,深入分析。例如怎样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这就需要通过微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革命的主力是深受压迫的资产阶级,所以一开始就具有反封建性;但本身这种反封建性又是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所以尽管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却早已附带了反帝的性质。

历史学科的资政功能和教化功能,决定了高考试题也体现出时代感。近年高考对“热点”问题已能正确认识,不再回避。“热点”问题有以下两类:一是时间上周年性的“热点”,二是时政上与历史内容相衔接的“热点”。现在高考命题角度新,越来越“活”,注重能力,完全可以在“热点”处或切口分析、或跨度联系。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一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朝核危机”、“利比亚战争”与美英的对外政策”,等等。所以对那些正在谈论着的热点或焦点应有足够的关注,“热点”“热处理”,使它变“柔”、变“活”,做到“可塑”,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内容有机地衔接。在复习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热点,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应多考虑一些背景分析、成因现状、对策探究、趋势展望、时政评述类的设问切口,以体现创新精神,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4

    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距离当今刚好是整数或“5”字尾周年的。

    以前高考、会考较注重历史事件年代的考查,填空、选择都会有命题。随着教学大纲的改革,高考、会考命题方面也跟着改革,转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直接问某某事件发生在哪一年的题目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考查某某事件距今刚好多少周年,如45周年、50周年等,且由单纯的选择、填空题转向材料、问答等大题。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事件名称,更重要的是掌握好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作用、或影响。如辛亥革命距离今年刚好90周年,今年高考综合科和会考分别有一道选择题、简答题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再如1996年23、58、61题,1997年会考第41、42、46题,高考1995年、1996年、2001年高考都有这种题型出现。

    二、社会讨论热烈、反响较大,而与历史上某些事件有联系或相

    类似的。

    社会上每年都会有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对民族、国家及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我们心须密切关注这些热点,看看它与哪些历史事件相类似,并要求学生掌握好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后果。如1999年日本多次在钓鱼台闹事,引起中国民愤极大,结果2000年会考出了一道材料题,问及历史上日本侵华的史实。再如1999年5月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起中国全国上下反美情绪高涨,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2000年高考综合科历史就有五小题涉及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又如1996年“香港回归”一事社会讨论热烈,距离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刚好还有一年,于是1996年会考第44、46题都涉及“香港回归”这一主题。今年“西部大开发”,会考也命了第41题。所以对这些与时事相类似的历史事件,我们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要求他们密切留意。

    三、当今具有指导作用,可古为今用,有借鉴意义的事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全国急需各方面的人才。社会上经常有报道说某某地方或单位重视人才,勇于改革,发展很快,取得极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有的地方或单位用人唯亲,排斥人才,经济一落千丈,年年亏损。结果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1999年高考就出了一道涉及唐朝用人观点的问答题。又如:在国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这几年达赖喇嘛频频活动,分裂祖国,企图把西藏从祖国分割出去;就连新疆也有极少数分离分子妄想“新疆独立”,于是1991年高考出了一道清政府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问答题。

    四、通过发散式思维,与时事热点反向思维的历史事件。

    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

    异的思维。“时事”热点有导向性,整个社会都会朝着那个方向去议论,那么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就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关注那个“热点”反方向的问题,因为会考、高考时常会从反向思维出发,出一些题目来考查学生。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挫折,世界上包括中国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过时无效等,但会考有很多年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等角度去命题,1996年第5题、第58题,1997年第46题,1998第6题,1999年第5题,2000年第41题,2001年第5题都是如此。再如“西部大开发”热点,我们不能只关注历史上西部大开发的事件,还要看到东部、南部的开发,因为1999年高考考了历史上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材料题,2001年会考第45题也考了“首批经济特区”的选择题。

    既然每年高考、会考都肯定有时事类的试题,那么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认真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关于“时事”类题型的解答能力和成绩。

    第一、收看或收听新闻,时刻关注自己身边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

    事件,了解我国方针、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对与历史有关的新闻,我们更要注意积累。

    第二、做好跨学科备课,经常与政治、地理学科的老师联系,一方

    面能及时了解时事知识,另方面共同探讨时事热点,看看与哪些历史事件有联系,这样做对综合科也会有很大帮助。

    第三、教学过程对距今刚好整数或“5”字尾周年的历史事件,必须向学生提示,以引起学生重视。

    第四、教育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的时事素材,学会与历史联系,既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又可弥补老师在这方面的遗漏。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5

关键词:特点;复习;策略;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90-03

2013年福建省高考已经尘埃落定,2014届的高三复习又开始了。那么,历史教师将怎样开展高三复习备考呢?又如何才能提高复习备考效率呢?要回答这一重大问题,历史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准确且深入地把握当今高考的特点和趋势,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那么,当今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呈现了怎样的特点与趋势呢?通过近几年尤其是对2013年省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我认为凸显了以下几个新特点或趋势:

(一)依托新史观,创新情境,创新思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新课改的推行,高考的命题思路更为明晰,以新史观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新思想、

新思维、新观念、新情境等在逐渐成为命题的必备要素,试题大都成为耳目一新亮点。如2013省高考第38题围绕"工业化"这一主题,以英国、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为载体,从全球化视野和近代化(现代化)视野切入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紧扣时政热点,突出史鉴功能的考查。以史为鉴,面向现实与未来,这是历史学科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高考命题中往往通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联系,直接或间接考查热点问题,从而突出史论结合、探究实践的学科特质思维能力的考查。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题第20题突出了抗战主题、第19题和38题突出了中国梦主题和正能量主题等等。第41题以诗词为载体进行命题,时值诞辰120周年之际,在纪念和缅怀伟人的同时,此题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三)适度的学科渗透,考查学生文科综合素养。通过适度学科间相互渗透,以考查了考生的文科综合素养,近几年的考试屡有体现。如2011年福建文综第14题的新疆坎儿井题; 2013年历史试卷第13题,以"赤壁之战"(历史)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历史、地理(风向)知识,同时突出强调了历史"左图右史"的学科研究方法。

(四)突出海西特色,融入家乡情感教育。近几年福建省高考试题都适当地体现了我省海西文化的地方史特色,突出爱国爱乡的情感教育。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题第16朱熹"劝农文"题不仅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更散发出浓浓的闽文化的乡情。第41题试题的诗词再现了当年闽西革命老区"分田分地真忙"、"风展红旗如画"的壮观画卷。

2014届复习必须结合近几年高考的新特点或新动向,尤其是以2013年的省质检和高考为风向标,认真研读高考考试说明(福建版),根据本校的校情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做到高效有效备考。历史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运用多元史观,创新思维。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教学,所以高三复习切忌的炒旧饭,否则会造成学生对复习的厌倦,更达不到提升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而运用多元史观开展教学提供新的平台新的视野,提供新的复习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既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史学界的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尤其是以历史新课改提倡的文明史范式、近代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来重新整合历史知识,创建新情景新角度,增强知识的创新。学生觉得新鲜而感兴趣,同时又能达到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二)以时代性引领,拓展视野。新课改提倡时代性,体现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提倡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贴近学生生生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教师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适当以热点如关于问题、台海关系、中东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周年记念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科角度思考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把时事的热点、焦点问题、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记念等渗透到复习中,关注热点,焦点和人类的重大的问题,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素养。

(三)关注学科渗透,多元思维。事实上,新课改强调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文综卷的重要意义之一。高考文综卷的组卷从整体上来说是拼盘式的,但是也注重史地结合(即时空结合)、史政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结合)。从我所任教的几届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单科考试成绩感觉都还不错,但一考文综卷很多学生就不行了,其中主要的原因文综卷要求学生对同一试题提出的问题需要用多科知识综合解答。对此,在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串串门",注意历史与地理和政治学科的时时多学科交叉点,适时引导学生发展整体思维、综合和跳跃性思维能力,即围绕该中心点,让学生串连起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综合化知识网络。

(四)关注海西文化,融入情感。自从福建省文综自主命题以来,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掘和利用相关的福建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复习课,既可以为教学提供新角度新情境,也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如必修一:从闽台缘文化角度切入复习台海关系与祖国的统一大业问题;古田会议与中共领导的近代红色革命等。如必修二:可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切入古代经济史复习、从近现代厦门福州泉州等地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切入复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之洋务运动改革开放等。如必修三:从福建大思想家李贽的角度复习古代儒家文化、从泉州南音切入窥探古代戏曲文化等等。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6

[关键词]中国现代史课程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50-02

随着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激发了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但是,目前高校现代史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一、注重介绍学科前沿问题和重点、热点问题,建立有效的导学和考核机制

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析和研究很多重点和热点问题,也需要讲解很多前沿问题。比如,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次革命论”与陈独秀、国共“党内合作”的形式、西安事变、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项英与“皖南事变”等,对这些重点和热点问题,教师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详略不同的讲解,如在讲解“导言”和“绪论”时,需要简明扼要;在讲解前沿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时,需要详细分析,仔细介绍,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为了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分析和了解前沿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还可以逐步完善现代史课程的导学和考核机制,向学生们介绍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的代表性著作,使学生能够对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检查与督促,明确考核方式,准确反映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在开学初就说明中国现代史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以“导读检查题”的方式,随时考查学生对现代史课程前沿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课程教学效果,根据检查和考核结果制订下一步的教学目标,使中国现代史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运用新的历史研究和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教师要向学生系统讲解不同的史学分析与研究方法,如历史考证法、阶级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批判继承法等,同时不断引进和介绍新的史学分析法,如心理史学法、历史比较法、跨学科史学法、计量史学法、历史条件论、阶段论等,在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的讲解中,要重视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根据不同的实现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研究与分析方法。例如,在讲到经济问题时,要重点向学生介绍史学计量法;在讲到文化思想和政治事件时,要向学生传授历史比较法、逻辑分析法和跨学科史学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向学生讲解阶级分析法、历史条件论、阶段论和心理史学法等研究方法。除了要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外,还需要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能够全面、客观地评判其成败得失与功过是非,做到“知人”和“论事”的统一。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时,除了要讲述西安事变的具体过程、人物、结果、影响等这一事件本身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将这一历史事件与其他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如西安事变与福建事变的对比分析,西安事变与两广事变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了解这些事变的异同,对事件的性质、原因、影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明确这些事件都是反蒋事变,都含有抗日的成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由于中国现代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材料和文献资料得以保存,而且还有很多影像资料可供参考。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观看《中国抗日战争》,学生们可以了解日本的侵略暴行,体会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通过观看《中国解放战争》,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中的战斗气氛;通过观看《军事百年·风云录》,学生们可以了解百年军事战争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

四、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互动式教学方法起源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博采众议,对前沿问题得出自己的评价结论。在课堂讨论进行之前,可以让学生预先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学术论文和专著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展开讨论,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获得启发,通过相互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例如,陈独秀的历史评价、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国共合作的评价、南京政府币值改革、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等等,都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学生们通过参阅有关的材料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五、结合社会史、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拓宽研究领域

社会史、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社会学都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它们与中国现代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结合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现代史进行讲述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现代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不仅能够全面把握历史概貌,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拓宽历史学科的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深刻地把握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经过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教材体现了新时期对学生把握现代史知识的要求,也为学生在学习现代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理论、历史社会学等知识提供了前提。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将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甚至和社会史及社会变迁等问题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创造了条件。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先军工,后民用”的近代化发展模式、“社会矛盾激化”、新中国成立后“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等问题,而且以独立的章节详细介绍了“晚清社会风貌”、民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与乡村社会”,而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变动”、“经济与社会总危机”和“结构性的政治腐败”等问题,对这些史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为单独的一章一节详细介绍,反映了新时期对近现代史专业学生的新要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范围,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学习中国现代史课程知识。这反映了现代史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的新调整,跟上了时展的步伐。

六、讲清问题的真相与来龙去脉,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

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三座大山的过程,以及将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独立国家的奋斗过程。中国现代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也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此,教师在讲授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中国现代史的有关知识,更让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到现阶段的一些热点问题时,如涉及、问题等内容时,要将这些热点问题与现代史知识相连接,让学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信念。

学习中国现代史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并领会现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总结发展的规律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国史,认识国情,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为此,中国现代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教学改革的精神,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瑜.面向21世纪高校中国现代史教改尝试与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

[2] 林丹力.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6).

[3] 张明,潘宇倩.独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山东青年,2013(5).

[4] 莫志斌.关于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7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一堂课的复习效果如何,最终还要通过学生的解题来体现。命制试题一方面要符合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打击学生复习的信心。在编制美国史这个专题的试题时,笔者一是注重考查反映美国史发展线索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独立宣言》的发表,华盛顿、林肯等重要历史人物;二是考查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如“19世纪中后期,对美国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有哪些?”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篇8

1.基础性

基础性是指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注重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为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和学科能力要求的基础性。

(1)考查内容的基础性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范围,通常以通史方式呈现,分为必修与选修部分,有一级考点、二级考点、三级考点,具体考点数量很多。试题的数量和考试时间的明确限制决定了一张试卷不可能全部考查所有的知识点,往往只能考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与本质特征的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内容也不例外,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

(2)学科能力要求的基础性

试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里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掌握、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定个性心理特征,从高到低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基础性的能力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它体现在“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三个具体方面。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注重基础性,整张试卷在学科能力考查方面将基础性的要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2.学术性

(1)设问载体的学术性

历史研究是以史料为抓手的。史料是历史工作者进行史实考据、史实理解与解释、历史规律概括、历史意义评价等方面的基础。所以有人说“史学即史料学”“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它主要包括史学家的历史著作、图画、统计数据等。根据价值意义通常可分为原始史料和间接史料。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为了更好地贯彻“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对‘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试题设问的设计是以史料为依托的。

(2)试题问题范式的学术性

众所周知,史学范式是研究历史的模式,是历史认知和诠释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史学范式的多元有利于多角度地、全面地、科学地揭示历史发展的真相,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弥补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当前历史研究有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及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等范式。历年江苏高考试题命制都非常关注历史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选择题第9题和第17题。

(3)试题答案的学术性

历史研究成果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同时历史结论还要受史料的检验。专业学术论文是历史研究的结晶,是历史学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论从史出”这一原则在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时代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学习内容选择上,要坚持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不回避现实焦点、热点问题,以焦点、热点问题作为试题切入点,一方面考查考生用历史的眼光正确分析现实焦点、热点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以相关的史料为抓手,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对历史问题进行构建与认识。

4.人文性

上一篇:人工智能课心得范文 下一篇:平面设计创业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