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05:25:59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生产管理工作”[EB/OL].(2010/03/26).

[2]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4-7.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Li Zhongwei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000)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典型任务为基础来构建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创建职业情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Abstract: The Garment Processing Equipment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for the garment design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experiment, vocational situations are created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s taken so that rela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aught based on typical tasks. Meanwhile various ways are used in both studi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asset students to develop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能力培养

Key words: curriculum;reform;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86-01

0引言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在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在明确服装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近年来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对《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将这门课程由理论课程演化成了一门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区域经济和服装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1目前《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生产设备》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十余种服装生产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懂得简单的设备保养知识。当前多数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大都开设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只不过有的叫《服装生产设备》,有的叫《服装机械原理》,还有的叫《服装设备与工艺》等。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实践课到了实训室(或实验室)也只是简单地看一看老师的演示或操作。真正到了工艺实训课使用服装设备的时候,能够正确使用的学生一个班没几个,这显然是我们的课程针对性不强。

2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有一定工作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来获得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要把现在的学科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就必须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第一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省服装行业产学研基地”,与江苏阳光集团、江苏福汇集团、广东溢达集团、浙江雅戈尔集团、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陕西杜克普服装公司等省内外50余家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成立了有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确定为:服装裁剪工,服装缝制工、打板师助理、工艺师助理、设计师助理、跟单员助理等。归纳总结后,把《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为服装裁剪设备的使用、高速电脑平缝机和包缝机的使用、特种缝纫设备的使用、针织服装设备的使用、熨烫设备的使用。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进行简单的设备保养,不在服装机械原理上费功夫,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就行。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把课程演化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地点由教室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实现了知识重心向能力重心的转移,以工作过程统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服装职业领域的岗位”能力为基本要求,来构架课程内容。为此,我们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裁剪设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刀型电动裁剪机、园刀型电动裁剪机和粘合机;学习情境二:高速电脑平缝机和三线高速包缝机,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并能排除小故障,进行简单的保养,并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学习情境三:特种服装生产设备,要求学生对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机种会穿线、能正确使用,其它的服装特种设备知道用途;学习情境四:针织服装设备,能熟练使用三针五线绷缝机,了解四针六线绷缝机用途;学习情境五:熨烫设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吊瓶熨斗,正确使用蒸汽熨斗。这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从简单到复杂,比较符合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和“讲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的方向,造就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服装生产设备》课程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高职称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2人,服装工程师1人,其中一人来自陕西省服装骨干企业。

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课,教学实施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与做的相互交替中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教与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考核与评价

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对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体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又要呈现考评形式的多样性,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现场考核与提问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能力学习为主,而不去死记硬背。

4结束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以前被动的上课到今天带着任务主动地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李雪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性质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

《服装生产实训》课程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是一门服装生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在校两年学习的服装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同时也拉近课堂与生产实践的距离。用"教学中的工厂,工厂式的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里面就能完成实习和了解企业生产,以及各种服装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检验学生所掌握服装技术水平的程度,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服装技术岗位定位。为毕业择业确定目标。

自2004年开设以来,通过数年教学历程与教学积淀,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推动本课程的教与学方法的更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探索出了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研。

一、课程设置建立在职业行为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课程围绕现代服装企业成衣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对现代服装企业生产的这一流程,使学生了解整个服装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领悟服装企业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了解各个岗位工作程序和内容,从丛业的角度,将学生毕业后工作时遇到的“磨合期”提前到学校完成。同时运用心理学分析原理帮助学生做相关能力测量,正确的岗位选择,发挥潜能,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技能。强化成本意识。用正确的方法作精确的事,走“科学经营理念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向“素质要效益,向管理要利润的路子”。

我们对诸多服装专业职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分析和界定,设计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了解并分析服装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凡是制板、裁剪、工艺、质量检验等实际需求量较大的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我们确立具体岗位应具备的职业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调节实际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帮助不同特长和就业方向的学生把握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专项能力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同时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从单一的生产实训课程到综合性技能实训,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转换为适合企业的生产力,以实践操作为主

服装生产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践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服装生产的基本流程, 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符合现代企业的生产力,过程与方法的共同发展。

因此本校服装生产实训课程就成了重中之重了。就服装专业而言,因为其日新月异的进步,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管理、设备等应及时反映服装专业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体现出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遵循完成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内容上应当包括具体项目的操作所要求的场地、设备、安全注重事项、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等。为了紧跟技术进步,吸收最新的动态,为适应先进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服装专业的校本教材也必须做好配套工作。同时应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服装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把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把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达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服装生产实训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重组,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服装造型的过程与规律,体会人体与服装的相互关系,并从实践中得到理论的升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较好的解决了服装组合、服装造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重点与难点问题。利用先进的教法,布置不同程度的练习,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来感受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让每个学生得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任务去练习,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共同练习、发展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组建校内服装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双重身份的教学形式,创造模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职业岗位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并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这样的形势下,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合格人才,这不仅是服装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服装专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发展高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是高职服装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将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发展高职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再创业绩。

参考文献:

[1]姚再生.服装制作工艺[M].中国纺织出版社

[2]黄喜蔚.服装生产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

[3]姜蕾.服装生产工艺与设备[M].中国纺织出版社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3

1 目前《服装生产管理》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1.1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

大多数院校开设《服装生产管理》这门课程时仅作为全理论的选修课,把它当成服装专业中的一门辅助课程,在学分学时上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从课程设置上就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

1.2 从课程教学上来看

高校大部分老师都来自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没问题,由于没有从事过服装工厂生产的经验,教学模式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堂结束时老师带领学生们到一些校外服装工厂参观学习。由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学模式不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教学活动也没有面向社会开展,还在闭门造车地学着课本上的理论东西,使很多毕业生到新的工作岗位时,感到好像在学校什么都没学到,不知如何使用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通常要到企业的培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企业的需求。

1.3 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发生冲突

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学校的一些服装设备陈旧和特种先进设备的缺乏已跟不上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电脑平缝机、电脑CAD排料系统、电脑开袋机等先进的特种专用设备。由于这些特种设备价格昂贵,教学使用频率低,很多学校都考虑不会购买,就算是购买也把它们当作摆设和学校资产实力证明,使学生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则是结构制板和工艺缝制技术上所教授知识的落后跟企业现有的技术发生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学不能致用,学到是落伍的、错误的知识。

1.4 综合知识应用不足

《服装生产管理》不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它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到《服装材料》、《服装设备》、《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服装工业化生产》、《服装CAD》、《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同时它也是包含理论、技术、实践应用、管理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义课本里的知识,涉及到其它课程知识只是提及下,忽视了与其它多门课程相互联系。

2 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2.1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要求

《服装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知识上是理论、技术、管理三者的结合,在内容上包括服装专业的多门课程的知识,课程培养岗位人才涉及厂长助理、制板师、工艺师、质检员、尾部处理等。应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来调节教学环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一些实践内容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管理方面的技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符合服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该课程在教学上面不能只作为服装专业的辅助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增加了实践内容,学分应该比以前有所加大。

《服装工业化生产》课程一直每年承接我校新生的军训服生产任务,服装专业学生们都亲身经历了模拟工厂流水线生产加工,对流水线生产中所涉及岗位如排料、划样、铺料、裁剪、打号、验片、分扎、小组长管理、质检、打眼、钉扣等工序都有了一定的掌握。《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又开设在《服装工业化生产》之后,更加便于学生对《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中一些关于流水线方面知识的理解与领悟。

2.2 模拟生产管理岗位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和实践方式是带领学生到一些企业工厂去参观学习,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在工厂里只能走马观花式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运用,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不能很好领悟。导致毕业学生从事到某种岗位时就会出现工作滞缓,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通过设计《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章节知识来营造服装企业真实的生产管岗位职能,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岗位角色来进行实际的工作操作。例如,以加工一件样衣的过程为来设定一套模拟生产管理岗位的训练并制定出一本生产管理技术文件。让哪个章节中所涉及的内容与生产管岗位相对应,同时样衣加工到哪个阶段就与相关岗位相对应。样衣加工结束后所涉及到的成本核算、质检、后整理等生产管理也接近尾声,最后将所有生产管理技术文件装订成册。为了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进行分组竞争。这种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知识的巩固性,也让他们认识到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性质与工作职能,同时还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时,能较快地胜任工作。

2.2.1 模拟实践训练内容设计

教师要先对国内企业形势、市场用人要求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其后设置模拟实践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确定要模拟哪种企业性质。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服装企业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自主创业型企业,另一类是以接订单进行生产的加工企业。国内大部分服装企业都是以接订单方式来进行生产运作。根据本专业定位服装工程方向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及目前国家提倡大学生自创业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确定模拟订单式企业包工包料生产运作方式。第二个方面确定具体岗位、工作分工、每组人员数量。第三个方面确定模拟订单数量,加工服装款式的难易程度。

2.2.2 模拟生产管理岗位的具体实施

通过加工一件样衣的过程设定一套模拟包工包料加工企业的岗位实践训练。设计每个工作岗体工作安排如图1所示:

第一步:教师根据全班人数,建立相关岗位与职能,如将学生分成每组7人自由组合,含“老板”共9个岗位,每组岗位采用竞聘上岗,先选出老板,再选出其他岗位,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组员,根据工作的难易,会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不同的工作岗位与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每组设定出自己的公司名称,电话、地址等相关公司信息。

第二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扮演甲方,学生扮演乙方。甲方确定订单任务总件数(实施过程中只需要加工出一件中间号型样衣),及每个号型具体数量。乙方根据甲方所提供订单要求包工包料、交货日、付款方式、交货方式等相关内容编写生产加工合同。

第三步:教师统一确定款式范围,如都做外套或连衣裙等,并安照老师要求在淘宝网上找一款服装。

第四步:根据款式去采购面料及辅料,制作原辅料明细表、产品款式图、产品缝制说明图。

第五步:制定生产计划,填写产品规格表、生产通知单。

第六步:使用手工和电脑CAD两种方法绘制工业样板及推板,编制样板制作任务书。

第七步:使用CAD软件进行同号套排和多号套排两种分床方案来排料,然后进行用料的对比。

第八步:样衣缝制过程中,根据款式选定线迹、缝型及工序、缝制服装工艺卡、确定工时。

第九步:对做好的样衣进行整烫,缝制服装质检报告,安装吊牌,包装入袋。

第十步:老板进行劳务成本、材料成本及其它费用的核算。

第十一步:最后将所有生产管理技术文件加上封面及目录装订成册。

第十二步:实践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关于这次模拟生产管理岗位实践的工作总结。

2.3 实践后的问题分析及改进

这种实践方法已实施了三届,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某个环节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有:

第一,对于管理文件编制能力较差。如把一些材料汇编成表格形式、表格合理设置、文字基底等方面实践能力较弱。教师通过设计作业内容和要求来加强在表格的格式、文字合理安排等方面进行指导,需要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来编制表格,不允许学生从上网下载相关表格和文件。

第二,团结合作精神较差。每个岗位之间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在模拟实践中,组员之间都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完成作业,就会出现前后文件在数据上不相符,如制结构制图与缝制样衣不沟通,缝制样衣就会与产品规格数据不符。教师要在每个实践环节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如制板师必须和样衣师要一起完成排料、裁剪等工作。

第三,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较薄弱及对学过的知识有些淡忘。在教学中涉及到相关课程时,要根据学生所掌据知识的深浅度来加强内容或扩充知识面。

3 配备先进设备,引进新技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3.1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立

去年我校服装专业获得“中央财证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210万元支持,根据服装现代化生产运作要求,建立了与企业运作方式相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场所面积达到2千多平方米,配备了先进设备如:电脑平缝机、绱袖机、开袋机、电脑绣花机、电脑CAD等特种设备,设置了设计工作室、工业裁剪室、CAD制板实训室、生产缝制车间等与岗位相关的职能实训室。基本能够满足模拟工业化生产和生产管理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我们与很多校外服装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如:罗莱家纺、祥合鸟服装有限公司等,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2 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过时,技术没有更新,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是两回事,感到困惑不解。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作为服装专业的教师应是“双师型”人才。一方面,青年教师最好到企业锻炼一段时间后掌握工厂生产管理运行方式或市场方面的经验,以更好地结合《服装生产管理》课程要求、企业要求、市场要求,对教学进行实践改革。另一方面,与有过工厂管理经验的老教师相互探讨或常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技术。对于教《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师要求就会更高,不仅要满足前面讲到的基本要求,还要掌握多门课程综合理论知识,懂得服装生产管理中所涉及的一些设备操作和技术。这样才能更好根据岗位设计实践内容,实施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及多门课程综合技能示范指导教学。

4 综合知识应用

第一,根据服装款式图片去采购与之相符的面料、辅料。这个环节主要考察学生《服装材料》方面知识,例如:买什么质感和材质面料才能达到款式造型要求;在《服装结构制图与裁剪》课程中如何估料计算等相关知识。

第二,“产品款式图”与“缝制说明图”都是根据所给款式编写的文件,两个文件都要绘制平面款式效果图,涉及到《时装画技法》课程中的知识。其中“缝制说明图”文件中还包含了《服装成衣工艺》课程中的知识。

第三,样衣的工业制板与裁剪这个实践环节中,主要体现《服装结构制图与裁剪》和《服装工业制板与推板》这两门课程知识的运用。学生不仅要手工绘制工业样板,同时也要使用电脑CAD制图软件进行绘制款式结构图、工业样板、推板图及排料。

第四,样衣的缝制、整烫及“工艺卡”的编写,这几个环节中不仅有《服装成衣工艺》课程中的知识、还包含《服装设备》的内容。

第五,在模拟生产管理岗位的实践过程中,有“服装吊牌设计”这环节,很多学生都认为它是个不起眼作业,想随便找来一个成品吊牌与自己的服装相配就行了。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服装吊牌设计”作业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把吊牌设计得好看,而忽略了服装吊牌中的内容。吊牌内容包括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号型、纤维的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执行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格合格证等8项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包括《服装材料》课程相关知识。

第六,在模拟生产管理岗位的实践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文件。这些文件都需要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对毕业从事生产管理和服装方面行政等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晓菊,陈泓.《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轻工科技,2012,(4).

[2]梁素贞,陈东生.“服装生产管理学”课程建设实践[J].纺织教育,2011,26(6).

[3]刘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J].纺织教育,2012,27(1).

[4]郑茜.《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课程导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10).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一、背景分析

职业学校应该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这是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更加高质量化的重要支撑。然而,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仍然得不到有效的确立和改善,造成了专业人才的缺失。

我校领导经深思熟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到南宁或广东等地服装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改革。

二、构建农村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建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选择校企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校企多赢

2009年,广东东莞银海制衣有限公司进驻我校办服装厂,学校成立了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协议。该公司给我校的服装厂配置了多台设施,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共同探讨,按照岗位要求,制定培养方案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形成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新模式。根据广东东莞银海制衣有限公司产品制作的具体要求,结合部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了《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推行“2+1”与“1+1+1”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制定有调整性的教学计划,推行2+1(理论学习两年,工厂生产实训一年)、1+1+1(理论学习一年,校企对接,学校工厂实训一年,毕业实习一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零距离。

2.开发中职服装制作与营销模块化课程体系

具体开发内容包括:

(1)开发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服装生产与营销专业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2)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3)制订专业能力测试标准

根据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研究专业技能模块化考核标准,

按照以学生作品为核心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制订专业能力测试方案。

(4)开发专业能力测试题库

依据专业技能模块化考核标准,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测试项目,按照项目任务要求编制专业能力测试试题,形成试题库。

3.开发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

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设三个方向:

(1)服装设计助理方向

重点课程为服装材料、服装款式图、服装CAD款式设计,就业基地多为珠三角中小服装企业。

(2)服装生产技术方向

重点课程为服装板型与工艺,服装制作与工艺,服装质量与管理。

(3)服装导购陈列方向

重点课程为服装设计、服装营销等。

4.建设服装专业教学资源库

依托学校资源平台建设以服装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过程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共享型的资源库,为实训教学及教师培训提供共享资源。

(三)依托校企实训基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保障。为此,高薪聘请服装行业专家来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服装行业担任兼职。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注重顶岗实习,完善职业能力考评标准,实行优生优用

顶岗实习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到三年级时,将其安排在学校的服装厂进行顶岗实习,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与此同时,学校对考核和技能鉴定成绩优秀者予以优先安置。

三、实践成效与反响

自我校服装生产与营销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2009年以来,我校服装生产与营销专业共为社会输出毕业生800多人,其中,2009年毕业生黄丽蓉在广州雪菲时装有限公司从

事服装设计工作,现月薪已达8000元以上。2011年毕业生谭培杏在深圳维珍妮国际有限公司担任裁剪工、李燕在广东联亚制衣(东莞)有限公司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现2人的月薪均超过6000元。近三年该专业毕业人员就业待遇和起薪点较其他专业有明显优势。

在实施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期间,学生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92%;在服装企业工种岗位上的普及率达95%。

在教学上总结出了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用行业标准评价的教、学、练、评的经验,使我校服装生产与营销专业的教学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要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对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爱。

二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对学校、企业相互间的定位不准确,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因涉及人员众多,使生产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为了确保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各级各类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朱建军,张文斌,欧阳心力.现代服装设计一体化应用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09.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常规实训;模拟生产;导生制;团结协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3-01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企业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谋求发展,对那些既有理论基础, 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非常的欢迎。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和其它行业一样,需要大批的服装技术工人。那么, 如何培养出生产第一线所渴求的服装技术人才, 就成了中职学校当今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除了安排理论基础课程,还增加了实训实习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以往我们的服装专业实训,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平时的知识,相当于集中时间强化一下学习内容,和企业生产没有多大的关联。所以学生两年学校学习,进入企业后还是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对企业的要求和操作还不适应。对此,为了更好的和企业对接,我们对二年级服装专业学生在服装实训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企业对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能力给予肯定,下面就如何加强服装实训教学谈几点体会。

1.抓好常规实训,保证教学效果

为了使服装实训达到预期效果, 必须抓好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常规环节。服装实训教学与其它专业的实训教学一样, 都要有实训前的准备、组织实施及实训后的总结。准备工作包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将要完成实训内容的预习,但它和实结常常被老师忽视。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服装实习没有预习和总结的必要, 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在预习环节中, 让学生熟悉实训指导过程, 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明确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实训的方法和步骤,并对实训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 还要掌握服装实训的安全规则(虽然我们实行实训车间的6S管理,但安全教育还是必须要强调的),只有做好了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才能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

而在总结环节中, 应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训总结报告, 将实训的情况完整、真实地表达出来。其中包括实训课题、实训目的、实训工艺流程、各部件操作方法、实训效果、自我评价。做好实训总结是对所学技能的有效巩固, 是提高技能操作能力的必要环节。

同时在实训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提出具体要求。首先, 要求学生熟悉操作设备的性能及安全使用原则。例如: 熨斗温度的控制, 高速平缝机的安全使用及日常保养等等。其次,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指导老师的操作示范, 并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勤学、勤问、勤拆、勤练, 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后, 做好车间设备的保养、整理以及卫生等工作。

2.模拟企业生产流程,提高实训强度

以前学生实训,都是各自完成几件服装成品,和平时的工艺课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时间长一点而已。有些同学进度很慢,像平时做作业一样,在实训结束后还有作品未完成。这种风格和企业追求效益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现在我们的实训,都有一个环节,就是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安排实训内容。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年级学生要购置实训服,现在我们把这一个任务接下来,由服装班的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各专业实训服的制作,这样一来就有条件实现流水作业了。在这个环节中,完全模拟了企业生产的过程:生产订单——订单分析——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验——成品配送。

在接到订单后,对订单进行分析,这个过程是全班共同参与,再下来的任务就分组进行,原料采购组、制板组,这两个组先行完成前期工作,然后重新加入生产加工的分工小组。生产加工采取流水作业,全班按工艺流程进行分工,老师示范完一个工艺部件后就由各组去完成,在整个生产流程中都有一个质量检验组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保证产品质量。在最后完成所有产品后按原订单配送到各班级,并跟踪听取反馈产品使用信息,不足之处进行技术分析,逐步完善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那么经过这样一个实训后,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就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为了不影响其它组的进程,每个人都必须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的操作速度自然加快了,实际上无形中加强了实训强度,更贴近企业生产,就加快了和企业的对接。

3.实施导生制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是我们学校实训教学的特色,导生制教学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对提高实训教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技能强手,安全标兵培养,再由他们配合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们负责指导其他同学,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中的各班、组长,逐步积累一些管理组识和技术指导能力,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有较广的发展间空。

4.加强对学生团结协作及实际操作应变能力的培养

企业的生产,是靠所有员工的努力共同完成的,所以在实训当中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一般都是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后,学生按照老师指定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个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实行,但二年级学生还是这么做,就不太适合了。他们都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应该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在08级服装班的一次实训中,当时刚好接到一个醒狮服的制作任务,一共三十多套服装。这个任务要求不太高,所以我们就放手让学生为主体去完成,老师只负责指导监督。 具体的分工、面料采购、打板、工艺流程、生产、质检都是由学生去组织完成。其中碰到的问题,都由他们相互协调解决,最终出色完成任务。通过这次实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又提高了学生的业务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他们以后走进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服装 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市场需要

国际全球化的深入,使我国服装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同时也面临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服装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掌握知识,开拓思想,为培养服装设计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调整课程,使服装教育向产业转化,进行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快速适应市场,从而确保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实训力度,以全新的方位,建立适合高职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已迫在眉节。该专业,其实质就是市场化的设计,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而这正是大多服装学院的缺口、市场的急需。我们在服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专业定位

1.1 重新审视服装专业的发展现状。服装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我院服装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成长阶段、90年代初辉煌阶段和前几年的退缩危机阶段三个时期。1986年我校开办了内蒙古第一个服装专业。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兴起,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规模随之发展壮大;90年代成为辉煌时期,班级扩大到6个,可近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尴尬”,办学规模也在缩小,2003年已缩减到1个班,只招到19名学生,2012年只招3个班级。考察其它兄弟学院的服装专业,其发展的历程基本与我校相同。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已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因此,服装专业如何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高等职业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学院自开办服装设计专业以来,本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致力于吸纳和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人才。经过近3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习基地。

1.2 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目前,该专业正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大胆探索模块式、项目引领型教学新模式;同时,与相关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要开展面向企业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聘请了部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企业或社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现有的实习、实训情况是:服装设计专业有3个服装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4个,其中一个用于服装CAD教学,素描,摄影实验室1个、展厅1个。其承担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有关专业课和职业能力课与职业能力体验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用具及实验用品配置齐全,能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规范,专业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文件齐全。实验、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均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2004年12月服装实验室通过了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随着学院新校区的落成,艺术系服装实验室将有1200M2的实训、实验室建成,届时,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2.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2.1 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现场、真实职业环境,适应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以服装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制作师、生产主管、服装跟单、市场营销、产品展示等职业岗位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从事服装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总体设计上要突出开放性,集教学、培训、科研、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以服务本校为主体,同时与周边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享,向社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开发等。探索有效运行机制,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2.2 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在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0万基础上,拟建成系列化实验实训室。具体分解为以下 5 个中心:

——完善服装工程基础实验实训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相应软件,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师研发工作中心”。

——设置面料室和资料室,建成“服装设计信息中心” 。

——更新服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建成“服装设计 CAD 中心”。

——改造服装生产线,建成集裁剪打板、缝制工艺、整烫和质量检验一体化“生产实训中心” 。

——增加配套性设施功能,建成“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3.服装设计实训基地项目的功能

3.1 承担实训(实践)教学工作。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密跟踪行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适时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服装职业岗位群和服装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具有专长、敬业、勤奋、合作、开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实训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全院学生范围内及社会下岗转岗、企业在职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鼓励学生在校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开展“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 CAD ”、各种电脑应用软件等的培训与鉴定。

3.3 开展校内外专业课题研究。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课题的研发推广工作。

3.4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学院服装工程实训基地基本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有: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打板室、形体训练室、服装 CAD 室、画室、摄影室、立体裁剪室、服装表演工作室。利用上述实验实训条件,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企业提品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宣传等项目的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充分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今后还将扩大为周边地区及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基地服务的范围。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5 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服饰产品研发 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利用实训基地在社会上带来的窗口效应,鼓励教师多方面与企业沟通合作,建立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有关服装的新款式、新工艺、新技术等,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饰表演、策划、产品推介 利用学院服装设计与展示专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条件,为推动内蒙古服装行业的品牌效应,可承担时装表演与策划、企业服饰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企业产品的订货会、各类服装服饰博览会或相关行业(如汽车展销会模特)等宣传及有关服饰商业活动。

订单式培养及岗前培训 结合我区服装行业特点及产业集群,可根据企业和地方需求,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专门技术培训,如操作工培训、各类纸样打板培训、服装设计培训、生产管理培训等等。

4.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机制

4.1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1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系部全面负责统筹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教学安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系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系部除正副主任外,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专门负责资产管理、日常管理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4.1.2 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特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指导。

4.1.3 多渠道筹措资金。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保证财政拨款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借助知名企业、校友会、兄弟院校、国际合作组织等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4.1.4 “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考察调研,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使更多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4.1.5 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不断总结完善;实训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使它们合乎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核心技能的相关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做好实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如学生实习实训报告的存档。

4.1.6 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4.2 基地资源共享措施

4.2.1 利用基地资源,与自治区劳动厅保持联系,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

4.2.2 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除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外,不断扩大为周边地区和相关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的领域。

4.2.3 利用基地资源,为带动呼和浩特服装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并向自治区内延伸。

5.实训基地总体评价

本项目在准确的把握服装人才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全力挖掘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内涵,以培养服务服装产业的实操人才为目的,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

5.1 实训基地与企业经营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服装教学体系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实际需求,树立服装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将设计作品转化成产品, 为服装高职教育和企业运作之间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5.2 通过市场运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其中包含着很多科研课题,如生产管理、缝制技术以及设计、样板、教学模式、实训教学等等,可以与其他专业互动,就市场急需的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服装贸易 、服装 QC、跟单、进行学科交叉。增强教师实践阅历和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5.3 通过产、学合理的持续互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创新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强化学生动手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学生按企业岗位需求标准进行技能培养,让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熏陶;按照企业标准,针对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明示制作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规范操作,让他们不仅学技能、学经营还要学做人;按照服装职业功能模块教学,由学校在教学(实习)现场进行职业功能模块考核评定;以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命题进行知识与技能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展工作。

5.4 开展对外培训,提升社会效益。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与中国服装协会、广东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的合作,推行农民工培训,解决农民工就业,缓解广东的用工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机会,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5.5 有利于开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服装职业技能鉴定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依据,以实际生产和管理部门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为主要内容。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模拟工作环境的考核、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操作或正式上岗等方式来完成。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市场;接轨;探究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服装事业也顺势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装专业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进行深化改革是社会服装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应认识到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服装行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市场对服装行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对服装工艺课程正在努力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教学实践,使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能够与市场接轨。

一、目前服装工艺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的服装工艺教学中,学生与服装市场是脱轨的,完全不了解当今市场对服装样式的需求情况,更不了解消费者对服装的面料、版型、工艺以及设计的不同要求。有些同学的服装设计作品更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刻意地对服装大师的作品进行模仿,缺乏根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另外,由于社会上服装行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并且随着服装专业的研究生招考规模也在扩大,因此不少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在这样的情况下,服装工艺这一专业课程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重视给学生创造实践空间,以培养与市场接轨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开展一系列实践性的教学改革。

二、服装工艺实践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缩小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的差距,与市场接轨,笔者针对“服装工艺实践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究”作出了以下阐述:

(一)改变课程体系结构。服装工艺是一门极具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集设计、技术、综合应用于一身。作为继款式和结构设计之后服装成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设计、轻工艺”的教学思想,因此导致许多院校在服装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对服装款式设计以及时装画等专业课程进行过分强调,而忽视了服装工艺设计、制作、打板及生产流程方面的技术培养,教师和学生更是对服装工艺课程没有基本的学习热情,甚至认为工艺课是对学生艺术思路的一种束缚,由此导致服装工艺课程在整个服装专业的教育中处于弱势状态,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也在实习之后发现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的存在,并且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院校必须根据市场企业的要求对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从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看,对人才在服装裁剪与制作、熨烫与后整理、服装工艺质量监控、外贸跟单管理、服装工艺单编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当前,服装企业行业急需以上所说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调整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结构,将服装工艺实践教学与市场相融合,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具有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毕业之后能够顺利进入社会职场,满足快速发展的服装市场。因此,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就需要对服装工艺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及工艺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缩小企业需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二)将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为了能与新时期的服装市场接轨,则必须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改革,摒弃传统的“重操作、轻创造”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服装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实操演示中涉及的款式保守、滞后,学生也只是在进行简单的服装缝制基础技能的学习,而没有真正了解到工艺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设计方法,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款式设计方面不懂制作工艺,甚至对工艺实现的难易程度也没有考虑,过于追求理想化,从而降低了设计款式的采用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材料、设备、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着创新,服装风格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版型工艺也需要对新形势进行适应和改革。在我国服装行业的本土品牌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款式设计由于工艺技巧、手法的原创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而不再局限于纸笔之间。服装工艺的制作需要现代服装工艺设计理念,通过富有创造力的头脑进行构想,进而通过创意动手能力得以实现,服装工艺的制作过程也是款式成型中的一种创意活动。因此,各个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需要向学生传授成衣制作工艺及工艺的制作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进行款式设计的过程中将工艺制作合理化,充分考虑到实现成衣化的可能,完成将图纸到实物的完美转化,从而使设计服装的采用率大大提高。在服装工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理论领路对传统工艺进行继承,并将之进行扬弃和发展,从而使服装工艺课程中存在的“纯技术性模仿”现象得到改善。

(三)进行实训平台的构建。服装工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质,因此,学生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其进行掌握,并熟练运用。在服装工艺的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院校需要寻找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实训教学平台的构建,实现现场的零距离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服装企业和服装市场的调研,深入接触,了解当今服装生产的相关设备、工艺创新、流程以及质量技术方面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使学生对企业、市场的需求及服装行业的行情态势都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服装生产的环节中去,在服装的生产工厂车间和设计师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进行学习,与服装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零距离接触,进行服装生产流程的实地观摩学习。通过让学生与其自己所学专业进行亲密接触,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内容,并在实地的观摩和操作中了解到与理论知识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都能起到积极的激发作用。这样实训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完成角色转变。

结语:由于我国高校服装专业开设相对较晚,经验较为薄弱,加之服装市场发展非常之快,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因此,高校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必须加快调整步伐,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为重点。服装工艺课程就是致力于为企业和市场输送专业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服装工艺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时刻注意将服装工艺教学与市场相接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实训平台,缩小毕业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企业与市场输送更多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敬凡.引入企业合作强化服装立裁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J].纺织科学研究,2016(01).

[2] 孙思扬.服装工艺课程引入Workshop模式的教学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6(02).

[3] 郭丽鹏.关于技工院校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5(35).

[4] 王武林.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5] 钟建生.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01)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 服装专业 实训基地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51-02

近年来,教育领域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逐年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大,应用类型不断增多,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必然发展趋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必然促使中职的实训基地建设也朝着数字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必然要覆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方面面。

同时,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更深入发展,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它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等操作运行的方式。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求的技术力量,必然要随着这样的变化进行改革,中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必然要与时俱进,与企业接轨,将信息化建设渗透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所以在下一个阶段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是重点建设的方向。引入信息化技术必然会实现实训基地网络化管理,改善工作环境,发挥实训基地的各种资源的效用,促进实训基地管理与服务更加高效化、规范化。

笔者在服装专业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在实训基地应用的实效性和专业性。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对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实训基地管理信息化

目前因为实训基地的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加,普遍存在沟通不畅、交流不便、各种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数字化校园的建成使用,为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提供了依据和基础,通过实训基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训室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室教师管理、实训项目管理等建立快速了解通道,提高和规范了实训基地管理效率与服务。

(一)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实训教学模块、实训日常管理模块、实训服务模块等。将实训室的安排、实训教师的安排、实训项目等教学信息公开,对每日的卫生情况、管理情况、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校园内各部门和教师都能及时查看实训基地的各项运行状况,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及时在管理系统上提交实训计划、记录、总结,进行成绩的登录等,实训管理员可以完成各种日常报表等,通过实训基地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实训基地使用的相关数据,如实训设备使用率、实训室使用总课时、实训课时数、实训项目数等,自动留存实训基地使用的所有资料。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实训教学有序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个难题,服装实训基地管理难度更大,因为服装生产是密集型劳动作业,服装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实训人数多,设备数量多,损耗大,实训项目多,电子数控设备多,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实训过程的卫生管理、实训材料的管理等都很烦琐、难管理。如果利用信息化考勤技术,对各实训室的学生和老师的考勤情况可以做到实时的记录和反馈。可以利用电子显示屏显示每日实训情况的反馈,显示实训室清洁班级和人员、实训基地材料情况等,利用工艺多媒体系统显示设备的维护维修及保养情况。上课时间外的其他时间的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施刷卡使用,对老师开放可以实施预约管理,方便管理员能及时查询和了解实训室的使用情况。实施信息化后实训基地的管理相对就要简单高效很多。

二、服装实训教学信息化

(一)应用新型专业多媒体教学设备。服装实训基地教学基本分为服装工艺类、服装设计类、服装销售陈列类、服装制版类、服装生产管理类、服装展示类几个大的类别的课程,这些课程教学基本都属于理实一体化或者项目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一般的服装实训基地要达到教学效果良好,老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愉快是较难的。如服装制作工艺的教学,一般的实训基地配备的就是服装高速(中速)平缝机、熨烫台、熨烫设备等。但这样的基本配置老师授课是非常困难的,老师的示范怎么做?学生怎么看?学生看清楚老师的每个示范步骤和手势是教学的关键。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录播系统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基本配置上必须加上一套工艺教学的录播系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教师操作机、教师示范录播主机、学生操作机、学生用屏幕,同时还可以配备教师学生对讲系统。这套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下来,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操作平缝机前观看老师的每个示范步骤和动作,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重复观看,大大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遗憾的是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虽然并不复杂,但是需要根据场地和教学方式进行专门设计和定制,对摄像精度和色彩的要求比较高,现在的市场上没有成熟的产品购买,所以需要找到专门的企业量身定做,在现在的条件下实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二)充分利用教学软件。服装销售陈列类教学,一般的教学采用的是在服装销售陈列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更多地注重服装销售和陈列的技巧,但实际在企业品牌的营销中,还有更大一部分是销售软件的使用,内容涵盖收银、会员折扣、库存数量、调货、各种表格等,是作为店长及店长助理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所以在这类教学中需要加入单店管理和多店管理的信息化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同时,网络营销员也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岗位,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效果,要能支撑网络教学的实施,配备流畅的网络环境及适当的网络监控。

服装制版类的教学,很多学校还在依赖老师一笔一画地在白板或者黑板上进行绘制,如果实训基地数字化程度高,完全可以利用服装CAD软件进行授课。

设计类的课程需要查找大量的时尚资讯,这对实训基地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购买专门的资讯网站作为教学资源使用。

三、实训环境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提升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实训基地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要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网络和资源合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大大地加大,老师从主讲的位置转移到主导的位置。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信息量的需求、对操作设备的需求、对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实训基地信息化的建设就尤其重要。

各实训室的信息化设备必须配备齐全,原来的实训室基本都只摆放实训设备,都可以有个具体的名称如特种设备实训室、工艺实训室、制版实训室,现今为了实现项目任务式的教学,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学的空间,必须能在不同的课程和实际操作中能随时使用资源库,各实训室已不能单纯地摆放设备,应该是集实训设备、电脑、展示、资源平台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室。兼具实训、网络教学、视频教学、展示讨论、资讯查找等多功能为一体,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这既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也是资源的多次高效利用。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就是对场地的要求很高,各种设备、设施的摆放要因地制宜,信息化建设施工改造都会相对复杂,同时对老师的信息化技术使用水平要求也高,需要培养一批信息化技术高的专业课老师及技术人员。

四、实训基地功能应用信息化

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教学外,还具有校企合作、培训、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甚至包括产品销售等其他的拓展功能,同时企业参与和融合的力度越来越大,势必带动教学的改革、师资的成长、学生的技能提升等。促进了实训基地的良性发展、实训基地的功能性和校企合作的深度是评价实训基地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

五、校企合作实施信息化

服装企业将向生产自动化、管理实时化、产业链管控精细化方向发展,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与企业的对接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如现在服装企业在大面积地使用模板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服装实训基地如果校企合作共同生产企业产品,实施产训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就必须具备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设施,才能真正地实施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下,许多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都是由信息系统来支持的,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的验证也就转化为对执行这些制度的信息系统的验证,出现了很多相应高度专业化的信息系统。校企合作势必会将这些信息化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带入到实训基地,所以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也决定了与企业对接的程度。

六、对外拓展业务实施信息化

实训基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在数字化校园的实训基地信息化系统里面设置一个校企合作平台或者对外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这个平台上将实训基地的培训、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各种功能进行展示,同时更新这些功能的实际应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下,可以建立一个沟通的工具或者平台与企业进行直接对话,进行业务的洽谈,反馈业务相关情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这些企业也能及时了解实训基地的运行情况,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可以最大范围内将实训基地宣传出来,为学生的就业争取更好的机会。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外展示实训基地的功能,提升共享和辐射的效果,提升实训基地的价值,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训实训基地自身的造血功能。

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点都具有片面性。信息化应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包含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信息产品制造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这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演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其中,将信息化技术多层面应用,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职业教育。虽然现在很多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也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但是针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针对专业的信息化利用方式都有待更好地开发和改进,针对专业实训基地应用更细化、更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相关软件开发都有待完善。我们期待针对中职教育、针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能得到广泛地应用。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有效互动破解师生断裂

(一)师生断裂问题的主要表现

1.服装实训教学“独角戏式示范”直接影响学生服装技术定向映像的形成。

学生没有指向性、互动性地观察教师示范,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头脑中不能初步形成连续性的、稳固的服装技术动作表象,以致直接影响到后续服装技术定向映像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的服装技能就会缺乏服装技术原本应有的相互联系,最终熟练而系统的服装技能也就难以在学生身上完整形成。

2.服装实训教学“放羊式管理”直接导致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存在大面积的断裂。

现在中职服装实训的一般情况是,1~2个实训指导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实训,在示范讲解阶段已经很难在有限时空中形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在练习强化阶段,实训教学很容易形成“空白时空”。教师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已经看过示范可以自己操作,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遇到的问题很多,实训的质量大打折扣。

3.服装实训教学“零情感交流”直接导致实训师生关系淡漠。

服装实训教学中师生仿佛也成了服装工艺机器,师生交流的都是一种冷冰冰的“服装机器语言”:“缉合、包缝、扦边……”。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服装学习的情感疲倦,教师也会褪去榜样权威的光环,服装实训情境失去本应有的美感。

(二)师生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法

1.师生有效互动的内涵和做法。

在中职服装实训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从时空的维度来讲,应包括示范讲解时的师生互动、练习强化时的师生互动和反馈总结时的师生互动。从学习心理学的维度来讲,应包括言语信息的师生互动、动作技能的师生互动和情感意志的师生互动。

具体以基础裙实训教学的教师示范讲解为例分析,教师在做后片操作示范时,不能只做示范而不对学生进行简洁、概括与形象化的言语信息说明。最重要的言语信息互动还应包括请出一些学生,“现场直播”教师正在示范的是什么服装动作,说出教师在做后片时和做前片有什么不同之处,也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分析或者直接提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这样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时就有显著的指向性,流畅的师生互动会使教师的服装技术示范有效性大大增强。同样进入到学生的练习强化阶段,教师可以在基础裙的学生练习中,严格执行并合理调整巡回指导方式与节奏,按照“做前片”、“做后片”、“做里子”的结构分别进行示范和练习,通过小步子前进方式使巡回指导更紧密,使师生互动更紧密,从而促进实训质量的全面提高。

2.有效互动的前提是情感意志的互动。

在实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中,最容易忽视的是情感意志方面的互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服装技能学习,采用磋商、亲善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合理接受学生作为青少年阶段正常的不成熟行为,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最终掌握服装技能。

二、模块化课程破解课程断裂

(一)课程断裂问题的主要表现

1.服装理论课和服装实训课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

较为典型的问题是服装理论课和服装实训课的教师往往对于同一种款式的服装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看法,造成学生在实践操作时的紊乱,既不能在理论上找到正确的支持,也不能在实践上得到可靠的验证。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权威性,直接导致服装实训教学异化进行。

2.服装传统实训教学内容跟不上现代服装发展步伐。

例如在服装实训教学中,教师还在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长久不变的传统模式,没有结合现代化的服装CAD制版及输出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还有一些实际服装生产中早已灭迹的工艺,部分教师仍在一成不变地教授学生。例如衣领制作还是以树脂衬操作为例教学,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早已使用粘合衬。

(二)课程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法

1.形成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保证:服装理论课和实训课相互配合。

在中职服装实训中,服装理论课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服装CAD》,与服装裁剪、缝制、锁钉、整烫等工艺是紧密相关、相互统一的。服装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制图方法是否科学准确、数据使用是否精准到位,都要靠缝制好的样衣来检验。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全面掌握服装“艺术+技术”,真正实现服装实训培养的目标要求。

2.形成课程模块化的具体做法。

首先,统一组织服装教学顺序。服装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服装教学的“前后顺序”——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统一服装理论和服装实训的教学安排和进程,坚持同步一体,做到服装的品种、款式一条线下去,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体考虑、相辅相成。

其次,阶梯式整合,综合设置模块。中职服装实训教学设计可以参照服装品种、款式安排模块,具体安排“衬衫、裙子、裤子、马甲、连衣裙、上衣、大衣”等7个大实训模块,“基础衬衫、中式衬衫、领结式衬衫、无领短袖衬衫;基础裙、加片裙;基础裤、松紧带裤、牛仔裤;马甲;平领连衣裙、背心裙;西服、暗襟上衣、前衣身起领上衣;双排扣大衣、插肩袖大衣”等17个小实训模块。模块化的实训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内容充分结合,彼此渗透,每一道服装工艺工序范例以模块的形式出现,形成阶梯式课堂任务。综合工艺课与设计课、制版课、服装CAD等课程内容,可充分吸收现代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的核心元素提高对市场的认识。

以服装模块化课程来整合服装理论和实践,来聚焦服装技能的全部内涵,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科目之后有一个综合运用、整体优化知识的过程,给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其在服装实训教学中体验展示成衣成果的快乐,促进服装实训兴趣的持续生成。

三、校企一体化破解校企断裂

(一)校企断裂问题的主要表现

1.与服装企业岗位要求相比,中职服装专业学生技术水平“苍白无力”。

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面对企业的设备、工序,面对服装生产流水作业、质量监控,面对同行的熟练程度、水平、速度,都感到陌生和茫然,原本在学校学习的技术一下子显得苍白无力,几年的中职服装实训没有给足支撑和动力,要改变尴尬局面,只能继续做学徒拜师学艺或放弃专业选择转行。

2.在服装企业文化土壤中,中职服装专业学生技术心理“水土不服”。

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面对团队连带合作与个人责任的重压,很难完成角色心理的快速转变;面对服装企业“零缺陷”的技术文化要求,学生原来“60分万岁”的思想显然难以适应。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对自身的认同感产生很大的反差,部分学生最后选择了逃避和放弃。

(二)校企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法

1.学校应该主动带领教师和学生贴近当地一线服装企业,主动研究企业的市场需求和生产特点。

学校应将教师、学生带出校门,组织他们深入本地区的几个大服装企业、大商场、广大消费者群体进行专项调查。从流行款式、面料、色彩入手,了解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问卷调查卡。采用问卷与个人专访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了解各类服装的社会性和艺术性,奠定并形成服装企业生产的学习氛围。

2.学校应该主动为企业提供服装品种的项目,以项目为平台形成实训教学中的校企一体化。

学校应该主动了解和传达企业意图,指导教师和学生不应将服装实训仅仅定位在简单操作训练的低层次上,还应该站在“具有服装艺术思想”的更高层次上,更应该注重自身服装实训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企业去设计服装产品。这样一来,以产品项目为平台,就会带动学生和教师对服装企业生产和文化的“零距离接触”,真正使教室和车间形成一体,作品和产品成为一体,教师和技师成为一体,学生和学徒成为一体,最后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互惠双赢的一体。

上一篇:数控编程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