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18 20:25:58

法律基础

法律基础范文第1篇

1.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⑴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即使国家参与某一民事关系,其与对方当事人在民法上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⑵等价有偿原则:

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移转财产等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注意的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财产移转也可以是不等价的或无偿的。

⑶自愿和公平原则:

自愿原则,也就是传统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可以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民事主体的意志自由不是绝对的,其不得违背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观念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⑷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双方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

⑸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

民法是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当然要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基本原则。

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民事活动首先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及习惯,行政权利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什么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事行为能力即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与民事活动,并以此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法定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

3.合同的特点有哪些

⑴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

⑵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⑶合同所确立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⑷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4.劳动法的含义是什么

(一)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

(二)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

法律基础范文第2篇

摘 要 法律信仰作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阐述,阐释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图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基本有法可依。虽然有法,但法律在实践当中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与一纸具文无异,就似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法律作为信仰的唯一对象在培养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样的法律?良法作为一种有别于恶法的良善之法应作为法律信仰的当然对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通过以下逻辑来分析良法的这种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为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呢?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应成为法律信仰的对象②。

二、法律信仰与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只有对信仰的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③。”谢晖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④。”由此,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将这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法律信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是包括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法律信仰不仅存在于理论上,而且践行于法治实践中。

(二)良法

良法是与恶法相对应的法哲学范畴,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实质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对良法下个确切的概念不容易,可从良法的标准来探讨良法的概念。李龙教授主编的《良法论》一书认为良法的基本标准是:价值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笔者认为,良法应从应然角度考虑,良法应是实质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机统一,由此,法律应当是怎样的,而非法律实然或已然是怎样的。价值合理性应是良法的灵魂,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为了实现良法的价值合理的。因此,良法应是符合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能够满足主体享有最一般人权、公平正义的,并能为大多数独立社会主体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则。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则当且仅当是法律,而不能是诸如权力、教义、风俗习惯之类的对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还有其他对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养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权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内在因素⑥。此外,规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前提条件⑦。正是因为法律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确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四、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基础,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基础,只有法律真正为社会主体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实现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会被信仰,还要看这种法律是否具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够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是否能够体现法律的应然性(公平正义性),即法律应是良善之法,是为良法。

五、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据谢晖教授将法律信仰分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动两方面来看⑧,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良法对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个有关个体主观心理的概念,内在包涵着个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这种信服和尊崇内化为一种恒定的意念,而这种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实现主体的某种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自由-人权性,使其具备被信仰的价值基础;2.良法对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实践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这个法的良善性决定了法律实践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实行是法律实践的应有之义。法律的善恶决定了人们对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只有善法――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法律,才能获得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实施才能促使人们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结语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让法律成为普通民众的信仰,首先法律应是良善之法,且应有效实施,法条具文的泛滥,除了带来种种社会成本,还会阻碍法律人职业自律,而法律人职业素质的降低,无疑会鼓励人们在法制外另辟渠道,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仅在制定过程中要不断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来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法律榜样,使民众信服法律,将法律内化为信念,从而信仰法律。

注释: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②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65.

④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⑥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2).

⑦谢菲.小议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律师世界.2002(7).

法律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材;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59-02

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求,2005年的课程新方案,将“19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法律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对大学生而言,实效性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探寻解决之道,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

1.“基础”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设置不合理

“基础”课教材由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其中,法制观教育部分集中在教材的第七、八章和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2005方案”在对法学知识体系进行压缩后,按照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篇章比例,“法律基础”部分大约只占1/3的课程量,用于该部分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10个学时左右。

我们仔细阅读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不难发现,其内容完全就是我国现行部门法的大融合,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因为篇幅有限,教材的编排非常“精简”,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每个知识点都有,每个知识点又都是由概念一笔盖过。其中涉及的每个部门法,让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花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掌握要领,对于没有一点法律知识的“门外汉”,这些内容要在一两个课时内讲述完毕,学生掌握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纲挈领式的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抽象概念和专业法学术语,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从下手,很难提起学习的欲望,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教材内容的安排略显混乱。比如,第七章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与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增强国防观念”的内容有很大重合,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讲解。再者,教材一些地方的内容详略安排不当。比如,“犯罪”理论在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可以说占据核心地位,但是教材却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些重要概念,对于像“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些很基础的知识点惜墨如金,没有做出任何阐释。与之相反,对于理论价值不高的“商事法律制度”中的证券、票据、保险却进行大篇幅演绎。不难看出,现行教材对于“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编排繁简详略把握欠佳。

2.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偏差

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将教材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关键性作用。当前,“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缺乏一支素质精良、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力量。在实践教学中,有的高校对“基础”课不够重视,认为“基础”课简单易懂,学校任何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胜任,因此,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如果说“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讲授较易的话,“法律基础”部分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没有法学专业背景,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思维训练的教师,如何理解教材中纷繁复杂的法律概念,又如何对学生进行精准地阐释讲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鲜明地提出了在新的十年中,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以此文件为指导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势必会牢牢奉行“德育为先”的教学方针,花大力气对“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潜心研究、精雕细琢,而对于集中在最后两章的“法律基础”教学必定有失偏颇。因为学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一些重要理论一语带过,学生如同雾里看花不得要领,难以理解教材中过于抽象的理论更别说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令人质疑,显然也就失去了“法律基础”存在的意义。

二、加强“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要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载入宪法,要求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这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大量专业法律人才,更离不开普通民众的推动。如果能够使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人士自觉守法,那么依法治国的根基才会足够坚实。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对违法行为严重性的认识,做到知法懂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再通过他们的积极宣传、勇敢实践,影响周围民众,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法治理念,提高民众依法做事的自觉性。

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需要

很多专家学者指出,“2005方案”的法律基础部分,着重强调的是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刘海洋、李启铭、药家鑫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绝不仅仅是一些学者宣称的法治观念的淡薄、法律信仰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法律知识的匮乏。笔者就职于一所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当匮乏,兹举一二例。在讲继承权时,有这样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甲,男,有两子一女且均已成家,妻子早年亡故,甲病逝后留有遗产若干,未留遗嘱。问该笔遗产如何处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遗产应该由两子平分,原因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没有资格再继承遗产。接着讲到“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在继承问题上均属第一顺序继承人时,学生居然连连惊呼,“私生子”怎么也能继承遗产?一脸的不可思议。这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具备,自己的权利都无法维护,又怎么指望这样的“天之骄子”为法治国家的实现添砖加瓦。

尽管教育界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德育为先”,但是,一个道德感强的人未必就是合格的守法者,社会中合情不合法的案例屡见不鲜。也就是说仅仅依靠道德自律不能满足法治社会的需要。因此,不管是社会大环境的要求,还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三、“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之道

1.具体措施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改革。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法制教育、法律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所以,该课程教材的好坏,不管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现用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由概念堆砌而成的两章内容,仅能称之为“法学压缩饼干”而已,“法律基础”的称谓名不副实。如果该课程一定要使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个名称,那么“法律基础”所占比重就要加强,该部分内容至少应该占据教材的一半。通过学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每个部门法在解决什么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等。学生只有对法律知识做到熟知,才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因此,修订后的教材要详略得当,要点问题要做到详尽透彻的阐释。此外,还应该抛开对法律概念的大量使用,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既没有熟知概念的必要,还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可以尝试采用以经典案例的方式引出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又避免了枯燥理论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要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在实际生活中跟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关注,比如《民法》、《刑法》、《劳动法》、《婚姻法》、《继承法》等;而对于如何培养法律意识、如何提高法律修养、国家安全观等问题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按需授课,对于大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容易碰到的法律问题,重点讲述。这样就很容易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势必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经典案例对抽象理论进行诠释,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轻松掌握,重点是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可以逐渐形成法律思维模式,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长期路径

鉴于“基础”课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有限,教材内容又高度抽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个根本的改革措施就是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重新分立。

《法律基础》既然面向的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那么就没有必要编制的如同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基础课《法学概论》一样。建议教材设置为上下两篇,上篇从“依法治国”入手,简单介绍法律的起源、概念、价值、功能等基本理念和精神。下篇作为重点,涉及我国的具体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四大部门法以及三大程序法。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也要详细介绍。相信这样的内容安排以及专业教师的讲解,一定会使学生熟知基本的法律知识,自觉守法学会用法,达到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关于《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的教学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4).

[2]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北京大学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3]汤海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整合后存在的问题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法律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法律;实效性

中职生法律基础课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法律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如何提高中职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是每位法律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人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 中职法律基础课在中职学校的现状

(一)在学科建设上,学校不够重视。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往往是注重专业建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的专业课老师,很少专门引进法律专业的老师。目前,法律基础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兼职的,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还存在着很多行政人员为了评职称但苦于无课课上,后面都去上了法律基础课。其实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课程,很多教师只是对法律一知半解,可想而知教学的实效。

(二)教材相对滞后,内容单一,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当今是一个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法律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法律法规的更新也随之加快。新的法律法规甚至司法解释的出台,必须体现在法律教材中,因为不同的法律规范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如果不及时更新,教师又没有及时跟进,就很有可能误导学生。另外,目前中职的法律教材都是通用的,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无职业规范方面的内容。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之下,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越来越多,但我们中职的法律教材在这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相关专业领域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需求。

(三)教学重理论轻技能。目前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都是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虽然基本上都懂得了法律的概念和相关的内容,表面上看教师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的。但是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真正碰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无法学以致用,无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的问题,实践的技能还很差。教学过程中一般的教师都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很少走出课堂,通过实践的方式去认知法律,运用法律,这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

(四)教学方式不当。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所做的选择,当前,大部分教师还是按照陈旧的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在教学中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中职生本身就是重技能轻理论,教学方法的不当直接导致学生上课昏昏欲睡,丧失对法律基础课的兴趣。

二、 如何提高中职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重视学科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及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中职生的基础课程,摒弃重专业课建设轻基础课的做法。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该由本专业的教师负责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调高新进教师的门槛,比如招一些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教师,以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之,只有学校重视法律基础课,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法律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师宣传法律观念和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工作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理论和技能必须两手都要抓。中职生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母法宪法和民法等几部大的部门法,法律课涉及到的法学概念很多,法学观点也多样化,所以在内容上体现出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中职生的文化水平本来就比较低且无社会经验,法律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解释概念和法律条文,就会使学生觉得上课很乏味,无法达到教学母的。要增加一些实践的环节,比如成立学校的法律服务中心协会,让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法律问题,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去参加一些可以旁听的公开审判的案件,让学生去感受法律的威严,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总之,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理论是其基础,而技能的培养是学理论的目的,两者不可偏颇。

(三)优化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的不足。现在学生所学的专业大部分都有相应的部门法,而法律基础课并没有相应的职业规范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些专业有上部门法的课程,也只是简单的堆砌,没有办法和法律基础形成有机的结合。可以考虑把基本法和对应的部门法编入同一本书,按专业大类进行区分,有选择性的选择相应的教材。这样一来基本法和对应的部门法就可以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性从而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教材滞后的问题一方面要求教材编辑者与时俱进更新相关的规定,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要多关注法律修改方面的动态,确保以最新的法律知识教授自己的学生。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句话说得好只有不会交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目前中职生对法律基础课不敢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联。我们要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在我们的周围都有对应的现实案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案例,把抽象的法律问题蕴含在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法律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被动变为主动。

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任,中职生正是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最为淡薄的群体之一。但目前,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己实践工作的情况,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对该领域的教育同仁,有所帮助和促动,为中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尽一份个人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邓文明.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2).

[2] 石岩.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

法律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法律基础课;德育功能;策略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仍是当今高校的育人方向。因而,作为高等学校现行的法律基础课,它不仅仅是一门法律基础课,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传导出其思想教育功能。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法律基础课程还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甚至存在重法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轻思想教育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新课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教学作用,使得其德育功能有效地体现出来,进而提高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效率。

一、法律基础课德育功能的概述

德育功能,指的是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在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获得知识的愉悦以及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等,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挥。主要体现在:通过德育教育来引导学生对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时代要求以及个性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因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德育又能通过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规定学生的思想行为,确保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正规化。

二、高校法律基础课的现状分析

1、高校人才教育理念滞后

现代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强调“做人”教育。高校法律基础课程从其教育内容来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大方面的内容。然而,目前还有许多高校在进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往往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只重视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也是以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而忽视了德育的教学,教育理念显得比较滞后。由此可见,忽视实践教学,将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使得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高校德育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调查显示,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脱节是我国高校的一大问题所在,从而使得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影响高校法律基础课教育协调性和整体性。由于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转折与适应问题,进而通过该课程的德育功能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品质,但是,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以协调与整合。这样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又因重复而让学生产生厌倦应付心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如何现实高校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

1、明确法律基础课的学科性质是发挥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其法律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是法治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石。因此,高校在开展法律基础课时,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提高改革教育方法,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深刻内涵,进而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不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建立与完善组织协调机构,协调高校教育中德育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的堂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与法律基础的认识为基础,但若要让理论真正地进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对国家的法律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必须将其内化为内心的原则与信念,同时还要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去践行理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与完善组织协调机构,协调高校教育中德育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有限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进行无限的实践,进而丰富学生的学校园生活。

3、高校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教育中,法律基础课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健全人格、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全面更新教育理念,综合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安排课堂理论的讲授与探讨、课外实践的感受与体验,彻底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去认知理论、感知世界、内化规范,进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生理想,形成善良的道德观念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现代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发挥高校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坚实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郝雪玲.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缓[J].中国高教研究,2000,(02).

[2]甘玲.深化“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6).

[3]李冬霞.关于高校德育显性课程的几点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4]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6).

法律基础范文第6篇

除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外,现阶段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普遍存在“转换教学模式是浪费有限课时”的误区。在这一种权衡之下,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教学手段。如此一来,整个课程教学都不会产生变化,学生也只是惯性进行学习,激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平时的专业课程本来就较为枯燥,这样平淡无奇的教学手段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及目标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照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而对学生具体的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一概不知。在这样一种缺乏沟通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极为有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关系,会直接降低课程教学的活跃度,难以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辅助作用。

二、新时期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的有效措施

结合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面临的挑战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充分利用

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数字化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丰富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层次感,提升课堂张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过程中,应尽量简化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摆脱传统的文字传递方式,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迁移能力,为枯燥的课程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时间的长短,合理的引入一些视频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二)与专业密切结合

与普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同,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针对性。比如就思想道德修养来说,普通高校树立的教学理念就是帮助学生提高通识性的思想道德水准,而医科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同,他们更侧重于在学生将会从事的医疗行业的行业道德水平方面努力,花功夫。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因此,作为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展,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医疗方面思想及法律基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对时代的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应用,保证课程的时代性与生命性;其次,还应从专业的特性入手,结合行业准则及规范,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医科大学专业的匹配程度,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法律基础范文第7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想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想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已是高校面临的公共课题。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宗旨 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公共课程之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作为思想品德课程之一,要注意把握讲授法律知识与育人的关系。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障。大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专业,都必须在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规范,才能健全知识结构,增强法制观念,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优选教学内容,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法治与德治教育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法律体系庞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较少的实际困难,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需要,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要注重法律基础课法治与德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教书中育人。第一,要讲授法的一般理论与依法治国理论,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第二,要讲授宪法部分,使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宪法权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人民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第三,重点讲授行政法、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法、诉讼法等,指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眼光观察社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用法律准则判断行为的是与非、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及社会的合法权益,敢于和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另外,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加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对理工类学生介绍专利法;对文学艺术类学生介绍著作权法;对师范类学生介绍教师法;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介绍经济法;对医学类学生介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要阐明立法目的、讲明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依法处理好权益争议,自觉守法用法。 三、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与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律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联系现实生活非常紧密。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法律基础课的老师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与本学科特点、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丰富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我们的教学情况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 (一)强化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根据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论证分析,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诚然,讲法律结合案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喜欢听案例的,但不能说学生喜欢,我们就海阔天空讲案例。因为案例并不能代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做到以案说法,以法解案,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关键是法案结合。结合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法律条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用案例要注意准确性、典型性、科学性、思想性,特别是注意选一些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案例,要把案例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讨论,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讨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但对此我们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是法律基础课内容多,没有时间安排课堂讨论;二是法律基础课大班上的比较多,没有条件搞课堂讨论。除此之外,还有教师主观上的原因,就是组织课堂讨论比较麻烦,不如教师自己讲省事。事实上,对一些与学生思想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学生能自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总结讲解。这样,既克服“满堂灌”的弊端,又能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加速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改进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建设,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应该说是有条件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未能充分利用好这个条件。因此我们今后应根据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反映法律现象、法律文化或者类似案件审理之类的有关音像资料,把教学与观看音像资料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课外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教学 法律基础课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掌握它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应探索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旁听和模拟法庭。这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同学们最喜爱的一种方式。如在学习三大诉讼法律制度时采用旁听法庭的方式,让学生适时的参加公开审理案件的旁听。走出校园,坐在庄严的法庭,感受执法的氛围,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模拟法庭演绎角色,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也使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了学生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2)影视观摩。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相关专题片,让学生接受活生生的直面教育。 (3)图片展览。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形式定期举办法律知识图片展。 (4)专题报告。为配合法律基础的教学,及时联系有关法律专家、学者,举办热点法律问题的辅导报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 (5)组织系列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会、法律咨询、撰写论文等系列活动。 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面对跨世纪的大学生,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法律基础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我们高校教师正在实践探索的课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为搞好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而不懈努力。

法律基础范文第8篇

1.微课与法律基础相结合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并掌握80%左右的知识,剩下的20%左右的知识,每个学生所不理解的内容各不相同,那么这个时候,微课程的出现就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程,把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做成微课程,发给学生或者直接放在学校的公共课堂网站上,这样更方便大家来学习,在学习后,有也可以设计一些评价内容,测试一下学生是否对微课程感兴趣以及微课程的有效性。微课程关于法律基础中的应用需注意要在5至8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追求“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的境界,可最大限度地方便学习者利用零时间学习。

2.微课程在法律基础课中的有效利用

首先,微课程支持课堂教学。用于课堂教学时,要与传统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微课要重点解决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费时费力或无法展示的教学内容。其次,与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相关法律基础课的知识。最后,评价微课的有效性原则。

二、分析微课程在“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作用及展望

法律课引入微课程,不仅仅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提高,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微课程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对教师也一样适用。这样在以后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可以考虑微课来培训教师等等。

1.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提高作用。

1.1学生利用微课程在课上或者课下,能够为自己的法学课充电。

1.2微课程的介入也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力量。

1.3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法学知识,并且更好的记住这些简短的零散小知识。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1微课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们的经验和方法,许多开发好的微课直接可以供一线教师学习,因为直接解决身边的小问题,老师们也十分关心,乐于去看去学。

2.2微课是一种研究方式,引导普通老师们开展适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

2.3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

2.4做微课,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

3.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

3.1过去没有好的样本研修方式,在微课学习中,还要学到微研究、微策略、微讲座等一系列的好的校本研修方式。

3.2由于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发微策略、微课,一段时间后,全校、全县会积累许多好的微策略、微课,成为自己的培训特色和培训资源。

3.3用利这些资源

今后还可以开展远程培训。通过微课程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其实,就是将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变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教师主体的一个尝试。毕竟微课程是一个新新概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找寻最好的结合点。这次微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让我们认识到微课程确实能实实在在帮助我们教师和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同时,也为其他科目与微课程的结合做了铺垫。

法律基础范文第9篇

一、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在各方面都极度缺乏法律知识,导致种种的悲剧发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状,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缺乏法律知识的主动学习

鉴于就业的压力,特别是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更为严峻,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专业水平,大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上,在他们看来,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对于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只是应付考试,更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2.抵御力差

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学生受物质利益熏心严重,过去被人不认可的“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思想成为生活的“重头戏”。无论是成功还是成就,金钱成为惟一的衡量标准,纯洁的“象牙塔”充斥着享受主义,而处于成长重要阶段的青年学生抵御力差,攀比心重,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背景而盲目跟从,一旦对无法满足的欲望,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很容易走向犯罪。

3.教育的失衡

虽然我国在大力号召各高校推广法律知识的学习,但一些高校依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法律教育抓不牢,定位不准,即使是法律专业,也存在偏颇,比如重刑事轻民事,课程中过多的灌输犯罪和惩罚的规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容易形成“我不犯罪何须学法”的错误观念。

二、《法律基础》教学心得

《法律基础》是学习法律的起始,是学生形成系统法律知识的重要课程,授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今后在实际中的应用水平,所以《法律基础》的学生至关重要。

1.开好头――做好疏导工作

对于刚接触法律知识的人来说,学习法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法律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并且要求记忆的东西多而杂,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恐惧。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好头,疏导学生的排斥心理,向学生灌输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并可以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讲解毕业后面临的就业所牵涉到的《劳动法》,如果缺乏对它的认识和使用,会带来多种麻烦。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法律有个大体认识,并意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认真学习。

2.起好步――做好备课工作

俗话说常胜将军不打无准备的帐,教师上课同样需要精心的准备,一节课的质量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备课的质量,清晰的思路、严谨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恰当的提问等都需要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由于《法律基础》课程属于公共课,课时相对比较少,授课内容应当突出重点,力争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听课中有层次感,避免课程多而乱,学生越听越糊涂的情况。比如民法、刑法等其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要重点讲述,学生听到与自己利益相关联时容易产生兴趣,并可以提高在实际中应用法律的能力。

3.加好油――采用案例,加强说服力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通过听觉获得15%,通过视觉获得25%,而两者结合可以高达65%,所以在授课中。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要,学生知识通过书本和老师的讲解,仅凭听觉来学习,此种学习单一、静止、孤立。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播放案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中同时学习,并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案例,这样不仅记忆力增加,效果也提高。比如在讲“犯罪与违法”时,可以通过两个案例来区分两者的异同,比其单纯的讲解,效果更为明显。

4.走好路――开展模拟法庭,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战的空间,让他们有了一个检验自己学习程度的平台,更能培养他们分析和识别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所拥有的义务和权利,要用正确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模拟法庭法中,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由学生扮演,教师做指导,记录好每个环节的漏洞和可取之处,当案件结束后,教师整体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在审案中有哪些不足和优势,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5.找准点――亲临法庭现场,提升素质

在校学生,几乎没有亲临法庭的经验,也无法真切的感受法庭的庄严与肃穆,对案件的审理流程还不够清晰,对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了解不够具体,对如何举证,如何答辩、如何反辩等缺乏应变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让他们全程观看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并认真听取原被告双方如何辩护,准备了哪些材料,现场如何应变等。这样让学生对整个流程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知道以后自己该如何准备,并且老师在案件审理结束后,要进行点评和总结,并让学生提出书面建议,比如此案件如果换成是你,会如何开展;此案件给你什么启发;此案件原被告双方有什么漏洞等。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也可以找到学生学习的不足,以后的教学就可以有针对性。

总之,法律是每个人所必须的常识,而青年学生更需要,学好《法基础律》不仅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犯罪率。教师要充当好带头和引导角色,通过特色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升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亚莉: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之我见 运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2卷第5期

[2]李秀梅 戎向平: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沧桑》2007年5期

法律基础范文第10篇

思想教育的内涵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主要是进行观念教育。而诚信就是法制观在市场经济中的体现。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市场依靠合约的约束,而合约的履行依靠的就是诚信。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之本,是成事之基的道理。不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讲求诚信。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说真话的成本是最小的。”在他创业过程中他是这样做的,在他点评“赢在中国”时,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在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也就是要求大学生行为要诚信。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法律的遵守就是履行合约。买东西是履行交易合约,教学合同的实现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履行教学合约。安全公约的签订就意味着学校与学生之间达成一致约定,学校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责任,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责任。学校在什么情况下不承担责任,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不承担责任。一纸合约,一锤定音。

二、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培养正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建立正确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趋于完善。生活中,法律与道德是存在一定的内在的联系的,法律凌驾于道德之上,而道德对法律有一定的补充,两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好的法律观念必须有好的道德自律观念。发挥“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功能,要做到: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受教育者分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认识到法律与道德内在的一致性。与其他课程中道德教育想比较,在“法律基础”课中融入道德教育将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增强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道德意识。第二,强化道德观念教学。具备了道德自律观念的同时才能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法制教材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如讲授《婚姻法》时,缔结婚约的双方必须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即双方自愿的缔结婚约,这种自愿很大程度上由道德范围来调整。《婚姻法》中的赡养老人的义务,结合地方的法规,沿海地方年赡养费高达人均3000元,赡养两位老人是6000元,这相当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年总收入量。很显然,法官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只能酌情递减。这种于法应当而于道德不合理的情况,只能由法官依事实酌情判决。法自身的特点是硬性规定,而道德是软规定,灵活处理。法律的作用离不开道德的补充,而道德舆论无法控制的情况只能交由法律来解决。

三、法纪教育功能

法纪教育其目的就是强化法纪观念,从而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明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高校“法律基础”课通过以下几条来实现其的法纪教育功能:第一,在教学中灌输法律平等的意识。平等的观念是现代法律所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中国许多行业已进入国际行列,平等和争取平等的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而法律在实现自己职能的同时所努力达到的就是趋于平等或者尽可能的去接等。做任何事不得超出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不能凌驾在法律之上。大学生日后都将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必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在法律基础课的日常教学中必须强调对大学生的法纪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习惯,这样在明确知道法律规定的同时,才能逐步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法纪素质,才能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正确地发挥作用,在步入社会后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总之,要根据法律教材,认真开展法律基础课,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贯穿德育教育,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的以上五个德育功能,响应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和谐德育教育的号召。

上一篇:法律监督范文 下一篇:法律小常识范文